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

2024-10-17

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精选7篇)

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 篇1

新塘之乱是未来危机预警

笑蜀

最近有两篇旧文,在互联网尤其围脖上被反复提到。一篇是独立学者莫之许2006年的旧文:《即将到来的城市内战》;一篇是我2007年的旧文:《我所恐惧的城乡战争》。人们旧话重提,显然是因为刚刚发生的潮州之乱和新塘之乱。它们都带有族群冲突的特征,即外来民工与城市土著居民冲突的特征,似乎印证知识界如莫之许和我之类的乌鸦嘴,居然不幸言中。

这其实不算什么。因为,这一切本不难预见。

在《我所恐惧的城乡战争》中,我曾如此断言:

1,中国农村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可能是城乡隔离问题。其恶果,将主要不是在农村本土呈现出来,而是已经并将继续在都市中呈现出来。这就是流民问题。历史上大的**,往往都以流民的充分卷入为一个基本的前提。流民一起,往往若江河溃堤,其势不可阻挡;而且往往不问青红皂白,打倒一切,冲决一切,千千万万健康的生命,百年千年辛苦的积累,都在所不计。有如一把野火烧过,烧成一片焦土,烧成一片洪荒。在一片洪荒之上,只好一切从头再来。

2,过于不平衡,过于违背天理和人道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都是有报应的。城市砍手党只是这种报应的初级阶段。毕竟经济还在增长之中,现有就业空间还能维持。但经济有涨有落,不可能总是一路高歌。但凡经济有大的收缩,然后就业空间相应收缩,千千万万农民工,尤其是那些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已经彻底抗拒乡村的新生代民工,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毫无选择,只能沦为流民。

3,这就是说,我关注的农村,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农民工进城之后形成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即城市中的农村。中国当下的农村问题,实际上主要集中到了城市;中国可能爆发的城乡冲突,将主要不是在独立的农村跟独立的城市之间展开,而是在城市本土和寄居在、混杂在城市中的农村之间展开。

现在回头来看,这些断言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经济收缩必然引爆流民危机的断言。刚刚沉寂的新塘之乱,其中一个间接推手,应该就是经济收缩。新塘为世界牛仔裤之都,全球每三条牛仔裤中,就有一条出自新塘。但年初迄今,新塘牛仔裤生产线,居然停工一半。大批农民工失业,但又不可能返乡——他们都属于80-90后,多数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故乡。他们现在所驻足的城市,才是他们的栖居地,然而,这城市的大门却对他们紧闭。他们就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无根漂流的游牧一族。

换句话说,他们是社会排斥的受害者。他们年轻,他们有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梦想,他们从小生活于城市社会,了解而且强烈向往城市,但是,尽管他们使尽浑身解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不得其门而入,梦想注定碰壁。因为制度安排,本就没有给他们的梦想预留空间,即本就没有为他们在城市社会预留一席之地。

这种社会排斥很容易让人想起古罗马时代。当下中国的城市本土居民大概更接近古罗马自由人的地位;而农民工,则更接近古罗马劳动者的地位。但问题在于,古罗马的自由人与劳动者,原本就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而现在的城市本土居民跟农民工,却都是同胞。更何况在现代社会,普世价值已为年轻一代所普遍接受,他们对平等,对公正,对权利和尊严也就特别敏感。让他们像古罗马的劳动者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根本就不可能。社会排斥体制本身,即前述“过于不平衡,过于违背天理和人道的东西”,也就不会没有代价。只不过由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深刻的问题被掩盖了,代价的到来被推迟了。

但掩盖和推迟不可能是无限期的。以社会排斥为显著特征的传统体制,可能是世界上对维持条件要求最苛刻的一种体制,即所有维持条件都必须最优:最优的国际环境,主要是和平。最优的国内环境,也主要是和平。埋头奔富而对政治没有兴趣的大众。最后也最重要的,是经济的持续高增长。诸多最优条件缺一不可,注定了这种传统体制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贵最娇贵最脆弱的一种体制。哪方面都不能出问题,出了都可能有多米诺骨牌效应。1

幸运的是,近二十年来,这些最苛刻的维持条件,居然统统得到满足。就此而言,近二十年的确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代。所谓盛世的高调,所谓大国崛起的高调,皆由此而来。但醺醺然者不懂,这个最好的年代并非常态。它是以巨大社会风险来换取的,整个体制实际上一直带病前行,一直高危运行。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都以天价维稳强行压制下去,不使其有任何露头的机会。社会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用不断攀高的防洪堤把它们硬性围了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社会治理上尤其是人心上的堰塞湖。

所有社会风险或者说所有人心堰塞湖中,最高也最难解的风险之一,即为农民工普遍的挫败感。农民工中不乏精英,如果不是因为阶层固化,他们本可以像80年代的很多前辈那样,完全凭个人奋斗比如学业上的一枝独秀,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跨入社会主流。但现在他们再没有那样的上升通道,只能听任自己被底层化、被边缘化。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城市治理的失序,于农民工更是雪上加霜。城市社会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基层维稳力量已经很大程度上黑恶化。笔者曾目睹某城中村一塌楼事件的紧急处置,拉警戒线封锁现场的居然既非警察,亦非城管,而是清一色的当地烂仔。后来得知,他们都属于该城中村的所谓治安队。这种现象在城市社会所在多有。当初在广州街头穷追孙志刚的,就是这样的治安队烂仔。孙志刚之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但并没有终结治安队体制。治安队烂仔也属于社会底层,有身份的人他们不敢欺负,本地人他们不敢欺负。他们能够欺辱和盘剥的,不能不主要是同处社会底层的外来摊贩和外来务工人员,实际上是合法盘附于底层社会的寄生群体。

新塘之乱的导火线,正就是治安队与外来摊贩的冲突。冲突真相,当地政府与公众各执一词。但这时真相如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冲突之前,农民工的种种遭遇,已经足以完成愤懑情绪的升级。跟城市主流社会是被排斥关系,跟企业是被排斥关系,这些也都罢了,居然跟同处底层的当地烂仔也是被排斥关系,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懑情绪就这样潜滋暗长,一旦接近沸点,需要的就只是题材。新塘之乱中摊贩孕妇被打,不过一个题材而已。

这才是所有中国问题中,最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旦经济上出现短板,即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最优条件不复存在,潘多拉的盒子就会打开,中国就会进入社会灾害高发期。新塘当其经济高速发展之时,数十万农民工与本地人尚可相安无事。但随着新塘经济转入低谷,农民工生计不保,其对种种社会不公正的忍耐度,就降到了最低。情绪的干柴已经准备好,任何一点摩擦的火星都能引爆。而在社会排斥和基层维稳力量普遍黑恶化的传统体制之下,何愁没有摩擦的火星呢?

更堪忧的是,岂止新塘,当下整个经济形势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不乐观。某种程度上,可能比2008年金融风暴时所面临的情况要更严峻。而一旦经济真正转入全面低增长,则千千万万农民工就会像洪水突然从高峡水库中释放出来一样,从所有停工半停工的民营中小企业释放出来,社会却并没有为他们准备好排洪道,譬如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社会保障,良好的城市社会治理秩序,公正平等的融入机制,等等。那么,仿佛从天而降的千千万万失业农民工,马上就会汇入到流民、游民队伍之中,汪洋恣肆地漫卷城市社会。

在此意义上,新塘之乱毋宁说是再明显不过的一次预警。我们是像过去那样,把这预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摆平了事呢;还是正视它,认真解剖它,以期了然真问题的肌理,方便对症下药呢?这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未来,岂容马虎。

——原载今天《东方早报》

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 篇2

一、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企业要想求得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要想稳定的扎根于该领域, 必然要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安不忘危, 盛必虑衰。企业发展的源泉就是危机意识。对于危机意识的具体含义归于一句话:危机意识是一种对企业环境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意识。

全员品牌危机意识的形成是预防品牌危机发生的根本前提。首先, 企业上下员工都要有一种为消费者服务的真诚心态, 只有真正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 才能在任何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都非常谨慎而又热情洋溢。其次, 设置适度的拟态危机环境来加强反应训练, 让企业高层到普通员工都参与进来, 切身感受品牌危机的冲击。

二、检测危机信息

(1) 收集危机的相关信息

收集品牌危机信息包括:品牌危机的内部经营信息的收集和品牌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的收集。收集过程应依据品牌发展的类型和自身的结构特点, 最大限度地收集跟品牌经营、品牌发展有关的信息, 科学的对那些影响品牌发展的表象因素和潜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型, 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企业自身进行优化改进, 为品牌的稳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营造良好的品牌生长环境。

(2) 危机信息的分析和评估

对检测信息进行分析是为了识别出该品牌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 也就是不安全因素和有可能要变性的安全因素。对品牌的不安全因素 (不稳定因素) 进行识别的过程其关键之处在于“适宜”性识别指标的指定。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识别指标的指定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品牌的安全状态;二是指识别指标判定的科学性, 即判定结果是否准确合理, 指标值是否能够准确的定性信息的危机度。

三、制定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要制定缜密、科学的危机处理预案体系就要从品牌危机的构成要素考量, 从中显露出品牌危机的具体特性和形成元素。对其进行严格的监察和高度重视。所制定的危机应对策略应具体、系统、科学并且有针对性, 但要有灵活性。把危机应对策略形成直观的书面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形成系统化、具体化、规范化的危机处理具体实施细节, 以确保品牌危机处理策略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品牌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立

(1) 抓住品牌危机的主要矛盾

任何相联系存在的事物都有一个主要矛盾, 品牌危机的存在同样也有这样的一个危乎整体的主要矛盾, 从中找出、抓住品牌危机的主要矛盾, 进而采取一定是措施针对其进行化解, 这是对于解决品牌危机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品牌危机的关键一点。针对不可抗力因素类企业危机而言, 就要遏制住软肋部位和重点环节, 把握住危机的源头;相对社会政治类的企业危机而言, 就必须竭尽全力把控住核心首领人物。

(2) 对品牌危机解决过程进行指挥

在解决品牌危机进展过程中, 强制性干预是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必要实行的措施。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在危机面前必须拥有发号布令的权利, 同时能够定制和实施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所以, 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必然需要一个能够实行强制性干预的权威领导, 这也有利于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辐射范围和上升速度。

(3) 总体统筹协调作战

企业进行危机处理这一举措中, 针对危机的“综合”这一特性, 就要求在系统作战策略中必须遵循“合力”二字。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在面临危机发生时, 必须统一指挥领导, 统一调度协调, 各个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上层领导的指挥协调密歇配合。这样企业面对危机发生时才能从上到下, 由小到大齐心合力, 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危机应对处置决策, 最大幅度的发挥企业的综合力量和整体功效, 以保企业免受危机带来的损失。

(4) 深入剖析

控制住危机扩大的发展态势只是危机处理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应做的工作是危机管理中心集中核心力量对危机的相关性、针对性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时间背景、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相关人员、相关部门以及相关损失的具体划分和量化分析, 结合相关领导和公众对事件发生的反应制定进一步的措施。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和收集公众的意见, 集思广益, 通过严谨的调查和剖析找出事件的因果关系, 把握主要矛盾并切合实际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 有利于进行危机定性工作。

摘要:现阶段我国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品牌所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企业要想稳定的立足于某一领域就必须在获得机遇的同时敏锐的考量随之而来的挑战和危机。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有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对品牌危机的预警管理, 提出了自身对该课题的思考与见解, 其目的是为企业在避免品牌危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品牌危机,预警管理

参考文献

[1]俞宏飞, 倪亦.怎样化解品牌危机[J].经营与管理, 2011 (1)

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 篇3

[关键词]淄博;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一、淄博市社会稳定与预警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维持有序社会的基本组成工具之一。它的最高原则是将危机消解在萌芽状态,即在社会不稳定要素尚未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之前,就能够提前予以识别、及时跟踪预报、发出预警报告、提出应对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淄博市各类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和社会矛盾等引发的大大小小的突发性事件偶有发生。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淄博市为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先后制订了不少应急处理预案。但与当今社会风险程度相比,从总体上看,淄博市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还是不太成熟,社会稳定预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信息收集研判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目前淄博市信息收集研判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政府对不稳定因素的收集范围、研判及上报纪律没有作统一规定,信息收集上报反馈渠道不够通畅;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稳定与危机信息收集机构,难以形成综合性的信息分析系统,特别是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政法委、信访系统,对收集到的不稳定因素不能进行统一研判。

2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一程度上依然存在。如在城市拆迁引发的大量不稳定因素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基层政府没有真正贯彻执行上级的土地征用政策,最终造成群众利益无法补偿、政府信誉严重受损、各种闹事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在农村,土地、山林、荒山、荒地、水塘承包、农民负担、不当集资收费等纠纷,多是由于基层行政组织不依法办事而引起的,甚至许多纠纷因基层组织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3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

市场经济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上的矛盾在所难免。而要避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争执扩大化,防止社会矛盾引发影响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需要政府搭建各利益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疏通各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认真倾听与高度重视民意,对群众遭遇的困难予以及时解决,如此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的隐患,社会才能更加趋于公平公正与和谐。但从淄博实际来看,尽管政府为百姓架设的利益表达途径很多,有领导接待、书记信箱、市长热线、信访接待制度等,但对弱势群体而言,这些渠道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他们的利益诉求或无法有效表达,或得不到合理引导,或不能依法实现,以致对基层政府充满怨气,在极端情况下会采取极端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

4综合预警系统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根据行业分工、专业技术特点,目前淄博市各部门各单位各自都建立了预警机制和预警系统。但总体来看还比较分散。这不仅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分工不明、责任不实、缺乏沟通、没有主导机构,在处置不稳定因素工作中,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综合研判预警系统、信息互动平台和统一处置力量,导致预警网络不健全、反应迟钝、效率不高。

二、完善淄博市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报告系统

实践证明,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的关键实质上是信息搜集、传递、处理和发布的问题。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和最终做出准确判断,是下一步应急反应的依据:一方面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为爆发后具体应急工作的展开赢得宝贵的准备时间。因此,目前淄博市必须以新兴科技为支撑,建立一套高效运行的社会预警信息网络体系,完善预警性不稳定信息大采集机制。当前,完善预警性不稳定信息工作机制要着重抓好两个环节:

1建立情报信息采集制度。具体来讲,在信息内容上要全面,也就是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采集。为此,市委、市政府在维稳办的基础上要成立社会稳定信息中心,专司各类信息的整理、汇总、分析、判断、上报等工作。信息中心下设维稳办、信访办、公安局、综治办等子信息系统。同时要有效利用政府管理信息和广大社会信息,由政府牵头解决社会信息源的汇总与收集的问题,建立社会信息资料的收集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建立起一个涵盖各方面信息的综合信息平台。此外,在信息时效上要及时。要实行定期采集、动态采集等制度,保证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类治安信息,确保工作的主动性;在信息采集的渠道上,要多渠道、全方位的采集。

2完善信息流通机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在保密状态下,按照统一规范操作流程,及时、有效传递预警性信息,实现情报信息共享,以便使信息中心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分兵把口,共同协调,做好工作。同时要推行预警信息大研判制度。市信息中心人员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上报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研究,既要报送动态信息,又要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更要分析预测稳定动态,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完善社会稳定舆情事态调查分析系统

舆情事态调查分析系统由各级党委决策机构、政法综治机关和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构成,是在得到预警报告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社会偏离失序产生的原因、状况和市民出现异常社会心态的缘由、现行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趋势走向,并为相当一级组织预防控制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动荡不安现状提供对策。客观、科学,是分析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要求,政策研究机构、决策咨询部门和综治事务常设机构作为一种参谋、咨询和服务部门,其工作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目前,淄博市须从全局观念出发,着眼未来,大胆改革现行不适时宜的政策研究管理机制、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外脑作用,建立一套与领导机关相互独立又相互藕合的运作机制,努力把官办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功能作用进行有机结合,使预警研究、预警分析能以最大的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事态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以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分析预测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种种积极或消极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使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各种已经或可能产生的社会不安定事态始终做到心中有“数”。

(三)完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矛盾危机处理疏导系统

历史的教训一再表明:“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疏通并解决“言塞湖”现象。当前,随着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淄博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矛盾危机处理疏导必须致力于方法上的创新和完善,在继承传统方法基础上运用媒体平台、协商沟通对话、公开民意测评、民主监督机制、表决调节、仲裁以及各种自我管理、帮教等形式,增进沟通理解,使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顺畅表达,忧怨愤懑良性泄放。从目前来看,淄博预警的协调和疏导工作还是主要依靠人大、政协、政法部门、政府职能机关、舆论媒体及行业协会组织来履行,而且行之有效并可长期坚持。如市人大常委会根据预警分析的情况,可通过制定法案,按照法律程序确立系列相关的地方立法,由政府职能机构实施,或依照法定程序,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组织各阶层人士、各有关代表进行平等协商,相互沟通,加深理解,消除误会;市政协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社会基础扎实,利益代表广泛等特点,加强各种组织的自我调节和稳定作用;而新闻机构和舆论媒体,完全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就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共同进行探讨,共同进行研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们混乱无序的心态引导到健康有序的社会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浅析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篇4

关键词:品牌危机,品牌危机征兆,品牌危机预警系统

一、引言

品牌危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几乎所有企业都会碰到程度不同的品牌危机问题。造成品牌危机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常见的有:第一,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第二, 由新产品更新不当引起的品牌危机, 如可口可乐1986年推出新可乐替代旧可乐引发的品牌危机就是如此;第三, 由品牌欺骗所引起的品牌危机, 如美国安然公司, 由于虚报财务账目, 出现财务丑闻, 欺骗投资者, 消息披露后, 十多年辛苦打造的公司品牌毁于一旦;第四, 由品牌延伸不当引起的品牌危机, 如极具阳刚之气的世界著名品牌哈雷——戴维森进军香水领域引发出来的危机 (由品牌延伸不当引起的危机在我国国内品牌经营中屡见不鲜) ;第五, 由品牌创新不足引起的品牌危机, 如国内外一些老字号品牌出现的品牌危机;第六, 由品牌冲突引起的品牌危机, 如肯德基品牌进军香港、百事品牌进军台湾时, 由于它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用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广告、同样的传播手段去打造同一品牌, 结果出现品种冲突;第七, 由更换品牌名称与标识所引起的品牌危机。此外, 由品牌合并或兼并不当、品牌授权经营不当也可能引起危机。危机一旦爆发, 企业品牌形象将严重受损, 公众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 进而导致企业产品销售量一路下滑, 危及企业的生存。而如果企业事先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 就能及时发现品牌危机征兆, 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 避免危机的爆发。品牌危机管理的第一要旨就是预警和防范, 如何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便成为品牌危机管理的当务之急。因此, 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 也是难点, 它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成败。

二、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建立前的基础性工作

品牌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为了能在品牌危机来临时尽早的发现危机征兆, 所建立的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 并能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这样, 企业就可以通过对品牌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 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向企业发出警报, 提醒企业尽早采取行动。品牌危机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 它的运行依赖于企业良好的基础环境, 因此, 企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要到位, 否则, 即使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 也难以有效运转。要做好基础性工作, 企业必须要在以下三点狠下工夫:

1、培训员工树立品牌危机意识

为了能预警危机的发生, 企业的决策者及全体员工都必须拥有正确的品牌危机意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危机, 才能对危机的征兆具有敏感性, 危机意识也是财富, 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树立全员危机感, 关键是要开展品牌危机教育, 让全体员工都了解品牌危机的特征和危害, 增强他们的品牌危机意识, 帮助他们形成优化自身行为、预防品牌危机的思想。企业可将品牌危机理论指导、危机发生情况和相应处理措施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小册子, 或是通过其他形式如录像、幻灯、卡通等向员工介绍应付危机的办法, 让全体员工对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有足够的了解, 使其警钟长鸣。全员的品牌危机意识还能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 有效地防止危机的产生, 或者即使产生了危机, 也会通过员工的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成立品牌危机公关小组

品牌危机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处理需要有人来完成。为了能保障品牌危机预警系统有效地运行, 企业应成立类似品牌危机公关小组这样的组织机构, 以便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集结处理品牌危机。小组成员应由职位相对较高的企业经理或其他职能部门的责任人组成。一般来说, 危机小组的成员应是具有全面素质和才能的人, 是视野开阔, 处事冷静、决策果断、表达能力强的人, 是企业中有相当的地位、身份和影响力的人, 是对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比较了解的人。品牌危机公关小组的关键作用在于事先预测并排除险情, 力阻品牌危机的频繁发生。具体说, 品牌危机小组主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负责及时抑制、处理各种危机苗头;负责制定防范和处理品牌危机应对策略与步骤;监督指导品牌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在品牌危机实际发生时, 负责指挥与协调。品牌危机公关小组一般由企业总裁或主管营销的副总裁直接领导。根据具体情况, 参与企业高层决策会议, 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报, 探讨危机动态, 商议今后的工作计划。

3、自检自诊、注重平时积累

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一切都万事大吉, 为配合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企业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自我检查、自我诊断, 重点应分析企业平时的品牌运营工作, 一旦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 就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目前大多数企业对自检自诊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有毛病、有问题才检查, 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检查。正是这种观点制约了企业的自检自诊活动的有效开展。事实上, 自检自诊不是有了问题才检查, 而是通过检查防范问题的发生。鉴于很多企业员工对自检自诊不能正确理解的现状, 所以有必要在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自检自诊意义的同时, 使自检自诊工作制度化, 把自检自诊纳入品牌运营的核心内容之中, 建议企业主要领导亲自负责, 使自检自诊真正能起到防范作用。

三、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必须要达到一些基本要求, 比如所建立起来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要有利于企业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 要能收集到危机预警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要能准确的预警危机, 既不会对非危机发生的信号发出错误的预警, 也不会忽视危机发生的征兆, 危机警报要能被接收警报的人接收到, 并能被正确理解, 各种危机警报之间不会因相互干扰而影响危机警报的接收等等, 另外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要符合经济性原则。下面本文给出企业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流程:

1) 确定企业需要对哪些品牌危机建立预警系统

引发品牌危机的因素很多, 比如说由于企业产品质量引起, 由于企业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引起, 由于服务引起, 由于企业自身营销、品牌策略不当引起, 由于外界反宣传引起, 由于竞争对手参与和谣言引起等等。企业应根据其自身条件确定最有可能引发品牌危机并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害的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建立预警系统。为此, 企业可对产品质量、相关服务、设计和制造技术、外界反宣传、恶性竞争者等等建立预警系统。

2) 合理评估品牌危机风险源, 品牌危机征兆, 品牌危机征兆与危机发生之间的关系。

企业确定了对哪些品牌危机建立预警系统后, 这时合理评估品牌危机风险源、品牌危机征兆以及品牌危机征兆与危机发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 因为只有根据上述评估结果, 企业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品牌危机监测的内容或需要监测的相关指标, 并确定品牌危机预警的相应临界点。为慎重起见, 企业应成立一个专家评估委员会, 评估委员会需要品牌危机管理专家和企业内部易遭受危机影响的部门成员一起参与评估, 可能的话也可以邀请曾遭受该品牌危机影响的其他企业人员参与评估, 使得分析更为客观全面。

3) 据上述评估结果, 确定品牌危机监测的内容和相关指标, 并确定品牌危机预警的临界点。

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是将一些关键性的指标作为企业品牌危机监测的内容, 也就是说将企业中那些不容易根据获得的信息直接判断危机发生与否的危机信息转化为一系列较好识别的指标, 然后根据指标的异常进行危机预警。例如, 将某品牌产品销售数据转化为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 将消费者对某品牌产品的使用状况转化为品牌维系率等等, 然后将这些指标与同行业进行对比,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综合判断是否达到危机预警的临界点, 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企业为此所设立的指标体系应持续、稳定, 要能综合地反映出危机发生与否。

4) 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 并为它配备合适的人员, 以及适当的技术、设备、程序等资源, 以使其能有效的运转。

为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配备适当的人力资源, 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确定使用和维护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 上岗前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为了能对危机迹象实施有效的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 企业还必须为其配备合适的技术、设备和程序等资源。

5) 进一步评估该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性能、特性, 最终确保其能有效运行。

评估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性能, 了解系统的特性, 如系统的误差、准确性、可信度、稳定性、连续性, 系统需要什么样的维护措施, 系统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干扰等等。为了确保其能有效运行, 企业要向接收危机警报的所有人员 (不一定只是企业成员, 如果危机会影响到外部人员, 应该包括外部人员) , 培训该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使他们能理解品牌危机警报, 并在收到危机警报时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如有必要甚至可以进行品牌危机警报演习。

参考文献

[1]张玉波, 危机管理智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

[2]殷赣新, 论企业名牌的危机管理[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3.5

[3][美]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 危机顾问[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分析 篇5

1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模型

该模型按照产品危机信息处理的流程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四个系统组成。其中底层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第二层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是企业的常态工作, 企业信息资源库实际上是以产品危机主题规划的数据库, 其中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也来源于企业的外部, 企业要按照不同的产品危机种类建立相应的主题库。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在危机预警时能够对四个子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是危机预警信息系统信息输入, 内部风险源主要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企业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指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包括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市场条件, 竞争对手等。

危机信息预警系统就是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早地发现危机, 及时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 并判断这些信号与企业危机的相关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该系统通过不断地对内部和外部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扫描、检测, 在各种危机信号显示危机来临之际向企业发出警报, 提醒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很多企业采取指标性危机预警系统, 即将企业中不容易根据获得的信息直接判断危机发生与否的危机信息转化为一系列较容易识别的指标, 然后根据指标的异常进行危机预警。危机预警信息的实时性和正确性是危机治理有效进行的基础。企业捕捉危机征兆信息后, 须实时进行多维度剖析, 如信息起原、种类、强度、频度等, 一旦危机征兆信息跨越一定临界阀值, 就要发出预警信号, 危机管理小组介入工作, 危机征兆信息转化为危机信息, 则危机生命周期进入下一阶段。

2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企业危机信息预警应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警报子系统和企业危机信息资源库组成。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 主要是企业信息化工作, 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络 (Intranet) 的建设,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的建设, 也包括相应的信息制度的建设。中小企业切莫忽视基础的信息化建设, 否则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犹如空中楼阁。企业的内外部风险源是企业危机预警信息的来源。企业危机资源库是企业按照产品危机的种类建立的主题库, 为危机预警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2.1 内、外部风险源

产品危机预警系统危机信息的输入是内外部风险源, 风险源的可靠与否对预警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设想如果风险源不可靠, 输入的信息不准确甚至错误那么最终发出的预警信号也肯定出错, 对企业来说可能是虚惊一场, 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中风险源是产品危机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信息源分为外部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 外部风险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如国家政策、产品标准、技术状况、竞争环境等等, 尤其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今天, 在中小企业资源和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要善于利用Internet扫描外部环境, 监测外部风险源。内部风险源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的生产经营环境, 内部风险源要做到可靠, 中小企业不容忽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使得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做到记录准确, 建立产品相关的数据库, 为危机收集子系统提供可靠的信息。

2.2 产品危机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说, 应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相关的信息。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可将风险源划分为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外部风险源要求系统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产品结构特点, 对企业外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尽可能收集政治、经济、政策、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等与企业产品有关的信息, 并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产品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 如消费者投诉、新标准和政策的出台、技术更新换代, 同行业的竞争等有可能导致产品危机的信息。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 获得企业产品危机的先兆信息。同时, 企业要重点收集能灵敏、准确的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研发等与产品息息相关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分析结果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引发产品危机的因素, 如产品滞销、次品率升高等内部因素。企业在收集潜在的产品危机信息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等帮助企业准确收集潜在的危机信息。企业只有保持对内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 及时收集可能与产品危机相关的信息, 才能准确及时的预测到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控制危机, 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3 产品危机信息加工存储子系统

信息加工存储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产品危机信息的筛选和判别、归类和储存。该系统要求对收集来的广泛的产品危机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 去伪存真, 以排除那些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对于筛选后的危机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储存后, 产品相关的危机信息就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 企业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收集的危机信息。经过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识别后, 危机预警系统就拥有较为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 此时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和指标, 为危机预测子提供有效的信息。

2.4 产品危机信息预测分析子系统

科学的预测是危机管理的前提, 该系统应能预测企业产品危机的演变、发展和趋势。为管理者进行危机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首先, 对企业经营环境方面的风险、威胁, 如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原材料质量、市场进行识别和分析。具体可以利用SWOT工具即Strength (强) 、Weakness (弱) 、Opportunity (机会) 、Threat (风险) , 其中Opportunity和Threat是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而Strengths和Weakness是指对内部环境的分析。“强”是指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的地方, 如品牌优势、产品优势、渠道优势等;“弱”是指相对处于弱势的地方, 一个公司有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薄弱的地方, 厂商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弱势, 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机会”就是宏观市场提供的比竞争对手可能更能获得的机会, 而且这种机会一定会带来利益。例如国家倡导绿色环保材料, 对于包装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国家政策在这方面的扶持, 发挥创新, 研发出成本较低的新型环保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风险是指不利的趋势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而且是一种会影响销售、市场利润的力量, 厂商一般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预控方案。例如, 家电产品的同质化, 食品行业新的安全标准等等, 如果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避免和预测风险的管理办法, 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危机。其次, 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 并决定如何管理各种风险;最后, 对已经确认的每一种风险、威胁的大小及发生概率进行评价, 建立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以有限的资源、时间和资金管理最严重的一种或几类风险。企业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内外部客观环境, 建立危机来源与危机预测的匹配关系, 确定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

2.5 产品危机警报子系统

危机警报子系统主要是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产品危机预警的阀值, 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的警报级别, 这里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采取定量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来进行判定和分析。警报系统要根据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和危机潜在受害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易于理解的警报信号。据此, 要了解危机管理小组和危机潜在受害者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如果分布局限在某个区域, 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局部预警警报, 以免警报的范围过广而使非潜在受危机影响者感到不必要的恐慌或做出不必要的反应。要根据危机管理小组和潜在的受害者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选择警报的形式, 原则是简单、直观易于理解, 并要有一定的感官冲击, 以便使人们警觉起来。警报信号可以采取声音、颜色再附上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 便于人们理解。我们可依据产品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把预警级别分为四级:

预警信息应包括突发产品危机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部门等。发生Ⅰ级或Ⅱ级预警时应及时启动危机预警预案, 直接报告企业高层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 可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 包括企业的即时消息, 短信平台、呼叫中心;外部可以通过因特网工具, 例如Email, MSN等及时消息工具传达, 再附以电话和短信通知。其目的是让潜在的受害者能够采取防范措施, 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发生Ⅲ级或Ⅳ级时, 一般可以通过内部渠道通知直接通知现场人员、主管部门要关注事件的进展, 要求其做好防范工作;此时, 信息受众面不易太广,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当然, 要给予密切的关注, 以防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根据需要提升警报级别。

2.6 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

危机管理中心主要从服从企业战略出发, 识别各个部门内部、外部潜在的危机, 捕捉危机前征兆性的信号, 将潜在的导致产品危机产生的信息归类编号, 添加到产品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库中, 建立相应的按照产品危机种类相关的主题库。要明确的是产品危机信息库建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企业要定期对以往国内外产生产品危机的企业现象进行多渠道、多方向、多性质的判别诊断, 形成系统的产品危机信息, 并以前者的经验建立相关的产品危机管理应对方案, 加入并补充到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库中。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是一种战略的思维, 企业可以借助危机信息资源库来培训员工危机处理能力和提高危机预警意识;当危机发生时, 企业危机信息资源库可为危机预警和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3 总结

对于产品危机频发的今天,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中小企业来预防和化解危机减轻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应在战略上予以重视,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是技术问题, 其中也涉及到相应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 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6:5.

[2]陈昊.企业该如何做好危机信息管理[J].AMT前沿论丛, 2008, (1) :23.

[3]韩全辉.企业应对产品危机的信息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2007, (7) .

[4]朱磊, 朱峰.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 2004, (11) :77-80.

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 篇6

(一) 企业预警

企业预警管理是对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 由此作出警示, 并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危机的早期征兆即时矫正与控制的管理活动。通常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外部利益相关者往往是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契约来保护自己。对于债权人而言, 他们可以在债务契约中增加保护条款, 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剩余索取权就会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但是, 契约条款往往是不完善的, 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债权人需要利用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加以判断, 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因此, 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 如何利用经营者披露的相关信息, 得出恰当的财务状况判断, 即如何建立适当的预警模型是其关注的重点。

(二) 债权危机

债权危机的形成既有债务企业带来的财务因素影响, 也受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债权人只有准确把握债权危机产生的原因, 才能合理控制债权危机的影响。债权危机形成的原因见图1。

(1) 财务因素分析。财务因素对债权的影响是比较直接和直观的, 一般情况下也是普遍被债权人考虑的因素。具备一定财务知识的人员均能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获得一定量的财务信息。

(2) 非财务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相对比较抽象, 经常被债权人忽视。对其分析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也是现代债权管理比较看重的因素。

经营风险。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 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经营状况欠佳, 处于长期亏损的局面, 那么企业就没有能力按期支付债务本息。

投资风险。由于投资决策失误, 使得企业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致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无法按期偿还债务。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 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三角债”有增无减。

或有风险。或有风险是指企业存在贴现、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负债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商业票据背书、企业担保失控、居额的诉讼赔偿等都可能增加企业的债务, 削弱其偿债能力。

二、债权危机预警体系设计

(一) 债权危机预警体系设计

债权危机的产生从流量角度看是缺乏偿还到期债务的现金流, 从存量角度看是陷入财务危机, 资不抵债。本文研究选用Altman的“Z记分模型”, 但由于模型未考虑到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 因此在原有的预警模式基础上采用现金流量分析, 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

Altman运用MDA分析技术, 随机抽取了1946~1965年间33家制造业的破产公司作为样本, 并按行业类别及规模大小分层抽取了33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 把22个可能预示公司发生问题的财务比率变量分为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五大指标, 最终选出了五个变量组成了Z计分模型:

该模型中有关权数的数值表示该财务指标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 且除X5以外, 其余自变量均以百分率来表示。

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 (WC/TA) , 是企业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本关系的一种衡量, 该比率越大, 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强, 财务状况越理想。X2=留存收益/总资产 (RE/TA) , 该比率反映企业累积获利能力。运用该比率进行衡量时还要考虑企业已存在时间的因素, 一般来说, 成立时间不长的企业因为还未来得及积累利润, 因此该比率值很低是合理的。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EBIT/TA) , 衡量的是除去税收或其他杠杆因素外, 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 该比率分析对企业破产研究尤其有效。X4=权益的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 (MVE/TL) , 说明在公司债务超过资产, 无力清偿债务而破产前, 公司的资产价值能下降多少。X5=销售收入/总资产 (S/TA) , 反映公司资产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 衡量公司在竞争环境中的管理能力的大小。

Altman研究的结论认为破产、非破产与Z值的分布分为A、B、C三个区域, 其中:A区:Z小于1.81的区域, 该区域为破产区域;B区:Z大于1.81小于2.675的区域, 该区域为灰色区域;C区:Z大于2.675的区域, 该区域为非破产区域。

“Z记分模型”中各项比率数据测量的是企业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 但是销售收入并不意味着企业创造的现金流量, 而进行债权危机预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能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到期债务, 因此本文结合现金流量分析中最核心的现金流量比率指标来对债权危机进行综合分析。现金流量比率=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反映了企业在保证日常经营活动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基础上, 以经营性收回的现金的净增长额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本文参照麦肯锡矩阵建立如图2所示:

在上述矩阵中, Z值的强、中、弱是根据Altman划分的破产区间界定的。现金流量比率的强、中、弱是根据经验值确定的:低于40%为弱;40%~100%为中;大于100%为强。当坐标值处于左上角区域C1、C2、C3时,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都属于正常, 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 债权人不易发生债权危机, 但当处于C2区时, 应关注企业现金流量, 防止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引起的支付性债权危机。当坐标值处于右下角区域A1、A2、A3时, 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差, 其经营管理已陷入危险的境地, 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局面, 势必会产生经营性的债权危机。当坐标值处于中间区域B1、B2、B3时, 企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要么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 要么企业的现金流量不稳定, 这个时候应针对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既不误判, 也不错过任何可能导致债权危机的可能。

(二) 债权危机预警体系设计完善

尽管财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信息, 但由于受会计确认、计量等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制约, 公司中一些重要的资源无法通过财务报表进行披露。所以引入非财务信息并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综合非财务信息, 是现代债权预警体系的主流。非财务信息包括或有事项、关联方交易等诸多方面, 本文从债权人的角度主要选取以下几个方面:

(1) 或有负债。企业的或有负债是由于某种约定的条件或允诺的责任, 在将来可能发生某种情况或某种意外事故而导致的企业负清偿责任的潜在债务。虽然不在财务报表正表中加以揭示, 但也是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常见的主要有应收账款抵借、未诀诉讼、借款担保等。虽然这些或有负债等账外因素在未发生时, 似乎无关紧要, 但是如果一旦变成真正的现实负债, 则企业就可能遭受意外的风险与损失, 从而大大加大债权人的危机。这里主要是企业的对外担保和未诀诉讼。

不少企业对外担保数额居高不下, 常常超过其净资产的数倍, 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未决诉讼一旦成为企业事实上的负债, 就可能导致企业重大损失, 情况严重的还会使企业丧失持续经营能力。在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 监管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 债权人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债权危机预警系统建设和运行中充分考虑或有负债情况, 一旦或有负债数额过大, 就应当发出警报。

(2) 高层管理人员变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关注的对象, 影响着企业总体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旦他们的位置或岗位发生变动, 就必将对企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管理层重要人员、董事或财务会计人员的突然或连续变更、集体辞职等通常是企业存在隐患的明显标志。如美国安然公司在危机爆发之前的4、5个月就相继出现CEO辞职、CFO离去的现象。因此, 关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 从而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是对债权危机预警系统的有力补充。

(3) 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是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 但如果发生了不公允的关联交易, 就有可能使债权人的利益遭受损失。应重点关注关联方交易的价格对其损益的影响, 关联方的债权、债务的真实性, 其在同类债权、债务中所占的比例, 与关联方交易的公平合理性, 其占销售收入比例等方面。尤为注意的是, 不涉及现金收入的大比例的关联交易往往是为了粉饰企业的财务报告, 极有可能误导债权人的决策。

(4) 股权变更。频繁的股权变更一般预示着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而这种危机通常是由于资金短缺引起的, 企业正是想通过股权的变更来改变这种情况, 主动寻求其他公司并购, 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提升公司的业绩, 摆脱财务困境状态。企业的债权人应对这种情况高度警惕, 找到企业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源, 采取及时的措施避免债权危机的发生或将危机的程度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 篇7

最初, 学者们只是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建立在财务指标之上, 但是财务指标在财务危机预警中有难以克服的缺陷难以涵盖与财务危机相关的全部信息, 一些非财务因素则可能是财务困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遗漏这些变量将导致预警结果的不准确。因此, 在使用财务变量进行财务预警研究后不久, 国内外学者们陆续将非财务变量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 使用多角度的非财务指标可从不同侧面预测财务困境潜在的风险源, 寻找对财务困境具有较强辨识力的非财务变量, 从而提升模型的预警价值。但是, 研究发现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下文通过研究前人的已有结论, 发现现有基于非财务视角的财务预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 并给出相应的完善方法。

一、财务危机预警非财务视角研究的必要性

(一) 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首先, 来自于财务报表的财务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 且大多数指标只是危机产生的结果的量化表现, 并非真正引发危机的原因;相对而言, 非财务信息则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更能满足财务危机预测的要求。其次, 财务信息多数是高度总结、概括的指标, 对发现管理问题的本质及提供解决方案和相关信息的作用有限, 不利于预测财务危机, 指导管理行为。相反, 非财务信息则更加简明直白, 便于管理者理解和运用。最后, 大多财务信息来自于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侧重于提供定量信息, 但忽视定性信息的披露;侧重反映有形资产状况, 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形象、竞争优势、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及商誉等因素, 并没有给予恰当反映。而事实是, 此类事项或情况对企业以后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仅利用报表信息进行企业财务预警, 可能会出现差错。

(二) 我国财务信息披露问题

首先, 我国企业种类繁多,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资本市场发展较晚, 公司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和披露质量标准均不够完善。同时由于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经营者通过调整会计政策等手段来调节净利润, 都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造成决策信息混乱。因此, 单纯地依赖企业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是不科学的, 也不能保证预警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其次, 我国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直接将外国的模型应用于国内企业进行检验, 缺乏客观根基。而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仍与国外某些会计准则和披露方式存在差异, 由于存在这样的局限, 只采用财务指标套用国外的模型来评判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 显然是不准确的, 甚至还可能出现判断错误。

综上所述, 要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就必须在恰当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非财务信息, 以此增强财务预警系统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非财务视角下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 已开始尝试将非财务因素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 并对引入后的预警效果进行实证检验。Rose (1982) 将多个经济周期指标纳入财务预警系统进行研究, 得出宏观经济状况影响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的结论。Lawrence (1983) &Whittred Zimmer (1984) 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延迟披露财务信息将对财务预警结果产生影响Platt (1990) 运用行业比率标准化的方法控制行业之间的差异得出一个稳定的财务预警模型, 证明行业增长对财务危机影响显著, 随后又进一步比较了行业比率调整与否对破产模型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Sunti Tirapat (1999) 运用PMI、GPE INT和MS2四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因变量对企业股票的月回报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 以得出的回归系数作为该企业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度量。Fathi&Jean-Pierre (2001) 实证研究得出, 董事会组成与财务危机有关的结论。Zhen Wang&Li Li (2002) 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预警财务危机有显著影响。Arayseh, Waples&Tsoukalas (2003) 在模型中加入了利率变化率、股票价格指数变化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率3个宏观经济变量, 实证发现, 准确率高于仅包含财务比率变量的模型。

综上可知, 在引入非财务指标方面, 国外文献主要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差异分类、公司或董事会治理几个方面予以思考。

(二) 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国外学者对财务预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国内学者也陆续将非财务变量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张鸣 (2004首次将审计意见这一非财务信息引入财务预警系统, 得出纳入非财务信息后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提高。陈良华、孙健 (2005) 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的研究, 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确实与财务危机存在相关性。曹德芳、夏好琴 (2005) 将公司股权结构变量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增强。曹德芳、赵希男等 (2006) 将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持股、董事会成员持股三个董事会相关变量与财务变量一起运用到财务预警模型中,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未引入董事会治理变量的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92.5%, 而引入董事会治理变量的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4.15%, 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证明董事会相关因素对财务预警有重要作用。肖民赞 (2008) 引入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等公司治理因素, 区分不同行业进行研究, 得出基于财务和公司治理信息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合理有效的。冯雨 (2009) 研究得出,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各有局限性。在财务危机预警中, 可利用财务指标的预测作为近期财务预警的主要依据, 利用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作为远期财务预警的主要依据。戴红军、吴国强 (2010) 将公司治理、外部审计意见引入财务预警模型, 结果显示加入上述两个非财务因素后, 模型预警能力比仅使用财务指标更为理想, 其中公司治理对财务预警的影响更为显著。

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非财务视角出发, 将非财务因素引入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领域, 但相对来说, 只采用财务指标的预警研究仍居于主流。

三、非财务视角下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已有学者的研究已充分证实从非财务视角对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进行研究十分重要, 非财务变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与单方面引入非财务变量构建的模型相比, 多方面引入非财务变量使模型的总体预测准确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发现, 财务预警研究在引入非财务信息后, 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首先, 已有研究成果显示, 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前提, 不同的学者只是从自己认为应引入的非财务信息入手开展研究, 得出的结论不具有继承性和系统性, 不能对财务危机预警实践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次, 非财务因素指标不仅在数据资料上收集困难, 而且其中的一些定性变量不易测评, 存在无法准确量化或者不适合量化的情况, 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进入模型的变量又有绝对严格的要求, 任何变量在进入预警模型前必须予以量化, 由此造成研究者一味迎合实证研究方法, 以致于忽略了模型中引入非财务信息的实际价值, 也偏离了其应有的研究意义。因此, 非财务信息的量化将成为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的难点。对前人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 不同学者对同一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进行量化, 却会出现多种选择, 这使已有研究成果不能集中, 且其可靠性也会受到质疑, 因此如何对非财务变量进行合理的量化将成为后续研究的关键。

再次, 由于研究者基于收集数据考虑, 从而选择的样本量小, 涉及行业较少, 导致得出结论的普遍适用性不强。并且不同的研究者由于选择的样本存在很大差异, 其结论在逻辑上不具有可累加的特性, 导致重复研究不断发生。

最后, 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 国内学者们引入非财务变量的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大多采用持股比例和审计意见这两方面的非财务信息, 而对其他方面的涉及较少, 研究成果难以拓展。

四、对非财务视角下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方法建议

针对上述非财务视角下财务预警研究现状, 笔者给出如下几点方法建议:

(一) 统一研究基础

研究学者应明确统一界定非财务信息的概念这一重要研究基础, 以保证研究变量选取的规范性及研究结论的系统性和继承性。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财务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产生影响的非财务信息应该是广义范围的非财务信息, 即除企业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本身及其扩展信息以外的所有企业信息。

(二) 明确非财务信息的载体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复杂多样, 一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企业主要的非财务信息;同时, 在一些管理工作较健全的中介机构, 如工商局、税务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 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目前,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研究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研究者来说, 要充分、全面地掌握企业的非财务信息, 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非财务信息的获取途径;其次, 还需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 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 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危机预警所需的主要非财务信息。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 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 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 可以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 获取有企业的行业特征、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三) 合理运用非财务信息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工作中, 研究者不能一味迎合实证研究方法, 而应结合非财务信息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规范或实证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规范研究工作时, 需要研究者根据掌握的非财务信息秉承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 准确判断并论证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程度, 既不能无视其影响, 也不能过分夸大。如当某一行业局部出现经营问题时, 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此判断该行业中所有企业财务的质量, 而应具体分析企业个体的财务能力。对于适合量化的非财务信息, 研究者们开展实证研究时, 应该谨慎选择量化指标, 对同一类型的非财务信息尽量统一量化标准;此外, 研究工作不要仅以某些特殊区域或某类特殊行业的小样本为基础开展, 而应该逐步扩大样本范围和数量, 以使研究结论达到更广泛的适用性, 形成系统性的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与方法。

(四) 从实际出发, 本土化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学者们不应该被国外已有研究成果束缚住思想, 而应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拓展思路, 在研究工作中引入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不同行业的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非财务信息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最终找到更适合本土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田中禾, 张程.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信息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 .

[2]曹德芳, 夏好琴.基于股权结构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构建〔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6) .

[3]戴红军, 吴国强.公司治理、外部审计信息与财务危机预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0 (12) .

[4]吴超鹏, 吴士农.基于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财务状况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11) .

[5]钱光明, 陈德艳.非财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影响〔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0, (20) .

[6]肖民赞.基于财务和公司治理信息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 .

[7]陈良华, 孙健.公司治理与财务困境: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8]朱家安, 陈志斌.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J〕.会计之友, 2007 (4) .

[9]吕长江, 周现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11) .

[10]冯雨.综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J〕.焦作大学学报, 2009 (4) .

上一篇:我的艺术之路作文下一篇:场地合作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