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024-06-1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用8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篇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1104

姓名:葛兰

学号:1311110405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更是创造美丽中国的必需之路。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资源;美丽中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篇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

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时期:原始文明即蓝色文明、农业文明即黄色文明、工业文明即黑色文明、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类文明经历了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资源约束趋紧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约束、土地资源约束、能源供应约束上,环境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上,生态系统退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上、水土流失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上。中国跨越式发展付出的沉重的代价:资源匮乏之重,环境破坏之大,家园毁坏之广。如果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理念上的一场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文明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农业文明的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面对如此情形,国家不得不大力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

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

(三)保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

(四)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民族的共同理想,除了物质的丰富之外,还应包括拥有绿色家园、健康生活。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实现绿色崛起。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未来一定可期!

参考文献

[1].建设生态文明 让美丽山西绽放异彩.国家林业局 .

[2].环保部长周生贤撰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3].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4].胡锦涛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加强湿地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 篇3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我国湿地贮存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在涵养水源、调节水文、补充地下水及抗旱防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全国湿地可净化154亿吨污水。湿地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库。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产功能,提供着丰富的生态产品,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人类文明之所以都与河流有关,就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淡水、宜居的环境和丰富的食品。我国有3亿多人直接依赖湿地生活,湿地产品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湿地生产功能的逐步增强,湿地在提供生态产品、满足民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特殊的碳汇功能,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湿地是巨大的“储碳库”,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碳量约为770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在全球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工业减排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湿地的间接减排功能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德班会议已将湿地纳入气候谈判国际进程,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和共同选择。

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湿地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湿地文化。这种对湿地认识的科学理念,是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自1992年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成立了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和国家湿地履约办公室,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健全了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加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等重点湿地保护,建立了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组织了湿地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确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湿地宣传教育活动,扩大了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超过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受土地不合理利用、湿地保护管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湿地保护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未来,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把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

第一,认真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为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和项目,这是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2012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如期完成规划任务和目标,确保湿地面积增加,湿地功能增强。同时,各地要积极谋划实施地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形成上下联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局面。

第二,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重要湿地纳入禁止开发区,构建科学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确保重要湿地受到严格保护,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同时,要科学利用湿地资源,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开发湿地产品、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保障民生需求,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加强湿地保护的主要依靠和重要手段。目前,已有15个省份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借鉴这些省份的成功做法,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把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功制度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湿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要抓紧制定《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以此规范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行为。各级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坚决遏制湿地案件不断增加的势头。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努力构建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第四,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水平。当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修复难度很大,要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统筹多种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抓紧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掌握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突破湿地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优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湿地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掌握湿地知识,科学认识湿地,自觉保护湿地。

第五,全面深化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是湿地资源大国,在湿地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把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与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沟通,为国内湿地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认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完善履约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公约事务,发挥影响力,提升话语权。要加强和规范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切实加强湿地工作组织领导。十八大明确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目前,国家层面已将湿地总面积和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江苏省将有关湿地指标纳入了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其他地方也要积极争取将湿地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通过组织监督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将湿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投入,为湿地保护事业提供可靠保障。

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要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篇4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温家宝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是继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从深层次来看,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大胆探索,从综合推进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2-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南阳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六创一迎”目标的实现和“四个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几年,南阳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增长,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在发展中生态破坏的现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也突显。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很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河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二是一些企业经营者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以至造成环境信访,引起周围群众的不满。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发展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南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创建工程,对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良好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推动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种环境治理和生态村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篇5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生态文明不只是保护自然生态,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污染的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了长久持续的破坏。只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纲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人类健康,人民幸福。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十七大 论文主要框架和创新点:

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二:生态文明不只是保护自然生态。

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四: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五:认真落实十七大,解决生态文明和人类健康的关系。

创新点:积极落实十七大指示,贯彻十二五目标。把生态文明真正落到实处。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的专业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我们更应该把生态文明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处理好。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继而,十二五计划纲要的主要目的中,又提出了人民生活持续改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达到74.5岁。[]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对子孙万代和世界人类发展高度负责的庄严承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文明不只是保护自然生态。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生态文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政治问题。有了金山银山,却丢了绿水青山,老百姓的生活必然是不幸福的。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生态来开创人类的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把这些要求本身就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俞可平在2005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撰文提出] 改革开放进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发展。但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消耗过大的基础上的。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的初级发展时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根本不顾环保和生态。无序开采,盲目开发,造成了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而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我们已经看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物种灭绝,和社会鸿沟加深的事实。被大量的揭示出来,仅仅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就以空前的消耗了地面和地下资源。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解,自我平衡的功能,然而这种牺牲后代人利益的巨大代价,并没有换来当代人的幸福。相反,却形成了全球12亿多贫困人口,和8亿多食不果腹的饥民。饥民超出了农业文明晚期(1700年)的全球的总人口。无情的事实告诉人们:这不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正式对这一严峻现实的反省,使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汇集了众多科学领域的大量学者来探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生态。我们要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 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20,30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的各种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

三: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而最近的染色馒头时间,瘦肉精时间也收到了社会生活的关注。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篇6

作者:尹海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6日 点击数:

443 次 字体:小 大内容提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升华。石泉县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何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是石泉县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有效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开启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对石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石泉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不同与增长,发展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要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包含着经济结构演进、社会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等广泛的内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既要正确利用资源,也要切实保护资源。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

2、建设生态文明是石泉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石泉县地处山区,工业欠发达,但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多年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生态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主要以资源型工业为主,资源消耗大、加工水平低、污染排放多、附加值不高。任其下去势必导致先天的资源优势丧失殆尽。因此,石泉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发挥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石泉县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境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制约发展的“瓶颈”没有得

到根本缓解,县域经济还缺乏永续的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彻底改变落后现状,必须破解石泉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取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老路子。只有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才能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泉贫困落后的面貌。

二、加强石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的方针,统筹推进石泉县域生态产业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根据我县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对全县农业发展进行生态功能区定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大力开发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做强以蚕桑、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做优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山林经济;做足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涉水产业;做精以蔬菜、烤烟、中药材、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抓好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池河、明星两个省级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户“圈、沼、菜”、“林、药、养”,三位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壮大绿色产业。

2、发展生态工业。按照“绿色、循环、节能、环保”的要求,坚持横抓产业集群、纵抓链条延伸、整合优势资源,坚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形成以电力能源、蚕茧丝绸、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古堰、池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快速腾飞。

3、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最佳结合点。石泉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随着西汉、十天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只要突出山水特色,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就能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和新经济的增长点,实现旅游产业由大到强的新跨越。要把燕子洞,后柳水乡,中坝峡谷、子午银滩二期,云雾山等景区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加速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4、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经济要利用城乡建设这个平台,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蓝天、碧水、青山、人文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绿色城镇。要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平衡理论,以创建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抓手,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水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全县生态总量有一个稳步增长。重点抓好县城环境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县城绿地建设,借地生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设居民休闲公园,让绿色拥抱县城。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实行县城与集镇建设两轮驱动,集中

打造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县城,培育重点集镇,积极发展社区,充分发挥城镇在促进循环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推动作用。围绕“扩大规模,组团发展,东延西扩,开发江南,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县城。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移民搬迁等机遇,加大生态乡村建设。

三、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石泉保驾护航

1、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生态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家喻户晓,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协同完成环境宣教的各项任务。人事部门应将环保基本国策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司法部门应将环保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计划,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环境法制教育;各新闻媒体要开辟环保专栏,及时宣传报道环保先进典型和事迹,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教育部门要继续抓好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扎实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传播环保科技和法律知识;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以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果向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考评机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推行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订可以定量评价标准,把生态环境等指标,纳入各镇各部门,企业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4、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稳步增加政府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投资,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强化监督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评估能力。始终把保护环境作为日监督重点,每年定期组织单位检查视察活动,征求意见,推动生态建设。

加强林区生态和谐建设 篇7

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 针对企业职工精神、物质、文化等多种需求, 尽可能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 尊重职工, 使职工真正树立企业与我共发展、我与企业共命运的利益观, 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把实现职工个人价值与促进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事实上, 只有使职工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 职工自己感到舒心满意, 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2 建立班子成员之间, 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企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 一方面取决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 另一方面取决于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 把“诚实、友善、平等、互助”的理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组织各种活动, 为职工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 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 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和谐团队。

3 以和谐文化活动为着力点, 充实文化建设

一要开展人文精神活动, 树立企业和谐精神, 总结提炼具有林区鲜明特色, 得到职工认可, 引起广泛共鸣的人文精神, 通过广泛宣传, 引导帮助职工牢固树立和谐思想观点, 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二要认真组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个贴近”原则,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三要认真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凝聚和谐力量, 扎实开展“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林场、文明职工”四大系列创建活动。突出和谐思想内涵, 体现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吸引职工广泛参与, 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谐企业的力量。

4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的教育

2012年我国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推进现代林业体系建设之中。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 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 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契机,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当务之急, 长远之策, 使他们成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生力军。

5 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

要在林区各林场、各经营所中普遍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 利用媒体、宣传橱窗、宣传栏等阵地, 开辟“环保专栏”, 普及环保法律观念和环保科学知识, 弘扬环境保护典型的人和事, 倡导环保生活方式, 大力宣传生态示范区的环境保护建设成果, 充分发挥保护生态环境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作用,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 将环保知识列入教学主要课程, 并由教育部门派专人负责监督指导。

6 打造“生态林场”文化品牌

可在已建成的“家庭生态林场”自主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与提高, 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资源发展家庭经济, 实行“管护、生态、发展”新机制, 重点开发林下种植, 林间养殖, 以牧助农, 以种养林, 走“林、农、牧、渔”一体化的经营之路。还可以利用林场特有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 开发项目来提升森林文化、山水文化, 开发旅游产业, 打造生态平台。

7 培育“生态意识”

重在落实培育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倡导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可利用农业用地或歇茬地, 种植小麦、土豆、蔬菜, 施农家肥, 提高产品质量和可信度。也可鼓励支持更多职工种植大棚蔬菜, 尤其开发返季蔬菜, 不施化肥, 其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效益十分可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篇8

【关键词】环境监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现状;措施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环境监察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只有把生态文明与环境监察有机的结合并贯彻实施,以改善经济建设环境,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严格贯彻节能减排,并积极拓宽环境监察职能,才能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环境监察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主要是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环境监察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下,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

1、环境监察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对环境的监察,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如果环境监察人员可以及时的赶到环境污染现场,对环境污染进行监督、管理等,不仅可以阻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散,还能够及时找出污染原因,进而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2、环境监察有利于改善环境

为了实现环境的保护,需要从根本上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和研究,而对环境的监察就应运而生。环境监察工作是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环境污染的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尽快的找出环境污染的源头,对造成污染的个人或者是企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进而为环境的治理提供依据和保障。因此,在环境的监察工作中,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样才能将环境监察工作落到实处。可见,对环境的监察可有效的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的质量。

二、环境监察的现状

由于环境监察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工作,难度较大,在当前的环境监察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环境监察工作质量偏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察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环境监察工作质量偏低。主要原因有:

(1)环境监察任务的加剧;

(2)监察技术和设备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3)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4)对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形式化。

2、环境监察人员素质低

在当前的环境监察工作中,缺乏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监察人员,尤其是基层监察队伍。监察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环境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

(1)监察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2)工作的简单化和形式化;

(3)凭借经验办事,甚至出现违法法律的现象。

3、缺乏完善的监察体系

环境监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但是在当前的环境监察中,缺乏完善的体系对环境监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由于受到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对环境监察的一些工作采取压缩和省略的方式,因此其操作规范难以按照要求进行,致使环境监察工作缺乏内在的动力。同时,环境监察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不够,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导致环境监察工作者执法整体效果和质量的降低。

三、解决之道

(一)深刻认识加强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监察人员要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二)健全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完善环境执法标准

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在继续提高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建设的同时,开展执法工作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和补充现场执法技术指南规范,进一步明确执法标准,执法要求和执法程序。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体系。

建立和完善日常监察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重点污染源日查、每旬一次河流断面水质巡查,每月一次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每季一次重点信访案件督查,半年一次环境监察稽查,每年四次环保专项行动的日常监察机制,实现日常监察的长效化。

(四)全面推行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将辖区内日常巡查、信访查处、“四个办法”检查、建设项目监察等工作直接纳入网格管理,实行分片包干每月轮换制度,使每个环境监察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

(五)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制度。

在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办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严格执法监管重点企业。进一步引入信息化执法监管手段,加强远程监管和实时打击,提高执法的时效性和精准度,确保监管到位、执法到位、监督稽查到位。

综上所述,环境监察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部分,对环境保护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需要加强对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视,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从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使环境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徐标.浅谈当前如何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3).

[2]蔡晶晶.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组织改革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09(12).

[3]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9(2).

[4]刘权东.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的有效途径[J].大江周刊:论坛,2012(5).

[5]陆新元,田为勇.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胡宝林,湛中乐.环境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上一篇:试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下一篇:德绩勤能廉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