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预警

2024-11-25

社会预警(共12篇)

社会预警 篇1

中国能在几分钟内预警海啸?表面上看,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人民日报》2011年4月21日的报道说“我国海啸监测能力逐步完善, 近海预警报两分钟内可做出”, 中央电视台4月20日“新闻直播间”的报道喜悦地宣称“我国海啸预警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看到这些消息, 笔者联想起另一些报道。《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曾报道, 目前“我国尚无沿海海啸风险区划”、“海啸预警, 还有不少空白区”。时隔20天, 海啸预警能力有了如此鲜明的变化, 着实让人感到欣慰。但如果联系一系列有关中日海啸预警的报道和研究, 则让人疑窦丛生:两分钟内发出预警, 向谁预警?如何预警?

日本如何能在3分钟内发出预警

据央视3月19日的《新闻调查》采访海啸预警专家说, 大地震后日本气象厅的海啸预警“估计就是5分钟之内就能发出去”。有研究者仔细考证后发现这个时间是3分钟 (1) :地震发生3分钟后, 日本气象厅即向沿海37个市村町发出了大海啸警报。人命关天, 预警时间不得不“辎铢必较”“分秒必争”。日本是通过两种途径通知公众的:一条是气象厅向沿海地区居民发出预警, 另一条是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广而告之。两种渠道都直接指向公众, 特别是“沿海37个市村町”, 这也是海啸预警真正的价值所在。日本为何能如此迅速向公众发出预警, 当时关注于大地震、海啸及核危机的我国媒体鲜有报道, 这可能是因为各种灾难接踵而至, 最先的预警情况反而容易被忽略掉。

这首先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据专家介绍, 人类对地震、海啸还无法做到提前预报, 只能在其发生后, 就可能带来的危害作出预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就是一个信息平台;而日本历来重视灾情预警研究, 海啸观测能力也很强。

检索发现, 2008年6月, 《东方早报》曾对日本的灾情预警体系做了详细介绍。当时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 但伤亡很少,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已研发7年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安装了接收装置的火车、飞机、电梯等, 在收到预警信号后, 可以迅速自动停止运行。2007年后, 提供预警的范围扩大到普通国民。2008年日本东北部地震发生3秒后, 电视上发布了预警, 这意味着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 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10多秒就得到了警报。上述报道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注意, 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国汶川地震发生后, 媒体正集中关注于我国的抗震救灾。

新华网的报道指出 (2) , 日本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建设“全民危机警报系统”, 由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短信、入室警报设备等多个媒介组成, 当地震仪器监测到初期微动, 并且震级达到4级以上时, 警报就直接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介发送出去, 而不必通过地方政府部门。这个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能远距离强行启动电视机或中断正在收看的电视节目改为播报预警。在使用这种技术时, 只要不切断电源, 用遥控器使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 就能使电视机收到危机警报后自动开启。也就是说, 日本的灾情预警已经能做到以秒计。东京非营利组织“即时地震信息联盟”的资料曾指出 (3) , 如果主震区能提前2秒获得警报, 其区域的死亡人数最高能减少25%;如果能提前5秒, 死亡人数最多则可减少80%———因为人可以在最短5秒的时间内对自己进行基本的保护措施。当然, 这是在国民训练有素的前提下。我国海啸预警专家于福江指出, 日本“具备将预警消息迅速发送给沿海居民的能力”。灾情分发系统又被称为海啸预警的“最后1公里”, “灾情分发如果到不了政府和老百姓手里, 前面的一切工作等于零”。

中国能在两分钟内预警近海海啸?

诸多媒体在转发“两分钟预警”消息时, 没有详细提及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手段、向谁预警, 是向有关抗灾、应急政府部门预警, 还是向最易受灾的沿海居民发出预警。

灾情分发途径、手段方面。我国灾害预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层层传递。“业务部门接收到数据, 十几分钟即可制作出预报, 20分钟可以发布出去。但预报一般只发到省一级, 如果再由省转到市, 市转到县, 县转到乡镇、村, 对应急而言, 时效太差, 效率太低。” (4) 据介绍, 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地区还没有警报器, 手机短信的方式尚在探索中, 敲锣打鼓等传统方式的疏散还是必要的。中科院主管的《科学时报》也说:“在演习这种有准备的情况下, 灾害预警最快也要半个小时才能通知到灾区。”

灾情所达的人群或地区方面。据报载 (5) , 美国研发的系统不但预警海啸的高度、到达时间, 还包括海啸淹没情况的模拟图。而我国尚无沿海海啸风险区划, “沿海哪些地方存在被淹没的威胁, 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说得出来”, 海啸预警的针对性和价值显然大大降低。现在能够做到把信息传至“政府有关部门”, 但何时能传递到普通公众, 实际上是个未知数。

详细分析上述报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此结论被相关专家也多次重述) :相比日本灾情分发系统的高效运转, “中国的差距相当大”, 在灾情分发的“最后1公里”上是个“短板”。难道一个月内我国的海啸预警能力就大幅提高?果真如此, 这些进展是如何取得的?

技术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海啸预警作为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非专业人士似乎难有资格评述。但技术问题与制度问题实际上难解难分, 技术进步的背后往往是制度、观念的突破。日本气象厅的一项法规即要求, 在一场地震被检测到的时候, 要马上把有关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警察机构、通信公司、电视媒体、海上保安厅、消防机构等, 并进一步发布至民宅、学校甚至船舶等地方。直接面向公众而不是层层传达, 这是日本高效的灾情分发体系背后的制度与理念支撑。

“预警”体系既包括专业技术层面的判断, 也包括更具社会意义的层面, 即如何把信息分发给公众, “跑赢最后1公里”。深究下去, 貌似纯专业技术层面的判断, 背后也有制度因素, 《法制日报》报道说:“如果要进行海啸预警, 首先要取得地震资料。在我国, 海啸的预警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地震局3个部门管理。目前, 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协调并不是很顺畅。” (6)

技术问题与公共信息发布的制度问题纠缠在了一起。矛盾的焦点集中体现在能不能通过广播电视、移动信息平台等实现强制预警播报, 信息直抵公众。据《法制日报》的报道, “目前我国尚无此相关规定”, “相反, 每年在电视台发布国家海洋预报相关灾情信息, 还需自掏一笔金额不小的占用频道费。同时, 灾情的短信群发系统每年也要向移动运营商支付十几万元的短信费” (7) 。令人欣慰的是, 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意识到这类公共信息的重要性和对提升传媒公信力的重要性, 一般都能及时滚动播出, 必要时中断正常节目进行直播。

如果再加上自然灾害预警本身的不确定性, 问题就更复杂了。《南方周末》采访的一位研究人员说:“在海啸预警当中, 有两种情况要做得准确。一种是大海啸来了, 你要预测它是不是确实能强到造成灾害。再一个是, 它如果很小, 你预测说它很大, 然后做了疏散, 也会造成很多的经济损失。”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 政府部门分发预警信息时的慎重不难理解, 而这种慎重会不会影响到“两分钟”?

公众如何理解科学

本文意不在班门弄斧考证“两分钟”是否属实, 而是借此探讨科学、新闻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西方科学史实际上是科学和社会以及公众之间复杂的历史。1690年9月25日在美国《公众事务报》 (Public Occurrences) 第一次出现科学报道‘Plague and Argues’ (瘟疫与理据———本文作者注) 以来, 在科学和公众之间悬挂的隔帘开始时开时合。” (8) 如果这种“隔帘”存在的话, 大众传媒应该是让它“时开时合”的力量之一。如今媒体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热衷于科技传播, 如果说“公众冷淡了科学”, 原因之一就是在当前各种社会问题风起云涌的背景下, 公众对科学进展、“器物文明”不再抱有天真的热情和幻想, 赶超世界的科技如果没有制度文明的支撑, 便提携不了民众“幸福感”, 所以人们难免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也出现了类似的公众态度的转向, 只不过原因、背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 科学报道主要是亲科学的, 媒体对科学报道的口吻是积极的。60年代后对科学报道改变的原因主要是:1.对战后科学颂扬后的失望;2.对技术失败, 尤其是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反应;3.受过科学教育的记者出现。” (9)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 经历了一个从“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范式的转移。什么是“公众理解科学”?1985年, 英国皇家学会正式发表报告《公众理解科学》, 意在改变二战以来英国公众对科学和技术逐步形成的保守、怀疑甚至是敌对的态度。如今, 一般认为“公众理解科学”至少由三方面组成: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的研究方式的理解;对科学到底对推动社会发展是如何起作用的理解。可以说, “公众理解科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育理性精神的人, “将科学精神注入国民文化”。“科学的含义不能是想当然的, 或者只是由某些有特权的权威提出来的。科学家往往将他们所熟悉的知识作为传播的内容, 但是,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性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10)

回顾本次中日海啸预警的报道过程, 可以看到科学、新闻与公众之间互动的轨迹。传媒报道刚开始可以说是忧心忡忡, 好似对中国海啸预警研究的“预警”。负责任的科学家们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媒体面向公众释疑解惑、普及知识。

令人奇怪的正是这“两分钟”报道。如果把它看做一个科研进展的发布, 则缺乏相关研究方式的介绍, 引人生疑。它回避了一个问题, 即“两分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公众该如何理解这个“两分钟”。从采访来看, 这则消息是在海洋局一个不相关的会议上一位专家提到的, 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公众关心的新闻点, 但却不见采访其他消息来源。美国“Saturday Review”的记者约翰·里尔说:“对其他领域发生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不受阻碍的探察精神和怀疑态度必须成为科学写作的标准。”从编辑角度来看, 精心选择这个信息点作为标题, 提高了新闻的被关注度, 回答了人们心里的问题。但是换成“公众理解科学”的角度, 这则简讯与其说解答了疑问, 不如说引起了更大的疑问:是实验室里的“两分钟”, 还是现实社会语境中的“两分钟”?

科学传播需要传播者 (科学家、编辑记者等) 注意到哪些内容不仅仅意味着科学, 而且也意味着“理解”。如果读了《南方周末》的一篇海啸预警报道, 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这篇报道介绍了世界前沿的海啸研究工作和面临的挑战, 并回溯了以往海啸预警实际的社会功效和公众反应, 说“正在研发中的海啸预报系统发挥了作用, 但没有快到足以帮助生活在仙台海岸的居民”。标题是《海啸预警:比较快, 但还不够》。 (本

参考文献

[1]《新京报》:《日本政府24小时应对地震:信息公开透明》, 2011年3月13日。

[2]乐绍延:《日本决定在2011年前建立全民危机警报系统》, http://news.sina.com.cn/w/2005-01-04/23075424610.shtml

[3]中评社:《当日本遭遇地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4]《人民日报》:《海啸预警, 还有不少空白区》, 2011年3月31日, 第9版。

[5]黄永明:《海啸预警:比较快, 但还不够》, 《南方周末》, 2011年3月17日。

[6][7][9]蔡岩红:《我国应对海啸尚存多种不足》, 《法制日报》, 2011年3月19日。

[8][10]李大光:《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解》, 《中华读书报》, 2005年4月13日。

社会预警 篇2

执法办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总则

为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法治理念的要求,紧紧围绕“及时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稳定风险,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减少涉法涉诉信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估、预警、防范、化解为主的办案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适应执法环境的深刻变化,切实解决自身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司法行政系统执法公信力、办案质量和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

(二)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把服务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办案质量,减少涉法涉诉信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

(三)坚持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机制和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决策程序,并将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范围和内容

(一)评估范围

1.涉及较大范围人民内部矛盾的、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案件调查。

2.涉及较大影响的涉法涉诉、重信重访问题的解决、处置决策。

3.各级党委或者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认为应当进行风险评估的事项。

5.其他应当进行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

(二)评估内容

1.合法性评估。评估重大事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否有充分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否经过报批和审查审批程序;群众合法利益是否等到保障等。

2.合理性评估。评估重大事项是否做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有机统一;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兼顾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到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人民群众特殊困难是否得到解决。

3.可行性评估。评估重大事项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是否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相关利益群体意见;是否开展宣传解释工作;是否有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出台时机是否成熟;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

4.安全性评估。评估重大事项是否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是否超出人民群众对影响的承受能力;是否会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是否有相

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等对策。

四、工作程序

(一)涉及矛盾纠纷的调解、调处,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定期召开案件研判会议,分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

(二)涉及2个以上部门的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由牵头部门负责进行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无牵头部门的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由局党委指定评估责任部门。

(三)上级部门要求或指定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事项。

五、预警机制

第一节预警范围

第一条 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根据具体案情分级提出预警:

(一)加害人、被害人双方对立情绪较大的;

(二)涉案人数众多的;

(三)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

(四)网络舆情反映强烈的;

(五)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

(六)有关机关协调处理的;

(七)科室内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的;

(八)检察委员会讨论意见分歧较大的;

(九)其它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形。

第二条 公诉科执法办案实行社会稳定风险三级预警机制。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风险,实行一级预警:

(一)当事人对检察机关拟作决定基本接受,不存在严

重分歧意见,信访可能性很小的;

(二)办案部门能够自行化解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风险,实行二级预警:

(一)当事人对检察机关拟作决定有一定意见可能引发上访或存在其它不确定信访因素的;

(二)一级预警后经处理仍有一定风险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风险,实行三级预警:

(一)当事人对检察机关办案有强烈意见,有明确信访苗头,息诉困难的;

(二)有可能引发告急访、越级访、到省访、进京访、群体访等非正常上访的;

(三)当事人有自杀、自残表现或有暴力倾向的;

(四)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五)二级预警后经处理仍存在现实风险的。

第二节预警程序

第三条 对执法办案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先由案件承办人自行评估并填写《执法办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表》。经评估无社会稳定风险的,则在表中注明即可;如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则应当提出预警意见和处理建议,由承办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分管院领导。

对执法办案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预警,应在对案件审查终结、报批处理决定时一并提出。

第四条 对二、三级预警,将《执法办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表》副本送本院控告检察部门。

第三节处理机制

第五条 对预警事项的处理实行分级负责制。

(一)对一级预警事项,由本科室负责处理。

(二)对二级预警事项,由本科室负责制订处理预案,分管院领导决定处理意见并负责处理。

(三)对三级预警事项,由分管院领导负责制订处理预案。必要时,应报告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处理意见。

第六条 对预警事项的处理实行首办责任制,由本科室先行负责处理,做好善后工作。自身无法处理的,应报告院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处理。

将二、三级预警事项的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控告申诉科。

第七条在办案时限允许的范围内,在作出案件处理决定的同时,应当妥善化解伴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力争所作决定达到法律、政治和社会效果的最优化;确因办案时限紧迫,可于作出决定后及时处理,力争把风险化解在首办环节,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第八条对社会敏感案件,可能引发媒体、网络舆情的,协助办公室、控告申诉科,及时应对处置、防范。

社会预警 篇3

然而至今令人喜忧参半的是,在“预警”和“应急”两者之中,我国政府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应急管理体系”,但“社会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却显得与之极不平衡。造成这种“半壁江山”的原因深刻而复杂,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有管理体制方面的,还有思想观念方面的等等。在此,由于篇幅和主旨所限,我们暂不探究。值得关注和令人欣慰的是,在落实中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指示精神中,有一支勇于探索并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

这支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即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阎耀军教授。阎教授现任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他很早就开始从事社会预测和预警研究工作,早在1998年就在天津社科院提出组建预测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并于2002年和2003年连续出版了两部社会预测和社会预警专著。2006年天津工业大学根据党中央多次提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阎耀军教授,正式组建了一个以社会预警与公共安全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

该研究所成立以后,在阎耀军教授的带领和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领域可谓异军突起。

在学术创新方面,该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课题,提出和建立了社会预测学的基础理论(《社会预测学基本原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初创了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理论与方法(《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前馈控制理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 《学术研究》2006.9;《天津大学学报》2009.4;国际应急管理会议2010.8《中国应急管理》2010.9)。

在实际应用方面,该所根据实际应用部门的需要,承接十多项省部级课题,开发了多种公共危机监测预警预控系统软件(中心城市社会稳定监测预警系统、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信访问题监测预警系统等);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十多个城市到该所学习培训,有二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该所专家讲学。国家安全部门、公安部门、维稳部门、信访部门以及国家民委等政府职能机构的领导多次造访该研究所。

在比较优势方面,该所与同行相比具有明显特色:

其一是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先发优势。该所研究人员早在1998年就开始研究社会预警问题,并于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同年就发表了全国第一部社会预警专著《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社会预警》;该所还开发出全国首批以《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并应用于实际部门。

其二是对复杂非物化现象计量研究的优势。对社会稳定或风险这类复杂非物化现象的计量,是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题。自上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并逐渐风行于世的“社会指标运动”提供了一种以社会指标为工具的计量方法后,许多人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定性(理论)研究,其后果是导致了众多缺乏理论支持的指标体系,从而导致计量效度和信度的低下。对此,该所提出“理论模型是统帅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灵魂”的观点(《社会科学报》2006),成功构建了“社会稳定理论模型”、“民族关系和谐模型”和“信访问题预警模型”,并据此构建计量指标体系,辅以多种现代计量方法,从而推进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和统一。

其三是以前馈控制为研究取向的特色优势。在理论上,肇始于维纳的控制论以反馈控制为其理论核心;在实践中,以“应急办”为代表的各类公共危机管理机构重心亦在反馈控制;而各类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都以危机的事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甚至危机的善后管理为中心。而该所的重点则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警管理”,强调“前馈控制”。他们认为:在当代高速运行的社会中,任何反馈控制都不能避免“时间滞差效应”,而时滞效应往往又会导致“潘多拉魔盒效应”,使得危机后果不可挽回。因此前馈控制应当是现代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该所的策略就是集中力量攻其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文理结合、四位一体集成创新优势。该所认为:理论、方法、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做到极致,都不能单独解决应用问题(有时甚至连科学认识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上述四个方面整合集成为一部“整车”,才能使科研产品由“好看”向“好用”转变。天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在这样的院校中如何发展软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该所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大尺度交叉、“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综合创新的道路,并初步显现出其他研究机构难以比拟的文理结合优势。该所研究人员不仅有管理学和社会学博士,还有数学博士、系统工程学博士、心理学博士、信息与计算机博士、情报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地理信息技术博士等等。该所开发的各种监测预警软件,就是多学科集成的产品。

科研业绩的取得和优势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执著探索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研究中,历来有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三个层次的说法,其中后者是最为困难的。所以较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投入多、耗时长、产出少而且风险大的科研活动,然而其实这种科研活动才是对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当今社会之所以被称之为“风险社会”,就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为了规避或者减弱风险,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各种社会预警系统,他们不仅形成了完备的科学体系,少数国家还开发出了用于规避风险的、被世人称之为国家安全新核武器的尖端产品“政策模拟器”。

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任务,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何在?阎耀军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他在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应急和预警何者更重要?”这一关键问题,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他认为,应急管理中以反馈控制为主的传统方式存在管理时滞问题,现代社会风险的“潘多拉魔盒效应”使“亡羊补牢”已经失效;而传统的预警方式—神灵性预警已被抛弃,经验性预警已经过时,哲理性预警亦难奏效,必须建立起在现代科学支持下的实证性预警系统,尤其要建立别人已有而我们还没有的国家安全新核武器—政策模拟器(社会风险模拟器)。以此认识为基础,研究所确定了明确的工作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文、理、工结合,多学科大尺度交叉的新型社会预警与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基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基地;开发有用的预警产品,探索和创造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紧密结合、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各方互动共赢,建立互利互惠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研机构。

第二,立足天津工业大学,拓展社会预警与公共危机管理学科建设;进军北京相关领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外脑和重要智囊团;依托中国未来研究会,成为网罗天津、北京、乃至全国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我国社会预警系统倾尽绵薄之力。

第三,在重视社会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实物性、工程性、实用性的研究工作,瞄准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拟器—“社会风险模拟器”,努力打造公共危机预警研究的强势品牌。

为了保障上述目标定位实现,该研究所设4个研究室:预警与应急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室、中外危机管理比较研究室、社会稳定与社会建设研究室、民族关系与民族事务管理研究室。除了研究所这个平台之外,还拥有两个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平台:中国未来研究会评估与预测分会和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他们汇集和整合各类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目前共有本校专、兼职研究人员10名(其中正高4名、副高3名,除1名硕士外全都是博士);此外该所还常年带研究生十多名;聘校外特邀研究员和高级学术顾问10名。虽然,这个研究所拥有的资源比起国内外著名的专业研究机构来说,可能还不算丰富,但是他们目标集中而明确:以系统动态分析为特色的理论模型研究,以社会指标理论和方法为特色的指标体系研究,以社会稳定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以强调前馈控制为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以上述内容为主的计算机软件研发。就是在这样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引导下,这个研究所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的脚步日益坚定,并会在此基础上,迈出新的步伐。

社会预警 篇4

关键词: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1 社会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

根据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社会风险相关理论及社会风险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在参考已有成果[1,2,3,4]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设计了由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AHP与Delphi法相结合来进行权重设置,如表1所示。

2 社会风险预警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均按照0—10计分,风险越大,得分越大,指标值的大小与社会风险发生概率呈正比关系。具体操作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以100%为参考基数,若实际值为Cij,实际值无量纲化分数=10-Cij·10。

第二类:以国际惯例为参照,如基尼系数、失业率、CPI指数、10%最高收入户平均收入与10%最低收入户平均收入之比等。

第三类:以较发达国家为参考,如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每万人警力配备人数、每万人中的律师人数等。

第四类:以国家全面小康要求为参照标准。如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等,这类指标可以达到国家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要求为参考, 达到全面小康指标为满意值, 在全国分

别选取发达地区、中等地区、较落后地区样本数据各5个,比照前面的方法得出落后平均数并将其作为不允许值,如指标属于极大型变量或极小型变量,可参照上述公式将实际值无量纲化。

第五类:以国家相关规定为参照标准。如自然灾害级别、事故灾难级别、公共卫生事件级别、社会安全事件级别,可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划为轻微,IV级,III级,II级,I级,并相应给分为2,4 ,6,8,10分。

第六类:以专家判断为参照,如世界经济衰退影响度,国外经济摩擦和制裁影响度等。可设计专家问卷调查表,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微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重大影响,严重影响六级,并相应给分为0,2,4,6,8,10分,实际值的无量纲化分数=∑CijPij,其中Pij为专家判断值为Cij的比例。

3 社会风险预警的评估模型

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和无量纲值后,在分析社会风险预警程度时,可以通过社会风险评价值的大小来反映社会风险预警程度[5]。结合表1及上述的分析,建立下列社会风险预警程度的计算公式:

SRD1j=ΙnWn=Ι1W1+Ι2W2++ΙnWn(1)SRDt=SRD1jW1j=SRD11W11+SRD12W12++SRD16W16(2)

式(1)中,SRD1j表示社会风险一级子系统的评价值,I代表指标无量纲值,W代表指标在社会风险预警一级指标体系中的权重,n是指标及其权重的序号。式(2)中,SRDt表示社会风险总评价值,SRD1j表示社会风险一级子系统的评价值,W1j代表社会风险预警一级指标在总体系中的权重,j是一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序号。这样,通过上述公式测量出社会风险各一级子系统评价值和社会风险总评价值,再根据表2,可判断社会风险一级子系统和总社会风险的险级,并用相应的预警信号灯予以标识。

4 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和1987~2007年的相关数据(1),并参考上述各表及公式,对我国1987~2007年的社会保障子系统、协调发展子系统、社会公平子系统、社会秩序子系统、社会安全子系统、社会舆情子系统以及社会总体风险进行模拟预警,其预警信号如图1至图7所示。

从预警信号图可以看出:

(1)就社会保障子系统预警实证分析看,1987~1994年一直处于重警区间,这是由于当时社会保障系统与经济改革不配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1995年开始,国家建立养老保险模式,预警指数逐渐下降进入中警区,1998年提出“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后,预警指数下降速度加快,但在2001~2002年,由于国企改革,失业率上升,预警指数再次略有反弹上升。2003年后,社会再就业制度逐步完善,预警指数再次下降,2006年起,国家开始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和医保比例迅速增长,社会保障子系统风险预警指数开始进入轻警区。

(2)就协调发展子系统预警实证分析而言,1987年处于无警状态,1988年由于CPI指数迅速上升,预警信号出现轻警,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得CPI居高不下,GDP增速明显下滑,预警指数处于重警状态。风波平息后,预警指数逐渐下降,1991年重新回到无警区间,一直到2005年,大部分年份都处于轻警和无警状态,这说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降低社会风险起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由于GDP增速过快,预警指数反弹上升,2007年GDP增速仍然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国际收支顺差太多,使得CPI指数逐步攀升,协调发展子系统预警信号进入中警区。

(3)社会公平子系统预警信号分析表明,1987~1991年预警信号处于中警状态,这是由于改革推进,城镇发展加速,农村步入改革的被动和次要状态,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1992~2000年,国家的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战略,使得地区差距扩大,农业增收仍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段其间社会预警信号处于重警状态,指数逐步攀升。2001年起,预警指数上升速度加快,这是因为改革深化,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阶层收入差距更加拉大,基尼系数开始突破国际警戒线0.4,社会公平子系统预警信号已逼近巨警状态。

(4)从社会秩序子系统预警信号图看,1987~1989年预警指数迅速从中警进入重警状态,主要是因为腐败 官倒等问题使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度明显下降,1989年的风波平息后,预警指数开始下降。1992~1997年,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得社会秩序子系统预警信号进入轻警区。1998~2003年,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村改革的滞后,涉农负担过重,预警指数又反弹上升到中警区。从2003年起,农民负担逐年下降,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秩序子系统预警指数开始下降并重新进入轻警区。

(5)从社会安全子系统预警信号分析,1987~2003年,除了几个特殊年份预警指数上升到中警状况外,绝大多数年份都处于轻警区间。从2003年至今,社会安全子系统预警信号已经一直处于中警区间,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上我国本来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发生,自然致灾因子更加活跃。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期,也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6)社会舆情子系统预警信号分析表明,“八九风波”平息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上升,社会舆情子系统预警指数一直处于轻警区间。但从2001年起,社会舆情指数在逐渐攀升,并于2006年和2007年进入中警区,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已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自然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近两年房价高居不下以及物价的上涨使得转型期各种矛盾更加尖锐。

(7)从社会总体风险预警信号图看,1987~2007年,除了1989年处于重警状态外,其余年份都处于轻警或中警区间。

参考文献

[1]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1).

社会预警 篇5

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

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社会舆论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一方面,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另一方面,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2006年11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因此,加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研究是迫切需要的。

一、公共管理语境下的舆情和网络舆情

1.舆情的涵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些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由于舆情本质上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因而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的地方对重大社会舆情缺乏预警,一旦事态发展成突发性事件后又手足无措,简单地把专政机关推到第一线,结果加重了群众的对抗情绪,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

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举措。2.网络舆情的现状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Chat Room)、博客(Blog)、维基(WIKI)、聚合新闻(RSS)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多种优势,但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范围都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网络舆论热点焦点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我国互联网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业务应用、技术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CNNIC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1.37亿户,上网计算机数量为5940万台,互联网站数达到78.8万个。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互联网已演化成一个虚拟社会,加上其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它来表达自身真实的想法。随着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逐渐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影响。但由于网络舆论是个“自由超市”,加上内容“把关人”缺席,随之无可避免地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因此网络舆情的爆发以“内容威胁”的形式逐渐对社会公共安

全形成威胁。3.网络舆情内容的表现形态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内容的表现形态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1)网络空间一定量度和强度的共同意见才是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网络舆情,议论惟有借助网络虚拟空间,且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又是具有一定量度的议论,即达到一定量的持热点透视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柯健—32—红旗文稿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社会舆论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一方面,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另一方面,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2006年11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因此,加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研究是迫切需要的。

一、公共管理语境下的舆情和网络舆情

1.舆情的涵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些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由于舆情本质上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关

系的反映,因而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的地方对重大社会舆情缺乏预警,一旦事态发展成突发性事件后又手足无措,简单地把专政机关推到第一线,结果加重了群众的对抗情绪,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举措。2.网络舆情的现状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Chat Room)、博客(Blog)、维基(WIKI)、聚合新闻(RSS)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多种优势,但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范围都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网络舆论热点焦点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我国互联网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业务应用、技术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CNNIC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1.37亿户,上网计算机数量为5940万台,互联网站数达到78.8万个。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互联网已演化成一个虚拟社会,加上其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它

社会预警 篇6

摘要:出口企业的预警能力贫困是我国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从我国出口企业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出发,分析了我国出口企业社会资本预警能力的贫困,构建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反倾销预警能力机制,包括与进口商的关系构建预警机制、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关系构建预警机制和与进口国媒体关系构建预警机制。

关键词:反倾销;出口企业;能力贫困;社会资本;预警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出口产品也面临着贸易伙伴国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与贸易限制,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借用包括“合法”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之名在内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就反倾销而言,199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遭受国外反倾销最多的目标国家,且他国对我国提起的反倾销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去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欧美国家中大肆抬头,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甚至认为要重新审视全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我国的贸易形势非常严峻。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0起。从表面上看。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经济政策、交易惯例的差异等方面,但究其实质是国家的国际地位和长远的经济利益角逐。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预警能力贫困是我国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出口企业的信息竞争情报预警能力、宏观信息预警能力和社会资本预警能力等方面存在贫困,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信息预警能力机制的构建,其他方面的预警能力机制的构建将另文进行论述。

一、社会资本预警能力对遭受反倾销企业的作用

社会资本是指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西方国家甚至把社会资本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社会资本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理解为网络、规则与信任。当今社会系统日趋复杂。企业不可能自我封闭,而是在不断地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知识、能量等资源交换。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团结协作和友好合作,社会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社会资本已经成为获取稀缺资源的一种结构安排,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发挥信息搜集和传递功能,为企业获取机会利益提供有利条件。我国出口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时,如果能够具备良好的社会资本,那么企业在反倾销预警应诉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反倾销的预警能力,

二、我国出口企业社会资本预警能力存在的贫困

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是指出口企业受到反倾销起诉时,进口商、本国同行业竞争企业和进口国媒体及时向出口企业传达信息的能力。

1与供应商的社会资本贫困。贸易过程中,进口商、转销商、代理商和我国出口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通过与进口商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进口商可以主动与我国同类产品厂家进行联系和沟通,摸清同类产品在国内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出口产品是否对进口国相同产业造成损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力的抗辩材料和证据。即使最终被判为倾销,需要寻找“替代国价格”时,由于大进口商有遍布全球的营销渠道和信息网略,企业可以根据分析的数据迅速找到较为有利的替代国,而不至于临时随便找一个替代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而,由于进口国需要了解本国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产品信息,我国企业对其多采取相对的保守的态度。为避免进口商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往来,出口企业尽可能地避免为进口商提供此类信息。

2与竞争对手的社会资本贫困。出口企业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渠道多样,既可从进口商那里,也可从竞争对手处获取。出口企业之间如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资本,将各自拥有的互补资源(包括资本、人力、知识等)结合在一起,加速技术、信息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更加快速、有效地利用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术。反倾销起诉带来的是对国内整个行业的损害,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因此必须由出口企业和同行业竞争对手同时面对。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进口商,保住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我国同行业出口企业之间并没有深度的信息交流,即便存在交流也多数是表面的形式主义交流。这与我国的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有关。然而也由于这个原因,一旦爆发反倾销起诉,由于缺乏信息交流,预先知晓的企业不能及时地联合其他企业积极应对,最终导致了企业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3与媒体的社会资本贫困。媒体永远是最先知晓信息的组织。同样。进口国媒体也最有可能预先知晓反倾销起诉的信息。然而,我国多数出口企业的战略决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出口产品上,没有制定长远“走出去”的战略决策,缺乏与进口国媒体交流的意识,降低了企业第一时间获得反倾销起诉情报的可能性。由于信息交流的缺乏。淡化了出口企业和进口商、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进口国媒体之间的关系,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这就造成了进口商和同行业竞争对手信息的相对缺失,最终导致进口商和进口国媒体在反倾销起诉前不能及时通知出口企业,在应诉过程中也不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抗辩证据:国内同行业企业也因为不能积极组织应对而使得整个行业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我国出口企业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的构建

社会资本预警机制包括与进口商的关系构建预警机制、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关系构建预警机制和与进口国媒体关系构建预警机制。

1与进口商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进口商和应诉公司在应诉方面的利益一致性,为进口商与出口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奠定了基础。

(1)进口商为出口企业及时提供信息。一方面,进口商在进口国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在反倾销起诉之前,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出口企业,以便出口企业积极做出应对。另一方面,反倾销法中明确规定反倾销制裁要考虑公共利益,即在采取倾销幅度认定等反倾销制裁措施的过程中,除考虑国内相关产业的利益损害之外,还要重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利益。进口商对于进口国市场比较了解,一旦我国出口企业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其中一部分也会转变为进口商的进口成本,影响到中间商和消费者的公共利益。如果能通过进口商争取到消费者和中间生产商的支持,使反倾销调查机构考虑到公共利益,将提高反倾销应诉的胜诉几率。

(2)出口企业为进口商提供国内行业信息。为了能够使进口商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出口企业提供情报,出口企业也必须为进口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进口商而言,最

重要的信息无非我国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虽然进口商通过自身的情报系统也可以获得一部分,但是肯定没有熟知国内情况的出口企业拥有的多。尽管出口企业为进口商提供此类信息可能会对自身业务量产生一定得影响,但是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进口商也可以利用此类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有力的抗辩证据。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出口国企业应该为进口商提供适宜范围内整个行业的信息。

2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反倾销应诉过程中,需要整个行业积极应对而不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因此,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出口企业应该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情报交流关系。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出口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反倾销预警信息交流关系。各个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情报部门。拥有独立的情报系统,但是其情报覆盖面肯定存在一点的缺陷。通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建立信息交流关系,一旦有一方获得反倾销起诉消息,立刻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积极争取整个行业的共同支持,获得应诉的主动权。

3与进口国媒体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对出口企业来说,与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对于企业反倾销应诉和战略发展都有较大的裨益。

(1)反倾销应诉方面。在所在国内,各国媒体都拥有着最宽泛的信息网。在反倾销起诉之前,媒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相关信息,这是出口企业设置是进口商所力所不及的。因此,与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反倾销起诉的相关信息,继而做出最及时的应对举措。相应地,作为回报,企业与进口国媒体之间也要建立一定的业务往来关系

(2)战略发展方面。出口国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都存在着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短期发展战略方面,出口企业与进口国媒体建立信息交流往来,可以及时了解进口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相关进口商的竞争情报,有利于企业及时进行出口调整。长期战略方面,随着出口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资金的累积,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直接将市场拓展到国外市场,即实施“走出去”战略。与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关系,通过及时获取国外市场的信息,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制定完善的国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目标国经营发展。

通过与进口商、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出口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企业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为企业的反倾销预警应诉和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公平贸易局,2008年及2009年1月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情况[DB/OL],[2 009-02-09],ht tp://gpj,mofcom,gov,cn/aart icle/subject/mymcYdf sub 3ectdd009 02009 02 06033881,html

2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2)

3郭锦,我国企业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的对策和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

4戴勇,宋耘,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现代管理科学,2007,(5):56-5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07SJB7900 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SH008)。

作者简介:章仁俊,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锋,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张和超,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社会预警 篇7

一、河北省社会突发性事件预警及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

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特点, 河北省已经制定了地方性应急预案。同时, 也出台了大量规范、指引政府行为的规范性文件, 以应对突发性事件。自2006年以来, 河北省各级各部门在完善地方应急预案, 健全应急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预警及应急机制的建立缺乏全面的社会基础。

无论是国家级预警及应急机制, 还是地方级的应急机制, 都是以现代城市社会为背景建立的。应当看到, 公共安全是有关社会整体发展的共同问题, 它不但反映在城市生活中, 也反映在农村的生活中, 而由于农村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其本身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较城市社会来说要弱得多, 所以预警及应急机制不但不能忽视农村社会, 反而应加强农村社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以促进社会整体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二) 预警及应急机制缺乏必要的物质运行条件。

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及应急机制是关于针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预测、警示以及应对策略、保障手段等行为的总和。预警及应急机制是由静态的规范与动态的规范运行组成。我国及地方各级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静态规范现在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 虽然还有不完善之处, 但基本上构成了中央、地方以及部门应急体系的框架。但对机制下各要素的运作以达到预防、减少危机发生可能性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表现之一, 对物质

1.诺斯.交易成本、制度与经济史[J].经济译文, 1994, 2条件的依赖性认识不够。有效的应急机制必然需要强大的物质条件支持, 为其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各种技术设备以作出精确的预测和实施有效的救助行为。应当说, 对此我们并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

(三) 预警及应急机制缺乏必要的人际运行条件。

应急机制的参与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一般公众。无论是国家工作人员, 还是一般社会公众, 都应具备一定的突发事件的风险意识和公益意识。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 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 必须强化对突发性事件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灵敏度, 同时, 也应强化自身的公益意识,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性。

(四) 预警及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内部要素缺乏必要的协调性。

无论是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地方总体应急预案, 还是部门应急预案, 都涉及到运行机制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问题。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措施时必然会涉及到诸如公安、卫生、交通等若干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这些部门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实现职权的有效运行, 在应急预案中必须进行规定。而行政职权的分配与行使有着既定的规则, 违规行使行政职权可能会产生行政不当或行政违法的法律效果。而应急机制的运行具有紧急性、急迫性的特点, 传统的既有行政职权的分配无法在预警及应急机制中得到有效的运行, 因此, 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特定条件下行政职权的分配与协调问题进行规定, 使行政行为有法可依, 以规范行政机关特定环境下的职权行为。

二、河北省预警及应急机制改革与完善建议

(一) 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

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测、警示以及应对等行为都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来完成的, 因此, 政府实施管理的观念、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应急措施采取的效果。从行政管理观念角度来说, 传统的政府行政职权具有不间断性、主动性的特点, 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强调的是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财产的损失, 而对灾害期间社会关系的运转并不关注。而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 如何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同时, 维护政府的运行功能和公信度、维护非正常状态下的社会正常运转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护公共财产等是政府特殊时期行政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既有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各主管行政机关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统一性和公共安全意识。一方面, 在行政管理行为的实施过程中, 政府部门普遍还是各自为政, 缺乏协调性与统一性, 公共安全意识淡薄, 部门预案还是仅限于考虑本部门、本领域的专业规划, 很少考虑与其他部门权限的整合和协调;另一方面, 非公共安全领域的行政行为缺乏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的理念。因此, 必须整合、协调各机关的行政职权, 达到行政职权配给、行使的最佳效果。

(二) 全民参与机制的建立。

在应急机制系统中, 仅仅依靠政府行政职能的加强与转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应急机制设立的目的。因此, 培训、强化公众的忧患与安全意识, 发挥其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行为是应急机制改革与完善的必要内容。具体来讲, 基层群众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定期组织所辖区的公民进行安全和减灾防灾基础知识的学习;事故多发单位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单位应当对其所属的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和灾难救助知识的训练。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学习与教育, 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公益意识不断增强, 必然会有利于预警及应急机制的高效、良性运行。

(三) 落后地区及农村预警及应急机制的建立。

就目前情况来说, 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固有存在的, 就公共安全的保障与应对能力来说, 农村无法与城市相比较。数据显示, 中国近70%的火灾和60%的火灾死亡人员发生在农村, 而农村对防止火灾等自然灾害完全还是一种不设防的状态。绝大多数的乡村没有专业的消防力量, 出现火灾只能向县城消防部门求救, 但可能由于路途遥远或其他原因, 无法得到有效救助。可见, 就河北省以及全国来看, 农村以及个别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意识以及应对能力相对滞后。因此, 加快制定农村预警及应急预案是打破地区差异,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 新闻媒体参与者地位的确立。

突发性事件是对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破坏或损害。作为公共利益的共同享有者的公众对此有一定的知悉权。而根据相关的规定, 行政机关有义务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外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 以使公众了解危害的程度、危害后果以及危害发生后政府的行为等, 这也是现代行政管理领域行政权必要的内容。因此, 除了行政机关对外进行应急行为的公告外, 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以达到扩展应急行为信息, 监督行政机关行为的目的。在我国现有的应急机制里, 新闻媒体的介入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 在以后的立法中应对此进行规定。

(五)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应急措施的物质条件。

在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中, 涉及到了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供给与消耗, 特别是后期的恢复阶段更是需要强大的物力与财力的支持。以各级应急预案来看, 应急机制中资金或物质保障都主要是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来负担的。而对中央财政的负担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众所周知, 各地方人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各有不同, 如果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那么在个别地方应急管理机制将很难运行起来, 所谓的应急管理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应扩展资金的投入方式。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包括国际组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缓和社会矛盾。

社会预警 篇8

1.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1)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基础。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方法。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观测的显在变量, 也可能包含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替代多重回归、通径分析、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 清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测量方程用来描述隐变量和显变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写成如下通式:

结构方程用来描述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关系, 可以写成如下通式:

(2) 透明度、社会信任结构方程。

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假设1: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的透明度高会给社会信任透明度带来正效应。

假设2: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的透明度高会给社会信任透明度带来正效应。

假设3:食品来源的透明度高会给社会信任透明度带来正效应。

(1) 变量度量。

本研究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的现实情况,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食品相关危害的关心程度、食品供应链上的参与主体和监管部门的信任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设计了20个题目, 针对食品安全信任透明度有3个可测指标。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分量表法, 衡量各指标对于食品安全信任透明度的影响。

(2) 假设检验及结果。

本研究将使用LISREL8.70软件, 利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上文提出的3点假设进行数据检验。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的原因是:很多社会、心理研究中涉及的变量都是不能准确、直接测量的潜变量, 只能通过一些外显观测变量间接测量。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妥善处理这些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而结构方程模型能同时处理潜变量及观测变量。由表1的各项拟合指标可知, 本研究模型的拟合度比较理想, 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可以用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研究假设的验证。

各个显著变量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间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

本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和食品来源的透明度与社会信任透明度的路径系数都非常高, 而且统计结果在0.1范围内显著, 表明这2个变量对社会信任透明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 因此, 假设2和假设3得到支持, 但是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的透明度与社会信任透明度的路径系数为负, 因此假设1不支持。

(3)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结构方程。

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假设1: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采集方面的预警度高会给社会食品预警带来正效应。

假设2:政府在食品安全分析方面预警度高会给社会食品预警带来正效应。

假设3:政府在食品安全预警通报方面的效率提高会给社会食品预警带来正效应。

假设4:政府在食品安全预案运用方面的预警度高会给社会食品预警带来正效应。

假设5:政府在食品安全结果处理的预警度高会给社会食品预警带来正

利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上述5点假设进行数据检验 (见表3) 。

各个显著变量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间的路径关系如图4所示。

本研究结果参见表3。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采集方面的预警度, 在食品安全分析方面的预警度和提高食品安全预警通报效率方面的路径系数都非常高, 且统计结果在0.1范围内显著, 表明上述3个变量对社会食品预警都会带来效果显著的正效应。因此, 经检验, 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得到支持, 但是由于假设4和假设5的路径系数为负, 因此不支持。

2. 应用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1) 开展食品安全普查,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开展全区性的食品安全专项普查工作, 建立动态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合理划分重点监管地区和薄弱环节, 定期集中开展监督抽查和专项检查, 依法查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2) 建立食品安全强势检测体系。

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资源, 建立统一、权威、强势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食品安全监测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3)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通过收集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制定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计划, 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及分析评估工作, 及时获取危险性评价资料。

(4) 分离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利益, 加强企业经营文化建设。

形成检测机构、食品行业协会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连带责任机制, 促进政府权力下放社会, 重视企业合法诚信经营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提高。

(5) 加强政府、食品企业、科学界与消费者的风险交流。

建立电子通信系统和快速预警系统, 与已确定风险信息进行交换, 提高基于风险评估基础上的专家和科学家的影响力, 加强政府的公众科普工作。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天。然而,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敲响了人们打好“保胃战”的警钟。基于当下的食品安全现状, 文章通过食品安全透明度、社会信任度及预警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方程体系, 动态检测了可测与变量因素, 针对得出的结果和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透明度,社会信任,预警体系,结构方程模型

参考文献

[1]唐晓纯, 苟变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食品科学, 2005 (12) .

[2]王冀宁, 潘志颖.利益均衡演化和社会信任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J].求索, 2011 (9) .

[3]张潮, 徐东明, 熊居宏, 李庆英.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8) .

[4]郑培, 吴功才, 王海明, 方力.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7) .

社会预警 篇9

一、财务预警体系构建

财务预警体系是为了防止企业出现突然警情而建立的报警和实施系统。它通过一系列单项指标或综合性指标的测定,评判企业财务状况;当风险接近预警线时及时向经营者提出预警,以采取措施,避免企业出现危机。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还可以对影响或决定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掌握其未来变化的趋势,并由此判断财务经营风险的性质及其影响程度。

财务预警系统明显的特性是预测性,根据预警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判定企业财务状况的走势,判明风险的高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是紧密围绕着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应用而完成的。

(一)财务预警范围

本文所谈及的预警监控体系适用于集团公司和集团下属的企业单位。其构成是:财务预警体系包括集团的财务预警和单个企业的财务预警;集团的财务预警和单个企业的财务预警又各自包括整体预警和分项预警。

(二)财务预警流程

实施财务预警前后有个过程,这就是财务预警的流程。企业财务预警的流程大体为:首先,采集各类与企业财务活动有关的信息,以把握企业的情况;其次,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企业进行测试,判断企业处于何种状态;然后,就企业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此后,根据查找出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重新调整相关决策;接下来,将新的决策与措施落实到生产经营中,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过程。然后,再从生产经营中重新采集信息,开始第二次财务预警过程。

(三)财务预警系统

不论是企业集团还是单个企业,都有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都需要进行财务预警。为了使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更加有效地使用预警体系,可以考虑从综合预警(或称整体预警)和分项目预警两个层面建立初步预警系统。

1. 综合预警体系(整体预警系统)

(1)风险分级。

在这一体系中,企业的整体风险分成四级:

第一级,高度危险。

此时企业已经陷入财务危机,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和补救;如果没有很有效的整顿措施,就要考虑对企业关停并转,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级,中度危险。

此时企业显露出部分风险,这些风险开始对企业产生影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导致高度风险并使企业经营无法继续。

第三级,低度风险。

此时财务危机刚刚开始发作,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指标中,个别指标开始恶化。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跟踪这些风险,采取措施避免其进一步发展。

第四级,警惕状态。

此时风险不大,个别指标出现一些波动,有不安全的苗头。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关注这一状况,分析原因,考虑是否采取措施,制止这一状况的继续。

(2)测试指标。

测试企业整体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十个:

其中前三个指标,即纯资产负债率>1、毛利率<0、研发投入(R&D)比率=0,任一项出现异常,即可以判定企业整体风险为一级。

后七个指标,即成本费用税金利润率<0、净资产收益率<0、收入增长率<0、净利增长率<0、经营现金流量指数<1、应收账款周转率<1、对外投资收益率<0中有任何四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可以断定企业处于一级风险状态;当这七个指标中有任意三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可以断定企业处于二级风险状态;当这七个指标中有任意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可以判定企业处于三级风险状态;当这七个指标中任意一个指标出现异常,说明企业处于四级风险状态。

通过这一体系,企业管理者就能够判断企业的整体综合风险,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2. 分项目的风险预警体系

进行分项目的财务预警,首先需明辨风险的类别。项目的财务风险一般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偿债能力风险、盈利能力风险、持续发展能力风险、投资收益质量风险。其次,再区分各风险中的指标类型,比如,偿债能力风险是短期偿债风险还是长期偿债风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接下来便要对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发生风险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这里对风险的分析,是从一般意义上进行的,对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风险,还要单独调查。

风险的四种类型(偿债风险、盈利风险、持续发展风险、投资质量风险),各包含若干财务指标。其中说明偿债风险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说明盈利风险的指标有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说明持续发展风险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说明投资质量风险的指标有投资收益和长期投资。

下面以偿债风险及其相关指标为例,说明项目预警分析的方法。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综合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是将实际的资产负债率数与历史数比较,以发现其中的问题。一般来说,引起资产负债率发生变化的无非是几种原因:第一,资产减少,负债增加,这当然会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第二,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但资产减少的幅度大,这也会引起资产负债率的上升;第三,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但负债增加的幅度大,这同样会引起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而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又具体分为流动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负债的增加和减少,则可具体分为流动负债的增加和减少、长期负债的增加和减少。

资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规模缩小,应具体分析是经营亏损,还是调整产业结构、处置不良资产,或是别的原因造成的。负债增加则要结合原有负债程度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债务性质进行分析。

如果资产负债率稍高,但速动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并不太高,则偿债风险不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财务杠杆使用充分,发展比较有活力。但资产负债率过高,则企业的偿债能力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速动比率的分析也是将实际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并发现问题。流动负债增加或速动资产减少,都会导致速动比率的下降。其中引起速动资产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应收账款减少和现金减少两种。再进一步分析,应收账款减少主要是因为应收账款周转快或者项目的规模压缩;现金减少主要是因为现金流通速度加快或项目的规模压缩。

如果应收账款或现金周转快,速动比率稍低,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尚且不大;如果速动比率很低,而应收账款和现金周转也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分析,仍是将实际数据与历史数据做比较。息税前利润的减少和财务费用的增加,是已获利息倍数恶化的原因。就息税前利润而言,营业利润减少和非营业利润减少都会导致它的减少;而营业利润的减少,又无非是因为营业收入降低或营业费用上升。就财务费用而言,它的增加原因可具体分为短期负债增加、长期负债增加所导致的,以及税率增加所导致的。

如果企业盈利能力强,即使息税前利润稍低,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也不会太大;如果企业营业利润很好,即使非经营性利润欠佳,亦不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过大影响。

(4)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通过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较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发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恶化,可以考虑是否由于经营现金净流入减少或流动负债增加所引起的。如果是因为经营现金净流入减少而引起的,可再从经营现金收入减少或经营现金支出增加两方面查找原因。

如果企业利润很高,但现金很少,必将对其偿债能力产生影响。企业现金流量是影响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辅助预警——非财务因素

对企业的财务预警分析除了使用财务指标外,还可以辅助使用些非财务的指标和方法。这些非财务的指标和方法,可以弥补单纯使用财务指标的缺陷和不足。财务预警分析中常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是经济增加值,非财务方法则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一)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起源于剩余收益,强调的是一家公司若要创造财富,赚取的收益必须要大于它的资本成本。简单地说,经济增加值指标等于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这里所指的资本成本不仅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而且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其中债务资本是债权人提供的短期和长期贷款,但不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商业信用负债。股本资本则指的是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金额,或者是企业投资者其他形式的投入资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等于税后净利润加上利息支出部分(如果税后净利润的计算中已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则应加回),亦即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包括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因此,它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资本结构的情况下公司经营所获得的税后利润,也即全部资本的税后投资收益,反映了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

经济增加值以公式表示如下:

EVAt=Pt-KAt-1

其中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t-1是公司期初的经济价值。Pt是经调整后的净利润。

在考核一个企业业绩的时候,如果经济增加值为正,说明企业创造了新价值;反之,则表明企业的业绩未满足投资者的最低期望;如果经济增加值为零,则说明企业创造的收益仅能满足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最低期望,没有形成新的、更多的价值。

(二)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即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大小进行预警分析。具体说来,若企业的内控制度比较健全,而且执行比较到位,则单位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否则,财务风险较大。

社会预警 篇10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 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 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发出预警信号, 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提出了筹资活动环节设置预警指标和警度、提出预警对策, 并结合A A A通讯有限公司的实例加以说明。

一、AAA通讯有限公司财务状况

二、企业筹资活动财务预警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筹资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旦资金链条中断, 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 企业信誉丧失, 银行停止信贷支持, 供应商不敢提供商业信用, 最终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经营。

企业筹资渠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权益性筹资, 包括企业的资本金及由此衍生的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另一类是债务性筹资。

对于权益性筹资而言, 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 它是属于企业的自有资金, 这部分筹入资金的风险, 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正是由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 从而使得这种筹资方式, 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具体表现在资金使用效果低下, 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 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 使筹资难度加大, 资金成本上升。

对于债务性筹资这一类筹资活动而言, 筹资风险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借入资金均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 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效益, 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 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例如向银行支付罚息, 低价拍卖抵押财产, 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等, 严重的则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 借款筹资的风险, 表现为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

此外, 企业筹入资金的两大渠道的结构比例不合理, 也会影响到资金成本的高低和资金使用效果的大小, 影响到借入资金的偿还和投资报酬期望的实现。因此, 筹资风险具体有债务性筹资的风险、权益性筹资的风险和筹资结构风险三种表现形式。

1. 筹资环节财务危机主要表现有

(1) 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的财务危机。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 或是企业现金流出现困境, 必将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信用风险甚至导致诉讼或破产危机。 (2) 利率变动风险。企业在负债期间, 由于通货膨胀等的影响, 负债利率发生增长变化而导致企业资本成本上升, 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3) 再筹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负债比率加大, 相应地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财务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财务失败。虽然很多企业在财务失败后能够采取了债务重组、资产重组、拍卖等很多补救措施, 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补救措施都会使股东或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财务预警系统就是这样一种机制, 使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提前发现财务恶化的信号,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2. 筹资环节预警指标及其使用

三、企业筹资财务危机预警的排警对策

1. 正确选择筹资方式

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 企业筹资渠道单一,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筹资渠道会逐步多样化。因此, 需要正确选择筹资方式, 选择标准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指筹资方案选择的安全渠道有无问题。经济性研究是指综合资金成本率越低越好。安全性研究是指筹资风险对筹资目标和项目建设影响的程度。重点是分析风险潜在的危险, 确定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导致项目延期、停建或失败的可能性。

2. 合理确定财务结构, 控制负债经营风险

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 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 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在评价、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时, 必须考虑多种因素, 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1) 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规模大、经济实力、竞争能力、互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 其偿债能力相应较强, 债务资本可以高些。 (2) 企业销售收入的成长率和稳定性。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大, 且持续时间长的企业债务资本可以高些。相反, 企业若销售收入不稳定, 经营风险高, 现金回流时间与数额不稳定, 债务资本必须低些。 (3) 资产结构的影响。资产结构合理是优化财务结构的重要条件。企业的偿债风险大小, 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资产风险大小。只要资产风险价值能够顺利实现和得到补偿, 企业偿债也就不存在风险。但这是以资产结构与财务结构存在合理对称关系为前提, 否则, 即使资产价值得以实现和补偿, 财务风险仍然会由于企业收入与支付期不一致而继续存在。资产结构与财务结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需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确定。一般说来, 有三种对称关系, 即:保守的结构, 流动资产由短期债务资本和长期资本来保证, 财务风险相对小些;冒险的结构, 短期债务资本作为全部流动资产和部分长期资产的来源, 风险大, 资金成本较低;中庸的结构, 流动资产与短期债务资本比例相同, 具有潜在的财务风险。 (4) 财务结构的弹性分析。指资本要素从一种形式调到另一种形式的可能性, 即随时清欠、退还和转换的可能性。弹性较强, 则企业债务资本可以略高;反之, 债务资本略低。 (5)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财务状况越好, 变现能力越强, 偿债能力越强, 越有能力负担财务风险, 因而债务资本可以适当增加。

3. 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规避利率风险

根据利率走势, 把握其发展趋势, 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 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 也应尽量少筹资, 不得不筹的资金, 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 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 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 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4. 在本案例中, AAA通讯有限公司的2005年末的筹资预警指标如下

资产负债率=25812/50121=51.5%

流动比率=15883/25812=0.615

总资产收益率=4018/ (44352+50121) /2=8.51%

净资产收益率=4018/ (21408+24309) /2=15.1%

短期负债比率=100%

已获利息倍数=6.97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 AAA通讯有限公司的筹资状况出现轻警状态, 总体负债比率尚可, 但是短期负债比率很高, 短期内有很大的偿还压力。较高的负债比率在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 能够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但是当企业经营状况转差时, 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5. 排警对策。调整筹资结构, 适当的减少短期负债, 考虑引入长期负债, 密切注意企业的经营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强:企业失败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年

[2]周昌仕: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模型及其运用.浙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 第2期

[3]李凤鸣:筹资风险与防范.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年

[4]宋慧斌: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财务通讯, 2001年9月

小心!高温预警也是健康预警 篇11

高温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2007年6月开始实施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把高温预警信号分为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40℃以上。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

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

众所周知,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4℃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在30℃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首先,高温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如对人体体温调节带来影响,而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钠、钾、钙、镁、维生素等,若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循环衰竭、热痉挛等;如果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上升;有的人会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如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如不及时补充,还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其次,高温环境下会造成中暑性疾病。如热射病,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肛门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患者有明显的肌痉挛时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再次,自然界升温对人体健康也有着间接影响。一是为蚊子、苍蝇等提供了更好的孽生条件,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佳的传播环境,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二是高温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大气层有害气体的浓度,易患上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疾病。

另外,炎热的天气会使人心烦意乱,也就是“情绪中暑”。患者常常表现为心烦气躁、爱发脾气。比如常因鸡毛蒜皮的事,与家人或同事闹别扭,自己觉得老是心神不宁,思维紊乱,反应迟钝。

社会预警 篇12

有人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检测监管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一套预警系统,该系统包括样品信息采集和综合信息管理,以及预警信息生成[1]。笔者拟在分析水产畜牧产品安全意义的基础上,探讨水产畜牧产品预警理论和方法,促进水产畜牧产品突发安全事件及时解决,减少损失。

1 预警系统理论研究的意义

水产畜牧产品安全问题是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说,确保我国水产畜牧产品安全具有生活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预警系统理论的研究能减少突发性重大水产畜牧产品安全问题,对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协调发展,对于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预警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2. 1 黑色预警方法

黑色预警方法,又叫时间序列法,这种预警方法不引进警兆自变量,只考察警兆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征。例如,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有可能爆发的流感,每年夏季都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等。各种商情指数、预期合成指数、商业循环指数、经济扩散指数、经济波动图等都可以看作是黑色预警法的应用。

2. 2 蓝色预警方法

蓝色预警方法侧重定量分析,根据风险征兆等级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具体分为两种模式: 1) 指数预警法,即利用警兆指标合成的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扩散指数,是指全部警兆指数中个数处于上升的警兆指数所占比重。当这一指数大于0. 5 时,表示警兆指标中有半数处于上升,即风险正在上升; 如果小于0. 5,则表示半数以上警兆指数下降,即风险正在下降。总体上,指数预警法通过指定扩散指数和综合指数预警法来监控对象的发展状态,由此该方法更侧重于宏观预警。该法需求数据较多,需要大量数据,预见时间较短。2) 统计预警法,是对警兆与警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其先导长度和先导强度,再根据警兆变动情况,确定各警兆的警级,结合警兆的重要性进行警级综合,最后预报警度。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统计方法来探究监控对象的发展规律,具有数据收集相对简单,监控输入的变量比较少,运行简便,在房地产和财务管理中运用较多。该法既可反应指标的综合结果,又可以观测监控对象的波动,但是对数据样本有较高的要求。

2. 3 红色预警方法

红色预警方法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其流程是: 首先对影响警素变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其次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 最后结合风险分析专家的直觉和经验进行预警。

2. 4 灰色预警方法

灰色预警方法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邓聚龙教授于1982 年提出的灰色理论的基础发展而来的。灰色理论是一门研究解决信息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并带有不确定性现象的应用数学学科,而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现象的系统被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从控制理论的全新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建模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系统中的各种基础数据的关联性及其量的测度进行分析和数学处理,用“灰数据映射”方法来处理随机量和发现规律,使系统的发展从不知到已知,从少量已知到知之较多,逐渐减少系统的灰度值,增加白度,达到在更高层次上了解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等机制。

灰色系统理论是基于关联空间、光滑离散函数等概念定义灰导数与灰微分方程,进而用离散数据建立微分方程形式的动态模型,灰色系统建模有GM( 1,1) ,GM( 1,N) ,GM( 0,N) ,Verhulst,GM( 2. 1) 这几种主要模型,其中GM( 1,1) 单数列微分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和外推特性,该模型所需的最少数据只要4 个即可,适合用于贫数据,不确定信息系统的预测。经过国内外多个领域的应用验证,该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且使用简单; 既可用于软科学,如社会、军事、经济等,又可以用于硬科学,如工业生产的预测控制。另外,多数列的微分模型还实现了系统各个基础元素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用于建立系统综合动态模型。

2. 5 神经元网络预警方法

神经元网络是控制系统领域基于人脑仿生提出的控制理论,是基于模仿人脑的神经元连接组织模式构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神经元网络进行预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设置一个报警模块,将预测结果输入后直接得出结果; 二是在预测阶段就使用神经元网络方法进行预测结果的计算,再通过预警标准确定警度。实际上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预测阶段还是判断阶段使用神经元网络方法。

该方法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容错能力,宽松的数据分布要求,以及更加重要的学习能力; 但是其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方法,收敛速度的控制,学习因子的确定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灰色预警方法非常适合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由于水产畜牧产品的检测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检验数据动态变化,灰色预警方法可以有效地拟合检测数据,使预警信息更加逼真。

3 结论

上一篇:抑制分析下一篇:创造性地开展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