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精选10篇)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1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 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笔者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角度,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国家战略新布局, 是最感鼓舞的地方。在现代化布局方面,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五位一体”, 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三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 到了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 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 这个总体布局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突出经济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在现实国情下,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
2012年6月27日-9月27日, 笔者有幸作为首席科学家参加了我国北极第5次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在科考过程中, 除了安排完成预定的科考任务外, 笔者特别关注北极海冰的变化。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过去30多年中, 这一地区的气候正在快速变化, 而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 我国出现了冬季雨雪异常以及春季和夏初干旱, 均与北极气候变化相关。2012年是北极海冰融化特别严重的一年, 在“雪龙”号向北挺进时, 北纬84度以北海域的海冰也出现了大量的冰间水道或水塘, 北冰洋的变化令人震撼, 今年夏季北极海冰量也创史上最少纪录。可见, 从人类生活的地球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对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今社会高速发展, 人类为了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开始大规模进军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海洋经济持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成绩面前不可忽视的是, 随着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力度的不断加大, 也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正常状态, 破坏了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 影响了岸滩的冲淤变化, 改变了海岸的形态, 破坏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 十八大报告将涉及海洋的内容放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
加以论述, 这表明海洋工作也必须在党中央确立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导下, 不断引导海洋经济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确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大幅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同时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控制并逐渐恢复海洋生态支持力, 坚持走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道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 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海洋科研单位和海洋工作者,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引领海洋科技发展, 科学认知和利用海洋。不断深入认知海洋, 并不断拓展海洋认知空间。要充分利用“908”、海洋公益专项等成果和资料,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要大力扶持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洋监测技术、深远海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学科方向,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依靠科技的发展, 才能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争取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难点, 形成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
二是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陆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提升。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 从全局的高度做好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工作;紧密跟踪和把握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加紧制定涵盖各个产业和各个区域的统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按照既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特色、又促进区域互补合作的原则, 合理布局各个产业, 有效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三是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实现海洋生态安全。从全国来看, 我国海洋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应完善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体系, 建立海洋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采用“绿色核算体系”, 加强在海域使用、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立法及理论研究。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要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推进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前正在推进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将山东半岛建设成全国性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推进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方面, 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显得尤其重要。按照《意见》中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优化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污染物入海排放管控、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培育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4项主要任务的要求, 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通过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引领沿海地区树立正确发展理念, 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 全民参与保护海洋环境,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海洋工作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在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基础上, 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和挑战, 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科技力量。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民生面貌焕然一新, 而且将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2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于1994年组建,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滨海新区政府,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有港口运输、渔业、海滨旅游、海盐业、海洋石油、造船及海水利用等。天津滨海新区用占全国0.8%的大陆岸线,创造了全国4%的海洋经济总量,经济岸线比位居全国第一。发展目标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他们从2007年就出台通过了《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并将滨海新区列为生态示范区,规划了五大工程建设,包括三条生态廊道、两个生态组团,分别是:建设海河下游两岸300米至1000米宽的生态廊道,形成东西走向的风景林、观光农田和森林公园相配套的生态绿化带,并与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相连接,构成天津港至中心市区之间的景观生态带。建设海岸带生态廊道,重点建设天津港南北两侧32公里长的休闲旅游岸线,恢复沿海岸盐生植被、滩涂湿地和河口生态。控制天津沿海岸开发和利用,形成海岸带生态走廊。建设沿独流减河、永定新河、唐津高速公路生态廊道,通过种植防护林,沟通生态组团,提高防洪能力。建设大港化工区、汉沽精细化工区、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外围生态绿化带,形成工业区生态组团。建设官港森林公园、开发区森林公园、塘沽森林公园,形成森林生态组团。多年来,滨海新区可以说一直在生态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稳扎稳打地前进着。而同时,建设的过程中也难免遇到种种问题,也为它将来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滨海新区与传统海洋产业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旅游业、渔业、港口运输业及海洋化工业等。首先从旅游业来看,它可以说是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主体。沧桑厚重的历史遗址、渔家特色的民俗风情、悠久的造船和海战历史,构成了天津滨海新区特有的海洋与海防文化。该区通过发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将点状分布的旅游景点“串”成线,让新区旅游产业透出了浓浓的文化味。天津滨海新区传承灿烂的海洋文化,天后宫的建立与天津自古以来就处于重要的政治、经济
地位密切相关,天津东临渤海,北倚盘山,背负九水,海河直流入海,大运河南下,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经济地位。天后宫初建时仅为船夫、商贾祈求海神天后娘娘保佑航海安全之用,后扩展成百姓求福祈顺、消灾免疫之所,并以此为中心成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点,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这种浓厚的海洋氛围也正是滨海新区吸引游客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0年中国第一座国家级的海洋博物馆经多方考虑后最终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也体现了天津的海洋文化实力。文化元素的加强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化的推广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文化创造与开发离不开生态环境,在追求与创造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切不可忽视目前没有引起广泛重视的生态文化危机,这种危机将伴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加剧,导致生态文化系统失衡。同其他产业一样,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也存在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旅游资源破坏,旅游景点畸形扩张,和旅游产品的粗放式经营。旅游景点数量多但档次比较低。总体而言旅游开发中缺少科学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有盲目追求旅游接待的豪华且呈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些过度开发的现象所产生的最直接最快的负面效应便是对环境的影响:大量旅游者的活动会使海洋资源环境退化,产生垃圾难以回收处理,废弃物危及动植物生存安全等问题。造成鱼类资源减少,海洋垃圾污染。其次,旅游服务经营者往往为了追求收入和利润,有意迎合外来游客的不当甚至不法要求。这些现象无疑助长了来津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对城市的社会文化也带来不良影响。可见这些纯粹为了商业利益而开发并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的“文化旅游项目”对海洋环境以及新区未来发展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一定的灾难。所以,生态文化视域下的旅游业要牢牢树立“生态至上”的概念,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在合理开发的同时,维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处理好旅游和污染治理、人群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切忌一味强调经济利益优先、效率优先,尽力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休闲、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向整合。长此以往,生态文化概念也会随着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深入人心,真正促进本地海洋生态文化建设。
旅游业之外,渔业也是滨海新区重要海洋产业之一,天津拥有的海岸线长度153km,海域面积约3000km2,尤其是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343km2,为滨海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和空间,有充足的海水资源,可用于制盐、养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渤海还湾曾是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名贵海鲜多达30余种。然而,近十几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人类捕捞生产的压力、入海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陆源排污的污染、环境水文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水域在生物资源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数量与分布、鱼卵仔稚鱼数量与组成等方面,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渤海湾渔业资源由过去的95种减少到目前的75种,渔业生物种类向小型化和低值化发展,资源衰退严重。所以近年来,滨海新区也采取了众多恢复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措施:天津渔业部门从2006年就开始增殖放流,截至去年已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海淡水苗种30多亿尾;其次投放人工鱼礁、重建“海底森林”,逐步恢复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品生长;此外,强化伏季休渔、捕捞强度控制等渔业管理措施,提高捕捞科学化、产业化水平。这些措施不但能够增加渔民收入,更可以改善渤海整体水生态环境,这对于提高天津滨海渔业资源承载力,确保渤海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好处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何将生态渔业的观念传达并普及给广大渔民与群众,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上升至文化层面,可能是滨海新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我国,将生态保护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象山、舟山等地开展的“开渔节”活动,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更将促使“生态至上“的观念在民间形成并广泛流传,有利于一个海洋城市生态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与开展。而滨海新区近年来也实施了一些渔文化推广的举措:如北塘小镇的建设,这是一个依据历史资料,仿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镇北塘建设起来明清风格古典小镇,重点展示中国北方传统文化、天津地域特色和北塘地区民俗风情。这也是滨海新区在做大‘北塘海鲜’和‘做一日渔民’两个知名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的新项目。小镇的开街仪式上演了集中展现渔业古镇乡俗风情的“滨味儿吆喝”以及再现渔镇风情的渔工号子合唱。此外,今年在滨海新区寨上街蔡家堡村,12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历时50天纯手工制造了古风船“弘顺号”,完全仿照600年前的古风船所建,也向人们展示了蔡家堡村600年的渔家文化和历史变迁。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弘扬了天津古老的渔文化,让人们能够在怀古中铭记海洋带来的恩惠,树立保护海洋,珍惜资源,发扬渔文化的思想。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也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和华北、西北地区各省市的海上进出口任务,是欧亚大陆桥的起点。天津港1952年10月正式开港,历经数次扩建,到目前为止已拥有各类码头140余个,内含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0个,岸线总长度20000米,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口之一。一直以来,滨海新区秉承着“建设生态港口、共享碧海蓝天”的环保理念,不仅注重港口规模的发展,在环境治理上也实现了同步跨越。天津港从昔日一个盐碱荒滩发展成今天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的大港,一直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天津港的发展”,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天津港全年在绿化、净化、靓化、设施等环境中的投资达4.6亿元。2007年,全年用于绿化投资建设就高达1亿元人民币,经过近一年的绿化建设,天津港在重点港区和码头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和苗圃建设,港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周边呈现绿色景观,场道更加规范清洁,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死角和污染点逐步消除。但是,天津港生态港口的建设也存在着一定制约因素,如水资源匮乏、可利用的岸线资源有限、岸线发展的相互制约、人工造陆导致新老地质条件单一且不利于植物生长、沿海化工业及支柱货类煤炭带来的海域环境及空气质量污染等等。所以,建设生态港口,滨海新区除了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继续不断做好环境改善及治理工作以外,还要加强认识,对各港口运输、化工企业做好生态环保宣传;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岗位和技术培训,使相关从业人员接受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技术教育,从而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宣传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生态”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环境生态,也包含了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指的是一个文化形态多元,文化价值多维,各种文化在相互关联、作用、影响中形成的动态有效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群体从事文化创造、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文化生态”也与“环境生态”一样,必须保持良性状态,才能对各类经济、政治活动以及人类社会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专家认为,在当代中国,构建良性文化生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情需要和全球潮流。同时,它
致力于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为环保领域提供重要的文化载体,也能同时促进环境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我国也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天津滨海新区也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建设,而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生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两年发展最快的一项。2011年,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旅游产业园、国家滨海广告产业园、国家海洋博物馆、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国家影视网络动漫试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等8个国家级项目相继落户滨海新区。在此基础上,新区再投资415亿元,撬动了70个文化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根据新近公布的《天津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天津市将从继承传统文化脉络、推行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而滨海新区则将依托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亚洲文化产业园、天津滨海文化产业示范区等,加快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集聚,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文化产业不像传统工业,对人才、资金、环境、设施等有很强的依附性,滨海新区作为一个具有良好海洋文化底蕴的地区,将有望成为海洋文化产业的新阵地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当然,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同旅游业一样,也需要避免海洋文化资源破坏性开发和低层次开发所造成的产业落后和资源浪费。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出发,避免重复建设,过度开发等。在保证经营效应的基础上兼顾公益责任,充分发挥其构建良性文化生态的作用。
从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可以看出,建设海洋生态文化,浅层地来说就是要坚决避免和治理各种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切忌先污后治;防止城市建设过度扩张而引起的海洋生态问题;针对性建立生态环境维护的指标体系,发展生态保护技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制订生态建设政策等等。深层次而言更是要通过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发展观、科技观和价值观,强化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文化意识、参与意识;创造海洋资源保护的社会文化氛围,把生态文化理念深深植根于与政府、企业行为以及个人决策和行为之中,做到全民总动员。只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决策方式的重要性,才能获得自身的永续发展。
也只有通过公众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与素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才能保护这片人类共有的珍贵蓝色财产。
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刍议 篇3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是一个城市文化工程整体建设格局的形态构成,涉及人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与自然环境、现代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社会价值等方面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仅决定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这种共生关系也产生出不同形态的文化因子。
翻开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舞蹈的发展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处于领全国舞蹈发展之先的地位,无论是芭蕾、现代舞、舞剧创作还是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上海始终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可以说,当时上海舞蹈的发展是紧紧跟随上海城市发展的步伐。
时过境迁,笔者认为目前上海舞蹈的发展趋势与定位是和上海城市的发展定位不相匹配的。传统的民族舞蹈比不了地方区域性省份。现代舞蹈发展和呈现在整体实力方面又很难与北京和广州相比。在国际舞蹈交流展演层面尽管有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等国际性舞蹈交流展演项目,但往往都是自己搭台别人唱戏,请进来的多,吸收的少;舞蹈文化的引进和输出是不对等的。舞蹈创意产业力量单薄,活跃性不够,影响力不足。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层面缺少顶层和发展定位及方向的设计和考虑。缺少相关舞蹈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渠道支持。缺少培育自由舞者、独立舞团的土壤和机制,为舞蹈多元发展等提供的支持和空间严重不足。缺少舞蹈创意方面的领军人物和代表团体。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在当代严重缺失,上海舞蹈文化格局发展不完整。而恰恰是这一格局体系的不完整,造就了上海舞蹈发展相对保守自足的局面。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的地缘属性
上海作为华东“六省一市”这一地域中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起着引领华东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域文化发展的作用。在舞蹈方面,上海舞蹈曾经形成了和北京为首的北方舞蹈的一南一北格局。也就意味着,从地缘文化角度来看,上海在全国舞蹈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如何发挥这一引领作用,在内部进行优势挖掘定位,在地域范围内进行联动互补,带动和引领整个华东以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域的舞蹈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上海舞蹈发展的作为之处。另外上海作为近现代中国最早开埠,与西方文化率先接触的城市,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构成了其文化特征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也是上海作为华东第一市的可为之处,那就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创新,引领华东地区民族舞蹈的当代发展。上海完全可以站在历史河流的中端,向过去追溯和研究传统,向未来发展和创新。
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的城市属性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未来将建成为全球化都市。这意味着上海的舞蹈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引领华东和华南,而是更体现出舞蹈文化的全球化、国际化。全球化意味着上海舞蹈在立足本土传统舞蹈文化基础之上如何创造出更具国际通行形式的舞蹈语言和舞蹈形式,意味着中西方舞蹈文化如何碰撞共融,产生出新的样式。这一样式称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语言形态,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和反响。意味着上海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以民族特色著称的舞蹈文化地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异。
舞蹈文化生态内部的建设
舞蹈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艺术文化形态,其自身的因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表演,而是涉及舞蹈研究、创作、评论、策划、推广、交流等诸多因素和层面。但从目前上海舞蹈发展的现状来看,业内关注的焦点依旧在于舞蹈表演本身,其他层面受到的关注程度、支持力度都相对较弱,近年来上海舞蹈家协会致力于本土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些展演平台和机会,但是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这些编导还没有跳出传统舞蹈的格局,艺术视野、艺术修养等对于舞蹈创作来讲至关重要的因素出现短板。而这些不仅仅在于个人,也在于整个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的短板,舞蹈文化内涵建设的短缺无法助力和推动舞蹈向前良性的发展。舞蹈学术研究整体水平偏弱,业内人士“重舞轻文”的现状根深蒂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作为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中“内涵建设”的重要阵营,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在学科建设层面举步维艰。舞蹈评论和舞蹈学术话语的缺失,使得上海舞蹈长期陷入自足自满的状态,缺少观念、思想、内涵等层面的引领和滋养,上海舞蹈难免有些坐井观天之态。而本土编导在作品结构、选材、立意、语言构建等方面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上海的“海派”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应是我们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赋予传统现代审美和现代呈现方式。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性”与主体性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这种现代时空下的主体意志和传统客体的互补、变异与结构,现代和传统之间才表现出多种组合呈现可能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多传统都有其重新得以安置的可能。
结合上海城市文化的定位和特点,确立以关注现当代舞蹈发展为核心的舞蹈生态建设。我们的重点在于关注舞蹈发展的现当代层面,意味着我们如何在舞台呈现上进一步推动传统形式向现当代舞蹈语言表现形态的发展,这势必要求在创作中要打破束缚,打破古典、民族舞蹈的清规戒律,与时代挂钩,历史传统不是不要,而是从现当代舞蹈的视角来重认和研究传统,体现出上海风貌。现当代舞蹈生态建设也意味着我们推动舞蹈文化建设的重点、舞蹈创作的趋势和动态、舞蹈展演的主体舞蹈交流的主体、舞蹈衍生发展都应该具备现当代为主体的思想。另外,现当代舞蹈文化生态建设还在于现当代舞蹈表演、创作、教育体系与格局构建。我们要整合舞蹈院团、舞蹈学院等不同方向的资源,合理打造这一格局。现当代意味着我们舞蹈研究的重心在于关注现当代舞蹈发展的趋势、现当代舞蹈科学训练的方法、现当代舞蹈教学理念的比较、现当代国际舞坛的发展动态、现当代舞蹈创作研究等方面。现当代意味着建立一条以基础教学研究为基本抓手,以现当代舞蹈发展、创作、表演嬗变研究为基本,以现当代舞蹈科学教学研究为引领的学科格局。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确立上海舞蹈发展建设在中国现当代舞蹈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再具体一些,就是发挥和挖掘上海已有的基础和资源,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定位。
舞蹈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建设
舞蹈策划、交流、推广处在舞蹈本体外围,但其对于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从北京近年来舞蹈事业的发展就可以窥见到这一点。北京市近年来非常注重对舞蹈文化生态的建设,以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借助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北京舞蹈学院、国家大剧院、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等机构和院团、学校,北京在舞蹈创意、培训、展演、交流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显示出勃勃生机,在这些诸多的活动中,生活在北京的舞蹈家、研究者获得了诸多发展平台,不仅为北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舞蹈中坚力量,同时其影响力也遍布全国,一些人才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中国舞蹈届新一代的领跑者——如此种种,北京舞蹈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人才培养、演出制作、展演策划、交流推广、学术支持各个层面的资源和平台也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在这种生态链中,各个单位因子的职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拓展,剧院不仅仅作为纯粹的演出盈利场所,已经更多地添加了舞蹈策划、展演、推广、制作的职能,其社会价值也远远大于其商业生产价值。舞蹈产业也真正意义地实现了。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4
1 海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随着“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国内对有关生态文明研究可谓风生水起、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其中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 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 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熟、完善的治国理念, 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走向和谐幸福,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2 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2.1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深入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 加快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 积极培育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提升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 加速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和扩散。
2.2 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屏障, 开展示范区建设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探索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学制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 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尽快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加强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科学引领和规范实施。
2.3 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开展重点沿海地区海域排污总量控制, 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大力推进各类海洋保护区选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严格保护典型性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提高滨海湿地、海岛植被覆盖率。加强海洋行政监察执法工作, 坚决打击各类海洋违法违规开发活动。
2.4 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倡导和谐海洋理念
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 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建设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3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必须紧紧抓住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 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实现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布局、海洋生态和谐美好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海洋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然要求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充分尊重海洋的自然规律, 以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不断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人与海洋的长期和谐共处, 最终实现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随着海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 抓紧调整海洋经济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发展方式, 就成为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期盼的客观需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 目前, 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美化生活环境有了新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扭转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努力构建和谐的人海关系, 使海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蓝色家园。
4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 推动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力争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要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陆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提升, 两者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 努力在海域与陆域开发上做到定位、规划、布局、资源、环境、防灾等六个方面相互衔接。坚决防止人为割裂陆海间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功能定位的内在联系, 不计代价地盲目开发海洋。
二是要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用海, 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 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进一步完善海洋开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审批用海, 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5
2011年6月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的发生,对河北省沿岸水域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根据《农业部关于下达2012年蓬莱溢油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生态修复项目任务的通知》,在秦皇岛海域进行渔业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本项目旨在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海藻移植和重要品种人工增殖,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降低捕捞强度,养护和增殖生物资源,消除溢油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增加渔民收入,维护渔区社会稳定。项目选取了山海关及南戴河2个海域作为生态修复示范区,实施年限为2013年—2015年。
2本底调查
2013年4—5月份对两个项目水域进行了本底调查,山海关项目海域位于沟渠寨外海域项目区距离岸边1.5~2 n mile(海里),南戴河项目海域距离岸边10 n mile。调查结果表明:两个海域海流平稳,不受大型风暴潮影响,礁体不易发生滑动,底质以泥砂、沙砾为主,投放鱼礁后不易发生掩埋;水深及透明度有利于藻类生长;示范区为河北传统的渔业资源丰富区域,是河鲀、对虾、三疣梭子蟹、鲈鱼、海参等重要海珍品养殖海域;水深8~12 m,有一定的饵料基础(包括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周边配套增养殖设施齐全、技术成熟,人员经验丰富。综上所述,示范区适合投放鱼礁,进行藻类移植。
3礁区建设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规格的构件礁和花岗岩毛石进行投放,藻礁建设选择投放马尾藻幼藻进行人工移植,增殖放流选择魁蚶、杂色蛤及海参。
3.1人工鱼礁投放
由于水泥管损毁过于严重,在实际投放中不再使用。项目实施单位选用的构件礁和毛石均能够满足项目要求,选用的毛石均大于50 kg,从实际效果来看,该重量的毛石不容易发生滑移,同时要求有一定的表面积便于藻类及生物附着。构件礁为1~2 m2正立方体礁形,制作过程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混凝土构件礁的成型预制,投放后未发生滑移及掩埋,集鱼效果明显。南戴河示范区3年累计投放石块礁9.1015万方,构件礁4 087.8空方,建设海洋牧场面积为148.3 hm2;山海关示范区3年累计投放石块礁9.0125万方,构件礁3 729.32空方,建设海洋牧场面积为133.3 hm2。
3.2藻类移植
选购的马尾藻体长10~20 cm,260~300株/kg,根系发达、活力强,以混凝土预制块作为马尾藻移植与栽培的人工附着基,混凝土预制块规格为边长12 cm的正方体,中间预留一直径2 cm的培植孔,用夹苗绳将马尾藻捆绑于附着基上,装船运至指定海域并投放。南戴河示范区3年累计投放马尾藻177.2万株;山海关示范区3年累计投放马尾藻203万株。
3.3增殖放流
南戴河鱼礁区投放了魁蚶及海参,山海关鱼礁区投放了杂色蛤。上述品种均为秦皇岛本地适生种,近年来在秦皇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底播增养殖,南戴河、山海关周边有设备齐全的养殖设施,增养殖技术成熟,由于是本地种,所以没有外来种造成的生态威胁,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了增殖放流。南戴河示范区3年累计投放魁蚶157.67万粒,投放海参3500 kg;山海关示范区3年累计投放杂色蛤1987.6万粒。
4效果评估
为了有效地评估示范区建设的效果,项目评估组2013年一2015年连续三年对项目区进行了跟踪调查。共设置跟踪监测站位17个,其中山海关示范区8个,南戴河示范区9个;共跟踪监测5个航次,其中2013年1次,2014年2次,2015年2次。监测结果如下:
4.1鱼礁区游泳动物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显著提高
山海关鱼礁区2015年春季鱼礁区游泳动物种数10种,比2013年本底调查增加2种;2015年生物量为7.29 kg/hm2·h,是2013年本底值2.25 kg/hm2·h的3.24倍。南戴河鱼礁区2015年鱼礁区游泳动物种数为11种,比2013年本底调查增加2种。2015年生物量为9.17 kg/hm2·h,较2013年本底值3.52 kg/hm2·h增加5.65 kg/hm2·h。
4.2礁区内渔业资源明显好于非礁区
山海关和南戴河鱼礁区每个航次礁区内游泳动物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礁区外,例如山海关鱼礁区2015年春季航次礁区内游泳动物种数为非礁区的1.3倍,生物量为非礁区的1.4倍;2015年秋季航次礁区内游泳动物种数为非礁区的1.6倍,生物量为非礁区的1.4倍。南戴河鱼礁区2015年春季航次礁区内游泳动物种数为非礁区的1.1倍,生物量为非礁区的9.0倍;2015年秋季航次礁区内游泳动物种数为非礁区的1.4倍,生物量为非礁区的4.7倍。
4.3礁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作用明显
调查时礁区内捕获大量鳀鱼、黑鲪等的幼鱼,表明鱼礁为产卵亲体及幼鱼提供了庇护场所,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4.4大型藻类固氮固磷能力较好
示范区大型海藻优势种为马尾藻和江蓠,预计示范区马尾藻产量为75吨,可固氮375 g,固磷1538 g。示范区的海藻覆盖面积还会每年因自然繁殖而增加,再加上示范区海域自然生长的其它藻类,有着很好的固氮固磷作用。
4.5水环境修复作用良好
通过三年鱼礁建设,示范区溶解氧及叶绿素较本底值增加,例如山海关示范区2015年春季航次鱼礁区溶解氧为7.95 mg/L,为2013年春季本底调查值的1.20倍;2015年春季航次叶绿素为4.50μg/L,为2013年本底值的45倍。南戴河示范区2015年春季航次鱼礁区溶解氧较2013年提高了24.60%;叶绿素为2013年本底值的19.7倍。
5效益分析
5.1直接经济效益
示范区海域的渔业资源明显高于其它海域,据调查统计三年示范区渔业产出为8437.36万元。其中南戴河示范区产出为5883.8万元,山海关示范区为2554.06万元。
5.2生态效益
聚集和保护海洋生物,改善局部生物群落结构和保护种群生物多样性作用明显;鱼礁区内的营养盐浓度远高于其他区域,提高了鱼礁区内的初级生产力水平;示范区移植的马尾藻、底播贝类以及礁体表面附着生物都对水体的氮磷有明显的消减作用;人工鱼礁区能吸收大量的营养盐类从而降低赤潮的爆发几率,礁体本身的存在也降低风暴潮的破坏力,为海洋生物提供生物环境。
5.3社会效益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6
记者:赵局长, 首先请您谈谈什么是海洋生态文明,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 以及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赵利民: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命题以后, 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已逐渐形成共识, 但对海洋生态文明的概念却至今未有较完整的表述。什么是海洋生态文明?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就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而言, 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立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等理念和活动方式, 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根据海洋自然生态承载能力,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海洋经济产业。
二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通过海洋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保护及修复等措施, 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文化。要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强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着力推进海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深化海洋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建设符合国情、省情的海洋文化体系, 提高社会公众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强化公众对海洋自然规律、资源禀赋、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等的认识, 自觉地关爱海洋、保护海洋、善待海洋, 为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概括起来说, 就是以“人海和谐”的理念, 来规范人的意识、行为和道德,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作用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目前, 浙江省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海洋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虽然海洋资源优势突出, 但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或资源更新、再生的周期比较漫长, 而海洋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各类开发活动的加剧, 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形势不容乐观。长此以往, 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遭遇到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因此, 有必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
二是打造“碧海蓝天”环境,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直观地讲, 就是要切实解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让浙江的天更蓝、海更清, 城市环境更加舒适优美,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是真实可感的, 是能惠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 也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大事。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倡导“绿色发展”方式。近年来, 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倍受关注。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 延缓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 保护海洋环境, 修复海洋生态, 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 海洋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方式, 也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记者: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 海洋经济发展较快, 海洋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请问赵局长, 在以往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 浙江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还存在哪些问题?
赵利民:浙江确实是一个海洋大省, 海岸线曲折绵长, 海域辽阔, 岛礁众多, 资源优势突出。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工作。2003年8月, 第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7年,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实施“两创”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出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 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9年,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809亿元, 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2.5%。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沿海基础设施日趋改善,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海洋已成为浙江省推动经济社会战略转型的一大突破口。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浙江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和调控。以资源环境容量调控不同区域开发强度, 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利用规划管理, 优化沿海产业空间布局。2009年以来, 积极筹划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主动邀请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和清华大学专家来浙调研。2010年, 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任组长的中国工程院《浙江省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组来浙江省调研指导。经过努力, 浙江省的海洋经济工作已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2010年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为数不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之一, 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有效实施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机制。加强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细化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管理程序和管理内容。制定实施《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 积极开展海洋生态建设。2008年以来, 在对已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 新建了宁波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温州瑞安铜盘岛、台州大陈岛两个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重视渔业污染调查, 推进渔业污染治理工作。2008年开始, 全省各级海洋与行政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开展了渔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摸清了家底。
三是加大海洋环境监测监管力度。2008、2009年全省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任务完成率为100%, 拓展了监测内容, 增加了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不断得到深化,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开展了海上在线监测试点建设。同时开展“海盾”“碧海”等专项联合执法行动, 严格查处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
四是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实施“310环境修复工程”, 开展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建设、滨海湿地与海岛生态修复等试点;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休渔期、禁渔区管理, 维护海洋与渔业生态安全。
五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启动省、市、县三级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应急响应处置指挥系统建设, 组织指导沿海5市开展海洋灾害区划编制工作, 进一步健全海洋信息的媒体发布机制。
六是探索海洋文化建设。成立海洋文化研究机构。浙江省于2006年成立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 近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团体会员,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海洋文化研究活动。举办系列重大海洋文化活动, 如, 先后在岱山、舟山成功举办了中国海洋文化节和中国海洋文化论坛, 在温州举办了2008、2009两届海洋生态文明 (温州) 国际论坛。建立一批海洋文化展馆 (公园) , 如, 岱山的系列海洋博物馆、舟山科技馆、杭州极地海洋世界 (公园) 等。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 如, 浙江海洋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调查工作, 于2009年完成了《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该项成果清晰而扼要地梳理了浙江省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资源现状, 对摸清全省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大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浙江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着很大压力。由于浙江省海域受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和沿海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影响, 在2005年之前环境状况一直不理想, 2001年和2002年达到了历年来最高污染水平,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比例达80%。“十一五”期间, 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浙江省也启动实施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等工程, 提高了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率, 加强了对陆源直排污染源的监管。随着陆源性输入污染物的减少, 近几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6年以来, 海水中氮和磷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富营养化程度有所缓和, 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至2008年, 清洁和较清洁海水面积比例达到了35.5%;2009年,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比例下降为57%, 相比“十五”期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 但还是容不得我们掉以轻心。因此, 只有通过海陆联动、跨区域合作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记者:2010年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出台后, 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浙江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工作有哪些?
赵利民:根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结合浙江省海洋工作的实际, 浙江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集约用海、科技兴海、生态治海、依法管海、全民护海”的要求,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构筑蓝色生态屏障;完善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 促进科学生态用海;加强海洋科普宣传, 提高公众海洋生态意识, 全面推进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在上述工作思路的指导下, 我们将全力推进六大重点工作:
(一) 加强海洋科普宣传。构筑多元化的海洋生态文化宣传平台 (包括“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海洋专题会展、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海洋公园、海洋环境志愿者队伍等) , 通过不断的宣传, 促进社会公众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
(二)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通过规划调控、环境监测、工程监管、源头控制、执法监察等手段, 强化跟踪监管机制, 完善生态损害补偿制度, 提高排污成本, 逐步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刚性机制, 尽快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实现主要入海河口和各类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的监测全覆盖, 全面掌握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与演变趋势、主要污染源的状况以及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 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以推进海洋保护区、水产增殖放流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为主要抓手,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 积极探索曼氏无针乌贼等有浙江地方特色的增殖放流优良品种, 以达到涵养资源、修复生态的目的。前不久,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共建的“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计划已经启动, 该保护区的面积比杭州市还要大30%, 生态修复作用相当可观;另外, 玉环县目前也在积极筹建漩门湾湿地公园, 这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滨海湿地公园。依托于这些平台, 浙江省将逐步开展一场耕海牧鱼、固碳减排的海洋生态行动。
(四) 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加快探索国内捕捞优化升级, 围绕“捕大捕优、保鲜保活、依靠科技、增值增收”的目标, 以控制捕捞渔船、规范渔具渔法与网目尺寸、管理渔场渔期和外来劳力、推进渔船节能降耗改造等为手段, 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的海洋捕捞业。围绕结构调整、要素集聚、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高值、低耗、低排的要求, 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和模式 (包括生态立体养殖、渔船节能改造、温室绿色能源供热、循环水净化养殖等) ;充分发挥水生生物在固碳固氮、净化水体方面的作用, 大力发展以浅海贝藻栽培为主的洁水渔业 (碳汇渔业) 。
(五)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围绕海洋环保综合考评、生态补偿、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等重点, 探索创新, 逐步完善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部门协同 (浙海网) 、区域合作 (长三角) 、试点探索 (包括海域招拍挂和生态赔补偿机制建立、重点港湾环境容量研究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围填海工程等) ”的体制机制。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7
一、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面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物理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的苏纪兰教授曾表示, 我国在实施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之时, 海洋可持续发展也会面临严峻的问题。目前, 虽然我国极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法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 但是较之陆地生态保护,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显薄弱[2]。
在海洋资源与环境方面, 我国在近海及邻近海域拥有的生境和物种十分丰富, 促使我国的陆架海成为全球生产力最佳的陆架海之一, 这也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但是,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 在最近几十年, 我国的近海和邻近海域, 发生了海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现象, 这个现象还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及海洋物种的组成。另外, 由于捕捞过度、海水养殖过度、向海洋排污等因素, 我国的海洋经常出现绿藻、赤潮等生态灾害, 并使得渔业生物资源深受影响以致不断减少。值此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头,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们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二、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 海洋强国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部分[4]。当前, 中国推进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既彰显了我国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决心, 又对实现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在推进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它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包括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 要求海洋经济发达的同时, 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十分重要。中国进行海洋强国建设, 其主要内容包含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和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在海洋领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 就务必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海洋发展的自然规律, 以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 既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又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水平, 推进人和海洋长期和谐相处, 最终实现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终归就是发展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入反思。中国海洋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是近海和海岸带, 现如今, 我们经济活动、城市建设都愈益临近海岸, 同时, 离岸海洋开发的陆地服务载体等工程建设, 也不断增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涉海企业和沿海产业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陆源排污。因此, 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三)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基础
能否吃到放心的海产、用上干净的海水、享受美丽的海景等都是非常基本的民生问题, 而这些很基本的民生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紧密相联。只有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好这个美好的目标, 与此同时, 也只有让人们不断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真实的利益,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这样才会让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成为人们自愿、自觉的行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为了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国一定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改变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有害局面, 构建人与海洋长期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海关系, 让海洋成为人民热爱的真实而温暖的蓝色家园, 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三、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举措
(一)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是人们指导措施的前提和基础。海洋生态文化及其理念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柱, 会为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之中, 用生态文明理念去指导海洋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要将培养海洋生态意识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文化的重心, 将生态文明理念多角度渗透到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中,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所有环节, 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理念体现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海洋文化的传统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海洋生态文化, 争取在社会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互相协调的海洋生态文化观。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及其教育工作, 着重建设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涉海科普类教育基地。尽快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提升公民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 形成关心与爱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气氛, 力争在社会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要大力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两者交融, 推动海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我们应该改善和加紧保护海洋环境, 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建设海洋民生工程, 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6]。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文化产业, 努力推动海洋公共服务业和涉海金融服务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着力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提升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在涉海产业中的占比, 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辐散。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 主要是实现海洋经济活动方式和各涉海产业发展的绿色化,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涉海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涉海领域节能减排。首先, 依靠各海域和不同地区的涉海产业基础、海洋环境容量、海洋资源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 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根本原则, 产生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其次, 在涉海产业培育和升级的过程中, 要表现海洋环保的需求, 务必于海洋经济发展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建构我国沿海区域的绿色产业体系;最后, 目前在海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 涉海领域的节能减排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经济领域发挥更大效力的有力举措。
(三)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部署的具体表现,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国国家海洋局于2013年2月16日对外界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名单, 其中包括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在内的十二个市、县 (区) 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名单。惠州市和深圳市大鹏新区在2015年12月15日也被评为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们要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加快建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屏障, 主动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模式。我们必须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方式, 科学制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举措, 在资金方面尽全力做到满足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需求;尽快完善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与考评办法, 科学引导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强化示范区的规范实施。
(四) 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为了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 我们必须提升海洋综合管控的能力。目前,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保护与改善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沿海地区对重点海域的排污总量进行监控, 尽力减少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各类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努力保障全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我们应当加强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努力提升滨海湿地与海岛的植被覆盖率;加大海洋行政监察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各种涉海违法违规行为。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 我们要健全与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积极使用“绿色核算体系”, 同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域合理使用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在开发与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我们要秉承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原则, 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7]。
四、结语
建设海洋强国, 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8]。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就更加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加强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够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又会对全球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海洋强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摘要: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 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的海洋如今出现了海洋资源锐减、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退化等严峻的形势。为了实现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力度, 加强全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从而促进中国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裘颖琼.中科院院士苏纪兰:开发海洋不容小视生态环境保护[EB/OL].[2015-12-20].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1815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4]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 2013-08-01 (001) .
[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蔡榕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N].中国海洋报, 2013-08-21 (001) .
[6]朱坚真, 闫柳.基于点轴理论的珠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04) :18-27.
[7]马德毅.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12) :55-56.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8
一、海洋生态文明与生态补偿机制
(一) 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生态文明便得以兴起。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 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 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 遵循自然规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原生态文明的起源和基础, 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对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解释, 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大致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人类起源于海洋,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 还在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自然循环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既不能一味地追求海洋为人类服务, 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海洋绝对保护, 而应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 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 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局面。
(二)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一词最早使用主要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 近年虽有一些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 有个别省市也进行了实践探索, 但就生态补偿的定义而言, 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角度存在差异, 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侧重点不同, 至今还没有较为公认的概括。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生态补偿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以经济调节为主, 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 调整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清楚具体的阐述,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 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2]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 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 我们把对生态补偿的分析放在海洋生态文明视野下, 以克服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个别类型, 海洋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达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经济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它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关心人与海洋本身的关系, 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改善海洋等一系列活动中, 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对海洋生态进行补偿和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以及因海洋保护和利用而利益受到损失者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3]海洋生态补偿直接针对的对象是人, 但最终归宿是海洋生态环境, 是以恢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同时, 通过海洋生态补偿, 可以实现环境公平, 最终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 必然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必须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指导,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一) 有助于协调海洋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 忽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识, 直接造成了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干扰和破坏海洋生态。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保护, 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实行禁止, 但由于忽视了为其寻找可持续的替代发展途径, 致使海洋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应当通过基于公平利益分配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机制, 平衡各方的利益, 化解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进而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调节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海洋生态补偿, 能够建立起海洋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海洋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机制, 形成有效的向海洋生态保护倾斜的管理制度, 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协调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
(二) 有助于积累海洋生态保护资金, 提高政府海洋生态管理水平
目前, 我国的海洋保护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为资金支持来运作的, 缺乏其它有效的资金来源。没有其他资金来源, 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恰好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解决海洋保护资金问题。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是“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保护者获益”, 在这一总体框架下,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 保证为海洋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同时,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的激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改变传统的行政强制手段, 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冲突, 着实地提高了政府的海洋管理水平。
(三) 有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一个整体, 具有永续流动性,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既不是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的责任, 其建设的收益也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独享。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污染者和破坏者的责任, 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促使所有主体把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其发展生产结合起来, 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统一,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有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以较系统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实践的省份。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 确立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即“受益补偿、损害赔偿”、“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多方并举、合理推进”原则。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 公平负担原则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补偿, 谁污染、谁付费”等。国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我省在积极开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应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 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在国家生态补偿基本原则的指导下, 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 应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公平负担原则。海洋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 海洋生态资源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任何人都享有平等利用的机会和分享的权利。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成本;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受益者要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者所付出的代价给予合理补偿;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者, 应该对其破坏的海洋环境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只有遵循公平负担原则,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二) 权、责、利明确原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 海洋开放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海洋生态补偿涉及多方利益博弈, 要想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 只能通过合理分析和界定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 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个主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就有义务进行修复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 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 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我们在确定参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各方面主体时, 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应该付出代价者支付应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应该受到补偿者得到相应补偿, 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真正实现统一。
(三) 灵活性创新原则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我们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 因此, 一方面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突出海洋生态系统特点, 科学论证、积极创新, 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体系, 探索多样化的海洋生态补偿方式, 制定海洋生态补偿实施的流程, 从而为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提供新方法、新经验。例如我们在遵循“谁破坏、谁补偿”原则时, 就应灵活适用, 不一定必须要求其在原地进行修复补偿。如果在经济区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允许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区可以随意破坏, 不进行任何修复。必须努力把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只是在经济区无法完全修复的部分, 才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投资者和建设者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必须做好补偿安排和预算, 投资总额必须包含适当比例的补偿费用。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 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 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 推动我省各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通过海洋生态补偿, 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达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 2007 (12) .44-46.
[2]李锋.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海洋技术.2010 (9) :125.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篇9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以下简称“监测中心”) 肩负着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两大业务体系的业务组织与管理任务, 所从事的各项业务科研工作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就必须结合履职尽责要求, 牢牢把握“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 切实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科学认知水平,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强化和提升业务支撑能力, 着力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为全面实现“海洋强国”和“美丽海洋”的重大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面临形势和挑战
近年来, 我国沿海地区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的需求愈演愈烈, 以往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亟待在提升监视监测业务体系能力、深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状况及其承载力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两大业务体系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首先, 海洋强国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分别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次, 海洋事业发展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就两大业务体系而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 各级业务机构的基础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发展并应用了一批先进的监视监测技术和评价评估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海洋综合管控支撑效能;而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也为两大业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基础。最后,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业务技术支撑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 我国经济趋海化发展给海洋资源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要求管理者要以对海洋资源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更为精准及时的把握、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更为系统深入的认知、对海洋管理措施效果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等为基础, 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这也对两大业务体系在创新发展海洋资源环境监视监测技术, 不断提升对海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管控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综上所述, 两大业务体系的科学发展、系统发展都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业务中心作为两大业务体系的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 必将大有作为。
监测中心的业务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亟待进一步加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总体布局中, 国家业务中心业务引领和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如何适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调整优化监测方案、创新发展评价方法等还需系统谋划和科学引领, 国家业务中心对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和转化应用任务艰巨;另一方面, 各级海域动态监管中心如何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的实时监控和效益评估, 优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促进形成集约节约的发展模式等, 国家业务中心也需进一步充分发挥业务引领和技术支撑效能;此外, 地方各级业务机构作为地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其对监测中心业务技术支撑能力的发展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任务部署
监测中心要充分发挥国家业务中心的业务技术支撑效能, 着力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深刻把握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异相结合的角度, 科学认知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 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切实支撑两大业务体系的整体发展, 从而有效服务于遏制海洋生态持续恶化趋势、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构建人海和谐关系的大局。
深化对海洋资源环境及其自然规律的科学认知。建设海洋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对海洋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及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有科学、深入的认知。为此, 监测中心拟从三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对海洋资源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结果的回顾性评价, 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格局上精细化把握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目前所处的生态平衡态势和生态受损状况等;二是加强人为开发活动与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的相关性评价, 通过研究分析各类主要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的因果链条, 诊断和甄别影响我国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人为开发活动类型及其特征, 建立各类开发活动、发展模式等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响应机制;三是探索开展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资源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性评价, 通过分析不同发展情景下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的未来变化趋势, 科学评估海洋资源环境面临的未来风险。
创新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的理论和关键技术。以生态平衡理论为基础, 结合管理需求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需求等, 创新发展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的理论和关键技术。一是统筹考虑海域资源环境禀赋、生态特征、人类干扰、自然驱动等因素, 研究建立综合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全面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度、健康度和风险度等;二是统筹考虑海域资源环境与海岸带和陆域资源环境的衔接和协调一致, 在监测评价工作实践中将“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原则落到实处,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发展海洋生态平衡监测与评价的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三是深入研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与评估方法体系, 为沿海地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海洋环境管理措施等提供基础支撑。
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当前, 国家海洋局已经在沿海省市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在渤海推行了生态红线制度, 在沿海多个受损海域、海岸带和海岛实施环境整治修复与生态建设等。监测中心拟从几方面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做好技术支撑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支撑技术研究, 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监督监测, 重点是进一步研究完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强省和海洋强市等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海域资源使用状况等的特征指标和评价标准, 研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监督性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等;二是切实加强与地方合作, 积极探索贯彻落实渤海生态红线制度的途径和方法, 大力推进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评估方法和控制对策研究、典型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构建、海域和海岸带生态脆弱区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等, 并协助地方逐步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政策框架体系;三是切实加强自身实践, 以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项目为平台, 探索各类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构建并实证生态恢复与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估方法体系。
探索海域空间资源管控新思路和新实践。以“五个用海”为总领, 通过加强对海域空间资源管控新思路和新实践的探索, 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深入推进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业务运行, 制定我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发展规划, 开展海域无人机监测基地建设, 拓展我国管辖海域动态监视监测能力;二是进一步做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和海域有偿使用政策的技术支撑工作, 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出发切实提高区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建立健全海洋空间和资源规划体系, 实行功能管制和规模控制双管齐下, 促进近岸、近海有序利用, 拓展深远海资源有效开发;三是继续研究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控体系建设方案, 根据不同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分类管理政策研究, 科学谋划海洋空间利用和海岸带经济布局, 完善开发政策, 规范开发秩序, 逐步建立以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为目标、以供需双向调节为途径、以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手段的海域资源调控体系。在此基础上, 监测中心还将继续加强对海监执法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在有效应对突发性海洋污损事件和海洋环境灾害应急、打击和遏制海域使用违法行为等方面及时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技术支撑, 提高海洋综合管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外海和极地资源环境保障新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和美丽海洋, 必须要将外海和极地等公共水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我们的视野, 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的地位和话语权, 合法获取公海资源利益、环境利益等。监测中心拟从三方面做好技术支撑, 拓展海洋资源环境保障新领域。一是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等重大海洋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 及时跟踪和评述国际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海洋生态文明活动;二是加强支撑技术研究与试点, 提高对核污染、倾废、溢油等跨界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损害评估和风险预警能力, 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毗邻海域和国际公共水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试点监测与评估, 逐步拓展对公共水域空间资源的有效监视监测与评估;三是系统跟踪并分析研究涉及海洋资源环境事务的国际法及国际组织各类法规技术文件,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规则和技术规范的制定, 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做好技术支撑。
近期重点工作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有计划地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吃透精神实质, 组织开展十八大精神学习体会汇报活动, 确保将十八大精神灌输到每名党员和职工心中, 凝心聚力,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海洋强国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上来。
分解落实监测中心“十二五”规划任务。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统领, 优化和细化监测中心“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发展任务, 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先导, 系统促进两大业务体系技术发展, 着力推进圆岛生态试验基地、凌水湾综合业务楼、海洋管理综合测量船等主要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项目进展, 不断拓展与地方共建的典型海洋生态示范站网络体系, 把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技术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四个一流”的建设目标, 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级业务中心。
创新发展海洋生态评价方法体系。以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渤海生态红线区、海岸带生态脆弱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对象, 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系统健康、安全、风险评价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 充分考虑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区位特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征, 丰富发展符合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征的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指标体系和因果机制, 分区分类构建海洋生态评价方法体系。
深入推进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与管理支撑。组织沿海省市做好年度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工作, 理顺和完善系统运行相关机制和制度, 深入推进数据整理及核查、海域使用权证书统一配号、围填海及区域用海规划监测、海域使用分析与评价等工作, 开展无人机遥感监测试点和基地建设。系统总结和深化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有关研究, 做好国家和地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技术支撑。深入开展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研究, 研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开展海域定级试点前期研究, 为海域有偿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 篇10
1 南通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连续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南通市局部海域污染较为严重。近岸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大部分入海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 多数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对周边海洋功能区的损害加剧, 陆源入海排污口 (河流入海口) 的超标污染物主要为COD、氨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苏北浅滩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基本稳定, 渔业资源略有恢复, 鱼卵和仔鱼数量微升;启东贝类养殖功能区海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 如东紫菜养殖功能区水环境符合水产养殖环境要求, 海洋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蛎蚜山海洋特别保护区水质受到无机氮的污染;海洋垃圾主要为塑料类、橡胶类、木制品类和玻璃类。2004年以来, 南通境内海域相继发生大面积贝类死亡和紫菜烂苗事件, 导致南通两大海水养殖品种文蛤和紫菜遭受重大损失。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政府关心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2 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恢复和改善近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区域海洋生态安全以及保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和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 初步形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执法监察、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减灾防灾联动机制。
第二, 设立6~8个临时海洋保护区, 建设一批海岸带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示范工程。
第三, 试点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COD、氮和磷) 控制, 推广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监管, 防止海水养殖引起的有机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以及其他潜在的危害。
3 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具体举措
生态海洋建设涉及面广且工作量大,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
3.1 加强涉海宣传教育
加大对生态海洋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深远意义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 增强社会各界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监督, 营造“人人爱护海洋环境, 个个重视生态海洋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海洋管理者尤其是沿海各级领导的宣传, 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高度重视海洋环保和生态海洋建设。
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信息, 适时公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 为社会各界参与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有效渠道,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3.2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是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应将以下工作作为重点。
首先, 完善海洋功能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制定年度经济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其次, 认真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海洋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基本制度。区划充分体现人类经济活动与大自然的和谐并兼顾传统渔民的合法权益, 其调整既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服从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最后, 认真执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海域使用许可制度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又一项基本制度, 所有海域使用人都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海域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并依法受法律保护, 该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强有力的海监执法作为保障。
3.3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体系
海洋环境保护关系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海洋开发与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3.3.1 加强对海洋工程的论证
对围填海等工程项目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是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生态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对改变海域属性的用海项目, 一定要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尽量减少用海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 对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一定要严格按程序办理, 防止走过场和搞形式。
3.3.2 建立临时海洋保护区
1) 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执行滩涂围填海规划及年度计划, 保持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恢复和重建大米草等盐沼植被;建立辐射沙洲核心区原生态临时保护区, 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建立长江口北支河流河口湿地临时保护区与生态定位监测站;建立竹根沙和顾园沙临时海洋保护区, 保护沙洲湿地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2) 种质资源保护
南通境内渔业资源丰富, 大黄鱼、小黄鱼、鲳鱼、文蛤和紫菜等优势品种有几十种。为了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和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可以建立以下临时保护区。①在启东东元海域建立珍稀贝类临时保护区, 重点保护西施舌;②在如东东陵海域建立贝类种苗临时保护区, 重点保护文蛤;③在启东寅阳建立江海洄游品种临时保护区, 重点保护河鳗、中华绒鳌蟹和中华鲟;④在吕四渔场建立临时保护区, 重点保护大黄鱼、小黄鱼和银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
3.3.3 控制陆源污染
1) 控制排污口污染
南通沿海有入海排污口13处。近几年监测结果表明, 大部分入海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 多数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对周边海洋功能区的损害加剧。陆源入海排污口 (河流入海口) 的超标污染物主要为COD、氨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控制陆源污染要求海洋与环保部门建立联动机制。①开展工业污染源普查和防治研究;②全面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 利用国家在如东海域实施环境容量研究的契机, 与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合作, 科学规划和合理设置入海排污口;③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使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和定量化;④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
2) 建立海洋倾废区
建立海洋倾废区对防止大面积海洋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科学论证, 在如东人工岛等区域建设1~2个海洋倾废区并在沿海县市设置一定数量的海洋倾废船, 明确专人管理, 做好倾废量、倾废种类和倾废地点的实时监视记录, 严格控制海上废弃物倾倒的种类和数量。同时, 开展部分废弃物集中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鼓励和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 减少废弃物海上倾倒量。
3) 控制船舶污染
强化对海洋渔业、海上运输和海洋工程等船舶排污的监督管理是生态海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①建设海上船舶废油、散装危险化学品洗舱废水以及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储存和处理系统, 完善沿海港口船舶污染物接受处理设施;②加强船舶海上溢油及有毒液体物质泄漏等污染事故应急能力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4) 控制养殖污染
海水养殖场主要位于水交换能力较差的浅海滩涂和内湾水域, 养殖污染已引起局部水域环境恶化。应合理控制海水养殖密度和面积, 控制药物投放, 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通过实施各种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工程, 改善养殖水域环境。
5) 回收渔用废旧电池
普通干电池含有铜、汞和铅等对环境极具危害的物质。据估计, 吕四渔场每年约有1 000多万节渔用废旧电池被抛入海中。与陆源水污染不同的是, 长年累积的废旧电池沉淀海底, 腐烂释放和稀解有害物质极为缓慢, 严重地损害海洋生态环境。为减少渔用废旧电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应大力开展渔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南通已率先建立市、县、镇和村4级回收网络, 几年来全市已回收废旧电池50多万节, 并且部分群众已不再使用普通干电池而是改用环保的新型网标灯。
3.3.4 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
南通市沿海是江苏省海洋灾害和海难事故多发地段。江苏沿海地区近10年来因赤潮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 其中南通沿海占较大比重。建设并完善南通沿海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对于海上工程项目建设、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渔业等的安全保障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4 加强海洋执法监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全社会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有明显的增强, 但是不少地方还存在以海洋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 偷排污水和故意不达标排放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 依法开展海洋环保专项执法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专项执法行动可以实行海区、省、市和县“四级”“三海” (海监、海域和海环) 联动机制, 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定期联合检查。
3.5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
高新技术是生态海洋建设的强大动力, 没有科技作为支撑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海洋”。重点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①立足自主创新, 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②提高实用技术水平, 加快技术改造进程;③在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的同时,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生态保护技术体系, 满足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④推广应用节能环保设备, 改善施工工艺, 促进生态海洋建设。
3.6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和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除了做好对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以外, 还要加强近岸海域的趋势性监测、重大用海工程的跟踪监测和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的监测。
3.7 组织实施动态监管
利用南通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平台, 结合南通的实际, 整合资源并统筹兼顾, 建设南通市海洋与渔业信息系统, 动态展示“海域管理、海洋环保、海监执法、减灾防灾、海洋科技、海洋产业”等六大内容, 全方位地服务于海洋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 为生态海洋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3.8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推荐阅读:
海洋生态建设06-25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10-30
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07-11
生态海洋牧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9-11
政治生态建设刍议09-26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08-14
生态道德教育模式刍议08-06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07-05
海南省海洋公园建设09-11
海洋工程项目建设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