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区现代化(共7篇)
国有林区现代化 篇1
多年来, 国内众多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一直注重于宏观的整体的研究, 对区域现代化的研究多以各省区和城市为重点, 对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也都以省区、城市和产业为主, 而对于更为微观的国有林区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如此, 我国总体上林业资源严重不足, 不仅我国是少林国家, 森林覆盖率是20.36%, 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 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这一状况也制约了国有林区的发展。为了扩大国内区域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面, 丰富现代化的理论, 填补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 本文对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力求为评价及推进国有林区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国有林区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一) 国有林区现状
国有林区是指归国家所有的成片森林地区, 在我国, 国有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西北的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秦岭;西南的岷山等横断山脉。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四川和云南等9省 (区) 的归国家所有的成片天然林林区, 是以国有森林及国有森工企业为主体的森林社区。目前, 我国国有林区是指以138个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国有林业企业。总经营面积3516.6万公顷, 有林地面积2286.5万公顷, 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0.8%, 有林地蓄积20.05亿立方米, 占全国有林地蓄积的26.4%。
(二) 国有林区现代化的内涵
从理论构成的角度而言, 国有林区现代化是在借鉴区域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 并结合林区功能特征而界定的, 是区域现代化理论的思想、观点在国有林区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就是说, 一方面, 国有林区现代化应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 如合理的经济增长、生活消费等—即体现“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 国有林区现代化应符合自然规律, 应以保证发挥林区生态功能为前提, 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合理需求或发展, 即满足“生态性”的要求。通过“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结合, 实现人类合理需求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可以确定国有林区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以谋求人类合理需求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为核心, 以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变为路径, 以实现国有林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过程。
(三)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二、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一)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根据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构造指标体系的原则, 将评价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指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综合指标层。评价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是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 对复合系统的现代化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不妨将现代化发展水平确定为评价的目标。即评价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它可由大类指标层计算得来。二是大类指标层。把综合指标层为指标, 按功能集中反映复合生态系统的状态。它包括物质需求、人的素质状况、经济条件、森林及多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具体分为森林资源生态状况、林区经济发展、林区社会文化发展和林区生活质量四类。指标层可由相关的项目具体指标层计算得来。三是具体指标层。要使反映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层具有直接的可测性, 就必须进一步确定并给出反映每类指标层的具体指标变量。
具体指标的选取标准要考虑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指标变量的选取应符合以下标准:指标变量不反映特殊的价值观;指标变量应是现代化的最终输出;指标变量计算方便, 数据资料容易得到;指标变量参照值应是有效的;指标变量应有预见变化趋势的能力。
(二) 国有林区现代化各项指标的内容
1. 森林资源生态指标。
一是森林覆盖率。是表示森林资源总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它表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最主要指标, 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森林覆盖率低、分布不均是造成各类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一般认为, 一个国家的森林面积要达到国土面积的1/3, 且分布均匀适当, 就能显著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二是林木采伐限额。实行森林的限额采伐是《森林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森林采伐限额, 是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 保障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的核心措施, 同时也是统筹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挥的重要手段。三是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 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简单的说, 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 0.70 (含0.70) 以上的为密林, 0.20-0.69为中度郁闭, 0.20 (不含0.20) 以下为疏林。
2. 林区经济发展指标。
一是林区人均GDP。指国有林区林业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水平, 反应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 是衡量国有林区现代化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林业占GDP的比重。林业总产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实力, 也反映了林业对国有林区的经济贡献。随着国有林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会发生变化, 即:该比重应逐渐下降。三是第三产业占GDP得比重。国有林区的现代化必然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产业占国有林区总产值的比重随着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发生变化, 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直接上升, 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四是非林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林业人口主要是铁路、银行、工商、税务、邮政、移动、联通、网通等驻图强地方单位职工及家属和小农业生产。非林业人口对国有林区经济的繁荣和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非林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国有林区非林业对社会就业贡献的一个衡量指标。随着国有林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会发生变化, 即:该比重逐渐上升。
3. 林区社会文化指标。
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所出生的人数与该年平均人口数之比。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用于研究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指标, 同时也是用来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二是每万人拥有互联网户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 同时也可以表明人的素质, 从而间接反映了人的现代化程度。三是成人识字率。指15岁以上人口中有一定理解、阅读、使用文字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它反映了全社会最基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四是中学学龄人口入学率。指中学已入学人数与适龄入学人数之比。这是反映初、中等教育水平的指标。五是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这是反映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均反映了人的文化素质, 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现代化水平。
4. 林区生活质量指标。
一是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品支出总额的比重, 这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家庭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通常情况下, 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反之则低。按照国际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为高收入水平, 在50%以上为低收入水平。二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该指标反映国有林区医疗卫生水平。三是林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该指标反映国有林区居民居住的宽敞及舒适程度。四是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该指标反映国有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三、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建立国有林区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评价。因该指标体系涉及到多个方面16个指标, 且各指标的量纲不同, 因而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进行评价。其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这些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即确定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值, 然后用实际指标值与之进行对比, 得出相对指标值。标准值可采用国际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平均水平值, 也可采用自己确定的目标值。设各个指标评价标准值为Xio, 指标的实际值为Xi, 评价值为Yi, 则:
当Xi为正指标时:Yi=Xi/Xio;
当Xi为逆指标时:Yi=Xio/Xi
(正指标是指在数量上随着国有林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增长的指标;逆指标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不断降低的指标。)
其次, 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权重的确定有许多方法, 可采用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 (即AHP法) 和变异系数法等。最常用的赋权方法是实践经验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 即根据实践经验和咨询有关专家, 先确定各子系统权重, 再将子系统权重分配给每一指标。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相加共为100。用公式表示为:
∑Wi=100, 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
最后, 计算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数。设Y为国有林区现代化的综合指数, 则:
Y=∑Wi*Yi/100, 其值越趋于1, 则表明国有林区现代化程度越高;反之, 则表明国有林区现代化程度越低。
四、小结
国有林区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虽然借鉴了区域现代化相关指标体系, 但是林区现代化又不同于区域现代化。一般地区以经济现代化为重点, 但国有林区生态责任重大, 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集中分布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型水库周围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 在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保土防蚀、减少江河泥沙淤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其他地区的天然屏障。所以, 国有林区要实现现代化, 森林生态功能不能削弱, 甚至还要加强, 要以保证发挥林区功能为前提, 应以生态功能高水平为中心的现代化, 经济效益等追求以生态承载力内的高水平现代化, 国有林区现代化指标也要以生态功能方面为中心。
参考文献
[1]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新闻发布会[S].2009-11-17
[2]包庆丰, 等.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市场机制[J].北方经济, 2004 (10) :28
[3]崔大树, 黄庆.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科学, 2003 (1) :83
国有林区现代化 篇2
按发挥作用的不同, 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分为基础动力要素、驱动动力要素、约束动力要素和阻力要素等四个类型。
基础动力要素———包括资本、劳动、技术、人才、需求、政策、法律、制度等, 其中, 资本、劳动、技术、人才是林业现代化原动力, 发挥基础性作用;需求是林业现代化的动力源, 起支撑引领的作用;法律、制度是林业现代化的组织动力, 起领导、组织、协调的作用。
驱动动力要素———包括市场机制、教育、改革创新等, 它是林业现代化外加力, 具有启动、对抗阻力、有机运转和加速的作用。约束力要素———包括资源、人口、文化、风俗、技术等, 它是林业现代化向下作用的重力, 对林业现代化起制约和延缓的作用。阻力要素———包括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林业经营理念、不可持续的林业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等, 它是林业现代化的反作用力, 对林业现代化起阻碍作用。
一、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作用模型
林业现代化各种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下面的动力系统关系模型图来表示 (如图1所示) 。图1中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林业现代化水平, 斜线L表示林业现代化进程, 滑块表示林业现代化, F表示各种作用力, i=0, 1, 2, ……, n。那么, 林业现代化水平与林业现代化作用要素的函数关系式为:Z=f (F0, F1, F2, F3……αFn, , t) , 即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函数表达式。其中:
Z———林业现代化水平基础动力要素:
F0———原动力 (资本、劳动、技术、人才)
F3———组织动力 (法律、制度)
F4———动力源 (需求) 驱动力要素:
F5———市场机制
F6———改革创新
F7———教育约束力要素:
F2———约束力 (资源、人口、文化、风俗、技术等) 阻力要素:
F1———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林业经营理念、不可持续的林业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等。
T———林业现代化时间。
α———林业现代化的难度, 可以理解为林业现代化目标和外部环境、自身基础条件、政策等。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林业现代化是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 基础动力要素驱动着林业现代化不断爬升, 由于受到阻力的反作用以及约束力的制约, 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驱动动力加入后, 整个系统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带动林业现代化加速前进。基础动力和驱动动力越强, 速度越快。
二、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协同分析
(一) 驱动动力使阻力消减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阻力, 减小阻力是加快事物发展的一个常规手段。林业现代化面临的阻力是多方面的, 如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林业经营理念、不可持续的林业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等等。阻力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因素, 一个陈旧的动力系统不能快速适应外部的变化, 往往加重阻力形成的规模和强度;而一旦系统内部协同发展为适应外部环境的新系统, 阻力又可以被化解、减轻、甚至转变为正向的推力。促成这一转变的根本方法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发展教育,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林业现代化受到驱动力作用越大, 阻力的影响就越小。比如,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林业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经过市场机制和创新发展的带动, 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等手段, 可以树立起市场竞争经营理念, 从而对林业现代化形成正向推力, 促进林业现代化的发展。阻力F1对林业现代化水平影响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出现阻力时, Z和F1之间出现斜率为负的减函数, 即f=坠Z/坠F1<0;出现推力时, Z和F1之间转变为斜率为正的增函数f'=坠Z/坠F1>0, 函数在Q点形成拐点。
由此可见,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应大力加强林业教育和培训工作, 在全民中深入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树立可持续林业发展观念, 学习林业科学技术, 掌握林业科学发展各项技能, 实现林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林区应改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奋进中求发展, 主动寻求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林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破处封闭、保守、行政本位思想的禁锢, 大胆创新, 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积极推进市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 按照市场机制发展区域经济, 以强劲的区域经济优势带动林业现代化发展。
(二) 驱动动力促进约束力转化与提升
当资源、人口、文化、风俗、技术等约束力处于阻力和驱动动力的临界点时, 它作为重力向下沉降, 同阻力一样制约着林业现代化向前发展。但是约束力不象阻力那样与基础动力向着相反方向直接对抗, 它对林业现代化影响比较温和、能动性较弱且易于改变, 在驱动动力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转化为惯性驱动动力, 以内在的、持久的作用力施加影响。林业现代化基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促进约束力转变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发展教育。教育改变人民的知识结构,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人口、文化、风俗施加根本性影响。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口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 消极文化转变成积极文化, 陈规陋俗转变成民俗风情, 教育所带来的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改革和创新。约束动力F2影响林业现代化水平变动趋势如图3所示。
出现约束力时, Z和F2之间出现斜率为负的减函数, 即f=坠Z/坠F2<坠Z<坠F1<0;出现推力时, Z和F2之间转变为斜率为正的增函数f'=坠Z/坠F1>坠Z/坠F2>0, 函数在Q点形成拐点。
目前,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接近156万, 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不到2万人, 仅占1‰, 而美国2004年就已达到了28%。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人才外流影响了林区改革、创新的进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滞后致使林业现代化驱动动力乏力, 对约束力的提升能力较弱, 严重影响了林区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林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教育, 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成人再教育体系, 努力提高林区人口素质。
(三) 驱动动力加速基础动力的盘活与倍增
基础动力是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基础部分, 无论是原动力、动力源和组织动力都是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动力要素单元。在缺少序参量的情况下, 各要素单元呈现出无序混沌的结构状态, 动力系统会失去其系统功能。即各动力要素彼此孤立、对抗、消耗, 造成系统动力的耗散、衰退和缺失。这时需要增强序参量对旧的无序系统进行协同, 通过驱动动力序参量的支配和规定以及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共同作用, 基础动力适应新的系统重新建立有序结构, 各动力要素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个体功能盘活, 整体功能出现倍增, 这就是驱动动力盘活和倍增基础动力的过程。
在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中, 这个序参量就是驱动动力———市场机制、教育、改革创新。如图4-1所示, 如果基础动力———原动力F0、组织动力F3、动力源F4不足以克服阻力F1和约束力F2, 即:F0+F3+F4
三、结论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现代化动力系统处于缺少序参量的无序运行状态。表现在省管直供和政企合一体制下改革进程的缓慢, 教育和创新没有得到有效激励, 市场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根本确立, 行政指挥棒取代了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功能, 造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经济低迷、生态恢复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林业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才是更重要的和更深层次的问题。加速实现林业现代化, 必须首先从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入手。
参考文献
[1]宋明, 杜林盛.现代化与林业现代化[J].林业经济问题, 2005 (5) .
[2]许江, 胡建伟, 等.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J].森林工程, 2003 (1) .
[3]张志远, 胡长茹.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J].科协论坛, 2010 (1) .
浅谈国有林区更新造林 篇3
1 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在绿化造林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中央:“三农”政策,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坚持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坚持全面发展, 建管并重;坚持全民参与, 共造共赢的原则, 强力推进绿化造林, 实现林区经济全面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 强化工作措施。在绿化造林中, 我们将继续抓造林, 促巩固, 把绿化造林作为人民群众办好事, 办实事的战略决策, 继续把保护生态, 因地制宜, 绿荒造林, 发展林业经济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三是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 全方们推进绿化造林开展。全面动员, 实现全民参与, 共建共管, 掀起绿化造林高潮, 社会各界以强烈的责任心, 创造性的工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开展绿化造林活动, 通过分解任务, 检查督办, 考核评比, 实现上下一心有序推进、全面落实绿化目标, 实成造林任务。四是进一步加强领导, 加大督查力度, 林业局将把绿化造林列入街重要议事日程, 落实领导责任制, 局主要领导总体把握, 分管领导全面负责, 林场负责人具体安排布置, 级级都有责任, 层层都有压力。林业局采取不同形式, 针对不同情况,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林场所, 各单位的植树造林情误况进行检查督导。及时通报信息找出薄弱环节, 提出整改意见, 促进平衡发展。
2 注重质量, 加强管护
2.1 造林地块的修整
造林地块和修整是造林很重要的工序。通过修整, 可经改变造林的立地条件, 清掉杂木杂草和没有用的东西。能保证在造林前后时段里, 形成阳光照到地面的有力条件, 使得白天地表层地温度逐渐上升;整地还可以改变土壤物理性质, 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利好变化, 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幼林的生长也能得到保证。整地还能保持土地墒情, 改善土壤结构, 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地。造林的修整可分为全面修整、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清理和方法可采取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采取人工清理, 也可以采取机械清理。把清理的杂物收拢归堆, 用火烧和搬运的方法清净造林地块。也可以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地上无用生长物。山区整地采取局部整地方式。局部整地是翻开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 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式。带状整地是翻垦长条形土壤, 具体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块状整地是指翻垦块状土壤, 具体方式有:穴状、块状、鱼鳞坑。
2.2 造林技术规程
一是载苗造林法。栽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 是采用根系完好的苗木进行造林的方法, 有着在恶劣环境下抵抗力强、成活率商的特点, 对生长的环境要求也相对较宽。但有可能在造林过程中苗木根系受到损坏或失水, 这是值得注意和, 因此必须先育苗, 还能达到节省种子的目的。栽苗造林法因为受客观造林条件限制较少, 是效果显著、应用广泛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采用的苗木, 主要包括播种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 也可以利用野生苗。植苗造林后, 要想保持苗木成活, 就要维护苗木本身的水分平衡, 所以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 直至定植等整个过程都要做好苗木的水分保持。最好是随起随栽, 保证苗木根部的湿润鲜活。
二是分殖造林法。又称分生造林, 是利用树木的干、枝、根作为造林原材料直接进行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 而且技术简单, 容易操作, 造林的成活率也比较高, 造林后幼树生长也比较快, 还能保存母本的优良遗产性。这种植树方法要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 如松树、杨树、柳树类等。分殖造林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造林地, 要求土壤湿润、疏松, 以利于插穗生根成活。
三是插条造林法。插条造林可在春秋两季实施, 春季在树木发芽前, 土壤解冻后一段最佳时间。秋季在落叶后到土壤解冻结前为最佳。选1.5-2.0cm粗, 1-2年生的枝条, 剪去多余枝, 剪成长30-40cm的插穗, 按照规定的株行距, 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杆插, 然后采实土壤。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干, 应用细土覆盖。还可以使用塑料薄膜, 进行垄作, 它的工序为, 先整地, 作垄, 提前灌透水, 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 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 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 当长出叶子后, 就可撤掉薄膜。
2.3 造林管护措施
一是幼苗管理。新造的幼林一般要经历缓苗、生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过程。幼苗管理是关键的转折阶段, 对以后树木生长和丰产关系极大。由于在这个阶段的幼林基本上处于散生状态, 幼苗生长相对困难, 要为它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 满足幼林对水、肥、气、光、热的需求, 使为达到较高的成活率, 进而达到造林的目的。幼林管理先从土壤管理入手, 通过松土、除草、优化土壤性质, 保证幼苗成长。同时还要对林木进行必要的生长抑制和调节, 进行除蘖、平茬、间苗及修剪, 全力以赴保证快速生长成林。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 取得造林成果, 要加强有效的管理措施, 研究掌握幼林生长发育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 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封山育林管理。封山育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补被劳动人民长期总结使用的传统造林方法, 具体是对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幼林、灌木生长的硫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山、荒地, 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 使其逐渐生长成林, 被日本人誉为“中国式造林法”。
3 提高造林成效的有效途径
通过近几年造林管护工作的开展, 要想造林成林, 取得成效, 除了掌握山区造林技术和加强管护外, 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对症下药,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办法如下:切实提高造林着和管护者的素质, 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那么怎样才能发挥造林者和管护者的主观能动性呢, 要通过各种途径向造林人和管护者反复宣传强调造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 在他们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显而易见又是重要的造林和管护概念, 并用于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
注重造林和管护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造林和管护, 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经验性, 其中的细节更是在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 例如加强管理牛羊, 防止对树木的损害, 植树后雨淋坑和预留等。
总之, 山区植树造林既要讲究造林技术, 又要讲求管护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摘要:山区植树造林既要讲究造林技术, 又要讲求管护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谈谈国有林区更新造林。
对国有林区林地管理策略分析 篇4
1 林地管理的内容
林地是林业施业区内土地的简称, 即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林业的, 无论目前有无林木的土地。它包括郁闭度在0.2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林地、灌木林地、采伐和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 是森林资源存在的必要条件, 正如“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林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林业土地所有制, 调整林地关系, 合理组织林地利用, 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林地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而采用的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 林地调查、林地登记、林地统计和林地评价; (2) 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确定, 权属转移的管理, 林地权属争议调处, 林地用途变更和征用, 林地地籍管理; (3) 林地开发利用、改造规划及其管理; (4) 林地保护、使用监督; (5) 林地法制建设; (6) 林地税费收缴与管理。
由于林地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决定了加强林地的管理、保护, 实现林业用地的宏观控制, 是建立最佳的用地结构, 保证林地充分合理利用, 制止乱占滥用林地, 促进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实现森林资源宏观合理布局的基础, 对于发展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林地利用计划管理
林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 利用林地的性能来满足森林资源生产经营需要的过程。林地利用, 必须由政府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森林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和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挥的需要, 以及林地的自然特性和地理条件, 对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 综合平衡和计划分配, 以达到提高林地生产力, 合理利用林地的目的, 这就是林地利用的计划管理。简单地说, 林地利用计划管理, 就是对各类林地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而采取的一种宏观的行政调控手段。对林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计划使用和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生产各阶段经营活动的效果, 影响着森林多功能的发挥, 因此, 利用计划管理手段从宏观上控制其结构, 调整其布局, 是保证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般说来, 林地利用计划管理包括林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利用中期计划和林地利用年度计划、林地开发管理计划四项内容。林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的计划期内,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需要、市场和经济发展预测结果以及林地本身的适宜性, 对林地资源各方面的分配和林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的战略性计划。林地总体规划主要提出林地利用结构, 空间布局和利用的区域规划, 以及改变林地利用方式的长远设想。把林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时期内分解成计划, 具体落实, 就形成林地利用的中期 (一般为5年) 计划和年度计划。林地开发管理计划主要是复垦整治和荒山荒地的利用, 扩大林地的有效利用范围, 提高利用深度, 集约经营, 以满足林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的计划。
林地利用计划必须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 要根据林地情况合理安排林、农、牧、其他生产和建筑用地的比例。考察林地利用计划的指标可分为林业生产用地、非林业建设用地和林地开发等三类。林业生产用地计划指标通常包括育林、造林 (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用林和薪炭林等) 、采伐等用地指标, 以及为反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的林改农、林改牧、林改渔等计划指标;非林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国家建设、场所集体建设和个人建房占用林地的指标;土地开发计划指标包括荒山荒地植树, 闲散土地的利用, 沙漠、废弃地复恳恢复植被, 滩涂造林, 低价林改造等计划指标。
3 林地地籍管理
地籍是反映土地的份量 (地界、地号) 、数量、质量、权属和地类 (用途) 等基本状况的簿籍, 也称为土地的户籍。林地地籍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为取得有关林地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林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林地登记、发证、林地统计和林地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管理措施, 或称为林地地籍工作。林地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林地。
林地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林地地籍调查、林地登记发证、林地统计、林地评价和林地地籍档案等工作。林地地籍调查是为了取得有关林地的位置、权属、质量及其他地籍资料而采取的调查测量手段, 是地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先决条件。林地登记发证是指对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进行登记和核发证书。林地所有权登记主要指农村集体所有的林地权属的登记;林地使用权登记主要是指使用国有林地权属的登记, 是当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时, 为保证森林资源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而对林地经营者拥有使用林地的权利登记。划清林地权属, 是林地地籍管理的核心内容。林地评价, 就是对林地进行适宜性、经济性和林地等级等的评估, 是在林地立地类型和土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档案是林地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林地档案管理的最基础工作, 包括林地位量、权属、数量、质量, 以及地类、地貌等资料档案。
建立健全林地地籍管理制度, 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林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保证林地调查的现实性, 而且可以利用林地地籍档案对林地利用情况及权属变更进行监督, 因此, 地籍管理是科学管理林地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永青, 杨长峰, 宋彩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营林业发展潜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7, 4.[1]王永青, 杨长峰, 宋彩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营林业发展潜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7, 4.
浅谈国有林区春季更新造林措施 篇5
1 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春季造林工作的基础, 要做到各单位及各单位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落实任务、落实地块、落实苗木、落实工具、落实技术、落实培训, 任何单位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而不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不允许以任何借口而降低质量标准。
2 坚持适地适树、顶浆造林。
适地适树是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环节, 云杉造林地上方郁闭度不大于0.4, 红松造林地上方郁闭度不大于0.7, 杨树和落叶松林地必须保持适当的间距。顶浆造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各单位要设专人观测物候及土壤化冻情况, 努力做到化一块, 造一块, 切实做到“顶双浆”造林,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加强苗木管护。
更新造林的成败关键在于苗木的质量, 优质壮苗是造林成活的前提和基础, 坚决杜绝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 做到随起、随选、随挂浆、随包装、随运输、随假植。秋起冬贮的成苗, 出圃前必须进行生活力测定。边起边造的苗木, 起苗时要避免伤根, 选苗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挑选, 打包之前要逐捆将根系挂浆, 挂浆要细、要均匀, 要使用草袋片或木箱包装苗木, 坚决杜绝用塑料布或塑料编织袋打包装苗。苗木运输过程中, 尽量减少根系暴露时间, 严禁高温和大风天气及无包装运输苗木, 运输时必须加盖苫布, 并采取相应的降温保湿措施。造林地临时假植苗木必须架设荫棚或用草帘覆盖, 并采用挖沟按规定假植, 使用保湿剂的苗木也要按规定采取上述管护方法假植, 现地假植要设专人管护, 及时采取浇水降温保湿措施, 确保苗木有旺盛的生活力。
4 规范苗木栽植技术。
植苗时要严格按照规程规定操作, 植苗时必须使用苗木罐装苗, 严禁无罐、罐内无水、苗木风干、手持多株苗木作业现象的发生。主要措施是:不丢苗、不大把拿苗、不栽劣苗和死伤苗、不挖的过浅损伤根系、不使用不规范工具。镐植和锹植要做到不窝根、不露根、不下窖, 苗木栽在穴中央, 踏实、扶正、覆土要深浅适宜。造林密度要达到设计标准, 实栽密度不得超过设计密度的10%。
5 强化幼林抚育及管护工作。
高度重视更新造林后的幼林抚育和管护工作, 造林结束后立即转入幼林抚育作业。镐抚:扩穴70cm, 穴面四周新土回至穴面, 培土至苗地径以上1~2cm处, 踏实、不伤苗、不伤根, >5°以上的坡度, 穴面要有挡水埂。刀抚:适时因地进行刀抚作业, 除坡度>15°、灌草盖度<50%、上层郁闭度>0.4以上的地块可实行穴状抚育外, 其它的一律实行带状抚育。管护:对易于发生病虫鼠害的地块, 要采取造前防治措施提前防治, 对易于发生人畜危害的地块, 可设警示牌,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保护幼林的重大意义, 要设专人管护, 对易于发生冻害, 生理干旱的地块, 要结合抚育及时采取防灾措施。
6 合理安排幼林补植。
在春季造林中或结束后, 对近几年不合格的造林地块进行补植, 所需的苗木、劳力要提前做好准备, 补植的苗木要同造林苗木, 同树种、同质量、同苗龄, 补植自检合格后按规定程序申请验收。
7 加强更新造林档案的管理。
各国有林区所属单位要健全更新造林档案管理制度, 更新造林档案实行三级管理, 即管局、局 (区) 、场 (所) , 要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柜存放, 并长期保存, 要详细记录造林地块的林班、小班、面积、造林方式等, 要建立图、表、卡、册等规范化的微机管理档案系统。
8 做好抵抗自然灾害的准备。
我省春季经常遇到干旱情况, 这时要注意抗旱保苗, 落实好各项造林技术措施, 全面提高土壤保湿功能, 促进根系生长, 提高苗木抗性, 使其安全度过旱期。同时要做好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 努力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具体措施:一是全面推广应用凹状整地造林法进行苗木栽植, 就是按规程的标准整地后, 穴面略低或平于地表, 植苗踏实后穴面低于地表2~4厘米;二是一律采用靠壁栽植;三是应用保湿剂、生根粉等技术;四是栽植后穴面适当覆松土和枯枝落叶;五是适当深栽;六是在植苗后立即进行人工撒施毒鼠灵, 按5cm×5cm距离机械布点, 每点堆放80粒左右, 有效地防止了春初林鼠的发生和危害。
9 肥料及药物的使用。
肥料的使用应尽量合理选用合适的农家肥, 其品种和数量都要因地制宜, 且适量使用, 避免环境污染、肥料流失及苗木烧死。
国有林区现代化 篇6
1 人工造林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尚有部分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 采取人工造林方式, 增加森林面积, 加快森林植被恢复。 人工造林要结合立地条件,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 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一般采取植苗营造混交林。
1.1 类型分区
根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确定造林技术模式, 造林地类为荒山荒地, 造林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
1.2 技术思路
由于荒山荒地地块分布不均匀, 比较分散, 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选取造林地块。 造林树种选取种源丰富, 易于成活且生长速度较快的乡土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1.3 具体措施
1.3.1 整地
荒山荒地造林一般要求前一年秋季整地, 采取机器整地或人工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规格要求直径为50cm, 深度为20-30cm之间。
1.3.2 植苗
荒山荒地造林植苗时间应抢前抓早, 顶浆造林, 做到在整个造林过程中苗木根系不离水, 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1.3.3 抚育管理
荒山荒地造林, 要加强对新植幼苗的抚育管护, 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抚育次数按3 年5 次 (即2、2、1) 进行, 特别是第一次镐头抚育, 造林完成后马上进行, 主要是培土、扶正、踏实, 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1.3.4 管护方式
设专人进行人工看护, 并在荒山荒地造林明显地点设立标示牌, 杜绝在造林地内进行采摘和放牧等一切野外活动。
2 中幼龄林抚育
中幼龄林抚育主要针对林木株数较多、竞争激烈, 已经出现自然分化, 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林分。通过中幼林抚育, 重点调整林分结构, 改善林分生长环境, 调整林木竞争关系, 提高林分生长量。
2.1 商品林
2.1.1 透光抚育
对郁闭度在≥0.9 人工幼龄林和郁闭度在≥0.8 天然幼龄林进行透光抚育。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目的树种中生长过密、生长不良的树木。
2.1.2 生长抚育
郁闭度≥0.8 中龄林分;郁闭度≥0.7 中龄林分, 且下层目的树种较多、 分布均匀林分; 郁闭度不足0.7, 下层目的树种每公顷幼树≥3000 株, 或幼苗≥6000 株, 分布均匀, 并受非目的树种抑制生长林分。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林木, 以及目的树种中生长过密、长势落后、干形弯曲、病腐等树木。
2.1.3 技术要求
抚育应去劣留优, 间密留稀, 砍小留大, 保证抚育质量。 对针叶林应注意保留阔叶树, 阔叶林应注意保留针叶树, 以利于形成针阔混交林。
定性抚育强度人工幼龄林透光抚育可伐去原有株数 (25-40) %或蓄积量 (10-20) %, 天然幼龄林透光抚育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 (10-20) %;人工中龄林生长抚育可伐去原有株数 (15-30) %或蓄积量 (10-20) %, 天然中龄林生长抚育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 (15-20) %。 被伐木应选择林分内生长不良、感染病虫害或过密林木, 包括枯立木、被压木、弯曲木、病腐木、多头木、霸王木、生长过密林木、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其它植物 (灌木、藤本、高大草本等) 和有害林木。
2.2 公益林
2.2.1 透光抚育
幼龄林林分郁闭度≥0.8, 林木分布均匀, 林下植被稀疏的林分, 采用透光抚育, 伐除病腐木和非目的树种以及过密的林木。
2.2.2 生态疏伐
中龄林林分郁闭度≥0.7, 对坡度<25°, 立地条件好, 采用生态疏伐, 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度郁闭, 主林层和次林层林木都能直接受光的要求, 将林木分为优良木、有益木和有害木, 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的草本、灌木和藤蔓。
2.2.3 技术要求
透光抚育株数强度 (15-30) %, 蓄积强度 (10-20) %, 伐后郁闭度应保留0.6-0.7。 生态疏伐株数 (蓄积) 强度≤20%, 伐后郁闭度≥0.6。抚育间隔期幼龄林 (3-5) 年, 中龄林 (6-10) 年。
3 森林改造培育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 目的树种较少, 林下更新不良, 目的树种幼苗幼树较少, 林分结构单一, 林地生产力低下, 应采取改造培育措施。
3.1 培育对象
森林培育对象包括林相残败, 功能低下, 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 林分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林分优良种质资源枯竭, 具有自然繁殖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在每公顷30 株以下的林分;遭受严重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 死亡木 (频死木) 比重占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的林分等。
3.2 培育措施
针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状况, 参照有关规定, 森林改造培育主要采取补植补造和改造培育两种措施。
3.2.1 补植补造
根据林地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 现有林木分布比较均匀的林地采用均匀补植。 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地采取块状补植。 补植后现有林木株数、现有珍贵树种幼苗幼树和新植苗株数之和应达到合理密度以上。
补植补造树种为: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 按照红松阔叶混交地带性顶极群落的目标要求, 补植红松、水曲柳、胡桃秋、柞树和大青杨等珍贵树种为主, 大兴安岭林区补植落叶松、樟子松等目的树种为主, 补植后适时进行抚育管护。
3.2.2 改造培育
按照不同的林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造培育方式, 对复层异龄残次林等选择综合改造的方式, 通过采取补植、抚育、调整等方式, 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等措施, 提高林分质量。 伐除部分影响补植、占用林地面积和空间较大的非目的树种, 以及老龄过熟木、多头木、病腐木、断稍木、霸王树、树干弯曲破损木、散生木, 为林下补植创造有利条件。
补植时应根据上层保留木胸径大小和株数、幼苗幼树分布以及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补植树种和密度。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补植红松、水曲柳和胡桃秋等珍贵树种为主, 大兴安岭林区补植落叶松、樟子松等目的树种为主, 补植后适时进行抚育管护。
摘要:根据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 以及不同森林经营目标, 按照森林资源类型, 分别采取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和改造培育三种经营措施, 旨在为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发展问题研究 篇7
本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管辖区域为案例,进行重点国有林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有42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林业局19个,林业职工20万,涉林人口150万人。本世纪以来,国有林区在城镇化、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林区产业多元化发展正在起步
从2000年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正式实施以来,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大幅削减,一期减幅39.7%,二期减幅52.7%,今年全面停伐,生态优先发展成为林区发展的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为保护好生态,实现产业转型,“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3598”战略。特别是2012年以来,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又进一步确定了“五大基地”和“三大龙头”。围绕新的发展思路,产业转型有了明显的起色。旅游业呈现上升势头,林下产业发展规模正在扩大。目前,国有林区拥有阿尔山、莫尔道嘎、阿里河等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汗马、额尔古纳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0多个旅游景区和景点,随着宣传力度和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林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明显增长。2013年,旅游业接待人数67.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18倍和70.8%。木耳、滑子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培植规模不断扩大,克一河打造出“诺敏山”这一自治区著名商标。图里河依托原有的森健制药公司,对金莲花、水飞蓟、返魂草等中药进行种植,对本地赤芍进行野生驯化。蓝莓林果种植、樟子松、云杉等苗木培植面积不断扩大,大杨树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有机蓝莓种植基地。此外,北极狐、野猪等特色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正在逐步成为当地林业人口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生态移民和棚户区改造促进了林区人口向城镇和城市的集聚
2009年末国家全面实施了以改善林区职工居住条件为目标的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通过撤并部分边远林场,实施生态移民和棚户区改造,将山上职工和家属移居到条件比较好的林业局、林管局所在地的小城镇和小城市,让他们告别了“板加泥”房,搬进了温暖的楼房,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截止2013年,大兴安岭林管局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投资59.39亿元,项目建设中由国家、自治区、企业、职工个人等共同承担建设资金,开工107938户,完工101021户。棚户区改造不仅是在林业局所在地就地建设,还顺应林区职工方便教育、医疗、养老的客观要求,在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等地进行了异地建设,满足了林区职工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林区人口的城镇化,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随着人口向城镇、城市的迁移,进一步减轻了人口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进而使林区进入到生态保护优先、民生为先的新时期。
(三)林业职工收入与全区职工收入的差距正在缩小
1998年之后,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区木材生产量大量削减,尤其是2011年第二期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木材削减的幅度更大,而林区经济转型较缓慢,经济面临诸多困难,林业职工收入总体水平偏低。针对这一情况,森工集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职工收入,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加快,从2000年的4258元增长到2013年的32371元,增长了6.6倍,职工年平均工资从2005年相当于自治区职工工资的48%提高到2014年的67%,差距不断缩小。
(四)林区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改善是林区发展的出发点。从2008年之后,原来由林管局承担的教育、医疗、卫生、广电等部分社会职能已经移交属地政府,教师、医疗卫生、广电部门职工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截止到2014年底,内蒙古森工集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部纳入了省级统筹,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实现了属地统筹,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启动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国有林区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人口规模偏低,集聚人口能力弱
进入本世纪以来,林区总人口呈现不断减少趋势。一方面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总人口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向城镇的集聚。鄂伦春、牙克石、额尔古纳、根河共有建制镇23个,约50%左右的建制镇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下,这样的人口规模很难产生集聚效益,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
(二)新产业规模偏小,支撑力不足
林区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新产业作支撑。但是多数地区林下产业规模不够大,布局较分散,难以吸引大的加工销售企业来投资,也缺乏定价话语权,林产品的价格和收益难以提高。产品以简单包装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这势必会影响林下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业发展虽然呈现上升势头,但尚在培育过程当中,不论规模还是层次都亟待提高,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公路、铁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服务意识不强,严重制约林区旅游业的发展。
导致转型过程中新产业规模小的原因之一是资金不足。随着一期和二期天保工程木材大幅削减,生产规模也明显下降,而木材的市场价格也受需求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导致企业木材生产收益下滑。同时,企业还承担着供暖、垃圾清理等公共服务职能,每年支出巨大。特别在棚户区改造的民生建设中,企业连续多年给予很大投入,而且还有大量银行贷款,再拿出用于产业转型发展的资金十分困难。原因之二是林区现有职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据统计,2013年在岗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林区在岗职工人数的50%,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数只占4.29%,还大多分布在林业局和研究单位。林区新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都严重短缺,进一步制约了产业转型的进程。
(三)林业职工收入偏低,一线岗位吸引力不强
大兴安岭森工集团职工平均工资虽然从2005年以来不断增加,与自治区职工工资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2014年仍然偏低,相当于自治区职工工资的67%。每年招收新职工困难较大,且即使招进来,由于工资偏低,条件艰苦,一些年轻人,不能安心工作,尤其是在一线工作的年轻人通过报考公务员或者到企业工作等途径跳槽的不少,导致一线职工年龄结构偏大,后备人才缺乏。老龄化问题成为制约林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老职工陆续退休,如果年轻人不能补充进来,对林区生态保护和发展是不利的。
(四)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林区小城镇的宜居性
林区小城镇都是因林而建,应林而兴的。小城镇从建立之初,主要是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思路发展,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生产投入相比还是较少,历史欠账较多。2008年之后随着一些社会职能的剥离,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得到转变,但还有部分社会职能(如供暖、垃圾清运、物业等)仍然由林业局承担,而林业经济在天保工程之后又十分困难,收益明显下降,在小城镇建设上再增加投入力不从心。同时,一些林业局所在的建制镇,地方政府由于人员不足、财力有限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小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宜居性。
三、促进国有林区发展的对策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要把生态保护和提供生态服务放在首位,要协调好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通过增强新产业支撑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小城镇功能、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快发展高端旅游业
旅游业是林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目前,相对于全国旅游业向高端发展的势头,林区接待能力明显不足,开发的景区十分有限,道路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旅游策划、宣传等人才缺乏,旅游项目比较单一的状况急需改变。因此,要对林区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立足长远,把它定位为高端旅游和生态旅游,而不是普通观光旅游,更不能只顾收费不顾生态保护,保证林区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
加强木耳、菌类植物、蓝莓、药材等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建设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模式,加快基地与市场的对接,拓宽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并将旅游业和林下经济相结合,把林下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就地销售。通过旅游业和林下经济融合发展,为林区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
(三)严格禁止增加新矿点,建立政府与市场、国家和地区相结合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国有林区首要任务是保护和坚守好这片北方生态屏障,树立保护好森林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严格禁止增加新矿点,已有的矿点也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要关停,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生态利益。国家要进一步提高对森林的生态补偿额度,在国家生态补偿的基础上,适时推进区域与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还要争取将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纳入到国家碳汇交易试点之中,实现森林价值的市场化,进而逐步建立起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地区相结合的补偿机制。
(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环境优良的生态宜居小城镇
既要重视小城镇交通、通讯、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建设,也要同步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废水集中处理等环保设施,保护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镇宜居性和吸引力,使得小城镇成为居住和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地方。
(五)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强内生动力
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要增加林区职工子女的招聘比例,适当放宽条件,吸引林区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够回到林区工作,优化职工年龄结构,提高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同时,扩大招聘专业的范围,不仅局限于生态保护、生态工程、园林、植物保护等专业人才,还要根据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招聘新产业发展的管理、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人才,为林区转型和新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有林区现代化】推荐阅读:
森工国有林区01-18
国有林区改革11-29
国有林区定位研究08-08
国有林区更新造林11-26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12-07
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市场机制08-18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10-19
林区应用06-08
林区防火06-29
东北林区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