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2024-12-04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共12篇)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篇1

舞蹈是人类艺术之母。舞蹈艺术形神兼备, 融会了音乐的动感、诗歌的韵味、哲学的思辨、戏剧的激情、雕塑的质感、绘画的灵性、宗教的神秘。在舞蹈世界里, 人们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真诚、自然、朴实无华的对真善美的体验和情感洒向人间。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以它那浓缩的情节变化与细致的心理描写, 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 使人们在舞蹈的世界里, 感受心灵的碰撞, 体会百味人生。

一、艺术舞蹈与生活舞蹈

在舞台上面我们看到的那个“舞蹈”我们统称为“艺术舞蹈”, 它就是我们人类艺术皇冠上的钻石, 是普通人不可触及、只能欣赏的“视觉艺术”。而我们身边的那个“舞蹈”, 则是属于每一个人, 是随时可为的“生活文化”, 也可以称为“生活舞蹈”。“艺术”和“文化”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各有不同的价值, 谁也替代不了谁。

我们既然从事舞蹈工作, 就应该对舞蹈 (特别是中国舞) 有更多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舞, 当今的这个“中国舞”又是怎么来的呢?别说普通中国人不明白, 很多基层舞蹈工作者都稀里糊涂, 包括我们的专业院团演员, 心里清楚的也不多。

二、简述中国舞“种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人类在创造语言和文字文明之前就有了肢体语言, 也就是“舞蹈”的雏形。在世界各地各民族, 几乎都记载着本民族的舞蹈历史, 因为它和民族的发展史紧密相关无法分割。但是中华民族的舞蹈史却很特别, 中国舞蹈的史书从远古开始就有记载, 但到了近代, 也就是隋唐五代之后, 从宋代开始, 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出现了空白, 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断层期。这个时期不是一年两年, 也不是十年八年, 而是好几百年, 是好几个朝代,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性悲哀。

到公元907年唐代灭亡的动荡历史时期, 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格局, 大约有50多年。在那个时候, 五代十国还延续着宫廷乐舞的制度和机构 (也就是国家歌舞团制度和机构) , 但虽然承袭唐制, 却又远不如唐代兴盛。逐步逐步, 随着宋代的建立, 宋家皇帝宋徽宗酷爱书画, 加上那时经济状况远不如发达的唐代, 那么随着皇帝的喜好, 先后解散了宫廷乐舞机构 (即解散国家歌舞团) , 将歌舞艺人们发放生活费遣散到民间去了。这些艺人即不懂务农也不会务工, 在民间只能靠卖艺为生, 并不断在民间繁殖。也就是从宋代开始, “中国舞蹈”由宫廷流落到民间, 民间舞蹈开始大规模流传和盛行。在史书上被称作“宋代的队舞” (即民间艺术社团, 今天俗称“民间舞”或“社火”)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些舞蹈, 很多都有皇家的影子, 比如“狮子”, 狮子原是外裔来的动物比如“龙”, 龙被看作皇帝的象征比如宫廷每年开春时节举行的大型春耕仪式“打春牛”, 又叫“鞭春”以及“鞭春”之后的插秧歌舞 (即秧歌) , 都曾盛行于宫廷和地方政府 (各县均由县太爷亲自执鞭) 。

自从宋代解散了“国家歌舞团”之后, 宫廷艺术 (也就是国家艺术) 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常说“唐诗宋词元曲”, 也就是说宋代盛行“词”, 元代盛行“曲”。“词和曲”紧密相联, 都与说唱 (吟唱) 有关。那个时代“曲艺”开始在官方盛行, 皇家也逐渐改以“听书”作为精神享受了。元代时间不长, 进入明代已经开始有了戏曲, 直到清代, 戏曲受皇家追捧, 使得中国戏曲越来越讲究, 越来越完善, 发展到极致。我们可以回想, 在介绍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书中都能够看到皇家经常和“戏子”交往, 甚至皇子业余时间会去做“票友”唱几场戏, 而各地的官家更以包养名戏子戏班为时髦, 比方《红楼梦》中的贾府、包括民国时期的《家春秋》等等。这时候, 我们可怜的舞蹈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彻底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八九百年。在中国的词汇库里有一个词叫“看戏”, 很长很长时间以来, 这个词几乎是所有“舞台艺术”的代名词, 中国人只会说“看戏”, 找票的时候会说“谁有戏票”, 连我们遗留下来的演出古迹也都叫做“戏台、戏楼、戏园子”, 在那么漫长的历史时期, 那么大中国、那么多的人口, 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代赵飞燕、唐朝胡姬那样名垂千古的舞蹈家, 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的时候, 在中国大地上, 仍不存在任何一个正规的歌舞艺术团体和可以供舞蹈演出用的剧院。

建国后, 中国舞蹈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号召下决心重建中国舞蹈艺术体系, 这个重建的工作是从50年代开始的, 从那时起步到今天, 中国舞蹈艺术体系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 已经另世人刮目相看, 在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 “年轻的中国舞蹈艺术”走过了两个“制高点”。

1、风格化语言形成的制高点, 既然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舞” (包括现在舞台上的民间舞、民族舞、古典舞等) 是在解放后逐步产生和建立的体系。

2、性格化语言形成的制高点, 中国舞蹈发生最大的革命, 就是“编导”概念的出现。并且由这个概念产生了“创作”。

张继钢老师的藏族独舞《母亲》, 从始至终, 演员都没有直起过腰, 这个节目高级就高级在他选用了这样一个体态来完成他对于这个人物的刻画。看似简单, 其实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类似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许多启示, 什么是美?什么动作才是美?美绝不仅仅是华丽, 也绝不是曼妙的身材、漂亮的脸蛋才能够传达美, 美是由心灵来传达的, 准确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染力传达美, 独特鲜明典型的个性传达美。

三、总结

“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新世纪的文艺工作者, 我们要抓紧这个契机, 向先辈们学习, 在发展舞蹈艺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篇2

内容简介:本文对于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开发舞蹈艺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及当前舞蹈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舞蹈,传承,保护,开发,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试谈中国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邓红霞》

《走向大众化的舞蹈艺术

金秋》

《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佚名》

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也在不断更新自身艺术形式,创新发展、繁衍不息,从而流传至今。而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随着其时代的发展,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迁,而这其中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舞蹈艺术日益大众化的表现。但同时中国舞蹈艺术也因环境的变化,多种文化背景的冲击下,传承保护工作日益变得困难。面对亟待保护的中国舞蹈艺术,思考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值得研讨的问题。

首先对于中国舞蹈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更加绚丽多彩。这些形式反映了当地的劳动生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

一: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遗产的传承发展应有切实措施。

(一)国家应当重视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统筹全国对舞蹈艺术发展大计。并注重各地的即将消失的舞蹈艺术资料和文化现象加以重点保护。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奖励对古代舞蹈艺术资料的贡献和积极传承的行为。当地文艺组织定期到民间采风,采集各地流传的未落实国家资料记载的艺术,并向当地的人民表演传播相关的本民族的舞蹈精髓文化,通过宣传栏来普及中国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知识。并对积极参与舞蹈创作与传播的劳动人民进行表彰。

(三)丰富舞蹈文化传播和发展途径

1广泛开展舞蹈比赛。各种喜闻乐见的比赛、评奖活动可以激发舞蹈艺术创作者得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使普通大众关注到舞蹈文化取得的各种成果,也可提高大众对舞蹈的审美欣赏水平。2举办个人舞会也是激发民间各阶层的兴趣爱好,使舞蹈的民间传播和普及更加容易,也使各种流派的艺术家的风格能加以展示,推动舞蹈艺术的成熟与更高峰。3活跃部队舞蹈创作。根据部队舞蹈创作的战斗性、时代感、创造性强的特点,积极推进部队文艺兵的灵感火花的闪现与加工合成,同时能与部队生活的特点紧密结合。4不断创新旅游歌舞。在当前旅游事业不断兴盛的状态下,深入挖掘自然人文景观中隐藏的特点与可塑性的成分,融入旅游歌舞创作中去,在传统的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发展。5学院风创作为传统舞蹈的发展注入新生机。

二:积极开发创新中国舞蹈文化,为其注入新生机与活力

中国舞蹈艺术的丰厚底蕴是我们应该吸收与传承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更应不断与时俱进,开发创新,将舞蹈事业再创高峰。

(一)注重对专业舞蹈研究创作者的资金,设备的投入,为舞蹈创作条件。将其各门派的舞蹈文化发展创新。

(二)在民间不断挖掘自由创作人才,活跃民间的舞蹈创作因子,浓郁舞蹈文化传播气息,创造舞蹈创作土壤。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才培养。新的舞蹈开发的因子往往在青少年这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中闪现。对青少年舞蹈知识水平和引导其发挥改造是对舞蹈的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关于舞蹈欣赏教学质量的改善

近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十分注重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审美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的舞蹈欣赏课程。依我对现有舞蹈课程的了解和思考,认为:

(一)播放古今优秀的舞蹈创作作品对同学们直接的感官刺激和思维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加强课堂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的感受喜好和观点看法可求同存异,推动课堂气氛活跃。

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篇3

关键词:六代舞 燕乐

舞蹈起源于劳动,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古老的舞蹈是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之间最激动的思想感情。舞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司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并把乐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为其政治服务(周公旦《四裔乐》),并出现了专职乐舞奴隶——“倡优”。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也包括脚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乐舞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如“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在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尤其是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更是如此。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的“武舞”《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制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旦乐》。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在元朝,又出现了“元曲”,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

进入清朝以后,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清明时代宫廷乐舞已逐渐僵化、刻板,成为没有任何艺术生机和感染力的礼仪和程式。尽管清代宫廷增添一些满族风格的舞蹈节目和形式,也未能挽救宫廷乐舞的衰败。

历史到了近代之后,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社交舞”等开始传入我国。1922年,俄国芭蕾舞艺术家安娜·巴普洛娃来上海公演芭蕾舞“天鹅之死”等,将芭蕾舞演出带进中国;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第一代亲传弟子“俄玛·邓肯”曾率邓肯舞蹈团来我国的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演出,使现代舞第一次与中国人见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

在20世纪20年代,以黎锦晖为代表的舞蹈工作者,创作大量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节目,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而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影响下,吴晓邦举起“新舞蹈艺术”的旗帜,积极以新舞蹈为抗日战争与民主解放斗争服务,相继创作了一批舞蹈,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舞蹈的先驱者,如戴爱莲。戴爱莲是一位新中国舞蹈界的老前辈,三代人侨居国外,14岁到伦敦学习芭蕾,1941年回国后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等地编创舞蹈《空袭》、《思乡曲》等,宣传抗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深入少数民主学习舞蹈,创作了《瑶人之鼓》、《拉萨踢踏舞》、《青春舞曲》、《边疆舞》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戴爱莲、吴晓邦分别担任了正、副主席,为我国舞蹈事业提出了积极建议。在50年代还建立了培养我国专门舞蹈人才的“中国舞蹈学校”,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它们在新中国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时我国的舞蹈无论在题材、体裁,还是在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现代古典舞蹈的未来发展 篇4

一、中国古典舞蹈概述

(一) 中国古典舞的涵义

对于何为中国古典舞, 需要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 “古典”一词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经典”, 其应该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发展成的一种动态艺术风格或者结构。“古典”一词体现了所言事物内部的一种规范性、严谨性、传统性、典雅性, 以及代表性;从“中国古典舞”一词或者这一说法中, 我们应该看到其至少要有四层涵义:第一, “中国”的;第二, “古典”的;第三, “舞蹈”的;第四, “时代”的。“中国”代表了它的民族特性及审美倾向, “古典”阐释了它的艺术风格, “舞蹈”说明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 “时代”指的是它的形成或者发展时间阶段。概括而言之, 就是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性及审美倾向的、具有明显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风格的、在历史上形成并在现代得以继续发展的舞蹈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 保持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风格与气派。

(二) 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意识

中国古典舞蹈所具有或者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识, 其真正形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之中, 其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我国当代舞蹈先驱吴晓邦先生在他的著作《舞论续集》中就说中国古典舞的概念、精神及意识是与中国古代作家与民共忧患的精神内涵相一致的, 他也将中国古典舞蹈的所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称为古典精神或者古典意识;中国古典舞蹈所体现出来的古典精神、古典意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作一种“中国传统”被传承下来的, 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本质。这里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精神、意识的“中国传统”,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狭义的“中国传统”是指与舞蹈创作者有关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意识, 其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内容及所要表现的精神;广义的“中国传统”, 则是指庞大中华民族群体所共有的各种生活习俗及其背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古典舞”背后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 即中国古典舞蹈的精神与意识。

二、中国古典舞蹈在现代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源于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 不断的发展、完善于各个历史朝代之间,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民间艺人都对中国古典舞蹈发展作出了贡献;临近现代中国古典舞迎来了大完善、大发展的时机, 实现了从形成到成熟再到完善的转变。

(一) 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发展进步

进20世纪中期, 中国古典舞蹈实现了发展的“两大步”;第一步, 就是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舞蹈艺术学校筹建、老一辈舞蹈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中国古典舞教材研究与编写工作, 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古典舞蹈教学的水平, 加速了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第二步, 就是依据现代人审美意识的变化, 对中国古舞蹈的设计、表演程序等进行了积极的改造, 将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内容、形式剔除掉, 并赋予中国古典舞蹈新的时代美感, 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现代古典舞。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蹈发展是与老一辈舞蹈家的贡献分不开的。

(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复兴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对《丝路花雨》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蹈再次激起了社会对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关注, 《丝路花雨》以中国敦煌壁画、泥塑中的古典舞为再创作素材、内容, 开创了中国古典舞以静态文物、文献资料进行创作, 旨在复活中国古典舞的先河, 也在国内唤起了一阵汉唐之风;接着仿古典乐舞的出现, 又再一次将中国古典舞蹈发展推向辉煌, 其中以《仿唐乐舞》为代表, 把失传了几百上千年的古典乐舞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成功且全部复活, 并以更加完整、丰富, 更加多姿多彩的舞蹈形态展现给世人。

三、中国现代古典舞蹈的发展措施与建议

中国古典舞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在面对强大异域文化冲击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土, 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融合外来优秀文化, 力求在新的道路上再创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辉煌。

(一) 丰富中国古典舞创作素材

创作素材是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舞创作素材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 进一步丰富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素材是实现中国古典舞蹈未来健全、健康发展的基础。丰富与整合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素材料是必要的, 在中华民族悠久与广漠的文化土地上, 有着丰富的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素材, 抱着传承、谨慎的探索精神, 进一步挖掘古典舞蹈创作素材, 为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传承及学科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整体体现, 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其也深深的影响与指导着我中华民族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命体验, 也同样指导着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为实现在中国古典舞蹈未来的健全发展, 必须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舞蹈学科的构建, 更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及开放式的思维接纳新元素, 通过反复整合, 最终为我所用。

(三) 舞蹈创作继承与创新并重

要想实现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健全、健康发展, 就必须大胆的进行开拓创新, 在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中国古典舞蹈已有精华的基础上, 寻求一条属于中国古典舞蹈自己的发展道路。首先, 要将中国古典舞蹈创作与时代接轨, 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促进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演变;其次, 以现当代为立足点, 尝试将中国古典舞蹈构建成一门独立学科, 在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支持下, 再续中国古典舞蹈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侯丽娟, 吕畅.浅析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J].音乐时空, 2016 (02) .

[2]丁健勇.探究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 2010.

[3]赵新慧.中国古典舞的特质及其理念[J].戏剧之家, 2015 (02) .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篇5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自20世纪末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激增,导致“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舞蹈专业毕业生同样跻身庞大的就业阵容中,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文章以问卷、访谈的方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期望了解目前我国舞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另一方面也从调查中归纳、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千里只为一次分享 我的泪水 你的喜悦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为你分享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

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发布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发布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

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

利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篇6

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正在大致沿着三个方向发展,其原因或是编舞技巧运用的不同,或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气质和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就这三个方向,下面我粗略地谈一谈近年来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出现的倾向。

一、现代气息的民族制造

随着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入到舞蹈编导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北京二中的作品《红扇》,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将扇子的基本元素结合到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造型、构图以及服饰、音乐之中,使作品给人以“现代舞蹈”之感。

对于这类舞蹈,观众的意见褒贬不一。事实上,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如音乐界的“高原红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等。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观众是接受还是拒绝,它都将会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侠骨风情

以《女钟馗》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对于这类作品,反对的声音很少,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基本上都是乐于接受和喜欢的。这类作品在不断的寻找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寻求当中进行创作,用舞蹈表现文化和历史,顺应了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

三、原汁原味的山林水月

第三个方向就是被称之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例如著名的《阿细跳月》以及刚刚在河北艺术中心上演的《云南映象》等。《阿细跳月》是昔日彝家老少围着篝火自娱自乐、谈情说爱的歌舞表演。而《云南映象》在形式和结构上不应与单个舞蹈相提并论,就其舞蹈的气质风韵来说,《云南映象》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从《云南映象》的成功我们就可以看出观众对于这类舞蹈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态”的出发点和纯粹、自然的气质以及未经训练的演员等,都成为引起观众关注的因素。

这类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画卷。

综合观察民间民族舞蹈的这三种发展动向,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它们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三个分支,都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的合理而正常的现象。那么,在这三种之中,哪一种更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本质特征,哪一种更具有生命力并进而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代表方向,似乎我们的讨论应该更进一步。

何为民间舞?罗雄岩先生解释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罗先生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1、民族民间舞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传承并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2、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出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在这两层意思中,更为重要的是后者,也就是民族民间舞其在文化性上的特点。因为文化性是民族民间舞的个性所在,是民族民间舞相互区别、各具风采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才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

在上述三种动向中,很显然,第二种是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都知道,第一种是不会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的,它可以作为一个边缘种类而长期存在,但是与其他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使它的作品不再具有纯粹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不能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要求;而第三种虽然具有“原生态”的特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纯粹追求形式的原汁原味并不能保持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事实上《阿细跳月》、《云南映像》并不是一点都没有加工创作的,它的成功除了“原生态”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更多不可或缺的客观原因,而这种类型的舞蹈如果出现很多的话,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将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篇7

一、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现状

1. 中国传统舞蹈对当代舞蹈的促进性

中国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展现着民族风韵和民族精神, 中国的不同地域展现着不同的文化精髓, 它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姿态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非常优秀的传承和保护。很多少数民族的舞蹈, 都以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人物性格, 配合人声及民族乐器的伴唱和伴奏, 展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魅力。同时也有很多作品在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同时展现了更贴近现代社会的观点和想法, 引起了现代人的思考, 有一些如《恋舞伊人》是展现少数民族的辛苦和勤劳, 有一些, 如《瓦尔俄足》则是着重表现女性的知性和柔美。这些出色的杰作, 提供了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平台,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中国传统舞蹈对当代舞蹈的局限性

虽然很多优秀的中国古典或民族舞蹈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依然有许多作品没有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其选材和技术上显得老套、陈旧, 没有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古典民间舞蹈 (这里把汉族民间舞蹈做例子) , 戏剧文化对其有比较大的影响, 这些舞蹈非常多的具有故事性, 情节性。可是现在这类舞蹈创作更偏向于是进行抒情与抽象创作, 不讲故事而讲究情感和情绪的抒发。可是如果只为了抒发感情就会让得舞蹈作品内容空洞。

由于受中国传统舞蹈的影响, 中国舞蹈发展至今, 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舞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享受了, 因为这些舞蹈在表现社会生活和塑造角色方面都会受到风格、特点、区域等方面的约束。因此在表现手法上会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不能够灵活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个时候能够自由塑造人物和社会的当代舞显得有为重要。当代舞发展至今, 能够列举出很多集抽象与情境于一体的高水平作品, 它们已经被高度诗化、写意化了。当代舞蹈着重展现或展示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面貌、精神状态, 着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经历、思想、气质, 以此为媒介进行当代舞创作。

在过去的几年中所进行的舞蹈大赛, 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当代舞作品, 这些作品相对于芭蕾舞、民族舞、交际舞或古典舞, 都更展现着时代的特征, 折射现实的社会。但是在其中, 很多作品都是舞蹈界经常存在的内容。比如很多舞蹈都会采用军旅题材, 这些作品无疑不是在展现军人的飒爽英姿、英勇善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状态, 也展现了他们在训练和生活中所经受的一次次磨砺和考验。但是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盲目跟风的作品, 在思想和内容上都不够饱满;另外抒情类作品也有很多, 比如借大海、阳光、高山书写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愫, 这也是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的主要展现形式, 但是这些作品的内容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没有从思想上使观众得到激烈的碰撞和改变。当代舞剧一般情况下需要有足够的思想深度、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 要被市场所认可、接受, 可是从当前情形来说, 国内这样的作品非常的稀有。出名的作品的缺少, 对当代舞在国内市场上的号召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更加深了观众对当代舞认知程度偏低。与此相反, 在国内外舞台上更受欢迎的是简单明了、唯美浪漫的芭蕾。

3. 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舞蹈作品的编导思想依然受制于传统风格的舞蹈素材, 因此在作品中很难看到舞蹈的创新性和开放性。除个别作品外, 我们看到大多数的舞蹈作品依然不能拜托芭蕾、民族舞和交际舞的传统技巧和动作。而这些基础的技巧和动作都会和已经存在的舞蹈形式产生雷同, 创新性低, 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虽然现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当代舞的创作已经有所突破, 但是目前国内的编导和演员并没有很好的学习国外的创作形式, 因此还没有达到较大的创新。如果现在编导和演员不认真思考创新问题, 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艺术表现技巧, 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落后于西方国家。可是这种落后可能会是我们国家舞蹈史上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同时也是不可挽回的遗憾。不但我们的编导和演员得不到良好的锻炼, 观众也难以欣赏到更好形式的舞蹈演出。

二、中国当代舞蹈的主要特点

当代舞蹈即不同于其他风格 (如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芭蕾舞蹈) , 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 不拘一格, 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 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当代舞蹈的发展壮大凝结了业内人士多年不断的探索、研究的辛苦努力, 在保持自身舞蹈风格的同时吸收外国舞蹈的精髓。无论在编舞、表演技术还是舞台效果都大胆地运用了创新思维。这样可以让舞蹈变得时尚前卫, 不被传统、不被流派所制约, 吸取他们中的精髓, 把所有的技艺都为当代舞蹈服务, 拓宽了舞蹈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三、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方向

1. 当代舞蹈和民族文化的结合

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首先应结合中国古代舞蹈进行创作, 我们国家的舞蹈应当首先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关键部分, 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及传统与式样即是一个国家的独有特色, 中国的当代舞更应该有独树一帜见解与思考, 而不能趋之若鹜。学习当代舞不应该是仅仅学习当代舞的皮貌, 搞几个抽象得肢体动作, 抹几缕抽象线条, 让观众去捉迷藏。这种认识完全是肤浅的, 更不会被国际当代舞蹈界所认可。中国当代舞必须恰当地与国际接轨融合在一起, 主要方面还是源于民族传统的形式和当代舞的表现方法, 从中反射出当代舞的精华。应在遵循中华文化的审美观点的原则上来构建中国当代舞蹈独有特色。在风格上应该将沉淀着我们民族“圆流周转”的美学时空观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以及“虚实相生”的美学表现手法相结合, 最后缔造出中国当代舞蹈。而对于国外舞蹈风格的觉醒则提示我们应该适当改变创作和表现风格, 更加开放而自由的展示舞蹈的内容, 更加包含激情和韵动。

2. 当代舞蹈和音乐的统一

中国当代舞发展最开始, 很多的作品只为了强调形式化, 编舞者们都沉浸在了对动作的追求之上, 而大多数对舞蹈音乐的配合是被经常疏忽的问题。“乐为舞心, 舞为乐容”音乐发展到今天, 节奏、音响全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样可以非常充分激发表演者本身和观赏者的共同语言。所以编创者们现在非常关注对音乐的选择和把握, 音乐又一次变成了当代舞的亲密伙伴。因此, 当代舞的发展需要有机地和音乐成为一个有机体。

3. 当代舞蹈的主要方向

一切当代舞作品的创新或创造, 整体上说, 都是对一个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展现形式。因此, 中国当代舞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紧紧把握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发展精神, 同时应该跟随世界舞蹈界进步的潮流, 利用创新精神和手法表达出时代气息, 向观众展现作品的表现精神和内涵。从而给予观众一个崭新的、展现生活、展现实际的感官体验和美的感受。因此未来的中国当代舞应该是绝对展现舞蹈家创新精神的舞蹈, 并且无论在动作和语言上都给观众一个新的感官体验。因此, 在创作题材上, 需要借鉴中国传统舞蹈的故事性, 同时加上一定的创新, 使当代舞蹈和古典舞、民族舞相互结合, 让创作的作品内容更加丰满。这些舞蹈形式都是中国当代舞蹈发展所需要借鉴的形式, 只有思想创新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三、结语

我们总结能够发现, 对当代舞的发展憧憬着美好前景, 由于当代舞的这种崇尚生命自由, 渴望心灵解放, 主张创新的艺术观念以及平民化的艺术表演形式, 这让很多的人逐渐开始关注它、喜爱它, 甚至迷恋它。从而使其在世界舞坛上锋芒毕露、屡创佳绩, 并赢得世界舞蹈专家家的一致好评。这些令人羡慕的成绩都是中国当代舞者们永不言败, 长期孜孜不倦努力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篇8

早在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之间最激动的思想感情。舞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司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 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 并把乐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为其政治服务 (周公旦《四裔乐》) , 并出现了专职乐舞奴隶———“倡优”。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 设立乐府, 广泛收集民间歌舞, 出现了“百戏” (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 也包括脚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 。当时汉代的乐舞, 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乐舞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 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如“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在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 社会政局稳定, 生产恢复, 对外贸易发达, 国家强盛, 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 尤其是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更是如此。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的“武舞”《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制鬼神, 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旦乐》。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 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 成立了“教坊”、“梨园”等, 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 (坐部伎和立部伎) , 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 (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 和软舞 (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

在元朝, 又出现了“元曲”, 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 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

进入清朝以后, 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昆曲和京剧, 清明时代宫廷乐舞已逐渐僵化、刻板, 成为没有任何艺术生机和感染力的礼仪和程式。尽管清代宫廷增添一些满族风格的舞蹈节目和形式, 也未能挽救宫廷乐舞的衰败。

历史到了近代之后, 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逐渐流入我国, 甚至外国的“土风舞”、“社交舞”等开始传入我国。1922年, 俄国芭蕾舞艺术家安娜·巴普洛娃来上海公演芭蕾舞“天鹅之死”等, 将芭蕾舞演出带进中国;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第一代亲传弟子“俄玛·邓肯”曾率邓肯舞蹈团来我国的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演出, 使现代舞第一次与中国人见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 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 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

在20世纪20年代, 以黎锦晖为代表的舞蹈工作者, 创作大量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节目, 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而20世纪30年代, 在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影响下, 吴晓邦举起“新舞蹈艺术”的旗帜, 积极以新舞蹈为抗日战争与民主解放斗争服务, 相继创作了一批舞蹈, 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舞蹈的先驱者, 如戴爱莲。戴爱莲是一位新中国舞蹈界的老前辈, 三代人侨居国外, 14岁到伦敦学习芭蕾, 1941年回国后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等地编创舞蹈《空袭》、《思乡曲》等, 宣传抗日,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并深入少数民主学习舞蹈, 创作了《瑶人之鼓》、《拉萨踢踏舞》、《青春舞曲》、《边疆舞》等。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 戴爱莲、吴晓邦分别担任了正、副主席, 为我国舞蹈事业提出了积极建议。在50年代还建立了培养我国专门舞蹈人才的“中国舞蹈学校”, 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它们在新中国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 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时我国的舞蹈无论在题材、体裁, 还是在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摘要: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 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 成立了“教坊”、“梨园”等, 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 (坐部伎和立部伎) , 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 (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 和软舞 (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

关键词:六代舞,燕乐

参考文献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篇9

对于舞蹈的长远发展, 舞蹈教育是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进步, 在舞蹈教育中, 对已有学科的改进和新学科的加入, 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 为舞蹈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文学修养

舞蹈艺术类学生,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中, 文学修养相对于文化课的学生, 大部分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曾有人用“没文化”三个字评价过某部舞剧的剧本, 这是否说明了些什么呢?一个成功的舞蹈不在于舞蹈动作多花哨、技巧多高难度, 而在于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 能够让观众看到编导想要倾诉和传递给观众的内心情感。很多优秀的舞蹈以及舞剧, 能够被观众赞赏, 并留下深刻印象, 都是因为编导在通过舞蹈这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将一个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有血有肉的呈现给大家。就如第八届桃李杯的获奖作品《孔乙己》,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人物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而通过舞蹈的表现, “孔乙己”的这些特点瞬时从你脑海里跃至你的眼前, 嗜酒、偷书、被打、断腿这些鲁迅先生笔下的情节就这样真实的呈现, 这就是舞蹈特殊的魅力。《雷和雨》、《大红灯笼高高挂》《睡美人》《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经典的舞剧, 都是来源于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就足以说明文学修养对于舞蹈而言, 影响力是无法忽视的。

二、舞蹈精品鉴赏与分析

舞蹈精品鉴赏与分析课程, 我想只是分析舞蹈作品的技术技巧、舞台调度、舞蹈编创的动机以及舞蹈动作的架构是不够的, 一个成熟的舞蹈作品也是和音乐、服装、化妆、舞美灯光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我们舞蹈精品鉴赏与分析的老师除了能够通透的分析舞蹈本身以外, 也必须对舞蹈的其它构成部分有很好的解读能力。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 舞蹈已经和商业接轨的当今时代, 如何更好的吸引观众眼球, 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爱上舞蹈这门艺术, 显然以上几点都起到加分的作用。就如这次龙年春晚的《雀之恋》, 为何能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和喜爱, 我想这不只是杨丽萍与其搭档高强的舞艺, 那身临其境的口技, 华美的服装, 精致的妆容, 如梦境般的舞美效果, 那最后震撼人心的孔雀开屏, 这所有的组成, 除了将舞蹈完美诠释以外, 何尝不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鬄盛宴?

三、艺术经营

营销学 (Marketing) 是一门研究企业经营与销售活动的学科, 美国营销协会将其定义为:营销是一个计划和执行知识、货物以及服务的形成、定价、推广和分拨的全过程, 目的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个人和组织的需求。艺术经营 (Art marketing) 的原理其实是如出一辙, 只是所销售的产品不同而已。当有人第一次买票进剧场观看舞蹈, 形成供需关系的那一刻起, 舞蹈就已然成为了一种商品, 舞蹈市场也就自然形成, 而如何让舞蹈市场发展壮大, 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和消费,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到艺术经营的知识。一个舞团或一部舞剧的演出该如何运作, 方向性的判断、对市场准确的分析、有效的宣传等等, 这都是和经营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的。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田培培教授曾发表论文《中国舞蹈艺术需要与经营联营》, 文中阐述在舞蹈编创核心理论课程框架中, 融入舞蹈艺术经营课程的重要性, 不仅可以快速引导学生认知舞蹈创作的相关合作要素舞蹈创作的内外部应用环境要素、舞蹈创作成果的生存与发展等相关要素, 还能为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舞蹈专业视野”。

四、舞蹈治疗

舞蹈治疗, 又称动作治疗, 是利用舞蹈或即兴动作的方式治疗社会, 情感, 认知以及身体方面的障碍以及增强个人意识, 改善人们的心智。舞蹈治疗是因为现代舞蹈艺术和心理学的结合而诞生的。Marian Chace和Mary Whitehouse是舞蹈治疗的先驱。1966年, 美国舞蹈治疗协会 (ADTA) 的成立标志着舞蹈治疗的专业地位获得了承认。舞蹈治疗适用于各种不同程度的关于身体、情绪、和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 能够解决和帮助人们的范围非常广泛。舞蹈治疗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目前, 中国大陆, 香港和台湾总共只有不超过10名具有在ADTA注册的舞蹈治疗师。在台湾, 舞蹈治疗发展相对走在前列。韩国在2006年成立了韩国舞蹈动作心理治疗学会, 明知大学、顺天乡大学、首尔女子大学在硕士课程里均开设了舞蹈动作治疗的学科, 并且已经有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部分医院已经开设有舞蹈治疗工作室, 舞蹈治疗在韩国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中国, 舞蹈治疗却并不被人们所熟知, 开展舞蹈治疗课程,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契机, 不仅可以发挥专业之所长, 而且对于中国舞蹈以及中国舞蹈治疗未来的发展,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于此同时, 国家对舞蹈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 将舞蹈艺术普及化

同样身为艺术, 为何音乐和美术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西方国家, 舞蹈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舞蹈是中小学以下的必修课, 但目的不是单纯跳舞, 而是通过舞蹈来开发智力, 增强办事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认识能力等, 就这一点目前在我国还不很发达, 舞蹈在中小学只是作为兴趣班或者舞蹈队的形式存在。舞蹈的普及化, 除了可以开发智力、培养气质、增加艺术修养等等以外, 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对舞蹈这门艺术有所认识和了解, 而且也可以及早的发现和发掘舞蹈人才。当孩子对舞蹈有更多的认识, 产生更多的兴趣后, 对舞蹈各方面的关注自然也会增多, 如此一来, 父母也会将一部分注意力跟随孩子转移到对舞蹈的关注上, 以及陪孩子去剧场观看演出、购买舞蹈类的相关书籍及影像资料等,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舞蹈的普及化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益的同时, 对舞蹈的传播推广以及舞蹈市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加大对舞蹈艺术传播和推广的力度

韩国一直致力于舞蹈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工作, 在各大中城市由国家运营的国立舞蹈团、市立舞蹈团, 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纷呈的舞蹈艺术作品。人们进剧场观看舞蹈演出, 就如中国人买票进影院看电影一样, 是件太普通不过的事情, 而且票价也是每个工薪阶层都足够承受的范围。然而在中国, 能够享受如此盛宴的, 首先会想到北京。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 国家级的演出, 国外舞蹈团的巡演, 个人舞蹈团的巡演, 只要你有时间, 在北京是不愁没有舞蹈演出看的。当然, 有些时候, 购票还得有求于黄牛党。除了北京有这种盛况空前的

舞蹈训练者合理的饮食结构

安红梅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合理的饮食结构是舞蹈训练的物质基础, 它对舞蹈训练者功能状态、体力适应、训练后的恢复和伤病防治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对舞蹈训练者而言, 合理的饮食结构就是指根据各类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 合理地掌握各种食物的比例搭配和卫生要求, 实现既合理又高营养的饮食结构, 讲究营养科学, 以便更好地完成和发挥舞蹈动作。

关键词:舞蹈训练者;饮食结构;合理

舞蹈训练者的能力不仅取决于科学的训练、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需要良好的脑力和体力的支撑, 而且取决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和合理的营养结构。合理的饮食结构是舞蹈训练的物质基础, 它有利于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器官功能的调节, 而且有助于舞蹈训练者充分发挥训练效果和竞技能力, 做到最标准的动作和最完美的舞蹈作品。合理的营养对舞蹈训练者功能状态、体力适应、训练后的恢复和伤病防治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因此说, 合理的饮食加上严格的科学训练, 才是创造优秀舞蹈人才的基本保证。

一、舞蹈训练者中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

如今, 不少舞蹈训练者对合理的营养饮食问题有一个误区, 普遍认为鸡、鸭、鱼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才算有营养, 价格贵的食品才有营养, 而对粮食的品种及其摄入量则重视不够, 更不知粮食等淀粉类食品和糖是提供人体60%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 单靠一种食物, 不管数量多大, 都不可能维护人体健康。因此, 要保证合理营养, 食物的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 使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数量充足, 比例恰当, 过度和不足都将造成不良后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少舞蹈训练者中存在爱吃零食、挑食、偏食、快食的不良习惯:就其挑食和偏食而言, 很多舞蹈训练者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 喜欢吃巧克力、膨化食品、饮料、油炸食品等, 而对绿叶蔬菜、胡萝卜、鱼、黑木耳、肥肉等极度不喜欢, 造成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 部分营养素摄入不充分, 而部分营养素摄入有些过量, 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 会对舞蹈训练

景象, 还有一些大城市。因其城市发展的优势, 舞蹈团体对成本回收及盈利的考虑等诸多因素, 会选择一些大城市开展巡演, 所以, 看舞蹈演出的机会也不少。但在中国很多地方, 由于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因素, 人们是无法享受到舞蹈带来的震撼和乐趣的。在一些中小城市, 人们对舞蹈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电视以及网络, 人们无法亲身体会和舞蹈零距离接触的视觉效果和心灵震撼, 如若只是因为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 我想这并不能成为人们失去对舞蹈艺术零距离接触这样一个机会的强有力的理由。

3. 对非遗及继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 、藏戏 (2009) 、朝鲜族农乐舞 (2009) 审批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 2006年6月,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共41项;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共计55项, 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舞蹈共计13项;2011年5月,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舞蹈共计1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舞蹈共计16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并逐步向市/县扩展。随着时间的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是部分营养素严重缺乏者还会引起营养不良或引起各种营养素缺乏症。最近几年, 以“肯德基”、“劳迪利亚”、“好利来”、“富利来”为代表的快餐食品作为一种消费时尚深受青少年舞蹈训练者的喜爱。但是, 他们享受这些美食的时候, 并不知道经常吃这些西式快餐的危害有多大:这些西式快餐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为主, 而蔬菜量特别少, 如果长期摄入这些西式快餐, 无法补充人体适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会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甚至会诱发许多影响缺乏性疾病, 比如缺铁性贫血等, 从这一方面来看, 西式快餐的危害是非常大, 隐蔽性是非常强的。

舞蹈训练是一种运动量非常大的技能训练之一, 在其训练过程中水分的补充是必需的。但是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舞蹈训练者整天果汁、可乐等各种碳酸饮料不离手, 很少喝白开水或矿泉水, 结果出现了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时常腹泻等表现, 严重者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 产生钙的大量流失, 影响骨骼发育。

在人们的意识里, 吃素食是养生的最好选择。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中, 优质蛋白质的绝大部分是由动物性食物来提供的, 而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卵磷脂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B2、优质钙和铁等。如果长期吃素食, 必然会影响这些脂类、维生素、钙、铁的摄入, 容易出现心悸、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发育不良等问题, 容易缺乏优质蛋白质, 严重者会带来蛋白质缺乏症, 因此, 特别是舞蹈训练者不宜长期吃素食。

总之, 不良的饮食习惯必然导致代谢的失衡和营养状况的不佳。舞蹈训练者因营养摄入不均衡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反映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过程中, 表现为耐力差, 反应慢, 承受运动量和强度的能力下降, 容易疲劳, 肌肉僵硬, 严重时表现为精神差, 睡眠差, 体重下降, 食欲下降, 各器官功能也降低, 容易反复感冒, 无法承受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训练等等, 所以对舞蹈训练者来说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体力状态, 饮食讲究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舞蹈训练者合理的饮食结构

舞蹈训练需要长时间从事以耐久力为主的高强度运动, 其热

推移, 会有更多的舞蹈艺术种类加入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行列,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之后, 才有发展可言, 这对于舞蹈的未来发展来说, 是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但同时, 却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不为大多数人知道和了解的古老的各民族舞种, 保护之后, 路该如何走”?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大多数都是一些老艺术家, 急需下一代的传承, 但由于很多种类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所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国家对非遗继承人的资金补助, 在有些地方并没有如数到达非遗继承人的手中, 资金的不足, 也加大了非遗继承人工作的难度。舞蹈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 有些地方将民族民间舞蹈“产业化”, 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及提高知名度, 这虽然也是舞蹈的一种传承和推广方式, 但是这并没有实现延续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完整意义, 任何种类的艺术, 如果只醉心于表象, 随着时间推移, 本质将会被扭曲, 在失去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真正意义的同时, 更无发展可言。只有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 并密切关注政策的落实以及更好更快速的去解决存在的问题, 对非遗及继承人的保护才具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篇10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述

所谓民族民间舞蹈, 指的是世代在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具体来说, 它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民族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其生动、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中, 从远古流传到现在的整个演变的形象, 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承载着慰藉心灵、愉悦精神、传导知识、传承文化的功能。当前, 民族民间舞蹈在其活动中, 呈现的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原生态, 二是变异态, 三是再生态。

1. 原生态。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 在中国各民族的原始舞蹈的发生、发展中, 从古流传至今, 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原始观念在舞蹈中的表现, 较多的保留或遗存着原发生态的舞蹈形象。如鄂温克族的“跳虎”“篝火舞”、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战争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属于此类舞蹈。

2. 变异态。

民族民间舞蹈的变异态指的是, 在尽可能多的保持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 基本保持原有舞蹈的表现风貌、风俗习惯, 原有的表演形式、结构、人物, 原有的服饰、道具、乐器等的表现形态。所谓的“变异态”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 依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族民间舞蹈自身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结合的一种形态。

3. 再生态。

民族民间舞蹈的“再生态”是以“原生态”中的风格、素材、基本动律为依据, 进行创新、再造的一种新型的舞蹈形态, 这种创新的基础是现实生活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 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是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推进, 以满足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更新更美的审美要求。如刀美兰创作的傣族舞《水》、杨丽萍创作的傣族舞蹈《孔雀舞》、马跃创作的蒙古族舞蹈《万马奔腾》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舞蹈市场呈现出了一片繁荣, 但受近年来娱乐文化多样化的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市场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过于追求新奇而过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的一些内容, 导致了民族性和民间性的流失。

1. 民族性流失。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而形成的, 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然而, 目前, 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这一特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 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已在逐渐减弱。现在很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 却完全没有民族民间舞的内涵, 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 民间性流失。

现今, 市场经济的浪潮袭来, 受此影响,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也偏离了轨道, 不再保留其民间本色, 即使宣称民族民间舞蹈都还有民间性, 也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宣传口号, 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 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1. 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加强政策保护。

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法规, 这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政策仅停留在口头上, 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层面。为此,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加强政策保护, 将其纳入会议讨论, 并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为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经费保障, 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为广大学者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提供保证。

2. 做好保护传承人的工作, 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 承载艺术的方式是人体自身, 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师徒式。因为它的承载方式是人体自身, 所以, 当艺人存活时艺术便在, 当艺人离去时艺术便无。而有些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 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承载人, 发展好传承人。一方面, 要从娃娃抓起, 让传承者从小就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学习技艺, 从而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 并将其传承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 需要正确引导, 在物质上予以支持、在精神上予以鼓励, 以切实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 带领更多的人进入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行列。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记录与宣传民族民间舞蹈。

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猛, 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已经普及百姓家庭。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我们既要做好记录和整理, 运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 把民间舞蹈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 又要加强宣传, 通过专题汇报、现场表演、建立网站、印发宣传手册、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 , 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 大力营造舆论氛围, 吸引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中, 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4. 将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学校教育, 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学校是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最好阵地, 为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良好环境。一方面, 学校要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成立各类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兴趣班, 并建立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骨干队伍, 从而逐步使民族民间舞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使更多的人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另一方面, 学校要将民间艺人引入课堂, 让其带班授课, 以引导少年儿童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从而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提供资助, 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总之, 做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作为舞蹈工作者, 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 以有效的方式传承舞蹈, , 并创新舞蹈表演, 追求民族民间舞蹈特色的呈现, 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在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它的有效保存、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做了一整体概述, 并结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 主要从四方面就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具体探究,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现状,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识经济, 2010 (15) .

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篇11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学科建设 舞蹈职业化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1-01

民族民间舞课作为职业化艺术学院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民族民间舞源于民间,经教育工作者按照不同的教学目的,加工提炼后,带入了课堂。通过使学生接触、学习不同民族独特文化下,产生的独特运动方式,达到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教学目的。

第一是文化传承。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情感、信仰、观念与传统的综合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倾向。在民族文化的贯穿中, 作为民族非常强烈的特殊标识,蕴含了中国民族的活力与价值。其极强的包容性中涵盖了中国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

民族民间舞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俗的意识。即通过动态的形象来传承民族文化,这种动态的形象传承,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线索。当民族民间舞从广场走进课堂,虽然其功能发生了转变,但其主干内容和基本内涵并未变异。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开创,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民间舞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民族情感。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其独有的风格性见长。它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形式。舞蹈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舞蹈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本身具有以非语言的方式继承“传统”的使命。民族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的,“活的社会发展史”。

从宏观历时的角度来讲,民族的即世界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文化光辉灿烂艺术写照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并掌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是文化发展保持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动力。在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只能导致民主精神的涣散和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从共识现实的角度来讲,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学习,能够在不断深入的认识中,从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中找到中华文化的同一性,通过体会肢体舞动时不同的动态特点,能够透析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人生态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达到民族情感教育的目的。通过身体的舞动训练,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舞的热爱,使其认识到民族艺术、民族文化重要性,提高其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第三是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舞蹈是人的行为,在学院派教学中,除了要顾忌到课堂的共性整齐原则,还应当相应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独特,而是保持其与生俱来的灵性,从而提升其创造和发展的能力。

现行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多是以藏、蒙、维、朝、傣以及汉族秧歌和花鼓灯为主。在教材建设的初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三性原则,及风格性、训练性和代表性。即所选内容极具典型性。因此,民族民间舞课是以极具文化底蕴的符号形式,来进行情感与肢体契合训练。通过多民族的切换训练,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身体运动方式与本是中华儿女的学生具有天然的契合基因,以此来训练和发开其身体的可能性,培养其创造力,较现代舞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

第四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众所周知,舞蹈通常被称作“肢体语言”,语言的功能是表达,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同样应当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训练,最终走上舞台,表现自我,表达作品主题,传递作品思想。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走向舞台,那么按照语言训练的一般逻辑来讲,如果说基本功课练习的是吐字及发音能力,民间舞课就是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我们常用会不会跳舞,作为评价一个舞者水平的重要标准,其实就是指有没有支配身体的能力。许多学生基本功极好,但完成剧目时,肢体总是觉得“不听使唤”。舞蹈不是杂技,更不是体育,一个舞者基本素质及技术能力再好,缺少了舞感,都不能说是会跳舞。而民间舞正好弥补了这段空白,成为了基本功到舞台的桥梁。

因此,从舞蹈职业化的学科发展来说,民族民间舞课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舞蹈职业化教育与时俱进宏观要求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廷海著.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6]朴永光著.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9.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复归与发展 篇12

一、中国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 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 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尤为重要。

所谓风格性, 就是指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 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因此, 作为民间舞蹈来说, 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 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 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 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 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 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 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 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 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 追求原汁原味, 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 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 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 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 风格性突出, 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 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 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二、中国民间舞蹈具有自己的技巧

各民族原生态是我国民间舞的根源。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 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

1. 汉族舞。

汉族民间舞蹈是表演者在斗妙争能, 各出新招, 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例如, 安徽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 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 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 (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 、凤台的武佩轩 (艺名“气死猴”) , 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还有诸如山东鼓子秧歌、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 藏族舞。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 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 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 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 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 男女一起表演, 男纵跳挥铃, 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 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 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 鼓队散开站立一旁, 由男演员上场, 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 抖肩起“法儿”, 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动作, 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 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 腾跃飞舞, 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 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 跳起来粗犷奔放, 气势磅礴。

3. 蒙族舞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 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 她们左手横握鼓柄, 右手持一带穗木棍, 边击边舞。盅碗舞, 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 本世纪20年代以后, 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 动作舒展流畅, 柔美端庄, 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 技艺高超者, 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 随着腿部韧性屈伸, 身体的左右晃摆, 快而碎地抖动双肩, 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 时而蹲跳打脚, 由慢转快, 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 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这一点, 从以上对汉、藏、蒙等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三、中国民间舞蹈的复归和发展

复归生命的源泉, 与时代同步发展, 延续历史的传统, 开创民间舞的新篇。

(一) 还民间舞以原生心态。

为什么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自己跳怎样跳怎么有味, 这是原生心态作用。其他地区和专业的舞者表演非本地区的民间舞, 既需要认真学习该民间舞的动作风格, 理解体察该民间舞原生心态的特定性。这虽已非舞者本从的纯原生心态的再生性。但他可在深入民间学习中亲身体验而探获民间舞生命的本源在表演中以自我强烈的自娱与欢愉的激情, 表现出民间舞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以表演自我真实的原生心态, 具体的再现出种种民间舞的特定心态。

(二) 民间舞也要现代化。

民间舞的现代化, 第一, 不是民间舞的西化, 要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第二, 不是民间风格的中国现代舞, 它需保有具体地区的舞蹈与生活的特色和民间舞那样自娱感与原生心态特征。针对目前民间舞的时憋找到突破口与转折点, 具体可从五点考虑, 一要强调动作风格的提纯度, 警惕民间舞全盘现代化的倾向;二要强化民间舞节奏的快速凑与内在的张力;三要加速运动感要告别注重提高流畅感;四要多振兴些阳刚之气, 少些阴柔和中庸之风;五要集中发挥由于民间舞题材、形式、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强烈、新鲜、艳丽所形成的观赏性与联系性的特写优势, 从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气质生活心态中显现历史文化的深厚。

(三) 民间舞要走向世界。

一些国家的民间舞早已超载国界流行于世界, 中国民间舞宝藏的丰富无与伦比, 许多国家舞蹈家仰慕不已, 理应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中国民间舞应有意识的向世界推广一些人们乐跳易学的中国民间舞, 让中国民间舞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广泛流传也是民间舞生命力旺盛的一个关键。

目前, 中国民间舞蹈潜在着极大的生命力, 可喜的是, 民间舞振兴之热在某些地区已见端倪, 已在快速发展, 相信一个相对的“民间舞热”将会出现。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不仅有自己的技巧, 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 潜在着极大的生命力, 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上一篇:车辆试验下一篇:政府海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