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运用

2024-11-12

预警运用(共8篇)

预警运用 篇1

1 系统设计原则

1.1 先进性

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气象与灾害预警综合信息发布广播系统, 采用高速CPU数字编解码技术、软件控制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有机相结合, 以全新的理念全面实现了“音频/文字信息数字化、播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扩展自由化”。实现“定时控制, 定点发布与广播, 文字消息与音频广播结合, 跨部门互联, 电话远程控制, 应急优先, 自然灾害紧急自动播控”, 具备较高的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

1.2 经济性

对于气象与灾害预警综合信息发布广播系统项目来说, 性能优越、技术先进是首选, 但对于经济性也不能忽略。我们在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系统先进简易又不失经济可靠。一台播控平台带几十~几百个接收终端无线传输, 大大减少施工费用、工期, 减少了系统维护费, 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1.3 可靠性

系统最重要的是可靠性, 一旦瘫痪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蓝电产品采用了“永远在线”数据加密通讯的设计理念, 确保广播过程中接收终端不会“掉线”, 也不会受外来干扰、防插播、防盗播、防错播、防漏播等。另外采用无线传输, 不用布线, 降低了因线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尤其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不会因为传输线路损坏使系统瘫痪, 也不会象公众无线通讯 (如手机、GPRS网络) 靠蜂窝式信号覆盖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一点中断系统即容易瘫痪, 这一点很重要。

1.4 规范性

由于本系统是一个严格的综合性系统, 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参考了各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严格遵从各项技术指标, 做好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

2 方案介绍

本方案我们将针对气象与灾害预警综合信息发布广播系统的特点, 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系统以市 (县) 为一个系统单元, 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应体现“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独立运行、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确保长效”的原则。应采用智能化编码播控技术, 以无线的传输手段实现“定时控制, 定点发布与广播, 文字消息与音频广播结合, 跨部门互联, 电话远程控制, 应急优先, 自然灾害紧急自动播控”。本方案充分体现了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与现代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该系统采用无线发射方式, 施工简单, 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解决分散布线难、传输距离远的难题。

3 Swan灾害风险预警平台基本布局

3.1 设计方案

单一播控中心多分控用户方案。

3.1.1 设立单一市 (县) 气象局播控中心为主播中心, 其他部门单位作为分控用户, 便于管理与控制, 降低管理使用成本

3.1.2 所有的接收终端包括市区、县、乡镇、村的LED文字或其它各类终端 (如乡村大嗽叭等) 统一编制单一的地址码, 实现点对点的播控文字信息发布和声音广播

3.1.3 远程播控用户 (如应急办、三防办、宣传部等) 可通过互联网连接, 向授权的区域发布气象文字消息

3.1.4 授权用户可通过电话向授权区域发送语音广播、讲话、紧急通知

3.1.5 市气象局信息发布中心的信号传输采用无线发射传送。各型接收终端均可无线接收全国开展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简称Swan灾害风险预警平台) 服务试验业务, 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山洪地质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强降雨引起的溪河洪水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 因溪河洪水、泥石流灾害与滑坡灾害在成因方面有很大差异, 为研究方便, 将前者简称为山洪灾害, 与滑坡灾害统称为山洪地质灾害。

3.2 Swan灾害风险预警平台基本布局

不同灾害、不同等级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在Swan系统的输入, 实现河流地理信息、河流水位、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与定量降水估测预报产品的叠加显示与综合判别分析, 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自动生成、报警和定量化评估等功能的一体化风险预警业务平台。

3.3 系统工作流程

Swan灾害风险预警平台主要提供以下数据产品:基本雷达拼图、雷达QPE6分钟滚动、TREC风外推、雷达定量降水预报、卫星定量降水预报、风暴识别追踪 (SCIT和TITAN) 、自动站格点雨量计算、区域面雨量计算、区域临界面雨量计算、对流云识别、闪电资料处理, 以及雷达强回波、自动站和临界面雨量等报警功能。每类数据设置临界阈值, 客户端需要正常运行还需要有下列数据, 同时要将这些数据导入到服务器配置中才能进行相应的计算:中小流域或山洪沟、灾害点的数据、报警区域边界、信息员 (显示屏、大喇叭等) 、乡镇边界、村庄居民点。其中服务器的面雨量区域配置需要和客户端的中小流域或山洪沟, 灾害点的数据保持一致。将平台相关物理量数据本地化设定阈值, 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图3) 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超过阈值区域预警平台在该区域会有警报来提示当时值班人员, 及时通过地质灾害隐患点联系员, 电话通知其目前天气实况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等。遇到灾害性、突发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时, 预警平台提供目前和未来天气过程演变趋势, 通过应急信息发布网络管理平台、绿色通道、平安互助运营支持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 对外发布降水实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带来的气象灾害等。短时预报预警平台的建立与对外发布渠道的无缝链接为气象决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对以后气象服务产品更及时、准确、全面的为民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为确保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平台在汛期投入运行, 白山市局成立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相关职能科室积极与水利、国土、通信等部门沟通、协调, 多渠道与太行山防灾减灾协作组织成员单位进行对口交流, 加强部门间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同时, 各县局实行倒排工期, 不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项目的建设。

预警运用 篇2

关键词:海西;Z模型;F模型;福建三农;厦门建发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44-01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

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其他行政区缘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如何选择正确的股票进行投资。本文运用Z分值和F分数,分析部分海西股的财务运行状况。

二、两种模型的简单介绍

Z分数又称奥尔特曼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Z为判别函数;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奥尔特曼通过大量研究分析认为:Z值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当Z>2.76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Z处于1.81~2.675之间时,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极不稳定;如果Z<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

3+0.0302x4+0.4961x5

其中F模型下的X1,X2,X4與Z模型一致;x3=(税后纯收益+折旧)/平均总负债;x5=(税后纯收益+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

F分数模型之后的五个变量的选择基于财务理论。其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特定的F分数低于0.0274则公司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若高于0.0274,则公司能继续生存。

三、Z分数与F分数的区别

F分数模型与Z分数模型中各比率的区别就在X3,X5.

X3是一个现金流量变量。他是反映企业所生产的全部现金流量可用于偿还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X5则测定的是企业总资产在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对于Z分数模型,他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四、Z分数与F分数运用于海西题材股

000732福建三农Z模型下的财务预警

000732福建三农F模型下的财务预警

显然。福建三农的财务状况从最初的濒临破产,到最近一期的财务预警不濒危破产。Z分数从最初的1.243远小于1.8.财务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到2010年2.0157。福建三农主要在其负债上的状况出现转机。使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F模型下时,福建三农从2008F值0.0213低于临界值0.0274到2010F值达到0.0318福建三农暂时摆脱了财务破产的可能。

600153厦门建发Z模型下的财务预警

600153厦门建发F模型下的财务预警

600153厦门建发的财务一直很稳健,Z模型下,每年的财务预警都高于临界值1.8,且基本大于3,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小,财务不失败组。600153厦门建发F值一直高于临界值0.0274,在F模型下。厦门建发的财务非常的令人看好。

五、财务预警模型的局限性和修正

需要指出的是,Z模型和F模型所使用的的理论数据都来自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及其附注,都是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信息计算出来的。但是财务报表的编制本身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很难完全准确的反应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财务预警Z模型和F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方面是我国法律法规有实行特别处理,暂停股票交易及终止股票交易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和公司业绩挂钩,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时,除了改变其经营决策。也会尽可能在其会计报表上调节盈余,粉饰财务成果。F模型及Z模型只是决策者进行管理的辅助系统方法之一,也仅警告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贝赞可.公司战略经济学[M].武亚军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尹侠.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3.

预警运用 篇3

在财务危机预警领域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单纯地应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进行危机预警,其预警结果的准确性并不能令人信服。为了改善财务危机预警效果,研究者们在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开始更多地将目光聚集在非财务信息的应用上,于是非财务信息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研究便成为了危机预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一、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

理论界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不同的文献在非财务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异。随着非财务信息在各个决策层面重要性的提高,对非财务信息从概念上给予明确的界定,是很有必要且紧迫的。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从财务信息披露的角度规定,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发表的《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报告中认为,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该类观点只是从广义的角度对非财务信息给予了说明,这种界定全面却并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和把握。

2.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企业应当考虑披露下列非财务信息: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股东、管理人员的信息、背景信息,但并没有从定义的角度给出明确的说明。这些观点通过列举的方式给出了非财务信息应该包含的一些具体方面,容易被人理解把握但其内容却不全面。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耿黎(2008)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则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非财务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本身和可扩展信息以外的所有其他信息;狭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针对特定会计主体内部而言的,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且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二、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引入非财务信息的必要性

科学全面地运用财务指标建立起来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较直观地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但其不能充分体现那些与企业未来密切相关的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对危机发生的影响。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就应该在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加强非财务信息的引入。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财务报表的数据通常是以年度为期间统计的,不能满足决策者对信息的及时更新需求。而且,传统的财务信息只能说明企业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状态,而不能对现状进行及时揭示,更不用说超前反映企业的发展趋势了。在当今这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财务信息的滞后性更是凸显。与财务信息的滞后性相对应的非财务信息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更能满足财务危机预警的要求。

(二)来自于财务报表的财务信息是高度总结、概括的指标,对发现管理问题的本质及提供解决方案和相关信息的作用很有限,不利于指导管理行为。以财务信息为主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经营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短期财务效益而牺牲组织长远利益。

(三)我国公司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和披露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同时,由于净利润容易被操纵,经营者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调节净利润的高低,将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造成决策失误。另外,财务信息受到企业会计基础和计量属性的影响,例如由于权责发生制造成的财务指标良好但现金支付能力差的现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利润由于通货膨胀等影响并没有带来实际净现金流入的现象等等。

(四)财务信息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侧重于提供定量信息但忽视定性信息的披露:侧重反映有形资产状况,但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知识产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反映很有限。而这些无形资产对企业以后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由此可知,财务指标无法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有因素,需要非财务指标进行修正。而波士顿安永商业创新中心的调查亦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相关。每一个非财务指标提高1%对P/E的影响的百分比,管理质量为2.6%,产品与服务质量0.9%,投资者沟通质量0.5%,新产品开发效果5.3%,市场定位0.3%。

综上所述,在财务危机预警中加入非财务信息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可增强财务危机预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信度。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既要涉及定量的财务指标,又要包括定性或定量的非财务信息。

三、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信息的运用和研究

在财务危及预警中引入非财务信息主要考虑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外部因素,另一类是企业内部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

1. 宏观经济、金融状况的变化应该引起企业的充分关注。

如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行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商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国家税务政策的改变等等。在社会经济相对萧条的时候,企业应该采用稳健的财务战略,实施较为严格的财务预警标准。一定时期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动,对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影响巨大。如银行基础利率的变化、货币政策的改变、国家信用政策的变动、各种金融交易的严格程度等,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国家金融政策越严格,企业的筹资活动和资金运作就会越困难,可能会因此而引起短期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2. 行业风险。

各个行业的不同特性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掌握总体的行业特性标准和差异,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分析质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首先,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等是否属于社会的长效产品,即是否是消费者长期需要的基本产品,而不是某一特点时期生产的短效消费品;其次,要看企业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即通常讲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可以根据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产品特性、附加值高低、技术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快慢、产品市场销售半径等确定供求总量及趋势,准确预测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市场空间,合理进行企业竞争力分析,促进行业间相关性和特性的分析,合理确定评价重点。衡量行业风险的指标主要有:行业进入壁垒、行业对国民经济重要性、产品供求状况、行业投资报酬率和社会平均利润率比较等。

(二)企业内部因素

1. 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机关设置及权利制衡的各项机制,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并对此进行监督的制度框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董事会结构的影响,Judge和Zeitham (1992)认为, 高比例的内部董事使得董事会很少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制定,导致管理层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进而企业容易陷入财务危机;Elloumi和Gueyie (2001)研究发现,除财务变量以外,董事会的构成与结构也可以解释财务危机。在国内,陈流江(2004)首次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加入独立董事人数这一指标,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得到相当大的提高;陈良华和孙健(2005)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与财务危机存在相关性。另外激励约束机制的引入也能提高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高管人员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能够减少代理问题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此外,还应考虑股权结构对财务危机预警的影响。

2. 企业内部控制。

本质上讲,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制约的一种内在机制。如果行使内部控制职权的决策者出了问题,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串通作案,内部控制制度将失去其原本应有的功能,因而产生财务危机。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应引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非财务指标。

3.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想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不能够只顾眼前利益做出短视的决策,必须要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了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而不断创新。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标准有:技术创新,指企业要不断改进现有产品,使生产技术紧随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更新;资源利用情况,指企业是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从原材料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价;环境保障情况,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情况,可以从能源消耗、有害物质生成量、污染控制程度、废弃物再生利用率、环境改善投入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价。

4. 新兴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广告投入等非财务指标。

如果企业各种财务指标表现良好,业绩优异,但事实上市场占有率却较低,这就表示该企业缺乏潜力,后劲不足,可能会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持续走低企业业绩变差甚至发生财务危机。而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主要就人心向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长期经营前景,顾客的满意度决定了以后会不会重复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员工满意度决定了企业是否能留住人才以及员工是否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到最好。这两个满意度明显会影响企业未来长期的发展前景,如果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使得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较低,则会在以后的营业期间尝到恶果甚至出现财务危机。广告投入也是与企业未来的业绩息息相关的。在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传媒力量发挥着导向作用的时代,适当的广告宣传和导向能提高企业长期的购买影响力。如果广告投入过少,则可能因为缺乏广泛的影响力导致经营业绩下降;广告投入过多,又可能会由于销售费用的大量增长而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非财务指标,可以研究其与财务危预警的直接关系。比如,更换股东、经营者大量卖出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企业产品质量问题严重被媒体曝光等非财务信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证明把它们加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对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篇4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各司其责、快速反应”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

第三条

风险预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预警原则。风险预警工作涉及支行、分行、总行多个层面多个岗位,银行全员都有预警职责。

二、及时报告原则。相关人员须及时发现各种预警信号,并尽快报告。

三、快速反应原则。对于生效预警信号必须采取应对行动,在紧急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本着有利于保全信贷资产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快速反应。

第四条

风险预警工作是授信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办法是《授信风险管理操作手册-对公分册》第十章“授信后管理”中关于风险预警管理的细化。如以前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存在不一致之处,则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本办法所列行动方案如果触发资产保全、授信审批、政策修改等流程,应按照相应规定和权限办理。

第二章 岗位和部门职责

第六条

客户经理是发现管辖客户预警信号的主要责任人,其职责为:

(一)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

(二)对预警信号提出初步评估意见和行动方案;

(三)将发现的预警信号及时录入CECM系统,并每日通过CECM系统检查其他人员录入的提醒性预警信号,核实后使之生效,并拟订应对预案报请批准;

(四)具体执行风险预警行动方案,并及时报告处理效果和最新情况。第七条

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也是发现辖内客户预警信号的主要责任人,其职责为:

(一)督促客户经理完成日常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

(二)对客户经理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进行指导;

(三)直接参与重点关注客户的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

(四)对客户经理提出的风险预警评估和应对预案进行审核,批准实施“紧急行动方案”,并组织和跟进预警行动方案的落实。

第八条

分行对公授信管理中心风险经理职责:

(一)指导客户经理进行风险揭示,协助发现预警信号;

(二)协助经营单位核实预警信号,分析评估预警信号等级;

(三)协助经营单位制定预警行动方案;

(四)直接参与重点关注客户的风险预警工作;

(五)跟进、汇报预警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第九条

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职责:

(一)督促、指导辖内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开展风险预警的发现、评估工作;

(二)对上报的预警行动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具体意见;

(三)组织、协调辖内经营单位执行预警行动方案;

(四)向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和总行公司业务部汇报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第十条 分行风险管理部职责:

(一)负责发现本行所在区域内系统性预警信号;

(二)协助发现重大个案预警信号;

(三)对预警信号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审核,提出具体意见;

(四)监督、检查分行各层面风险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五)行使分行预警委员会办公室职能;

(六)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汇报预警信号发现和处理情况,以及分行风险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一条 总行公司业务部职责:

(一)协助发现全行法人客户的预警信号和系统性预警信号;

(二)负责对本条线预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三)负责组织指导分行重大预警客户和跨分行集团客户的预警工作;

(四)做好对系统性预警反应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五)向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汇报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并抄报总行风险管理部。

第十二条

总行风险管理部职责:

(一)负责发现在行业、客户、地区和产品等维度的系统性预警信号;

(二)协助发现全行法人客户的重大预警信号,定期下发《风险警示名单》;

(三)负责发布总行预警委员会识别评估的预警信号;

(四)监督分行预警信号的发现和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

(五)行使总行预警委员会办公室职能;

(六)负责全行预警体系的维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总行审批部、风险总监和分析员应在日常审查审批工作中关注预警信号,评估预警信号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批准授信方案。审查分析岗有权直接在CECM系统中录入生效预警信号,或者使他人录入的提醒预警信号生效,在使预警信号生效前可以要求分行风险经理出具核实意见。

第十四条

总行发展研究部主要负责关注和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现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系统性预警信号。

第十五条 稽核部门主要负责通过稽核检查发现个案预警信号或其他系统性预警信号,负责对预警信号发现、处理流程的规范性进行稽核检查。

第十六条 总行其他条线管理人员通过日常专业条线管理、研究分析、外部媒体等途径识别预警信号,并录入CECM系统,经客户经理或审查分析员确认后生效。

第十七条

集团客户的主管客户经理负责分析成员公司的预警信号对整个集团授信风险的影响,并制订行动方案。各成员公司的客户经理负责分管客户的预警工作,一旦发生预警,除按照规定流程处理外,还应直接将有关情况报主管客户经理和主管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同时报送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风险管理部,以保证信息快速传递,并协同主管客户经理落实预警行动方案。分行辖内的集团客户预警和行动方案要经分行预警委员会批准,跨分行的集团客户预警和行动方案要经总行预警委员会批准。

第三章 预警信号的分类 第十八条

预警信号按涉及客户的数量划分,分为系统性预警信号和个案预警信号;按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程度划分,分为一级预警信号、二级预警信号和三级预警信号。

第十九条

系统性预警信号是指从行业、地区、产品等维度可能会对我行某组合层面客户的还款能力构成影响的预警信号。个案预警信号是指只会对我行单个客户或单个集团客户的还款能力构成影响的预警信号。

第二十条

一级预警信号是指:情况非常紧急,该客户对银行的风险已经基本确定而且非常高,银行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先控制风险,再研究其他对策。

二级预警信号是指:情况比较紧急,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尽快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三级预警信号是指:情况不紧急,但必须进一步调查分析,了解预警信号的成因和客户风险状况。

第二十一条

系统性预警信号的严重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在国家政策、经济环境、行业趋势等方面发生可能导致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的变化(详见附件1)。

第二十二条

个案预警信号主要表现为在公司治理、银企关系及履约能力、公司运营、财务指标等方面发生可能导致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的变化(详见附件1)。为了方便基层经营单位快速判断预警等级,本办法进行了初步评估,但仅作参考,具体严重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评估。

第四章

预警应对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在行动方案中针对系统性预警信号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限于此):

1、建议修订信贷政策指引,明确控制或禁止进入区域/行业/品种/评级;

2、建议渐进式退出已涉入的宏观经济面已恶化的区域/行业/品种/评级;

3、建议贷款整体转让;

4、建议组合限额的调减;

5、建议提高准入门槛,规定限制性标准;

6、建议限制或禁止使用某类信贷产品等。

第二十四条

在行动方案中针对个案预警信号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限于此):

1、要求采取额度控制措施,如冻结未用额度;

2、要求调整客户的信用评级;

3、建议提前收回贷款;

4、建议处臵抵质押品;

5、要求冻结借款人在本行开立的存款账户,只入不出,扣款归还本息;

6、建议根据合同向保证人追索,要求其代偿借款人应付的本息;

7、建议资产保全人员介入对贷款进行救治等。

8、建议加强担保,如更换保证人,提供更多的抵、质押品等;

9、要求提前进行信贷重检;

10、建议变更授信条件;

11、建议提前对贷款风险分类进行重新评估,降低五级分类;

12、建议或要求暂停新增授信;

13、要求对于该客户予以特别关注,加强监控力度,更加频繁地检查和汇报。第二十五条

“紧急行动方案”是指:对于一级预警信号先控制住风险进一步扩大的措施,如:停止领用未用授信额度,冻结存款账户,扣划账户资金提前收回贷款等。其中:停止领用未用授信额度需要通知分行放款中心(切分的贸易融资额度应通知分行国际业务部);冻结存款账户,扣划账户资金提前收回贷款需要相应合同条款支持。

第二十六条

针对严重程度不同的预警信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取不同的行动方案(本办法所列对应措施仅供参考,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情况灵活组合、创新):

一级预警信号一般先采取“紧急行动方案”,并随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建议处臵抵质押品,建议资产保全提前介入,建议采取诉讼等;

二级预警一般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建议更换保证人,建议提供更多的担保品,建议变更授信条件,建议降低五级分类等;

三级预警信号一般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要求特别关注预警企业,要求增加检查频次、要求调低信用等级等; 系统性预警信号一般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建议修订信贷政策指引、建议严格审批条件、建议渐进式退出、建议降低组合限额等。

第五章

预警信号的处理流程

第二十七条

预警信号的发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

1、授信后管理----按照规定的频率和要求对客户进行跟踪检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识别客户层面的各类预警信号。

2、日常监控----通过审查审批、日常信贷管理、现场和非现场监控过程,识别各类预警信号。

3、研究分析----通过对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关于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预警信号。

4、外部渠道----通过关注网络、电视、报纸、专题研究报告、其他新闻媒体等,识别各类预警信号。

5、系统识别-----CECM系统可以对预先设定的定量预警指标进行自动识别。第二十八条

客户经理通过授信后管理、外部渠道等及时发现识别授信客户预警信号,同时每日登录CECM系统查看他人录入的提醒性预警信号。

第二十九条

对于发现的或提醒的预警信号(包括总行《风险警示通报》的客户),客户经理应立即核实,并评估判断预警信号等级,提出初步行动方案或措施,填写《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见附件4),报所在经营单位负责人,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对预警信号进行核实,对行动方案进行评估。

第三十条 基层经营单位审核后的预警信号应于1个工作日内上报分行对公授信管理中心风险经理。风险经理会同客户经理核实和分析预警信号,协助客户经理研究制订行动预案,并报告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

第三十一条

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对送审的《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送分行风险管理部审核。

第三十二条 分行风险管理部评估预警信号严重程度和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后,签署意见,报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审批。第三十三条

分行应每月组织召开风险预警委员会,听取各部门汇报预警信号处臵及效果,研究完善行动方案,遇重大紧急预警可召开临时会议。预警信号不解除,应每月向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汇报最新情况。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责成主办客户经理上会汇报。

第三十四条

预警行动方案批准后的次日客户经理应将预警信号和行动方案录入CECM系统,并负责执行批准的预警行动方案;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帮助辖内经营单位执行预警行动方案;分行风险管理部应在行动方案获得批准的次日将《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抄报风险总监,并负责监督行动方案的执行情况。

第三十五条

对于一级预警信号情况通常特别紧急,为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可按照“紧急行动方案”处臵: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和风险预警委员主任有权批准“紧急行动方案”,事后报风险预警委员会核准。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批准的“紧急行动方案”应第二天报风险预警委员主任核准,风险预警委员主任批准“紧急行动方案”应报下次风险预警委员会或召开临时风险预警委员会核准。风险预警委员会如果对 “紧急行动方案”有异议,有权修改,否则视为同意。在此情况下,《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只需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和风险预警委员主任签字即生效。

第三十六条

视预警信号严重程度,审批机构如果需要对预警行动方案有修改意见的,要及时将意见书面反馈给分行风险管理部。

第三十七条

总行可以根据外部信息和内部监控发布个案预警信号,流程参照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执行。分行应对总行发布的预警信号进行评估、核实、制定行动方案,并报告最新情况。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2:个案预警处理流程图)

第三十八条

对于系统性预警信号,总、分行风险管理部会同提出部门进行核实和分析后,判断预警信号严重程度,提出初步行动方案或措施,报告总、分行预警委员会批准发布。第三十九条

对于特别紧急的系统性预警信号,在经总、分行或预警委员会主任批准后,可先发布并采取行动方案,再报总、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备案,风险预警委员会有权修改已经批准的行动方案,否则视为同意。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3:系统性预警处理流程图)

第四十条

如果预警信号已经导致授信出现实质性风险,经营单位要提请保全部门提前介入,提供保全意见,或直接进入保全程序。

第六章

风险预警委员会

第四十一条

总、分行成立风险预警委员会,总、分行行长或主管风险管理的副行长任主任,成员由风管部、公司部、保全部、私人部、国际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风管部。风险预警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一)听取个案或系统性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的汇报;

(二)批准预警行动方案;

(三)批准跨区域集团客户预警行动方案(总行预警委员会);

(四)有权指定某单位或个人开展专项预警调查或执行预警行动方案;

(五)有权批准或修改本办法;

(六)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风险预警体系。

第四十二条

分行预警委员会还应讨论以下议题(预警会议纪要内容应简明扼要,应摘要反映预警信号的分析、处臵情况,并及时反映低质量存量客户清收化解情况):

(一)研究和跟踪低质量存量客户风险排查和清收化解情况;

(二)本期新增定性、定量预警信号风险状况分析;

(三)下两个月即将到期不能正常还款授信的风险状况及处臵方案;

(四)上期预警信号的处臵情况汇报;

(五)上次预警会决议落实情况汇报;

(六)总分行预警信号生效或解除决定;

(七)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的预警情况。

第四十三条 风险预警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风险管理部,其具体职能:

(一)负责风险预警委员会会议的组织、材料收集、记录,编写会议纪要;

(二)监督相关单位执行预警应对方案的情况;

(三)向风险预警委员会汇报辖内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四)风险预警委员会安排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四条 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原则上在月初20日内,会议要形成纪要备查,月末报送总行风险管理部,抄送总行公司业务部。同时将有关风险预警信号及处理情况通报全分行。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原则上在月初15日内。遇重大或紧急情况,可随时召开总、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在预警委员会闭会期间预警委员会主任履行其职责,事后报预警委员会核准。

第七章

预警信号的解除

第四十五条

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可以提出解除对客户的预警的申请:

1、经过核实,相关人员报告的预警信息不准确;

2、原预警信号情况好转,已对我行授信不构成风险;

第四十六条

个案预警信号的解除由客户经理提出,填写《预警信号消除审批表》(见附件5),经支行行长、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分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同意,报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批准后,准予消除,《预警信号消除审批表》应存档。

第四十七条

系统性预警信号的解除由各级风险管理部提出,报同级风险预警委员会批准后,准予消除。

第四十八条

总行发布的预警信号如需解除,应履行第四十六条或第四十七条规定程序后,由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或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主任批准解除。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对于能及时发现并报告预警信号的贷款责任人,如贷款手续齐全合规、无主观故意,在责任追究时,可根据授信工作尽职规定予以免责;对于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预警信号甚至故意隐瞒不报的贷款责任人,将依据有关规定严格问责。第四十六条

对于提醒性预警信号没有及时核实调查而引发风险扩大造成授信损失的责任人,将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

第四十七条

如果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以各种形式压制客户经理隐瞒不报,将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经营单位负责人责任。

预警运用 篇5

1 酒店中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自身特征与相关建立原则

酒店中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相关体系主要是根据酒店自身经营特点而确定的各种具有敏感性特点的财务指标和相关数值, 而这些指标和数值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 这种集合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同时, 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还需要具备下面两方面的特征:首先是高度敏感性特征, 如果财务风险相关因素出现可能, 那么预警指标就应该从财务指标值之中及时得到反映;其次是应该具有很高的预测性, 预测这一能力是财务风险发生之前的一种先兆指标, 它并不是在酒店发生了非常严重财务危机之后的结果指标, 所以必须能够将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相关风险进行预示。

将酒店中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这一体系进行确立, 必须要遵循下面这几条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酒店中建立的相关指标体系必须可以将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活动两者之间内在联系进行准确的反映, 同时将财务和经营活动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客观性的反映。不具有科学性特点的指标体系将会使所预测的结果存在错误, 并且将会使接下来进行的调整措施与实际情况不适应, 严重时还会给酒店在将来的运营带来严重损失。

1.2 系统性原则

从酒店经营相关内容和经营特点出发, 建立起一套可以对酒店财务运行和经营活动状况进行全面检测的财务风险相关预警体系, 能够有效地对酒店中可能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一些财务风险问题进行解决。这种具有系统性特点的相关预警体系能够将酒店中存在的各种或大或小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并解决。

1.3 实用性原则

指标自身必须要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也就是能够在实际过程中真正将预警作用发挥出来。所以指标体系在设计方面必须要遵循方便理解和方便取值以及方便计算这三个原则, 这样才能使其在实际将要发生风险问题之前更加顺利地进行预警。

1.4 重要性原则

在对指标体系进行制定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将成本效益方面的问题进行着重研究, 并且根据酒店自身经营内容和经营特点, 来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选择以及确定, 使制定的指标体系能够将酒店财务中运行规则进行揭示, 并将财务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如实反映。

1.5 预测性原则

在对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相关体系进行建立的时候, 工作人员应该将指标体系自身进行认真地研究, 使其能够具有根据历史财务信息来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这种特性, 从而使体系能够更快地将导致财务风险的相关隐藏因素变化进行预测, 并提早发出预警。

1.6 动态性原则

人们在进行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相关体系进行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使其具有发展性和更新性这两个特点, 对应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静态截面方面相关分析工作的需要, 还应该能够在财务运行状况方面的实时监控过程中发挥作用。

2 对酒店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2.1 现金状况方面的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和其他行业不同, 其在财务流程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在一般情况下, 酒店经营时财务特点一般体现在下面几方面中:首先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投资者需要一次性全部投入, 并且酒店中的现金流出还具有持续性特点, 现金管理在整个酒店财务相关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根据这些特点, 人们在对现金状况方面进行预警指标体系相关制制定工作的时候, 应该将基本现金对应的置存标准和营业现金流量相关指数以及营业现金流量方面的纳税保障率等问题考虑在内。

2.2 盈利状况方面的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方面的指标能够间接地将财务风险自身大小情况反映出来。如果盈利能力很强, 那么财务风险则会很小;相反, 若是盈利能力很低, 那么财务风险则会很高。其依据主要为酒店经营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盈利方式。盈利状况方面的预警指标必须要将营业收入对应的净利润和毛利率、对应的资产净利润以及成本费用对应的利润率等问题考虑在内。

2.3 偿债状况方面的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方面的预警指标主要由短期偿债与长期偿债指标构成。短期指标又分为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以及应收账款相关周转率这三方面。这类指标能够将企业中流动资产对应的变现能力进行体现。如果短期偿债能力将要发生恶化, 那么这一指标则可以对其进行预警。长期偿债指标则通过资产负债率以及本息偿付率这两方面构成。这类指标可以将企业自身在偿还债务本金以及支付利息方面的能力加以表明, 可以将企业自身长期偿债能力存在的变化进行预测。

3 在对相关的指标体系进行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 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相关体系自身的有效性和酒店中财务会计相关数据资料以及财务风险相关预警制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 在对这种指标体系进行运用时, 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财务会计相关数据资料自身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2) 将自身经营特点进行结合, 制定出完善且具有定期性特点的相关预警制度; (3) 将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标准值以及波动区间进行合理确定; (4) 将趋势分析法进行结合, 对比率自身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 并将财务风险预警尽可能早的发出; (5) 将定量计算相关预测结果和定性分析加以结合。

4 总结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周边的环境, 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评价。这种现象给评价对象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巨大且明显的。所以, 在酒店行业,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自身酒店所具有的经营情况, 并结合文中提出的观点, 来对酒店财务风险对应的预警指标相关体系进行科学性建立, 并将其进行正确地使用。只有这样, 酒店才能对自身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防, 从而提高自身运营效率, 并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宋丽, 王力源, 支春明.浅析目标管理在国营酒店财务管理中的可行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 .

[2]李丽英, 焦玉平, 李王丽.现代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J].财经界, 2013, (3) .

[3]郭文娜, 张先梅, 古俊.论酒店财务管理新趋势及人才培养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2, (6) .

[4]刘凤琴, 李玉明, 郑成峰.探讨如何做好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管理观察, 2012, (29) .

[5]张谦, 李焕宇.从财务岗位的设置看中外酒店财务管理的差异[J].财经界, 2012, (20) .

预警运用 篇6

1 课题提出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 (LKJ) 在我国铁路投入运用多年, 其列车运行数据信息是宝贵的资源。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这些信息有待充分开发利用, 使之实现列车运行情况的在线安全预警, 并对现场人员作业过程实施在线安全监控、技术指导和行车指挥, 前移机务安全控制关口, 提升机务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1.1 LKJ记录数据分析现状

LKJ产生的列车运行记录数据, 详实地反映了列车运行的各种状态。目前, LKJ记录数据分析是在机车乘务员交班时将记录数据转储并在退勤时传到专用服务器储存, 退勤、日勤分析人员及运用安全干部对数据安全项点进行全面分析, 对分析发现的问题汇总、分类, 归纳出个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 为机务安全管理提供决策及应采取的阶段性对策, 以指导机车乘务员现场安全作业, 考核机车乘务员的标准化作业, 对发生的较严重问题给予警示。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目的

通过利用LKJ产生的列车运行数据信息, 研究开发新的“技防”系统, 将对事后进行的安全分析, 提前到对列车运行中的安全风险项点在线预警, 实现对机车乘务员作业过程风险项点的在线安全监控, 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指挥, 这对提升机务安全风险控制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课题目标及研究内容

2.1 课题目标

研究和开发“机务安全运用风险在线预警控制”系统 (简称在线预警系统) , 整合、扩展LKJ信息及机车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增加机车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内容, 开发机车乘务员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预警、机车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机车设备故障报警等项点以及各种相关信息的分析统计功能。实现以下目标:

(1) 列车运行中实时将LKJ产生的数据信息传到地面监控点, 对预先设定的安全风险控制项点在线实时预警或报警;

(2) 对机车运用指标进行预警和统计, 为提高机车运用效率提供智能分析手段和决策支持;

(3) 对LKJ数据换装作业进行预警, 实现对未换装机车错误出库严格卡控;

(4) 与其他既有业务系统联网, 开发扩展安全风险过程实时控制功能。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功能研究

对LKJ既有记录数据进行深度研究, 整合大量信息并快速检索, 充分利用既有机车车载LKJ设备、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系统 (LAIS) 车载设备, 基于LAIS信息平台研发配套设备, 增加和整合机车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内容, 开发机车乘务员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项点预警、机车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机车设备故障报警, 以及各种相关信息的分析统计功能。具体内容是:

(1) 列车运行中实时将LKJ产生的数据信息传到地面 (机务段) 设置的信息监控点, 凡发生预先设定的安全风险控制项点 (包括非正常行车、非正常停车、突发事件及机务标准化项点等) 时, 在线预警系统向监控人员提示预警、报警信息, 同时自动触发 (或由地面人员手动打开) 机车重点部位和重点设备的视频实时传输设备, 由地面监控点值班人员根据预警或报警项点, 通过视频画面及时跟踪这些风险项点的列车运行状态, 并进行“车-地通话”、“车-地互控”, 完成对执乘机车乘务员现场作业过程监控、指导和指挥。

(2) 对机车运用指标进行预警和统计 (包括机车实际周转图、机车动态表、机车修程提醒、机车乘务员工作统计、机车乘务员超劳预警和乘务员超劳原因分析等) , 为提高机车运用效率提供智能分析手段和决策支持。

(3) 对LKJ数据换装作业进行预警, 实现对未换装机车错误出库严格卡控。将机车LKJ数据版本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 与LKJ版本换装计划进行对比校核, 对未按计划换装的机车发出报警, 确保未换装机车不得出库运行。

(4) 其他功能, 如在线预警系统与机务段运用科的IC卡编辑台数据服务器联网, 机车乘务员在库内 (车站) 进行IC卡数据输入时, 在线预警系统将输入参数传回, 并与IC卡数据库标准数据核对。另外, 继续研究与既有的其他系统联网, 实现更多的安全运用管理功能。

2.2.2 预警和报警项点研究

在线预警系统的研究主要围绕机车运行状态及机车设备工作状态的各种预警、报警和提示项点展开, 这些项点可以按以下分类:

(1) 预警项点:指行车中经常遇到的行车事件 (如有计划的非正常行车等) , 在线预警系统出现预警信息后, 地面人员可指导、监控机车乘务员现场作业过程。

(2) 报警项点:指运行中出现非正常情况 (如列车在区间停车等) , 在线预警系统出现报警信息后, 地面人员可及时获取信息, 并对机车乘务员现场作业过程进行指挥。

(3) 提示项点:指发生其他事件 (如对LKJ解锁操作) 时进行提示。

以上各类信息还可分为若干个小项点, 各种预警、报警和提示项点可多达数十个。

3 方案设计

3.1 在线预警系统结构

在线预警系统由车载设备、通信网络和地面系统3部分组成。车载设备包括:LKJ、机车安全信息综合检测装置 (TAX) 箱、机车信号等机车设备、车载LAIS主机及配套设备;通信网络包括:GPRS和3G网络、Internet网络、铁路内部IT网络;地面系统包括通信服务器、地面数据处理服务器、地图/视频服务器、用户查询终端等 (见图1) 。

3.2 应用软件设计

在线预警系统利用现有的LAIS平台, 增加和整合机车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内容, 开发各种机车运行状态、检测作业异常或故障报警信息的接收、分析、查询和统计功能;结合机车运行状态数据, 根据机车安全报警和预警信息及时触发机车重点部位或设备的实时视频传输, 实现机车安全的全方位有效监控;结合机车实时运行数据开发机车运用管理、机车运用指标分析、乘务员超劳预警、机车修程提醒等运用管理辅助决策功能。该系统软件设计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基于LAIS平台, 建立机车运行状态实时信息的地面综合通信服务软件系统;

(2) 基于LAIS平台的地面基站, 建立在线预警系统的地面数据服务软件系统;

(3) 研究LKJ、机车信号、TAX箱等机车设备记录的运行信息、故障报警信息及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的实时传输、处理和智能分析, 并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应急支持工具;

(4) 研究机车大容量远程实时接收和处理功能, 结合机车实时运行数据, 实现机车视频与运行状态的综合分析;

(5) 研究机车及机车乘务员实时动态 (含机车实际周转图等) 、机车乘务员超劳预警、机车修程预警 (含机车走行公里统计等) 、运用指标分析等机务运用管理功能;

(6) 对实时监测数据、故障报警信息、视频信息、运用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生成各种统计分析报表, 报表可以打印, 也可以导出EXCEL文档进行保存;

(7) 研究用户权限分级管理的技术实现。

3.3 硬件设备改造

在线预警系统的研究基于LAIS平台, 主要硬件已实际应用多年, 产品非常成熟, 只需进行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 实现对大容量数据及多媒体信息的远程实时无线传输。

4 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4.1 关键技术

研究和开发在线预警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3个方面:

(1) 机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和故障报警信息的准确采集、可靠传输、快速处理及精细分析技术;

(2) 远程无线数据可靠传输及大容量数据和视频传输技术;

(3) 数据挖掘及智能报表分析技术。

4.2 研究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LAIS平台资源, 试验与开发相结合。遵循铁路、移动通信及软件开发的相关标准, 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

5 主要功能

在线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见图2。

(1) 列车运行安全预警。根据实时传输的LKJ数据, 对设置的安全项点进行预警、报警和提示。

(2) 机车运行状态及设备工作状态预警。根据实时传输的LKJ数据, 对机车运行状态异常或重点信息进行预警、报警和提示;对机车车载设备的工作状态异常或故障进行预警、报警和提示。

(3) 作业过程预警。根据实时传输的LKJ数据, 对机车乘务员库内 (车站) 作业、机能试验等作业进行检测, 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点进行预警、报警和提示。

(4) LKJ数据换装报警。机车出库前, 自动校核机车LKJ数据和程序版本与版本换装计划是否相符, 不正确时, 及时向机务段运用科或LAIS监控点发出报警。

(5) 实时事故 (事件) 处理及远程应急支持。机车车载数据文件的远程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 为第一时间分析机车故障和事故原因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持, 为事故处理对策和应急处理提供及时的第一手资料。地面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报警机车当前的运行状态数据, 根据报警和预警信息, 同步打开远程视频传输, 监控机车的实时现场视频画面, 对现场作业进行指导和监控。

(6) 机车运用检修决策辅助管理。实时的机车运行动态电子地图、机车实际周转图、机车动态表、机车走行公里台帐、机车修程提醒、机车乘务员超劳预警、连续夜班预警、机车运用指标分析等, 为提高机车运用效率提供分析手段和智能决策支持, 为科学安排机车检修计划提供快速、准确的科技手段。

(7) 当发生报警时, 声光提示, 所有报警及提示信息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电子文档并可打印。

6 主要技术指标

6.1 地面软件技术指标

系统架构:遵循J2EE应用体系架构, 系统开发采用国际流行的标准开放技术, 如JSP、Servlet、JavaBean、JMS、XML等, 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和跨平台性;

数据库: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 包括ORACLE, Informix、SYBASE、SQL Server、DB2、MySQL、DBF、FoxPro、Access等;

中间件:支持BEA Weblogic、IBM Websphere及Tomcat等常见的中间件产品;

操作系统:系统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 如Linux、Unix、Windows等。

6.2 车载硬件技术指标

温度:-20~60℃;

湿度:95%@40℃;

供电电源:DC 74~144 V;

额定电流:1.0 A;

符合TB/T 3021—2001《铁道机车车辆电子装置标准》要求。

7 在线预警系统特点及创新点

7.1 系统特点

(1) 实时的机车安全运用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2) 采用可靠传输协议, 支持断点续传, 实现数字加密, 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性;

(3) 大规模实时数据挖掘、精细分析和智能报表。

7.2 系统创新点

基于LAIS平台建设机车运用安全的实时监测信息平台, 综合机务安全监测、运用分析及应急支持领域, 以保障机车安全运用, 提高机车运用效率为目标的实时应用服务系统, 这在我国路内尚属首次。

8 预期应用前景

可以预见, 若该课题研究项目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 必将对铁路运输特别是机务安全风险控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资金投入方面, 既有机车车载设备生成的大量信息, 构成了信息平台并通过LAIS设备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 只需研究开发与其配套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即可投入运用, 投资较少, 安全效益明显, 在全路机务系统推广运用前景广阔。

9 预期达到的效果

安全效益方面:将从本质上提升机务安全风险过程控制水平, 由目前对LKJ数据的安全项点事后分析, 提前到对列车运行中发生非正常情况的实时预警、报警、现场监控、指导和指挥, 体现了安全风险过程的安全监控, 能够落实当前各级领导对安全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将产生巨大的安全效益。

机车运用效益方面:提升了机车运用管理手段, 智能自动预警和统计提供了机车运用分析支持, 减少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量, 缩短机车停留时间, 优化机车运用管理, 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降低运输成本。

社会效益方面:机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正确地掌握列车运行安全情况及机车运用状况, 提高异常信息实时获取、设备故障处理能力, 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及机务各级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

1 0 结束语

通过对既有列车运行信息资源深度研究, 得以充分利用, 使其发挥更大价值, 并应用于列车运行安全风险过程在线控制, 全面提升机务安全运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志刚.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2]邢智明.中国铁路TMIS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3]佟立本.交通运输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4]刘峰, 韩春燕, 林浒.基于嵌入式TCP/IP的远程GPRS控制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6 (6)

预警运用 篇7

案例:武昌鱼公司原是一家渔业养殖业上市公司,由于渔业类利润率低且营业收入呈现萎缩状态,该公司转向利润率高的房地产业。2002年,公司收购了北京中地房地产公司90%的股权,形成以地产经营为主,渔业经营为辅的营业格局。2006年,公司将渔业类产业全部变卖后对其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其主营业务仅为房地产业。2006年,武昌鱼公司开始连续亏损,2008年5月被证监会予以退市风险警示(*ST)。

一、财务预警的理论及模型

(一)基本理论。

国内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大致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从事物“质”的角度分析问题,以说理的方式透过事物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受到执行人主观意识的较大影响。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和管理评分法。定量分析主要从量上解决问题,有单变量分析方法、多变量分析法和人工智能网络法等。由于定量分析克服了定性研究的主观性,目前对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一般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研究模式。

(二)财务预警模型——Z值模型。

Z值模型属于多变量分析模型,由Altman教授等人在1968年的Z1模型基础上,针对非制造业上市公司提出的财务预警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客观准确,简单易懂,计算简便,所有数据均可直接根据财务报表得到,可操作性强,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分析,促进其改进财务管理,同样也适用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评价,并可作为其投资决策。

Z值模型表达式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其中: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主要将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当Z<1.23时,企业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代表企业具有很高的破产概率;当Z>2.9时,说明企业处于安全状态,破产的可能性很小,可以不予考虑;当1.23≤Z≤2.9时,代表企业处于预测的灰色区域内,其财务状况不稳定,是否破产,情况不明,需特别加以注意。此时,企业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才有可能转危为安。

二、Z值模型在武昌鱼公司的实证运用

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运用Z值模型实证检验该模型在我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武昌鱼中的运用价值。

(一)样本数据选择。

武昌鱼公司从2002年转向地产经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武昌鱼公司的年报资料,本文选取2001年至2007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

(二)指标说明。

营运资本=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留存收益=期末盈余公积+期末未分配利润

息税前利润=本期财务费用+本期所得税+本期净利润

股东权益=期末资产总额-期末负债总额

(三)分析结果。

本文将2001至2007年武昌鱼公司的年报资料用Excel计算出Z值。计算结果如右上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在2001年时Z值为3.0613大于2.9,说明企业处于安全区域,破产的可能性很小。但是2002年,该公司的Z值为1.6922,介于1.23和2.9之间,说明公司已经有警情。但从年报资料可以看出,这并没有引起公司注意,反而在2002年增加借款,收购北京中地房地产公司。故从2003年开始,公司的Z值开始小于1.23,并呈现一直变小的趋势。在2007年,公司Z值缩小为负数,而根据Z值模型,当Z<1.23时,公司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代表企业具有很高的破产概率。随后该公司在2008年5月被证监会予以退市风险警示处理,与该预警模型的预测是相符的。

三、启示

综上所述,Z值预警模型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避免公司沦为*ST行列。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Z值模型作为一种财务诊断和分析方法,只是进行企业财务状况整体判断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企业财务报表,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将对模型的判别结果产生影响,投资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这一因素。

二是运用Z值模型对个案进行分析时,有时由于其中个别指标的畸高或畸低,可能会导致Z值异常,所以在分析Z值时最好还要结合企业其他财务指标变化,如偿债指标的具体变化来分析。

三是虽然该实证研究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但是企业财务预警离不开经济大环境分析,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状况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经济环境好时,财务状况会相对较好;经济环境差时,企业财务状况也会受到波及。故结合经济环境能准确解释企业真正财务状况。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对该模型加以修改或调整。

笔者认为,Z值模型所提供的分析思路、分析依据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运用其进行某个行业或某类企业风险分析的指导性很强。如果能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对计算指标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加一些更能反映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判别指标,如现金流量(或增长率),更会大大提高Z值模型的运用价值。

预警运用 篇8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行蓄洪区,信息传递,联动

蒙洼蓄洪区是淮河流域设立的第一座行蓄洪区,自1953年建成运行以来,对保护下游重要堤防、大中城市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洪灾损失,为流域防洪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蒙洼蓄洪区进洪频繁,人口数量多且居住分散,相关工程设施跟进建设时间长,对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目前蒙洼蓄洪区预警预报机制建设滞后,各乡镇制定的各类应急预案中预警指标差异大,标准混乱,预警预报精度差;通讯报警设施缺乏、手段单一,信息传播时效性低,不能适应区内防洪救灾的要求。

目前,对于行蓄洪区预警信息传递的研究,从研究主体角度上看,众学者大都从政府角度出发,强调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在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具体包括宏观上政府面对公共危机时预警信息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公共危机预警信息活动能力,微观上收集和分析危机信号,及时发布危机警示信息等活动[2]。从信息建设与共享的角度来看,风险隐患与救援信息共享的缺失,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多部门之间的联动。分散多元的救助主体往往因为救助信息引导的缺失,使其参与的积极性及救助的效率受到影响。从预警信息控制与共享角度来看,目前信息共享平台主要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3],为政府灾害管理模式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灾害信息资源管理方式[4]。总的来看,仍需从各利益相关者在灾害不同阶段对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对行蓄洪区灾害预警信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动进行研究。

此外,国务院及国家减灾委员会等制定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等指导性文件也强调了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以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分析方法运用到行蓄洪区预警模型中,根据蒙洼蓄洪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预警功能的匹配联动分析,探讨利益相关者的预警信息传递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信息传递联动的保障措施。

1 行蓄洪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到组织目标是否实现影响的所有团体和个人。弗里曼[5]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不仅强调影响目标达成的个人或群体是利益相关者,在目标实现过程中被动受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同样被视为利益相关者。依据这种思想,行蓄洪区的利益相关者可以界定为在行蓄洪区地域内,与行蓄洪区工程设施的准备、建设、施工、运用有直接或者间接利益关系,及所有主动施加或被动受到行蓄洪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并且这些组织或个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关联。

为科学界定蒙洼蓄洪区的利益相关者,2013年6月、2013年12月和2014年3月在蒙洼蓄洪区进行了3次实地外业调研,并通过参与式观察、关键信息人访谈、深度访谈等方法,确定蒙洼蓄洪区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公众、组织者、政府及工程设施等四大类主体,同时,各利益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关联。

从动态分类的角度,利益相关者可以依据其因某些属性的获得或丧失的特征来界定,从而根据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本文根据3次实地调研和对关键信息人的访谈,并结合米切尔的三维度评分法,运用影响力(power)、合法性(legitimacy)和紧迫性(urgency)3个不同维度特征来界定不同利益相关者,并根据其特点分成完全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潜在型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6]。行蓄洪区在不同的阶段利益相关者的标准不同,仅就行蓄洪区启动初始阶段而言,各主体间的影响力、合法性和紧迫性程度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关联见表1。

a.政府部门属于满足影响力和合法性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是现代政府综合实力和能力的集中体现[7]。该主体利益诉求主要是希望通过充分行使公共管理职能以完成对灾害的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凭借在救灾过程中对群众等的救助获得其他主体对政府部门执政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的认可及对政府各项决策的支持和拥护。要想在一定时间完成该预期目标就要及时收集预警信息,做好上传下达以及同级之间的信息流通。

b.群众属于影响力、合法性、紧迫性三高的完全型利益相关者。群众作为最直接受害者以及弱势群体,主要是生命保障及生存维系方面的利益诉求,包括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这就对预警信息的及时有效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行蓄洪区在做出日常区域规划建设、汛期洪水调度调控等决策前,必须首先考虑群众和紧急组织,尽可能关注和满足他们的愿望及利益诉求[8]。

c.经济组织也属于影响力、合法性、紧迫性三高的完全型利益相关者。经济组织非自愿地承担着行蓄洪后的风险,其利益诉求是保障财产安全并获得一定的发展。在洪灾发生时,他们的首要需求与群众一样都是需要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因此行蓄洪区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使该主体提前做好财产保存与转移。

d.工程设施主体仅满足合法性一项维度,属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其主要利益诉求是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方面有赖于安全期行蓄洪区制定更科学的日常规划建设、洪水调度调控;另一方面在洪期来临时,决策层与管理层相关部门及时的预警决策传达,或群众、经济组织等主体接收信息后是否及时、快速、安全的撤离,都对其作用是否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2 灾情预警中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传递联动路径

行蓄洪区灾害信息的传递渠道是多向的,具体包括决策中心获取信息,下达各级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传递与沟通;以及政府与公众、经济组织、工程设施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联动。这是由灾情预警中涉及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决定的。在预警过程中,政府、公众、经济组织以及工程设施只有及时相互沟通交流,才能各取所需,降低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9]。因此,行蓄洪区在预警信息传递上表现为纵向的信息上报和信息反馈,横向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图1)。

2.1 信息传递纵向联动路径

2.1.1 正常状态下的逐级联动

预警部门寻找信号并发布相应的响应因子库,结合对水位、气象及工程等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实现全流域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收集,了解目前行蓄洪区已出现灾情的级别、损害程度等,确定警报的发布等级。决策中心层通过获取预警信号,可以合理决策是否启用行蓄洪区,及时传递预警信息以实现相关部门事先资源整合。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群众、经济组织和工程设施,从而消除或降低危机信息不流通带来的威胁和损失。一方面,居住在庄台下的居民及时收到有效发布的灾害预警和行蓄洪信息可以及时撤离湖区;另一方面,庄台上与保庄圩安全系数较高的地方需要有效发布灾害预警和行蓄洪信息,以保证其财产快速转移。因此,信息发布要建立上下信号传输的通道,根据预警指标有目的地进行灾前危机管理,事先建立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措施,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

2.1.2 紧急状态下的跨序列联动

正常状态下的逐级联动在灾情发生的紧急状态下会造成信息传递层级多、路径长、时间长等问题。行蓄洪区灾情预警信息的传递在必要时可以越级管理。从功能上看,地市级政府既没有行蓄洪区运行的决策调度权,也不负责其具体工作,主要是省级与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之间的信息通联。因此,在预警信息传递过程中,地市级政府应摈弃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束缚,敢于放权,通过建立紧急状态下跨序列的斜向信息双向传播通路进行信息流通:允许紧急状态下灾情预警信息的越级组织传播,并搭建跨序列间组织沟通的法约尔桥(图2),以构建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从而规范相关政府部门各自权力产权,降低因相互摩擦带来的交易成本[10],从而减少层层传递的时间和信息损耗。畅通的信息不仅可以最大化信息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使得预警决策科学化,也直接关系到防汛指挥部门的决策指挥和协同行动。

2.2 信息传递横向联动路径

2.2.1 政府管理部门间的信息联动

地方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地方水利管理、民政、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和单位,是行蓄洪区的主要决策者和灾害救助主体,也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在获取决策中心决策信息之后,处于管理层面的相关部门要进行预警信息沟通,主要包括行蓄洪区启用时间、方式或灾情状况,使相关部门做好心理或物质上的准备活动,及时将信息上传下达相关利益群体,同时也可以让地方水利管理部门与专业工程设施队伍得到信息上的互通,在洪灾发生之前及时对行蓄洪区内堤坝、防洪闸、排灌站等工程设施是否正常运作进行检查,以提高灾害发生时相关工程设施抵御、调控洪水的能力。

2.2.2 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联动

在政府一层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公众与经济组织、工程设施之后,也要联动相关的利益群体防洪减灾。加强公众参与,不仅可以做到预警信息的有效传递,也能加强民众预警意识。加强经济组织的参与,可以让相关企业为预警提供相应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可以利用相关资源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协助政府有关单位做好危机防范与救助工作。加强工程设施部门的参与,有助于行蓄洪区制定更科学的日常规划建设及洪水调度调控,以提高相关主体预测能力以及工程设施抵御、调控洪水的能力。因此,在技术层面上要重视公众、经济组织及工程设施在灾害预警中的作用,及时沟通、发布灾情、防止不必要灾害发生的同时,也要使该群体由被动利益者转化为主动利益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危机预警管理。使该利益主体在最大化避免损失的时候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2.2.3 多主体参与的信息联动

行蓄洪区洪水灾害信息反馈中,除了官方的信息反馈渠道,大众传媒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大众传媒在将翔实、直观可视的信息扩散给社会大众的同时,也反馈给灾区应急指挥部门,使政府进一步掌握灾区灾情、灾民诉求和救灾进度等信息,形成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递联动。同时,由于手机短信、网络等自媒体形式迅猛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成为灾害信息的非正式传播渠道,政府相关预警部门有必要保持开放、公开和合作的态度,通过自媒体等新媒体的介入,开拓多主体、多层级的灾情预警信息联动,重塑政府结构、重构政媒关系、重组政社关系,提升预警信息的效率,逐步改变政府对预警信息引导能力明显不足的现状[11]。同时也要实现对自媒体的规范监管,实现行蓄洪区灾情预警信息的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联动。

3 灾情预警中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传递联动保障措施

3.1 决策层面组织指挥保障

作为决策层的政府要在准确的预警信息中做出预警决策,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这就要求决策层拥有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及丰富的经验。决策层要根据经验及时判别随着雨、水、工情变化而变化的灾情,决定行蓄洪区的启用与否、启用范围,这对决策层的反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洪灾相对较小的,地方政府(省级防汛指挥部门)根据行蓄洪区的启用标准做出运用决定,指挥相关部门进行灾情预警;灾情特别重大时,必须及时上报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从全局把握、统筹指挥抗洪。预警信息的传递、是否启用蓄洪区、选择预警具体方案等都需要政府及时决策,指挥下一层级部门进行预警的具体活动,以将灾情控制到最小。

3.2 管理层面统筹合作保障

灾情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将灾情与民众信息反馈给决策中心,也要将上级决策与灾害情况传达给包括群众、组织与工程设施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因此,良好的部门统筹合作是预警信息传递的重要保障。首先,相关水利部门技术人员要做好前期洪峰抵达时间的预测、进洪闸的开启或水库泄洪等准备工作,及时将行蓄洪区内堤坝、防洪闸、排灌站等工程设施运作情况传达给决策层,为决策层的指挥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同时要将数据通过合理的方式传达给群众等利益群体,即防洪信息有效的上传下达;其次,在决策层对技术部门的预警信息进行判别并做出决定后,相关地方政府及下属部门和单位要做好横向层面预警信息的流通与反馈,形成部门之间资源互相利用、力量得以衔接的良性沟通链。对同一层面而言,只有各部门之间合作机制稳定且统筹机制完整,才可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有效流通,才能对洪灾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小危机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3.3 操作层面的预警响应保障

作为与洪灾有直接关系的群众、经济组织与工程设施,在预警信息上虽然需求不同,但其核心要求是预警信息的落实,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操作层面的预警响应是预警信息服务相关利益者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做好应急预案工作,同时,要及时勘察蓄洪区相关工程设施,做好灾情信息的巡查报讯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正式发布会、大众传媒以及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利益者,使利益主体及时获取灾情信息,做好避难准备;最后,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将处于庄台下等危险带的人群撤离,做好对预警信息的响应及联动工作。

4 结语

【预警运用】推荐阅读:

水库预警07-22

预警框架05-09

预警处理05-22

预警发布05-23

预警监管05-24

动态预警06-02

预警指标06-06

农业预警06-13

预警工作06-28

预警效果07-01

上一篇:第三人撤销判决之诉下一篇:电子标签天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