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共11篇)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 篇1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 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 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在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精选生活素材,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 体验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 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 特别是数学的思考, 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之一, 其本意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强调学习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 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 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近年来, 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然而, 由于认识的局限、理解的偏差,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凡教师讲解、教师示范都是错误的。要知道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持点, 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应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1. 主导情感和态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来不得半点偏差。但是, 在某些时候, 结果的正误远不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来得重要。“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评价, 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 更多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期待、表扬和鼓励。有情有趣、有通融余地的教学, 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主导探索的方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 有疑才会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 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 将那些中等难度、与学生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根据教材特点, 选择恰当的时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与需要学习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率,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经历过程, 体验和探索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时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 从而发现知识,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 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 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 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 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 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向主动、积极方面变化, 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生离开学校后, 真正能留存于个体脑海中的具体数学知识、技能往往很少, 但数学方法、策略、思想方法却深深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 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数学文化价值集中体现的一方面, 较之于知识技能而言, 思想方法更为内隐, 常潜伏于许多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 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在认知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遇到障碍时, 利用类比, 常常可以从另一类可比的事物中获得启示,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小学教材中类比的应用极为广泛, 小学阶段可渗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十几种, 有的适合在低年级渗透, 有的适合在高年级渗透, 而有的应贯串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小学生由于受智力水平、心理定式等影响, 技能的迁移较容易, 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较难。因此, 教师在渗透思想方法时要注意因势利导, 使数学学习更有效。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 不管模式怎样不同, 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 (课堂价值) ;回归本体 (数学学习) ;回归落点 (学生发展) 。让我们共同理性地反思已经走过的改革历程, 着力于新的、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索, 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 课堂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探析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
现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教学,即新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的活动,其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运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那么,怎样上好一堂好的数学课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意见,请同仁指正: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课堂学习的自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提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决不示范。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内容时,我让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并且在其反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我在揭示课题后即出示自学提纲,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学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正面表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②反面表示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③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思考及小组讨论,全班同学很快就解决了上述问题。接着,我又出示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白纸,同时提出下面两个问题:①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白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②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成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
二、拓展学生思维,鼓励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激荡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时,当揭示课题后,我随即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会算‘250+470’这道题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的算法最多。”面对挑战,同学们个个都不甘示弱,马上进行讨论,研究解题策略。不一会儿,他们一共探索出了七种不同的算法。如果教师能经常坚持激励学生用不同策略解题,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开展多元评价,体现评价方式的科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个性与独创性等方面的评价,应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反思探索过程,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在每节数学课上,我都坚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去,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组长评组员等评价活动。在教师评价这一环节,适当采用一些“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的解法真巧妙”、“你的见解很有创意”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 篇3
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因此,感触颇深并谈点自己的反思
一、理解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能力和应用意识,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
孟
彩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篇4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新课标 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4 篇5
来源:
摘 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孩子的特点,进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本文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学校情况,重点谈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改革;探索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认真完成;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数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优点,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①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②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③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④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⑤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课堂教学实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
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数学”改变为“导数学”。“导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 篇6
1.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个能力。数学是一门智慧型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 其可以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自我。在新课程教育改革 (以下简称“新课改”) 的基础上, 数学教育应该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创造力是在数学学习的基础上, 对数字以外的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同时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 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也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常涉及数学的内容, 时时刻刻与数字相联系。在新课改下, 数学能够很好地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取材, 运用到数学课堂中。例如, 在超市产品进行促销打折的时候, 人们就会运用到相关数学知识。
3. 教学育人相结合
在新课改下, 数学教学可以将读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在小学时期, 学生处于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结合学生的成长, 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1.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数学学习,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兴趣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找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探究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热情和积极性。
2.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中,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首先, 要完成小学基础数学教学内容;其次, 利用一些时间复习之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 帮助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教师而言, 应该选择适当的教材、方法、目标进行教学。同时, 应设置教育情境, 在课堂提问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激发出来,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使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转变为轻松愉悦,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 引入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塑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 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情境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可以划分为情境设置、问题探究、结果归纳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首先将教师与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相结合, 设立具体生动的场景, 并且在这种情境演绎环境中, 促使小学生可以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情境问题的思考上, 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和解析, 然后得出结论, 并对其中涵盖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最后再通过数学教师进行知识总结, 以使小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
4. 结合多媒体实现现代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多媒体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展示可以生动地展现数学知识, 并且增强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 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还可以编写与小学数学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教材中的文字变为集声色形为一体的形象生动的视频, 把原本单调枯燥的计算题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开创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现代化。
在新课改下,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也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学必须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彩兰.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5) .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创新
小学数学是一切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基础,对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学必须坚持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新课改,转变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应首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承担好自身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可能性”的概念后,提出“一个正方体,一面写有‘1’,两面写‘2’和三面写‘3’,如果用这个正方体玩‘抛硬币’的游戏,要怎样制订规则才能保证这种方法公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放性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開辟新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情景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如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可巧妙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主要以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问题,让学生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清晰思路。同时,要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以“统计与概率”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条状的、圆柱状的、扇形的,让学生对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内容进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寻找出答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结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教学条件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三、利用新模式,创新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要负责知识的讲授,而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主要负责知识的接收,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就变得很被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如参与式教学、导入式教学、分层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谐互动式教学等,转变新形象,变成教育的客体,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情景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所要传授知识大致相同且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可见到哪些与圆有关的物体,在学生回答出答案后,提出“我们有没有办法来较为准确地形容这个圆形的物体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用创设教学情景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地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发散学生的思维去联想在日常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实现客观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较为枯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文字合一的特点,生动形象,使教学内容达到声情并茂的良好效果,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化,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中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几何图形教学、变题训练等,如在“百分数”的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先给学生播放山坡上有小羊吃草的画面,让学生就画面提出关于“百分数”的应用题,如“山坡上共有12只羊,走了三分之一,还剩下几只?剩下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等,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改变画面,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最终目的,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德海.小学数学课改要坚持创新[J].新课程:小学,2011(9):4-5.
小学数学新课改听课心得 篇8
红庙小学:周花兰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学校一行六人在雷校长的带领下到大石小学就新课程改革淘取经验。在大石小学精心安排与组织下,我听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改课,一位是六(1)班的周静老师讲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位是四(2)班王淑容老师讲的三位数的笔算。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这两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领略了该校教师的风采,他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着意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开始,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很自然、很亲切;教材分析的深入透彻,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下面,我谈几点听课感悟:
一、优点
(一)、底蕴之深。
我非常赞叹于这2位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熟练地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干净利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如果没有精湛的教学基本技能是难以做到的。也感叹于她们对教学知识的以及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教材是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之强。在她们的课堂上,我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表现在脸上,更是深入了学生的心里。老师就像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一样,与他们一起学习。上这样的课孩子们就觉得是在快乐中学习,轻轻松松就学到了知识。
(三)、三个转变。
我所听的大石小学的两位小学数学老师非常深刻的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做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和师生互动。把这三个转变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知识天生。她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了学生个性特征发展,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们还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今天听的课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堂生动、预设天生与动态天生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不足点
我听完这2节课之后,觉得还有一个不足之点,就是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有部分小组没有落到实处,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与帮助,讨论完成后应进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加强鼓励,让学生兴趣更浓。
三、反思 听课之后,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感到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要学习,要长期不断的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会把握教材的同时还要把我好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
总之,大石小学教师的课让我觉得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课也真正体现了让“人人学有所获,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总结 篇9
教师
罗教逢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取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推行的必要性,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
本期课改收获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注重评价方法的转变。
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去灵活解决问题。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发展。甚至有些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如:王鹏、刘翰阳、瞿思颖、刘一丁、周为、刘黄铸等,正确使用评价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4、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 篇10
关键词: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合作交流
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没有猜想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猜想;好奇、好问是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下面谈谈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小组教学模式。小组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给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小组的划分,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要注意学生性别的搭配、兴趣爱好的搭配,对组建的小组要相对稳定,待磨合后也可以适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培养兴趣爱好、增进友谊,达到育人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一开始上课我就特意不动声色在黑板上板书3、30、300,学生不知道老师的意图,非常好奇,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于是,我神秘的对学生说:你们猜猜看老师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有的说它们之间大小有什么变化?有的说末尾添零与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在这些基础上我在提问,你能想办法使这些数相等吗?学生感到好奇,纷纷议论。不一会儿,学生马上想到在2、20、200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接着我马上说:“老师可以不用加单位也能使这三个数相等。用什么方法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形成悬念,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让教材为教学服务。源于教材,又不要拘泥于教材。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合作探究是师生、生生共同创造课堂的环节,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合作交流有赖于对每位成员积极性的调动,要建立激励合作交流的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做到师导生,生教生,生强生。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
四、在課堂上,数学教学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一些学生的生活实例去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教学中,由于恰如其分地运用导语,使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有很大的收获。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去认识数学,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士军.培养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7).
[2] 刘顺民.探究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分析
在新课改下, 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并通过多种可行性教学策略, 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中, 十分明显的便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应用。基于传统强化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负面作用, 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创新性方法, 对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完善, 以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一、摒弃传统教学观念, 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 要想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便应该先改变传统枯燥、呆板、严肃的教学理念, 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将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重新定位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对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展人性化教学, 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能够由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只有教师在前期对小学数学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渗透性应用, 才能为后期各种可行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鼓励合作探究学习, 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需重视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之能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 因此, 教师应大力地倡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学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首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能力、个体性等方面综合分析, 建立起符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化发展的同时开展教学活动, 以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 教师在考虑到学生差异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 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例如, 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五年级《相遇》一课时, 可先将生活事例引入其中:学生在路上行走时有没有遇到过认识的人?当时你从哪边来?你认识的人又从哪边来?在引导学生渐渐理解“相遇”这一词的同时, 教师再出示例题:张先生家到单位共有72km的路程, 他要坐出租车从家里去单位取文件, 已知出租车每小时可以行走60km, 请问, 张先生在没有堵车的情况下, 花费多长时间可以从单位取到文件?接着, 将问题深入:张先生在单位取到文件后, 从天桥出发, 乘出租车朝着遗址公园方向行去, 车速每小时60km, 他要将文件送给赶来汇合的王女士, 王女生在同一时间从遗址公园开车出发, 车速每小时65km, 已知天桥与遗址公园相距80km, 请问他们两人在多长时间后可以在途中相遇?通过对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对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条件允许下, 学生可在课堂或课堂外进行演示。教师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给予相应的指导, 使其能够在慢慢摸索下解得问题的答案。最后, 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 指导学生对已学的各种新知识进行练习, 并引导其学会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漏洞, 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做到合理、及时的改进与完善, 巩固所学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利用情境教学, 激发课堂的活跃性与趣味性
教师在数学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相应教学情境的创设, 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 也可以更加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 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有多少粘贴画》一课时, 可先准备许多粘贴画, 在教学中出示这些粘贴画, 并问:同学们喜欢这些粘贴画吗?老师给你们一人发一张好不好?但是,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快速地算出每一版粘贴画有多少小张, 并算出老师拿的这一沓粘贴画共有多少小张!利用好看的粘贴画, 激发学生的计算与学习动力, 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对粘贴画的计算过程中。通过计算, 使学生们渐渐掌握乘法口诀, 学会灵活地应用。教师再趁热打铁, 布置些乘法算式题, 让学生进行练习与解答, 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并于本课结束后发给学生粘贴画, 以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小学数学的现代化教学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中, 教师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 使数学课件的展示更加丰富、有趣、生动, 这在激发学生好奇心与趣味性的同时, 可循序渐进地引导其掌握学习的重点, 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例如, 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三年级中的《吃西瓜》一课时, 可充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首先, 教师确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同分母分数 (分母需小于10) 加减法的计算进行学习与探索, 并学会使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其次,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 (PPT、动画等) , 创设出吃西瓜的情境:大熊和小熊每天放学后, 熊妈妈都要给它们一个西瓜吃。有一天, 熊妈妈将准备的大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块, 放在桌子上。大熊和小熊放学回家就拿起西瓜块大吃起来。同时, 采用幻灯片或动画的方式来演示西瓜的划分情况, 并提出同分母分数计算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再次,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讨论、实践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当中,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 教师可再出示几张带有问题的PPT图片, 通过对图片中数学问题的简单讲解, 让学生们进行计算图片中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以加深学生印象, 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08-26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06-10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计划09-25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09-17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11-14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汇报材料11-27
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05-25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