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通用7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篇1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向中学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的成长经历与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探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知能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宏观设计 高师微格课程效能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1)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篇2
过去, 我们习惯于把新闻分为时政新闻、法制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科教新闻、财经新闻等等, 而且一般编辑部也以此来设相应的采访部门。不难发现, 每个类别都对应着一个政府部门或行业, 记者们主要依靠这些部门或行业来获得新闻资源, 并以这些行业或部门的口径发布新闻, 计划体制时代的痕迹非常明显, 新闻与宣传的界限相对模糊。
不能否认政府渠道新闻的重要性, 就像不能否认政府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一样, 不管过去还是将来, 这类信息的权威性和宏观指导性,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 不管一种重要性重要到什么程度, 都不等同于唯一性。显然, 政府信息不应该是新闻的唯一渠道, 各地的生活类媒体已在实践中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渠道——民间渠道、社会渠道, 即: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的特色
1. 选题具体化
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比较杂, 奇闻异事、刑事案件等都可以是民生新闻的选题, 这使得民生新闻节目在观看时会显得“杂乱无章”, 而在进行选题时, 减少了选题内容的种类, 将选题具体化, 以受众身边急需关注的事情为主要选题。民生新闻的受众以城镇居民为主, 这类受众极为关心身边的生活, 对于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格外注意, 因此, 民生新闻要将受众主要关心的问题作为选题。尽管新闻选题的范围缩小了, 但是民生新闻的社会效益却得到了大提高, 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也得以扩大。
2. 内容重服务
民生新闻的重点在于“服务”, 因此在选择新闻内容时就要将“服务”的要求贯彻到底。所谓“服务”, 就是将受众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利用媒体的力量为其解决, 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共同利益圈。与原有民生新闻相比, 不再是只注重将事件曝光, 而是为受众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做到了与受众同利益, 受到了受众的喜爱。
3. 要素多元化
民生新闻的两大主要要素依然是主持人及记者, 不过主持人与记者所担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不再只是主持人和记者。现在, 很多的民生新闻节目都重点打造主持人, 比如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当中, 主持人也已不再是单纯的荧幕上的主持人, 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去到新闻现场了解民情, 或去到活动现场与群众接触, 全力帮助有需到的群众。其次是民生新闻的记者团, 同样也要帮忙出力。除了主持人与记者这两大主要要素, 在有些民生新闻中还加入了律师团、调解团等新的要素, 使民生新闻要素呈现出多元化。
4. 形式双重化
传统的民生新闻所起的作用是监督作用, 以第三方的视角来对事件进行叙述, 而现代民生新闻改变了第三方的角色, 变为中间人, 参与到事件当中。当记者在采访新闻时, 并没有袖手旁观, 而是帮助求助者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选题策略
1. 选题策划工作
民生新闻侧重于解决问题, 因此在进行选题时, 首先要辨别题材是否具有故事性, 其次对于有故事性的选题要充分的挖掘更深层次的故事。在选择题材时, 要坚持五项原则:一是要有选择地对个体进行帮忙;二是对待贫困, 不能单一地提供物质帮助, 而是更要想法子寻求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三是了解群众的关注点, 通过个体了解群体, 从而帮助整个群体;四是在提供帮助时要掌握好尺度, 不能违背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五是要坚持帮忙到最后。选题完成之后, 进行策划时要注重转向“大民生”。
2. 注重细节性的内容
民生新闻最重要的就是内容, 因此, 为了打造出精品民生新闻, 就需要格外注重细节性的内容。在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 要充分地挖掘新闻对象的感人事件, 从而有效地体现出主题;当国家颁布重大政策时, 要及时地解读政策, 并找出其中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加大节目的评论引导, 让受众在观看节目时能受到一些启迪;充分利用受众, 将受众变为节目的信息眼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并完善群众参与讨论平台。比如通过微博和微信网络平台, 让更多群众有了一个说话的平台。老百姓事无巨细, 只要有意见, 有声音, 甚至是节日祝福, 就可以籍此平台说出来, 大大丰富了内容, 也深受大家喜爱。
3. 形式新颖多变
在报道节目时, 除了常规的叙述形式外, 还可以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创新节目的表现形式, 比如讲故事的形式。同时, 如果是直播类新闻节目形态, 可以将民生新闻与微博、微信等实时互动平台相连接, 使节目的传播空间得到有效拓宽。另外, 还可以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来报道民生新闻, 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4. 扩大社会影响力
品牌建设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品牌活动。民生新闻节目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 以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使群众逐渐熟知该服务类民生新闻节目, 从而有效地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打造品牌过程当中, 联合社区居委、义工联、妇联等相关部门以及众多商家, 持续举办活动, 组织义演, 为困难群众做好事, 并现场接受群众报料, 为群众跑腿办事。并且, 还与当地慈善机构合作, 为部分有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支持, 观众也可以通过该基金账号为指定特困人员提供资助。同时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需要指出的是, 民生栏目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不能是一时兴起, 而是要长期坚持, 争取每年都能根据市场的需求, 举办相应的社会公益活动, 而且活动结束后, 还要继续跟踪报道活动中帮助的群众的情况, 以保持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及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结论
所谓热线新闻, 就是媒体通过面向社会的新闻热线获得信息, 然后采写和刊登的新闻。不同的渠道决定着不同的特质, 热线新闻明显具有民本特质, 它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并代表民众的利益诉求, 从而使媒体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 民生新闻节目站在群众的视角, 报道群众所关心的内容, 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很好地体现出了民生新闻节目人文关怀的本质。
民生新闻节目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充分结合节目本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民生新闻报道之路, 推动着民生新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民生新闻报道, 不是新闻的传统项目, 但在转型时期, 许多新闻媒体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猫还没长大, 狗拿耗子也在情理之中。这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 用自己的爱心、热心、关心去做就是了。做得越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炜.初探帮忙类电视节目发展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 2012, (09) :108-110
[2]关德洪.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J].新闻知识, 2013, (01) :107-109-8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篇3
关键词:音乐论文 选题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27-02
选定一个音乐论文题目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是音乐论文的选题,作为一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对音乐研究不深的艺术工作者,想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加以研究是一件比较困难事情。选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兴趣随意选题,因为选题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学问,依靠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很难准确完成选题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选题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了解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科学的选择和确立我们的毕业论文题目。
一、选题的原则
(一)适合性原则
音乐论文选题的适合性主要是指选择的论文题目一定要适合作者本人,它包括选题的范围,选题的难易程度两个方面。
选题的范围要适合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选题一般应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进行选题,或者在自己研究领域范围内进行选题。这样我们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就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有专业知识作为我们的研究基础,我们的研究就能得到顺利的开展,这样到我们才能达预期的研究目标。如果我们的选题不在我们的专业范围之内,就等于自己到一个无知的领域去开垦,这种事倍功半做法不仅消耗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很难完成研究任务和实现研究目标。面对这样的局面,研究者很容易失去继续研究的信心和兴趣,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也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音乐论文的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来进行选题,正确把握选题的范围,比如,声乐方向学生的可以从发声,气息、共鸣、声部划分、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钢琴方向可以从触键,放松、钢琴作品演奏分析等角度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驾驭论文的撰写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运用我们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来分析、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某一基本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选题的难易程度要因人因地而宜。因人而宜,就是根据每个论文撰写者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撰写论文要达到的研究深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撰写论文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科生毕业是应具有初步的音乐研究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音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学士论文研究程度不要过分追求高和深,可以抓住某个知识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亦可以重复他人研究过的科研成果,但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基本知识叙述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我们讲的他们应具有的初步的音乐研究能力。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学士学位论文又有区别。这是由各个学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选题还要因地而宜,就是论文撰写者所在的学校和地域能为其撰写论文所提供的最大帮助。根据其拥有的文献质料、仪器设备、经费、导师等条件来确定选题的方向和难易程度,如果想写《论美国爵士音乐的发展现状》,如果图书馆没有相关专业资料,网络也查阅不到可以说明问题的信息和检索,再加上自己对爵士音乐只是比较喜欢,也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那么这篇论文要想完成难度就比较大,所以要根据可能拥有的资源来选题。没有有力的材料支撑,论文撰写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二)集中性原则
选题要注意题目涉及面的大小。撰写论文不是写书,二者是有区别的,论文题目涉及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太大,面面不可能俱到,研究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所以,选题宜小题大做,越小越好。比如下面一系列论文题目,《论声乐》、《论声乐的气息》、《论声乐气息的训练》、《论声乐气息的训练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关于声乐专业的论题,它是根据范围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作为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我们最好选择最后一个题目,最大也不应也不超过倒数第二级题目,刚刚涉足撰写论文的作者往往易犯“大题小做”的毛病,曾经有一个学生开题报告时选择了《论莫扎特音乐的艺术表现》一题。莫扎特的作品种类繁多,每个种类的艺术表现都能写上几万字,每首作品的艺术表现都是一篇论文,这位同学想用几千字就想把《论莫扎特音乐的艺术表现》这一题目研究的清清楚楚,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把每个体裁的作品蜻蜓点水般的轻描淡写。这样大的题目论点太分散,每个分论点的下面又有分论点,每个论点都不可能深入研究,这样肤浅的研究没有价值和意义可言,所以我们在选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提炼中心点,尽量避免大题小作的现象出现。比如下面的几个选题就比较好,《浅谈钢琴的断奏应注意的问题》、《论歌唱情感的培养》、《浅谈闭口音的咬字方法》、《论自弹自唱课程开设的意义》等。这样的选题论点比较集中,有针对性,研究容易深入。这样的题目,如果写上一万,还是要花一番功夫进行研究的。撰写论文的结果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撰写论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理而努力工作、为探索事物的本质我们对其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研究,努力使该学科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选题要注意集中性这一原则,高校在设计毕业论文格式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以免给学生造成选题上的误导。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社会发展就要靠创新来推动,音乐也是一样,它是在音乐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创新是一篇音乐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志,创新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填补了音乐学科研究领域的某项空白,在该领域研究史上前无古人,这种创新对本科毕业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也不是绝对。一方面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发现其不足加以补充使之更为圆满。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多开发音乐领域未研究的处女地,但是作为一个音乐专业毕业生学生,因为我们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丰富,我们的研究能力还和水平还不够高。所有,我们最好把创新点放在自己的专业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提炼。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即使选择别人研究过的课题,我么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简单拼凑。要自己多思考,多研究,提炼自己的艺术思想。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有创新,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选题的方法
选题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借鉴选题和自主选题两种。根据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及研究能力的不同选题方法因人而宜。
(一)借鉴选题
借鉴选题是借鉴别人的题目来确定自己的题目。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广泛地分析、研究成功的题目,选择与自己相同专业、相同研究方向的题目,通过质料查阅了解他人的研究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分析该课题是否还存在继续研究的价值,从而确立自己的论文研究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在写作时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自己的主观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容和别人重复率较高,没有较深的研究基础很难发现实质性的问题,研究不好深入。所以,在借鉴选题之前要广泛的占有质料,在此基础上发现可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借鉴选题有比较适合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还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可能标新立异。教师推荐题目也是我们借鉴选题主要来源,因为教师推荐题目是根据大学生实际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来提供的。所以借鉴教师推荐题目是大学生确定论文题目的首选。作为资深的艺术工作者,特别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完全可以自拟研究课题题目。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二)自拟题目
自拟题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主观的设定论文题目的一种选题方法。不受任何人限制,这种主观设定的题目也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假设的。他可能是自己的专业范围以内的,也可能是自己专业以外的内容,他可能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理论质料,也可能身无分文,只凭一时兴趣。它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自己的研究内容是否是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新意,有没有创新,不然自己的研究就会失去研究价值。自拟题目时不能盲目、随便。要在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确立题目,尽量不要脱离自己的专业,还要考虑题目撰写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专业领域以外的课题还要了解论文研究的条件是否具备,这些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给论文撰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选题方法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的主观性比较强,根据大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很难把握其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全面性,研究深度很难超越现有的研究水平,即使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一定理想。所以,学生在自拟题目之前,一定要和论文指导教师就该题目进行认真的探讨,必要时还要请教相关专家进行必要的分析指导。如果学生有大量的研究时间或前期已有了研究基础,这种的选题方法还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因为这样的选题方法可以充分调动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它是事物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特别是交叉专业的研究。如《论玉溪花灯的传承与研究》、《论陕北名歌的演唱特点》、《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等。
音乐论文的选题是论文撰写工作的前提条件,正确合理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选题工作,科学分析研究选题客观和主观条件,争取科学合理选择论文题目。通过论文的选题培养我们严谨的研究态度,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科学艺术研究习惯,为以后的艺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2]李虻、姚兰著.《音乐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版.
[3]陈建新著.《大学写作》[M].江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动
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 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
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理想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农业经济与管理》课程论文选题 篇5
1、以农业史视角,论述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2、基于市场调研,探讨某一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
3、结合安徽实践,阐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以具体涉农企业为案例,阐述经营决策的原则与程序
5、结合区(县)域经济,论述乡村产业兴旺路径
6、基于村庄调查,探寻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机制)路径
要求:
1、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习水平。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篇6
市坪乡中心小学 李毅
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晨诵课程的教学与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见谅。
晨诵,是让孩子拥抱晨曦,相约黎明,用优美的诗歌,师生美妙的诵读,开启一天快乐的学习之旅。晨诵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晨诵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让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因此,晨诵的关键在于“诵”。如何指导学生“诵”是实施晨诵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对此向老师们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课程模式,开屏良好习惯。
1、利用《日有所诵》,引导学生诵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亲近母语在徐冬梅老师的带领下,编写了一本专用于晨诵的书《日有所诵》。《日有所诵》,顾名思义,就是看看诵读,日不间断,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2015年9月,我校成为亲近母语•春桃•伙伴计划实验学校,我班成为实验班级,从而每位同学一本《日有所诵》。从此,我每天带领孩子们畅游在诗歌中,从《需要什么》到《瞌睡虫》,从《大风歌》到《易水寒》,从泰戈尔的《飞鸟集》到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让看陶醉,让人激动。
2017年3月起,我将晨圈运动(与黎明共舞)溶入晨诵中,每天早晨,孩子们来到学校,就与我一起绕操场奔跑、然后做晨圈运动,最后才到教室,大家一起诵读《日有所诵》,每天一首,连续不断。
这个活动,需要老师们不断的坚持,上学期,因为我的原因,孩子们一下子懒惰下来了。
2、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中带随名师晨诵。
2015年沪江开通了CC Talk软件,宣告互联网+阅读时代的到来,先后新教育优秀实践者时朝莉老师开办了“彩虹花和阅会”、曹亚男老师开办了“卿云工作室”,六和公益开办了“绘本阅读教学(讲故事)”等等,影响着全国各地孩子们的阅读。
每天,我们可以利用“班班通”,打开以往老师们的课程,让孩子们在网络中参与晨诵。
3、可以给孩子们上晨诵课,就像今天早上我上的那节课一样,教给孩子们晨读的方法。
4、如果什么条件都不具备,那请你为孩子们摘抄诗歌,做到每日一诗,让孩子的人生充满诗意。
二、晨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正所谓,教无定法。一切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积累优美语言,陶冶师生情操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下面我就以《日有所诵》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浅见。
《日有所诵》共六册,每册分上下两卷,每卷十六个单元,每单元五遍文段。从内容上看,一二年级主要以童谣、童诗为主,三四年级主要以现代诗、古诗为主,溶入现代哲理诗,如《飞鸟集》《新月集》。五六年级主要以古代诗词歌赋等经典为主,给人以无限的陶冶。
在诵读中,每一种体裁的文本的方法又有所不同,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看看:
1、童谣
【数学歌】(手指游戏)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野牵牛】(快板)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答!嘀嘀答!
2、晨读对韵 晨读对韵(一)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3、现代诗 【作业机】
作业机,哦,作业机,世界上最完美的机器。
只要把作业放进去,再投进一角硬币,按下按钮,等上十秒,你的作业就会出来,又干净,又整齐。
来看看—— “9+4=?” 答案是“3”。3?
哦,我的天!
看来它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
4、散文诗 《飞鸟集》精选 【印度】 泰戈尔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5、古诗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秋思】 【唐】张籍
洛阳万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古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孟子】精选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三、小结
老师们,就让我们用《日有所诵》的主编薛瑞平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吧: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 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篇7
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2、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
4、教学策略的特征:(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通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的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
5、教学: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
6、教学设计: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7、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1)、教学模式:指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是导向结果的一步步程序。(2)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具体、更详细、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这也反映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8、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协调一致活动。(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途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包含组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概念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1、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
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形成(解决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4、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1)目标是一种预期的结果。(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3)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A、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B、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 C、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4)课程目标归结为: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整体性、累积性、双部性、灵活性、共振性、开放性。
6、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1)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2)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3)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5)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都总是支配着行为层面上的表现。
2、教育系统的改革会面临四个方面的障碍:物质的障碍、行政管理的障碍、哲学的障碍、心理的障碍。
3、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一种教育观念,是对课程的理性化人认识。
(2)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A、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B、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针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二设计的。从宏观角度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模式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C、从我国新课程推进的实际情况调查看,教师对新课程的不理解、陈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固有职业活动等,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巨大阻力。
(3)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A、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它既是一种现实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价值追求;既有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又常表现为与实践直接联系的社会心理形态。B、教育观念在教师界定行为、组织知识&信息过程中扮演者关键角色,对教师的觉知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观念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
(4)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A20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给我们的启示: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更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思改,B什么是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2)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3)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学校教学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呢?(学校)是教育改革和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室)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与教学策略之中?
(1)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A、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B、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中学,用中学;D、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2)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变化;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3)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 A、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拓宽课程内容领域、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B、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
首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引导学
生转变学习方式; C、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D、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E、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2、做好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全面地认知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材料信息、结构信息、方法信息)。
3、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包括:(1)、课程内容的预热化:做法包括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到新知;指导学生自学,提供预习线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2)、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让课程回归人的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把握所要学的知识,这本质上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新学知识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教材中的定论式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设为若干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连接起来,使学生在逐一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尝试,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种是教师提供一些蕴含实际问题的、与当前学校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任务情景”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性学习。
(4)课程内容的操作化:就是将那些能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织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
(5)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实质是对知识加以系统组织,凸现其内在结构。这样做,要求我们能“见树又见林”,教学是做到“瞻前顾后”与“左顾右盼”,做好知识间的关照与贯通,尽可能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五章 课程内容的情景性设计
1、教育情景: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要素构成的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2、我们怎样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景性设计呢?(1)富集课程资源: A、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B、课程资源:就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要素来源和实施条件。C、在课程内容的情景化设计中,教师要将丰富的课程资源汇聚起来,作为教学情景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整合到教学活动中。
(2)获取替代经验:人类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可以通过“替代经验”的获得去理解和积累,其途径有:借图画想象、借音乐想象、借影视想象等。
(3)促使感同身受:有时,最真实的实情实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惊喜,平添几分乐趣,这就需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中突发灵感,抓着可能转瞬即逝的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触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4)提供学习诱因:主要实通过对教学情景中“刺激物”的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之变成学习的兴趣和要求。
(5)运用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假象构造一个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一种角色,学生就能整合自己的经验,运用自身独特的理解,充分驰骋想象。这样做,既让学生舒张了自己的表现欲,激发了智慧潜能,同时也让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愉悦的气氛。
第六章 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
1、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达成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倚重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
2、教学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现象来自三个源点:(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3、教材内容中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隐形情感因素、悟性情感要素、中性情感因素)
4、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一般采用那些策略? A、展示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倾向。教学中,如果能展示课程内容的这些情感因素,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尚理想的向往,就可唤起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超越自我。
B、发掘情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未能直接表述和倾诉出来,只是潜在字里行间,隐匿于事件、实例、数字和道理的背后,我们应该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全面实现情感态度目标。如历史课,教师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片断和运用文字语言讲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C、诱导情感: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未明示,而是深蕴于一种情绪的表现或审美的趣味之中这就需要教
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在教师的情感倾向和认知评价的启示下,让学生收到情感的熏陶。
D、赋予情感:有的课本内容本身并部蕴涵什么特别的情感因素,但只要将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东西设法与该内容联系,便能把学生对事物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中,以此引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
E、调节情感: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时,要注意情感调节和效果整合,时愉悦、好奇、兴奋、焦虑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以充分发挥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作用。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活动教学的要求。
2、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看,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4、课程内容的展开包括:(实践活动、符号活动、综合活动),这三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5、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有哪些方式?
A、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有时需要超越空间意义上的课堂,使实践作业有一个更为合适的场所,使学习能在一种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也让知识内容在一种动态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参与中有效地成为主体经验的一部分。
B、在参与中学习: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卷入”到自主获取知识的“陷阱”中,变教师操纵式的授予知识为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C、综合学习:这里的“综合学习”主要指“学科综合学习”。综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探索研究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D探究研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需一定的课程载体,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切科目的学习都必须贯穿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索研究。
E、课程整合:指学校层面上实施“综合课程”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综合。
第八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
2、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系统:(1)、学习的心理动力结构的深层核心是(学习的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从事活动)的内驱力。(3)、现代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答案共5点,见课本第104页)(4)、一个完整的动机概念包括:(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3、目标策略: 1)、学习目的是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测。学习目的性应当具体化为学习目标,才能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具有激发力。
(2)、教学或学习目标的心理意义在于: 体现教学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调节心理能量配置,提高心理激活水平;产生正确的认知方向,保证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策略的构成部分,启迪学生学会学习。
(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呢?
A、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有相对概括的意义;
B、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通过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阶而上,这一策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显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合理的、能一步步走向目标的阶梯,使每前进一步都给人带来一种鼓舞的力量,同时,学习经验也在积累者,而且登攀的基础由此奠定,这样,就一步步地追上来了。
C、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在管理学中,目标分解意味着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也意味着统一的、泛化的目标,转化为自主的、实践着的目标。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同时也是对学生选择行为方式的一种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目标转化为一件件可实际操作的行为,目标的功能也就现实化了,目标的激发力也就融入行为中。
D、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从目标对心理活动的激发作用看,学生的“结果预期”是一种很强的“诱惑”它能推动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冲动,唤起学习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诱导出能“跳一跳摘下桃子”的预期,即不太难,也并非唾手可得的毫
无挑战性的目标。
4、成就策略(1)、学生的成就动机:与(父母的期望与要求、学生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的参照包括集体的经验和观察到他人的经验)有关。
(2)、运用“成就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A、创造成功机会:成功带来的兴奋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其激励作用会影响他们的一生。B、学会赏识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位孩子当作天才来欣赏”。要知道,新苗的成长应当用热忱的赞美去浇灌,而不能以冷漠的非议去扼杀。C、利用优势转移:学生的现实表现总是“优点”与“问题”同时存在于一身,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激起他们“自我”的力量去重新建构人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策略。我们要辨证地分析学生的“长”与“短”,唤起他们“扬长补短”的内在要求,在环境力量的支持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前进。D、提供替代经验:我们在班级学习中,要营造一种“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班级文化,并且要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与他们情况差不多的“参照者”。
5、情境策略
(1)、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的。倡导情境教学具有(促进迁移、真实的学习和主体性的建构)的积极意义。情境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是: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A、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B、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就会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C、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造成学生一步步研讨“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D、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以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着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学生卷入活动中,自然高兴,思考与追寻的乐趣也就尽在其中了。
6、变化策略(1)、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来实现的。
(2)、变化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安排刺激模式;注意活动方式变化;变换课堂教学节奏;增强教学审美情趣。
7、调节策略包括:倡导积极关注;调控课堂气氛;讲究强化艺术;控制焦虑水平。
第九章 教材呈现策略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凭借教材教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2、新课程视野中的教材及其功能(1)、课程与教材、教科书:教材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成员,是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课程因此也具备了教材无法包容的内涵。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
(2)、新课程的“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的功能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联系的。
(3)、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与教材呈现:
A、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
B、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于哪些方面?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对教辅、教具、课件的自主开发;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的有特色的教学;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C、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注意: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的整体的课程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D、教材呈现:指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既是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以有利于
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示课程内容。
3、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这种教材呈现方式的特点是在提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提示、复习、导引汇聚,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既巩固和整理了原有知识,又使原有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
4、“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点:教学时并不立即原封不动地呈示教材,而是呈示具有“组织”教材作用的相关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三种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具体模型组织者。
5、素材处理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是:它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论,学生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其类型有积木式材料和案例式材料两种。
6、问题研究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或者附带呈现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大体有三种情况: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7、活动展示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是,教材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展开。采用活动展示的策略呈现教材的办法有:互动式展示;探求式展示、模拟式展示。
第十章 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1、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1)、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
(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 A、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B、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C、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D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E、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促进者的角色;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者的角色;合作者的角色;反思者的角色。
2、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1)、为“讲”正名: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基本的、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重新认识言语讲授,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当实现“双重转化”即课程内容向“教师实际传授的内容”转化,“教师实际传授的内容”向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转化。
(2)、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 A、组织学生的表象:表象是保持在学生记忆里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直观“就是运用形象化语言,自主学生已有的经验,弥合他们从感性认识导理性认识发展中的缺口,促进理解。B、联系学生的经验:课程本质上是学生的经验;教育是经验的连续的改组。C、推动学生的参与:言语讲授要打破“静听的教育”变“独白”为“对话”要学生参与。D、多种方法的配合如采用演示、提问、读书、板书等方法。E、精要生动地表述:教师的言语讲授应尽量做到: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思,有启迪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
(3)、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了解学生的实际;调适自我的心态;研究讲授的内容;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
3、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1)、置疑问难策略大体表现为三种情形(具体内容详见教材207页)
(2)、置疑问难的意义:置难情境与思维活动;揭示矛盾与问题意识;教师善问与学生会问;
(3)、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创设冲突情境;启动定向思考;鼓励思维发散;培育问题意识拓宽探究领域
(4)、置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接触真实的问题;挑开认知的矛盾;引向深入的理解;讲究提问的艺术注重适时地介入
4、教师的演示策略(1)、演示策略: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活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使用操作&动作示范等类方法的组合、调控合灵活运用。
(2)、教师演示策略的意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4)、教师运用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讲求实效;规范操作;贴合内容;引导参与;不断创新。
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学习指导的策略: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学习指导的意义(1)、新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与接受的过程。
(2)、内在于情境的指导的特征:
A、内在于情境的指导: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
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制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B、内在于情境的指导的特征有: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学习。C、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学习方式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练习作业的指导。
2、学习方式的指导:(1)基本的要求: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一些课程中存在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方向。
D、怎样在课堂中落实学习方式的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家傲视要采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2)、自主学习的指导:
A、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受控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并不专指那一些学习方式,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B、自主学习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制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教学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C、指导自主学习要抓住哪些环节呢?明晰目标;“解放”学生;要求具体;巧妙提示;循序渐进。
(3)、探究学习的指导
A、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的学习。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B、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相反,教师要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C、在具体操作中,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选好主题;提供支持;相机引导;提高素养;总结交流。
(4)、合作学习的指导
A、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B、合作学习的指导的要求:适宜的内容;精心的组织;必要的技能;恰当的方法;相应的评价。
(5)、体验学习的指导 A、体验学习的指导的特征:体验的感情性;体验的意义性;体验的主体性。B、体验学习的指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切身感受;唤起感情;亲历过程;触发体悟;升华提高。
3、具体学法的指导(1)、对于学习的指导,我国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内容的框架: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是学习指导的前提和保证;(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焦点和关键;(学习心理)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动力和保证。
(2)、学法指导的内容包含: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3)、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加强一般指导&学科指导的联系;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4)学法指导的操作要义:
A、直接型指导:具体作法有讲解式、规程式。B、渗透型指导:常用方式有归纳式、点拨式、联结式。
C、个别型指导:具体方式有诊疗式、调适式、支持式。D自悟型指导:包括自我总结式、计划调控式、相互交流式
4、练习作业的指导。(1)、练习作业的类型: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2)、练习作业得形式:书面式、任务式、开放式、自定式。(3)、练习作业的指导:重视练习之前的指导;
注意各类题型的配置;建立练习作业的常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十二章 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1、课堂管理的策略:(1)、课堂管理包括:课堂纪律管理;课堂信息管理;课堂运行调控;课堂时间管理。
(2)、课堂纪律管理的功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有助于形成道德责任感;稳定情绪,降低过度焦虑。
2、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要求(1):以人为本的追求:在教师的管理行为上表现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他控为辅,以他控为始,实现自控为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最小干预的原理:当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预时,应该采用最小值的干预纠正违规行为。
(3)多法并举的思路: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4)、预防在先的原则:教师要确立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要认真选择学习材料;要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5)、因人而异的方法
3、课堂纪律管理的操作要义(1)、教师积极的介入:常用的方法有:预防、提醒、暗示、幽默、褒贬、化解、激励、舞台情境
(2)、重视课堂的结构:课堂结构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3)、发挥规范的作用:复述常规、订立契约、舆论调节、风气感染、自我警策。
(4)、调节焦虑的水平:控制教师的焦虑;控制学生的焦虑。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推荐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09-29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09-07
课程教学论论文07-29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09-28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08-02
课程与教学论个人反思08-26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05-20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框架体系06-09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08-01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