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海洋管理

2024-12-04

政府海洋管理(精选9篇)

政府海洋管理 篇1

随着人们对海洋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探讨, 区域海洋管理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管理界的重视。区域海洋管理与跨越行政边界的海洋管理“现实”有关, 由于目前海洋管理方式分散而低效, 在海洋管理体系中, 无论是国家层次还是地方层次, 法律规章和管理机构交叉重叠、相互冲突, 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以行业管理为基础解决问题方面, 其结果往往只解决单个问题, 而这单个问题的解决从长期来看却往往又与同一区域的相邻地方政府、产业界关注的问题或环境保护相冲突。因此需要在跨越行政边界的海洋管理方面采取区域海洋管理方法, 解决内陆流域和沿岸海域的相互影响问题, 解决相邻地方政府管辖海域之间在资源、活动和影响方面的相互作用, 需要对海洋多种利用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区域海洋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主要应用于解决跨行政边界的管理机制问题, 而这种跨边界问题的产生, 往往源于按生态系统特征来确定管理边界。区域海洋管理可以提供一种机制, 保护生态系统和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活动提供机构制度支持;区域海洋管理可用以改善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在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管理方面的协调。“区域海洋管理还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各管理实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 促进‘自下而上’的管理”[1]。

区域海洋管理强调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合作, 尤其是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 因为它既是区域海洋管理的基础又是区域海洋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区域海洋管理的框架体系中,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合作协调对区域海洋管理的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区域海洋管理中地方政府间关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纵向权力结构的逐渐调整, 地方政府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是, 由于相关制度供给不足, 使得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亟需加以治理。具体在海洋管理方面, 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在海洋经济方面重复建设而导致海洋产业结构趋同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 各地方政府都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包括海洋经济。因海洋开发涉及行业多, 综合性强, 必须解决科学合理地使用海域问题以及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问题。但在实际中因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设备出现闲置和各种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产生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 在我国北方沿海区域, 面对烟台、日照、黄骅、京唐、营口和锦州等一大批城市提出“国际化大港口”建设的局面, 在这条不到6 000千米长的海岸线上投入大量财力, 重复建设这么多的国际化大港口, 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

1.2跨地区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和公共事务治理失灵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对海洋环境和交界海域的治理方面。各个地方政府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导致一些跨地区性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由于环境具有公共性, 作为一种跨地区的公共物品, 往往无法回避“搭便车”和外部性原因而产生的供给与维护问题。例如, 部分地方政府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 投资污水净化设备, 严格管理本地向海洋的排污量;但如相邻海域的地方政府只顾发展经济, 忽视海洋环境保护而导致海洋污染, 则势必会使前者的努力付之东流。此外, 在交界海域的海上执法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权的争夺和冲突或者互相推诿责任的局面时有发生。

2 地方政府间关系失调的原因分析

2.1 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冲突产生的首要原因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认为,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规范”,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 或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2]。而当前在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尚缺乏比较系统的制度建设, 包括有效的权威约束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协商合作机制等, 导致了地区之间内耗丛生且冲突不断。

2.2地区利益追求是冲突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增强, 各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实体, 必然追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并且在有限理性的影响下, 导致“公用地灾难”的产生。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 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 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的共同或集体利益”[3]。奥尔森认为, 关键在于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集团利益所引起的个体“搭便车”行为。一方面, 由于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使得集团成员认为即使不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应承担任何成本也照样可以享用;另一方面, 当集团成员越多, 个体就会产生“有我没我影响不大”的消极心理, 从而对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维护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3 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地方政府行为是与地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把两者完全分开是不现实的。地区间出现的种种问题, 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密切相关, 因此治理将无法离开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协调, 尤其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同时, 我们应看到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存在着必然性与可行性。

3.1 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的必然性

3.1.1 减少冲突的需求

不同地区存在着共同占有的资源, 为了实现地区目标, 对资源使用方式的不同考虑就会引发地区利益冲突。为了减少这种无谓的资源损失代价, 不同地区政府间会选择协商的形式, 实现地区间的合作以减少地区间利益与目标的冲突。因为如果不进行合作, 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 就会增加地区对资源的保护成本, 不仅不能选择最好的时机来开发与综合利用资源, 反而会降低资源的开发效率。

3.1.2 地区间固有的经济联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地区间的合作为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创造了条件, 减少了要素流动的阻碍, 提高了要素的流动速度, 进而可以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加地区间合作可以扩大资源的互补性, 提高资源拥有量;在地区间合作中, 资源互补经常是地区间合作的基础, 合作可以跨越地理的限制, 大范围地转移资源获得资源的优化配置。

3.1.3 共同管理与综合开发的要求

地理相近的地区因为共同拥有资源而成为合作的对象, 需要合作开发资源, 共同管理资源。区域资源将相近地区联系起来, 成为资源的直接管理者, 然而由于管理者太多, 又存在利益上的矛盾, 会导致区域资源管理的失效;合作则可以为共同管理资源提供制度条件, 减少由于多头管理而造成的管理失效, 提高资源的管理有效性。

3.2 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的可行性

3.2.1 存在着共同利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可能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之下, 地区间的经济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地区间存在着具体利益目标的差异, 但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尤其是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 地方政府间有其利益驱动进行合作。

3.2.2 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由资源共享决定的相互依存

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资源, 构成了地区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某一地区资源的破坏不仅会造成本地区环境的恶化, 也会造成区域内邻近地区环境的恶化, 而合作是共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区域内不同地区对共同资源进行合作保护, 可以实现资源开发的规模化、连续化, 减少不同地区公共资源开发的分散、间断现象, 提高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 增加相关地区的共同利益。

3.2.3 存在共同的协调者和裁判者

在科层制的行政管理体系下, 各级政府存在着层级节制的纵向权力结构, 地区政府间关系出现的种种冲突, 由共同的上级政府通过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上下级约束关系来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和特殊的情况下也不失为协调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同时, 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 地方政府之间是不可能从行政上进行相互约束的, 只能依靠上级政府的行政协调。

4 地方政府间关系走向完善的构想

面对区域海洋管理中地方政府间关系存在的问题, 应该根据上述分析的种种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发展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模式, 促进区域海洋管理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协调机制和塑造规范的行为主体三个方面着手。

4.1 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按照L·E·戴维斯和D·C·诺斯的理解,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4]。中央政府作为全国性利益的总代表, 支配着各种资源, 因此区域政府间关系协调机制所需要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能力。

4.1.1 积极推进法制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也离不开法律的规制。中央政府应该加强对“游戏规则”的制定, 可以考虑出台一部地区间关系法, 以“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指导原则, 对地方政府间合作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法律规范, 使之有法可依。

4.1.2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 以防止区域利益损害全国性利益的事件发生, 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当前应抓紧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 明确各自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 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 并力求规范化、法制化。

4.1.3 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成为考核地方官员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中对地方政府官员业绩的考核过分强调与所辖地区经济发展成就直接挂钩, 并且这种经济发展又主要以上项目、建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多少等指标来进行简单量化和比较。对此, 可以采取的对策是:绩效指标体系必须全面, 服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其中不仅要有经济数量、增长速度指标, 更重要的是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环保指标、法治指标;不仅要考核对本地区的业绩贡献, 还要综合考虑对相邻地区的正负效应。要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 将考核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如果没有社会的监督, 考核就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要有激励机制和明确的奖惩措施, 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要坚决杜绝统计浮夸风和弄虚作假。

4.2 完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机制

4.2.1 建立区域内地方政府高层官员定期会晤制度或地方领导人联席会议制度

就合作的整体方向和构架进行协商, 加强彼此间的了解, 也可以使各地方政府共同对区域内的一些公共事务进行沟通协商, 及时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各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意识, 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只有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真正融入到区域发展中。目前关键是要把这种制度规范化, 并不断完善其功能和职责, 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 就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对关系到共同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海上执法合作等做出规划或决定, 在高层协调机构下要设具体的办公室, 以贯彻落实相关决定, 并组织区域内加强经济联系和合作的有关业务。

4.2.2 针对一些特别事项、成立区域办事机构

在区域合作规划和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十分需要这样的跨地区合作机构。因为一个合理的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能促进地方减少地方保护政策, 加强彼此合作, 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如大型港口等, 可避免重复建设, 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促进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而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问题必须以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建立区域综合治理机构, 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高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打破一行一业、一市一地治理的局限性, 联合区内的技术、资金等优势, 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这样才能节省财力、物力, 加快治理进度, 从而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4.2.3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在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中, 协调机构的建立固然重要, 但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更为重要。这种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享与利益补偿机制:所谓利益分享机制是指在平等、互利、协作的条件下形成地区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通过地区间利益的分享来实现地区的共同发展;所谓利益补偿机制是指主要通过规范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来实现地区利益的横向转移, 从而实现各种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

4.2.4 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区域性涉海的行业协会和加强区域内相关海洋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联络地区内涉海的主要企业, 沟通信息并筹划行业内或跨行业的企业合作, 借助于电子网络, 构建区域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 以促进地区内外要素流动与合理配置。而区域内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可以发挥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等相关咨询作用, 推动区域合作科学高效地进行。

4.3 塑造规范的行为主体

4.3.1 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

地方政府行为的不规范还与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主要是政策约束和预算约束以及组织人事控制中的行政约束等;但从实践效果来看, 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 地方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滥用权力, 因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应该包括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和社会监督;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法制约束, 应尽快制定若干针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

4.3.2 推进地方政府管理行为现代化

政府行为是政府结构的动态化表现, 唯有通过具体的政府行为, 政府的结构、职能和属性才具有现实意义[5]。因此, 上述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要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更少干预而更多服务, 真正成为推动地区协作的有力推进器。为此,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地方政府要不断改善其管理模式, 加速实现其管理行为现代化。具体而言, 包括:明确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调整公共管理职能;转变管理理念, 确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的理念;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还权于社会, 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实行政务公开, 提高透明度;改革和规范政府审批制度;加快政府网络建设,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益;引进市场机制, 减轻政府负担, 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严格规范政府行为, 建立法治政府。

参考文献

[1]周鲁闽.区域海洋管理框架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006.

[2]道格拉斯.诺斯.陈郁, 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225-226.

[3]曼库尔.奥尔森.陈郁, 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2.

[4]L.E.戴维斯和D.C.诺斯.刘守英译.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A].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270.

[5]芮明春.政府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3:294.

政府海洋管理 篇2

一、全民树立海洋蓝色国土意识

目前,相较各主要海洋国家,我国民众的海洋意识十分淡薄,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多年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邻国在海洋意识宣传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海民”、“海洋日”、“蓝海节”等一系列新概念被相继提出。而在一次针对我国某沿海大城市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对于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全然不知。长此以往,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创新困难、缺乏后劲的情况。因此,通过多种渠道树立全民的海洋蓝色国土意识势在必行。

二、首提“全面实施海洋战略”

海洋战略是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利益安全的总体方略,是国家战略在海洋事务中的具体运用和根本体现。环顾全球,世界上各主要海洋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海洋战略来服务于本国的发展。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决不能在海边徘徊,更不能望洋兴叹。中国必须积极制定并全面实施符合本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海洋战略,大力建设海洋强国,以此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助力。

三、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维权紧密结合起来

政府海洋管理 篇3

第一条高度重视江苏沿海开发

江苏是全国海洋大省之一, 海洋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沿海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连云港素有欧亚大陆桥桥头堡之称,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 南通开始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和区域发展, 不仅是江苏的重要发展战略, 而且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成为连接南北、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全局性战略。特别是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后, 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把江苏沿海开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大局中进一步重视江苏沿海开发,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合力推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条大力支持江苏沿海开发

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江苏沿海开发重大事项和相关政策研究, 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按照陆海统筹原则, 制定并完善相关规划, 推进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 加强指导服务,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又好又快推进。国家海洋局将充分考虑江苏沿海特点, 在相关项目审批中优先保障江苏沿海开发中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的用海需求。对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海需要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的, 区划修改方案可与用海申请一并报批。江苏省在实施沿海开发规划和推进项目建设时, 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尊重自然规律,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保障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 江苏省要尽快完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海洋事务、海洋经济协调、防灾减灾等职能, 增强对江苏沿海开发的服务保障能力。

第三条积极推进沿海重点港口及临港产业基地建设

江苏沿海港口资源稀缺, 国家海洋局将积极支持连云港、洋口港、大丰港等重点港口建设。江苏省应科学合理利用港口资源, 依港兴工, 以工兴港,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 积极建设以临港产业、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优化完善沿海产业布局。把连云港港口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科学规划, 加快推进, 增强其辐射、带动和服务中西部地区的能力。

第四条着力提高海域综合管理水平

江苏海涂资源丰富, 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合理利用海涂资源, 积极发展沿海二三产业和高效种植业、养殖业, 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江苏省应加强对围填海项目的管理, 提高海域综合管理水平。对沿海集中连片开发、需要整体围填的区域建设用海或淤涨型高涂围垦用海, 市、县政府要编制专门的用海规划, 组织科学论证, 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批准手续。国家海洋局对江苏省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海洋管理政策规定等方面给予指导, 在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 支持江苏省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江苏省海域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海域的水平。

第五条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江苏省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履行政府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能, 积极做好本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着力加强海洋工程、海洋倾废、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的监控, 落实国家海洋节能减排目标, 开展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 全面掌握近岸海域环境状况, 提高赤潮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特别保护区, 组织实施好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建设项目。国家海洋局将加强对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扶持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 支持江苏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

第六条加快推进科技兴海

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加强海洋科技合作交流, 提升江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江苏省要加强相关部门、相邻海区间的合作, 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制定实施全省科技兴海行动计划, 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 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结合机制, 完善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技术转移与服务体系, 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通过组建江苏省海洋研究院, 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力量, 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海洋局充分利用本系统海洋科技力量优势, 与江苏省共建中国海涂研究中心, 开展江苏海洋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逐步将江苏省建设成为具有典型辐射沙脊群淤泥质海岸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江苏省要积极引进各领域海洋科技人才, 利用本地高校和科研单位力量, 培养本省海洋科研技术队伍。国家海洋局协助江苏省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海洋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 不断提升江苏省海洋科研、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国际合作和技术援助项目, 为江苏省在海洋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

第七条加强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江苏省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全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修订并完善各类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搞好与国家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的衔接, 逐步形成职责明确、统一高效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切实提高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积极与国家海洋局及海区分局开展联建共建,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国家海洋局在项目审批、经费安排等方面, 积极支持江苏省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并指导江苏省有针对性地做好海洋监测预警工作。

政府海洋管理 篇4

苏政办发〔2009〕103号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 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 省海洋与渔业局 省政府金融办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江苏银监局

(2009年8月)

为加快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全面落实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规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行为,保障抵押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现就推进我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重要意义 海域使用权是以海域实用价值为内容的用益物权。推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符合海域使用权法定特征。随着海洋法律法规和海域使用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沿海地区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国务院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我省沿海地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形势下,积极稳妥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是

创新沿海开发投融资体制、积极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沿海开发项目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沿海开发活力、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银行业务范围、促进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成效,为创新沿海开发体制机制、加快沿海开发步伐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明确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申请人范围

当前,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尚处于推进初期,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合理确定抵押贷款范围。已经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海域使用权人,可以以海域使用权为担保,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对符合条件的海域使用人申请抵押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予以支持办理。目前,不提倡开展第三方以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的贷款业务。

三、实行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

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作为海域使用权他项权利登记,是对海域使用权价值的确认。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在订立抵押贷款合同以后,要及时持有关材料到原批准用海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海域使用权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尽快制定我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登记办法,明确抵押登记程序,制定统一的抵押登记申请、变更、注销等格式文本,统一印制《江苏省海

域使用权他项权证书》,规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行为。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好抵押登记审查职责,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应记载规范、材料完整齐全。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海域使用权信息查询系统,完善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档案,为公众查询海域使用权情况提供方便。

四、科学评估海域使用权价值

开展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是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重要环节。海域使用权的评估价值,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贷款额度的主要参考依据。要切实做好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工作,降低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风险,保障抵押权人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海域使用权的价值评估,可以由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双方约定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由抵押权人委托其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在尚未建立海洋价值专业评估机构的情况下,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主要由具有资质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等承担。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额度,一般不超过评估值的60%。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资质核准机制,完善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体系。

五、切实保障抵押权的实现

保证抵押权的实现,是维护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秩序的重要举措。对抵押人到期不能清偿贷款的,抵押权人可以依法行使抵押权。抵押权人对处置海域使用权所得优先受偿。处置所得优先

受偿后仍有剩余的,抵押权人应当退交抵押人;不足偿还贷款本息的,抵押权人有权向抵押人追偿。抵押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不得改变该海域使用权的原有用途。

各地要抓紧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海域使用权流转交易活动的监管,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交易行为。大力培育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市场交易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提供良好环境。

主题词:经济管理 海洋 海域使用权 抵押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政府海洋管理 篇5

我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面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属于太平洋的边缘海, 台湾岛东部直接面临太平洋, 整个海域的自然地理分布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 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1]。我国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面积为300万km2, 针对不同的管辖海域范围, 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体现了法律适用性方面的海洋分区特征。

1问题的提出

关于海域的横向分带, 不同的领域和人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给出的分带方案和分带名称也不尽一致。目前, 常见的相关概念有近海、远海、深海、浅海、近岸海域等。但是, 首先这些概念的意义并不十分明确, 如近岸海域一般指紧邻海岸的条带状海域, 并没有确切的界线和范围;其次这些概念的内涵在不同的领域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 在海域管理实践中, “近海”的概念往往是指开发利用活动较为密集的近岸海域和浅海海域, 而在渔业、国防等领域, “近海”则一般针对大陆架、大陆坡范围以内的海域。

近几年,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一些管理文件中, 也经常出现“近岸海域”“近海”等名词概念, 如《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围填海造地的管理, 保护稀缺岸线和近岸海域资源”, 与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中提到“围填海规模增长过快, 海岸和近岸海域资源利用粗放”;《关于开展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明确此次区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海洋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 科学划分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区”;《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中规定“项目用海属近岸海域海砂开采用海的, 应将海岸侵蚀和地形地貌影响分析列为论证重点”。

2012年3月,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区划》)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其中共有17处提到“近岸海域”, 如在海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状况中提到“海岸和近岸海域开发密度高、强度大, 可供开发的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后备资源不足”等, 在海区主要功能中也多次提到各岸段近岸海域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保护要求, 最为核心的是, 《区划》明确提出了“近岸海域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和“近岸海域保留区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区划目标。

在学术研究层面, 一个空间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其内涵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差异亦属正常, 然而, 如果这些空间概念作为实施相应海域管理政策的客观对象, 以一种类似术语的形式出现在相关管理文件中, 那么其界线范围和内涵意义则都应该是明确的。特别是在《区划》中, 这些区域概念与明确的量化管理目标直接对应, 就更应该明确其范围,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区划目标的落实情况。然而, 关于上述几个海域范围的概念, 在相关的各类典籍、规范、标准和管理文件中, 目前尚没有准确定义。因此, 本文将在综合分析相关学科领域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与国际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一个符合海洋地理学科理论和海域管理实际的海洋横向分带与命名方案。

2 “海”与“洋”的划分

一般来说, 海洋是由“海”和“洋”组成, 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空间地理范畴, 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海洋学综合术语》 (GB/T 15918—2010) 对于“洋”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通的广阔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 及其上部大气和覆盖的底土。一般远离大陆, 深度一般大于2 000 m”, 而对于“海”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接、盐度为2以上的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割的边缘部分, 及其上部大气和波及的底质”。可见, “海”特指海洋的大陆、岛陆等的边缘部分, 也就是常说的“边缘海”。“海”与“洋”最为本质的区别是基底地质构造, “海”的基底构造属于大陆壳, 而“洋”的基底构造则属于洋壳, 也就是说, 海洋是由大陆边缘海和大洋盆地两部分构成[2]。因此, 要划分“海”与“洋”, 就必须界定何为大陆边缘。

从海洋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讲,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 也就是陆壳和洋壳的过渡地带, 由陆向洋按照地貌特征分成3个部分, 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 (亦称“大陆基”或“大陆裾”) (图1)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部分, 又称陆棚, 构造上属于陆壳性质, 平均坡度只有0.1°左右, 其范围由海岸线向外, 至坡度明显增大的转折处为止, 平均水深130 m (一般以200 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的界线) , 平均宽度只有70 km[3], 但是在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陆架宽度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以上, 比如我国东海区域就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陆架宽度最大可超过500 km, 其外缘深度为130~150 m[4]。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与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 坡度较大陆架明显变大, 平均坡度为4°17′, 下界水深在2 500 m左右, 大陆坡的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隆是位于大陆坡和洋底之间的一种大型扇形地 (深海扇形地) 堆积, 水深在2 000~5 000 m处, 宽度约600~1 000 km。

然而, 国际和国内法规对于大陆架的界定, 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定义又有所区别。1958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定义为“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 200 m 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以及“临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此定义更多的是从资源开发和管理角度出发, 并未给出明确的区域范围。而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对于大陆架则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方法, 其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 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这一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里得到了完整的继承。此处, 如果不考虑对于200海里专属经济管辖权的说明, 《公约》规定的大陆架是到大陆边的外缘, 而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 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 它不包括深海洋底及其洋脊, 也不包括其底土”。可见, 《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实质上是包括了地理学和地质学意义上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3个部分, 而大陆架和大陆坡都具有明确的地貌标志, 大陆基范围则不很明确, 因此《公约》中的大陆架一般更明确的是指大陆架和大陆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公约》中对于划定大陆边缘的标志——大陆坡脚的定义为“大陆坡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点”, 类似于地质学领域对于大陆架的“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的定义[4], 但是笔者认为, 《公约》所指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处并非指由缓变陡, 而是从大陆坡向平缓的洋底过渡的由陡变缓之处。《公约》中另有条款规定大陆架范围不应超过2 500 m等深线, 这个深度也是大陆坡的下界水深[3],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 笔者认为, 从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 “海”与“洋”的界线应该在大陆边缘附近, 也就是大陆坡坡度明显变缓的大陆坡脚附近 (《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外边线可至大陆坡脚之外60 n mile处) 。这样划分的原因有3个:一是大陆坡坡脚处是陆壳向洋壳转变的起点[3], 以此来分界, 符合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自然规律和一般认识;二是地貌标志明显, 便于界线的勘定和说明;三是依此分界, “海”涵盖了《公约》确定的大陆架范围, 便于海洋管理与国际国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3 “海”的划分

目前, 关于海洋横向分带方面的唯一相关的标准定义见于《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 (GB/T 19834—2005) , 其中定义近海渔业为“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内海域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 定义远洋渔业为“在非本国管辖海域 (外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或公海) 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 包括大洋渔业和跨洋渔业”。可见, 此处的“近海”是指海岸线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空间, 实际上对应的是《海洋学综合术语》中的“海”“近海”和“远洋”实质上指的是“海”和“洋”, 这也与前文所述的“海”与“洋”的划分方案是一致的。

对于“海”的进一步划分,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横向的海区自然特征划分;另一种是按照垂直方向的水深特征划分。前者如前苏联学者A·B·根别利, 按照海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把海又分为边缘海、地中海 (内陆海和陆间海) 、岛间海和内海[5], 还有美国学者 David A.Ross则把大陆边缘海划分为沿岸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其中又把沿岸区进一步划分为海岸、海岸线、海滩、河口湾、潟湖、沼泽等[2]。后者如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边缘海的深度又把边缘海分为沿岸海 (或浅水海, 深度500 m以内) 和开阔海 (或深水海, 深度500 m以上) 。而对于海岸带区域的进一步划分, 则一般认为现代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3个部分 (图2)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 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面之上, 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能淹没, 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 高潮时被水淹没, 低潮时露出水面, 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能到达的海底部分, 又称潮下带, 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 通常约10~20 m[4]。但是, 对于“海”的横向划分,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和标准的方案, 尤其是针对海洋管理, 更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界定方法。

在海洋管理实践中, 由于海洋分区往往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的指向, 所以分带与分区需要准确的界定, 而不应存在概念认知的不确定性, 因此其界定的标志, 如地理标志、水深条件、地理方位坐标等, 应同时兼顾自然区域划分的合理性和与有关管理法规的衔接性。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海洋管理实践, 可以提出3条较为明确的且具有实际管理意义的界线:一是海岸线,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 也是海洋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分界线, 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而且其勘定技术较为成熟;二是15 m等深线, 15 m是沿海波基面的平均深度, 是波浪可以作用的深度范围, 因此一般将15 m等深线作为海岸带向海方向的下限, 再下则进入浅海区域, 海岸带区域具有不同于陆域和一般海洋区域的特性, 也是海域开发利用的最热点区域, 具有明确的管理意义;三是领海外部界限, 目前, 我国已经正式公布东海和南海区域的领海基点, 因此其领海基线和领海外部界限都是明确的, 领海外部界限是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 国家对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享有完全主权,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中提到的近岸海域也是指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

4结论

综合以上海洋分区的分析结果, 可以以海岸线、15 m等深线、领海外部界限、大陆坡脚为界线将海洋横向划分为岸带海域 (或滨海海域) 、近岸海域、近海、远洋等几个部分, 其具体划分与管理意义见图3。

(1) 岸带海域 (滨海海域) :

海岸线至15 m等深线范围内的海域, 该区域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最典型区域, 包括了海岸线和潮间带滩涂区域, 是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最为集中的热点区域, 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尤其是针对海岸线和潮间带滩涂, 亟须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

(2) 近岸海域:

领海外部界限以内海域, 是我国行使完全主权的海域, 是真正意义上的“蓝色国土”, 是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目标的具体海域。

(3) 近海 (大陆边缘) :

大陆边缘以内的全部海域, 是海洋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大陆边缘海 (基底地质属于陆壳) , 其外缘线就是《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大陆架的外部界限。领海外部界限至大陆边缘, 因与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近岸海域相对应, 我们定义其为“远岸海域”。

(4) 远洋 (洋底) :

大陆边缘以外的大洋, 其基底地质属于洋壳, 一般属于公海, 因与大陆边缘以内的“近海”相对应, 因此称之为“远洋”。“近海”和“远洋”合起来则是完全意义上的“海洋”。

摘要:“海洋”是地球上与“大陆”相对应的巨大水体及其底土, 而“海”是大陆边缘区较浅的“洋”, 也是沿海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区域。由于海洋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因此海洋管理和海洋科学研究中, 常以“近海”“近岸海域”“浅海海域”等概念表示特定的海洋区域, 尤其是在海洋管理中, 这些特定的海洋区域往往指向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 如《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的主要量化目标即是针对“近岸海域”。然而, 在海洋管理中,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海洋的区域划分方案, 这也对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阻碍。文章以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中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为基础, 结合国际海洋法规和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研究, 尝试提出一个兼顾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案。

关键词:海洋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

[2]ROSS DA.普通海洋学[M].周俊谋, 译.重庆:徐氏基金会出版, 1976.

[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冯士筰, 李凤岐.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政府海洋管理 篇6

记者:2009年在促进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我们采取了哪些服务保障措施?

刘修德:首先, 统筹引导, 保障项目用海需求。科学规划海域空间资源, 编制完成了全省2010年围填海计划, 以及六个《重点海湾海域使用规划》, 为引导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应用海洋功能区划成果, 指导全省海洋开发活动和调整海洋产业布局。组织研究莆田石门澳填海控制线, 科学划定了23.2平方公里的填海区域, 为国投等重大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初步研究了宁德海西工业园区42平方公里的填海控制线, 开展启动项目用海审批工作, 为引进中石油重大项目创造了条件。组织研究了泉州湾秀涂人工岛建设方案, 提出了秀涂人工岛建设的优化方案, 为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提供了用海保障。

其次, 完善管理, 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成立福建省海域使用项目审核委员会和福建省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专家评审委员会, 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和海域使用项目审批管理。海域使用网上申请和受理系统投入运行, 实现受理审核网络化。认真执行《关于进一步提高海域使用审批效率的若干意见》, 对受理审核每一个环节进行最优化运作, 缩短用海审批时限。通过建设省及沿海6个设区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 强化对海域使用的有效监控。认真实施《福建省海域使用补偿办法》, 做好收回海域的补偿工作, 维护渔民的合法权利, 推动用海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对重点用海项目专人负责, 全程跟踪服务, 有力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拓展了用海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用海项目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

最后, 创新思路, 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为缓解海湾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在全国率先提出拓展湾外围填海的管理新思路, 全面启动《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编制工作, 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向湾外拓展。为遏制海域采砂秩序混乱、滥采乱挖的局面, 同时保证福建省临海工业建设发展对海砂的需求, 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 对海域采砂临时用海实行论证和评价管理, 对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的审批范围、采砂船型功率、船只数量、采砂量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开展全省海岛命名及标志设置试点, 启动《福建省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出台后全面履行海岛管理职责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作为海洋管理工作的重点, 2009年海洋环保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局面, 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刘修德:2009年, 我们把海洋管理工作重心转移到海洋环境保护上来, 精心规划, 加大投入,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 努力开创海洋环境保护新局面。

加强监测, 提供公益服务。对13个主要海湾、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近岸23个站点的贝类与沉积物等开展海洋环境监测, 继续对近岸海水与沉积物质量进行趋势性监测, 实现对福建省海洋环境质量的及时跟踪和网络化管理。首次开展江河污染物溯源监测, 为今后实施污染溯源和生态补偿提供基础资料。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各类海洋环境质量通报, 为各级政府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决策参考和服务。强化海洋倾废全过程监管, 配合国家海洋局开展泉州湾、湄洲湾等5个海洋倾倒区的选划、论证和延期工作。加强赤潮灾害的预警报, 以减少直接经济损失。

整治环境, 洁净近岸海域。继续推进全省沿海海漂垃圾清理示范区和重点景观海滩污染整治和保洁、沿海六市渔港废弃渔船清除和石狮、晋江、云霄、诏安等4个渔港60马力以上渔船“两桶”配置等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综合整治, 海洋环境和区域景观有了较大的改善。

修复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海洋生态修复等海洋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实施漳州市八尺门海域生态修复项目, 该海域海水水质已恢复到二类标准;东山县的“三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海上吊养清理、定置网拆解以及鲍鱼养殖场整治工作, 目前“三湾”海洋环境得到有效改观。以上两个项目都得到国家海洋局高度评价和肯定, 并在全国推广其经验, 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作了宣传报道。与此同时,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建立福鼎市峔屿、莆田市的横沙屿和白屿、云霄县石矾塔屿、东山县的兄屿和弟屿6个典型海岛特别保护区;完成诏安城洲岛人工鱼礁投放;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项目东山-南澳示范区工作。积极开展增殖放流。

跟踪管理, 防止海洋工程污染。对全省重点涉海工程, 从施工期到运营期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组织全省涉海工程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积极探索深化与环保部门的合作机制, 共同推进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

记者:2009年在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步伐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刘修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夯实基础, 构建管理技术支撑。深化对13个主要海湾数模与环境评价研究, 科学分类, 为合理利用海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推进“908”专项调查工作, 通过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沿海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等外业调查, 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为总量控制海域污染物减排确定优先目标和控制标准。开展“海湾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国家标准研制”, 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新提出的围填海项目进行深入应用研究, 为福建省海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各级政府合理开发保护海洋资源提供技术保障。

立足优势, 促进科技产业化。积极开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组织实施“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的研发”重点项目, 初步制备出牡蛎壳羟基磷灰石与壳聚糖复合骨修复材料。组织研发一套日产10吨的“移动平台型风能海水淡化装置”, 已在陈城镇岐下村海水养殖区投入试运行。实施“鲍种质改良优化及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 进一步丰富福建省鲍鱼养殖品种结构, 使福建鲍鱼养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的68%。建立漳州科技兴海研发中心, 项目总投资10亿元, 首期已投入资金6000万元, 计划建成2-3个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发平台, 带动海洋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

加快对接,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6·18平台开展项目成果对接, 共征集到国内外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200项、精选海洋与渔业关键技术难题48项和企业技术需求31项, 实现对接87项, 总投资共计15.3亿元。对接项目中, 有30多项已落地实施, 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举办水产“五新”项目对接会, 共有15个项目在现场成功对接。建立福建省科技兴海信息平台, 实现福建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常年对接。

记者:2009年海洋与渔业执法水平也得到提高, 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修德:强化执法监管, 加大日常巡查和违法用海、污染海洋案件的查处力度,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提升海上执法水平。

增强执法合力。完善海洋与渔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 有效配置执法力量与资源, 把岸线巡查、打击违法用海、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查处违法倾废与伏季休渔、渔船安全监管、养殖执法等结合起来, 协同配合, 统一行动, 增强执法力度。积极推进海上联合执法。在中国海监总队的部署下, 派出15艘执法船艇、150名执法人员首次与台湾“海岸巡防署”金门海巡队在厦金海域开展两岸联合执法行动, 这是60年来海峡两岸首次联合开展的海洋与渔业联合执法行动。此外, 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实施纲要》, 制定出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人员守则》和执法督察规定。积极推进市县机构改革。

强化装备建设。抓紧建设执法指挥系统, 已完成船载终端、车载终端及其软件的安装调试工作, 以及DLP大屏幕设备的采购招标。省级海监执法指挥船建造项目已进入选型、专家论证阶段。加快沿海设区市执法专用码头建设, 泉州、莆田、漳州等设区市的渔政码头正在抓紧建设中。

加大执法力度。一是扎实推动以“护渔2009”为重点的渔业执法行动, 制定了量化指标, 并要求各设区市建立常规化海上巡航机制。二是加大非法捕捞作业打击力度, 组织省、市、县三级在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开展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强化伏季休渔监管, 确保调整后的伏季休渔制度顺利实施。四是认真实施专项海洋执法行动。五是利用福建省出台《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的有力时机, 加大对违法采砂行为的打击力度。

记者:请您谈谈2010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刘修德:第一, 着力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一是加强海域规划的引导服务, 全面启动新一轮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 编制《福建省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 规范和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编制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二是开展湾外围填海规划论证, 制定湾外围填海优惠政策, 引导建设项目向湾外拓展。三是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论证管理, 简政放权, 继续提高海域使用审批效率。

第二, 着力推进海洋环保工作。一是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 颁布实施《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海洋生态区划》。二是与环保部门联手推进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和补偿机制。三是继续推进海洋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四是不断加大重点区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五是加大海洋环保案件的查处力度。

第三, 着力强化海洋科技支撑。一是组织编制《科技兴海规划》, 以项目为带动, 全面组织推进海洋科技进步。二是组织海洋科技攻关, 继续抓好“863”、“908”等海洋调查与科研成果的应用服务, 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公共服务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推动整合省内海洋科研机构、人力资源。

第四, 着力做好海岛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将于2010年3月1日施行, 我们将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和职责, 抓好“海岛法”的宣传、贯彻, 全面实施对无居民海岛的依法管理, 保护好海岛资源环境, 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的行政许可行为。

第五, 着力加强海监执法。一是进一步完善岸线巡查制度, 努力将各种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海上联合执法, 严厉打击海域非法采砂活动和违法倾废行为。三是探索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执法的有效方法。

政府海洋管理 篇7

中国是一个拥有18000km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 工业集中, 经济发展较快, 消费水平较高, 人为活动产生的废弃物逐年增加。与此同时, 海上交通运输业和海岸工程建设也随之强劲发展, 大量疏浚物的倾倒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倾倒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及其他载运工具, 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物质;向海洋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 以及向海洋处置由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及与勘探开发相关的海上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海洋倾倒区和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根据国家海洋局规定的程序, 按照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选划的, 倾倒区的选划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使疏浚物能够自然地被海洋所吸收, 并使其对周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达到最小的程度。

多年来, 海洋倾废管理人员只能定期登船或借助少量巡航海监船检查作业船舶是否违章倾倒。针对这种情况, 国家海洋局于1995年组织技术人员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倾废航行数据记录仪, 随后又根据第一代倾废仪多年来在自航式倾废船上的使用情况, 结合非自航式倾废船的特点,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非自航式和小型自航式倾废船的HYQ2-1型倾废航行数据记录仪 (3)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倾倒活动的监督管理, 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于2009年组织人员研制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 并于年底开始试点。目前, 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的安装工作正在北海区全面展开。

2 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技术支持及硬件组成

设备主要由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蓄电模块、警报模块、主控模块、水深探测模块等部分组成。定位模块以50个通道的定位引擎、1百多万个有效相关器的GPS接收器提供WGS84定位坐标、UTC时间及地速、航向等信息;水深探测模块采集吃水水深数据;主控模块采集整体数据, 通过通信模块实时发往服务器, 同时控制设备自检、参数设置、工作状态判断等;蓄电模块为设备在外接电源故障时提供100小时以上的续航能力;警报模块指示船舶工作状态, 在船舶未按规定倾废时发出警报;存储模块存储设备参数以及未发送成功的数据, 以防止信号不通时数据丢失, 可以保存1年以上的数据量。

仪器及地面处理平台的组成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2.2 工作原理

仪器采用双线程工作。主线程在仪器加电自检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实时采集GPS定位, 航向, 航速, 吃水水深等信息, 根据存储器中预设的倾废区数量、形状、坐标等参数, 自动识别倾废船向哪个倾废区倾倒, 并随时监测船的航迹, 提供倾废引导信息, 通过报警模块指示船舶进行倾废工作。获取的信息实时存储在存储模块中, 由负责通信的子线程定时发往服务器。如果通信故障, 数据在存储模块中累加, 子线程不断检测通信状况, 待信号恢复时将数据补发回服务器。

2.3 主要功能

设备配有存储卡, 可以实时探测周边信号强度, 当船舶进入信号盲区时存储信息, 待信号恢复时补发回服务器。同时存储卡实时储存船舶各种状态, 以备故障时查询故障原因, 实现快速修复。

完备的警报功能, 将船舶电源状态、断电警报、抛泥警报、进入倾倒区警报以指示灯或蜂鸣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具备防拆卸功能, 探测设备是否被拆卸并实时反馈到服务器。

设备内部存储倾倒区位置, 快速自行计算船舶是否处于倾倒区, 指示船舶操作是否合法。设备存储的倾倒区可以远程修改。

水深探测有效防止抛泥船舶泥沙沾满探头造成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 各模块工作互不影响, 避免意外造成的整机瘫痪。各模块驱动平行独立, 10-20秒内快速开机。各模块具备软件自检功能, 开机后能自行恢复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软件故障。

2.4 主要技术指标

定位精度:非差分型<1.5m。

仪器工作环境:参照海洋仪器标准及船检有关规定。

数据记录媒介:1GTF卡。

供电形式:直流9-36V宽电压。

服务器工作于WIN2003环境。

船上设备无人值守, 仪器为全封闭结构, 仪器由工作人员远程通信控制。

2.5 服务器数据处理系统

底层网卡抓包技术, 不经过操作系统直接对网卡编程实现, 具备每秒钟3000多条数据的承载量, 有效防止数据漏包。

服务器具有人性化的前台界面, 方便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具备指令控制功能, 可以远程设置设备的各种状态。

自动备份功能, 可以自动备份数据库。完善的数据库接口, 可以供使用部门的其它软件使用该数据库。

3 发展前景

由于老式倾废仪的电源设备、信息传输设备相对落后, 信息采集也相对单一, 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海洋倾废管理的需求, 目前倾废船数量较多, 作业分散, 管理难度较大, 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可以实现行对作业船舶的有效管理, 避免作业船舶之间的恶意竞争, 实现到位倾倒, 从根本上改变海洋倾废管理的现状。下一步北海区将继续改进、完善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 现已经在部分船舶试点安装实时视频系统, 这也将进一步促进该仪器的推广使用, 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深入, 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为管好海洋, 用好海洋, 主管部门势必要进一步加强海洋倾废管理, 严格控制海上倾倒, 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仪器, 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海区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的的研制背景, 概述了仪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流程, 阐述了仪器的主要功能、技术指标和服务器数据处理系统, 并对仪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倾废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嘉辉, 李正炎, 邱弋冰, 林瑞, 刘孟兰.疏浚物海洋倾倒区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大亚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国务院.

政府海洋管理 篇8

今后5~10年是我国海洋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加快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 分析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 研究提出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对于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海洋国家海洋资源管理情况分析

1.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洋强国[2], 政府把海洋和海岸认定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产, 历来重视海洋资源的管理,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管理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 美国建立了隶属海洋大气局的国家海洋渔业局、海洋矿产与能源局等开发管理机构, 并在沿海39个州建立了州级别和地方级别的海洋管理机构, 从而形成了美国海洋管理机构从上至下, 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三级机构与行业机构相结合, 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海洋行政管理体系。美国中央政府与州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在海洋工作中实行分权管理, 州政府对3 n mile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非生物资源拥有管辖权和开发权。同时, 美国拥有一支高度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海岸警备队, 具有全天候海上执法权, 维持海洋资源使用秩序、制止不正当海洋资源使用活动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实施了海洋资源开发战略和海外资源发展战略。美国海洋政策报告《21世纪海洋蓝图》首次明确提出“海洋资产”概念, 多领域地评估海洋和海岸带价值, 确定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美国海洋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改变海洋, 改变世界”的报告, 针对美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美国的海洋资源法规体系较为健全, 制定出台了以下法律法规。《海洋法》为美国在21世纪出台的新海洋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水下土地法》, 确立沿海各州对3 n mile领海范围内资源的管理权, 并建立水下资源的使用原则和控制原则。《外大陆架土地法》规定联邦政府管理3 n mile范围外的大陆架油气资源, 并授权内务部长将含油、气、硫的区块出让给出价最高的投标人。《海岸带管理法》规定海岸带管理的政策和目的, 建立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管辖沿岸和海域的决策进行干预的体制。《渔业养护和管理法》规定联邦政府管理和控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大陆架上的生物资源。《海洋保护、研究和自然保护区法》规定保护和恢复具有生态和娱乐价值海域的目的和做法。同时, 美国还实施了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许可证和有偿使用制度。

为有效管理海洋资源, 美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出台了《海洋地质规划 (1997—2002年) 》《沿岸海洋监测规划 (1998—2007年) 》《制定扩大海洋勘探的国家战略》等。2009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关于制定美国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战略的备忘录》, 并要求着手编制海洋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海洋、海岸与大湖区资源的保护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此外, 还制定实施了以区域为基础的海洋规划, 如《海岸带管理计划》《国家海洋保护区计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洋资源管理规划》等。

1.2 日本

日本是典型的海洋国家, 四面环海, 本土自然资源极为贫乏, 尤其是金属矿藏基本枯竭, 越发依赖海洋作为其重要资源来源地[3]。因此, 日本非常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日本海洋管理机构中央政府级别的主要有以下8个:总务省、农林水产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文部科技省和海上保安厅。其中, 国土交通省主要负责沿岸海域的开发利用、空间利用和全国海洋国土的开发, 制定有关规划和法规。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海洋开发审议会、海洋开发有关省厅联席会、海洋开发产业协会和资源调查协会负责领导与协调海洋管理工作。同时, 日本建有海上保安厅, 负责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执行。海上保安厅下设11个海上保安本部, 对应负责全国管辖海域的11个海上保安区。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海洋资源的广泛关注, 日本开始加紧制定国家海洋资源的相关政策。2007年日本提出实施“渔政、渔港、渔场、渔村、渔民”五位一体化“大渔业”建设蓝图, 旨在恢复和管理公海在内的渔业资源, 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经营实体, 促进渔村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渔港、海藻场、滩涂和沿岸渔场的配套设施等。2009年日本又出台了《海洋能源矿物资源开发计划》, 部署开发石油天然气、海底热液矿藏和国际海底矿藏等海洋能源矿物资源。

日本不断完善海洋资源的法规体系, 制定和修订有关大陆架开发和海洋渔业开发等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关于防止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的法律》 (1976年) , 控制船舶向海洋排放石油、有害液体物质和垃圾等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的物品;《养护和管理海洋资源法》 (1996年) , 贯彻海洋法公约有关渔业保护的条款, 规定有关养护和管理国家权力范围内, 尤其是专属经济区的海洋生物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法》, 规定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开采方法的相关管理事项;《海洋建筑物案安全水域法案》 (2005年) , 旨在为该国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开发海洋资源提供财政支持和安全保障, 牵制中国在东海海域的油气田开发活动。另外, 还有《渔业法》《专属经济区渔业管辖权法》《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促进法》《关于归制外国人渔业的法律》《关于海洋资源的保存及管理的法律》《海上保安厅法》, 同时又修改和完善了《水产资源保护法》《海岸带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无人海岛的利用与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海洋资源管理的规划, 主要有:《深海钻探计划 (1968—1983年) 》 (1968年) ;《日本海洋开发远景规划的基本设想及推进措施》 (1979年) ;《大洋钻探计划 (1985—l994年) 》 (1985年) [4];《日本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 (1990年) , 并据此制定了《日本海洋开发计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 (1994年) ;《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 (1998—2007年) 》 (1998年)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2000年) , 该计划已有美国等国在内的12个国家参与;进入21世纪, 日本先后制定了《21世纪开发海洋空间计划》《产业集群计划》[5]和《海洋基本计划》 (2008年) , 将推进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 包括专属经济区内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含稀有金属的海底矿床等;《海洋能源矿物资源开发计划》 (2009年) , 筹划部署了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热液矿藏和国际海底矿藏等海洋资源的开发。

1.3 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 海洋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加拿大建立了渔业与海洋部, 负责制定国家海洋管理战略并管理海洋资源。同时, 通过由其统一领导的海岸警备队, 负责海上统一执法。2009年, 加拿大通过《经济行动计划》, 升级海岸警备队平台, 计划新增5艘机动救生艇和9艘中型海岸巡逻舰。

加拿大海洋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较为完善, 主要有:《海洋法》 (1997年) 规定国家海洋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明确联邦政府管理海洋的职责, 该法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综合性海洋管理立法的国家[6];《沿岸渔业保护法》规定渔业资源的监测、控制及监视活动的相关事项;《渔业法》规定渔业和生境的保护与管理、发照、执法、国际渔业协定等相关事项;《渔业发展法》规定渔业增值与开发, 水产养殖及资源开发研究等相关事项。

为加强海洋资源的管理, 加拿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划, 主要有:20世纪90年代联邦政府制定了《绿色规划》, 目的是促进保护沿海和海洋水域行动的进程。根据《绿色规划》, 又相继启动了《弗雷泽河口行动计划》《圣·劳伦斯行动计划》《大西洋海岸行动计划》《五大湖行动计划》和《生境行动计划》。其中《五大湖行动计划》是由加拿大和美国共同负责, 旨在恢复和保持五大湖流域生态系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完整性;《生境行动计划》主要是调查海岸和海洋资源。

1.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最发达的海洋国家, 历来非常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澳大利亚建立了专职的海洋管理职能机构和全国海洋工作协调机制, 负责全国海洋管理工作。并实行统一海上执法, 具体由海岸警备队负责。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先几个通过区域性海洋规划实施海洋政策的国家之一。1989年, 启动了《大陆边缘水深制图计划》, 编制近海资源图集和大陆边缘的水深地形制图, 以加速大陆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需要。1990年, 制定了《海洋工业发展战略 (1990—1994) 》, 该战略主要目标之一是为目前和未来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构架, 并维护其领海和管辖区海洋资源的主权。1997年和1998年分别制定了《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提出了21世纪初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对推动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该国海洋产业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或是具有世界竞争力[7];《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分析了政府、产业部门、资源管理人员等海洋资源用户的科学技术需求, 并将其纳入到未来海洋科技发展中。2007年, 实施了《海洋生物区规划》, 进一步摸清了该国海底和水体环境。

1.5 韩国

韩国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国家, 发展离不开海洋。1996年, 韩国组建了海洋事务与渔业部, 综合协调管理渔业、海上交通运输、船舶安全、海湾和渔港建设等领域, 制定宏观的海洋政策, 并领导海洋警察厅实施统一海上执法。

韩国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管理, 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如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海洋开发基本法》;《海洋开发框架法》明确了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方向;《渔业法》确立了渔业的基本体制, 旨在保护渔业资源;《关于外国渔船捕捞主权实施条例》规定了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相关事项;《防止海洋污染条例》旨在消除海洋污染, 保护海洋环境。

1995年, 韩国海洋管理体制实施了重大改革, 组建了“海洋与水产部”, 同时, 制定了《海洋开发计划 (1996—2005) 》和《海洋开发技术计划 (1996—2005) 》, 为确保《海洋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 1999年, 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2004年, 出台了海洋政策文件《海洋与水产发展基本计划》, 提出依靠振兴和发展海洋产业, 使韩国从陆地型国家发展为海洋型国家, 确立了将韩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五大海洋强国的目标。

1.6 越南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 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高度重视。越南海洋管理实行行业管理, 由不同的部门、机构和地方权力机关按行业分工负责管理。交通部负责港口和航运管理, 渔业部负责渔业捕捞和生物资源管理, 能源部负责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管理, 科技和环境部负责海洋环境管理。1999年, 越南成立海岸警备队, 负责海上的统一执法。

越南建立了以《关于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声明》 (1997年) 和《关于确定领海宽度基线的声明》 (1982年) 为基础的海洋法规体系, 确立了基本的海洋管辖法律制度。其中包括《石油法》 (1970年) 、《水产资源保护规定》 (1987年) 和《渔业法》等。

越南重视在政策方面加强海洋资源的管理。编制了《远洋海产捕捞计划》, 并颁布优惠税则, 支持远洋渔业的发展。1998年制定油气投资活动优惠条件, 以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1999年通过《水产养殖计划 (1999—2010年) 》, 推动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2003年制定了《水产设施计划 (2003—2010年) 》, 投资1.3亿美元在南部地区建造海洋水产品的核心设施。2000年, 起草了《海洋保护区的国家计划》, 保护以珊瑚礁和海草地为主的海洋资源。2007年公布了《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决议》, 综合部署了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防卫和海洋政治等方面的工作。

2主要海洋国家海洋资源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2.1 加强海洋管理的政策保障

美国、日本等世界海洋强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支撑体系。相比之下, 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 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8]。因此, 应树立全局观念, 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利益, 协调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完整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 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

2.2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海洋立法是世界海洋国家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9], 也是海洋资源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8]。目前, 美国、日本、加拿大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 韩国、越南、英国也十分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批专项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取得了可喜成就[10]。建议我国在现有专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充实该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活动, 建立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出台与国家相配套的地方管理的法律法规, 并不断修订已经公布、执行的相关法规。

2.3 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

海洋规划是海洋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于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有序有度进行、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在我国有关海洋资源的规划中, 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结构性问题突出, 且相互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 我国各级海洋政府应在制定相关海洋资源规划中, 尽早解决该问题, 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2.4 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执法能力

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都建立了高度统一、训练有素的海上执法队伍。我国应参照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做法, 建立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的海上维权执法队伍。统一部署海上执法活动;出台海上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海上执法力度;加强专业执法装备建设, 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执法能力。

3 结束语

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1]。我国在今后的海洋资源管理中, 应着重从政策、法律、规划和执法能力等方面加强管理, 促进海洋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实现海洋强国打下扎实的资源基础。

摘要:文章归纳总结了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资源管理的情况, 分析其海洋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 并重点从政策、法律、规划以及执法能力等方面研究提出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国家,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平, 朱之鑫, 徐宪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周秋麟, 牛文生, 译.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3]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

[4]李双建, 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1) :25-28.

[5]杨书臣.日本海洋经济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港口经济, 2006 (4) :59-60.

[6]宋国明.加拿大海洋资源与产业管理[J].国土资源情报, 2010 (2) :2-6.

[7]文艳, 倪国江.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 2008, 26 (1) :79-82.

[8]方平, 王玉梅, 孙昭宁, 等.我国海洋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27 (3) :32-34.

[9]于保华, 胥宁.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分析[J].海洋信息, 2003 (3) :12-15.

《海洋开发与管理》征稿简则 篇9

提交的论文请直接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本刊邮箱·邮件收到后会给您回复.若1周内未收到回复.可电话杏询.另外请注明邮寄地址以及作者的身份证号码。作者收到本W收稿通知后.若6个月未接到录用通知, 口f自行处理所投文稿.并请告知编辑部。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必要时返回作者修改汴清稿。

对于国家重点项0及基金项目有突破n进展、重要理论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产文.水刊将会安排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优先发表。

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视为已获得作者著作权的使用许可.本n有权将所出版的刊物加人各相关网络、数据库或制成光盘版。作荇著作权的使川费包括在稿酬屮.不再另行支付, 作者如有异议.请务必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酌付稿酬 (包括光盘和网络版) , 并赠样刊。

写作要求

1.论文信息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与徘序、作者工作单位、邮编、摘要、关键同、I丨·:文 (包拈必要的图士) 和参考文献等。在文槁首页脚注处标明基金项口名称及编号、获奖项f丨或匿大课题。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学位、职称、研究领域和电子信筘。提供联系人详细准确的通信地址、电话、电子信箱等。

2.摘要砬为独立完整的第三人称的报道性短文.要求350字左右, 应说明本文的H的、方法、结果与结论。

3.关键词3�8个, 尽量选取能突出论文的主题.允分反映论文的创新点.叩词规范的名词术语。

1.正文文稿书写要I:整.用字规范.标题层次分明。正文中引内参考文献的部分.以屮括号标注于引用处右上角。

r) .数卞公式、物理量的符兮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B 3100�3102—93《量和单位》要求:S符号、代表变动性数字的符号以及坐标轴的符号均⑴斜体表示:矢M�张量、矩阵用黑斜体表示:量符号的卜·标.若是变量用斜体表示, 其他情况则用正体表示。暈符号尽最用一个字吁 (特殊情况除外) 表示.在文稿中首次出现吋.必须给出蛩的名称及单位。

6.科技术语和名同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同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如系作者自译的新名词.在文稿屮第一次出现11寸请给出外文原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K共和国法定计S单位.并以国际符号用正体表示。

7.图应冇自明性.必要时应冇图注解释图中各符号含义、注明实验参数。图题信息要完整。图中若有中国地图.国界必须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一致.中国全图匕切勿漏绘台湾和南海诸岛。

8.表要求采用三线表.表中尽蛍不使用竖线和斜线.必要吋可适当增加线段表题信总要完整-及向明性要强.必要时使用注解.表内各中参量符号之G注明笮位其形式是··量符引单位”.

上一篇: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下一篇:慢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