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2024-09-0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共11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1

我市六大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是实施重大林业工程。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已完成退耕还林1577万亩(退耕地造林661万亩),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853万亩,三峡库区库周绿化带建设造林绿化70.1万亩。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7.12%,人均公园绿地7.71平方米;森林面积较直辖初增长52.3%,森林覆盖率增加12%,达到33%。

二是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以沿江、沿路、沿城和沿库地域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直辖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1.9%。

三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2001年以来,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6.19亿元,开展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对37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工程治理,对2516处地质灾害点实施了群测群防,对179处地质灾害点的16669名群众进行了搬迁。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市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实施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风景名胜区35个、森林公园69个,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1.1%、5.8 %和2.3%。

五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污染治理示范。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8.27万公顷,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82万座。

六是加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移民。编制了《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06年—2020年)》,依托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开展石漠化治理。以三峡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为工作重点,实施库区生态移民,逐步缓解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压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2

1 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贯穿环保理念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中, 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意义深远。我国环境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 笔者认为, 在东扩西进中, 应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城市向东、生态工业园区向西扩建总体规划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这也是我县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县, 共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所在。所以全县上下要坚持环保优先原则, 主动跟进环境保护与东扩西进携手共进意识, 做到环境保护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做到以环境保护促进和优化经济发展。

2 严把环境准入门槛, 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东扩西进中必须要认识到“东扩西进为了谁”,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我们必须坚持“生态富民”的宗旨, 突出绩溪多年来既有的“生态”———这一最大特点、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最大亮点, 着力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推进环境基础能力和环境公益事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在东扩西进中进一步采取结构调整、行业控制、技术更新等办法,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东扩西进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强化污染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有效控制新增污染量:对高能耗、重污染项目坚持拒批;对发展前景不明朗的项目严格慎批, 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一律快批。在西扩中坚持以转型、提升产业为方向, 只有符合产业功能定位和排放总量要求的项目才能进入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的园区, 以实现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的有效衔接。当前要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及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尤其要强化对招商引资项目的环境责任, 努力从环保的角度把招商引资变为择商选资, 严格禁止在东扩西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中新上新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所有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提升产业层次。

3 改进环境监管模式, 主动控制环境污染

3.1 要强化环境监管力度

根据产业转移形势发展, 及时调整思维思路, 优化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 以涉重金属、化工、造纸为重点, 对热点、难点、敏感问题集中检查, 积极帮助企业控制环境污染, 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 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外科手术, 对突出问题, 要敢于执法亮剑, 坚持铁腕治污, 做到不欠新帐, 多还老账。要积极创新环境监管方式, 顺应发展潮流, 促进东西区的经济与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全力推进污染减排,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部署, 作为一项刚性指标来对待, 一项民生工程来强化, 为东扩西进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3.2 扩大环境监管的主体力量

强化环境公众参与, 实现全过程监管。既要管污染较重的工业、农业, 又不能忽视轻污染的第三产业, 既要管东扩西进工作的起始, 也要管东扩西进工作的过程和终结。要将环境监管领域拓展到东扩西进中的所有产业行业, 拓展到城市建设和园区扩建的全过程。尤其要加强园区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监管, 并确保其稳定正常运行, 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提高工业废弃物的处置率和再利用效率。

3.3 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始终把东扩西进带来的环境问题作为监督执法的重点, 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环保效益有机统一来衡量东扩西进的成效。

4 加大环保投入, 提升工作能力

环保能力建设是东扩西进“软环境”的重要环节。在承接东扩西进中要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政府及社会各界要形成共识, 以此为契机, 加大环保各项投入, 增加人力和财力, 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增加人员, 添置仪器设备, 掌握科学的现代监察、监测技术, 强化环境基础功能;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 强化环保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61-1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内容为主的项目建设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些项目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那么,按照我国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促进的发展道路,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工作要求,有效地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1 要依法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远规划

各地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以法律为准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制定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不仅要明确保护工作目标,更要细化具体措施,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一经通过,不得随意调整或更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任何项目都不得超越规划范围。

2 要层层落实各地行政部门和行政领导的工作责任

要自上而下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层层签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书》,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并要及时做好领导组织调整后的责任交接工作,坚决避免出现“空档、断档”问题。同时,还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到绩效工作考核内容进行严厉的考核评定,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任用的重要依据。

3 要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支持

各地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资金支持,逐年提高和增加资金投入额度,以便购置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专业工具,提升监管工作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则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成本,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高效使用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监管工作最需要的环节,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4 要打造素质过硬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队伍是提高监管工作水平的基本前提。因此,各地要把建立合格的监管工作队伍纳入到议事日程,不仅要对其展开政策法规、专业知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增设职业道德、文明执法、工作纪律等培训科目,同时要把培训工作逐步引入制度化、常规化的发展轨道,打造结构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梯次队伍。

5 要转变机制切实保障对项目单位的监督质量

各地要积极探索加强对项目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与管理的有效措施,采取行政领导包片、工作人员包点等办法主动对项目单位进行监督,改善传统监督模式,建立事前提醒、事中监管、事后检查、全程动态跟踪记录的科学化人性化监督机制。同时项目建设必须提前向监管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要有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具体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要通过专家组的论证后方可批准,坚决杜绝一些项目单位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等不良问题的发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管部门还要经常深入建设现场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要责令建设单位及时整改,真正做到对项目单位的有力有效监督。

6 要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不良行为

一经发现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甚至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一定危害的违法行为,各地要依法依纪予以严厉打击惩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压态势,使其不能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触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压线”,使其敬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要因势利导,运用政策措施、经济杠杆逐步引导其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变,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投入”,走既经济发展,又生态环保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篇4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温家宝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是继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从深层次来看,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大胆探索,从综合推进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2-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南阳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六创一迎”目标的实现和“四个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几年,南阳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增长,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在发展中生态破坏的现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也突显。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很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河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二是一些企业经营者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以至造成环境信访,引起周围群众的不满。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发展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南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创建工程,对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良好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推动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种环境治理和生态村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5

序号----------理论研讨会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姓名:陈玲 职称:讲师

电话:09728263397

邮编:810700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陈玲

近年来,乐都县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狠抓落实,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植被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

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实施,乐都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25度以上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执着得到遏制,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耕还林造成缺粮现象,浅山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各地的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科学种植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群众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之路子。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乐都县退耕还林工程进展良好,但对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主退耕区在南北二山各乡镇,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生活资源贫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退耕农户文化素质低,实用技术的运用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续产业的较快发展;二是基层技术干部缺乏,工作主动性不强,技术推广服务意识差;三是退耕还林的管护难度较大,退耕地鼠兔危害严重,成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主要障碍;四是后续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退耕区内的林木难以在短期内成林,发展后续产业困难;五是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现象初步得到控制,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致使生态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前提。

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要求,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工程化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为切实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力度,各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组织人员摸清各村退耕还林需补植补种面积、苗木需要量、苗木种类、苗木调运组织方式等情况,确保补植补种苗木来源充足和供给方便,为顺利完成补植补种工作打好基础。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继续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等,使退耕农户进一步明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验收不合格面积不发补助粮款的”政策规定,动员退耕农户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种工作。

生态建设是最根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危及全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大计。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防并重,治用结合,讲究效益。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积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着力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舍饲圈养。

启示二:加强政策宣传,严格管护职责,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工程管护,加大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力度,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退耕乡镇成立退耕还林工程管护小组,组建管护队,全县建立基层护林小组22个,聘请管护人员154人,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使各项政策规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发放《退耕还林宣传手册》8000册和配套光盘23张,印发《林业法规选编》500册,分发到乡村社户,内容包括《森林法》等22部林业政策法规,并印发1500份《退耕还林条例》、《禁牧令》张贴于人口密集地方。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鼓励、支持个人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承包荒山、荒坡造林,坚持“谁承包、谁造林、谁受益、谁拥有”。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能源建设、调庄移民、扶贫开发等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将退耕还林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之中。

启示三:明确林地权属,增强农户稳定,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根本。从2003年9月开始,开始对退耕还林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一次性将退耕林地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到个人,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到2007年12月底,共向全县19个乡镇3万多退耕农户发放退耕地林权证32394本,登记发证面积250926.8亩,占应发面积252225亩的99.5%,还有0.5%的农户因公路占地、异地调庄外出等原因暂未发放;共向全县243个村委会发放周边荒山造林地林权证223本,登记发放面积270663.3亩,占应发面积351494.5亩的77%。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益增加,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效方法。

突出抓好以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为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乡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住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经济,用政策支持手段引导产业带动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系直接的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参与和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形成“公司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组织程度,确保退耕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典型一,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县育苗基地的发展,涌现出了以高庙镇新胜等村为代表的多处育苗基地,苗圃面积由1999年前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3780亩,每年有1000多农户从事育苗生产,年出圃商品苗木达2亿多株,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典型二,地处乐都县引胜乡大山深处的杨家山村,是乐都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杨家山村原有耕地2640亩,是该乡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地处浅山,连年干旱,十种九不收,全村102户人家一半以上靠国家救济,农民通过发展牛羊等养殖业来增加家庭收入,但散养乱牧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山秃坡荒,植被减少,群众生产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先后完成退耕地造林2220亩,完成 周边荒山造林3805亩,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令》的有效实施,杨家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退耕还林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了劳作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带来了劳动力投入的改变,农民在保证了“吃饭”这个大问题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创收中去。杨家山村现有人口462人,劳动力占272人,其中210 3 人已走出去从事运输、餐饮、建筑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加家庭收入,全村劳务输出年收入在55万元以上。全村剩余的近400亩耕地主要种植洋芋等经济作物,除部分外售外,大部分用来发展养猪、养羊等养殖业,年收入达45万元。

典型三,在乐都南大山腹地深处,有个叫中咀台的山岭,过去这时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而如今这里种植的3000亩云杉翠绿茂盛,生机盎然,8年时间,这些云杉最高的已长到2.5米,平均也有1.5米左右。像这样集中连片,上千亩种植云杉、沙棘、柠条区域在乐都南北二山随处可见。

典型四,雨润镇红坡村、迭尔沟村属于沟岔村,前些年这些地方种植的农作物到了浇水季节,只能等老天下

启示五: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整体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关键。

切实落实退耕还林编制规划,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态建设“三大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应加强沼气、太阳能等能源建设,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的能源需求;退耕区以全面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处偏远的农民通过封山育林育草、禁牧、扶贫、生态移民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启示六:依法治林,加强管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篇6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 项目经理部所属各部室:

浦庄大道等13条路污水管网工程全长25.9km,主要工程项目为顶管、拖管、开挖管施工。工程量大且相对分散,施工参战机械多,工作面广,故认真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本工程中显得尤为突出重要,为了减少粉尘及噪音污染,控制施工污染,使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减至最低限度,特制定本标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宋 凯、周传林 副组长:程 刚、王育、曹荣昆

成员:魏喜、王帅、张怀宏、王昌涛、龚荣兵

项目经理部和各项目队分级负责,加强施工作业现场控制和职工的环保生产教育。同时,采取定期检查、专人检查、班组自查、职工互查相结合方法,深入开展创建本标段生态环境标准工地活动。

(2)防止和减轻污水污染措施。

①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防止雨季到来时水流对坡面的冲刷,造成排水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②钻孔桩用的泥浆以泥浆池存放,废渣弃至弃碴场。

③工程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沉渣池过滤,检验水质合格后,方可排入河流。

④清洗集料用水或含有沉淀物的水在排放前先经过过滤、沉淀处理;

⑤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造成污染; ⑥施工机械防止漏油,施工机械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及维修机械时油污水不得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⑦施工期间,水泥、油料、化学品的堆放严格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时期,材料随雨水排入地表对附近的水域造成污染。

⑧工作井外设置沉淀过滤池,确保施工排水符合排放标准。

(3)防止扬尘污染措施。

①施工便道进行泥结石硬化,在全部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及时洒水,使尘土飞扬减到最低程度(不超过1m);

②开挖的土石方及时清运,遇风时淋水降尘;弃土、弃碴堆放到指定弃碴场;弃碴场弃土完毕,表面进行复耕、绿化。

③水泥和其他容易起尘的细料和松散材料放入库内保存。④有粉尘发生的施工场地,如水泥砼拌和场所的投料器均加设防尘设备。

(4)防止噪音污染措施。

本工段施工现场200m之内有居民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将噪声大的作业安排在白天(6:00至22:00)施工,尽量避免夜间(22:00至6:00)施工。现场加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噪声监测。

①所选施工机械符合环保标准,操作人员经过教育。

②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推土机一次推土量及装载机装载量,严禁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转。

③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缩短维修保养周期,使机械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④运输车辆噪声采取减低速度的方法进行控制。

(5)其他生态环保措施。

①施工期间,施工破坏植被的面积将严格控制,除了不可避

免的工程占地、砍伐以外,严禁发生其它人为形成的破坏。

②施工临时设施,如便道、料场、生活生产房屋,按照少占农田耕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布置。

2007年7月14日

主题词:环保措施通知抄送:顶管施工队,开挖施工队,拖管施工队。苏州项目经理部2007年7月14日印发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篇7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充分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而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核心和归宿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可见,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发挥好环境保护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资源利用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污染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出路在污染减排,措施在环境综合整治,否则,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再者,严格环境执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当前环境执法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环境违法行为仍然较为普遍,并呈现出隐蔽性、对抗性的新特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些地方环境监管职责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掩盖、纵容环境违法,甚至干扰、阻碍环境执法。一些地方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不顺,执法能力严重不足。环境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环保执法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保障。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先导。建设生态文明,宣传要先行。环境宣教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是检验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环境宣教传播环保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历史重任。同时环境宣传教育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努力提升全民环境伦理道德水准,自觉约束自身环境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扎实推进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才能从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

二、深刻反思环境恶化带来的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巨大进步,但对于生态环境却是一次灾难。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过程。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核辐射病、SARS、ADIS等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破坏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告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困境”。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人类正从对大自然的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消费适度型的生态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资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五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上述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损失巨大。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其次,影响社会安定。一些地区由于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最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生态危机,从其产生的根源上来看,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从其性质上来看,它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威胁都是严重的;从本质上来讲,真正危机的并不在生态本身,不在自然方面,而在于人类本身,在于人的方面。这是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主体。“生态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从古马雅文明、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毁灭,到古楼兰王国的风沙覆盖,黄河长江的水土流失,都一再向全人类发出警报:全球的环境恶化是一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生态文明,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只有所有的人们在经济社会行为中主动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因素,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一)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创新,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态度,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布局和高新技术手段的研发运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技术创新三大机制相互作用,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和减排增效为工作重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支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和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推广太阳能设施设备和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扩大风能利用规模,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生活用电问题。加快淘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依法淘汰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钢铁、小焦炭、小水泥、小火电和小煤矿等,同时探索建立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产。创新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严格控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变非环保消费为环保消费,严格控制购物塑料袋等浪费资源和危害环保的物品使用。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以节地、节能、节材与适度原则确定住宅标准、汽车耗能、室内制冷制热标准底线。提倡绿色消费模式,减少消费环节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追求消费品的节约及循环利用;使消费者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消费偏好,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

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继续限制原材料、粗加工和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投入主体,实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完善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和环保型企业发展。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着重解决“法律授权不足、体制地位不高、能力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要根据在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抓紧修订原有法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内部互动、上下联动的整体执法机制;环保要与其他执法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协调,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开展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素质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千军万马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的局面。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挥环保监督员的作用,监督社会成员做维护环境的模范。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8

关键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209-01

石嘴山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半荒漠地带,属于干旱中温带地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且降水量大大小于蒸发量,每年大风天气多达50多天,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这些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我市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石嘴山市被称为“塞上煤城”,作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调整,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仍是支柱产业,这些行业能耗高、浪费资源、污染物排放量大,排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没有很好的再利用,因而造成我市环境污染严重。这些污染物不仅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近三十年在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注意环境保护,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今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将全面治理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保护石嘴山市生态环境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

石嘴山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多年的开采已造成对土地和矿产资源不同程度地破坏,前些年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又采取野蛮掠夺的方式随意私自开采,更加速了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破坏。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加剧,首先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优先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和湿地,严厉打击违法乱占耕地的现象,严格保护我市尚未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土地资源,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蓄积环境资本;加大矿区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力度,建设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示范区;对位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各类企业、采矿采石区限期关闭,并采取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及时做好土地复垦绿化工作。

在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划定为禁伐区、禁垦区、禁牧区,制止滥挖麻黄草、甘草等固沙野生植物和中药材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生态环境调查,进行生态恢复工程设计,把生态环境恢复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有效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 维护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平衡

石嘴山市水资源十分紧缺,在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同时,要编制全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风景名胜水体保护区。在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逐步关闭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地,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围垦填占的湖泊湿地限期退耕还湖还水,加大面源污染控制力度,保护地表水资源。

3 削减排污总量,强化工业污染控制

建立并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处理好经济建设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设新项目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新建工业项目力求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在确保生产发展的同时,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影響石嘴山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所以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深化电石、铁合金、焦炭企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依托自治区政府经济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的有利时机,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企业,坚决削减现有污染物排放总量。

4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规律

生态规律在广阔的生物圈中起作用,经济规律在社会再生产领域起作用,社会再生产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规律也就必须受生态规律的制约。因此,在符合生态环境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运用,是石嘴山地区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中推进经济发展的正确的道路。

既要注重经济效果,又要注重生态效果。发展经济要根据石嘴山市的区域特点,在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区域内的工业布局,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发生掠夺式经营,以牺牲环境来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

石嘴山市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面临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前三十年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欠账较多,在今后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生态环境保护应是重中之重,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有重点、有计划地拓宽领域,全面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

参考文献

[1]樊新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9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会场内外引起了热议,也成为新一轮环保建设的起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生产、生活废弃物。废弃物被人们随意堆放或丢弃,加之农村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我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农村环境有所改善。结合我市绿色兴市及乡镇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农村生态文明,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农村环境一旦受污染,最终受害者是农民自己。要想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高。且环境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自2012年“新三万活动”开展以来,我镇在广大农村深入宣传,通过入户走访、创办宣传栏、设立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农民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进而增强了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建设,选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头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公共事务,理应由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负责。基层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政策水平及带头作用是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要选配有能力、懂政策,能真心为群众谋利益的基层领导组织,其中主要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委会,最重要的是选配好主要负责人。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三、减轻农村工业污染,实现废物减量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有序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集中处理。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设施。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方式,对偏远、不具备条件的乡镇的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下大力气提高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同时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五、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延伸产业链。对己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引导规模小的畜禽养殖企业走污水与粪便混合—沼气池—沼液—农作物的治理路子,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走干湿分离的治理路子,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气化治理后还田。这样既保持了肥料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减少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六、打造青山绿水新农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开发山地,营造多种经济林,既能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塘堰、小河流整治,杜绝污染。在公路、河堤沿线设置绿化带,在农村房前屋后种植花木,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新农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10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在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还一定要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旅游业;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68-00

1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因此对于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既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也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威胁乃至破坏。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造成许多完整的生态地区逐渐分离,形成很多岛屿,使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工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引进外来物种。无论是陆地或水表面都可能受旅游业的影响,承担不同类型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表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是最严重的冲击。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旅游活动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主要类别。直接影响的行为,包括去除踩踏、火灾、作为材料的收集和对水生植物的损害。间接影响包括引进外来物种、营养物的污染、汽车尾气、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三、对动物的影响

游客到达旅游区,无论是旅游或游客制造噪音干扰野生动物生活和繁衍,都对动物造成影响。另一个最严重的影响是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我国游客不仅吃海鲜,更喜欢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就可能成为旅游者的猎食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以外,游客也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比如动物皮、象牙;许多贝类,被制成食物和制作成各种工艺品,致使贝壳数量下降。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油污染和垃圾污染排放,许多海滨周边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度假村、休闲中心、餐厅、酒店排放污水和垃圾的水污染源。各类水上活动,如水上摩托艇,划船、游泳、帆船、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内生活锅炉等旅游设施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旅游不文明和旅游是不是合理地开发与建设。刻字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和一些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减少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治理。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

3.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5.安定团结,改善社会环境旅游。旅游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旅游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是否和平,在和平条件下,游客才有安全感,才能放心去旅游。

6.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旅游活动中,尽量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

7.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旅游经济运行数据[E],中国旅游网

[2]李克勤著.旅游环境保护学[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1.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 篇11

马建章院士长期从事林业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创建野生动物专业,50年来,培养学生近5000名,分布在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自然保护战线的中坚力量;1979年创办了《野生动物》杂志;还积极倡导和主持创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并和同事共同创建了“林业部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以期与国际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接轨;提出了“濒危物种的管理、生存环境选择与改良,环境容纳量”等理论,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记者:马院士,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请问您的研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有何重要意义?

马院士: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大多数野生动物、特别是食肉类野生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到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肉食性动物对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和捕食野生动种群中老幼病残的个体、去弱留强、扶壮草食性动物种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由于食肉类、特别是大型食肉类动物数量大量减少,造成草食性动物爆发,尤其是野猪,从南方到北方对农田造成了很大危害,由此可以看出野生动物在食物生态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些食种子的鸟类和兽类,比如,红松的种子主要靠松鼠和星鸦来传播,它们对天然红松经济林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些昆虫和鸟类,植物的授粉也需要它们传播。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野生动物研究道路的?

马院士:这个原因很简单,一是兴趣,二是机遇。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儿童时期我喜欢做扣网抓鸟,一个扣网放谷穗,另一个扣网放虫子,等抓到鸟的时候,就能区分哪些鸟是吃粮食的、哪些鸟是吃虫子的,这样也方便喂养捕捉到的小鸟。上中学的时候,我对生物课非常感兴趣,参加了生物课外小组,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在课后到生物园田地中播种、锄草、施肥,观察苗情长势、灭虫等;后来又饲养小白鼠、小兔子等动物,观察动物行为习性。这些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又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一次课外野游活动,我们去的是现在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森林里的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充满了勃勃生机,我想人们要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该多好啊!上中专时我学的专业与林业有关,后来被保送到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好赶上教育部和原林业部联合下发通知:在东北林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成立“森林动物与繁殖利用”专业。当时组织问我是想搞政治工作还是想做业务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需要人才,因此我选择了做业务工作。该专业成立之初,一没老师、二没设备、三没教材、四没实验室,非常艰难,但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还是办下来了,后来这个专业经过国家几次名称调整,现名为“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走进了野生动物研究和教学的领域,如今已经50多年了。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马院士:总体来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还处于保护恢复时期,濒危物种还很多。我国现有300多种陆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有大熊猫、虎、金丝猴、藏羚羊、亚洲象、长臂猿、朱鹮等。为了保护它们,国家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二级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398种。后来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包括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昆虫类120属。

为了摸清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国家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动物普查,第一次是1995年~2000年,第二次是从2011年~2015年,现在正在进行中。基于单物种的调查,对大熊猫的调查已经进行了四次,国家林业局还专门设有“熊猫办”。目前,老虎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近期有专家建议也建个“虎办”,以保护老虎为目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野生东北虎面临的巨大危机,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终于让这个珍贵的物种在老爷岭、广才岭和完达山东部留存下来。然而,在老虎三处分布地之间,是它们无法穿越的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和一座座村镇,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陷入孤岛状态,从而形成了对野生东北虎生存的最大威胁。如果不能让野生东北虎走出孤岛,繁衍生息,就永远无法驱散笼罩在它们头上的灭亡的阴影。好在除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之外,俄罗斯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野生东北虎。如果能够借俄罗斯的虎,“借虎生虎”的话,对于东北虎的保护与繁殖也是一个好办法。俄罗斯现在有近五百只虎,但那里的虎缺乏食物,而中国自实行天然林保护、猎枪收缴以来,生态环境比较好了,老虎的猎物也多了。因此,俄罗斯的虎若能过来,可以在这儿繁衍生息。这样,中国东北虎的血液可以得到更新,种群得以扶壮。近年哈尔滨报业集团、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和黑龙江林业厅三家组织志愿者清套活动,这也给老虎创造了一个避免误伤亡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众多的保护区。2010年12月末,全国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达到1.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16%,其中国家级保护区有319处,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有9276万公顷。我国先后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到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的保护区网络。我国保护区类型很多,这些保护区使得85%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85%的陆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濒危物种保护成绩卓著。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部分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工作,建立了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实行了异地保护,稳定和发展了部分濒危物种的人工种群 ,这些人工种群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如朱鹮由原来发现的8只,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只,野生的和家养的大约各占一半左右,目前朱鹮的放归工作比较成功;两栖爬行类的扬子鳄由原来的200多条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条。此外,国家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保护濒危物种起到了重大作用。

野生动物养殖的种类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经过国家论证可以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有54种。人工饲养野生动物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中对于野生动物的需求问题,同时还能提供一部分祖国医药发展需要的野生动物原料产品。

目前,野生动物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缩小,野生物危害补偿问题,盗猎、误猎的情况严重,非法贸易也时有发生等。

记者:对解决上述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马院士:第一是要加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就地保护主要是指生活在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异地保护就是对脱离原生地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如驯养繁育中心、救护中心、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地方,动物园就为保护我国特有虎亚种华南虎立下了汗马功劳;离体保护就是建立基因库,从遗传生物学的角度保护物种的方法。

第二是要做好动监测工作,特别是对濒危物种。过去我们只注重调查,忽视日常监测,而动物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就得等到下一次再调查的时候才能知道。建立监测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同时还可以监测动物疾病情况。

第三是要加强社区共管。做好社区共管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动物的同时应保障群众受益。

第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国家“973项目指南”中没有野生动物研究方面的大课题,很多相关科学家也因为资金限制只能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野生动物保护大尺度研究。因此,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

第五是要全健全野生动物保护行政立法和法制建设工作,及时对动物保护级别进行调整。

第六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和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记者:保护驯养利用野生动物管理的方针,是否意味着野生动物可以人工饲养?野生动物饲养和保护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马院士: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护、养、猎并举”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全称叫“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当时提倡狩猎,随着资源的不断变化,这个方针也在进行修改,现在改为“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成为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野生动物保护法》里面规定:积极鼓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

虽然现在野生动物养殖的规模扩大、种类增加,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蛇类和观赏鸟类以贩代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贩代养是一些人花钱从山里买来野生的蛇类或观赏鸟类,饲养一段时间后就出口,谎称是人工繁殖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要严厉打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林业局批准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了野生动物植物检测中心,可通过亲子鉴别方法检测出是不是子二代。此外,野生动物饲养产业要规模化,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更好地产业化。

记者:林蛙是东北的特有野生物种,您对于目前东北林蛙养殖是否有所关注?您认为林蛙养殖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院士:我非常关注林蛙,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专委会就挂靠在东北林业大学,我是养殖专委会的主任委员,2006年养殖委又成立了蛙类专业委员会。林蛙有药用、保健、食用、美容化妆等用途。养殖林蛙对于国家与养殖专业户都具有很高经济效益;至于社会效益,林蛙养殖可以解决社会与林业职工就业问题等。

记者: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到,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您认为应该如何落实规划中的这些要求?

马院士:我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一是要加强已建保护区的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物种保护的缺失,新建一些保护区。二是对于基因库的建立、基因保存、离体保护以及异地保护都不可忽视。三是对于外国人来华考察或登山旅游要严格管理。四是要加大外来物种的管理,加强海关的检疫,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正当渠道引入的物种一定要经过风险评估,防止它的扩散漫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建立预警系统,各个相关部门相互合作,从行政上加大力度,做好各方面的宣传工作。

记者:您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野生动物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有哪些心得和建议?您对青年学子有哪些寄语?

马院士: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一般技术人员,一定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这个是最重要的。

对于青年人,首先要让他们学好怎么样做人,这是最首要的任务;其次才是做学问;三是给他们创造条件,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做出应有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传帮带,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第五是要培养团队精神。

我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的搞科研,不要浮躁,更不能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养成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希望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把中国的野生动物研究事业做出更多更好成绩来,为祖国增光。

上一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一篇:前台人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