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设计与授课反思

2024-08-17

课程的设计与授课反思(共4篇)

课程的设计与授课反思 篇1

前段时间, 根据工作安排, 我听了《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 听完以后颇有感想, 现我结合教学实际, 进行思考总结, 以有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

一、优点与长处

(一) 独具匠心, 设计巧妙, 导入新颖。

从一上课开始, 就感觉与平常所听的课有所不同, 让人耳目一新。 导入环节的设计颇具特色, 有浓厚的文学味道。 “鸡蛋, 从外打破是食物, 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是, 从外打破是压力, 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 那么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 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次重生。 ”这句深刻的话, 不仅具有哲理性, 搞笑性, 而且是对生活的提炼。 学生一看到这句话, 就被深深地吸引住。 通过老师的解读, 与课本内容的结合, 很自然就过渡到课本内容上。

(二) 以学生为本,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所展示的课程基本理念中, 强调人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设计之初, 就结合学情, 备课时, 精选“基辛格访华”等视频, 并以 “乒乓外交”为导入, 从视觉等多感官刺激学生, 使其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 情感教育 “润物无声”。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要掌握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唤醒人格的自由、人性的渴望。 因此, 授课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很有内涵的板书, 将“重返之旅——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跨越之旅——中美关系正常化;多变了旅——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以圆形图表的形式呈现, 然后画一类似枝干的向上箭头, 而枝干下面的根则是个大大的“? ”号, 在课堂小节时适时呈现四个圆形图表, 然后,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外交取得这样大的成困”? 得出“是综合国力”四个字, 作为结出外交硕果的根本, 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学生, 你准备如何做, 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作贡献? ” 这正践行了新课标的又一个基本课程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与评判中, 使学生通过学习, 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 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作贡献的理想。

二、缺点与劣处

当然, 本节课上, 虽然我们看到了年轻老师所特有的魅力和激情, 也不得不佩服女老师的活力与亲和力, 在肢体语言方面非常丰富。 但有些仍可做得更好。

(一) 教师过多地讲授, 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整节课下来,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女老师的活力与亲和力, 自叹在这一方面与女老师的差距, 这是需要中年老师学习的地方。但是具体的内容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一言堂”形式。 在探究过程中, 尽管授课者在组织学生活动中不时和学生进行交流, 但是估计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 问题提出后没有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 就由老师直接进行相关恰当的讲授点拨, 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败笔, 失去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

(二) 课堂上评价语言相对单调, 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点评与激励。

在课堂上, 总体上来说学生们的表现很积极, 可以说手在不停地举、嘴在不停地说, 非常配合老师的授课。 但老师的评价语言却相对单调, 只是简单地说“很好”、“不错”等。 这样, 学生不能及时从老师这儿得到相应的点评与激励。 这对于一些平时不怎么学习但在公开课上想好好表现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打击。 一些表现比平时好的学生更没得到真诚的表扬。 这不能不说对学生不公平。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弥补不足

问题已经出现,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呢?

(一) 从学生实际出发, 及时精当地进行讲授点拨。

在今后的教学中, 需要认真研究学情, 适时进行讲授。 在知识需要强化时, 在情感需要引领时, 在方法需要点拨时, 就是老师讲解发挥作用之时。 同时, 讲授的内容要高于学生之上, 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 必须讲授主题性的东西。总而言之, 授课应该有明确的课堂思路, 围绕主题、中心展开。

(二) 巧设疑问、悬念、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过渡。

如果能够巧妙设置问题, 利用问题的联系性和渐进性进行引导或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 就会使教学内容以一种连续性和渐进的方式呈现出来, 避免学生由于问题跨度大而引发思维的混乱。 既可以通过一句名言、一句古诗、一句笑话, 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 达到既调动学生情趣和实现教学衔接的双重效果。

(三) 积累锤炼, 用心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学习动力与信心。

在课堂上, 如果评价运用得当精妙, 那么对于营造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思维, 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 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暗示”。 我时刻提醒自己在评价学生课堂行为时一定要真诚, 永远不对学生说:你错了, 你失败了, 而是多采用鼓励性与祈使性语言:“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请你继续保持勇气, 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你能说细地介绍一下吗? ”等此类语言, 从而保持学生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 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下, 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学生一年比一年更有活力, 更有思想, 更有个性。 因此, 新时期的老师应该为身处这伟大的时代感到庆幸, 更要以此为己任。 努力摒弃陈旧的课堂积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努力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改、改有所得, 为课堂不断注入“活水”, 从而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让学生能够在新课堂下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第24课《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2]陈伟国.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遐想.中学历史教学, 2012.10.

[3]叶德季.在继承中创新, 在求实中前进——高中历史教材建设之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 2012.3.

课程的设计与授课反思 篇2

面授前的学习说明

2018级教育硕士同学:

你们好!欢迎进入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从2018年起,教育硕士暑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将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该课程将使用“中国大学MOOC”学校云平台。同学们在到校参加面授前(2018年7月8日前)需要先自行完成网上学习内容。下面分别介绍课程简介和在线学习课程指南。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为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他们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而开设的一门暑期培训课程。该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即学生在上课前,通过线上视频内容的学习,了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在上课期间,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员们的实践工作,通过讨论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思考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对课程目标、课程创生、课程组织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与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扩大学员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对日常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做准备。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通过理论学习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对中国的课程改革进行深层地思考,进一步认识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三、课程内容

第一节:结合课程发展的历史,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以SWOT分析方法,谈谈你所在的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和课程评价方面的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 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

第二节:结合课程开发的理论,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为自己的学校设计一门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其他类型的课程。

第三节:结合课程实施、管理与教学过程(课程实施的取向,如课程的创生等理论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如何进行教研活动。

第四节: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和选择),对当前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模式(“336”、“235”、“三疑三探”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分享交流、(导)学案等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实例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第五节:结合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组织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教学组织(包括班级授课组织、个别化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走班制如何开展。

第六节:结合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评价的类型、功能、几种典型的评价方式),进行表现型评价的分享。

四、教学方式

1.教师指导下的小组探究、分享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五至六名学生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进行分析、讨论。

2.自学读书活动:阅读教师提供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典著作,体会研究方法背后的原理。

五、课程考核

(一)线上学习(30分)

完成课程测试、观看视频、提出疑问。

(二)课堂参与(30分)包括课堂出勤、发言和作业表现。

(三)随堂考试(40分)根据教学要求,完成闭卷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指南: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使用“中国大学MOOC学校云平台”,学生请先登录“中国大学MOOC”,网址为“http://,点击“学生认证”进入认证界面,学校项,选择“北京师范大学”,输入学号,点击“下一步”,输入真实姓名,为保护学生隐私,身份证后六位统一输入“888888”,即完成认证,可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在线课程中心开始学习。

2.进入“我的学校云课程”,查找“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入课程后,根据各个模块说明进行学习,请认真学习视频内容及配套学习资料,并按照要求及时完成、提交作业和测试。

新课程初中数学新授课的设计 篇3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故事化设计课例:情景描述

(出示课题) 18.1勾股定理 (2) .

活动:探究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古代笑话一则:“有一个人拿一根杆子进城, 横着拿, 不能进, 竖着拿, 也不能进, 干脆将其折断, 才解决了问题.聪明的你如果遇到此事, 会作怎样处理?”

没等我把故事讲完, 学生已叫嚷开了:“听过了听过了.”这时已有人拿起笔杆演示了.我也趁热打铁, 继续说道:“同时同地有一个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他拿着一块长3米, 宽0.8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发现横拿竖拿都不能进, 于是问守城人, 得知那个长方形门框的尺寸是长2米, 宽1米.他略思片刻, 很快进城了.你知道他的秘诀吗?”

一听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学生热情高涨.二 (4) 班葛志强拿起作业本当木板顶在头上, 蔡涛涛说斜着进, 王波正操起大笔演示了…

“第二天, 他又拿着一块长3米, 宽1.5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有点犯愁了.依你看能进吗?”

生:“能进能进”“一样的”“但不要平拿”“不要竖拿”…

“真聪明!”

我又接下来说道:“出城时, 他从城里带来了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铝板, 这回他先拿出计算器, 计算了一会儿.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李康生同学:“用勾股定理;”

项云云同学:“12+22=5, 哦姨5=2.236;”

许美霞同学:“2.236>2.2, 能进.”

激烈讨论中, 一向文静的李玲萍举手了, 并轻声说:“老师, 让我板演试试看, 32+2.22=13.84, 姨13.84约等于3.72.”这一下我被震住了, 难道这么热烈的气氛全是假象!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何帮强叹气了:“哎呀, 你怎么计算铝板的最长处, 应该计算门框的最长处多少.”

许美霞更进一步:“要是门框的最长处比铝板的最窄处大, 这样就够铝板进出了.”

李玲萍重新举起了手, 说:“老师我明白了, 让我重新板演吧.”

顿时, 气氛又活跃起来, 我就势将其板演完善.

我接着说:“拿到家后, 儿子见他满头大汗, 帮其斜靠在竖直的墙AO上, 这时AO距离为2.5米.好奇的儿子问道:‘铝板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聪明的你能帮他解决吗?”

“经过勾股定理:a2+b2=c2的变形, 果然能解答.儿子兴高采烈, 为了考考儿子, 他将铝板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 问道:‘儿子, 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同学们不妨也一起来算算, 底端滑动的距离取近似值,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引导.”

没想到平时只考个30多分的王亚辉也兴趣高昂:“这不就用公式计算出OC, 再将OC–OB吗.”居然一气呵成, 我觉得好轻松.然后我面向学生:“同学们, 故事到此结束, 你能否总结一下故事中蕴含的数字思想方法.”这时班长许魁魁刷地站起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蕴含了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伴随着铃声和掌声, 开心课堂在我意犹未尽的心情下结束了.

课例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 先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 然后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的发现过程.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 先想, 先说,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生活化设计

课例:活动1:图形移动

师:[播放图片]

问题 (1) 仔细观察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从数学的角度思考,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因为是平移得到的.

师:同学们预习得不错.

(2) 你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生:会.

(3) 你能否想象出是怎样绘制的?

教室内一片哑然.

总之, 瑕不掩瑜, 课例中已注入了先进的课改新理念, 教学中始终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意识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真正地“快乐学数学, 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

《我最好的老师》授课反思 篇4

这虽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却是我最先讲的一篇,因此,考虑到单元主题与课例的衔接,略读课文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放弃了以往的设计,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拿出了一份新的学习预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然而,有一个点被我忽略了:那就是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具体地描述这一节出乎意料的科学课,不曾想,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说得简单概括,尽管我给出了适当的提示,但学生依然没能很好的领会。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意识到――也许是平时大多训练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具体描述事件反而训练得较少,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另一方面,或许是问题表述不够明确,以致学生没有准确领会我的要求。如果我说“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这节科学课上发生的事”,也许孩子们会对问题的.要求更明确,在回答时就不至于跑偏了。

我反思的另一个点在领会文章写法上,虽然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回顾课文,梳理了文章的写法――“一事一议”,即用一件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写法,但学生是否真正领会、内化了呢?又是否能够把这种写法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呢?我想,这点是需要通过学生的练笔来验证的。因为,有时候听明白并不等同于真正领会,而离灵活运用还存在不小的距离。

第三点,是关于略读课文中用到的一些读书方法,是否一定要加入感情朗读的环节呢?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自由朗读、浏览、批注阅读和重点句的朗读这几种方式,并没有体现感情朗读的指导,是否就是一种不足呢?我个人认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但具体采用哪些方法要根据课例而定。有些课文极具美感,且情感充沛,那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必要时老师还可以范读;而有些课文重在叙事或说理,则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来阅读;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则可以采用速度、默读、浏览等方法,并不适宜齐读。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发现了自己在朗读指导方面的不足,或者说更注重讲解分析和写法的渗透,大多时候会选择让学生来自读自悟,在交流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呈现思维的碰撞。但对于朗读的指导,有时候会被忽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教学常提到“以读代讲”,若学生能够读得懂,并能通过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那还需要详细地分析吗?我想,这也是我以后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上一篇:激光双定位系统下一篇: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