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共8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篇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研究生学院13班应用化学王云20101307
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次伟大飞跃,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的飞跃;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第二次飞跃;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三次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中,从苏联的演变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就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各阶段具体现实的深刻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解决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刀阔斧的进行体制改革、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中国社会主义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一派生机和活力,并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完整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在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过程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坚持党的阶级性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由此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由此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引起世界一些国家的经济动荡。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曾经流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所谓的“共识”,完全无视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主张所有国家都要采纳这种统一的模式,认为这是解决所有国家经济困境、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事实证明,这种“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带来他们预期的效果。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没有简单地接受所谓“华盛顿共识”,没有简单地照搬任何外国模式,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的要求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我们才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被这场金融危机所左右。由此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我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一个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根本之所在。中国社会主义没有步苏联、东欧的后尘,反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日益发展,我们的宏伟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就能巍然屹立于世界,以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篇2
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 不仅研究了在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 而且富有远见地关注和探讨了精神生产问题。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有关精神生产的研究成果, 论述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为我们认识精神生产问题, 发展精神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进行考察, 但却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马克思认为, 考察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必须从一定的历史形式出发。他指出: “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 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 就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 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以往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也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 有着自己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也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特点和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 “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 一定的社会结构; 第二, 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观念由这两者决定。因而, 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方式也由这两者决定。”[3]这就是说, 一定社会的精神生产方式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 具体来说是由物质生产一定形式产生的一定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决定。一定的社会结构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 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所有制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4]。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作为观念形态的生产, 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 归根到底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首先, 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精神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条件的这种分配方式使“不管生产方式本身由于劳动从属于资本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的内容和目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共所有的经济形式, 它把劳动者同作为公有财产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生产过程的主体,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占有剩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虽然由于承担职能的不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别, 但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 是合作互助的关系, 这就排除了社会分为对抗的阶级和人剥削人的现象。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生产过程的共同劳动产生了共同的意识和目的, 即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而不是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因此, 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必须维护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种经济关系, 必须维护由这种经济关系产生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大众服务, 其生产的目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 所有制结构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多元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关系, 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为占有者谋取福利。”[5]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就是承认和保护不同的产权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承认和保护他们利用自己的生产要素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反映到精神生产领域, 使得精神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性质。离开了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基础, 精神生产就会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不顾我国社会的初级阶段性质, 生产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产品; 一种是不承认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落后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产品。精神生产的这两种倾向都会导致精神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不协调, 使精神产品掌握不了群众, 甚至失去群众, 发挥不了精神生产服务物质生产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资源配置就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科技、信息等资源合理地安排到各个部门, 使它们得到有效的利用。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配置方式始终是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的中心环节。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能够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指挥市场主体的行为,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因此,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生产和商品关系存在于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方面, 社会经济的运转离不了商品和货币。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也就不能不受到商品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要考虑市场的因素。
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规律。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并按照这一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 “在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 确定某物品是否应当生产, 即确定这种物品的价值, 这主要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为社会是否有时间来实现合乎人性的发展, 就取决于时间。甚至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如果我想合理地行动, 在确定某种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计划时, 难道我不必考虑生产该作品所必需的时间吗? 如果不考虑时间, 我至少会遇到一种危险, 即我思想中的物品永远不会变为现实中的物品, 因而它也就只能获得想象中的物品的价值, 也就是想象的价值。”[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质生产遵循价值规律, 精神生产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因此, 无论从事精神生产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 都必须考虑精神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收益, 想方设法节约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改进技术, 改善管理, 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 获取超额利润。任何不计成本、不考虑收益的精神生产主体都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精神产品的内容和数量要符合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多数精神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为了实现精神产品的价值, 将产品卖出去, 精神生产者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决定生产什么样的精神产品, 生产多少。社会的需求状态是通过价格信号传递的。当市场供给小于市场需求时, 价格就会上涨; 当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 价格就会下降。精神生产者不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意愿, 而是通过观察价格变化不断调整生产内容和数量。
精神产品具有商品性并不意味着精神产品的完全商品化。精神产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为经济基础服务, 具有意识形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精神产品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引导人民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如果将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 就会削弱精神产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最终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 精神产品的完全商品化, 还会导致“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 使精神生产片面迎合庸俗低级的社会心理, 使精神文化市场上充斥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产品, 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 我们既要承认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关注其经济价值, 又要清醒地看到精神产品的非商品性, 重视其社会价值, 正确处理精神产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四、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精神生产的规模
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比例。按比例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规律。在任何社会形式下, 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社会总劳动量分配到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去, 从而满足社会对各个部门产品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 “正像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一样, 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7]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门, 在社会资源的占用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社会资源在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取决于社会对这两个部门产品的需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 从而决定了精神生产的规模。马克思指出: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 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 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是主要的, 社会资源主要都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之后, 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才会日益增长, 社会资源才会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 精神生产的规模才能日益扩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 我国的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于物质生产领域, 精神生产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这就制约了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越来越富足,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 必须遵循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顺应人民的需求, 立足当前的发展阶段不断扩大精神生产的规模, 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为此,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精神生产领域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物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8-21 (1)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1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赵学清.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拓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7.
[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篇3
关键词:民主;中国特色;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的领导;民主制度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09—03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民主的道路、民主的实现形式就会有所不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民主相比,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特色”。
一、本质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指“人民的权力”。民主制是指由多数人进行治理的一种政治制度。这里的“人民”指公民,不包括奴隶、外邦人和妇女。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雅典时代,民主并不是一个赞美词。亚里士多德把民主制归入“反常的”政治制度,因为他认为民主制度有可能导致多数穷人侵犯财产权或发动骚乱等。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想在西方思想界、政治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普遍爆发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运动,极大地震动了思想界。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民主潮流难以阻挡,托克维尔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预言民主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1] ,并最早开始探讨民主的正面政治价值。但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仍特为民主政治设置了一条底线,即民主政治必须以不侵犯私有产权为基本前提。对现代政治的发展来说,由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这一转变是决定性的。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产阶级民主只能是人格化的资本的特权,是实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对于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来说,资产阶级民主不过是金钱的统治,是资本项下的权利,是金钱笼子里的自由鸟 [2]。
正因为民主按其本意主张人民主权是政治合法性的最终根据,所以,社会主义政治从一开始就与民主理想有一种本质性的内在联系。由于民主的本意导致对私有产权的挑战,所以人们普遍意识到,争取民主的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其实是同一个斗争:如果民主真正得以实现,其后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一次次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试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道路没有走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民主新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人民民主。
与西方片面地鼓吹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还是范围更加广泛的民主,它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而且包括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等范畴,是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民主的全面发展和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4] 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
二、政治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民主化,而民主要求对民意做出经常、灵活、高效的反应。为此,必须在人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现代政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起了这样一种桥梁与中介作用,为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就是民主同政党纠结、互动、博弈的历史。一方面民主是政党存在的基础,政党是实现民主的载体;但另一方面,民主与政党又存在着内在的博弈,政党有吞噬、主宰民主之嫌疑,民主也有抛弃、游离政党之趋势[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民主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民主是政党——共产党领导、执政之下的民主。
在中国发展民主之所以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是有客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不同于西方的民主发展的路径,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走过的是一条先有民主制度后来根据需要产生政党的政治发展道路。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决定了必须是先有一个先进的政党,按照进步的理念和价值追求领导人民革命,在胜利以后建立和发展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不是依靠法律规定的地位和权力得到的,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靠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为人民利益奋斗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和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发展中大国,离开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国内,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整合各种政治资源,社会就难以保持稳定,民主就无从谈起。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苦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
在中国,这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只能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共产党来担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条政治原则,不可动摇、不能转向。当然,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等于代替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民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必须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在新形势下领导和支持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需要。
三、基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践证明,人民民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程度。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同群众的联系,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民民主的实现。
二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统一战线理论从实际出发所创立的新型政党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种制度调节和规范了政党之间、政党和人民团体之间以及政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政治关系,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使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党际民主的作用,更好地代表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扩大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三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独创的制度,是在单一制国家中有效解决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之间关系,保证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繁荣发展,保证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基本民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这项制度保证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使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为了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促进族际民主,必须更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四是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可以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目前,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社)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李铁映.关于民主理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柴宝勇.政党“吞噬”民主与民主“抛弃”政党——一项关于西方政党与民主博弈关系的考察论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By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Democracy “Chinese Characteristic”
YU Hua
(Ezhou University Registry ,Ezhou436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mocracy is not only general is also special, our country socialist democracy has ow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ts essential core is the people are master of own affairs; The political principle insists the communist leadership; The basic safeguard is includes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which an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the regional autonomy for nationalities system as well as the grass roots autonomous system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s and so on socialist democracy system.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篇4
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
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
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一
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
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
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
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
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
历史条件。[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
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
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
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
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 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 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
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
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
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
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
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
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
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
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
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
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
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
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
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
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
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
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
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
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
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
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
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
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
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
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
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
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
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
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
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
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
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
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
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
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三
三三三、、、、结束语
结束语结束语
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
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四
四四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作者 罗尚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论》复习重点 篇5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 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2.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主要内容如下: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主要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主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要点介绍: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机关 前提:有法可依 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 核心:依宪治国
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 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权威性:依法行政(执法必严)强制力的体现:违法必究 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总结(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制定各项法律;有法必依——各级政府行政机关; 违法必究——各级法院、检察院(司法机关);执法必严——税务人员查账 犯罪入狱(例)
3.“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学党章党规。着眼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从***、***、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违纪违法案件中汲取教训,肃清恶劣影响,发挥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引导党员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养成纪律自觉,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2.学系列讲话。着眼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深入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党的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区别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3.做合格党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引导党员强化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本色,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十三五”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主要措施
1.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明确自学要求,引导党员搞好自学。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党小组要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不设党小组的,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学习讨论要紧密结合现实,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看自己在新任务新考验面前,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能否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能否自觉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能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积极为党的事业担当作为。通过学习讨论,真正提高认识,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创新方式讲党课。讲党课一般在党支部范围内进行。党支部要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内容、时间和方式等作出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所在党支部讲党课,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党支部讲党课。组织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到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要鼓励和指导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联系实际讲党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七一”前后,党支部要结合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集中安排一次党课。
3.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年底前,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党小组可参照党支部要求,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4.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全体党员会议,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对照党员标准,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程序,对党员进行评议。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个人自评和党员互评可分党小组进行。结合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要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稳妥慎重给予组织处置。
5.立足岗位作贡献。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实际情况,提出党员发挥作用的具体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铭记党员身份,积极为党工作。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实际,组织引导党员立足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岗位、履职尽责。在农村、社区,重点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制度;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重点落实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制度;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重点落实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党员到社区报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在学校,重点要求党员增强党的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在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中,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
6.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走在前面、深学一层,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与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解决问题、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参加党员民主评议。要召开党委(党组)会,专题学习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等形式组织集中研讨,深化学习效果。民主生活会要以“两学一做”为主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查找存在的问题。组织领导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组织实施,中央纪委机关、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1.层层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门(系统)党委(党组)要结合实际作出部署安排,加强具体指导。县级党委要发挥关键作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保障工作力量,加强督促指导把关。基层党委要对所辖党支部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帮助党支部制定学习教育计划,派员参加党支部各项活动。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不仅要管好干部、带好班子,还要管好党员、带好队伍,层层传导压力,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
2.强化组织保障。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力度,配齐配强班子特别是带头人,健全工作制度,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人抓、有人管。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摸清“口袋”党员、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员情况,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努力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参加学习教育。要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组织委员、组织员等党务骨干普遍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方法,明确工作要求。
3.注重分类指导。县(市、区)党委和企业、学校等基层党委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特点,对学习教育的内容安排、组织方式等提出具体要求。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可因企制宜、因岗制宜,灵活安排;对党员人数少、党员流动性强的党组织,可依托区域化党员服务中心,利用开放式组织生活等方式,组织党员参加学习教育。对流动党员,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支部,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教育。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及年老体弱党员,既要体现从严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组织他们参加学习教育。
4.发挥媒体作用。针对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共产党员网、手机报、电视栏目、微信易信和远程教育平台等,开发制作形象直观、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及时推送学习内容。引导党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注重运用各类媒体,宣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4.社会治理方式改进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正确把握。
第一,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一是加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二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局面。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治理方式要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一是强化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二是切实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三是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第三,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一是强化道德约束。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规范社会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利益关系。善于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四是协调社会关系。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一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二是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科学划分网格,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使网格服务管理人员承担起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治理信息、服务社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三是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特别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5.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济南市、南昌市、唐山市、漳州市、东莞市、防城港市,以及浦东新区、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大连金浦新区、武汉城市圈、苏州工业园区等12个城市、区域,被列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综合试点6大探索:1 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2 各类园区协同开放新机制、3 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4 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新体系、5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6 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
一、当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啃硬骨头。通过试点,疏通整个开放体系中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使新体制的构建更有活力、更加协调。
二、12地入选开放综合试点,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是搞政策洼地。
三、开放试点相比自贸区更突出自内而外,不会影响第三批自贸区计划。两者有三大不同。:应该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主要目标和方向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探索形成对外开放新机制。一是具体的目标不同: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管理体制的探索,开放力度大、试验程度深,其中不少内容涉及21世纪开放新规则等,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做好敏感领域关键环节开放的压力测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更加多样性,考虑到了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不同程度的需求,有助于多梯度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功能定位不同:自贸试验区更侧重开放,专注对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以及金融等服务业开放等进行深度探索,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更突出新体制,更侧重与开放配套的改革,形成与开放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三是试点的范围不同:自贸试验区的面积一般相对较小,均为100多平方公里,先行探索的主要措施主要集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侧重是“点”。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和区域面积一般比较大(甚至超过1万平方公里),是“面”。因此,可试点的行业更为宽泛,包括现代农业、一般制造业、产业集群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对外开放层次、水平差异较大,覆盖的基层组织、市场业态更为完备,更能体现国内不同地区开放的特点。
四、试点分为三个阶段,争取两年内收官。
(1)是全面启动阶段,各试点地区尽快研究制定各自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政策清单。今年6月底之前,试点地区将试点方案报送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备案。
(2)是督促检查阶段,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评估工作组,形成评估报告,今年下半年在年底的时候做出中期评估。
(3)是总结经验复制推广,争取明年下半年总结出经验,梳理成功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清单上报国务院,争取在两年内收官。
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包含“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也包括“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两个层面。
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强调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础和前提。
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强调政府转变经济管理方式,依法监管、健全保障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这是构建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主要突破口。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强调从完善国际国内两大战略布局入手,形成东西联动、陆海统筹的双向开放新格局,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线。
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强调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以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为主的综合优势。习总书记曾就此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求认真研究并形成综合性对策。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动力所在。
六、陕西西咸新区:聚集科技创新产业。沣西新城是陕西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位于西安与咸阳两市之间。这里有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航空科学城„„经过近5年的发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科技创新产业彰显聚集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已然崛起。
沣西新城提出包含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产业聚集、促进创新创业、促进企业总部聚集四大类、36条招商引资政策,满足从初始创业者到企业集团的不同需求,多项政策直接支持企业落户,落户奖励最高可达1000万元。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就一定能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相关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篇6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概览
结合我们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当前理论的热点、现实中的疑点,我大概梳理一下,请同学们参考。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1.怎样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现状。
5.面对今天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
8.联系实际,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9.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结合十七大报告和当前国家有关政策,分析我们党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10.结合实际,如何认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11.比较中共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政策、主张的异同?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形态。它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如何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坚定全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构成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中,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制约和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那么,首先,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实现了生产资料、劳动成果统一为广大劳动者所有,这就实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高度一致和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总体上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它消除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其次,从生产力方面来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使生产力中各种要素得到了解放和激活,特别是对广大劳动者而言,不但把他们从旧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他们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占有者,他们成了社会和生产的主人。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群众能够焕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劳动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再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国民经济实行有效地宏观调控,使国家能够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作出自觉改革和自我调整,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40页)。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之所以达到两位数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它能强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事实上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本质特征上来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不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可以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能够使人民群众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在我国能够利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治舞台制定出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法律和政策,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参政议政、参与管理国家和决定国家事务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拥有了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和各项自由。我国还在广大城乡建立了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城镇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广大城乡居民自己决定具体事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的民主形式,它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最有效、最直接、最广泛的途径和手段。此外,我国各族人民还享有广泛的社会民主权利。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保护离退休人员、军烈属、妇女、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等广泛的民主权利。国家还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的这些权利不被侵犯。这就使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使我国各族人民真正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保了政治和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以建立共产主义这一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终极目标、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它一走上政治舞台就始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牢固的,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它能顾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利益,能让我国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使劳动成果的分配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这就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党还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管理国家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设,表达各种诉求提供了各种畅通渠道,这就使得各种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疏导和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保了国家和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执政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它在作出各种重大决定之前,不但广泛深入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且能够高瞻远瞩地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未来发展作出决断,这就使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既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又能为人民群众今后的长远利益着想,而绝不会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执政党那样只顾及一党一派和少数人的利益,或者只管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毫无特殊利益和党派利益的无产阶级执政党,这就决定了它能够集中国家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人民群众办大事。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党所显示出来的号召力、动员力和贯彻力以及迅速高效有序的救灾措施,以及后来的灾后快速恢复重建工作,都无不充分显示出我们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气魄,无不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展示了我们党举全国之力办大事的大手笔、大战略,这些都为世界各国所震惊和羡慕,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杰出表现毫无疑问将使西方各国资产阶级执政党无与伦比、相形见拙。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能确保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我们党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继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状况,为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展现了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切身体认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切身体认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新旧社会制度以及中外社会制度的优劣对比,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就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事实还将会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15-02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要求,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举旗帜必须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植根中国大地,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体现在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上,我们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突出这四个特色。
一是不断丰富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论要求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大胆实践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多次讲,不搞争论,让实践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鼓励人们勇于实践探索。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我们国家的许多政策、制度、方案出台,都是由点到面,先行试点,再全面推广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探索中走过来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中国特色。
二是不断丰富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从认识论上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规律认识事物,使我们思想理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胡思乱想,是对规律的把握,从方法论上,就是行动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勇于创新,是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书本上没有,必须创新,比如“一国两制”,先前是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也是前所未闻的,正是有这些理论创新才有今天的局面,今后仍然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着眼发展了的实践不断推动三个创新。
三是不断丰富民族特色。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本民族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在选择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上要符合本国、本民族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条道路的探索从三十年延伸至六十年、一百七十年、直到五千年,寓意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儒家的伦理、法家革新、道家的天人合一,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液都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系之中,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发展有益经验,但绝不能照抄照搬,不能丢了根本。
四是不断丰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中国梦都极富时代特色,成为世界流行词,我们应放眼世界,以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胸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不断实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发展。
二、高举旗帜必须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准确自身定位,保持正确方向。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仍比较低。我们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三个没有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扎扎实实,发展自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回答。
三、高举旗帜必须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八个必须坚持”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遵循和体现了这些基本要求,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努力方向。
四、高举旗帜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对此,有人产生了迷茫和疑虑,甚至有人打着“反思改革”的旗号,否定改革开放,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针对这些错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错误思潮有形形色色,概括起来是两种:一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二是改旗易帜走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教条式马克思主义思潮。认为中国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暴露了一些矛盾,原因在于背离了马克思的设想,主张回到传统社会主义老路上来,把一切“本本”奉为经典,经不得理论或实践上的越过“雷池”,看不到时代的新发展和人们的新期待,寄希望于“老祖宗”提供一切答案,把本来的科学信仰变成了僵化的“教义”,在封闭、教条化中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谓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夸大社会主义运动一时的挫折和低谷,武断地宣称“社会主义失败论”;或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实践问题做简单对比,无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真理本质,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与崛起,加大了对我防范和遏制力度,加紧“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极力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其目的就是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搞垮我们的政权,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推荐阅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08-19
论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08-21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09-06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08-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10-21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07-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07-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0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0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穷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