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2024-07-15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共8篇)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1

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力求简明得体、富有情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利用全体小测、教师抽测、组内互测等方式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常识或者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步感知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出自己读完文章之后的认识。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起始年级可以设计成问题,例“课文哪里打动了你?”、“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等。

说明: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剩余时间或自习、早读等时间安排课上预习,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再留预习作业。

三、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根据文章长短安排阅读任务)。

说明:读文要求包括阅读方式的选择和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问题。例如,记叙文中把握线索、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等,说明文中的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议论文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等,根据文体特点灵活设计。主要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2、交流展示

说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决定交流展示方式。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 出示思考题。

说明:思考题要少而精,必须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且不贪多,每篇课文抓住一两点即可。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层层

深入的“小问题”。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写法、主旨等,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② 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文本,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说明:此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

说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切忌把“合作”变成组长的“独角戏”。

3、展示交流

教师具体明确各组展示任务,小组代表按照任务要求展示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问难、纠错、补充。

说明: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定、交流方向的把握,促进各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精讲点拨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学习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点拨,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

说明:以谈话法、讲授法为主,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读中感悟、品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把学生个体自学、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归纳总结

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以及在内容或写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把握学习重点。

说明:小结主要针对本课学习重难点,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在学习活动中尚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师生互助解决疑难。

说明: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确立“堂堂清”的学习意识,避免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七、巩固运用

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有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同时要注意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练习与写作训练的结合。

说明:巩固练习根据每节课的课时容量而定,可在当堂以检测的形式完成,也可以留作课外练习作业。

要点提示:

1、此流程的使用:此教学流程为阅读课流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灵活的增删。

2、教学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首先做到心中有目标,并选择精要的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做“老师”。小组学习策略即人为地把大班授课制变成“小班”化教学,小组长即“小班”的老师,要让小组长在学习小组内行使教师职责。

4、多媒体的作用:要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5、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可以随文进行“小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要完善作文教学流程,抓好指导、写作、评改各个环节,做到“小作文训练经常化”、“大作文训练完整化”,变“重写轻改”为“重评重改”。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2

关键词:目标,初中英语,学生学情,发展

新授课教学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复杂过程,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 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设置大的教学目标和一个个子目标, 将子目标有效串接, 如此一来在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流程化, 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 初步总结出适合初中英语新授课的流程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诊断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熟话说的“学情”:即学生已学知识、认知结构和新课学习前的学习动机水平。诊断学生的学情是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在诊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良性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有效地扫清认知障碍, 在习得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我在教学中诊断的方式有课前听写句子, 默写单词, 晨读课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等等, 而且常规化, 这些传统教学中看似简单的环节, 却很有效果, 应批判式继承。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笔者认为一定要清晰、简洁, 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努力能实现。

二、认定学习目标, 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姆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一开始就能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干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 那么, 他们学习的指向性会更明确, 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学目标都留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上, 学生不明确自己课堂上要干什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被动性, 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悖,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认定学习目标呢?除了“学案导学”以外, 笔者认为还可以有多个其他形式, 而且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目标展示, 可以是在课前预习时, 也可以是在课堂开始环节,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中间间插着提出任务和目标。学习目标认定的过程是将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的过程, 认识哪些内容要识记, 哪些内容要理解、应用和综合运用, 继而提升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当然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 我们的教学手段应该多元化,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样有了探究方向再加上学习动机, 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三、优化探究过程, 达成学习目标

探究过程是实现教学高效的中心环节, 是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推手,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环节如何优化?笔者认为要多看、多听、多说、多用。

1. 提供多元化素材领“看”

纵观初中英语新教材, 每个教学文本、话题配置了情景, 透过情景学生能够感悟到语境的真实性, 继而提高感性认识, 笔者认为在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材内容的“可看性”, 具体实践中, 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表演, 其他同学做观众, 寓教于乐;给学生投影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等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很自然地就可以深化为理性认识, 并内化为自己的有逻辑性的语言, 学生英语学习的“吃力”感觉得到有效消除。

2. 带着问题倾听

“听”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发音离不开“听”;与人交流, 要明晰对方的意思和信息, 离不开“听”。可想而知, 一个学生听不懂英语对话, 何来英语学习兴趣?因此,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整体的英语成绩, 课堂上如何提高“听”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种做法:其一, 先给学生发听力文本, 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学生了解了大意、有了一定心理准备的基础上播放录音,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发音, 同时这也是“阅读”反思的过程。其二, 不给学生发听力文本, 而是给学生布置几个具体目标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先根据这些目标和问题对听力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猜测, 然后再播放录音, 这样的做法和中、高考的英语听力考试一致。但不管哪一种, 都渗透了一个正确的“听”英语知识的意识, 就是有目标性和专心去听。

3. 分组互动对话

英语是交际类语用学科, 学习了英语, 学生之间应该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学生英语“说”的流利程度和信息量是其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表征, 而且多让学生说说,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也极有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说”、“表演”和“对话”的机会, 学以致用而且学习气氛和谐, 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 学生“说”的欲望得以进一步释放, 阅读会更专心, 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 对学生的短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四、检测目标完成情况, 及时调控英语学习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篇3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3、揭示事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油桶,思考:工人师傅做这只油桶前如何预算材料?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进行新授课。

4、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受到关注而要学。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幻灯片问:“这位小朋友叫明明,你们能从这三幅图中,看出明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吗?”这样的导入新课,既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竞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有16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1人,共要比赛多少场?”

此题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1人,所以第一轮应比16÷2=8(场),第二轮应比8÷2=4(场)……最后冠军决赛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老师给予肯定后,要决出冠军,就必须淘1人,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如何解答呢?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16-1=15(场)。此法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思维独特,这便是创新思维。

三、以“巧练”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作好铺垫。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要精心设计好练习,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练习的情境要富有变化,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就一定会产生兴趣,教师在练中讲,学生在练中学,以练为主线,在练的基础上精讲重点、疑点、难点、关键等。在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4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崇文实验学校数学六步教学法

数学“六步教学法”是在我校“自主合作,静思能群”课题平台上,以“211”模式为基础,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念的指导下,本着“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建立的数学高效课堂整合模式。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细化。三遍走子课题是为了活化六步教学法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即“一遍走”是遵循六步教学法实施的。

六步教学法模式结构顺序:

1.问题引入,2.尝试指导,3.精析问题,4.变式训练,5.归纳小结,6.达标检测。

(一)问题引入

问题引入,包括引入新课,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学习的问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问题,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选择新旧知识连接点,尽可能的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引入问题的形式可以多样,如1.直接引入法;2.问题引入法;3.复习引入法;4.实验引入法;5.资料引入法;6.激趣引入法;7.错例引入法;8.归纳导入法;

9、设疑引入;

10、生活经验引入等等。

(二)尝试指导

“尝试指导”其实是两条主线,学生尝试,教师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尝试了各种方法,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根据需要进行各种指导。

尝试指导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尝试前,教师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定学生尝试的步骤,编拟准备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要有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问题。

1、新旧知识的链接

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创设情境,体现数学知识、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设计活动时应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比如在分式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分数的定义,基本性质为知识的背景,然后用字母代替数字,过渡到分式基本性质的学习,这就是知识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就揭示了分式与分数两个知识之间的联系。

2、揭示知识的实质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和知识间的实质性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崇文实验学校初中数学组课改经验材料

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比如对于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复习近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求法,并通过实例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引领学生揭示知识的实质是二次根式是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从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具有非负性和被开方数具有非负性。

3、知识应用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解决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有效的读书,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循序渐进的灵活应用知识。

(三)精析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表述非常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学生尝试指导中的反馈情况,教师针对学生探索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精析问题要做到“三精”,即精彩,精当,精炼,于重点、难点、疑点、生长点处画龙点睛,把课堂引向深入,升华。

这一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尝试中进行指导,而且在学生的尝试前和尝试后,都必须认真指导。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有可能使学生尝试成功。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保证学生尝试成功的关键。

(四)变式训练

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同时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组题,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图一题,一题多变,对此辨析,逆向运用等方法,对初始题目加以发展变化,从逻辑推理上演绎出几个或一类问题的解法,通过对一类问题的研究,迅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例题的学习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思路,步骤示范,对于示范性稍弱的可以由优生1、2、3号参与,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崇文实验学校初中数学组课改经验材料

对于练习题可以多由4、5、6号同学参与展示,从中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情,练习中可以由1、2、3号参与评价4、5、6号同学的展示成果,这样不但可以增大参与量,同时也有效地促进1、2、3号同学更高标注的要求自己,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也可以根据题目难度设置不同梯度的练习,分为三个层次,5、6号为第一层次,3、4号为第二层次,1、2号为第三层次,实现人人都能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另外,由于巧妙设计变式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保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归纳小结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前后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小结串联起来,使整个课程前后连贯,并通过知识结构体现数学知识简练的系统美、互相联系的内在美以及该知识体系的形成美,因此,那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课堂小结更显重要——它既是教学的收束,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总括,还体现着数学整体的美感。

小结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方面,数学思想、主要知识、方法、注意点。小结时间、方法、形式也不尽相同,分段总结、整体总结、方法总结、规律总结、师生共同总结、生生互相补充总结等,可以按步骤进行小结,用口诀进行小结,用表格进行小结,用树状图进行小结等等,大多遵循精讲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激发性原则等等。

(六)达标检测

一节课结束前,根据所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当堂达标检测。

检测的时段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根据每节课的具体特点和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检测的难度可以适中,也可以分层,题目设计可以是以当堂所学知识为主,也可以有层次性;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达标题。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评,互评;生平,师评,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当堂学生互评,也可以课下教师或小组长评,对于有错误的及时返给本人。

达标检测的目的是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得到反馈,调解回授。做到“堂堂清”.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5

宜良县九乡小学:崔旭辉

张富荣

范礼祥

谷小纤

朱天友

龙金所

夏汝明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提出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本依据,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指导,其结构概括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开放,思维空间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把学生真正摆到了主体位置。【关键词】: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互动生成 小学数学

一、理论依据

当前的教育教学,就数学教学而言,因其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更偏重于传授人类己取得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技能,而忽视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和锻炼;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浇铸出来的标准件。如此,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对探索、研究、创新性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此以往,便有意无意间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选择“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创设问题产生情境,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探索、合作交

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感悟知识,体验成功,获得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实现其智力情感及其它方面的全面发展。

1.“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一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2.“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学主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提示认知对象内在规律,看重解决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3.“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有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功能目标

1.通过创情激趣,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会认知。

2.让学生通过亲历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能力,能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问难,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

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实现条件

1、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素养。由于“合作探究,互动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要让学生大胆发言,把学习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和感悟到的(包括解题方法)说出来;其次设计练习时要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最后教师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时,要经常进行课堂巡视。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可以督促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学习,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现代技术帮助下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朝着信息化、网络、多媒体化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育方向发展。

四、应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及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新授课。

五、操作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己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经过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巩固深化,拓展应用一总结回顾,评价反思。此模式简单易操作,就是先让学生自己学一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再把学习情况展示展示,然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指导,最后练习巩固巩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1.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前提。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修。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创设老师家新买了一处房子,正在装修,但是在铺客厅地板时遇到了难题,老师应该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学生学习起来津津有味。2.“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创设有“数学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六一”儿童节到了,203班要举行联欢会,会上要准备一些水果,选派小红和明明去水果市场购买,他们看到很多水果,小红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购买呢?从而引入新课一统计。

3.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情境的创设,必须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使情境创设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创设了同学们借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借书的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样设计,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 的探究中。

遵循五个原则:准确性原则;激发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简捷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中领悟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

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各种疑问,同时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得到展示,学生从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①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让学生说一说目己拼的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相互交流小组内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投。折一折。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组合图形剪一剪,或者画一画,从而找到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主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国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③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合作探究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合作探究坚持不搞一言堂,不搞教师奉送答案。代之以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由教师或让学生解答,或自己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①个体自学:个体自学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等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想想做做、思思说说,对自己已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抅画出来,以求协商解答。

②小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互助作用,学生提出个体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其他学生阐述个人见解,尽量在组内探讨解决。

③全班学习: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带动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自主评价,达成共识,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遵循五个原则:自主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

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遵循五个原则:启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此环节以15分钟左右为好.(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马芯兰说:“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设计具有代表性、层次性、思考性强、应用价值大的习题。强化练习的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教育功能。

练习设计要注意三点:严格控制练习时间,布置限时练习,确保当堂完成。1.练习量要少而精,分层布置,因人而异,不要在量上吓倒学生,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2.练习形式多样而有趣。有操作的、有思考的、有书面的。3.练习向课外延伸,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或小组协作完成的长作业(几周或几个月完成)。让练习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在做练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遵循五个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

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结课:

师: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你能不能推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能从中发现有趣的规律!

如此结课,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造成了悬念,把课堂延伸到 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益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 地探索、发现、创新。

遵循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导性原则;简练性原则情趣性原则。

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六、操作评价

我们提出的“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蕴含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实践证明,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较好地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两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了。

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地学习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地欲望、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

(三)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四)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积极探索,乐思善辩的习惯。在数学课中,学生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的想法;也有的学生常常去寻求一题多解。

(五)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探究,互动生成”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世纪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需要千百万的优秀教师,如果观念不更新,因循守旧,数学教学就谈不上改革与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改革,必须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如果观念不更新,数学教学改革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新观念的树立,来自于不断地学习认识的过程。自主探究教育观念深入师心,加快了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一问一答式”为“启发式”。能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了基本功训练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两年来,我们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其中主要有:

1、学生合作探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

2、合作探究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参差不齐的,如何把握探究教学的挑战性和学生实际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

3、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深入的研究: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直面考试,提高考试水平,使课题研究的成果让教师尽快尽多地受惠。

2、充分挖掘、发挥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资源来开展自主探索教育。现有的教材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需开发一些校本课程。

3、师资培训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方面是知识的完善,另一方面是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要彻底转变在思想中,思维定势上是深埋在潜意识

中的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扩大进行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创造出结合学校现状,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要始终为学生的“学”服务,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四个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及习惯,适当调整,可增可减。力求做到: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示范到位,练习检测到位。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国荣:《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载《教学月刊》2003年第6期。[3] 居宏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2010(09):71-72。[4] 张素霞:关于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04):159。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6

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1.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而影响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一个精妙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2.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要培训他们的收敛思维能力;既要教会学生进行严格逻辑推理,还要教会学生大胆进行不严格的猜想、联想和合情推理。3.数学教育的另一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

(二)功能目标1.在教师的作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教师精心安排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有可能表现出创造性活动的特征,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他们自己的经验,成为他们将来可以利用的经验.2.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题模式、数学方法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和习题的作用(如适当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使他们逐步养成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3.通过举例分析教会学生鉴赏数学,懂得数学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从数学美的观点分析评比各类数学定理和证明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数学。

(三)应用范围本模式适用于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二 操作程序

(一)复习旧知 引出新问题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把握复习点),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这里要注意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新知 解决问题1.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记住对知识的言语陈述,而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冗余性和可解释性两个特点(所谓冗余性,就是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具有一种以上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谓可解释性,就是指在利用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正确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且能详细地解释他得到答案的具体步骤。)。2.在新知的学习中,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分析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作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其实,新旧知识不仅内容上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而且方法上也有雷同之处,完全可以按照教(解剖典型、交代方法、揭示规律)、扶(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试探着运用方法得出新知。)、放(学生掌握了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去独立获取知识。)的顺序,让学生主动地求得新知识。3.人类社会的生产是遵循美学原则的,作为精神生产物的数学知识也是符合审美标准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适时渗透数学美,如:基本概念的简单性、定理与公式的普遍性与统一性、方法的精巧性等数学美的特征,培养直觉能力。其实数学直觉本质就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

(三)巩固训练与变式提高训练是重要的,但要讲究科学,符合认识规律。练习题一般可分为三类:1.环绕“懂”来安排练习,包括三种形式,即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的准备性练习;为揭示规律服务的实验性练习和针对易错的所在安排的预防错误产生的练习。2.环绕“会”来安排练习,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由“懂”到 “会”的转化。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来指导和检查自己的活动,要有必要的反复,以形成稳定的活动方式,增强技能的牢固性,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合理和灵活性。3.环绕“熟”来安排练习,目的是形成熟练技巧,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所解习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四)补偿小结与欣赏1.在小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也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的“迁移”。2.根据练习的检查情况,抓住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对知识内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3.或由学生演说,或由教师带领一起欣赏课中数学美,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三 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要求1.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重点、关键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选准问题的切入点。2.教师讲解应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性,善于设“障”。3.精心设计练习题,按照“懂”、“会”、“熟”的顺序编选。4.要抓好信息反馈,及时补偿矫正。5.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意识。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7

第一、多元策略打造精品新课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我们的新授课的课堂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新、奇、特等事或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对他们已经了解或深知的事与物并不感兴趣,这种心理特征在低年级学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打造精品高效的新课导入迫在眉睫,其中多元化创设导入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

1.情境导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不经意的身临其境,感受情境中的问题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问题和问题思考之中。比如:在《剪一剪》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并选出最佳作品,获奖学生上来展示作品的同时并进行制作介绍。在这一系列的交流、评选、展示的活动情境中,每个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这一情境无意吸引。

2.游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如果在新授课中创设一个游戏的话,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如果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就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让学生去做一个分糖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平分物品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建立对平均分的兴趣和学习。

3.视听导入。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如果视听效果中再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等,效果会更好。

其实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我们的教学资源采多元的导入策略,打造精品导入策略。

第二、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投入深度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也是必须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借助导入环节中的良好效果,借助导入的兴趣继续深入教学,让学生不仅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教学中,还要把思维点转移到活动的问题之中。此时,教师的问题驱动引领至关重要。教师要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对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的引领达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和完善。比如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多副图形,其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平行的,一部分是不平行的。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

师:你能对投影上的图线进行分类吗?(教师请学生上来分类,下面学生参与思考和评价)

师:你能告诉我们你这么分类的依据吗?

生:一类是可以相交的,一类是不能相交的。

教师在投影中把不能相交的线呈现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样两根不相交的线称之为平行线。大家再对这类平行线进行观察和测量,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开始观察、分析、动手画画、测测……)

生1:平行线是不能相交的。

生2:平行线延长以后也不能相交的。

师:仅仅是不相交吗?还有什么发现,它们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蠢蠢欲动、有些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动手测量)

生3: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教师通过情境下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的参与深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的提升,能真正通过问题的引领达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实际应用提升课堂反馈效率

学以致用亦是我们新视角下课堂的升华环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让教学内容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再应用和再提升。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新授课中,我们都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反馈学生对相应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实现数学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再生长。比如,我们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分、角、元的认知,还对生活中流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而最为关键的是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让学生预先带好不同面值的小额人民币若干,如一元、五元、十元,在正副班主任、数学老师的分组带领下,带学生去走进超市,引导学生去使用,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人民币,达成对人民币的真正认识。类似的实验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的创设,小到题目中创设生活情境,大到外出实践。各种实际应用能让学生深入知识与应用之中,提升学科价值,服务学生再提升。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发展和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我们的专业智慧把控好课堂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新授课充满生机、充满智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新授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活动的达成度和思维度是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社会,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思维度,真正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8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分析探究 应用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8-01

笔者通过网络及听课学习等多种途径不断吸取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感悟、总结,就新授课教学归纳为三段论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巩固反思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大家一起探讨。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比如一些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教学时往往感觉乏味,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析、接受和感悟,使乏味的数学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案例:本人在听(郭慧清老师)“曲线与方程”的概念课时,他是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如果你邀请朋友在你所在城市的某处聚会,你会怎样告诉他(她)聚会地点?他以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又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他的“导”使学生入境,自主分析思考并体会是什么方程的曲线、曲线方程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和建立概念联系的一个过程。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能自主探索、积极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或由学生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交叉创设网格状学习情境;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学生感兴趣且在知识范围内、有一定代表价值并可供研究的生活背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另外,学生的易错点、闪光点、发散性思维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内容。

2.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的引导要牢牢把握本节课教学主题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探索、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不离开教师适时且正确的引导。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与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案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公开课时,这样进行分析探究教学:

问题l:任意画一个圆和一条直线,请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2:你是如何判断直线L与圆0的位置关系?

问题3:已知直线L:3x+y-6=0与圆C: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O的位置关系,若相交,求出交点坐标,为什么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就表明它们有两个交点?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坐标法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相互转化,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方法。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在分析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去讨论、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善于尝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问题,利用错误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作业进行反思、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每堂课的作业批改通常是:学生做——教师批改——第二次课上教师对错误进行评析,并给出正确方法。可是我们会发现,解答过的题型,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

4.总结语

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长新.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2]蔡俊祥.活动化教学模式下的高效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0,(03)

上一篇:IVR经典案例-中国无线音乐12530下一篇:哲理故事:快乐是健康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