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2024-10-29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精选8篇)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篇1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观念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一跳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1.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1.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借助计算机进行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函数的教学,计算机可以很快的描绘函数图像,反应函数的变化规律,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3.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更多的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力.

4.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篇2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要达到结果的规划, 对课堂教学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也就是教学任务和要求, 明确本节课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什么, 学习到什么程度, 怎样学习, 达到什么标准来进行,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

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 “游离”现象, 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分开。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直接教给学生结论, 而忽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 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导致了学生总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目前, 虽然在课堂实施新教法, 但由于教师怕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不能放开让学生积极思维, 还有的在学生合作交流未进行到底时, 就草草收场, 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现象, 应注意克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结果重要, 过程更重要。

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现实生活与数学的接轨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很多:启发式、讲授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等。“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作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处于机械地训练, 被动地参与之中。新课标下的教学,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 教师由“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合作者和咨询者。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意义构建, 真正理解知识内容。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 在教学中应使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活动数学化, 数学活动化;趣味数学化, 数学趣味化;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化。加强现实生活与数学的接轨, 提高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 这对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 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 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价值评价, 正确处理学生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即“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的思想。在一堂课中, 教师尽量少讲, 让学生多动手, 动脑操作。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导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 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老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总之, 教师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 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 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明确指出, 使模糊的数学问题得到澄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数学, 乐学数学。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创新。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 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自习课布置好预习题纲,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手势、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变化或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 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 我在准备一堂课时, 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 还将历年高考涉及到的题型做一做, 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 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到好几种题型。

4.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和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众所周知,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我们要多采用启发式、讲授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要穿插演示法和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等,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渗透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 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数学教材的每个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5.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 (1) 能有效地增加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2) 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 (3) 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要注意的是制作课件要把握好“质”和“量”的关系, 许多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片面地追求数量, 什么内容都装入课件中, 忽视了课件的高质量, 使学生难以把握重点, 不能达到有的放矢。

直面高中数学新课改 篇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应该说,对于这些新理念,教师是赞同的。然而,面对高考,一些教师便首选能够考出好成绩的教法。原因是,目前社会对学校的高考成绩“一卷定乾坤”,而“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等是难以在试卷上考出来的,既然不好考只好不考,那么也就不用在这方面投入精力了。至于“探索研究”“合作交流”“数学试验”,在提高应试成绩方面远不如“满堂灌”“题海战术”来得快捷、方便,于是将它们束之高阁就成了大多数数学教师的选择。正如一些教师所言:“面对高考的压力,生存第一呀!”

《课标》要求数学教材“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经历数学化过程”,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由于受到以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的老教材的影响,对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极不适应,认为新教材编排太乱,不如老教材系统,不如过去好教。尽管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成份,比如新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衔接欠科学,习题不太匹配,但也不难看出,教师还是用原先的知识体系来评价现在的教材。有些老师把新教材里没有要求的内容,觉得重要,担心以后高考要考,就不遗余力地补充给学生,进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影响了教学进度,偏离了《课标》要求。

《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有的教师用自己喜好的思维方式来“克隆”学生、评价学生,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自己“合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些直觉思维强、形象思维强、合情推理意识强的学生常常因此接受“调教”,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质疑;对学生的新颖解法有排斥心理,只许学生用常规方法解,这是制约新教材的无形桎梏。

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不少教师在心理上畏惧新增内容,在行动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对“算法”的教学,有的是照本宣科,有的是跟在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还有的是请计算机教师上课。

笔者认为,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不可能等到每个教师思想都想通了,方法都会了,技能都掌握了才进行,它已经作为一种历史责任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师无法也不可能推脱、回避这份责任。我们应以主动参与、从容面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态度投身到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去。

我们唯有承担起新课改“主人翁”的责任,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大胆试验,才能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与其观望、抱怨、等待、消极议论,倒不如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悟新教材,智慧施教。

同时,我们要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例如报刊、专著、网络都是我们“充电”的好途径。我们要积极实践《课标》中提出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不要企望等待别人送来现成的招数。我们应该看到,在如何实施新课改上,一线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拥有中学课堂,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课堂上直接尝试数学教学新创意,及时反馈试验效果。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改革,既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又不唯书、不唯上;既坚持优良传统,又不固步自封;既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情感、价值观得到改善,又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基础扎实,那么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教师不久就会成为实施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篇4

赵忠玺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2 篇5

10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省举办了送教下乡活动,共观课3节,讲座一个。这次学习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

王老师的这次送教下乡,无疑是雪中送炭。自从新课改后,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新课标对高考的影响。虽然教材有所改变,可我认为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变动,只不过是高考题越来越容易了。而这正好是王老师第一个讲座中提到的几种偏激的观点。当时我就在想,幸好我遇到了王老师,否则我的这个错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我发自内心的感激这次送教下乡活动。

早就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可是我没有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没有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很少让学生成为 “跳起来摘桃子的人”,更多的是让学生继续扮演“盛桃子的筐”这样的角色。

通过这次聆听王老师的公开课,形象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可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节课中。王老师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一开始的椭圆模型图片就把学生的学习椭圆的兴趣提到了极高的程度。后面的例题和相应的变式,更是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这节课后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培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数学 张娜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6

摘 要:新改革又名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构建符合新世纪素质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这次的数学课程改革中,从教育理念的改革到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学科作为高中的核心学科,在整个教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新课改条件下,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下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首先应该以新课程倡导下的基本理念以及当前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再单纯的是提高学生分数的应试教育,而是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影响改革效果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在备课、讲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数学这门学科当作自然科学,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活力,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化。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课前预习,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经常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高。这是因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老师要讲的新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明白,什么地方不懂,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都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针对性,把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转变成了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这种有准备、有疑问、有目的的听课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在布置数学课的预习要求时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的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的作业设置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把新的知识点按照大纲要求,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列出来,设置的问题不要太难,要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顺利完成预期设置的学习任务,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住预期题目的难易程度,把预习题与课时的教案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让这些题目充分发挥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重要引导作用。

高效的课前预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二、营造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尽最大的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一个言论自由、氛围活跃、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同时,这种最真实的思维状态直接形象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发现不同学生掌握问题的优点和缺点,总结教学经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数学课堂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理应是全体学生而非少数的“高材生”,所以,教师必须要很好地掌握这个度。对待优秀学生,必然要充分照顾,让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也不应该放弃,要量体裁衣,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逐步进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维护好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此外,新课改理念将数学的学习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倡学生从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可以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判断和解决这种生活现象。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从实际生活出发,把个别的代表性的生活日常现象引入数学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折扣、利率等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一些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市场现象,将两者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数学知识生成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授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点、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形式。教师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索,是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设置创新思维的题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改变以往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去思考、怀疑、批判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几何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如:社区和机关大院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链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高度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都是几何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充分应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例子,将它们和所用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不得不承认,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课本和常用的训练册上的习题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变化题型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变换题和原题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在这种不断的训练过程中,不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他们的创新思维、思维空间和创造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发掘和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适当地设置创新性的题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是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新课改环境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理解和领悟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经过结合我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高效的课前预习、良好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创新性题型的设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7

一、适度淡化形式, 重视数学本质

长期以来, 我国数学教育一直被过度的形式化所束缚, 形式化成了戴在学生头的紧箍咒.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的思维被困在小圈圈里打转.新的课程观认为, 高中课程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提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与本质.新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建立了内容本质与形式表达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数学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 一改传统数学课程中微积分的设计思路, 不以一般的极限理论为基础, 而是直接从变化率引入导数, 其目的在于避开形式化的极限概念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 突出导数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 只有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协调发展, 重视数学的本质才能促进数学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诱发创新动机, 开启创新思维

新课程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不断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途径, 促使学生多向思考, 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学生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刺激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愿望.

三、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鼓励实践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要结合新教材中众多的实际问题, 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抽象成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增加有活力、有新鲜感的经济题材, 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要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传统的习题演练, 走进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搜索、整理素材, 发现数学现象, 不断追求新知, 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进行探索和研究.住房、交通、金融、环境、物价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素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应用意识, 关注周围的数量关系, 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数学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这对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开展数学学习指导, 促进有效学习

长期以来, 教学研究, 多研究教, 少研究学.实践证明, 忽视了学, 教也失去了针对性, 减弱了其实效性.开展数学学习指导, 是教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 了解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情况, 在方法、内容和能力培养上予以指导.另外数学学习指导还应包括课外学习方面的指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学习指导的艺术而言, 要用引趣的方法上好学习指导课, 以情育情, 以情促学, 以学促用;要充分利用格言、警句的激励作用, 故事的启迪作用, 测验、游戏的训练作用, 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激发热情、掌握方法.

五、坚持发展性评价,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强调必须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所有进步, 抛弃那种短视的、只盯住即时的考试分数的短期行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确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注重过程性评价, 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探究欲, 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始终处于向上、向前的追逐中.

高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 篇8

一、教材的改变

首先,从数量上新教材有十几本,知识的体系完全变了,有必修有选修,似乎与大学课程相似。新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有着明显的增加,其中所含知识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同时对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教材大部分体现了使学生通过实践、讨论、归纳从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与艺术性,而且加强了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展示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很好的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也使得初高中数学衔接更为紧凑。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三、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错误的估计了学生学习数学潜力,更多的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上一篇:毕业典礼成长门主持词串词下一篇:郎平教练讲述奥运金牌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