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警

2024-10-30

疾病预警(精选7篇)

疾病预警 篇1

近日, 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的医学专家推出一种可植入人体皮肤组织下的微型芯片, 尤如“微型血液实验室”, 可以随时监测人体的健康状况。

虽然芯片只有14 mm长, 但内部装有5个传感器、1个无线电传送设备以及1个电力交换系统。当人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时, 它会用手机信号通知医生。该设备对正处于化疗期间的病人非常有帮助, 它还可以监测血液中的相关元素, 在人体出现病症之前发出相关的预警信号。

该设备之所以能监测人体的健康状况, 是因为其内部每个传感器的表面都覆盖着一种酶类, 可以监测人体内的不同物质, 如乳汁、葡萄糖等的变化。酶的寿命一般可维持半个月, 有的甚至能维持一个月, 可满足大多数疾病研究要求。由于设备体积小, 它的植入和替换也非常简单, 且耗能低。

8个信号预警疾病来袭 篇2

执行:张宇

指导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教授朱付凡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教授朱光斗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眼科教授王振平

生活中,常有一些不起眼的细微症状被人们忽略。殊不知,它们有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的早期信号。读懂这些信号,您就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早期发现疾病,大大增加治愈的可能;但如果您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那么,当疾病的信号灯亮起之时,您是否知道它表达的含义呢?出现这些异常之后,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呢?

曾有一位医学院的老教授说,医生最不怕的是那种来势汹汹的疾患,比如大叶性肺炎,因为症状明显,能够早早发现,及时治疗,反而容易痊愈。最怕的是那种悄无声息潜入人体的疾病,比如癌症,发现时,常常已经到了晚期,很难治愈。

不过,病魔虽然狡猾,但潜入人体之时仍然会有一些异常的症状表现出来,这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看懂这些信号,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就能在疾病的早期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反之,如若对疾病来袭的信号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到晚期,治疗的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

下面,我们就选取几种常见重大疾病的早期信号,让专家教您读懂它们背后隐藏的疾病信息,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黑痣变大

——亮起癌变的警示灯

老王今年50岁,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养猪场。最近,老王发现长在腰间的一颗黑痣莫名其妙地长大了不少。联想到自己曾看到相书上说,如果腰上有痣,就是命里有财,这叫“腰缠万贯”。如今这颗痣长大了,莫不是自己真要发财了?

黑痣又叫黑色素痣,是一种良性肿瘤,几乎每人都有,只要不影响容貌,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黑痣癌变的比例不高(据统计,每10万人中发生黑痣癌变的有1人),但黑痣癌变所产生的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危险性大的肿瘤,如不及时治疗,一般可使患者在1~2年内死亡。

黑痣恶变的信号有哪些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的朱光斗教授指出, 30岁后,特别是年纪较大者,色痣逐渐增多时,应注意观察;如果已有的色痣其边界变得不清楚,边缘变得不光滑,颜色变得不均匀,或者痣体迅速变大,应引起注意。如果痣发生于手掌、脚掌、足趾、甲下或生殖器、腰围、腋窝、腹股沟、肩等易摩擦受损部位,应提高警惕,加强观察,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一旦痣体突然增大,颜色加深或部分高起,或有溃破、出血,周围发生卫星状损害及所属淋巴结肿大者,提示痣已恶变,要立即手术切除及送活体组织检查。

另外,痣颜色变黑不是恶变的绝对指征,因为在性成熟期及妊娠时,所有的色痣均可变黑及有增大趋势,仅在任何单个痣比其他痣变黑或增大时应引起怀疑。

色痣一般不需治疗,但平时应注意减少对痣的摩擦等刺激,仅在疑其有恶变时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有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与手术切除3种。以手术切除为好,可一次切除干净并可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程度,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参考。

老花眼减轻

——白内障的先兆

这天天气不错,坐在屋檐下乘凉的黄婆婆拿出儿子上班的工作服,准备把一个破损的地方补一补。可进屋找了半天,愣是找不到自己的老花镜了。无奈,黄婆婆只好试着不戴眼镜补补看。这时,怪事出现了,黄婆婆穿针引线看得竟如几十年前一样清楚。再拿出报纸,上面的字竟也看得一清二楚。老花眼竟会自己不治而愈?这可让黄婆婆非常高兴……

老年人因晶状体核硬化及睫状肌的调节减弱,看近物常感模糊不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花眼。可有的人到了五六十岁,昏花多年的老花眼忽然能看清近物,甚至能不戴老花镜做针线活,因此感到非常高兴。殊不知,这样的表现却“是祸不是福”,预示着白内障已在悄然发生。

白内障为何会使老花眼的症状减轻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眼科的王振平教授指出,这是因为在白内障早期,晶状体含水量增多,晶状体膨胀变凸,屈光力增加,使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减轻,视近物变得清晰。由于白内障发展较缓慢,很多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能维持较好的远、近视力。但随着晶状体混浊的逐渐加重,视力必定再度下降。

此外,患糖尿病时,由于血的渗透压降低,眼内渗透压增高,血中的水分渗入到眼内和晶体内,使晶体增大变凸,也可以使老花眼的症状减轻;患老年性青光眼时,由于眼压增高,眼轴增长,老花眼的症状也可以暂时减轻。因此,老花眼的症状减轻实际上是身体的一种异常表现,往往预示着白内障等病变的发生,一旦有此表现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切不可把它当成“返老还童”的表现而听之任之。

阴道接触性出血

——勿以量少而忽视

成年女性由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每个月都有血液从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但有时在非行经期,特别是性交、妇科检查以及便秘患者用力排便后,阴道也有出血的现象,即阴道接触性出血。这种出血是否正常呢?

很多女性认为,反正每个月经期都有血液流出,量也比这个大得多,因此觉得女人阴道出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的朱付凡教授指出,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阴道接触性出血,也是一种明确的疾病信号。

朱教授指出,所谓接触性出血,是指在性交、妇科检查以及便秘患者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阴道出血的现象。对这一症状,首先要警惕的是宫颈癌。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肿瘤之一。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它唯一的早期症状,多在性交与妇科检查时发现,呈淡红色或褐色。阴道出血量一般先少后多,或时多时少,病情发展到中期,则出血明显增多。只有少数患者初次接触性出血即为大量,常由小动脉破裂所致。有时阴道出血也可发生在用力排便后。

此外,接触性阴道出血也可能是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不典型增生、宫颈外翻等疾病的表现,凡有接触性出血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明确出血病因,排除是否患有恶性病变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良机。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尤其要注意性生活的卫生,且性生活不宜过频。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30岁以上妇女应定期进行妇科普查,定时做宫颈刮片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疾病。

乳头溢液

——不容忽视的乳腺病信号

李阿姨是个闲不住的人,刚抱了孙子,就主动请缨要负责带孩子。这天,儿媳妇回家喂奶晚了,饿得孩子哭个没完没了。李阿姨没办法了,就把自己的乳头塞到孩子嘴里想暂时哄哄。可孩子嘴一动,李阿姨就觉得自己乳头流出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是一种透明的淡黄色液体。李阿姨感到纳闷,自己快60的人了,难道又开始分泌乳汁了?

在非妊娠期和非哺乳期,挤捏乳头时有液体流出称为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据统计,以乳头溢液为首要症状就诊者占乳腺疾病的3%~14%,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房疼痛。

但是,由于乳房本来就是分泌乳汁的器官,加之乳头溢液一般没有痛、痒等不适症状,很容易被大意的女性朋友所忽视。对此,朱付凡教授提醒广大女性朋友,虽然乳头溢液大多数为良性乳腺疾病引起,最多见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囊性增生,但仍有约10%的乳头溢液为乳腺癌引起,应该引起重视。

乳头溢液作为乳腺疾病的“信号灯”,其不同的性状常预示着不同的疾病:

(1)血性溢液。溢液呈红色、暗红色或咖啡色,最常见的是导管内乳头状瘤,也较多见于乳腺癌,尤其是导管内乳头状癌。因此,凡50岁以上的血性溢液者,应特别注意。

(2)浆液性溢液。溢液呈稀薄透明淡黄色,大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也可见于乳腺增生,少数为乳腺癌引起。

(3)水样溢液。溢液呈稀薄无色如同清水一样,较少见,有时亦可为乳腺癌所致,也不应忽视。

(4)乳汁性溢液。溢液呈乳白色,如乳汁一样,可淡可浓。可见于正常妇女停止哺乳后数月或数年,乳腺增生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引起。另外,还常见于垂体肿瘤。

(5)脓性溢液。溢液为黏稠的黄色或绿色液体,可带血性,似脓样。为炎症表现,多见于乳腺炎或导管扩张症。

总之,乳头溢液的女性不能大意,也不必恐慌,应及时去医院作详细的检查,如溢液涂片、空腹抽血查催乳素,甚至乳腺钼靶,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忽来忽去的“发蒙”

——中风的前奏

蒋大爷患了缺血性脑中风,尽管已经度过了危险期,但右腿完全失去了知觉和活动能力。医生说,也许终生都不能恢复了。此时,蒋大爷的女儿痛哭失声,一个劲儿怪自己太大意了。女儿回忆起,父亲生病前,有一次坐在沙发上和自己闲聊,突然父亲的谈话停了几秒钟,后来父亲说感到眼前突然黑蒙一片,但马上就恢复了。这次突发突止的“发蒙”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没想到很快就发生了悲剧。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疾病,经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猝发,让人防不胜防。但缺血性中风并不是完全没有先兆的,比如这种突发突止的、一过性的“黑蒙”,就被视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见原因是短暂发作的一次脑缺血,英文缩写TIA。发作时,有人会突然“蒙”了,好像一瞬间什么也想不起来;有的感到天旋地转,但一下子就过去了;还有的眼前一黑,失去知觉,但很快恢复;又或者突然间说不出话来。

这些,其实都是大脑瞬间缺血的表现,说明脑血管已经狭窄,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很高。这时应及时就医,并作相关的检查评估,必要时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

蜘蛛痣

——肝脏的求救信号

赵刚去年刚刚荣升副总经理,一直想要干一番事业的他认为这是一次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于是工作非常卖力,常常陪客户喝酒应酬到深夜。一天晚上赵刚洗澡时,偶然发现自己胸前长出1个小红点,从中心往四周放射状伸出许多分叉,不痛不痒,用手压时会褪色,松手又发红。对此,赵刚并没有在意。直到1个月后,赵刚和一个做医生的朋友泡温泉,朋友看到他身上的小红点后一脸严肃地叫他去医院检查。联想到自己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四肢无力,总感觉非常疲惫,赵刚不敢怠慢,来到医院做检查,结果竟然发现是肝硬化。

蜘蛛痣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它多出现于面部、颈部及胸部,亦有其他部位出现者。表现为中心部直径2毫米以下的圆形小血管瘤,向四周伸出许多毛细血管,且有分支,看上去恰似一个红色的蜘蛛趴在皮肤上。若用铅笔尖压迫中心部,蜘蛛痣就会消失,因为蜘蛛痣的血流方向是从中心点流向周围毛细血管分支,若中心部受压则血流阻断,蜘蛛痣因缺血而消失。

蜘蛛痣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代谢有关,青春期少女及妊娠期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含量增加,会出现蜘蛛痣,这是一种正常表现。若是男子或老年妇女突然出现蜘蛛痣则应提高警惕,因为肝硬变、肝癌及慢性肝炎伴有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肝脏灭活雌激素的能力减弱,雌激素含量相应增加,亦会出现蜘蛛痣。因此有人说,蜘蛛痣是肝功能衰竭的警示灯。

蜘蛛痣本身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危害,但若发现蜘蛛痣,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肝功能及肝脏B超,排除恶性肿瘤及各种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疾病。

回缩涕血

——指向鼻咽癌的线索

早上起来,王大伯总喜欢“清清嗓”。可近一个月来王大伯吸鼻后吐的痰中总带着一些血丝,有时清晨的鼻涕中也带有血丝。开始他以为是天气干燥引起的鼻出血,并没有太在意。但是1个月下来,情况没有好转。于是,王大伯来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给他做了鼻咽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最后证实为鼻咽癌。

涕血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状,表现为鼻涕中带血,或从口中回吸出带血的鼻涕,又称为回吸性痰中带血(回缩涕血)。涕血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涕血量不多时,经常被患者疏忽,误认为是鼻炎或鼻窦炎,或被当作咯血到内科就诊。此外,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鼻咽癌的表现,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出现,要高度警惕鼻咽癌,应到医院进行鼻咽镜检查、鼻咽部CT检查和MRI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鼻咽癌的最重要依据。

超过两周的声音嘶哑

——不一定只是用嗓过度

林老师在某重点中学当班主任,在讲台上操劳了大半辈子的他,在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后就要退休了。可最近,林老师却反反复复出现声音嘶哑,班上几位细心的女同学还给他送来了金嗓子喉宝。但林老师却觉得很奇怪,自己做了这么久的教师,嗓子早已经练出来了,很少再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况且这次声嘶持续两个星期了还未见好转,这与过去也完全不同。细心的林老师带着疑问来到医院检查,结果是患了喉癌。好在发现得较早,进行部分喉切除后林老师又重返了讲台。

声音嘶哑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多数人都认为声音嘶哑不是什么大问题,几天后自然会好。事实上,由于过度用嗓、感冒等原因导致的声音嘶哑确实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如果声音嘶哑反反复复老是发作,又没有过度用嗓的情况,就要警惕喉癌了。喉癌的早期表现包括:(1)声音嘶哑时间超过2周。(2)长期咽喉感觉异常。(3)经消炎治疗及发声休息仍无好转。(4)有长期大量吸烟史、饮酒史。

不过只要能够早期发现,喉癌的生存率还是相当高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使喉癌的生存率提高到90%以上。

农村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探讨 篇3

1 历史及现状

1.1 概况

2003年SARS暴发, 暴露出了我国疾病监测报告信息严重滞后的问题, 畅通的疾病监测信息网络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建设的当务之急。2004年初, 以现代网络传输技术为依托, 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连接全国各地为原则, 以统一、高效、快速、准确传递信息为目标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已具雏形。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等子系统启动后, 2005年结核病、艾滋病等单病/专病报告子系统启动, 2006年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子系统启动。目前针对敏感的重点传染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建设中[1]。

1.2 农村疾病预防系统现状

基层卫生防疫组织形式决定了疾病预防监控体系。基层疾控中心 (卫生防疫站) 一般设立在县级。国家的卫生防疫资金也大多投入到各级疾控中心。乡镇级疾控工作主要依托卫生院, 在卫生院设立预防部门或防保中心, 资金由疾控中心差额拨付, 由卫生院统一调整安排或独立核算, 再由卫生院下辖的预防部门将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由于疾病预防监测机构是非营利机构, 基层防疫的这种组织形式, 使得疾病预防工作在基层很难落到实处。

现行的疾病预防监控网络直报系统, 其基层填报人员最低在在卫生院设立预防部门, 数据来自于临床医疗诊断或医学检验诊断, 即便前文“敏感的重点传染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也属于数据挖掘范畴。

2 疾病监测预警的基本模式

预警是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缺乏充分的剂量———反应关系证据的情况下, 促进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环境威胁产生之前即采取措施的一种方法[2、3]。疾病监测预警模式的建立应该首先从监测信息做起, 然后观察、汇总信息, 对比、分析信息, 预警、发布信息, 最后是掌握、控制信息。纵观国内外的监测预警体系, 其基本组成框架为信息收集、预警分析、信息发布及预警反应系统四部分。完善的预警体系应同时具备及时性、敏感性、简便性及科学性等特征, 预警指标应根据不同的监测信息涵盖直接预警、定性预警、定量预警、长期预警等指标[4]。欧美等国家目前正致力于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并提出其应具备高效的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应具有快速识别疾病暴发, 高效的数据传输及分析速度, 信息共享, 提供协助疾病暴发调查的细节信息,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帮助确定危险因素暴露地点, 帮助提供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医学应对措施, 评估疾病控制及缓解情况, 在基线对照及长期跟踪管理中提供历史及趋势数据等一系列功能。

目前我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正逐步向疾病监测预警方向发展。我国各地卫生工作者也正在探索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及技术手段, 并初步探讨了疾病监测综合预警模式的建立[3,4], 甚至分析了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前景[5]。赵新华提出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提请审定或召开专题论证会, 然后形成正式预测报告的监测预警模式[6]。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应包含疾病控制综合数据库、疫情信息采集系统、疫情预警预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地图显示系统、调度指挥系统等子系统。

3 疾病监测预警模式的新进展

疾病监测预防系统是集前端的数据采集与后台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性数据处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GIS空间分析、影像、适时定位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疾病监测预警模式将逐渐被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所取代。欧美等国家不断完善的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框架模式对我国疾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监测预警工作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其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可以进行传染病的分布和定位, 可以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有利于卫生资源有效利用, 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决策等。因此它将成为今后我国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的主要技术支撑。很明显, 我国疾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收集疾病监测相关信息, 应用GIS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确定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 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提供完整的应急处置措施。近年来,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渐被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领域, 并成为卫生研究、监测预警的一个工具。

4 问题与探讨

4.1 建立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

目前的疾病监测预防网络直报系统的输入数据是临床诊断和医学检验诊断数据, 也是准确的数据。也就是说, 患者必须是已经发病, 并且至少在乡镇级医院确诊后, 数据才得以上报。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 其设立的宗旨是至少能让乡村级医生提前发现疑似疫情, 然后有目的的进行甄别、预防。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的前端可以是计算机, 也可是手机等便携式系统, 数据可以是有一定格式的数据, 也可以是无格式数据, 可以是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础诊断数据, 也可以由聘用的经过简单培训的兼职疾病预防工作的村民提供。系统将收集到的不确切的疾病监测信息加以分析, 反馈到基层疾控部门, 由其派出疾控人员开展目标明确的疾病监测预工作。

4.2 基层数据网点的建立

首先涉及基层乡村 (卫生所) 医生, 他们一般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能力, 服务于方圆几十平方公里一般不仅有自己的医院 (卫生所) , 还经常上门出诊。部分人员还应具有一般的流行病学知识, 一般已是疾病监测预防系统成员, 是理想的预分析系统数据采集人员。其次可以聘用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活动能力的村民作兼职人员,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对于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 要定期进行针对性的流行病学知识的培训。

4.3 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的简单工作流程

⑴系统接受来自基层网点的数据, 并进行分析甄别, 对于非格式数据需要人工修正。⑵如果是相似案例并且来自同一地区, 则可以派疾控人员跟进调查;如果数据来自基层兼职人员, 可以由基层 (乡村) 跟进调查;如果数据来自基层 (乡村) 医生, 一般派疾控人员跟进调查。⑶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提供的是前期预警数据, 从预警数据到真正的疾病监测数据, 还要进行一系列复杂工作, 数据的甄别方法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还需要专家进行细致研究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鹿凤苓, 杨其法, 张宝津, 等.国内外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4) :343.

[2]洪荣涛, 许龙善, 严延生, 等.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 :106-108.

[3]舒彬, 廖巧红, 聂绍发, 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建设现状[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6) :623-626.

[4]董继锋, 韩作胜, 李华峰,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控机构监测预警系统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2) :38-39.

[5]林涛, 姜庆五.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遥测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 (6) :424-426.

疾病预警 篇4

1建设目标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视, 食品安全卫生现场监督、抽检、污染物监测及食源性疾病调查等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目前所有数据几乎全靠人工收集、统计, 工作量大, 处理速度慢, 不利于综合分析、利用和及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不能适应当前食源性疾病防制的需要。因此, 从本地区的需求出发, 努力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建立食源性疾病防制机制, 可以建立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数据库, 为科学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可以实现预警、评估的网络智能化分析系统, 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控制提供支持。

2建设内容

2.1信息收集系统

2.1.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建立监测信息收集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县 (区) 、街道、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 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 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报告至市级疾控中心, 由市疾控中心完成资料数据的分析[2]。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报告信息收集:哨点医院确定相关科室作为哨点科室 (如肠道门诊) 。哨点科室的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 通过系统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报送至医院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对报告卡进行审核, 并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向当地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⑵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收集辖区内发生的重大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的详细调查报告以及已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中毒因素检测及分析报告等, 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⑶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的主动监测信息收集:采用电话调查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掌握居民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频次、引起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

2.1.2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网络, 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 有利于开展切合实际的危险性评估, 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无锡市从2001年起设置了20多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 按照监测方案, 确定了重金属、农药残留、兽 (渔) 药残留、环境有害物质等50项食品污染物项目。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主要包括: (1) 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和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了解污染水平, 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 开展危险性评价。⑵食品中生物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建立致病菌的监测网络, 对重点食品实施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及时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 进行危险性评价。

2.1.3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包括两个部分:⑴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具体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督信息、监测信息、量化分级等有关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 加强信息交换。在监督过程中有的放矢, 主要利用企业的量化分级信息, 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管理。⑵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信息, 汇总各监督管理部门 (如药监、工商、技监、卫生监督等部门) 的监督检验的信息。信息来源于各监督部门以及各检验机构, 如:各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系统。

2.1.4气象信息收集系统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 因此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每年的5~10月份为高发月份。另外, 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蚊虫苍蝇滋生等情况, 因此, 通过对气象信息与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可以为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2.2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作为信息的处理部分, 是整合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核心。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也是一个平台, 从信息收集得到的信息资源在此平台整理, 达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它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是为决策提供各种支持信息的部分包括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和状态评估等。通过数据的分析, 得到一个时间段各种食品中不同危害物的检测统计及地理分布信息, 帮助决策者掌握和分析食品安全情况, 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采用各种方案进行趋势分析, 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给出分析结论, 帮助决策者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变化以及食源性疾病发生规律, 预测发展, 采取应对措施。运用数据开采和人工智能技术, 从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 并将其放入模型库的专家系统知识库中, 由专家系统得出定性分析以辅助决策[3]。

参考文献

[1]曹一鸥.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5]:607-609.

[2]戴月, 袁宝君.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 2005, 16[2]:61-63.

疾病预警 篇5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家庭的关注。2009年2月27日,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截止至2008年, 我国居民脑血栓, 糖尿病, 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 6亿, 占全国总人数的20% , 其中高血压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率只有30% , 同时这些病人中的治疗率只有25%, 控制率仅为6%, 糖尿病病人中, 能坚持做到规范治疗的也只有33%[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科学、规范、高质量的慢性病管理策略, 实现对人体慢性病的监护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慢性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护, 不仅能提前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 还能帮助他们合理用药, 减少医药开支。另一方面, 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紧缺, 城乡医疗资源的差距比较大, 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 5倍以上, 比如, 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拥有全国医疗资源的30%, 而占全国总人口30% 的城市却占有全国医疗资源的70% , 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因此, 实现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成为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 随着国家积极倡导“3521”医疗系统建设, 我国医疗领域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预计在全国会出现上百个医疗数据中心, 每个数据中心都将承载近1000万人口的医疗数据, 数量多、更新快且类型繁杂, 使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 这就产生了医疗大数据。医疗大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征[2,3]:

( 1) 数据巨量化: 区域医疗数据通常是来自于拥有上百万人口和上百家医疗机构的区域, 并且数据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照医疗行业的相关规定, 患者的数据通常至少需要保留50年。

( 2) 服务实时性: 医疗信息服务中会存在大量在线或实时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例如: 临床中的诊断和用药建议、健康指标预警等。

( 3) 存储形式多样化: 医疗数据的存储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各种结构化数据表、非 ( 半) 结构化文本文档、医疗影像等。

( 4) 高价值性: 医疗数据对国家乃至全球的疾病防控、新药研发和顽疾攻克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 如何在海量的医疗大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战略性发展的方向,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将对疾病的管理、控制和医疗研究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目前, 云计算是已经普及并成为IT行业的主流技术。国内外都已经进入了云计算的研究热潮, 同时云计算技术也逐渐成熟, 大规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和大型数据中心的建立也在同时进行。云计算是大数据成长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 由于数据越来越多, 对云计算的需求日益增长, 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5]。随着医疗数据的急剧增长,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运用云计算技术, 搭建合理先进的数据云服务平台, 为广大患者、医务人员、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和协助, 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搭建健康云平台, 通过对心电生理信号的提取, 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同时, 利用L1 - 逻辑斯蒂模型提取疾病风险因子, 防止重大突发疾病。

2 健康云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不再满足于不生疾病, 更看重于预防疾病和保健。虽然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但是在如何健康地饮食, 如何科学地预防疾病, 以及慢性疾病发生时如何长期地监控疾病等方面, 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一个不了解的状态。健康云平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监护和预警需求而产生的。用户使用24小时微型动态心电仪, 手持式三合一 ( 心电、脉搏、血氧) , 血压计、血糖仪等自主研发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检测, 通过USB与有线电视机顶盒连接, 支持蓝牙, wifi等无线技术与手机互联, 将生理信号数据上传至慢性病管理健康云平台,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用户的身体健康信息, 并将分析结果以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展示方式快速高效的反馈给用户。与此同时, 社康中心或医院的医生可通过互联网查看其管理的慢性病用户的生理指标情况, 根据用户的个人身体健康具体状况, 给出用户的日常饮食、锻炼和用药建议。一旦用户的生理信号检测异常, 健康云平台将自动给出预警信息, 通知用户前往医院就医, 同时将信息通知其家人和监护医生。图1为健康云平台系统概述。

通过消息服务引擎设计不同的消息协议, 健康云平台能够自适应地将大量的异构生理信号进行快速分析处理, 用户使用生理信号采集设备采集的原始生理信号, 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储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 评估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 将检测结果和建议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用户, 向用户传导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监控管理, 从而长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健康。

3 健康云平台生理信号挖掘

数据挖掘[6]就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潜在有用信息的过程。由于海量数据不断增长, 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挖掘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该平台使用的Hadoop等关键技术以其高扩展性、高性能的并行计算编程模型以及分布式海量数据框架, 使得海量数据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成为现实。因此, 如何设计一个可选组件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以及满足需求是构建一个云平台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6层部署架构, 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图2。其中每一层的功能描述如下:

( 1) 服务交互指用户可以通过3G移动电话, 数字机顶盒和浏览器等实现交互操作的顶层模块。通常包括从健康云平台收集、上传原始生理数据, 下载分析结果等功能。

( 2) 服务呈列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众多服务, 如wap, wab, 图像供给等之间的接口。另外, 节点平衡器也在这一层, 它可以提高并发能力。一些运行时的信息也被保存在这一层。

( 3) 一方面, 会话缓存存储用户会话使其在用户访问服务时, 能第一时间维持认证状态。另一方面, 利用高速内存加快对结果数据的访问。实际上, 这种会话的结构是一种庞大的键值对散列表。

( 4) 云引擎是结合基于消息队列的各消息驱动组件的调度器。它是调度任务和云计算运行的核心。

( 5) 医疗数据挖掘是一个算法簇。它的主要功能是融合从前端传回的数据, 生成结果写回数据库, 并且插入一条消息到消息队列中来通知用户, 如果需要其他算法, 也可以轻易的嵌入。

( 6) 云存储提供数据源给健康云平台处理。从人体局域网和大量图表数据中采集来的生理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密集型分布式处理, 同时使用如半结构化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 HDFS) 的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提供更具扩展性和更高效的访问。

其中医疗数据挖掘是整个健康云平台的核心部分, 由具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组成, 承担着最为重要的算法分析工作。它是一个算法簇, 配合从前端传输的数据, 并生成结果写回数据库, 同时插入一条消息到消息队列告知用户。它包括数据预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算法。

云计算中Hadoop提供了让程序员易于开发和运行处理海量数据应用程序的平台, 其分布式文体系统HDFS是一个可建立在通用硬件上可靠存储大数据集的文件系统, 具有高度容错性, 适合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 能够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 非常适合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 MapReduce是一种高效的分布式计算模型, 同时是一种用于处理和生成大规模数据集的实现方式, 它给程序员提供了一种高效编写并行程序的编程模式[7,8]。基于此, 我们开发了大规模人体生理信号特征挖掘技术, 大规模数据存储在HDFS上, 且通过MapReduce实现各种并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挖掘算法[9,10]。如图3, 对于海量健康数据的处理, 利用开源框架Hadoop, 将数据挖掘模型 ( L1 - 逻辑斯蒂) 整合至MapReduce框架中, 快速挖掘用户的健康信息以及重大疾病高风险因子。

以人体心电信号为例, 计算方法为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如图4是健康云平台客户端进行心电数据采集、上传和云计算分析后的部分web服务界面。图4 ( a) 是用户采集的原始心电数据的图形化展现, 图4 ( b) 是健康云平台对此次心电数据进行分析后的图像化展示, 分别从心动过速、二联律、心律不齐等指标给出诊断。同时, 建立L1 - 逻辑斯蒂模型, 提取疾病的高风险因子, 预防重大突发疾病。

4 结束语

本文自主研发了健康云平台, 采用自主研发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采集原始生理信号数据, 如心电图, 脉搏波, 血压值, 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中。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对生理信号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通过建立数据挖掘模型, 提取疾病的高风险相关因素。与此同时, 用户使用网络、手机或者电视访问健康云平台, 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做到疾病的早期预警。健康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预防医疗保健有显著的促进和改善, 会对医疗信息的处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对医疗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摘要:通过运用新兴的尖端云计算技术, 设计研发了健康云平台。采用分布式云存储技术存储大规模的异构多模态生理信号数据, 将数据挖掘模型 (L1-逻辑斯蒂) 整合至MapReduce框架中, 快速挖掘用户的健康信息以及重大疾病高风险因子, 让用户能实时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同时对用户的异常状况给出预警信息, 并通知其前往医院就医, 实现了对重大突发疾病的早期预警。

关键词:云计算,生理信号,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张璐, 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01:1-4

[2]许德泉, 杨慧清.大数据在医疗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04:301-304

[3]蔡佳慧, 张涛, 宗文红.医疗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及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04:292-295

[4]严霄凤, 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04:168-172

[5]周迎, 曾凡, 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04:350-353

[6]周晏, 桑书娟.浅谈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4:9681-9683

[7]高汉松, 肖凌, 许德玮等.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05:7-12

[8]王小妮, 高学东, 倪晓明.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挖掘平台架构[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5:19-24

[9]谢桂兰, 罗省贤.基于HadoopMapReduce模型的应用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10, 08:4-7

疾病预警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软件开发平台及运行条件

该系统采用B/S架构, 应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的ASP技术, 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而成。Microsoft Sql Server为其后台数据库。软件运行环境:Windows Server 2003。硬件环境:CPU:PⅣ, 1.7GHz;内存:256M以上;硬盘:80G以上。

1.2 材料

电子化调查表主要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五部委 (局) 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湖北省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规定 (要求) 设置的。症状监测信息录入表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包括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的病例临床表现、缺勤及治疗情况等设计而成。

1.3 方法

每天由班主任统计学生出勤情况, 对因病缺勤者实行追踪, 填写疾病症状报学校卫生管理人员, 由管理员核实并在系统上准确填报, 系统自动汇总生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如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 则在GIS上发出预警信息;每年秋季入学时, 由班主任或卫生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录入学生预防接种信息, 然后由系统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程序 (后台录入) 进行比较, 分析判定学生漏种的疫苗针次, 并通知其到疾控机构补种;每年学校应至少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 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抽查, 并将结果进行汇总统计、通报, 对特大、重大、较大风险隐患单位提出整改措施, 要求及时整改到位。

2 结果

2.1 症状监测信息录入

主要录入学生所在的学校、班级信息, 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学号、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 , 疾病症状信息 (发热、咳嗽、咳痰、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鼻塞、流涕、哮喘、头晕、头痛、黄疸、眼红肿痛、口腔溃疡、口腔黏膜斑、牙痛、其他) , 缺勤信息 (因病、因事、因伤、不明原因) , 治疗信息 (暂未治疗、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居家隔离治疗) , 住校信息 (是否住读) 。

2.2 学生健康体检档案

设置健康体检表, 然后由学校负责录入健康体检结果和预防接种信息, 以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预防接种现状, 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和预防接种工作, 避免安全事故和接种事故的发生。

2.3 风险隐患排查

制定湖北省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表, 通过学校自查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抽查等形式按表格内容填入, 通过系统统计分析, 掌握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的级别, 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 防患于未然。

2.4 预警信息

利用第三方开放式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GIS) , 与症状监测信息结合, 超出阈值的疾病症状信息即在GIS上显示出来, 以提醒相关人员密切关注疫情。

2.5 数据分析

能及时统计出学校每天、某个时间段学生出勤、发病情况以及出现疾病不同症状的人次数, 并自动生成统计图表, 供管理人员决策使用。

2.6 试点应用结果

荆门市从2011年11月1日起在市直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应用, 经过1年多时间的运行, 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使用该系统一可节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 (以往采用手工报告, 每天派人送报告到管理部门) ; (2) 可减少公共卫生资源的支出; (3) 可减轻学生及家长的医疗费用支出, 保护有效地劳动力; (4) 能指导疾控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帮助流调人员及时判定疫情流行性质; (5) 能为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疾病防控工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讨论

症状监测的定义尚未统一, 狭义上指不依赖特定的诊断, 对指定人群中特定临床症候群 (如发热、腹泻、呼吸道症状等) 的发生频率进行监测, 强调非特异的症状为基础的监测。广义上不仅指临床症状, 还包括许多与疾病相关的现象, 主要有: (1) 医院急诊室 (ED) 病人访问情况 (包括访问量、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初步诊断) ; (2) 药店非处方药 (OTC) 的销售情况; (3) 医疗相关用品 (包括医用口罩、卫生纸的销售量等) ; (4) 学校或单位的缺勤率; (5) 动物患病或死亡; (6) 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结果; (7) 不明原因死亡的法医鉴定结果; (8) 紧急医学救助120电话记录情况[1]。目前认可的定义为:症状监测也称为症候群 (综合征) 监测, 是指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特定疾病临床症候发生频率的数据, 及时发现疾病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常聚集, 以期对疾病 (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及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健康事件) 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2]。根据荆门市近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以上发生在学校的实际, 选定学校开展疾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 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能达到“早期预警、有效防控”的目的。全方位开展症状监测工作, 需要多部门配合, 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得不偿失且不实用。开展疾病症状监测的目的是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弥补症状监测的不足, 我们增加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学生健康档案、风险隐患排查、疫情处置辅助模块, 以满足新形势下疾控工作的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的拆分机制, 通过自定义的“数据字典”, 可根据不同省市区域的应用需求进行组合并展现, 因此极易推广使用。

作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补充的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构建, 结合第三方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 使疾病症状监测信息在地图上实时显示, 可早期发现学生中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症状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聚集性, 为学校传染病多发、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识别、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为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疾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法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数学、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多学科知识,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等工作实际, 建立学生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数据模型, 各学校通过B/S平台输入指定网址, 即可实现学生信息录入、疫情预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结果 利用该系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接种现状;可以判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的级别;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学校疾病发生、流行情况;初步判定某种疾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大小。结论 开发学校疾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及时、有效、准确掌握学校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现状, 达到早期预警、有效防控的目的。

关键词:疾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家发, 谭晓东.卫生应急指南[M].第一版,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93-194.

疾病预警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布, 首先在省级水平, 抽取了东 (山东省、河北省) 、中 (吉林省、湖南省) 、西 (陕西、新疆) 部地区六省作为调查省份, 并按此标准, 在每省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地市 (包括1个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 , 每个地市选择5个区县 (不够5个县区的地市调查所辖全部县区) 作为调查单位。以所选择的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中所有承担卫生应急工作的公共卫生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 工具设计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关于监测预警的规定, 以及监测预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制定了《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监测预警认知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对监测预警相关法律法规、监测信息来源、预警建议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4份, 收回问卷575份, 回收率为98.5%, 其中有效问卷555份, 合格率为96.5%。问卷采用Epidata3.2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涵盖了六个省不同级别共146所疾控机构, 其中省级6所, 市级32所, 县级108所。按所在单位级别分析, 属于省级疾控机构的为42人 (7.6%) , 市级、县级疾控机构的人员分别为140人 (25.2%) 、373人 (67.2%) ;按人员文化程度分析, 疾控人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占54.6%, 其中, 东、中、西分别为55.6%、58.2%、49.7%;按职称分析,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有335人, 占总人数的60.4%, 其中东部地区113人 (66.2%) 、中部地区人131 (65.2%) 、西部地区91人 (49.7%) ;按工作年限分析, 具有10年工作经验以上的人员368人, 占总人数66.5%, 其中东部地区111人 (65%) , 中部地区151 (70.2%) , 西部地区116 (63.4%) 。 (具体情况见表1)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2 对监测预警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情况

如表2所示, 全国仅有35%从事卫生应急的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监测预警的规定表示很熟悉, 而有将近2/5 (38%) 的人则表示不太熟悉, 并且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49.2%, 明显高于东部 (33.3%) 和中部地区 (31.8%) 。

通过对比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卫生应急人员对监测预警法律法规的熟悉情况可以看出, 他们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并无明显差异, 并且不太熟悉的人数比例均在30%以上。其中, 具有硕士学历的人员不太熟悉比例达到了43.2%;具有副高或正高职称的人员不太熟悉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5.3%和33.3%;而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不熟悉比例甚至超过70% (表3) 。

2.3 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认知情况

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 在问及现有监测预警相应法律政策文件、预案是否能够提供全面的、可操作的监测预警工作规范时, 仅有13.9%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法律政策文件或预案已经很清楚的规定了监测预警工作的相关行为, 而42.5%的调查对象则认为不能满足监测预警工作的需要 (见表4) 。同时, 不同地区卫生应急人员对于现有监测预警法律法规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 与东部地区 (32.7%) 相比, 中、西部地区 (48.3%、45.4%) 中更多的人认为现有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4 监测信息来源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来自“传染病疫情信息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选择比例达到93.5%和90.8%。但是, 对于卫生部规定开展的12320电话热线, 应急人员认为这属于监测信息来源的比例仅占25.8%, 而且, 中部和西部地区 (21.4%、21.9%) 认可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35.1%) 。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 (53.2%) 、“临床异常症状监测” (56.8%) 、“舆情监测系统” (41.8%) 等信息渠道的认同程度则明显偏低, 且均未超过60% (见表5) 。“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 (23.2%) 、“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报” (30.6%) 这些监测手段的认可程度更低, 均在40%以下。此外, 在非卫生部门通报方面, 东部地区 (31.6%) 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2.9%, 16.4%) 。

(注:1-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3-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4-临床异常症状监测;5-舆情监测系统;6-12320电话热线;7-群众举报;8-值班或咨询电话;9-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10-非卫生部门的通报;11-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报, 表6同此标注)

通过对卫生应急人员监测信息来源认知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不同学历人员之间, 有6项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6) , 分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临床异常症状监测”、“12320电话热线”、“值班或咨询电话”、“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 而对于“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法定监测手段的认可程度则高度一致。从表中可以看出, 随着人员学历的提高, 人们对于这6项监测信息来源的选择比例也随之升高。另外,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不同职称和工作年限的应急人员对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情况差异性并不明显。

2.5 预警发布主体和预警建议提出者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各地应急人员对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预警信息发布主体的认可度相对较高, 分别达到了52%、39.7%、38.3%, 但地区间存在差异;对于卫生部门作为发布主体的认可度则较低, 仅为26.8%。同时, 各地卫生应急人员预警建议提出者的认知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由卫生行政部门或其相关专业机构提出预警建议的认可度则较高, 比例分别达到了36%和38.5%, 对于由卫生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提出预警建议的认可程度明显偏低, 仅为4.7%;而另外还有20.4%的人认为应当由专家委员会提出预警建议 (见表7) 。

根据表8数据显示, 不同学历卫生应急人员对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作为预警信息发布主体仍存在认知差异, 并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认可程度高于其它人员, 选择比例分别达到51.3%和53.6%。不同职称和工作年限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预警信息发布主体认知情况的差异并不明显, 但从选择情况可以看出, 他们均更加倾向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预警信息, 其中, 副高和中级职称人员选择比例均接近50%, 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选择比例也均达到了40%以上。

(注: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机构或组织)

根据表9可以看出, 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卫生应急人员对于预警建议提出者的认知情况无明显差异, 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相关专业机构, 选择两者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70%, 而选择由专家委员会提出预警建议的人员比例则明显偏低, 有的甚至不足20%。

(注:1-卫生行政部门2-专家委员会3-卫生部门相关专业机构)

3 讨论

3.1 人员法律法规水平不足, 现有制度亟需完善

从整体分析结果来看, 近40%的被调查者对监测预警相关法律法规不太熟悉, 这说明我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水平不足的现象, 也反映出相应的法律宣传工作并不到位。此外, 在制度建设层面, 提高现有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 完善监测预警相应法律政策及预案, 满足不同地区对于监测预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已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2 监测信息渠道单一, 监测系统利用不充分

根据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情况, 不难看出, 我国目前的监测体系仍以法定监测手段为主, 其他监测渠道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应用,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 监测信息的利用以及部门间信息沟通工作, 较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这一方面与应急人员对其重视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监测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疾控机构监测预警工作的灵敏性, 并给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造成困难[5]。而且, 不同学历卫生应急人员对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差异也说明, 在专业或技术层面上, 全面的监测信息能够更好的保证监测工作系统性和敏感性。

3.3 预警工作相关职责有待明确

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各地疾控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对于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及预警建议提出者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文件并没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概念、内涵、程序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而这种制度层面界定与约束的缺失,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地预警工作的实际开展。另一方面, 从认知情况来看, 卫生应急人员普遍认可由卫生系统内部相关机构发出预警建议。这表明, 在明确预警信息发布主体时, 重点考虑政府和相关专业机构对于信息发布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有利于应急工作的开展, 增强工作效率。

4 建议

4.1 完善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监测预警作用

可以考虑在完善现有法规及部门预案的同时, 通过建立专门的监测预警工作规范性文件, 来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 尤其是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的专业作用。同时, 根据事件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应对工作需要, 确定相应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和建议提出者,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在监测预警工作中的专业作用, 最终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之间有效协作的防范体系和相互配合的监测预警工作机制[6]。

4.2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科学稳定的投入机制

完备的监测预警体系是各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7], 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 目前疾控机构仍主要依靠专业系统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从调查情况也能看出, 其他监测渠道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 这也给及时有效开展监测预警工作造成了困难。因此, 根据当前疾控机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基础以及开展相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以考虑通过建立科学稳定的投入机制, 鼓励疾控机构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逐步构建及时、准确、高效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为完善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预警工作效力创造更好的条件[8,9]。

4.3 开展法规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卫生应急人员法律法规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危害到个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因此其处理工作自始至终都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否则可能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10]。结合当前部分疾控机构所面临的卫生应急人员法律法规水平不足的现状, 应考虑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来提高卫生应急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以培训和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监测预警相应工作能力的建设, 不断提高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从事监测预警方面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从而确保监测预警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规范有序地执行[11]。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http://www.gov.cn/zwgk/2005-05/20/content 145.htm, 2003-5-30/2011-12-10.

[2]张黎明, 张晓新.美国公共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及SARS防治预警系统[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7) :60-62.

[3]安学军, 李冬梅, 王莉, 等.从SARS流行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20 (1) :10-11.

[4]孔竞, 马敬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中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3:208-210.

[5]朱美英.疾控机构疾病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5) :480-481.

[6]纪汉良, 康天尝, 叶文同, 等.县 (区) 疾控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 2005, 11 (3) :72.

[7]樊丽平, 赵庆华.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启示[J].护理研究, 2011, 25 (3) :569-570.

[8]谈晔, 梁建平, 罗小铭, 等.中山市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J].热带医学, 2011, 11 (10) :1186-1189.

[9]李文毅.基层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初探[J].江苏卫生保健, 2011, 13 (3) :34-35.

[10]吴金灿, 肖云, 胡芸, 等.九江市县乡级医疗卫生人员卫生应急认知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5) :1439-1441.

【疾病预警】推荐阅读:

水库预警07-22

预警框架05-09

预警处理05-22

预警发布05-23

预警监管05-24

动态预警06-02

预警指标06-06

农业预警06-13

预警工作06-28

预警效果07-01

上一篇:尼罗罗非鱼下一篇:构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