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2024-05-16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共12篇)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是建国以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新课改对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从2003年下学期起全面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笔者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感到实施新课程压力大, 困难多。

一关于课程实施与现行评价体制

新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重在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即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生乃至整个社会, 对教学的评价仍是终结性评价——量性评价, 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选拔与甄别在评价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考取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人数的多少, 决定着学校的声誉。这两种评价制的矛盾, 不仅使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无所适从, 为了增加考取重点学校的人数, 教学过程自然难免重蹈覆辙, 穿新鞋, 走老路。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一是新课改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是新课改人才培养模式与目前社会需求一时难相适应。要解决这一矛盾冲突, 首先, 要求学校管理层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更新观念, 达成共识。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评价的的权力机关, 其指导思想直接影响教育过程的实施:表面看教学改革是教育内部的事情, 但其培养对象牵涉到社会各界,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从事教育改革的教师则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不少教学经验卓著的教师实施新课改时遭到家长的责难而进退两难。因此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正确处理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要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样大力宣传新课程改革, 全员更新观念, 让全社会都来高度重视新课改、关心新课改, 支持新课改。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顺利实施。其次, 选拔与甄别在评价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目前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所在。新课程从人的终生发展出发, 注重长期效应。但目前受教育者的家长普遍急功近利, 即送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好大学, 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在这种社会需求状态下, 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为目标的新课程实施则困难重重, 教学改革只是一厢情愿。因此, 新课改的实施还必须与其他的改革, 如高考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配套进行。否则, 新课改将难以推进, 语文教学自然亦无法走出困境。

二关于新课改实施与教育现状

新课改从转变教师的行为与学生学习方法入手, 准确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种改革与目前的教育现状存在矛盾。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从理论上说, 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目前教育现状, 却难于实现。其一, 班额人数过多。目前学校一般班额人数少则60人, 多则70~80人, 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智力类型、素质潜能等各不相同。在这种状态下,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及不同需求去组织、引导, 让每个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其二, 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尚未进入课堂。其三, 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又进一步抬头。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学习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任务艰巨。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减少班额人数。班额人数应控制在40人以下, 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去组织、引导。其次, 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要进入教室、进入课堂;中学生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查阅各方面的资料, 而中学生拥有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 且上级主管部门禁止给学生购买教辅资料, 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如图书资源、网络信息等。再次, 为便于中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要改变现行班级管理办法, 采用灵活的班级管理方式或根据学生个性分层编班管理。个性不同的学生都编在同一个班,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只有解决这一矛盾, 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现行教材与学生实际

现行使用的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入手, 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但在使用过程中, 与学生实际却存在一些矛盾。其一, 新教材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能力估计过高。其二, 现行教材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教材编写有的只有探究过程而没有结论, 有的只有结论而没有形成的原因, 课后没有相关的练习, 只有两个思考题。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情况下, 学生对所学知识如何巩固, 如何掌握基础知识?要解决这一矛盾, 笔者建议教材的编写者要多下基层, 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努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 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必要的教辅资料。

新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 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开端。但要顺利实施, 真正贯彻落实, 尚须社会高度重视、更新观念, 不断研究、探索, 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李冰]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篇2

霍州市第四中学 刘小青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 篇3

初中数学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初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充分地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提出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理念。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师自然要摒弃以往的陈旧教学理念,真正把课堂交还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创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髓,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堂课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是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教师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学生能自己领会的,教师就只需要引导;学生能自己动手实践的,教师只需协助。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二、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进行素质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学生的思想活动总是先从提问开始的,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融入到问题环境中去,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这样,既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我们身边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生活中没有的东西。这时我们就要想到利用多媒体这一技术,将现实生活还原到课堂上来。

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课堂上出现的图片越多,声音越多,课堂就越成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诚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辅助教学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一味地追求形式效果的课堂教学也是华而不实,好看却不中用。所以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将一堂课上成一节图片展览课。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无人会提出质疑。那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可用的素材,还要懂得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教师要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努力扮演好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教师还要做好鼓励工作,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且让他们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这样,学生会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增强。

四、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探究性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探索与追究”。那么探究性教学就是探索与追究问题的起源与本质,了解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创新教学模式,这种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领会知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思维活动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初中数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表情,教师应该可以弄清楚学生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提问和引导,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过程中自由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的干预以及反复的提示。

五、将数学学习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也主要在课堂进行。可是教师还要认识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外,在课堂之外还有广泛的空间可以利用。比如,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访问专家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素养必然会提高,数学学习的道路也变得越来越宽阔。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数学学习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活跃的思维,而且导致“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很难体现”的现象。新课标的推行给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水,使得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活泼而新颖。在这种活泼而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快乐地教。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成绩,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4

一、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 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 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 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 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充实并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 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 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 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 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篇5

盐边县民族中学

王应富

通过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在教学中一定要: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即教师扮演好导演角色,学生扮演好小演员角色。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县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 1 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69

一、新课标的改革形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样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很好把握,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然而,“分层”不是简单的“分组”,而是建立在“分组”基础上的一种从备课、授课到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分层实施的过程。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步骤之一,分层组织。分层教学首先需要分成小组的学习形式进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异质分组。例如一个班级40人,可以分成5组,每组1、2g-为A层,3、4号为B层,5、6g-为C层,7、8号为D层。设一位组长,方便组织、合作、交流、竞赛等活动,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达成不同的目标。步骤之二,分层备课。“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小组形式的区分,而需要教师从课前人手备学生、备教材,根据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制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学目标为A层:能推导‘徉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灵活解决综合性的问题;B层:了解推导过程,并运用根与系数关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C层:了解推导过程,并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D層,了解推导过程,金做两道题。步骤之三,分层授课。授课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难度系数大的问题,由A、B层次学生回答,并设置较基础题目,由C、D层同学完成;同时形成组内、组外的竞争机制,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对于D层同学解决问题后,要给予及时地鼓励,激发学习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步骤之四,分层评价。在分层教学中,无论哪个层次都尽量以表扬为主,并完善评价机制,根据每一节课、每一阶段、每个学期同一个层次学生表现进行横向比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争取激励每一个学生。

二、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几种作图方法

初中数学的作图方法是尺规作图的基础,初中数学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作图方法有五种: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过定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几种作图方法是整个数学平面几何的关键所在,只有掌握了这几种作图方法和技巧,才能够为尺规作图做准备。准确地作图是最关键的,也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于作图法的认识,最重要的还是将这种方法成功地应用在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中去,实现它的实用性。其实,对于初中数学作图法的应用更加强调的还是对于图形性质的认识和总结,对于理性思维和推理能力要求得较高,考察的是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通过构建辅助线的方法来进行,对于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有效创设情境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创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四、趣味性弓I入新课

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数学题,或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等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还相对贫乏,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训练和提高。因此必须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逐步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时机和渗透的程度,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六、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七、营造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必年:初中数学作图问题的解法,《初中生必读》,2008年第22期.

[2]李碧松:DPLOT绘图软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息技术教育》,2007年02期.

[3]王光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探究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o4期.

利用新课改理念教学初中数学体会 篇7

一、创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过去, 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 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 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 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 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成分的.但是, 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 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 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 (剧本) 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把学生当作观众, 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 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加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 是以交往为媒介, 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 “艺术”表现能力再强, 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 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表现参与在内.换句话说, 表演可以是无互动的、无交往的, 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中与互动中,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 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 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 行为举止是否大方, 时间控制是否合理, 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 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二、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新的教学大纲提出“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并将数学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和社会中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并加以探索和解决”.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 有学有问”, 学问常常起源于疑问, 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 还要提出问题.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观察、思考, 并提出质疑, 再引起知识的迁移, 问题的解决.

(2)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促进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 或解题思维中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A

例如, 已知:△ABC中, AB=3AC, ∠A的平分线交BC于D点, 过B作BE⊥AD, 求证:AD=DE.

分析由于题中, 给出了角平分线与垂线的形象, 学生凭直感, 会说这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模式的一部分, 于是, 如图所示, 延长BE, AC交于点F, 补全图形后, 就容易想到过E作EG∥BC, 交AF于G, 则G为CF的中点, 且 , 故C又为AG之中点, 再由EG∥DC即可推得结论.

三、营造轻松、生活化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从表面上看, 数学知识是一些纯理论的枯燥的演绎与推理.但是, 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

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上) 的“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问题1: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问题2:通过数墙砖的块数算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3:猜猜同桌的身高和体重?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析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所要注意的原则

1. 创设情境要适度

所谓过犹不及,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 利用情境是为了给更好的课堂教学服务, 但如若教师总是刻意地制造过多的情境, 不仅不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目的, 还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 无法突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课堂也许看起来很精彩, 教学情境不断, 学生像听故事一样从一个情境跳到另一个情境, 但是兴趣盎然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混乱的知识结构, 课堂华而不实。

2. 教学情境要科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密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不得有任何一点马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要十分注意科学性原则, 绝对不能随便引入一个漏洞百出的情境, 对所需要的条件不加以具体说明和限定,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在一次教学交流活动中,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 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难船只的报警, 已知∠A=∠B, 如果这两艘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 能否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尽管这个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 但是显然它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首先, 教师并没有说明∠A和∠B是如何测得的, 此处, 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其次, 两艘船的运动轨迹并不清楚, 只有在两艘船分别沿0A、OB这两条线段行进的时候, 才能应用到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需要多花心思, 多加注意, 一定要做到严谨。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1. 以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 课题上对新知识的引入至关重要,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了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一整章知识的学习兴趣。课题引入不仅要能够对学生起到了“知识预热”的作用, 让他们对即将所学的知识有个大致的感受, 也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 对课堂新知识的引入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创设恰当的情境以引入新课, 在课堂伊始便给知识注入了趣味的成分, 甚至能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学习的动力, 为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奠定基础, 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时候, 我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让他们利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其所作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和各个内角的角度。经过自己动手和体验, 学生沉浸于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自主探索中, 不仅很快对其性质有了直观的了解, 还通过自主探索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 以情境诱发思考, 调动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进行探索、获得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动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基础, 它能够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知识结构, 形成学生个体的数学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能力, 发展数学思维,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精心创设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培养学习情趣, 激起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的讲解和训练时, 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投下影子, 已知在某一时刻, 阳光恰好于教学楼成30°角, 此时影子的长度为5米, 问教学楼有多高?这一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学中, 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给出解决方案, 成功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3. 以情境诠释内涵, 便抽象为具体

初中数学的抽象性虽然不如高中数学那样高, 但是对于仍然习惯以感性思维来考虑问题的初中生来说, 数学仍具有很大的难度, 很多数学名词和术语都让学生感到费解, 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 尽量让自己的表述更能加通俗易懂, 但是学生仍然是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在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创设一个直观、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频数”的概念, 我在课前统计了全班学生的身高, 事先做好了统计表。在课堂上, 我邀请学生和我一起对全班同学的身高作一个统计。由于教学内容关系到每一个学生, 于是他们个个都积极参与。在按照计划作好了统计表后, 我带领学生分析所作的统计表,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频数的概念, 学生也在这样的情境下轻松理解了这一个概念, 省去了过多枯燥的语言解释。

总之,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好情境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情境展示出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 让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诱发学生思考和诠释数学内涵, 同时还要注意适度、合理和科学的原则, 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章燕飞;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10年24期

[2]潘燏;创设快乐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陕西教育1995年08期

谈谈初中英语新课改兴趣教学 篇9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愉悦心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打开教与学良好局面的关键。爱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 撒下一片爱心, 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 更能促使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老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善解人意的目光、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以及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每一点积极因素的鼓励, 都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喜欢、尊敬某个老师, 也就可能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这样就更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 还是参与者, 带领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教师还是导演, 导演一幕幕场景;同时还是朋友, 如学习了“Good morning”“How are you”后, 课下主动与学生互相打招呼。这样既交流了师生感情, 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使用和巩固。

二、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 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传统教学中, 不少老师感到, 英语教学中有“初一兴趣高, 初二塌了腰, 初三弃学了”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 使兴趣持续下去是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 抓住初中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新鲜感, 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兴趣。多说简单的英语, 耐心鼓励他们, 为他们创造讲英语的环境。

其次, 要用具体生动的方式方法教学, 巩固学生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兴趣。初一、初二新教材正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多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兴趣中轻松地学好知识。新颖的、活动的、直观的物体最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如在教“What’s this? It’s an apple.”时,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apple, orange或pear...学生看到各种水果, 气氛相当活跃。在这种情况下, 我出示了“What’s this? It’s an apple.”很快学生就记住了apple这个词。下节课复习时, 就不必再使用实物, 而是让他们画图, 他们一方面可以欣赏每个同学的绘画水平, 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 这样创造新鲜的事物, 他们才不会感到单调, 才能稳定住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 死教材活教法。新教材需掌握的内容繁杂, 听、说、读、写都要跟上, 如果每一堂新授课都不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不超过两星期,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不想学英语的学生就会逐步增多, 导致英语成绩受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设计好每一堂课, 课上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 达到教学目的。

三、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1.以挂图设景

我利用教学挂图或简笔画, 采取直观教学法, 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情景进行练习, 如根据图意说话、提问、回答、判断等。例如, 讲 capital 这个单词, 可张挂北京、伦敦、堪培拉等地的风景名胜图片, 让学生诵读: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Canberra is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这样, 学生掌握的程度令人满意, 既欣赏到各地的美丽风光, 又学会了相关的语言运用。

2.以实物设景

利用实物教单词、句型、课文, 形象直观, 能调节课堂气氛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操练句型和会话。例如, 讲 bag, pen, pear, watch, pencil-box, banana 等, 则展示书包、钢笔、梨子、手表、文具盒、香蕉等实物, 并指示实物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这样, 寻常之物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 教学的效果也好得多。

3.看录像

看录像能提供给学生生动、有趣的语言模仿材料, 能把课本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故事画面, 把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训练学生关于介词 on, over, above (在……上) 的用法辨析时, 便可借助电教设备, 制作成幻灯片。如以“在课桌上有盏灯”为内容, 则可先制作三张图文幻灯片: (1) There is a light on the desk. (2) There is a light over the desk. (3) There is a light above the desk.然后组合显示给学生看,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用法区别。

4.情境演示

教具是死的, 人是活的。在课堂上, 或由执教者充当示范表演者, 或由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 再运用适当的身势语, 传授或巩固有关知识。例如, 复习have/has been to... (去过某地方) 和have/has gone to... (到某地方去了) 这两句极易混淆的句型时, 可将教室前边适当的位置分别假设成Shanghai, Beijing, Hong Kong, New York, Canada等地, 执教者作走向Hong Kong (香港) 状, 让学生A说:Our teacher has gone to Hong Kong.执教者又作从香港走向New York (纽约) 状, 让学生B说:Our teacher has been to Hong Kong, but now he has gone to New York.再用其他地点表演表述。这样, 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运用和理解了句型。

5.Free Talk

Free Talk是很有必要的, 一来能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话, 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二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这个活动能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课堂效果较好。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与“乐”准确地概括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活泼、精力和认真细致的备课,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更有效地掌握新教材内容, 帮助他们达到“乐”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马俊明, 曹瑞珍.英语教师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3]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策略 篇10

新课改的提出为教育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对于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保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立场, 在人们的意识和理解中, 政治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乏味的学科知识, 而且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 由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认为的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过多的注重知识讲述也逐渐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的关注, 在初中的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引导以及能力的提高, 而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 要更多的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培养, 引导学生提起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 并能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加深对于政治观点和概念的理解, 用理论联系实际, 并养成关心时政热点的习惯, 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二、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过于注重理论教育。

这个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考导向潮流所决定的, 在初中的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因为指导思想是为了高考做好知识基础, 因此也就必然决定了教学的过程中, 理论知识的教育比重过大, 但是实际上, 政治学科的理论乏味难懂, 很难通过简单的讲述而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而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实际情况下,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去理解和记忆, 但是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完全在意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只是更多的机械记忆, 让学生具有应付考试的能力, 这种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的模式, 一方面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需求, 将学生的诉求弃之不顾, 更重要的是政治学科的理论很难实际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而且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 并不能够将书本的知识形象化和通俗化, 不能将理论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再传授给学生, 所以学生虽然有了简单的记忆, 但是却并没有很深的理解, 这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也利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二) 师生之间沟通不畅。

因为对于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的过程, 而在初中政治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作为指导, 只是让学生能够记忆知识, 并在考试的时候获得比较好的分数, 这就已经背离了政治学科设立的初衷, 而且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自我理解和主观认识, 也很难增强学生的主观印象, 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为的在课堂中将教师和师生分离开来, 所以学生也并不是很敢和教师沟通和交流, 这种信息的不顺畅就让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答, 同时也让教师不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改进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三) 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初中生普遍的处于12至15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学生意识开始萌发, 能够自主的思考和认知, 同时也有创造和想象的意愿和积极性, 但是在政治的学科教育中, 首先就是教育模式的落后, 让学生只能接触到比较晦涩难懂的政治理念和基础知识, 同时教学要求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有很多的自己的理解和自主的思考, 只需要学生能够简单的记忆下知识点就性了, 因此对于这种单纯记忆性的学科, 学识本身是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的, 而且从学生意识上来说, 认为政治学科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高考和中考也不会过于注重对于政治的考察, 而且这门记忆的学科也能通过短期的强化记忆而在考试中获得比较大的提高, 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也让他们失去了对于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应对策略

(一) 转变观念。

要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上开始, 改变过去政治无用论的传播, 让学生和学校都能够对政治学科引起充分的重视, 同时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书本的知识点, 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将书本的知识和生活的实践相融合, 同时适当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特点的情景模式,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书本的知识点, 体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并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二) 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更多的和学生的互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共同的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次, 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就是和学生交朋友, 用学生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引导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科学的求真态度。

(三) 引导学生学习。

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进行理论的讲述外, 要更多的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不仅能够接受理论的知识, 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好的学习方便, 以为其自学和自主的探索和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同时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养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课后有更多的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其学会自主的规划学习进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实践中,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指导理论的落后, 导致了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同时也阻断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调整思想, 更新理念, 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摘要: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基本的政治观点, 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了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因此渐渐的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需要对初中的政治教学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旨在针对性的探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鹏.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

初中数学的新课改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改革 形式 情境

一、新课标的改革形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样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很好把握,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了。

二、營造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三、有效创设情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四、趣味性引入新课

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数学题,或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等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还相对贫乏,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训练和提高。因此必须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逐步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时机和渗透的程度,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教学《有理数》这一章,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六、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可表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

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篇12

以往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新形势, 现在的教学课堂更多的是需要师生的共同互动, 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数学课堂起着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 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热情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此, 教师要将充分熟悉教材各个知识模块, 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要点,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课后练习等环节, 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使之全神贯注地学习数学知识, 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有较大的收获.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一章时, 教师不要一开始就向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应该在新课导入时让每名学生准备好一个长方形的纸张, 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完成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每组派一个代表将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由教师来补充学生不完善的观念, 接着再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单纯讲理论性质所取得的效果好得多, 而且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又提升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组讨论将帮助同学们实现相互沟通, 强化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 使之学习到其他学生的长处. 在合作实践中, 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教师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 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激发出来, 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体现出来. 教师要根据现实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自主思考,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以圆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根据生活实例来构建数学模型, 发散学生的思维, 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足球是圆的而不是方形的”之类的问题. 通过生活案例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思考, 让学生充满信心. 在学完这一章知识以后,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学生身边的问题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 “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圆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灵活的知识学习来提升实践能力. 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感觉过于枯燥, 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数学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 数学教师在制定评价机制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考虑, 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具体来说,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实施自评, 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进度, 并据此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有助于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而学生间的互评则是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来结成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是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成长情况, 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 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然后小组长用书面评价的方式公开每名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 学生间的互评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组成员间通过真诚的合作交流来互勉互励,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相互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需要教师重视的是, 评价机制刚实施时, 应该向学生详细说明具体的评价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教师在实 施自评时, 不能把评价结果和奖惩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自评, 评价结果也会比较客观, 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省, 积极参与评价. 关于学生的互评结果, 教师应该理性地分析, 而不是笼统地进行评价. 学生间的互评也有一定局限性, 会因为和某名同学关系好而给出好的评价, 和某名同学关系不好而给出不好的评价, 评价结果会有意无意地夸大. 对于教师来说, 则要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尽量平衡学生的评价结果, 严肃对待每名学生的评价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健康发展.

四、结语

新课改思想改变了传统的初中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 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而大胆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素质教育时代,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其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成分也越来越多了. 与此同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了, 这给教师的教学创新与突破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教师要改变既有的教学思维, 加强和学生的学习互动, 不断利用一切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霞.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2]谭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习题教学有效性[J].成才之路, 2011 (36) .

上一篇:盐酸异丙嗪注射液下一篇:小班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