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护与管理(精选10篇)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洋开发强度不断增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不断凸显。因此,我国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提出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目的是对具有独特地理生态条件、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实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合理的利用方式进行管理。海洋公园是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形式之一,目的是在保护海洋生态与人文价值的同时,发挥其生态旅游的功能,形成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典范。国家海洋局于2005年认定首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于2011年认定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6个、国家级海洋公园28个[1]。浙江渔山列岛于2008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之后于2012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级海洋公园,成为当时我国第一个同时具有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资格的海域。
1 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发展概况
现阶段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把国家公园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主要类别。自1937年美国建立哈特拉斯角国家海滨公园以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等相继开展国家海洋公园建设[2]。这些海洋公园有效兼顾海洋保护与开发,以澳大利亚大堡礁国家海洋公园为例,其面积占大堡礁总面积的98.5%,经过多年的保护与管理,大堡礁国家海洋公园不仅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而且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每年吸引全球数以万计的游客,旅游收入超过45亿美元[3]。此外,随着当前世界渔业捕捞强度不断加大,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渔民收入逐渐下降;海洋公园对渔业捕捞有所限制,渔业资源因此得以恢复,并且为渔村渔民增加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收入,最终提高渔民收益、改善渔民生活[4,5]。
我国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由于建立时间较短,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发展模式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政策是以单方面保护为主,更多关注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保护区建立后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关注较少[6]。自国家海洋公园设立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兼顾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7,8,9]。
2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和功能分区
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域,总面积5 700hm2,其中重点保护区41.2hm2、生态与资源恢复区178.7hm2、适度利用区2 492.6 hm2、预留区2 987.5hm2(表1)。渔山列岛岛礁总数量为54个(其中岛屿13个、礁41个),目前开发利用的北渔山岛为有居民岛,面积50hm2,现有村民198户498人,其中常住村民40户70人。
2.2 资源特色
2.2.1 环境优美
渔山列岛属于典型岛群生态系统,海岸曲折、岛礁棋布、水道纵横、气候宜人、水质清新、环境优美。与浙江近岸其他海域相比,渔山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更为优良,是我国东部少有的集环境、资源、区位等优势于一身的海域。
2.2.2 资源丰富
由于多种水系交汇,渔山海域生产力水平较高,调查发现浮游植物有135种、浮游动物有65种、底栖生物有119种、潮间带生物有84种[10]。渔山列岛地处我国传统的渔山渔场,是带鱼的产卵场之一,大黄鱼、带鱼和多种虾类均在此索饵、栖息、生长和育肥,贝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
2.2.3 景点众多
渔山列岛的自然地质地貌特征较为独特,以海蚀地貌为主,兼具高、险、奇的特征,天然形成仙人桥、一线天等景点。渔山列岛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地理、生物资源,成为天然的海钓、避暑、野外运动目的地,并被誉为“亚洲第一钓场”。
2.2.4 文化深厚
宁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而渔山列岛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2008年在渔山列岛海域发掘出的“小白礁1号”水下沉船出水清代文物千余件[11]。北渔山岛灯塔建于1895年,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大灯塔”,是当时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设施,也见证了当年海上丝路的繁荣。
2.3 管理机构设置和管控措施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管理局挂靠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独立行使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管理职能。海洋公园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通过实施捕捞许可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控制渔业资源利用,要求海洋捕捞渔船每日限制在40艘以内;按照保护区环境容量控制要求,要求日接待游客人数限制在500人次以内,登岛人数限制在150人次以内。
3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旅游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压力
近年来渔山列岛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年登岛的游客络绎不绝。据刘迅等[12]测算,当前景区年累计游客量为13万人次,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密集的海钓活动对恋礁性鱼类栖息地存在一定不良影响。
3.2 渔业生产对资源损耗较大
渔山海域有经济价值的贝藻类种类繁殖是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渔山列岛实行厚壳贻贝的限额采捕制度,即当年采捕当年招标,由管理局、渔村和企业三方共同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贻贝资源滥采滥捕的现象。但对荔枝螺、亚洲棘螺、角蝾螺、嫁和牡蛎等种类的采捕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由此造成低潮线附近的亚洲棘螺和角蝾螺数量锐减,荔枝螺数量明显减少且个体也偏小。
3.3 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生态造成一定影响
为改善船舶靠泊条件和活动戏水场所,对小澳内的大型砾石滩进行平整,并修筑挡水堤坝,致使此区域内部分固着性物种的生物量下降。
3.4 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定期、专人巡查制度,派驻专人从事日常监管工作,切实落实国家和地方实行的禁渔制度或限额捕捞措施,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但渔山列岛仍然存在“谁投资、谁监管”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而且保护区管理涉及军队、政府部门、基层组织等,管理复杂程度高,机制有待健全。
4 管理策略分析
4.1 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统筹协调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建设项目涉及海洋、国土、林业、交通、水利、旅游、环保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管护工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突出主体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为理顺各涉岛管理部门职责,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可成立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综合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项目开发与管理。
4.2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强化建设项目监管
将渔山列岛海洋环境监测纳入政府海洋环境监测总体方案,通过对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质量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渔山海域的海洋资源状况、恢复情况、变化趋势。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或开发活动,符合保护区(海洋公园)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严格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切实防范海洋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3 坚持海岛原生态开发原则,美化海岛环境
开展海岛原生态开发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保护区(海洋公园)内所有岛礁禁止开采石料,合理处置废弃建筑物,加强海岛景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不破坏海岛自然地貌、不影响景观和不随意改变自然岸线为原则,依地形而建;不得随意切割山体,少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突出海岛风光,形成立体和平面相结合的多层次海岛旅游效果。
4.4 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为杜绝贝藻资源滥采滥捕现象,严格执行资源限额采捕和有偿使用制度,并从厚壳贻贝单一品种推广到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贝藻类。着力推进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结合鱼礁投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有效保护渔山列岛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渔业资源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
4.5 深化基础研究,促进海岛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
目前对渔山列岛的研究还较少,且多为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方面的研究[10],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加快,也开展了海岛环境容量和旅游容量评估等研究[12]。为达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应深化以下方面研究:对保护区(海洋公园)内岛礁、典型生态系统、重要产卵场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探究人为活动及海洋牧场建设对资源动态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通过科学评估经济物种资源量,制定更为精准的渔业资源捕捞准入和捕捞总量控制制度,尤其是针对以厚壳贻贝、荔枝螺等为代表的贝类资源和以鲈鱼、黑鲷、褐菖鲉等为代表的海钓鱼类资源;研究和推广应用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海岛管理系统,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综合管理。
摘要:浙江渔山列岛先后被国家海洋局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文章详述渔山列岛基本情况、保护与开发现状,针对渔山列岛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参考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国家级海洋公园[EB/OL].[2016-04-2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GSit3kQvZSbn6cCwNr43qazpJlZURPdee2_UNWdyAyZghLUJGdybK6IwNGVzeLETEhicFXDIj6pwcrjODzjaq.
[2]毋瑾超.海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299.
[3]王恒.我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背景、目的及现状研究[J].对外经贸,2013,226(4):105-107.
[4]STEAD S M,MCGLASHAN D J.A coastal and marine national park for Scotland in partnership with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6(49):22-24.
[5]RYAN C.The impact of revised zo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litary Islands Marine Park on local business[R].2006.
[6]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4):30-35.
[7]李妍,杨波,季如康.海洋公园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2):101-104.
[8]颜利,蒋金龙,王金坑.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模式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7):68-73.
[9]陈骁.新形势下连云港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数字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33(9):47-50.
[10]焦海峰,彭小明,尤仲杰,等.渔山岛岩石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1,19(5):511-518.
[11]郑松才,吴颖,陈海燕,等.略论象山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55-59.
[12]刘迅,焦海峰,唐威,等.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1):44-46.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保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环境保护设施是指按照经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环境保护篇章的要求配备的与海洋工程建设或生产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生态、防止海洋灾害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等。
第三条 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毗邻海洋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工作。
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所在海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海洋工程的主体工程建设完工后,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篇章的要求同时建成或落实,并且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五条 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投入生产之日起20个工作日前向核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海洋主管部门提出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检查申请,并填写《海洋工程环保设施“三同时”检查申请表》,经检查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
第六条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同时”检查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者。
环境保护设施已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篇章规定要求建成或落实的海洋工程,海洋主管部门应批准投入生产或试生产;海洋环境保护设施未按规定建成或落实的,海洋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逾期未做出决定的,视为同意。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投入生产运行1个月后3个月之前向核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海洋主管部门提出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并填写《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表》。
需要试生产的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该工程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或生产负荷达到75%以上时向核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海洋主管部门提出该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申请,并填写《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表》。
第八条 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在提出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的同时应当区别情况分别提交以下材料:
(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工程,应当提交竣工验收监测报告;
(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海洋工程,应当提交竣工验收监测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的条件是:
(一)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
(二)海洋环境保护设施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工程环境保护的需要;
(三)具备正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四)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
(五)海洋环境监测项目、站位、仪器设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七)应急防污染设施及器材配备齐全完好,并可随时投入使用;
(八)具备经批准或备案的《应急计划》。
第十条 对试生产3个月内不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的3个月内,向核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海洋主管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 编制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的单位,应当由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并对验收监测结论负责。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承担该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第十二条 海洋主管部门进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当组织海洋工程所在地下一级海洋主管部门和与海洋工程本身无利益关系的专家成立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对海洋工程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并提出验收意见。
海洋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第十三条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竣工验收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验收完毕。对验收合格的海洋工程,批准其投入生产。
进行试生产的海洋工程验收不合格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在整改时间内仍未达到验收条件的责令停止试生产。
第十四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海洋工程,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分期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三同时”检查和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 海洋工程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其环境保护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确需拆除或闲置的,应当自拆除或闲置之日起20个工作日前向核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说明拆除或闲置的理由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转情况,经批准后方可拆除或闲置。
第十六条 海洋工程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其环境保护设施需要维修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污染物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防止因设备维修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
第十七条 海洋工程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其环境保护设施需要更换的,应当自更换之日起20个工作日前向核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说明更换的理由和更换后设备处理污染的能力,经批准后方可更换。
建设单位在更换设备期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和设备更换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第十八条 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实行检查制度。海洋工程投入生产或使用后,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对环境保护设施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环境保护设施是否与经批准的环评报告书一致,是否能够政产运转;
(二)污染物的处置是否符合要求,排海污染物是否做到达标排放;
(三)环境保护设施的维修和更换记录;
(四)排污混合区是否超出批准的范围。
第十九条 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中国海监机构负责对环境保护设施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海洋工程,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并下达《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后仍然不合格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将其每半年完成的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情况及有关材料报上一级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从事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工作的单位,在验收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 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检查申请表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表由国家海洋局统一制定。
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浅析 篇3
关键词:海洋管理 海洋实践活动 海洋行政管理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陆地资源的短缺,人类开始寻找新的资源,而远比陆地面积广博的海洋资源进入人类的视线,这造成了对海洋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增大了海洋管理者的压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管理方式已经被各国政府列为重点关注问题。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管理方式是我国当前海洋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而通过对海洋行政管理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管理的关注。
▲▲二、 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分析
(一)对海洋管理的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要,海洋利益的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一些沿海国家和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海洋资源的利用,不考虑海洋资源的综合发展,不顾后果恶性破坏、抢夺资源。为了管理这些诸多无序的行为,针对海洋资源与海洋利益的分配,在管理中将涉及到海洋的活动都称为海洋管理。在各类管理活动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不同性质的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也是不同的,其中一些是为了科学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还有一些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
(二)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分析
海洋管理的概念并不局限在对相应海域进行管理,从广义上来说,海洋管理主要是基于政府层面对所辖海域进行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开发等项目的综合性管理,当前海洋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向是经济开发方面,管理人类的海洋实践。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区别意义不大。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政府不进行对海洋的经验和管理,在社会关系中人和人的活动是政府特有的管理对象,而在海洋行政管理中,政府管理不是对以自然存在的海洋为对象,而是以人在各種海洋实践活动为其核心研究内容。从另一方面来看,自然海洋的管理也是需要通过对人的海洋实践活动来进行的,这就需要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和活动的效率;海洋行政管理也需要在对人的活动管理和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方面同步提高。 在内容方面来说,自然海洋的管理与对人的海洋实践活动的管理是相同的,但是,与海洋管理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海洋利益的经济活动不是政府海洋行政管理直接的追求目标,而其主要目标是管理人的各种海洋实践活动。
▲▲三、 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海洋行政管理主要是各地区根据划分的海域界限,对海洋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管理模式,对于海洋资产的经营目的在于维护本国海洋资源的利益,实现海域价值的最大利用。海洋资产管理与国家利益、国际社会准则有直接联系,可以说,海洋资产管理是一种轨迹合作与公共道德准则相适应的开发性活动。明确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理论,让海洋行政管理得到迅速发展。建立有效地海洋行政管理学,推动海洋行政管理公正、科学、高效地发展,促进健康海洋事业的发展,丰富行政管理学的内容。
行政管理学在海洋行政管理实践中的科学合理的运用,并在实践活动经验总结中进一步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根据海洋行政管理,遵从行政管理的根本规律;二是分析总结海洋实践活动的规律,海洋行政管理是对海洋实践活动的管理,应当适应海洋实践的特点。
(一)行政管理理论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把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行政管理学关系到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如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等。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根据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结构可以概括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海洋行政管理的主体运行、海洋行政管理基本职责的落实。
(二)海洋实践活动的规律
从事海洋活动要根据行政管理的对象及其活动特点实施有效地行政管理,海洋行政活动有的要在海上进行,如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监查各类海洋实践活动、以及管理相关海洋公益活动,这些都是要求海洋行政管理的主体必需具有一定的海洋知识和海上活动技能。因此在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前提下总结了海洋实践活动的规律。一是要针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特定对象提出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二是根据海洋活动的具体实践环节,要求管理者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把握人类在海洋实践活动的规律。
(三)归纳海洋行政管理的历史经验
海洋管理要充分发挥出科学性,才能有效提高海洋行政管理的水平,对海洋行政管理经验要不断创新与改进,实现海洋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主要目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管理的方法应当向多元化目标发展,人类经济的发展必定带动活动空间的扩大,海洋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必须以多元化方式进行发展,而政府对于海洋管理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从而实现海洋行政最优化管理。
2、管理方式方法的改变。海洋行政管理朝着现代化科学的发展,管理方式发生了以下几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是法制化管理,二是资产化管理,三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海洋的管理,四是为海洋活动提供公益服务。
3、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如今在社会影响中日益增大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行政管理的任务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郑敬高. 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50-55.
[2]张良. 构建中国海洋行政管理综合协调机制[D].广东海洋大学,2012.
[3]吕建华,王刚. 海洋行政管理(学):一种公共管理视角的定位及构建[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06:41-44.
【作者简介】
杜鹏 (1982- ) ,女,管理学博士,大连海洋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匡德舜(1983- ),男,环境工程硕士,大连海洋大学文法学院研究实习员。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4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最先提出:“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特殊性, 以及海洋开发利用对区域的特殊需要而划定的区域”。此后, 在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第二十三条规定:“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特殊需要的区域, 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2005年国家海洋局在颁布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中郑重宣布:“国家鼓励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大力兴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浙江省政府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工作十分重视, 于2006年出台了《浙江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并拟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0个海洋特别保护区, 在此背景下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于2008年11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成为浙江省建设中的10个海洋特别保护区之一。
2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状况
2.1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地理情况
大陈海洋特别保护区属椒江区大陈镇管辖, 位于下大陈岛南端海域。共由4个主要岛屿组成, 即竹屿岛、洋旗岛 (包括上屿、中屿和下屿3个主要岛屿) , 包含28个无居民海岛, 不包括大陈镇本岛。分为重点保护区、资源恢复区、适度开发区和预留区4个功能区及11个功能小区, 总面积为21.6 km2。该保护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水分充沛, 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等特点。所处海域为潮流系正规半日潮, 至椒江河口因受地形阻滞而变为非正规半日潮。涨潮流向西, 落潮流向东, 强流以东南流和西北流为主。
2.2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社会经济情况
大陈镇是椒江区唯一的海岛集镇, 现辖6个渔业行政村, 1个居委会, 总人口3 600余人。近年大陈镇已发展深水网箱省级无公害基地2个, 深水抗风浪网箱116只, 养殖面积达150 hm2, 被列为省级养殖示范园区, 成为全国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与此同时, 大陈镇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 占地3万m2的度假村建设业已基本完成, 现有300吨级客货两用码头2座, 航时为2 h的“庆达号”快速客轮往返椒江。2006年, 大陈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220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万元, 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903元。
3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亟待加强
目前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开发与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职能交叉、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自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批准成立后, 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迟迟没有建立, 人员无法到位, 导致开发与管理滞后[1]。
3.2 资源利用不合理, 资源严重衰退
当前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所在的大陈海域资源明显衰退, 一方面, 中日、中韩双边渔业协定实施后导致渔场范围缩小, 渔业捕捞密度过大, 渔场秩序管理较为混乱;另一方面, 岛礁资源破坏较为严重,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分布有藤壶、荔枝螺、马蹄螺、龟足、石鳖、羊栖菜和石花菜等岛礁生物, 种类多达110多种, 由于近年来对岛礁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 导致岛礁资源大幅衰退。
3.3 生态环境亟待整治和保护
由于20世纪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多数近岸岛屿上的原生植被丧失殆尽, 目前剩下的主要是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 海上的飘浮物增多, 生活垃圾乱扔, 水产品消耗激增, 影响了保护区内部及周围的环境[2]。
4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与管理对策
4.1 实施开发利用许可制度[3]
加强对椒江区海洋相关各部门、大陈镇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整体协同, 可以共通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协调相互支援配合, 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局, 隶属于椒江区海洋主管部门, 采用社会公开招聘与选调相结合的方式招募有海洋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对保护区进行管理。采用先进县市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做法和规定, 积极实施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利用许可制度, 按照申请、受理、审批、登记和监管的程序对其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约束, 以期改变目前开发的不合理性。
4.2 优化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管理模式
当前保护区的管理由椒江区政府负责, 但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对当地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团体采取正确的引导, 从海洋主管部门派出业务骨干指导其工作;参照渔船安全管理员、赤潮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从每年政府预算中对其管理费用进行立项, 由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局统一发放到这些社会团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把从单纯的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向海洋主管部门为主, 各社会团体为辅的管理模式转变[4]。
4.3 注重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环境保护
积极在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造林绿化和保护植被, 保护海岛地质剖面、地貌形态, 禁止采石、采砂等破坏行为;加大对保护区内增殖放流力度, 丰富水生物种, 谨慎引进外来种;加强对保护区内的海洋环境监测, 对区域内的水生环境进行有效控制, 并定期对外公示。
4.4 加快休闲渔业产品的开发设计
针对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海域面积较大, 岛屿较多, 开发休闲渔业产品要紧紧围绕“海”字做文章。开发一系列以海为主题, 融旅游、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项目, 如洋旗岛 (下屿) 是我国计算领海的基点岛屿之一, 岛上的领海基点碑是东海设立的10个基点之一[5];竹屿的海中湖, 环境僻静, 景色秀美;各种海蚀崖、海蚀槽和海蚀洞, 以及形态各异的岩脉和岩墙蜿蜒起伏, 在海岛中甚是少见等[6]。通过游海岛、观海景、看海基、吃海鲜, 带动当地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信忠保, 王晓青, 谢志仁.山东海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资源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2) .
[2]张登义, 王曙光.加强我国海岛的综合管理[J].中国青年科技, 2005 (3) .
[3]黄发明, 谢在团.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J].台湾海峡, 2003, 22 (4) .
[4]徐祥民, 马英杰.论我国海洋特殊区域的分类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 21 (4) .
[5]周航.浙江海岛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篇5
课题名称: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学校: 班级: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下面是我关于海洋污染的研究报告。
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下面是造成海洋污染的几个主要原因:
1.石油
包括原油和从原油中分馏出来的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等,以及经过裂化、催化而成的各种产品。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约1千万吨,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包括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轮事故、船舶排污等造成的,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事故,一次泄漏的石油量可达10万吨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片海水被油膜覆盖,将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海产品的价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动。
2.重金属
包括汞、铜、锌、钴、镐、铬等重金属,砷、硫、磷等非金属由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每年可达万吨,已大大超过全世界每年生产约9千吨汞的记录,这 是因为煤、石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释放出来,逸散到大气中,最终归入海洋,估计全球在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约4千吨。镉的年产量约1.5万吨,据调查镉对海洋的污染量远大于汞。
3.农药
包括有农业上大量使用含有汞、铜以及有机氯等成分的除草剂、灭虫剂,以及工业上应用的多氯酸苯等。这一类农药具有很强的毒性,进入海洋经海洋生物体的富集作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性就更大,每年因此中毒的人数多达10万人以上,人类所患的一些新型的癌症与此也有密切关系。有机物质和营养 盐类:这类物质比较繁杂,包括工业排出的纤维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的粪便、洗涤剂和食物残渣,以及化肥的残液等。这些物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能促使某些生物急剧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易形成赤潮,继而引起大批鱼虾贝类的死亡。
4.放射性核素
是由核武器试验、核工业和核动力设施释放出来的人工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锶—90、铯—137等半衰期为30年左右的同位素。据估计进入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总量为2—6亿居里,这个量的绝对值是相当大的,由于海洋水体庞大,在海水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在较强放射性水域中,海洋生物通过体表吸附或通过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器官中,通过食物链作用传递给人类。
5.酸碱
各种酸和碱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某些重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酸碱等的量,呈增长趋势,加速了对海洋的污染。下面是防止海洋污染的方法:
(1)加强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法体系,特别是海洋环境法律体系,完善海上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时制定全国性的内陆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法规。
(2)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
(3)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技术研究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监测预警
(5)控制陆地上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6)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的排放
(7)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房屋设备的配备率
(8)海上石油生产及运输设施要要配备防油污设备和器材,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我们的家乡青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城市。优越的资源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和环境,但人们有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也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海洋生态.....近几年来,青岛近海出现了许多浒苔,政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清理。浒苔的产生就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而造成。浒苔虽然无毒,但是大规模爆发也不是什么好事。和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也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也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还有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还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浒苔爆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这正是这次人们想要竭力消除的最大不利影响。所以,现在国外已经把浒苔一类的大型绿藻爆发称为“绿潮”,视作和赤潮一样的海洋灾害。有专家出于安抚人心的考虑,说这次浒苔爆发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严格来说是不确切的。现在普遍认为,由于人类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和磷的污染物而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不仅是许多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许多绿潮爆发的重要原因。另外每年的6月至8月是青岛的休渔期,在这期间是禁止捕鱼船出海打渔,其主要原因为这期间正是各种海洋动物的生长期,但当地一些渔民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我行我素下海捕鱼。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论海洋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 近海岸海洋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 我国政府部门实施了很多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措施, 但是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超过85%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整体上海洋环境污染程度较高。海洋污染危害大、影响广泛,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为海洋环境提供保护。
1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1.1 陆源污染
陆源污染是指地上形成的污染物入海以后, 为海洋环境带来污染。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 也会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陆源污染在海洋污染源中的比例为80%。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向近海水域排放了大量工业污水, 是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被大量使用, 经过河流、地表径流等进入沿海水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后, 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等也成为了主要污染物。当大量陆源污染入海以后, 会增加海水中重金属的含量, 并造成海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
1.2 石油污染
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 海上运输量也越来越大, 近海石头污染也更加严重, 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全球每年生产的石油中, 有很多都进入了海洋,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 开采海底石油时发生的井喷与溢漏问题。 (2) 油船运输期间出现泄漏或发生事故。 (3) 炼油厂直接向海洋排入含油废水, 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对海洋资源带来危害, 影响生态平衡。据统计, 一般情况下1t石油能够在海上产生覆盖12km2范围的油膜, 油膜将减弱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 阻碍光合作用。油膜还会对海水复氧带来影响, 石头在分解过程中, 将导致海水里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 这样海水就会缺氧。通常1kg石油产生的油膜, 将会消耗40×40L海水里的全部溶解氧, 海洋里的微生物、藻类等会因缺氧而死亡,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破坏, 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石油入海以后, 将出现光化学反应, 形成硫、酸、酚、酮的氧化物等, 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1.3 过度捕捞
所谓过度捕捞, 即捕捞的鱼超出了海洋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 致使海洋系统退化。某种鱼类被大量捕捞后,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量, 所以不能正常繁殖, 种群数量得不到补充。特别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以后, 海鲜成为了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因此海洋中捕获渔业资源的力度不断加大。从当前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来看, 远远在海洋生态系统可以平衡弥补的数量, 这极大破坏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2 海洋环境保护策略
2.1 完善法律制度, 保护海洋环境
由《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相关规定可知, 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以防止、减少和控制路源污染, 如排水口结构、管道、河口湾及河流为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 且需要遵守国际上议定的标准和规则, 同时充分考虑到其提出的建议的办法和程序。我国对海洋环境法制建设也非常重视, 如出台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将陆源污染放在了重要位置, 作出重点规划, 加大了海洋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 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2.2 综合防治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我国沿海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沿岸海域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此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1) 合理调整产业与产品的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2) 明确排污指标, 将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好,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 建设截污与污水处理厂, 大力治理重点污染源。 (4) 加快沿海城市防护林建设, 为海滨湿地提供保护。 (5) 注重工业废弃物的治理, 实现污染物资源的再利用, 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2.3 采用先进技术, 治理海洋石油污染
应采取以下方法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1) 物理方法, 如聚苯乙烯、泥炭、麦秆等吸油物质, 沉降与磁性分离, 围油栏等。 (2) 化学方法, 如投放集油剂、凝油剂、乳化分散剂等化学处理剂, 或者燃烧处理。 (3) 生物方法。如投放噬油微生物, 实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这里面需要重点研究生物降解方法, 优点是成本低、无毒、速度快。
2.4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禁止过度捕捞
虽然海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但是也应科学利用, 若是捕捞过度, 将造成资源匮乏, 以至于无鱼可捕捞。 (1) 应重视渔业法规,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提升渔民依法兴渔的法律意识。此外还应加大水产品销售市场治理力度, 扩大宣传范围, 让更多群众了解到保护渔业资源的意义, 同时积极参与进来, 抵制违法销售水产品的行为。 (2) 明确休渔期, 确保海洋水产资源能够顺利繁殖和生长。 (3) 对渔网最小网目尺寸、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等作出明确规定, 禁止捕捞幼鱼, 提升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3 结语
总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在一定程度为海洋环境带来污染, 需要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对此应各方应提起重视, 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 认真做好监测和监视水平, 及时报警, 为海洋环境提供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曲琳.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7
锦州市地处辽东湾最北端, 海洋生态系统由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浅海滩涂、自然岸线、海湾、岛礁、海域水质环境、海洋自然现象及丰富的植物、生物种群资源诸要素构成, 海洋生态系统区域性特征明显, 生物多样性越加脆弱, 海水交换、自净能力较差。
2 锦州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辽宁沿海经济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锦州沿海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 随之而来海域水质质量下降, 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近海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
2.1 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没有根本好转, 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大、小凌河沿岸的城镇生活、工业污水排海, 开发区沿岸排污口排污是造大、小凌河口临近海域, 大笔架山临近海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已有的监测结果显示, 锦州市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持续处于不健康状态;海域海水无机氮浓度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出现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现象;沉积物环境受到镉、铅、汞的污染, 局部海域汞含量超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滩涂贝类镉残留超标, 浮游生物密度偏离正常水平[1]。
2.2 海洋污染事件及海洋生态灾害极易发生
锦州沿海属于溢油、危化品泄露高风险区。近海有中海油9-3钻井平台, 沿岸有锦州港油品储运中心, 碧海、兴海石油储运公司;由于陆源营养盐注入, 近岸海域在高温季节赤潮灾害发生几率增大;冬季低温期较长, 近岸海域极易发生海冰灾害。
2.3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生物种群难以自然恢复
海水污染加剧, 近岸海域水质下降, 海洋生物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生物多样性越加脆弱;大量的围填海工程破坏了潮间带生态环境, 海城浅海初级生产力破坏严重, 潮间带土地化, 挤占了渔业生物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 导致渔业种群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主要经济品种已不能形成渔汛。
2.4 大规模、粗放的围填海造成海洋生态资源的极大浪费
绝大部分围填海工程, 技术含量低, 经济、社会效益不大, 长期荒废闲置, 重污染企业过多落户沿海。其结果是导致滨海湿地、河口等重要生态系统退化;鱼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填海工程使自然岸线所剩不到10%, 填海“填”掉了锦州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扩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
3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锦州市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总体思路:根据锦州市海洋生态系统特性及构成, 科学规划保护区、旅游区、养殖区、海洋牧场。在空间布局上, 西部以大笔架山国家级特别保护区为核心, 突出海岸线、沙滩、岛礁的修复与生态保护;东部以凌河口湿地为重点, 侧重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南部以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锦州浅海人工增养殖保护区为管控区域, 注重生物种群修复与保护。形成东、西、南三大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板块, 构建锦州蓝色的生态屏障。
3.1 严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机制
治理海洋环境污染首先应从领导干部抓起。要将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境安全意识, 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保护, 不负责任, 盲目决策、推波助澜, 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者, 必须坚决查处。绝不允许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坏, 官还照当的现象存在。
3.2 建立高效海洋生态保护管理机制落实职责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要实行陆海统筹, 打破现有管理界限, 整合海洋、环保、水利、海事等部门职能。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 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市政建设部门要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 实现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农业、渔业部门要引导畜牧、水产养殖走生态型养殖之路,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渔药、饵料, 减少并有效控制农业、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
3.3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执法
应长期保持对违法用海、破坏生态环境高压态势, 加大惩治力度, 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要对重点排污企业强化监管, 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违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这一环境治理领域不正常的现象。
3.4 严守并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辽宁省 (渤海海域)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报告中已划定锦州市五个红线区, 其中大笔架山生态红线控制区为禁止开发区, 小笔架山生态红线区、大凌河口及湿地生态红线区、砂质岸线及附近海域生态红线区、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子资源保护生态红线区为限制开发区。
陆源江河入海污染物减排指标:至2020年红线区内实现陆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红线区陆源江河入海排放污染物总量减少10%~15%[2]。从锦州生态红线区分布及近海海域潮汐、海流作用影响看, 只有当锦州辖区海域水质全面达到水质控制指标要求, 才能实现红线区水质达标, 可见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压力较大。为此做好总体管控措施及分类管控措施的落实, 有效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 实现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3.5 强化大笔架山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监管
锦州大笔架山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我市唯一的“海洋生态红线控制区”, 要按照注重维护自然岸线形态, 禁止围填海工程和不合理的沿岸工程建设。定期监测陆连堤形态。修复陆连堤地质遗迹, 改善和提高“天桥”旅游和生态功能价值[2]。强化规范化能力及组织管理机构的建设, 积极探讨、逐步解决大笔架山保护区管理权限及资产、资源权属问题。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 建立红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提高保护区红线区监视、监测、执法监督和应急处置能力, 实现对生态红线区有效治理和管控。
3.6 加快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
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突破人事编制瓶颈, 采取多种形式, 多渠道引进急需监测人才。加快推进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工作, 提高监测质量。为政府决策做好技术支撑保障, 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地提供风暴潮、赤潮、海冰及海上污染事故预警报。
3.7 强化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的管控
3.7.1大凌河上游造纸厂污水要彻底治理, 小凌河上游市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实现达标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
3.7.2开发区应加快建设白沙湾污水处理厂, 将渤海大道以东市政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 实现达标排放, 或采取深海排放措施。
3.8 强化凌河口湿地保护区修复与保护,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凌河口湿地东起大凌河口, 西至小凌河口, 海岸线长69.3km, 面积858.55km2。2005年, 锦州市政府批准, 设立凌河口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 由于开发及环境污染, 湿地面积锐减, 为此, 对凌河口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制止人为破坏湿地现象发生。当前要把大凌河口湿地植被群落生态恢复工程做好。今后, 每年要从海域使用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开展湿地植被修复, 形成长效的投入机制。应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
摘要:锦州市实施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创新驱动、开放活市、生态立市战略, 以宜居、宜业为目标, 打造生态锦州。建设生态锦州,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关键,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迎来了海洋经济新一轮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3年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告[R].北京:国家海洋局, 2014.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8
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和实现需要复杂的生态学过程支持, 其功能也受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最近几十年来, 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和争论, 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刻画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识别关键物种并揭示它们潜在的机制等方面, 未来的主要挑战是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生态过程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Loreau等人在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时认为:从功能性角度来看, 物种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特征, 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维持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和稳定性。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保证最小数量的物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是必要的, 而在易变的环境状态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则需要更多的物种数量;但是, 关于哪个物种在生态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还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1]。
Naeem等人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且能够为防止种群丧失或功能降低提供保障, 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2]。Kennedy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入侵的屏障, 其丧失可能意味着生态系统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抵抗力下降, 外来物种可通过改变入侵途径进入先前不能入侵的生境[3]。
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持续加大使生态系统服务遭受损失, 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从全球角度来看, 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虽然仅占微小比例, 但区域生态系统如河口、珊瑚礁及沿海和渔场等的种群、物种或功能群正在快速退化。尽管某些特殊的物种向人类社会提供了主要的服务, 然而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尚需确认。Worm等根据长期区域时间序列和渔业数据分析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改变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研究发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潜力、稳定性和水质随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呈指数衰减趋势;与之对应的是, 通过恢复生物多样性平均可以增加4倍的生产力, 并将生产力的波动性降低21%[4]。
Duarte认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联非常复杂, 然而研究这些联系对于阐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 这也有助于说明应从整体上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非单个目标物种的原因[5]。Duarte以海草为例分析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对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支持作用。
2 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压力分析
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已使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 引起退化的直接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改变、水产业发展、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生物入侵、污染和富营养化以及气候变化等, 间接因素包括人们对食品偏好和市场的改变、人口增长、技术改变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 其中人类活动是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改变、退化甚至丧失的主导因素。Lotze等人汇集了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12个河口和沿海生态系统生态变化的数据, 研究发现所有生态系统都出现了类似的变化模式, 即先缓慢退化并在最近150~300年间退化加速;而过度开发和栖息地丧失这两个因素能解释95%的物种灭绝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6]。
目前人们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近海。近海生态系统生产力较高且资源丰富, 是人类消费的鱼类、贝类和海藻的主要生产地, 也是大量肥料、药品及建筑材料的来源地;同时, 近海生态系统海陆相互作用强烈, 环境较为脆弱, 且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口趋海性日益明显, 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与此同时, 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在增强, 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呈现下降趋势。
2.1 生境破碎和栖息地丧失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环海发展”和“向海要地”已成为沿海地区尤其是城市周边发展的重要趋势, 围填海工程已成为近海生境破碎和改变的重要因素。围填海工程侵占了土著生物栖息地并破坏了生物迁徙的廊道, 使生境破碎从而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另外, 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近海石油开发、港口航道和高密度海水养殖活动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2.2 污染
《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和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大部分海湾、河口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海洋灾害时有发生[7]。可见, 在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影响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今天,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2.3 过度捕捞
当掠取的速度超过种群繁殖更新的速度, 生物资源就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一方面,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 捕捞鱼类逐渐低龄化和小型化;另一方面, 捕捞力量不断加大, 捕捞效率不断提高。鱼类处于海洋食物网的最上端, 渔业资源的衰退会造成整个海洋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降低。
2.4 生态用水减少
以滨海湿地和河口为例, 受河流断流或流量减少影响, 部分滨海湿地和河口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演替, 主要表现为优势物种发生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5 生物入侵
近岸海域和滨海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 生物入侵的机会也大。养殖活动引种和船舶压舱水等是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近岸海域和滨海湿地生境的改变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恶化也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成功概率增大。
3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针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面临的威胁, 应采取海岸带现代管理模式, 即面向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和基于生态系统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 构建海岸带现代管理技术体系。
3.1 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
针对当前部分地区海洋开发的无序和无度状态, 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 应加强海岸带的规划和区划工作。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围填海工程的审批制度, 防止“化整为零”的审批现象发生;从开发强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科学规划海岸带的开发类型,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3.2 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
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采取重点保护的办法, 加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力度和投入;正确处理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借鉴发达国家“国家公园”的经验, 完善保护区的分级和分类体系, 提高保护区运行绩效。
3.3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对已受损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 尤其对于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较高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应尽快修复。
3.4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和融资体系
以海洋自然保护区、重点河口-流域和海洋重点工程区为重点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 这是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建立海洋污染或环境破坏强制保险制度, 为海洋生态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3.5 加快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立法进程
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近期亟须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法》、《海洋污染赔偿制度》和《海洋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合理规范海岸带区域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和海洋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以及提高海岸带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重点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提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海岸带管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参考文献
[1]LOREAUM, NAEEMS, INCHAUSTI P, et al.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Chal-lenges[J].Science, 2001, 294:804-808.
[2]NAEEM S, LI S.Biodiversity enhances ecosystem reliability[J].Nature, 1997, 390:507-509.
[3]KENNEDY TA, NAEEM S, HOWE K M, et al.Biodiversity as a barrier to ecological invasion[J].Nature, 2002, 417:636-638.
[4]WORM B, BARBIER E, BEAUMONTN, et al.Impacts of Biodiversity Loss on Ocean Ecosystem Services[J].Science, 2006, 314 (3) :787-790.
[5]DUARTE C M.Marin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an elusive link[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2000 (250) :117-131.
[6]Lotze HK, Lenihan HS, Bourque B J, et al.Depletion, degradation and recovery potential of estuaries and coastal seas[J].Science, 2006, 312:1806-1809.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9
1 海洋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
1.1 标准的定义和特征
标准, 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或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 以特定形式发布, 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具有统一性、公开性、广泛适用性和约束性等特征。按照标准的专业分类可将其划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1.2 海洋技术标准
海洋技术标准, 是指针对海洋领域中需要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等。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 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如HY/T094-2006《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产品标准是指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 针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如HY/T053-1999《微孔滤膜》;方法标准是指以试验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如HY/T051-1999《中空纤维微孔滤膜测试方法》;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以保护人和环境为目的制定的标准, 如GB 3097《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标准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完善, 目前正在适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279项, 其中技术标准占到217项。
1.3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相对于技术标准的公开性和广泛适用性, 知识产权属于权利人拥有的私有权利, 其与技术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
2海洋科技创新使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日趋明显
2.1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呈现出科技投入大幅提高、科技活动产出稳步增长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的趋势。在海洋科技政策环境方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将海洋技术列为5个战略重点任务之一,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8个重点高新产业之一, 国家海洋局“十一五”期间先后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在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方面, 随着国家对海洋事业的日益重视, 海洋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多, 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以及沿海地方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加大海洋科学技术经费的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国家投入海洋科研经费超过20亿元;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 2007年全国主要海洋科研机构共发表论文3 491篇, 科技专著73种, 专利申请受理数271个, 专利授权数197个, 其中发明专利100项。
2.2 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使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日趋明显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技术标准中涉及的知识产权 (主要是专利技术) 日趋增多, 专利技术持有人并不愿将专利技术写入标准, 担心一旦标准发布实施其专利知识产权会受到侵害。目前标准制定过程中, 对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只是在标准中声明“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等类似的免责条款, 而没有明确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使知识产权持有人难免产生顾虑,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协调发展。如, 我国“863计划”海洋领域支持的海洋监测高新技术仪器标准课题, 项目成果形成了多项高新技术仪器专利, 同时对这些仪器也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标准, 如HY/T090-2005《压力式波潮仪》和HY/T091-2005《极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浮标》等, 这些标准必然会涉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 技术标准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许可制度, 其作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功能不能充分实现, 通过标准达到技术垄断来保护国内自有技术的力量被削弱。如, 2006年2月, 欧盟安全委员会通过新的CR法案 (Child Resistance Law 儿童安全法案) 。CR法案是一种技术法规,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WTO/TBT) 中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可以将其理解为“强制性标准”。该法案要求售价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必须装上儿童安全锁。而要想达到该要求, 则必须使用关于“安全锁”装置的专利技术。事实上, 打火机的安全性和价格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这个法案的实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打火机挤出欧盟市场。CR法案使温州打火机企业遭受了重创。
3应对原则和措施
3.1 应对原则
笔者认为,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实质上是标准公共性和知识产权专有性的冲突。因此, 一方面要完善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利, 以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专利许可制度, 最大程度地鼓励专业技术得到利用并创造更多利益。在保护原则上, 应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先, 专利许可制度次之。
3.2 具体措施
3.2.1 建立海洋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评估和确认制度
海洋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应建立并完善海洋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评估和确认制度, 确认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是否必须设计知识产权内容, 如果不采用该知识产权是否会影响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 由专业技术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充分评估和确认, 并在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向行业标准管理部门提交评估报告。同时, 在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 要建立知识产权的信息披露制度, 标准管理部门应及时对采用的知识产权进行通报。
3.2.2 建立并完善海洋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许可制度
根据《标准化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 制定《海洋技术标准专利许可管理办法》。知识产权许可制度主要包括:在获得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 标准才可发布和实施;标准发布和实施之后, 发现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要征求专利权人的许可, 如果没有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 则标准不能被采用;标准中应明确专利声明条款, 告知标准的使用者可能会在第几章第几条款涉及哪些专利;要求专利权人的许可文件要在标准管理部门备案等。
3.2.3 完善技术标准的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功能
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一般利用专利技术和标准化工作的特点, 通过“专利联营”等手段将技术专利写入标准, 巧妙地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技术标准战略中, 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链条, 从而实现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优势。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排他性, 一旦以专利技术为核心建立的技术标准得到普及, 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并可以保护本国技术发挥技术壁垒的积极作用。如, 在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时加入我国的专利技术, 就可以抑制国外技术长驱直入, 并在实施该标准时通过交叉许可, 以合理的、非歧视性条件从对手那里获得专利许可, 为减少所付专利使用费创造条件。
3.2.4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逐渐完善。如, 规定了所有知识产权的领域, 设立了永久禁令、法律赔偿、政治保全和财产保全等保护措施, 设立和完善了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厅和聘请了专业法官。司法部门应继续完善这种司法机制, 不断提高法官专业素质, 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审判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逢征虎, 白殿一, 徐有刚, 等.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国内外标准目录 (2008)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3]海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统计资料 (2007年) [R].北京: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 2008.
[4]汤海荣.海洋技术标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浅析[J].海洋技术, 2008, 27 (3) :118-120.
[5]张平, 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6]杨帆.国际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海洋保护与管理 篇10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沿海发展、港口建设、船舶建造、航海技术、航路开辟、政治联结、文化传播、商品生产、贸易互利等诸多方面, 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空间而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 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和蕴藏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对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 我国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 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遗产调查与发展理论, 缺乏对于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同时, 近30年来沿海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 导致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大量遗迹不复存在, 而且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因此, 在推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寻求合理保护沿海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已刻不容缓。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 临近东海,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 浙江沿海人民与海洋朝夕相处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 但是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本文即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 通过实地考察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将直观可靠的现状与学科前沿理论相结合, 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建议, 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 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
二、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 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千米, 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 拥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 占全国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数量的47%。浙江的海洋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 使得浙江在漫长的海洋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与嘉兴 (按分布数量多寡排序) 这五个城市。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 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 如海防物质文化遗产 (诸如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军事遗址) 、妈祖文化遗存 (诸如浙江沿海渔村及岛屿上分布的天妃宫) , 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如涉及中日交往的海洋文化交流遗产 (如舟山、宁波一线的市舶司遗址、寺庙日本友人题词与绘画等) 、涉及浙江先民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塘文化遗产 (如嘉兴海塘) 。就浙江本省而言, 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地域色彩, 如舟山涉海博物馆、宁波远古文化遗址、温州沿海炮楼遗址、台州章安港遗址、嘉兴海塘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不仅呈现出面上的空间分布, 还是区域海洋文明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宁波至温州一线的海防遗址就包含自明代抗倭烽火台直至民国抗日工事近500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 而温州至宁波、嘉兴一线的天妃宫遗址也是随着沿海渔村妈祖信仰自南向北扩张而不断累积的下来的。总体而言,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海洋远古文化遗产、海洋商业文化遗产、海洋港口文化遗产、海洋军事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等五个部分, 其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分布状况如下表。
资料来源:据互联网统计与实地调查整理。
相比其他浙江沿海城市, 舟山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为成熟, 这里建立了12家涉海类博物馆, 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开发, 如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国字头的博物馆。除此之外, 舟山沿海村落与摩崖石刻的广泛分布也体现了这一区域海洋文化历史的悠久。而作为中国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 宁波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其海洋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 如远古河姆渡遗址、东汉越窑青瓷遗址、唐代天封塔、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元代高丽使馆遗址等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存明清时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 仅海防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20处 (其中明代87处, 清代33处)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使得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不仅分布大量明代抗倭遗址, 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防范海匪的炮楼, 这一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仅在乐清就有22处。除此之外, 温州还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遗址, 如洞头郑成功校场遗址、平阳郑成功摩崖石刻等。另外, 除信仰妈祖的天妃宫外, 沿海渔村还大量分布信仰温州海神杨府爷的杨府庙, 这种庙宇仅温州洞头县就有39座。相比前三个沿海城市, 台州和嘉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 主要集中在海洋军事与信仰物质文化遗产。与温州相类似的是, 台州的海神庙宇既有天妃宫, 也有杨府庙, 另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是仙居下汤文化遗址与东吴时期章安港遗址。嘉兴乍浦的水仙庙、天妃宫、普照庵、城隍庙, 海宁的海神庙, 海盐的云岫庵等众多庙宇则祭祀着形形色色的海神。除此之外, 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海塘遗址。
三、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个沿海大省, 它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 其对当代浙江“两富”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后, 发现现存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 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1. 缺乏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基础数据
尽管自2008年以来浙江文物保护部门与各地旅游部门都发起过大规模的文物遗址普查工作, 但是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偏僻与难以准确鉴别外, 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积累基础数据的重视。而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动也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如我们在平湖市博物馆网站上查到嘉兴有一个“龙湫”摩崖石刻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陈山北麓的九龙山森林公园内, 但在实地考察中却没有找到此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而当地人对此也一无所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缺乏, 不仅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也使得我们现有涉海文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2. 沿海城市发展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近三十年来, 浙江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城改造工程使得原有城市格局荡然无存, 宁波历史上的码头、商埠、渔港等建筑、街区、场地、标志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 而宁波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江码头如今只剩下一片现代化景象。与此同时, 工业化建设也导致浙江大量海岛物质文化遗址消失。如在舟山市马岙镇的实地考察过程中, 我们就发现当地很多海岛先民建造的土墩都被工厂取代。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浙江沿海有多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消失”,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我们在几十年后将很难找到一个沿海城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
3. 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导向性不足
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浙江现行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2005年制定。就地方相关立法而言, 只有1994年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01年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舟山市, 还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旧空缺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得浙江沿海各级政府缺乏对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缺乏足够政策导向的后果就是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如在舟山嵊泗列岛上的金平天后宫、沙帽礁沉船遗址、白节山灯塔、各类摩崖石刻等有专人负责管理, 而定海马岙镇的凉帽篷墩遗址和洋坦墩遗址却一片荒凉。如果任凭这一状况持续下去, 大量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成为必然。
4. 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 就没有自觉。政府政策导向性是大方向, 但具体到基层还要看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在涉及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门旅游景区, 游客还基本了解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 但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具体到乡镇, 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淡漠更加严重。我们在对舟山马岙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仅有17%的居民知道当地有哪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而高达53.33%的居民仅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才会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还表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有不少工厂和企业在不经批准的情况下建造厂房, 破坏海洋物质文化遗址。同时, 趋利性的海底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在浙江沿海也时有发生。
四、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
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参与到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去。针对实际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常态化普查与研究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成立由省市政府主导, 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 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 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最后, 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居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1. 常态化的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研究
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分布的准确把握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前提, 而普查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需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 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 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保护状况。与此同时, 省政府应适时引导高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
2. 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要改善现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缺失的现状, 就需要成立由省政府主导, 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以统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条例、规定, 以实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更加合理有效的强化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 该委员会作为省级及地方政府的咨询机构, 负责提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前瞻性政策研究。
3.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及广泛分布的态势增加了我们管理与保护的难度, 这就需要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 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模式, 将本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可开发程度的高低及其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将符合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交由专业旅游机构进行保护性开发, 而其余不适合进行市场性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价值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4.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通过支持地方海洋文化活动, 大力宣传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提高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媒介, 加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工作, 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 以增强其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摘要:作为海洋文明的承载者,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而浙江作为海洋大省, 在推动“两富”浙江建设过程中, 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变得极其重要。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 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 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就浙江本省而言, 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地域色彩。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显示, 目前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推动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化普查与研究, 在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加强相应的保护宣传工作。
关键词:海洋文化,遗产,浙江,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宏, 李强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2) [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3.
[2]张亚红, 徐炯明编著.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丛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2.
[3]杨宁主编.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2.
[4]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 (第三十九辑) , 2011 (2) .
[5]陈爱琴.洞头杨府爷信仰调查[J].苍南文化, 2011.
[6]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4) .
[7]李加林, 王杰.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
[8]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
[9]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10]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温政令第49号) , 2001年3月17日.
【海洋保护与管理】推荐阅读: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07-01
海洋生态保护11-13
海洋保护区11-16
海洋保护区案08-26
海洋环境保护法09-24
海洋保护 演讲稿08-29
保护海洋倡议书10-18
海洋保护刻不容缓06-26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07-11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简介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