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保障(精选3篇)
预警保障 篇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反问:“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还证明了什么呢?”[1]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 公民的权利意识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公民之间、公民与经济组织之间、公民与国家管理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加, 普通公民的权利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机会高速增长。由于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公民对合法权利的认识程度、行使的方式、国家保障的力度, 均与理想的公民权利本位标准相差甚远。公民的权利被随意侵犯、过度地维护权利、社会组织对公民权利漠视的情况随时的发生, 不断地扩大、衍生为极端的事件, 引起社会管理秩序的混乱;导致公民对政府、对法律的不信任, 正常的管理措施难于实施;别有用心的群体乘机误导民众, 作出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反社会行为, 消弱执政党的领导权威。
去年的“瓮安事件”、“连江事件”, 今年的“海南东方事件”、“鄂东事件”等大型社会群体性事件和局部的堵门、堵路、爬塔吊事件的产生, 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公民基本权利被侵害后, 因为合理、合法行使权利渠道的不顺畅, 国家预警、干预的机制缓慢, 促成了事态的蔓延, 使得原本可以顺利化解的社会矛盾激化。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对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的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 管理者与社会面形势的隔膜, 矛盾预警信息的不对称无疑是重要因素。因此, 笔者建议建立国家预警机制保障公民权利, 促进权利的合法行使。
一、建立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预警机制的原由
公民的权利主体意识渐次觉醒, 教育水平的提高, 各类平面与网络媒体对公民权利的宣传, 公民权利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个体对自身基本权利的认识。过去看来很正常的侵权行为, 从权利本位的视角, 如今公民主动出击维护权利, 实现权利回归。本来不被重视的权利, 开始受到了过度的关注;社会分工的深入, 社会成员有时间、有条件恢复曾经被漠视的权利;社会成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日益碎片化, 普通公民原本可以通过所属组织保护权利的途径弱化, 使得权利主体不得不自我认识权利、维护权利;因为个体力量的相对薄弱, 维护权利过程中被压抑、受挫折的情形时有发生, 催生了反作用力的形成, 促成公民个体之间对联合斗争的企盼。一旦有表达意愿, 宣泄不满的机会, 便挑战现行的管理规则, 超限度地维护权利。
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无时不在发生, 由于立法的、观念的原因,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事件已经成为常态, 普通公民处于不知言、不能言、不敢言的地位, 任由侵权行为的无限发展。例如, 在工厂里超时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用, 国家规定的最低工时工资标准被误解为法定的工资标准, 资方大量地攫取当前“取人口红利”超值利润, 忽视劳动者能力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应当被满足的最低劳动保障被虚置, 民工血汗的工资款却拖欠, 甚至不支付。群众需要支付超额的费用才能让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医疗资源,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金钱调控下, 不均等地配置, 使民众看不到社会的公平。一般民众因为下一代向更高社会层次流动的希望丧失, 而对现行不合理制度难于忍受。征地拆迁等征收、征用活动中, 对失去固定资产的公民的长期利益缺乏安排, 简单处置, 常规的发展事项转化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激烈斗争。
卢卡奇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产生根源时, 就表示这些斗争的发生, “经济利益是最至关重要的解释因素”, “在资本主义下, 经济因素不再隐藏在意识的背后, 而是存在在意识本身之中 (只是没被意识到或是受到压抑) ”[2]。各类经济主体都在坚守局部的利益未能担负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 保护公民权利的主体呈单一化的倾向。多年来, 我们在社会管理宣传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公民的社会责任, 在现实中只有国家在不全面地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成为一个无限的责任主体, 为各种承担社会责任主体的不当行为受过, 成为抨击的对象。原本应当由经济主体承载的社会道德义务, 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到位, 发生违背法律的行为侵犯公民的利益;或者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不高, 影响了公民权利。最终矛盾的指向都是政府, 而具体的责任主体被忽视, 人民内部的矛盾异化为对抗性的局部社会冲突。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甚至在侵犯公民权利, 违反成立初期的目标。
政府组织对维护权利方式的极端性的认识不足, 政府管理的高层以宏观的政治理念引领社会经济事务的发展, 而实际的社会管理价值, 需要基层管理者以合乎目的行动来落实。宏观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被异化的风险随时存在, 背离发展目标的侵犯公民权利行为也伴随发生。普通公民行使权利的反抗制度的事端不时被引发, 因为没有适当的表达路径, 问题常常处在隐形阶段, 这种隐藏着的矛盾长期积压、不被关注, 缺乏适用的疏导方式, 极端性发展的可能随之产生。然而动荡风险却被发展的美好前景遮掩, 一旦激发便难于控制。加上外部不良信息的不当干扰, 普通的纠纷被渲染为不可调和的斗争;正常的维权行为, 异化为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局部动荡。这种风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可能性低的, 但是危机事实却经常发生。
公民权利的觉醒、侵权行为的高发、利益主体主动适应的动力不足、政府主管部门对维权危机风险的认识缺位必然导致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的大量需求, 若不采取积极的危机预警应对措施, 社会管理矛盾只会坐大, 自然的化解只是管理的“乌托邦”。
二、如何建立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的预警机制
首先, 社会管理者需要提高对社会管理危机的管控意识。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突》中曾经指出:“惯性思维会蒙住人的双眼、为了既得利益会停止研究速度, 结果会遭到加速冲击的无情震憾。”[3]平安、稳定是“易碎品”的认识, 因为现实公民行使权利激化事件的激增, 正在逐渐被管理层接受;任何的事件处置适当, 都有反向扩大的可能性, 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超前掌握情况, 形成可行性的应对举措, 减少对现实危险的“绝缘”现象, 防止对危险管控信息的“真空”。在知悉公民权利被侵犯后, 应当积极作为, 采取合法的措施救济被损害的权利, 将权利的状态尽快恢复。对已经激化、扩大的维权矛盾, 不回避、不隐瞒矛盾, 迅速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协商解决的思路, 最大限度地争取矛盾各方的“共赢”。
管理者主动掌握弱势群体的权利受损状况, “法律不支持睡眠的权利”是对权利受损时司法干预的解读, 然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与司法的消极性、滞后性恰恰相反, 它要求管理者主动掌握矛盾的发展事态, 提前感知危机, 在事发之前合理疏导、控制, 防范于未然。当前,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公民的一部分, 其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基本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的保障都得不到完全的保护。在金融危机的发生期, 劳动权、财产权的追求更为突出, 基本权利的受损, 对弱势群体本已脆弱的神经影响更加严重。这一敏感期, 最好不促动、少促动这类矛盾, 从和谐的高度, 认真满足弱势群体的利益合理诉求, 维护弱势群体的宪法性权利[4]。
积极控制强势组织的扩张行为, 规范行使权力, 尊重向对方的权利。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 提高资源与劳动力的运用效率,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符合公民权利发展的需要。但是, 作为强势群体其扩张中既要符合发展的目标, 同时须要兼顾普通公民的权利, 任何以损害公民基本权利为代价的发展行为都不能在法治社会中被容忍。政府应当让公民享有公平的生存、发展权, 可以期待的稳定的财产权;不得不作调整时, 应该支付合理、合法、公平的对价, 兼顾基于财产权利产生的远期利益。社会是个多元的舞台, 任由单一的利益主体一家独大, 不受控制的侵犯其他合法权利, 那是将社会简化为“丛林”, 忽视了人类的善的本性[5]。
充分运用现有的化解机制疏导矛盾, 实现制度设计的本意。为了维护公民权利, 社会管理中早已预设了大量的保障性措施, 以应对突发的变故。然而, 这些良好的制度设计往往闲置,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例如, 当前的社会救助机制, 只是在公民激烈地表达需求时才缓慢地反应;医疗救助的绿色通道制度, 几年中才启动一次, 实际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受众需要救助。权力主体认为, 启动化解矛盾机制的程序烦琐, 而不愿使用;相对于公民的获得物质帮助的宪法权利, 这种复杂的程序设计又算得了什么呢?设计烦琐的程序本身, 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的权利。现存的优秀制度设计闲置不用, 又不开动脑筋解决社会矛盾, 权力主体不是失职吗?
提高对权利保障危机的认识程度、掌握弱势群体的权利状态、控制强势势力的恣意行为、发挥已有的制度设计的功效, 通过预警机制预知权利的受损状况, 恢复修正的方向, 以主动的姿态应对危机, 将更好地诠释执政者的政治理想, 争取拥护的群众基础。
三、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预警机制作用如何发挥
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建立预警机制, 以充足的信息辅助管理者的决策。建立预警机制的基础目标是获取权利保障与行使中权利与权力冲突的信息, 在通常的环境中梳理公民基本权利的数量与类型以及在时代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所开放出来的次生性权利;此类权利的保障状况, 外部条件能够满足的和无法满足的情况;公民的基本期待目标和能够容忍的最低标准。对因为宏观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期待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冲突, 作出适应性的对策, 在潜在的权利行使矛盾激化之前, 将问题解决与萌芽之中, 于无声处摆脱危机。公民权利行使的暴发性危机是社会发展中难于避免的现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所难免, 期待、追求的无止境和客观条件的有限性注定无法一次解决所有问题, 关键在于公民行使权利超出管理层承受的能力时, 双方能否通过符合现实条件的程序化解矛盾, 从预警机制中孕育的多种方式, 有效防止了惯性思维的单一模式解决问题的困境。
保持矛盾双方的信息对称, 方便沟通, 合理构建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利的边界, 保持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在公民权利本位被渲染的思想体系中, 民众越来越关注自身权利的内容是否得到确实的实现, 是否受到不当的侵害;而政府组织、经济组织, 在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权利与利益的矛盾不断变化发展, 侵权和维权的博弈使得公民和外部环境都在根据规律作出调整。自觉调整, 主动适应变化的前提是知晓对方的底线和难处, 毕竟和平协商中各类主体的退让、妥协也是有限的。国家和经济组织扩张权力, 不能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最低心理容忍度;公民的维权、权利保障自然也不可能超越社会现实条件, 相互进退中当然要依据预警中获取的可靠信息, 作出科学的评估, 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
及时调整管理的规则, 修改立法, 使其向合情、合理的方向发展。获取公民权利受损的信息, 加强侵权主体与被侵权公民的交流, 对制度设计的不足做出提前的安排, 为被侵害的权利自然恢复创造机会。政府通过预警机制中发现的侵权行为, 反思以往政策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弱点, 对宏观管理规划中确实存在的不符合公民基本宪法权利的制度设计展开调整, 迅速肃清社会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尽早发现利用政策的灰色地带无限扩大错误行为的组织, 消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事实与规则依据, 消除“恶法”给无辜公民带来的伤害。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通过超前发现制度设计的缺陷, 防止因事前的不周延规划在执行中, 无意识地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伤害。对经过预警发现的公民权利危机事件,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坚决调整立法的瑕疵, 尊重侵权发生的事实, 公开政府的处理态度;搭建协商交流的平台, 通过自行整合, 政策引导, 司法介入等多种方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的危机预警制度是对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的监控器, 通过预警发现权利保障的不足, 提前化解维护权利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提升国家法律的权威, 改善政府部门公信力, 减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关乎政治稳定和社会民生,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并在实践中进行贯彻落实。
摘要: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事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剧增, 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立法论的角度阐述建立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的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因、建立方式以及该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以减少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公民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公民权,权利保障,危机预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2.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 任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115.
[3][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突[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336.
[4]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8.
[5]王学军.预警, 反应与重建: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理论探索, 2004, (4) :81-82.
[6]胡税根.问题管理:国外危机预防新策略[J].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 2000, (2) :45-47.
预警保障 篇2
安全是人生存最基本的要求, 是保障人权的基本内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安全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既面临诸如地震、冰雨雪灾、水灾、旱灾、火灾、各种流行病毒传播等等的“天灾”, 也面临不注重生产安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食品饮品中添加有害物质这样的“人祸”。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 我们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平安, 遇到自然灾害能从容应对, 蔬菜没有残留农药, 牛奶和奶粉没有三聚氰胺, 食物没有致癌物, 水里没有污染物, 矿工上班能安全回家, 教室足够坚固能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病人能及时就医, 等等, 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有些属于自然灾害引起, 有些则是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 或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所造成。鉴于此, 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重大自然灾害、疫情、生产事故的紧急处理、物资和资金供应法规制度。汶川大地震后, 政府救援缺帐篷, 缺药品, 缺资金, 其它救援物资也告急, 救援工作的相互配合和衔接就出现问题, 教训极为深刻。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措施包括从中央到地方救援组织的建立、训练、协调, 应急物资的储备, 预算资金的安排, 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储备物资的量如何确定, 预算资金的安排和结转, 要经过专家小组评估和论证, 报请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日本除了有完善的灾害法律体系, 还建立起了完备的防灾抗灾救灾机制, 有专门的《灾害对策基本法》, 通过法律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灾害对策体系, 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经费支出的义务、应对灾害的财政和金融措施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日本政府每年拨出大量的财政预算资金进行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应对及灾后修缮和复兴事业。
二是要对重大自然灾害、疫情、生产事故应急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定严格的法规制度。汶川大地震后, 中央财政拨付大量资金用于抗震救灾, 全国地方财政也通过对口支援拨付资金支援灾区, 各地政府、机关、各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等都组织捐款, 还有国外捐款, 捐款数额大, 来源复杂, 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和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 最后通过审计还是发现在使用和管理环节出现不少问题。有些部门和个人哄抢、私分捐赠的资财, 甚至有人假借受灾, 自行组织捐赠, 进行诈骗活动。规范应急资金、物资使用的管理, 监督和严惩利用灾害特殊时期截留、挪用、私分救灾资财的行为, 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要建立对灾后重建的评估和资金保障机制。大凡自然灾害、疫情和各类事故, 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 而灾后重建和疫情控制是灾民和当地政府面临的困难。首先, 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灾后重建评估机构, 对造成的损失进行公平公正、科学地评估, 准确地确定灾后重建的资金量。其次要明确灾后重建这种特殊的“事权”和“财权”关系。自然灾害无法预测, 财政也没有在事先安排专门的灾后重建预算。灾害发生后, 都要依靠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的资金调剂和筹措。通过制定专门的转移支付和资金补贴制度, 明确这种特殊的事权财权关系, 既要保证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 又要使各地发生灾害后中央财政补助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预警保障 篇3
东莞横岗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灌溉等功能的中型水库。水库大坝安全应急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2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水库大坝的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等非工程措施进行探讨。
1 大坝现状
东莞横岗水库现有主坝1座、副坝2座,坝型属均质土坝。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坝体基本稳定,坝顶路面平整,无明显变形;浆砌石防浪墙完好;迎水坡砼护面无明显破损;背水坡无渗水现象,草皮植被良好,排水系统基本通畅完整,坝体渗流量较少,坝体与岸坡连接处无明显裂缝、错动、渗水等现象。
目前主要存在问题:1)主坝无位移、变形、沉陷监测设施,如水平位移观测点、垂直位移观测点等,虽上下游坝坡埋有测压管,但已出故障,未能及时维修,致使近年来无法读取准确的数据;大坝自2000年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后,运行不正常,观测数据丢失,无法及时了解大坝运行状况;2)根据安全鉴定地勘资料揭示,主坝和副坝迎水坡砼护面碳化普遍;另外,主坝迎水坡出现2条水平裂缝,长度数米,宽3 mm~7 mm;3)虎门副坝背水坡在涵管出水口附近有少量渗水现象。
东莞横岗水库最大的安全事故是主坝发生溃坝事件,综合分析水库大坝的各种情况,水库出现溃坝的风险主要有:1)出现超过设防标准的流域大洪水;2)出现Ⅶ度以上的大地震;3)发生战争或恐怖袭击。根据目前状况分析,后2种风险可能性较小,主要需防范超标准大洪水。一般溃坝洪水有过程变化急骤、洪峰高、瞬时流量大的特点,常以立波的形式向下游急速推进,水流湍急,时速可达20km~30km以上,下游临近地区及泄洪河道的安全防护措施难以抵挡。
综上所述,有效应对大坝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建立科学可行的安全预警防范机制是大坝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1,2]。大坝安全预警机制是对大坝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以及带来的灾害损失进行有目的和意识地监控,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和扩大,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安全风险源的监测、汇总、甄别,险情预警信息的报告和发布等预警系统制度[3,4,5]。
2 大坝安全预警机制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东莞横岗水库大坝安全预警机制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包括险情监测收集、险情分析会商判定和险情预警发布等3个主要环节。险情监测收集是对水库工程枢纽系统、水库上游河道以及库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和工情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必要的信息采集;险情分析会商判定是对安全隐患反映的外在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和专家会商判定,以判断大坝系统的安全状况以及对安全运行的不利影响;险情预警发布包含水库预警响应级别的批准、预警信息的发布对象确定、预警信息时间的发布安排和预警信息的传递要求等内容。
图1东莞横岗水库大坝安全预警机制运作模式
2.1 险情监测与险源甄别
大坝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对大坝险情信息收集分析和判定发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个细小的工作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安全事故[6]。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监测与采集系统是开展大坝安全预警机制的基础[7,8]。目前,东莞横岗水库管理处已初步建立了安全监控系统,水库主副坝体、排洪道、输水涵、闸门和启闭设备等设施都安装了视频监测设备,并建立了人员值守控制中心,形成了保证水库安全的保障体系。由于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众多,存在安全风险是常态,受人、财、物等资源投入限制,水库管理处不可能对大坝安全系统所有的风险源进行全天候和全方位的监控,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重点监控出险可能性较大的险源,如大坝的渗流浸润线。因此,开展险情监测和信息收集,需先识别主要的险源和监控目标。险源甄别主要通过对危险源进全面调查、分析,找出易诱发因素和条件,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潜在危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达到的危险程度等工作来完成。
2.2 险兆排查与预警信息发布
目前,东莞横岗水库的险兆排查主要是通过对大坝工程的日常安全检查、历史运行事故记录、设施维修养护情况、坝体监测设备等管理信息,采用大数据分析、建模仿真和专家会商等方式进行。通过险兆排查,发现某些项目(如坝体沉降、渗润线、水平位移等)的测量值出现异常,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科学分析;排除正常的误差范围后,如果发现坝体出现危险变化,根据雨情、水情、工情和水库蓄水位等综合判断大坝的危险状况;根据事态发展的情况,适时向水库防洪指挥部、东莞市三防办和省防总等指挥机构报告险情的状况及危险等级;在征得上级三防指挥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及时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手机电话和三防专网等现代通讯设备向下游存在风险地区的社会公众发布转移疏散、应急避险等应急预警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 大坝安全预警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3.1 构建预警应急机制
建立大坝安全预警应急机制的目的是当大坝出现溃坝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时,确保各项应急预案执行到位,抢险救援行动安全有效,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9]。水库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包括指挥机构成员组成、任务分工、工作制度、信息收集传递、专家会商决策、抢险应急措施、抢险救灾队伍、抢险物资供应、抢险行动、后勤保障和应急征用等多个方面,水库应急组织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东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东莞市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水库管理处遵循科学可行的原则,按照“防大洪、抢大险、抗大灾”的应急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项抢险救灾准备,在应急措施和物资储备上尽量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水库管理处按照正常情况(水库出现100年一遇大洪水)和非常情况(水库出现1000年一遇大洪水)分别制定了大坝的防洪抢险方案,应急方案均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粤安监[2010]11号)、《东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东莞市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等国家、省和市的法律法规要求,并综合考虑《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技术标准要求。
3.2 制定大坝安全预警的应急抢险行动
东莞横岗水库目前已编制《东莞横岗水库防洪防风应急预案》并经东莞市三防办批准实施。该应急预案内容对水库紧急情况的确定和发布、安全事故的预防与抢救措施、抢险组织和流程、物资储备和设备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落实。
1)应急指挥流程及指挥部成员组成。当水库大坝发生溃坝事故,受到洪水冲击的影响范围将包括厚街镇中心城区、虎门镇部分地区、大坝下游几条自然村和工业区以及广深高速、环莞快速、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S256省道等交通干道,此时,市三防成员单位、厚街镇、虎门镇以及公安武警消防等许多应急部门将展开全面的应急抢险救援。为保障指挥统一、行动一致,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粤安监[2010]11号)、《东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东莞市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要求,应急抢险指挥部由东莞市三防指挥部、东莞市水务局、厚街和虎门两镇人民政府、当地部队和公安武警、东莞横岗水库管理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单位负责人组成。近年来,由于水库所在流域没有发生较大洪水,应急指挥流程仍有待实践检验。
2)信息收集和传递。为保证应急抢险指挥部及时掌握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做好指挥协调各抢险救援组织,水文、气象组通过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和水文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向指挥部汇报情况,确保水库上、下游雨情、水情、工情的收集和传递,保证抢险指挥部正确组织抢险救援行动。目前,横岗水库已建立了一套和市三防指挥决策系统相连接的雨量、水位及工程运行状况的自动化信息收集上报系统,通过将水库安全有关的信息及时收集上报市三防指挥部,水库的蓄水调度安全性大大提高,水库大坝险情得到及时处理。
3)会商决策。技术保障组的专家根据收集到的气象、水文资料及险情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险情迅速制定科学可行的抢险措施和方案。抢险指挥部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并根据雨情、水情、险情及技术专家组提出的抢险措施和方案发出应急行动指令。由于横岗水库近年来没有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水库的会商系统仍未经过实战考验,决策的流程是否科学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4)应急抢险救援。转移安置行动组根据抢险指挥部下达的紧急指令开展洪水淹没地区的人员紧急转移安置工作,抢险救灾组紧急组织人员和机械设备开赴出险地段开展抢险工作,后勤保障各有关部门迅速出动运输车辆提供抢险物资,交通保障组开始对受淹区域和通往抢险地点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抢险车辆的通行无阻,供电、通讯、卫生救护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全力保障抢险电力的供应和通讯设备通畅,做好受灾人员的搜救和救护。横岗水库近年来都没有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水库的应急抢险救援行动也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而没有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因此其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4 结语
近年来,虽然横岗水库的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未遇到流域大洪水检验,但通过建立健全水库大坝安全预警及其应急保障体系,并有效执行,确实有助于水库管理部门及早发现一些危险征兆,并及时采取可靠措施消除大坝存在的安全隐患。另外,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安全风险预警应对机制,也可以大大降低水库大坝突然失事带来的重大灾害损失。由于大坝安全预警应急机制涉及的内容较多,可采取的应急保障措施和应急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水库大坝管理单位应结合每座水库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保障能力,按照“一库一策“的指导方针,分别制定适合自身需求的水库大坝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及应急保障体系。
摘要:针对东莞横岗水库的现状,分析制订大坝安全预警机制基本内容及要求,包括对大坝安全的险情监测、险源甄别、险兆分析和险情预警信息发布等预警机制,同时提出与大坝安全预警机制相对应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水库大坝安全。
关键词:水库大坝,安全预警,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玉洁,周建波,董永.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现状及展望[J].大坝与安全,2015(5):50-57.
[2]杨贝贝,苏怀智,付浩雁,等.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1):122-124,128.
[3]范振东,崔伟杰,陈敏,等.基于IPSO-RVM的大坝安全预警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33(2):48-51.
[4]郭英嘉,朱凯,付浩雁,等.大坝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4):150-153,157.
[5]叶伟,马福恒,周海啸.加权优化的D-S证据理论在大坝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6,34(6):96-99.
[6]李小奇,郑东健,纪乃丹.基于Oracle的大坝安全监控系统运算优化[J].水电能源科学,2016,34(7):58-62.
[7]李韦璇.大坝安全监测及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8]陈文辉.基子Zig Bee和GPRS技术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研发[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