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精选8篇)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1
1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成立的背景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最先提出:“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特殊性, 以及海洋开发利用对区域的特殊需要而划定的区域”。此后, 在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第二十三条规定:“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特殊需要的区域, 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2005年国家海洋局在颁布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中郑重宣布:“国家鼓励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大力兴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浙江省政府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工作十分重视, 于2006年出台了《浙江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并拟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0个海洋特别保护区, 在此背景下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于2008年11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成为浙江省建设中的10个海洋特别保护区之一。
2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状况
2.1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地理情况
大陈海洋特别保护区属椒江区大陈镇管辖, 位于下大陈岛南端海域。共由4个主要岛屿组成, 即竹屿岛、洋旗岛 (包括上屿、中屿和下屿3个主要岛屿) , 包含28个无居民海岛, 不包括大陈镇本岛。分为重点保护区、资源恢复区、适度开发区和预留区4个功能区及11个功能小区, 总面积为21.6 km2。该保护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水分充沛, 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等特点。所处海域为潮流系正规半日潮, 至椒江河口因受地形阻滞而变为非正规半日潮。涨潮流向西, 落潮流向东, 强流以东南流和西北流为主。
2.2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社会经济情况
大陈镇是椒江区唯一的海岛集镇, 现辖6个渔业行政村, 1个居委会, 总人口3 600余人。近年大陈镇已发展深水网箱省级无公害基地2个, 深水抗风浪网箱116只, 养殖面积达150 hm2, 被列为省级养殖示范园区, 成为全国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与此同时, 大陈镇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 占地3万m2的度假村建设业已基本完成, 现有300吨级客货两用码头2座, 航时为2 h的“庆达号”快速客轮往返椒江。2006年, 大陈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220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万元, 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903元。
3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亟待加强
目前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开发与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职能交叉、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自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批准成立后, 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迟迟没有建立, 人员无法到位, 导致开发与管理滞后[1]。
3.2 资源利用不合理, 资源严重衰退
当前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所在的大陈海域资源明显衰退, 一方面, 中日、中韩双边渔业协定实施后导致渔场范围缩小, 渔业捕捞密度过大, 渔场秩序管理较为混乱;另一方面, 岛礁资源破坏较为严重,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分布有藤壶、荔枝螺、马蹄螺、龟足、石鳖、羊栖菜和石花菜等岛礁生物, 种类多达110多种, 由于近年来对岛礁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 导致岛礁资源大幅衰退。
3.3 生态环境亟待整治和保护
由于20世纪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多数近岸岛屿上的原生植被丧失殆尽, 目前剩下的主要是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 海上的飘浮物增多, 生活垃圾乱扔, 水产品消耗激增, 影响了保护区内部及周围的环境[2]。
4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与管理对策
4.1 实施开发利用许可制度[3]
加强对椒江区海洋相关各部门、大陈镇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整体协同, 可以共通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协调相互支援配合, 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局, 隶属于椒江区海洋主管部门, 采用社会公开招聘与选调相结合的方式招募有海洋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对保护区进行管理。采用先进县市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做法和规定, 积极实施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利用许可制度, 按照申请、受理、审批、登记和监管的程序对其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约束, 以期改变目前开发的不合理性。
4.2 优化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管理模式
当前保护区的管理由椒江区政府负责, 但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对当地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团体采取正确的引导, 从海洋主管部门派出业务骨干指导其工作;参照渔船安全管理员、赤潮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从每年政府预算中对其管理费用进行立项, 由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局统一发放到这些社会团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把从单纯的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向海洋主管部门为主, 各社会团体为辅的管理模式转变[4]。
4.3 注重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环境保护
积极在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造林绿化和保护植被, 保护海岛地质剖面、地貌形态, 禁止采石、采砂等破坏行为;加大对保护区内增殖放流力度, 丰富水生物种, 谨慎引进外来种;加强对保护区内的海洋环境监测, 对区域内的水生环境进行有效控制, 并定期对外公示。
4.4 加快休闲渔业产品的开发设计
针对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海域面积较大, 岛屿较多, 开发休闲渔业产品要紧紧围绕“海”字做文章。开发一系列以海为主题, 融旅游、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项目, 如洋旗岛 (下屿) 是我国计算领海的基点岛屿之一, 岛上的领海基点碑是东海设立的10个基点之一[5];竹屿的海中湖, 环境僻静, 景色秀美;各种海蚀崖、海蚀槽和海蚀洞, 以及形态各异的岩脉和岩墙蜿蜒起伏, 在海岛中甚是少见等[6]。通过游海岛、观海景、看海基、吃海鲜, 带动当地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信忠保, 王晓青, 谢志仁.山东海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资源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2) .
[2]张登义, 王曙光.加强我国海岛的综合管理[J].中国青年科技, 2005 (3) .
[3]黄发明, 谢在团.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J].台湾海峡, 2003, 22 (4) .
[4]徐祥民, 马英杰.论我国海洋特殊区域的分类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 21 (4) .
[5]周航.浙江海岛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大陈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论证终稿[Z].2008.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2
人类啊救救我们吧作文600字
我是一只深居于海底的美人鱼。白天,我和其他鱼儿们一起在珊瑚丛中嬉戏;傍晚,我便会游到水面上去欣赏美丽的夕阳。
在傍晚时分的海中,我优雅自在地游着泳。夕阳把海和天相接的地方染成了暖暖的橘黄色,蔚蓝色的海在橘黄天空的`映衬下也变得橙黄。波光粼粼的海面把夕阳的余晖折射成璀璨的钻石光芒,耀眼极了!宁静的空中偶尔有几只海鸥飞过,一切是如此的宁静祥和。此时此景之下,我那时而露出水面的尾巴流溢着五彩光华,熠熠生辉,灼人眼目。
我以为我可以天天如此,知道我生命终结,在精灵蚌中化作一颗洁白圆润的珍珠,可是……
那一天傍晚,我像往常一样到海面上游玩。可是,还没游出海面,就被一股酸臭的水波“击中”,头晕、恶心、想吐的感觉一下子涌了上来,更糟糕的是,我的皮肤一下子瘙痒无比,还起了大片大片的红疹,我赶忙冲出了那层水波,带着全身的难受游回了海底。
回到家之后,我身上的红疹不但没退,反而越来越痒,而且一碰就疼。无奈之下,妈妈只能带着我去章鱼诊所找章鱼医生。我们刚来到诊所门口,就听到里面哀怨声此起彼伏。而此时,我也诧异地发现里面来就医的叔叔阿姨几乎都和我一样,全身都是红疹子。有的一边往墙上蹭,一边还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有的急得直甩尾巴,在诊所里不停地转来转去;还有的小朋友难受得哇哇大哭起来。这下,可把章鱼叔叔给忙坏了。
从他们的交谈中,我终于明白了这一切的原因。原来,这一切都是那个叫人类的种族造成,他们把大量的生活垃圾倒入海中,污水、废水也一并排入海里。由于海水的净化没有他们的污染快,导致上面层的海水水质严重恶化,变得恶臭不堪。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3
三沙市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建立垃圾回收站和污水处理厂,使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展植树绿化行动,岛礁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三沙市委书记肖杰说,目前,南沙洲上椰子树、羊角树郁郁葱葱,一簇簇红草像地毯一样覆盖在岛中央,良好的环境引来乌燕鸥等海鸟栖息、繁殖。西沙洲上的木麻黄也已经长到七、八米高了。
更为可喜的是,三沙市已在南沙洲、北岛、晋卿岛、甘泉岛、全富岛等多个岛屿监测到海龟产卵、孵化的情况,并在晋卿岛、七连屿建立海龟保护站,将产卵点的保护工作责任分配到人。今年4月以来,七连屿的北岛、南岛、南沙洲等岛礁已经记录到135次海龟上岸产卵,目前已有50多窝小海龟孵化出壳回归大海。位于晋卿岛的海龟繁殖保护站救助、孵化的80只小海龟已被放归大海。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4
1 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发展概况
现阶段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把国家公园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主要类别。自1937年美国建立哈特拉斯角国家海滨公园以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等相继开展国家海洋公园建设[2]。这些海洋公园有效兼顾海洋保护与开发,以澳大利亚大堡礁国家海洋公园为例,其面积占大堡礁总面积的98.5%,经过多年的保护与管理,大堡礁国家海洋公园不仅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而且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每年吸引全球数以万计的游客,旅游收入超过45亿美元[3]。此外,随着当前世界渔业捕捞强度不断加大,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渔民收入逐渐下降;海洋公园对渔业捕捞有所限制,渔业资源因此得以恢复,并且为渔村渔民增加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收入,最终提高渔民收益、改善渔民生活[4,5]。
我国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由于建立时间较短,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发展模式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政策是以单方面保护为主,更多关注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保护区建立后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关注较少[6]。自国家海洋公园设立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兼顾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7,8,9]。
2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和功能分区
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域,总面积5 700hm2,其中重点保护区41.2hm2、生态与资源恢复区178.7hm2、适度利用区2 492.6 hm2、预留区2 987.5hm2(表1)。渔山列岛岛礁总数量为54个(其中岛屿13个、礁41个),目前开发利用的北渔山岛为有居民岛,面积50hm2,现有村民198户498人,其中常住村民40户70人。
2.2 资源特色
2.2.1 环境优美
渔山列岛属于典型岛群生态系统,海岸曲折、岛礁棋布、水道纵横、气候宜人、水质清新、环境优美。与浙江近岸其他海域相比,渔山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更为优良,是我国东部少有的集环境、资源、区位等优势于一身的海域。
2.2.2 资源丰富
由于多种水系交汇,渔山海域生产力水平较高,调查发现浮游植物有135种、浮游动物有65种、底栖生物有119种、潮间带生物有84种[10]。渔山列岛地处我国传统的渔山渔场,是带鱼的产卵场之一,大黄鱼、带鱼和多种虾类均在此索饵、栖息、生长和育肥,贝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
2.2.3 景点众多
渔山列岛的自然地质地貌特征较为独特,以海蚀地貌为主,兼具高、险、奇的特征,天然形成仙人桥、一线天等景点。渔山列岛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地理、生物资源,成为天然的海钓、避暑、野外运动目的地,并被誉为“亚洲第一钓场”。
2.2.4 文化深厚
宁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而渔山列岛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2008年在渔山列岛海域发掘出的“小白礁1号”水下沉船出水清代文物千余件[11]。北渔山岛灯塔建于1895年,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大灯塔”,是当时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设施,也见证了当年海上丝路的繁荣。
2.3 管理机构设置和管控措施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管理局挂靠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独立行使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管理职能。海洋公园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通过实施捕捞许可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控制渔业资源利用,要求海洋捕捞渔船每日限制在40艘以内;按照保护区环境容量控制要求,要求日接待游客人数限制在500人次以内,登岛人数限制在150人次以内。
3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旅游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压力
近年来渔山列岛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年登岛的游客络绎不绝。据刘迅等[12]测算,当前景区年累计游客量为13万人次,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密集的海钓活动对恋礁性鱼类栖息地存在一定不良影响。
3.2 渔业生产对资源损耗较大
渔山海域有经济价值的贝藻类种类繁殖是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渔山列岛实行厚壳贻贝的限额采捕制度,即当年采捕当年招标,由管理局、渔村和企业三方共同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贻贝资源滥采滥捕的现象。但对荔枝螺、亚洲棘螺、角蝾螺、嫁和牡蛎等种类的采捕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由此造成低潮线附近的亚洲棘螺和角蝾螺数量锐减,荔枝螺数量明显减少且个体也偏小。
3.3 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生态造成一定影响
为改善船舶靠泊条件和活动戏水场所,对小澳内的大型砾石滩进行平整,并修筑挡水堤坝,致使此区域内部分固着性物种的生物量下降。
3.4 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定期、专人巡查制度,派驻专人从事日常监管工作,切实落实国家和地方实行的禁渔制度或限额捕捞措施,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但渔山列岛仍然存在“谁投资、谁监管”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而且保护区管理涉及军队、政府部门、基层组织等,管理复杂程度高,机制有待健全。
4 管理策略分析
4.1 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统筹协调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建设项目涉及海洋、国土、林业、交通、水利、旅游、环保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管护工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突出主体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为理顺各涉岛管理部门职责,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可成立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综合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项目开发与管理。
4.2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强化建设项目监管
将渔山列岛海洋环境监测纳入政府海洋环境监测总体方案,通过对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质量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渔山海域的海洋资源状况、恢复情况、变化趋势。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或开发活动,符合保护区(海洋公园)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严格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切实防范海洋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3 坚持海岛原生态开发原则,美化海岛环境
开展海岛原生态开发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保护区(海洋公园)内所有岛礁禁止开采石料,合理处置废弃建筑物,加强海岛景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不破坏海岛自然地貌、不影响景观和不随意改变自然岸线为原则,依地形而建;不得随意切割山体,少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突出海岛风光,形成立体和平面相结合的多层次海岛旅游效果。
4.4 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为杜绝贝藻资源滥采滥捕现象,严格执行资源限额采捕和有偿使用制度,并从厚壳贻贝单一品种推广到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贝藻类。着力推进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结合鱼礁投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有效保护渔山列岛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渔业资源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
4.5 深化基础研究,促进海岛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
目前对渔山列岛的研究还较少,且多为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方面的研究[10],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加快,也开展了海岛环境容量和旅游容量评估等研究[12]。为达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应深化以下方面研究:对保护区(海洋公园)内岛礁、典型生态系统、重要产卵场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探究人为活动及海洋牧场建设对资源动态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通过科学评估经济物种资源量,制定更为精准的渔业资源捕捞准入和捕捞总量控制制度,尤其是针对以厚壳贻贝、荔枝螺等为代表的贝类资源和以鲈鱼、黑鲷、褐菖鲉等为代表的海钓鱼类资源;研究和推广应用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海岛管理系统,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综合管理。
摘要:浙江渔山列岛先后被国家海洋局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文章详述渔山列岛基本情况、保护与开发现状,针对渔山列岛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参考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国家级海洋公园[EB/OL].[2016-04-2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GSit3kQvZSbn6cCwNr43qazpJlZURPdee2_UNWdyAyZghLUJGdybK6IwNGVzeLETEhicFXDIj6pwcrjODzjaq.
[2]毋瑾超.海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299.
[3]王恒.我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背景、目的及现状研究[J].对外经贸,2013,226(4):105-107.
[4]STEAD S M,MCGLASHAN D J.A coastal and marine national park for Scotland in partnership with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6(49):22-24.
[5]RYAN C.The impact of revised zo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litary Islands Marine Park on local business[R].2006.
[6]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4):30-35.
[7]李妍,杨波,季如康.海洋公园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2):101-104.
[8]颜利,蒋金龙,王金坑.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模式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7):68-73.
[9]陈骁.新形势下连云港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数字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33(9):47-50.
[10]焦海峰,彭小明,尤仲杰,等.渔山岛岩石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1,19(5):511-518.
[11]郑松才,吴颖,陈海燕,等.略论象山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55-59.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5
普兰店市隶属大连市, 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东侧, 东临庄河市, 西接瓦房店市, 南与大连市金州区毗邻, 北与盖州市接壤, 东南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全市南北长74 km, 东西宽63 km, 总面积2 896 km2。
普兰店市横跨渤黄两海, 东南濒临黄海、西南临渤海, 辖区范围内的海洋总面积为347 km2。其中, 浅海海域面100km2, 滩涂面积247 km2。沿海有7岛3礁, 面积3 km2, 港湾30余处。海洋自然景观百余处, 海水浴场资源50余处。海水水温为-1~27℃, 盐度在25‰~32‰。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生物共有三大类, 共172科414种, 鱼、虾、贝、藻等经济生物及海洋、滨岸、岛屿珍稀生物种类繁多, 资源量大。
普兰店市海岸线总长65 km。黄海岸线东起碧流河, 西止大沙河, 长55 km;渤海岸线长10 km。目前普兰店市域岸线可分为三大类:①港口岸线。东部黄海岸线已建有23万t货运量和30万人客运量皮口港, 是长海县海岛与陆地运输的最近港口, 是大连市的主要地方港之一。皮口港现有顺岸泊位5个, 180 m长及50 m长的简易登陆码头2个, 回填陆域面积1.97 hm2。②旅游岸线。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 普兰店市旅游资源岸线较为贫乏。③水产养殖岸线。普兰店市是全国海岸开发利用较早的县市之一, 其水产品养殖岸线可达总岸线的50%, 可养殖面积占滩涂总面积的82%, 现养殖开发面积达5 900 hm2。
2 海域环境容量分析
2.1 计算方法
在对普兰店湾、普兰店东南海域潮流场进行简单模拟的基础上, 建立污染物扩散数值模型, 从而确定受纳水体与排放源的响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根据水质控制标准值减去本底值得到的允许浓度增量, 计算海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即环境容量。
流场计算采用深度平均二维浅水潮波方程:
其中:H=η+h, η为平均海平面以上的水位高度;h是水深, C是Chezy系数, C=H1/6/n, n为Manning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f是柯氏力;u、v是垂向平均流速在x和y轴的分量。
污染扩散模型采用适用于垂向混合充分的浅海的二维深度平均的平流扩散方程:
式中, P是某污染物的深度平均浓度, U、V是深度平均速度在x、y方向上的分量, Sm是污染物的入海负荷量。
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根据污染源输入—纳污水域的响应特性, 分别计算相应系数、分担率, 最后得出海域环境容量。
响应系数:用简单的函数关系来描述源强与平衡浓度场之间的联系, 即有:
Ci=PiSi
其中:Si—第i个点源的排放强度, Ci—在第i个点源单独作用下所形成的平衡浓度值, Pi—与第i个点源有关的系数。上式可以改写为:
Pi=Ci/Si
分担率:在多个污染源共同作用的情况下, 水体中某特定控制点的浓度为各个污染源单独作用所形成的浓度之和, 即:
n为源点个数, 令
Ri=Ci/C
则Ri代表了第i个点源对总浓度的贡献百分比, 称为污染责任分担率。
2.2 计算结果
用计算得到的环境容量减去2007年污染物入海量, 得到2007年剩余环境容量。再用2007年剩余环境容量扣除2020年排放量增量得到2020年剩余环境容量。到2020年, 海域剩余环境容量为3 694 t[1]。
3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 普兰店市存在的海洋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民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通过排污口及河流进入海洋, 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②局部浅海海域养殖密度过大, 海水净化能力下降, 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导致养殖自身污染海域。③渤海普兰店湾10 km岸线均为滩涂养殖及盐田, 其中普兰店盐场为东北四大盐场之一, 但近年来因沈大高速公路桥的建设使得海湾成为了内湾。此外, 临岸水域污染严重, 水产资源遭到破坏。④受外长山列岛屏障的影响, 近岸海域海水流速迟缓, 淤泥逐年加深, 影响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染物的及时输出, 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 滞留在近岸养殖海域, 影响海洋生态环境。⑤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逐渐升高, 海水温度升高, 导致部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 赤潮现象时有发生,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范围也不断扩大, 给海水养殖业、捕捞业和滨海旅游业等造成危害。
4 保护目标确定
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 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原则, 在统筹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下, 重点保证港口发展、滨海旅游疗养等特有要求的用户对海岸线的需求, 在合理开发的同时, 保护海岸线的自然生态。
形成海洋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海洋生态相和谐的发展模式, 健全从陆地、河流到海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陆源污染和海洋环境、风险灾害等得到全面监控和有效防治, 使普兰店海域成为经济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结合体, 真正走上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5 保护对策
(1) 控制污水入海量, 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 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大量排放污水的工矿企业, 建立污水处理装置, 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严格审批沿岸入海排污口, 严把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关。
(2)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强化管理,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严格控制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通过控制养殖规模, 限制水面养殖, 发展底播增殖来控制养殖污染。改进网箱养鱼的饵料, 严禁虾池底质清污入海。此外, 根据普兰店市地理特点、夏季主导风向, 避开旅游景区、居民密集居住区, 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器具集中堆放地点。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禁止随处乱倒, 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3) 围填海控制。严格控制围海、填海造地工程,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增加湿地、林地面积;地面水水质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严格推动围海造地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 对围海造地引起水动力条件改变、对其他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及效益评估进行深入地分析预测, 减少盲目性;建立论证单位、评审专家责任追究制, 严把论证评审关。项目审批前, 必须进行现场踏勘, 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逐步建立对围海造地项目的动态监测和后评估制度。
(4) 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①建设岸线的开发利用, 继续扩建皮口港。②加强对平岛风景旅游岸线的开发利用。以平岛旅游度假村的建设为契机, 开发海上旅游资源, 突出滨海特色, 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海上旅游胜地。③结合海湾工业区的建设及城区范围的扩大, 在普兰店海湾新城内预留生活岸线,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海空间, 加强亲海的环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为市民的亲海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为城区旅游提供更广阔的空间。④合理利用水产养殖岸线。本着调整海产品捕养比例, 稳定捕捞, 发展科学养殖、提高单位面积利润的原则, 以马牙岛、平岛为依托, 在皮口、杨树房和城子坦等城镇加强海珍品养殖, 在现有基础上, 提高技术含量, 加强科学管理。⑤加强对生态类型岸线的环境保护力度。重点保护普兰店的黄海岸线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 禁止在其中进行任何形式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 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5) 船舶污染控制。加大船舶安全检查力度, 进一步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状况, 严厉整治低标准船舶;加强水上交通管理, 减少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开展专项整治, 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 改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加大油轮管理力度, 禁止单壳油轮进入普兰店海域;港口建设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和应急器材以及垃圾接收装置;制定海上溢油、化工泄漏等各类海上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2,3]。
(6)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工作, 从全局出发, 科学指导海洋开发和利用。对重点海域要作出开发规划, 加强对海水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 保持养殖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7) 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 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赤潮的科普宣传, 通过宣传教育, 增强人类抗灾防灾的意识能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面在全面开发海洋的同时, 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 提高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4,5]。
参考文献
[1]史兆光, 邢文利, 苏澜昕.生态文明维度的海洋运输与海洋环境保护[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 :73-77.
[2]卢忠宝.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吴玉红, 全玉莲, 李克国.葫芦岛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 :19-22.
[4]于晓.关于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海洋信息, 2006 (3) :20-21.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6
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万宁市境内,地理位置在1818°39'19"N—18°41'26"N,110°01'26"E—111°29'40"E之间,总面积7 000 hm2,其中岛屿陆域面积为420 hm2,海域面积为6 580 hm2(图1)。本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8℃,最冷月平均气温18.7 C,最热月平均气温28.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 166 mm。阳光充足,日照时间为290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108.9 h[1]。为保护大洲岛的金丝燕和海洋生态环境,1988年万宁县政府将大洲岛划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0]《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的批复》),是我国首批建立的5个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洲岛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岛生态、金丝燕及其生态环境,和岛屿周围海域的重要海洋生态系统。
2 大洲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2.1 濒危物种——金丝燕
大洲岛的金丝燕,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可以营造白色可食燕窝的珍稀鸟类。因其分布范围非常狭小,种群数量十分有限,人为破坏相当严重,使这种极度濒危的金丝燕面临灭绝的危险。据记载,大洲岛最初有南罗、暗岩和大架3个燕洞,每年采摘的燕窝也较多,可惜随年代的变迁,暗岩和大架两个燕洞无人知晓,现仅有南罗一处燕洞残存至今。人们对大洲岛金丝燕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甚至更早。大洲岛金丝燕最大群体可达200多个巢,在20世纪80年代仅60~70个巢[2]。2009年的保护区监测调查表明,目前大洲岛的金丝燕仅在南罗崖洞1个点有个体活动与繁殖。按照现场观测统计和估算,目前大洲岛金丝燕的种群数量仅为30~40只,已低于保护生物学中的最小可存活种群数(50只)[3]。
2.2 植物
该地区的植被以灌木与矮林为主,缺乏高大的乔木,植物发育良好,受人为干扰较少。据初步鉴定和统计,目前发现有野生维管植物618种,隶属123科,407属,其中蕨类植物27种,隶属14科,20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2科,2属;被子植物586种,隶属107科,385属。调查显示该地区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台湾苏铁(Cycas taiwanniana)、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和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等9个种,其中海南龙血树在岛上分布的范围较广。除滨海海滩匍匐植物群落和灌丛草地群落没有分布外,其他植被类型均有分布[4]。
2.3 动物
岛上的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根据大洲岛保护区的调查,两栖动物有1目4科6种,其中,蟾蜍科(Bufonidae)、树蛙科(Rhacophoridaae)各1种,蛙科(Ranidae)和姬蛙科(Microhylidds)各两种。共有陆栖爬行动物12种,隶属2目5科。其中壁虎科两种,鬣蜥科(Agamidae) 3种,石龙子科(Scincidae) 4种,游蛇科(Megapodiidae)两种,眼镜蛇科(Elapidae) 1种。共有鸟类94种,隶属11目,31科。在94种鸟类中,留鸟59种,夏候鸟1种,冬候鸟34种。这94种鸟类大部分为海南常见种,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大。共有哺乳动物9种,隶属2目5科。除棕果蝠(leschenaultia)及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等鼠类数量较多外,其他种类数量均十分稀少,野外很难见到。
2.4 珊瑚礁
大洲岛周围海底除在大岭和小岭之间有少量沙滩分布,有礁盘分布,礁盘以下为沙质海底,为喜礁生物如珊瑚等的栖息创造了条件。本区珊瑚及礁栖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高。造礁石珊瑚物种数合计有48种,统计结果显示,主要优势种是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二异角孔珊瑚(Goniopora duofasciata)、精巧扁脑珊瑚(Pavona decussata)、标准蜂巢珊瑚(Fa via speciosa)、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cdecussata)[5]。
2.5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有85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2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有19属75种,其次为甲藻门,有6属8种,蓝藻与金藻各有一种。优势种类为异角毛藻(Chaetoceros divers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os lorenzianus)、尖刺菱形藻(Nitzsciia pungen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短叉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海毛藻(Thalassiothrix sp.)、毛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中国盒型藻(Biddulphia sinensis)。浮游动物有38种,隶属于17属,其中桡足类21种,毛颚类8种,水母3种,浮游幼体和介形类各两种,磷虾和多毛类各1种。优势种类有锥形宽水蚤(Temoraturbna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生物量范围为0.002~0.221mg/m3[5]。
3 大洲岛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
3.1 保护区管理机构
1992年2月26日,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2年11月经省编委核定,大洲岛保护区管理处编制4名,隶属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为正处级事业单位,负责保护区的管理。
3.2 保护区基础建设
1992年2月保护区在岛上建立了一座二层的办公生活楼房,设立了现场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以及简易的办公用具、船只和通信设备,解决了值班管理场所,在大岭建成了保护区主标志碑。
3.3 保护区法规建设
1992年5月30日,《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实施,为了实现对大洲岛保护区的依法管理,万宁县政府199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制定了禁止在大洲岛砍树林和打猎等相关的规定。199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施行,1995年5月,国家海洋局发布实施《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两部法规的出台给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了明确、有力的法律依据。2001年4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制订了《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适度开发活动审批程序》,明确保护区内进行科研和开发的审批程序。
3.4 保护区公众教育与培训
①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工作是保护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自保护区标志碑设立后,保护区管理人员开展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②保护区宣传材料的制作和传播,保护区印制了大洲岛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小册子,海洋部门也在相关电视台进行了一些宣传教育工作;③培训,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进行了一些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省里举办的各类学习班。
3.5 保护区监测和科研
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组织下,在保护区内开展了以下监测和科研工作:①对金丝燕的生活习性及种类研究;②岛上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调查;③岛周围海洋生态调查;④海水水质监测;⑤珊瑚礁生态修复实验。
4 大洲岛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
大洲岛周围海域自15世纪中叶起是传统的渔场。目前,当地渔民常年在大洲岛附近海域以捕鱼为生,大洲岛是渔船补给、交换鱼货和避风的场所。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岛上有季节性渔民约600人;4—9月,也有100人左右,但这些渔民户口不是以大洲岛为常居地,只是临时居住,岛上居住期间会产生生活垃圾和污水,对保护区海洋生态的保护非常不利。另外,保护区调查认为,本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渔业天然资源开发过度,而使得许多优质渔业种类形不成鱼汛,优质鱼类比例下降,渔获物中优质鱼的幼鱼比例不断升高,更有甚者,电、炸、毒鱼现象时有发生,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6]。
5 大洲岛保护区管理建议
5.1 实行社区共管
在大洲岛保护区建立之前,当地渔民祖祖辈辈就在大洲岛生产生活,至今他们仍然把这里当作避风港和补给地,但即使季节性居住也会造成环境影响,同时给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带来困难,影响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完全不允许渔民在这里避风和临时居住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建议在保护区实行社区共管,建立起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公众参与机制,共同管理好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社区共管作为保护区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是一种适合我国保护区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能积极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在社区共管中,保护区管理机构由控制者转变为组织者,而社区群众则由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管理人员与社区居民一起参与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计划的目标制订、项目实施和评估过程,从而实现了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受益的新局面。
5.2 建立生态教育基地
建议在大洲岛建立生态教育基地,建成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科学基地,使保护区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资料信息中心.海南省地图册[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2]冼耀华,张焕英.中国鸟类一个种的新记录: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a[J].动物分类学报,1983(2):125.
[3]吴天国,黄卓儿,蔡圣伟.大洲岛金丝燕种群衰减原因及保护对策[J].热带林业,2010,38(1):24-25.
[4]吴天国.万宁大洲岛保护区植物资源的调查初报[J].热带林业,2009,37(4):49-50.
[5]吴钟解,李成攀,陈敏,等.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资源调查及其管理保护机制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7):97-100.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7
目前国外研究规划实施评价的模型和方法较多, 也比较成熟, 而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上, 缺少实证研究。规划实施评价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针对规划实施评价过程进行的, 定量方法研究的主要步骤首先是选取评价指标, 然后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再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把评价指标体系平均合成得出一个评价值, 最后根据标准判断评价值处于哪个位置, 从而判定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力度, 发现并分析问题。
1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
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不论是哪一套方法模型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 那就是评价指标的选取, 即指标体系的确立。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 选择合适的指标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评价指标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代表性原则:
在全面性的基础上, 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 比较准确、简洁地表述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
2) 可比性原则:
所用指标在时间上要有可比性, 否则难以判断措施完成与否。
3) 有效与实用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简练有效, 即在指标的数量上要少而精, 在指标的取舍上要切合实际情况, 而在评价结果上要达到能够最大限度地说明问题的效果。
综合考虑以上三项原则, 本项目建立了评级指标体系 (表1) 。
1.2 评价指标标准化的方法
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有多种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把不同量纲和不同数量级的数据标准化, 可以借鉴数学多元统计的方法来进行, 但是要注意所选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与资料的可兼容性。本项目采用以下方法。
undefined
其中:k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
xi表示实际值, 利用专家打分法计算2003—2006年各指标执行情况的实际值;
xio表示该指标对应的比较基数, 以各指标最理想的值为比较基数, 即xio=1。
1.3 指标平均合成的方法
平均合成的方法一般有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平方平均法以及调和平均法。本项目选择几何平均法作为评价合成方法, 该方法严惩分明, 能显示各指标的差距。
评价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w为权重, k为各指标值。
1.4 评价标准
对于几何平均法, 据研究结果表明:当值C≥0.8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良好;当0.6≤C<0.8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在实际中起到一定作用, 执行情况较好;当0.4≤C<0.6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一般;当C<0.4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较差;当C<0.2时, 说明对《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执行情况很差, 规划如同虚设, 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表2) 。
1.5 评价结果与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得出C=0.65, 说明《纲要》中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划对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此方面沿海各地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较好。但是还应该看到, 虽然沿海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却仍没有明显改善, 海洋资源也是日益减少。针对这些问题, 沿海地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更加努力。
2 有效实施《纲要》,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
总量控制是遏制环境恶化趋势的根本保障, 重点在于治理各类主要污染源。应按照各种污染物来源的排放量大小, 等比例分配其他来源途径的削减量, 使每种污染物的削减总量达到标准。根据陆源污染物来源构成分析, 应从三个方面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1) 工业污染源控制。
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根据各海域环境承载力和海域环境保护目标编制污染物总量排放计划, 将污染物排放指标分解下达, 逐级实施总量控制计划, 在此之前首要的任务是通过环境容量来计算污染源的允许排放总量。
2) 生活污染源控制。
控制生活污染物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数量, 增强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努力提高处理后污水的重复利用率, 减少氮和磷的入海总量。
3) 农业污染源控制。
农业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肥料中的氮和磷, 因此应积极实施有利于消减氮和磷的入海量及海陆两利的各项工程。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可采取源头控制策略, 在全流域内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 杜绝农田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 积极推广和鼓励使用成熟高效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对于畜禽养殖场造成的面源污染, 应推广畜禽粪便还田技术, 并通过运输设备和施肥设备的技术改造来提高畜禽有机肥的利用率, 减少畜禽养殖场氮和磷的径流损失。
2.2 制定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规划
在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辅助人工措施加速生态系统健康化, 遏制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 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此要制定并实施我国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总体修复与建设规划, 明确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同时, 根据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自特点, 分别制订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标准, 以各类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演化为科学依据, 规范和指导修复过程中的人为辅助行为及活动, 规范各类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选址原则和自然条件评估方法, 并对生态修复涉及的相关技术及其适合性进行监测与绩效评估。
2.3 加大重点海域的污染治理
目前, 渤海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 入渤海淡水水量明显减少, 渤海盐度明显升高, 海水入侵面积扩大, 淡水咸化及水质变差, 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② 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 部分区域海洋功能受损;③ 湿地面积萎缩, 森林覆盖率降低;④ 溢油风险加大, 赤潮发生概率增大;⑤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40%的项目未得到有效实施, 已完成的治污项目运行效率低下;⑥ 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 综合治理的机制尚未形成。针对以上问题, 首先, 要加快渤海环境立法的进程, 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其次, 要认真学习《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逐步开展渤海全部7.7万km2海域、三省一市的沿海13个地市陆域以及黄河、辽河和海河3个流域的部分河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项目。
2.4 积极推进各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规律, 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循环经济的思想非常切合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沿海地区消费水平高且经济发展速度快, 但同时造成了社会财富的高度消耗, 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部分主要海洋产业还处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 要规范海洋产业使其按照“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 且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严格管理, 激发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客观规律,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布局, 才能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
将生态保护价值较高和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选划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同时因地制宜搞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通过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 可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发挥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在大力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同时,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并完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制度, 逐步加大对特别保护区工作的投入力度。构建特别保护区技术规范体系, 开展特别保护区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调查、监视、监测、评价、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 制定保护与开发计划, 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配套相关基础管护设施, 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特别保护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6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海洋资源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 为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海洋生产方式、海洋资源消费方式以及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 增强全社会的海洋可持续利用意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危机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科普教育, 形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爱护海洋和支持海洋工作的良好局面。
3 小结
《纲要》发布以来, 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 积极采取了多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措施, 总体来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状况改善效果不明显,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仍然令人担忧。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今后需要严格执行《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反思在《纲要》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订的措施, 及时解决, 予以调整。
摘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已有6年, 为客观掌握国家及沿海地区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 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1]邱纪春, 董永弘.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青海国土经略, 2005 (2) .
[2]涂姗, 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讨———以桂林市资源县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 2006 (1) .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篇8
1 全球海洋生境现状
海洋生境的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全球一半左右的近岸海域遭受活动威胁, 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海域主要是北海、挪威海、东亚和东南亚海域、南海、东加勒比海、北美洲东部沿岸海域、地中海、波斯湾、白令海以及斯里兰卡周边海域。地处高纬度的南北极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但是人类活动对南北极海域的影响强度也在持续增强[1]。
1.1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遭受陆源污染严重
陆源污染是危害近海环境的主要形式, 约占海洋污染的80%, 这种危害通过食物链传递等进一步波及全球范围的人类健康、食品安全, 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陆源污染的形式包括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而直接或间接排海的生活和工业污水、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改变、过多的营养物、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由于扰动导致的沉积物活化作用、固体废弃物、油类等。其中, 污水是最主要的陆源污染物类型, 世界各地污水处理情况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 北美洲、西欧国家经济发达, 污水处理达标率较高, 周边海域海洋环境较好, 中东欧、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附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较差。
另外, 近岸海域出现死亡区是一种典型的陆源污染物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由于含氮和磷的污染物大量排入近岸海域, 海藻和其他植物大量繁殖, 这些植物死去后沉入海底, 并且植物体的分解耗费水中溶解的氧气, 由于海水缺氧导致鱼类、甲壳动物及其他动植物死去, 整个海域变成无生物存活的死亡区。在过去50年中, 死亡区的面积持续扩大, 波罗的海、卡特加特海峡、黑海、墨西哥湾及东海等尤其严重。至今全球已有400个此类死亡区, 所占面积超过24万km2[2]。
1.2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根据《2008世界珊珊礁现状报告》, 全世界范围内54%珊珊礁处于危机状态, 其中的15%将在今后10~20年内消失 (特别是在东南亚、加勒比海海域) , 另外的20%将在20~40年内消失。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 由于大量红树林被砍伐, 大面积红树林被围垦转变为农业和海水养殖用地, 导致红树林面积日益缩小。1980年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 880万hm2, 到2005年红树林面积下降为大约1 520万hm2[3]。与红树林、珊珊礁等的消失速度相比, 海草消失的速度更快。自1980年以来, 每年有110km2海草消失。据估算, 全球剩余海草面积约17.7万km2[4]。
分地区来看, 东南亚是海岸带生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88%的珊瑚礁遭受人类活动的威胁, 60%以上的红树林被砍伐。加勒比海地区超过2/3的珊珊礁正遭受人类活动威胁, 珊瑚礁大面积退化。仅在1995—2001年间, 苏弗里耶尔地区47%的珊珊礁消亡。在北海沿岸地区, 海砂开采比较普遍, 对底栖生物群落破坏严重。波罗的海90%的群落生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拉丁美洲地区海岸带原始生境大量消失, 直接导致渔业资源衰竭。例如, 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三角洲商业性渔业资源减少了90%。
1.3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讨论各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大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 从1906—2005年, 地表温度的全球平均值增加了大约0.74℃[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 加快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引起潮滩湿地与其他低地淹没, 加剧海岸侵蚀、低洼地洪涝和盐水入侵等海洋灾害, 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还加速海岸侵蚀, 并降低海水盐度、增大海水混浊度、减少溶解氧等, 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生物群落, 给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严峻的威胁[6]。
同时, 全球海水表面温度上升造成的大量珊瑚礁白化的现象,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1982—1983年, 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澳洲大堡礁和巴拿马附近海域的珊瑚白化以及1997—1998年的全球珊珊礁大量白化, 都与水温升高有关[7]。自1980年以来, 全球珊珊礁生物的疾病频频发生, 科学家发现许多怪异的疾病都与气候变迁有关[8]。臭氧层破坏导致太阳辐射或紫外线增加, 也会导致珊珊白化和死亡。降雨异常集中等气候异常现象, 使珊珊礁区的海水盐度产生剧烈改变, 也可引起珊珊白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致使海洋中吸收溶解的二氧化碳也在增加, 并导致海水正在逐渐变酸, 海洋酸化会使珊珊和其他含石灰质海洋生物的碳酸钙骨骼部分崩解。
2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2.1 实施全球区域海行动计划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之后,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始积极推动区域海项目 (regional seas programme) 的实施, 区域海项目作为管理海洋及海岸资源、控制海洋污染的地区合作框架, 为全球区域性海洋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可操作平台。区域海项目在其所涵盖的地区内是以行动计划为支点的。从1975年第一个区域海行动计划———地中海行动计划开展以来, 迄今为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经制订和实施了西非和中非、非洲东部、东亚海、南亚海、西北太平洋、波斯湾和阿拉伯湾、红海和亚丁湾、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泛加勒比海、黑海、东北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等14个区域海行动计划, 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40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属的海洋与海岸带规划行动中心 (OCA/PAC) 负责组织协调区域国家的具体工作,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讨会与沿岸国家协商开展环境评估、环境管理、环境立法、机构设置、资金安排等事项, 并通过有关的国际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 确定每个行动计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2 建立海洋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的概念在1962年举办的世界国家公园大会上首次被提出。目前, 根据世界保护区委员会 (WCPA) 的统计, 世界上已经建立了超过5 000个海洋保护区, 覆盖海域面积累计超过250万km2, 约占海洋总面积的0.73%, 占各国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0%。美国和澳大利亚拥有的海洋保护区面积最大, 分别达400万km2和88万km2, 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36%和10%。尽管世界海洋保护区数量不少, 但是各沿海国家建设的力度并不均衡。在12个管辖海域面积超过300万km2的海洋大国中, 美国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其管辖海域面积的36%, 新西兰只占0.3%。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关于建立有代表性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这个目标, 不少沿海国家提出了自身的海洋保护区建设目标。这些国家普遍提出在2020年之前, 把至少20%的海域设为保护区。
2.3 建立公海保护区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高度重视, 公海保护区建设开始成为热点。2000—2003年, 澳大利亚在联合国海洋和海洋事务非正式磋商进程会议上连续提出了有关养护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文件, 并提出了在公海设立海洋保护区的建议, 推动对该问题的讨论。欧盟对澳大利亚的建议予以呼应, 表示欧盟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全, 还建议制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三个执行协定, 目的是建立公海保护区。2008年, 海洋保护生物研究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等共同宣布将推动南极附近的罗斯海等10个公海区域的保护。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推动设立公海保护区。联合国已就此问题设立了非正式的特设工作组。2009年, 公海保护区建设取得突破,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批准了关于建立南澳克尼岛海洋保护区的提议。
2.4 设立禁渔区
当前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作。其中, 区域性渔业组织通过建立禁渔区、限制特定捕捞方式等手段, 在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 东北大西洋渔业委员会在罗科尔和哈顿浅滩设立了禁渔区, 禁止底层拖网捕捞和使用固定渔具捕捞, 包括使用底层刺网和延绳钓捕鱼, 该委员会还制定了保护脆弱深水生境的临时措施, 禁止在赫卡特和法拉第海隆、雷恰内斯海岭的部分地区、阿尔泰海隆和安蒂阿尔泰海隆进行底层拖网捕捞和使用固定渔具捕鱼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 当前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已经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 一些海洋国家通过划定海洋保护区和禁渔区变相扩大管辖海域面积, 另一些国家则通过在争议海域设立海洋保护区和禁渔区来行使管辖权, 体现实际控制。
3 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环境保护实践
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积极通过立法、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致力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产生之后, 各国的海洋意识空前提高, 海洋法规和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完善,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大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管理”等新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原则和思想, 建立了一些新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
美国积极倡导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 在原有海洋管理部门的基础上, 成立新的内阁级海洋政策委员会, 协调海洋与大气局、渔业管理委员会、交通部、海岸警备队等多部门协作负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更好地管理海洋环境资源。同时美国还与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一起建立地区性的海洋保护区行动计划, 并为国际社会提供经验借鉴及相关技术与方法支持, 共同推动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
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国家行动计划来保护海洋环境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跨部门的“海洋环境质量 (MEQ) ”计划, 形成了《联邦政府海洋环境质量管理框架》和《联邦海洋环境质量行动计划》, 对海洋环境管理相关部门行动进行了统筹规划, 实现联邦政府相关政策与计划的整体协调, 并出台了加拿大海洋环境质量管理战略。1996年成立了防治陆源海洋污染国家行动计划办公室, 负责协调与推进海岸带水域保护计划, 2000年发布了《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活动污染国家行动计划》[9]。
韩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的调查, 并积极参与西太平洋保护行动计划和东亚海洋环境保护计划。同时为加强陆源污染物控制和防治海洋环境恶化, 出台了多部抑制海洋废弃物产生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律, 如《海洋污染防治法》《港湾法》《渔港法》《废弃物管理法》《渔场管理法》等, 并适时修订与完善,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1年, 韩国制订了《海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从“七大推进战略和五个实施领域”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10]。
4 国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我国的借鉴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遏制。在当前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趋势已经从单一的国家行为向国际合作迈进的形势下, 我国应充分借鉴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措施, 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4.1 制定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
目前, 我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法律的协调性不佳, 可操作性差, 还存在诸多模糊和空白地带, 亟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尤其是配套制度建设不足, 导致在具体问题的执行过程之中很多行为难以受到约束。2011年渤海湾的蓬莱l9-3油田发生漏油事故的讨论与相关处理结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海洋污染防控、生态多样性等立法进程,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建设, 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在区域层次上, 由于区域海洋经济保护法律制度的缺乏, 导致此类严重损害中国海洋环境利益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约束, 中国也无法有效保护本国的重要海洋环境利益。因此, 中国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渤海区域等管辖海域立法;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
4.2 继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目前, 中国已缔结和参加的国际环境条约有50多部, 其中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主要有10多部。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区域海组织之间的合作, 还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签订了20多项环境保护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通过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当前, 由于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有限, 在海洋污染防控技术、典型性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渔业资源的养护、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海洋环境的监测方法和手段、GIS及RS等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规范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行为, 努力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4.3 推进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
迄今为止, 主要海洋国家都在其海岸附近建立海洋保护区, 也有一些国家已通过或正在通过国家立法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建立海洋保护区。中国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截至2010年年底, 已建成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及自然景观等各类海洋保护区, 初步形成了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未来, 中国应继续推进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 通过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并加以制度化, 利用科学决策工具来确定和选择新的海洋保护区, 共同确定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代表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加大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与陆地保护区网络以及地区或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的紧密联系, 促进国际化的区域海洋保护区行动计划实施, 推动区域性、全球代表性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
4.4 加强海洋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目前中国民众虽然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从整体来看, 海洋法制观念与海洋环保意识相对仍然较为淡薄, 中国应当加大对于民众的海洋环保宣传力度。首先, 对广大的渔民、沿海居民、企业职工等进行海洋环保知识普及性宣传教育, 在人民群众内心树立起海洋环保意识。其次, 要加强对于海洋法律法规的宣传, 不能够等民众触犯了海洋法律后再进行处罚, 而是应当注意培训广大民众的自觉性。再次, 要充分利用世界海洋日、海洋文化周等海洋主题活动和海洋馆、海洋公园等生态环境保护基地, 开展海洋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最后, 要加强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的海洋知识教育, 从小培养海洋环保意识。
摘要: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不断加剧,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通过制定国际公约、建立保护区等方式, 积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 促进各国共同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资源。我国应借鉴国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形成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资源,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关键词:生态环境,海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LPERN B S.WALBRIDGE S, SELKOE K A, et al.A global map of human impact on marine ecosystems[J].Science, 2008, 319 (5865) :948-952.
[2]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R].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2:259-262.
[3]粮食和农业组织.世界的红树林1980—2005[R].2007:182-190
[4]WAYCOTT M, DUARTE C, CARRUTHERS T, et al.Accelerating loss of seagrasses across the globe threatens coastal eco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 (30) :12 377-12 381.
[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 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 2007:103.
[6]杨桂山, 施雅风.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及影响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 1995, 10 (5) :475-482.
[7]Ove Hoegh-Guldberg.Climate change, coral bleach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s coral reefs[J].Marine&Freshwater Research 1999, 50 (8) :839-866.
[8]WILKINSON C R.Global and local threats Lo coral reef functioning and existence:review and predictions[J].Marine Freshwater Research, 1999, 50:867-878.
[9]刘康.加拿大海洋环境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 28 (1) :31-35.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推荐阅读:
海洋生态保护11-13
海洋生态12-15
海洋生态建设06-25
海洋生态补偿01-0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10-30
海洋生态环境安全11-29
海洋生态文明经济发展01-18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07-05
生态海洋牧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