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

2024-08-26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共11篇)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 篇1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1.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

“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4.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5.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人一样,如此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找到自己辩论的观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 篇2

一、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实质,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改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精神,努力钻研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理解、感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的特点,展开学习热潮,努力实践新课改的“说、做、辩”活动理念,我们这样做, 其目的就是使我们教师首先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角色

诚然,我们中老年教师在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从事应试教育,他们着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题力求规范。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教学定势。可是,如今时逢数学课堂教育改革,提倡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一来,他们一时难以从哪些题型定势的教学中挣脱出来。就曾有一位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以前教乘法,都要分清哪个数是被乘数,只要确定了用乘数,而新教材里,却不再分乘数,只要确定了用乘法算,两个相乘的数种,哪个在前面都可以。他就是觉得新教材这样做不好,究其原因,完全是观念陈旧所造成的。说实在的,以前的教材,对于乘法的教学,是着重于乘法的意义,而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着重于实际运用。试想一想,强调哪个数在前哪个数在后,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有作用呢? 我们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只要我们能确定用乘法算,结果都一样。比如,3个6的总数可以摆成6个3; 以及5个7的总数可以摆成7个5……任何两个数,不管是几个几都一样多。从这点看,教学的重点应该从怎样确定“几个几“转变为怎样确定计算方法上来,因此,我们教师的观念要从应试教育的笼子里真正地解脱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学生欲求解决的生活疑问中去,促进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三、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合作探究教学

1、引言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1]。数学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2]。因此,对于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构建适合于自己操作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初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2.1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之始首先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采用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认知冲突等方法创设情境,然后出示思考题,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2.2自主探究

这是本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则合作交流必将流于形式,因此,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关键的一环。

2.3合作研讨

合作研讨的前提是确立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是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座位前后四人或六人组成,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包括学习程度为好、中、差的三类学生。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的同学有教会不懂的同学的责任,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中去,给予适当指导。

2.4组间交流

组间交流是在合作研讨完成之后进行的,一般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向全班汇报本组研讨的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然后由其余小组进行补充,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可以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5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是对整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在师生共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6巩固应用

练习是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练习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当堂知识;综合练习,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前后联系,形成知识脉络;发展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7小结作业

这是本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主要是讲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然后,由教师将其归纳,对本节课做概括总结,最后布置作业。

3、合作探究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3.1情智交融策略

良好的智力素质与健康积极的情感素质,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智力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在师生互爱、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与学生交流。同时以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艺术,创设偷悦、生动、和谐的教学情绪场,使教学活动中,認知信息与情感信息的交流处于充分活跃状态,以情感交流促进智力活动,同时从智力活动中激发更活泼的情感因素,达到情智相长,和谐发展。

3.2目标导学策略

学习目标是一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省时高效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揭示目标,以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求知方向。将目标“溶化”到教学过程之中去,“外化”为教与学的具体活动。围绕目标组织学生自悟、自究、自评,始终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使教学目标成为指导并推动学习过程的一种极其活跃的因素。

3.3行为前移策略

所谓“行为前移”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走在教师教之前。即教师新授课之前,学生先预习;教师提问之前,学生先质疑;教师解惑之前,学生先尝试;教师小结之前,学生先提炼。“行为前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空,提供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有准备的状态。

3.5充分参与策略

“自主”则必须“参与”,充分参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石。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供机会,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性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使学生不断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享受参与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3.6积极评价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给学生以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适时”指评价的时机要适当,“适度”指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做不同要求的相应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适当。积极评价策略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注意评、导结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4、结论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只有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创设相对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走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爱民.“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J].河池师专报,2003 (6).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篇4

河夹镇中心小学 陈光然

摘 要: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农村是关键,如何推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此我谈谈个人的一己之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孩子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新理念是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实践者是千千万万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呢?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由此本文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学校情况,谈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探索;新理念;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认真完成;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优点,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进步。

一、课堂教学实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数学”改变为“导数学”。“导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二、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面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抽象出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购物、租车、整理房间、装修房屋、绿化校园等。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①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②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③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④ 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⑤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1 篇5

朝城镇实验小学姚泽刚

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我校也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样做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也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环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练习部分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反思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

1、虽然教师已经汲取了课改的思想并也按模式备课,但对教材研读的不够,对学情备的不充分,在课间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

2、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后进生,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3、学生性格内向,信息闭塞,导致学生严重动不起来。

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深究其含义无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为主,提倡个性化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就目前我们的学生来说,一个班里能做到“自主、探究”的学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而能合作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学生动不起来的话那还谈何课改?我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认为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2、充分发挥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

3、着重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制定一定的评比办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欲望;

4、注重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

三、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但我觉得评价学生要适当,要综合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不应该一味的表扬,甚至不论好坏都表扬。我认为有的应该在课堂上表扬,有的应该在背后表扬,有的表扬是鼓励性的表扬,有的是批评性的表扬......而且表扬不一定要用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足可以起到评价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改听课心得 篇6

红庙小学:周花兰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学校一行六人在雷校长的带领下到大石小学就新课程改革淘取经验。在大石小学精心安排与组织下,我听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改课,一位是六(1)班的周静老师讲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位是四(2)班王淑容老师讲的三位数的笔算。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这两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领略了该校教师的风采,他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着意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开始,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很自然、很亲切;教材分析的深入透彻,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下面,我谈几点听课感悟:

一、优点

(一)、底蕴之深。

我非常赞叹于这2位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熟练地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干净利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如果没有精湛的教学基本技能是难以做到的。也感叹于她们对教学知识的以及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教材是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之强。在她们的课堂上,我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表现在脸上,更是深入了学生的心里。老师就像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一样,与他们一起学习。上这样的课孩子们就觉得是在快乐中学习,轻轻松松就学到了知识。

(三)、三个转变。

我所听的大石小学的两位小学数学老师非常深刻的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做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和师生互动。把这三个转变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知识天生。她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了学生个性特征发展,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们还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今天听的课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堂生动、预设天生与动态天生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不足点

我听完这2节课之后,觉得还有一个不足之点,就是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有部分小组没有落到实处,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与帮助,讨论完成后应进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加强鼓励,让学生兴趣更浓。

三、反思 听课之后,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感到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要学习,要长期不断的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会把握教材的同时还要把我好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

总之,大石小学教师的课让我觉得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课也真正体现了让“人人学有所获,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7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不完备的;而完备的能力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 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 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 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 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有刻度标杆和皮尺, 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难为情, 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 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量一下标杆的长度;再将标杆立起来, 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过比例的内容, 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 同学们不一会就算了出来。又如, 我在教学面积一节时, 我带领学生一起去丈量土地。这样, 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二、积极拓展思维空间, 满足学生未知需求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 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 缺乏认识的乐趣, 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 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满足学生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让学生学会积极有效地思考, 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例如, 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的题目、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的题目等, 让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里思考问题, 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表现自己的才能。教师想方设法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 使他们在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积极倡导批判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 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中, 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后, 能做到基本掌握的可能会仅有60%的同学, 而剩余的40%左右的同学可能或因为用错了概念, 或因为用错了法则, 或因为用错了公式, 或因为用错了定理却将题答错。这时我们就不妨来个将错就错, 从错题讲起, 进而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我们还可以在讲授完一个问题之后, 故意给学生设一个陷阱, 下一个圈套, 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然后再与学生一道, 共同分析批判, 使学生恍然大悟: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对事物认识的正确程度, 是正面培养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因此, 我们倡导批判性的思维。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 这个时代人才辈出,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 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 我们要“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不但让学生“学会”, 更主要的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自学, 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 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五、运用不定型开放题, 让学生思维更深刻

不定型开放题, 是当今题型的热门, 它所给的条件, 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这样的题型, 就要求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 一定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 结合相关的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全面的分析, 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学习了分数后, 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 以致于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 我就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有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 假如第一根截去4/5, 第二根截去4/5米, 剩下的部分哪一根长些?

同学们有人说第一根长, 有人说第二根长, 还有人说两根一样长。究竟谁说得对呢?我给予的答复是:他们说得都对。同学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个个瞠目结舌。这时我就娓娓道来:因为两根木条的长度没有确定, 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 所以木条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 必须知道木条原来的长度, 才能确定哪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说第一根长的人说得对, 是因为他对两根木条的长度所取的值小于1米。说第二根长的人说得对, 是因为他对两根木条的长度所取的值大于1米。说两根一样长的人说得对, 是因为他对两根木条的长度所取的值等于1米。具体分析如下:

(1) 当木条的长度小于1米时, 第一根木条的4/5就小于4/5米, 第一根木条的4/5小于4/5米, 由于木条的长度小于4/5米时, 就无法从第二根木条上截去4/5米, 所以当木条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4/5米时, 第一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

(2) 当木条的长度大于1米时, 第一根木条的4/5大于4/5米, 所以第二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

(3) 当木条的长度是1米时, 第一根的4/5就是4/5米, 两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度是相等的一样长。

小学数学新课改之点滴 篇8

三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硕果累累。特别是我校的课程改革像一声春雷,再次惊醒了我这位老教师沉睡的生命,有幸地投入了课改模式探索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几种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提供思考素材。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了显性的物化媒介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如教学“分苹果”时,我以一篇童话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减法中被除数,除数代表的意思。并激发学生的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故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留有思考空间。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如老师教学把12苹果平均分给2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列式:12÷24= ?(个),让学生想想:还可以平均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刚好分完,并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学生有了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指导猜测方法。善于猜测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要根据经验来猜;猜测不能凭空想象。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比如让学生相互猜体重。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的体重。然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情况。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1.鼓励参与。小学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该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2.提供机会。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四、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1、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单元之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图片生动,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钱数的折扣,比一比谁提的数学问题多,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总结 篇9

教师

罗教逢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取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推行的必要性,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本期课改收获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注重评价方法的转变。

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去灵活解决问题。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发展。甚至有些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如:王鹏、刘翰阳、瞿思颖、刘一丁、周为、刘黄铸等,正确使用评价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4、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数学学科课改实验方案 篇10

根据课改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校所选用的西师版编写的数学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我校数学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草案。

一、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的数学课改实验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

1、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验。试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为验证、完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依据,为后续的数学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新数学教材使用的新路。

2、试用数学新教材的试验。以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新教材、研究教材,注意比较研究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积极探索使用新数学教材的方法,为提高我区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改进、完善数学新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教学评价制度的研究。改革学生的考试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日常考察,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注意用多种评价方式衡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价是促避每一个学生

发展,收集教学信息、研究教改方向、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

5、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改进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试验,建设一支具有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的课改教师队伍。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自觉实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全区的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

6、加强对实验的研究、指导、服务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便顺利进入实验实施。总结表彰一批课改实验做得较好的数学科组,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几所区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培养一批课改实验先进的数学科组、备课组和学科带头人,总结推广一批优秀课改成果。

三、实验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为使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在国家、省、市、区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和专家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组织、有汁划地推边新数学课程实验工作。并争取在经费等方面得以保障和支持。

(一)建立健全实验的组织机构

1、拟成立课程改革实验专家工作组。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中心、教研员等组成。课程改革实验专家工作组的职责是:研究、制定课程改革的计划、方案,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指导性意见;承担培训工作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供课程改革的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促进科研和课程改革的有机互动和有效推广;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成立小学数学科课程实验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学科组长、教研员等组成。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的职责是:具体组织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和执行,进行教材研究;制定本学科实验计划,组织本学科教师培训、集体备课、教法研究、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组织本学科课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3、成立实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由教研学校校长、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学科组长组成。各研究课题组成员负

责各单位相应课题的实验工作,制定计课题的实验工作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不定期地向区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工作小组汇报工作,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推广实验成果,加强与其它学校的交流。

4、成立学校学科课改实验指导小组。学校选出或指定本校数学学科课改实验的负责人(一般选数学科组长或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其职责是:负责本校数学学科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实施和教研,定期向上级领导组织汇报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测评和总结实验效果,并积极与其他实验学校交流经验。数学科组长应把课改工作做为本科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经费、物资及政策保障

1、经费:在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中,争取一部分专用款,专用于实验期间开展有关培训学习、科研、编印资料等所需的资金,以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建议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全区名师工程的数学名师评选中;每年度评选课程改革实验示范科组和先进个人。

四、实验计划和步骤

1、实验计划: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全校从小学的起始年段开始进入实验,并逐年推进。

2、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阶段。

(1)准备阶段

A、开展数学新课程的动员。

B、成立学科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和培训小组等组织机构。

C、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举办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

D、拟由实验课程专家组和课程指导小组根据实验目标和任务确定区级科研课题。

E、各数学科组围绕全区的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选择研究课题,确定自已的研究重点。

(2)实施阶段

A、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以作为课程实验工作的基础资料。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包括:保证实验教师实验过程中的相对稳定;保证不同属次实验班级的基本稳定,以获得连续的实验过程性资料;控制教学用书以及学生配套练习;控制考试次数。

B、各学校要将课程改革作为本校的中心工作扎实抓好,包括:规范学科教研组、年级各课组的教研职能,完善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探讨机制;以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对新教材教法及学法的改革性、实验性研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捉高学科教研的科研含量;充分发挥我区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学术讲座等教研形式的作用;加强课改实验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课改实验中涌现出来的创新点和好经验,积极推选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教研模式,在资源共享中共同提高。

C、与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邀请---流的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试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

D、专家组、课改实验指导小组将不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主要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和参加教师的教研活动,对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会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E、教研员将每月组织一次由学科带头人和实验骨干参加的研讨会,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探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每学期组织两次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F、强化过程管理。各实验学校数学科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验规划和年度实验计划,每个学校都要确立一个实验课题,课题经教科研部门论证后付诸实施,学校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开展实验;实验学校的数学科组要及时收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每学期要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

G、建立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学校实行科组长负责制,落实实验教研活动;学科实行教研员负责制,落实培训计划,建立教研员调研制度,教研员定期到校听课,了解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和对课程教材的意见,收集分析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实验经验教训。

(3)实验测评及总结推广阶段

A、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三年试验结果迎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和建议,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B、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数学新课程使用方案及其教研的研究成果和使用数学新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C、总结三年实验过程中我区各实验校及教师的各项科研成果,各实验科研课题,写出课题报告,评选区级优秀科研课题,汇编成我区数学课程改革试验研究成果集。

D、对在实验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获优秀科研成果者给予表彰。

E、由专家和课程指导小组选择部分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区予以推广。

五、实验教师的培训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培训要贯穿于实验工作的始终,为了贯彻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具备实施新课程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参加人员

参加培训的人员: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主管数学教学行政和全区参加小学数学教材试验的教师等。

(二)培训时间与步骤

1、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及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2、全校小学数学教师培训。

3、暑期(8月23—25日):进入实验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培训。

4、暑期分别培训该年进入实验的任教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三)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内容分6部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下的学与教、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教师教育、新课程与教学评价。实验数学教师、教研员分别要接受不同学时的培训。

2、学科培训:安排“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法新探”、“教材研究”和新课程教学案例学习与研讨。

(四)培训方式

以集中听讲座、看录像和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学校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次课改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1、讲座:主要辅导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数学新教材》,主要教研员、部分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主讲,同时邀请有关专家主讲,着重于使培训对象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教学理念,动员广大教师关心、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实验研究。

2、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围绕主题内容,主要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主讲,同时邀请国家级实验区深圳市南市区的有关专家、教师主讲,由培训者任主持人,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具体的重点问题、引导培训对象在主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理念和经验,以便大家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改 篇11

新的课程理念才是新课改的灵魂,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利用新理念创造性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只要我们时刻用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教学,教师照样可以成为新课改的成功者。结合自己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农村教师搞新课改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主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景创设,主动获取有意义的数学知识,既避免了传统单调的复习旧知教学形式,又能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旧知,数学思想得到培养。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创设数数的情景“自己的小组大约有多少根?能数出小组里有多少根小棒吗?”“能数出全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在数数过程中,学生会自然产生“要把10根捆起来……”“够10个十了就是100,可以把100根捆起来……”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小组里的合作,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使学生自己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主动获取了知识。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說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高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容易应对。

三、数学日记——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好方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走进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数学笔记本,要求学生每日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有关数据与相关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才是新课改的灵魂,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利用新理念创造性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只要我们时刻用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教学,教师照样可以成为新课改的成功者。

上一篇:驾驶员培训合作协议下一篇:GRE写作因为打字出错扣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