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改革论文

2024-09-23

林区改革论文(通用8篇)

林区改革论文 篇1

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完善,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民生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积极探索国有林区改革路径,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发挥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导向,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各方面关系为主线,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促进林区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重点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注重民生改善、维护稳定。改善国有林区基础设施状况,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促进就业增收,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政企政事分开、各负其责。厘清政府与森工企业的职能定位,剥离森工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办社会职能,加快林区所办企业改制改革,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强化统一规划、融合发展。破除林区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将林区纳入所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林区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国有林区不同情况,中央予以分类指导,各地分别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林区改革发展道路。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林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融入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区分不同情况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增加550万亩左右,森林蓄积量增长4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二、国有林区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区分不同情况有序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明确国有林区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将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区的基本职能,作为制定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研究提出加强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在试点基础上,有序停止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与恢复。

(二)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在地方政府职能健全、财力较强的地区,一步到位实行政企分开,全部剥离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地方政府承担,人员交由地方统一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先行在内部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创造条件将行政职能移交当地政府。

(三)逐步形成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适应国有林区全面停止或逐步减少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发挥生态服务主导功能的新要求,按照“机构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分类制定森工企业改制和改革方案,通过多种方式逐年减少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合理编制和人员规模,逐步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逐步整合规模小、人员少、地处偏远的林场所。

(四)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的生产季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实行远山设卡、近山管护,加强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装备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管护效率,确保管护效果。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造林、管护、抚育、木材生产等林业生产建设任务,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面向社会购买。除自然保护区外,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允许从事森林资源管护的职工从事林特产品生产等经营,增加职工收入。积极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区企业改制,提高林区发展活力。

(五)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管理重点国有林区的国有森林资源和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的审批。研究制定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措施。进一步强化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派驻地方的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的监督职能,优化监督机构设置,加强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监督。建立健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要指标的林区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科学编制长期森林经营方案,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主要遵循和考核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绩效的依据。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强化地方政府保护森林、改善民生的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负总责。要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投资计划。切实落实地方政府林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的变化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约束性指标。林地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省级政府对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负全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七)妥善安置国有林区富余职工,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充分发挥林区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种植、境外采伐、林产品加工、对外合作等,创造就业岗位。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森林管护、人工造林、中幼龄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的支持力度,推进职工转岗就业。对符合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解决社会保险补贴,对跨行政区域的国有林业单位,由所在的市级或省级政府统筹解决。

三、完善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对国有林区的财政支持。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中央财政通过适当增加天保工程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结合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适当调整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和社会保险补助费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的森林保险支持力度,提高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对林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加强对国有林区的金融支持。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和种类,分类化解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应当依法予以偿还。对于确需中央支持化解的不良类金融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听取金融机构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区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对国有林区职工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三)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模仿城市建设、建造繁华都市。各级政府要将国有林区电网、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将国有林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电网改造升级,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国家结合现有渠道,加大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职工搬迁安置地点。继续结合林区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同时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给予倾斜。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切实落实省级政府对本地棚户区改造工作负总责的要求,相关省级政府及森工企业也要相应加大补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当地政府要积极研究结合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拓宽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筹资渠道,加大金融信贷、企业债券等融资力度。切实落实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五)积极推进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推进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收缩木材采运业,严格限制矿业开采。鼓励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特别是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等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林区职工群众收入。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建设以口岸进口原料为依托、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林产品加工集群。支持国有优强企业参与国有林区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国有林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经济转型试点,支持试点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对本地区国有林区改革负总责,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和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二)注重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改革。各有关省(自治区)可以按照本意见精神,选择部分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国有林业局先行试点,积累改革经验,再逐步推广。

(三)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改革。要强化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责任,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绩效的考核,严格杜绝滥占林地、无序建设、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要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依法保障林区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

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促进国有林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推进改革的要求,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坚

守生态红线发挥骨干作用。——坚持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立足林场实际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林场稳

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因养林而养人”为方向,根据各地林业和生态建设实际,探索不同类型的国有林场改革模式,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省级负责。中央对各地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省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改

革措施。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6亿立方米以上,商业性采伐减少20%左右,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

发展有后劲。

二、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功能定位相适应,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原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基本不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目前已经转制为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或者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转型为公益性企业,确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

其属性。

(二)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在稳定现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对同一行政区域内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对编制使用的监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三)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分离各类国有林场的办社会职能,逐步将林场所办学校、医疗机构等移交属地管理。积极探索林场所办医疗机构的转型或改制。根据当地实际,逐步理顺国有

林场与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四)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划分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级分别安排管护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监管事项、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的程度等因素由国家、省、市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监管,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充分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积极性。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严禁林地转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国家和地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对所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等,应当与国有林场明确收益分配方式;经批准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合理确定国有林场森林商业性采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安置: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二是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三是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将全部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畴,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确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有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三、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建设。各级政府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按照支出责任和财务隶属关系,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国有林场生态移民,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地区的场部逐步就近搬迁到小城镇,提高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落实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经城市政府批准,依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允许国有林场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并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供

应和登记手续。

(二)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问题。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具备条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可适用于国有林场。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对国有林场的金融支持。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依法予以偿还;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发放的、国有林场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化解政策;其他不良金融债务,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偿还的,经审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贷款展期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核销。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

(四)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参照支持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发展相关政策,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适当放宽艰苦地区国有林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适当提高国有林场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总体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根据不同区域国有林场实际,切实做好分类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评估方案实施情况。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

上报国务院。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具体方案,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加强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建设,维护国有林场合法权益,保持森林资源权属稳定,严禁破坏国有森林资源和乱砍滥伐、滥占林地、无序建设。做好风险预警,及

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林区改革论文 篇2

关键词:南岔林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

2007年12月,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开始在南岔林业局启动了, 这是多年来南岔林业局职工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 是一开先河的历史性事件, 是惠及南岔林区职工, 实现南岔林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变革的开始, 在南岔林业发展史上必将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这次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是国家在探索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中投出的一块探路石, 是国有林业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 是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对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这次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在于它触及并开始解决国有林区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 国有林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南岔林业局施业区面积299 716公顷, 林业经营面积286 426公顷, 建局时森林蓄积量2 561万立方米, 可采蓄积1 754万立方米, 真可谓是因林而建, 因林而兴的国有重点林区, 自1950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 共生产木材1 511万立方米, 在国家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方针主导下, 为国家多采木材, 采好木材成为林业职工的最高要求。南岔林业局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20世纪50—70年代, 南岔林区青松岭随处可见, 然而自80年代后期开始, 南岔林区便风光不再, 这时林区出现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现象, 可采森林资源消耗了93%, 森林蓄积量减少了64%, 到2007年底基本上到了无林可采的地步, 全局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经济发展进度明显滞后。地方财力拮据, 林区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职工收入低, 林业职工生活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状态, 实施天保工程后, 由于注入了天保资金,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 森林资源消耗速度放缓, 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林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 经济形势稍微出现好转, 但南岔林业的“两危”困境未有实质性改变, 南岔林区举步维艰。

长期积淀下来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矛盾是制约南岔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其中体制性矛盾是主要矛盾, 成为影响林区未来发展亟须突破的一道“硬坎”。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产权不明, 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 责权利严重不统一, 森林资源保护责任难以落实, 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 陷入了越穷越砍, 越砍越穷的怪圈。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 国有林业都到了必须解决产权制度问题的时候了, 不解决产权制度问题, 我们就无法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就无法保证国有林业的持续投入, 就无法理顺林业生产关系, 解决和发展林区生产力, 就无法实现国有林区职工的脱贫致富。一句话, 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林业就没有动力, 没有活力, 没有出路。

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林区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 具体来说, 就是按照“远封近分”的原则, 对农林交错、浅山区、零星分布易于分户经营的部分国有商品林, 由林业职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把林地的经营权, 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全部交给职工, 在承包经营期内, 可以转让、继承、变卖, 切实做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南岔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将有效解决国有林区长期存在的养林与养人、生存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的激烈矛盾冲突, 可以说是对国有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是林区生产力的一次充分释放和发展。

二、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1.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南岔林区通过林权制度改革, 改变多年的森林资源单一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推进森林资源经营机制转换, 明晰产权, 落实林业经营权, 确保林区职工的处置权、收益权,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林业职工的积极性, 建立森林资源新的管理体制, 推进南岔林区的全面改革。

2.林权制度改革的原则,

林权制度改革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 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与发展林区经济的关系, 积极引导承包经营者依法科学经营森林, 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 实现永续利用, 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责权利相统一, 充分调动承包职工的积极性, 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确保承包经营的国有林地资源只能用于森林的培育和经营, 不能改做他用, 坚持国有森林资源依法有偿使用, 确保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坚持林地承包经营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 承包林地产生的收益取之于林, 用之于林。

三、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 增加职工收入为出发点, 充分调动南岔林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有序流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必须把握五项原则

(1)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

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处理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林业职工的根本利益。改革为了职工, 改革要依靠职工,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水平。南岔局林权改革第一阶段4.322万公顷林地, 必须做到承包主体全部为林业职工, 要确保所有有意愿的林业职工都能买得起, 让普通职工通过林权制度改革率先脱贫致富,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让林子长起来, 职工富起来, 林区强起来。

(2) 坚持确保生态优先, 森林不能逆转的原则

21世纪, 生态安全是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思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中, 必须把生态优先, 森林不能逆转作为一条根本原则, 对承包经营的林地都要做经营方案, 正确引导和规制承包者的经营行为, 避免突击采伐, 避免林地用途的改变, 避免营造林面积的缩小和林分质量的下降,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 实现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 森林蓄积不断增长的目标。

(3) 坚持林改资金不能流失的原则

在林地承包经营过程中, 对每一宗承包林地, 均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评估报告经相关林业主管部门核准后, 方可实行有偿承包, 对林权制度改革收益, 要严格按照规定收取, 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专户存取, 统一支配, 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4)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开”就是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必须公开透明, 阳光操作。“公平”就是保证林权改革普及到林场 (所) 的全体职工家庭, 只要职工有承包经营意愿, 就保证他们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林地。“公正”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严格操作, 对承包经营林地的综合信息, 参与承包者的自然状况, 承包竞拍结果等, 必须按照有关条例向群众公示, 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5) 坚持积极有序, 配套推进的原则

要适时建立活立木交易市场和林权制度改革服务中心, 全力满足承包经营者的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以及下步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有偿流转的需求, 真正形成完善配套的林权制度改革保障体系。

2.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必须稳妥处理好三个关系

(1) 妥善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 建立“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 确保谁造林谁拥有, 谁投资谁受益。

(2)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要大力推进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责任主体的分置, 形成经营承包者关注经济, 国家重视生态的良性格局, 使得个人的经济追求与国家的生态追求得以有机结合, 使林业职工的造林积极性和国有林区营林事业融为一体, 林业职工在承包之后为自己造林, 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 同时, 也在为国家创造生态效益, 为国家营造一片青山,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同发展。

(3) 妥善处理产权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

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是对国有林区长期固守单一的国有国营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 林权改革是统领, 配套改革是保障, 确保林权改革与配套改革相辅相成, 整体推进, 加快林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政企分开, 加快森工企业改革。

四、林权制度改革将给南岔林区带来深刻变化

南岔林权制度改革的启动实施, 将打破国有林区国营一统天下的经营管理体制, 开始理顺林业生产关系, 解放和发展林区生产力, 有效解决国有林区长期存在的养林与养人, 生存与发展, 走出一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1.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使南岔林区产生从思想观念到管理模式的革命

(1) 这次改革一个最大的突破, 就是触及了产权。把林地的经营权, 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都交给了林业职工, 从而把林业职工的利益, 职工的积极性和造林、营林的事业融为一体, 通过生产力的调整, 促进林区生产力的解放。

(2)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 在于把森林资源流转给个人后, 经营方式可以走向集约化经营, 不但营造林实现精细化, 而且职工群众可以通过立体复合式经营,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3)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活立木市场, 把林木、林地资产变成资本, 实行活立木市场流转, 变成当代人栽树, 当代人就能马上受益, 突破了过去只有把林子砍了才能实现价值的概念, 开创了国有林区活立木增值,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双收的局面。

(4)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 有效地激活了民间资本, 解决了森林培育投入乏力问题, 使职工群众投资林业发展营造民有林的积极性高涨, 使国家投入不足部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同时, 为下一步引进招商投资国有林区奠定了基础。

2.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将使森林的“三大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林权制度的改革, 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企、惠及林区职工的系统工程, 必将有力地推进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 协调共进。

(1) 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林业职工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立体综合经营, 发展林下和家庭经济, 取得长久稳定收益, 等于每一家都开办了一个“绿色银行”, 据初步综合测算, 按现行的木材市场价格, 如果流转4.322万公顷现有林, 40年后约可收益39亿元, 这将有力缓解企业危困局面, 提高职工现实收入, 为新林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财力支撑。

(2) 生态效益后势强劲, 通过把森林资源交给林业职工分户承包经营, 可有效解决防火、护林、造林等一系列问题, 森林的恢复发展速度必然进一步加快, 林分质量必将大幅度提高, 森林生态的整体功能必将进一步加强,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的作用也将得到加强, 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 社会效益稳定持久。大力发展民有林, 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 必然带来营林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缓解社会就业和职工下岗再就业的压力, 又大幅增加林业职工收入, 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稳定等问题这对于林业职工奔小康, 对于林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改革,焕发传统林区新生机 篇3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怀化作为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先后创造了“多元主体开发林业、山林股份制改造、大户承包造林、工程封山育林”等国内有影响的改革经验,成为全国林业改革先锋。

2007年,怀化被列入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全市以破解“林区贫、林业弱、林农穷”难题为目标,通过山林确权、进一步明确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林业投融资体制,盘活了近6.67万公顷、80万立方米的林业资源,调动社会每年投入3亿多元造林2.67万公顷,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交出了满意答卷。先后有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和20多个省(市、区)来怀化考察调研取经。

时隔8年。今年2月,怀化入选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被列入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市州。以改革闻名的怀化林业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怀化林改有何魔力,让新一轮改革的橄榄枝又抛向此地?

明晰产权 人心稳定

作为南方重点林区,怀化每接到一次林业改革任务,既倍感光荣,又深觉责任重大。

2007年,怀化被列入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怀化市林业局坚持改革总揽、生态优先、产业做强的工作思路,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市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湖南把改革的重任落到怀化,怀化将试点的使命下放到洪江市。2008年,该市坚持“技术人员到位、宣传到位、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到位、考核到位、督导到位、质量保证到位、档案管理到位”六大举措,使林权证换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5月,怀化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观摩会在洪江召开,11月,时任省人民政府省长周强来洪江视察林改,给予高度评价。改革第一年,洪江市完成外业任务94.7%,上交表格资料任务80%,资料电脑输机任务66%,完成发证面积1.82万公顷。

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洪江经验”为依托,2009年,怀化市建立健全了项目资金调控机制、发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进度通报制度、目标奖惩制度和领导分片包干负责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全面推动确权发证工作,共完成林权发证任务的90%。2013年,怀化确权发证工作全部到位,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014年,怀化将全部林权纳入电子化管理,全市276万宗林权拥有“电子身份证”。针对部分山林存在漏登、错登、重登等现象,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了林权发证复查工作,进一步提高林权发证的准确率。现已完成面积复查30.27万公顷,纠错1.67万公顷。

靖州县甘棠镇山门村村民孙德全告诉记者:“经林业站反复核实的新林权证,对四抵、造林、面积都有清清楚楚的说明,而且还附上了地形图,电脑里还有存档,比分田到户还要认真,先进!”市森林公安局局长龙安胜说:“发生森林火灾,以前是‘干部着急上火,百姓隔岸观火’。现在林子是自己的了,平时都是村民自发上山巡护,以防失火毁林。”

创新资本 盘活山林

在会同县林权交易服务中心,来往办理业务的人员频繁进出,格子间里工作人员忙碌有序。会同县林业局局长佘乐欢向记者介绍:“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林权超市’,有一定面积的林地、林权清晰、无山林纠纷、有交易意愿的林权所有者都可以将林权信息在此登记,建立台账,发布交易信息。”

同样忙碌的还有洪江区、沅陵县等地的林权交易服务中心。按照“区域组建、市场运作”的原则,怀化的13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担负林权流转的变更登记、抵押贷款、竞价拍卖、档案管理、信息查询等服务和监管职能,引导林权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去年,13个林权交易中心都成为中部林权交易服务中心会员单位,建立起省、市、县对接的林权信息网络。根据统计,全市每年实现林权流转2万多公顷,20万立方米,交易总额近3亿元。

为将林业“静”资本做“活”,会同率先踏上林业投融资和经营模式改革的探索道路。2013年,会同县政府发布《会同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旨在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县银行牵头、林业部门配合、金融单位按规定拓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模式,开展林业投融资体制试点。湖南会同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如今,公司已为湖南林业(会同)现代产业园的发展注入了重要力量。

今年7月,会同县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收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由贷款银行、收储公司、保险公司、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中心和林农五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除政策性森林保险外,引导借款方对拟抵押的林权资产进行商业保险,其保险额度覆盖借款本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后未能按时偿还本息的,由收储公司按评估值的一定比例对所抵押林木进行收储,通过处理后偿还银行本息。《办法》的出台降低金融部门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增强森林资源的安全性,盘活了资产,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无独有偶。洪江市林业局局长高建军向记者介绍:“今年,洪江林业将有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成立森林资源收储中心。中心将提供抵押担保,发挥林农与银行之间的桥梁作用,化解林业信贷风险,解决林业生产企业或社会自然人发展林业投融资难的问题。”

通过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怀化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银互动和考核机制,累计实现林权抵押贷款18亿多元。

正是在这样灵活的发展体制下,怀化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村级林业理事会和联营林场等各类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已达到640家。

转变职能 服务至上

林改启动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怀化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到位。通过林改,林业部门不但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服务功能。

过去,林业部门直接干预林业生产经营,如今,林业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上。

2009年,省政府将商品材采伐指标入村到户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市林业局在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指标的基础上,从林农收益角度考虑,适度下调了用材林的主伐年限,杉木由21年下调到16年,马尾松由26年下调为20年。在林木采伐税费方面,取消了木材采伐环节征收增值税和所得税。林木采伐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林农凭林权证就可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

林业部门加快林权权属数据库成果的开发运用,认真为林农做好林权登记管理、信息查询等服务。加强对林权流转行为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将统一制定的集体林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交到流转当事人手中,对林权流转合同进行登记备案。

为降低林业经营风险,市林业局引导、督促全市85%的森林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围。保险公司对近4年内发生的1750起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进行了理赔,赔付资金达4956万元。

林区改革论文 篇4

国家天然林保护 http://trlbh.forestry.gov.cn2009年06月02日来源:天保中心

大 中 小】

2008年12月,一场以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资企分开为目标,构建国有林区管理新体制的综合改革在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拉开序幕。这是在大兴安岭林区高度政企合一大体制下进行的一次具有破冰之举意义的试点改革,是国有林区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迈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短短几个月,十八站林业局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成效开始显现。十八站林业局的改革,为探索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国有林区管理新体制、经营新机制,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对指导深入推进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又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

一、改革内容与做法

始建于1974年的十八站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北部,施业区位于呼玛、塔河两县境内。在林业局总体规划50年为一个轮伐期的建设进程中,不到35年就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2003年一场大火烧毁该局森林蓄积1100万立方米,目前全局可采伐利用的商品林蓄积量已不足70万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实施,为十八站林业局缓解危机带来了机遇,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但资源性、体制性、社会性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制约着林区的全面发展。为适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大兴安岭列为限制开发区的战略要求,建设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十八站林业局率先启动了这场触及国有林区深层次问题的全面综合改革。这场改革概括起来就是“三分开”、“三建立”。“三分开”,即在保持目前林业局整体框架不变的条件下,实行内部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资源管理与生产经营分开,并推动最终实现从外部彻底分开。“三建立”,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运作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以林业管理部门为轴心监管森林资源的林业生态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和谐的林区社会体系。

1.分解职能,整合精简林业局机关。改革前的林业局机关,管理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林区经济社会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根据政企分开的职能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他们对林业局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森林资源管理职能,剥离企业经营职能,通过“拆庙”划转等方式精干决策层,压缩管理层,充实经营层,有效实现了局机关的“瘦身”。改革后的林业局机关管理科室由原来的24个减到13个,机关人员由原来的346人减到152人,分别减少46%和56%。其中局机关科级干部由原来的147人减到57人,精简61%。机关管理工作重点从生产经营转向了森林资源管理和林区社会服务。

2.统筹社会事务,模拟政企分开管理。将林业局承担的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疾病控制,以及民政、市政、街道、环卫、社会保障、殡葬服务、社区建设等具有政府职能的单位和部门整合在一起,共535人,归类为社会事业部,模拟政企分开管理。明确了相应的管理职责、划清了编制、人员、经费、资产关系,由一名副局长归口分管,为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奠定了基础。目前林业局承担的粮食行政管理及粮食企业已移交给塔河县管理。

3.剥离辅业单位,推行市场化经营。辅业单位改革的取向是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减轻企业经济负担。根据不同单位性质,采取不同处理办法,将商贸公司、物资公司实行捆绑式改革,两个单位合并为一个单位,用国有资产置换职工身份;将筑路工程处出售给原委托经营者,变为私营企业;对长期依靠林业局补贴的供水、供暖单位进行整合,成立物业公司,实行自主经营;对暂不能推向市场的其他公益性单位,实行差额补贴,待条件成熟时再推向市场或移交给地方政府。

4.组建专业公司,模拟法人独立经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原林业局承担的生产经营任务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整合,组建若干专业化公司,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一是组建林业经营公司。由原林业局机关生产技术部、林产品经销公司(木材科)、木材验收队,以及贮木场、运输公司整合成立林业经营公司。林业局为出资人,林业经营公司为生产经营型企业,模拟法人运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林业局森林调查队负责木材生产的伐区调查设计。局对林业经营公司实行木材生产任务发包。林业经营公司按照承接的木材生产和调查设计质量要求,自行组织木材生产、运输、贮存、销售。其中运输环节由单独注册的运输公司承担,林业经营公司与其另行签订合同。林业局资源营林科和生产安全机电科负责伐区作业的检查验收。在经济关系上,林业经营公司对林业局实行每年定额上缴、超额分成。在森林资源和木材采伐管理上,林业局与林业经营公司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二是组建资产经营公司。由原林业局机关产业开发部,以及煤炭公司、石油公司、华驿(林产工业)公司、绿色产业公司整合成立资产经营公司。林业局为主要出资人,并按出资额收取资产收益。资产经营公司为资产经营型企业,模拟法人运作,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资产经营公司的会计核算由林业局核算中心设立单独核算组统一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将逐步减少国有资本份额,扩大民营资本比重,逐步改造为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三是组建营林公司。由原林业局机关营林处改组成立。林业局为出资人,注册为国有独资法人实体公司。绿化任务由林业局发展规划科负责规划设计,森调队负责营造林任务的调查设计。林业局的营造林生产通过合同形式委托营林公司实施。此外,营林公司还可以参加大兴安岭地区工程造林的招投标。营林公司职工收入在承接的造林成本中支出。林业局营林资源科负责营造林成果验收。目前营林公司正在积极做工作,准备吸纳十八站地区社会上的17家有资质的民营营林公司加盟,营林公司作为核心企业,民营公司作为成员,组建股份制的集团化营造林公司。营林公司计划逐年偿还林业局代为垫支的注册资本,最终实现营林公司的民营化。四是组建境外采伐公司。组建工作暂由林业经营公司筹办,目前已完成公司的国内注册。准备联合省内外有实力和有经验的公司,共同开拓境外木材市场。

5.实施林场转型,模拟事业化管理。过去林场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木材生产和营造林活动,本质上是林业局的一个生产车间。将木材生产转到林业经营公司,营造林生产转到了营林公司后,全局5个林场全部由森工主伐型林场转为生态保护型管护区,在新挂森林资源管护区牌子时,仍保留林场牌子(主要是考虑对外衔接的需要)。撤销了林业局驻林场的森林资源监督站,其职责划入森林资源管护区。管护区按事业单位管理,归林业局领导,主要职能是履行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下资源管理等。目前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补助的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和林业局木材生产利润。管护区建立了森林资源管护体系,由管护区、中心管护站、家庭管护站三级组成,以家庭管护为主,共有管护人员1114人。全局72.3万公顷共划分为648个管护小区,规划建设84个管护站,目前仅建成20个站。森林管护网络体系已覆盖全局所有森林分布区,管护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

6.创新用工分配机制,综合配套推进改革。为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十八站林业局对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进行了配套改革。在劳动用工方面,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干部实行聘用制,对竞聘落选的干部,档案中保留原级别。工人实行合同制。今后企业用人只认合同,不认身份,凡是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一律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真正实现企业用工自主化、劳动用工合同化。对自愿实行一次性安置的196名职工,比照天保工程政策给予经济补偿金,解除了与林业局的劳动关系。目前全局已不存在职工在册不在岗、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在收入分配方面,废止了职工原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按岗定薪,岗变薪变。林业局管理人员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公司员工实行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后职工收入普遍提高。

以上改革,仅仅是十八站林业局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步。按照改革的目标和总体部署,作为综合改革的第二步,他们计划尽快将林业检察院、林业法院,以及归口在社会事务部的具有政府职能的单位和部门一并移交地方政府。综合改革的第三步,则是在条件具备时,把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利用在体制上实现完全分开,从而建立起以生态保护为主、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局(或国有林管理局)。

十八站林业局的第一步改革,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职能分解,林业局内部已建立了管理和经营分开的模拟运作机制,林业生产力正迸发出新的活力;通过机构精简,管理机关提高了效能和效率,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落实经营权,各专业公司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经营效益大幅度提升;通过剥离经营,辅业单位自负盈亏,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林场转型,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大大强化,资源隐性消耗得到较好控制;通过全员合同制,打破了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目前林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转折点。

二、若干问题与探讨

十八站林业局在深入推进改革中,遇到了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若干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新体制的运行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1.由内部模拟机制到新体制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十八站林业局完成综合改革的第一步仅仅局限在内部。但内部的改革已为推进外部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只要第二步改革的外部条件具备,即可将学校、卫生等部门和单位成建制移交,从而完成第二步改革。由于十八站林业局施业区在呼玛、塔河两县行政区内,局址所在地为塔河县十八站乡。塔河县目前也是政企合一,而且省财政户头上仅为乡级财政,无县级财政,县级政府供养人口的开支,都是由林业企业负担,执行的是林业企业工资待遇。林业局剥离社会职能,有关部门和单位移交给县里,缺乏必要的财政体系支撑,这就迫切需要尽快理顺塔河县财政关系,建立完整的县级财政。鉴于十八站林业局和塔河县的共同上级是政企合一的大兴安岭林管局(地区行政公署),从这个角度看,大兴安岭林管局(地区行政公署)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如果实现了第二步政企分开,继续推进

第三步改革,建立事业化的国有林管理局,则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国有林管理局的事业编制和财政渠道问题,才能真正创建国有林区新的管理体制。

2.由森林资源管用一体到管用分开的改革,必须彻底割断其经济关系。十八站林业局改革组建的林业经营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将给林业局带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经济实力。这种模拟的运作关系,表面上看,是解决了管理与经营的分开,但本质上,专业公司效益与林业局生存是紧密连为一体的,一旦遇到经济利益矛盾时,其管理和监督必然出现顺拐,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要继续深入推进经营公司的改革,从模拟法人到建立独立的法人企业,林业局则缺乏积极性。主要原因是,支撑林业局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的是经营公司的收入,如果让其独立,脱离与林业局的经济关系,林业局则失去生存的基础。或者让其独立,但不脱离与林业局的经济关系,按法人纳税的现行税法,原由林业局一户纳税则变为多家同时纳税(林业局还是法人),经营效益外溢。他们提出设想,由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将各林业局的林业经营公司统管起来,各林业局成立分公司,这样就可以解决分户纳税的问题。但这一思路仍未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管用分开的问题。管用分开的改革,只有在综合改革进入第三步,解决了新的“管”的体制,林业局变为国有林管理局,其“用”的体制,也就是林业经营公司才能彻底从林业局剥离分开。

3.由森工采伐企业到森林管护事业体制的转变,必须理顺国有林区建设投资渠道。国有林区开发建设以来,各林业局都定性为森工企业,国家对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主要依靠森工企业采伐木材收入。林区道路是自建自养,社区建设是先生产后生活,欠账严重,森林更新从木材收入中提取育林基金开支,森林管护设施基本上没有。随着大兴安岭被列为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以及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林区木材产量将再次大幅减产,势必造成木材收入剧减,育林基金也将逐渐萎缩。而森工企业由木材生产转向森林管护和森林培育需要新的资金渠道支撑,这一矛盾将日益凸显出来。适应森林管护事业的新体制,森林管护费应由目前主要是通过天保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费解决,改为今后纳入国家财政经常性开支项目。把森林培育和更新作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按项目安排投资。森林保护所需要的林区道路建设和维护,以及森林管护站点建设,应列入国家投资渠道。只有新政策与新体制相适应,林区改革才能成功。

4.由全面停止主伐到全面实施森林经营战略,必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予以落实。十八站林业局已无可采森林资源,该局介绍,现在要在施业区内找到能设计出材200立方米的伐区都十分困难,但2008年的木材产量仍达10万立方米(不含火烧木木材产量33万立方米),因而全面停止木材主伐生产将是现实选择,全面实施森林经营将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他们算了一笔账,全局施业区总面积72.3万公顷中,除划为自然保护区8.9万公顷外,有林地44.7万公顷基本上是中幼龄林,火烧区20万公顷林地也开始更新恢复,今后长时间都要进行抚育经营。按照每10年一个抚育轮回期,每人每年抚育作业20公顷计算,每年可安置3170个劳动力就业,几乎可以容纳现有全局的职工总人数,即使全面停止主伐,富余职工也有新的工作岗位,这对于缓解金融危机给林区造成的影响,实现林区的长治久安,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此外,经过抚育的森林,生长量要增加7.98%,也就是说,抚育后42年,现有森林蓄积量将增加一倍。还有,通过抚育经营,林分结构将得到优化,质量将得到提高,森林的防灾减灾能力将增强,其生态效益将得到更好发挥。这种具有战略性的投资,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政策。作为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抚育经营,迫切需要国家在天保工程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延长天保工程实施期限中尽早启动实施这项政策。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十八站林业局提出的改革思路及其做法,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给予我们不少启示。

1.把构建和谐的林区社会体系与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作为改革目标的追求,这是对国有林区改革认识的又一次深化。通过改革,构建三大体系,特别是构建和谐的林区社会体系,这是十八站林业局在国有林区改革中提出来的。国有林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类型,林区人群主要是林业职工及其家属。林业局是国有林区中的主体,不仅是一个森工企业,更是一个社区。改革不仅要着眼于森工企业,更要着眼于整个社区。构建和谐的林区社会体系,繁荣林区社会,让全体林业职工和林区人民受益,是国有林区改革必须兼顾的重要原则。构建和谐的林区社会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让缺失的政府职能回归到位,强化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筹和领导作用,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政体制,承接森工企业移交的政府和社会管理职能。如果地方政府无动于衷、无能为力,国有林区改革将难以持续深入下去,最终改革目标也难以实现。

建议:鉴于重点国有林区的复杂性,特别是解决政企合一体制的艰巨性,仅仅依靠林业部门是难以操作的。又由于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是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核发林权证,并负责对其森林经营管理的组织实施。在推进改革中,要上下联动,首先着重研究解决林区政府职能缺位,财政体制缺失问题,为森工企业政企分开改革创造条件,为构建和谐林区社会体系,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等奠定基础。

2.先进行职能分解和机构分开,再置换职工身份,这是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确保林区社会稳定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在与十八站林业局干部职工讨论交谈中,大家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在改革中已一次性安置的职工,大部分都在林区外有了自己的新事业,完全脱离了与企业的关系。目前,在册的职工已随机构改革调整安排到新的工作岗位,但国有职工的身份仍未改变,而创建新体制、新机制,必须要打破国有职工身份的“铁饭碗”。随着下一步改革的深化,一部分职工将随着政府和社会职能的移交,成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这些人员相应享受国家工资政策的待遇,收入将普遍提高。另一部分转制到专业公司的职工,目前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工资收入也比原来要多,这时如采取国家给予经济补偿金,解除国有职工身份,这些职工用补偿金作为股本,投入到所在的专业公司,成为新企业的股东,还可取得股份分红,职工容易接受,对林区发展和社会稳定十分有利。

建议:深入推进国有林区的改革,一方面要发挥森工企业的积极性,启动改革的内部活力。另一方面要给予必要的外部体制和改革成本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成本是置换职工身份的经济补偿金,根据森工企业改革需求和职工个人自愿,实行财政的激励改革政策,谁先改革就支持谁,足额安排经济补偿金,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3.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分开,必须建立事业化的管理体制,采取收支两条线,这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林区超限额采伐、确保森林抚育不走样的制度保证。我国实行森林采伐限额政策以来,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超限额采伐问题一直难以找到彻底根治的解决办法,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森工企业既是森林资源的管理者,又

是森林资源的利用者,其生存的基础是采伐木材,采伐多了,收入自然多了,日子就好过。这种体制,使得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柄,管理的力度必然视企业的经济状况而定。经济恶化——超限额采伐,愈穷愈砍,愈砍愈穷,这在天保工程实施前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是林区最顽固的病症。森林抚育采取拔大苗,砍好木,只采不育,也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抚育木材指标,成了增加森工企业森林采伐限额,增加木材生产的合法来源,在管理者与经济利益不可分割的体制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政策却成了破坏森林资源的又一重要原因。

林区防火清理工作汇报 篇5

一、开设林缘防火隔离带

实践证明,开设山下林缘防火隔离带是阻隔林外用火进山入林、防控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全市所有生态公益林必须全部在林缘地带开设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开设要以林缘环山路、自然障碍物等为依托,开设宽度不得低于20米,隔离带内荒草等各种可燃物必须全部清理干净。防火隔离带开设可采取割除、烧除可燃物的方式进行,也可采取割除与烧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草高草密及重点火险区域,要将杂草先行割除后,再划成若干片段烧除。

二、清理林区周边坟头可燃物

【范文网】

坟头墓地历来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高危区,据统计,因上坟烧纸引发的林火占到了林火总起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对坟头墓地周围可燃物进行彻底清理,根除火患产生的物质基础,可有效防范森林火灾发生。这次坟头墓地可燃物清理,主要是指林内所有坟头及林缘500米以内的坟头,清理面积要以坟头为圆心划圆、半径最小米,特殊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扩大清理范围,直至消除火灾隐患。林内坟头墓地可燃物清理必须采取割除方式,严禁点火烧除;林缘区域坟头墓地可燃物清理可采取割除与烧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林区林场驻防-奋斗有感 篇6

火,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危险。比如说,火灾!~正值5、6月份,天气持续干旱,气温偏高,风干物燥,森林火险等级逐渐增高,更是火灾高发期,也给森林防火工作敲响了警钟。为了切实加强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对于身为防火办的一员,我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防火训练。

5月10 日,我们肩负着保护森林,防治火灾的重任,随着大部队一起上山。一路上,我们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忐忑的,这毕竟是我胜任这个岗位的第一次训练。看似一个简单无奇的训练,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考验。对我个人而言,它也更是对我个人素质的一种训练。

奋斗,一个深入到山林里的地方,也的确是个值得大家奋斗的地方。虽然靠近山林,偏僻是偏僻了些,但这有利于我们对火险发生的及时反应、上报和迅速的部署。虽然靠近的是危险,但更多的是能够及时解除危险,保护森林资源和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我们自给自足,实行半军队化管理。每天早上六点的训练,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森林消防任务所带来的紧张。也意识到森林消防势在必行。总的来说,森林防火工作重在落实措施,贵在积极行动!

森林火灾,位居破坏森林的三大自然危害之首。自去年夏季以来,全省持续晴热高温少雨,还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气,和历史上罕见的高温气候,林内植被极度干燥,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居高不下。进入今年春季后,虽然有些降雨,但整体上旱情并未彻底缓解,气温又比往年偏高,森林火险等级继续走高,形成森林火灾高发时段,森林火灾在幅度上升。

森林火灾每一年都使素有“红松故乡”的林都损失惨重,大批的珍贵树木被大火吞噬。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接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木材,一方面使森林蓄积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森林生长受到影响。遭受火灾后,特别是高强度火灾,森林是很难恢复原貌的。如果反复遭到火灾危害,还会成为荒草地,甚至是裸地。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陆地生态坏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有“林城”之称的小兴安岭,森林对于我们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它作为我们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提供者,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火灾是林业灾难中影响范围最广和破坏性最大的,“盛世兴林,防火为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森林防火,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们的一件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

把森林防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遏制火灾高发的势头。安全快速的对森林火灾进行扑救,把森林火灾所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当前森林防火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林区改革论文 篇7

目前, 我国大部分国有林区在造林更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1 造林更新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造林作业工人的收入相对较低, 加之作业条件较差, 从而严重打消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也间接地对整个生产进度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 因为造林更新给的生产经费严重不足, 使得各个生产单位除去苗木成本费、包装运输费等必要的费用支出以后, 所剩的资金无法完成生产劳动的定额, 这就造成了工人的收入过少, 严重影响了战斗在生产一线上营造林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其二, 因为近些年来的不断造林更新, 使得林场的位置变得越来越远, 一旦遭遇干旱等气候或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导致检查验收不合格或是返工, 再扣除掉一定的成本, 就会所剩所及, 这样一来开不开工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工人的作业积极性就更低了;其三, 现如今林区工人的致富之路较之以往宽了很多, 如春季里可以上山采摘山野菜、夏季里收获松子等, 而这两个季节正好是春季造林与秋季整地的时期, 这使得劳动力过于分散, 非常不利于春造秋整工作的开展;其四, 很多时候工人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 这也是影响工人工作积极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却拿不到应有的报酬, 久而久之工人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 这非常不利于造林更新的进行。

1.2 造林更新方式不适应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采用的都是人工更新造林的方式,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人们忽略了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作用, 尤其是最近几年间, 森林的采伐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就导致了人工更新造林的方式无法继续适应森林经营生产的要求。为此, 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目前, 改变现有的造林更新方式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们的充分重视,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只有一种形式即人工更新造林, 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1.3 林区树种结构不协调

在一些大省中存在非常明显的林区树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如某省的阔叶树比例较低, 全省仅为3%左右, 甚至有些省份仅为0.1%;还有一些省份纯林100%, 没有混交林。由于树种结构严重不合理,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森林经营的要求的林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为此, 必须对林业树种结构进行调整。

2 新形势下国有林区造林更新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国有林区造林更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必须通过改革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林区造林更新改革应采取如下措施:

2.1 提高营林生产成本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林区造林更新的问题, 首先必须解决工人的收入问题。按照我国《营林生产统一劳动定额》中的有关规以及现行苗木价格测算, 每亩的最低成本应为45.7元左右, 其中栽植工费为每亩16元左右, 苗木费为23.1元, 其它费用合计6.5元/亩。但常规造林成本却仅为每亩34.5元, 这与按照劳动定额核定的单价相差较大, 差价率达到60%以上。因此, 一些造林单位为了使工人能够接收, 全部都是自筹资金补贴到造林上, 有些场所需要配赔5000元左右, 若是造林成本长期不足, 很少有林场能够一直进行补贴, 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工人积极性下降, 从而影响造林数量和质量, 所以必须不断提高营造林成本这也是改革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 各地区的国有林场可以按照当地的经济水平来进行调整, 必须确保工人收入稳定, 这样才能进一步造林更新的有序进行。

2.2 进一步加大人工与天然混合林的更新力度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工人和群众都有很多错误的认识, 他们认为天然林比不上人工林, 阔叶树步入针叶树等, 这就造成了在生产工程中一些长势良好的天然阔叶树被砍掉, 为了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应当加大对生产作业人员的教育和技术指导,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 当森林主伐完成以后, 很容易导致树种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发生, 这样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若是对此类林分结构辅以一定的人工措施, 实施人工与天然混合林更新或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来对树种进行适当地补充, 便可以有效地改善林区的树种结构, 这不仅有利于森林防护, 从而提高林分质量,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力;其次, 应当对对更新造林实行公开招投标制, 将一些需要更新的造林有指定部门编制成表述, 然后进行公开招投标, 让有能力的单位或是个人通过竞标的方式进行造林, 成林以后, 有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相应地检查验收和购买, 也可以由造林单位进行经营和出售。

2.3 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针对经营区除林木外, 其他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利用价值高等特点, 在开展个体承包的过程中, 把管护森林与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证不破坏地表植被、不降低森林生态功能、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 允许管护承包者依法开发利用林下资源, 适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 调动承包者的管护积极性, 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夏宗林.抓住契机深化特殊地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关于解决内蒙古大杨树林业局森林资源管护难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 .[1]夏宗林.抓住契机深化特殊地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关于解决内蒙古大杨树林业局森林资源管护难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 .

[2]刘定明.影响人工林培育质量的非技术因素初步研究——以贵州省修文县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0 (11) .[2]刘定明.影响人工林培育质量的非技术因素初步研究——以贵州省修文县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0 (11) .

[3]冯燕, 温佐吾, 兰绍银.影响人工造林质量的非技术因素初步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台江县的调查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 2010 (1) .[3]冯燕, 温佐吾, 兰绍银.影响人工造林质量的非技术因素初步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台江县的调查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 2010 (1) .

[4]刘崇喜, 王挺, 张发国.借鉴国外造林经验, 发展中国木材纸浆[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10) .[4]刘崇喜, 王挺, 张发国.借鉴国外造林经验, 发展中国木材纸浆[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10) .

林区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 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57-04

咸宁地处湖北省东南部,现辖一市一区四县,国土面积9 861 km2。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土壤深厚肥沃,林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咸宁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湖北的林业大市,享有“桂花、楠竹、茶叶之乡”和“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全市林业用地56.09万hm2,森林面积44.37万hm2,其中竹林10.2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 376.8万m3,森林覆盖率54.2%。

随着国家和湖北省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等战略的纵深推进,咸宁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林业科技服务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 林业科技工作调查方法和内容

在查阅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制作调查表格并入户调查、统计分析。

1.1 林业科技单位设置调查

市、县(市、区)两级林业工作机构,重点调查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林科所)、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简称推广中心)、乡(镇、办)林业工作站的设置情况,包括是否设立或分设、单位性质、编制、在职职工等。

1.2 林业科技工作条件调查

2014年财政预算经费和单位运转情况,专业人员状况,仪器设备、生产试验基地。

1.3 林业科技工作成效调查

近5年承担项目包括科研项目、科技推广项目和其它林业项目,在科研试验、推广示范、咨询服务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

2 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

2.1 林业科技机构建立情况

咸宁市及其6个县(市、区)林业局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每个乡(镇、办)设有林业工作站(赤壁除外)。市、县两级单独或同时设立了林科所、推广中心。2013年,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咸宁市林业科学院(见表1)。

2.2 林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20世纪80、90年代咸宁林校和湖北林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大中专生,以及各个时期零星加入的林学本科生,成为咸宁林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人员主要由林业局业务骨干、林业科技单位技术人员、林业工作站营林员组成。近几年,市林科院平均每年从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1名本科生或硕士生。据统计,全市在职职工中现有技术人员近700人(表1)。

2.3 林业科技单位履职情况

科学研究有成果。近几年,先后承担课题和项目50多个,发表科技论文近30篇,出版林业专著2部,修订技术标准5个,审(认)定新品种或良种6个,登记科技成果10余个,荣获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成果推广奖7项。

技术推广有影响。据统计,2010~2014年累计编印楠竹、桂花、油茶、意杨、泡桐丰产栽培、退耕还林、森林防火、灾后重建等技术手册40多种,举办楠竹丰产培育、竹腔施肥、油茶芽苗砧嫁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生产管理人员和林农2万多人次,有关媒体还对送科技下乡活动作了报道。

科普宣传有场馆。市、县两级林业科技单位在创办各类示范基地的同时,选派骨干力量参与桂花博览馆、竹子博览馆、油茶博览馆等工程的新建和潜山桂花园、竹种园等科研基地的改扩建,收到实验研究、科普展示、旅游观赏的多重功效。

咨询服务有声音。积极参与林业发展思路、规划、专题调研材料的编写,围绕咸宁打造中国香城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中心工作大胆建言献策。据统计,近几年参与咨询服务50多次,有1名高工被委任为市政府咨询委员。

2.4 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建设现代林业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重要的绿色经济体。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全国林业的总任务。无论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1)。

建设林业强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鄂南强市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山上再造”、“绿满鄂南”行动,高位推动百亿元竹产业、百亿元油茶产业、百亿元茶产业发展,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作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定》。增加林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成为林业科技单位的当务之急。

3 基层林业科技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工作条件较差

调查结果表明,科技经费严重短缺。县(市、区)林业科技单位及林业工作站均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单位(表2)。市林科院直到2014年才进入财政全额预算。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安排的科研和推广项目经费也十分有限。科技单位仪器设备较少、试验基地较小,无法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有的地方,推广中心与林科所分设,造成科技经费吃紧、人力资源分散。

3.2 专业人才短缺

调查结果显示,林业技术人员出现结构性短缺。一是“老龄化”,基层新进大学生很少,有的单位近十年未进1名专业人员;二是“陈旧化”,观念和知识更新慢;三是“机关化”,争当公务员的多,在企事业单位的少。据统计,全市林业科技单位只有技术人员90人,占职工总数的43%(表3)。引不进也留不住林业大学生、青黄不接的问题急需解决。

3.3 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科技单位整天为生存而奔波,科技人员安不下心来搞研究或推广,多数变成了“苗圃场式生产单位”。加之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手段落后,适用成果较少,社会影响较小。

nlc202309040706

科技创新,离不开经费、人才、装备(仪器设备、试验基地等)。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走科技兴林的道路,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

4 推进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林,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放水养鱼,夯实林业科技基础,不断提升科技单位创新能力。

4.1 加强科技机构建设

确立公益性质。市、县两级林科所和推广中心作为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生态监测于一体的面向基层、面向林农的事业单位,应全部划定为公益一类、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如果地方财政紧张,可先加大差额拨款单位的经费包干基数,或改自收自支单位为差额拨款单位。

整合科技资源。合理确定在科研、推广两方面的业务比重,市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应用性研究、兼顾技术推广,县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技术推广、兼顾应用性研究。已建林科所和推广中心的地方,实行合署办公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尚无林科所或推广中心的地方,迅速恢复或申请设立。

完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途径,争取各方支持,有效突破“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缺少、试验基地偏小”的瓶颈制约。市林科院要抓住“湖北幕阜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主站设在潜山的机遇,提升硬件装备水平。

4.2 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大幅度增加林业科技经费。各级有关部门每年要多安排几个科研和推广项目,并逐步提高资金额度。尤其在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大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

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林木良种、技术规范、先进工艺、质量标准等科技因素植入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林业重点工程、林业骨干企业、林业重点乡镇中更应广泛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

4.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事业单位招考办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基层招录对象可放宽到大专生。继续实施招硕引博等特殊政策,重点引进栽培和加工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必要的进修培训、观摩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思维、意识更新,抓好现有大学生和年轻人的锻炼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4.4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攻关。林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的主体,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如楠竹、桂花、油茶、茶叶等)、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若干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产业研发中心。

加强市林科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国际竹藤中心咸宁竹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项目的顺利落户。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联手,将该院建成立足湖北、面向中部五省,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以软件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

4.5 优化科技单位管理

营造浓厚氛围。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真心服务、乐于奉献”的工作环境,想方设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推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制。由业务骨干全面承担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人财物调配、总结报验等工作,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促进业务工作的有效落实。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科学设计聘用、考核、晋级机制,严格奖惩,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和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加强科技资金的使用监管。凡是林业科研课题、科技推广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林业重点工程中的科技支出,都要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考核机制,确保专款专用、用出成效。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国林业科技网,[2012-08-13].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lykj/s/1705/content-557525.html.

[2]佘远国,雷永松,雷正玉,等.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0,(4):46-49.

[3]陈国新.湖北林业科技发展浅议[J].绿色科技,2013,(4):23-24.

(责任编辑:唐岚)

上一篇:看星星三年级作文下一篇:我和老爸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