县级政府采购(精选12篇)
县级政府采购 篇1
一、问题的缘起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便形成了郡县制, 两千多年来, 县级政府至今仍作为国家结构的基础部分而存在。当今我国社会中, 县级政府是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直接治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政府, 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和基层,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和政权架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区由于拥有为数众多的县级城市,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 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广大的西部地区能否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实现快速发展, 与当地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有及其密切的关系。
二、政府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汪永成认为, 政府能力是实现政府自己的职能, 从事某项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量。而张国庆认为, 政府能力是指现代国家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 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 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的、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 最大可能的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西部县级政府的能力, 是一种由若干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既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加以考察, 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加以考察。从纵向的角度看, 政府能力体现在政府行为的全过程中, 是政府解决县域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横向的角度来看, 政府能力是政府发挥自己的功能, 在处理县域社会的各种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是:规划发展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规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公共服务能力对于广大西部县级政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如今, 西部大开发也卓有成效。而从根本上说, 西部开发能否取得成效, 关键是西部的农村地区能否较快地发展起来, 能否明显地缩小与东部地区农村的差距。由于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人们的文化水平、社会机制、社会自身的发展动力的不足, 西部县域社会发展速度相对于东部地区显得十分缓慢, 对外界投资的依赖性强。
所以, 西部县域社会要加快发展速度, 缩小与东部县域社会的差距, 必须采取政府推动型的模式, 建立和维持一个强有力的县级政府, 通过政府来推动县域社会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对于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提高县级公共服务能力就是寻求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各个要素的重新组合, 使县级政府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管理要素高效组合, 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化。
四、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县级政府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积极性不足, 不是主动出击寻找投资, 往往等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转移支付, 甚至把争取到多少中央政府的拨款作为政绩, 更有甚者以戴上“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为荣;自身能力的限制也导致了对当地的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 一些官员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念, 而是追求短期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损耗了西部县市本来就稀少的政治与经济资源。
由于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局限, 目前, 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仍然不强, 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高, 公众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主要体现在:
1、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缺失
在西部,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许多县级政府仍然将“追赶型”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首选, 加上西部县市的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学历和素质偏低, 这就造成了在进行发展规划和实施公共政策之时, 缺少具备科学理论和开阔视野的干部去制定与执行, 同时, 公共服务的意识也很淡薄。
2、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从广大西部农村的现实情况看, 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导致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行为越位、错位、缺位。一方面, 政府还没有完全从经济活动中超脱出来, 包揽了许多本该由市场自身承担的经济职能;另一方面, 许多本来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责, 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却做得不够, 难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 从而制约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3、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面临以下的问题:一是县级政府组织成本高。机构臃肿、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治, 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二是县级政府运行成本过高。一些政府人员公款消费不受节制, 公共财物闲置浪费或私用等, 造成政府运行成本不断提高。三是县级政府盲目决策, 提高了公共服务成本。
4、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西部地区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表现出对公众过多的控制, 对决策的非科学化和非民主化, 为了追求可见的政绩而违背对社会的承诺以及“暗箱行政”。再加上有些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官本位”思想严重, 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负面现象不断发生, 使得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脆弱。
五、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公共财力不足
由于西部地域封闭、县域经济薄弱、市场发育滞后等因素, 西部的建设需要比东部及其他地区更多的财力支持。然而由于西部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农牧业, 传统的生产方式处于统治地位, 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很低, 经济效益主要依靠农业和重工业,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原因, 西部县级政府普遍公共财力不足, 难以支撑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
2、政府干部的经济政绩冲动
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 很多村庄都是非常贫穷落后的。而越是在贫困落后地区, 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和压力越大。这种冲动和压力, 首先来自于政府官员。上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目标, 往往用行政命令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 并且把是否完成这些指标作为评价、考核下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其次, 在现行的政府干部制度中, 经济政绩是决定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砝码, 这直接导致了下级政府产生做出政绩的强烈冲动。这种只考虑官员自身政绩的做法必然会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
3、机构设置众多与人员编制庞大
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存在的现状是省级政府设置多少部门, 县级政府也会设置相应数量的机构, 安排相应数量的干部。这种体制导致了在县级政府的编制中冗员过多, 机构过于庞大, 很多人员和职位的设置是没有用处的。庞大的政府机构和过多的政府工作人员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致使政府拿不出钱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4、公共监督机制不完善
公众的监督对于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长期以来, 西部的县级政府公共监督机制不完善, 造成了部分政府机关中存在着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官僚主义和失职渎职等现象, 公众对县级政府的监督和控制还难以做到充分和有效。
六、提升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
1、以公众为导向重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机制
目前, 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公众价值导向及建立相应有效的机制还相对滞后。传统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 以行政计划代替公众意愿, 以精英设计代替公众参与, 忽视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不深化县级政府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不能有效代表和回应公众利益并取得较高的公众认同度和支持度, 就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 要提升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 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程度。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 怎么提供公共服务, 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 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 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 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2、构建以政府信用为先导的社会信用机制
政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政策是否稳定、政府权力的运作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政府能否承担责任三个方面。要构建以县级政府信用为先导的社会信用机制, 就要做到: (1) 加强对社会诚信环境的综合治理,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确保诚信原则的实施。 (2)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县级政府对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应提出总体方案, 制定相关的法规, 统一行业标准。 (3) 完善信用法制, 加强惩戒机制。只有对守信者给予奖励, 对毁信者施以惩罚, 才能增强公众遵守诚信的信心和积极性。 (4) 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县级政府要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协调、组织全社会的力量, 通过各种形式, 大力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
3、完善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当前重要的工作就是分开政府既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又作为监管者的职能, 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县级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群众讲评制度, 每年定期组织群众评议政府部门的活动;制定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效能告诫暂行办法, 完善公务员工作评估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大行政效能监察的力度;建立工作投诉中心, 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 使服务对象投诉有门;在政府内部建立完善的行政效能投诉中心, 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 做到监察有力;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 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 定期开展群众评议行政机关活动, 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4、创新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方式
西部县级政府的服务方式必须进一步由单一的服务转向综合服务, 由“暗箱”服务转向公开服务, 由局部服务转向全面服务, 由只顾眼前的服务转向可持续发展服务。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方式, 努力使服务更加透明、公正和有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服务方式的创新, 有效地发挥西部县级政府的整体功效。
作为联系国家和人民的基层政权的县级政府,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才能有效地、全方位地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广大的西部县级政府更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 整合全方位的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各尽所能, 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我国的县级政府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和基层,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和政权架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缓慢。本文从县级政府的能力入手, 通过对政府能力特别是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内涵及构成的诠释, 分析了其重要性, 并找出了现在我国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的通过分析原因, 提出了提升我国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8.
[2]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309.
[3]周平.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J].思想战线, 2002 (02) .
[4]梁学轩.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4) .
[5]谭兴中.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4 (03) :120.
县级政府采购 篇2
富锦市财政局
政府采购是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保资源有效利用、规范财政支出、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遏制腐败的一种有效手段。富锦市自2000年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以来,坚持以“促规模”和“抓规范”双轮驱动的原则,认真履行反腐败源头治理的政府采购职责,不断强化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全方位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完成了由初创阶段向全面推行阶段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采购中的一些问题也渐次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高效开展,也对政府采购制度今后的走向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现以富锦市为例,通过分析县级政府采购过程中实际情况及采购制度实施过程中凸现的问题,促进县级政府采购管理步入规范化的快车道。
一、政府采购工作基本情况
富锦市自实施政府采购这项改革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严格遵循《政府采购法》,《预算法》,《招标法》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细化采购流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促使采购制度和操作行为进一步完善,依法采购,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数据显示,富锦市政 1
府采购规模由2001年的85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近3,000万元;采购范围不断拓宽,由2001年的7个采购项目扩大到2010年的70多个采购项目。
(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富锦市政府采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使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采购规模和采购范围不断扩大,二是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得到了发挥,三是为财政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节约率为3%。
(二)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促进廉政机制。富锦市在政府采购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实施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有利于建立健全采购行为的监督机制。一是直接监督,现行的采购机制主要是公开招标,在整个采购过程中采购单位和供应商会自觉地进行相互监督。二是行政监督。对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采购单位可按规定向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进行投诉,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三是外部监督。在政府采购实施过程中,会邀请检,监察等部门参加开标和评标活动,以加强对采购流程的监督。而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政府采购工作更加健康有序规范地进行有效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富锦市
通过转变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和政府采购模式下,由于采购的程序不科学,采购行为不规范,操作程序不透明势必影响政府采购资金的有效使用。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采购程序和方式,以及资金拨付办法法律化,就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积极效应,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财政部门在采购活动进行过程中随时掌握采购的工作进展和动态,并根据采购合同和验收情况,直接把采购资金拨付给供应商,从根本上杜绝了采购单位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问题,使财政资金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质量和强化财政支出的管理监督力度。
二、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编制合理的采购预算。目前市财政未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各单位也无部门采购预算,而是由有采购项目的单位根据需要临时申报采购计划并提出项目资金申请,增大了财政资金用于政府采购的随意性,临时采购,即审即采的行为给采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二)未存在评审专家库。对于项目科技含量较高,涉及金额较大的政府采购项目,采取临时到各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式确定评委,对于金额较小的采购项目是由政府采购办,采购中心,采购单位临时抽调几名专业人员作为评委参与评标,出现了评审时专家不专的问题,影响了评标的公平公正。一是我市未建立评审专家库虽然有但不完善,二
是政府采购项目范围广,专业技术性强,具有相应技术资质的技术人员少。
(三)政府采购竞争性不强。一是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供应商较少,虽然各个政府采购项目和已公开发布,但参与投标的供应商少,个别供应商由于资质或技术等原因作废而导致项目供应商报价异常接近,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政府采购资金较少,外地供应商对参与投标缺乏性趣.二是本地供应商相对较少或未及时获取政府采购招标信息。
(四)政府采购项目范围狭窄。目前,我市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市政支出的比重不高,货物所占比例很大,工程作为财政支出大项占有的比重依然很低,这就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节约财政资金的出发点来说,显然是相悖的。政府采购范围应涵盖政府所有购买性支出预算项目,所有安排预算经费的行政事业单位均应为政府采购主体。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采购财政专项拨款的设备购臵、车辆购臵及管理、少量市政工程和房屋修缮及采购限额以上易于操作且标准化的产品,而对于非标准化的产品、采购限额以下的货物、工程及劳务,则未实施相关的政府采购。
三、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采购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整,准确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完整,准确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制度是建立规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提高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这对健全财政职能,细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建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定价体系,确定预算的价值基础,确定主要品目的定价基础,定价原则,可以先以目前的政府采购目录内产品或项目做试点,步扩大,使预算编制的价值更为合理,更能正确地反映政府采购的规模的节约率。
(二)建立政府采购与资产管理相衔接的管理机制。针对采购人根据预算随意采购,无限量采购现象,建议建立以资产配臵定额为前提的一套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体系,建立与政府采购相衔接的资产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将其扩展到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产品,为此,必须首先制定车辆,办公家俱,办公设备等的配备标准,做到有可循,执法有据,将财政资金用到实处。
(三)准确划分政府采购审批事项的责任点。要使申报申批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明确审批事项各个主体的责任定位及责任点。审批事项涉及各个相关主体,有专家,有上级主管部门,有财政部门,各个主体担当何种责任,直接影响到审批事项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因此必须明确审批主体的责任定位,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比如审批层层上报,则层层审批人员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某项产品申报审批为例,申请单位即然出具了专家论证意见,如若事后表明专家意见
不实,则采购单位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县级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篇3
一、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制度建设滞后,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政府采购法》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未出台,《政府采购法》只是一个框架,对具体的采购行为,未做明确的规定。政府采购的范围涉及货物、工程和服务,《政府采购法》第四条规定“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整部法律对工程的规范仅此一语带过,对工程采购的预算资金、采购方式、采购程序等绝口不提,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投标管理办法》直接将工程二字去掉。县(区)一级政府采购在执行中缺乏法律依据,具体操作中难以把握尺度。
(二)采购活动中评审专家作用不突出。要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必须建立“技术”专家库来解决评委的来源,由专家评委合理地评标,现在县(区)一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在招标中也能够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充分尊重各位专家的意见,采购监督管机构和执行机构不干涉评标活动,由评审专家小组推荐中标人,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县(区)级采购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货物类,招标的工程和服务一般也比较简单,因此在公开招标中,可能分析的技术比较少,尤其是型号固定且有限的几种品牌。在评标中可由评审专家商讨的余地就非常有限了。例如单一来源采购或询价采购,评审专家除了对各供应商的资质和货物的真假质疑外,基本上不再需要提出技术性指导,聘请评审专家的意义就失去了。由于县(区)级地方财力紧张,临时预算较多,采购规模较小,询价次数较多,从经济意义上和效率上讲不可能每次询价都聘请专家来提供服务。而《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询价小组由采购人的代表和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实际操作中不能为1万元以下的低价采购,而聘请几个专家,况且聘请专家的成太高。
(三)政府采购信息披露不尽人意。政府采购之所以被称为“阳光工程”,就在于它最基本的一点“公开”,为统一规范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的发布行为,财政部制定了《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基层信息披露不尽人意,由于时间紧急,采购规模较小,公开招标等客观原因,县(区)级招标信息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公布。综合考虑售后服务因素,规模不是很大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都愿意选择本地的供应商。
(四)政府采购效率难以体现。《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这条规定就审批权限而言,采用公开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审批权限不切实际。一是地、市、州以下的县(区)级采购人由于采购方式改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经当地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更符合客观实际。有些采购项目,由于时间及资金等原因,实行公开招标满足不了采购人的需求,当地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却无权过问,采购人要“舍近求远”地请求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无形中给采购人增添麻烦,既不利于节约采购成本,也有损政府采购形象。二是增加了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工作量,逐层审批,有“弃简就繁”之嫌, 有碍于政府采购服务质量的提高,延长了采购周期,满足不了采购人的需求。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应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尽快出台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结合实际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办法和规定,对政府采购工作做出详细、全面便于县(区)级操作的实施细则,使政府采购工作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二)在整个招标过程中充分利用评审专家的专业知识,对于评审专家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在评标中发挥其知识技术的优势,而且在制作标书的过程中就应该邀请他们给予科学的指导,明确技术指标,这样为以后在评标中对各供应商的投标书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评标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询价采购中对于小批量的需求,可以聘请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作为长期顾问,对于价格变化不大,采购次数频繁的可以协议供货制度。
(三)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进行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布。首先我们必须要求采购人严格按采购预算执行,有预算也必须提前一个月上报采购申请,以满足公开招标在时间上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招标,无论是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还是询价采购都可以在相关的媒体上刊登相应的采购信息,为节省政府采购开支,优先免费在《中国财政报》杂志上发布公告,充分利用市、区政府网络进行宣传,提高招标的透明度,热忱邀请各地合格供应商参与投标,公布中标结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让每次招标活动都在透明、公开、公平的环境下进行。
(四)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
随着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的逐步规范和深化,应该考虑在确保财政支出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以满足高效、便捷的采购要求。建议将《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购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更改为“获得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更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同时采购中心在具体组织实施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强调时间效率,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采购人的合理要求,以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高度规范,从而推动政府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
县级政府采购 篇4
1.1 我国政府采购总体情况概述
政府采购, 也称公共采购, 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 在财政监管下, 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 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政府贷款, 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工程和服务的消费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就政府采购行为而构建的, 包括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实施步骤和相关的配套改革等方面的一整套制度体系。近年来, 随着我国以公共财政为取向的财政改革的推进,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优化财政支出和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重要制度而得到广泛推行。在行政区划中, 县一级行政区是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 有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份额大的特征, 政府采购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也因其采购额度与频率的不断提高和采购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延伸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1.2 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采购现状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比较而言, 在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软环境水平方面相对较差, 经济总量规模小, 财政收入不高, 人均GDP及平均工资较低。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不完善。由于受地域封闭、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 开放意识不够。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尚未到位, 社会和民间组织能力相对不强, 经济发展大多通过政府规划安排, 多运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问题。
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采购在市场发育程度低、竞争不充分、财力薄弱、人力资源不足和信息流通不畅的多种因素作用下, 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采购当事人观念意识陈旧, 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欠缺;采购机构设置不尽科学合理, 职责分工不够科学;政府法规细则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对中央和省级的职能规定比较具体, 对市县规定的比较少, 特别是县一级管理基本没有涉及;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中介机构、评审专家少, 采购程序和方式难以规范, 政府采购规模小, 难以形成规模采购和规模效应。供应商主体单薄,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局限, 本地注册企业的经营门类少, 供应商数量有限, 规模实力不强;外地供应商则由于受地域和地方政策限制, 难以进入本地区市场或是在竞争中不及本地供应商。
2 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采购风险的分析
所谓政府采购风险是指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 使政府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购作为政府的一项经济行为, 客观上受到自身条件和外部市场的制约。在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采购特定现状下, 其采购风险具有特殊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2.1 由新制度和旧意识冲突所引致的风险
2.1.1 采购人风险
采购人, 即作为物品需求者和消费者的采购单位。当前来看, 他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对政府采购理解存在偏差, 把政府采购看作是行政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以往一般都是由单位领导做出决定并由单位人员自行购买, 所以, 他们认为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就是过去的控购, 是对单位自主选择权的剥夺。他们也会出于其他的考虑而规避政府采购。首先, 由于大多单位经费仅够维持自身开销, 不需要政府采购, 所以采购单位对采购工作不予配合, 出现“先斩后奏”和“先上车, 后补票”的现象;其次, 当单位有采购项目时, 单位负责人会首先考虑照顾与自己有过来往的或其个人偏好的供应商, 并向采购中心极力推荐, 甚至有些单位故意为难采购中心, 若不采用他们提供的供应商, 他们就会表示货款紧缺而拖欠款项等。另外, 采购人在时限和低价上要求苛刻, 有时一味追求低价, 或是把政府采购中心看作是“采购员”, 随要随买, 对采购无计划无预算, 使采购中心疲于应付, 严重影响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 导致采购效益的流失。
2.1.2 采购代理机构风险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即为采购人进行物品购买的部门。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目前仍然隶属行政管理部门, 尤其在县一级政府采购部门, 他们大多是财政的一个部门, 部门原有的官僚作风加之县级政府采购机构本身由于其存在的时间短和经验不足等问题, 导致他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到位, 不明确政府采购所要追求的目标, 认为节支率高就是工作取得了成效, 认为自身在采购工作中拥有对采购单位物品选择的决定权和决定采购供应商的选择权。因而, 在工作中将采购单位的需求申请程式化处理, 采购方案的制订以及商品的采购往往由政府采购部门按照采购单位提出的规格和数量自行商讨确定, 由采购部门安排人员采购, 整个采购缺乏必要的核准审批和监督程序, 缺乏操作行为的公开透明。
2.2 采购过程中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风险
2.2.1 逆向选择
信息的不对称性, 可导致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即作为委托人的采购部门无法在事前准确地甄别被选为代理人的供应商的真实经营能力, 从而使得低质量供应商有可能把高质量供应商从市场中排挤出去, 而仅留下低质量供应商, 以致招标采购小组出现逆向选择, 采购质量得不到保证。县级政府采购法规不健全, 采购程序存在多处漏洞, 使供应商在应标过程中无法得到应得的评价和利益, 实力强弱与服务优劣在其取得利益方面显示不出差别, 并且由于县级政府采购量偏少却手续繁杂, 付款期限得不到保证, 导致那些规模大、实力强、供货质优的供应商对政府采购的参与热情不高, 进而导致政府采购效益的下降。
2.2.2 道德风险
(1) 采购代理机构风险。作为选择物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是采购单位和供应商二者的中介, 可以说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采购项目中对选择供货商和招投标机构起着决定作用。采购机构完全有可能主动出击, 利用手中权力, 为权力的服务对象设置关卡和障碍, 直接或间接向相关人员和单位收取利益。目前县级新组建的政府采购机构中, 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政府采购中心大部分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兼采购中心主任, 有的将政府采购中心作为采购管理办公室, 使得对采购运作监督不力, 职能混淆越位。一方面, 由于追求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产生舞弊行为, 即暗箱操作, 导致采购中出现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另一方面, 会利用制度漏洞和工作之便, 达到非个人的目的, 县级政府采购工作部门经费拮据, 不足以支撑运转, 为了维持并进一步开展工作, 他们会“另辟财路”, 于是出现未经物价部门核准的高价标书, 以及向供应商收取中标服务费等现象。
(2) 供应商风险。作为货物和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他们会利用很多手段, 向掌握权力的采购项目负责人行贿, 以取得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资格。在提供物品的过程中会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使所提供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质量达不到采购合约的要求。尤其在价格方面, 大多数供应商报出的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价格, 举个例子:某市下设的一个区的政府采购中心在替学校采购教学器材时, 根据计划数额和时间确定询价采购, 有3家供应商递交了报价单, 采购中心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价格与之商议, 最后报价为9万多元的教学器材以7万多元成交, 虚高成分将近30%。
在本地工程方面, 县级政府采购并未把工程采购真正纳入采购范围, 通常政府采购只是负责小项目的建设工程和装修工程, 而此类工程由于工期短利润较小, 限制了外来的大的工程商, 通常只是本地的厂家对此竞争, 为了不让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削减他们的利益, 他们会私下里达成默契, 联手操作投标;有时他们为了分配本地市场份额, 达到共存共赢的目的, 临时退标、串标、陪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由于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缺失所造成的风险
(1) 信息资源的缺失, 主要是指对政府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市场供给变动信息, 包括平均价格、质量、品种的变动, 不能及时和充分掌握, 使政府采购的几种方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等) 都难以运用自如, 使政府采购的绩效大打折扣。信息资源短缺还表现在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分析能力, 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采购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采购方会因没掌握供货方的情况和货物的市场行情, 致使在采购交易过程中无力防范供应商的欺诈行为, 供应商会借采购单位和采购机构不了解市场行情之机, 故意抬高商品价格, 或者是以次充好, 从而使采购方利益受损;另一方面, 县级政府采购机构管理手段落后, 网络建设缓慢, 信息传递不畅, 发布渠道不一, 大多数的采购信息只是由工作人员用电话或口头形式向有关供应商公布或是只是在市县级的媒体上发布, 供应商不能及时全面了解详细的采购动态, 贻误应标或参与时机, 供应商由于不了解政府采购运作过程和地区实际状况, 极易盲目投标或轻易放弃, 进而影响政府采购的实施。
(2) 知识资源的缺失, 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及政府采购管理和监督体系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和业务知识技能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上, 难以适应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交易方式不断更新的现代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业务和相应的政府采购管理监督业务, 增加了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 甚至有时把政府采购实施所取得的节约财政资金的绩效也抵消了。县级采购代理机构的人员大多由财政部门调剂而来,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欠缺, 采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作为评标委员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专家库建设落后, 专家少, 适用范围窄, 严格意义上的技术专家对县级政府采购来说更是匮乏, 评委只是从采购人、财政部门或相关工作人员中凑数, 因而不能适应县级政府采购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例如采购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可能因为招标过程的复杂而多采用询价方式;可能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而使得政府采购过宽, 造成采购行为的混乱和采购质量低劣;评标小组成员, 他们不熟悉所采购的商品或服务的有关技术性能、质量指标, 而且对价格、市场走势不甚了解, 使得采购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和交易行为的公平合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3 风险的防范
政府采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 都会影响到政府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 政府采购所存在的诸多风险, 使得采购成本增加, 效率低下, 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和间接的社会效益的损失。因此分析政府采购存在的风险, 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前提。
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采购, 应根据本县经济发展状况, 以及政府采购人员数量、综合素质水平和配套措施等实际, 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提高采购机构及其相关责任人的违规风险成本或预期风险损失;另一方面是要让采购实体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从而提高效率, 即降低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 提高采购效益, 实现采购支出效益等客观目标, 建立起适合自己的风险防范机制。
(1) 重视宣传政府采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转变采购人的思想观念, 转变采购机构工作理念。
(2) 科学进行机构的设置, 完善县级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严格按照管理职能与采购职能相分离的原则, 建立规范的县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同时, 要向社会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工作原则、采购政策、管理制度等, 邀请新闻、公证等部门及社会媒介进行监督, 形成多层次的政府采购社会监督体系, 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 加快制定县级政府采购在实施中需要补充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 尤其是政府采购资金财务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和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合理确定采购范围, 规范采购方式, 加强供应商的资格审查, 完善评标专家库, 加大对违规采购行为的查处力度等, 提高政府采购能力。
(4) 完善县级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的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 构建县级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平台, 互通政府采购招投标信息, 互通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律知识、经验、方法和措施, 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论述了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采购的环境和特点, 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进而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 以期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县级政府采购,采购制度,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杨灿明, 李景友.政府采购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美]卡尔·E·凯斯, 雷·C·菲尔.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M].李明志,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安福仁.公共管理问题中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J].求是学刊, 2005 (2) .
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汇报材料 篇5
关于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人民政府(2011年11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XX县县委、县政府向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的XX省教育督导评估验收团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给予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我县近年来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全县教育概况
XX县位于XX省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辖22个乡镇,502个行政村,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人口 79万,是全省24个山区县(县)和首批22个扩权县(县)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十强”第3位、全国“百强”县51位。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0所:其中小学124所,初级中学27所,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352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乡镇成人学校22所。在校学生15.4万人:其中小学6.7万人,初中3.1万人,高中1.5万人,职高1.2万人,特殊教育学生198人,学前2.9万人。教职工11230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4655人、初中专任教师2555 人、高中专任教师1166人,职教中心专任教师496人。
2007年以来,XX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 战略不动摇,各级党政领导狠抓教育的决心不动摇,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的路子不动摇,坚持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把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工作力度,在全县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乐教为责”的浓厚氛围,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全县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四年成为XX教育投入最大、环境最优、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合格率均保持在100%;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保持在100%,合格率保持在99.2%。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7%,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2009年10月,我县高中教育通过省政府首批督导验收,同年11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交流会领导专家团到我县观摩。2010年,我县被评为“XX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二、认真履行政府职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抓好教育工作,责任在于政府,关键在于领导。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强化政府责任。
(一)加强领导,建立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XX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任期目标,摆在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位臵。一是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县四套班子领导每年都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扶持教育发展,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及时召开工作调度会、现场协调会等进行研究解决。人大、政协每年都要对教育工作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听取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报告。特别是每年教师节前夕,县委、县政府都要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自2007年以来,已先后拿出 余万元,重奖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二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XX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教育阶段性工作重点。三是扶持教育快速发展。凡是教育部门举行的重大教育教学活动,县领导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参加,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每年给予倾斜,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需要帮助和解决的问题,在经费投入、校舍改造、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县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出面,沟通上级部门、协调平级部门、调动下级部门,解决问题办实事。在我县学校校安工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听取工作汇报,制定改造方案,从工程设 计、配套资金等方面解决工程难题,疏通各方关系,使新改扩建的教学楼顺利完工。财政部门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税务部门加大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发展规划部门将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治、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警校共建、法制教育切实推进了依法治教的进程。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全面建立了以“县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教育投入机制。一是教育经费持续保持了“三个增长”。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三保二控一监管”工作措施,2007、2008、2009、2010年县财政对教育拨款分别是36172万元、54883万元、55219万元、55771万元。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分别是1614元、2810元、2953元、2983元;初中分别为2056元、3487元、4040元、4080元;高中分别为1819元、3729元、3780元、3818元;职业中学分别为3083元、4077元、4343元、4386元;近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分别为60元;初中分别为90元。高中分别为801元、896元、932元、941元;职中分别为1520元、1529元、1845元、1863元。
二是城县教育费附加按政策规定足额征收。四年来,按照有关规定我县实征2亿多元,全额用于教育。
三是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人均工资不断增加。我县坚决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一发放政策。我县财政设臵了教师工资专户,以人事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项目及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严格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银行代发、直达教师个人的办法,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无拖欠现象,各项调资政策均全面落实。
四是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2007、2008、2009、2010年,每年转移支付资金1665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为1012万元,所占比例全部高于省定标准。
五是教育支付中心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根据要求,我县成立了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制定了《XX县教育局集中支付中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县中小学各种经费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招生和收费政策,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严格实施校财局管,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保证了教育经费严格、规范、高效使用。
六是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我县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县财政出资,免除了高中贫困生学杂费,并进行生活补助。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给予中等职业农村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资助。针对费用增高问题,加大了贫困生救助力度,对寄宿制学校特困生按每生每学年1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
七是筹措社会资金。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捐资助学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近几年来,共救助小 学到初中贫困生8万余人次,救助金额4800多万元。今年,协调五家社会助学基金会,筹资114余万元,对301名优秀和贫困大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构建起“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从小学到大学完善的贫困生救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打造了“上学在XX”的幸福教育品牌。
(三)加速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是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重点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坚持“做优城区、做强城郊、扶持农村”,通过新建与旧改并举,充分利用闲臵校舍等资源,强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先后筹资5亿多元,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21所,撤并学校192所。其中,在城区新建了五中、师范附小,筹备启动光明小学和洺湖中学新建工程,将南关小学列为直属学校;在城郊重点加强了八中、九中、午汲中学、清华中学和兰村小学建设和管理;在农村依托四中、六中、七中等直属学校合并周边初中点13所,全面加快了规模化和标准化办学步伐。2010年,对22所校安工程项目学校进行了改造加固。二是专用教室建设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新建、改建、扩建专用教室 个,目前全县学校共有专用教室 个,为学校新配各类教学器材 万余件(套),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师生的需要。同时,新增图书 册,使我县学校馆藏图书总数达到 册,生均图书 册以上,师生图书比例达。三是冬季取暖工程。2008年以来,投资 余万元,完成了 等 所学校的冬季取暖,彻底结束了农村学校师生使用蜂 窝煤取暖的历史,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四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着力打造“数字教育”:一手抓装备。在2007年率先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的同时,全面实施教学装备升级工程,如今年投入7000万元,在配齐配全“音体卫美劳”等常规仪器的基础上,对较大规模以上学校集中配备电子白板、建成一体化电子图书馆、数字探究室和机器人科技活动室。截至目前,全县共新建高科技数字控制科技活动室35个、借阅网管一体化图书阅览室60个,新增白板教室100个,更新整体实验室120个。一手抓应用。依托教育网和视频公开课系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同上一堂课”活动等渠道,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如农村的管陶小学和城区富强小学建立盟校,同学科教师,提前研讨备课,统一授课进度。管陶学生可通过远程网络视频系统,实时观看富强小学教师授课,并在网上交流心得和体会,实现了城乡师资资源共享。同时,以视频网络直播系统为平台,每天下午四点向全县展示优质课,组织同学科教师听评课,仅去年一年,就展示优质课586节,评出优秀课172节。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为此,我们努力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
(一)抓核心,提高校长素质。
为建设一支“专家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校长队伍,我们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重培训。制定了XX县中小学校长中长期培训规划和阶段性培训目标,2007年以来,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参加全国、省、县举办的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骨干校长培训班等各类培训 场(次),累计培训 人(次),全县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二是重交流。近年来,先后拿出 余万元,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知名学校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并定期组织校长相互学习、相互参观。(举例说明)三是重考核。制定出台了《XX县学校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办法》、《XX县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加强对校长任期实绩的考核,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民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考实、考准校长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2007年以来,先后将 名优秀人才选拔到校长、副校长岗位上,形成了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校长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抓关键,提高教师素质。
以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为载体,狠抓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教育上,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这个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 “三师”教育和正面典型教育,开展了“三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工程、教师评议和师德标兵、模范教师评选活动,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并组织优秀典型进行巡回演讲,举办报告会 场,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了广大教师。三年来,先后有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师德标兵、人被评为县级师德标兵,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名教师被提拔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涌现出“邯郸县十大教育人物”段丽华等优秀名师。在师能培养上,实施了三大工程,即继续教育工程、业务达标工程和名师工程,开展了听课、评课、讲课、说课比赛和“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举行了“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教师论坛”、“课题主持人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理论培训”。进行了“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总结出了细化管理、自主谋划、强化培训、共同发展、关心激励、捆绑评价等六项推动措施,推广了南关小学、实验小学经验,努力实现团队内部的教学经验共享、教育理念共享。三年来全县教师继续教育科目阶段性考核优良率达到了100%。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率为96.6%,本科率为37.2 %。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2%,本科率为59.7%。先后有15名教师被评为省、县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51名教师在全国、省、县各类教学活动中获奖,512篇论文在县以上刊物发表和交流。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27人、县级骨干教师221人、省级教学标兵2人,县级教学标兵7人。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按照国家规定核定编制,足额配齐教职工,满足教学需要。合理调整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持续深入实施了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校长竞争上岗制、结构工资制等制度改革和教育内部精细化管理改革。
(三)抓落实,提高教师待遇。
我县坚决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一发放政策。我县财政设臵了教师工资专户,以人事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项目及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严格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银行代发、直达教师个人的办法,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按时足额缴纳,从无拖欠现象,各项调资政策均全面落实。
四、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一)积极推进依法治教。
开展依法治教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依法治教工作中,我们认真执行教育法律、规章,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抓学习,组织执法人员集中学习教育法律、规章及相关文件资料。另一方面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广泛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各乡镇宣传、讲解法律法规,举办教育法律法规、人口、国防、禁毒教育等专题讲座,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媒体加大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依法治教水平。
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会议精神,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强化收费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对经费支 出采取预算、审批等监控措施,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和学生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程序,增加收费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检查督导。深入开展“警校共建”创建活动,每年县政府组织教育、公安、物价、工商等部门协调联动,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取缔学校周围的歌舞厅、游戏厅、网吧、音响店,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建立部门参与的德育共建机制,积极开辟德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建立了以 为主的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体育馆,确保中小学学生有良好的增长知识、锻炼身体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新的高标准“四馆”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三)树立科研先导意识。
进行了“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和“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十一五”期间,共申报规划课题 项,其中省、县规划课题 项,省级子课题 项,已全部结题,并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十二五”期间,共申报了 项省、县立项课题,均已开题研究。2007年,在全县率先建立了省级“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同课异构”研究、“一课多轮”研究和教师小课题研究,总结了 万字的《XX县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成果文集》,摸索出了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一套成型的经验,形成了“以校本研究制度为保障、以先进教育教研理念为引领,立足校本、团队共进、县域发展”的校 本教研工作特色。各学校在县教研室的引导下,相继开发出了()多门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使校本教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由于我县校本教研工作起步早、效果好,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先后在我县召开了()现场会。
(四)广泛开展艺术教育。
指导各校普遍建立了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小组,成立了XX县教职工艺术团。三年来,全县学校先后举办了 场艺术节活动,做到了校校有专场、班班有节目、人人都参与,使艺术教育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先后成功举办了 届、届学生艺术节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承办了邯郸县第 届中小学艺术节专场演出。(艺术教育荣誉与成绩举例)
(五)推进薄弱学校建设。
近年来,我们通过政策驱动、人才流动、特色推动等措施,努力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策驱动,就是把薄弱学校建设的成果作为考核教育工作的首要指标,做到“不看强校看弱校,不看中心看边缘”,成立了由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薄弱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薄弱学校建设的具体措施。人才流动,就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近年来先后对 等一批薄弱学校的校长及时进行了调整,将懂科研、善管理的优秀干部选拔到薄弱学校任职,他们到学校后,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扎实苦干,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发生了明显变化,各项工作有了新气象。同时,又选派了 余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 到薄弱学校进行挂职锻炼,他们当中既有全县教育科研的带头人,也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还有艺术教育的专家,都是薄弱学校急需的人才,帮助学校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成为了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特色推动就是要求薄弱学校要努力形成各自办学风格,做到“校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大力推进传统体育艺术项目进校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各校立足实际,普遍设立了校园体育艺术周(月)、艺术节,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操、健美操、太极拳、游泳、航模、棋类等活动,做到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清化中学、兰村小学、实验小学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典范。推进了特色学校创建,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2010年邯郸县特色学校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
(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依托教育网和视频公开课系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同上一堂课”活动等渠道,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如农村的管陶小学和城区富强小学建立盟校,同学科教师,提前研讨备课,统一授课进度。管陶学生可通过远程网络视频系统,实时观看富强小学教师授课,并在网上交流心得和体会,实现了城乡师资资源共享。同时,以视频网络直播系统为平台,每天下午四点向全县展示优质课,组织同学科教师听评课,仅去年一年,就展示优质课586节,评出优秀课172节。
(七)强化常规管理。把管理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措施,一是规范化办校。建立了学校“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规范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程序。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尊重教师意见,启动实施了阳光财务、教育用品统一配送、服务超县“三项改革”,全面规范财务支出行为,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二是精细化教学。全面细化完善备课、上课、教研、辅导、检测等教学管理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提高。三是人本化管理。注重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双爱好”活动,涌现出实验小学、兰村小学、清化中学等一批特色学校。四是科学化评价。实行分层管理,分类考核,分步推进,使评价更加科学,竞争更加有序、更富活力。中考增加了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课程,建立完善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五、普及十五年教育,提升县域教育整体水平
(一)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按照“公办为主、民办补充、中心园示范、乡镇园规范,全面普及、均衡发展”的思路,三年新、改、扩建幼儿园113所,初步形成了“20所示范园、40所一类园、60所二类园”的办园格局,保证了每个幼儿有园上、上好园。同时,投资1000万元,建成城县省级示范园和邯郸县农村示范园各1所,启动实施了5所标准化幼儿园新建工程,对22个乡镇中心园配备了活动设施和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县二幼“龙头”带动作用,开展盟园教研,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向规范特色发展。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在硬件建设上,坚持“做优城区、做强城郊、扶持农村”,通过新建与旧改并举,充分利用闲臵校舍等资源,强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先后筹资5亿多元,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21所,撤并学校192所。其中,在城区新建了师范附小,筹备启动光明小学和洺湖中学新建工程,将南关小学列为直属学校;在城郊重点加强了八中、九中、午汲中学、清华中学和兰村小学建设和管理;在农村依托四中、六中、七中等直属学校合并周边初中点13所,全面加快了规模化和标准化办学步伐。在软件管理上,坚持以组团支教和盟校教研推动均衡发展,城乡对口帮扶由过去“分散支教”变为“集中帮扶”,学校三年一期、教师一年一轮,派出学校明确一名负责人带队,双向管理,互相监督,责任捆绑,确保实效。2010年,共选派217名教师下乡支教,对口帮扶26所学校,支教经验破解了全国各地支教低效困局,荣获邯郸县教育系统惟一创先争优特别奖。中央、省、县各级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和报道。副省长龙庄伟做出“教育厅注意总结XX的做法,把支教工作作出成效”的重要批示,在全省推广。
(三)优质普及高中教育。
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将重点转到提质量、培名生上来,积极对标名校,深化课改,加强与东师大、北师大等名校、高校的联系,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掌握高考前沿动态;积极创建高效课堂,构建低耗高效教学新模式,县六中被评为“全国课改名校”;强化联考机制和质量分析反馈机制,引 导各高中学校在竞争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争创特色。2011年,我县高考质量再创佳绩,一本上线653人,较去年增加 93人,上线率15.9%,增长3.3%;二本上线1300人,较去年增加172人,占邯郸县其它县区上线人数总和的五分之一。本科上线人数和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均居邯郸县各县(县、区)第一,以绝对优势保持了邯郸县第一的领先位臵。XX县一中本科上线,在大邯郸范围名列第二,超过邯郸二中、三中、四中
(四)提质升级职成教育。
始终注重职业教育发展,以利于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职教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就业率达到100%。一是校企合作促就业。坚持深化校企合作,“订单招生”,职教中心新建了综合实训楼,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同时,积极和当地企业签订合同,定向培养,在北京、青岛等地开辟就业基地,给学生加强指导,提供服务,确保每一名职教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二是调优专业促就业。结合实际,立足XX,面向企业,科学设臵了机械制造、冶金、林果、旅游、戏曲等20多个专业,形成了具有XX特色、专业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县职教中心在校生达12000多人,保持了良好的职普并重、协调发展格局。三是服务三农促就业。构建起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县成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为网点”的职成教育培训网络,依托XX远程教育网络终端,广泛开展了养殖、林果、刺绣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年共举办培训346场次,培训人数达 30000余人次,帮助一批农村青年走上了致富之路。2008年3月,《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中职大发展、有为才有位”为题对职教中心的办学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县职教中心获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六、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确保“三类”孩子有学上,努力打造“学在XX最幸福”的教育品牌。一是让贫困孩子有学上。建立了“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救助体系,采取“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救助力度。如,按照小学每生750元,初中每生1000元的标准对困难学生给予补助;协调四家社会助学基金会筹资400多万元对1000多名优秀和贫困大学生予以资助。二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给予他们和城里孩子同样的上学待遇和政策,保证他们就近入学,享受平等教育。三是让特殊儿童有学上。按照特殊教育社会化、福利化的办学思路发展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同等规划、同等发展,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沐浴“教育阳光”。总的看,我县教育工作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教育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发展还不够均衡;名师培养工作力度还需加大;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等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论我国县级政府能力 篇6
【关键词】政府能力;安徽萧县;政府职能;规划
安徽萧县属皖北不发达县级城市,其经济基础、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自我发展能力较之一般城市偏低。萧县要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其他县级城市的差距,就必须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县级政府能力的强弱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一个有能力的县级政府,不仅能有效地治理其县域辖区,更重要的是能推动县域社会的发展。如果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缺失或衰弱,那其所治理的县域社会的发展必将是滞后和缓慢的。
一、县级政府能力理论分析
(一)政府能力涵义
要准确定义县级政府能力,首先应明确政府能力的涵义,目前学界对政府能力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但基本大同小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政府能力的。
汉密尔顿认为政府能力的强弱与行政权的大小和政府内部的管理有关。拉斯维尔曾在《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中从政策的角度论述了政府绩效与能力问题,并指出“较差的政府绩效与资源的减少会导致权力丧失,因而有害于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1]乔·米格达尔则认为,“国家能力是由国家通过种种政策、计划以及行动实现其领导人所寻求的社会变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规制社会关系、渗透社会组织、抽取资源及以特定方式使用资源方面”。[2]我们大陆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能力进行了阐述。施雪花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认为“政府能力即为完成政府职能规范的目标与任务,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维持本组织的稳定发展和存在,并有效地治理社会的力量和能力的综合”。[3]张成福从政府和环境互动关系角度出发,认为“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政府的治理能力首先体现了政府实现自主目标的潜能,其次则体现了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供给状况”。[4]也有学者认为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看,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似乎更为科学“政府职能基本界定了政府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内容,政府能力的大小强弱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实现与否的程度”。[5]
(二)县级政府能力的构成
对于任何一个县级政府来说,其实不存在有没有政府能力的问题,只是存在政府能力强或者弱的问题。由于它主导着所辖区域内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县级政府需要担负的是促进所治理县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职能,是一个由若干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县级政府能力,它主要由社会治理能力、经济调控能力、市场规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基本方面构成。
二、萧县政府能力实际状况分析
(一)萧县概况
萧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141.3万的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九位,农业比重高达30%,属农业大县。萧县位居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的核心圈,交通发达。萧县是“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拥有二级以上资质防腐蚀企业20多家;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安徽省面粉加工第一县,全国粮食加工大县;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拥有国家4A级的皇藏峪旅游风景区,国家3A级千年古刹天门寺、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等丰富旅游资源。
(二)萧县政府能力状况分析
1.经济调控能力
截至到2010初,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3亿元。县政府基本能实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域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但同时可看到县政府的财政自给率比较低,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实际财政收入的65.68%,说明县政府的资源汲取能力很不稳定,容易受国家体制、税返、专项补助等政策性收入的影响。
2.政府市场规制能力
截至到2010初,萧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7亿元,增长18.9%。县政府基本能保证市场的良性运行和稳步发展。在规范市场经营主体及其行为方面力度较大,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反映出县政府较强的规制能力,但是规制的行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仅围绕上级政府指示和政策展开的问题,规制范围比较有限。
3.社会治理能力
上级政府传达的关于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精神都能得到较好的贯彻,所布置的各项专项整治行动也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辖区内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所以从实际社会情况看,县政府能够及时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4.公共服务能力
2009年县政府精心实施28项民生工程,全年共投入民生资金4.26亿元,增长58.2%;全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2亿元,增长96.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新农合参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比2008年提高了11.6%;截至2011年修建保障性住房建成总面积47439㎡,近千套,累计投入资金6167万元。可见县政府在已有资金的基础上,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整个县级社会来说,范围和数量还很有限。
综上所述,萧县政府基本能够主导辖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贯彻实施国家的政策措施和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整个县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其他县级城市相比较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政府服务能力一般,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萧县政府能力的制约因素出发并对此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加强政府能力建设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政府能力。
(三)萧县政府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县级政府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政府能力是政府工作人员所组成的政府机构,按照一定得行为方式行使行政权,并调动必要的行政资源,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性力量。故而,县级政府中,人员、权力、组织机构、资源等是直接影响其能力的要素。
1.人员
人员因素是影响政府能力的前提性因素,也是主导因素。它包括量(公务员的数量)和质(公务员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价值观、团队精神等)两个方面。而对政府能力的高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质,萧县政府公务员整体素质,由于受正规教育因素的限制较大,普遍存在学历较低,思想不够解放,年龄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不强等缺陷。
2.组织
在机构设置上,县级职能部门的设置大多强调要上下对口、相互衔接,与上级部门结成系统,这样也就造成了机构臃肿。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在政权的实际运作中,县委仍然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这样就造成党政不分情况的存在,不但实际上削弱了县委的领导能力,而且造成了民主的缺乏。
3.权力
权力是政府能力的根本,它构成了政府能力区别于其他主体能力的质的规定性。从县级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来看,二者之间制度化规定不明确,事权划分也不明。县级政府权责不统一。县政府在实际调控的时候,“深切感到调控力量的微弱”,“县级可运用的经济杠杆过少”,“跟不上县级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6]
4.资源
政府可用于调配的资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政府行为的实施与这些资源的调配密不可分,正是这些资源才能使县级政府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些资源的使用与支配,尤其是财政资金的数量,对县政府能力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提升萧县政府能力的途径
第一,县级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对于政府机关人员的变动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公开招考、科学编制的原则,对于一些特殊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可扩大选聘范围,放开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必要时进行全国公开选聘。同时,要跟随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政府机关人员的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二,创新政府体制。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行为规范、功能齐全、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组织机构,是我国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不同的组织架构,会形成不同的政府能力。
第三,政府权力的合理分配与下放。目前县级政府权力小、财力弱、负担重,缺乏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成为阻碍县级政府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为促进县级政府调配资源的能力的提高,加强县级政府的自主与决策权很用必要。
第四,转变政府施政理念,提高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和认同能力。政府需要从管制型施政理念向服务型施政理念转变。县级政府在机构设置和财政支出分配上,要加大对公共服务职能的支持力度,提升向社会提供服务和公共物品的能力成为目前政府能力配置的重点,只有不断增加加公共物品、服务、社会保障的供给,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2]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52;159.
[3]汪永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供求变化与平衡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2005,(2).
[4]张成福,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22.
[5]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J].宁夏社会科学,1998,(6).
[6]叶维钧,潘小娟.中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45.
【作者简介】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浅谈 篇7
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理论和实践还都处于初探阶段, 尤其是对县级以下政府的绩效审计, 到现在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随着政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务公开的进一步深入, 加快开展政府绩效审计, 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的绩效审计, 既是大势所趋, 更是民心所向。本文根据现阶段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 结合作者自身的基层审计工作实际, 对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在目标、内容和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目前,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讨论正如火如荼, 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必然要求县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将有大量的财政资金通过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投向开展对县级政府所承担的各项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将成为基层审计机关所面临的新课题。一般而言,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3E) 为中心, 对政府及其各部门运用财政资金从事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 督促被审计对象整改, 为相关决策层提供参考。这个目标突出了“3E”的重要性, 紧紧围绕着节约和增效这两大主题而展开, 应当说还是基本符合目前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但是,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特别是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应当更加注重环境和生态效益, 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也作为审计的重要目标。县级政府职责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连且利害攸关。县级政府部门完整, 并且是在农村社会的基本层次代表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其职责履行好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政府组织的效能。中央和地方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最终也要靠县级政府贯彻落实, 生态保护的成效怎样, 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全国两千多个县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能否妥善地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2.1 对县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绩效审计
这是把县级政府从结构上进行分解, 对其组成部分所担负的各项职能进行细分后, 评价其在维护政府整体运行过程中发挥自身功能的有效性。评价的内容涉及到该部门的以下方面:部门运转过程中对人、财、物资源的消耗利用状况, 包括部门“三公经费”的开支与其履行职能的经济、效益性, 部门“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和自身能力建设情况, 包括公共事业规划能力、对公共事业的监管能力、对公共事业的约束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选择与制定能力、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方法的科学和先进程度以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等等。
2.2 对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
这是对县级政府所承担的重点项目、大型工程等的绩效审计, 评价其在运用财政资源进行各项投资活动过程中履行政府责任的履职效果。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卫生、城市绿化、乡村道路交通、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农业扶贫开发等等。由于县级公共项目支出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 而且数额巨大, 又多涉及民生,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对政府部门是否合理规划公共项目建设, 是否经济、节约地投入公共项目的建设资金, 是否充分有效地实现公共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及是否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 都必须通过绩效审计进行判断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第一, 要建立一套合理、适用广泛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不管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审计, 还是对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 都需要一套相对完善、适用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作为我们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指导路线和框架。对县级政府的绩效评价指标, 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考虑:一是资源耗费类指标, 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 包括政府人力、物力与财力占用和消耗, 侧重于经济性的考察;二是政府监管职能率效果类指标, 包括县域经济的各类发展指标、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等;三是政府有效运行的潜在能力指标, 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机关工作作风、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第二, 要把县级政府的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结合起来。
鉴于我国财政核算体系的现状, 尤其是县级以下政府及其各部门在财务核算环节存在诸多不规范的情况, 县级政府的绩效审计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通过查错纠弊, 确保各项财政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级政府在支配公共资源方面的经济性、效益性。目前, 对县级政府各部门和乡镇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普遍展开, 很多地方的审计部门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摸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评价方法, 这对于绩效审计的不无裨益。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一样, 政府投资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势必以政府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 进而对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效果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第三, 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丰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公共选择与县级政府公共财政治理 篇8
中国财政体制在向“公共性”[1]而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性回归则集中反映为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迅速增长。任何制度安排的效率决定于它对付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优劣, 同时又会由于社会环境中现存辅助性制度的影响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2]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状况, 从制度层面而言, 不仅需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 增加农村投入, 而且需要有效限制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局限性, 避免“政府失灵”。也就是说, 在加大对农村公共投入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有效制约政府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 那么农村公共服务供应主体将本能地朝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调整, 这种调整必然对制度设计之初所预计的公共利益目标产生影响。因此, 考察农村公共投入的效果和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 对于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安排, 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的框架和数据信息说明
地方政府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生产、付费或监管的职责, 必须得到财政支撑, 做到“有钱花”。但是, 政府的局限性导致偏离公共利益目标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也会“乱花钱”。如果能提供一种规则对地方政府局限性形成制衡, 那么就能使得政府“有钱花, 而且不乱花”, 这个关系如图1所示。
具体地说,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行为, 当局限性失去制约时, 机会主义行为将导致公共服务偏离公共利益目标, 损耗公共资源, 减少服务数量;当局限性得到制衡时, 公共服务更高效, 实现的公共利益数量更大。我们将以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为目标而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信息来自我们对甘肃省J县和安徽省C县18个政府涉农公共服务部门的调研活动, [3]在中国政府层级间自上而下的授权架构体系中, 县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的授权。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范围涉及除外交等少数职能以外的几乎全部领域, 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商金融农林水利等内容。
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对地方的财力控制。在这种控制结构里, 中央掌握大量的财政盈余收入, 地方承担大量公共服务职责, 辅之以从中央补助一部分财政收入给地方。从财政自给能力判断, 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严重缺乏, 形成对中央财力的依赖。图2是调研两县2006年至2010年与中央的财力关系, 其中涉及到两个指标:一个是县级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 [4]用中央对县级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补助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表示;另一个是地方收入的上缴率, 用中央收入占县级收入的比重表示, 其中:县级收入指年度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总和, 中央收入是县级收入中上缴中央的部分。有研究指出了财力控制对保证地方政府“对上负责”有效性。[4][5]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意味着地方政府是农村公服务责任的承担者, 具体到文中而言, 县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主体。
中央对地方政府还实施政治控制。中央各部门通过实施专项项目及其资金稽查、逐级签定责任状、开展县级横向评比等措施, 以及完善财政资金的合规性和绩效性使用, 避免财政关系的混乱局面等, 对县级政府机构的公共服务实施管理, 推动落实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责任。
2.县级公共服务资金来源与预算分配
从调研的两县来看, 县级政府财政掌管县本级财力、上级补助财力、“乡财县管”[6]等途径可以施加影响。
另一类是县级部门申请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项目申报指南是申报单位确定申报内容的依据, 申报指南下达之前, 县级部门无法预备申报内容;申报指南下达到县级部门后, 通常只有3~4天时间准备项目资料, 无法做到项目内容与受益公众的需求相一致, 而公众也没有有效途径对这类项目的确定施加影响。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方式有投票机制、税收机制、公民主动接触、退出、忠诚、冷漠和疏远、反判等。[7]两县各部门了解公众需求偏好的方式, 仅仅能反映愿意主动接触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与乡镇干部、本部门有关人员的一小部分群体的需求偏好, 对于选择退出、理性妥胁和适应等方式表达的需求, 或以电话、访问、信函、网络等方式表达的需求, 不能反映为部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形成了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接触抑制状态。农民理性忽视[8]参与公共服务决策, 主动接触表达需求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行为不普遍。各部门是在对大多数居民需求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在农村居民需求差异化变动背景下, 公众参与不足会使得农村公共服务普遍与需求不匹配。
四、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
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非常突出。[9]从调研两县来看, 结构性失衡问题还有新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重投入轻产出, 重建设轻维护, 重外延轻内涵。
甘肃省J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央补助清洁能源项目, 能源部门向上申报建设计划数量连年增加, 建成后的使用率却很低, 据J县能源管理机构称只有60%左右投入使用。据了解, 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 现有的技术条件只能保证每年使用4~5个月, 项目实际能发挥的价值极低。但是, J县“十二五”规划仍然要求进一步争取中央资金建设该项目。J县饮水安全工程供水项目建设完工以后, 与之相配套的水质监测、水源的管护项目却跟不上, 饮水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此外, J县在上游地段开垦农业灌区, 造成下游耕地盐碱化的次生问题, 也未能在新建项目时开展综合治理。
而在安徽C县, 修建的农村道路因为不能与其他道路连接形成公路网, 建成后多年不能投入使用, 成为了摆设的“白象工程”。农村客运也因为政策瓶颈制约而得不到发展, 影响了农村公路项目综合效益。
J县和C县的农村公路项目、小型农村水利项目, 建成后普遍严重缺乏管护资金, 缩短了项目使用寿命, 降低了项目效益, 一些水库项目过早地成为病险水库, 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2) 公共服务机构[10]的冗员问题。
两县政府各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严重超编问题, 冗员充斥。在J县水务部门, 由于人员超编严重, 人员工资只能按标准的60%左右发放。而C县水务部门只有200个工作岗位, 却因为有500多位员工, 只能实行员工隔天轮岗制度。另一方面, 两县政府各部门却普遍职业技术能力不足, 老业务得不到改进升级, 新业务无法开展。虽然各部门紧缺技术能力, 但各部门的培训、学习制度并不完善, 提高人员技能动力不足, 员工培训流于形式等现象十分突出。有研究指出, 公共资金更多的用于养人而不是提供服务, 有利于建立本地的政治支持网络, [5]看来是有依据的。
(3) 资金“整合”问题。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通常具有区域不集中、项目小数量多的特点, 县级政府因此斥之为“撒胡椒面工程”。县级政府乐衷于整合农村公共项目资金集中建设大型项目。C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挂帅, 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资金整合领导小组, 制定了专项资金整合实施办法, 围绕重点工程、重点领域, 实施农村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集中投入。J县政府各部门也通过“整合”将资金投向容易见成效的项目。如此看来, 两县政府不是以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发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而是扮演了企业家的角色, 偏离了资金的公益性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把兴趣放在了投资经济性公共物品, [11]以利于彰显政绩。
(4) 多数人受益的项目反而不受重视。
两县政府各部门表现出一种对多数人受益的项目反而不够重视的“理性选择”。各部门在信息发布和收集方面, 往往采用既有渠道向乡镇或村干部传达文件, 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 或者通知直接与部门发生接触的群体;项目实施依赖乡镇、村干部的单一渠道;项目审计监督信息发布范围局限于特定群体。这些都在客观上偏离了公共服务全覆盖的要求, 强化服务于利益集团、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 忽视了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 安徽C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信息, 只有平时与该部门有密切联系的对象才有机会知晓;C县和J县的产业奖补政策, 驱动公共资金流向强势群体, 加剧乡村内部贫富分化。
(5) 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行政垄断[12]。
县级各部门在公共服务项目的申报、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行政垄断行为。在项目申报阶段, 项目的评审程序和规则不公开;财政局拨付项目资金主观随意性强, 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强;项目建设、管护队伍的确定规则不明确;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 对施工主体的干预随意性强。在C县, 农村道路项目施工队伍被要求使用指定企业的水泥、钢材等主要建材;道路竣工后指定养护队实施养护;J县饮用水安全工程指定水管站收费管理, 等等。
2.对农村公共服务产出数量和居民效用的影响
我们通过表2分析县级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会对农村公共服务造成的影响。表2第1列是县级政府部门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形式, 这些内容已经作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文中进行了详细讨论。县级政府部门机会主义行为对公共服务数量或质量将产生影响, 第2列是用生产理论直观判断出的结果。居民在消费中获得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用满足, 机会主义行为对居民农村公共服务效用产生影响, 第3列是用效用理论直观判断的结果。机会主义行为政府部门理性偏离公益责任, 政府部门全面履行服务责任即可消除机会主义影响, 这项判断结果在第4列。消除机会主义影响会带来公共服务产出增加、居民效用提高, 这两项判断结果分别在第5列和第6列。
把第2列和第3列结果分别累加, 得到一种处于低效率的公共服务状态:服务数量低, 居民效用低。这种状态与政府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居民需求没有满足形成对应, 此时公众需求表达不充分, 处于需求抑制或理性忽视状态。将第5列和第6列结果分别累加, 得到另一种高效率状态:服务数量多, 居民效用高。公共服务的高效率状态等价于供需一致的状态, 这时政府全面落实了责任, 居民需求得到实现。
进一步而言, 当政府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 不主动根据居民需求做出供给决策时, 公众主动接触政府表达需求须支付额外成本, 结果会导致降低公众的总效用。而当居民处于理性忽视, 不主动表达需求时, 地方政府全面履行责任了解公众需求, 意味着向更广的范围发布项目信息、主动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状况或者接受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反馈, 这时也须支付额外成本, 政府出于理性也将不愿意。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把公众需求表达界定为两种状态:积极参与、理性忽视;把政府部门界定为:履行责任和机会主义两种状态。我们把公众和政府的四种选择组成一个2行2列的矩阵, 并完全按照上文对效率分析结果的逻辑顺序直观地赋值, 得到表3。低效率状态对应矩阵的 (2, 2) , 得到改进后的高效率状态对应 (4, 4) 。进一步根据矩阵进行分析, 当政府部门处于机会主义状态时, 公众有主动参与和理性忽视两种选择, 由于主动参与必须支付额外成本, 降低总效用, 公众会做出理性忽视选择, 这时处于低效率状态 (2, 2) 。当公众处于理性忽视状态时, 政府部门也有履行责任和机会主义两种选择, 履行责任意味着政府主动去发现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消除这些问题, 做到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 必须支付额外负担, 甚至要对制度实行改革或触动利益集团既得利益, 政府部门也会做出机会主义选择, 尽可能地节省提供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 甚至尽可能地扩充利益集团既得利益, 结果也将处于低效率状态 (2, 2) 。公共服务高效率的状态是 (4, 4) , 这种状态下公众主动参与需求表达, 政府部门充分履行责任, 然而在特定环境下选择的结果是农村公共服务处于低效率 (2, 2) 状态的囚徒困境。
五、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路径:政策制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可能在促进农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也并不必然主动行事。为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中央政府既要做出资人又要做调解人, 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 还应当协调地方政府和公众选择的囚徒困境, 制衡双方做出可获得高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的选择。在现有的制度集合中新增一项制度安排, 通过制度的制衡来消除在选择中出现表3中 (1, 3) 或 (3, 1) 的结果, 使双方选择只能在 (4, 4) 和 (2, 2) 间进行, 选择的结果就将是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我们在调研中获取了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通过上级政府新增一项制度安排, 形成了公众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动参与的集体行动, 制衡了做出公众需求与县级政府服务供给相一致的选择, 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率。我们将这个案例作为对本文分析结论的佐证, 也作为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一项治理对策。
安徽C县早期的库区移民村庄公共项目是由政府部门包办的, 村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自选自建项目的行为是被排除在制度集合之外的, 村民的参与受到抑制。政府部门长期积累下来公共服务的不足造成了移民与政府间矛盾尖锐、关系紧张的后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上级政府部门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时新增了融入村民参与的“资金跟着项目走, 项目跟着需求走”制度安排, 村民可以根据集体的共同意愿, 自主决定建设项目内容后向县政府相关部门申报资金。这项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公众表达需求的收益预期, 于是村民成立了负责调查需求偏好、确定项目内容、申请项目资金、组织施工和维护的项目理事会。自从理事会参与公共服务项目以后, 弥补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不足, 村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 道路网络畅通、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农民安居乐业, 消除了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
摘要:中国财政向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迅速增长, 但是,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县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作者在对调研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 农村公共服务的囚徒困境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据此, 文中提出了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 增加新的制度选项实施制衡的财政治理思路, 并以调研中收集的一个案例验证了这个思路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公共选择,公共财政,囚徒困境,制衡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脉络演进—兼论中国财政改革的基本轨迹[J].经济研究, 2008, (12) .
(2) 林毅夫.制度与经济发展[A].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 王雍君.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的比较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0, (05) .
(4) 王雍君.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9) .
(5) (11) 袁飞等.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J].经济研究, 2008, (05) .
(6) 王雍君.《预算法》修订中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在于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 2011, (01) .
(7) 涂圣伟.农民主动接触、需求偏好表达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改进[J].农业技术经济, 2010, (03) .
(8) (以) 阿耶.L.希尔曼著, 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9)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 2007, (09) .
(10) Graeme Smith.Political Machinations in a Rural County[J].The China Journal, 2009, (06) .
(12) 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 2010, (08) .
县级政府采购 篇9
1 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必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能够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县级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能更好地为县域提供公共服务的县级政府, 是中国县级政府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1.1 履行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县级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公共服务成为县级政府职能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履行县级政府职能, 县级政府必须实现从经济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首先, 彻底转变县级政府发展观念, 树立依法治理、重在服务的管理观念;其次, 明确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市场监管,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确保县域社会健康发展;再次, 纠正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的偏差, 有效解决部门利益集团化、普遍化和机制化的问题。
1.2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是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要求彻底变革投资型政
府模式下各级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在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各级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解决日益增长的发展失衡问题、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的差距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维护社会稳定, 最根本的途径是各级政府要实现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不再以生产建设投资和形成国有产权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和政绩, 而是以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能。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和谐”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非常关键, 而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上。因此, 县级政府要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提高政府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 为解决经济社会的深层矛盾, 县级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最根本的途径是县级政府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臃肿
这是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改革时候都会出现的问题。虽然进行机构精简, 但是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问题依然严重。在改革过程中, 实际涉及党政机构的精简却很少。这种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政府的效率不高。
2.2 机构设置不合理
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结构不科学是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县级政府机构的规模结构的这种不合理体现在许多部门的归口管理上, 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效率的损失。
2.3 党政关系在县级层次的改革有限
党政关系在县级层次没有真正被触及, 政企、政事、政社关系调整幅度不一, 难如人意。具体表现在:第一, 党政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第二, 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 政企不分, 政事不分;第三, 政府管理层次较多, 这种多层次的结构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使得效率低下, 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 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面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 以服务型政府作为改革的根本指引, 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不断克服自身弊端, 以适应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 实现新旧模式的转换。
3.1 创新政府管理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使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必须首先在政府管理理念或者说政府管理观念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就管理理念创新而言, 其目标要求直接指向了服务理念、法治理念和民主理念。
(1) 服务理念
县级政府管理者直接面对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县级政府在传统的调控能力上大大减弱, 然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常秩序又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因此, 县级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有所调整, 即由传统的计划管理理念转向现代的服务理念。通过服务群众、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来实现对社会的调控, 进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
(2) 法治理念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法制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也要求县级政府管理者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着重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发展上的法治理念, 即按照发展规律的要求, 尊重科学和实际, 努力做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服务上的法治理念, 即在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群众上按规则依法办事。
(3) 民主理念
在县级政府管理过程中, 着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即一切以服务群众为基点, 同时为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拓宽渠道、创造条件。
3.2 转变县级政府职能
优化县级政府的管理, 必须一直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放在优先和重中之重的位置。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看, 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1) 政治职能转变:进一步走向民主法治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在政治方面承担的主要职能就是政治控制职能, 即保持县域内的社会政治的稳定,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此目标, 民主和法治是两条重要的保障。从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的实际状况出发, 建设民主和法治重点应放在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应有权力的行使上。县级政府管理的政治职能转变必须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为核心, 即以法治为保障, 充分发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的作用。
(2) 经济职能转变:从公私兼营转向公营
在我国现阶段, 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应着重于从私营领域中完全退出从而只留在公营领域。具体而言, 应履行好以下经济职能: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上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 因此, 私人投资无法保证与其投入相对的收益, 从而不愿投资。政府必须填补因私人资本空缺而留下的空白, 担负起直接经营一定经济事务, 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职能。二是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 即防止通过规模或者价格实现的市场垄断。三是维护社会公平。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 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 该项权力使得政府能大规模进入再分配工作。
(3) 社会管理职能转变:从管理到服务
从县级政府的角度而言, 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向服务转变, 主要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保障事业, 创造安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同时, 要大力发展群众自治,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促进社会机体的发育和发展。这应该成为县级政府真正从琐细的社会事务和社会矛盾之中解脱出来, 做到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3.3 优化县级政府管理结构
政府结构是指行政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由此外化而成的制度性规则。优化县级政府结构是突破县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困境的有效途径, 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未来发展的基础。从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未来发展的角度看, 优化县级政府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构建以县级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县级政府逐步实行分权管理, 其结果必然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县域公共事业, 形成以县级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从社会事业的发展来看, 构建以县级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公共事业投资管理机制。当前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是影响和制约县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水平提高的瓶颈。促使县级政府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是要引入多元的投资主体, 主要包括:第一, 鼓励企业投资县域公共事业;第二, 引导公民捐赠县域公共事业;第三, 吸引外资投资公共事业。
(2) 优化县级政府权力结构
县级政府的权力结构, 是建立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权力分工基础之上的、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整体性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优化县级政府的权力机构, 科学设计县级政府的权力运作模式, 有利于重新定位县级政府的职能, 提高县级政府的行政效益和公共服务能力。在县级政府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时间的作用、注重对行政效率的追求。同时, 注重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运行结果, 把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目的性与公众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3) 优化县级政府责任结构
以县级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在功能性质上更能体现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面。政府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了让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就有必要建立特定的制度结构, 从消极方面来制约其不负责任的滥用权力、渎职怠工等行为, 这就是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结构。县级政府责任结构的构建方向是实现有限责任制, 即责任者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部分责任, 也就是说对其所得到的收益或者可能遭受到的损失自己只负担部分责任, 用经济分析的语言就是个人受损率与社会的受损率存在一定的差距。有限责任制既能增强个人抗拒风险的能力, 又能克服无责任制下个人为所欲为的局限性。优化县级政府权力结构, 确保职权划分的科学, 避免集权, 是优化责任结构, 构建有限责任制的前提基础, 是开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
县级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三条途径, 即从思想上要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从行为上要积极转变县级政府职能;从制度上要优化县级政府管理结构, 这三个方面互为依靠, 需要共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 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总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势所趋, 县级政府机构的任何改革都必须构建在服务型政府这个大框架下。只有真正建立了服务型政府, 政府才能认真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 社会中各种矛盾、冲突才能适时地得到解决, 和谐社会才能构建成功。
参考文献
[1]谢庆奎, 燕继荣, 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112-125.
[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7) .
[3]Francois Patrick.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s an argument for government provis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ume:78, Issue:3, 2000, (11) .
[4]Cass R.Sunstein.After the Right Revolu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王焱.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由管制型到服务型[D].东南大学, 2006 (4) .
[6]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2 (3) :103-110.
[7]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50-55.
[8]陈国权.强化立法监督:我国政治民主化的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 2000 (8) :16.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障碍及其对策 篇10
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案例
案例:某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不服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不予撤销房屋登记的决定”提起诉讼一案。
基本案情:2008年9月23日, 原告某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第三人签订房屋转让协议, 约定第三人以123万的价格购买原告位于该县某岛上的房屋, 原告负责为该房屋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并承担办理该房屋产权证登记的一切费用。2009年2月15日, 原告持授权委托书向被告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申请办理该房屋权属登记。被告经审查, 于2009年2月16日对该房屋进行登记, 颁发了房屋权属证书。当天原告从被告处领取了该房产证。2012年4月30日, 原告向被告提出申请, 要求被告依法注销该房屋权属登记。2013年1月27日, 被告作出不予撤销房屋登记的决定。
法院判决: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原建设部颁布的《房屋登记办法》的相关规定, 被告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有房屋登记、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和撤销登记等法定职责。被告在收到原告要求撤销房屋产权证书的申请后, 作出的 (2012) 1号“关于不予撤销房屋登记的决定”, 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应依法予以撤销。2.被告在本判决书生效后一个月内针对原告申请重新作出处理。
笔者经过调研, 县级行政机关败诉的比例相对较高, 如2012年某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135件, 其中行政诉讼案件11件, 行政相对人自愿撤回起诉9件, 判决行政机关败诉2件, 如果不算行政相对人自愿撤回起诉的案件, 那么行政机关败诉率为100%。
二、县级行政机关败诉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县级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逐渐提高, 整体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行政执法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是, 通过司法审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县级行政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大概如下:1.依法行政意识薄弱, 审查程序把握不够严格, 重实体、轻程序现象严重。2.证据收集提交不够到位, 依法行政行为缺乏规范。3.法律适用存在偏差, 越权行政及交叉、重复执法。4.履行职责还不及时到位, 行政执法目的利益化。5.违法行政、以罚代法, 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第一, 案件协调配合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 负责人应诉实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 出庭应诉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对县级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管理机制
根据领导岗位变动实际, 县级政府应及时调整充实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各镇、各部门均应按要求调整相应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 配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 (兼) 职依法行政工作联络员, 有效保障县依法行政工作层层落实和顺利开展。可以根据各县具体实际, 出台《县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要点》, 明确依法行政的目标和任务, 把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全县大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落实到各镇、各部门的各个工作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严格考核奖惩。发挥法律顾问团作用, 从法律角度建言献策, 确保政府行政决策科学性、合法性。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县级政府常务会议应坚持法制办主任列席制度, 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重要议题的讨论。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对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 在实施前进行风险评估, 健全公示和听证程序, 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二) 加强政策宣传, 强化业务培训
通过开展行政执法服务宣传月和“5·18”宣传日、组织依法行政图片展、部门“四进”服务等系列活动, 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设宣传专栏, 广泛普及法律知识, 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与此同时, 加大对外宣传, 鼓励行政执法人员发表法制经验类信息、调研文章。在业务培训上, 一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 定期组织政府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一把手开展学习活动,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健全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认真落实县级政府任命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三是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将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自学等多种方式, 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党的十八大精神、依法行政基本理论、《行政强制法》等系列培训, 强化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 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 加强民主决策, 规范执法行为
县级政府在实施重大项目时, 应注重借助专家的力量。如在调整城区自来水、出租车价格, 通过社会公示、组织听证等多种形式, 充分征求和采纳全县各界代表意见和建议, 及时在政府网等县内媒体予以公开公示, 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坚持持证、亮证执法。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压缩行政审批项目, 依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行政审批项目具备条件全部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同时, 进一步精简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环节, 优化审批流程, 推行“即办制”。
(四) 加强政务公开, 优化政务服务
实施政务信息公开。严格执行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措施。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 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办事公开、督查公开的“三公开”制度,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硬件投入, 进一步完善县政府网站, 统一规划部门网站, 开设信息公开专栏, 县政府文件等重要政府信息均在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布。抓好行政权力运行。从提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抓起, 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机关、行政权力和网上监察“三个全覆盖”, 完善行政权力库和政府法制监督系统功能。
(五) 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第一, 积极参与立法相关事务, 推进县级地方政府的立法研究工作。第二, 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制度。根据规范性文件工作实际, 可以将县级政府工作部门、各镇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管理范围, 完善补充征求意见、廉洁性评估、备案、有效期管理等方面相关内容, 加强规范性文件从产生到废止的全过程制度建设, 推动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第三, 加强制度廉洁性评估试点工作, 探索专家评审制度, 确保出台制度的廉洁性、合法性、科学性。第四, 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 推动落实听取意见、法律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 进一步提高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第五, 推进规范性文件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对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不断优化相关功能。新增数据库文件变更情况链接功能, 实现建库以来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变动情况的查询。同时, 制作规范性文件数据库操作手册, 为数据库的推广运用奠定基础。
(六) 加强执法监督, 提升行政水平
推进行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核、重大行政处罚备案等制度, 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核等制度, 用制度管人、管事。通过与各行政执法单位签订工作责任状, 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等措施, 保障行政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与此同时, 充分发挥制度、政府、社会、代表等多种监督方式的作用, 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有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主动接受多方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 公布行政执法工作流程、监督电话, 健全效能督查、县长公开电话等工作机制, 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 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利。健全政民网上互动机制, 快速回应网民关注的问题, 主动化解社会矛盾。
摘要:依法行政,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取得和行使行政权力, 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在分析县级行政机关败诉原因的基础上, 建议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和执法监督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县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关键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监督
参考文献
[1]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仲炎.论依法行政[M].北京:法治出版社, 2006.
[3]杨海坤, 李兵.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成效与问题分析[J].北方法学, 2009, (2) .
西藏农区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西藏县级政权;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79-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①西藏的县级政府是西藏县级政权的基础。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行政效能低下,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广大农牧民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目前西藏县级政府体制需要改革,职能需要转变,这样才能给西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讲,要加快西藏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法治、责任、为民和服务型政府,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公信力
实现西藏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政府是执法的主体,县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智能科学、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推进西藏法治政府的建设。首先,要求政府干部人员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制,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之过,确保权责一致。其次,要针对本县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县域执法机制。要加大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公开执法流程。力争做到各个领域有法可依,以法制的完善促进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强化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的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二、科学施政,建设责任政府,不断激发创造力
新的形势下,对西藏县级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西藏基层处于能否实现西藏社会稳定的一线区域,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关键领域,西藏县级政府不仅要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推动西藏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责任,同时,西藏基层还是与广大农牧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域,还要承担起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责任。
这就要求提高县级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意识,努力把西藏县级政府建设成为思想牢靠、立场坚定、组织巩固的责任政府。不断提升县级政府的施政能力,科学施政,坚定的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切实做到务实干事、清廉从政、为民造福。
同时,还要做到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大力倡导立说立行的务实作风,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真正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把劲头用在发展上。着力改善文风、会风,精简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努力营造宽松、宽容、宽厚、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严格目标责任制,对各项重点任务定责任、定时限、定标准、定要求,确保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三、为民谋政,建设为民政府,不断增强凝聚力
古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史鉴,今有我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执政地位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西藏县级政府要做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首先,要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从基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从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经验,保证做出的决策、采取的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切实可行。其次,要大兴调查之风,推进干部到村组、下基层“接地气”,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中提高威信、增强底气,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最后,要加强县级政府的绩效管理,绝不是表面工程,“为绩效而绩效”,而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本区域资源的使用效益,将财政投入到发展本区域社会事业和提高农牧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上来,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高效理政,建设服务政府,不断提升执行力
努力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创优服务环境,是西藏服务型建设的重要内容。西藏县级政府应致力于为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巩固提高县行政审批事项履职能力,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扎实推进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建好政务服务综合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创优投资环境,及时解决企业在项目落地、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其次,要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加快医疗体制、农村客运市场运营体制及水、电、通信等方面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明确划分职责权力,努力提高县级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参考文献:
[1]叶维钧,潘小娟.中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06.
[2]訚柏.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06.
[3]徐鲁航.区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文化思考.潮汕调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4]王跃,续文辉.发展稳定目标追求下的西藏县级政府建设[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01).
[5]扎西多布杰.西藏县级政府改革创新探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3(02).
县级政府采购 篇12
一、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 主要指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或连带偿还责任的债务。本文对政府债务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其他相关债务三大类进行分析。
(一)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结构
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 2009年及以前举借形成的债务占81.77%;2010年当年举借形成的债务中, 用于续建以前年度项目占62.79%, 用于当年新开工项目占24.64%, 尚未支出的债务资金额占12.57%。
从各年度看, 1997年以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逐年增加, 到2009年达到高峰;2010年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其债务余额比2009年底略有减少。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从债务举借主体看, 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性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 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占83.62%。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银行贷款是债务的主要来源, 占年末债务的92.14%。从债务用途类别看, 债务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 占62.55%。从债务资金投向看, 主要投向市政建设和农林水方面, 其中:用于市政建设占72.13%;农林水占11.81%, 其他占16.06%。
(二)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结构
2010年末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中, 2009年及以前举借形成的债务占29.35%;2010年当年举借形成的债务占70.65%。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从债务举借主体看,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债务的举借主体。2010年末, 政府部门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债务余额分别占18.26%和81.74%。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银行贷款是债务的主要来源, 占81.74%;从债务用途类别看, 债务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 占93.7%;从债务资金投向看, 主要投向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市政建设方面, 分别占81.74%、11.96%。
(三) 其他相关债务的结构
2010年末其他相关债务中, 2009年及以前形成的债务占19.03%;2010年占80.97%。从债务举借主体看, 融资平台公司是债务的举借主体, 2010年末占91.9%。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从债务用途类别看, 全部用于公益性项目。从债务资金投向看, 主要投向交通和市政建设方面, 分别占71.66%、20.24%。
二、政府债务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 内在原因是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大量低成本、可长期使用的资金, 而地方财政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有限, 预算法又不允许公开举债, 因此采取成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 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这种模式, 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 客观原因是地方财力保障不足
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 政府的财力需求不断增加。而实行分税制后, 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财权过度集中上收, 事权过度下移, 政府有限的可用财力仅能应付日常运转, 财政实力相对薄弱。2010年公共服务、教育等刚性支出占一般预算可用财力的87.83%。有限的地方财力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额投资需求矛盾突出,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只能采用举债建设的方式。
(三) 增长原因是实施扩大内需政策
2009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加上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及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要求, 加快了政府债务规模的急剧扩张。从三类债务余额各年增减变化情况明显看出, 2009年达到了高峰, 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也使地方财政偿债压力大增。
三、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
(一)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总体风险不大。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 当年偿还债务本息占38.41%, 根据本级政府综合财力,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40.6%, 低于100%, 债务负担不重;偿债率为15.6%, 低于20%, 偿还压力不大。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 占84.28%。其中明确以土地出让收入为还款来源的占83.62%, 相当于2010年政府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08倍。偿债资金来源过分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 易受政府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 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 公益事业负债转化为政府债务的可能性较大。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某系统。2010年借新还旧偿债率高达87.15%。因而上述债务转化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该系统的举债单位经营状况不佳, 自身还款能力较差。自从贷款至今, 全部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来归还贷款。鉴于宏观政策和自身的原因, 根据当前情况, 难以按原还贷计划还清全部贷款。
(三) 融资平台公司负债比例高, 盈利能力不强, 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的X家融资平台公司, 2010年末债务总额为X X亿元, 占政府性债务总额的82.4%, 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81.28%, 其他相关债务占18.72%。从资产负债率指标看, 个别融资平台公司2010年末资产负债率达93.33%。融资平台公司资产中不能变现的资产较大, 占资产总额的49.08%。因此融资平台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率指标有升高的趋势, 从盈利情况看, 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四、政府债务的总体评价
(一)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举债融资,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底, 三类债务余额中投向于市政建设占60.22%, 交通占13.04%, 农林水占10.80%, 教育占7.81%, 其他占8.13%。根据全县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 资金投向比较科学合理。
(二) 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日趋健全
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 实行政府性债务统一归口管理。近年以来, 政府陆续出台了债务管理、审批程序等规章制度, 对债务预算、举借、审批、抵押、偿还、风险化解、责任追究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将债务管理列为乡镇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政务公开内容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三) 化解债务的举措切实可行
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 按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提取债务风险金, 由财政统一管理。同时政府性债务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镇乡级政府债务实行财政审核、政府审批。县本级负债仅允许两家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并由财政统一办理, 资金纳入财政统一监管拨付使用, 改变了以往部门镇乡多头举债、使用分散、管理混乱、家底不清的局面, 有效地降低了政府债务风险。
五、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政府债务种类繁多, 成因复杂, 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归口管理
作为政府资金的管理部门, 财政要依托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承担起为政府债务全过程管理的职能, 建立健全政府负债的核算体系。要细化预算, 编制年度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预算,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不留预算缺口, 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减少融资平台, 对使用政府性资金项目, 依托财政项目审核中心的专业优势, 全部纳入规范管理范围。同时推进会计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科学、规范、细化的资金预算核算体系。
(二)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为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风险,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必须对其地方财政和地方债务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披露, 政府不仅要向同级人大进行披露, 而且逐步要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 内容不仅应包括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 而且也应包括其间接债务。通过动态分析和评估, 将已经发生的各类债务风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 从而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度。
(三) 明确政府债务责任
目前政府债务风险的责任不明确。对此, 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改革突破, 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风险责任, 特别是要明确或有隐性负债的风险责任。制定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相关的如政府融资投资决策、偿还和决策失误责任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 以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加强社会对政府债务行为、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的监督和约束, 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将政府的债务考核纳入政绩评价范畴。
(四) 加强政府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