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是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多年来, 我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 改进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 而“教”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正确地体现“三个为主”的原则, 即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材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我校目标教学和成功教育的经验, 在课堂上认真做到了“两个转变”, 一个转变是由教师当“演员”, 学生当“观众”转变为教师当“导演”, 学生当“演员”.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总是担心书上的例题学生看不懂, 习题做不出, 一节课从头到尾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下课铃响已筋疲力尽, 感到问心无愧, 而学生却是如梦初醒, 一知半解.我们便要求每堂课必须做到两个“三分之一”: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不得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 直接参与双边教学的学生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指老师提问及上黑板的学生数) , 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到有“表演”的机会.第二个转变是由要求学生“学会”转变为学生“会学”.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 学生从课堂上取得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与时代的要求.于是我们利用课堂, 不断地改进教法, 正确地传授学习方法, 不失时机地把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及规律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把钥匙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会学”.
二、掌握好学习最佳时间, 传授新教材
目前, 不少教师, 不论什么课型的课, 仍习惯旧的课堂结构, 即开始安排检查复习 (复习内容大致包括:上节课的内容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形式看, 有板演、小测、口答等, 并且板演错了还要评议等) , 大概用去了10~15分钟, 接着教师讲授新知识, 结果剩下10分钟左右就下课了, 等下次课复习又占去了很长时间来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样反复地循环下去, 导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不能较好地巩固当堂的新知识, 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在一节课中, 新教材的传授效果与时间有很大关系.当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时, 传授新教材的效率最高.笔者对所教班的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般来说, 在上课后的第3~20分钟左右学生精力较集中, 这是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 传授新教材最好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这样就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从学习动机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的产生包括两方面:一是自觉性, 一是求知欲求知欲亦称兴趣.教师的主动作用的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积极性;用语言表述和感知材料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万事开头难, 头是关键, 一节课开头语或感知材料要做新颖、好奇、有趣.课堂上提倡愉快地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 课堂上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改变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倡愉快地学习, 处理好尖子生、中学生与后进生, “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对差生的举手发言, 首先要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回答错了, 要提出善意的批评, 上课不注意听讲时, 应用亲切的目光暗示他们集中精力;对他们课堂上的进步要及时表扬, 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尖子生要利用好活教案.这样, 才能使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程中的每项活动.
四、对教学内容及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综合每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 把班内学生分成A, B, 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名学生, 做好思想工作,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 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 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 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由浅入深, 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 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 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 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解每组题时, 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 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 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 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 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 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五、提高课堂效率, 抓好两次反馈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 一要抓好课堂练习质量的第一次反馈, 利用好小黑板, 板演应指名后进生, 讲评板演大家做.二要抓好第二次反馈, 即课堂独立作业能实施.现在不少教师课堂上只注重第一次反馈, 把课堂独立作业落实到课外去做, 各学科都要做, 结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抓好两次反馈, 只有这样, 才能从中找出问题 (即反馈信号) , 以便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2
邵原一中
刘倩
经过近两周的课堂现场观摩,结合我们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在一起切磋了一番,初步定下了数学新授课的一般教学流程。大致上分为六个环节:知识回顾;呈现目标;学生自学;交流质疑;点评解惑;达标检测。下面我逐个解释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
1、知识回顾(5分钟)【意义】
因为数学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不管讲哪一节知识,都与上节课或前面的知识从某一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讲新授课之前,很有必要来回顾与这节课有联系的知识。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而且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建议这一环节缺一不可。2.呈现目标(1分钟)【意义】
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一节课的一开始必须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呈现学习目标这一步。但要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置不能太大、太空、太多,一定要具体一点,语言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而且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重点等。在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
一节课就围绕一两个目标进行,也可以采用多个小目标循环式进行教学,这一点因教材内容而定。
3、学生自学(10分钟)【意义】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一定要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老师不能用讲来剥夺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一点老师们一定要明确。在明确了学生自学的重要性之后,我要提醒大家几点:
1、在让学生自学之前,把自己要强调的学习习惯等事先告诉学生,不能在学生自学中间想着一句插一句。
2、在自学之前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这节课需要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
3、还要强调边自学边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题目。对于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一定要紧扣重点,最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以填空形式展现,可以以基本题目考查知识点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问题的设置出现。在自学指导的最后,要设计好相应的基本题组,让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自己解答的为宜。
4、交流质疑(5分钟)【意义】
这一环节由小组合作来完成。在小组内学生要交流合作完成下面内容,1、必须是交流自学指导上的题目。
2、交流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疑问的、不会的、看不懂的。
3、有新看法的可以进行质疑。老师在这期间巡视指导。
5、点评解惑(9分钟)
【意义】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点评什么呢?主要点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另外,在一节课中,老师该讲的内容还必须讲,该强调的内容还必须得强调,注意学生都会的老师坚决不要再重复讲解。
6、达标检测(15分钟)【意义】
对于数学课的教学,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怎样来达到这一目的呢?主要是练习巩固,通过学生做题来检验,学生做学生评或教师点评或师生共同点评,也就是说没有练习的一节数学课不管上得再成功,都是不完美的。不过我建议,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中,主张七八年级学生以展示为主,让学生多讲多评,因为学生会讲一道题远比会做一道题的价值大。另外让学生多讲,学生的思维敏捷度也会不由自主的提高,从各方面都能提升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3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3、揭示事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油桶,思考:工人师傅做这只油桶前如何预算材料?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进行新授课。
4、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受到关注而要学。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幻灯片问:“这位小朋友叫明明,你们能从这三幅图中,看出明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吗?”这样的导入新课,既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竞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有16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1人,共要比赛多少场?”
此题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1人,所以第一轮应比16÷2=8(场),第二轮应比8÷2=4(场)……最后冠军决赛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老师给予肯定后,要决出冠军,就必须淘1人,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如何解答呢?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16-1=15(场)。此法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思维独特,这便是创新思维。
三、以“巧练”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作好铺垫。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要精心设计好练习,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练习的情境要富有变化,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就一定会产生兴趣,教师在练中讲,学生在练中学,以练为主线,在练的基础上精讲重点、疑点、难点、关键等。在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4
第一、多元策略打造精品新课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我们的新授课的课堂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新、奇、特等事或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对他们已经了解或深知的事与物并不感兴趣,这种心理特征在低年级学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打造精品高效的新课导入迫在眉睫,其中多元化创设导入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
1.情境导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不经意的身临其境,感受情境中的问题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问题和问题思考之中。比如:在《剪一剪》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并选出最佳作品,获奖学生上来展示作品的同时并进行制作介绍。在这一系列的交流、评选、展示的活动情境中,每个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这一情境无意吸引。
2.游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如果在新授课中创设一个游戏的话,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如果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就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让学生去做一个分糖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平分物品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建立对平均分的兴趣和学习。
3.视听导入。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如果视听效果中再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等,效果会更好。
其实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我们的教学资源采多元的导入策略,打造精品导入策略。
第二、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投入深度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也是必须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借助导入环节中的良好效果,借助导入的兴趣继续深入教学,让学生不仅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教学中,还要把思维点转移到活动的问题之中。此时,教师的问题驱动引领至关重要。教师要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对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的引领达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和完善。比如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多副图形,其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平行的,一部分是不平行的。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
师:你能对投影上的图线进行分类吗?(教师请学生上来分类,下面学生参与思考和评价)
师:你能告诉我们你这么分类的依据吗?
生:一类是可以相交的,一类是不能相交的。
教师在投影中把不能相交的线呈现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样两根不相交的线称之为平行线。大家再对这类平行线进行观察和测量,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开始观察、分析、动手画画、测测……)
生1:平行线是不能相交的。
生2:平行线延长以后也不能相交的。
师:仅仅是不相交吗?还有什么发现,它们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蠢蠢欲动、有些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动手测量)
生3: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教师通过情境下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的参与深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的提升,能真正通过问题的引领达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实际应用提升课堂反馈效率
学以致用亦是我们新视角下课堂的升华环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让教学内容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再应用和再提升。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新授课中,我们都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反馈学生对相应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实现数学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再生长。比如,我们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分、角、元的认知,还对生活中流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而最为关键的是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让学生预先带好不同面值的小额人民币若干,如一元、五元、十元,在正副班主任、数学老师的分组带领下,带学生去走进超市,引导学生去使用,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人民币,达成对人民币的真正认识。类似的实验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的创设,小到题目中创设生活情境,大到外出实践。各种实际应用能让学生深入知识与应用之中,提升学科价值,服务学生再提升。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发展和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我们的专业智慧把控好课堂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新授课充满生机、充满智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新授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活动的达成度和思维度是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社会,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思维度,真正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数学新授课教学方法 篇5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尤其是数学,在自主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觉悟和反思。当一个人只有觉醒了,才能真正的自主。而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例如在《乘法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你会把全班40个小朋友手指都加起来吗?这个算式该怎么列?”当看到学生在用加法算式而不是用想象的思维方式思考时,教师用语言“暗示”:“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表示?”;又如在《倒数》教学中,教师提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那假分数的倒数就是……”学生在清楚又响亮地回答“真分数”时,教师则通过“一声不吭”来提示学生的“反思”。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教态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包括一些师生的互动(如提问、小组活动等)都应该让学生“觉醒”和“反思”。
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氛围,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示: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新授课;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5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对高中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高中地理新授课主要在于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合理、能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1]。当前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思路,只是靠一味的增加题量来达到目标,缺乏思维上的开发和能力上的训练,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策略的对于案例教学,让学生熟悉地理新授课中的正确方法,形成正确的地理新授课做题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懂得思考地理,不再是刻意的去学习,而是将地理学习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学后有收获、学后有动力、学后有体会,更好面对人生的前行道路[2],不仅为今后地理课程学习提供宝贵经验,更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理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具体如下文:
一、新授课中案例教学法策略运用的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对于案例教学法策略在高中地理新授课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传授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的课程称为新授课,相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新授课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与选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当前课程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相关课程教学的配套教材也在不断完善中,要求教师将自身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改变了过去灌输填鸭式的学习模式,将知识点结合情境进行处理,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有效的案例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我们的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也不是作为高考备战的手段,而是真正树人的场所,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当前地理新授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相互沟通与交流、听课调查反馈等形式发现,在地理新授课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学生课堂反映的教学效果不好,更多的教师知识结合相关复习资料,将资料中的内容未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就又填鸭式教学,不断的一遍再一遍的重复着教材中的内容,不但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升华,更无法做到在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大大的落后于高考考试大纲对于学生的地理新授课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让学生仍然完全依靠书本,背离了高考大纲的要求和教育部的期望。
2.教师在地理教学方法上单一,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僵化。当前全国范围内仍然是知识传授的方法为主要的教师教学方法,课堂中的几乎所有时间或者说绝大部分时间的主角是教师,课堂也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讲堂。不少教师错误的认为高中课程时间相对紧张、内容却相当丰富,没有过多的时间用于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提问、答疑、閱读以及讨论,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在高中教学中是多余的,并且是费时低效的,因此广泛采用灌输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带来极大的不足,课堂气氛便会相对沉闷,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内容打不起精神,老师也很难精力充沛的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消极的情绪总是会相互干扰的。最终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对于地理新授课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重点知识把握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高中地理新授课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措施根据各地高考考试大纲不同相应的各有不同,笔者认为需要根据高考大纲,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把握课堂的核心与灵魂,课堂中教学活动根据教学方案目标开展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是成功实现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高中的课堂更是如此,没有很好的目的性就会使得课堂上缺乏主线,上课的重点学生也无法充分理解把握,同时也无法阶段性的预期考核教学成果。
(一)提高学生对于地理新授课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人成长最好的老师,案例教学便是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能力的载体。高中地理课程较为繁琐,理论融合了文科的记忆与理科计算,理论知识相对枯燥,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案例激发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内容自己独立寻找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领进地理新授课这座神奇大门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美丽的地理风貌、神奇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在实际生活旅行中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地理不难,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做个有心人,知识便可以很好的掌握。而不是直接背诵相关地理新授课概念,教授如何应对考试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
(二)转变师生之间的固定角色
从古至今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师在台上作为主角滔滔不绝的讲授着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则在台下默默的听着教师的谆谆教导,老师就是学术权威,学生不敢质疑更不敢妄自菲薄的谈自己的观点,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于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就画上了一道枷锁,形成了天然的距离。只有改变固定的师生之间角色,让课堂上的真正主角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发言、善于发言,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经过课堂讨论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认识。
总结:
案例教学法措施包括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新授课课程教学工作之中,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成绩和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课改已经进入的深水区和攻坚区,新高考也在逐步实现转化,增加了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比重,更是有很多与生活直接相关的题目[3-4]。高中地理课堂新授课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尝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分析问题,参考教师实践经验的研究结果,深入开展案例教学法措施的理论研究,为今后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和道路,具有十分明确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仕文.浅谈高中地理新授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妙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3,05:48-49.
[2]牛燕红.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116.
[3]丁丽华.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偶得[J].新课程(上),2011,10:171-172.
中职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探究 篇7
一、情境探究
情境可以理解为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从事学习活动的环境和背景, 它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 能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教材中首先呈现一个有背景的问题, 并以由浅入深排列的问题串形式出现, 问题的素材大多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力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 二是通过解决问题将话题引到要学习的数学对象上。
(1) 创设故事情境, 让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数学情境的设置, 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数学故事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 同时也会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创设过程情境, 让学生探索数学。教师要创设浅显的、过程式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证明, 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 以合乎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发现定理,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
(3) 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与趣。例如椭圆的定义及性质讲解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椭圆来学习思考定义和性质。
(4)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5) 挖掘数学史料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思考交流
在教材中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深化对所学数学对象的理解。这些问题中通常会含有“开放性问题”, 如要求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实例, 运用所学原理、法则解决问题等。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前面相关知识的理解、相关材料的细节补充、举出例子, 进行推论, 或者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策略。数学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在职业学校, 很多学生已经快“忘了”思考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 对职校的数学老师来说,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江苏无锡●韩莺红
所以,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做好五个方面的引导。包括: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揭示目标、引导方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引导反馈、及时矫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3) 提出有梯度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 (4)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 (5)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保护”他们的思维成果。 (6) 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7) 建立平等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气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不同, 通过思维的交流, 大家把自己的思考方向、方法都说出来, 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对比等等,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所以数学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哪怕只是一小步的进步, 都要及时地给予正面评价, 不“吝啬”鼓励表扬, 尤其是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这样会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我也能得到数学老师的表扬”。这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成为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的动力, 时间长了, 还能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学生有了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后, 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 久而久之, 交流意识变强了, 数学交流也就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2) 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教学民主化, 营造交流氛围。要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的活跃状态, 需要有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关系, 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设置合作小组, 搭建交流平台,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交流的可能;创新教学设计, 提供交流空间, 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 大胆猜测、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动手操作、积极探索, 让学生亲身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3) 拓宽数学交流的方式。在数学交流中, 师生都是交流的主题, 师生、书生、生生、生群、群群之间都可以产生互动、产生交流;数学交流的内容应该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交流;学生在自己动手参与中开展交流, 也可以通过前后内容的对比、类比 (如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 让学生在讨论中开展比较式交流, 还可以在学生易混淆或错误的地方展开反思式交流……
三、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这里的问题解决是应用知识阶段, 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开始的, 在经过例题讲解、练习的基本应用后, 通过深化的问题解决促进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是对知识的再创设、再生成、再延伸, 达到螺旋上升的目的。教材的这一编排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通过“问题解决”的环节, 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更深的本质的理解, 达到知识的深化、内化、升华。其操作程序为: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探求思路→联系新知识→指导具体解答;
教学程序:提出问题→问题表征→迁移创新, 拓展新知→解决问题→归纳小结;
学生活动:接受挑战发现问题→探究、思考→从新知识角度思考→完成解答。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如下。
(1) 创设虚拟数学情境。新版的中职教材中, 基本上针对每一个新授的知识点都提供了一些需要借助刚刚建立的数学学习对象来解决的问题 (通常是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这些问题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习题是不一样的, 不是仅仅通过“模仿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 大多需要经历分析、尝试、猜测、演算和论证等思考模式, 来加深对前面新知识的内化、掌握, 进而学会灵活应用。
(2) 引导学生正确表征数学问题,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 就是对问题及问题结构的理解, 对问题中包含信息的提取、组织、加工和表达。对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表征, 这种表征是否适宜, 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和快慢。作为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表征数学问题, 如绘制图表、图片、草图、列表等方法, 从而简化问题, 把问题数学化。
(3)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深入内化新知。这一环节是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类似问题或新型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的环节, 是学生发散探究、迁移创新的过程。 (1) 在情境问题的引入中, 重点是对概念内涵、外延的“挖掘”。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2) 在分析问题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辨”, 理解概念的本质, 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外壳上。 (3) 在推出结论的过程中, 要着重引导, 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提炼,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因为概念学习的整个过程, 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对概念探究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朴素的运用,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 而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分析、总结、提高, 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运用的, 都会有重新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针对江苏省新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的内容编排, 教师要明白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情境探究——思考交流——问题解决, 并了解三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方法。
关键词:情境探究,思考,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凤杰.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2) .
[2]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8
一、教学案情
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的导入实录, 课题是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实数》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教者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导入新课.
1. 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
2. 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平方等于下列各数吗?
3. 完成表格.
师:练习题1和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生众:他们是相反的运算.
师:练习题2和练习题3呢?
生1:第3题结果没有负数.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求的是正方形的边长, 边长不能为负值.
师: (边板书边说) 对了.一般的,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即x2=a (强调x=a中x>0) , 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读作“根号a”, a叫做被开方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因为x≥0, 所以a≥0, 从而也大于等于0. (板书:
……
二、分析诊断
本节课教者从开始引入新课到学生完成预习题, 生成算术平方根的一系列概念, 共用时17分钟.师生对答如流, 教学进展的速度有些偏快, 使一些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悄悄滑过.下面结合课例, 谈谈新授课教学何时需要“慢”一些.
1. 概念教学时慢一些
数学概念有很强的系统性, 教学时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对一些相关联或者类似的概念要互相比较, 从中找出它们共有的本质要素, 确定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关系.此外, 有些本来不同的数学概念, 由于形成概念的过程具有某种相似性,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去研究.
在七年级上册,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概念, 熟知25既可以表示一种运算, 又可以看成一个数, 即乘方的运算结果———幂.当学生发现开方与乘方是互逆的运算时, 何不让学生类比乘方的概念去研究呢?在这里如果教者能停一停, 抛出问题:是一种运算, 还是一个数呢?如果耗费一些时间将这个问题探究清楚, 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a了.
理清概念, 解题练习才能通畅.这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主任强调的“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上要做到不惜时, 不惜力”的要义所在.
2. 审题分析时慢一些
在解题教学中, 要向学生灌输“用力磨刀, 省力砍柴”的观念, 即细分析、慢动笔.要逐字逐句地分析题意, 观察语法结构、数字含义等, 真正弄懂题意、条件和结论, 以及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相关联.
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审题示范, 如板书典型题, 并将关键词、特殊逻辑关系等用醒目的彩色粉笔做标记.然而,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 许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 展示练习题的速度偏快.一出示练习题就让学生即时回答, 留给学生审题思考时间不足2秒,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展示课件上的习题时, 有两个时间需要教师充分给予:一是展示习题后的候答时间, 称为“第一等待时间”;二是学生回答后的时间, 称为“第二等待时间”.教学实践表明, “第一等待时间”应保持在3秒以上, 由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答题质量会明显提高,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二等待时间”被提高到3秒以上时, 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会从一对一的“质问式”变为轻松愉悦的“对话式”.在“第二等待时间”中, 教师不及时给予评价, 给回答者增加了完善答案的机会,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质疑、补充的信心.
3. 练习“究”错时慢一些
数学新授课的课堂节奏是律动的, 富有节奏感的.既需要猜测验证、建构新知的“急锣密鼓”, 也需要消化磨合、巩固提高的“浅斟低唱”.当堂反馈是新授课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教师从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所以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也要舍得慢下来, 耐心地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教学中的“瑕疵”.
在本节课上, 教者发现了学生的易错点:题型1:x是4的算术平方根, 则x=.
题型2:x的算术平方根是4, 则x=.
两种题型极为相似, 学生容易混淆.当学生的解答出错时, 教者及时指出错误, 并明晰了解题思路:因为2的平方是4, 所以4的算术平方根为2.但笔者认为此时只是完成了“纠”错, 更重要的应该是“究”错!教师不必急于呈现答案, 可以停下来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题型的特征与区别, 了解已知和求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探索, 最后得出:“x是4的算术平方根, 求x”是已知被开方数, 求算术平方根;而“x的算术平方根是4, 求x”是已知算术平方根, 求被开方数.这才是这两道题的本质区别.
“究”错是对思维河道浅滩的疏浚工程, “究”错深刻了, “纠”错的航船才会一帆风顺.如果对学生的错题只做简单的正误判断, 就会导致极佳教学资源的流失.
三、追溯“慢”源
1.“慢”是一种态度
特级教师李庾南指出:“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 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平台,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愉悦的学习情境, 提供机会展示和发展个性, 因为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我们强调个性化的过程, 实质上是怎样‘以学定教’的问题, 解决课前的预设与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问题.”教师能否在抛出引导性问题后, 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当然一节公开课并不能完全反映教者的教学观, 因为公开课上执教者常会更多关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是否能够完整地展示.公开课的这种负效用会影响课堂诊断的客观性、准确性.
2.“慢”是一种策略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 在一定时间内, 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消费者从某种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将这种规律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 我们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一节课中, 教者的讲解平铺直叙, 始终保持一个节奏, 会使得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更显枯燥乏味, 使听者的学习效用大打折扣.而恰当的节奏感能有效地遏制边际效用, 逐渐降低影响.例如, 在思维训练强度不够的时候, 教者提出一个的高层次认知问题, 突然停顿引起学生关注、争议;在概念教学结束后, 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消化”新知.
在教学中, 为了恰当地“慢”, 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为了适时地“慢”, 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情, 才能做到当“慢”则“慢”, 恰如创作一幅泼墨山水画, 时而浓墨渲染, 奇峰层叠;时而惜墨如金, 千里云霭.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9
下面结合《等差数列》一课做简要分析:
【导学稿】
一、课题
2.2等差数列1(人教A版数学新课标教材必修5,P36-38)
二、教学目标
1.能陈述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能推导并记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知三求一(已知首项、末项、项数、公差中的三个,求第四个)
3.能描述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习过程
1.回顾旧知识
(1)试写出下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2)观察数列有什么特点。
2.学习新知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6页至第37页,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整个自学时间要求不超过15分钟。(第1、2、3题对应目标1, 第4题对应目标2、3)
(1)展示课本例题。
(2)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__ 项起,每一项与它__ 一项的__ 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___,常用字母___ 表示。
(3)练习:列举一些数列能否构成等差数列?
(4)思考:如何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__,即:a2=a1+__
a3-a2=__,即:a3=a2+d=a1__
a4-a3=___,即:a4=a3+d=a1+__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an=________
∴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
注意: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图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式中若d>0,则数列______;d<0,则数列_________。(填递增或递减)
3.课上练习:(15分钟)
(以下题目,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如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第38页的例题)
4.学习小结
(1)等差数列定义:an-an-1=d(n≥2);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n≥1)。
5.强化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
五、教学实施
1.提前发导学稿,让学生对照目标自学等差数列一节,完成课堂练习之前的题,限制时间20分钟。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
2.检查导学案,让小组报上自己有疑难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
经过自学和讨论后,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目标1、2,但是对于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否可以为零,存在疑问。
3.教师总结知识点:
首先,请某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怎样的数列是等差数列;继而,我又问,公差是否可以为零,让学生看书,书上有没有说公差不为零?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学会学习,首先学会阅读,教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学生自学首先从阅读开始。可能刚开始有些学生还不太懂阅读的方法,不善于思考,对于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专用术语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引领学生精读,分析定义、公理或公式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对数学语言理解透彻。
六、教学反思
1.课时需求过多。完成这张导学案,使学生透彻理解导学案中的3个目标,我们用了1.5个课时,而等差数列2的完成我们用了1个课时,总共2.5个课时,而大纲要求等差数列的课时是2个课时,关于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2.导学案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没有很好的体现,这是我们今后编写导学案需要改进的地方。
3.导学案中,有些问题太抽象,例如,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成功教学法, 在导学案中,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分解成很多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尽量让大部分学生体会成功的经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渴望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学生不是等着教师来讲,而是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或者问同学解决。其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相比传统的课堂,学生更加投入,而且在讨论中,这种兵教兵的方式,不仅团结了学生友谊,而且学生掌握知识会更牢固。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校会逐步完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着素质教育与升学因素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改变教学方法,努力配合素质教育的改革,积极响应学校的教改工作,才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更牢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同时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摘要:首先分析了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以及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再通过具体实例“等差数列”,谈谈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主要讨论了导学案的编写、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后的反思与小结。
新课程初中数学新授课的设计 篇10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故事化设计课例:情景描述
(出示课题) 18.1勾股定理 (2) .
活动:探究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古代笑话一则:“有一个人拿一根杆子进城, 横着拿, 不能进, 竖着拿, 也不能进, 干脆将其折断, 才解决了问题.聪明的你如果遇到此事, 会作怎样处理?”
没等我把故事讲完, 学生已叫嚷开了:“听过了听过了.”这时已有人拿起笔杆演示了.我也趁热打铁, 继续说道:“同时同地有一个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他拿着一块长3米, 宽0.8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发现横拿竖拿都不能进, 于是问守城人, 得知那个长方形门框的尺寸是长2米, 宽1米.他略思片刻, 很快进城了.你知道他的秘诀吗?”
一听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学生热情高涨.二 (4) 班葛志强拿起作业本当木板顶在头上, 蔡涛涛说斜着进, 王波正操起大笔演示了…
“第二天, 他又拿着一块长3米, 宽1.5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有点犯愁了.依你看能进吗?”
生:“能进能进”“一样的”“但不要平拿”“不要竖拿”…
“真聪明!”
我又接下来说道:“出城时, 他从城里带来了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铝板, 这回他先拿出计算器, 计算了一会儿.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李康生同学:“用勾股定理;”
项云云同学:“12+22=5, 哦姨5=2.236;”
许美霞同学:“2.236>2.2, 能进.”
激烈讨论中, 一向文静的李玲萍举手了, 并轻声说:“老师, 让我板演试试看, 32+2.22=13.84, 姨13.84约等于3.72.”这一下我被震住了, 难道这么热烈的气氛全是假象!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何帮强叹气了:“哎呀, 你怎么计算铝板的最长处, 应该计算门框的最长处多少.”
许美霞更进一步:“要是门框的最长处比铝板的最窄处大, 这样就够铝板进出了.”
李玲萍重新举起了手, 说:“老师我明白了, 让我重新板演吧.”
顿时, 气氛又活跃起来, 我就势将其板演完善.
我接着说:“拿到家后, 儿子见他满头大汗, 帮其斜靠在竖直的墙AO上, 这时AO距离为2.5米.好奇的儿子问道:‘铝板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聪明的你能帮他解决吗?”
“经过勾股定理:a2+b2=c2的变形, 果然能解答.儿子兴高采烈, 为了考考儿子, 他将铝板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 问道:‘儿子, 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同学们不妨也一起来算算, 底端滑动的距离取近似值,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引导.”
没想到平时只考个30多分的王亚辉也兴趣高昂:“这不就用公式计算出OC, 再将OC–OB吗.”居然一气呵成, 我觉得好轻松.然后我面向学生:“同学们, 故事到此结束, 你能否总结一下故事中蕴含的数字思想方法.”这时班长许魁魁刷地站起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蕴含了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伴随着铃声和掌声, 开心课堂在我意犹未尽的心情下结束了.
课例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 先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 然后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的发现过程.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 先想, 先说,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生活化设计
课例:活动1:图形移动
师:[播放图片]
问题 (1) 仔细观察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从数学的角度思考,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因为是平移得到的.
师:同学们预习得不错.
(2) 你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生:会.
(3) 你能否想象出是怎样绘制的?
教室内一片哑然.
总之, 瑕不掩瑜, 课例中已注入了先进的课改新理念, 教学中始终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意识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真正地“快乐学数学, 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高中语法 新授课 引入
【Abstract】In senior English grammar lessons, teachers tend to skip the lead?鄄in and use the deductive method to directly present new grammar. This not only fails to activate students?蒺 prior knowledge, but also lead to the result that students think grammar is too complicated and boring. Here, the author presents teaching cas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on the lead?鄄in of new grammar lessons in High School.
【Key words】Scaffolding; Senior English grammar; new lessons; lead?鄄in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呈现-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呈现的过程只注重对语法点系统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对陌生语言点的主动建构。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表明了,教师需要在语法新授课导入环节中更新理念,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知识。
二、支架式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1.支架式教学概念
布鲁纳等人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提出了教学支架(scaffolding)的概念。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最初要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此之后,学习者和教师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教师逐步地撤走支架,从而使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1]
2.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2]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对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3]
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法新授课导入中的实例研究
在学生看来,高中语法知识非常复杂,需要记住各种语法规则。然而,如果教师在新授语法导入过程中,就能通过借助学生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学生将能把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能够主动地建构新知,并且通过自我得出答案,有助于其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对语法的兴趣。
1.案例一:以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为例
学生在此前已学过以关系代词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在这里教师需要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which在句中的成分来引入新的语法点。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which引导的定语,让学生翻译句子并分析which在句中所做的成分。
1) 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他上周刚买的新房子。
2) 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他那有个漂亮花园的新房子。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1)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he bought last week.
which在句中指代house,作宾语
2)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has a beautiful garden.
which在句中指代house,作主语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翻译: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去参观他那有很多植物的花园。同学大声说,教师在黑板写下: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there are a lot of plants.
这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which指代什么?在句中起到什么成分?学生经过思考得出which指代garden,从句中缺的是状语成分,所以这样不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该定语从句还原成两个简单句。即: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There are a lot of plants in the garden.学生经过对比发现之前所写的定语从句中缺少介词,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案例二:以独立主格为例
独立主格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在学习独立主格之前,已经学习过分词作状语的用法,那么教师在教授独立主格的时候,就可以以分词作状语的用法为脚手架,引导学生习得新的语言点。
首先,教师呈现给学生两个句子,让学生判断语法是否正确。
1)Having destroyed their house, they temporarily had to move to a nearby school.
2)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 mother allowed her to have a rest.
起初有些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并且大声说出是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形式。但经过短暂的思考,不少学生会发现这两个句子的语法并不正确,因为现在分词的实际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并不一致。接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去修正句子,提问学生当分词作状语时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该如何修正?如何体现不同主语呢?同学通过讨论,很快提出了如下修改建议:
1)(The earthquake/ typhoon…)Having destroyed their house, they temporarily had to move to a nearby school.
2)(Linda…)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 mother allowed her to have a rest.
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当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在分词或者分词短语前加上主语,由此教师引入了独立主格结构。
四、总结
从上述课例中,不难看出,在高中英语语法新授课中,巧妙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导入,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对于新老教师来说,在日后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寻找多种途径,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浅谈高中历史新授课 篇12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导入,教法,结尾
一、备课是前提, 这是新授课的重要条件
备课离不开选教材, 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选择教学方法, 准备教具, 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后练习等几个环节。这是缺一不可的环节,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 一旦学生问起书本没有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 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 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 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二、课堂教学, 是新授课的重要步骤
1. 直观导入法。
教师利用课本内容, 通过投影直接放出, 让学生直接进入到学习内容, 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角色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一些分析, 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2. 对比导入。根据教材内容, 选用与此不同的方式而导入新的内容。
3. 提问式导入。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 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的年龄特点, 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 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5. 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 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6. 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 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 激起学习的兴趣。
7. 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 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 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 实现情景教学。
8. 巧用数字导入法。恰当运用数字导入新课, 新颖、简洁、直观, 便于识记。
三、教学方法
1. 提高课堂效率,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
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 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短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史料作趣味性导入, 引出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2. 要充分利用灵活、新颖的教法, 使学生被唤起的兴趣加以巩固。
单纯地讲, 学生可能机械地掌握了一些知识, 如果加以练习仍不能把知识灵活地运用, 就有必要变换一种方式, 唤起学生的兴趣, 巩固知识。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针对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 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 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不但要考虑问什么, 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选恰当的话结尾
1. 总结时结尾。
把整节课的内容用知识框架勾画出来, 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轮廓, 一目了然, 既突出重点, 又条理清楚。
2. 通过练习结尾。对于当堂课知识, 通过简单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达到预期目的。
3. 设疑问, 留悬念。
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精心置疑, 巧设疑问, 能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史实的欲望, 把学生推向探索的道路, 为他们今后爱读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找规律, 得结论。
历史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学技术等内容, 包罗万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规律, 让学生学会自学。
5. 绘图列表式。
这种方法是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 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变零为整, 化繁为简, 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 一目了然。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推荐阅读:
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07-31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08-3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08-09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07-15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08-30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07-11
高中数学的分类教学07-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06-05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10-29
高中数学数列新题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