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新课改

2024-10-16

初中教学新课改(精选12篇)

初中教学新课改 篇1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是建国以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新课改对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从2003年下学期起全面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笔者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感到实施新课程压力大, 困难多。

一关于课程实施与现行评价体制

新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重在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即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生乃至整个社会, 对教学的评价仍是终结性评价——量性评价, 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选拔与甄别在评价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考取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人数的多少, 决定着学校的声誉。这两种评价制的矛盾, 不仅使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无所适从, 为了增加考取重点学校的人数, 教学过程自然难免重蹈覆辙, 穿新鞋, 走老路。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一是新课改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是新课改人才培养模式与目前社会需求一时难相适应。要解决这一矛盾冲突, 首先, 要求学校管理层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更新观念, 达成共识。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评价的的权力机关, 其指导思想直接影响教育过程的实施:表面看教学改革是教育内部的事情, 但其培养对象牵涉到社会各界,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从事教育改革的教师则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不少教学经验卓著的教师实施新课改时遭到家长的责难而进退两难。因此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正确处理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要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样大力宣传新课程改革, 全员更新观念, 让全社会都来高度重视新课改、关心新课改, 支持新课改。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顺利实施。其次, 选拔与甄别在评价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目前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所在。新课程从人的终生发展出发, 注重长期效应。但目前受教育者的家长普遍急功近利, 即送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好大学, 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在这种社会需求状态下, 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为目标的新课程实施则困难重重, 教学改革只是一厢情愿。因此, 新课改的实施还必须与其他的改革, 如高考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配套进行。否则, 新课改将难以推进, 语文教学自然亦无法走出困境。

二关于新课改实施与教育现状

新课改从转变教师的行为与学生学习方法入手, 准确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种改革与目前的教育现状存在矛盾。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从理论上说, 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目前教育现状, 却难于实现。其一, 班额人数过多。目前学校一般班额人数少则60人, 多则70~80人, 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智力类型、素质潜能等各不相同。在这种状态下,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及不同需求去组织、引导, 让每个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其二, 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尚未进入课堂。其三, 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又进一步抬头。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学习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任务艰巨。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减少班额人数。班额人数应控制在40人以下, 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去组织、引导。其次, 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要进入教室、进入课堂;中学生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查阅各方面的资料, 而中学生拥有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 且上级主管部门禁止给学生购买教辅资料, 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如图书资源、网络信息等。再次, 为便于中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要改变现行班级管理办法, 采用灵活的班级管理方式或根据学生个性分层编班管理。个性不同的学生都编在同一个班,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只有解决这一矛盾, 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现行教材与学生实际

现行使用的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入手, 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但在使用过程中, 与学生实际却存在一些矛盾。其一, 新教材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能力估计过高。其二, 现行教材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教材编写有的只有探究过程而没有结论, 有的只有结论而没有形成的原因, 课后没有相关的练习, 只有两个思考题。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情况下, 学生对所学知识如何巩固, 如何掌握基础知识?要解决这一矛盾, 笔者建议教材的编写者要多下基层, 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努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 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必要的教辅资料。

新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 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开端。但要顺利实施, 真正贯彻落实, 尚须社会高度重视、更新观念, 不断研究、探索, 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李冰]

初中教学新课改 篇2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郭登杰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

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重要性;兴趣;自主探究;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36-02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大纲,但又与教学大纲不同。在《新课标》中,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直接的目标,而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德育教育的载体。教学的目标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是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修养。例如,学习抗日战争史,不仅要学生记住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学会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思考今日的中日关系,时刻记住“以史为鉴。”《新课标》要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讲历史故事,历史座谈会,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电影,做社会调查等等,以改变过去那种死背书的方式,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初中历史课时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能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不能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初中阶段的历史甚至以后的高中、乃至大学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在现在的考试制度下,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的历史课教学显得有些无足轻重。许多教师,家长,学生,都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只要翻翻书能找到就行了,书中都有,都是现成的,无需平时多关注,因此,上课学生不注意听讲,回家家长不督促,学生根本不看书;有些教师把练习册子后面的参考答案留着,学生回家后作业一味复制答案,结果书上白花花的,没有任何笔记,脑中空荡荡的没有一点历史知识;考试时,只闻书本翻得“哗哗”声,不闻写字得“沙沙”声,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历史当成副科,没有专职的教师,由语数外教师兼带,有时这些教师就把历史课用来上语数外,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杀出重围”,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

首先要改变认识观念,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做什么事总是要有目的,而“有用性”是促使人为之行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向学生讲清楚,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学史可以明智”。我们学习历史,就是吸取古人的教训,通过理解历史看清楚当时社会的真想,从而达到“明智”的目的。在古代,学习历史似乎只是贵族们的事,只有他们才有必要学习李胜利来“治人”或“惑人”,但是现在,学习历史就不再是贵族们去吸取教训,学习历史变成了对普通大众都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历史课堂沉闷,教师的讲课如同催眠曲,没有生机,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这种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还有就是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花季年龄,他们喜欢唱歌,喜欢听故事,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唱歌,讲故事,提问题,讨论等多种方法引入新课来提高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作用已经得到大部分学校的认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反映出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如讲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时,将北伐路线及主要战役的地点制成动态显示图进行讲解,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的接受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在教材“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划出主要战役的地点。最后我还展出了一张学校教学楼的图片,通过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有责任感的人”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又如讲《三国鼎立》之前,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这样神态各异各具魅力,有为学生耳熟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三个茅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段,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在观赏中体会到历史的情趣。但是,历史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第四,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影响着学生。教师在学生中有没有威信,在于能否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重和信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使学生折服。这些年来,我很注重给自己“充电”,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我都认真对待,刻苦学习,掌握真本领,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时,就给学生介绍了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讲了他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这样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透彻了,听起课来也津津有味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就不需要你提醒他认真听课了。

第五,灵活处理课后练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练习以活动、探究为主。题型灵活,形式新颖。主要有“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旨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材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根本无法保证每课的活动都能实施,因此要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课后练习题。例如:在学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6,7课时,我就把课后的“活动与探究”中的让调查“大跃进”时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情况及其危害;文革中,你的家乡有没有被破坏的文物古迹,后来又是怎样修复的?这些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家问家中的和身边的老人,对课本所提出的知识有个大致的影响。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课堂上讨论,探究。

第六,打破以往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我们不应该只从试卷分数上来进行,还应该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进行评价。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我在搞活动课“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时,提前一周就把组分好,任务明确到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收集资料,作社会调查。结果上课时学生准备的特别充分,就连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收集到一些材料,并做了分析总结,尽管他们的总结不是很准确,但可以看出他们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像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该给他充分的肯定。给他一个好评,学生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也就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率,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长远的工程,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学。但只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高效,就能事半功倍,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4

一、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 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 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 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 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充实并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 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 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 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 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篇5

余店中学余崇进“新课改”成了教育改革的前沿用语,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皈依。这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艰巨性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思想准备;没人能给现成答案,只能靠大家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研究。

人们在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批判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致力于生动活泼课堂的建构与追寻。可以说,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真实的生动活泼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参与。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东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

创造。这才能表现为积极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积极体验。下面笔者就对“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与研究作一探讨。

一、“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勇于自我创造。它以英语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探求皮亚杰发展认识论与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的精要,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英语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构建的原则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涉及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渗透和转化。探索构建“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英语主动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跃上新的台阶,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操作上的依据,便于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也可称为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而形成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初步构建成“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启发、引导、主动、探究、言语、交际。

即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小结——巩固提升,每一循环,模式研究工作就进一步获得改进和提高。在模式构建中,我们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两个层面,形成模式各环节操作的内部结构。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激发主体持久的兴趣,把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篇6

化学是一门和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鉴于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学好化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化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践当中,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充满了化学知识的运用。但是,由于化学知识抽象、繁琐,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使得他们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障碍。

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初始阶段,如果在初中时期学生就没有对化学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养成正确学习化学的习惯,没有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就会对他们今后的化学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求知欲,能够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学会、学活化学知识,才能让学生把所学化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

笔者在初中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现结合教学实践,就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化学知识的讲授为主,一切都要听从教师的指挥、服从教师的安排。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发言的机会。由于教师的地位至高无上,学生感到教师不可侵犯、不易亲近。在学生的心理上对教师有一种畏惧的情绪,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再加上有些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斥责和批评,甚至挖苦、讽刺,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就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不从在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有摆在自己的地位,和学生和平相处,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放松,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和蔼,在平时更喜欢和教师进行接触,对教师更加喜爱,同时对教师所讲授的化学课程也更加感兴趣。因此,他们在化学课堂上都十分活跃、积极,在宽松的氛围当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参与性更高。他们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教师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提高了综合能力,也使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教学方法的得到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化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不能简单的评判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只有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往往会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带动他们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运用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趣味性的演示实验,例如: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等。除了教师演示实验之外,还要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操作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他们在切身的体验当中体会到了化学的神奇,探索了化学知识的奥秘。

小组合作是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因此,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恰恰满足了新课标的需求。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合理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够得到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并不是每一部分的化学内容都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选取适合合作的教学内容,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变化。影响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有哪些?大家对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呢?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让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让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

分层教学法是新课改下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中提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显得至关重要。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对学生合理分层。在教学时,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设计恰当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经过课堂学习都能够有所收获。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感悟 篇7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 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 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 营造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 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观念。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即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 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 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 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范围之内, 是学生有言可发的, 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结合政治术语学以致用的, 即具有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党的基本路线》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党基本路线的依据、领导者、主体、中心环节、内容、实现方式、最终目的各是什么? (2) 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3)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太简单, 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两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 不仅难以操作, 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 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 而且要有探究性。即要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和国家的政策, 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否则, 学生只会“敷衍了事”, 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能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 体验愉悦。

三、以社会实际、点拨、诱导为课堂教学基本功。

1.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引出问题, 使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探究式教学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设问”。那么, 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 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合理点拨, 驾驭课堂。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设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 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3.积极诱导, 启发思维。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 各有各的见解, 老师怎样适时地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探究、开展讨论, 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夫。

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 以免远离主题、草场牧羊。

1.课堂教学不能无度开放, 应胸有成竹, 从容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 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 又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让学生心中有数, 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 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 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 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2.课堂教学要考虑所教对象, 不能选题过大, 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 学生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 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3.适度引导, 以免偏离探究主题。在探究中, 教师不应是观众, 而应是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 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 或者偏离主题, 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 无所事事, 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融入集体讨论中。

4.草场牧羊, 有头有尾。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 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 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 要阐明自己的看法, 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 还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 并及时加以纠正。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多媒体已经走进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 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 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 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以及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 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含蓄的知识具体化, 高深的理论浅显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谈初中英语新课改兴趣教学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愉悦心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打开教与学良好局面的关键。爱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 撒下一片爱心, 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 更能促使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老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善解人意的目光、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以及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每一点积极因素的鼓励, 都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喜欢、尊敬某个老师, 也就可能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这样就更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 还是参与者, 带领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教师还是导演, 导演一幕幕场景;同时还是朋友, 如学习了“Good morning”“How are you”后, 课下主动与学生互相打招呼。这样既交流了师生感情, 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使用和巩固。

二、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 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传统教学中, 不少老师感到, 英语教学中有“初一兴趣高, 初二塌了腰, 初三弃学了”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 使兴趣持续下去是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 抓住初中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新鲜感, 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兴趣。多说简单的英语, 耐心鼓励他们, 为他们创造讲英语的环境。

其次, 要用具体生动的方式方法教学, 巩固学生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兴趣。初一、初二新教材正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多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兴趣中轻松地学好知识。新颖的、活动的、直观的物体最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如在教“What’s this? It’s an apple.”时,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apple, orange或pear...学生看到各种水果, 气氛相当活跃。在这种情况下, 我出示了“What’s this? It’s an apple.”很快学生就记住了apple这个词。下节课复习时, 就不必再使用实物, 而是让他们画图, 他们一方面可以欣赏每个同学的绘画水平, 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 这样创造新鲜的事物, 他们才不会感到单调, 才能稳定住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 死教材活教法。新教材需掌握的内容繁杂, 听、说、读、写都要跟上, 如果每一堂新授课都不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不超过两星期,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不想学英语的学生就会逐步增多, 导致英语成绩受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设计好每一堂课, 课上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 达到教学目的。

三、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1.以挂图设景

我利用教学挂图或简笔画, 采取直观教学法, 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情景进行练习, 如根据图意说话、提问、回答、判断等。例如, 讲 capital 这个单词, 可张挂北京、伦敦、堪培拉等地的风景名胜图片, 让学生诵读: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Canberra is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这样, 学生掌握的程度令人满意, 既欣赏到各地的美丽风光, 又学会了相关的语言运用。

2.以实物设景

利用实物教单词、句型、课文, 形象直观, 能调节课堂气氛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操练句型和会话。例如, 讲 bag, pen, pear, watch, pencil-box, banana 等, 则展示书包、钢笔、梨子、手表、文具盒、香蕉等实物, 并指示实物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这样, 寻常之物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 教学的效果也好得多。

3.看录像

看录像能提供给学生生动、有趣的语言模仿材料, 能把课本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故事画面, 把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训练学生关于介词 on, over, above (在……上) 的用法辨析时, 便可借助电教设备, 制作成幻灯片。如以“在课桌上有盏灯”为内容, 则可先制作三张图文幻灯片: (1) There is a light on the desk. (2) There is a light over the desk. (3) There is a light above the desk.然后组合显示给学生看,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用法区别。

4.情境演示

教具是死的, 人是活的。在课堂上, 或由执教者充当示范表演者, 或由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 再运用适当的身势语, 传授或巩固有关知识。例如, 复习have/has been to... (去过某地方) 和have/has gone to... (到某地方去了) 这两句极易混淆的句型时, 可将教室前边适当的位置分别假设成Shanghai, Beijing, Hong Kong, New York, Canada等地, 执教者作走向Hong Kong (香港) 状, 让学生A说:Our teacher has gone to Hong Kong.执教者又作从香港走向New York (纽约) 状, 让学生B说:Our teacher has been to Hong Kong, but now he has gone to New York.再用其他地点表演表述。这样, 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运用和理解了句型。

5.Free Talk

Free Talk是很有必要的, 一来能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话, 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二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这个活动能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课堂效果较好。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与“乐”准确地概括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活泼、精力和认真细致的备课,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更有效地掌握新教材内容, 帮助他们达到“乐”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马俊明, 曹瑞珍.英语教师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3]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利用新课改理念教学初中数学体会 篇9

一、创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过去, 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 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 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 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 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成分的.但是, 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 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 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 (剧本) 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把学生当作观众, 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 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加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 是以交往为媒介, 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 “艺术”表现能力再强, 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 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表现参与在内.换句话说, 表演可以是无互动的、无交往的, 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中与互动中,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 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 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 行为举止是否大方, 时间控制是否合理, 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 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二、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新的教学大纲提出“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并将数学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和社会中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并加以探索和解决”.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 有学有问”, 学问常常起源于疑问, 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 还要提出问题.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观察、思考, 并提出质疑, 再引起知识的迁移, 问题的解决.

(2)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促进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 或解题思维中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A

例如, 已知:△ABC中, AB=3AC, ∠A的平分线交BC于D点, 过B作BE⊥AD, 求证:AD=DE.

分析由于题中, 给出了角平分线与垂线的形象, 学生凭直感, 会说这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模式的一部分, 于是, 如图所示, 延长BE, AC交于点F, 补全图形后, 就容易想到过E作EG∥BC, 交AF于G, 则G为CF的中点, 且 , 故C又为AG之中点, 再由EG∥DC即可推得结论.

三、营造轻松、生活化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从表面上看, 数学知识是一些纯理论的枯燥的演绎与推理.但是, 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

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上) 的“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问题1: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问题2:通过数墙砖的块数算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3:猜猜同桌的身高和体重?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遵循新课改理念 篇10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CO可燃性实验:让学生振荡已集满CO的锥形瓶, 同时观察瓶内石灰水有无变化, 然后先划燃火柴, 再迅速打开锥形瓶点燃CO (即“火等气”法) , 观察火焰颜色, 燃烧完毕, 用手感觉瓶壁温度是否变化, 振荡锥形瓶, 继续观察瓶内石灰水的变化。教师可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 而后让大家展开自由讨论, 举手发言, 相互补充。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的练习或测验的错误中, 总有一些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 往往因为学生自信而不假思索便予以认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知识尚不完备, 同时也表明他们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这类错误自然也就转变为设置最佳问题情境的一种标志。比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 实验结束时立即熄灭酒精灯, 我当时没有马上制止, 而是让他们观察接下来的倒吸现象, 并以此情境为反面教材教育全体学生。这时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 “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 他们就会强烈希望有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 而此时恰好是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最佳时机。

二、教学中重视实验, 培养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实验中, 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增强实验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实验的改革、设计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在关于Na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通过实验完成的与书上的并不完全一致, 学生在观察试验中有疑可质。这样通过讨论, 改进实验又通过试验释疑, 让学生在轻松气氛中掌握了课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灵活地引入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去激励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则知识的巩固, 技能的掌握, 就会更快更好。同时, 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营造情景, 创建探究环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设计,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 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分析, 得出最佳方案的方法等。比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制氧气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检查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 再扩展为制氢气简易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若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 又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这样逐步启发使学生不断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设疑布阵, 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 教学中要善于问, 更要会问, 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 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 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 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 促使学生联想, 对比思考, 设想种种解决方案, 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 使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四、多种形式,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的教学方法, 采取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提问,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的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师对所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 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程序教学法———按知识的认知规律, 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方法;还可用实验探究法……这样多种方法并用, 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指导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

一、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初中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实施时,初中化学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问题就开始成为了许多化学教育人士不断争执的问题。从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化学的教学受到了诸多限制,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评估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整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上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调配系统。不仅如此,化学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目前初中学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的器材和功能都不完善,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化学实验室,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只能学习枯燥的理论,对于真实的化学反应却一窍不通,极大地延误了学生的化学学习。

二、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于初三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缺乏化学学科探究事物的思维方法,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2、化学概念繁多。初中化学涉及概念种类繁多,包括物质组成和构成概念、化学用语概念、物质分类概念。有些概念既抽象,又相互关联,特别是学习化学概念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形成认知跨度,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记忆困难。

3、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有: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讲清定义,学生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忽视概念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作用;不能依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对概念教学作出合理定位;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三、教学策略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引用生活小常识,或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为什么食用加碘的食盐,通过相关的学习,学生就会明白:碘是人体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营养元素,如果长期缺碘就会导致碘缺乏症,而消除碘缺乏症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加碘的食盐。加碘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所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提供的。但是碘酸钾不稳定,在受热或光照时容易分解,直接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因此,炒菜时不要过早地放盐,要等到快出锅时再放。又如让学生寻找那些可以用相关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的生活现象,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如何防止钢铁生锈?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等。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为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搞好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实验在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实验过程有序、操作规范、现象明显、成功率高,对学生的学习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演示实验,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数据准确、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形成科学的概念,掌握科学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促进学生科学而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强调实验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程序合理等原则,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做到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步骤合理。教师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不作限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自主选择实验仪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课堂资源。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在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可以同时以声音、形状与视听等手段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弥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①突破教学难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概念、原理较多,而且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这些内容抽象难懂,如果只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实验又很难将这些抽象的微观的过程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这些微小粒子的变化利用三维图像进行动态模拟,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直观化。②扩大知识容量。在课堂教学和练习的过程,往往需要大量板书,甚至要绘制相关的图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堂在黑板上板书,既费时,降低了课堂容量,同时也会出现因教师板书不清学生造成误解的情况。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制作课件,可以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与书写的规范性,同时节约了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强了课堂训练密度,扩大了知识容量。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再彪.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J].新课程.2013(5).

[2] 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4).

新课改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篇12

一、新课改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状况分析

新课改前, 一些中学生对于写作文存在一定程度的厌烦心理, 其中不太喜欢写作文, 对作文成绩也不在乎的学生有很多, 这使作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难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 作文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一时半会很难让学生们熟悉并掌握, 而在写作中需要添加的生活感受、写作情感及社会阅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头雾水,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非常吃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 在作文中不围绕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来进行创作, 而一味跟风从作文书中誊抄别人的作品, 或者胡编乱造, 只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使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二、新课改后初中作文教学对学生写作的帮助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写道:“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从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一个过程。新课改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 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新课改后,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在写作中多记录真实的事情。在很多的作文中, 学生为了应付教师, 凭空捏造出一些假人假事, 或者照抄别人的作文, 长此以往便会使自己写作失去真实性, 所以学生应该在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考, 然后进行加工并写作。其次, 为打好写作基础应注意平时多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作品, 积累大量的词汇, 吸收别人的写作方式, 才能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再次, 培养自己的写作文风。模仿属于学生在写作初期所使用的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别人的文风, 在不断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文风, 模仿别人的同时进行变通创新, 培养出自己的文风, 写出立意新奇的作文。

2. 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当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后,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及特长, 对学生制定出个人发展目标, 此目标主要通过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实现, 多个学生可以组成小组, 小组成员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课题, 然后制定方案并实施, 通过学生参于社会生活, 调查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以及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样化, 因此牵动学生的写作情感, 结合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写作。

3.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改后, 作文教学中渐渐减少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强硬指导, 使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去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比较优秀的作文投到校刊、报纸等载体中, 通过别人的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在布置一篇作文前, 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写作思维, 使学生在写作前先在心中想好基本结构, 让学生下笔时流畅顺利, 使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新课改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创新方案

1. 鼓励学生以新题材和新立意进行写作。

新方案中, 教师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 捕捉社会焦点问题, 让学生通过接触有深度的电视节目和报刊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写作中, 没有主题的文章就相当于没有灵魂,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 从普通视角中发掘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主题, 学生在写作中语言要简明, 写作风格鲜明, 并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上更上一层楼。

2. 对学生作文使用积极的评语进行评价。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尽量使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在作文中的缺点和不足,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的用词不当、句子不通等情况, 教师在评语中要多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 供学生对意见进行参考, 而不是直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否定。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门充满人性的教学, 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了解走入学生的心里, 了解学生的喜好与特点, 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写作。

3. 学生之间对作文互评, 共同促进写作水平。

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 通过教师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但在此环节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动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除了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 新课改方案中教师也可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让学生相互之间对作文进行交流与探讨, 通过学生之间的集体互评,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作文的批改能力, 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之间发现自己写作的优点,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 新课改后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充分运用下,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使学生更好地开拓创新和多维思考, 用心、认真写出更有深意的作文,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较大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并提倡学生的自主拟题能力。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通过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 更加注重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能够畅所欲言, 有利于学生通过多个角度观察生活。

上一篇:地理路由下一篇:规范化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