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2024-10-07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共9篇)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1

病理学是医学生重要的必修的医学基础课, 内容繁杂, 对于医学生而言, 其抽象枯燥, 像一盆散沙, 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病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 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下面以“肝硬化”的授课为例, 谈谈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1 知识滚动式教学法

知识滚动式教学法是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各学科相关内容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条知识滚动衔接链进行的教学。在讲授“肝硬化”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深入透彻地复习肝脏的解剖学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 (解剖学与组织学) , 以及肝脏的主要功能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内容) , 肝炎病毒的致病特点 (微生物学内容) 和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征 (病毒性肝炎又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然后进行延伸, 联系临床, 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的知识滚动衔接链。知识滚动式教学法可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避免学生学完一科丢一科的问题, 可使学生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医学理论知识, 为临床课程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1]。同时, 知识滚动式教学对病理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有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 通俗教学法

通俗教学法就是指用最简洁通俗的语言把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或现象比作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复杂的病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肝硬化”时, 将肝脏的镜下结构想象成上课的教学楼, 教室和楼道是肝血窦, 墙壁是肝板 (纵切面) 或肝索 (横切面) , 墙壁内的砖相当于肝细胞, 学生在教室上课相当于置身于肝脏结构空间内, 想象肝脏的每一细微改变。俗教学法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引入了形象思维, 使复杂的病理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同时能把一些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通俗教学法要求教师平时要用心观察和细心体会生活, 留意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 同时要能够把我们日常都能看到的事物或现象恰当的与疾病的病理过程联系起来。“科学源于生活, 生活蕴涵科学”。用科学的道理解释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 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讲授“肝硬化”时, 将正常肝组织结构与肝硬化时的病变肝组织比较, 肝硬化 (多由病毒性肝炎演变而来) 与病毒性肝炎比较, 肝硬化标本 (苦瓜皮样外观) 与实物 (苦瓜皮) 比较, 等等。经过比较, 对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就有一动态的印象, 从正常到病变, 从病变的演变, 从病变到日常实物, 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通过比较讲授法, 从多方面比较, 可使学生对疾病的重要特征容易理解和掌握, 才能突出授课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大量知识和信息。比较式讲授法要求病理学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将教材中对病理变化的枯燥而抽象的文字描述, 转化为具体的实物 (或图象) 标本, 这样在授课时才不平铺直叙, 照本宣科, 才能抓住重点, 突破关键。

4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讲解与学生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讲授“肝硬化”时, 从肝脏的病理改变 (假小叶形成) 引导启发学生推理肝脏结构改变的功能改变 (即临床表现) , 如假小叶形成后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 肝脏内血液循环被改建造成门脉高压症, 门静脉压升高后, 胃、肠、脾等器官的静脉血回流受阻, 致胃肠淤血、水肿、腹水、脾肿大和侧支循环形成, 等等。在讲解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启发学生思考, 来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加深领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唯物辩证教学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 而且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肝硬化”病理标本时, 掌握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即结构) , 还要了解肝硬化时的临床表现 (即功能) , 即结构与功能、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掌握每个肝硬化标本的具体特征 (即个性) , 还要了解不同肝硬化标本之间的共同特点 (即共性) , 即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要观察肝硬化的肉眼和镜下结构 (即局部) , 还要想到肝细胞长期反复受破坏致功能下降引起的全身的反应, 如低蛋白血症、血雌激素升高、血氨升高等 (即整体) , 即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如果病因 (主要是病毒性肝炎引起) 持续存在 (即外因) 肝硬化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肝有强大的代偿能力 (即内因) , 肝硬化早期如能及时消除病因, 妥当的治疗, 病变可相对静止甚至减轻。即外因与内因的辩证统一。因此, 把唯物辩证教学法渗透于病理学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 也有利于病理学教师全面系统的认识疾病和正确的解读实验室的病理标本, 更有利于病理学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系的个体, 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的。因此, 病理学教师要注重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以灵活的方式满足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 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 扬长补短、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能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以“肝硬化”授课为例, 阐述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病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 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兰, 袁科理, 等.成人教育中基础医学组织胚胎学立体滚动式教学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4) :72-73.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2

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使得其在各个行业、领域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培养电子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电子科技的应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电子技术人才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电子技术专业实践需求,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电子专业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电子专业技术人才。

一、以电子专业的职业需求的分析为指引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落实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专业技术教学中应对其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实现电子专业技术教学目的。现代电子专业技术教学中应加强对电子专业技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调查与分析。以职业需求为基础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电子专业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内容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

二、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电子教学分析

(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促进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电子专业实践能力需求,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牢固树立电子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电子专业教学,进而实现电子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加强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同时还要求学生也提高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以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性为关键实现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以理论知识强化为基础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知识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在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以理论基础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并以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为指导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以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电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教师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科学的选择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进度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理解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基础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验证性试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开放性综合实验实现学生实践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促进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基础实验的设计。通过基础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与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子类专业教学需求强化验证性实验操作过程的教学。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操作能力与操作技能的提供,以验证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上述两项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综合性实验以及开放性综合实验的教学。以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为了培养学生职业所需时间能力,还要加强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教学。通过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企业对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实践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习活动中检验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为完善学生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习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企业所需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应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开展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通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我国电子专业技术实践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电气自动化,2011,6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3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 Holec (1981) ;Littlewood (1996) ;Zimmerman (1989:329-339) 是外国学者代表;王笃勤 (2002) 、何莲珍 (2003) 、庞国维 (2003) 、周莉 (2006) 等在国内较有影响。本研究借鉴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和研究, 尝试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课堂教学, 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

1 实验过程

实验对象是2008级一普通专科班, 共50人。使用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 (贾国栋等, 2002) 。实验历时一年。由学生主讲每单元的语法和对话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 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此, 决定让学生为授课主体, 教师是指导者和聆听者。

全班学生按学号分为10个小组, 每组5人。每次由一个小组为其他学生授课 (主讲人由小组选出, 要求发音好, 语言表达能力强) 。教师要求该组成员做好分工, 包括背景知识介绍, 语言点讲解, 构思、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等。授课前教师加强对授课小组的指导, 了解他们的授课安排,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和难点;授课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一分子, 认真聆听, 一旦发现授课有讲错或不清楚的地方, 立即以提问的方式及时指出;授课后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是: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是否锻炼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课堂活动组织的效果如何及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如何等。

2 实验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 在第一学期末收到有效问卷50份。在回答“你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活动?”时, 45名学生说喜欢。在回答“你是否希望还有机会为他人授课”时, 46名学生回答是, 4名说否;其中一名同学解释道“虽然我认为它有许多不足, 但那是对听课者而言;对于授课者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最起码它能使人对所教内容有更深刻和细致的理解和掌握。”该同学在回答“你是否同意下学期继续这种授课方式”时表示“可以继续”。另三名同学认为, “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在自信心和知识的拓展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可见, 即使不喜欢该教学活动的同学也承认, 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所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第二学期末的问卷调查收到有效卷50份, 其中47名同学赞成继续使用该模式, 3名不赞成。当问到“你认为同第一学期相比本学期的教学有变化吗?如果有, 有哪些方面的变化?”47名同学认为:授课学生基本能抓住重点, 课堂组织合理, 第二学期的教学活动相比第一学期有很大进步。只有1名同学写到“虽然比较主动, 但由于个人教课水平不同, 个别同学的授课让人理解起来十分费劲”。当问及“你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你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时, 表示喜欢该方式的同学写到:通过学生授课, 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更能集中注意力, 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由于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进行学习, 因此大大延长了自主学习的时间。授课同学表示同以往相比, 他们用在课前预习的时间增加了许多。以前做预习只是查查字典, 看看课文大意;为了给其他同学讲课, 出于自尊心和为了把握好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他们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 突击练习口语表达, 纠正发音错误, 练习地道的语音语调, 注意语流语速 (有的同学在备课本上把所要讲的内容写下来, 有的单词上标注上音标, 断句部分用箭头表示语调)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课外资料, 仔细筛选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查单词也变得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学生们把生词出现的上下文记下来并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对比。当回答“你是否赞成把这种教学活动运用到其他部分, 即两篇课文的学习中去?”47名同学表示同意, 并自信地表示由于课文本身具有故事性和极强的可读性, 他们会表现的更好。

在课堂日志中也做出总结: (1) 学生课上实践目的语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 (每节课50分钟) ; (2) 授课学生组织出各种新颖的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3) 授课小组成员课前和课上互相帮助、积极配合, 共同进行教学, 设计各种任务邀请全体学生共同探讨, 并把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分子向老师提问, 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4) 教师在台下不仅可以观察到授课学生的表现, 还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特别注意后排学生, 使之不再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

3 讨论

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3.1 师生互动, 角色彻底转换。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师生一改传统的讲授者与听者的关系, 角色呈现多元化, 内涵也更加丰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也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从各方面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学习者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学习计划、评估 (自我和他人) 、自我鼓励、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安排等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3.2 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为全人的机会。

由学生来讲课, 对于授课者和听课者而言, 都是一个互动的学习机会。授课成员内部形成了合作小组, 授课学生和听课学生又形成了一个全班的学习共同体。由于授课学生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因此对于听课学生来说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会有更多的了解, 形成了相对专家, 反之, 听课的学生不会盲从接受知识, 能够挑战所谓的权威, 勇于提出不同意见, 积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置身于协作和竞争的教学情景之中,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互启、修正、深化, 从而完善原先的知识。

3.3 知识输出和输入紧密结合, 达到学和用的统一。

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语言。但是实践证明光有输入并不能保证产出产品合格的语言学习者, 而中国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也是由于教学中偏重知识的输入而忽视输出造成的。学生小组授课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了机会, 使他们通过大量的知识输入和输出更多地接触、使用目的语, 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践形态, 完成从输入到输出、从“学”到“用”的过程。语言越用越活, 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来越好。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 探索出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活动是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当然, 该教学活动也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和他们主动授课积极性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应积极思考, 勇于创新, 探索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活动,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语言技能。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堂上进行了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实验。其特点是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转换;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为全人的机会”;输入和输出的紧密结合。这些特征充分实践了自主学习理论, 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授课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Candy P C.Selfdirecting for Lifelong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1.

[2]Holec H.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 :287-289.

[4]贾国栋等.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2002 (5) :17-23.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4

黄英,王树人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我们应用PBL原理并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S)。本文就CBS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S);病理生理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亦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或问题解决型学习等,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1,2]。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创。目前,PBL已成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教学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1997年以来,我校在美国中华医学会(CMB)及教育部的资助下,应用PBL原理并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Study,CBS)。CBS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案为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病案讨论解决临床问题[3]。

一、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的基本概况

CBS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即是病案的选择。我们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由高年资教师负责病案的选择(3个病案均来自本校附属医院的实际病案)、学生手册及教师手册的编写整理工作。为避免涉及过多不相干的内容冲淡我们的讨论主题,我们对某些过于临床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即讨论内容紧紧围绕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即发病机制、机能代谢的变化[4]。参加CBS学习的对象仅限于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3年级学生),每班约30人,由1位教师负责,每班分成5~6个讨论小组。CBS课堂讨论的时间安排在学期末。病案讨论分2次进行,每次2学时。我们的具体方式是:(1)每次病案讨论均提前2星期将病案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根据病案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及讨论。(2)课堂讨论的具体过程是:教师简单介绍病案小组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组选派1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同组或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CBS教学方法引入病理生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体会到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在以后的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学习乃至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尽管CBS教学模式有上述诸多优点,但通过具体的实施,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学习对象的选择

目前,我们仅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了CBS的试点。由于这些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临床课程,更没有临床实践经验,有些学生面对病案中超出目前所学知识的内容部分,觉得束手无策。加之有些学生的自学及自律能力相对不是很强,要很好地完成病案的预习及讨论任务,势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有部分学生感觉有些吃力,教学效果并不如我们预期所设想的那么理想。笔者认为,CBS这种教学模式可能更加适用于成人医学教育。理由如下:(1)成人医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经验;(2)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成熟的自律能力;(3)他们经过一定的临床实践后,更能体会到自身医学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如果能在成人教育中实施CBS这种教学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主要还是以本科生或7年制为主,这些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没有临床知识和经验,此外,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之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一个教师面对30个学生)。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考虑是否能将病案讨论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让那些学有余力又有一定自学、自律能力且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选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重点培养精英,另一方面也能限制讨论课的人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讨论,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

2.教师的引导能力

在病案讨论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显得很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讨论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教师这个主持人角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讨论课,仔细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只有认真备课,教师才能熟悉和掌握病案要求,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讨论课,充分准备,才有能力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作好引导作用。另外,在CBS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要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

3.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几年的CBS试点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差异很大,有约50%的同学热情较高,能够认真准备,其余的则敷衍了事,个别学生甚至不准备。究其原因,最主要的CBS课堂讨论与成绩没有挂钩。部分学生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与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病案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尽管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分数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关键指标,因而学生也比较看中分数,重视考试。若想充分调动学生病案讨论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考试仍然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指挥棒。我们可以将病案讨论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或是将病案讨论的内容或形式引入到考试中。

4.时间安排

目前,我们一般是在学期末集中进行病案讨论。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原因在于学期末会有很多的课程考试,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与考试无直接关系的病案讨论。如果能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病案讨论,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5.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和协作

病案讨论中涉及到很多临床知识,如果我们让这些没有任何临床知识和实践的3年级学生仅仅面对纸上的病案进行讨论,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有充足的病源和病种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和协作,尽可能让学生在病案讨论前能有机会去医院接触一下相类似的病人。如果学生有了一些直观的视觉接触和初步的临床认识和感受,势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病案讨论热情和讨论效果[4]。

6.学时问题

病理生理学是桥梁学科,是与临床学科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鉴于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目前仅有2次、4个学时的讨论时数显得很不够,有点“蜻蜓点水”、“言犹未尽”的感觉。能否适当压缩病理生理学理论课的课时数,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时参与病案讨论,值得一试。

由于我们已习惯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面对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CBS教学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认真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CBS教学模式。倘若我们在CBS教学实践中能够注意上述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合理地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并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紧密联系和协作等,那么将有助于CBS这种教学模式更大地发挥其效应,从而也能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5

一、联系

联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一次课程的开端,包含课程的预习时间。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把关于课程主题已知的与自认为知道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还要把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与想要向老师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4C法让学生的预习有了针对性,也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

以“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授课内容为例,由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普遍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高、对外界事物较敏感、情绪易被激发、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等问题。如何对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提高面对挫折、突发事件时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存在普遍问题又有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会在第一环节反映出来。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创造令人放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同时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去回顾、讨论或者记下他们对于主题相关所知的知识,这样他们会学到更多,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将学到的新知识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大脑中的学习通道得到了强化。近因原则告诉我们,一般我们更容易记住课程最开始和结束时的内容。老师通过对课程进行设计,使课程开始或结尾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更加让人难忘。这些活动能创造有趣、相关的联系,一开始和结尾都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概念

概念环节是课堂教学当中直接教学、讲课和演示的部分。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听、看、讨论、思考、想象、参与以及互教互学来吸收新知识。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应讲应知应会信息即主要概念,其他知识作为参考资料自学。“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授课内容里情绪的发生机制、情绪问题的成因、常面临的情绪问题以及如何调适、情绪管理的概念、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是应知应会的知识。对于这些主要概念和知识学生应达到真正能教会别人这些知识的教学要求,这样才会把知识记得更持久。

三、实用练习

实用练习是在传授知识之后的一个积极的复习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新学的知识互相教一教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可以实际应用的技能。对于“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授课内容,在实用练习环节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后进行能力训练,可以做一些相关心理测试量表,比如“情绪稳定性自测量表”。通过分析自己情绪的稳定性达到的标准并结合所学。新知识,进行自我分析,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环节也可以利用合作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教授别人、指导别人、鼓励别人,并能给彼此之间一些反馈和忠告,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四、总结

总结是课堂内容的收官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会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一个评估并作出自我承诺,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最后,老师包括学生自己对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做一个小小的鼓励,在总结所学内容的同时,要对学习进行评估,是否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加以改进。每个学生写一个小的学习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学到的知识;稳定性情绪自我提升的知识支持和途径。通过写学习评估报告,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一下都学到了什么,总结环节又是收尾活动,它给全新的学习过程增添了感受和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4C法教学设计,让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一个指导性的模式。让老师教的过程更有针对性,学生学的过程更有目的性,使教学效果提高。4C法是职业院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值得推广的教学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

[2]杨雅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1).

[3]臧鹏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探析[J].中国市场,2016(4).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管理

班级授课制是当今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提高课堂效率、体现公平教育和实现规模化教育的角度有着自身的优势。从古时候的学堂,到如今的课堂,无一不沿用此模式来进行教学,也成为师生及家长们公认的学习方式。现如今,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电脑、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们的标配,在使得通讯联系方便的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更多获得知识的渠道,使得课堂不再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自然缺少了吸引力。但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必要性也是其他媒体不能取代的,特别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是新媒体无法体现的。如何在新媒体技术的轰炸下,让课堂依然充满魅力,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呢?本文将通过对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常见课堂现象及其应对做法的阐述,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课堂现象一:学生们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打瞌睡等现象。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以9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他们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快,也容易被这些新奇的技术所吸引,课下玩,课上玩,晚上不休息通宵玩,使得上课时精神萎靡不振,打瞌睡,影响了上课秩序,也影响了学习的质量。

对策一:上课前喊“起立”。长期以来,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保持着上课前喊“起立”的习惯,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同学们开始上课了,所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都要停止。在“老师好”和“同学们好”的问候中形成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同时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一声洪亮而整齐的“老师好”提示同学们注意力要集中起来,进入学习课堂状态,是良好课堂秩序和高效率的开端。

对策二:在授课中通过提问、启发式思考、反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了一个课堂即兴提问加分的环节,即当讲课中需要运用前面讲过的知识时提出问题,学生能够独立并正确地回答出来,考核成绩直接加5分。一般每堂课会有3~5个加分题的提问,每个同学都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但一学期只能加一次。尽管大多数同学的问题回答不是很正确,但培养了同学们勇于回答问题的习惯。很多同学虽然已经加过分,一提出问题仍会积极回答,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很大。时常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得知答案后同学们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和会心的微笑,这时的课堂是很快乐的。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讲解,学生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并加深了记忆。

对策三:如果说课堂提问加分是对善于思考和认真学习的学生的奖励,那么对于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必须有惩罚,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一是根据学生到课的情况决定是否点名,全点或者询问哪些同学请假等,保证学生的到课率。二是由于学生课程负担很重,学生的精神状态并不总是很好,针对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情况,当比较多的学生昏昏欲睡时,让全班起立,站着听课3分钟,解除学生的疲劳。当个别同学上课睡觉时,同桌有监督的义务,如果没有做好,则两个同学一起站起来听课3分钟,也比较有效。

对策四:朗读是针对民语言班专门设的一个课堂互动环节。针对一个概念、一段论述,学生用整齐而洪亮的声音朗读后,语言越来越流畅,发音越来越正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是一个比较难的字词让同学们认读,学生读对了,给予表扬和鼓励;读错了,注解拼音,然后解释,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丰富专业词汇。每当这时,所有学生都很积极参与,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现象二:由于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想法多,但自控能力差,因此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课堂上说话,使用手机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其他同学跟风违纪,那么课堂纪律不能保证,更别说课堂效果了。

对策一:课堂易出问题的是使用手机。有些同学用手机拍课件,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不用担心其影响课堂效果。但有些同学不自觉,课堂玩手机、看信息或打游戏,则要没收手机。在班上规定,第一次手机被没收自己认错,课后领回;第二次没收则由班主任领回,第三次没收则由家长来领回。通过这样的严要求,大多数学生能够控制自己课堂玩手机的问题了,目前还没有被班主任或家长领回手机的情况。

对策二:课堂上乱讲话、打“无线电话”等现象也是大问题。针对课堂讲话,交头接耳时,老师暂停一下正在讲的话题,问一下同学们在讨论什么?可不可以到讲台上来讲给大家听?或者点名总是讲话的那些同学请他们注意课堂秩序等。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告诉学生“闭上嘴巴是一种能力”,然后做一个“嘘”——不要讲话的手势。自此与学生间形成了默契,只要做出这个手势,学生就会安静下来,这个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了。

课堂现象三:传统课堂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输大量的知识,学生们也很少去质疑这些知识。但现今学生们可以用多种手段来得到知识,他们思考得多,想法也多,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手段来教学,自然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当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已经不再吸引学生,那么我们就要采取更多的手段进行调控。

对策一:专业课的学习常常是很枯燥无味的,有些知识也是晦涩难懂的,通过认真备课,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动画强调和色彩突出等,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可以将难理解的问题或过程形象化、简单化。比如,在讲液体表面张力一节内容时,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和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表面张力呢?我就在网上搜索到一张悬垂枝头、摇摇欲坠的露珠图片,这是露珠自身的重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相等时的瞬间状态,通过这个露珠受力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了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及其在农药喷洒过程中对雾滴大小和药效的影响。在授课时,通过比喻、拟人、打比方和联想等方法使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未知的知识,也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除草剂通过影响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而使叶绿素失去保护色素被光氧化杀死杂草的作用机理时,让同学们联想到胡萝卜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怎样吃胡萝卜最有营养和最容易吸收?为什么说维吾尔族的特色美食——抓饭是补充胡萝卜素的最佳美食等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了解到胡萝卜素脂溶性强的特点。

对策二: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农药学”专业课的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农药学”课程进行多元化授课形式改革。将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辩论会、讨论会、主题图片展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在第三章教学内容完成后,开展了以“使用农药的好与坏”为辩题的“农药学”课程辩论赛,这是首次在民语言授课班级进行尝试。比赛的辩题既是农药学课程内容,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诸如“打农药好,还是不打农药好?”“农药对人类有什么坏处?”“农药不好,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等问题启发同学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加深了同学们对使用农药的优点与缺点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辩论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观众提问阶段让台下非辩手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增强了辩手与观众的互动,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本次辩论赛全班同学都积极参加,反响很强烈,既考查了同学们对农药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加深了学生对农药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学生又通过辩论赛的准备和辩手们的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同时,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团结进取的品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课堂现象四:“死读书”能考高分但却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在课堂上,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还是沿袭初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靠背题、大量做题来取得好的成绩,但对实际应用却不是那么有兴趣。甚至于在考卷上能对某个问题侃侃而谈,但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束手无策。

对策一:在课堂上经常结合讲课内容询问“有家里种果树的同学吗?”“有家里种棉花的同学吗?”“哪个同学来自草原?”“哪个同学帮助父母买过农药或者打过农药?”“你们是否了解家乡棉花、果树重要的病虫害?”“你们是否看到……现象?”等等进行启发式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领悟所讲知识,让其他同学对所讲内容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加深理解。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全神贯注地将目光投向回答问题的同学,饶有兴趣地等待这个同学讲讲他亲历过的事情。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要想能学有所用,一定要养成勤思多问多想的好习惯。

对策二: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相联系,让学生们知道要学有所用。“农药学”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讲课过程中不断地与新疆的农、林、牧等产业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第4章至第9章的内容分别介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生物农药等,农药类型和品种很多,也比较枯燥无味,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举例和应用,将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每学完一章的内容都会问学生“这一章内容能解决什么问题?”等,学生们会将所学知识结合新疆的农林业生产等进行应用,能切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在课堂上学生们也会把自己在实际中发现的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说出来进行讨论,如自家的蔬菜、果树病害怎样防治?有了害虫怎么办?等等,提高了学生们的应用意识。看到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作为一名老师,真的很欣慰。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授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热爱教学岗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手段”调控课堂,是可以玩转课堂、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诚然,要打造学生们喜爱的魅力课堂,不仅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也需要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新媒体技术,一起把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课堂中。在新媒体进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有良.大学课堂有效管理方法研究.电子制作,2015(6):162.

[2]杨敏丽.加强大学课堂管理之我见.考试周刊,2015.44(162).

[3]文净.论绩效管理思想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4):82-84+52.

[4]薛江蓉.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物理的课堂管理.管理观察,2015.581(18):88-90.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7

以《信息管理学》为核心的理论课程授课模式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切实的专业能力。由此, 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辩论赛的形式, 围绕课程知识体系展开, 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组织能力及思辨、团队合作能力;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其独立调研、课外自主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中, 将“信息检索与组织”、“团队意识”、“语言表达”等专业基本素养导入其中。

1、以“信息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培养信息检索思维、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检索与组织、管理、控制”, 因此教学内容以“信息素养”为核心, 首次尝试辩论赛的形式组织教学, 目的是激发学生自己不断去搜索信息、查阅文献并进行有序地组织, 最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 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课程组根据这个思想确定了第一阶段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要要从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 根据“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知识体系, 设计结合目前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组织辩论赛, 让学生思维从“被动式接受知识”模式迁移至“主动搜集知识”模式, 积极主动参与辩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同时倾听对方的声音, 在加强团队协作的基础上, 提高竞争意识。这个过程是培养其主动思考、初步形成“信息素养”的关键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 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突出信息检索与组织的前期准备, 鼓励课堂以辩论赛形式展现;为下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2、以“成果考核”为依据,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阶段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全面培养阶段, 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辩论赛”展开:由学生组建“辩论团队” (以四人最为合适) , 具体规则参考国际大学生辩论赛流程, 教师提出结合《信息管理学》知识模块的辩题, 针对不同辩题,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一对一辩论, 分成小组赛、淘汰赛、半决赛和决赛, 根据具体评分细节, 由不参赛所有同学打分, 最后根据平均分数高低, 决定晋级的队伍。

为确保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此阶段, 以“成果”为依据进行学生考核, 所谓成果指在辩论赛结束后形成的“论点依据”、“辩论陈词”、“辩题文档”作为其考核依据。

3、以“辩论式”为主的课堂模式改革是确保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探索在《信息管理学》课中进行辩论式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 针对信息化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辩论赛”形式讨论, 由教师提前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搜集资料、讨论解决, 并在课外给学生以整体思路的指导,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并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让学生真正体会“思维探索”的乐趣, 激励学生在思想交流中深入思考;而教师在学生的争论中以“咨询员”、“主持人”等角色出现, 合理把握课堂节奏, 尝试课堂教学由“知识型教学”向“探索型教学”转变, 教师也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通过教学反馈, 发现“辩论赛式”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探索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大幅度提高, 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实属难得。

二、教改成果

新课程改革方案已在200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施, 从教学效果来看, 通过两个阶段的培养, 学生已超出预期的完成教改目标:

1、0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本) 学生每个人都亲身参加并体验了一次完全按照国际大学生辩论赛规则的课堂辩论赛, 思辨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使用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

3、信管专业每位同学均能撰写

3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 并做到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符合毕业设计规范, 设计报告撰写能力明显增强。

4、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

积极性明显提高, 根据对学生的跟踪、调查, 09信管专业的学生80%会主动放弃游戏时间, 在宿舍内讨论辩论细节、辩论技巧等问题;有60%以上的学生会主动组建讨论组, 和教师进行商讨, 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自高奋勇, 争当辩论赛的主席, 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打辩论赛太刺激了, 准备的过程动辄几星期, 夜以继日;辩题难度的加大, 并没有出现学生放弃或者气馁的情况, 反而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思路并和同学间的探讨中更关注团队和个体创新, 体会到思辨的乐趣, 进而快乐地展现自我风采。

《信息管理学》是一门专业类课程, 它的教学效果绝不仅仅体现在现有以上几个方面, 它的教学效果还将进一步在后续课程中得到验证;它的教学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为后续课程的深化提供了依据。

三、小结

在《信息管理学》的改革中, 课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根据我们调查, 由于学生课下搜集文献资料的工作量大幅度提高, 讨论课增加, 深层次问题也增多, 而问题本身的个体性有很强, 为保护学生的创作精神, 教师加大课外辅导力度, 虽然09级大三学生都没有固定教室自习, 但课程组老师除正常教学工作外仍然经常放弃休息, 保持QQ等实时通讯工具在线, 与学生进行商讨, 并给予学生导引。由此可见, 改革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好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付出, 在此让我们为这些走在改革前列的教师加油, 以期她们用自己的智慧、奉献培养出更具备信息素养、能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

摘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面临着一个切实的问题, 即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化和管理变革的新模式、熟知信息战略规划方法、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于工商企业、政府和公共等组织的基本实务。为了解决该问题,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信管教研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课程进行深入改革, 试图通过对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授课模式的改革探索, 优化相关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 使我院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符合就业市场预期。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 篇8

一、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放松是提高哲学新授课效率的保障

“小高考”科目教学过程中 ,物化班呈现课时安排紧凑 ,学生作业量大、休息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等特点。针对该特点,笔者在上物化班哲学新授课时,让学生在课间彻底放松。例如:在新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在课间给学生准备了他们感兴趣的电影《变形金刚》精彩集锦,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片段的时候彻底放松身心, 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学生一改平时课间的无精打采和奋笔疾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精神的放松。从他们兴奋的表情就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暂时从学业负担中走了出来,这样的“卸负”过程为即将进行的哲学新授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笔者根据物化班男生多这个特点,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课间播放《变形金刚》影片,课堂导入在影片基础上进行延伸,展示别样的变形金刚———钢雕展图片。

然后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问:观看《变形金刚》影片和艺术家创作变形金刚钢雕,哪个是实践活动?理由是什么? 针对该问题,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已有知识储备进行选择———创作变形金刚钢雕是实践, 因为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主观世界。这个分析过程借助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又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由此,学生能够在事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哪些是实践并阐述理由:1.蜘蛛织网,蜜蜂采蜜;2.学生学习文化知识;3.变形金刚;4.发现上帝粒子的实验。在学生根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回答时,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相应板书: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动物;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实践是一项活动而不是具体事物。在此环节,有一个事例超出了物化班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发现上帝粒子的实验,有学生在回答时提出疑问:“什么是上帝粒子?”针对该课堂生成,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点拨,从而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

三、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正如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如何营造出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呢?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哲学新授课上巧设悬念,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哲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化解本课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创设了一个悬念: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押100美元赌注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凯恩教授打赌,结果输掉了。他们打赌的内容是:“上帝粒子”究竟是否存在? 霍金的观点是什么呢? 他为什么会输呢? 这个悬念的设置,吊足了物化班学生的胃口,学生对这个打赌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听完问题后就开始进行猜测, 其中有十几个学生认为霍金的观点是“上帝粒子”是存在的。笔者只是统计了人数而没有回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疑: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在此悬念设置的基础上,笔者逐条投影学生感兴趣的“上帝粒子”的材料:

1.1964年 ,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

2.科学家先后借助正负电子对撞机 、正负质子对撞机 、大型质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器等设备来寻找“上帝粒子”。

3.直至 2013 年 2 月 4 日 ,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通过实验确认了上帝粒子的存在。

设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受悬念的驱使,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得特别积极,参与度非常高,并且在回答过程中分析得非常到位,在分析之余学生进行追问:“老师,霍金应该是认为上帝粒子不存在吧? 不然他应该赢的。”从学生对该问题的念念不忘就可以看出,这个悬念的创设已经深入学生脑海,在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在同伴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并随之提出新问题,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情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 《生活与哲学》的规定是: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课程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到,哲学课堂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的, 这也意味着哲学新授课在关注课程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程理念,需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正如Johannes Itten所说:如果一名教师只运用他在教师培训学院学到的方法, 除了向学生传授当局制定的大纲外,不向学生传授其他东西,这样的教师就如同按照处方配药的药剂师,永远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所以,一名真正的政治教师在向物化班学生传授哲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教育和提升。笔者在该课讲授中设问:霍金是物理学界的权威, 为何权威人士的观点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呢? 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我们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做到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在学生情感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升华,通过视频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预测“上帝粒子”存在的科学家,从预测到证实整整经历了49年,但这从没有影响他今生的挚爱———研究, 而且获得诺贝尔奖不会改变他从事研究工作。这种精神对物化班的同学们至关重要,同学们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时要能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为了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坚持不懈并奋斗终生。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环节,让学生明确哲学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贴近生活能够指导实际的知识。

五、结语

以语用理论为基础的英语语用教学 篇9

语用学 (Pragmatics) , 即语言实用学, 是一门语言学科, 它着重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 探讨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的是特定话语在特定语境里的意义。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 从而建立语用规则。

二.语用学的两大原则

格赖斯 (H.P.Grice) 是一位美国语言哲学家。他专注于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哲学问题, 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他的理论认为: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 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因而, 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继格赖斯 (H.P.Grice) 之后,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Leech) 认为合作原则还不足以概括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他提出了礼貌原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认为人们这样说话是出于礼貌的需要。这个原则包括六项准则:得体原则, 宽宏原则, 褒扬原则, 谦虚原则, 一致原则以及同情原则。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之间是互相益补的关系。

(一) 语用教学中的听说教学

尽管有时口语课和听力课分别开设, 但说和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听不说的听力教学或只说不听的口语教学,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些学生英语成绩很优秀, 但是每当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就会有不知道从何说起的这种困难, 这就是传统教学中以听力为主, 口语为辅的形式教学而产生的弊端。所以一定要加强口语的训练。在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 也应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有时, 学生由于对一些英语语言形式不甚了解, 或是受汉语言语行为的影响, 常常把不恰当的语言形式用于交际。

(二) 语用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语言教学中要注意输入词汇知识, 探索作者谴词造句的技巧, 研究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下面两组都是因为语用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和词汇意义掌握不好而引起的语用失误。误:Eating turkeyonThanksgivingDay isanAmericanhabit.正Eating turkeyonThanksgivingDay is an American custom.这是一位中国学生在感恩节应邀与一位美国教授共进晚餐时说的一句话。该句语法无误, 但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 词语有误。Habit是个人习惯, custom是某一国家、某一群体、某一地区的风俗。因此必须用custom来取代habit。所以在语用教学的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把同一单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 努力营造语言环境。

(三) 语用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阅读课是外语教学中权重最大的内容, 阅读的过程是课文与读者已获得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读者依赖上下文, 即语境来接受作者通过文学传递过来的信息, 教学中多提醒语言表达的场合和对象, 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体会到在不同语境中语言运用的技巧。语境影响着我们对意义的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理, 可以有效地减少误差, 提高理解的准确率。

三.总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把语用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之中, 使我们的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 掌握言语行为的实际意义, 他们就可以按自己的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

摘要:英语语用教学, 就是以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提出相关的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用理论,英语,语用教学

参考文献

[1]George, .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特别处理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