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通用5篇)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篇1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本内涵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时代的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宏大理论体系。其中,毛泽东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指导我国人民
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通过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并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 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 “是我国具休历 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
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直接的思想渊源,但未能在理论上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革命”,主要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事业,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作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理论主题是“中国建设”,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但又是形成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理论主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产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一,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第三,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布局。第五,这个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地位,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任何社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团结起来,不可能形成合力来共创伟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统一起来,一靠团结,一靠纪律,否则就不能成功。讲的就是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民族精神,强调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讲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
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有了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全国各族人民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辉煌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战略、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富裕幸福等等,都在这个理论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这就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因而也具有广泛的信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赋予一个理论体系以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历史进程的实践来决定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被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发展;科学的理论又引领实践,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发展,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到2007年的24.66万亿,增长了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已经开始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在短短3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堪称“中国奇迹”。就如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拉特里奇所说,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幅度史无前例,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了世界。
历史进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正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诸如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正是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科学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当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基于我们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才能正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导我们科学规划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正是我们坚持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运动发展的辩证眼光观察世界、审视自我,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使中国社会主义保持了勃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3]《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4]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7.[6]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多维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飘扬了30年。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面旗帜是实践层面的道路旗帜, 理论层面的思想旗帜和目标层面的事业旗帜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因为, 它不仅清晰地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轮廓, 更重要的是, 它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新实践的需要,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唯一正途。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 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根由所在。同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和一种合理的模式。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 我们终于找到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双重理想一定会实现。
从目标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崇高事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世界历史的很长时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只是近代以后开始落后了。然而,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各阶层民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领导的几代共产党人, 带领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事业更是为了早日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这一事业就是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中, 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 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 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 做出了创造性的伟大贡献。没有他们的领导,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辉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在当代中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它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思想旗帜。
二、从近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虽然只在特定的阶段中诞生并作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但是, 却是与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奋斗历程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史, 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在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党的伟大工程两个方面, 都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为后继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旗帜。
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看, 在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创新, 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领导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继往开来, 带领中华民族在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丰富和发展的。他们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而又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从党的建设看, 在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同时, 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走向深化。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就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形成了非常卓越的党的建设理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理论, 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几十年的经验教训, 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实际, 在党的奋斗纲领和历史使命、党的性质和建设目标、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的问题、党的执政资格新的时代标准等方面, 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执政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更加鲜明的时代内涵, 不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而且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 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永恒旗帜。
三、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160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借鉴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160年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过胜利的喜悦, 也有过挫折的泪水, 更有逐渐走出低谷的欢欣。而这一切, 均源自各国及其政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所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相比较而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都曾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和本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进行过大胆的理论创新, 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并在其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而由一国模式变成多国实践,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展现辉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 更是反复强调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现出广阔美好的前景, 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新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 邓小平所开创、江泽民和胡锦涛建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前提下, 在科学理解和正确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正确结合。他们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 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十七大将其概括为“十个结合”) , 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同时也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借鉴的旗帜。正像邓小平意味深长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个试验, 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 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在中国改革开放卓越成就的示范效应下, 世界上包括社会主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意学习借鉴中国的经验, 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从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进步事业新的认识论旗帜
人类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 积累了无数的科学认识。这些文化成果和科学认识因在各自的领域和时代显示了其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而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世人所铭记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为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理论导向, 具有巨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也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一个新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进步事业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以制度文明进步为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一种道路, 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立的, 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制度模式。这一新型制度, 尽管不十分完美, 还在发展与完善中, 但是, 它的优越性已经被其30年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所证明。因此, 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其它模式相比较, 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类文明进步同步的、崭新的制度文明。它能够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流, 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也会使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道路更为宽广。它是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必将载入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发展史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年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 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它熔铸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在充分吸纳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 也给予现代世界文明以巨大影响。它不囿于以往陈旧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成果, 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一种制度的实践经验。它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之时,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为丰富世界思想理论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认识问题的理论导向,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了许多关乎人类发展命运的一系列命题, 诸如: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动力问题、关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关于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问题等等。这些理念皆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 可以超越国家、政党和民族的藩篱, 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极大的可能性, 为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提供了“新武器”。这里的“新武器”不是指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异的理论, 而是指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经形成并奠定制度基础后, 直到今天, 一直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竞争。在经历了胜利与挫折两方面的实践后,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越来越成为关乎人类发展方向的深层次问题。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 最大优势在于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恩格斯曾经指出, 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之所以能站在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 是因为:他们“同欧洲其他各国工人比较起来, 有两大优越之处”。第一, 他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 他们重视总结经验, 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误和挫折。在观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的问题上,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用历史的、世界的、发展的眼光, 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局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绝对的、抽象的对立。他们认为, 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生存的时代相比, 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还强调, 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正因为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富有时代特征的认识, 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交锋的新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属于无产阶级, 属于社会主义, 属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属于全人类, 属于整个社会, 属于整个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规律之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篇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做了高度总结,展现了我们党关于我国发展全新的历史方向的精确掌握,反映了所有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我们党的任务目标,是我们党对全新的社会矛盾、意识形态、历史条件、实践过程等实行科学综合解析后获得的主要结论,展现了自发到自觉,自觉再到自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1、这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兴盛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与党九十六年以来创造、积累、奋斗的主要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引导中国人民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极大地发展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极大地强化了社会生命力,国家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党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产生了亘古未有的改变,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强盛活力。[3]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只是完成了一半,那么剩下一半就要尽力完成制度定型与治理体系、治理技能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旺盛与强大的生命力。
2、这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盛的新时代
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到基本现代化,最后到共同富裕,呈现了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的历史路线。到2020 年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许下的庄重诺言,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环境关、系统性风险、脱贫关等不少的难关需要渡过。从当前到2020 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必须举全国、全党之力坚持不懈。总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第二个百年的前进方向,还有很多难关要过。[4] 站在世界发展史上看,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地区与国家,其现代化很多都历经了产业革命以来大约三百年的时间才渐渐实现,然而我国就要用一百年的时间去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这样说,新时代的全新目标就是成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总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3、这是让所有人民一起不断富裕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将逐渐完成共同富裕、持续创建美好生活当作发展的归宿与目标,展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展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主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性要求。如今的一个实际困境就是,要持续完善与创新合理的社会利益激励体制、分配体制,不但保持与激发社会财富创建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最大程度地完成了社会公平,果断制止贫困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真正完成先富带领后富,然后实现一起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实质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认识、适应、引领新时代一定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党的领导弱化、泛化、虚化的态势,从根本上建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准则,一定加强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历史担当,赢得执政中国、发展中国、民族复兴的赶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时代”这一概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内涵。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在不同话语中的意义指向,有助于更好地认清我国当下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中华民族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在5000 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但在1840 年后,中国人民就一步一步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沉沦的人们奋起抗争,但是,中国人民却没有站起来。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才得到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惊艳世界,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伟大复兴,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华丽转身,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篇4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对中国梦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姓名 学号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 429131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与我们
科学的理想信念不可能在大学生中自发的形成,“中国梦”的理想追寻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教育才能得以确立。在对我们进行“中国梦”的引导教育基础上,我们自身也要把树立科学理想放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让“中国梦”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引。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我们的成长成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决定着我们理想教育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衡量大学生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1]
3、什么是中国梦
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大力量,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信心、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
从背景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十八大后,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进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对中国梦的理解
角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到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有希望的背景下适时提出和阐述中国梦,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再动员。
从目标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者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中国梦为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注入新能量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表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5、民族命运关乎个人命运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让我们的青春在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同学们怎样为中国梦的实现添力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目前,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的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对中国梦的理解
让校园成为“梦”的摇篮
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以此为教育契机,积极引导我们将个人梦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齐心协力共筑宏伟壮丽的中国梦。
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应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善于选准教育时机。譬如根据历史上重大纪念日或者结合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开展主题鲜明、教育意义突出的活动。活动要融知识性、教育性和引导性于一体,让我们在进一步了解历史、知晓国情的同时,体味中华民族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对当前国内外局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坚定政治信念。
积极组织举办以中国梦为主题的青年文化活动,唱响中国梦文化主旋律,为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营造求真、趋善、臻美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篇5
就国内而言,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准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建设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党提出“学习苏联”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但任何经验都不能照抄照搬,而且苏联的做法也并不都是成功的。因此,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应该说,《论十大关系》主要讲的是经济问题。我认为,《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的核心与实质,是要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但在实际上同时又涉及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的问题。
就国际而言,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世界各国共产党破除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坚定地走适合自己国家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放弃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资本主义国家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新浪潮,从而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巨大的困难。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强调了要“以苏为鉴”,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标志着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已经开始。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发表了《联合公报》,这实质上就是“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在美中关系趋于好转后,其它西方国家便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建交,到中国投资,为中国带来现代化所需的先进科技。
当然,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这种可贵的探索没有成功,但是也
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思想遗产。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王震曾表示,“四项基本原则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很重要。中国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就是灾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和思想财富,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逐步开辟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在其发表的著作及多次谈话中都表明,要进一步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诸如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与农业并重;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发展商品生产,按价值规律办事;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和过分悬殊,等等。以及“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只要有可能,就发展同世界上任何愿意和我们往来的国家的通商贸易关系”;“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世界各国,什么地方有好东西,统统学来”等思想,实际上就是为适应当时情况而提出的关于改革和开放的思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在关注进一步进行经济战线
革命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进行政治和思想战线的革命的问题。他对于此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试图进一步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可能是鉴于苏共二十大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这一严酷事实,使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以后,更多关注党在执政后如何防止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为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有益的探索还是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这都对以后我们党在新时期逐步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最终确立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
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但可以通
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
分加以解决。这实质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二
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一是提出了社会
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
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种探索反映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即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方面是对国际教条主义的宣战。另一方面,毛泽东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其次,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正确理论、观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再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成功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
历史局限性: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08-28
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10-15
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06-26
对关于七一讲话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的思考 很有用喔亲0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08-17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05-15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08-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10-22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