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教育

2024-11-24

预警教育(共12篇)

预警教育 篇1

摘要:实施大学生学业预警是提升大学生学业水平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大学生学业预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高校应明确学业预警的主要任务, 科学设计学业预警措施, 形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业预警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预警,个性化教育

大学生学业预警就是对学业成绩出现问题的学生通过书面的方式向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进行提醒和警示,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管理措施。我们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 高校的学业问题学生一般来说个性特征都比较突出, 缺点与特长并存。教育者需要正确看待他们, 以发展的眼光在实践中认识他们, 通过构建学业预警的个性化体系及多元化评价体系, 加强跟进性教育, 建立个性成长档案等路径来进行有效学业预警, 发挥其潜能, 促使其个性有效发展。

学校的学业预警既要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辅导, 又要给予大学生人性化的情感关怀, 是把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转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 体现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大学生学业预警及个性化教育现状

科学性的学业预警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业中出现的问题, 向大学生提供学业方向、学习策略、学业规划和学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综合自身特点、校内外资源和社会需求, 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和学习计划, 以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尚未完全树立, 对于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和学多少等方面给予的关注度不高。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大学生对专业的熟悉、热爱程度及学分制选课的具体流程、对网上网下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等问题的辅导不够深入。总之, 大学生学业预警理念不够个性化和人本化, 没有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学生的参与为主, 难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 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个性化的辅导。

现有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个性化教育的要求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人员不足, 使得学业预警工作难以细化。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许多培养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无法全面铺开。

二、大学生学业预警体系的个性化构建

(一) 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学业预警辅导队伍。

高校应建立一支由学业导师、专职辅导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党员组成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大学生学业预警辅导队伍。学业导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程学习的指导, 重点提供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辅导。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选课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指导, 重点是对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高年级本科生党员可以向低年级大学生提供间接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坚持把学业预警辅导贯穿于大学生需求阶段,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策略, 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

(二) 建立个性化的学业预警系统。

高校可以建立数字化的校园信息平台, 既包括学生选课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已修课程成绩查询、学业信息发布等学业信息, 又包括大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和素质教育等管理信息。学业辅导人员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业信息与管理信息综合起来分析大学生的学业情况, 筛选出进入学业预警范围的大学生, 然后对其主动开展学业辅导, 进而提高学业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建立个性成长培养档案, 实行针对性教育。

教师的实际工作中, 要不断搜集学业问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 建立学业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教育就是要“扬长避短”, 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制高点”, 在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巨大潜力, 使其优势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个性化教育把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关注对象, 给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最适合的教育方案, 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在特色教育中, 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特别尊重个性发展, 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 为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 坚持“以学生为本”, 实施柔性管理。

学业预警机制的成效取决于预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 在预警实际工作中, 要学会柔性管理, 注意沟通技巧, 学会倾听、换位思考以及体谅, 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观念,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和克服其内心矛盾, 开启他们心智, 完善他们的人格, 在转化教育过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为学业问题学生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自我提升, 在活动中自我成才。帮助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树立走向成功的自信, 获得取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人本性。

(五) 利用网络开展学业预警辅导。

高校应当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量大、灵活性强、扩充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学业预警辅导。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方式灵活, 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网络上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资源供学生可以利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技能。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前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师和学习内容, 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学习, 帮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提高大学生的学业质量。

(六)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评价观建立在一元价值观的基础上, 以目标评价为基本形式, 只注重学习结果, 强调统一性, 忽视个别差异, 这种评价观显然不能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要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强调评价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是对于个人潜能的激发, 并不强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同样的知识, 所以教师教学评价目标应是差异化的, 要紧紧抓住其个性的闪光点及时评价, 促其发展。同时,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综合, 过去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以总结性评价为唯一标准, 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得不到发展,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育的评价, 要遵循多样综合的原则, 既要有总结性评价, 又要有过程评价;既要有主体评价, 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 还要有定性评价,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俊, 乔蔚虹.高校学习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探索, 2009

[2] .李建国.试论大学生学习指导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3] .陈钦华.构建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 .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 2007

预警教育 篇2

针对近期在网络上出现的 “包过班”、“包毕业”、“委托招生”、“代理招生”等涉及网络教育的虚假招生宣传广告,为了避免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教育部今天发出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考生报考时不要轻信一些网站“包过班”等虚假宣传,应直接与教育部公布的有资格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联系报考。

共有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试点高校所设的校外学习中心(包括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只能在试点高校的统一组织下配合开展招生工作,不允许自行开展招生及录取工作,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代理招生。

试点高校在招生信息发布、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发放及咨询投诉等关键环节上直接面向学生服务。考生报考前可通过登录“高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报考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门户网站、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站等途径,查询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招生简章和本年度计划招生的校外学习中心名单,特别要在办理注册入学和缴费手续前,通过试点高校的咨询电话等方式核实招生考试情况和入学录取结果,要以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直接发放的招生录取信息和录取通知书为准,谨防上当受骗。

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服务流程,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教育部通过“高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全面公开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校外学习中心名单、咨询与投诉电子信箱和电话等招生信息,提醒考生要通过该平台及时查实试点高校的招生资格和校外学习中心的资质,查实招生录取信息,详细了解有关网络教育入学条件、学习形式、修业年限、统考、学历文凭、学位授予、电子注册等政策。

预警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构建现代化、实效性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以及自身理想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分析,对其中已经或者即将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全面发展的管理体系即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构建,所以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笔者针对“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根本价值目标趋同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理想抱负、自身发展、生活情况等方面信息的搜集与梳理,对其中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因素及时予以纠正,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学习中的困难,构建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持续的人文关怀,保证学生对科学方法论认识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体系实现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二者在根本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指明思想方向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在根本上是凸显对于学生的不规范的行为和不健康的思想实施防范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般通过强制性的方式予以实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校的预警机制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管理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甚至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人文主义关怀,使得学生认知自身在实现发展中所需要的精神与意志,通过一种更具含蓄性特征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和认知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管理需求的方式。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将管理预警机制的实现方式柔和化、间接化,为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指明总体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二、发挥高校学生预警管理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在本质要求上具有一致性,发挥思想政治职能能够促进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有序构建和健康实施,所以在实践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用。

1.深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要求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保证其积极参与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和执行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人性化发展。

2.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构建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集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新型公共管理理论的统一指导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健全道德意识。首先,通过对思想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为学校执行管理预警机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针对不同的受教者开展不同的引导方式,通过持续人性化关怀、学习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发展,始终致力于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中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全面构建。再次,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服务,既保证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性,又充分体现学生发展第一的管理理念,确保学生管预警机制的不断充实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数量激增,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渐凸显复杂化、多元化、综合性特征。发挥思想教育的功能对于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有效构建具有显著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引发高校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新的认知与把握,转变传统观念,整合现代化管理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快速构建,进而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胜男.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73.

[2]胡佳.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5):132.

预警教育 篇4

1 构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1 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是创办一流高校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走上了大众化的发展之路,入学率的不断提高使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的新形势下,如何在教学质量、教育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法律保障等方面设计有效的导向和激励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1]。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主要是提高教育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预防教育质量危机,优化和保障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1.2 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实行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保障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教育的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应该树立持续、健康的发展战略,在奋斗目标、校园建设、规模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必须进行统筹规划、长远规划。高等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建立结构合理的办学规模,对影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各项因素都必须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包括教育管理运行、课程设置、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2]。

1.3 有利于打造高等学校的教学品牌

教育质量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存亡与发展,纵观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各国均建立了高等教育界的品牌质量,也就是世界级的品牌学校。这些学校通过高超的学术成就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我国也应该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等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就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的预警监管,避免出现教育质量危机。

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旦出现教育质量危机,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甚至造成社会危机,影响我国国民教育素质的发展,也对高等学校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积极主动地预防可能出现的教育质量危机,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构建措施

2.1 组织与运行结构预警

2.1.1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预警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指以自身的发展潜力、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明确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定位,确定学校的地位、功能、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体现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办学定位又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基本职能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学校类别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形式定位等。大学办学定位应该遵循可行性和先进性结合的原则、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的原则、长远性和现实性结合的原则。办学定位的预警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发挥办学定位中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即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适应区域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高校要制订准确的办学定位,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定位[3]。

2.1.2 权力分配预警

高校的内部事务可以分为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两个类别,由此产生两个并行的权力系统,分别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专家学者为核心,其主体主要是教授委员会、教师职务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行政权力系统则是以高校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为网络。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具有不同的主客体和运作方式,行政权力的合理性能够对学术权力的不足进行弥补;学术权力则可以保障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对高校权力分配的预警主要是保障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辅相成,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在大学系统权力分配中处于平衡状态[4]。

2.2 师资队伍预警

2.2.1 对教师数量的预警

教师数量是对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相关问题,不仅教师总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调。特别是一些新办专业和基础专业的师生比过高,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要求,1∶14是最为合适的师生比,最大不可超过1∶18。如果高校的师生比超过1∶18则要对其进行预警,对招生进行限制,避免教学质量下降。

2.2.2 对教师结构的预警

高校必须对教师的学历、教师的职称进行有效管理,以保障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化,副教授和教授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应该较大,30%以上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2.3 对教师素质的预警

教师素质包括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身心健康。根据当前的教师评价,科研成果是教师获得职称晋升或其他荣誉的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高校应该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调节,使其能够获得平衡发展。在预警系统中还应该对高校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预警,要求其能够重视自我道德调节,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能够胜任教学工作[5]。

2.3 课程预警

2.3.1 课程体系结构预警

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在不同专业课程和学科的连贯性、平衡性和互补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良好的课程体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封闭的,而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对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预警,不仅要建设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还要酌情增加辅修专业的数量,体现高校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6]。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应该体现出多样性,从而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对课程体系结构的预警应该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满意度两个方面,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获取预警线数值。

2.3.2 课程设置预警

高校的课程是社会控制的一种中介,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审议制度。对课程设置的预警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避免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轨、课程量过少、选修与必修课程比例失调等问题的出现,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影响,出现学生就业困难、市场就业率低、学习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2.3.3 课程评价预警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其中课程评价的主流模式是专家评价模式。对课程评价进行预警主要是结合以上三种评价方式,对课程编制的结果是否能够对合理的课程思想和教育观念及其落实进行检查,并及时发现转化阶段是否存在错误的编制行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轻微的变化是否能够体现培养要求和目标进行检查,特别是在高校实施课程系统改革时,应该通过预警系统来检测课程系统的改革是否符合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要求。

2.4 客户预警

2.4.1 对学生的预警

主要包括学生素质和学生就业两大方面。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也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逐渐产生的。学生的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道德责任意识、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素质的预警应该关注教育内容的组成和教育的途径,将广博的通识教育和高深的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要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生活体验感悟人类的生存状态。以上几项的任意一项出现问题都应该引起不同级别的警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果高等学校的就业率走低,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对学生就业的预警主要是避免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降而造成的就业率下降,避免一些专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7]。

2.4.2 对用人单位的预警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中,用人单位的反馈非常重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高校才能对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进行充分地了解,把握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科技发展动态。企业在招聘时比较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然后是品德,相对而言,社会经历、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反而较低,与我国高校所认为的结果有着较大的不同。企业认为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适应能力,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也超过了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要求。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心理素质对企业而言也非常重要。该方面的预警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聘用满意度方面,一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低于一定数值就必须作出相应级别的警示[8]。

3 结语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应该分为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具有相应的指标。一级指标为组织运行结构、教师、课程和学生反馈,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又具有若干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之下又具有若干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通过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督,保障高等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成晓丽.高校教育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2):64-65.

[2]李济广.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必须转换高校评估模式[J].大学(学术版),2013(7):51-55.

[3]李进.高校教育质量的定位与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23):87.

[4]周家春.关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81-83.

[5]田虎,姬建锋,贾玉霞.学业与就业强相关:高校教育质量的给力保障[J].现代教育科学,2011(3):25-29.

[6]刘纳.从教育技术革命视角看教育评价技术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20-23.

[7]董毅,程乐森,胡善菊.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质量危机预警体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84-686,690.

预警教育 篇5

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88 发布时间:2009-12-2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扎实推进全省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保障我省教育改革健康有序进行,根据《湖北省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暂行办法》,结合我省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我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紧紧围绕我省教育改革建设各项任务,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反腐 倡廉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把良好 的党风、政风、行风贯穿到我省教育改革各项实际工作中,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方针政策和重大任务,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通过实施腐败风险防范管理,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强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系统行风、政风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

二、组织领导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主要领导对本单位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负责其职责范围内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湖北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其他厅领导及厅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基础教育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高等教育处、教师管理处、组织处、科学技术处、干部人事处、学位办、机关党委、监察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监察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全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

三、主要内容和方法

全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公职人员、教师及从业人员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等。工作重点是掌控人、财、物及各类公共资源调配和使用的部门、岗位及工作人员。

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要着眼于保证教育行政权力行使、资金运用、项目建设和干部成长安全,坚持内部防范与外部监控、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专防专控与社会参与、纪委协调与部门具体实施相结合,按照分级管理、责权明确的要求,在查找风险点的基础上,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个阶段实施过程防控,依托预警、防控、考核、修正四个环节实施循环管理,形成内控防范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事后考核有依据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一)查找风险点。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部门、各处、科室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采取自查自找、群众评议、征求行业内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意见等方式,分层次对可能滋生腐败的风险点进行排查。重点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等三方面查找风险点,经过本单位有关组织审核把关后,将风险点登记汇总,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1、思想道德风险。思想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贪图享受、漠视群众、以权谋私、形式主义、脱离实际、我行我素等。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从业人员要结合实际,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等形式,查找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能力、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点,认真细化、分析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岗位职责风险。岗位职责风险的重点是管人、财、物和具有审批审核权等重要岗位的人员,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违反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制度和规定,独断专行;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制度要求,软弱放任,失职渎职、不作为或者滥用职权等。要把单位、部门集体讨论和岗位具体工作人员自身查找相结合,细化、分析岗位职责风险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制度机制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忽视制度建设,造成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未能根据改革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的形势需要和工作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及时完善各项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的作用不明显,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由于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因素,造成制度得不到认真贯彻执行或落实不到位,导致出现损失和工作疏漏等。

(二)确定风险等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组成评估小组,对收集到的腐败风险信息进行评估。依照党纪条规、行政法规、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腐败行为发生几率以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紧急程度等,由高到低确定一、二、三级腐败风险,并根据腐败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

(三)制定管理措施。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前期防控措施、中期控制措施、后期处置措施,根据权力运行的风险内容和不同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项措施要有机衔接,形成具有本单位特点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1、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方面:要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经常性学习教育,开展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警示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职工养成自觉学习、自省自励的习惯,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

2、在防范岗位职责风险方面: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权限范围内的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及考核方法、标准,做到权责明确,特别是明确不履行职责将要承担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3、在防范制度机制风险方面: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工作制度,堵塞制度和监控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采取多种形式抓好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学习,提高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预警处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对国家公职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谈心疏导、批评教育、信访约谈、发函询问、诫勉谈话等方式进行预警处置;对部门和单位,采取对责任领导诫勉谈话、发送纪检监察建议书、责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发问廉问责书、限期整改等方式进行预警处置;对新发现的腐败风险,责成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必要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可直接对有关地方、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施预警处置。

1、建立预警处置结果回告制度。有关单位和个人接到预警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对腐败风险成因进行剖析,制定整改措施,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回告实施预警的纪检监察部门。

2、建立腐败风险预警处置督查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对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及时督导。高风险单位和岗位的腐败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每年至少抽查一次。

3、建立预警处置情况通报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实施预警处置的重要个案和综合情况,要及时向同级党委(党组)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四、考核修正

(一)考核标准

1、部门领导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重视,落实各项制度规定好,制度机制健全,责任分工明确,界定风险准确。相关制度措施切合自身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本部门廉政风险的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没有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群众满意度高。

3、认真自查自纠,自查报告客观真实,查找问题准确,结果运用有效,相关档案齐全。

4、注意总结和研究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断修正廉政风险内容,完善措施,改进工作。

(二)考核办法

1、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自查。学校每年结合年终工作总结,对本单位腐败风险防范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上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2、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检查。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除本级机关开展自查外,还要对所属学校腐败风险防范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报市、州教育行政部门。

3、组织巡视和抽查。巡视和抽查以市、州为单位组织进行。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所属党委工作部门、干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对各县、市和直属学校开展腐败风险防控工作情况进行巡视和抽查。

4、相互检查、相互学习。市、州所属学校可以组织相互检查、相互学习,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统一工作标准,有利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5、建立干部廉政档案。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对各类工作人员建立廉政档案,主要内容包括:本人的岗位职责、职务任免、廉政风险界定情况;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情况;个人应申报的相关事项及变更情况;本人及配偶收入,配偶、子女从业情况。教师还应该包括师德师风等情况。依据廉政档案记录考核工作人员的廉政信用度,综合运用于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以及职称评聘、晋职晋级、评先表彰等工作中。

(三)修正完善

1、公示检查考核结果。以市州为单位,每年对各县、市和学校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检查考核情况进行公示。对腐败风险防范工作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表彰,对考核情况较差的单位,以书面形式下达整改通知,督促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并跟踪回访,强化监督,确保腐败风险防范工作落实到位。

2、加大违纪惩处力度。对拒不落实或者落实腐败风险防范措施不力的部门,依据相关规定,追究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于发生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除严肃惩处违纪违法人员外,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负有失职、失察责任的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严格追究责任。

3、不断探索持续改进。根据考核结果,纠正存在问题,完善工作程序,认真总结腐败风险防范管理阶段工作经验,结合形势发展、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的新要求,探索积极预防腐败工作的方法,不断识别新的腐败风险点,研究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腐败风险防范管理的动态监控长效机制。

五、时间安排

1、高等学校:党的关系归口省委的高校2011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其具体实施方案于2010年元月底前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时间要求,认真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

3、厅机关及直属单位:厅机关及直属单位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全覆盖的要求,确定厅发展规划处、财务处、高校学生处、干部人事处、省招办、省教育考试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为试点单位。试点单位的完成时限为2010年12月底,其他单位的完成时限为2011年6月底。厅机关及直属单位根据上述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于2010年元月底前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

湖北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湖北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蔡民族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 陈安丽 省教育厅厅长

湖北省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陈传德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严学军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黄 俭 省教育厅副厅长 徐金山 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金元 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安怀 省高校纪工委书记、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 何爱军 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

方向荣 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刘荣山 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涂桂辛 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

张维春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

雷礼金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张建军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孙望安 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处长 孟庆金 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处处长 赵泽刚 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处长 余学敏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干部人事处处长 韩习祥 省教育厅学位办主任

地震预警系统引发预警作用之争 篇6

对此,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嵇少丞在其博客撰文《谈谈地震预警》,对此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6.5级以下地震,预警的作用并不明显,不如花力气提高国内建筑质量。嵇少丞介绍道,一次6.0到6.5级地震的全部遇难者几乎都在离震中50至60公里以内,然而该区正是地震预警盲区,不可能在地震波到来之前收到预警。“这是理论和技术不可能突破的局限,在距震中的50公里之内地震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地震波赛跑无法获胜。”相反,离同震破裂太远(>100公里),则无需收到地震预警,因为地震强度不具有太大破坏性。因此,嵇少丞认为,此次鲁甸发生地震,对云南昆明与丽江以及四川成都发出预警是没有必要的。对于6.5级以下地震,预警的作用并不明显。

对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却认为,不预警才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的研究表明,地震预警对民众有四个作用:逃生、避险、安定人心、告知。

王暾称,研究所经过计算得出盲区半径应约为21公里,而非嵇少丞所言的50公里,“换算成盲区面积,整整相差六倍。”王暾介绍,研究所目前已经在全国18个省市安置了3200个地震仪,此次成功预警昭通地震,也是因为研究所提前在昭通地区安置了58个监测点。

预警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建设,探析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机制的引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同时, 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方面受到的冲击和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 我们发现,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这些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调查表明, 我国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 大学生已占我国心理疾病患者的20%, 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学生总人数的50%, 而且还有上升趋势。

二、高校进入大众化教育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自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中国高校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代。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角度切入看, 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一) 大学生的社会分层复杂化, 大学校园内存在各类特殊的群体

1.贫困生群体

高校贫困生成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重点, 国家不断加大贫困生资助范围, 也是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从自卑、羞于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到“争当贫困生”、努力证明自己是贫困生这样一个超障碍跨越, 贫困生群体里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一方面, 沉重的经济压力给贫困生造成学习困扰、人格缺陷等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 社会上的巨额资助让贫困生甚至不贫困的学生心理失衡, 走入另外的误区。

2.就业困难群体

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竞争加剧:竞争择业、竞争上岗, 适者生存。整个高校毕业生中有部分弱势群体, 如结业生、不擅交际且来自农村又无家庭背景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得相对困难, 造成暂时的失业。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恐惧、焦虑会打破他们的心理平衡, 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 对处境无能为力。

3.高职专科群体

高职专科群体在大学校园内是一个特殊群体, 专科生就业压力大, 高职生源英语基础差, 专业技能较差, 这些让高职专科群体在大学校园内显得很特殊。

大学校园内还存在着恋爱问题群体、上网成瘾群体等, 他们也是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 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 各种心理疾病袭击校园

心理疾病的增多, 影响着大学校园的蓬勃发展, 也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犯罪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情杀案”“人格扭曲造成的变态行为”“学业压力引起的过激行为”在高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1) 抑郁症成了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流行性感冒。一旦染上抑郁这种流行性感冒, 就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觉得无助、绝望, 什么都往坏处想。

(2) 强迫症、心理恐惧症等各类心理疾病也在侵蚀着校园这块净土。这些都源自一种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或许因为学业、或许因为情感, 甚至因为正常的社交受阻而出现这些负性情绪反应。

(3) 竞争压力造成焦虑症。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在不知道自我排解或自我调节的情况下, 这种焦虑症就会由轻微的焦虑情绪变成一种症状, 由此导致很多相应的情绪化行为产生。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 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迫切需要和期待。而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如何让生活的环境更健康, 将是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三) 建立心理预警机制, 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0年的探索作出的新的尝试, 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1.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只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增长。心理成长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成长的内涵很广, 包括心智的增进、心理承受力的提升、人格的不断完善、意志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等。心理成长伴随着人的一生, 而大学这一时期对心理成长有着更为特殊的作用。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追求独立却又依附父母, 时而冷静时而冲动, 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易冲动, 渴望自我实现又常屈服于现实。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家长期望、社会期望和自身期望的多重压力下, 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在理想受挫的情况下变得极不稳定, 由此出现相关的心理疾病。建立心理预警机制,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影响心理危机的因素, 寻求应对策略,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终帮助大学生在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健康成长。

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整个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部分来源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及社会期望价值压力。实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是家庭和谐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建设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及实施保障

1.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般都是按如下步骤操作: (1) 进行全面的心理测试, 称之为心理普测。一般在新生初入学时就开始, 通过心理普测发现潜在的问题学生; (2) 开设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这种方式属于守株待兔型; (3) 心理健康大学生社团组织, 这类组织在各高校也许说法不一, 但都大同小异, 平时都是帮助教师开展辅助性的工作, 参与开展大型的社会活动; (4) 建立档案制度, 对被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个别治疗, 包括谈话、组织活动、给予特别的关注甚至对个别人要劝其离开学校。要想建立高校心理预警机制, 需要构建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体制上, 学校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定期为所有学生开展心理测试活动, 动态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风貌。通过科学的手段建立的心理健康电子档案, 可以发现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的对象, 从而拿出相对应的措施积极应对。同时, 还可以把潜在的心理危机对象纳入到时刻观察和预防的体系当中, 并准备好同一类别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心理档案应该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杜绝因此而产生的歧视现象。

(2) 建立一条龙模式的人员服务。建立辅导员负责制, 以辅导员老师为中心点, 和班干部助理、心理咨询老师连成一线, 辅导员通过班干部助理随时了解班级同学的动向、心理动态, 遇到问题与心理咨询老师沟通, 注意解决和沟通的方法。有了一条龙的人员服务模式, 可以有效地把握突发事件, 避免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但一条龙服务也和心理档案的建立一样, 需要遵循一定的保密原则, 禁止将自己了解到的他人心理问题同其他人讨论。在选举班干部助理时, 要重视这一点的考查。

(3) 学校为了心理预警机制的有效建设, 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协会等。

(4) 学生的自助和互助模式探讨。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 归根究底, 是为了预防心理疾病和各种现实悲剧的发生。学生的自助和互助, 在校园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中, 是一个很值得推广和探讨的模式。比如, 在学生中开展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育, 激发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及自爱;关心处于高危状态的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 积极关注他们的成长;随时回访和关注处于危险状态的学生, 让他们自己也意识到目前的状况, 能及时和周围人沟通,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心理预警机制实行的保障

(1) 积极开展心理预警的宣传教育。进行心理预警的宣传教育可以纠正人们以往常常误认为心理危机是思想问题的错误认识, 从而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面对心理危机者。宣传方式可以是网站、宣传栏、手册、报纸、讲座等多种形式, 让广大师生都认识到心理疾病的危害, 提高辨别心理危机的能力, 了解有效的应对方式, 构建帮助心理危机者走出困境的同伴支持系统。这也是心理预警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2) 加强同社会和家庭的横向联系。社会和家庭因素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高校有义务将此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 为社会、家庭成员提供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比如, 可以将体现本校风貌以及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定期寄给学生家长, 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 同孩子们一同熟悉学校的政策, 让社会和家庭都认识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社会和家庭也负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以此达到优化下一代的教育、提高入校生心理素质、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

(3) 校内政策上要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力度, 不仅是精神上, 经济上也要给予支持, 让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没有后顾之忧。

四、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施上仍然存在着问题和困难

(1) 心理预警的程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还需要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积极研究, 尽快制定。

(2) 虽然一再强调心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保密性, 但经手的人越多, 其保密工作越难“保密”。

(3) 缺乏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现在高校由于编制和人员分配的问题, 专门从事心理方面工作的老师并不多, 大多由辅导员及心理学老师兼任, 在精力上难免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冯文广主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预警教育 篇8

关键词:学习,预警机制,朋辈心理辅导,教育管理

随着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造成高校因经济困难和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不断增多,出现厌学、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都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就我校的教育实践来看,可以从学习预警机制中发现问题,用朋辈心理辅导来解决问题,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 学习预警

1.1 学习预警的概念

“学习预警”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1]。

1.2 学习预警的特点

改变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主动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全过程监控、持续追踪、充分沟通、利用预警信息系统。

预警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帮助管理人员迅速观察、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和作出反应的工具,已经成为台湾地区各高校一项必要的制度[1],在大陆地区,随着学分制的推广也逐步被重视起来 [2,3]。

2 我校大学生学习预警调查

2.1 调查结果

我校于2005年出台了《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学习预警暂行办法》,该办法中规定“教务处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进行实时跟踪,对于每学期不及格课程达到15学分的同学提出警示。本文随机选取了某学院2009年度第二学期中受到预警的学生进行了初步分析,如表1~表3所示。

在与学生的面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习,出现多科成绩不合格,有很多学生甚至连参加考试的勇气也没有。

从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高年级出现学习预警的人数远远高于低年级。

在专业分布上,C专业出现学习受预警的学生占其专业人数的比例最高,已经接近十分之一。

2.2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数据中我们发现:

(1) 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是影响我院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原因。而学生是如何开始走进网络的,或者说是什么因素让他走近网络的,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而用什么力量把学生拉出网络是更需要我们探索;

(2) 高年级出现学习预警的人数远远高于低年级。其中的原因需要深究,如何让更多受预警的学生按时顺利毕业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 一个专业中有近十分之一的学生出现预警状态。这更需要我们去探讨,是专业设置上的问题还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从我校学习预警机制的实践效果看,学习预警机制可以较好地帮助管理者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的重大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而在众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则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3 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可看成是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活动,是一种“准心理辅导”或者“非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心理辅导员所做的主要是倾听当事人的困惑与烦恼,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当事人安慰和支持,很少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处理[4]。

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仍有欠缺,数量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而培养一大批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

3.1 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朋辈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国内外专家有多种定义,格雷和霆多尔(Gray & Tindall, 1978)对朋辈心理辅导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告、教学,以及人际间发生的各种帮助活动”。我国专家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5]。

3.2 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了解大学生对待朋辈心理辅导态度和看法,我们在学校中随机挑选了一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表6所示。

表4显示,大学生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求助的是自己或者同龄人,涉及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与同龄人沟通后“使情绪自己的好转”,也会“使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发生变化”。同龄人能够起作用主要取决于“陌生感少,便于辅导,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可及时发现问题”。这充分说明在高校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存在实际需求。

表5显示,大学生愿意为同龄人提供类似朋辈心理辅导的帮助,并且愿意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表6显示,朋辈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因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学习过程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现在的大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愈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性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疾病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而其中真正严重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人数其实并不太多,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的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朋辈心理辅导系统可以使受助学生在接受个人或是团体的辅导后,掌握了基本的心理调节方式和技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后就可以自己进行调整, 逐渐提高和改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6]。

4 结 论

学习预警机制可以较好地帮助管理者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的重大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朋辈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因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学习过程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07(5):136-138.

[2]顾兴强.学分制高校学生学习预警机制的构建[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1):9-11.

[3]任虹灿,李世晨.学分制环境下学习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0):2432-2434.

[4]于秀丽,杨文新.构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新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36-38.

[5]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6.

预警教育 篇9

一、学业预警的概念

预警,字面理解为预测和警示,该词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百科解释为“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辞海》对“预警”的释义具有警告之义,即率先预告、提醒被告人注意和警惕。

目前国内对学业预警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少,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进行检索,笔者发现学业预警研究集中在“问题原因”和“预警策略”两方面。学业预警是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最初推行实施学业预警制度的江西理工大学把学业预警分为三个阶段,即期初预警、期中预警和期末预警。台湾高校学业预警制度具有主动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全过程监控、持续追踪、充分沟通、利用预警信息系统等六大特点。[3]概括来讲,学业预警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在学习进度的不同阶段,利用网络技术等手段,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并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便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分为学业常规预警、学业考试预警、学业不合格预警和退学预警四类(见表)。

二、学业预警的标准设定和实施程序

(一)学业预警标准设定

学困生学业预警制度在国内高职院校尚处于探索运行阶段,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学习成绩要求等有所差别,所以在学业预警标准设定等方面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在制订学业预警标准时,要充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所需达到的课程要求和专业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证书等合理设立学业预警界限和实施标准,以达到预期效果。

1. 学业预警分级

参考相关研究及部分实施学业预警的高校,学业预警可根据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相应的预警等级,如考勤、专业成绩等。采用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建立四级预警信号灯,即关注预警(蓝色)、初级预警(黄色)、中级预警(橙色)、高级预警(红色)。

2. 学业预警标准

国内各大高校学业预警标准设定的要素方面不尽相同,一般要求毕业学生达到专业所需学分或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核以及取得计算机、英语等级、专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学业预警标准的设立应包含不及格课程门数、学分修读情况、平均学分绩点三个因素。[4]绩点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成绩计算,平均绩点大小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要素。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门课程的绩点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而定,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59分)对应的绩点值为4、3、2、1、0。基于学业预警标准设定的现有研究,笔者以某职业学院为例,从关注预警、初级预警、中级预警和高级预警四方面设立学业预警标准,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业中的问题并发出预警(见图1)。

3. 缺旷课预警标准

除学业成绩外,缺旷课也是考察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评价参考指标,学生缺旷课反映了其对学习的态度,缺旷课应纳入学业预警。缺旷课预警标准应根据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设置,当学生缺旷课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发出预警,累计缺旷课达总课程量的1/4时,将缺旷课学生名单报送各教学单位,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若批评教育无效,学生继续出现缺旷课达总课时1/3时,向学生及学生家长下发预警通知书,给予学生警告或处分;学生缺旷课达1/2时,予以退学或留级处理。

(二)学业预警实施程序

1. 教务处、各教学部门

每学期于学期补考成绩公布后一周内,各教学部门汇总学生的学业情况并认定预警等级,填写《学生学业预警信息统计表》,教务处、教学部门各留存一份。

2. 各教学部门、班主任

教学部门安排班主任填写《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并经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存入学生学业预警档案,一份由教学部门寄送至预警学生家长。

3. 辅导员

将《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学业预警学生家长通知单》寄送至预警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收到信件后反馈信息,寄还签字确认的《学业预警通知家长回执》,如寄送回执有困难,也可通过其他通讯方式确认签收,收到的签收确认信息要在《学业预警通知家长回执和其他方式签收登记表》中进行登记。

4. 各教学部门、班主任及预警学生

对于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教学部门要加强督促和辅导,除安排专人谈话外,要帮助其制订有效的整改计划。谈话结束后,学生本人要根据谈话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书》。《学习计划书》由班主任暂为保管,以便平时督促预警学生。同时,班主任要经常和预警学生家长沟通,并作好记录。

5. 各教学部门

根据预警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预警学生学业辅导方案。教师对预警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并定期检查辅导情况,学期结束时总结辅导情况并形成报告。

三、学业预警管理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预警防范作用未达到预期效果

学业预警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当前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学业预警在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和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学校层面对学业预警的具体内涵未能准确把握,学业预警机制与现有的规章制度不匹配、宣传力度不够等导致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其次是学生预警管理时效性不强,如学生学业成绩相关数据未能及时分析与通报,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只是从成绩系统里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名单导出,对其不及格课程、被预警学生的数据未能进行分析和通报,分管教学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大大降低了预警的防范作用。

(二)学业预警体系与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业预警体系是开展学业预警管理的基本保证,学业预警体系应当由监督预警、指导帮扶、支撑保障三方面组成。学业预警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很多实质性工作流于形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业预警体系不完整,推行最多是成绩预警,而预警体系应该包括考勤预警、选课预警、成绩预警、学籍管理预警等内容。[5]此外,学生档案信息不健全,不能完全根据预警需要进行全方位查询及跟踪,学生数据依靠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机模块构成,监控学生每学期各门课程成绩、选课等情况,应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学业预警管理体系(见图2)。

(三)监管力度不强,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专门针对学困生学业预警及帮扶提供学业指导的专门机构较少。台湾高校在学生学业预警方面,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进行学生与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匹配,[3]制度相对完善。而多数高职院校未成立学业预警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学业预警管理作用,教学主管部门对学业预警常态化检查和抽查不到位,流于形式。此外,对被确认为学业预警关注的学困生而言,帮扶导师、班主任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心不够,没有掌握其学习困难的根源,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在帮扶工作细节方面做得不到位。

四、学困生学业预警帮扶教育对策

(一)建立学业预警帮扶领导机制,完善学业服务指导

健全帮扶领导机制对于学业预警管理非常重要,应建立学业预警组织机构、学业预警规章管理制度、学业预警管理信息系统。[7]根据浙高教[2014]60号文件要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每月至少一次随堂完整听课,观察教学过程。分管学院领导每两个月至少一次专门听取和了解师生对学生学业管理的建议和诉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学校要统筹教学、学工等力量,围绕学生学业管理,加强与改进学生学业管理及帮扶工作的落实,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与家校联系信息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的联系与信息的交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浓厚的教学育人和学业管理氛围。

(二)选聘学业导师,实行学业导师制度

选聘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关心学生成长成才且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专业指导能力的学业导师。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根据学业导师选聘条件确定拟选聘学业导师名单,导师应根据学院要求和学困生特点,制定计划,对学困生选课及补考、重修、免修、考证、参加社会实践、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遵循个别学生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着重介绍开课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特点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让学困生在专业学习与就业方向相结合方面有明确的学业规划,突出个性化指导,定期采取座谈、会面、电话联系、网上交流等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保持联系,并做好学业指导工作记录,作为学业导师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总结、工作检查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三)柔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预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学业预警管理机制成效高度相关,倘若学业预警管理机制未体现出以生为本,管理约束过多,极有可能造成学困生产生逆反心理,给帮扶教育带来困难。美国教育专家Mckinney曾以学困生为测试对象,研究发现语言问题、认知问题和社会行为是学困生学习方面的三个主要问题。在预警管理上,应实行柔性管理,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动态。分析学困生的特征,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顺利化解学业危机。

学业预警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学业预警把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转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使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到自身的学习问题及原因,从而促进学业发展。但学业预警管理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学业预警的标准、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以达到预警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5-11-09].http://www.wenming.cn/ll_pd/kxjy/201511/t20151109_2954872.shtml.

[2]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9.

[3][6]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教育科普,2007(3):136-138.

[4]陈晟洁.医学本科生学业预警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17.

[5]王毅磊,王鹏.高校学生学业预警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9):38-39.

预警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步伐,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阶段, 而质量问题随着数量的膨胀而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的变化是由以前从数量多、规模大转向对质量的高度需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于是, 许多学者就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 产生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一、高等院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研究

(一)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 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也不同于以前的精英教育阶段, 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将是从以前数量需求多、规模庞大逐渐过渡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 所以在高等院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和环节进行有效的预警, 能够预防教育质量危机的出现,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是当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

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长久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状态, 是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考虑, 牢固树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 不能急功近利。此外, 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 也必须有长远规划, 既顾眼前, 又顾将来, 远近结合, 统筹规划。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就是说, 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连续不断发展、大跨步向前迈进, 就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数量与规模, 提高教学效益。影响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包括规范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提升、完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运行等, 必须加以预防与控制。因此, 在高等院校构建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是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院校的需要。

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声誉的基石, 更是学校存亡的命脉。在高等教育领域中, “品牌质量”也是客观存在的。欧洲和西方一些知名的国际大学, 都是世界级“品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超的学术成就对整个社会所作出的高质量的贡献与服务,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并赢得社会认同的学术声誉。这对我国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很有启发意义。“建立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使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是要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 来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和重视过程管理。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是质量与声誉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学校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与管理。否则高等教育一旦转化成教育危机, 不仅对学校的声誉带来影响, 更加严重的是将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损失, 形成社会危机, 对国民教育素质的发展影响极大。众所周知, 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 因此, 预防更能够积极主动应对可能出现的教育质量危机。“危机的预测与防御要比危机产生后进行善后处理更加有效”。预警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对教学质量进行预警。因此, 保证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 这也是预防和处理危机的关键。

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一) 我国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为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就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环节, 并且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监控体系。1985年5月, 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转变为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各高等院校为主体、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新格局。1993年6月,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连书研究员发表了以目标评价、过程评价与定量评价为核心的《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大学排名表, 从一些特定的方面对国内大学进行了排名, 标志着社会中的独立研究机构开始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来。这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研究在高等院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虽然在这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监控体系上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或实践上的保证不力, 但还是承担着高等院校为国家社会政治与经济服务的使命。如何运用管理学理论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 加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证监控体系中的“实时监控”, 就必须把预警机制运用到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来。

(二) 社会其他领域中预警机制的运用。

预警机制作为预防警示机制, 已经在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 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 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 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中国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可以完善失业统计制度, 更好地掌握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是采取常规措施来应对非常规状况的有力保障。而在税务系统中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积极探索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 创新建立廉政预警机制, 以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为对象, 依托现有信息化技术, 体现源头预防, 突出行业特色, 加强整体联动, 科学超前预警的总体要求, 有效堵住了中、高风险的环节、领域, 切实保护了干部, 减少了不廉洁行为, 化解了廉政风险, 增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现在有人将预警机制引入到学校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之中。西北民族大学近年出台的《本 (专) 科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暂行办法》中指出:本校教务处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进行实时跟踪。对不及格课程 (或学分) 累计超过该学年所修读总课程 (或学分) 1/2的学生提出预警。预警分为期初预警、期中预警、期末预警等三个阶段。期初预警, 就是开学前两周内, 各学院将上一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数、学分数达1/3 (含以上) 的学生名单通知其班主任 (导师) 及任课老师。期中预警。期中预警, 期中统考后三周内, 对不及格课程门数达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 学院对学生提出预警。期末预警就是每学期期末考试后, 对不及格课程或学分累计超过本学期所修读课程 (或学分) 1/2的学生向家长提出预警, 并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高等院校不仅出现对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预警管理, 还出现对高等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预警的管理体制。2006年, 北京市率先出台民办高等院校预警机制和评估制度, 将民办高等院校基本办学条件, 特别是民办高等院校的管理机制、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等条件纳入评估体系, 进行定期评估, 并向社会公布。可见, 预警机制已经在学校运行管理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三)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大力发展。

在教育技术领域, 大学学籍学历信息数据库、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广泛采用。当今社会, 数字信息化高度发达, 就为管理者提升管理技能、完善管理功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预警机制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运行于高科技平台上的管理模式。通过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使信息快速传递, 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得以完善, 这样就能够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教育质量信息能够即时到达各个管理区域, 使监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避免出现教学质量危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 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等,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而美国甚至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了高等教育质量认可标准, 他们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预警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供学习。目前, 我国也有大量的学者通过译著来填补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预警方面研究的不足, 并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 2001, (1) :13.

[2]马汝伟.论适度的规模扩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之一[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42.

[3]张铁明, 肖理想.民办教育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基于社会成本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4) :36.

深企出口预警 篇11

2014年8月25日,欧盟正式提高对中国茶叶的农残标准,该法规所涉茶叶需要检测的农残项目包括异丙隆、啶氧菌酯、嘧霉胺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我国茶农在茶叶种植中使用的啶虫脒再次被限量加严1倍。

出口消费品须加强纽扣电池安全防护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6月17日发布消息,经合组织(OECD)召开的纽扣电池安全议题讨论,此次组织的纽扣电池安全讨论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极有可能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相继出台针对纽扣电池的安全管控措施。而我国不少企业出口的LED蜡烛灯等产品就存在纽扣电池易脱落、缺乏固定保护措施、产品上无警示标签等问题,一旦国际市场加强监管,此类产品的通报召回风险将大大增加,出口企业需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含氟制冷家電将禁入欧盟市场

5月20日,欧盟发布了关于温室氟化气体(F-Gas)的规管条例——条例(EU)No517/2014。新条例将替代原条例(EC)No 842/2006,旨在2030年前将温室氟化气体的水平降低到如今的三分之一。该条例旨在2015年1月1日生效实施,涉及温室氟化气体的欧盟境内生产商、进口商等都将受到该条例的影响。欧盟要求预先充注设备的进口商(例如制冷设备,空调及热泵设备)自2017年1月1日起所确保使用的温室氟化气体纳入配额系统之内并备有充分的证明文件以及符合性的声明,否则不允许投放市场。

中瑞、中冰自贸协定7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中国-瑞士自贸协定、中国-冰岛自贸协定7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开启了中国与瑞士、冰岛的双边贸易零关税新纪元。

预警教育 篇12

2010年2月26日,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2010年第1号预警通知。通知要求: (1) 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各校要在新学期开学初, 充分利用班团队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校园网络等方式,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火、防盗、防拥挤踩踏等安全知识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的主题教育。尤其要及时强化防溺水教育, 要教育学生不在上下学路上和节假日私自或结伴到水库、池塘等非游泳水域游泳, 未成年人不贸然救助落水同伴, 要就近向成年人呼救, 防止因盲目施救而导致群死事件。要切实建立预防溺水的联动机制, 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社区、村委会和家长的密切联系, 积极创造条件, 在学校周边非游泳水域插挂警示标示,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春游等集体活动中的安全防范工作。 (2) 积极落实极端天气安全防范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针对当地出现的大雾、大雨等极端天气, 不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认真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消防、避雷、用水、用电、锅炉等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及时整改, 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要提示校车驾驶人员按照雾、雨天气安全驾驶要求安全行车。要提醒家长、教育学生坚决不搭乘“黑车”上下学。各地可根据重大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测信息, 适当调整学生上课时间或地点。 (3) 深入开展疏散演练。2010年3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主题为“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 结合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坚持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开展演练。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针对宿舍区的突发演练, 并确保演练时学生安全。

上一篇:建材制备下一篇:国有林区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