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2024-05-10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通用12篇)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1

由于我们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济发展不是很全面,使得地区流量的分布也不平衡。大也不平衡。大部分的飞行流量位于中国经济较发达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而导致区域交通流量压力很大。量压力很大。未来如果民航只是通过与其他机场进行其他机场进行合作的形式来平衡地区之间的交通流量间的交通流量是不够的,其效能不是很高。因此,为了控。因此,为了控制好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流量,需要建立量,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流量管理系统。系统。

1 建立和完善流量管理系统的运行控统的运行控制程序

对于建立科学的流量管理系统,需要理系统,需要进行“跨越”,也就是说后发展者超越赶上展者超越赶上先行者的现象。但是这种“跨越”是不可以越”是不可以仅仅依靠加快速度的方式,而是针对当前而是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改变过去旧的工业化道旧的工业化道路,不要追求单一的速度增长模式,要将长模式,要将眼光放长。从而在这种理念下建立起效能下建立起效能高的流量管理系统。面对民航飞行流量飞航飞行流量飞快增长、空中交通拥挤以及延时误机现象延时误机现象的状况,要求必须在“跨越”的理念下建立的理念下建立和完善流量管理系统。要知道,发达国家道,发达国家通过了长期地规划和发展才能使流量管才能使流量管理取得如今的成效,如果我们国家只是依们国家只是依靠一味地加快进程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流的。科学的流量管理系统是以控制为主,重视不同的利重视不同的利益要求、总体的运行资源的平衡。而在此平衡。而在此过程中,系统的控制程序能不能通畅和实不能通畅和实行的效果是否明显决定了流量管理系统流量管理系统是否成熟。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科学的地完善科学的流量管理系统需要进行不断地探讨研究,地探讨研究,一步一步地按步骤来实施,依据已有的运依据已有的运行经历不断地论证从而来改进流量管理改进流量管理系统使之能更加完善。要注意的是,在建意的是,在建立和完善流量管理系统的运行控制程序运行控制程序的过程中,要避免短期目光,务必在飞行,务必在飞行的实践积累上一步步地制定出科学有效定出科学有效的运行控制程序,从而使流量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能与时俱进,进行自我的不断发展,最终实发展,最终实现真正的“跨越”。

2 注重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续发展

我们国家民航发展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流量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处于开始阶段,对运行的要求和运行程序不够完善,系统的功能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而且由于国外的流量管理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我们国家的飞行情况,对国外的产品进行改进和升级相对有难度,所以只能依靠我们国家自己进行研发和创新来建立起适应我们国家民航的流量管理系统。依据以前流量管理系统的建立情况和经验,如果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来建设我们国家民航的流量管理系统,需要数量较多的流量管理和管制方面的专业人员,同时对国内空中管理状况比较熟悉和了解,这样才能与运行作业人员一起建设好流量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具体的规划,团结研发队伍进行系统的开发。目前,我们国家的飞行行业有几家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可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流量管理系统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飞行行业的企业对技术熟练以及业务精通的关键人员的培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我们国家流量管理系统的建设仍然在不断地探索中,较为完善的软件系统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改进,慢慢地形成大型的、功能较为齐全、运行较为平稳的自动化软件系统。

3 对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要知道,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是流量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的问题。国外对信息的有效处理难度比我们国家高很多,他们流量管理系统涉及的信息比较广,包括空中环境信息、飞行规划信息、飞行动态信息、归入档案信息等几大方面。而空中环境信息就有天气现象信息和空中领域信息。相比而言,我们国家现今空中环境信息的质量是比较低的,尤其在天气现象信息方面,没有办法提供不同流量管理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天气现象信息产品。对流量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要不没有专门的发布部门,要不就是没有对那些基础数据进行收集。要知道,这些基础信息对流量管理系统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要是对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做不好,流量管理系统也就很难提供正确的决策参考信息,更不用说针对流量管理系统的运行找出有效的管理手段了。过去有建设不是很大型的流量管理系统,但是投入使用后的成效却没有预期那么好,造成这个现象的因素之一就是基础信息不准确。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即使流量管理系统有再好的运行功能也没有。还有就是整合飞行规划信息方面也是流量管理系统建设中的一个难题。我们知道,运行管理有关部门在努力地建立起具备统一性、全面性的飞行规划信息库,可是由于现存的运行机制和自身系统有一些问题,使得飞行规划信息库的建立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当前民航的飞行状况,因为没有流量进行科学地分析、预测,使得很多措施的实施没有达到要求。相比于部分发达国家,他们对飞行规划信息是进行集中的处理的,这就从本质上解决了一些飞行规划信息不全面地问题。因此,我们国家民航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结合我们自己国家的实情,找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4“旋转式”的系统开发方式在未来流量管理系统建立的运用

流量管理系统的建设务必考虑到投入运行和系统开发共同进行的问题。为了建设高效能的流量管理系统,可以采取“旋转式”的系统开发方式,也就是说,在投入运行之前先划好流量管理的作用范围,接着根据这个范围来研发关于流量管理系统的小工具,通过小工具发挥的作用来提高流量管理的能力,从而不断对流量管理系统的完善提出进一步的需求。在运行需求下推动流量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的开发支持高效的运行模式下,使民航的流量管理系统得到实质性地完善。

5 结语

虽然我们可以引用他人的技术和模式,但是毕竟不同的发展状况对系统的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务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导下,开辟出自己的研发道路,在参考其他国家科学的流量管理系统下,通过自主创新来建设自己国家的流量管理系统。同时,我们国家民航流量管理系统的建设务必要和我们国家实际的飞行情况相符合,一步步地按步骤去实现,切不可有短期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这样才能建设处就有我们中国特有的流量管理系统。在流量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勇于尝试新的挑战,使得民航流量管理系统的质量实质性地得到提升。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2

(2011-02-18 10:51:22)

作者:熊飞骏

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三大社会力量将决定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他们是:特权集团,自由派知识分子和毛左愤青。

一、中国社会的主宰者——特权集团

特权集团数量很少,但他们掌控着各地方各部门的政治经济大权和绝大部分国家资源。他们以1%的极少数掌控着80%以上的社会财富(一说0.4占有70%的社会财富)。其中的800名顶级富豪就占有20%的社会财富。

相比之下,占总人口99.9%的平民百姓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让人不能接受的是:特权集团拥有的巨额财富只有极少一部分是通过勤劳智慧所得;绝大部分财富则是通过“公权私用”的非法手段聚敛的。

特权集团掌握的巨额财富与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不成比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比例最能说明问题,占有80%以上巨额财富的特权阶层邀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到5%;美国富豪的比例是1%,占有的社会财富比例不到30%,可他们承担了3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中国的工薪阶层缴纳的个税比例高达50%;美国的同一数据则不到5%。

改革开放的后十年,中国的贪污腐败成燎原之势,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绝大部分为特权阶层通过非法手段攫取。广大平民尤其是城市市民则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新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日益陷入实质上的贫困。特权阶层和平民百姓的矛盾日益加深,并以令人担忧的速度走向尖锐化的对立。

特权集团除了掌控着无可匹敌的公权和财富外,还掌控着无可匹敌的“话语权”。几乎所有的影视电台和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工具都为他们服务的。

特权集团的主体舆论导向是“稳定”和“发展” ;同时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不时对某法治国家提出“严正抗议”。不过这些抗议多是口不应心的,都是说给国内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群体听的。中国是一个不爱思考的民族,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群体占国民的绝大多数,所以这些“严正抗议”有时能引发全国性的排外浪潮。当被煽动起来的“人民群众”闹得有点过火,威胁到特权集团的实际利益时,“点火”者又不得不站出来“灭火”,因为他们的自身利益与“严正抗议”的某法治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拥有更多“知情权”的缘故,特权集团对自己的“地位”并没有媒体宣传出来的那种“信心”。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拥有较强的“个人危机意识”,既担心“**”和“突发事件”;又担心贪腐罪行“东窗事发”被集团同类当作“替罪羊”。在这种“危机心态”主使下,很多人利用职权把财产和子女家属转移到他们曾“严正声讨”的那些法治国家。“坏人心中也有杆称”,尽管他们口头上“严正声讨抗议”某国,但内心知道这些法治国家比自己的国家理性健康得多。尽管他们在媒体上大力声援北朝鲜、缅甸、古巴等专制独裁国的“独立自主”和“内政不容干涉”,但内心知道它们都是些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无赖混混”、“白眼狼”和“王八蛋”,杀死也不会把财产亲属转移到这样的国家。不但不会移亲到缅甸、北朝鲜,甚至连谋求结为“国际统一战线”但民主法治成果还不稳固的俄罗斯也不会去。特权集团首选的移亲国家第一是美国,第二是加拿大,第三是澳大利亚,都是成熟的民主法治国家。

上述例子说明一个人的内心价值取向是由他的“行动”决定的,“对外言论”多数言不由衷。所以一个成熟的公民要少听上面“怎么说”多看上面“怎么做”。

所以别看今天中国的媒体舆论走向是“亲俄反美”,但中国绝不会回到毛中国时的外交政策对俄“一边倒”,因为中国外交政策是由特权集团决定的,而特权集团的财产和亲属多数在美国不在俄罗斯。单从个人利益来说,特权集团也不会冒着资产被冻结子女受歧视的风险和美国决裂。如果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走向美国”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亲俄则是“与狼共舞”。美国没有侵占中国一寸领土而俄罗斯则侵占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并直接策动了157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脱离中国。

特权集团虽然利用手中的职权干了很多伤害国家民族的事情,但他们并非象毛左愤青断言的那样都是天性邪恶之辈。任何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复合体,修其善则为善,修其恶则为恶。是“奖恶惩善、劣胜优汰”的专制体制限制了他们发挥灵魂深层的“天使”力量。我在《贪官也是旧体制的受害者》一文中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贪官悲剧。

特权集团不但不是天性邪恶之辈,相反在集团内部还存在部分有远见卓识和较强民族责任心的开明人士。他们是未来中国的希望。中国的社会转型离不开这部分人士的配合与努力,或者离不开他们的“领导”。

二、中国社会的启蒙者——自由派知识分子

决定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的第二大力量是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是政府和特权集团的主要批评者,是民主法治精神的主要传播者,是开发民智的启蒙思想者,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灯塔。这部分人的数量和特权集团一样少。如果说特权集团拥有过人的权力财富;那么这部分人则拥有过人的才能见识,拥有不受官媒影响的独立思维能力,对中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中的多数属中产阶级,拥有较为体面的工作和一份稳定的收入,生计和尊严不成问题。他们之所以担当很大的风险充当批评政府的角色,主要是灵魂深层的爱

国情怀和民族责任心使然,对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热情远远大于个人富贵享受的热情。所以自由派知识分子是最真挚的爱国者;也是最有责任心的民族主义者;尽管他们经常被毛左愤青污为汉奸卖国贼。

自由派人士的观点文章很难被电台报刊等大众传媒公开发表。他们只能借网络这块平台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近五年时间,自由派知识分子在网络的言论自由度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他们在论坛发文越来越困难,连天涯、凯迪等一度相对开明自由的论坛也对他们的文章设下了“五关六将”。一篇内容很普通的文章都可能因含有“敏感词汇”无法响应“发送”请求„„

自由派人士对“权力”没有多少欲望。他们批评政府和专制文化不过是充当“体制森林”的啄木鸟角色,实质上是执政府“勇于说真话”的参谋和智囊,丝毫也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自由派人士反对流血的暴力革命,主张在中国推行民主法治式的政治变革,但他们的改革设计是循序渐进式的,不主张在中国一下子实行“全民直选”;而是从“基层政务官直选”、说真话政府、新闻自由、司法独立逐一实践。他们深知在没有作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做过于猛烈的急刹车,没有经受任何民主历练的普通国民缺少必要的政治眼光,“报复嫉恨”的情绪主宰政治情感,很可能上演巴勒斯坦选出“哈马斯”的悲剧。本人在近年有幸被划为自由派写手,拙作《中国的民主之路》就表明了渐进式政治变革的主张。

自由派人士对特权集团并没有毛左愤青那种“深仇大恨”心理。他们撰文抨击特权不过是基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良苦用心,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驱动。他们的主张虽然不利于特权集团的“急功近利”,但有利于特权集团的长远利益。他们不但不主张对特权集团实行毛左式的“流血清算”,相反还希望特权集团中的精英人士能给中国的民主变革提供领导。

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最大“软肋”是缺少群众基础。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以唤醒国民、启蒙民智为己任,对浸染“实用主义”、“功利文化”和“官本位病毒”的普通国民没有多少号召力。他们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而讲明一个道理往往需要很长的的篇幅。今天的中国人有“不爱阅读”的毛病,没耐心看完他们不具煽惑性的长篇大论文字。所以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文章读者并不多。如果今天的中国突然实行全民普选,自由派人士远远不是毛左愤青的对手。

自由派知识分子数量少且没有多少权欲,对“政权”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是最远离“功利”的一大社会力量。

自由派知识分子以黎明、杨恒均、韩寒为代表,体现了老中青式的“接力棒组合”。从唯心的角度来看,自由派知识分子后继有人,是一个有希望有生命力的团体。

三、中国社会的思想毒瘤——毛左愤青

改革开放的最后十年,中国步入了堕落的时代。燎原烈火样蔓延的权力腐败消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繁荣发展的背后潜藏的社会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

贪污腐败的加速蔓延催生了一个毛左集团——未来中国的最大风险种子。这个集团的主体是奴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失意青年和城市无产者,一个有很强失落感的群体。

毛左集团的社会情感特征是强烈憎恶贪污腐败,对特权和赤裸裸的社会不公正义愤填膺;同时仇视整个上流社会。毛左集团基于知识和阅历的缺陷,不可能了解社会不公正的真实根源是落后过时的专制体制;消除社会不公正的不可替代良方是民主和法治。因此毛左们一方面大骂特权和腐败;一方面又不自主地跟着特权集团的舆论导向把攻击矛头对准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西方法治国家等“假想敌”身上,不自觉地成为特权集团在舆论界的“冲锋队员”。

毛左分子既渴望乌托邦式的社会平等;又渴望自己能跻身为特权阶层的一员。基于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矛盾心态,他们对特权集团既恨又怕。一方面极为仇恨贪官权贵,恨不能把特权阶层砍尽杀绝;另一方面又深怕得罪能主宰他们命运的体制内人物,力求在舆论导向上和官媒保持一致,希望自己的吹鼓手角色能引起上层的注意。

毛左分子虽然游离于体制大门之外,但身上却感染了专制体制的所有病菌,在制造谎言、耍阴谋搞小动作和不择手段方面一点也不亚于体制内的腐败分子。因此他们身上集专制体制劣根性之大成,并且因其行为极端不顾后果比腐败分子更具破坏性和危险性。

毛左分子热衷于制造谎言和造谣惑众,尤其是在美化他们的精神领袖毛太阳和丑化西方法治国家时谎话连篇,无视最基本的历史国际常识。在造遥惑众方而则远远不是“无中生有”一字能够概括的。近来毛左骨干在网络扯起了迷天大谎,说什么右派阴谋对左派实施大屠杀?纵观左右两派的网络言论,多数情况下都是毛左分子鼓吹暴力喊打喊杀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血腥暴力。从某些毛左分子的不择手段来看,我总算领略到了什么叫“贼喊捉贼”。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3

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而经济市场也正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鉴于此种情况我国必须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作用,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保障各个领域的稳定,避免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过于重视眼前利益。我国会计行业已经存在多年,通过分析其过去、变革过程、发展现状等,可以使我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并根据目前形势对管理会计的未来展开畅想,对于我国整体发展来说极为重要。

中国管理会计的过去

管理会计实践。我国管理会计在最初兴起时极具“中国特色”,如经济活动分析或对外提供成本报表等,而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当时的国策有一定关系,我国管理会计出现转折是在1978年之后,在此之前我国正大范围开展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种情势下我国国营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其主要为国家生产产品,再由国家统一销售,因此对于国营企业来说其只是负责生产的机构,市场问题从不会对其产生影响,而鉴于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我国越发注重成本规划,而管理会计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国有企业特有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了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我国在会计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我国研究成果的理由,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经济改革,并且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促使下,我国渐渐重视起会计学研究,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同时将其投入到我国当时的各种活动中,虽然我国并未盲目照搬,但在30多年的管理会计发展中,我国一直未实现真正的突破,依然要以借鉴外部经验为主要发展依据,因此即使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各方面均得到了完善,但从整体来看依然与其他国家相去甚远。

中国管理会计现状

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当代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与传统会计的绩效评价存在部分差异,主要体现在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不难发现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等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完善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如今该体系中已经成功添加了业绩风险管理、经济增加值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基本完成了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除此之外,在平衡记分卡领域也实现了大的突破,在最初时我国主要是对其进行引进介绍,而如今我国已经具备实证研究能力,然而其本土化实用性依然需要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各个企业切不可将其视作万能药方,否则很容易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

预算管理。对于当代企业发展来说,传统预算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作业基础预算,通过该预算可以为战略目标提供各项数据,也能够实现对组织预期作业的分析,并很好的将其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也便于实施提升业绩的相关措施。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其相较于其他预算管理模式而言更具时代下、实用性,其能够有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为企业减少成本投入,创造更多经济收益。虽然目前作业成本法在其他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对于我国目前情势来说并不十分适用,因此我国若要全面实施该预算管理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畅想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

注重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其在各个领域中实现应有的价值,另外,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库不断扩大,功能也在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整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也促使我国管理会计必须尽快完善,以便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我国今后应加强实证研究。

提升本土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对于我国管理会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建立起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今后我国在研究管理会计时,应尽量实现本土化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将借鉴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发展现状进行进一步完善;二,除了以借鉴成果为主要手段外,我国也应善于总结我国自身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外联合,如此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优质管理会计体系的实现。

突出整合研究。整合研究是近年来在管理会计领域中被广泛应有的研究方案,其主要是深入各个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方法进行融合,如此则可以有效实现扬长避短。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个管理方法的理念不同、设施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保持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基本原则十分必要,并且要善于利用战略作业成本方式,通过其可以有效促进实现整合效应,这对于我国管理会计而言同样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对管理会计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其过去能够使当代人们更加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可以使更多人发现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不同之处,利于引起各行各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管理会计进行畅想,也能为我国未来经济走向提供相应的依据,便于制定发展规划。管理会计并不仅仅存在于我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中管理会计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今后也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管理会计。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4

中国科技传播的发展时间较短, 并且仅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建设, 故其压缩式现代化进程存在许多问题, 导致各种风险来势凶猛。就当前形势来看, 传统科技传播已不能应对步入风险社会的当代中国, 故在这样一种情势下, 从风险社会角度去分析中国科技传播的发展, 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传播未来发展之道也就成为了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风险社会概述

“风险社会”的最初提出, 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风险”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风险现象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而滋生。在过去, “风险”多被理解为客观的“自然危险”, 也就是由自然现象所引起的各种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危害事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风险”逐渐被人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已经不再只局限在“遇到的危险”这一概念上, 而是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故在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已经不再侧重于表达“自然风险”, 而是指关乎到与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后果紧密相连的, 是一种对于个人、群体来说都具有特殊影响的特定方式。故也可将这样的“风险”理解为“社会风险”。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风险大致可分为生态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暴力风险等。

2.2 科技传播概述

中国的科技传播起步较晚,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经过不断研究, 在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就, 于是关于科技传播学的相关问题便在社会上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但就我国当前形势而言, 学术界对于“科技传播”的定义以及相关涉及的范畴等仍未形成普遍共识, 并且对其概念的确定和说法仍徘徊在“科学传播”和“科技传播”之间。

3. 关于风险社会和科技传播

3.1 风险社会的产生及其特征

有相关专家学者在阐述风险社会的时候指出, 风险社会的产生是由于工业化社会发展所致的结果。在现代化进程中, 生产力的急速上升, 使得危险和潜在威胁问题越来越突显。如显示生活生产中, 核电站的建造、大规模化学工业发展、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废气污染等等。而这些都是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 因此可以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生存状况具有构成“风险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因。此外, 风险社会具有多种特征。即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多发性及突发性、破坏性、两重性以及全球性。

3.2 科技传播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科技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与国外相比, 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过就短短几十年。但是也由于科技传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并且在其发展之下而不断发展, 因此而言, 科技传播在发展史上经历了从启蒙阶段到成型阶段、成熟阶段, 最后到嬗变阶段, 并且其在未来的发展之上, 将还会发生无法预测到的嬗变。科技传播具有五要素的特征, 它们分别为:传播者的特征、传播内容的特征、传播媒介的特征、受众的特征以及传播效果的特征。

3.3 风险社会与科技传播的关系

风险社会的产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 科技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在当代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众多手段当中, 科技传播作为其主要的一种手段, 对于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其可以起到化解和消除的作用。科技发展对于风险社会的影响, 可以说科技发展是风险社会的主要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人们向着文明的方向更进一步, 但是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忽略了一些外在影响因素, 导致了“文明的风险”的产生。如工业化过程当中不考虑后果、自然资源开采当中不注意节制, 一切只为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正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因科技发展而引发潜在的不可抗拒的威胁。故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 科技传播也就成为了风险社会下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交流手段。

4.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

4.1 科技传播受“制度化风险”的外界环境影响

有关学者提到“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不会自动发挥出来的, 它与一个国家所实行的政策法规和政府管理是密切联系的”, 可见, 一个良好制度环境能够有利于科技传播效用的发挥。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并且不断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度相对于人类而言, 为人类带来生存利益的同时也潜在着不可预测的风险。风险社会理论家认为, 风险社会的产生实则是“现代制度长期成熟的结果”, 故当前风险社会所需要面临的更加准确地说会是“制度性风险”。“制度性风险”既是因为社会制度所引起的, 那么其所带来的关于中国政治、法律、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外部环境影响, 也就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科技传播的发展产生了制约的影响。

4.2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科技传播的低效能发挥

科技传播在我国发展史上存在的时间尚短, 但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反过来, 经济发展也同样影响着科技传播的发展。在我国, 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这便是风险社会下最为典型的一种风险。社会上一些群体组织因为自身利益而从中牟利或是推卸责任, 如在进行工业化进程时, 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环境破坏因素, 大量引进高污染、高风险的企业, 并且在报道上对媒体进行约束, 扩大强调经济发展利益, 掩盖环境污染问题。此外, 国内广泛存在各种虚假广告和软文现象。常见的有各种产品虚假广告宣传, 如高科技减肥、健身、增高药品等等, 但是媒体和企业明明知道这样夸张的吹嘘内容是虚假的, 为了谋取利益, 还是照播不误。

4.3 科技传播专业化与职业化相对滞后

风险社会下, 我们所面临的突发性风险越来越多, 其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并且趋向于专业化。由于受互联网和媒体以及社会群众的各种炒作, 使得社会对科技传播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当前我国科技传播队伍而言, 尤为缺乏高水准的职业科技传播从业者, 他们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的, 没有养成良好的科技传播素养, 较为缺乏科技常识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凡是有关于报道科技信息的, 就对其内容进行夸大其词, 不管其是缺乏真实性还是准确性, 为了能够从中获取效益或是引起社会关注度, 都进行一一报道了。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泛滥成灾, 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5. 风险社会视角下如何改进中国科技传播发展的有效策略

5.1 构建负责任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

风险常常是突发性的、多变性的以及不可预测性的, 故也可以说风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属性。社会风险在现时代来说, 已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技传播的途径来控制社会风险。针对此, 我们可立足于风险社会理论以及科技传播理论来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和方法。针对我国科技传播受制度性环境影响的问题去综合改善科技传播的外部环境。就中国当前的“制度性风险”问题而言, 其受政策、法律、经济以及文化等各外部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迫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故国家可在原有出台和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再拟定一些更为全面的、详细具体的科技传播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如对“有偿新闻”、侵犯科技著作权等有关科技信息的行为进行约束并继续监督。而要想构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 就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去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 并对其进行组织以成立一个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协调机构。拟定机构中相关于科技传播的行为条例, 可以帮助更好降低科技传播所引起的社会不满, 以及实现其通过科技传播手段来应对风险社会下的种种不良现象的效果。

5.2 重视科技传播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任何一个行业, 其是否真正得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或者更高的效能, 主要决定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员队伍。并且随着社会风险所频频闪现的突发性和多样性趋势, 大力提升当代科技传播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以更好发挥科技传播在当前社会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一件必然事务。针对此, 可通过以下做法来实现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职业培训, 重视科技传播者的科技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可通过实践采访来提升传播者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述能力。当前我国从事科技传播的人员多为中文或是新闻专业人员, 或是改行入内的人员, 而并非是科技专业出身。但是科技传播与其他领域的传播又是不一样的, 它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故媒介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提升其从业者的职业化水平是必要的。就地震例子而言, 当某地区发生地震时, 媒介记者时常需要赶往地震现场作必要的报道, 这过程中, 不排除没有余震的可能, 此时如果传播者正处于山坡上、公路上, 应当要怎样面对才不至于给灾区人员增加额外负担?这都是需要传播者具备一些基础知识, 并且是要经过专门培训的, 如果在报道中, 不懂得有关地震的知识和术语, 就会使得报道显得非常被动, 并且还有可能报道出错。

5.3 抓住传播内容的及时性和互动性

现代媒介技术正往高度发达的方向前进, 由于其传播信息的公开性以及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影响, 使得风险社会对于科技传播的速度、形式、互动性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受众, 互联网普及性等要求科技传播信息不仅要及时, 还需要立体化的传播内容, 并且可以产生互动性。当科技事件突发时, 要求科技传播者能够尽快掌握相关科技事件信息以及多种形式的丰富内容, 并为其媒介提供。当前国内不少大众媒介都为记者配备了摄影器材, 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以及报刊发稿的同时, 能够通过摄影器材来获取更多的图文信息, 使得所要报道的内容更为丰富, 这样能够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同时, 互动性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在互联网盛行的现如今, 要求从业人员通过积极开设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及时发布科技新闻相关最新动态, 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6. 结语

科技传播随着风险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变, 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中国的现代科技传播发展时间较短, 面对不断改变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因素, 要使科技传播发挥其真正的效能, 就必须要正确认识风险社会的产生及其带来的影响, 并采取正确的科技传播策略降低科技信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利于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 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威胁或危机, 正是正渐渐步入“风险社会”时代的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居于风险社会视角下试论当代中国科技传播, 并提出关于如何改进中国科技传播未来发展之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风险社会,科技传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韩东.风险社会中的媒体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2]王敏.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传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3]赵亚辉.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科技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3.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5

32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促进了管理思想的进步。纷繁复杂的环境与市场变化让企业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的竞争力。竞争格局与竞争形态的变化让企业领导者们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集合体。西方管理专家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很多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内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我认为未来五年内国内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态势将集中于以下六点。

1、人力资源规划将成为大中型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因素

人力资源规划是很多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做不好的问题,结果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总结和来年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无非是些工作上的想法和人员情况的大体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对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方式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落到实处,紧密的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无缝对接。体现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侧重于人力资源的吸纳、消化与开发三个方面。竞争环境多变,促使企业不得不放弃宏观人力资源规划,而注重短期的微观规划。吸纳人力资源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理念与方法创新。不断开拓招聘渠道与招聘形式,以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消化与开发人力资源需要企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保障企业团队的高效与稳定。企业战略“成于人,败于人”,人力资源规划让管理者明确需要哪些人才,如何选人、育人、用人与留人。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将从工作分析逐渐向胜任特征分析转移

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的理论对工作分析方法及结果形式(工作说明书)成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分析剖析基于工作职责的任职资格,即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本资格条件;胜任特征分析的是基于优异绩效成果所需要的素质特点,即优秀任职者的素质特征。外部竞争加剧要求企业必须选拔、培训与使用能够产生高绩效的员工,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个老板不愿意聘用更可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

随着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提出,仅仅可以分析岗位最低任职水平的工作分析将逐渐被胜任特征分析所替代。但由于工作分析在西方国家发展、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人事管理者们对工作分析的依赖根深蒂固。另外胜任特征分析的技术还有待不断完善,特别是胜任特征模型中内驱力因素还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因此,工作分析向胜任特征分析转移的势头已经出现,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招聘的渠道创新与选拔对象的多元文化背景,要求选拔技术精细化、多元化

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理论认为,对一个人的绩效水平产生关键影响的不是他具备的知识

和能力技能,而是内驱力的特征。内驱力包括价值观、动机与需求、情绪、职业态度等因素。通过面试只能对被试者的能力因素进行基本判断,对被试者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动机等因素进行考察是比较困难的,这取决于面试官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有80%以上的人力资源经理在采用非结构化的面试方式,其信、效度难以保证。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被试者的判断失误。

专家分析,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选拔方面存在三大问题:选拔技术匮乏、简单粗燥;选拔题目与岗位素质标准缺乏对应性;选拔指标局限于知识、能力等基础层面的指标。面对复杂的环境,选拔工具的精细化与多元化势在必行。

选拔工具精细化强调,选拔指标的设定必须基于系统的工作分析或胜任特征分析,所确定的指标要充分体现岗位的素质要求;选拔工具标准化与结构化指有完善的指标定义、题目、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选拔过程中体现标准化的原则,体现对所有申请者的公平、公正性。

选拔工具多元化是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面试方法一支独秀的局面,引进各种行之有效的选拔方法。利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对申请者的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多种技术的使用要增加选拔的时间与成本,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只有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与岗位特点的员工,才能加快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况且专家研究表明,选拔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部门为企业创造巨额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投入才有产出,在选拔方面的合理投入是企业的明智之举。

4、培训要求实效,将与绩效水平进行紧密结合[虽然没有研究机构统计过中国企业每年浪费多少培训经费,但这是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的共识。高层培训凭签证,中层培训凭兴趣,基层培训凭感觉。能够鲜活的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未来这种局面将有所遏制,培训应基于理性的需求分析、科学的内容与方法设计,培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素质水平,提高员工个人的绩效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培训是宣贯企业文化、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战斗力的阵地。要想在这个阵地上取得胜利,必须科学规划、严密组织、有序实施。科学规划是从战略目标来规划、从客观需求进行分析的系统培训工作规划。严密组织是开发适合企业战略需要的课程体系,开发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素质培训、训练的方法体系,满足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动态需要。有序实施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保证、专业人员保证与必要的条件保证。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企业开始理性的对待员工培训问题,培训消费趋向理性,这些企业选择培训项目更多的考虑“对员工绩效水平的提升有哪些帮助”。

5、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过渡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存在目的、内容、过程与结果应用的区别。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评定,属于事后考核。绩效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将提升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进行高度统一的过程。绩效考核只关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而绩效管理则注重在考核指标中体现组织的战略导向,考核结果地反馈与制订员工绩效改善计划并行,在工作的过程中融会绩效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绩效考核是区间管理,而绩效考核是过程管理。绩效考核成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将员工

培训开发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形成考核 — 培训 — 再考核的管理闭环。绩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改善个人绩效水平,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6、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趋向 —— 以人为本

在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中“以人为本”赫然入目,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从作者肤浅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体现六个要素:

1、尊重人性: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对群体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对成就的追求是人的本源,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管理者从根本上认识不同的人性特点,有助于管理者对这些人性需求进行利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比如:经常组织团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具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能够提升士气等。

2、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本无好坏之分。无非是领导者是否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如果让开拓性人才去从事了重复性工作这是领导者的错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无过的员工。另外,实践证明越是有超常能力的员工其个性特点越突出。管理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尊重员工个性、建立开放的企业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

3、注重个人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强调员工与组织的同步发展。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进步的基础上,员工的进步得益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两者的利益与方向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与职业开发,将员工与企业的近期、长期问题系统考虑,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发展有机结合,创造出和谐的、动态的个人发展机制。这种机制以完善的培训体制、岗位轮换、接班人计划等具体制度来体现。

4、认可员工的价值:有专家说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要学会认可,其实我到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学会“认可”,即认可员工的价值。企业经营的过程是学习与总结的过程。无论员工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应该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需要反思与总结的是“我们成功在哪里?”,“哪些原因导致了失败,如何弥补或规避失败”。使经验和教训成为未来工作的灯塔和指南针。而更多的管理者采取的是奖励成功者、处罚失败者的处理策略,这对于未来的发展缺乏直接的帮助。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企业经营中的财富,所以你要认可员工的价值。

5、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级的员工需求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在特定阶段多种需求共存,但各种需求存在强度的差异。以人为本的企业注重对员工个性化需求的分析与满足。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利用于管理策略、制度之中;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就是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过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了,员工个人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这是现代雇员关系管理所强调的最高境界。

6、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每个员工的个性、能力技能、价值观与动机、知识等素质因素存在差异。客观认识每个员工的特点,并分配合适的任务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知人方能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对员工个性、职业发展、职业意愿的尊重。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能将让员工创造最佳业绩成为可能。因为你无法阻挡员工对某项工作的高度热忱,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用任何掩

中国直销的未来 篇6

有人说媒体是政策的晴雨表。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罕见地连续5天播出有关直销的专题节目;国内几乎所有权威财经媒体,也不约而同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敏感的“直销”话题上;新浪网、搜狐网、中国营销传播网等知名网站,也风云际会推出了有关直销的大型专题……

如同平静的市场里丢进了一颗当量巨大的炸弹,各类企业一下子喧闹起来,各种情绪一下子升腾起来。

这缘于中国政府3年前对WTO的承诺。在2001年11月11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中国做出了承诺:对“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将在中国人世3年内取消“市场准人限制”和“国民待遇限制”,并制定直销法规。

3年大限,转眼即到。2004年2月9日,我国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邓湛,在中美商务理事会经贸座谈会上表示:有关直销的法律草案正在制定,有望2004年年底出台。

让媒体和企业界躁动起来的,正是“直销立法”。

一旦立法,就意味着国家1998年全面禁止直销的法令即将废止,意味着此前被迫转入地下的国内直销企业、外资直销企业、乃至于国内有条件推行直销模式的企业,有望合法、公开地开展阳光下的市场业务——媒体关注、企业动心的,正是这一个领域的洗牌机遇。

有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直销营业额已经超过350亿元;直销企业的佼佼者安利,这一年在中国更是取得了令人惊讶的12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部分直销企业的良好表现,再加上行业即将立法的利好消息,一时间“顺风行船船欲飞”,有从业人士甚至称2004年为“中国直销元年”。谁的机遇?

中国《直销法》出台最大的意义是:直销拥有了一个合法的定义和身份,消费者增加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企业和个人拥有了合法选择直销模式的机会。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直销事业。一个杰出的直销商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奉献投入的工作热忱,接受挫折、焦虑、压力的能力,善于学习且又不断追求创新突破的决心,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力。所以,选择从业于直销,至少要对这6项条件做好自我评估,才不致落到事不成业不就的地步。

直销行业中直销商的流动非常快,就连国内直销业的龙头老大安利(中国)公司,每年能够续签合同的直销商也只有1/3。因此刘于个人来说,“选择”通常比“努力”更加重要。

直销商如何选择一家值得加入的直销公司?

原则上讲上讲只要是合法的公司都可以加盟,但合法的直销公司也有事业机会好坏之别,对事业机会进行整体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最好的产品类型

按照获利高低、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潜力儿项指标来评估,直销业最常见的产品种类包括:营养保健食品、护肤品、化妆品、个人日常护理用品、电信预付卡、珠宝黄金、金融债务抵销服务、水务/空气清洁机、旅行服务;其他发展前景有限的直销行业:计算机/互联网服务、法律服务、人造卫星、硬件及服务、家庭/个人安全产品、书/报告/时事通讯、消息服务、汽车护理产,拈、食品杂货/折价券。当然,刘于直销同类产品的公司,应尽量选择产品和服务质量最好的。

2.选择最佳的时机

简单地说,一家直销公司在经历儿个主要的成长阶段后,会进入一个稳定、长期的发展过程。第一个增长阶段通常叫做“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最脆弱、山是最容易倒闭的阶段。一旦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之后,这家公司就算是通过“临界点”,通过这个“临界点”代表这家公司将能持续发展。进入这个阶段之后,这家公司很可能会在5年内变得家喻户晓;

在这个时期之后,公司将会进入暴增期,其独有的品牌产品开始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公司销售开始暴涨,直销商们的收入将会增长5~10倍;

直销公司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稳定期”。这是拥有一个庞大的直销网络的时机,但也是一个很难创建网络的时机。这时候,公司是如此的广为人知,直销商必须具有更熟练的技巧来应伺·异议,因为有些客户可能已经被直销人员找过好几次。进人稳定期之后,成长量会很大,但是成长速度会减缓。

3.选择好的奖金制度

任何一种合法的奖金制度其实都没有所谓的好坏,关键是操作者的态度。因此可以说,没有最好的奖金制度,只有最适合公司和自己的奖金制度。

4、仔细评估一个经营团队

这可能是选择直销公司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信息存在不对称,所以请尽可能获取最多有关公司的真实消息,如公司历史、创立者、收支状况、财务报表等,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即使是合法的好公司也一定会有不满的直销商和消费者投诉。直销商要寻找的是一家诉讼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公司。曾有不合法活动或不良的商业行为,或缺乏成功的历史甚至有破产经历、管理团队经验不足、资金管理混乱、沟通管道不畅通等现象的公司尽量不要选择。

5.整休评估

经营不良的公司常常会存在以下的问题:不正当的活动、过度的广告和噱头、没有产品所有权(仅代理产品)、强调奖金制度而不重视产品、诽滂其他的直销公司、使用不正当的招募手段、直销商初始成本太高或太低、经常取消订单、少有持续消费者、有负债、经营不善、成长缓慢、产品种类变化太快、大幅变更奖金制度等。

以上5条评估依据,不仅可以作为直销商选择直销公司的参考,刘于直销公司的健康经营和发展来讲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直销影响力区域

在安利等一批优秀直销公司辉煌业绩的激励下,在直销立法预期的推动下,习惯于认同“门槛内的行业机会最多”的中国企业家,开始笃信多年被政府“严把此关”的直销,必然能为先行者带来丰厚回报。于是,2004年年初开始,企业界、从业者就开始跃跃欲试,以致于一些企业老总不断前来咨询:牛奶能否做直销?食用油能否做直销?还有人问:传统营销能否转向直销?

尽管我国有可能在年底前完成直销立法工作,但考虑到我国政府此前在直销上的态度,很可能不会出台专门的《直销法》,而是以管理办法、行政法规等变通方法来约束直销业的发展;而且很可能会首先放开对外资直销企业的限制,然后再逐步放开内资企业进入。

因此,我国过去对直销的一些部委文件、政府官员表态成为我们研究直销立法的重要依据。再结合国外《直销法》的情况和我国国情,未来可能成功从事直销的企业将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一定的投资规模

根据法规要求,直销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生产厂,并达到一定的投资规模。1998年三部委文件《关于外商投资直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转型从事直销的企业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且必须为生产型企业,只能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我们认为,将出台的直销法规,门槛降低的可能性不大。

2.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

直销企业的核心资产是“直销员网络”,因此要求企业必须能够根据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制定一套合身的直销制度,从而保证直销员网络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团队能够深入理解直销精神,并具备强大的队伍培训和直销员管理体系。

3.拥有适合直销的产品线

上面已经提到,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直销,我们首先看看目前国内企业都在直销什么产品:

安利(中国)在中国销售包括雅姿美容化妆品、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家居清洁护理用品、个人口腔皮肤护理用品等四大类产品;

仙妮蕾德在美国刚刚起家时,做的是草本植物保健饮料和食品,目前在中国大陆生产和销售保健食品、个人化妆护理用品、家居护理用品三大系列200多个品项;

天狮在大陆刚开始直销事业的时候,做的产品是一款补钙保健食品,现在天狮除了拉长保健食品产品线之外,还增加了化妆品和家庭清洁日化用品,天狮网络中的产品多达400多种。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企业所直销的产品基本都是保健食品、化妆品、清洁护理用品等。

具体从产品来说,适合直销的商品需要具有以下3个特性:

A.高品质,差异显著

直销行业对于产品品质要求很高。由于直销采取面对面销售方式,且直销产品价格普遍偏高,因此要求产品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具备了显著差异性,才容易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才更容易打动消费者,实现首次购买。

而只有具有良好的产品品质,具有很好的使用感受,才能提高使用者的忠诚度,让消费者转化为“爱用者”。

B.产品价格弹性大

直销虽然省去中间商的层层加价,但受到高激励的影响,其分配给网络的奖金往往高达零售额的50%~60%左右,因此产品需要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一般情况下,只有高毛利率的品种才能适应直销需要。

C.适合重复消费

大多数直销公司切入时,选择单价比较低的产品,这样有利于快速建立网络。既然单价较低,就必须有较快的消费速度。这也是大多数直销公司把产品集中在“个人消费用品”上的一个原因。

《直销法》出台之后,必将会对一些行业起到剧烈的冲击,为一些适合选择直销模式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机遇不会超出“一种新颖的营销模式”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7

这几年来, 中国银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声誉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体系是声誉风险管理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点和管理要求, 探索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指标、管理方法和应对措施则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 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所认识到。由此, 国内商业银行构建声誉风险防范机制正在构建以下三大机制:

(一) 声誉风险排查机制

商业银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要防微杜渐, 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要将防范工作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其中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工作单元、各个业务岗位, 要对照管理目标要求, 建立常规的声誉风险点、风险源排查制度,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风险苗头, 并提供给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结合日常基础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风险隐患, 定期分析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发生因素和传导途径, 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此, 商业银行需要成立声誉风险管理小组, 实行专职专员, 也可以定期指派专人对银行做出全面的评估报告。具体可以根据银行规模的大小和从事的业务范围来采取不同的方案。

(二) 投诉处理机制

商业银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获取收益的, 客户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 商业银行作为公众企业, 利益相关者众多。随着金融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渗透, 其作用越来越大, 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样, 商业银行面临的投诉机会也可能越来越多, 但很多可能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发展质量等因素引起, 投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很可能形成一种有影响的负面评价。因此, 商业银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必须重视各类投诉, 正确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 防止由于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不畅, 导致小的事件被放大, 被误读, 产生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对于一些投诉事件, 不能采取沉默处理的方式, 这样只会使得事件升级, 要切实维护客户的利益, 设立投诉处理监督评估, 从维护客户关系, 履行告知义务, 解决客户问题, 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实施监督和评估。

(三) 舆情监控机制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网络舆论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成为金融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情引导、强化业务水准的新平台。 (1) 当然, 媒体有时也会传播错误信息或放大原来的负面信息, 因此商业银行应实时关注舆情信息, 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和管理, 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 强调公众为先的意识, 谋求公众的认可、支持和合作, 力求从公众利益的满足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和银行形象的新的增长点。

二、声誉风险危机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金融机构治理声誉危机的水平会随着经验的累积逐步提升, 从趋势上看, 今后主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 组建声誉风险应急团队

团队由银行高管或董事会秘书负责, 是处理危机事件的临时性协调与执行机构。应急团队的成员从各部门选调, 其中包含法律专家、媒体专家和业务专家组成。团队得到充分授权, 确保在危机处理时有权调动所有资源, 同时制定和实施危机解决方案, 进行危机事件的谈判和处置决策等。

(二) 第一事件核查基本事实

声誉危机发生时, 银行高层负责人迅速召集组织内所有涉及人员听取声誉风险事件报告, 报告直接由舆情信息监测分析部门或是基层员工负责, 以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逐级衰减。然后,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原因进行核查, 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三) 制定声誉风险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声誉风险处置方案必须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内容主要涵盖处置程序、处置原则及人员分工等。处置小组成员明确职责, 主动协调各类资源, 为声誉风险处置提供保障。

(四) 引导媒体化解危机

在处置声誉风险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不能避免的环节是媒体公关。只有取得媒体的支持和理解, 使其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报道, 才有可能争取到社会公众支持和谅解, 从而为声誉危机的调查处置争取时间。同时, 要把声誉危机的善后工作放在与处置等量齐观的高度, 着重总结并分析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 恢复并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在危机平息后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系列公关活动, 线上主要在媒体增加广告和新闻宣传, 线下可以推广银行的新产品和新业务, 这都有助于商业银行恢复形象, 挽回公众的支持与信心。

三、健康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逐步培育

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与声誉风险管理措施可以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从无到有, 良好而健康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正在逐步培育, 在培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重视并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 要协调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

构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文化目标是为了实现声誉风险的最小化以及银行声誉质量的最大化。这需要全体员工的配合与努力, 因此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出发点应落在员工利益最大化上, 应积极提升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保障声誉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处置。

(二) 要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实践的结果, 首先要求每个员工了解声誉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 把声誉风险意识贯穿到每一项产品的研发、销售、服务过程中。建立健全声誉风险规章制度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需要员工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 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渗透到银行的具体经营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

(三) 要协调商业银行各种风险管理文化的关系

声誉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八大类风险之一,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银行其它风险管理文化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其它类风险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可能造成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又是其他风险的集中引爆点。所以,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与其他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 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不懈, 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建立起强大而坚实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晶星, 江家平:“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组织传播机制的构建”, 《金融与经济》, 2010年第12期.

[2]周旭东.“公司治理视角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8

当前国内近九成网络社区用户正在或希望使用SNS服务。其中有53.3%的用户正在使用SNS服务, 有36%的用户还没有使用但希望使用SNS服务, 没有使用或对SNS服务不感兴趣的用户仅为10.7%。在我国, 目前约有8000万左右SNS用户, 相较于近3亿的网民总数, SNS的空间还有着无限扩大的可能。SNS的迅速发展无疑让各大移动运营商找到了进军中国3G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纷纷加快了进军SNS的步伐。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几大运营商都在发布SNS网站的同时还发布了手机版客户端, 并整合了邮箱、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实名社区和积分商城等业务。除通信运营商, 各手机制造商业开始把目光投向SNS这块大蛋糕。像索尼爱立信发布4款基于WCDMA制式的3G新机, 并在这些娱乐手机中嵌入开心网的相关客户端程序, 成为国内SNS网站首次落户手机终端。继开心网之后, 搜狐白社会也发布了可安装在i Phone手机中的客户端软件。用户安装该应用之后, 可更为轻松的查看好友动态、传图片等。诺基亚手机制造商推出的X3、X6等产品都是以SNS应用为主要卖点, 也可从中看出移动SNS的发展潜力。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而社交网络的重要性也在持续增长。加之手机终端的移动性和便携性, 可以弥补SNS的诸多不足而在移动SNS中大放异彩, 二者结合能够让用户把线上线下有效的贯通起来, 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在线聊天、动态管理、日志分享、电子支付、商务应用、日常生活应用等功能。

但移动SNS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 高昂的上网流量费将会成为限制发展的一大障碍。尽管手机资费下调是一个必然趋势, 但受制于中国移动TD在网络和终端上的不成熟以及中国电信在3G终端上的不成熟, 国内3G市场迟迟无法启动, 消费者处于观望阶段。另外相对此前的语音业务和一些简单的数据业务, 移动SNS产业链涉及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商、设备供应商等多个角色, 如何聚集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将是一大挑战。

2 SNS商务的勃兴

随着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深入人心, 电子商务将成为SNS发展的一个新的盈利点, SNS商务也会蓬勃发展起来。同时借助SNS, 电子商务将突破传统电子商务的局限, 实现新的发展。“网盛生意宝”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发的“生意人脉圈”创新产品;阿里巴巴也紧跟着推出了商务SNS, 正式名称为“人脉通”, SNS的商业价值开始凸显, 标志着当前最热门的SNS在我国进入“电子商务时代”。目前中国各大SNS网站注册用户大都达到千万级别, 远超各门户网站。且好友之间互为媒介, 消息曝光率、传递率还有到达率会呈几何级数显示, 这样转化为购买的几率大大提高。电子商务与SNS的结合也解决了电子商务最为核心信誉问题。SNS商务正是建立在熟人关系及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口碑营销, 比传统的商家描述和客户留言及评价更有价值。尽管SNS商务的尝试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电子商务的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其发展, 但从发展态势来看, 势不可挡。

3 SNS垂直化发展趋势

随着专业SNS网站、门户网站、网游、电子商务、运营商甚至个人站长纷纷介入SNS纷争, 要想摆脱同质化竞争, 垂直化是必然的趋势。SNS具有“分众”的特性, 使得其用户很难像门户网站一样覆盖互联网的绝大部分用户, 甚至也很难达到IM (如QQ) 或Webl.0论坛 (如天涯) 那样的跨人群覆盖。因此, 在中国这样一个阶层社会, 要出现一个大而全的SNS粘住所有用户几率很小。而因圈子特性也使得其盈利模式也有所区别, 因为不同圈子人群的使用习惯、需求、生活层次不一致, 因此很难有一种盈利模式能通用所有SNS网站。出现多个SNS, 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际需求, 专注于一个行业, 做垂直细分SNS, 无疑更有发展前景。垂直细分会使得SNS有更精准的聚合点, 以用户的兴趣为基点, 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并增强使用粘度和忠诚度。同时也可摆脱同质化竞争、盈利模式单一等负外部性的影响。

4 个性化的信息的传播方式

SNS的颠覆性力量在于它改变了以往以搜索引擎为主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 取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 从而带来了一场信息消费方式的变革。当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广告还有单一、垄断的信息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时, 可以免费获取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人们消费信息的新通道;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量还有信息获取速度的追逐。之后BBS、BLOG的出现使得信息消费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传统媒体在信息制造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垄断被彻底瓦解。而SNS的出现使得信息消费方式进入“全信息”模式, 不再是主动地去看门户新闻, 不再是主动去用搜索引擎, 而是SNS主动推送你真正感兴趣的、适合你的、个性化信息。这种纯个性化的信息的传播方式远比我们现在的门户和搜索方式更加高质量和高效率。这样一种信息消费方式能将人们从信息过载中解脱出来, 其信息过滤将比RSS更具智慧、更加精确、更为人性。信息渠道被用户自行掌控, 通过和自己认可的用户建立朋友关系后, 连通并同步双方的信息渠道, 在信任的基础上, 接受“朋友"传播过来的一切信息, 且在这条信息生态链条中, 每一个节点发布的信息都是动态的。信息依靠大众的选择行为, 顺着这个链条无限延伸、共振、强化或者弱化。这是SNS将带给人们最理想的信息消费方式图景。

参考文献

[1]傅志华.中美微型博客发展现状与商业价值分析[J].http://www.dcci.eom.en/List/2008-4-10/061201.shtml, 2008:4-10.

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走势 篇9

6月9日, 在2011 (第十三届) 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举办的中国中西部汽车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论坛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小虞做了主旨演讲, 下面是他的讲话摘要:

关于汽车工业的产业链

汽车产业链按照纵向与横向两条线来划分。

纵向产业链按照汽车制造业本身来组织, 包括设计、试验、制造、销售、维修、服务等, 形成纵向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一般以整车厂为核心, 其上游是设计、试验, 下游是销售、服务。现在有的把汽车的回收、再制造、再利用也算在汽车制造产业链里来。

横向产业链, 包括原材料供应、加工装备的提供以及汽车贸易、金融服务、物流等。汽车原材料按照大的门类有100多个类别, 装备机械涉及冷加工、热加工、切削加工到精密加工等, 汽车产业全部涵盖了。服务贸易是新兴的产业链, 金融服务包括汽车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 加上汽车物流。汽车物流作为专门的产业, 最近又提出新的概念, 物联网和车联网, 车联网与车是一个共同的使用平台, 已经与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是汽车产业链的横向发展。

汽车制造业发展到今天, 孤军作战、单枪匹马已经不能够再进行下去了。我们的原材料供给不足, 从钢材到非金属材料到有色金属材料都短缺。汽车装备也严重短缺。在过去10年期间, 汽车制造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万亿, 每年平均投入1000个亿。在汽车行业按照机械口可以统计的固定资产原值, 从2000年的5000个亿到2009年年底达到15000亿, 即在这个期间净增了1万亿, 这1万亿固定资产不包括流动资金和其它资产, 主要是建厂房、买设备, 这1万亿当中70%是买设备, 其中的70%又是买进口设备。大家看得见, 这几年汽车行业产能拓展很快, 从2000年的200万辆产能到2010年的2000万辆的产能。预计今年在去年1860万辆产量的基础上, 增长幅度有一点理性的回落, 如果按照10%增长的话, 今年的产销量会达到2000万辆左右。仅从汽车制造装备这一项来讲, 2006年国家定了一个重大数控机床专项, 其中除了为军工企业服务外, 相当一部分是为汽车产业服务的, 瞄准汽车行业的示范工程。

原材料工业, 这几年, 从过去的镀锌板到一些有色金属材料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人们往往忽视, 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另外一个产业链, 模具制造, 也非常重要。由于汽车是大规模的制造业, 简单地算, 一种汽车要形成30万辆的生产能力, 包括它的主要的总成、部件在内, 大约需要5000套模具。仅一个车门锁大约就需要40套模具。至于外覆盖件, 即俗称的车壳子, 到现在为止, 我们的轿车, 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 所需要的车身外覆盖件模具几乎全部要进口, 包括吉利、奇瑞, 它们的轿车外覆盖件的模具都是进口的。这样的一套模具, 少则3000万美元, 多则上亿美元。而三年不到就要换一套模具。这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数据。

再一个横向产业链是金融服务。最早的汽车行业的金融服务是消费信贷, 我国最高潮的时候由专门金融机构提供的汽车消费信贷达到全部消费金额的30%, 后来由于我们的信用体系调整等有所回缩, 缩减到百分之十几。而国外由于汽车消费市场的拉动, 由专门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在60%至80%之间。还有保险、租赁业、物流业等, 整个汽车产业链还是很长的。人们说制造无边界, 有大量的工作是以外包、内包的形式做的, 在汽车行业是非常典型的。我们现在大力抓自主品牌的创新、设计, 实际上大量的设计工作, 包括外形设计、内饰设计等, 是以外包业务来完成的。

汽车的产业链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延伸。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形成汽车产业链更多的分支和延长, 像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应该都是新的汽车产业链, 没有这些搞不了新能源汽车, 这些按照过去的划分都不在传统的汽车行业。

关于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集群有它的特定的内涵, 不是若干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叠加就叫做产业集群, 它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汽车部件企业的集合并且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

零部件的供应由一个整车厂面对上千个零部件厂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整车厂采用模块化供应模式, 一个整车厂面对的零部件供应商最少的仅有20几家。例如, 过去仪表盘上所有的仪器、仪表, 包括空调、收音机、CD、DVD等都要装, 都是分散地由汽车厂逐一采购, 现在的供货方式要求, 整个仪表盘的总成要模块化供应, 在汽车总装线由机械手装配到位, 接上线束就完成了。再例如车门, 大家不要小看车门, 现在车门越来越复杂, 玻璃、电动遥控器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安全气囊等都在车门上, 整车厂对车门模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简单地讲, 就是两个销子一插, 两个接插电器一接, 车门的总装任务就完成了。由此看来, 这种以整车制造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现在新建的几个汽车厂我看了一下, 一个是与台湾合资的东南汽车厂, 传统的冲压、焊装、喷漆、总装四大工艺, 现在没有冲压了, 与它一路之隔的有一个专门的冲压厂给它提供冲压件, 它拿去焊装、油漆就是了。包括大家知道的发展很快的东风日产 (在广州) , 它的全部的冲压件都是由专门的金属结构厂提供的。又例如塑胶件, 这几年做得很好的是广州丰田, 广州丰田在广州南沙区的工厂面对的是18家零部件厂, 它是一级供应商, 一级供应商下面有二级、三级供应商。

我认为汽车产业集群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不是若干个生产同类产品的零部件厂的扎堆就叫做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有它独特的组织方式, 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关于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工业的走势

一个目标: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过去我们曾对汽车产业做过多次规划, 但对汽车产能和市场的预测都出现过较大偏差。制定“十五”规划时, 2000年预测2005年, 我们2000年的产量是200万辆, 当时怎么测算, 到2005年能生产380万辆也就到头了。结果仅用了2年, 到2002年, 就实现了380万辆的产量。2005年更是达到了500万辆。

在500万辆的起点上我们又预测2010年要生产多少汽车, 当时预测到2010年产量达到800万辆, 一个五年计划增加300万辆, 认为是到头了。当时, 全国产能的布局是1200万辆, 被认为产能富余了50%, 将汽车产业列入了“产能过剩”的黑名单。结果, 2007年就实现了800万辆, 2008年900多万辆, 2009年1300多万辆, 2010年1800多万辆, 大大超出了预测。

现在, 对未来1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的预测五花八门, 从3000万辆到8000万辆不等, 我想, 我们不在预测上做数学游戏, 由市场去决定吧。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变成产业强国, 这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的, 工业要有大变革, 汽车工业是工业中的带头产业。国家十五年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到2020年我们要掌握核心技术, 事关国家竞争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要掌握核心技术, 进入先进国家行列。这个目标2020年必须实现。

刚刚结束的科协大会上温总理做了一个将近2小时的长报告, 论述了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在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指出, 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 要全面实现工业化, 工业要有大变革。这是讲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 还有10年的时间。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 2050年, 我们要进入工业强国, 进入科技强国,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所以我在本次车展开幕式说, 汽车工业由大变强已经不是“任重道远”, 而是“任重而道近”, 10年时间是很快的。

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在的十二五阶段, 十二五规划是为成为汽车强国打基础的规划, 这个五年期间 (2011~2015) 关键的任务结构调整, 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第二个阶段是十三五期间, 应该稳步发展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

三个同步, 汽车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同步。

第一是与GDP的增长同步。过去10年, 汽车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24%, 从2000年的200万辆到2010年的1800万辆。同期国民经济GDP年均增长为10.5%, 汽车行业的年均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

2009年, 为了实现国家保8%的目标, 汽车行业贡献了一个百分点, 即8%的增长率中有一个百分点是汽车行业贡献的, 汽车行业有4万亿的产值才带动的。

第二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 按照胡总书记的话, 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胡总书记在前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阐述, 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惠及人民”的阐述中明确讲了五句话, 就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安全, 住得更舒适, 行得更便捷, 身心更健康, 生活更幸福。汽车行业就是要实现让人行得更便捷。

第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步。

四项战略任务。

第一项任务, 就是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体系。第二, 要建立起坚实的零部件工业的基础。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强国, 不可能靠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第三, 相关产业要有同步发展, 全产业链要同步发展, 包括金融服务业等。第四, 要成为人才强国, 要建立起百万人的产业大军, 从技术工人到高级工程师、高级经营管理者。现在汽车行业人才奇缺, 带来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 高管人员和高级技术专家频繁流动, 多则三年, 少则一年, 有的半年就流动。你挖我的, 我挖你的, 今天80万挖一个, 明天100万我挖过来。这种现象不正常。

我想, 只有完成这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创新体系建设、零部件工业的崛起、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 汽车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五项调整。

为应对金融危机, 2009年初, 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规划期为2009至2011年。《振兴规划》提出了很多目标, 虽然目前仅完成了一个目标, 即产销量的增长上去了, 三年目标两年就实现了, 其它目标, 我们也要逐步完成, 我把它概括为5个方面。

一是市场结构的调整。

制订《振兴规划》时已经预计到汽车工业发展到某个阶段, 会出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怎么办?一定要开拓农村市场, 一定要开拓国际市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引进了国外的资金, 也引进了技术。我把它概括为我们是“被国际化”, 我们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是“被国际化”了。现在我们要“国际化”, 要“走出去”, 汽车厂家不仅是“走出去”, 而且要“走进去”, 要到海外去投资, 要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 “走进去”不同于简单的卖车, 汽车不好卖, 只有在那里造汽车, 才能够站得住脚。

第二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简单讲就是增加节能减排的新产品。

第三是技术结构的调整。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 我们依赖于引进技术, 或者是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下一步要把自主品牌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份额极大地提高, 以至于起到主导的地位。我们目前的现状是, 在商用车里, 85%左右是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轿车领域, 只有30%的中低档轿车, 我们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30%的比例, 国人很不满意, 中央更不满意。通过技术结构的调整, 自主创新的产品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四是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投资模式, 实行多元化投资结构, 包括外资、民营资本、上市公司所吸引的社会资本等, 把整个汽车产业资本构成更加多元化。

第五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1994年的产业政策、2004年的产业政策、2009年的《振兴规划》都明确提出我们要有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的汽车企业集团。汽车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我觉得, 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大集团当然也不是越大越好, 应当是又大又强的企业。如果我们再用5年, 实现汽车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就为我们走向汽车强国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我们的原材料供给不足, 从钢材到非金属材料到有色金属材料都短缺。汽车装备也严重短缺。

掀开中国城市未来的篇章 篇10

创刊之前,刊名备选为《智能城市》及《智慧城市》。最终的刊名选定颇费周章。“智能城市”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对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的城市发展类型。“智能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对于拥有广大农村人口的中国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综上,“智能城市”更适合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据此,最终杂志名称《智能城市》一锤定音。

从2012年开始,我国在行业信息化市场保持了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300个以上城市已提出了具体的智能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智能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需要对智能城市建设的方法做创新性探索。同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智能城市”的理解不够深刻,“智能城市”的精髓有待探索;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间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差异化也应予以思考,否则也难以真正地落地生根。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如中央部委与省市政府,组织产学研用部门联合进行有关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教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的研究,积极促进组织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在一批试点城市推广;组织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社会科学院、行业、地区科研院所及高校力量分工协作,尽快研究制定智能城市顶层设计规范和参考文本,制定有关技术标准、设计和验收规范,以指导我国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一座智能的城市,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将进入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居民生活将更加便利与和谐……

《智能城市》杂志作为自主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将深度参与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为智能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传播、交流、转化和应用提供广阔的平台,成为科技自主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通过大力发掘、组织原创性科技稿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推动产学研链的形成。

《智能城市》这棵小树将在大家共同的呵护下长成参天大树,为新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建设打造一片阴凉。它的诞生,将掀开中国城市未来的篇章!

中国梦和中国的未来(下) 篇11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是民族之梦。滴水映月,中国梦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希冀和理想。

中国未来在富民强国方面要优先做好几件大事,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几个大的趋势:

一是内需大开发。200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个全球范围、长期积累形成的全球大泡沫破灭了。泡沫的破灭,意味着一个在泡沫长期形成过程中不断拉大的“虚需求”被“打回原形”,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就经济理论而言,这个全球性长期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折射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泡沫破灭之后,也就需要一个长期结构的调整。因此,中国将不会像过去30年一样,面对一个巨大的外需市场,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内需大开发”。在内需大开发上,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有能力,我国储蓄率高,金融体系资金充裕;二是有空间,我们的资金主要进入经济实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既能扩大当前就业,又能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是有意愿,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有投资机会。

二是“民营化”。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无论工业产值、贸易、就业乃至于创汇,民营企业的贡献均日增月涨。然而,意识形态的包袱显然尚未完全抛掉,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正常的发展,以及内需的大力开发。

中国内需拉动,就是把钱花在国内市场,现在,钱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老百姓没钱。准确地说,是收入及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本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内需市场,但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购买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极小比例的群体上,所以整体消费能力不强。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但关于民营企业在意识形态上的“负面”包袱仍未完全解放,“非公”一词即道尽其中奥妙。在政策上,除了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困难,最大的限制,应该算是在投资领域与范围上的制约。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对民营企业开放的一些领域如能源、电信、军工、水力、电力、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机场等)等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国企高度垄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导致了民营资本投资无门,使内需无法有效拉动。

三是城镇化。中国有一个令全世界都欣羡不已的13亿人口规模的庞大市场,但实际上,这13亿人口中有60%,约8亿人口,平均消费购买力都不是太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批农村户籍的劳动力支撑了工业化进程,却又不能完全进入相应的城市型消费群之中,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社会化需求,包括大量服务消费需求,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的需求,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的需求等。这是一个长期巨量的需求空间,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性改革。

中国“城镇化率”(即全国总人口在城镇中的比列)在1978年时,只有9%。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达到了51%,离全球各国平均的城镇化率55%尚有距离,与发达国家平均85%及美国90%的差距更远。这一数据也说明了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极大。

“城镇化”引申出来的需求是多元的,绝不仅限于农民入城后的收入及购买力的增加,还包括城镇建设所拉动的投资与消费。“城镇化”的意义甚至还超越了经济,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善,它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再者放宽了农民的迁徙限制,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人权。

下一个30年是“城镇化”的中国大趋势,如果平均每年仍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那么二三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5%),其所辐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影响将极为深远。

四是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业不仅是下一个30年中国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全球大趋势,不过,它对中国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按照现行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不列入要求强制减排的名单,虽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新生的排碳大国已经颇有微词,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提出了一份以“碳强度”为标准的减排目标,并强调此目标对自己而言是有强制性的。以目前及未来的形势看来,有理由判断,中国的减排积极性将会持续强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已跃升为全球首个碳排放大国,目标大压力也大;其次,中国的暖化危机,除了与一般国家类似,有南、北两极的暖化问题之外,还多了一个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融问题。第三极地雪融,除了雪融期会有洪涝,雪融后更会面临旱灾,问题比南、北两极更复杂。再次,中国一旦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容易达成进一步决策共识,一旦达成决策,通过庞大的国企部门及有效的政策调动民营企业部门,推动起来将会极具效率。最后,中国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巨大的商机,况且中国本身就有一个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19世纪的世界大国是英国,19世纪的国际货币是英镑;20世纪的世界大国是美国,20世纪的国际货币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几十年,根本就不太可能实现”。然而随着全球与中国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竟然让这个比较遥远的可能,突如其来地拉近,变得有点现实起来。对中国而言,明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但已别无选择。再者,中国在21世纪真正要能和平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坦然勇敢地面对。

总之,我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找准中国发展战略中永远不变的基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充满着很多变数。不同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施政方针,但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这个永远不变的“恒”因,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怎样确立这样的基点?肯定是要有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长远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和短期政治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通俗话语的背后,其實蕴涵着富民富国强兵的深刻道理,值得深长回味。

有了这样的战略基点,中国在和平发展走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中,才可以打破总是倒回历史原点的怪圈,即使受到暂时的干扰而停滞,也可以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在从基点出发后,还须防止外力的突然撞击导致国家航船偏向。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可以随时势的变化不断作战术的调整,但既定的国家战略方针绝不能改变。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 篇12

所谓经典, 既能够历久不衰的经得起时间的考证与检验, 在世人皆忽视的盲点中突破昏暗, 挖掘探寻照亮我们继续前行之光芒的作品; 所谓旁观者清, 无非是当我们自己踌躇疑惑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如何推进、向何方推进时, 清晰为我们指明方向的伯乐。挪威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世界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乔根·兰德斯就是这样的知己与伯乐, 他的新近作品《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就是一部为我们照亮前途的经典明灯。

兰德斯在其作品的封底曾经写到, “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是想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并用这希望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们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迈进。”正如兰德斯在书中所描绘的2052 一般, 地球的未来前景并不光辉灿烂甚至尽显昏暗无望: 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总量将大大低于人们的普遍期待; 绿色环保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产业类型会有长足发展; 但是, 各国将会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破坏而埋单。由此, 各国的GDP增长将极其有限, 而人民的实际收入增长趋缓。社会关系更趋紧张、区域矛盾与对抗不断加剧升级, 综上因素导致全球劳动与生产力的增长趋于乏力。

基于总体的悲观预期之下, 兰德斯又根据地区发展差异将世界分为五个区域分别讨论: 美国作为既有的最发达国家受到了特别关注与专门审视, 除美国之外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既如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被归为一组进行讨论,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被专门研究论述,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14 个大型新兴经济体被专门叙述, 收入最低的21 亿人作为一类审视对象来考察。根据兰德斯的论述, 世界五大区域经济板块将呈现风景各异的发展特色。美国作为曾经的一家独大, 却将在长时间内发展停滞; 欧洲的老牌强国其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至2052 年几乎与现在持平;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BRISE集团的国家以及其他十个大型新兴经济体, 将平稳发展; 中国仍将保持较高速发展,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 除了上述地区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仍将在贫困的泥潭中挣扎。欧美经济发展停滞或是速度放缓在今天看来已经初露端倪; 形成反差的是, 兰德斯对于当前中国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并对未来40 年中国发展前景做出乐观估计。

兰德斯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对于投资领域的有效管理模式, 并认为政府对于资本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国家长远收益的可持续性增长; 而中国政府在大力提升居民收入, 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积极有效治理环境等方面持续不断的努力, 使得中国将会在能源开发利用、粮食供给与储备、基础资源供给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顺利前行。可以说, 乔根·兰德斯将中国的发展模式概括为稳步的增长, 和平的过渡。

按照兰德斯的解读, 世间并没有完美的行政管理体制, 各有其长短优劣。而中国政府强大的决策能力特别得到了兰德斯的肯定与褒扬, 并被认为是西方政府管理低能低效需要改善效仿的榜样。此外, 中国政府持续致力于全民富裕的理想与目标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更是被赞叹与推崇。基于上述原因, 兰德斯大胆的预言, 中国的可持续增长至少可以延续30 年, 而且中国的这种健康增长模式于世界各国有百利并无一害。虽然, 有学者指出了一系列中国存在并待解的问题, 例如GDP的总量攀升与大众的劳动收入并不成正比, 税收名目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房价高涨的巨大压力、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扬等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 从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观察与体悟来看, 我们的生活要质量与水平要远优于几十年前, 并没有人真正想要回到过去。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人类每一个必经阶段相生相伴存在的优劣美丑、喜怒哀愁, 并更要信心十足的认定问题和弊端必将得到改善。

与对中国政府决策力和执行力之高效大加褒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兰德斯对西方民主议会制度的低效和金融市场体系的脆弱提出的尖锐批评和警告。其个中原因他分析到, 资本主义对短期利益的更加关注和极大追逐, 民主制度的繁冗程序与复杂博弈, 使二者并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为广大民众的长久利益去深谋远虑。因此, 二者之间的微妙较力可见一斑, 市场遵循自由竞争的逻辑信条将不太可能完全落实政府制定的管控方案; 而政府碍于各种条条框框也不可能直接参与市场的管控与对资本的调配, 所以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也很难真正提出。对于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通病, 不断迎接人类面临的全新挑战, 兰德斯自然对以中国为代表的高效强力政府推崇倍加。

兰德斯作为一个身处中国之外却又对中国发展密切关注的“山外人”, 反而更能在全球一体化与世界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中较为客观清晰的描绘中国发展的庐山全貌与未来走向。在行政与经济的互动平衡中, 兰德斯看到了中国政府高效管理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并将其推崇为西方经济走出萧条, 政府提高效能而要学习的范本; 在提高居民收入, 优化社会分配方面, 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力度更被兰德斯推崇为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典范; 而中国政府以及全体人民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全世界效仿。综上, 中国在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环境协调、资源分配等多方面所取得的均衡发展与显著成绩, 促成了兰德斯所认为的2052 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强经济体这样一种设想, 也为迷茫前行中的人类树立了全新立体的中国标竿与充满正能量希望的中国方向!

二、在希望中践行梦想

基于准确数据与理性分析, 兰德斯的《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不仅在略显绝望的现实面前为世人指出了全新的中国希望, 更为人类在希望中向着美好梦想践行指明了方法路径。兰德斯提示我们通过人文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关系互动进而展开深层思考: 人类的一次次开拓进取, 是不是真正尊重并保护了地球母体本来所拥有的权力和利益? 人类的一轮轮高速发展, 是否是在遵循地球生存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人类目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 还是为了子孙万代的春秋大义?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兰德斯在书中指出了人类发展必经阶段。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是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兰德斯所划分的地球五大区域来看, 多数区域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这一历程。在此之后的发展, 人类必将面临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生态保护如何平衡协调的问题; 多数区域和国家正在这个阶段博弈并进行着艰难抉择与摸索前行。而在此之后的发展阶段, 人类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生态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富饶的基础上保持长久发展, 这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坚韧和力拔山兮的气度, 一旦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可以意识并达到这样的发展模式, 那么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既理想美好的未来是可以期许的。

西方学者乔根·兰德斯以他的《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从系统理论与缜密论证的层面对人类未来做出预言, 他在行文的最后, 借助强有力的措辞高声疾呼, 希望全人类共同努力, 携手共进, 创造美丽新世界。中国, 恰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满怀希望的率先践行着实现美好人类世界的梦想。比照兰德斯描绘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正以其大国风范和强国气度开拓着通往美好梦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广大人民群众正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带领下, 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汇聚56 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共同耕耘、全心奉献、齐头并进向着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和谐共处美好大家庭迈进!

参考文献

[1]乔根·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 谭静, 叶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2]约翰·斯特曼.世界的未来[J].科技创业, 2014 (2) .

[3]赵妍.乔根·兰德斯:预言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J].国际人才交流, 2014 (3) .

上一篇:农村民主建设研究下一篇:体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