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绩效评估

2024-10-05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精选12篇)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 篇1

我国历来就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 各民族地方政府除了不断的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也不断的完善各自的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内外部团结以及维护中国安全与稳定。当前,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成果不显著、与其相关联的实践也没有完全展开, 所以本文便针对中国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构建作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中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实行绩效评估的必然性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有利于民族地区政府职能和政府机制的转变, 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但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其独有的特点, 所以民族自治地区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时, 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以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评估。

(一)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是贯彻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一个政府的绩效一般体现在它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上。要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在于要保证它的绩效评估是有效的、客观的, 是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估体系, 并且要以这种体系为标准, 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 从而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是提升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地方政府常常面临的一个难题即政府的机构臃肿、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 形成一种政府机构构成与行政效率不能正比发展的困境。而克服这个难题的最佳途径就是改变政府的绩效评估方式, 因为政府的绩效评估通常会根据政府的实际情况重新梳理行政运行的每个细微的环节, 再加以整合、协调最终制定一套符合政府办公程序、办公规范的标准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 也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对促进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综合评价体系, 而这个综合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它们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建立科学的、适合各民族地区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不仅有利于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也有利于进一步约束政府在职官员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政绩观。所以说,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对促进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施时面临的问题和要注意的特殊因素

(一) 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因素

众所周知, 民族关系是一种复杂且又不能忽视的社会现象, 它也是一个民族每一段时期历史环境的一种真实的反映, 所以民族关系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敏感的。民族关系是维护一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因素所在, 各民族地区的政府有责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维护本民族间的团结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所以说, 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政府顺利进行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民族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进而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新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因此, 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 是民族地区政府顺利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因素和构建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

(二) 民族地区自治因素

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其地区内充分行使其政治权利,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政治要求。这一点就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的特点。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自治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 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推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不但要求国家放宽其自主管理权限, 还要求国家对它们在财政和技术方面加大支持与帮助。所以, 保障民族地区自治权是民族地区政府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

(三)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脆弱, 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聚居地多属高寒、干旱、沙化、大风等地貌, 发生自然灾害的机率高, 加上当地人民环保意识淡薄, 长期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 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人为灾害, 并且灾后遗留问题较多。如资源纠纷事件增多, 影响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脆弱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恢复和治理的投入可能比我国其他的中东部地区的投入都大, 而且有些自然资源是不能再恢复的。因此, 民族自治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重视, 从而使政府对其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四) 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因素

我国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民族政治。民族内部的政治关系稳定, 整个区域将会是稳定的状态。反之, 则是不稳定的状态。当前, 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 原有的一些形态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平衡被打破, 出现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所以, 民族自治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快速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才能避免政治不稳的危机出现。

三、逐渐完善我国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

因为民族自治地区存在的这些特殊因素, 这就使我们要在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时, 要借鉴其他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些已有的成功经验, 也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形成一套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此, 我有以下看法与对策:

(一)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换句话说也就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赶超”的观念比较严重, 而且各地方政府对本地方公民的自身权利问题不够重视, 但对中央硬性规定要完成的一些指标和本地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这就产生了社会发展不全面的现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 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即开始以人民为本, 强调运用有限政府的模式, 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效益增长为目标, 以系统评估为主要方法。从这些转变可看出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将会更加以人为本, 关心、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 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以“最小痛苦原则”为价值取向

理性的行为取向的重要表现即价值取向, 而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是绩效评估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 政府绩效的价值取向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坚持最大幸福原则, 让大部分人的幸福最大化;第二类是坚持最小痛苦原则, 让尽量多的人摆脱困境走向幸福。在这两大类中, 以最大幸福原则为取向是以经济为主导的, 因为它所追求的是一个整体的幸福感;而我个人认为, 以最小痛苦原则为取向是以人本为主导的, 因为它所追求的是以人为本, 让更多的个人、个体步入幸福的行列。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民族地区贫富分化仍很严重, 所以采用“最小痛苦原则”为佳。

(三) 正确的处理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但是, 在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一些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也渐渐凸显了出来,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民族地区存在大量的政治参与的现象,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过分注重获取社会分配, 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政治。但是, 现行的一些参与政治的渠道及范围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了一些政治参与的无序现象, 这些现象不但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形态, 也使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政治格局的不稳定, 造成严重的结果。所以, 我们要想处理好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要做到一方面疏导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 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一方面, 我们要拓宽民族地区人民的政治参与的渠道, 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 加强民族内部事务的调节、协调能力, 努力维护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实现其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计。

(四) 在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注重主体的多元化

一般来说, 衡量政府绩效评估的标准是看政府或者政府公职人员在多大程度上能获得公共利益。因为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以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 我们要广纳各个阶层、各群体代表的意见与建议, 再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评估形式上采取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要避免“一头偏重”的情况, 否则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偏离现实情况。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旨在于在维护民族自治权利的同时也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进而改善各民族间的关系, 并且使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直接、清晰的了解人民的意愿, 使其决策能够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这也有利于在新时期解决民族地区的各方面矛盾, 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 为了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我们要加大在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方面的力度, 力求使这一措施落到实处。

四、结语

当前, 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才能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责任感, 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 提升人民群众对其政府行政能力的满意度, 使当地政府切实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将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推进行政改革的有力工具引入政府部门, 使政府突破盲目照搬照抄的模式转而探寻本土化的途径, 从原有的单纯借鉴理念到现在基于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状况为主导, 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其内容、设计、程序、方法反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探究分析我国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背景、必然性、特殊因素和解决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以此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本文当前只是对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对于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估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于在未来的知识理论积累学习进行。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是地方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为各个地方的特殊性,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也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 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应以地方的具体情况为本, 建立适合本民族地区发展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本文旨在于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梳理, 结合民族地区特殊的行政环境, 探讨了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国甫.中国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1) .

[3]邹荣, 刀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

[4]谢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与责任政府建设[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1) .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 篇2

周琼刘新华2(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文章来源: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12月 33-35页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企业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高绩效政府概念的提出,政府绩效评估(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中受到广泛的关注,以“评估国”替代“行政国”成为行政管理论坛的热门话题。笔者试析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和探究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对于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发展不无补益。

一、探析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1.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相关概念

界定政府绩效评估内涵的前提是准确认识绩效和政府绩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绩效”即成绩和成效。在管理学中,绩效(Performance)定义为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并将该输出结果与目标、标准、过去结果、其他组织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该输出结果进行评估。可见,绩效评估(Performance Measurement)则是识别、观察、测量和评估绩效的过程。

政府行为的结果及其比较则称为政府绩效(Government Performance),它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的管理能力。”政府绩效并不单单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它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含义。它不仅注重行政内部关系即如何管好自身的内部机制,更注重外部的行政与社会、行政与公民的关系,以社会、公民的满意评价作为最终标准;不仅要依靠制度规范等刚性机制,还需重视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柔性机制;政府绩效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范畴,还具有伦理、政治的意义。公平作为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基本功能设计,在绩效的框架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都是其具体载体。公民评价政府行为的重要指标就是公平。另外,民主注重程度,要求广度,这与效率在时限和节奏上都可能发生冲突,也只有通过绩效评估加以协调。

政府绩效评估(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统一。笔者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政府绩效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以提高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力的活动。它以绩效为本,谋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部门之间、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广泛运用;谋求顾客通过公共责任机制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直接监督;谋求政府管理对立法机构负责和对顾客负责的统一。它以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为第一评价标准,蕴涵了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它以加强与改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政府绩效评估体现两个层面:一方面,它是一种以结果为本的控制,且作为改革与完善政府公共部门内部管理的措施体现了放松规制和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就其所体现的放松规制而言,奥斯本(Osborn)与盖布勒(T.Gaebler)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改变照章办事的政府组织,谋求有使命感的政府;就是改变以过程为导向的控制机制,谋求以结果为导向的控制机制。1993年美国《国家绩效评论》把政府绩效评估界定为政府官员对结果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过程、规则负责。而就其所体现的市场化来说,政府绩效评估为公共服务供给部门(包括政府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盈利部门)之间展开竞争、创造市场动力,利用市场机制为解决政府管理低效率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政府绩效评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公共责任机制:既要放松具体的规则,又要谋求结果的实现;既要增强公务员的自主性,又要保证公务员对民众负责,对结果负责;既要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又要切实保证政府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它作为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关系和加强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措施,是一种服务和顾客至上的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发生变化,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或顾客之间的关系。政府公共部门行使公共权力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主动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社会公众成为政府管理活动服务的对象,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或顾客。这使得政府管理工作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的需要为导向。2.政府绩效的内容及其评估标准

政府绩效既不是政府短期投入的回报,也不是政府终端产品的累积,而是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总成果。它包括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政治绩效主要指政治生产力以及政治产品,即政策的形成与贯彻以及执政机构的廉政建设。它是政府决策、政府行政的直接结果,为实现经济绩效、文化绩效和社会绩效提供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障。经济绩效主要指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其中通货膨胀、失业、收入分配等是重要的参数。它是政府绩效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为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文化绩效主要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补与渗透,以及文化的繁荣与整合。它是其他三个方面绩效在精神层面上的保障和促进机制。社会绩效主要指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中安全与犯罪、公平与正义、福利与贫困、稳定与**等指标是重要的参数。社会绩效以社会全面进步为其主要内容,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没有社会绩效,经济绩效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绩效和政治绩效就会失去社会基础。以上四个方面绩效的大小反映政府能力的大小与强弱。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政府上述四个方面绩效的评估,它涉及政府行政管理的每一个层面和领域。

政府绩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呢?曾记否,1998年我国各地市政府向省政府汇报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政绩就是恭奉各市新城市的模型,这是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误解。如果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而发展的新城市那只是政府经济绩效中诸方面的一方面。更有甚者,随着城市的繁华,各级政府办公大楼相互攀比豪华。这不但不是政府绩效的表现而是它的反面。笔者认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标准概括地说,政治绩效的标准就是廉政和民主;经济绩效的标准突出地表现为消除穷困、民富国强;文化绩效集中地表现为全民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社会绩效的标准就是民风纯朴、社会和谐。

二、探究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

1.三种典型方法的评介

在政府治理与改革领域中,经历了“以效率和效益为导向”转为“公平至上”,再到“顾客至上”理论的发展过程,至今绩效评估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评估方法为:“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Bench?鄄marking)和平衡计分卡法(Balanced Scorecard)。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面临日益膨胀的机构,财政危机加剧的局面,率先把对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从经济性审计转向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并重的审计,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扩展到多重指标,这就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雏形,俗称“3E”评价法。其中,经济指标是指投入成本的降低程度;效率指标反映所获得的工作成果与工作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效益指标通常用来描述政府所进行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府的目标,并满足了公众的需求。由于政府在社会中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如平等、公益、民主等和“3E”评价法单纯强调经济性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3E”评价法暴露出一系列的不足,因此,又加入了公平(Equity)指标,发展为“4E”。“3E”评价法指标,比较片面和单一,在评估内容上侧重于对历史事件-既定结果的审计,以对下一的财政拨款作出预测。这种评估方法相对于当今政府行为的复杂性来说过于笼统。

标杆管理又被译为基准化管理、参照管理,起源于20世纪末,是组织提高绩效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它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根据一套既定规则进行评估、比较的过程,以改进工作程序并取得更高的绩效。标杆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标杆也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杆,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改进方面选择不同的标杆。标杆管理有以下十一个步骤:(1)确定项目的目的和范围。这一步包括了程序类选法:决定哪些程序需要进行标杆管理及其优先次序。(2)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内部的程序,对实际正在运作的情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3)考察潜在的合作伙伴。(4)选择绩效评估标准。仔细挑选一套易于理解且有普遍性的评估标准,以用于衡量所选择的程序或职能。(5)收集内部数据以实施绩效评估标准。评估当前的绩效。(6)收集有关合作伙伴组织的信息。要做到合乎情理,少花时间,少给对方添麻烦,但必须确保数据的可靠性。(7)进行差距分析。(8)引进别人的做法以缩小差距。运用“借鉴-改造-采纳”的程序来选择多个程序,允许作出修改,使之适合于你所在的组织的结构及其工作方法。(9)监察结果。绩效的改善必须显示出本组织绩效与合作伙伴绩效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以及缩小这种差距的相对速度。(10)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绩效评估标准。(11)回到第一步。作出改善,把整个程序再运行一遍。标杆管理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除了经济层面的指标外,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在公益性活动中所作努力的指标等,可以使政府全面考虑自身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领导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界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M)、工作授权等管理新方法,原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无法全面衡量企业能力,平衡计分卡应运而生。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RenaissanceSolution,Inc.,RSI)总裁大卫.诺顿(David.P.Norton)设计出了一种战略绩效评估方法-平衡计分卡法。该方法仍然注重财务指标,同时兼顾促进财务指标实现的驱动因素,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运作、学习与发展四个角度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并要求彼此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创始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是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绩效指标,作为执行战略和监控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沟通工具。换而言之,通过平衡计分卡将宏观的、抽象的战略具象为运作方案或工作计划,从而达到执行战略、监控战略,最终协助组织实现战略的目的。因此,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以战略为出发点,将组织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最终达到财务回报,以财务目标和指标为归宿。平衡计分卡之所以称之“平衡”,是因为它以追求平衡为诉求,寻求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目标、结果性与动机性指标、滞后与促进指标、组织内部群体与组织外部群体、成本与质量、定量与定性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因其指标的涉及面广而全,不失为改善组织绩效之良方,但也因此而庞大、复杂,这注定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说,在中国政府部门引入平衡计分卡还任重道远。

总而言之,“3E”评价法强调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标杆管理法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除经济层面的指标外,还包括政府提出的公共产品指标。平衡计分卡则明确提出政府要以长远的眼光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远景规划,思考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承担的使命,指导政府绩效评估。2.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的思考

近几年来,学者们纷纷致力于“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公共部门”的理论研究,而公共部门实践工作者也在试着将其运用于所在组织。从平衡计分卡本身的思想精髓及其具体内容来看,该方法在公共部门应用的关键在于始终把战略和远景放在组织改革和管理的核心地位,通过清楚地定义战略,持续的组织沟通,将战略与改革驱动因素联系起来,构建以战略为核心的开放型闭环组织结构,使财务(主要是行政成本)、顾客(公众)、内部流程运作(主要是行政效率)、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平衡地发展,可具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准确分析和把握组织的战略目标及使命,并将战略目标在其组织内部层层分解下去,形成目标网络;二是正确认识组织的服务对象即顾客,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三是在组织内部形成不断学习、变革和创新的氛围,建立学习型政府;四是将财务、顾客、内部流程运作、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的测评指标具体化、量化。

由于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战略任务,从而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目标及其衡量指标皆不同,即使相同的目标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另外,不同组织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同,相同的指标也会因组织性质不同而导致作用不同。虽然在国外不乏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公共部门的成功案例,但实践证明平衡计分卡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地模仿,否则不但无法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的长处,反而会影响对组织绩效的正确评价。只有将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与组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效。

完善绩效评估提高政府效能 篇3

[关键词]政府绩效;绩效评估;地方政府

一、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基本经验

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其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是:

1.提高认识,加大了领导力度。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源于各级政府的创新探索,离不开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望城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绩效评估制度,从其实践来看,这项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区委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每年都要召开专题大会进行总结部署,推进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2.开拓创新,完善了方式方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其生机和活力源于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探索。近年,望城区绩效评估能顺利推进缘于大胆改革、创新。区委、区政府出台《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每年根据实际分解考核指标,组织性、系统性有所增强;将考核对象划分为镇(街道)、经济管理部门等七个类别,实行分类分层考核,针对性、系统性有所增强;将考事、考人、考廉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综合性、实效性有所增强。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工作考核和公众测评相结合,评估机制更健全、方法更合理、操作更科学。

3.激发活力,提升了工作效能。经过20多年发展,绩效评估已经从当年的一项单纯考核工作衍变成政府管理的主要抓手,在总体工作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显。比如:望城区将评估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分管负责人、相应科室和工作人员,评估结果与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各项荣誉挂钩。加强评估后续管理,将绩效评估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被评估单位,帮助改进工作,提升绩效,发挥了很好的“指挥棒”和“助推器”作用。

二、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已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其进展还很不平衡,效果也千差万别,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评估认识缺乏前瞻性。党政领导存在政绩观念偏差。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带有明显的任务导向和利益导向,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涌现时,才采取大检查、专项调查等方式谋求改进,为科学评估设置了种种障碍。评估队伍存在被动应付思想。绩效评估一般由临时机构来组织和执行。由于没有自上而下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思想认识和工作定位都比较模糊,难以树立长远观念,难以做到善始善终。机关干部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绩效评估强化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冲击机关“平静”的生态,会使一些人不习惯、不适应。会使一些机关干部从自身利益出发,刻意歪曲绩效评估。

2.评估制度缺乏保障性。绩效评估法律法规处于空白。从法理上说,有法可依是依法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的前提。但从实际来看,虽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对绩效评估的规定,但要么缺乏相关实体规定,要么缺乏具体程序安排,起不到应有规范作用。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不成体系。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和绩效标准,各自为政,无法进行部门或地区间的比较评估。绩效评估制度约束有待规范。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带有明显的长官意志,大张旗鼓搞形式,搞检查、搞评比,造成基层疲于应付。

3.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内部评估呈现单向性。以上级评估为主,同级评估和下级评估的组织性、严谨性、权威性远远不够。若政府面对的评估主体是单一且长期不变的,其评估活动是上级与下级重复性的博弈,且可以被预期,那么就会导致政府的行为价值错位。公众评估呈现软弱性。在多元化政府绩效评估当中,公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主体。但现实中公众成为评估主体还存在觀念、制度、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很难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第三方评估呈现依赖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作为委托者的政府,很难对政府绩效做出持续、理性、科学的评价。

三、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措施

要让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科学务实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理念。政府管理要树立绩效理念。从“效率”与“公平”出发,强化政府管理,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和成本意识。价值取向要树立人本理念。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使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这一新鲜理念,使绩效评估扎根于群众自觉。工作推进要树立务实理念。坚决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大张旗鼓、口号式、运动式的推进模式,理性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2.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整章建制。整合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监察部门的效能监察、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和项目绩效评估等,使党委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与政府绩效评估实现制度层面的融合。立法立规。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的主导作用,对评估的范围、形式、内容和方式等做出详细规定。强化应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奖惩激励制度和绩效改进制度,将结果运用和绩效改进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并长期确立下来。

3.培育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在组织主体方面要实现高度统一。地方政府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将政府绩效考评作为统筹各项公共管理工作的总抓手。在设计主体方面要尊重多方意见。组建由纪检(监察局)、党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等部门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咨询性机构,推动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绩效指标设计体系的设计意见。在考核主体方面要整合多种资源。不仅包括自我评估、上级评估,还应当包括专家评估。同时还要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文清、廖廷辉.关于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2]陈艳珍.优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几点思考,《理论探索》,2009年第1期.

企业采购绩效评估原则 篇4

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有效的、能够充分展现采购绩效、对考核对象有指导作用的指标体系。这样一套采购绩效考核指标才能够充分地、真正地施展出采购绩效考核和评估的监视、激励、 惩罚的作用。同时, 应该留意, 在设定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指标时要确定绩效指标符合相关原则并充分考虑绩效指示的目标值。

采购职员在工作职责上, 必需达成适时、适量、适质、适价及适地等基本任务, 并以数目化的指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

正常使用的指标

计划绩效指标是指供给商在实现接收订单过程、交货过程中的表现及其运作水平。涉及采购运作、 交货周期以及交货可靠性的表现。

价格与本钱指标是企业最正视也是最常见的绩效衡量尺度。通过价格与本钱指标分析, 可以衡量采购职员议价能力以及供需双方势力的情形。采购的价格与本钱指标包括参考性指标和控制性指标。

时间绩效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采购职员处理订单的效率, 以及对于供给商交货时间的延迟交货或提早交货所造成的缺货或者库存用度的增加控制。

采购效率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采购职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的。采购效率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采购金额以及占销货收入的百分比、开发新厂商个数、处理订单的时间、订购单的件数、错误采购发生率、采购指标完成率、采购部分的用度等。

数目绩效指标是当采购职员为争取数目折扣以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时, 可能导致存货过多, 甚至发生废物的情况。

质量绩效指标主要是指供给商的质量水平以及供给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表现, 主要包括供给商质量体系、来料质量水同等方面, 可通过验收记实及出产记实来判定。

其他采购绩效指标是指其他与供给商表现相关的指标等方面的指标:技术与支持, 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事务和业务的供给商数目、使用电子商务的供给商数目、介入本企业产品开发的供给商数目及介入的程度等。供应商总数、采购的物料种类以及项目数、供应商均匀供给的物料项目数目、独家供给的供应商数量及比例、合作伙伴型供给商及优先型供应商的数量及比例等。

通过绩效评估不仅可以清楚展示目前部门及个人的工作表现, 从而找到现状与预设目标的差距, 亦可奖勤罚懒, 提升工作效率以促进目标的早日实现。

对采购绩效的评估可以分为对整个采购部门 (采购团队) 的评估及对采购人员个人的评估。对采购部门绩效的评估可以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进行, 也可由内部客户来进行;而对采购人员的评估常由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来操作。

对采购绩效的评估是围绕采购的基本功能来进行的。采购的基本功能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第一, 把所需物料及时买回来, 保证生产持续进行, 就像给一辆汽车加油以使其可连续奔驰一样;第二, 开发更优秀的供应源, 降低采购成本、 实现最佳采购。现在越来越多的老板认为“省钱最多的采购员”就是最优秀的采购员。

一些企业在年初时就设定了一系列的指标作为采购部的工作目标, 在月底或年底时把实际工作表现与预设目标进行比较以判断采购成绩是否达标。当然, 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对绩效评估的推广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采购绩效百分率指标

评价采购绩效百分率指标通常包括采购成本节省率、来料品质达成率、准时交货率等方面。

许多企业在年初的工作计划中就设定了当年的采购成本下降若干百分点的目标 (一般为5%~15%) , 采购部在月度总结 (月报) 及年度总结 (年报) 中就需将此工作实绩放在首位, 百忙中的老板对此采购部的报告可能只关注这一点, 其他方面可能只是匆匆一瞥。

某些企业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把上一年度12月31日的采购价格作为基准价, 将每月或全年的采购价 (采购金额) 与基准价 (或基准金额) 比较, 便可算出采购成本节省率。

采购成本节省率=[ (实际采购金额一基准采购金额) /基准采购金额]×100%

在实际作业中, 这些计算所需的数据往往是从M R P系中运行报告 (Run Report) 获得。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推行M R P系统, 依靠手工去计算的话, 那对采购人员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因为采购部一个月下的订单可能有好几百份, 其整理、计算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许多企业中, 原材料的品质是由采购部与品管部共同推进供应商去改善的, 故来料品质达成率这一指标也是衡量采购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来料品质达成率= (不合格批的数量/来料总数量) ×100%。

若某供应商的来料品质较差, 除了敦促该供应商限期整改外, 也可给予该供应商一些实际上的帮助, 如帮助其改良生产工艺、培训其品检人员、完善其品质管理体系等。

供应商不能按计划交货, 往往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带来极大的麻烦, 计划部或生管部对经常不能如期交货的供应商“咬牙切齿”, 计划人员与采购人员的矛盾也往往由此而生。要想提高准时交货率, 除了企业应尽量提供较为可靠的需求预测给供应商外, 亦需对那些不能如其交货的供应商以经济上的惩罚, 甚至取消供货资格。

准时交货率= (准时交货之数量/总采购数量) ×100%

用于评估采购绩效的指标远不止上述三项, 诸如:新物料开发数、新供应商开发数、紧急订单完成率、采购工作效率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估采购绩效的指标, 不同企业对采购的关注点不同, 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增减评估指标。

在国外, 一些不属于任何企业的采购研究机构从不同的企业获取必要的采购数据, 加以整理后予以公布, 于是企业采购人员或企业高层管理者可将本企业的采购绩效与同业其他企业的采购业绩或同行业平均业绩进行比较, 这样就可清楚本企业的采购绩效在业界处于一种什么水平, 以利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我国, 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可查, 只能凭感觉去判断企业目前的采购绩效在业界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 或跟自己以前的采购业绩进行比较, 看是否取得了进步。

对照比较方法

有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之后, 必须考虑依据何种标准, 作为与目前实际绩效比较的基础。

选择公司以往的绩效作为评估目前绩效的基础, 是相当正确、有效的做法。但只有在公司采购部门, 无论组织、职责或人员等, 均没有重大变动的情况下, 才适合使用此项标准。

若过去的绩效难以取得或采购业务变化很大, 则可用预算或标准绩效作为衡量标准。标准绩效的设定, 有下列三种原则:固定的标准, 标准一旦建立, 则不再更动;理想的标准, 是指在理想的工作条件下, 应有的绩效;可达成的标准, 在现状下, 应该可以达到的水平。通常依据当前的绩效加以考量设定。

若其他同行公司在采购组织、 职责及人员等方面, 均与公司相似, 则可与其绩效比较, 以辨别彼此在采购工作成效上的优劣。若个别公司的绩效资料不可得, 则可用整个同行绩效的平均水准来比较。

预算或标准绩效是代表在现状下, “应该”可以达成的工作绩效; 而目标绩效则是在现状下, 要经过一番特别的努力, 才能达到的较高境界。目标绩效代表公司管理者对工作人员追求最佳绩效的“期望值”。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 篇5

桑助来

政府绩效评估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以公民满意为标准,以科学的测量评估为依据,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改进政府绩效考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试点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主要形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地方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试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地先后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开始试行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到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各地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普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党政部门大力推行目标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到1998年全国有23个省区市实行了省区市级机关目标管理,90%以上地市级机关推行了目标责任制,有100多个城市实行了城市目标管理。进入新世纪,一些地方根据新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目标管理的方式和手段。1

目前我国的目标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绩效导向和绩效测评,正向现代绩效评估的方向转型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我国的干部考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确定了德能勤绩全面考核,注重实绩的原则,但实绩考核标准和测评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单纯用GDP考核干部的倾向。近年来,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既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社会发展指标;既有城市发展指标,又有农村发展指标;既重显绩,又重潜绩;既看当前,又着眼可持续发展。同时将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与主要领导个人的考核指标结合起来。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各地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考核重点,在重视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各地根据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资源、能耗等方面指标列入政绩考核的重要位置。三是体现针对性,一些省市在制定干部考核指标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基础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分门别类地设置考核指标和标准,四是注重可操作性,许多地区在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时,都充分考虑操作性问题,明确了指标的含义,确定了指标的标准,设置了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实行

量化考核,克服了原来在政绩考核中存在的重定性轻定量、重主观评价轻客观标准的问题。

三是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公民评议活动。公民和管理服务对象参与对政府业绩的考核是现代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过程中,行政管理体系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公民社会参与政府绩效考核评价的方式,不断拓宽公民和服务对象考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渠道。南京市自2001年起,连 续六次开展了“万人评政府”活动,目前,我国大约有20 多个省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公民评议政府和公务员活动,许多地方将公民评议作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方式,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这三种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对提高机关效率和行政执行力、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形成合理的用人导向和改善政府形象都具有积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存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主要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

一是政府绩效评估发展不平衡。目前,政府绩效评估和管理尚未在全国全面推开,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公务员个人总结代替部门考核,以会议代替绩效目标制定,以单项评比检查代替综合绩效评估。

二是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法规保障。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目前,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政策法规,造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持续性不强,经验交流和推广不够,评估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一些地方制定政绩考核标准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以GDP高低论政绩好坏,不能很好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存在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有的甚至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四是绩效评估的科学化程度不高。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参与较少;评估的内容重工作过程成果,尚未深入到对工作最终效果的评估;评估方式多为 “运动式”、“评比式”,随意性较大,持续性规范性不强;政府绩效评估的封闭性、神秘性、主观性较强,透明度、公开化和客观性还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和制约。

五是绩效评估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研究主要限于对国外绩效评估理论的介绍和评鉴,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总结提炼不够,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基本经验及展望

一是科学定位,领导重视是政府绩效评估开展的根本。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是确定一个地区工作导向,决定主要领导人施政方式的大事,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履行,影响到公共资源的配置,牵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触及党政各部门及主要领导人员的权力和利益。因此,要将这项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将其摆在行政管理的中心位置上,主要领导亲自抓,成为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二是先进的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政府绩效评估开展的基础。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基于先进理念基础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官僚体制的革命性创新,是一项开创性创新性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强烈的政治意愿,也需要有干事创业的团队去研究问题,实施变革。

三是坚持绩效导向,制定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估开展的核心。绩效评估成败的关键是能否科学地测评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绩效状况,绩效指标是测评的依

据。要认真分析绩效指标的特点和要求,科学确定绩效指标的结构和比重,处理好工作过程指标与绩效指标的关系;搞好定量绩效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坚持指标的可测量和可操作性。

四是群众的参与,社会的智慧是政府绩效评估开展的动力。公民参与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公民满意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开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动力机制不完善,更需要广泛开辟群众参与的渠道,吸取社会各界的智慧,完善评估体系,改进评估方法,形成评估合力。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目前具备大力推行政府绩效评估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实践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深化思路,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评估问题研究 篇6

摘 要:基于中国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有效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工具日益被重视和采纳。政府目标的多元化和政府的投入与产出无法精确量化,给政府绩效评估带来了一定困难。我国政府开展绩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契合十八大对于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在政府绩效评估的机构、制度、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主要分析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在中国实践中的现状。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制度障碍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10-02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社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制社会”和“全能政府”社会,向和谐社会,“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有成本和收益进行评析,而对于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目前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迫于公众的压力以及政府自身存在以及发展的需要,现代政府需要在基于有限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向公民以及社会提供高效的服务,提高政府本身的管理绩效的同时,提高整个政府的组织绩效,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有效评估政府行为及结果的重要管理工具,日益在公共行政范畴内受到了广泛地关注。自2006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启动中澳合作平衡计分卡中国化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黑龙江省海林市代表政府部门参与了该项目的试点工作。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海林市设计了整套平衡计分卡体系、平衡计分卡、指标卡、行动方案和绩效考核量表,并且自一把手到中基层干部以及基层公务员都量身设计量表对其进行考核,这是政府绩效评估改革的一大创新性的尝试[1],这是我国的首次对于政府绩效考核的实证落实,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的要求。

一、政府绩效管理评估的历史追溯

政府的绩效评估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1910年,首次由库克在一份题为《学院与工业效率》的文章中提出了如何来测量大学当中的工作效率。而二战之时,政府绩效评估正式在美国得以实践。克拉伦斯·雷得累和赫伯特·西蒙在著作《市政工作衡量》当中,提出了评估的五个方面的内容(需求,结果,成本,努力,业绩),同时将后三项合并作为对行政效率的测量[2]。而公共组织评估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得以应用,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运用管理手段对公共组织进行评估则一度成为高潮,比如美国尼克松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都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这一技术。在经历过持续的行政改革之后,美国在克林顿时期取得了较大成果,于1978年制定《文官改革法》,新一轮的政府改革的开始;然而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的颁布,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往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大方向有序地推进。到了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进行的新自由主义政府改革,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展政府部门和私有部门的竞争机制,注重服务质量,限制公会力量,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从而确立了英国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3]。90年代之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能否让“顾客”满意,服务质量则变得更为重要,在西方行政管理实践中,“效率至上”的原则渐渐被注重服务质量所取代,因此公共服务更关注质量水平以及所产生的效益。绩效主义发展至此,已经被西方各国接受,因此其方法及过程更加规范化,同时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系统的评估体系,同时逐渐由模糊的定性转向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政府绩效有了显著地提升,不仅仅是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广泛应用政府绩效评估的两个国家,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都相继将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了行政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建立了十分完整的科学评估体系,以至于西方学者惊呼“评估国”正在出现。一位专栏作家也对此感叹到:“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理性思辨(reasoning)不再受尊崇,信服(conviction)才是一切。”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日益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它将绩效考核的内容分为3个大类,即职能、影响和潜力指标,共由33项指标构成[4]。唐任伍则更为重视测度指标的选择,并参照IMD(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测度原理,设计了专门针对提高我国省级政府工作效率的体系,其内容涉及居民福利,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等[5]。然而,中国的政府绩效测评仍然是起步状态,仍需大量的工作去完善。

二、政绩评估中的现实价值

(一)实现政府运转优化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不仅仅可以评估政府的管理绩效以及组织绩效,与此同时能够及时监测政府的工作状态,优化政府的内部管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不仅可以评估政府的管理绩效,同时利于监测政府的工作状态,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内部管理,预测政府工作的发展趋势[6]。中国政府绩效管理评估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政府绩效评估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领域的建设的前进了很多,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社会的公平、公正,政务公开、公共决策中的民主机制等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对政府效益进行评价。同时党的十八大对于公务员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要求,而政府绩效评估能够有效对于公务员执政办公的行为进行管理、激励与矫正,更充分说明了政府的绩效管理评估的重要性。

(二)提高政绩,实现科学管理

政府绩效评估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绩效,减少决策的失误和错位,制定出科学的管理目标。同时在实施行政工作时,绩效评估为工作中的反馈和修正提供了信息支持。由于政府本身信息采集较为困难和信息不对称性,许多政策和社会自由的配置大都是根据部门利益偏好的考虑做出来的:当领导人在决定增加预算时,以追求部门利益而损失了公众利益;尤其表现在当削减预算时,盲目削减,导致大量“烂尾”项目和工程的存在,导致政府权威的流失,而政府绩效评估则能够较好地规避这一问题。政府绩效评估有利于在组织内部形成追求绩效的意识,从而提高政府内部的管理绩效,进而提升整个政府的绩效。

(三)提高政府威信

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有效维护政府信誉,提高政府形象。政府绩效评估能够向公民和社会展示政府的工作成果与状况,是公众力量制约政府的有效方式。由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垄断性,政府没有竞争意识,服务质量低,许多涉及到公民利益的信息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公开,政府的工作很多都是“暗箱操作”。而政府绩效评估将政府的工作状况、财政预算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能促使政府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获得公民的支持与信任。而另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展示政府工作成果,它也将政府在一段时期内的不足暴露了出来,但这不一定会损害政府形象,政府受到来自于民意方面的压力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反而能树立更好的政府形象。

三、政府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的完善

虽然政府绩效评估对政府产生正向效应,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时间较短,未形成完善的中国政府绩效管理考评体系。

(一)中国政府目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资料表明,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目标维度主要有“3E”(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economy)和“政治—经济—社会”三维逻辑框架[7],“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单项指标”逻辑框架[8],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仅仅围绕3E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出于目标管理的痼疾和指标体系的不健全,地方政府往往存在目标之外的事项置之不理的问题,而指标体系不健全则更导致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不全面。且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置陈旧,未能与我国现状完全契合,且导致地方政府“对公式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

由于政府部门存在垄断,目标复杂性,以及产出的无形产品,产出的中间性,最终商品的非商品性和生产过程的劳动密集性,生产技术的不确定性,政府活动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9]等等导致政府绩效评估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要求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但由于我国公民素质较低,公民参与限度是制约公众评议政府的重要因素。正如詹姆斯·威尔逊所言“要度量一个机关的输出量常常是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只对什么是国家部门的输出做一番设想都足以令人头昏脑涨”[10]。同时,国家关于信息公开事务方面尚未存在制度漏洞,典型的“三公”消费数据,政府绩效考核的模糊化处理影响了政府的威权形象,政府在公民心中的权威受到弱化,不利于公共政策的进一步推行。

(三)缺乏定量分析

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目前主流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足,缺乏的足够的数据的支撑。目前的关于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流的分析仍是简单的指标体系建设,简单的考核,缺乏具体的量化和测算[11]。主要是书面化的指标体系的现实测量,大量的主观判断,没有足够的具体的数据测算和演变,缺乏足够的支撑。定性化的测量容易导致绩效管理程序的非规范性和非制度化运作,容易产生腐败和“设租”行为,违背了绩效管理评估的初衷,不利于政府的服务型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

总之,中国的绩效管理评估之路道路曲折,现实的大量的制度,流程,观念的羁绊影响了其发展和进步,但中国政府的改革信息,十八大释放的关于建设优良的素质过硬的公务员队伍来看,政府有决心和毅力来实现中国政府绩效管理评估的加速前进。

参考文献:

〔1〕方振邦.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县级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理论探讨,2008(04):134-139.

〔2〕[美]艾伦·希克.通向计划规划预算之路:预算改革的阶段[M].彭和平等:前揭书,249.

〔3〕蒋嵘涛,熊少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绩效管理[J].“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81-86.

〔4〕桑助来,张平平.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浮出水平[J].瞭望,2004(29):24

〔5〕唐任伍,唐天伟.政府效率的特殊性及其测度指标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100-106.

〔6〕盛明科.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5.17-19.

〔7〕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2):141.

〔8〕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72.

〔9〕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0-331.

〔10〕[美]R.J.斯提尔曼.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3.

〔11〕崔寿君,惠婷.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1):27-29.

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构建 篇7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评估政府行为的活动, 需要完备和系统的理论为基础, 以便科学指导实践。要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的有效作用, 必须对评估理论基础概念进行界定和关联分析, 形成有机框架, 即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CFGPA) 。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的构建, 有利于政府绩效评估准则的制定, 有利于评价并据以修订既有的评估准则, 有利于指导评估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评估准则, 同时在缺乏评估原则的领域内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从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看, 有关政府绩效评估概念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对政府绩效评估内涵界定。美国的奥斯本与盖布勒 (1992) 、美国《国家绩效评论》 (1993) 和菲利普·J·库珀 (1995) 等, 我国臧乃康 (2001) 、蔡立辉 (2002) 等, 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系列概念 (评估的内涵、评估的主体和对象、方法和形式、价值取向、评估的目的和原则等问题) 进行了各自不同的阐述, 形成了不少有益结论。但对于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系列概念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框架, 导致有关概念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研究的逻辑起点, 导致研究缺乏目标性。笔者认为, 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构建范式, 积极构建系统性、整体性较强的、具有本土化特色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与准则体系, 应成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领域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构建概念框架, 旨在指导政府绩效评估准则的制定和绩效评估实务。

二、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

(一) 政府绩效评估框架结构。

政府绩效评估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 评估环境影响了评估价值取向与目标、评估的基本假设、评估对象等方面, 这些方面决定了评估要素的产生, 而评估要素的产生又需要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其评估, 以对比和验证假设, 从而形成政府绩效评估报告。通过逐层分析概念框架涵盖的基本内容, 对有关概念界定和特征区分, 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 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是在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界定基础上, 由评估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构成的一个连贯的理论体系, 是解决“评估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评估、对谁评估、评估什么、评估信息达到什么质量、如何评估、评估结果如何报告”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 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概念框架。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政府绩效评估并为政府绩效评估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系统, 其可以用来评估现有的评估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的绩效评估准则和解决已有的评估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的绩效评估问题。以评估环境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图如 (图1) 所示。

概念框架描述:首先, 政府绩效评估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 评估环境影响了评估价值取向与目标、评估的基本假设、评估对象等方面, 因此它是政府绩效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 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 评估目标是在一定的基本假设前提下通过对确定的评估对象进行评估来实现。从而在评估环境影响下的评估目标、评估假设和评估对象构成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框架。第三, 评估目标、评估假设和评估对象共同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的要素, 包括它的具体设置、设置数目和评估要素的内涵。第四, 评估信息质量特征介于评估目标和评估报告之间, 具有“桥梁”的性质, 既反映评估目标的基本内涵, 又统驭着报告信息的披露程序。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构成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概念框架, 评估实务要在概念框架的范畴和指导下进行。并根据评估要素和评估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遵循一定的评估原则, 并为此制定具体的评估执业准则。评估报告是通过具体的评估程序产生的。评估程序是根据评估的原则和具体准则而设计的, 同时根据所选择的评估方式和报告类别并考虑评估的影响因素而执行具体流程。

(二) 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逻辑起点

评估环境政府绩效评估的产生、发展均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相连。政府绩效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的焦点源于20世纪70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经济停滞、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下降等问题, 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在这种“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运动中, 绩效评估与管理这个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理念被引入政府管理, 要求政府注重绩效,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各国实践的情况看, 绩效评估应用的各种手段、工具和方法日趋完善, 效果非常显著。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绩效评估措施, 包括政府围绕其使命采用目标管理 (MBO) , 全面质量管理 (TQM) 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 强化了政府对议会和顾客的双重责任;实行成本核算, 加强财务控制, 完善信息反馈, 实行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 打破统一的薪酬体系, 推行绩效工资制和业绩奖励制。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推动了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绩效评估制度的运用与发展。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成为了政府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关注的焦点;绩效管理、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政府公共部门与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等措施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政府管理目标也由单一地追求效率目标发展到全方位地追求社会公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和提高公众的满意程度。在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改善人民福利的激励下, 以及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西方各国政府改革实践的影响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关注和跟踪西方的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 各级政府和部门以推进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和推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为突破口, 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 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出现了如社会服务承诺制、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责任制考核、公民评议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等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赋予了绩效评估新的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并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职能配置、管理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三、政府绩效评价框架第一层级概念:假设、目标和对象

(一) 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是由政府绩效评估的环境所决定, 作为绩效评估存在和运作前提的基本概念。政府绩效评估主要是向全部信息使用者和公共管理委托者提供政府整体的绩效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很明显, 这种评估信息系统受到了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程序都离不开内外部环境所建立的假设。孟华 (2006) 在考察了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后, 得出了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基础是:实用主义与科学理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质疑政府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基础, 分权化政治架构的政治制度基础。结合美国的经验与转型期我国的实践, 本文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假设:一是政府的可信性假设。是指政府的可以信赖程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这种可信性假设包括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 政府官员的工作胜任能力, 以及政府官员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假设。这种假设是政府绩效评估方式选择的基础, 政府的信赖程度决定了绩效评估以内部方式还是外部方式为主, 同时也决定了评估主体的独立、客观程度。二是信息可验证假设。是指所提供的反映绩效活动的信息是可以验证的。它包含以下含义:首先, 对政府的绩效活动的记录和汇总是客观的, 即绩效活动和绩效活动的记录存在逻辑联系。其次, 存在评估绩效活动合理性的客观标准。再次, 重大舞弊差错及非法行为是可揭露的。最后, 评估主体能在合理的时间、人力和费用范围内取得足够的证据并得到有效的结论。从信息可验证假设出发, 可以推导出四个重要的政府绩效评估概念, 即评估证据、评估准则、评估风险和合理保证。要对评估客体进行验证, 首先必须取得充分有效的评估证据;为了做出评价, 还必须有大家公认的评估准则;评估人员未能揭示的绩效信息的重大差错和舞弊,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评估风险;社会公众就可以相信经验证的评估信息能提供某种程度的合理保证, 一旦遭受损失, 就可追究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三是评估主体独立性假设。评估主体的独立性假设认为,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和利害冲突的存在, 客观上需要一个与评估信息没有任何利害冲突的独立“第三人”, 对绩效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做出评价。四是评估主体胜任能力假设。是指评估人员在履行评估职责过程中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包括技术、知识和经验等。五是评估主体理性假设。该假设认为评估人员也是有理性的, 其自身存在着自利行为。因此评估人员必须通过制定规范予以约束、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范对评估人员的评估行为和道德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 并建立一定监督措施对评估质量予以控制。六是风险可控性假设。是指虽然信息风险是不可消除的, 但评估人员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评估程序, 通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防把评估风险控制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

(二) 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

只有明确评估目标, 才能确立评估的原则、程序、方法, 构建框架体系内容, 从而建立相关的评估准则。从一般意义说, 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是反映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讲, 政府绩效评估是向全部信息使用者和公共管理委托者提供政府整体的绩效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为目的, 以加强与改善公共责任机制, 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达到管理有效、社会公平、人民满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政府绩效评估目标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产生, 价值的取向反映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向。自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 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一般主要在于:顾客至上的价值、公共责任的价值和投入产出的价值。我国学者臧乃康 (2005) 在总结了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后认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既要遵循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一般价值, 学习其先进经验和经典范式, 更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按照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价值进行政府绩效评估, 两者必须兼顾。当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是在社会转型,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起步的。因此, 必须突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和谐价值。同时, 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一般必须以忠实公共利益为前提, 才能实现绩效评估的协调与和谐, 因为政府的目标价值具有多样性。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目标的设计, 要使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和效应不仅是评估其行为的有效性, 更要评估其行为正当性;不仅评估其行为的经济成果, 还要评估其行为对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 特别对公民及社会公平、公正的影响, 不仅要评估效率、发展, 还要评估和谐、协调。这一切都要求政府绩效评估应关注政府行为的价值衡量和价值选择。

(三) 政府绩效评估的对象及其内容

政府绩效评估对象就是“对谁评估”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说, 评估对象包括政府官员个人绩效和政府行政机构绩效的评估, 由于“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体制下, 对行政机构的考核就是对行政首长的考核”。因此, 评估对象主要是对政府行政机构绩效的评估。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 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因此政府绩效评估就是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的评定。

四、政府绩效评估框架第二层级概念:评估要素和质量特征

(一) 政府绩效评估要素

政府绩效评估要素就是“评估什么”的问题, 是政府绩效评估对象的具体化, 是评估报告的组成部分。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评估对象的业绩有不同的分类。从目前看有如下几类:经济、效率和效果要素, 这种分类主要从政府公共管理过程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角度考虑的;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要素, 这种分类主要从政府宏观管理涉及的领域来考虑的;职能、影响和潜力要素, 这种分类主要从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模式所构建的。本文以第二种要素分类为基础, 构建了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四方面的评估要素。之所以以宏观管理领域作为评估要素, 是因为当前以这四种评估要素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明晰政府的行政责任, 把握宏观管理各个方面;也有利于评估报告的使用者理解评估报告, 对比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别, 客观地评价政府的作为程度;同时这样的分类既简明扼要, 能够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要求。具体讲:一是政治绩效。政治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集中表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治绩效最经常的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或社会秩序的供应是一种政府制度安排, 这是政府核心能力之一。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强, 政治绩效就越容易凸现。二是经济绩效。经济绩效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 国民经济不仅在量上扩张, 而且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有质的提升。考察经济绩效要以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利率和汇率为重要衡量指标。良好的经济绩效还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较高、政府能供应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三是社会绩效。社会绩效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内涵丰富, 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产品供应及时到位,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 社会群体、民族之间和谐协调, 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尖锐的冲突。四是生态绩效。生态绩效是在社会全面发展基础上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突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生态绩效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 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这种重要性要求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 把生态文明程度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方面,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和生态绩效构成了政府绩效的基本内容。政府绩效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的每一个层面和领域。这种绩效既不是政府短期投入的回报, 也不是政府终端产品的累积, 而应该是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环境友好的总成果。

(二) 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质量特征

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质量特征是指绩效评估报告能够满足报告使用者对评估信息的需求所具备的特征。立足于报告使用者的使用是评估报告的目的, 如何衡量评估报告的有用性, 需要建立信息质量特征。笔者认为, 政府绩效评估信息质量特征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

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的构建把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同政府绩效评估实务结合起来, 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通过概念框架的构建, 突现了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的指导意义, 概念框架为政府绩效评估原则和执业准则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在厘清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内容、逻辑起点及关联关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以评估环境为逻辑起点, 由评估目标、评估假设和评估对象构成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框架。按照政府宏观管理要求设置了评估要素, 初步提出评估信息质量特征, 以期为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概念框架,评估要素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孟华:《政府绩效评估——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探索》2005年第4期。

[5]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连锁超市采购管理绩效评估 篇8

在日常具体的采购业务活动中, 必须建立考核采购人员的指标体系, 对采购进行细化控制。采购考核指标体系一般可由以下指标组成:

1. 销售额指标。

应根据不同商品销售的特点来制定分类的商品销售额指标比例值, 但高低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考核的公平性、有效性较低。

2. 商品结构指标。

商品结构是体现业态特征和满足目标顾客需求度的考核指标。如对一些便利店的商品结构统计发现, 反映便利店业态特征的便利性商品只占8%, 公司自有品牌商品占2%, 其他商品则高达80%。为了改变这种商品结构, 就要从指标上提高便利性商品和自有商品的比重, 并进行考核。通过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可同时达到两个效果:第一, 在经营的商品上业态特征更明显。第二, 高毛利的自有品牌商品比重上升, 从而增强了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 毛利率指标。

低毛利率商品加快流动;高毛利率商品加大销售量, 改善结构, 并注意提高折扣率。考核的公平性、有效性适中。

4. 库存商品周转天数指标。

主要考核配送中心库存商品和门店存货的平均周转天数。考核的公平性高、有效性适中。

5. 商品有效销售发生率指标。

在超市中有的商品周转率很低, 但为了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足的需要和选择性需要, 这些商品又不得不备, 但如果库存准备得不合理, 损失就很大。商品有效销售发生率就是考核配送中心档案商品 (档案目录) 在门店POS机中的销售发生率。如低于一定的发生率, 说明这些商品为无效备货, 必须从目录中删除出去并进行库存清理。考核的公平性适中、有效性高。

6. 新商品引进率指标。

考核采购人员的创新能力, 对新的供货商和新商品的开发能力。这个指标一般可根据业态的不同而分别设计。如便利店的顾客是新的消费潮流的创造者和追随者, 其新商品的引进力度就要大, 一般一年可达60%~70%。当一年的引进比例确定后, 要落实到每一个月, 当月完不成下一个月必须补上。考核的公平性高、有效性高。

7. 商品淘汰率指标。

由于门店的卖场面积有限, 又必须不断更新结构, 当新商品按照考核指标不断引进时, 就必须制定商品的淘汰率指标, 一般商品淘汰率指标可比新商品引进率指标低10%左右, 即每月低1%左右。考核的公平性高、有效性高。

8. 通道利润指标。

超市向供货商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允许的, 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以致破坏了供商关系, 偏离了超市经营的正确方向。客观而言, 在超市之间价格竞争之下, 商品毛利率越来越低, 在消化了营运费用之后, 利润趋向于零也不是不可能的。由此, 通道利润就成为一些超市的主要利润来源, 这种状况在一些超市竞争激烈的地区已经发生。一般通道利润可表现为进场费, 上架费, 专架费, 促销费等, 对采购人员考核的通道利润指标不应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占很大比例。否则会把方向领偏。通道利润指标应更多体现在采购合同与交易条件之中。考核的公平性高、有效性高。

通过对采购人员上述指标的设计与实施, 在内部可以提升连锁超市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从外部可以有效制约采购中的腐败行为的发生, 对控制采购成本, 提高连锁超市利润水平, 整体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采购绩效考核内容

在连锁超市采购中的绩效考核, 可以采用目标管理法进行量化考核。目标管理可以使每个采购员工了解高层次需要的实际情况, 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并以此来衡量各人的业绩。通过分担管理, 每个员工知道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和怎样去做, 能及时获得帮助、指导和回馈, 正确借鉴自己的工作项目, 自觉改进行为。根据考核标准, 制定相应的考核表, 从员工的质量、工作完成情况、工作经验、工作态度等几方面进行考核。同时结合其他的一些因素, 如项目的难易度等, 进行综合评分, 编制绩效考核表。根据前面阐述的考核标准、考核指标的确定方法、程序, 分别从工作质量、合作、工作知识、工作主动性、勤勉、工作量、学习能力、出勤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用不满意、勉强、好、很好、优秀五个等级来表示标准, 对每个登记又分为五个小等级, 小等级分越高, 表示在这个等级表现越突出, 用相应的语言来做标准。

韩国政府绩效评估及其借鉴意义 篇9

(1) 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绩效信息有利于改进决策方法, 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有利于确保和督促责任落实。

(2) 推动了政府行政改革的进程。绩效评估制度作为软件的改革和作为硬件的机构改革相结合, 推动了韩国行政改革全面深入进行。

(3) 促使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倾听公民意见, 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反馈的过程, 政府调整和完善政策以满足公民需要, 从而实现政府行政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但是, 与英美等政府绩效评估发展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相比, 韩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具体表现在:绩效评估的实施困境, 评估制度尚未系统化公众参与问题。

不足的造成可能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

(1) 政府绩效评估易陷入的技术性困境, 其原因除了评估目的不明确, 绩效目标往往都是具有非常普遍的、互相交织, 难以衡量, 还有就是缺乏一个评估可依附的管理模式平台。

(2) 组织目标难以表述与量化、绩效描述的差异、评估制度的统合和体系化程度不够以及韩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尚未发展成熟等原因造成各项评估制度尚未体系化。

(3) 韩国集权、专制的古代政治文化造成其自上而下、金字塔形的等级制传统行政模式, 限制了“顾客导向”的理念在行政管理中的进一步运用, 限制了公民参与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因此, 学习和借鉴国外绩效评估的成功经验, 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急性。韩国政府的绩效评估实践对我国有以下借鉴意义:

(1) 提高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两千多年帝制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绩效评估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 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指导作用和监督意义。因此, 要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 根据公众需要提供公共品, 并以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满意程度为标准来评估政府管理绩效, 通过互动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应有的意义。具体方法是建立绩效的多重评估机制, 使评估主体的组成多层次化、多渠道化。

(2) 确立合理清晰的管理模式, 行政绩效评估就可以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提高评估的效用。具体而言, 应根据管理职能和管辖范围, 运用统一的原则和要求, 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分别制定具体标准。在评估方法上, 要科学运用评估方法, 如坚持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期检查修改评估方法, 以提高评估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开展绩效评估,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通过立法和行政法规的手段进行规范化。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估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都很低, 随意性大, 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因此, 加快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立法, 将绩效评估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绩效评估从一种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和制度, 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估促进政府问责性的提高、绩效的提高和政府能力的提高。此外, 韩国的经营诊断委员会作为一个专门的政府评估机构, 在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制性和法制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机构保障, 这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 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以理论作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立足点, 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顾客导向, 公共责任, 结果为本, 效率优先) 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造, 然后进行试点, 运作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再从实践中汲取养分, 并将总结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最终回归实践, 如此不断发展前进, 形成良性循环体系。

对当前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初探 篇10

1、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现状。

借鉴国外先进的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成果,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建立适应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态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评估系统”是当务之急。目前, 国内的“互联网实验室”, 2002年9月份发布《中国电子政务效果测评研究报告》;时代财富科技公司, 2002年5月15日公布《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国家信息中心, 2003年1月研究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评估研究》通过专家鉴定;2003年9月北京大学发布《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等, 使我国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评估研究领域, 取得了不少成果。

2、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二是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实践中具有盲目性。尽管已有不少民间机构参与, 但仍以政府内部的评估为主。由于政府本身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 如果由政府自己来评估, 难免有“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之嫌。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 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片面地将软硬件投资等同于政绩, 将经济指标等同于绩效评估指标。四是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甚至完全流于形式。五是评估方法多为定性, 较少采取定量方法, 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

二、完善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分析

目前, 一些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府建设的认识不足, 已成为制约电子政府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 开展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分析, 能够帮助政府树立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不断促进政府管理变革;帮助政府合理定位电子政府的角色, 使之与现实政府协调配合地工作;帮助政府提升信用, 使之成为令公众满意的政府;帮助政府提高工作绩效, 使之成为高效政府;促使政府尽快出台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同时, 能够引导IT开发商和服务商的开发战略。

1、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正确地理解电子政务成败的本质对于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电子政务建设的结果不是完成一项IT工程, 而是开拓一项需要长期运行的新型业务。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认识到电子政府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问题, 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政府管理, 有利于制度创新和政府、社会的高效率、低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本地方、本部门政府管理的现状有强烈的改进意愿, 希望通过电子政务的引用实现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是能够为未来进一步的制度创新预留必要的操作空间, 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现有管理的完善化, 更不能是现有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仿真化。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手段———管理改进———制度诱变的内在联系, 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实现执政为民宗旨的价值层面上, 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电子政务的实效体现在政府管理的实际改进和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和意识的进步方面。从政府管理实际改进的角度看, 电子政务实施以后, 如果政府管理不能发生大的改观, 政府服务的能力没有根本性的提高, 那么电子政务的意义实际上是不显著的, 因此必须具有紧迫、明确的政府管理的标准和绩效意识, 并落实在具体的制度中。

2、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电子政府建设要“加快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 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要统一标准, 利用统一, 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1) 国内电子政府建设缺乏宏观统一标准, 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 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府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了冲突。目前标准化工作跟不上各部门和各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府时往往各自为政, 采用不同的标准, 业务内容单调重复, 这将造成重复开发。作为标准来讲, 在应用部门开始实施之前, 接受标准是容易的, 但如果应用在先, 标准在后, 要接受标准就难得多了。因为用户有一个成果保护问题, 不愿意修改以前的设计。成功的标准通常是和成功项目的实践有关, 如果一种标准确定了, 而没有足够多的项目来支持的话, 标准也是难以推广的。所以标准的制定要能够和示范工程相结合, 同某些大型工程结合起来, 并取得同信息技术厂商的联系和合作。

3、立法保障。

在电子政府建设的过程中, 如何不断完善有关适应电子政府发展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 电子版权法, 数据保护法, 电子交易法, 电子身份证法, 数字签名法, 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 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当前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亟须抓紧研究和制定。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 将不可避免的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许多行政法规和法令的修订和补充。例如关于政务公开与透明的规定, 关于简化行政管理过程的规定, 关于促进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的使用的规定等等。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规范。 (2)

4、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

要确立政府部门内部、上级机关、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多重评估机制, 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的机制, 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的组织和权力机关 (人大) 的评估, 还应当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的专家评估。更重要的是引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和对象即社会公众的评估, 逐步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 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 最终以此作为对电子政府绩效评价的依据。这可以使政府机关不仅对上级机关负责, 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 形成人民监督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绩效推动机制, 从而建立让老百姓高兴和满意的电子政府。同时民间评估要由一般评估向实质评判转变。在现实的政府绩效评估中, 以往有些地方也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开展过名目繁多的民间评估政府绩效的活动, 然而大都暴露出“三多三少”的弊端:一是形式主义多, 实实在在少;二是虎头蛇尾多, 善始善终少;三是空头支票多, 真正兑现少。这样不仅未能起到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政府职能、作风转换的作用, 反而冷却了人民群众对民主评估的热情及对政府承诺的信心。

因此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引进民众电子化的直接评估方式, 充分发动民众的参与, 才能保证电子政府运行轨迹的正确性, 才能保证电子政府的巨额投资不至于闲置。要引进广泛的电子民主, 就必须首先确定这一评价指标的运行机制。对于传统政府,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软性指标来动态地评价, 定期发布政府支持率, 力图使政府像“玻璃缸里的金鱼”, 清澈透明。作为软约束, 一般不会因为政府支持率较低而直接导致政府官员的更替, 但支持率过低会对政府产生强大的压力, 迫使政府行为尽快与人民意愿相吻合,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政府行为与人民意愿偏离过远的局面的出现, 使权力的本质得以直观体现。这一原则同样适应于对电子政府的评价。

5、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

在电子政府绩效评估方法上, 应当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方法相结合, 建立评估模型, 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定量方法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评估的结果, 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常常为了量化, 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 有的意见被量化以后可能被误解和曲解。定性方法可以避免上述定量方法的缺点, 可以使评估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 对评估者本身的要求更高。因此, 将定量的方法与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作一个尽可能全面、尽可能深入的评估可能是一个最佳选择。

6、从国家层面来讲, 应尽快出台有关电子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以此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美国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远景》, 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 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作出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绿皮书”, 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 并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业部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 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化的问题被作为主要内容。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 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994年由内阁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基本计划》;第二个层次是1995年由行政资讯跨省厅委员会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各厅省提出的本部门推动行政资讯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

从目前来看, 我们对电子政府绩效评估标准还停留在对功能的要求上, 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结果上去。这样, 很容易导致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比如, 一部分从事电子政务业务的IT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考虑到政府部门目前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政务信息化考核标准, 因而不顾政府部门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现实, 给政府提供了一些超前的, 甚至多余的IT设备及功能, 而并没有给政府提供有用的、适用的技术, 从而使得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成效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对政务信息化的投入就会出现压缩实际开支的现象。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看, 除了IT企业自身要秉持诚实经营的原则, 给政府提供有用、适用的信息系统之外, 国家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应评估标准, 从而避免出现建设资金最终无法完全落实的问题。当然, 对于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各级政府部门有意压缩电子政务建设开支的现象, 国家也正在出台相关的法规来规范政府部门自身的行为。

摘要:电子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在于促进电子政府为公众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 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促进政府机构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本文认为, 应该从更新观念、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

关键词: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吴俊卿等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3]汪玉凯, 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 2002.

[4]罗元铮, 焦宝文.电子政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尹艳华.网络经济如何改革政府的管理[J].政治学研究, 2000, (1) .

[7]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8]佟德志.电子政府的过程及分析——英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改革模式研究[M]政治学研究, 2000, (1) .

[9]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展望[J].公共行政, 2000, (5) .

[10]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5) .

[11]吴颖.电子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J].公共行政, 2000, (1) .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绩效评估 篇11

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评估体系中公众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政府运作方式的不够公开。

首先,公众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它即使不是政府绩效最佳的评判者,也一定是政府绩效最终的评判者。运动员不能兼任裁判员,政府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政府的绩效怎样,不能只由政府部门本身来评估,也不能仅仅靠上级管理部门来评估。一个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外部决定的,也只能由组织的服务对象——用户来评估。政府绩效必须由政府的服务对象——公众来评估,因为他们能够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政府行为给自身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他们对政府绩效最具有发言权。但在最后的评估结果中,公众的意见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和表达,也仅仅是起到了一个参考的作用。

其次,政府运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目前,政府许多活动都处于不公开或半公开的状态,从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职责权限、权力运行乃至工作程序都很难为大众所知。

比如,在政府机关,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没有高度电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有信息管理系统但不能提供评估项绩效的信息,又或者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致资料丢失或者不完整。可获得的资料高度综合,资料含义随时间而改变,资料无法与特定的事件或顾客相联系,资料不精确,资料属于机密文件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从客观上都大大地增加了政府绩效评估的难度。由于所获评估信息的匮乏,公众也就失去了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的依据和条件。

政府运作方式的不透明必然导致其绩效评估过程的不透明,使得评估结果几乎是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使公众参与了评估,也不清楚自己的意见是否被政府所重视和采纳,并作为确定其绩效水平的依据,更有甚者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都不予以公布,使绩效评估不了了之。

三大建议

基于电子政务,建立评估体系

(1)建立电子化政务管理体系

建立电子化政务管理体系首先要对政府传统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废除不适应电子化管理要求的运作机制和工作规范,构建合适的全新的工作流程。建立一个全国电子化政务体系网络的管理的营运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安全标准、统一的术语标准,负责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全国电子化政务管理的共建共享。

(2)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首先,以电子政务为手段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公平性、独立性、量化性和可操作性。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在对以往的评估指标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整合评估内容,调整评估指标的分值设置,采用框架相似、细节不同的指标体系。在绩效评估指标设计上,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语言表达,指标内容要多向定量化靠拢,易于公众作量化比较,以避免定性比较所带来的偏差和误解。

其次,评估周期则应主要以年度评估或季度评估为主。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形式化等问题,因此缩短评估周期是有必要的。

最后,评估的过程中关注公众的期望与需求,并对此给予积极快速的回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回应载体,使之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和谐沟通。

建立确保公众成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长效机制

(1)以公众利益为重,树立正确政绩观

政府在权衡各方面利益、综合协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或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与公众的利益需求相一致。在新的指标体系中,要明确公众满意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社会安全等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指标。

(2)鼓励公众参与,拓宽公众参与途径

政府要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应予以鼓励和保护。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不能只由政府官员单方面决定,除了要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外,还要广泛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对公众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最为贴切的评估指标,充分体现公众的满意和理解。可通过网络、媒体、专线等多种形式拓宽公众参与途径,使公众与政府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建立制度化轨道, 保障参与渠道畅通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将公众评估政府绩效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有专门独立的部门监督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以保障公众参与渠道畅通无阻, 确保公众权利有效行使,防止政府部门之间互相包庇, 实施不力。对于以各种途径和名目妨碍公众参与评估或对公众评估结果置之不理、不进行整改提高的部门或官员要给予适当惩罚或处分。

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实现政府信息充分公开

(1)加强网站整体规划,推进层级建设

政府网站应建立在统一的技术构架基础之上,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维护,从而有效整合各部门网站的信息资源,实现各网站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应用,保证各子网站信息与主网站同步更新。根据公众和企业的需求重新组织业务流程,注重从整体上为社会提供广泛、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2)将政府日常办公与政府信息公开有机结合

政府部门“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在日常办公、特别是应用政务内网OA 系统同时,凡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事项的信息,反映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基本情况的信息,行政许可设定的依据、实施过程、办理结果等信息,都要在同步履行信息公开审批程序,在电子公文、政务信息、应急管理等核心政务信息系统中进行“是否公开、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标注,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并严格履行保密审核规定。

(3)将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有机结合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清理行政许可项目、依据、主体,设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按照“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模式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重新设计与流程制订各个审批事项,将优化后流程固化到行政审批系统之中,加强政务资源的整合,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突破以职能部门为分类的流程管理方式,发挥业务应用系统的综合效益,打造新型电子政务流程,保障网上服务日益完善和丰富,开展“一站式”服务。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信息处理中心)

※链 接※

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先进的评估方式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 篇12

12月16日,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人民网、腾讯网共同举办的“第九届(2010)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纪委监察部、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以及国务院65个部门、27个省(自治区、直销市)和部分地市、区县代表7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分别致辞。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纪委监察部执法监察室主任傅奎就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在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提高公众的满意度,201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重点进行三个方面优化调整:一是结合保障民生和企业合法权益的服务需求,研究制订了服务型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二是重点从项目信息、诚信信息、案件查办公开以及咨询投诉等方面,对32个省级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政府网站进行评估;三是进一步加强用户满意度调查工作。

上一篇:移动办公系统的实现下一篇:云计算时代的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