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区生态和谐建设

2024-10-05

加强林区生态和谐建设(精选3篇)

加强林区生态和谐建设 篇1

建设林区和谐文化, 是创建和谐林区的客观要求, 是广大职工依附的精神家园, 为林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体现, 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如何将和谐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促进林区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走访调查, 座谈交流,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 针对企业职工精神、物质、文化等多种需求, 尽可能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 尊重职工, 使职工真正树立企业与我共发展、我与企业共命运的利益观, 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把实现职工个人价值与促进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事实上, 只有使职工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 职工自己感到舒心满意, 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2 建立班子成员之间, 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企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 一方面取决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 另一方面取决于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 把“诚实、友善、平等、互助”的理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组织各种活动, 为职工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 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 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和谐团队。

3 以和谐文化活动为着力点, 充实文化建设

一要开展人文精神活动, 树立企业和谐精神, 总结提炼具有林区鲜明特色, 得到职工认可, 引起广泛共鸣的人文精神, 通过广泛宣传, 引导帮助职工牢固树立和谐思想观点, 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二要认真组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个贴近”原则,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三要认真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凝聚和谐力量, 扎实开展“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林场、文明职工”四大系列创建活动。突出和谐思想内涵, 体现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吸引职工广泛参与, 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谐企业的力量。

4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的教育

2012年我国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推进现代林业体系建设之中。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 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 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契机,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当务之急, 长远之策, 使他们成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生力军。

5 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

要在林区各林场、各经营所中普遍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 利用媒体、宣传橱窗、宣传栏等阵地, 开辟“环保专栏”, 普及环保法律观念和环保科学知识, 弘扬环境保护典型的人和事, 倡导环保生活方式, 大力宣传生态示范区的环境保护建设成果, 充分发挥保护生态环境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作用,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 将环保知识列入教学主要课程, 并由教育部门派专人负责监督指导。

6 打造“生态林场”文化品牌

可在已建成的“家庭生态林场”自主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与提高, 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资源发展家庭经济, 实行“管护、生态、发展”新机制, 重点开发林下种植, 林间养殖, 以牧助农, 以种养林, 走“林、农、牧、渔”一体化的经营之路。还可以利用林场特有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 开发项目来提升森林文化、山水文化, 开发旅游产业, 打造生态平台。

7 培育“生态意识”

重在落实培育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倡导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可利用农业用地或歇茬地, 种植小麦、土豆、蔬菜, 施农家肥, 提高产品质量和可信度。也可鼓励支持更多职工种植大棚蔬菜, 尤其开发返季蔬菜, 不施化肥, 其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效益十分可观。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把和谐文化和生态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抓、真管, 才能形成全体职工人和气顺, 安居乐业的祥和林区, 在全林区形成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 团结友爱, 和睦共处的良好氛围。

加强林区生态和谐建设 篇2

武汉市林业局

(2011年7月18日)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也是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森林面积22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63%,活立木蓄积量为633万立方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都市林业作为建设“两型社会”、打造“低碳城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不断提升森林资源总量、优化森林资源质量、完善森林生态功能,促进了生态和谐城市建设。2010年4月28日,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武汉市被授予了“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现将我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我市按照“服务城市、美化城乡、富裕农民”的现代都市林业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措施、完善手段、规范程序,提升了森林资源科学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国土生态安全。

(一)严格林地保护管理。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占一补一”的林地资源管理原则,既保证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又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一是落实定额管理。自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来,按 照省厅每年下达的林地定额,我市通过合理分解、从严控制、突出重点,确保了每年征占用林地面积不超定额。二是严格材料审核。对不符合《征收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和申报,并下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的申报项目下达补正材料通知书,要求限期补正。三是打击违法行为。结合各种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批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并严格依法处罚到位后再予以补办手续,切实强化了人们依法使用林地的意识。

(二)落实林木采伐政策。2007年,我市率先减免了 “两金”收费,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进行转移支付,同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一是合理分解指标。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林木限额采伐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合理控制每年木材生产计划(备案)数量,确保各区每年采伐量不超限额。二是简化审批环节。凭林权证申请林木采伐取消乡镇、村组审核环节。对商品林采伐,实施简易伐区调查设计。非林业用地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三是规范采伐行为。由区级林业部门给林木采伐申请者提供林权审核、伐区设计和审批发证“一站式”服务,并实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积极引导森林经营者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进行林木采伐。

(三)科学管理生态公益林。我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严格保护、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科学管理全市重点生态公益林。一是区划界定市级公益林。我市于2006年在全省率先组织区划界定了市级生态公益林54万亩,市级公益林面积占整个公益林面积的55%。二是强化管护措施。全面签订了市、区(乡镇)、林场三级管护合同,建立了公益林管护核查和护林员巡山记录等制度,严格控制征占用公益林地。三是建立公益林数据库。我市以“国家级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于今年建立了市级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四是全面落实补偿资金。除中央和省财政对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进行补偿外,我市从2006年起每年拿出270万元,按5元/亩.年标准对市级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从去年起,将补偿标准提高到10元/亩.年。

二、夯实基础,努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深化林权配套改革、建设森林资源管理数字库、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了现代都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一)不断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我市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组建林业要素市场。我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2009年4月成立了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并设立集体林权交易窗口,搭建了我市森林资源流转基础平台。黄陂、新洲、江夏、蔡甸等区成立了以“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为基础的林业要素市场。二是规范林权流转行为。结合实际,制定了《武汉市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引导和规范了全市林权流转行为,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截止目前,全市共组织林权交易197宗,实现交易额1.25亿元。三是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积极主动与市农商行等金融部门对接,建立合作平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开展林权抵押38宗,抵押总金额1.97亿元。虽然我市林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7%,但是抵押贷款总金额占全省的14%以上。

(二)积极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实现林业远景目标的根本保障,是促进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市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张学忙副市长专题听取了林地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期,市人民政府将以办公厅名义下发《关于开展区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通知》。市林业局成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市级林地规划编制工作经费60万元。各区也相继以政府名义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今年3月中旬,我局组织举办了全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培训班,为高质量完成林地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强化部门对接。我局与市国土规划局举 行专题对接会,就林地规划编制工作达成共识,即在完成区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市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三)全面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了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为林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可靠依据,2007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创新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整个技术指导工作承包给省林勘院、武汉大学等单位,这一举措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工作质量。同时,我局自筹调查资金200万元,各区自筹资金400多万元,为二类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经费保障。2009年,我市完成了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2010年,建立了武汉市森林资源管理数据库并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已经编制完成。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调查成果为基础,筹备建立武汉市林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

三、提高效能,打造最优林业行政审批城市

4月初,市委、市政府作出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决定以来,我局紧紧围绕改进干部作风和改善投资环境两大主题,开展“治庸问责”,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实现我市林业行政审批在全国“程序最优、时限最短、收费最低”的目标。

(一)强化部门服务意识。一是认真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慵、懒、散现象,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二是践行公开承诺。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作出了“实行AB角审批制度”,“有申请、即受理、马上办”等公开承诺,并公布了举报电话、邮箱,设立举报箱,接受社会广泛监督。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基本消除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庸碌无为和有责不负等现象,全局形成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四是主动靠前服务。树立“重商、亲商、扶商”思想观念,靠前指导、主动服务,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的原则,帮助建设单位排忧解难,对重点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二)优化林业行政审批。一是学标对标制标。通过与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昆明等行政审批先进城市的“学标”、“对标”、“评标”、“制标”,清理优化我市所有林业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行政审批“高效率、低成本、零障碍”。二是精简审批事项。经下放或合并,我市林业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由目前的17项精简为9项,所有审批流程均控制在3个以内。三是缩短审批时限。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林木采伐许可缩短至15个工作日;木材经营加工办证缩短至15个工作日;木材运输办证当日办理。四是减少费用收取。所有办证工本费一律免收;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使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费一律按下限征收。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干部职工岗位职责,解决了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事权分离等问题。二是建立完善了干部考核选拔制度,形成了“庸者下,能者上”选人用人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了奖勤罚懒机制,促进了干部去庸提能,形成了全局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四是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和“一个窗口对外,体内循环”审核审批制度,加强窗口人员管理,提高窗口服务质量,改善林业行政审批服务环境。五是完善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行政投诉等制度,形成有利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林区生态和谐建设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人与和谐,自然发展,重要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 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 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部分区域的完善虽说可以对总体发挥一些完善的意义, 不过总的形式仍然很是严峻。所以, 生态的完善是一项非常久的活动, 它的关键发展点是可持续的思想。

1 经济社会要想有序发展就要保证任何自然有机共处

所谓的和谐社会, 不但要确保人和人之间, 人和社会之间的有机共处, 同时还要确保人和生态间的共处。假如人和生态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话, 此时人和人, 人和社会间的关系也就不能够顺畅。没有底线的使用资源, 最后的结局就是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差。其不但无法获取发展的意义, 同时还会使得我们的环境不适合我们自身存在。所以, 要设置人和自然有机共处的模式, 确保人和自然间能够有机的共处, 形成一种优秀的价值思想和思维体系, 坚决的落实可持续的理念, 不但是一项逻辑层次的结论, 同时还是不断分析过去, 再次论证人和自然关联之后开展的理性的判断, 其体现着社会的根本发展方向。

2 积极的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人和自然有机共处的根本规定就是重视可持续的以及生态化的进步。积极地开展林业生态创建活动是当前的经济多样性以及生态稳定的前提, 是生态文明的关键依托者, 在人和自然的有机共处之中总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第一, 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 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 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 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国际社会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个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是否维持平衡。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 才会是和谐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正在带来新的环境革命。森林及其生物资源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 必将为新的环境革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第三, 能够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追求生态化发展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 “抵消”和“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 冲破增长极限, 制止生物圈的退化;二是发展仿生学, 通过生物方式重新设计工业系统和材料的性质, 使科技进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促进经济的重组, 发展服务和流通经济, 更好地保护和服务于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四是向自然资本投资, 使生物圈能生产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 推动生态系统服务朝着使全球范围免遭巨大破坏的方向发展。污染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 已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方式, 从长远看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间接减排, 即造林固碳。森林固碳以其低成本、多效益,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比如, 日本减排指标为6%, 其中3.9%就是通过森林固碳完成的。由世界银行和意大利政府出资550万美元的森林碳汇项目已在我国的广西、内蒙等省区实施。保护和发展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 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是科学技术发展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第四, 能够为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必然带来人类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已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 追求无污染, 保持天然特性。食品、人居环境等方面生态化趋势尤为明显, 由此带动了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同时, 生态环境服务成为有价的消费品, 生态旅游不断发展, 生态补偿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 有赖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恢复, 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

3 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要切实的展示人和自然和谐的规定

作为一项非常关键的公益活动和基础活动, 林业担负着生态创建以及产品供应等等的一些任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 尤其要全面贯彻和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首先, 不但要提升节约思想, 同时还要提升生态的忧患思想。我们国家的资源天赋不是非常优秀, 总量虽说非常多, 不过人均总数并不多, 而且其布局不合理。体现在林业之中更是如此。我们国家的每人林业的占有总数只是世界均数的五分之一。而人均的蓄积量是世界的八分之一。2005年1月, 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 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位居133位。其是一项非常让我们担忧而且很是尴尬的一个现状。相关的专家告知我们, 目前导致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不能够有序发展的关键要素并非是资源方面的问题, 是环境导致的。假如无法积极的开展生态维护活动的话, 不仅仅无法确保可持续, 同时还会导致非常多的不利现象出现, 更加的不易于开展和谐创建工作。

其次, 不仅仅要关乎林业的经济性特征, 同时还要关注起生态性要素。该行业是聚集了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它的效益很多, 比如维持生态均衡, 阻挡风沙, 改善生态等等的总共八个层次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其生态意义较之于其直接生产木材等林产品的价值高出6-10倍。如今, 我们国家的物质产品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面对非常短缺的局面。但是生态产品变成了目前最为稀缺的, 最需要积极开发的要素。

第三, 不仅仅要关注植被复原, 同时还要关注体系重建工作的开展。该项建设工作不但涵盖对之前的体系的强化以及完善, 同时还涵盖对人工体系的创建。通过分析我国的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林业的具体状态得知, 经由植树或是其他的一些方法设置的生态体系, 是目前林业进步的关键方法和措施。在德国, 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是二战之后出现的。

上一篇:信息伦理问题论文下一篇:家庭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