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地方政府

2024-09-02

县级地方政府(精选12篇)

县级地方政府 篇1

一、问题的缘起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便形成了郡县制, 两千多年来, 县级政府至今仍作为国家结构的基础部分而存在。当今我国社会中, 县级政府是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直接治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政府, 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和基层,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和政权架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区由于拥有为数众多的县级城市,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 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广大的西部地区能否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实现快速发展, 与当地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有及其密切的关系。

二、政府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汪永成认为, 政府能力是实现政府自己的职能, 从事某项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量。而张国庆认为, 政府能力是指现代国家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 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 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的、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 最大可能的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西部县级政府的能力, 是一种由若干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既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加以考察, 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加以考察。从纵向的角度看, 政府能力体现在政府行为的全过程中, 是政府解决县域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横向的角度来看, 政府能力是政府发挥自己的功能, 在处理县域社会的各种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是:规划发展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规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公共服务能力对于广大西部县级政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如今, 西部大开发也卓有成效。而从根本上说, 西部开发能否取得成效, 关键是西部的农村地区能否较快地发展起来, 能否明显地缩小与东部地区农村的差距。由于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人们的文化水平、社会机制、社会自身的发展动力的不足, 西部县域社会发展速度相对于东部地区显得十分缓慢, 对外界投资的依赖性强。

所以, 西部县域社会要加快发展速度, 缩小与东部县域社会的差距, 必须采取政府推动型的模式, 建立和维持一个强有力的县级政府, 通过政府来推动县域社会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对于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提高县级公共服务能力就是寻求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各个要素的重新组合, 使县级政府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管理要素高效组合, 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化。

四、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县级政府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积极性不足, 不是主动出击寻找投资, 往往等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转移支付, 甚至把争取到多少中央政府的拨款作为政绩, 更有甚者以戴上“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为荣;自身能力的限制也导致了对当地的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 一些官员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念, 而是追求短期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损耗了西部县市本来就稀少的政治与经济资源。

由于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局限, 目前, 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仍然不强, 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高, 公众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主要体现在:

1、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缺失

在西部,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许多县级政府仍然将“追赶型”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首选, 加上西部县市的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学历和素质偏低, 这就造成了在进行发展规划和实施公共政策之时, 缺少具备科学理论和开阔视野的干部去制定与执行, 同时, 公共服务的意识也很淡薄。

2、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从广大西部农村的现实情况看, 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导致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行为越位、错位、缺位。一方面, 政府还没有完全从经济活动中超脱出来, 包揽了许多本该由市场自身承担的经济职能;另一方面, 许多本来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责, 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却做得不够, 难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 从而制约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3、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面临以下的问题:一是县级政府组织成本高。机构臃肿、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治, 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二是县级政府运行成本过高。一些政府人员公款消费不受节制, 公共财物闲置浪费或私用等, 造成政府运行成本不断提高。三是县级政府盲目决策, 提高了公共服务成本。

4、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西部地区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表现出对公众过多的控制, 对决策的非科学化和非民主化, 为了追求可见的政绩而违背对社会的承诺以及“暗箱行政”。再加上有些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官本位”思想严重, 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负面现象不断发生, 使得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脆弱。

五、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公共财力不足

由于西部地域封闭、县域经济薄弱、市场发育滞后等因素, 西部的建设需要比东部及其他地区更多的财力支持。然而由于西部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农牧业, 传统的生产方式处于统治地位, 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很低, 经济效益主要依靠农业和重工业,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原因, 西部县级政府普遍公共财力不足, 难以支撑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

2、政府干部的经济政绩冲动

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 很多村庄都是非常贫穷落后的。而越是在贫困落后地区, 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和压力越大。这种冲动和压力, 首先来自于政府官员。上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目标, 往往用行政命令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 并且把是否完成这些指标作为评价、考核下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其次, 在现行的政府干部制度中, 经济政绩是决定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砝码, 这直接导致了下级政府产生做出政绩的强烈冲动。这种只考虑官员自身政绩的做法必然会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

3、机构设置众多与人员编制庞大

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存在的现状是省级政府设置多少部门, 县级政府也会设置相应数量的机构, 安排相应数量的干部。这种体制导致了在县级政府的编制中冗员过多, 机构过于庞大, 很多人员和职位的设置是没有用处的。庞大的政府机构和过多的政府工作人员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致使政府拿不出钱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4、公共监督机制不完善

公众的监督对于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长期以来, 西部的县级政府公共监督机制不完善, 造成了部分政府机关中存在着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官僚主义和失职渎职等现象, 公众对县级政府的监督和控制还难以做到充分和有效。

六、提升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

1、以公众为导向重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机制

目前, 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公众价值导向及建立相应有效的机制还相对滞后。传统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 以行政计划代替公众意愿, 以精英设计代替公众参与, 忽视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不深化县级政府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不能有效代表和回应公众利益并取得较高的公众认同度和支持度, 就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 要提升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 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程度。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 怎么提供公共服务, 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 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 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 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2、构建以政府信用为先导的社会信用机制

政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政策是否稳定、政府权力的运作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政府能否承担责任三个方面。要构建以县级政府信用为先导的社会信用机制, 就要做到: (1) 加强对社会诚信环境的综合治理,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确保诚信原则的实施。 (2)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县级政府对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应提出总体方案, 制定相关的法规, 统一行业标准。 (3) 完善信用法制, 加强惩戒机制。只有对守信者给予奖励, 对毁信者施以惩罚, 才能增强公众遵守诚信的信心和积极性。 (4) 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县级政府要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协调、组织全社会的力量, 通过各种形式, 大力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

3、完善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当前重要的工作就是分开政府既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又作为监管者的职能, 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县级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群众讲评制度, 每年定期组织群众评议政府部门的活动;制定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效能告诫暂行办法, 完善公务员工作评估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大行政效能监察的力度;建立工作投诉中心, 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 使服务对象投诉有门;在政府内部建立完善的行政效能投诉中心, 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 做到监察有力;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 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 定期开展群众评议行政机关活动, 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4、创新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方式

西部县级政府的服务方式必须进一步由单一的服务转向综合服务, 由“暗箱”服务转向公开服务, 由局部服务转向全面服务, 由只顾眼前的服务转向可持续发展服务。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方式, 努力使服务更加透明、公正和有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服务方式的创新, 有效地发挥西部县级政府的整体功效。

作为联系国家和人民的基层政权的县级政府,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才能有效地、全方位地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广大的西部县级政府更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 整合全方位的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各尽所能, 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我国的县级政府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和基层,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和政权架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缓慢。本文从县级政府的能力入手, 通过对政府能力特别是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内涵及构成的诠释, 分析了其重要性, 并找出了现在我国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的通过分析原因, 提出了提升我国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8.

[2]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309.

[3]周平.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J].思想战线, 2002 (02) .

[4]梁学轩.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4) .

[5]谭兴中.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4 (03) :120.

县级地方政府 篇2

肖胜国(湖北省阳新县审计局)

【时间:2011年03月07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改造步伐,以及大力招商引资,为筑巢引凤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力度,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政府负债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为地方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使有限的地方财力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额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另一方面由于负债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一定的违法违规问题,有可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尤其给财政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政府负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项规范性法规、制度还在制定完善之中,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近年来,审计部门把政府债务纳入了审计视野,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注重点面结合,把政府负债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财政决算审计、国有投融资机构和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等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政府负债的事前、事中审计方法,逐步尝试由单一负债项目绩效审计到政府负债总体绩效审计,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健全负债管理,规避负债风险,形成融资,投资和偿还债务为一体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性作用。

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就当前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如何开展债务审计或审计调查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政府债务审计调查目标和内容上,要做到“六个围绕、六个关注”。

一、围绕“完整性”目标,关注政府债务的结构和规模。弄清政府负债规模大小是建立防范负债风险机制的基础,因此它是审计中应首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县级地方政府负债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地方政府利用政府信用直接向上级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借款形成的直接债务;二是专门成立的城投公司搭建的融资平台,由政府提供承诺或担保举借债务;三是利用政府政策性服务机构,如项目管理办公室等其他融资平台通过提供担保,土地抵押等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但主要是企业进行融资,实际上由财政兜底偿还的债务;四是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临时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施工单位垫资或财政预付,实际上由财政负责结算偿还的债务;五是县政府部门和机构、公用事业单位、以及下一级政府如乡镇政府举借的债务,实际上最终很可能由县政府财政负担的债务。目前政府客观上存在举债形式多样、债务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对债务总体规模,存在的风险往往缺乏全局的掌控。为此,政府债务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摸清政府总体规模,审计中不仅要关注账表资料,还要关注账表之外的与政府负债相关的其他资料的审阅,如有关协议,政府会议纪要等;既要关注财政部门关于政府负债的账务,又要审计调查城投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经济开发区、建设局,项目办等同级政府部门往来中有无可能形成政府负债的相关内容;既要关注政府内债,又要关注政府外债及地方债券等,这样才能真正摸清政府负债的总体规模。

二、围绕“相关性”目标,关注政府偿债责任的债务类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主要是对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进行审计。但为全面摸清地方政府可能承担的债务风险情况,同时也要对地方政府担保债务、其他相关债务进行审计。一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指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相关单位举借,确定由财政资金偿还,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债务。如政府在银行贷款债务中确定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举借、拖欠或以回购等方式形成的债务中,确定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等。二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是指因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当债务人无法

偿还债务时,政府负有连带偿债责任的债务。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确定以非财政资金偿还,且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的债务,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举借,以非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视同政府担保债务。三是其他相关债务,是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和公用事业单位为公益性项目举借,由非财政资金偿还,且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未提供担保的债务(不含拖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政府在法律上对该类债务不承担偿债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债务危机时,政府可能需要承担救助责任。

三、围绕“安全性”目标,关注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政府负债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财政支付危机,将会危害地方经济发展,损害政府信用,因此在摸清政府债务规模的基础上,客观的评估负债风险很有必要。首先要关注债务规模是否适当,主要利用债务率(年末债务余额占当年综合可用财力的比率)、偿债率(当年偿还债务本息占当年综合可用财力的比率)等重要指标,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分析政府负债规模及增长速度。其次要分析债务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分析债务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主要利用逾期债务率(年末逾期债务额占年末债务总余额的比重)、借新还旧偿债率(举借新债偿还债务本息额占当年债务还本付息总额的比重)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债务有长中短期之分,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保证到期如数还本付息,特别要关注是否存在债务集中到期情况,还有是否存在当年新增债务总量中借新还旧的续借贷款比重居高不下的情况等。再次要分析偿债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可变现资产以及潜在收益,如土地出让收入,财政节余和不断的贷新还旧等,要测算偿债资金来源,要关注政府和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是否有充分的计划和安排,是否存在较大的缺口,偿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等等。

四、围绕“效益性”目标,关注政府债务的使用情况。政府筹措负债资金进行经济建设是否取得好的成效,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审计必须高度重视负债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首先要关注资金运用的时效,即债务资金是否及时运用到相关的项目中,可以采用资金运用比率(当年政府负债资金的使用数额占当年新增负债的比例)分析;其次关注负债资金运用方向,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资金只能用于事关区域整体发展所急需建设,但暂时存在资金缺口的基础设施项目,而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和竞争性项目建设,主在分析城镇建设、交通、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的比重;教育、环保及其他方面投入的比重等;再次要关注运用负债资金建设项目的效益,从总体来讲,是否有长期的战略眼光,比较投资项目转化为资产后的未来价值与投资成本的比较;是否积极采取跨越式发展,项目投资可以跳过先行者的必须经历的阶段,一步跨越到目前最好或者将来的水平上;是否可以弥补市场缺陷,从地方整体的社会福利着眼,比较社会效益和投资成本。从项目资金安排和使用的管理环节上,看政府项目投资决策是否科学、民主,建设项目设计是否优化、细化、是否加强了项目建设的前期管理和建设过程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五、围绕“合规性”目标,关注政府性投资公司的运作情况。政府性投资公司是一种带有特殊政策使命的投资机构,地方政府绕开其不得举借债务的政策限制,通过出资设立由地方政府全资或绝对控股的政府性公司(又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其投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还作为政府指定借款人进行大量的债务融资活动,而其中绝大部分以政策性的优惠贷款的形式存在,贷款用途基本为公益性项目,由地方政府变相提供担保,担保的形式主要为地方财政还款承诺,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公共事业收费权利质押等。公司由于其特殊性质,为地方政府开辟融资渠道,大幅度提高投融资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是在运作管理上比较混乱。审计中,一是要检查政府性投资公司是否具备正常条件和持续盈利能力,资产整合是否存在注册资金不实,虚假注资或抽逃资本金的问题;二是是否存在不做实业投资,只做资本投机的问题,即挪用财政资金或违规借贷财政资金,用于对外放贷,申购新股、购买债券和基金,委托理财等,并将投资产生的收益以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据为已有,有的还因此造成了大额投资损失;三是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通过签订虚假合同,提供虚假报账手续骗取财政资金或金融贷款的问题;四是是否存在在一些政府领导授意下,为部分政府部门的不合理费用“埋单”,如支付不合理性的住房补贴,出国考察费用,大额的业务招待费等。

六、围绕“有效性”目标,关注政府债务管理的机制制度。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其系统性、科学性、严密性和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如何,是事关地方财政收支能否平稳运行的大事。审计中,一方面从制度、机制的完善上,是否建立了负债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即明确财政部门为政府债务管理的归口部门,财政部门按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是否建立了负债统计报告制度,政府负债项目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是否定期报送政府负债统计情况;是否建立了预警机制,并在风险超过警戒线的情况下,是否及时向政府报告;是否建立了偿还准备金制度等;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制度执行情况,财政等有关部门对政府负债的管理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具体负债单位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和按照批准计划执行,对制度未落实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地方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等。

(二)目前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地方政府债务专项审计调查,在方法和步骤上,基层审计机关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层层进行动员。地方政府要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清理审计专班人员参加的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单位按国家审计署统一规定开展自查清理审计认定债务工作。同时各系统、部门要召开二、三级单位负责人和财务审计人员会议,落实好债务清理审计工作。

二是开展自查清理。有关单位在审计组指导下组织财会人员自查清理债权债务,逐笔填入统一规范的纸质表格或电子表格,并将政府债务资料、表格按要求送到清理审计组进行真实性核实确认。

三是延伸调查取证。审计组针对核实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及时延伸到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进一步进行审计核实确认债务。

四是双方互认债务。将已经过审计核实确认的政府各种债务,逐笔填入统一规范的纸制表格和电子表格并进行汇总,经审计组核实后,由审计组取证,各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分别签字确认。

钱袋子考验县级政府 篇3

长期以来,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导致了不少县域过于依赖“招商”模式来开拓财源,国家审计署对54个县的审计结果显示,不论财力状况如何,县域在招商过程中都有些“饥不择食”。

隶属浙江台州的县级市温岭的做法,或许值得其他县域借鉴,温岭首创了公众参与式公共财政预算的民主形式,政府财政预算均需经过人大代表和公民代表的麻辣过堂。一系列制度安排,为的是让民众来管住政府的“钱袋子”。

聚焦县级财政的收支矛盾,就会看到县域在担负着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到文化建设的一揽子任务时面临的压力。审计署另一则数据显示,全国近2000多个县级市中,仅54个县级政府没有举债。2010年底,有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浅谈 篇4

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理论和实践还都处于初探阶段, 尤其是对县级以下政府的绩效审计, 到现在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随着政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务公开的进一步深入, 加快开展政府绩效审计, 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的绩效审计, 既是大势所趋, 更是民心所向。本文根据现阶段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 结合作者自身的基层审计工作实际, 对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在目标、内容和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目前,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讨论正如火如荼, 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必然要求县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将有大量的财政资金通过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投向开展对县级政府所承担的各项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将成为基层审计机关所面临的新课题。一般而言,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3E) 为中心, 对政府及其各部门运用财政资金从事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 督促被审计对象整改, 为相关决策层提供参考。这个目标突出了“3E”的重要性, 紧紧围绕着节约和增效这两大主题而展开, 应当说还是基本符合目前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但是,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特别是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应当更加注重环境和生态效益, 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也作为审计的重要目标。县级政府职责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连且利害攸关。县级政府部门完整, 并且是在农村社会的基本层次代表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其职责履行好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政府组织的效能。中央和地方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最终也要靠县级政府贯彻落实, 生态保护的成效怎样, 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全国两千多个县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能否妥善地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2.1 对县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绩效审计

这是把县级政府从结构上进行分解, 对其组成部分所担负的各项职能进行细分后, 评价其在维护政府整体运行过程中发挥自身功能的有效性。评价的内容涉及到该部门的以下方面:部门运转过程中对人、财、物资源的消耗利用状况, 包括部门“三公经费”的开支与其履行职能的经济、效益性, 部门“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和自身能力建设情况, 包括公共事业规划能力、对公共事业的监管能力、对公共事业的约束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选择与制定能力、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方法的科学和先进程度以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等等。

2.2 对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

这是对县级政府所承担的重点项目、大型工程等的绩效审计, 评价其在运用财政资源进行各项投资活动过程中履行政府责任的履职效果。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卫生、城市绿化、乡村道路交通、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农业扶贫开发等等。由于县级公共项目支出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 而且数额巨大, 又多涉及民生,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对政府部门是否合理规划公共项目建设, 是否经济、节约地投入公共项目的建设资金, 是否充分有效地实现公共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及是否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 都必须通过绩效审计进行判断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第一, 要建立一套合理、适用广泛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不管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审计, 还是对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 都需要一套相对完善、适用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作为我们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指导路线和框架。对县级政府的绩效评价指标, 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考虑:一是资源耗费类指标, 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 包括政府人力、物力与财力占用和消耗, 侧重于经济性的考察;二是政府监管职能率效果类指标, 包括县域经济的各类发展指标、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等;三是政府有效运行的潜在能力指标, 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机关工作作风、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第二, 要把县级政府的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结合起来。

鉴于我国财政核算体系的现状, 尤其是县级以下政府及其各部门在财务核算环节存在诸多不规范的情况, 县级政府的绩效审计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通过查错纠弊, 确保各项财政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级政府在支配公共资源方面的经济性、效益性。目前, 对县级政府各部门和乡镇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普遍展开, 很多地方的审计部门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摸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评价方法, 这对于绩效审计的不无裨益。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一样, 政府投资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势必以政府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 进而对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效果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第三, 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丰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县级镇级政府创建工作总结 篇5

素有“小杂粮之乡”美誉的朱碌科镇,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19个村民组,6895户,总人口25818人。

近年来,朱碌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大力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镇容镇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一)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按照争创文明乡镇的要求,根据我镇具体情况,我们始终把创建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组织、宣传、民政、计生人员任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分析镇情,探讨工作新举措、新思路,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格局。

(二)建好班子,全面提升镇村班子综合素质。

1、党政班子团结务实,模范带头。在抓党政班子建设的过程中,我镇提出了“团结、务实、争先、创优”的工作口号。制定了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镇机关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党政班子成员经常交心通气,充分发扬民主,所有工作都能模范带头,要求干部和基层单位做到的班子成员都能首先做到,班子成员在行动上步调一致,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管理。在村级管理上,镇党委紧抓“村级班子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实施“二项工程”。一是“四培致富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标兵、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带头人。二是“三强支书工程”,即培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政治素质强、个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三强支书。两年来,通过实施“二项工程”,我镇已发展32名致富能手入党,把62名党员培养成为拥有专业技能的致富标兵,新任命4名致富能手为村党支部书记,12名村干部成为农村小康建设的带头人,各村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抓好经济,促进发展

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镇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党委政府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突破口,以文明创建为最佳载体,全面提高小康社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道德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全镇干部群众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

1、招商引资取得成效。我镇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手段,使我镇的招商工作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两年来,我镇招商引资额达1亿6千万元。

2、经济环境日益优化。为促进经济发展,我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给客商提供了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年难题,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维护了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积极促进农民科技增收。我们坚持“兴科教、优结构、抓营销、建小康”的经济发展思路,以科技兴农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农村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两年来,举办各种科技培训会15期,受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余份;各村远程电教即时播放农业技术信息;引进杂粮品种12个,全镇杂粮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市场营效效果非常好。

目前,全镇几乎家家有技术、户户懂管理,全镇有技术职称人数9000人以上,有实用技术使用证人数5000人。充分发掘杂粮资源,不断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无公害农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全镇杂粮实现年产量达2万吨,95%以上的农户和劳动全力投入杂粮种植中,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6745多元,使农民充分感受到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

三、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群众功能。两年来,我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10000平方米的镇农民娱乐休闲广场,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并进行了绿化,使之成为农民开展各种娱乐和健身活动的理想之所。投资5万元,建成了下营子村文化广场。同时在各村都建成立了文化活动室。

四、是关注民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2009年,朱碌科镇遭遇了多年未见的旱灾,在旱灾面前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早安排、早部署,迅速行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社会安定、人心稳定。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干部带头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组织群众积极主动地开展抗旱自救工作,做到思想、人员、组织、宣传、工作和措施六到位,尽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实现以水补旱,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水利资源的作用进行灌溉,同时组织施工队对及时维修机井、人畜饮水等工程,努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狠抓季节性劳务输出,积极开办农民培训班,通过集体组织、经纪人引路等多种形式,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务。目前,全镇共向外输出劳务人员3500人。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今年,全镇共建畜牧养殖小区4个,蛋鸡孵化基地1个,发展蛋鸡专业村3个,养羊专业村2个,养猪专业村1个。

五是协调搞好社会帮扶。进一步加强与各帮扶单位的联系和协调,说服帮扶单位调整帮扶思路,把帮扶重点转移到解决群众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上来,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发展上来。

五、讲求实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两年来我们加大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把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风气不断优化。我们以贴近实际,贴近农民,认真学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形式和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及尊老、敬老、爱老活动,大力弘扬人人守信的时代美德和家庭和睦的社会文明新风。

2、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树立良好卫生习惯。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散”的现象,我镇结合”五清一绿"行动,加大对村屯绿化、美化、净化的治理力度,定于每年的4月和11月为环境整治月。同时,还制定了《全镇环境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对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制定了专门的长效机制,并与沿街单位及住户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状。活动中,共动员镇村两极干部及群众采取逐

村逐街整体推进的办法,对其环境进行治理。两年来共出动人工7000多人,出动机动车200多台次,清理乱堆乱放柴草垛800多个,清理垃圾983立方米,栽植风景观赏树12万株。

3、搭建载体,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一是举办文艺演出,先后农闲季节举办了新农村、新农户、新农民等群众参与的文艺活动。2008、2009两年我镇协助上级举办了多次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2009年8月还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

4、积极开展道德信贷工程。在12个村中开展了道德信贷工程,全镇6000多户家庭参与其中,评选出了1000多户十星级文明户。

六、坚持两手抓,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坚持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在全镇加强了“一法三规一条例”的学习贯彻,认真开展育龄妇女的早孕检查和男性生殖健康检查,三查率达99%;两年来,全镇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计生率达100%;作好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文化建设服务,及时向他们提供避孕药具知情选择指导。

2、加强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我们分别与周边的企业、学校建立了共同防范网络体系,组织治安队员巡逻,年出勤率达100人次以上。两年来,协助公安机关作好治安防范、安全检查工作,全镇无重特大案件、火灾及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了“安全文明村”创建活动,做好普法工作。两年来,开办法制培训班6次,学习了《土地法》、《民法》、《婚姻法》等,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做好民政工作,群众生活保障有力。我们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两年来,村内有24人入伍,无一责任退兵,每年“八一”、“春节”等节日,对全村军属、伤残人士和老复员军人进行了慰问,并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按时兑现社会救济和国家税收任务;落实殡葬条理,无乱葬现象。

推进县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考 篇6

一、夷陵区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夷陵区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原则,在农村综合改革“以钱养事”、城市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公共就业服务、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面,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全区政府购买服务金额达到8900万元。

(一)强化项目对接。一方面,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逐步推广”的原则,采取“部门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审定”的方式,将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社会关注程度高、社会基础较好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从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中选择承接主体,并对承办主体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二)强化预算统筹。各部门、单位购买服务项目计划随同年度部门预算一同编报,按规定程序批复后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原则上严格按照现行预算管理办法,先编预算后支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对突发性应急事项,经区政府同意后可以先确定承接主体,再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和“一事一议”原则,专项研究确定资金规模和来源。同时,出台有利于公平竞争、事业发展的多项扶持政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引导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

(三)强化过程管理。对已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均采取合同制管理办法,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服务要求和违约责任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对购买公共服务程序,财政全程参与监督,严格落实财政财务各项规定,确保流程公开、透明、规范。主动将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资金列入同级预算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范围,实行重点审计或专项检查,确保预算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

(四)强化绩效监控。监察、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对政府提供资金、社会组织承包服务、合同关系实现、社会组织独立决策、独立运作、承担责任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查,并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合同期满后,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评价范围包括购买主体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资金支付和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工作及继续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依据。

二、县级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政府动力不足,“不想买”。一些部门习惯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传统思维和行政模式,没有准确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缺乏发挥市场力量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责任担当和改革魄力,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应急”之策,“拾遗补漏”之举,导致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研究不够、指导不力、进展缓慢、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

(二)服务主体薄弱,“没人卖”。许多社会组织自身力量较为薄弱,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自律作用不够,自主性、自治性和服务性较差,难以按质按量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部分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与政府和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利于公平竞争。个别社会组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盈利方面,甚至出现了欺诈或腐败现象,导致民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高。

(三)购买力度不大,“买得少”。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预算管理的衔接不到位,有的县级财政还未将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之中,临时性、应急性的色彩较浓。同时,“政府购买服务”还未被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具体支出分散在业务经费、人员经费、三公经费等支出中。政府购买服务往往是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而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领域的购买服务尚不多见,农民工、流动人员、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受益较少。

此外,由于制度建设落后,存在“买不准”的问题。由于监督管理不严,存在“买不好”的问题。

三、推进县级政府购买服务的对策

(一)转变行政理念,确保“有人买”。要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推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优势互补的多元共治模式。政府要从公共服务直接生产者向间接提供者的角色转换,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解公民公共服务需求、制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公共服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行事,明晰服务项目的要求、期限以及效果,并且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控,防止低效率和欺诈行为。

(二)扶持社会组织,确保“有人卖”。要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使大量民间发起的社会组织获得合法身份,促进社会组织大发展。要大力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使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事业单位,不再增加新的事业编制,以此来“倒逼”政府各部门转变职能,向社会购买服务。要建立扶持发展机制,积极制定财税扶持政策,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小额补助、能力建设、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等服务。

(三)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有钱买”。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的统筹力度,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增加对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门预算,将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列入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细化到具体项目,并将“购买公共服务”作为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使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除了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之外,还应探索多元化筹集资金渠道,努力加大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保障购买公共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监督评价,确保“买得值”。要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事后查询和动态监控平台,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采取补救措施以规避和降低各类风险。要建立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防止资金被挪用、截留、侵占等,杜绝设租、寻租等贪腐行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公共选择与县级政府公共财政治理 篇7

中国财政体制在向“公共性”[1]而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性回归则集中反映为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迅速增长。任何制度安排的效率决定于它对付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优劣, 同时又会由于社会环境中现存辅助性制度的影响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2]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状况, 从制度层面而言, 不仅需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 增加农村投入, 而且需要有效限制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局限性, 避免“政府失灵”。也就是说, 在加大对农村公共投入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有效制约政府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 那么农村公共服务供应主体将本能地朝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调整, 这种调整必然对制度设计之初所预计的公共利益目标产生影响。因此, 考察农村公共投入的效果和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 对于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安排, 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的框架和数据信息说明

地方政府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生产、付费或监管的职责, 必须得到财政支撑, 做到“有钱花”。但是, 政府的局限性导致偏离公共利益目标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也会“乱花钱”。如果能提供一种规则对地方政府局限性形成制衡, 那么就能使得政府“有钱花, 而且不乱花”, 这个关系如图1所示。

具体地说,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行为, 当局限性失去制约时, 机会主义行为将导致公共服务偏离公共利益目标, 损耗公共资源, 减少服务数量;当局限性得到制衡时, 公共服务更高效, 实现的公共利益数量更大。我们将以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为目标而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信息来自我们对甘肃省J县和安徽省C县18个政府涉农公共服务部门的调研活动, [3]在中国政府层级间自上而下的授权架构体系中, 县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的授权。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范围涉及除外交等少数职能以外的几乎全部领域, 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商金融农林水利等内容。

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对地方的财力控制。在这种控制结构里, 中央掌握大量的财政盈余收入, 地方承担大量公共服务职责, 辅之以从中央补助一部分财政收入给地方。从财政自给能力判断, 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严重缺乏, 形成对中央财力的依赖。图2是调研两县2006年至2010年与中央的财力关系, 其中涉及到两个指标:一个是县级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 [4]用中央对县级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补助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表示;另一个是地方收入的上缴率, 用中央收入占县级收入的比重表示, 其中:县级收入指年度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总和, 中央收入是县级收入中上缴中央的部分。有研究指出了财力控制对保证地方政府“对上负责”有效性。[4][5]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意味着地方政府是农村公服务责任的承担者, 具体到文中而言, 县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主体。

中央对地方政府还实施政治控制。中央各部门通过实施专项项目及其资金稽查、逐级签定责任状、开展县级横向评比等措施, 以及完善财政资金的合规性和绩效性使用, 避免财政关系的混乱局面等, 对县级政府机构的公共服务实施管理, 推动落实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责任。

2.县级公共服务资金来源与预算分配

从调研的两县来看, 县级政府财政掌管县本级财力、上级补助财力、“乡财县管”[6]等途径可以施加影响。

另一类是县级部门申请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项目申报指南是申报单位确定申报内容的依据, 申报指南下达之前, 县级部门无法预备申报内容;申报指南下达到县级部门后, 通常只有3~4天时间准备项目资料, 无法做到项目内容与受益公众的需求相一致, 而公众也没有有效途径对这类项目的确定施加影响。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方式有投票机制、税收机制、公民主动接触、退出、忠诚、冷漠和疏远、反判等。[7]两县各部门了解公众需求偏好的方式, 仅仅能反映愿意主动接触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与乡镇干部、本部门有关人员的一小部分群体的需求偏好, 对于选择退出、理性妥胁和适应等方式表达的需求, 或以电话、访问、信函、网络等方式表达的需求, 不能反映为部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形成了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接触抑制状态。农民理性忽视[8]参与公共服务决策, 主动接触表达需求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行为不普遍。各部门是在对大多数居民需求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在农村居民需求差异化变动背景下, 公众参与不足会使得农村公共服务普遍与需求不匹配。

四、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

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非常突出。[9]从调研两县来看, 结构性失衡问题还有新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重投入轻产出, 重建设轻维护, 重外延轻内涵。

甘肃省J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央补助清洁能源项目, 能源部门向上申报建设计划数量连年增加, 建成后的使用率却很低, 据J县能源管理机构称只有60%左右投入使用。据了解, 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 现有的技术条件只能保证每年使用4~5个月, 项目实际能发挥的价值极低。但是, J县“十二五”规划仍然要求进一步争取中央资金建设该项目。J县饮水安全工程供水项目建设完工以后, 与之相配套的水质监测、水源的管护项目却跟不上, 饮水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此外, J县在上游地段开垦农业灌区, 造成下游耕地盐碱化的次生问题, 也未能在新建项目时开展综合治理。

而在安徽C县, 修建的农村道路因为不能与其他道路连接形成公路网, 建成后多年不能投入使用, 成为了摆设的“白象工程”。农村客运也因为政策瓶颈制约而得不到发展, 影响了农村公路项目综合效益。

J县和C县的农村公路项目、小型农村水利项目, 建成后普遍严重缺乏管护资金, 缩短了项目使用寿命, 降低了项目效益, 一些水库项目过早地成为病险水库, 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2) 公共服务机构[10]的冗员问题。

两县政府各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严重超编问题, 冗员充斥。在J县水务部门, 由于人员超编严重, 人员工资只能按标准的60%左右发放。而C县水务部门只有200个工作岗位, 却因为有500多位员工, 只能实行员工隔天轮岗制度。另一方面, 两县政府各部门却普遍职业技术能力不足, 老业务得不到改进升级, 新业务无法开展。虽然各部门紧缺技术能力, 但各部门的培训、学习制度并不完善, 提高人员技能动力不足, 员工培训流于形式等现象十分突出。有研究指出, 公共资金更多的用于养人而不是提供服务, 有利于建立本地的政治支持网络, [5]看来是有依据的。

(3) 资金“整合”问题。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通常具有区域不集中、项目小数量多的特点, 县级政府因此斥之为“撒胡椒面工程”。县级政府乐衷于整合农村公共项目资金集中建设大型项目。C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挂帅, 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资金整合领导小组, 制定了专项资金整合实施办法, 围绕重点工程、重点领域, 实施农村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集中投入。J县政府各部门也通过“整合”将资金投向容易见成效的项目。如此看来, 两县政府不是以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发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而是扮演了企业家的角色, 偏离了资金的公益性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把兴趣放在了投资经济性公共物品, [11]以利于彰显政绩。

(4) 多数人受益的项目反而不受重视。

两县政府各部门表现出一种对多数人受益的项目反而不够重视的“理性选择”。各部门在信息发布和收集方面, 往往采用既有渠道向乡镇或村干部传达文件, 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 或者通知直接与部门发生接触的群体;项目实施依赖乡镇、村干部的单一渠道;项目审计监督信息发布范围局限于特定群体。这些都在客观上偏离了公共服务全覆盖的要求, 强化服务于利益集团、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 忽视了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 安徽C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信息, 只有平时与该部门有密切联系的对象才有机会知晓;C县和J县的产业奖补政策, 驱动公共资金流向强势群体, 加剧乡村内部贫富分化。

(5) 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行政垄断[12]。

县级各部门在公共服务项目的申报、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行政垄断行为。在项目申报阶段, 项目的评审程序和规则不公开;财政局拨付项目资金主观随意性强, 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强;项目建设、管护队伍的确定规则不明确;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 对施工主体的干预随意性强。在C县, 农村道路项目施工队伍被要求使用指定企业的水泥、钢材等主要建材;道路竣工后指定养护队实施养护;J县饮用水安全工程指定水管站收费管理, 等等。

2.对农村公共服务产出数量和居民效用的影响

我们通过表2分析县级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会对农村公共服务造成的影响。表2第1列是县级政府部门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形式, 这些内容已经作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文中进行了详细讨论。县级政府部门机会主义行为对公共服务数量或质量将产生影响, 第2列是用生产理论直观判断出的结果。居民在消费中获得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用满足, 机会主义行为对居民农村公共服务效用产生影响, 第3列是用效用理论直观判断的结果。机会主义行为政府部门理性偏离公益责任, 政府部门全面履行服务责任即可消除机会主义影响, 这项判断结果在第4列。消除机会主义影响会带来公共服务产出增加、居民效用提高, 这两项判断结果分别在第5列和第6列。

把第2列和第3列结果分别累加, 得到一种处于低效率的公共服务状态:服务数量低, 居民效用低。这种状态与政府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居民需求没有满足形成对应, 此时公众需求表达不充分, 处于需求抑制或理性忽视状态。将第5列和第6列结果分别累加, 得到另一种高效率状态:服务数量多, 居民效用高。公共服务的高效率状态等价于供需一致的状态, 这时政府全面落实了责任, 居民需求得到实现。

进一步而言, 当政府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 不主动根据居民需求做出供给决策时, 公众主动接触政府表达需求须支付额外成本, 结果会导致降低公众的总效用。而当居民处于理性忽视, 不主动表达需求时, 地方政府全面履行责任了解公众需求, 意味着向更广的范围发布项目信息、主动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状况或者接受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反馈, 这时也须支付额外成本, 政府出于理性也将不愿意。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把公众需求表达界定为两种状态:积极参与、理性忽视;把政府部门界定为:履行责任和机会主义两种状态。我们把公众和政府的四种选择组成一个2行2列的矩阵, 并完全按照上文对效率分析结果的逻辑顺序直观地赋值, 得到表3。低效率状态对应矩阵的 (2, 2) , 得到改进后的高效率状态对应 (4, 4) 。进一步根据矩阵进行分析, 当政府部门处于机会主义状态时, 公众有主动参与和理性忽视两种选择, 由于主动参与必须支付额外成本, 降低总效用, 公众会做出理性忽视选择, 这时处于低效率状态 (2, 2) 。当公众处于理性忽视状态时, 政府部门也有履行责任和机会主义两种选择, 履行责任意味着政府主动去发现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消除这些问题, 做到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 必须支付额外负担, 甚至要对制度实行改革或触动利益集团既得利益, 政府部门也会做出机会主义选择, 尽可能地节省提供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 甚至尽可能地扩充利益集团既得利益, 结果也将处于低效率状态 (2, 2) 。公共服务高效率的状态是 (4, 4) , 这种状态下公众主动参与需求表达, 政府部门充分履行责任, 然而在特定环境下选择的结果是农村公共服务处于低效率 (2, 2) 状态的囚徒困境。

五、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路径:政策制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可能在促进农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也并不必然主动行事。为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中央政府既要做出资人又要做调解人, 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 还应当协调地方政府和公众选择的囚徒困境, 制衡双方做出可获得高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的选择。在现有的制度集合中新增一项制度安排, 通过制度的制衡来消除在选择中出现表3中 (1, 3) 或 (3, 1) 的结果, 使双方选择只能在 (4, 4) 和 (2, 2) 间进行, 选择的结果就将是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我们在调研中获取了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通过上级政府新增一项制度安排, 形成了公众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动参与的集体行动, 制衡了做出公众需求与县级政府服务供给相一致的选择, 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率。我们将这个案例作为对本文分析结论的佐证, 也作为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一项治理对策。

安徽C县早期的库区移民村庄公共项目是由政府部门包办的, 村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自选自建项目的行为是被排除在制度集合之外的, 村民的参与受到抑制。政府部门长期积累下来公共服务的不足造成了移民与政府间矛盾尖锐、关系紧张的后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上级政府部门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时新增了融入村民参与的“资金跟着项目走, 项目跟着需求走”制度安排, 村民可以根据集体的共同意愿, 自主决定建设项目内容后向县政府相关部门申报资金。这项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公众表达需求的收益预期, 于是村民成立了负责调查需求偏好、确定项目内容、申请项目资金、组织施工和维护的项目理事会。自从理事会参与公共服务项目以后, 弥补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不足, 村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 道路网络畅通、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农民安居乐业, 消除了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

摘要:中国财政向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迅速增长, 但是,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县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作者在对调研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 农村公共服务的囚徒困境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据此, 文中提出了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 增加新的制度选项实施制衡的财政治理思路, 并以调研中收集的一个案例验证了这个思路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公共选择,公共财政,囚徒困境,制衡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脉络演进—兼论中国财政改革的基本轨迹[J].经济研究, 2008, (12) .

(2) 林毅夫.制度与经济发展[A].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 王雍君.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的比较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0, (05) .

(4) 王雍君.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9) .

(5) (11) 袁飞等.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J].经济研究, 2008, (05) .

(6) 王雍君.《预算法》修订中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在于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 2011, (01) .

(7) 涂圣伟.农民主动接触、需求偏好表达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改进[J].农业技术经济, 2010, (03) .

(8) (以) 阿耶.L.希尔曼著, 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9)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 2007, (09) .

(10) Graeme Smith.Political Machinations in a Rural County[J].The China Journal, 2009, (06) .

(12) 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 2010, (08) .

浅议县级政府的服务功能 篇8

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县级政府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 转变政府职能工作, 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1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可以定义为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 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

在改革攻坚阶段, 准确把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容很重要。以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涉及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公共财政体制、事业机构改革乃至整个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的完善, 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 不是单纯地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增增减减, 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 而是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 并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 这使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

经济建设型政府有几个严重的误区:一是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起主导作用;二是解决不了政府、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性矛盾, 致使政企分开一直是改革中的一大难点;三是重视经济建设的投入回报, 严重忽视社会事业投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四是不恰当地把一些本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实践证明, 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失衡等, 都与这种政府模式有直接内在的联系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应当强调指出的是,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对经济建设型政府的一种“扬弃”: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而是抛弃了政府把主要精力用来直接投资搞建设的做法, 主张政府主要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反映了政府管理的本质内容。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政府管理对建立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十分重要。管物、管人、管事既不是政府存在的理由, 也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 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提供良好的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从管理的本质上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2 服务型政府提供的基本性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 已经成为体现当代我国政府类型的经典表述。过去曾经提及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它们的含义应当根据公共服务来确定。将我国政府确定为服务型政府, 说明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核心职能和主要特征, 政府改革、政府工作和政府绩效评价都应当围绕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行。

(1) 为企业、社会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即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等,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 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 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比如, 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我国是一个经济转轨的大国, 政府为社会直接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不是直接投资, 而是制度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一个良好有效的金融制度、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环境等, 可以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长远的预期

3 规范县级政府的服务功能, 必须解决四层权力关系

针对确保市场经济主体性地位的县政府职能层次, 必然在区分以下四层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即要区分县政府与上级政府 (省、中央) 的权力关系, 与下级政府 (乡镇) 的权力关系, 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与人大的权力关系。

(1) 县政府与上级政府 (省、中央) 的权力关系。应根据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 重新确认市县政府适当的财权范围, 禁止上级政府随意调整税收分配, 如要调整, 则须按法律程序由相应人大作出决议;禁止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上述规范必须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这就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地方政府组织法。

(2) 县政府与下级政府 (乡镇) 的权力关系。各地乡镇情况差别很大, 不宜一刀切, 但总的趋势应该是弱化乡镇职能, 保留适当的服务职能, 这一精神亦应体现在相应的地方政府组织法中。

(3) 县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在地方政府组织法中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能应定位在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必要的市场监督和提供公共服务 (包括公共产品和社会救济) 三方面, 其职能的基本性质和目的是服务这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组织法立法追求的最终目标

(4) 县政府与人大的权力关系。服务型政府必然是民主政府, 因此必须确认人大与市县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实践中, 由于人大的缺位, 或者说这种委托代理链条的断裂, 市县政府职能错位带来的副作用被成倍放大, 有些市县人大甚至沦为政府招商引资搞创收的工具。此外, 由于人大职能的弱化, 财政不统一, 预算监督乏力, 导致公共利益部门化, 部门利益个人化, 个人利益权力化, 寻租腐败现象日益增多, 这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更是相去甚远。因此, 必须在地方政府组织法中强化人大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尤其是预算监督职能。

4 结束语

笔者认为, 解决我国当前县政府诸多问题的对策应当是转变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应放在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兼顾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政府管制制度改革上。为此, 必须厉行行政法治, 通过建立有关法律制度, 实现市县政府的职能转变, 同时在市县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建立公众参与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县级政府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 转变政府职能工作。

关键词:县级,政府,服务,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法]狄骥.宪法论[M].钱克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县级地方政府 篇9

一、当前县级政府采购的现状

当前,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县级政府采购资金支出日渐庞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 一方面, 这说明了政府服务社会的规模不断扩大, 公共服务成本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在我国近年来币值稳定、物价平稳的前提下, 也充分说明了县级政府的采购机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缺乏对政府采购的科学监督, “暗箱操作”、“违规采购”等现象较为严重。从具体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各地方县级政府采购共有三种形式, 即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和半集中半分散采购。其中, 集中采购是由政府在其内部组建专门的采购部门, 负责政府机关的全部采购任务。分散采购大多是由财政独立的单位自行负责采购任务, 并且这种采购模式多发生在事业单位。此外, 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是由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负责部分项目的采购, 而其它则由各单位自行采购。从机制建设方面来看, 当前县级政府的采购机制建设已基本完成, 很多地方的省级财政部门在县级政府设置了采购管理机构和采购执行机构, 但对于制度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当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采购的规模小

近年来, 我国的政府采购发展迅速,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所占规模仍然微乎其微。据统计, 201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为17305.34亿元, 这一数据仅占GDP总量的2.7%, 而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规模通常保持在GDP的10%左右。从目前来看, 县级政府采购主要局限于财政专项拨款的办公设备购置、车辆购置及少数工程及房屋修缮和采购限额以上的一些易于操作且较为标准化的产品上, 而对非标准化产品、采购限额以下的货物工程及劳务等项目, 仍未完全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规模过小, 使得政府采购节约财政资金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采购项目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拨款, 不仅会影响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 更会影响国家财政资金的调配和利用, 从而造成信息不实和占用大量各种资源等弊病。

(二) 对采购资金缺乏有效监督

当前, 在县级政府采购过程中, 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精细, 主管采购的财政部门还很难把握具体采购所需的资金额度, 同时对采购资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致使政府采购资金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在实践中, 很多县级政府财政经费的供给方式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 财政部门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依然突出, 资金一拨了之, 监督不力。财政部门依据年初预算下达指标, 分月按期拨付资金, 用款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 这就导致支出单位形成了一种“国家的钱, 不用白不用”的错误观念, 因此, 支出单位对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缺乏成本效率意识, 资金浪费严重, 使用效率低。

(三) 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 很多县级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两个层面。一是采购人员编制存在漏洞。政府机关是实施采购的主体, 而采购人员则是实施采购计划的主要群体, 其与政府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政府采购的质量。进而, 这也决定了采购人员是必须是具有依法、章程负责或行使执行权、管理权和领导权的行政人员。但从目前来看, 很多政府采购由领导班子成员兼任或非专业行政人员来担任, 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二是采购人员能力不足, 专业的政府采购人员不仅要懂得财经方面的知识, 还应掌握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很多县级政府采购人员离专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推进, 我国政府采购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知识过硬的队伍, 否则必将影响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运作质量。

三、提升政府采购效益的对策

(一)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综合来说,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政府采购法》为依据扩大采购规模。根据《政府采购法》中对政府采购的定义, 扩大政府采购目录范围, 一方面要求县级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扩大更新政府采购目录, 把更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纳入范围;另一方面, 上级政府部门的采购限额标准降低门槛, 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二是扩大采购资金预算范围。县级政府应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无论是预算外和预算内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另外应将政府采购由县级延伸到乡镇, 把乡镇财政性资金开支范围也纳入到县级政府采购渠道, 从而实现《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的全面覆盖。

(二) 实现采购资金监督信息化

当前, 对于政府采购资金的监督,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 实现资金监督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促进网络信息更新, 加快政府采购监督基础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 应注重采购管理系统的“高效化”, 使采购资金的动向监控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 还需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妥善保管相关信息, 对资金动向及时反馈, 使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信息的掌握更真实、更完整。同时, 要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 通过资源共享, 使主管政府采购的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联系更加紧密, 使两者采购信息与资金信息的“时间差”不对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 财政部门管理人员应强化意识, 对电子商务、网络以及其他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环境为背景的重大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积极推进网络信息管理、网络决策报告等业务的开展, 从而实现对政府采购资金的动态监管。

(三) 加大宣教力度, 加快人才培养

人员是政府采购工作的核心要素, 因此, 在工作实践中, 政府部门应以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教力度, 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树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 实施褒奖制度等措施, 增强采购人员的工作信心, 矫正他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对采购人员进行素质教育, 并定期组织研讨交流会, 推广先进经验, 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以增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养。此外, 为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在分配工作时, 政府部门还应科学进行岗位设置, 在“互不相容”的基本原则下, 利用强化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手段等措施, 确保采购人员在工作中各尽其责, 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岗位需要, 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正常开展。

结语:总之, 完善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部门必须努力协调, 从法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入手, 直面当前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效对策,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体系快速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行琼.完善我国县级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2) :51-55.

[2]张丽桂.县级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物业旬刊, 2008, 7 (8) :147-148.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障碍及其对策 篇10

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案例

案例:某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不服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不予撤销房屋登记的决定”提起诉讼一案。

基本案情:2008年9月23日, 原告某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第三人签订房屋转让协议, 约定第三人以123万的价格购买原告位于该县某岛上的房屋, 原告负责为该房屋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并承担办理该房屋产权证登记的一切费用。2009年2月15日, 原告持授权委托书向被告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申请办理该房屋权属登记。被告经审查, 于2009年2月16日对该房屋进行登记, 颁发了房屋权属证书。当天原告从被告处领取了该房产证。2012年4月30日, 原告向被告提出申请, 要求被告依法注销该房屋权属登记。2013年1月27日, 被告作出不予撤销房屋登记的决定。

法院判决: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原建设部颁布的《房屋登记办法》的相关规定, 被告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有房屋登记、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和撤销登记等法定职责。被告在收到原告要求撤销房屋产权证书的申请后, 作出的 (2012) 1号“关于不予撤销房屋登记的决定”, 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应依法予以撤销。2.被告在本判决书生效后一个月内针对原告申请重新作出处理。

笔者经过调研, 县级行政机关败诉的比例相对较高, 如2012年某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135件, 其中行政诉讼案件11件, 行政相对人自愿撤回起诉9件, 判决行政机关败诉2件, 如果不算行政相对人自愿撤回起诉的案件, 那么行政机关败诉率为100%。

二、县级行政机关败诉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县级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逐渐提高, 整体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行政执法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是, 通过司法审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县级行政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大概如下:1.依法行政意识薄弱, 审查程序把握不够严格, 重实体、轻程序现象严重。2.证据收集提交不够到位, 依法行政行为缺乏规范。3.法律适用存在偏差, 越权行政及交叉、重复执法。4.履行职责还不及时到位, 行政执法目的利益化。5.违法行政、以罚代法, 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第一, 案件协调配合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 负责人应诉实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 出庭应诉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对县级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管理机制

根据领导岗位变动实际, 县级政府应及时调整充实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各镇、各部门均应按要求调整相应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 配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 (兼) 职依法行政工作联络员, 有效保障县依法行政工作层层落实和顺利开展。可以根据各县具体实际, 出台《县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要点》, 明确依法行政的目标和任务, 把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全县大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落实到各镇、各部门的各个工作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严格考核奖惩。发挥法律顾问团作用, 从法律角度建言献策, 确保政府行政决策科学性、合法性。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县级政府常务会议应坚持法制办主任列席制度, 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重要议题的讨论。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对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 在实施前进行风险评估, 健全公示和听证程序, 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二) 加强政策宣传, 强化业务培训

通过开展行政执法服务宣传月和“5·18”宣传日、组织依法行政图片展、部门“四进”服务等系列活动, 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设宣传专栏, 广泛普及法律知识, 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与此同时, 加大对外宣传, 鼓励行政执法人员发表法制经验类信息、调研文章。在业务培训上, 一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 定期组织政府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一把手开展学习活动,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健全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认真落实县级政府任命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三是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将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自学等多种方式, 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党的十八大精神、依法行政基本理论、《行政强制法》等系列培训, 强化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 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 加强民主决策, 规范执法行为

县级政府在实施重大项目时, 应注重借助专家的力量。如在调整城区自来水、出租车价格, 通过社会公示、组织听证等多种形式, 充分征求和采纳全县各界代表意见和建议, 及时在政府网等县内媒体予以公开公示, 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坚持持证、亮证执法。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压缩行政审批项目, 依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行政审批项目具备条件全部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同时, 进一步精简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环节, 优化审批流程, 推行“即办制”。

(四) 加强政务公开, 优化政务服务

实施政务信息公开。严格执行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措施。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 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办事公开、督查公开的“三公开”制度,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硬件投入, 进一步完善县政府网站, 统一规划部门网站, 开设信息公开专栏, 县政府文件等重要政府信息均在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布。抓好行政权力运行。从提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抓起, 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机关、行政权力和网上监察“三个全覆盖”, 完善行政权力库和政府法制监督系统功能。

(五) 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第一, 积极参与立法相关事务, 推进县级地方政府的立法研究工作。第二, 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制度。根据规范性文件工作实际, 可以将县级政府工作部门、各镇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管理范围, 完善补充征求意见、廉洁性评估、备案、有效期管理等方面相关内容, 加强规范性文件从产生到废止的全过程制度建设, 推动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第三, 加强制度廉洁性评估试点工作, 探索专家评审制度, 确保出台制度的廉洁性、合法性、科学性。第四, 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 推动落实听取意见、法律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 进一步提高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第五, 推进规范性文件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对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不断优化相关功能。新增数据库文件变更情况链接功能, 实现建库以来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变动情况的查询。同时, 制作规范性文件数据库操作手册, 为数据库的推广运用奠定基础。

(六) 加强执法监督, 提升行政水平

推进行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核、重大行政处罚备案等制度, 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核等制度, 用制度管人、管事。通过与各行政执法单位签订工作责任状, 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等措施, 保障行政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与此同时, 充分发挥制度、政府、社会、代表等多种监督方式的作用, 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有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主动接受多方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 公布行政执法工作流程、监督电话, 健全效能督查、县长公开电话等工作机制, 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 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利。健全政民网上互动机制, 快速回应网民关注的问题, 主动化解社会矛盾。

摘要:依法行政,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取得和行使行政权力, 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在分析县级行政机关败诉原因的基础上, 建议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和执法监督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县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关键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监督

参考文献

[1]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仲炎.论依法行政[M].北京:法治出版社, 2006.

[3]杨海坤, 李兵.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成效与问题分析[J].北方法学, 2009, (2) .

县级地方政府 篇11

关键词:电子政务;县级政府;数字鸿沟;发展路径一、 我国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现状

虚拟政府,及新兴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建立加强了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公众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政府沟通,反映情况,办理业务,减少了办事程序。电子政务公开政府信息,提高了法规,政策的透明度,相比于传统政府,民众参政议政机会大大增加,政府对公众的管理、沟通更加方便,同时也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本。

2001年,联合国为了清晰地描述各国电子政府所处的发展阶段,把电子政府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主要是政府通过网站发布相关信息,如政府机构、政策法规等,这个阶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起始阶段。第二阶段,政府与用户的单向互动阶段,除了上述所提的发布信息外,还提供某些形式的服务。第三阶段,政府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需要,在网上征集公民的意见,同时,公民也可以就政府的某项政策、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和决策。第四阶段,网上事务处理阶段,完全利用电子的方式处理各项政府事务。第五阶段,无缝集成阶段,社会资源的无缝隙整合、组织的趋于零成本运行,服务个性化和及时反映,这是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用这五个阶段来衡量我国西部地区不同行政区划的电子政务发展同样适合。i按照这一分类,我国西部县级单位电子政务的发展大部分停留在第二阶段,极个别在第三阶段。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西部省份县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阶段较低。

在我国的西部省份中,以处于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省为例可以看出:数字强势政府与数字弱势政府之间差距显著——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字鸿沟,体现在G和G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陕西地处全国的中西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的中上游,根据201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陕西省只有西安市的四区进入区县政府网站评估结果前100名,分别是未央区第22名、雁塔区35名、长安区47名、灞桥区65名。

二、 我国西部省份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权利的进一步下放,反腐力度的加大,也随之要求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要适应我国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然而,当前县区级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县区级电子政务平台绩效最低,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省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

(一)县级政府对电子政务中对公共服务的认识缺乏。长期以来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和发布相关信息,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是不够的。

(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低。从政府门户网站首页看,各地的电子政务发布齐全,内容充实,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基本上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政策的发布以及监督投诉、网上咨询、意见建议等,但是,对于来访者的问题未处理的处理意见显示待处理,处理周期长,而且延伸的服务不够完善。

(三)电子政务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各县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我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

(四)缺乏专业的人才。政府网站的运营、维护、开发都需要配备专业的人才,我国西部省份大部分县不是很富裕,在资金上投入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精尖人才。虽然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高校林立,高等教育发展良好,但是由于高新产业少,薪资低难以留住人才,毕业后就“东南飞”,到各县就不用说了。

三、消除数字鸿沟,提升西部省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

在2015年第十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开启“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的风暴背景下,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加之我国西部省份处于“一带一路”的枢纽位置,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下提升西部省份整体电子政务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在新的契机下发展,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政府直接面向基层、服务公众,是我国治理和政府管理的基础,需要更简洁更高效的政府行政。

(一)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我国政府的中心从管理转移到服务上来,电子政府的发展也要体现出服务公众的特质,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打造基本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使县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提高服务的效能和水平,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二)在省政府的扶持下发展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顶层设计思想就是一个地方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实施电子政务,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总是首先要做一个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则是总体规划的一种实现手段。加强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在省里的顶层设计下,资金扶持下才能发展起来。改善西部省市不同区县电子政务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组织人员来优势政府门户网站的来学习,学习先进经验,或者派技术人员下去指导,完善各县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电子政务的运营、安全维护需要专业人才,针对我省得情况,鉴于高校众多,教育资源充分,我们可以自己培养人才,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公共行政学相关知识。为了留住人才,我们可以采取免费学习,毕业后派遣到工作地点服务定期,同时,提高薪资,这样就可以解决后续人才发展不足的问题。

(四)广泛大力宣传地方政府网站。由于很多公众不知道政府网站可以提供很多便民服务及在线办理,县级政府网站的点击量明显偏低,某些可以在网上办的业务民众依旧跑现场,改变政府网站这种困窘,首先,要加政府网站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报纸,电视,设置广告牌、等方式进行广泛的传播,让公众了解通过政府网站能够获得哪些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认识到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其次,要关注公众需求,加强交流互动,把那些切实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话题放在政府网站上,听取大家的意见,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县级地方政府 篇12

一、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 主要指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或连带偿还责任的债务。本文对政府债务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其他相关债务三大类进行分析。

(一)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结构

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 2009年及以前举借形成的债务占81.77%;2010年当年举借形成的债务中, 用于续建以前年度项目占62.79%, 用于当年新开工项目占24.64%, 尚未支出的债务资金额占12.57%。

从各年度看, 1997年以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逐年增加, 到2009年达到高峰;2010年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其债务余额比2009年底略有减少。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从债务举借主体看, 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性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 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占83.62%。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银行贷款是债务的主要来源, 占年末债务的92.14%。从债务用途类别看, 债务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 占62.55%。从债务资金投向看, 主要投向市政建设和农林水方面, 其中:用于市政建设占72.13%;农林水占11.81%, 其他占16.06%。

(二)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结构

2010年末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中, 2009年及以前举借形成的债务占29.35%;2010年当年举借形成的债务占70.65%。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从债务举借主体看,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债务的举借主体。2010年末, 政府部门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债务余额分别占18.26%和81.74%。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银行贷款是债务的主要来源, 占81.74%;从债务用途类别看, 债务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 占93.7%;从债务资金投向看, 主要投向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市政建设方面, 分别占81.74%、11.96%。

(三) 其他相关债务的结构

2010年末其他相关债务中, 2009年及以前形成的债务占19.03%;2010年占80.97%。从债务举借主体看, 融资平台公司是债务的举借主体, 2010年末占91.9%。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从债务用途类别看, 全部用于公益性项目。从债务资金投向看, 主要投向交通和市政建设方面, 分别占71.66%、20.24%。

二、政府债务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 内在原因是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大量低成本、可长期使用的资金, 而地方财政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有限, 预算法又不允许公开举债, 因此采取成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 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这种模式, 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 客观原因是地方财力保障不足

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 政府的财力需求不断增加。而实行分税制后, 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财权过度集中上收, 事权过度下移, 政府有限的可用财力仅能应付日常运转, 财政实力相对薄弱。2010年公共服务、教育等刚性支出占一般预算可用财力的87.83%。有限的地方财力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额投资需求矛盾突出,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只能采用举债建设的方式。

(三) 增长原因是实施扩大内需政策

2009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加上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及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要求, 加快了政府债务规模的急剧扩张。从三类债务余额各年增减变化情况明显看出, 2009年达到了高峰, 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也使地方财政偿债压力大增。

三、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

(一)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总体风险不大。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 当年偿还债务本息占38.41%, 根据本级政府综合财力,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40.6%, 低于100%, 债务负担不重;偿债率为15.6%, 低于20%, 偿还压力不大。2010年末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 占84.28%。其中明确以土地出让收入为还款来源的占83.62%, 相当于2010年政府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08倍。偿债资金来源过分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 易受政府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 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 公益事业负债转化为政府债务的可能性较大。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某系统。2010年借新还旧偿债率高达87.15%。因而上述债务转化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该系统的举债单位经营状况不佳, 自身还款能力较差。自从贷款至今, 全部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来归还贷款。鉴于宏观政策和自身的原因, 根据当前情况, 难以按原还贷计划还清全部贷款。

(三) 融资平台公司负债比例高, 盈利能力不强, 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的X家融资平台公司, 2010年末债务总额为X X亿元, 占政府性债务总额的82.4%, 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81.28%, 其他相关债务占18.72%。从资产负债率指标看, 个别融资平台公司2010年末资产负债率达93.33%。融资平台公司资产中不能变现的资产较大, 占资产总额的49.08%。因此融资平台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率指标有升高的趋势, 从盈利情况看, 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四、政府债务的总体评价

(一)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举债融资,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底, 三类债务余额中投向于市政建设占60.22%, 交通占13.04%, 农林水占10.80%, 教育占7.81%, 其他占8.13%。根据全县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 资金投向比较科学合理。

(二) 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日趋健全

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 实行政府性债务统一归口管理。近年以来, 政府陆续出台了债务管理、审批程序等规章制度, 对债务预算、举借、审批、抵押、偿还、风险化解、责任追究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将债务管理列为乡镇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政务公开内容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三) 化解债务的举措切实可行

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 按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提取债务风险金, 由财政统一管理。同时政府性债务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镇乡级政府债务实行财政审核、政府审批。县本级负债仅允许两家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并由财政统一办理, 资金纳入财政统一监管拨付使用, 改变了以往部门镇乡多头举债、使用分散、管理混乱、家底不清的局面, 有效地降低了政府债务风险。

五、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政府债务种类繁多, 成因复杂, 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归口管理

作为政府资金的管理部门, 财政要依托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承担起为政府债务全过程管理的职能, 建立健全政府负债的核算体系。要细化预算, 编制年度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预算,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不留预算缺口, 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减少融资平台, 对使用政府性资金项目, 依托财政项目审核中心的专业优势, 全部纳入规范管理范围。同时推进会计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科学、规范、细化的资金预算核算体系。

(二)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为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风险,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必须对其地方财政和地方债务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披露, 政府不仅要向同级人大进行披露, 而且逐步要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 内容不仅应包括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 而且也应包括其间接债务。通过动态分析和评估, 将已经发生的各类债务风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 从而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度。

(三) 明确政府债务责任

目前政府债务风险的责任不明确。对此, 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改革突破, 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风险责任, 特别是要明确或有隐性负债的风险责任。制定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相关的如政府融资投资决策、偿还和决策失误责任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 以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加强社会对政府债务行为、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的监督和约束, 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将政府的债务考核纳入政绩评价范畴。

(四) 加强政府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

上一篇:网络环境与德育危机下一篇: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