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2024-06-27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精选8篇)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篇1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第—章 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选择题

1.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

A.《教育漫话》 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大教学论》 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

B.赫尔巴特学派

C.杜威

D.凯洛夫 3.()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是()。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5. “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

哲学流派的影响?()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语言哲学

6.____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隐性课程论

D.显性课程论 7.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尔》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二、名词解释

课程

教学

传统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简述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3.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四、论述题

试述“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与历史贡献?

五、案例分析

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P19)

六、活动与研究

1.实话实说:分别用“课程”、“教学”为核心词,说300字一段话。(运用“Google”(http://)等搜索引擎上网检索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不同观点,并加以讨论。)

2.素读《学记》。选择题答案:CBBAB

BB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政策

一、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本质就是课程与()而造成的利益的变化

A.课程与教学权力及其变化 B.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目标

C.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载体和主体

D.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

2.()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蛋糕型

D.学校自主型 3.下面各国中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4.新课程改革体现在政策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

A.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权利平衡

B.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管理平衡

C.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决策一致 D.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有了统一的教材 5.当代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是()。

A.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B.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 C.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D.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

二、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程共有

三、简答

1.简述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2.课程与教学政策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3.谈谈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4.简要叙述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四、论述

1.你认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五、案例分析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P41)

六、活动与研究

1.观看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下节课各班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讲故事。选择题答案:ADAAC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一、选择题

1.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C、课程内容即活动 2.“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组织课程内容。A、序列

B、横向 C、直线 D、水平

3.()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赫尔巴特

4.传统教育与新教育最大分歧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表现为()

A、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B、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C、直线顺序与螺旋顺序 5.()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取向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人”。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C、课程内容即活动

6.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早在19世纪,()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就曾阐述过。A、泰勒 B、布鲁纳 C、杜威 D、斯宾塞

7.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___。()A.精确性 B.普遍性 C.规范性 D.模糊性

8.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

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

更佳。()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9.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即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

C.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即教材 D.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即即学习者的经验 10.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

A.教师、学生、社会

B.社会、学生、教师

C.社会、学科、教师

D.学生、社会、学科

二、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内容 超越论

三、简答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4.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

1.谈谈你对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的认识。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问题:该材料体现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有何缺陷?

选择题答案:AABBA

DACAD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与设计

(一)一、选择题

1.课程开发的结果主要是基本政策,包括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指导原则等。这属于()课程开发

A.宏观层次

B.中观层次

C.微观层次 2.()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

A.社会改造主义 B.人本主义 C.进步主义 D.结构主义

3.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可分为三类教学设计的模式()。A.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B.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C.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D.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4.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惠勒模式 D.情景模式 5.学科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是___。()

A.生活领域设计、核心设计 B.活动-经验、开放教室、人本主义 C.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 D.激进设计、科目设计

二、名词解释

课程开发 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三、简答

1.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理念与应用。2.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谈一谈自己的观点。3.简述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4.评价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5.你认为应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四、论述

1.试评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学习课程开发与设计有何意义?你认为现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模式是什么?课程设计取向有何特点?

选择题答案:ABAAC

(二)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

1.分析学习者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A.学习者当前的状态、学习者特征、学习者所处的环境 B.学习者特征、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当前的状态 C.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当前的状态、认真分析教材 D.认真分析教材、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当前的状态 2.介绍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综合知识 3.一般认为小学生不产生疲劳的适当学习时间是:()A.30~40分钟 B.40~50分钟 C.50~60分钟 D.10~20分钟 4.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学者是()。A.加涅、布鲁纳、奥苏伯尔

B.华生、斯金纳 C.布朗斯福特、维果茨基、皮亚杰

D.杜威、布鲁纳 5.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C.根舍因的范例式教学模式

D.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二、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

陈述知识

程序知识

策略知识

抛锚式教学设计

三、简答题

1.教学设计应该坚持那些原则? 2.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3.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是什么?如何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 4.简述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内容?

5.教学设计主要有哪几种模式,各模式的代表是什么?

四、活动与研究

请用所学的教学设计原理,研制“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中的第一、二、三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教学设计。

要求:

1.各班分为四组,每组完成一个部分教学设计。

2.要写出文本形式,包括:课题、教材版本、年级、课时、执教者(或设计者)、教材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亮点、教学过程(包含教学策略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

3.下周五各班为单位进行活动,先分组进行讨论一节课,然后推荐一名到班级汇报。主要汇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起点、教学过程(包含教学策略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时间不超过20分钟。

4.每一个同学必须充分准备,认真完成,保证教学设计的质量达到优秀水平。

选择题答案:ACDAB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选择题

1.“直觉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觉边的平方和”,这属于课程要素中的()。A.概念

B.原理

C.技能

D.方法 E.价值观 2.在课程要素中,()是支配课程的核心要素。

A.原理

B.技能

C.方法 D.价值观 3.()是最古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4.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A.学术中心课程

B.综合学科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经验课程 5.教学组织的基本类型有()。

A.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 B.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

C.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个别学习D.班级授课、分组教学、情景模式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的开始与()年的京师同文馆。A.1862 B.1920 C.1904 D.1949 7.文纳特卡计划的创始人是()。

A.博尔文 B.凯勒 C.华虚朋 D.柏克赫斯特 8.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学家是()A .赫尔巴特

B. 乔伊斯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9.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包括()A. 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凯勒计划

二、名词解释

课程组织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教学组织 班级授课组织

三、简述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2.比较课程组织的不同取向。

3.评价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

四、论述

1.试述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2.试评述班级授课组织。

五、研究与创新

试述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 要求:

1.结合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探究写出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人际互动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写成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3 .第16周前交回。

选择题答案:ADBAA

ACCD

第六章 教学文化

一、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文化?

2.教学文化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研究教育文化有什么意义?

二、学科研究问题 .以教学文化或区域教学教学文化为核心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题目自定。2.格式以论文规范为准。内容不少于3000字。3.第十六周交回。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一、选择题

1.将课程的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这是:()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适应观

C.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创生观 2.课程的实施主要途径是:()A.教学

B.课程

C.课外活动

D.课程行动研究 3.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做实验 B.教学参观

C.看书

D.到自然界观察 4.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的是()。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目的

5.在实践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课程行动研究的方法技术主要有()。A.观察、撰写研究日志

B.观察、撰写研究日志、田野法 C.观察、撰写研究日志、调查法

D.观察、撰写研究日志、三角分析、个案研究报告 6.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的是()。

A.加涅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赫尔巴特 7.以下教学方法中,属于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是()。

A.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

B.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

C.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

D.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

8.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A.教师教的方法

B.学生学的方法

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

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9.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10.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

A、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以学论教

B、双边性、情感性、教育性 C、综合化、情感性、发展性、以学论教

D、双边性、情感性、发展性

11、()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12.()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但对太复杂、太简单的内容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A.实验法

B.发现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13.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

A.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B.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C.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D.讲座、辅导、上课、课外活动 14.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A.写教案 B.课后辅导 C.制作课件 D.熟悉学生 15.课时备课的结果是()。

A.上课 B.熟悉教材 C.布置作业 D.编写教案

16.在备课的所有资源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A.学生 B.教材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1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C.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 D.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发现法 18.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A.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我国的考试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A.书面测验、闭卷考试

B.期中考试、学期考试

C.考查、考试

D口试、笔试

20.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象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指的是那种教学模式?()A.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B.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C.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D.程序教学模式

二、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三角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辨析题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3.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4.考试与考查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式。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6.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7.教师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8.什么是谈话法,运用此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9.教学实务包括哪几个环节?

五、论述 1.有人说,“讲授法已经过时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根据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

六、案例分析题

1.这是三个国家三位教师教学的“画苹果”。

美国的老师:提一袋苹果进教师,同学们看过苹果没有?吃过苹果没有?(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有的吃过,有的没吃过)老师说:没关系,老师今天带了许多苹果一人一个。老师把苹果发给学生,你们可以看、闻、摸,你愿意还可以吃掉,但是不要忘了,今天的任务画苹果。学生很兴奋,各样的现象都有,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美国的学生开始画的不像苹果,慢慢的才像苹果。

日本的老师: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让学生看、摸、闻,然后画苹果。

中国的教师:拿着一本书,一只粉笔走进教室,打开课本多少页,今天学习画苹果,画苹果有几个注意事项,一二三分别是什么交代清楚后,问:记清楚了吗?跟老师一起画苹果。结果,中国的学生一开始就画的非常像苹果。

问题:上述案例解释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2.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提示: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选择题答案:BACDD BADCC

ABABD

BADCB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一、简答题

1.简述课程改革的意义与基本理念。

2.简述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趋势。

3.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其特征。

4.教学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何在,为什么?

二、论述题

1.谈谈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选择题

1.提出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泰勒

B、杜威

C、布鲁纳

D、艾斯纳

2.强调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统一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提出的。

A、泰勒

B、布卢姆

C、布鲁纳

D、艾斯纳

3.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教育评价名著《第四代课程评价》,是()的合著。A、古巴和林肯

B、布卢姆和林肯

C、布鲁纳和古巴

D、古巴和艾斯纳 4.课程评价对象以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的评价,称为()。A、宏观层面

B、中观层面 C、微观层面

D、学校层面 5.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是评价的主体。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教师和学生

6.20世纪初期,现代课程界较为崇尚的课程评价方式是()。A、质性评价

B、回应性评价

C、量化评价

D、过程性评价

7.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档案袋评价成为了质性评价的方式之一,在档案袋评价中,学生档案袋的创造者是()。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家长

8.在课程评价中,不论评价者对评价对象作出何种决定,他们在评价时必然会反映出某种基本的取向。比较典型的取向有()。

A、技术取向、实用取向和批判取向。

B、学科取向、实用取向和批判取向 C、实用取向、批判取向和社会取向

D、技术取向、实用取向和学生取向

9.由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提出的CIPP模式是指()。

A、外貌模式

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鉴赏模式 10.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

A.教学的结果、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

B、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C、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

D、教师、学生、家长

11.()是指事件的形成过程之中、在事件进行和实施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必须做出评判的阶段性评价。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12.()是以评价课程的整体为对象,以确定该课程的价值、效果、需要为宗旨,以选择、采用及判定绩效为依据的评价。

A、终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二、名词解释

课程评价 质性评价 教学评价 动态评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2.简述质性评价的特点。

3.简述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多元观?

选择题答案:ABACD CBABA BA 11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篇2

关键词:水质分析,教学改革,实践

水质分析与测试是电厂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分析与测试水样中某些成分含量为目的,通过水质分析技术来监督和控制水质质量。同时,该课程又是电厂化学专业后续课程(电力用油分析、煤质分析)的基础,因此,掌握水质分析与测试技术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对电厂化学专业水质分析与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正确和熟练地掌握水质分析与测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一、构建一个平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看完以后学生操作训练的模式。在讲解时,教师把基本原理、实训内容、测定步骤、注意事项一股脑地都告诉学生,造成学生思想上懒惰、心理上依赖的现象,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缺少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常此以往会养成“实训前不预习,实训中照方抓药,实训后没印象”的坏习惯。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是“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一套设备”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训;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前先下达学习任务书,学生必须仔细阅读任务书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指导书,明确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讲解以精讲、答疑、纠错为主,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既可以小组讨论,又可以询问教师,整个学习过程气氛活跃、互动性强。通过构建一个平台,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平台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购置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学习参考资料和实训设备仪器等,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按功能不同,划分为学习讨论区和实训操作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教师扮演着导演、教练、裁判的角色,学生扮演着演员、运动员的角色。通过这个平台,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操作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合起来。

二、利用两种手段,加强成绩考核

利用好两种手段,即单个项目竞赛制和学习全过程考核。考核是目前检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有的是出一套试卷,让学生做一做,给个成绩就完了;有的是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训项目,检查一下学生的操作,打个成绩完事。针对上述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学习考核方式上,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成绩考核体制,实行单个项目竞赛制和学习全过程考核。在实训操作中,有些实训项目做起来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只做一次就不愿意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单个项目的操作考核中,引入竞争机制,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懒惰行为,防止学生借用甚至抄袭别人的数据。学习全过程考核即对学生学习的所有项目进行考核,按照考核指标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成绩考核指标,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每个项目的实训操作到最终的数据处理都要进行打分。水质分析与测试分为化学分析(占60%)和仪器分析(占40%)两个项目;化学分析又包括化学分析基础及基本操作、酸碱滴定法及应用、配位滴定法及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沉淀滴定法及应用、质量分析法及应用六个子项目,各占10%;仪器分析又包括三个子项目,即电导分析法及应用(占10%)、电位分析法及应用(占10%)、分光光度法及应用(占20%)。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子项目后都要进行考核,考核时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进行点评,指出亮点,纠正错误,指明改进的措施。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平时操作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发挥,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三个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内容与生产现场相结合、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通过实训操作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使理论得到了升华。老版本的化学分析教材,大多数是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为滴定分析,实验过程大体相同,可概括为:称量、标定、测量、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内容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项目陈旧,验证型实验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少。学生做的大多数是辅导教师设计准备好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造成学生动脑少,甚至不动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实训内容上进行了改革,根据电厂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训内容上进行了精心选择,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训内容体系。在实训项目的具体选择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开设了分析器皿的洗涤与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操作练习等基础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规范地使用化学分析常用仪器,如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托盘天平、量筒等仪器,为以后的实训操作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结合电厂化学专业特点和生产现场中的实际应用,开设滴定管容量校正、容量瓶容量校正、工业盐酸中盐酸含量的测定、工业硫酸纯度的测定、工业烧碱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等设计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生产现场中的具体应用。开设多用途滴定管研制、容量瓶保护架研制、多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性能差异性分析等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精心选择的实训内容都是生产现场需要监督的水质指标,如酸度的测定、碱度的测定、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硬度的测定、化学耗氧量的测定、电导率的测定、p H的测定、p Na的测定、磷酸盐的测定、铜的测定等,这些实训项目掌握了,将来就业后就可直接顶岗,不需要再培训。为了保证学生毕业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操作内容应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学生将上述精选的操作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内容学习并掌握后,就可以考取电厂水化验员中级工证书。因此,通过加强三个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培养四种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四种意识,即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创新意识。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因为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化学药品,而化学药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是严禁品尝的,必须严格按照实训规程进行操作。化学药品的选用,不仅要看清浓度的大小,还要注意量的多少,如高锰酸钾的酸化,要用2mol/L的稀硫酸,而不能用浓硫酸酸化,因为高锰酸钾遇到浓硫酸会生成易爆的七氧化二锰;操作步骤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会发生危险,如浓硫酸的稀释必须在敞口容器中,将浓硫酸慢慢注入蒸馏水中,切不可将蒸馏水倒入浓硫酸中,轻者给操作者造成皮肤灼伤,重者造成毁容的严重后果。在实训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废水,这些废水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要倒入废液缸内,集中处理合格后才能倒掉,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在整个实训中,需要消耗大量水、电、化学药品等物品,这些物品学校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置,因此,要求学生在实训时,尽量节省用水、用电、使用化学药品等物品,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大力弘扬节约的美德,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中,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开发出新的检测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构建一个平台,利用两种手段,加强三个结合,培养四种意识,对电厂化学专业水质分析与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能够正确和熟练地掌握水质分析与测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了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邱海燕.张世红.罗米娜,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

[2]冯青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篇3

关键词:包装设计;包装测试;综合素质

1. 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包装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对中国包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随着包装教育的不断发展,包装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都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对推动包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起了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对包装设计专业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包装设计专业开设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的必要性,以期对包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包装设计专业课程开设现状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是以艺术设计学科群体和包装专业特色为优势的教学中心、设计中心和研究中心,学院下设的包装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扎实的产品包装设计基础和系统的产品包装工程、产品包装材料知识,具备较强的产品包装造型设计、产品包装结构设计、产品包装视觉传达要素设计、整合产品包装设计等实践技能,能在企业、教育、文化、科研等部门从事产品包装的设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包装设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造型设计基础、设计色彩学、电脑美术设计、大学计算机软件应用、纸盒设计与成型技术、容器结构与造型、色彩学、摄影等课程,由此可知,教学课程主要以艺术设计学方向专业课为主,作为包装设计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侧重艺术学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应用、实践训练,轻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此,应该在继续保持艺术学专业知识基础前提下,着重强调包装设计类工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以期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将与产品包装设计紧密相关的理工科专业课程融入到包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3.包装设计专业开设包装测试与管理与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以包装管理的角度按照包装标准进行包装设计,掌握典型包装测试系统组成及应用,熟悉国内外对包装的先进测试方法原理及应用,从而为从事包装系统设计、包装材料与包装制品的检测和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是包装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3.1包装设计专业开设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是学科完善的需要

包装专业学科是一个跨行业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方面[3]。要能够成为优秀的包装设计人员,不仅仅需要从艺术学角度了解和学习包装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从工程应用角度学习工科类的包装专业知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包装设计专业还是过多偏重艺术设计类,对于包装工程专业课程开设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而一件成功的包装设计产品,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在有关包装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并且最终设计方案能否有效起到包装的作用,还要对其进行测试评价,最终才能得到符合市场要求的包装产品。因此加强包装测试与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弥补这一学科空白,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专业包装设计人才,也是摆在包装设计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包装设计专业体系中设置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是促进“包装学科群”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2包装设计专业开设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是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要

当代社会,对复合型包装设计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坚实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科专业知识[4]。根据国内外对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调研发现,一个优秀的高级包装设计专业人才,他在艺术、人文、自科、社科、管理等方面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为此,在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科、社科、金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知识的需要。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的开设,将对提高包装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与测试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包装设计专业培养体系中,基本上没有设置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包装设计人员很多存在脱节现象,很多设计出来的包装产品,没有符合相关包装标准规定要求,并且相关检测无法通过,从而造成包装设计失败的结果。很大原因在于这部分设计人员没有包装测试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背景,完全从艺术设计角度出发,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标准或检测要求,从而造成设计效率低下甚至无法达到产品要求的现象。因此,市场迫切需要能掌握包装标准管理和包装测试专业知识的专业包装设计人员,在包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加强包装测试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4.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包装专业设计人才,增强包装行业竞争力,更好地为我国包装行业服务,是包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包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包装测试与管理课程其中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计宏伟, 曾克俭, 杨传民.包装测试技术课程知识体系探讨[J].中国包装,2014,4: 49-50.

[2] 佚名.学院介绍[EB/OL].http://art.hut.edu.cn/xueyuangaikuang, 2014-09-18.

[3] 石纪虎, 廖友媛.包装专业设置包装法课程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探析[J].包装工程,2004,25(3): 213-214.

[4] 李俊林.浅析新时期商品包装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业,2013,3: 105.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7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威斯特迈

2.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

A.教师和学生 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 D.行为和内容

3.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是()A.自我实现 B.道德完善 C.个性发展 D.知识获取

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5.“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6.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8.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0.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12.“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进步主义运动 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实践 C.方法 D.拓展

15.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高级学习C.分散学习D.集中学习

16.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1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18.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A.附带学习B.附学习

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21.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皮特斯 B.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赞科夫

22.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A.泰罗主义 B.实证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23.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忠实取向 D.背离取向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因材施教 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6.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27.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A.目标取向 B.过程取向 C.主体取向 D.客体取向

28.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29.“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以上表述体现了()

A.“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B.“教学适应自然”思想 C.“教学尊重儿童兴趣”思想 D.“教学的直观性”思想

30.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

A.实践理性 B.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设计:

进入情境。教师通过演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或用多媒体显示细胞膜模式图,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这一环节本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定向;其次,要围绕当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该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本节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概念框架包括:细胞膜成分、细胞膜结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3种方式等,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打下基础。

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镶嵌排列的三维动态细胞膜模型;同时,设计物质进入细胞膜的3种物质运输方式的三维动态模型,从而初步建构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概念框架。

协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学生或是共同在电脑上制作或修改自己制作的细胞膜模型,或是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讨论在自主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最终实现对细胞膜概念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5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篇6

学校

姓名

得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有(BCD)p125 A.经验升华到理论 B.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C.应具有较稳定的操作程序 D.要有独特功能和使用范围

2.体育教学环境包括(ACDE)p142,143,144 A.物理环境 B.化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人际关系 E.语言环境

3.用课改的理念分析,下面哪些体育教学模式是较成熟的(ABCDE)p132 A.系统学习B.发现学习C.快乐教学 D.自主学习E.情境-陶治

4.体育教学媒体的特征有(ABCE)p154,155 A.调节时间 B调节空间 C表现运动 D.不适宜双边活动 E.接触范围

5.体育教学原则体系(ACDEFG)p72,73,74,75 A.健康性原则 B.保险性原则 C.主体性原则 D.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E.民主合作原则 F.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G.创新性原则

6.体育教学系统应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缺少一个要素,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BCDE)p51 A.教学准备B.学生C.教材D.场地器材E.教师

7.体育教学形式的特点(ABD)p167,168 A.复杂性B.多维性C.二维性D. 多样性

8.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BCD)p204,205 A.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B.体育教学设计过程 C.体育媒体开发 D.体育教学评价

9.运用系统方法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ACD)p206,207 A.整体性原则B.直接性原则C.动态性原则D.最优化原则

10.体育教学中学生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p252,253 A.体育学业评价B.学力的评价C.学历的评价D.品德评价与个性评价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

1.目前体育课程的定义有以下几种:(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2)体育课程是活动。(√)p19

2.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有联系的。(√)p39 3.体育教学艺术全面而科学的界定是:讲解和示范的艺术。(×)p223 4.让学生自己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一种激励。(√)p233 5.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p25 6.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不是整个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p177 7.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立应该以培养体育专门人才为核心指导思想。(×)p41 8.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期体育活动教育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p1 9.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是指每一种模式都具有适合自己主题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方法,不是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p122 10.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应要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p144

三、论述题(10分)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篇7

材料研究测试方法种类非常多, 最常见的如各种电子显微分析设备, X射线衍射仪等。这些设备都属于大型仪器设备, 价格昂贵, 操作相对复杂。但这些设备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利用好这些设备, 创建出特色教学, 以推进学科建设及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当今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

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 着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本专业相关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 具有分析和解决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3]。《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是我校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本文拟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主题, 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购进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现代微观检测仪器, 不但服务于科学研究, 还为材料学热处理专业、焊接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开设《材料微观分析》《现代微观分析原理及方法》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随着学科的发展, 开设课程的专业数目也在增加, 如材料加工专业, 冶金专业, 物理及化工专业, 都增设了有关材料微观分析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等常用近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技术, 综合分析材料内部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晶体缺陷以及元素分布, 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理论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教学方面, 教师开始只是利用板书, 将该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方法为大部分学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有关的理论知识, 在黑板上画图加板书讲解一些电子显微分析仪原理、结构及其应用, 这样的讲解优点是理论掌握相对牢固, 但对设备的实际应用了解较少。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 近些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 信息量大等特点[4], 教师既可以讲教科书上的常用仪器设备, 又可以讲教科书上没有的最新的仪器设备, 同时利用先进测试方法拍摄的电子图片以及最新发表的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报告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 学生对于难点、重点思索的时间太少。板书恰好弥补了多媒体这方面的不足。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最新材料学科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课程主要内容学习完毕后, 为学生选择数篇材料学科的论文文献, 与学生一起学习, 工样可以让学生在遇到科研问题时, 学习如何综合利用所学的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进行思路设计、具体分析手段的选择, 实验条件的设置等, 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 既加深了对各种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设备的掌握, 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更新比较迅速, 这就需要授课老师随时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在授课时及时有效的教授给学生。为此, 我院相关授课教师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学术会议及相关培训班, 学习最新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成果, 并将学习到的最新成果及技术及时讲授给学生。

三、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本课程来讲,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应该放在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位置。为此, 课程教学增加了实验学时数, 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研究能力。

因为大型仪器操作的复杂性, 以及对操作者熟练性的要求, 一般由专人管理和操作。我院实验室管理设备的老师, 既教授理论课, 同时又教授实验课, 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设备原理、操作方法, 实验分组要尽可能的多组数、少人数, 将原来的本科生每组8~10人降为4~6人, 研究生则2~4人一组, 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在老师指导下, 自己动手操作设备。比如在透射电镜显微像分析这个实验中, 让学生自己操作得到明场像、暗场像及电子衍射斑点, 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透射电镜物镜后焦面的作用, 收到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讲授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时, 老师虽然按照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 举例说明标定过程, 但因为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同学, 有的同学无法当场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中, 每组只有4~6人, 老师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己按步骤标定衍射斑点, 在每一个步骤中遇到问题当场就能解决, 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衍射斑点的标定方法进行晶体结构分析。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有很大区别。如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 多选择非金属材料作为实验材料, 在透射电镜实验课中, 选择单晶硅、多晶硅、陶瓷样品;在扫描电镜实验中, 选择各种陶瓷材料、耐火材料等。另外, 还要结合本学院老师的科研领域选择实验材料, 如本学院非金属材料专业老师的科研强项是耐火材料, 相关老师就要在实验时结合扫描电镜, 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耐火材料的实验内容。对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 选择钢或有色金属, 如中碳钢、铝合金、铜合金等, 既加深了本课程理论课的学习内容,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实验课后,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课内容很好的回顾和复习, 因为实验报告的要求很高,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能仔细复习实验中所用过的内容, 进一步掌握材料的各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 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相关改革,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孝瑛.材料微观结构的电子显微学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2]张景兰, 周俊娥, 陈东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5) :100-102.

[3]樊广华, 霍学慧.大型仪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9) :18-20.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测试题 篇8

【关键词】传感器;自动测试技术

一、传感器是什么以及传感器在社会科技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传感器命名来自“感觉”一词,它是设备仪器感受周围环境等参数发生变化的器官。传感器是人类通过设备仪器结合电子技术探知世界的触角。现代社会中,传感器作为抓取自然界信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之一。在现代工业生产生活和实验实践中,传感器就是检测和控制系统中的最关键的部分。传感器是感知、获取和检测信息的窗口,它提供系统赖以进行决策和处理所必须的原始数据。

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概况

传感器技术作为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的尖端技术,已成为高校自动控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且抽象,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以及相关基础课程支撑。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方面使学生建立针对传感器的从原理到应用的系统化认知,掌握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及使用的一般性原则;就能力培养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勤思考、能动手、敢创新,使学生具备自主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

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学生学情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良莠不齐,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学习时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

由于该课程是自动控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特点就是抽象、实验性强。但是传感器课程怎么样去开发实验?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验教学两大方面。

理论课堂上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内容没有从实质上突破传统,理论色彩过于浓重。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走神。

实验教学主要利用实验的形式作为辅助来理解课本内容,开设少量验证性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数据的测量,填写报告,就完成了实验。

四、课程教学的思路

1.实践中做、实践中学

在每年的毕业生实习回校开专业座谈会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课程怎么开?学生怎么学?”。有同学说,理论课枯燥无味,对于高职类学生,只要求会用就行了,若能改为实验课最好。对此情况根据学院现有设备,对教材进行处理,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对内容进行调整。自编 教材讲义,降低了难度。每章节都设计有项目实验,形成了实践、学习、在实践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实践中做、实践中学。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实践中学自主学习,所以在传感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本章节内容,设置一系列相对应的项目实验,将内容知识点融入进去,使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既突出技能的提高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把設计好的项目付诸于实践,必须有相关的实验器材、设备支撑。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相应的教学设备一般比较落后。因此如何克服困难,设计相应的项目情景,完成教学任务,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设计项目实验的时候,本着既省经费,又能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原则,自己动手制作相应的实验设施、或者完成一个实验小项目。并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自我开发、自我学习。

五、课程教学过程

教学场地就是实验实训基地,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产品开发、生产的过程。课程教学以实验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我以项目:“红外遥控解码的制作与调试”为例进行说明过程。

(1)给定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设计出相应的方案。

任务:利用单片机和红外原理进行遥控,按下相应的按键,数码管显示相应的数字。

(2)任务分析,确定原理图,选择相应的元器件,进行测量焊接。

(3)编写程序,烧入电路,观察实验效果。

(4)学生自我剖析工作原理,及实验心得。

(5)教师讲解电路工作原理,详细引出红外传感器工作原理。

(6)红外传感器的其他扩展应用。

考试考核不再以一张试卷确定成绩,而已实验中对原理的掌握及应用扩展的表现为主要依据进行评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在实验实训中,对传感器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些改革与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主编 周乐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

[2] http://www.goepe.com/js/detail-65295.html

[3]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张淑红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

上一篇:建筑材料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下一篇:93李玲教师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