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精选11篇)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1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论文
一、前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数学是由教和学共同组成的,为此,要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这两个方面。 教师要创新其教学观念,并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 并要运用有效的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方面
第一,数学学习兴趣不一致。就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而言, 其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从而导致了学习难度增加,为此,要在长期的深化中逐步掌握知识, 这就需要学生在数学这一学科中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 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不一致的, 因而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学习兴趣浓烈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主动去思考,进而促使其学习质量的提高。 而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偶尔会出现走神的现象,甚至是不听课,从而导致了学习质量的大大下降。
第二,数学学习能力不一致。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不一致的。 紧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偏向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力低以及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新课改也要求了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即课后作业等,为此,教师要把一部分的课后作业移到课堂中,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凑,教学的内容也会增加,进而不利于学生的发言以及独立思考,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进而不利于其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模糊。紧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题,但在现实中,依旧有一部分教师依旧以自身为主体。在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一般都是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备课, 而忽视了学生在其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知识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 会促使教师教学计划的打乱, 并促使其教学进度减慢,最终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师教学的手段单一。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个性都不一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一般都是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通常都是在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选择教学手段, 从而严重忽视了学习能力高以及学习能力低的学生。 除此之外, 数学教师存在着缺乏互动、情境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进而不能有效的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促使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趣味情境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趣味情境教学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为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设置形式多样的趣味情境,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多运用和生活相关的教材的趣味情境,也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设立趣味情境,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提高, 并且能够有效的简化具备一定难度的知识点, 有效的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几何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给学生。 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立体几何,并沿着棱剪开,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得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会主动去思考研究, 从而能够有效的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转换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并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力度的加大,从而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有关的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自由的运用木棒搭建三角形, 同时教师要进行相关的提问,比如,三角形需要三根木棒就能搭建了吗? 通过提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搭建三角形,进而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思考,进而能够促使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展开分层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得知, 不一样的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 为此, 数学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进行分组, 从而能够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同一层次小组的学生也能在数学基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共同学习,并逐步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数学教师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 可以根据以下的标准进行教学,即作业分层、练习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以及教学目标分层等,通过分层教学,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最终能够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紧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能够有效的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依旧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数学教师要不断查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初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2
一、老师教育理念的断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别。在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的空间的同时, 也对众多的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程的教育与以前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的情况下, 要着重关注当前学生的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个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叉, 各个学科思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对数学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另一方面, 由于实践和理论的缺乏, 课改后的老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 甚至是出现了差错, 一部分老师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方式, 还是循规蹈矩地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 使得课堂气氛很呆板, 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 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敢于尝试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随意更改新课改的教学内容, 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其实, 表面上是活跃课堂气氛, 但是学生的心思可能不在课堂上,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为中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应试成绩, 形成了“以高分论英雄”的思维方式。为此, 教师应该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向学生展示一个活泼的数学老师形象。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缺陷
新课程从原来的教育体系的“面向个体”向“面向大众”的方向转变。关注的是大众教学, 不再拘泥于小众教学, 新课程删除了原来教材上偏难、偏繁的内容, 增加了数学中应用性强、灵活性多的实际问题, 而且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且极具挑战性的内容。这不仅让大多数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而且让学生提高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体系中, 新课程提高了同学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 强调了数学活动的重要性, 其内容的呈现与传统的教材并不相同, 主要是以情境—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不同的人学习兴趣不同, 能力也就不同,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 想要每个学生能力相同时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 对待每个学生应该要有不同的标准, 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很被动, 在课堂上也不主动配合老师, 学习也不自觉, 缺少监督, 学生积极性不高, 缺乏学习的自信, 整天无事可做, 缺乏竞争意识,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 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另外一方面,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理地学习, 制订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 比如, 上午6:00起床, 6:30吃完早餐, 晨读前30分钟可以先读语文、背诵古诗, 接下来的晨读时间可以自己自由安排, 下午5:00放学后, 5:30开始做老师安排的功课, 晚上8:00—9:00学习数学和英语, 9:30睡觉, 并在睡觉之前在头脑中回忆今天所学的知识, 明早照常起床, 这样就可以每天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进而让他们更喜爱数学, 使他们有信心去学习数学。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践行者, 担当着传播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思想的重任, 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充分体现到数学的价值, 教育者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势必要积极进行教育的创新, 让学生在认同中学习, 在快乐中进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往往更加注重老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课改的新理念改变了老师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独奏者”的角色, 逐渐过渡为“伴奏者”的角色, 学生则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课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小辉, 王黎莹.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09 (02) .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实施;影响因素;课程;教师;学生
一、课程的因素
1.传统理念的冲击
在传统的理念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以往的编排中,都是遵循数学原有体系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答案唯一的模式。
2.新教材的内容及处理方式对数学逻辑的冲击
目前国内的数学教材都是模仿外国的数学教材,国家也一直以提高中小学生数学的素质为基准,然而更多的数学教师却认为改革后的教法和传统模式的教法有着螺旋式上升的矛盾。学生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学习模式上。
3.新课程的评价制度和传统考试制度的冲突
拿考试来说,原有的考试模式都是以分数的模式来评定成绩的好坏,改革后为了让成绩差的学生不自卑而选用了优、良、中、差的等级,这反倒让原来成绩好的同学没有了自信。
二、教师的因素
1.教师资质水平的差异
一线城市的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所传授给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以及信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教师培训的因素
教师的资质培训在新课程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很多参加了新课培訓的教师,总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很多教学问题都只是停留在得到答案上,却没有去探索答案得出的过程。这样的培训结果毫不明显,新的观念并没有在教师培训的思想内容里得以体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
三、学生的因素
1.学生人数多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初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着十分大的难度;同时新课改大力倡导加强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但是大班教学师资分配有限,因此增加了合作学习的难度。
2.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智力水平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明显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并未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歧,面临着很多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培训的内容不够新颖,覆盖面不广,很多基层的教师没有参与的机会。二是培训的内容还是以传统为主,缺少了一线教师的支持和基层教师的参与,我们应该在传统中求发展,才能达到进步。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1 篇4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郭登杰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
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篇5
卿仕发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几年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1.初中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五六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我在讲分式方程时给出以列车提速为背景的问题,我们一起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我再给一个方程,让学生编出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应用题。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2)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
(3)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前面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现在数学越来越简单了。”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就讲了我国汉代的赵爽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微,学生马上对此感到非常有兴趣。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我讲分式的性质就是由分数的性质得到的。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我在讲角边角公理时,开始就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把图画出来后,教师问:“若带①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②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③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当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我们教师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教学中很自然地又走上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前怕狼后怕虎,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二、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有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时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3、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4、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在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但在全面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的解决,关系着数学新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为高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树立起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观。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实践存在的问题
1.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束缚
现在许多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教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也导致我们的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追求名校,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
这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非常艰辛地教学,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用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尽管我们制定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但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评价制度未改变。
2.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操作性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的特征。其实,一方面,对于标准评价内容中的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教师认为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正确的评价方式,但是整个社会的现有大形势和家长社会的不认可,使其很难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不好量化,不好给分,而且,现实情况是,目前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其升学率,相应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也只看重高考的分数,即这类评价实际不与选拔直接相关。
3.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读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
二、从容面对新课改
1.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2.通过课堂练习来反馈和调控
练习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巩固新学的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将新的知识和与原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模块,或者说将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加以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其中。跟踪练习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巩固本课时所学的概念、性质抑或公式、定理,练习的知识点较单一。而综合练习则往往着重于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在?O计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更加注重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网络交汇点,学生训练后,教师的点评也一定要有助于学生更新数学认知结构,一定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一种数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3.运用多媒体,重视教学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定不能忽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形式,那就是生动、直观、形象且新颖。它的运用能极大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同时给学生提供的教学背景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三、结语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提高他们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数学教师应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挑战的信心,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与信心上下工夫。
高中数学教师要切实落实与数学新课程教学一起成长的理念,要认识到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就是数学教师一次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7
一、运用恰当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而不是复杂的、枯燥的数字游戏, 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这样的数学既复习旧知, 又自然引入新知,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就能很好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非常有兴趣地完成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 动手, 积极主动地去学.要让学生探求寻找规律, 在探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做, 评一评, 打破被动听课, “满堂灌”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创设多向交流, 形成师导生探的良好情境.对复杂的问题, 做到教师设点, 学生划线, 教师铺路的学习氛围.课例中师生交流调查的情况, 提出讨论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组与组之间有不同的意见, 采用辩论会等形式来达成共识.通过各种环节学习, 使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思考与智慧合作, 提炼, 概括总体的意义, 再加以适度地练习加以巩固、深化, 一节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这正是所谓的“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三、注重直观教学, 诱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学习上, 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 轻概念, 重记忆, 轻理解.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 特别应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 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数轴”概念的教学, 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 温度计上有刻度, 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 测量不同的温度, 与温度计类似, 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 标出读数和方向,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 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 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 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 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数学老师如果加以充分利用, 就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初中教学中适当开展竞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 在课堂上, 尤其是活动课上, 我们一般都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男女同学抢答竞赛, 小组抢答竞赛等.本人发现, 每次上活动课时, 同学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 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表现, 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苗头.在竞赛过程中, 同学们很活跃, 思维也很敏捷, 反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实, 学生年纪还小, 爱玩是他们的天性, 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无疑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 在游戏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了功效.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总之,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 作为老师更要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出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高效方法.当然,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得有成效.如果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培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 可从学习动机、培养数学理念、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多方面做起,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众人皆知, “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自主学习, 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欲望, 从而锻炼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学会学刁.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方运加.做有学问的数学教师[J].湖北教育, 2004 (3) .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教学 教学策略
1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是以实现我国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变化及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而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以便实现普及数学素质教育。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的科目,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科目,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及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非常有必要。
2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2.1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出发,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应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1]。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有趣情境问题中加强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问题及结论提出质疑,使其自主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比如在“圆周角”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世界杯足球赛的视频,并从视频中截取进球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仅仅从射入球门范围的大小来看,带球的球员是否有必要将球传给队友?通过提出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问题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更多的问题与假设,促进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的思维能力,而且问题教学法还具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2.2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考虑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快速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概念、公式及法则等内容与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联,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相结合,以至于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却没有得到实践的经验。因此,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2.3 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科目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一个步骤不理解而导致后面所学的知识也跟不上,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提前做好备课工作,一个多样化的教学课件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图画演示,使学生在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虽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会运用到多媒体技术,但是由于学校并不重视对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培训,以至于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感到很吃力,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初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课件内容设计,而不是将多媒体用于简单的板书。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将数学概念、理论等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寻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2.4 采用小组合作模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要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把握,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3]。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并思考应该运用哪些学过的公式及定律进行解题。每个小组可以通过讨论后选取出一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将解题过程写下来,对解题方法最多且正确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分享,增强学生创新、合作及分享精神。解题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交换的过程,教师在对小组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时注重把握学生的解题思路,根据学生解题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学生应加强的方面,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下,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采取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及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等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汤志新.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20):102-103.
[2]刘迎光.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1,18(07):262-263.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9
初二数学 孙娜
一、为什么要开展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作业是教学五个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改观,教学中逐渐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方式,倡导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目前课堂教学已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聚焦课堂,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灵活多元。然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理应与课堂教学一起积极推动课程标准的目标达成,但实际上中小学中作业的改革却显得相当滞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低于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和分层的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谈不上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作用的发挥, 更为严重的是,过重的作业剥夺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导致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潜质得不到发挥。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数学作业的现况, 大多采用“四统一”的方法, 即统一题目、统一时间、统一上交、统一批改。学生的感受是作业量多。课本中的习题、基础练习册、大量形形色色的辅导资料等, 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拨。学生要么抄袭现成答案, 要么盲目地凑结论, 草草了事。结果,数学作业收效甚微。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针对这些新理念,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对学生的了解,我们提出了数学分层作业。
二、有效分层的概念
分层作业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学生的均衡和平等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作业形式。具体的做法是: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作业,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分层作业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都得到进步,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有效分层作业,使作业功效发挥到最大
(一)、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
1、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A类题主要是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下要保底,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作业落实知识点,以基础性作业为主,作业求精不求多是课堂所讲的难度较低的例、习题的再现,甚至可以是原题,紧扣当天所学内容,用以巩固新知。B 类题: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题目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题目,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跳一跳争取更大的进步。可以是课堂所讲的难度中等的例、习题的对应题,学生模仿就能完成,是针对中等生而设计的。C类题是课堂上较难问题的再现或变形,也可能是与以往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设计的。每个教师设计一个层次的作业,建立作业题库,可供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
2、作业量的分层
要求B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和中档题,并鼓励B组同学研究高档题;A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并鼓励A组同学研究中档题;C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题中的一半(一看就会的不要求做)和中
档题的全部以及高档题的大部分(不要求全部做出,但要有思考的过程)
(二)、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
1、首先对学生分层,原则上对学生不作具体分层,但在班级提出分层的大致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自身的期望对号入座,即:从高到低为A、B、C三组。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分别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认识,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分层作业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动态式的方法。两次考试和每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
2、每份作业中要标明每题的难度供学生自主选择参考。把基础题、中档题和高档题分别标识出,在一份作业中三种难度的比例基本按7:2:1,使学生在选择难度的同时已经能够兼顾选择作业量,而且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不断调整选择哪些题为作业。
(三)、数学分层作业的批阅和讲评:
1、分层作业实行分层收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操作,我在这三类学生中分别设了课代表,分门别类收发作业。作业的批阅可以实行先生制,比如A组同学的作业教师进行面批,针对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B组同学的作业可由老师用笔批改,C组同学的作业可以进行同组内分小组由组长带领进行集体订正,并总结错的较多的题目。学生的作业批阅也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着有进步就是优的理念,让学生在分层中感受到自身的优点并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2、分层作业后的有效讲评是分层作业取得效果的关键。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组题目并做好统计工作,我认为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的习题比较有效:错误率高的低档题和中档题;部分同学没做的高档题。这两类题的讲评既能给全班学生夯实基础,纠正错误,也能让那些没做高档题的学生共用辨别其他同学的错误,开拓视野。
四、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1、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论证,找出问题的关键和出发点
每一个要研究的课题都是抽象的、复杂的。因此,必须做好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工作,确定出相关的子课题。对子课题来说,更重要的是分析、论证其各个组成部分,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确定好突破口和出发点。使研究做到思路清晰、条理,重点突出,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2、重视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要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搞清楚这个问题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能有哪些创新。要充分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但不是照搬照抄,也不能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出自己的特色。
在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收集资料,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成绩访谈记录等,不能等到最后需要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整理提升。
3、要抓重点、抓典型、以重点带动,以典型引路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进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从新的角度解读数学作业,从理论上论证设计分层数学作业的必要性; ②通过对数学作业现状的分析,突破以往传统作业模式,探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形式,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
③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更加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减轻学生畏惧和排斥数学作业的心理负担。
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达到控制学生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进程
(一)、准备阶
①、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②、向有关专家学习、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以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
③、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申报及开题论证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确定课题实施步骤
(二)、实施阶段
①、课题组认真总结现有的关于分层作业的理论经验,有选择的应用到课题实验中去。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进度和增强课题研究的正确度。
②、分好实验班和参照班,对实验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学生的分层 ③、教师做好分工,设计相应的层次作业,建立作业题库 ④、注重交流,按时召开课题组会议
(三)、效果评估阶段
①、对比实验班和参照班平时作业情况,比较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否得到了改善。②、结合单元测试,对比实验班和参照班的成绩分析课题实施的成效。
(四)、总结阶段
①、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等。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10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还是考试的变化都足以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改变。因为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要时刻紧绷思想井绳,随时准备对教学的实施做出调整,灵活机动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笔者就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反思,以期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1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学”不时地做出反思,使学生以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进入后一阶段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其次,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1)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2)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
3)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劣,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1)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自己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主角的身份,将要讲述的内容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除了自身感兴趣外,还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一课时,老师可提出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关于教与学的思考朱宏伟(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动机,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一步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了学生,且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备课要做到“新、勤、准”。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开好课、引好题,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新,要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勤,老师备课要常备常更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准,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针对于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唯有准确把脉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老师可紧紧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教材进行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也更好。另外,老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工具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尊重个体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承认差异,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做到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老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来完成,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4)常回顾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可取之处。教师应时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梳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日常检测情况对教学做出调整。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想想这阶段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是否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时常走出课堂,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吸收有益的养分,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要学会“拿来主义”,多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能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总结会让自己受到很多启发,从而促进教学,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伴随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对初中数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深入落实新课改的概念,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拥有思维能力,将思维和数学理论相结合,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进行讲课,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理解发现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同学的学习能力会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引导多锻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主要学习的是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但从当今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来看,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公式化的记忆方法进行传授工作,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这就导致学生的思路被限制,知识运用不灵活的情况出现。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
观察是发现与学习问题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发现的机会,更加不会有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教课之前提出问题,问题的目标必须要明确,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观察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踊跃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中总结出问题,并一一进行解答,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也要引导其使用正确的方法,避免学生出现理解误区,积极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性质,培养其学习乐趣。举个例子: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初等几何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b?=c?,若a、b、c都是正整数,(a,b,c)叫做勾股数组。先将这个概念给学生进行分析,然后给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定义观察题目发现解题方法提出相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的加强,思维能力也得到发散,学会自主积极思考问题。
(二)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兴趣是学生爱学习的前提同样也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数学这一学科的关联性很强,这就使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单一、乏味、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抗拒心理。教师必须改变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打消抗拒心理。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是,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习气氛,放映一些与稳定性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形状以及特点引出相关的知识点,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多多练习习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组成,数学学习中学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练习习题是考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与运用的标准。在解题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习题都有多种解题的办法,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太过于的单一,应培养学生寻找多种解题的思路。[2]这样一来,学生在寻求解题的多种方式时,思维方式会不断的变化,受到了很好的启发,并且巩固了学习的基础知识,提高了综合水平。要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在初中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的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根据教科书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学生也只是按照教课书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新课标的概念下,素质教育的核心并不是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细心的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设计不同的问题,相同的知识点用不同的习题表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学生在习题的锻炼中,就会不断的去研究思考每一个问题,在研究与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下,教师应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研究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創新性,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新课改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李新生, 张玉娟.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9):162-163.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05-13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05-16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08-10
初中数学课改11-07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09-05
初中数学微课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论文05-14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探讨06-14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10-29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论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