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1
这次论坛非常重要, 议题高位, 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这次发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程领导力与学校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定位、体系构建、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等。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领导力指按照一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开发建设, 实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
一、课程领导力的四点定位
依据近一年时间的前期研究,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调研, 和部分校长开展了座谈, 做了课改经验的典型调查, 召开了四次学术会议的研讨, 起草了两个纲要:指导纲要和实验基地校行动纲要。
(一) 体现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力的内涵
1. 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能力。
2. 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
3. 学校课程实施能力。
4. 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决策、引领和控制能力。
(二) 体现课程设计的价值功能
1. 明确方向, 主题思想, 研究目标。
2. 规范调节研究过程。
3. 制约成果的界定、成果的构成形态及成果的评价的解释。
(三) 体现高位的思考视角
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思考, 在历史和未来中把握现实。历史维度: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思考。
现实维度:通过研究国际化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如何把握学校教育价值功能的转型?学校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模型、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未来维度:从公民素养的四个学会———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来思考。
(四) 体现学校课改应坚持的基本命题
1. 学校教育理念和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
键, 地区教育领导阶层的战略决策力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核心。
2. 课程改革的实践模型, 关键是学校发展模式的转换。
3. 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价值和基本观念。
4. 坚持发展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 坚持差异性和多
样化发展, 坚持开放和整合, 防止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二、学校个性化课程结构的设计与生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战略改进领域 (主要问题) :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 必修课程内容调整问题, 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发展性教学、制度与管理, 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
(一) 板块化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
这是学校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 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展现不同类型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特色, 读懂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 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
学校办学定位:切合学校实际。如长春市实验中学:长春市领衔、吉林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性高中;北师大附中:学生素质、学校文化。
学校培养目标:目标追求区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这是课程改革方案设计的核心, 培养人的规格直接构成研究的理论硬核。如北师大附中、清华附中、万泉小学、长春市实验中学。
设计的基本方略:亮点和特色。如杭州二中、镇海中学、长春市实验中学等, 注重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目前三个板块基本格局:国家规定课程、校本选修和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板块。部分学校的三层级设计:基础型课程、扩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上海格致中学:四类课程构建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清华附中:立体化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四类课程, 分年级逐步分层, 分学科逐级跟进。
综合性课程板块: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 以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交叉综合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整合、提取、再创造,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类:科技与社会、人文与艺术、运动与健康。
案例一:国际安全中的科学技术, 八个学科、授课教师、清华教授、留学生, 与大学接轨。学习大学专家的思路和研究风格。
领导力课程板块:自我领导能力、对团队领导能力和价值追求, 强调学生对现代价值观的追求。领导力课程特征:团队决断、实践活动、学习团队、真实案例等。三个阶段来实施, 突破课程形态, 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 形成阶梯状态。跨年级选课的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案例二:上海中学的三大类课程图谱。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 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 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子图谱。
(二) 关于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三种不同模式
1. 北京二中:阶梯式模块。
2. 北师大附中:三个阶梯。
3.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整合。
基本要求:广博与专深、多学科整合、适应未来发展。
(三) 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变革
1.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勇于开拓与求实———高的立论点, 低的入手, 依托学习科学与信息科学。改革目标与重点———提升想想、批判、系统思维。课堂要焕发生命力, 形成多种实践形态。倡导变革性实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突破考试领导教学的考试文化的制约, 提升学生想像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品质, 引导学生学习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本质、学习内在机制、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的问题。
回到原点, 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本质问题。比如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经验的学习。第二种:关注数学活动经验。第三种:创造性。数学的本质是创新。对数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定位, 摆脱数学一招一式的、细枝末节的探讨。语文和外语学科:符号化、建构性、生成性的文化, 注重工具性、人文性。
2. 目前改革的两个切入点。
(1) 依托学习科学和信息科学, 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
进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探索。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 导致了网络学习、虚拟学习、弹性学习、远程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创新。
(2) 教学进程结构的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熊梅教授的开放教育, 赋予教室新的价值功能:自主选择的学习区, 个别学习的指导区、交流区。
重新认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建构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与策略。突破点———三个基本命题的形成:回到生活, 创设情境, 活动体验。进程设计的不同思路, 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功能。从教师系统讲授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探究。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哈佛大学对课堂活动的再认识, 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自己参与研究。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构建的思考
(一) 校长是学校课改的主体。
作为校长, 要勇于反思和超越自我, 从自在到自为。每一个校长的成长, 都有一个从经验基础上的应对到自主、能动和创造的过程。这方面需要形成机制, 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引领, 开展批判性反思的课程领导实践, 其中包括基于行动的课程领导的实践研究, 基于校本的课程专业研修。
(二) 培育特色, 充分体现学校课程自主权。
要给校长一定的权力, 由学校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自主安排教学课时和进度, 积极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 校长领导力两个要素:战略性谋划能力, 领导者品格。
一个优秀的校长, 要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学校课程领导力。
无限风光在险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差异是发展的资源。我们要向实践学习, 读懂学校、读懂校长, 共同促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2
一、课程性质、特点与目标
本课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按照教材设计的基本结构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共同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第三至第九章主要以课程开发为线索,即从设计、内容选择、实施到管理等,兼顾共同的教学问题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第十章以后,主要是对几个重要的教学论问题如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艺术进行重新阐释。
二、课程学分与考核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为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本课程为中央电大统设课。凡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全体学员,及其他各类别共用本课程进行学习的学员,都必须参加本课程的考核。具体办法按照中央电大考试处颁发的课程考核说明执行。
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共20分,其中作业12分,学习过程考核占8分。学习过程考核中,学生上网浏览、视听学习、电子邮件等不少于20次,计5分;学生参加学习小组活动达到规定的次数,计3分。
本课程要求: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习分析与反思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运用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原理、规则和策略,分析现实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养成研究、反思的习惯。本课程的学习重视形成性考核,期末考试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也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主学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10学时(5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2学时(100分钟)、形成性考核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文本格式)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分校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和市校将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利用信函、电话等传统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教学信息交流,依靠专业教学中心组积极组织开展各教学单位间的业务合作。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余自学为主,作为教学主办单位,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将组织试点电大开展适当的面授和电视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本课程文字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市校和各试点分校教学部门要适当安排课程面授辅导、练习作业、专题研讨或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一般而言,绪编和设计编的内容,宜重视理论教学,强调自学基础上重点辅导,试点电大可结合课程改革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施编的内容,在强调自学为主的同时,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或专题研讨,更加突出课程管理方面的规范和要点;方法编内容的教学,宜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或现场观摩,明确改进教学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规范,宜重点强化练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思考学习好的经验,并通过适当训练来形成能力。
期末考试是检验学期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平时学习的形成性考核,也是促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以致用质量的重要手段,各试点电大宜重视使用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加强平时的学习过程管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的建议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进行,范围涵盖文字教材第1-14章的全部内容。建议采用课堂辅导、电视教学、练习作业、实践考察、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安排适合本地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处理好课程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共设14章,可按教学内容分为“绪编”、“设计编”、“实施编”和“方法编”四大教学单元的组合。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
“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建议一览表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电视教学辅导 面授辅导 专题案例研讨 练习作业 实践考察 小计 1 绪编 2 设计编 3 实施编 4 方法编 学时总数 6 24 24 18 72 3 3 3 10 8 8 6 24 3 3 3 10 12 12 10 38
- 3 5 3 11
本课程中央电大配有10学时的电视教材和10学时的录音教材,另有帮助学习的直播电视课堂教学录像2学时和若干网上教学辅导课件或文字资料。非印刷媒体的学习资料是课程主教材即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内容包括对于文字教材的总体使用说明、课程知识线索指导、一些重点中的难点问题的阐释及案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等。
对于多种媒体形式教材的使用,宜区别学员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加以使用。提倡使用音像教材来帮助学员进行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提倡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个别化的强化学习。建议尽可能将教材的使用与小组讨论学习或针对重点学习内容的实地考察统一起来。
第三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针对“设计”、“实施”与“方法”三编中各学习单元的实践性学习的任务,采用专题案例研讨、练习作业和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中一些实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也可供有选择地重点学习。
(二)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要求是:
1. 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做好课程作业,尤其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各学习单元后所附思考与练习和“形成性考核作业册”中的论述题。
2. 针对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相关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或者经过必要的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独立撰写一篇带有本校或本地教学工作特色的真实的学习体会材料。
3. 独立撰写一篇运用小组讨论或案例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后的总结报告或学习札记,或者尝试编写一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案例资料。
二、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兼职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的辅导老师,专人指导学员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探索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学员间提倡共享资源、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最能够体现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能够培养适应于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备师德和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未来教师。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此本门课程在内容建设上,可以作以下思考。
一、渗透师德与专业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首要考察标准,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業标准(试行)》中将师德作为小学教师四大理念之首。其具体要求是: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如: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师德与专业理念不仅是体现在文字表述上,更应该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以具体的行为判断。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用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作为资源,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实践运用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的师德和专业理念。而用表现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达成度。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实践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用实践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内化师德和专业理念。
二、建构学科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鉴于师范生培养的完整性,《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涵盖了: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四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既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目标,也要考虑到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因此可以作如下设计:
1、小学语文教育理念部分: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历史发展沿革、教材发展、学生发展等;
2、课堂教学理念部分:包括课堂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资源观等;
3、课堂教学实操部分:包括拼音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与综合实践教学等;
4、学生发展理念部分:包括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等;
5、常规管理部分:包括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专业知识的建构其实并非这一门课程能够完全做到,它需要师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统整,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再以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为抓手,在实践情境中践行。
三、养成专业能力
传统的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用学生的分数得以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领域,而是具有内涵丰富的体系。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的应然状态)、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使然状态)、对学生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具体体现为:
1、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等;
2、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
3、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
4、沟通与合作能力: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5、反思与发展能力: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覆盖广泛,既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技巧等;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小学生的研究和小学教育常规的了解等。依托本门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达到课程学习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发文字号:教师[2012]1号。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4
一、关于中职女生女性主体意识的调查研究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 对本校学生女性主体意识进行广泛调研。课题组利用德育课程教学,每个班级发放30份问卷(涵盖中职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计4个班级),对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总样本为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问卷率为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问卷率为95.8%。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调查分析如下:
1.中职生女性意识淡薄。学生受媒体影响大 ,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73%。
2.中职生女性独立意识弱 , 缺乏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大多数女生对某些行业的高回报充满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幻想; 将改变人生命运寄希望于婚姻或不切实际的高额工作回报。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51%。
3.中职生对女性社会角色理解片面 , 对女性个体价值认识不足。女生从事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男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89%。
4.中职生中存在女性男性化意识 。 单方面强调女性 ,割裂男性、女性的天然联系。 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32%。
此外,调查设计了关于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的问题反映出性观念不成熟和刻意回避的态度。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有助于中职生克服女性心理狭隘、人格依赖;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有助于女生自我觉醒和自主意识复萌,全面成人。德育课程作为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主课堂。课题组结合本校 实际 ,组织德育 组5名教师 ,开展女性 主体意识 教学实验。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开展的教学实验
(一)目标定位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实验坚持结合理论知识点,联系社会现实,培养中职生女性主体意识,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二)方案设计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及本班级学生情况,结合教材,选取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这四个方面是:独立的人格培养、爱情观及性意识培养、美意识培养、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培养。
(三)实施步骤
1.学前测试
实验前进行开放性测试,学生完成一篇自我认知文章,作为学生成长记录。
2.教学设计
将四个模块的培养目标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五个单元。总计教学课时32,比教学实验前增加2个实践学时。
3.教 学过程
(1)独立人格培养。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中职女生独立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两个方面。大多数女生依赖性强,缺乏人格独立意识,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认同男性在事业上强于女性,女性应当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 认为女性一旦开始婚姻关系,可以专职家庭,不再继续工作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9%。这也反映出中职女生大多缺乏独立的经济意识。教学计划中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紧密结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增加自我认知测试、“霍兰德人格测试”, 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分析性格,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性格类型相似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引导学生分析男生、女性在完成同一任务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同时, 结合教学案例,参考教材中出现的素材,补充介绍医护行业中的优秀女性工作者、职业能手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和强烈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获得独立人格,超越自我,
(2)爱情观及性意识培养。中职生大多处于14岁至18岁 ,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课程缺少对学生爱情观和性意识观念的教育。这一时期,青年学生产生对性的渴望和幻想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教育的关键是要疏和导而不是防和堵。使学生理解性是成年人的权利和责任。青年女性要学会独立思考,既不恐惧性,更不对其持无所谓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单元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既训练学生思维,又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盲点。使学生自尊、自爱,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美意识培养。从古至今 ,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中职女生阅历少,人生经验浅,往往简单地将“美”与容貌、金钱相联系 ,容易受到媒体、网络、他人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调查显示,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的学生比例高达73%。教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意识,结合教材中“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4)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培养。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总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应当蕴含在每一门课程当中。发展学生女性主体意识的最终考量就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课题组成员在教授最后一个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时,设计了“价值观澄清”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发现最重要的价值观。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题组成员担任所在班级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的设立旨在密切师生联系、及早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兼职导师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从学生生活入手,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及时解答学生疑惑。一方面课下的生活素材用做课堂教学的活动课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德育课程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接受,不觉得枯燥。另一方面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价值观现状, 易于开展教学,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明显。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进行突破和创新。课题组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百分制打分)与开放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回看课前撰写的自我认知小论文。评价结果显示,学生除掌握《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自身价值有了明确认识,尤其对两性关系、美意识认识深刻。
(四 )实施效果
本学期,学生完成了深刻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效果较好, 有的学生写道:“这个课让我第一次懂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自信自强才是人生的真谛。”全年级参加实验教学的两个班级, 在各类大赛、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在全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上,共有12名同学积极参与,3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4名同学获得优秀奖。
三、结语
女性主体意识是中职女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这种意识实际上是倡导中职女生的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女性主体意识一旦形成,将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点,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行为,也是一种良性的生存风格,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引导作为女性主体意识教学的重要平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中心是所有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德育课程。
第二,教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关键,大量知识补充和传播代替空洞的说教。教师的形象与能力往往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教育效果。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制度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必要支撑。改变以往以识记考核为主的单一化考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考评制度。
第四,规范课程类型与要素,适当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本学期设置两个学时的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
摘要:结合中职女生女性主体意识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开展教学实验。实验内容涵盖独立人格意识、爱情观及性意识、美意识、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四个方面,教学效果明显。德育课程教学应成为中职学生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见习报告 篇5
课程教授的目的在于传授启发,一堂合理的课应该既做到传授知识,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做到有所知、有所悟,让学生从课堂中吸收知识的精华;而对于教师来讲,一堂好课需要很多的条件:条理清晰、旁征引博、良好的沟通、个人的魅力等等。2011年11月1日至2日,我班全体同学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到涪陵某中学开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中小学课堂,观察学习各学科教师的授课过程,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收获不少,感触颇深。
一、见习目的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法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们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而此次通过开展课程见习,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初步接触教学实际,增强对本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促使我们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获得教学实践中的实际知识;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做好准备,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训练学生从事本专业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三、见习时间:2011年11月1日至2日 见习地点:涪陵第十九中学
四、见习概况
2011年11月1日上午和2日上午,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在任课老师张学华的带领下,到涪陵第十九中学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本次见习主要采取了集体的形式深入课堂,通过观摩中学生教师的授课过程,深入观察教师授课过程,在观摩授课中体会教师如何设计课程、如何
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程以及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有直观的认识。
五、见习过程
我们此次课程实践活动主要以集体形式开展,时间安排为1日上午和2日上午,分为不同小组深入不同班级听课,其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观摩。在这次见习中,我们小组分别在初三3班、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一共听了6节课。具体情况如下:
1日上午,我们小组主要在初三3班听课,上午安排了3堂课。第一堂课为数学课,该节课主要讲了圆周角的相关定理。老师一上课便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导入着堂课。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并识记有关定理,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做例题来巩固新的知识,概念理解与举例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并学会运用新的定理。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十分注重在班级整体理解对水平下,对个别理解较慢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既顾全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顾及了个别学生的进程。课堂进行到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本节课内所讲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从学生总的情况来看,着节课很不错。我很开心学到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
第二堂课是语文课,主要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短篇小说题材的课文。由于着堂课时这篇课文讲解的最后一个课时,故事的相关情节在前几节课已经学过,学生对整个故事也有了总体的认识。所以一上课,老师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上个课时所学的内容,对故事的情节和线索进行了梳理巩固,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情节的构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接着,老师通过设置问题“假如于勒是个大富翁,那又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拓宽故事发展情节,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微妙的情感,从而揭露出金钱熏心的丑陋,引发学生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升华课
堂。
第三堂课是物理课,讲的是杠杆原理的课后习题。老师的授课思路是在讲解作业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点,达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在讲解时,老师针对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该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感性的理解所学知识。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施教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没有马上直接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是相一致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做到了灵活掌握,他让学得比较好的学生来讲,利用学生公共基础,使得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这时老师也在旁边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日这天,我们小组到了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先是在初一3班听了一堂英语课和一堂语文课,接着到了初二3班听了一堂数学课。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发了对教育这一行业的一些思考。
初一3班是年级的“尖子班”,由于刚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同学们看起来活泼调皮,非常可爱。从听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习能力也很强。第一节课是英语课,任课教师正好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也许是因为该老师是班主任的缘故,对于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比较缺乏耐心,不太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碰到难题时急于打断思路,自行给出结论,学生回答得比较被动。而第二堂语文课的任课老师是一位任教多年的女老师,她在讲课时心态年轻活跃、思路清晰易懂、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默契,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同样身为女教师,为什么年轻的老师上的课和年长的老师上的课表现出来的差异如此明显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刚从事教育的年轻老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耐心,切忌带着不良情绪上课;对于刚从低年级转入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材因时施教,不可一概灌输;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培养个人的教学魅力。
相对于之前的班级,初二3班可谓是年级里的“差班”。我们正好又听了一节数学课,可是与前一天的数学课相比,其中存在了不少问题。教学方法上,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几乎是自问自答,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课堂秩序上,秩序散乱:学生睡觉、自行谈笑、玩手机、听音乐私下走动等,而老师对这些现象不管不问;课程设计上缺乏逻辑性,课件制作不合理,存在无关干扰,课程目标含糊不明确;教师态度上,老师对学生不够负责,例行上课,与课堂无关人员进出,导致课堂中断;师生关系上,老师不够尊重学生,上课拿直尺直指学生,带有压迫感,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语言犀利,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一现象也让我对师德产生了思考: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应该公平对待。身为教师要时刻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敬业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学生的成长。
六、心得体会
1、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听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小学老师摒弃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利用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课堂中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首先,上课前精心组织教学,以精彩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看书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问题,注重学生看书的效果,强调学生对重要信息提取。再次,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解答,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进行解决。最后,对于重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的活跃,当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都能积极的投入,对于回答问题也是争先恐后,整个教学课堂朝气蓬勃。
3、老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的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配合完美,老师通过用眼神和动作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进行鼓励和引导,也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教学心情和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学会与学生在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从教魅力。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以亲切的态度替学生解惑;当学生有错时要有耐心地引导。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诲人不倦。
5、现实的课堂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相异甚大,教学实际并不是按着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那样可以按部就班。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七、见习总结
本次专业见习活动使我初步接触了中学教育的教学实际,增强了对中学教育授课知识的感性认识,对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获得了教师教学初步的实际知识;认识到中学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的运用技巧;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德育理论,提高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现状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化建设不断升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信息发布、产品推介等通过网页快速高效的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人员就业前景越来越好,就我国而言网络企业数量还不到整体企业的1/5,职业学校担负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解决教学中存的问题,不断提升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契合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未来方便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这是一门操作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学生们通过学习操作,运用软件完成一些设计作业,深层次挖掘可以发现,该课程实践性强,却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在课程教授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将更多的理论赋予实践,始终要学生们保持操作学习,只有如此,才能掌握要领。
一、计算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相对以往理论填鸭式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目前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开始普及,学生边操作边学习已经成为教学主流,尽管如此一些理论与实践的脱钩现象还是存在的,我们的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与未来从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体现,也是未来我们要攻克的难关,对于目前《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需提高。《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执教教师需要了解目前的市场变化与行业需求,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做到有计划的调整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更多更新的咨讯与学习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我们设计网页将来服务各行各业,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理的梳理各行业特点,可见我们的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高水平的教师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其次教学目标需要更清晰明确。目标是教学的落脚点,《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实践课,在上课之初我们就应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直接击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简而言之,强化对学生未来从业有用的教学部分,弱化辅助性的理论部分,将了解与掌握的部分直接明了的告诉学生。
再次应重视项目教学。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项目任务不是很重视,也没有监督每个同学完成,其实这是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学步骤分享学生们的项目任务,不断强化项目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同步,让学生在校园感受未来就业时的工作状态,有利于学生消化课堂重点的同时会有更多的创新部分被发掘,学生进步更快。
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探索
《网页设计与制作》旨在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其中涉及到Dreamweaver、potoshop、coredraw等软件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规划网站,设计版块等,加工信息、处理各类框架布局,最终完成一项项目任务。由于从业后学生们需要按照客户要求,对网页设计做出策划、制作等,因此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软件的使用的能力,还有沟通能力、搜集能力、协作能力等。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综合能力是计算机应用的综合能力,这就将我们的而教学改革落到了实处,极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轨的问题,高职学生在具备WINDOWS系统操作能力后,熟悉办公软件,专业方面熟练掌握Dreamweaver、potoshop、coredraw等软件,通过学习能够独立完成页面不同主题、内容、功能等项目任务。总而言之,《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就是要提升学生在数字媒体应用上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
三、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设计建议
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网页设计涉及的原理与技术相对较多,比如ASP/和HTML等,我们在一门课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课时做到将多种软件相互交织渗透,结合固有的知识点做一些不要的延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完整的网页少不了精美的图片,这就需要学生们熟练掌握potoshop,利用技术对一些不完整的画面做细节处理,结合coredraw可以对文字进行设计编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以一个完整的网页案例作为模板,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类软件丰富其中的细节和板块,提升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这里是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化,我们在做课堂教育时,提出一个完整网页设计案例,要学生们找到重点,将其中的画面、板块、构架等融入讲解,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出演示,一些特殊的知识点要重点作出强调,最后要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即设计一个网页出来,还要进行评分,与案例网页的对比,学生们有一定的参照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习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3.实现教学相长。教与学本身就是同步的,在体现实践性的部分,我们拥有的优越条件是,让学生们人手一机,独享一台计算机远比看大屏幕要强得多,学生们可以时刻保持与老师的思路同步,在操作上也可以做到随时遇到问题随时解决。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下载到更多有用的案例或可见,节省教师的时间,也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乐趣,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
4.设计实验环节。很多学生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且在实践操作方面也大大超过了我们的课程安排,这里我们需要对学生做摸底,做到提升兴趣激发更身层次的求知欲,我们要给学生们一些命题实验,比如做一个公益活动推广类网页等,让学生们分组完成,该项目可以为学生们的综合考核加分,通过项目试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开发能力、写作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5.改进考核方式。目前我们更注重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做考核时也要考虑这一点,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适应当下的教学,即任务作业、实践操作、理论考核等三方面评定,任务作业的比重可以有20%、实践操作60%、理论考核有20%,通过有重点的量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重视上机操作,尽量多的拿出作品,为自己的学习加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刻结合,不断缩短用人单位与所供人才之间的差距,通过我们不断对课程的改进和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已经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广泛激起了学生的而兴趣,且更多的学生愿意为作品倾注心血,未来通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更新、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教学相长、设计实验环节、改进考核方式等,相信我们的教学定会取得长足进步,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伟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2.
[2]仲静.告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
[3]喻会.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 篇7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
2.微课程基本特征
(1)教学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
(3)教学内容精选。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容量小,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
(6)服务学生学习。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
(二)微课程的组成
微课程构成要素:微视频、微教案、微反思、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其中微课程的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模型AD-DIE的基本内容
(1)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
(2)设计。包括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3)制作。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版权等)。
(4)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复习、课后总结。
(5)评价。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素
(1)选取教学内容。(2)确定教学目标。(3)分析学习对象。(4)制订教学策略。(5)选择录制方式。(6)微课资源制作。(7)撰写微课录制脚本。(8)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及同步录制)。(9)教学评价。
3.微课程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选题小而精。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价值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注重教学设计成效与策略。(1)规范:微课片头含有课程章节、微课名称、主讲人姓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以方便观摩与学习。(2)策略:为了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要明确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3)问题:微课程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提问的形式最好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思考。(4)活动: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传递为目标,要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
(3)微课程设计的通用原则。(1)值得学(有用)。(2)想去学(有趣有吸引力)。(3)容易学(易懂)。
(4)微课程设计的“四种观念”。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5)教师上好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1)切入课题要迅速。(2)讲授线索要清晰。(3)教师语言要得体。(4)课后小结要快捷。(5)PPT课件要专业。
(6)高质量微课要素及评价指标。(1)长度适中: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2)精心设计:精心设计上课脚本内容,讲解精练、路径合理、重点突出。(3)注重导演(内容处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4)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5)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6)技术要高:清晰而小巧。
二、微课程的分类与制作
(一)微课程的类型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
(1)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讲解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3)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4)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5)其他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2.按微课的主要教育价值来划分
(1)“传道型”微课。主要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2)“授业型”微课。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解惑型”微课。主要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二)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
1.拍摄式微课
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录屏式微课
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课堂的教学过程。
3.软件合成式微课
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混合式微课
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
(三)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
(1)字体要粗、醒目、看得清;背景用纯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
(2)讲解课程时,如遇字数过多,可用分批动画呈现或者明暗呈现。
(3)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头像等,都要删除。
(4)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讲解要同步。
(5)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IF条件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成绩来分等级,作为评选奖学金的参考依据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IF条件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
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IF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7、PPT软件。
2.过程简述
(1)选题。“IF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为教师启发教学。
(2)教案编写。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其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惑、解惑的作用,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3)课件制作。课件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必须带有反思。
(4)教学实施与拍摄。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录制。录制背景简洁,声音大小合理。要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会明显。
(5)后期制作。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三)微课的应用
在网络Web 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IF相关的函数,如sumif、countif等函数。另外,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IF相关函数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设置相关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又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精良的微课。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会进行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微课程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行动导向
《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课程是国际商务与货代、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在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课程教学按学科体系来设计教学内容, 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内在的逻辑, 它不是按照生产、工作的需要进行的, 这就导致学科的发展往往与生产、工作的开展有所脱节,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不高。笔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学习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
1.1 分析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为课程设计提供简洁、基本而又重要的信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中隐藏着该职业重要的“隐性知识”和技能, 它与课程学习目标确定有直接发关系。只有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及其工作过程后, 才可能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座谈会 (邀请的专家应为有能力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践专家”) 、下企业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和途径, 确定国际商务单证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具体的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重点回答两个问题:即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具体描述见表1。
1.2 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在实际外贸业务中, 单证种类繁多, 内容细致到每一份单证的每一栏应怎样填写都有规定和要求, 而单证工作的涉及面也很广, 涉及银行、海关、商检、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及其相关部门。这就使得学生除了掌握应有的制单技能外, 还应该具备良好沟通能力, 具备自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访谈, 设计相应表格或问卷对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就业企业进行岗位需求状况分析, 《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合职业能力含有很隐性能力和经验性成分, 很难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 即便有些能力可以用语言笼统表达, 也不可能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如“获得反思性的职业意识”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评价指标, 但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 没有直接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可以首先用一段文字 (常常是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要求) 说明课程的综合要求, 如果完成了这一任务, 就具备了所期望的隐情能力和经验。之后可以附之以一些具体的显性行为目标, 这些行为目标反映了每个学习情境的总体要求。《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见表2。
1.3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这里的“学习内容”指的是“工作与学习内容”, 内容包括: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与组织和对专业工作的要求3个方面。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学科体系的, 学生很难将那些与工作情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要想让学生获得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只有通过工作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确定“工作与学习内容”时, 这些内容的表述必须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 要将工作过程作为核心。确定的过程是将上述描述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比较, 使两者从两个方向逐渐靠近并取得协调结果, 其方法是在比较过程中当发现有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习目标的要求时, 对学习内容加以补充, 反之, 当学习目标无法覆盖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得出的全部学习内容时, 对学习目标进行修订完善。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的学习与工作内容描述见表3。
1.4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 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 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学习情境应当客观、全面反映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 因为学习情境首先应当是从职业工作实践中找出来的, 而不是完全主观“设计”出来的, 同时应结合考虑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经验等实际情况。
国际贸易业务有三个流程:一是交易前准备, 二是磋商与签约, 三是履约环节。在履约环节中, 单证工作贯穿于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从备货、报检到租船订舱、报关、装运都有相关的单证需要缮制, 涉及的单证种类很多, 不同的结算方式, 单证的要求也不一样。笔者在分析单证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 访谈企业实践专家, 在实践专家的帮助下, 结合所在院校学生、教学情况:学生多为高考落榜生, 学习能力较底, 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 学时有限等情况, 结合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要求, 选择任务为载体, 以信用证业务为切入点, 把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为以下11个学习情境: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发票和装箱单的制作、运输单据的制作、报检单的制作和申领、原产地证的制作与申领、报关单的制作、保险单据的制作与处理、其它附属单据的制作、汇票的制作、单据的审核、单据的交付和整理归档。在此基础上, 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 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并提出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业评价建议。具体见表4。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践
2.1 确定教学用的学习情境载体
为了方便组织教学, 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需确定教学用的学习情境载体, 教师应搜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素材, 筛选出适合教学用的任务, 将之进行“教学化”设计和描述,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紧迫感, 在设计中应充分吸收企业实践专家的意见, 结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办学条件。以“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学习情境为例, 具体的学习情境载体为:2009年2月15日, 广东金园进出口有限公司与阿联酋的SIK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全棉女式夹克出口的销售合同, 2009年2月25日, 广东金园进出口有限公司外贸单证员收到了广州市商业银行 (G U A N G Z H O U C I T Y C O M M E R C I A LBANK) 国际业务部的信用证通知函, 告知SIK贸易有限公司已经通过汇丰银行迪拜分行 (H S B C B A N K P L C, D U B A I) 开来信用证。现需根据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审核信用证, 并根据审核结果提出修改意见, 撰写修改函。在此基础上, 学生模拟业务员角色, 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一步一步完成任务。
2.2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而行动导向教学却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 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 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 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按照“资讯、计划 (决策) 、实施、检查、评估”这5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行动导向教学, 使得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达到“手、脑、心统一”。这样不仅仅可使学生通过“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 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 同时还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 从而培养其社会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教学, 要求教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在《国际商务单证与制作》课程中, 笔者主要运用了项目教学法。现以“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为例, 具体阐述其讲授过程。
第一环节——收集信息, 教师将前述“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学习情境的具体学习任务和有关背景资料下发给学生, 和学生共同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 确定工作任务 (阅读合同, 信用证, 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 找出问题条款, 根据问题条款, 提出修改意见, 并撰写改证函) , 提出任务要求, 适当讲解完成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 并提供资料的搜索途径。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搜集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环节——决策和计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收集的信息讨论制定“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计划, 教师巡回指导。各组完成计划后, 通过抽签的方法, 抽出三个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组制定的计划, 其它各级点评。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计划”, 在这里, 教师可运用案例法、大脑风暴法等进行引导和归纳。
第三环节——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计划完成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 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环节——检查, 学生检查审核与修改工作过程和结果, 提交任务完成成果。
第五环节——成果展示, 通过抽签的方式, 抽三个小组来汇报他们的信用证审核和修改情况, 其它小组点评, 最后教师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第六环节——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予与肯定和指出不足。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有学习的紧迫感, 能积极查找资料, 分工合作, 努力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不仅掌握了单证制作的技能, 还培养了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分析问题、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2.3 课程的考核
设计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职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 考核内容既包括职业专业技能, 也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职业素养等。其中过程性考核为50%, 终结性考核为50%;过程性考核把外经贸企业对单证岗位的考核标准引入本课程考核体系, 如出勤情况 (5%) 、工作态度 (1 5%) 、工作表现 (1 5%) 、工作质量 (6 0%) 、职业素养 (5%) 。过程性考核体现在每一学习情境的具体操作中;终结性考核为期末卷面考试。期末的终结性考核既有理论又有操作, 比例为6:4, 题目主要来自于国家单证员考试题库, 激发学生考取单证员资格证。
总之, 《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 在深入企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融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设计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才能更好地培养国际商务与货代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懂知识、精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3]吴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探索——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商业经济.2010.4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时少任务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 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上机, 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 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 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在时间安排方面, 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在先, 课程设计在后的串行方式, 这种方式要学生在较短 (通常36学时) 的时间内完成从系统调研、分析、设计到编程实现的所有工作, 同时还要编写出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 往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 难免降低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论理解、能力培养的作用。
2. 重心偏离, 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个基于应用的信息系统对于刚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 仅用30多个学时时间, 连具体的业务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 课程设计对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因此, 课程设计时间往往多数用于信息系统的细节开发与工具的熟悉, 注重“微观”技术细节, 而忽略系统“宏观”的构架, 造成重心偏离、本末倒置。
3. 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不足。
在人员组织方面, 一般有一人一题或3~5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两种形式, 一人一题方式存在时间过紧工作量大的问题;多人一题方式教师难以判断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个公正成绩, 由此造成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创新首先确定目标, 然后从课程选题, 任务安排, 设计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1. 精心选题。
对课程内容和设计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 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 对每一题目做出相应的描述, 并按题目类型进行分类, 整个教学过程和进度在教师的控制中, 并按以往经验估计学生会遇到问题, 提前做准备。
2. 收集整理成熟案例, 建立相应的资源库。
从教学过程、实际项目开发和网络资料中不断积累成熟案例的资料, 逐步形成案例库。在每届学生进行完课程设计后, 都及时进行整理, 把合适的案例加入案例库中。
3. 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选题。
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MIS课程设计, 改变一人一题的做法, 采取“项目小组”的形式, 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规模让学生自由组合, 由教师确认。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 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 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 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 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 起辅助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 各小组制订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 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 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 (甘特图) 进行实施: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 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 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 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 设计过程中, 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 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 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 系统实现时, 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 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 各模块设计完毕后, 分别进行调试, 通过后, 全体再进行系统联凋, 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 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 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 分头负责, 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 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 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来看, 这种组织形式, 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 (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 , 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 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这门课, 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 也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 以适应实际需要。
4.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指导, 做到全程、多方位, 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设计过程控制,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 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 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 还必须加强监控, 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 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 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事先做到具体明确, 一方面“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 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 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 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还是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 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 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改革。
根据课程设计特点, 考核方式宜以过程考核为主, 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三部分:设计文档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团队评价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分为两次, 第一次答辩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形成共识的系统方案、前期分析、设计和部分公共文档。后一次答辩针对学生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所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 要求进行系统演示。一般采用从小组成员中现场随机抽学生的方式, 以检查每位同学对题目总体掌握情况和个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团队评价可以体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 主要由小组组长评价和责任教师评价组成。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 (40%) +报告成绩 (30%) +平时成绩 (30%) 。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创新改革后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效果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生通过实践对复杂、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理解得更深, 结合的更好;在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强, 通过答辩, 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 学生的独立、务实、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勤奋肯干、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锻炼。该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实践与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建立设计资源库, 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小型系统, 采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组织方式和以答辩形式进行成绩评定的考核方式。实施结果表明, 此方案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纪贤标, 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9 (1) :83-86.
[3]邓晓红, 赵锦锴.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6) :107-109.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在专业建设的成效, 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参照职业岗位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岗位 (群) 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 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技术,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构建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教材和教学课件, 成为重中之重。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几年以来,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门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围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和创新, 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课内外一体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特色。下面就从课程到课程设计谈一下课程设计开发思路。
一、课程及其作用
1、什么是课程
(1) 中外学者对课程的理解
课程一词, 据有关的辞书和有的研究者考证, 始见于唐宋间。唐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弈弈寝庙, 君子作之”句作疏, 说:“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 乃得依法制。”我们把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 称为课程 (curriculum) 。根据这一理解, 在课程这一方案或计划中, 核心的问题是“学习”:课程的目标就是方案中所确定的学习目标, 课程的内容就是方案中所择定的学习内容, 课程的组织就是方案中所设计的学习方式。
姜大源:课程, 一般被定义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的进程。对课程的这一理解, 是符合课程Curriculum (斯宾塞spencer) 一词的拉丁文词源——currere的本义的。currere的名词形式是“跑道”, 重点是“道”;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奔跑”, 重点是“跑”。基于此, 名词意义的课程表明:应重视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和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设计适宜的教学途径, 而动词意义的课程则昭示:应重视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和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在实现目标的教学途径上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反思并升华的过程。
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 课程更应该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诸多要素之整合, 例如, 是对知识与经验、结果与过程、理论与实践、文化与价值等, 在目标、内容、范畴、领域、层次与功能等多个时空的积分。因此,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
(2) 新时期下课程的内涵的发展
新时期下课程自身的含义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这种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同时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所应具备的课程观念: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经验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排斥源于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 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 使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共同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会话情境,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从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没有课程做基础, 教育将是纸上谈兵;课程设计的好不好, 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育质量。特别是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更需要优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可以没有教材, 甚至没有专业, 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3、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其中, 课程建设是核心。而按照市场需求, 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 从企业中来, 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 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 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 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 (群) 进行筛选和归纳, 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 (群) , 再对典型岗位 (群) 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 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 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 构成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双百”论坛中, 高教司张学尧司长也说专业建设中基础课程教学要成系统, 基础课在高职学习中占多大比例, 哪些课程比较适合等问题, 都要根据各校的特点和特色确定。
二、课程设计及其作用
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 良好的课程设计是形成优秀课程的保证, 也是“捷径”。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 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其中, 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 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三、新时期下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戴氏弘教授提出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三原则, 即突出课程能力的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他说, 高职学生的目标不应当首先是传授知识, 而应把能力放在首位。能力只能是靠训练获得提高, 载体就是项目和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就是培养能力。因此, 公共基础课程设计更需遵循以下原则:
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能力培养, 体现“实用为主、应用为的”的原则。
2、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 体现“必需、够用”。
3、学生主体的原则。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整体设计, 是一种宏观操控、微观操作的设计活动。它包括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的整体目标、模块化内容和主要能力训练项目等。课程的基本信息包含有课程类型、授课专业及学时等, 它要求我们对课程的性质进行思考, 并以该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特点为出发点, 将教学所需的内容在相应的课时中按计划完成。课程的整体目标具体细化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品质目标。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追求达到一定的效果 (即目的) , 而目标是要达到某种效果的量化指标。只有指标明确, 教学才有具体可感的方向。当一个专业依据“职业人”培养方案确定开设某门课程后,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定要思考该门课程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哪种 (些) 能力, 学生要获得这种 (些) 能力又需要哪些知识支撑, 主要能力训练项目, 可看作为模块化内容和课程整体目标中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些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都是基于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
单元教学设计, 通俗地理解, 就是对一次课进行设计。它包括单元的基本信息、单元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流程及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设计及作业的布置等七个方面。单元的基本信息中包含了单元标题及其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实际上是对本节课的内容重要性的一种定位, 使教学的主次轻重更加明晰。单元教学目标即是本课程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的量化指标。它又分为单元能力目标、单元知识目标和单元品质目标, 既体现了单元的特殊性, 又与课程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学情分析中包括授课班级基本情况、学生学习习惯分析、本课程以往学习情况、学习困难学生情况分析及帮助办法, 这部分的内容看似平常、容易, 而实际上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本单元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 “学情”可理解为既包含“学生情况”又包含“教学情况”, 其中“学生情况”包含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教学情况”包含以往的教学状态、效果及经验等。只有对学情进行分析, 才可能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单元计划, 才能使单元的重难点更加客观、真实, 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教学方法、手段也能更加奏效。如果说单元的基本信息、单元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是在理论层面指导教学, 那么教学流程及方法设计则是在具体实践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的、立体的指导。
例: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课程性质
将本门课程置于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来思考, 用简练语言明确该门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并对课程的作用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2、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3、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二、设计思路
在本部分概要说明本门课程在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思路, 仅谈思路, 具体内容在后面的内容中将涉及。
1、课程设计的依据, 如课程目标与学生现有基础的差距及消除这种差距所采取的措施依据;
2、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 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3、课程 (学习情境/单元模块) 编排的思路;
4、实施设计的思路;
5、课程资源和考核评价的思路。
三、课程设计
(一)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基本分为知识目标 (主要指技能性知识) 、能力目标、态度目标三个部分。要特别突出能力目标, 具体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用具体、可检测的语言分项说明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 建议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如“能熟悉操作压片机”。
(二) 课程内容设计
本部分内容鼓励创新, 仅作基本内容要求, 具体的形式 (文字、表格或图形)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可以是基于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设计, 也可以是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项目化设计。
(三) 实施设计
针对学习情境、项目和模块, 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形式、实训条件和提交成果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四、课程资源设计
(一) 教学团队, 具体说明该门课程教学团队的构成 (包括专兼职教师) 及分工。如是企业兼职教师, 注明其单位。
(二) 教学资料及相关资源。明确给出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相关资源, 包括教材、学材、参考资料等。
五、考核评价设计
给出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考核标准/目标、考核方法, 应取得的证书名称及等级等。具体说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要求操作性强。
注意:
1、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突出企业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
3、体现各门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
4、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全程化、自主化, 注重笔试与操作性考核相结合, 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六、单元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 学习情境/单元模块/项目名称
用“工作对象+动作+补充”的形式概括名称。
(二) 学习情境/单元模块/项目描述
通过该学习情境/单元模块/项目应完成什么工作, 过程是怎样的?在整个工作任务中的地位、与其他学习情境的联系、难易程度、综合性和开放性情况。
(三) 子情境内容描述
通过子情境应完成什么学习内容, 按照教学安排的顺序分项排列。
五、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设计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课程与教学设计 篇12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独立学院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建立课程体系, 因此认准核心能力是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对各专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在其他数学专家积极参与下, 结合全国及天津的数学现状与趋势, 确定高等数学的核心能力是基本理论的认知能力, 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从数学课程设置上,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基本理论、应用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对应用能力的教学, 我们拟采用训练题库教学, 以便加强各种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 实验能力教学, 我们拟采用上机实验编程, 上机操作, 借助计算机快速达到对各种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基本理论教学也以此为参照。
(一) 教学内容的确定:
(1) 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紧密衔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充分注意到独立学院教育和一、二本学生的差距, 对教学内容中的初数知识作了增减, 体现出高数与初数知识的紧密衔接的特点。例如补充初数中的极坐标等知识, 为学生较顺利学习高数知识打下基础; (2) 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与实际相联系。数学历来有“抽象”的名声, 刚入学的一、二本大学生学习高数知识一般需要一段适应过程, 而对独立学院的新生来说, 更需要一段不短的适应过程, 为缩短这一过程, 我们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量按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即:“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来安排内容, 做到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 引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时, 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下, 尽量用实际知识来解释这些概念和定理, 力求抽象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 理解好此概念, 才能领会微积分的实质, 为了清楚地阐述这一概念, 我们与实际相联系, 有直观的几何图形给以说明, 淡化函数极限的定义等。对微分学中值定理, 我们联系几何、物理问题说明其意义, 同时对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进行严格证明, 这样既加深学生对定理背景的理解也可适度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 (3) 高等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高等数学的应用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选择了较多物理、几何上的例题和习题, 从而让学生建立起微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普物、专业课打下基础; (4) 教学内容与拓宽知识相结合, 适应不同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 但适当地增加一些选学或考研或竞赛内容, 有利于实施弹性模式教学。
(二) 课程体系的调整:
在课程内容体系方面, 我们采用了必修和选修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数的教学也不例外。根据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原则,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模式, 其思路如下:把高等数学课程分为必修模块 (即基础模块) 和选修模块 (即应用、提高模块) 。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 是高数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 教师精讲细讲, 使学生彻底弄懂。通过最基本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 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模块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应用部分的内容设定是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确定,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他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 所有内容都体现一个“用”字。提高部分的内容设定是为准备深造或所学专业对数学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来确定的。可通过选修课或考研辅导班或数学竞赛班的形式来完成。我们对目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从生源状况、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我院各专业教学的需要, 在课程体系上, 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 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在内容深度上, 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尽量淡化严密的理论证明, 减少枯燥的数学符号, 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 加强数学思想的启迪和数学思维的训练。力争做到降低重心, 加强基础, 降低起点, 更新内容。使高等数学在课程体系上更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要求。
(三) 教学方法的改变:
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中的必修基础课, 结合本课程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我们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进行了其它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课件, 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课件, 使学生对抽象概念有了更直观地了解, 使学习的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考试模式的改革:考试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手段, 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 在考试模式的改革中我们采取了“教考分离”的考试形式:“教考分离”的目的是突出导向性:“教考分离”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和投入。 (1)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考分离”主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学习气氛淡薄的现状; (2)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教考分离”就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教考分离”实施细则。 (1) 试卷拟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高等数学》每学期学习六章内容, 每两章作为一个单元, 共三单元内容, 同头课教师每两位出一个单元试题, 并附答案, 在此基础上由基础部主任随机组合两套 (各分为A、B卷) 试卷作为期末试卷。 (2) 阅卷:考后试卷密封, 有数学组组长组织所有教师集中流水阅卷, 严格按标准答案执行。 (3) 试卷分析:阅卷后各任课教师对所任班机的考试情况进行试卷分析, 提出以后改进措施, 以利于今后的教学。事实证明, 近两年实施的“教考分离”的考试形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使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重视了。
二、研究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 坚持以基本素质培养和理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强调理论教学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旨, 为解决后继课的知识打下基础为主要目标。
三、研究的结果
辅导教材。我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编写的《高等数学解题指导》及同步训练与教材融为一体, 便于滚动复习。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我们编写《高等数学解题指导》一书, 每章都设知识要点及主要公式, 解题指南、阶梯训练A、B等, 每类题后都简要说明了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滚动复习有关知识, 练习题A主要是复习该章的基本题, 练习题B的难度一般不大。全面复习整章之后, 配有考研题材进行自我检查是十分有益的。故《高等数学解题指导》一书具有一定的价值, 可读性较强。借鉴母体学院的特点, 我中环学院高等数学每节配有《高等数学同步训练》, 以便对基础知识消化吸收, 使高等数学教学更加规范。数学实验尝试, 鉴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软件的日臻完善, 为促进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尝试高等数学的教学与计算机功能的结合, 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利用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数学建模的培训;或把数学实验应用到教程中去。
四、研究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音乐课程与教学07-23
数学课程与教学08-04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08-31
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06-19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论文08-11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09-28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08-02
课程与教学论个人反思08-26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2011年修订版,2012年使用)07-04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