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制度

2024-12-18

政府采购制度(共12篇)

政府采购制度 篇1

近年来, 我国积极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改变财政管理工作中重分配、轻监控的弊端;强化财政管理职能;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作用。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这两种制度, 就是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施行的重大举措:在提高政府资产配置效率方面, 政府采购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方面,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是作用、意义重大。国库集中支付为政府采购提供保障, 政府采购, 包括各单位进行采购的凭证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依据, 二者应既相互促进又相得益彰。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达到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之间结合的最优化, 最终实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廉政建设, 需要我们在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规范进行思索的同时, 也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完善进行探讨。

一、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者的含义

政府采购, 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 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 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是一种政府行为。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流转速度快、支付较简洁, 使各预算单位没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 这填补了预算资金管理的漏洞。但是, 集中支付制度无法完全避免在利益驱动下, 一些预算单位与供货商相互勾结, 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政府采购制度倡导公开、公平、公正, 切断预算单位与供货商之间的联系渠道, 增强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 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 保证了政府支出的合理、合法和安全。只有做到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之间互相结合, 才能够实现对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 避免预算单位随意支出, 截留挪用, 以预防和遏制腐败。

二、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是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工作起步较晚, 欠缺经验, 现成的国外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搬, 这样在政府采购的实际运行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与我们初衷相背的问题, 需在工作中加以解决。

1.政府采购工作的源头是政府采购预算编制, 它既关系到采购的范围, 也关系到今后采购的规范。具体工作中, 政府采购常出现缺乏计划性, 预算编制相对落后等现象。很多单位先编制部门预算, 后进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 两者编制不同步, 存在脱节现象;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存在片面、随意、盲目的问题, 没有一个客观的编制体制约束, 一些部门时常出现临时采购、即审即购, 导致政府采购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采购质量和效率不高, 不仅难以发挥政府采购应有的效益, 而且影响了政府采购预算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政府采购资金的处置, 随意进行, 采购预算资金问题有待解决。

2.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完成, 政府采购活动进入招投标阶段。实践中, 在符合法定招投标采购项目供应商的认定上, 在发布招标公告、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过程中, 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一个供货方操作, 幕后指挥多个投标人, 或者以多个投标人的身份参与投标;多方投标主体串通, 私下达成某人中标, 其他参与方得利的协议;招标公告在时间、范围的局限, 有意排除很多有资格参加竞标的单位;招标单位以企业资质做幌子, 以提高或降低门槛达到让某特定产品进入的目的;把标书信息泄漏给某个特定的供应商, 以得到对方开出更有利的标书, 等等。政府采购关系到经济、法律、商品的生产性能等, 专业性很强, 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具备招投标、商业谈判、合同、商品、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但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离专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专业人员的缺乏, 大大制约了政府采购工作的绩效, 容易被商家钻空子, 给政府造成损失。

3.采购验收阶段是政府采购程序中最后的步骤, 是对采购合同、整个采购成果的验证。但是, 采购合同签订后, 限于人手及必要的监督措施, 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对整个采购过程的监督, 表现得力不从心, 履行采购合同的严肃性欠缺。有些部门通过招投标采购制定的价格虽较为合理, 但存在有的供应商为了中标恶性竞争, 招投标时价格压得很低, 但在后期供货时, 以次充好, 甚至偷梁换柱;少数单位执行合同过程中, 随意变更合同内容, 改变货物品种、型号等;许多采购单位和代理机构不重视履约验收阶段, 验收不够专业, 缺乏科学知识, 敷衍了事, 采购验收成为了政府采购的薄弱环节。

(二)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支出直达,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行政成本, 在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强化预算管理、反腐倡廉等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 各单位对政府财政资金有较强的自主性, 在运用上已经形成分散支付的操作习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打破了部门既得利益, 预算单位的资金在运用上的随意性受到限制, 部分单位领导对新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难度。

2.国库支付中心的监督把关不到位。财政资金有两种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按规定, 预算单位的人员工资、大型采购、各类转移性支出等都应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供应商。实际操作中, 人员工资和政府采购基本做到直接支付, 但由于部门预算不够细化、国库支付中心的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到位等因素, 部分预算单位有意加大授权支付额度, 大量提取现金, 与国库集中支付以实际发生为前提的原则相违背;本应直接支付的一些采购活动和工程违规授权支付;个别单位甚至把单位零余额账户作为财政资金的过渡账户, 任意转拨, 逃避财政监管。

3.在实际操作中, 常常出现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相互脱节的现象。

三、解决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解决政府采购制度问题的对策

1.我们必须注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对政策有较强的理解。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 就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对预算数提出建议。经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 报财政部门审核、调整, 经法定程序批准, 再随单位经费预算一并下达各单位。预算一经批准, 各单位不得任意调整, 必须严格执行。如此, 政府采购部门对全年采购规模便可事先预知, 搜索市场行情, 综合采购信息, 拟定计划, 组织实施, 达到采购效益最大化。实行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 归集到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对留用收入和其他收入进行政府采购的单位, 也应在政府采购施行前, 直接将采购资金转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所有采购资金, 都应通过国库, 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 单独核算政府采购支出, 提高采购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2.政府采购要提高招投标的绩效, 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府采购队伍,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真正懂得经济、管理、贸易、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还要有很高的实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政府采购每一次评标定标, 都应有行业专家、技术权威、法定资格人士参与, 进行严格的“甄别”与筛选, 成立评审专家库, 实现“专业评审, 公开透明”;提高招投标的绩效还需要招标过程规范的制度化, 对评标定标的过程要符合法规、制度和章程, 相关材料都在财政及其他相关部门施行备案制度, 真正实现政府采购的公正、规范、效益。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业务精湛的采购队伍。一方面必须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政府采购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招投标理论和其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 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 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 大力提高和培养所有政府采购治理者和参与人的公正道义素养、专业权威素养、信息吸纳素养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配合意识、自律意识, 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廉洁高效。

3.为了做好政府采购的最后“守护”, 政府采购应成立由政府采购服务中心人员、采购人、供应商代表、质量检测机构人员、专家、审计监察等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合同履约方面, 应严格执行合同, 单位、供应商、采购中心三方共同签订的合同, 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 确需小幅度调整的, 经供需双方协议, 报采购管理部门批准, 由采购中心监督执行;产品质量验收方面, 按采购合同逐条验收, 对技术指标、规格型号等严格把关, 对大型建筑工程项目, 要进行专业质量检测并检查是否有违规转包。每名验收小组成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验收文件上签字。对渎职失职行为, 造成国家、单位重大损失的, 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 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 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 让更多的部门和单位了解和支持改革。各相关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了解掌握改革的政策和规程, 严格执行预算, 规范财政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审计要定期检查监督各单位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 以增强各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提高认识,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2.国库集中支付必须强化财政直接支付为主, 授权支付为辅的运行模式。明细划分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范围, 杜绝应该直接支付的经济业务授权支付, 限制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的额度, 对提现数量较大的, 必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完善政府采购, 将未列入直接支付的采购和工程都纳入直接支付, 明细预算编制, 加强编制执行, 推动建立从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全过程动态监控一体化体系, 充分保障预算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发挥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 完善财政监督职能。

3.正确使用财政资金, 必须注意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的衔接, 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相衔接的基础是预算。审查预算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采购预算审查, 必须有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配合和监督, 共同促使供应商与采购单位一致认同招标合同条款以及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招标环节,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要切实参与其中。国库集中支付采取分期付款方式, 促使政府采购充分安排、利用好财政资金, 发挥政府采购的监督作用, 同时兑现供应商的承诺, 检验供应商的经营诚信;对合同付款条款的履行, 也须由政府采购中心与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共同履行, 做到公平合理, 权利义务对称。国库集中支付部门要及时划拨账款, 并设定履约保证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协同采购中心做好后续服务, 鉴定供货合同, 检查报价考核体系的执行情况, 验收所供货物等等。

总之, 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都是建立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 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内容, 规范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发挥两种制度的优势, 必须同步推进。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 财政直接支付的额度就越高, 国库集中支付的绩效越发突出, 政府采购是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的重要前提。因此,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必须与政府采购改革相互促进, 有机结合, 才能促进政府资金管理和资产配置效率和谐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改革的效能, 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从而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刚.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4)

[2].王俊峰, 王晓峰.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则及意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10)

政府采购制度 篇2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采购,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采购透明度。实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监督不仅是对“钱”的监督,还包括对“事”和“人”的监督,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将监督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强化“防”和“堵”,确保有效的监督体现于采购活动全过程。日常工作中,我单位的政府采购管理

一是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方面,使用了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对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政府采购品目表》内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都纳入政府采购预算并按法定方式和程序进行。利用政府采购网,充分体现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以及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二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向单位领导、财务负责人及相关部门通报政府采购工作情况;

三是建立专管员、监督员制度,设立政府采购专管员、监督员。专管员专门负责政府采购的申报、审批和执行采购。监督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组织和操作行为的监督;

政府采购制度 篇3

关键词:制度伦理;政府制度伦理;政府制度伦理化;政府伦理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102-04

所谓政府制度,指的是政府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惯例。所谓政府制度伦理,是关于政府制度的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

一、制度伦理与政府制度伦理

当前学术界对制度伦理探讨方兴未艾,但是,人们对制度伦理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总结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制度中心说。这种观点认为制度伦理即是伦理制度化,也就是一种制度化、明文化了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概念上,这种观点常把制度伦理表述为“伦理制度”、“道德制度”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应以制度为参照系,制度伦理必须致力于从制度方面来解决社会发展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制定、完善并执行各种符合伦理要求的规则和规范,并使之明文化、外部化,成为带有某种强制作用的制度性社会道德规范。制度伦理是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并存的,并且借助于这些制度力量所形成的“道德法庭”,是针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道德约束、监督和激励机制。这种观点突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伦理道德建设必须走制度化的道路。

第二,伦理中心说。这种观点认为制度伦理也就是指制度伦理化,强调制度本身的伦理性、合道德性。在概念上,有“制度伦理”、“制度道德”、“制度德性”、“体制伦理”、“制度性伦理道德”、“体制的道德性”等不同的表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应以伦理道德为参照系。提出制度伦理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制度的伦理”;其二是“制度中的伦理”。前者指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后者指制度本身内含着一定的伦理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

第三,双向互动说。这种观点是在总结“制度中心说”和“伦理中心说”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统一。制度伦理化是指制度的合道德性,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把_定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因而制度伦理应该被理解为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和实现伦理道德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的辩证统一。在制度与伦理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要求社会制度本身应是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而实现这种道德要求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措施和途径。简而言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制度伦理建设包括对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的解决和伦理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两方面的内容。对于道德建设来说,制度伦理和伦理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伦理制度”是“制度伦理”的前提,“制度伦理”为“伦理制度”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制度中心说”从伦理制度化人手,探讨道德建设的途径,不啻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伦理中心说”从制度伦理化人手,着力研究制度本身的伦理性和合道德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以上两种观点均有片面性,笔者比较倾向于双向互动说,即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的统一。照此推理,政府制度伦理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分别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这两个方面来阐释政府制度伦理。

对于政府制度伦理化,可以做以下理解:

第一,政府制度伦理化就是追问“政府制度中的伦理”,即体现政府制度本身的伦理性。具体地说,它考察和求证政府制度中可能蕴涵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价值判断。任何一项政府制度在建立之前,总会做出“对准有利”之类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思考,在建立的过程中又总会运用道德价值判断的方法,将建立之前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思考具体化为价值观念和准则,融合在政府制度中并通过政府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制度蕴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制度以道德性为基础。”虽然政府制度本身并不是具体的、直接的道德规范,但在政府制度设计与政府制度运行时往往要依据特定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原则,这就使得政府制度具有一定的与伦理道德相关甚至相同的内容。同时,伦理道德对政府制度的要求、政府制度对伦理道德的追求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有论述。例如,诺思曾把一定的伦理道德当作制定规则的规则;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认为制度是包含着道德涵义的广义概念,如诚信、良心等等,否则就是值得怀疑的;富勒则指出,一个真正的制度包含着自己的道德性,即内在道德或程序自然法,一旦国家所施行的制度没能蕴含道德性质,就会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制度的东西。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制度中所蕴涵的道德原则以及所体现的伦理要求,其本身必须尽可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使得政府制度能够指向于特定的伦理目的,并且能够代表时代的主导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可能产生一定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结果。因此,政府制度伦理虽然不等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等,但却可以使这些制度具有最大限度的道德意义。

第二,政府制度伦理化还包含对政府制度的伦理评价,即对政府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也就是善恶的伦理评价。对政府制度的伦理评价是由政府制度中的伦理性质决定的,表明社会对政府制度的“伦理效应”所持的态度。邓小平认为,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里所讲的“制度好”和“制度不好”,实际上就是根据制度本身公正、合理与否所做的伦理评价。

对于政府伦理制度化,可以做以下理解:

其一,政府伦理制度化是指“制度化的政府伦理”,即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对政府的伦理要求。和道德价值目标。它把相对抽象的对政府的伦理要求、道德价值目标具体化为政府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或者说,是将抽象的、神圣的、不确定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想与现存的政府制度相结合,使其“物化”,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普遍性的约束政府行为的现实制度力量,这就形成了政府伦理制度。政府伦理制度化

的典型形式是政府伦理立法。政府伦理制度作为制度化的政府伦理,不同于政府制度的伦理,即不同于政府制度中的伦理。政府伦理制度中的“制度”,是直接的道德规范;而政府制度伦理中的“制度”,则是非伦理的、非直接的道德规范。的组合。政府伦理制度依附于政府制度而存在,因而。必须把对政府的某种伦理要求和道德价值目标直接以政府制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确定下,来,以便使当下的政府实践能达到预期的伦理目标。政府伦理制度不再是隐性的了,而减为制度化了的、外部化了的、明文了的政府行为规范它关涉到对政府的合理的伦理要求能否实现,关涉到政府制度伦理能否实现。因此,“制度化的政府伦理”是政府制度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政府伦理制度化还包括贯彻执行制度化了的政府伦理准则的过程。任何政府制度确立以后,其贯彻、实施就成了关键,否则,政府制度将成为无意义的东西。那么,靠什么来保证制度化了的政府伦理准则得到执行和实施呢?答案是靠监督和惩罚。尽管伦理道德对政府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和导向力,但是,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们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种与道德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伦理性的监督和惩罚,这就是政府伦理制度。从这一点看,政府伦理制度是对道德准则或规范的有力保障,这种保障既有“监督”的方面,也有“惩罚”的方面。

概而言之,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政府制度伦理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政府伦理制度化,政府将难以有明示的道德规范,政府伦理功能也将难以实现;没有政府制度伦理化,政府基本制度结构将缺乏伦理精神的支撑,必将影响政府制度的合理性。由此可见。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完善政府制度伦理,并且推动政府伦理的建设。

二、政府制度的伦理功能

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到政府伦理制度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制度所承担的伦理功能。政府制度的伦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它能够整合政府伦理规范,能够约束或激励政府行为的选择。

第一,政府制度能够整合政府伦理规范。杨清荣教授把制度的伦理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凝聚功能、演示功能、调节功能和规范功能。从政府制度的运作来看,制度伦理的这些功能,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解决政府伦理问题、整合政府伦理规范,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其一是政府制度的凝聚功能。通过政府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使政府制度中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对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个体产生感召力,形成政府制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二是政府制度的演示功能。政府制度的具体运作和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政府伦理规范在政府实践中的具体演示,如公平、正义、责任等观念,都会在政府行为中表现出来,从而对社会大众产生示范作用。其三是政府制度的调节功能。通过政府制度调节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使之达到最大程度的默契与和谐。其四是政府制度的规范功能。政府制度对政府行为所要达到的伦理目标予以确定,并通过程序化、具体化的条文,将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固定下来。使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具有制度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由政府制度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功能可知。它具有整合政府伦理规范的功能。政府制度整合政府伦理规范,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发挥作用:明示和默示”。所谓“明示”,是指政府制度通过规范公开昭示政府伦理要求,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有关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的章程、守则、承诺等。所谓“默示”,是指政府制度所内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通过组织形式、运作程序以及基本的权利、义务安排等方式,给政府以伦理价值的暗示。并展现出一条基本的行为之“道”。明示和默示是政府制度发挥其伦理功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式,真正健全的政府制度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相比而言,默示比明示对政府伦理规范的整合作用更为明显。明示使“民免而无耻”,默示则能使人“有耻且格”。

第二,政府制度能够约束或激励政府行为的选择。就政府的行为而言,它总是体现了当下的那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因为政府制度以规范的方式表达了那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关系和文化价值观,并以强制性的力量强迫政府按照制度规范选择行为,所以政府制度对政府行为的选择具有约束或激励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制度确定政府行为的基本框架,限制其选择的范围和机会。罗尔斯将“制度理解为—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他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政府制度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拥有什么权力、享有什么利益、承担什么义务,都是由政府制度规定的。政府只能在制度提供的基本框架内开展工作。不能脱离或超越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政府制度对政府行为的选择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制度是一种广义的利益激励机制,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而且还包括精神褒奖、舆论赞扬、职位升迁。这种利益激励“是个人所能感觉到的在结果上的积极和消极变化”。政府制度向政府组织和公务员传达了一种信息,应该按照政府制度规范去做。如此行为的收益是明确的和巨大的,不如此行为是没有任何收益的,而且还将付出不小的代价。霍奇逊认为:“惯例与正式制度,通过建立或多或少是固定化的人类行为的范式,或者设置人类行为的界限,或者订立人们行为的规则,或者约束人类行为,实际上都提供给当事者以信息。”制度“给”政府“当事者以信息”的结果,就是对政府行为的选择起到导向的作用。制度之所以对行为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就在于制度性安排所表达的行为预期收益。第三,政府制度影响政府的价值目标和偏好,使政府从被迫遵守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自觉的自我约束。政府制度的强烈作用使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养成一种行为习惯,乐于自我约束。

三、政府伦理立法

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到政府伦理制度化,一个终极性的标志是“政府伦理立法”。政府伦理立法是以立法、制度的方式确立对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的伦理要求,并以此规范政府行为。

有观点认为,伦理和立法是互不相容的,把伦理和立法连接在一起是不正确的。某一种行为一旦进入立法程序,就不再是伦理问题,而成为法律问题了。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只是被法律强迫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动,而不再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运用于处理具体的问题,那么,任何法律能够管辖的行动就被从伦理领域驱逐出去了。伦理与法律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是二者具有同质性,都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在内容上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伦理是立法的依据,立法则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在现代社

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也趋于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博登海默曾指出: “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禁止杀人、强奸、抢劫以及人体伤害;调整两性关系;制止在合意契约的缔结与履行过程中欺诈与失信等等,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人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具有自利的动机和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因而,如果没有某种约束。个人的自利动机就会导致自私心的膨胀和责任心、良心的弱化。政府伦理立法在它管辖的范围内规范政府的行为。

美国早在1853-1864年间,为了解决公共权力被滥用的问题,就通过了第一部利益冲突法规。将立法视为处理和解决政府伦理问题的方法,在美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自美国之后,其它国家纷纷仿效,开始对政府伦理问题进行了法律方面的规定,把越来越多的政府伦理规范纳入到法律规则的体系之中。加强政府伦理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力量来维护政府伦理。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共同的发展趋势。

政府伦理立法的优点在于:第一,它为政府解决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对政治共同体道德最低标准的规范性陈述”。第二,它也为惩罚那些违背最低道德要求的行为提供了依据。“尽管伦理有其被动的本性——通过给行为设立道德最低标准实现其‘抓小偷’的主要功能,而不是树立最高的理想——但也确实提供了一个树立反面教材的方法。”

政府伦理立法的缺点则表现为:第一,由于它停留于一般性的原则的指导,在具体的政府工作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对于具体问题的法律解释某种程度上有其固有的模糊性和疑问,“因为法律解释本身取决于先前的大量的判例和解释者自己的知识水平。本意不坏的公共行政人员很容易会误解法律,想把政府组织雇员的明显违法行为举报出来的人也很可能会对‘法律是否适用某一具体情形’不太有把握”。第二,由于伦理立法漏洞的存在、政府执行机制的不健全、举出有力证据的困难以及公务员对于举报自己同事涉嫌违法行为的不情愿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政府伦理立法通常难以实施。第三,如果更为有效地实施政府伦理立法,可能会使政府伦理立法的数量庞大而且无处不在,这就会在政府组织内部造成一种压抑的怀疑气氛,导致内讧、自保和恐惧意识,也就不再有公务员敢于冒险进行创新性行为和合法性行为。

尽管政府伦理立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完善它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政府伦理建设必须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

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探讨 篇4

关键词: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

一、国外政府采购分析

(一)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简介。美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性较强,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目录》 (FSC) 中的第十到第九十九项基本包含了其政府采购的所有产品类别,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具有政策导向性强、采购制度框架较完善、软硬件条件先进、注重绿色环保和治理机制规范等特点。

1、政府采购政策导向性强。美国注重通过政府制度实现保护民族产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等政策目标。首先, 表现在对购买美国产品的保护。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购买美国产品法》, 这部法以“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工人和美国投资资本”为立法宗旨, 并按原产地规则对“美国产品”予以具体界定, 这就造成了虽然美国早已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 向协议国对等开放了国内政府采购市场, 但在政府采购中采购非美国制造产品数量却很有限;其次, 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科技创新。为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 美国政府采用“政府技术采购”的方式予以支持, 通过《联邦采购法》明确规定了优先对科技创新成果实施政府采购。如对尚处于研发期或初始投放期的产品, 或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技术产品, 通过事先制定采购规划或直接下订单采购等形式予以提前购买;再次, 运用政府采购价格优惠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如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 要优先考虑中小企业, 并通过价格优惠方式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如对中型企业的价格优惠幅度为6%、小型企业为12%。

2、政府采购制度框架较完善。第一, 建立了系统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自1761年《联邦采购法》颁布起, 美国政府相继以立法的形式开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构建了一个由法律规则、组织体系及采购程序等多方面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体系。美国国会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大约500种政府采购法规, 美国公共事物管理局拟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供招标采购官员参考的《采购工作守则》, 美国各州政府根据其实际情况, 颁布了相应的采购法规。同时, 设立《总监法案》, 依据该法案选聘政府总监等监督人员定期检查政府采购行为。虽然关于美国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众多, 但彼此之间能很好地协调和配合, 并为解决争端、争议和调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第二, 拥有完善的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机制。美国政府采购透明度较高, 信息发布的服务平台相对完善, 拥有当今世界信息披露制度最完善的立法。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关为联邦总务署, 联邦总务署及其下属机构作为政府采购的主管机构, 做到统一发布信息和管理。

3、拥有先进的软硬件条件。第一, 美国政府采购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除少量管理人员外, 美国政府的大部分采购员都是专业采购官员。采购官员有详细的专业化分工, 同时美国政府对官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二, 美国政府采购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郡政府建立了先进的政府采购信息化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产品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平台上的竞价采购可以进一步扩大采购市场范围;通过更为彻底的竞争, 政府及供应商能获得更合理的低廉价格, 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采购目标,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4、支持绿色采购制度较为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在长期政府采购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绿色政府采购经验,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采购绿色指标体系并可定期实施动态修正;美国还高度重视对绿色政府采购意识的引导和培训, 引导政府工作人员采用绿色环保的设备,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5、治理机制规范。第一, 采购采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首先是集中采购, 联邦政府总务署在集中采购中主要行使组织操作功能, 通过协议供货或者接受委托、组织招标等方式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 其他机构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执行;其次是部门采购, 采购部门比较大的, 如联邦政府国防部、航空航天局等, 在部门内设立政府采购办公室, 独立开展采购工作;再次是委托采购, 其采购规模较小, 未设立其他几个实行委托采购。第二, 具有统一的政府采购政策。为确保联邦政府采购政策的相对统一, 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内设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对《联邦采购条例》进行修订和指导实施。此外, 各联邦机构可依法制定本部门的政府采购规章制度, 对《联邦采购条例》进行补充。第三, 拥有规范的预算治理机制。政府采购预算是保证政府采购政策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 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负责执行。只有国会通过预算后才能执行采购, 且纳入预算的采购项目都要实行政府采购。

(二) 新加坡政府采购制度。新加坡是城市国家, 没有地方政府。新加坡实行的是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 集中与分散采购所占的比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 1995年5月之前, 以实行集中采购为主, 由原中央采购处负责采购;1995年5月, 政府关闭了中央采购处, 只有少数项目由于经济效率的原因仍由财政部采购, 如大米、纸张、微型电脑等, 其他物品皆实行分散采购。1997年新加坡加入GPA, 适用于新加坡所有的政府部门和25个法定机构。在制定政府采购政策时, 财政部在非GPA的采购项目上也尽量采用了GPA的规定, 以减少行政上的负担。新加坡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为:透明、物有所值、公平和公开竞争。为处理政府采购的相关申诉问题, 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政府采购仲裁法庭, 处理《政府采购协定》无法调解的投诉。

新加坡政府采购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购买要求;取得批准;计算采购价值;确定采购项目的性质;确定GPA的实施过程;确定采购程序过程;执行采购过程;重复订货过程;合同的延长过程;应急订购过程。对1, 000新元以下的采购, 进行小额采购, 其优点在于节省采购时间, 提高采购效率。对3, 000新元以上、30, 000新元以下的项目, 要通过报价的方式采购。这种采购由两位官员负责, 两位官员的职责相互独立。在这种采购过程中, 至少要邀请三个供应商报告, 即谓“货比三家”。30, 000新元以上 (含30, 000新元) 的政府采购项目都必须公开招标, 必须要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对复杂和高技术需求的采购项目, 采用选择招标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评估投标。

新加坡政府采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采购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专门设立了招标信息服务网站, 采购机构和供应商双方均可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采购项目、日程、报价及合同授予等具体信息。新加坡政府还利用互联网建立了一种交互式的电子交易系统, 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手工操作复杂、数据不够准确、采购程序烦琐、缺少透明度等诸多问题, 使招标工作更加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 有效减少了政府采购领域的腐败问题。

二、我国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公开办法不健全。信息公开的管理办法等政出多门, 标准不一, 如财政、发改、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分别通过部门规章、管理办法等形式对信息公开进行了要求各异的规定, 造成信息公开办法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信息公开不全面、披露渠道纷杂等问题。

(二) 信息公开关键环节有缺失。信息公开的关键环节还有缺失, 如最核心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政府采购结果的决策过程尚未建立有效的公示办法, 易于造成公开而不透明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

信息公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 这是《政府采购法》的明确规定。在该法近九千字的条文中, 就有十二处“公开”、九处“公布”这样的字眼, 这还不算诸如“通知” (多达十二处) 、“发出投标邀请书”等含有公开意思的文字, 由此可见该法对采购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该法第三条就指出:“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其次, 通过信息的公开能反映出采购机关的采购价格是否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是否更高、采购质量是否优良和服务态度如何等诸多情况, 《政府采购法》还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任何方式, 阻挠和限制供应商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笔者认为, 采取封锁政府采购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这一目的, 正因为如此, 所以说做好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对于加强廉政建设、特别是保护采购人和广大供应商的合法利益至关重要。

那么, 应公开哪些信息呢?从内容上来看, 采购部门要将政府采购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 特别是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招标文件等悉数对外公布, 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公开为政府采购搭建阳光平台、实施阳光操作、树立阳光形象奠定基础。譬如《政府采购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应当公开。采用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的, 采购人在采购活动完成后, 应当将采购结果予以公布”。从政府采购的程序上来看, 大致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等三个环节, 同时结合具体的采购方式在信息公开的形式和面向的对象上会有所区别。这里要指出的是, 采取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 通过采购人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为信息的公开方式, 笔者认为这种采购方式下要特别注明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符合条件, 防止搞“暗箱操作”, 使原本属于“阳光工程”的政府采购失去意义。

应该怎样进行公开呢?第一,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 要把采购信息的公开看成是一项法律规定的制度性事务来做, 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更不是被某些人任意操纵、可玩弄于股掌的工具;第二, 要采取有效的公开形式。《政府采购法》第十一条“政府采购的信息应当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仔细研读该条文, 笔者理解首先要对“商业秘密”这个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否则, 有些人就会用这个幌子来规避采购信息的公开, 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其次, 统一全市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媒体, 所有政府采购项目必须按照规定办法进行公示。能让最大多数人获知信息, 如果采购信息的发布渠道多而杂乱, 受众就会无所适从, 不知怎样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采购信息, 那么即使做到了公开又有何用呢?同时, 笔者认为, 也不能忽视其他传播媒体的作用, 如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等, 它们作为与主流媒体同时发布信息的补充, 是公开信息物美价廉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李正旺.新加坡政府采购的成功经验及启示.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5.

[2]麻志华.香港特区的政府采购制度.经济研究参考, 2002.78.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论文 篇5

[关键词] 《政府采购协议》 中国 影响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监管下,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政府贷款,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工程和服务①的消费行为。

政府采购制度形成于18世纪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761年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这种制度以公开招标为原则,从决策到监督体现了广泛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因此被称之为“阳光下的交易”。

一、WTO政府采购协议的主要内容

WTO《政府采购协议》1994年4月经缔约方签字通过后,于199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它在WTO法律体系中属于附件四的四个“复边贸易协议”(plurilateral Trade Agreement)之一,仅对签字成员方有拘束力,而不是对全体成员方有效。

《政府采购协议》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序言和24个条款,第二部分为《政府采购协议》的附录②。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和原则

《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关于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多边框架,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现行的环境。

2、通过政府采购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政府采购协议》对缔约方政府采购强调了以下原则:

1、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待遇原则。各缔约方不得通过拟订、采取或实施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则、程序和做法来保护国内产品或供应商而歧视外国产品或供应商。

2、公开性原则。各缔约方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则、程序和做法都应公开。

3、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国际收支状况等,要求有关缔约方应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特殊待遇和差别待遇,以照顾其发展、财政和贸易的需求。

(二)适用范围

《政府采购协议》的适用范围包括:

1、采购主体:是“由直接或基本上受政府控制的实体或其他由政府指定的实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本身,而且包括其他实体,如政府代理机构;不仅包括中央一级的政府实体,还包括地方政府采购实体。各缔约方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时应提供一份采购实体清单,列入《政府采购协议》附件。只有被列入清单的采购实体才受《政府采购协议》的约束。

2、采购对象:适用于缔约方一定金额的货物、工程(基本建设工程特许合同除外)和服务的采购。其中中央一级采购实体在货物采购方面受协议管辖的最低限价为13亿特别提款权,而中央一级采购实体在服务方面、地方一级采购实体在货物和服务方面受协议管辖的最低限价由各成员方协商确定,并列入《政府采购协议》附件③。工程采购项目,以联合国中央物品分类第五十一章所列的建筑工程为准。但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包括武器、弹药、战略物资的采购,或与国家安全及国防密切相关的连带采购;以及涉及到维护公共道德、公共秩

序、公共安全、人民与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知识产权、保护残疾人组织、慈善机构或劳改产

品等方面的采购,不适用《政府采购协议》。

(三)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协议》规定比较灵活。主要有三种方式:

1、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告程序,邀请所有感情趣的国内外合格供应商参加招标的采购程序。

2、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各采购实体在与采购制度的有效实施相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公告程序,最大限度地邀请国内外合格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

3、限制性招标采购,即《政府采购协议》第15条规定的采取公开招标或者选择性招标

后,有下列情形发生时可不通过公告程序采取的采购方式:(1)没有供应商参加投标或者无

格标;(2)对于艺术作品或者因保护专利和版权、技术原因等,供应商独此一家,无其他替代选择;(3)出现了无法预见的极为紧急的情况;(4)如更换供应商将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向原供应商采购替换零备件;(5)因研究开发需要或者特定合同需要而续购的产品和服务:(6)追加的工程采购必须由原供应商办理且金额未超过原主体合同金额的50%;(7)在商品市场上采购的产品;(8)只有短时间内出现的对政府机构及其下属机构极为有利的向非经常供应商的采购;(9)与设计比赛获胜者签定的采购合同。

4、谈判式采购,是指一缔约方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在授予合同程序同投标人进行谈判。这些条件包括:(1)采购方在发出招标邀请时已表达这种意图;(2)通过评估,没有一个投标明显优于其他投标;(3)谈判应主要用来坚定各个投标的优劣;(4)在谈判中采购人在不同的供应商中实行差别待遇。

(四)质疑程序

《政府采购协议》第20条规定,当一供应商对某项采购违反《政府采购协议》的情形提出质疑时,每一缔约方应鼓励该供应商通过与采购实体进行磋商来解决质疑;有关供应商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该项质疑之日起10天内开始质疑程序,并通知采购实体;各项质疑应由一家法院或与采购结果无关的独立公正的审议机构进行审理;为纠正违反《政府采购协议》的行为,确保商业机会,质疑程序中可以采取暂时的果断措施,在决定是否采取这种可能造成该采购过程中断的措施时,应考虑可能对有关利益包括公共利益产生的重大不利后果。同时,为维护商业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利益,质疑程序一般应及时结束。

二、我国现行政府采购制度与WTO《政府采购协议》相比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政府采购立法工作,曾先后草拟了《政府采购条例(草案)》、《中央机关政府采购条例(草案)》,1994年4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立法原则,制定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同年6月又颁布了两个配套办法,即《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和《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目前,政府采购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办法也正在草拟酝酿阶段。

在地方立法方面,上海市于1995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试行办法,几经修改,1999年4月,正式制定《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等6个办法。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地区制发了政府采购规章和制度,其中,深圳市在1998年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是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的地方性法规。1999年5月24日,国家发行了政府令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政府采购下达了明文规定,从而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开始走向规范化、普遍化和制度化。

《政府采购协议》虽然属于WTO成员方选择参加的协议,只是对签字国有效,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以及我国进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开放本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应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采购工作仍属全新领域,相关立法起步较晚,政策法规尚不健全,与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法律保障方面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工作起步较晚,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在陆续试点推行,但到目前为止,许多省、市、自治区虽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但我国还未制定出《政府采购法》或完整的政府采购制度管理条例,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府采购体系。而各地在政府采购实际操作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有些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只有靠一些规范性及领导的支持运作,缺乏法律的保障。

2、政府采购最低限额的规定方面

《政府采购协议》规定各缔约方的中央政府机构采购合同的限额为13万特别提款权④,而地方政府机构和政府下属机构由各缔约方自行规定。依据国际惯例,地方政府的采购合同起始限额均高于中央政府采购合同的起始限额。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采购限额规定,而各地实际操作的限额一般都较低,如上海市《2000年政府采购目录》规定:单项采购金额超过5万元或以一级预算单位汇兑统计年批量采购超过100万元的货物;合同金额超过100万元的土建、安装、装饰、市政道路等各类工程;单项金额超过50万元的服务。这意味着一旦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上述所列超过5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政府采购市场都将对其他缔约方开放,这样的规定对保护本国企业而言显然是很不利的,也与国际上通常做法相。

3、政府采购机构的确认方面

目前,各地政府采购大多数由地方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组成政府采购委员会,在财政部门设立政府采购中心。这两个机构在实践中既可以审查采购主体资格,又可以在供货合同由采购单位和供应商商定的情况下,以监督方身份承担见证职责。这实际上就等于承负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的责任,因而这两个机构实质上既是政府采购组织者,又是政府采购管理者,在市场经济中既扮演采购员,又兼裁判员,这种身份上的双重性,必然导致职责上的混淆。因此,这样的组织形式在法律和行政体制方面如何定位、职责如何衡量,都是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预算管理形式方面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大多是经地方政府批准,由财政部门组建采购中心进行日常操作。采购中心一般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也有部门地区确定为自收自支的(或定额补助)事业单位,还有的地方采取在财政局相关处室基础上“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安排,而机构组织形式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必然在相关程度上决定着政府采购中心在工作中“扮演角色”的不同,以及介入程度的深浅,这种经费上的自助自支方式可能使采购中心因关注自身利益而不能保持公平、公正地安排采购活动。

5、采购方式方面

我国《投标招标法》规定的招标方式包括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而WTO《政府采购协议》规定的招标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和谈判式招标采购四种。从范围上看,我国招标方式更为狭小,选择余地小,对开放后的中国市场不利。

6、质疑程序方面

我国大部分地方立法只规定了一旦发生纠纷可以向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投诉,但没有规定投诉的程序,投诉的期限、质疑受理机构及采购过程中断等问题也未作明确规定。

三、创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构想

(一)、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原则

实行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节约财政支出,实现货币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政府采购制度必须遵循以下总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政府采购过程必须向社会公开,不得对供应商采取歧视政策和地区封锁,采购人与供应人在采购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程序进行采购。

2、效益原则。政府采购的客观效果是节省政府开支,在从事采购活动中讲求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求政府采购应当竞争的方式,通过竞争使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3、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原则。财政性资金属公共资财,其使用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首先,财政性资金在使用方向上要把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加大对公众事业的投入;其次,政府在采购日常用品时应当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注意社会效益。

4、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原则。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智能、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也要实现面向市场的转变,并不段健全和完善。而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健全规范财政支出政策的中心内容,尤其是我国财权分散、财政智能枝解、弱化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迫切。

5、竞争择优原则。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实现真正靠实力和信用竞争。

接受社会监督原则。政府采购计划、采购过程和采购结构必须对社会公开,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政府采购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二)、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框架

1、界定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

从采购主体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应当确定为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及全额预算拨款的社会团体和党政组织,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是否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应具体分析。事业单位的物品或服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政府组织供给的纯公共品,这属于政府采购范围;一类并不一定都靠政府,而是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通过授予特许权由民间组织供给,这些物品由于要对成本回收自担风险,必然走上企业化经营道路,依市场规律办事,其采购行为就不应当受政府行政控制,不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国有企业也有两类:一类是非盈利性的公共性企业,企业的发展靠国家财政支持,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类企业应纳入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内;一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企业,只有依市场规律办事,以追求盈利最大化为目标,依市场信号配置资源方能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消除政府直接行政干预,因此不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从采购资金的性质看,所有用政府性资金安排并达到规定金额的采购项目,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另有规定外,均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政府采购资金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和其他收入,国内外贷款、捐赠款,各级政府规定的其他资金。

2、选择政府采购模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其采购模式的选择宜采用集中和分散并以集中为主的模式。

3、明确政府采购的方式

政府采购方式可分为两大类:招标性采购与非招标性采购。从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角度看,应选择以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其他采购方式相配合。

4、设置政府采购机构

(1)、在财政部下设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或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根据国务院1998年批准的财政部“三定”方案,明确授予财政部“拟定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职责,因此,财政部作为政府采购主管部门肩负着协调管理和政策指导的重任。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是:制定、修改和监督执行政府采购法规、政策;下达政府采购计划;编制和审查政府采购预算方案;批准和拨付政府采购款;分析和评估采购统计;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等。

(2)、各级政府设置政府采购事务机构——政府采购中心。其性质属于非盈利性事业法人,隶属于各级政府,接受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各级政府交办的大中型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事务;统一组织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集中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承担由政府采购委员会委托的被取消独立采购资格的采购机关的其他各项采购;对被授权进行分散采购的部门或单位采购活动进行备案管理和监督。

政府采购中心与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关系是一级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直接受理各个部门或单位的委托进行直接采购活动。由于受到具体采购商品(劳务)和工程技术因素的限制,该中心还可以进行二级委托,如委托专业中介机构从事具体的采购事宜。

5、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配套改革

(1)、改革财政专项预算资金的拨付管理制度,建立与政府采购制度相配套的财政专项预算资金管理方式。将现行财政支出中的一部分专门用于单位或部门的设备购置、会务、房屋修缮、车辆购置和维护等专项资金,按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在总预算中单独编制,不再搞条块分割,而应政府采购专业户由政府采购中心按财政批准的政府采购计划统一运作。

(2)、改革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使之与政府采购制度相适应。现行预算按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至少三个级次层层下拨经费,这不仅影响了财政部门有效贯彻政府采购制度,而且无法对采购行为(如招投标程序、方法等)不够规范进行有力的监督,不适应政府采购制度资金的直接支付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预算拨付经费,应当允许按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支出),或在总预算中将采购资金划拨政府采购中心支出,减少资金流动环节。由于这部分支出采取直接付款形式,支出的决策也不需要层层上报,财政总会计根据支出数额直接办理决算。

(3)、改革现行国家金库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国家金库的有关办法中应明确允许财政办理直接拨款的方式,建立一种单一的国库帐户管理方式,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

6、建立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

(1)、直接监督:现行的政府采购方式主要是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发布后,整个采购过程全部处于供应商的监督之下,供应商为了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自觉地进行相互监督,对违反“三公”原则的人和事,供应商可以向招标人提出质疑。

(2)、行政监督:供应商对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质疑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可按规定向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投诉。

(3)、司法监督:供应商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如对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按现行的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请诉讼,也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社会监督:各部门或地区在采购活动中,应经常邀请纪检、法院、公证和新闻机构的代表参加开标和评标监督。

7、建立科学的招标管理办法和程序,加强对招标代理机制的管理。招标和投标是政府采购的核心内容。科学的招标管理办法是政府采购制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实践中,由于招投标技术性强,财政部门及支出单位目前缺乏专门人才,因此,需借助招标代理机构作中介,财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智能和业务范围,充分使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得以发挥。

8、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政府采购制度已成为双边、多边以及地区贸易谈判的重要内容。我国加入WTO以后,就必须适度开放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而政府采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采购商品物种繁多,加上我国政府采购起步较晚,政府绝大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现代采购业务和技巧,对市场上厂商的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不善于收集、分析和运用市场信息,构成人才资源的障碍,所以现在应抓紧时机培训政府采购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资料:

1、《政府采购》楼继伟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WTO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唐民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政府采购管理与国际规范与实务》曹富国、何景成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4、《关于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立法探讨》李剑著,《华东政法学院报》,99年;

5、《政府采购: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中心环节》刘尚希、杨铁山著,《财政研究》1998年第4期;

6、《政府采购,宏观经济政策的兴奋点》戴静、韦玲著,《企业经济》1998年第8期;

7、《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伯纳曼·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著,刘平、洪晓东、许明德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此处的商品是指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原料、产品、设备、器具等;工程是指新建、扩建、改建、修建拆除、修缮或翻新构造物及其附属设备以及建造房屋、新建水利、修建交通设施、铺设下水道等;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外的任何采购,包括专业服务、技术服务和培训等。

② 附录1详细列举了缔约方承诺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清单;附录2详细列举了缔约方发布政府采购招标与决标信息的刊物名称;附录3详细列举了缔约方发布供应商信息的刊物名称;附录4详细列举了缔约方发布政府采购法规、司法判决、程序等信息的刊物名称。

③ 例如,美国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货物采购规定限额为35.5万SDR,政府下属机构为25—40万SDR;欧盟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货物采购规定限额为20万SDR,政府下属机构为40万SDR;加拿大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货物采购规定限额为35.5万SDR,政府下属机构为35.5万SDR;日本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货物采购规定限额为20万SDR,政府下属机构为13万SDR;(以上资料参见《政府采购全书》,冯秀华、秦晓鹰等著,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韩国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货物采购规定限额为20万SDR,政府投资企业为45万SDR。(参见肖渭明:《韩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简介》,http //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办中国采购与招标信息网,2000年2月15日)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刻不容缓 篇6

作为国家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政府采购制度在探索中走过了12个春秋。在这12年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完善,成效显著;同时,问题与矛盾仍然存在,距离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大考”,以及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强大的外部压力,如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创新,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我国从1996年开始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经过各级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以及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采购活动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运行轨道。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不统一,导致公共工程还“游离”于政府采购范围之外,不利于集中采购规模的扩大,政府采购保护民族产业、支持中小企业、支持自主创新、支持绿色环保等政策功能无法得到有力的落实。二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采管分离”不彻底,未能完全赋予集中采购机构代表政府依法行使采购的权力,使得目前近八成政府采购活动由社会中介代理完成。三是采购手段严重落后,效率低,成本高。

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数十万亿元公共投资救市计划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和以财政性支出为边界的体制,已经明显不能承担用好公共资源、落实公共投资监管的职责。并且,我国已经启动《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因此,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积极推动现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采购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公共采购是相对于公共支出或是公共投资而言,强调的是公共利益,突出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政策功能,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相一致。公共采购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近20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出现了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共改革浪潮,公共采购以其购买行为和购买资金的公共性,购买过程的高度组织性,对市场秩序建设的导向性及交易的巨大规模性,成为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加强政府对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公共采购的范围延伸到了包括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等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只要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无论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还是私人投资,也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家控股企业或者私人企业,都必须实行公共采购。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政府采购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与财税、金融手段并列提出,表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也已从单纯的财政支出管理手段上升为国家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公共政策工具,具备实质意义上的公共采购性质。同时,目前受《招标投标法》管理的大量公共工程采购,在本质上亦属于公共采购的范围。因此,在目前国家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所带动的大量公共投资的背景下,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完善我国的公共采购制度,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要在借鉴国际公共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协调统一《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出台《公共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公共采购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曹富国在《公共采购法视野下“两法”关系之协调监管论与区别立法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两法”关系问题上,为数不多的讨论都在试图用一个法包含另一个法,或者讨论哪个法是程序法或实体法。他认为应以统一政府采购法或公共采购法的概念来看待“两法”关系,即它们都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共采购法。从我国政府采购法立法史或是从法律关于监管权的分配来看,适用范围上的冲突与部门之间监管权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监管权冲突所造成的。因此,一种协调“两法”关系的思路是协调部门之间关于监管权的冲突,从而使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达到统一与和谐。

其次,要建立全国自上而下统一的公共采购行政管理体系;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建立职责明晰、协调有序的公共采购运行机制。明确集中采购机构代表政府依法行使采购权的法定采购人地位,赋予其相应的行政权力。从世界各地实践来看,公共采购管理体制分为委员会制和部门管理制。委员会制的优点在于吸纳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公共采购的管理,便于协调各部门政策,化解部门之间矛盾,有利于公共采购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但其弱点在于众多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目标的协同难度较大。部门管理制的优点在于职责明确,避免多头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某一部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考虑先行建立公共采购专业委员会,作为全国公共采购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机构。

政府采购制度 篇7

一、高校应紧紧把握政府采购制度运行机制

(一)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遵循的原则及程序

在采购活动中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采购活动中有明确的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首先采购人提出购置计划、编制预算上报主管部门, 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 报同级财政部门;其次财政部门审核、汇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再是采购人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 提出采购计划;第四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和采购人的政府采购计划, 确定采购方式, 批复给采购人;第五采购人根据批复的政府采购计划, 组织或者委托具有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组织采购, 订立及履行采购合同、验收、预算。

(二) 政府采购组织机构及采购方式

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 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 按照部门和单位的财政隶属关系,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是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政府采购的方式有公开招标, 竞争性谈判, 询价, 单一来源及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等。

(三)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

为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根基《预算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审计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严格按照, 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及有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二、高校技术物资供应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及时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物资保障。高校技术物资供应因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 经费来源的多元性及经费到位时间不确定性

高校经费来源有多重渠道, 除由政府财政拨款外, 还有科研经费, 基建经费,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 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 事业性收费, 银行贷款, 接受捐赠等。高校经费除政府财政拨款这一渠道可以保证并有规定的时间外, 其他款项都是时有时无, 断断续续, 要根据各方面努力争取的结果而定。争取到的款项, 何时能到位, 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

(二) 技术物资种类的多样性及前沿性

高校所需物资种类繁多, 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一书中所列出的仪器设备各种类就有近万种, 这还不包括各种易耗品和低值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特别是电子技术产品, 更新换代发展的非常迅速, 科学研究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需要使用新产品技术;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实验室就要有前沿性的技术物资。

(三) 有些技术物资的单一性

有的仪器设备使用面窄, 生产厂家非常少, 甚至独家生产, 形不成竞争, 有的仪器设备不通用, 没有标准的技术指标, 只有根据使用人员提出的技术要求, 厂家组织研制、加工、生产。

三、引入政府采购机制做好技术物资的招标采购各环节工作

自2003年, 我校已把政府采购制度的机制、政府采购制度所遵循的原则、程序、机构管理、监督管理等一套机制引入到学校中来。根据采购物资的特殊性, 周密计划, 科学分类, 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根据东营市政府招标采购有关规定, 严格程序, 落实责任, 做好技术物资的政府招标采购工作。

(一) 严格程序, 落实责任, 做好各环节工作

一是做好建设项目报市财政局审批工作。建设项目立项后, 填写《政府集中采购计划报批及运行程序底稿》, 经财务处、院长审批后, 报市财政局文教科审批, 后报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 审批后, 报东营市市级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招标采购。二是做好技术参数及招标文件审核工作。根据政府招标采购程序, 首先在东营市政府采购网进行项目技术参数公示。公示前, 组织各建设项目责任人, 对项目技术参数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 做到准确无误。技术参数公示完成后, 组织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核。三是做好开标工作。开标是政府招标采购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 按照东营市市级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要求, 组织各建设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公道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同志作为招标人代表参与评标。四是做好招标公示与合同签订。

(二) 形成各负其责的制约机制

在技术物资采购工作中, 我校已形成各负其责相互监督的制约体制。针对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不同的采购方式, 都有严密的工作程序和纪律要求。从使用单位的购置计划、组织论证开始, 到仪器设备的验收、报账、使用, 每个环节都有负责人。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出现违规操作, 都要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结束语

截止目前, 我校近3年来采购4326万元的仪器设备, 在工作中没有出现一件差错, 没有发生一件违规事故, 同时节约了20%到30%的资金。实践证明, 引入政府采购制度机制, 规范采购行为, 严格程序, 落实责任, 可以做好高校技术物资采购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毅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采购管理.中国政府采购, 2010, 10.

政府采购制度 篇8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 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单位为了日常政务的开展或者为公众提供服务, 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相对私人采购而言的,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表现为政府性资金, 即由纳税人的税收所形成的公共资金, 而不是私人资本。因此, 它的支出只能按法律严格进行。②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 而不是赚取利润。③采购原则的公开性。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和程序都是公开的, 采购过程也是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且要作公共记录, 所有的采购信息也是公开的, 政府官员、管理机构的活动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④采购范围的广泛性。政府采购对象除了公务用车、大宗办公用品等实物外, 还包括工程和服务等各领域。⑤采购规模的巨大性。政府始终是各国国内市场单一消费的最大用户。据统计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费用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⑥采购的政策性。政府采购是按一定的意图制定的, 这些意图包括保护本国企业和产品以及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等。

2 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经验

2.1 政府采购制度的形成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1782年英国政府首先设立文具公用局, 作为特别负责政府部门所需办公用品采购的机构。美国政府采购历史可以追溯到1792年。但直到1949年, 美国才逐步完善了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确立了集中采购的管理体制, 建立了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近代市场经济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奉行“看不见的手”理论, 政府基本上不参与、干预国民经济活动, 政府直接承担的公共工程和物资采购十分有限。政府采购市场不发达不完善。而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广泛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国民经济活动, 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用财政支出兴办公用事业, 这时政府采购制度才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2 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成功经验

(1) 完善的法规法律体系。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都有一套完善的法规法律体系, 对本国政府采购实行法制化管理, 可以说法制化管理是政府采购管理的主要管理形式。政府采购法规法律体系的特点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政府采购基本法律以及与它们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相结合, 共同管理政府采购行为。以美国为例, 美国国会为了管理联邦政府的采购行为, 通过了一系列管理政府采购的基本法律。这些基本法律主要包括1949年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和1948年武装部队采购法。

(2) 明确的政府采购原则。

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应遵循效率原则、竞争原则以及公正、公开、公平原则。所谓效率原则即货币最大化原则, 通过政府的最少资金支出, 获得廉价的商品或劳务, 这是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的经济目的, 而竞争性原则正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竞争来得到竞争优势, 保证政府采购经济目标的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 政府采购各个环节都要向公众公开, 政府对任何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供应商的质询有解答的义务。通过监督, 保证采购过程中的每个商品供应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平等的权利, 不歧视任何一方。

(3) 有效的管理体制。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有效的集中采购组织管理体制。国家政府机关的一切物资或服务的采购与供应都集中于政府所设立的特定机构进行, 即集中采购制, 这是目前各国实行政府采购管理的统一模式。各国的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包括预算审查与批准、拨款、制定采购法规或指南、管理招标事务、制定支出政策、管理和协调采购委员会的工作等。有的国家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分开, 如韩国, 由财政经济部制定采购政策, 由物品供应部负责具体的采购工作。

(4) 申诉机制。

成功的政府采购制度中包括对申诉问题的特别条款, 一般由独立的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制定申诉机制。其可以是负责管理贸易申诉的专门机构 (如加拿大国家贸易仲裁法庭, 日本政府采购审查委员会, 美国会计总长办公室和政府合同上诉委员会) 或者是管理招标申诉的一般机构 (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调查委员会、香港申诉管理委员会) 。一般情况下, 申诉程序中明确了申诉的有效时间及答复期限, 成功解决申诉问题的补偿机制有:道歉、重新审查采购决定、取消采购决定、中止合同、寻找新的招标者、补偿损失、修正有关的采购规划或程序等, 有的国家还规定在案子审查期间, 暂时停止采购活动。

(5) 注重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

这是一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政策目标, 在实践中这些政策意图是通过明确的措施来落实的。如统一购买地方供应商的商品或给地方供应商一些优惠政策等, 另一些措施则要求购买国内商品, 如果购买外国商品时必须提供充足的理由。如美国至今仍执行着其193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 规定联邦政府在签订购买物资采购合同或公共建设项目合同时, 必须承担购买美国制造的产品的义务。国内产品优先也是美国采购政策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使参加了《政府采购协议》的国家, 在政府采购中采购国外产品的数量也极其有限, 实际上, 通过政府采购市场的有效保护, 鼓励采购本国产品, 对本国经济极为有利, 如日本在振兴汽车工业时, 其政府和公共团体的采购资金均投入了本国汽车工业;在振兴电子工业时期, 政府办公自动化设施和通信设备的采购, 为日本刚刚起步的电子工业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

(6) 采购信息的发布及其他。

政府采购制度要求有畅通的渠道发布政府采购信息。一般通过政府公报或者全国性报纸杂志 (日报、周报和月刊) 上发布, 有的国家还有专门的政府采购信息的报纸或刊物, 但小额商品一般不发布采购信息。采购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需商品或服务的简要描述、交货日期、联系时间和联系人姓名以及截止日期等。此外, 实施政府采购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批非常专业化的人员负责和执行采购工作, 这些人员都经过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要在财政部门登记。

3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议

3.1 确定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

政府采购范围应确定为使用政府资金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各类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 (如共青团、妇联等) 和事业单位。从国际上看, 许多国家将国有企业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 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而且企业间差异很大, 情况也比较复杂。从一个较长时期看, 不应把其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 这样既有利于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防止行政干预在企业的归复, 也有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相对独立地按照自身的规律稳妥进行。

3.2 改革现行的预算管理机制

(1) 改进预算监督。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 财政监督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 可以改变目前财政监督形同虚设, 财政支出管理弱化的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 财政部门不仅要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而且要参与招投标等具体工作的管理, 这意味着财政部门的工作领域将得到拓宽, 财政部门的干部知识结构也要作相应调整和完善, 他们既要懂政策、懂技术, 还要了解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督。

(2) 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

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 是按国家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及其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一般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种。这些单位的预算会计, 构成各级政府会计的核算网络, 每年经费一经批准, 财政部门即按预算和各单位的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 年度终了, 又层层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 汇编决算。

3.3 建立政府采购的管理运行机制

(1) 采购管理机构的设置。

政府采购主管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采购法规政策、管理和协调政府采购事务、采购预算审查、批准和拨付采购款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这一机构设在各级财政部门, 如财政部下设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 各省成立政府采购管理局, 在省财政下挂一个牌子, 代表省政府管理全省的政府采购工作。

(2) 设置专司日常政府采购事务的“政府采购中心”。

应成立专门的政府采购中心, 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 其性质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法人, 由政府授权, 从事各级政府及所属单位交办的大中型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事务。

(3) 建立政府采购的仲裁机构。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 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 需要仲裁。仲裁的主要内容是招投标和履约中的疑义及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政府采购仲裁工作, 笔者建议由各级法院来担当, 以体现司法对行政的监督, 在各级法院增设政府采购仲裁庭, 具体负责政府采购的仲裁工作。

现行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分析与完善 篇9

1.1 财政部门对采购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制约

《政府采购法》第1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财政部门对采购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管理,包括制定政府采购制度和分步实施方案,编制采购目录,编制政府年度采购计划和审定单位采购项目计划,选择采购方式,执行采购程序,拨付政府预算内外安排的采购资金审查和批准招标机构的代理资格,监督检查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其中,最有力的手段是采购资金的支付。采购单位不按本法规定开展采购活动,财政部门可以拒绝支付采购资金,从而促进政府采购工作全面、规范地开展。

1.2 采购单位对整个采购过程的监督和制约

采购单位作为采购人,从提出采购需求开始,到招标、评标、中标结果确认、合同签订及验收过程全面参与。在此过程中,采购单位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财政批复的资金用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集中采购机构则是在保证采购过程中符合政府采购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采购单位的采购需求。由此可见,双方的目标一致,又各有侧重。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采购单位会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监督集中采购机构用好预算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采购需求。所以,在采购过程中,集中采购机构与采购单位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采购过程受到采购单位的监督。

1.3 评标专家对评标过程和评标结果的监督和制约

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44条规定,具体评标事务由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在评标过程中,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评标委员会独立评标,根据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方法,对所有投标文件响应招标文件程度进行系统的评审和比较,出具评标报告,确定中标人或向采购人推荐中标候选人。中标结果通过财政部门指定的信息发布途径公开发布,如发生与评标结果不一样的中标情况,立即会受到评标专家的质疑。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49条中还规定了评标委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方法和评标标准进行评标,对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对评标过程和结果,以及供应商的商业秘密保密;参与评标报告的起草;配合财政部门的投诉处理工作;配合招标采购单位答复投标供应商提出的质疑。

1.4 供应商对采购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004年财政部通过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第7条规定,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和成交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质疑。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质疑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期限内做出答复的,供应商可以在答复期满1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提起投诉。由于政府采购对供应商极具吸引力。供应商对参加政府采购项目的投标都十分重视,供应商对最终确定中标单位是否公平、公正十分关注。因此,供应商一旦对采购方的公平、公正有了疑问,就会向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以维护其正当权益。可见,政府采购行为还受到供应商的监督。

1.5 各部门对集中采购机构监督和制约

根据《政府采购实施条例》第六十条、《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活动,除了接受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外,还要接受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1.6 集中采购机构内部对采购过程的监督

集中采购机构会根据工作岗位制定内部审核、监督和制约制度,形成从采购发布公告、制作招标文件、组织开标、签订合同、验收等,形成分岗位管理,相互制约监督,杜绝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使采购活动在事先、事中就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此外,我国现行政府采购监督制度还包括相关当事人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政府采购法》第八章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五章均为法律责任专章。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招标采购单位、评标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定。

2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完善

2.1 细化政府采购预算,完善财政部门的监督

政府采购预算是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由于单位预算不够细化,政府采购项目和预算执行力度不够,政府采购工作的随机采购较多,而形不成规模效应,导致采购增加,效率降低,资金结余率不高。

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在每年年初编制统一的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认识不高,单位没有专业采购人员,计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约束力不强,人为因素变更计划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其次,采购程序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现象。受到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左右,对政府采购的公正性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制订政府采购计划,属于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单位,都应对其实行的政府采购项目编制计划。只有经过财政部门审批的计划项目才能进行采购。政府采购的计划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改变。

2.2 建立政府采购各主体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

财政部门负责计划审批,确定采购方式,监督采购过程,财政部门根据采购机构出具的采购证明,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政府采购中心负责组织采购工作,但无权支付货款;采购单位不直接采购,但有最后验收权,财政部门只能凭采购单位的验收签单才能支付资金,这样购买、验收、付款三权分离,采购当事各方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财政部门作为主要管理者,对采购主体、采购中心和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管理,政府采购中心和采购主体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供应商和采购主体又对政府采购中心公正有效性进行监督。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将处于其他当事方的监督之下,推进政府采购的健康运行。

2.3 加强外界专业监督

虽然财政部门负有监督政府采购的职责,但政府采购涉及的商品、劳务、工程的范围广,往往要求监督者有专门的业务知识,因此在监督中应该邀请审计、技术监督、工商、纪检部门参与,并且聘请一些政府采购方面的专家和有一定专长和经验的人参加采购监督,这样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会更为专业,更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采购监督的作用。

2.4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

为了鼓励公众参与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使广大纳税人真正参与到政府采购这一过程,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向社会及时、准确公开政府采购制度、政策以及政府采购的有关信息。利用媒体和网络,为广大公众参与政府采购制度大开方便之门。

最后,由于采购监督制度还在不断完善,我们应将监督的环节细化到人,使采购活动的相关采购机构和采购人员的资料完全公开化,完全置于全体纳税人的监督下,唯有高素质的采购队伍,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政府采购的基本功能。

摘要:政府采购监督制度既是政府采购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政府采购法制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完善高效可靠的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以顺利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和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监督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建元,全林.政府采购的招标与投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关于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思考 篇10

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所谓政府采购, 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与一般采购相比, 政府采购具有主体特定性、采购活动公益性、资金来源公共性、采购过程规范性等特征, 应遵循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等原则。

一般认为,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我国建国以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采购。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但政府采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加快了入世步伐, 对政府采购的国际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 有些城市开始有意识地规范政府采购活动, 北京、上海、山西、安徽等先后颁布了关于政府采购的地方性法规, 国家财政部、经贸委等也分别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部门规章。截至1999年底, 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立政府采购制度, 中央机关的政府采购工作选择了卫生部、民政部、海关等部门作为试点;2002年起中央各单位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2002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 , 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实践证明, 《政府采购法》为形成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时间较短, 立法与实践经验不足,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虽然有所发展,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1、法律协调性不足, 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如根据《政府采购法》第四条的规定, 不以招标投标方式而是以其他采购方式采购工程的, 应当适用《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而《招标投标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 只要是使用了国有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 都必须进行招投标。两部法律对于采购工程就有了不同的标准, 造成了在适用法律方面的冲突。

2、政府采购的范围窄, 项目单一。

据统计, 2006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900亿元, 比2005年增长了500多亿。但根据国际经验, 一个国家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 按后一个口径计算也应在4000亿元左右, 因此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是当务之急。

3、政府采购的公开透明机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化的内容不明确, 方式简单, 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政府采购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但对哪些属于政府采购信息、哪些属于商业秘密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 无论是采购人还是招投标代理机构, 甚至某些集中采购机构对公开招标有抵触、规避公开招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4、政府采购监督检查体系不完备。

《政府采购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 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财政部门参与政府采购的商业性决策, 而忽视采购预算的编制和对采购性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的现象。

5、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规定受理质疑和投诉的机构主要有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尽管规定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只能就当事人向其提出的采购活动事项的疑问作出答复, 且当供应商对答复不满意时, 还可以向采购监督部门进行投诉, 对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逾期不为处理时可以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但这种程序设计很难保障供应商的权益不受损失。

6、政府采购的网络化管理不健全。

网络管理是政府采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采购网络化设施差, 一些日常采购仍需通过零售市场进行, 导致政府采购中的“关系采购”、“地方保护”等, 直接阻碍了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

7、缺乏专业化采购队伍。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大部分采购人员从财政部门内部调剂产生, 他们拥有一定的财经知识, 但对管理、高新产品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多, 缺乏从事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易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势必会影响政府采购的效益和运作质量。

三、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对策

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根据WTO《政府采购协议》及国际政府采购立法, 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采购立法的经验,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1、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具体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政府采购法》为中心, 主要包括《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和《合同法》。第二层次是以《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为中心, 主要包括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合同监督管理办法。如对供应商资格要求的规定、对评标标准和程序的规定、对采购从业人员资格要求的规定、对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 以及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告管理、供应商投诉管理、集中采购机构考核、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等。这些规定是对《政府采购法》的具体解释和补充, 我国在这方面不够完善。第三层次是以地方性政府采购法规为中心。包括省、市、自治区政府采购管理条例或办法和政府采购目录、审计监督、合同监督、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通知等。

2、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

采购商品的范围不应局限于计算机、汽车等办公用品范畴, 而应逐步将大型商品、跨部门通用商品以及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的范围不应以资金来源为标准, 而是要逐步以履行政府公共职能为标准, 凡是履行公共职能机构 (不包括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 的购买性支出, 都应该逐步实行政府采购。中央应建立一个政府采购基础目录, 要求各省级地方政府的集中采购目录都应涵盖该目录的所有项目。

3、完善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除围绕政府采购的法律政策、采购合同的条件、供应商资格预审和评标标准、合同授予结果的公开等加强相关法律的完善外, 也可以对整个政府采购过程和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的信息都予以公布并接受审查, 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联网的统一信息发布渠道, 确保政府采购信息发布渠道畅通, 实现政府采购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发布, 捍卫社会对政府采购的知情权;建立政府采购参与主体违规记录的信息档案,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并与其市场准入资格挂钩, 切实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4、构建有效的政府采购监督法律体系。

(1) 进一步扩大法律监督的范围, 加强对政府采购所有当事人以及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2) 依法确保政府采购监督部门与采购主体的有效分离, 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监督政府采购, 保证政府采购政策与措施的统一。 (3) 实现监督方式的多样化。在加强财政监督的同时,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将事后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 使监督检查的内容法制化, 形成事前、事中与事后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5、完善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法律制度。

(1) 建立独立的政府采购仲裁机构。WTO《政府采购协议》要求各国设立一个与采购结果无关的独立公正的审议机构来处理质疑与申诉事项。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 规定政府采购中的合同纠纷可由政府采购执行机构进行仲裁,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 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 (2) 在审查人员的回避、质疑的撤销与公告、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书面处理决定等政府采购质疑程序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 (3) 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设置合同申诉委员会, 专门处理采购活动中的申诉;同时规定供应商如果就投标资格、材料规格等招标事项发生争议可以申诉两次, 复议一次, 对复议决定不服的, 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6、完善政府采购的网络化管理, 形成采购大市场。

应加强政府采购政策、制度的信息管理, 建立相关档案;加强政府采购的业务信息管理, 完善采购过程和采购程序;加强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信息管理, 建立符合资质条件的供应商库, 对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质优价廉、信誉好的供应商可采用星级评定制度, 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还要加强政府采购招标评审专家信息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广, 评审难度也较大, 为更好地做好专家库信息管理, 必须从多方面吸收和引进专家, 每次招投标根据实际情况, 从各专业专家中随机组合选出。

7、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

政府采购涉及的领域较广, 专业性、技术性较强, 因此对采购人员要制定考核标准和采购资格管理制度, 实行定期业务考核,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采购队伍。在此基础上, 制定政府采购技术资格管理办法, 做到持证上岗, 并实行采购人员岗位轮换制。加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廉洁高效。既要建设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更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自律教育, 制定行业自律条例。

参考文献

[1]钟明:中国政府采购实务操作全书[M].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0.

[2]洪银兴:公共财政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峰:我国政府采购若干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 2005 (4) .

[4]王学良、宋睿:WTO框架下我国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2) .

政府采购制度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63—02

在市场经济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是人们比较熟悉并十分关切的话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这一新概念近年来也开始悄然走进社会生活。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通常,依据采购主体的不同可将采购分为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政府采购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进行的采购,而私人采购是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进行的采购。具体地讲,政府采购是指“一国政府部门以及政府机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业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公开招标、两阶段招标、选择性招标、寻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谈判采购等。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正是有关政府采购政策、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管理及采购方式等具体规定的总称。与私人采购和我国现行的政府分散封闭式采购相比,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公共管理性。政府采购所支出的资金是公共资金,而不是私营业主或公司法人的资金。按照西方契约政府理论,政府为了实现行政职能和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面向纳税人征税,从而形成了公共资金。政府在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资源的过程中履行的是公共托管人的角色。如果说编制预算是有关资源的分配的话,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政府采购的使命和目标。政府采购正是政府使用公共资金采购政府所需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因此,政府采购资金之公共性及其托管人的角色构成了政府采购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渊源。

(二)法制性。政府采购的管理依赖于由一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所构建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以及其存在和有效运行依赖于该法律制度的政府管理制度来运行。政府采购和物料管理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操作。同私营领域的同行相比,他们没有多大灵活性。正如美国采购学者道布勒指出的那样,政府的采购职能是一个受管制的然而却透明的过程,受到无数个法律、法则和条例、司法或行政决定,以及政策和程序的限定和控制。如美国在1949年出台的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为联邦服务总署提供了统一的采购政策和方法,并确立了联邦政府集中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WTO((政府采购协议》等。

(三)公开性。政府采购过程应该在完全公开下进行,有关政府采购的法规文件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向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采购的记录也可以公开进行审议,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总是并期望得到解答,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对采购过程的任何阶段提出起诉。负责采购的公共官员受到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渎职失误都要曝光。法国行政学者古尔纳就说过:“人们对招标可以肯定的唯一好处——这也是它曾长期占先的原则——是它使官员远离任何诱惑并使之避免公众的怀疑。”而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分散采购体制只有出现重大的失误或欺诈才被曝光,其他则内部处理。

(四)公平性。政府部门采用公示招标、统一采购等方式面向市场,用户可以平等竞争。一方面,政府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参加采购过程的任何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者一视同仁,不对任何一方进行歧视。

(五)竞争性。政府正式通过在最大范围内实行竞争来获得竞争价格的优势,以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目标。同时,纳税人要求在商机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

(六)政府采购官员掌握很大的权利。政府可以,而且确实具有至上的能力。政府采购一般数额巨大。采购行为足以影响甚至左右市场。政府一般都是各国国内市场最大的单一用户。据统计,欧共体各国政府采购的金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不包括公共事业部门的采购),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采购金额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每年有200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预算用作政府采购。这种形势使得政府采购官员处于一个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位置,有可能滥用他们的职权,从中谋利。

二、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

正因为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公共管理性、法制性、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及政府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力等特点,它能够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政府采购资金的有效利用,确保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有效地清除政府公开资金使用i立程中的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

(一)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进行财政支出控制,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动用的是财政预算资金,无论这资金预算内还是预算外,它都是来自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由于我国在理论上缺乏契约国家观念,政府是纳税人的公共资金托管人的地位并没有确立,纳税人也缺乏参与对公共资金进行监管的意识。加之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本没有公共市场和私人市场之分,更无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之分,政府采购活动分散、封闭。可以说,我国还谈不上有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对财政支出形成有效监控,因而,预算约束较为软化。

随着1994年我国新税制出台,中央与地方实施分税制以及目前深化财税改革,政府和社会对“收入”问题十分关注;而对于“支出”的管理与改革则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花钱时,对于如何防范支出的跑冒滴漏、提高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

据透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每天的“消费支出”即采购金额约为20亿元。而国际间普遍承认,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约10%,按此节约率,如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每天可节省开支2亿元。深圳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算了笔账,政府采购制度如果提前一天出台,仅深圳每天可节约20万元。

尽快推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可借助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力量,对财政资金从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节省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每一年度预算编制时,政府采购金额从商品和服务单价开始确定,经议会(我国为人代会)通过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追加、追减,保证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法定化,还便于对支出总量进行源头控制。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直接交付给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减少了资金的流转环节,避免各单位挤占、滥用财政资金,大大节约了公共资金,提高了支出效益。

可喜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发现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上述特定功能和作用。1997年11月,重庆市第一次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批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政府统一采购。公开采购成交65辆,成交额比原来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节约350万元,开支节约率为19.7%。1998年2月,深圳市对于300多万元的城市绿化工程公开招标,有34家专业公司投标,结果有两家公司以低于标底标52%的价标中标,节约支出155万元。沈阳为农村卫生院购置设备,原预算259万元,经过招标,实际支出213万元,节约率17.7%,没有一起违法违纪的案件发生,而且设备质量档次高于原计划。

不难看出,通过政府采购试点而节省开支的潜力和公开、公平竞争的魅力多么巨大。

总之,省钱依靠了新制度、新机制、克服了财政只能在分钱时实施控制,而钱分出去后则无法控制的原有采购方式存在的弊端。节省的钱多了,说明管钱的责任强化了,手法规范高明了。

(二)政府采购活动公开、透明、便于财政监督,从源头上消除腐畋。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作为制度创新,国外成熟的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成为我国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

80年代初,英国政府将长期由国家包揽的福利性服务和市政维修工程向私人企业招标,引起了招标竞争的高潮。招标后,英国整个服务业价格降低5.7%,节省采购开支25%。由以前的封闭分散采购转为开放统一采购,利益格局变了,从预算支出中分肥的少数人没了市场,而社会普遍受惠。后来,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公开招标作为经济手段也逐渐成为西方政府消除腐败,强化行政管理,调控社会经济的一项新举措。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各项法制还不健全,目前分散封闭的政府采购过程不公开、透明,容易引起大量“寻租”行为。不断有少数商家以请客送礼、给“回扣”等手段暗中从政府权力掌握者那里争取到慷国家之慨的优惠待遇,而政府工作人员则从厂商那里得到私下的“好处”。这种权钱交易、损公肥私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了浪费和腐败。因此,尽快推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克服上述种种弊端。作为财政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参与者多、竞争性强、法制化程度高,公开、公平而且透明高等特点,使政府的各项采购活动、每一采购行为的各个环节都在公开、公正、公平而且透明的环境中运作,而且能形成财政、审计、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全方位参与监督的机制,不仅大大降低了社会监督成本,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消除公共采购活动中存在的幕后交易、黑箱操作等各种腐败现象。

推进地方政府采购制度向纵深发展 篇12

一、地方政府采购的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采购在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 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成效明显, 然而,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 在地方政府采购的具体工作中, 受地方政府采购的局限性与特殊性制约, 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 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

许多地方政府将政府采购的作用理解为采购方式的改变、节约财政资金, 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采购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深层次作用, 而且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必然会触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自身利益, 这些利益受到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不能全局意义上认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大意义, 产生了抵触情绪, 阻碍了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 导致机制不顺畅。

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 操作不规范。我国《政府采购法》已颁布实施五年,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偏离法律法规的现象, 如政府采购未在指定的媒体和刊物上公布采购信息, 或信息公告残缺, 阻碍了采购信息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及潜在供应商之间快捷传递, 使采购信息获得与监督成本增加, 也未能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另外, 《政府采购法》在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资金具体拨付、政府采购范围和目录编制、政府采购审批具体程序等方面无法明确细则, 使得政府在采购活动操作不严密, 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2) 竞争不充分。《政府采购法》规定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原则以及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等采购方式, “但各地政府往往都与一些大型企业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而将其他企业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这是不符合公平竞争要求的。”而且采用的采购方式也比较单一, 通常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 这不利于适应灵活多变的采购环境, 影响采购效率的提高。

此外, 监督机制不健全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财政预算无法细化到具体的采购项目;二是验收环节不规范, 监管部门和采购代理机构不参与验收, 往往是采购人自己组织验收。使得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推行政府采购工作持否定态度, 从而影响了地方采购制度的执行。

3. 专业人员不足

从我国地方政府采购工作来看, 熟悉国际通行采购方法和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 对采购知识、市场行情的了解通常是通过工作摸索与经验积累取得的, 这不利于政府采购活的有效开展, 造成财政部门对所购商品的信息掌握不充分, 所采购的商品和服务达不到标准。

二、推进地方政府采购制度纵深发展的建议

针对地方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经验, 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还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宣传教育, 转变认识观念

转变认识观念, 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一方面深入政府采购理论方面的研究, 从理论角度加强人们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另一方面, 要通过座谈交流、新闻报道和内部简报等多种形式, 大力开展政府采购的宣传活动, 进一步提高采购各方对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 增强提高政府采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采购行为

(1) 加强政府依法采购。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给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 及时公布采购信息, 允许更多的供应商参与竞争, 引入竞争机制, 避免行政力量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用公开透明的程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约束采购行为;二是要加快《政府采购法》细则制定工作, 使资金具体拨付、采购目录的具体制定等方面明确细化。使采购程序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应尽量做到标准、高效和简洁化。

(2) 加强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政府采购工作客观上要求政府采购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操守。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培训, 包括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对采购人员建立定期考核机制, 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科学管理专门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采购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我国应在正规的院校设立专门的政府采购专业, 培养专门的人才, 使政府采购人员规范化。

3. 强化监督机制, 增强社会责任感

健全监督机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健全和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 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切实编制好政府采购年初预算, 进一步细化预算项目, 增强采购预算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做好验收工作, 政府应将验收环节纳入其采购程序中, 成立包括质量检测机构人员、供应商代表、政府采购监管部门代表在内的验收小组, 以确保采购质量。此外, 还要加强来自人大、审计机关、监察机关、新闻媒本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严密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 杜绝人为因素和集中腐败现象。

摘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 自《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五年来, 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还很不成熟, 各级地方政府采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 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政府采购,地方政府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东劲:深化我国地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D].吉林大学, 2006年

[3]吴旭东:地方政府采购现状与对策[J].乌蒙论坛论文集, 2007

[4]郭庆旺: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主要病害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