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

2024-09-29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精选11篇)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 篇1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向中学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的成长经历与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探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知能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宏观设计 高师微格课程效能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1)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 篇2

多媒介高度融合的行业背景不断冲击着传统出版业态, 在信息传播主体全民化、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受众群体扩大化的全媒体时代,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育平台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 整体优化与更新教学内容, 使得出版选题学这一实践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得到合理优化, 培养与出版行业衔接、具有整体策划能力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 是解决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规划及就业难题的关键。

总体而言, 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偏重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不同, 国外出版学教育注重对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不仅注重在本科阶段培育人才, 而且注重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编辑出版人才, 更重视在职培训。相对而言, 亚洲一些国家更倾向于认为编辑和出版是对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 所以出版社在用人时更看重其所学的专业, 而不是对编辑和出版的了解多少。因为编辑和出版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是经验性的, 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得到, 而某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却并非可以速成。正因为有此认识, 所以在这些国家的大学里, 专门设置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专业并不多。

国外课程教学多注重实践性, 细分程度很高, 涉及出版行业的各个业务环节, 如出版策划、编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国内高校专业课程多以理论性课程为主, 课程更偏重语言文字类、文学类、新闻类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专业性不强。

现代出版业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 数字传播技术促使它转型为内容的提供者, 并且拓展出版空间, 从而吸引多种媒体的力量, 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的产业化使得出版业中人才的构成更复杂, 新的技能素养和从业理念变得日益重要, 陷于供需尴尬的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教育势必不能按照传统书本教育方法培养出版人才。现代编辑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不同环节的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建立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平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些都对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要求。

出版策划作为出版优化理论与出版创新劳动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产物, 在推动出版产业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方面, 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出版策划学作为与业界衔接密切的重要实践性课程,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现代视野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保证。

在新媒体环境下, 如何界定新的出版形态, 学界、业界往往通过制造概念实现对于现象的认知, 于是“概念”层出不穷, 却多流于表面, 仅作夺人眼球之用, 在没有得到清晰界定之时, 便已得到普遍性应用。近年来, 出版界言必称及“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概念化名词, 正在冲击着传统观念里“以文教化”、“以文化成”的图书出版行业, “从纸介质出版物向多介质形态出版物的产业转型”已成浩荡之势。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 出版选题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需注重引入最新出版业市场状况, 通过讨论性课程探讨出版业运作方式, 培养具备出版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 以及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未来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在出版选题学的课题教学中做出如下改革:

一、利用案例教学模式, 推进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

从广义上讲, 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围绕核心知识体系组织案例, 并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的案例, 将学生尽快引入案例情境, 从而进行知识点的传输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缩短课题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及时更新出版案例, 更新学生对专业课程及行业的认知, 出版属于内容产业, 创新是其不竭的灵魂。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 出版策划学课程对于教材的需求更多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提供, 而是行业知识的更新。寻找一本体现创新原则, 吸收出版界最新理论成果, 反映出版界改革发展最新动向的教材作为课程依托, 以此贯穿学期教学的传统模式, 在出版策划学这门培养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中并不适用, 并且目前国内现有教材建设远未能跟上出版产业的发展。于是要创新高校课题教学模式, 在现有基础上, 在全媒体背景下, 使课堂教学成为融知识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模拟出版、网络学习平台搭建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作为教学方式的模拟出版社, 突出媒介融合理念, 培养数字出版的综合能力。

参考国内外法学专业广泛采用的模拟法庭这一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 研讨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设置模拟出版社的可行性。模拟出版社通过出版选题分析、角色划分、选题策划案提交、选题策划会、文字编辑、三审三教、排版设计、印刷 (或电子书制作) 、上市销售、宣传营销、数据反馈等出版常规流程模拟出版社。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出版社作为实践性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完成出版社建构、角色设置、选题策划会, 最终完成电子书的制作, 并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策划的推广。因为纸质书成本较高, 电子书成本低, 所以更适合日常教学实践, 使学生在出版情境中实践出版选题的理念。

三、增设研讨性课程, 改进教学方式。

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 课堂教学引入出版社选题例会的模式融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业模式于一体, 通过分组开拓小组研讨性空间, 促使学生自由思考与辩论, 充分体现案例式、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针对课程进度确定研讨题目, 各小组围绕一个相关问题有意图地开展一个实时集体会议, 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 然后每个小组在汇总陈述之后, 通过与其他小组的讨论, 形成第二轮研讨, 深入洞察问题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研讨中, 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意识, 并充满热情地对待课程学习。研究证明, 学生间的合作比竞争及各自单独的努力更有效, 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作为一门策划类课程,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 传统课堂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教师一个人的观点与视野, 而这一行动导向性教学法的引入,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观点的提供者, 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为彼此视野的开阔提供参考性角度。

四、邀请业内专业人士进入课堂, 参与研讨。

行业前辈与学生一起针对出版界热门话题进行讨论, 从而使学生对出版行业有更直观、更深入、更真切的认识。

出版选题与策划作为出版工作的第一步, 既是整体编辑流程的基础, 又是统领整体编辑工作的灵魂。在全媒体背景之下, 选题策划与组织成为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现有教材为数不多, 并且仅有的几本教材提供的理论知识相对陈旧, 面对此困难,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充分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把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等新鲜业态带入课堂教学, 并且开拓产学研教学,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教学空间, 使课堂知识与行业现状衔接。

数字时代为编辑出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出版选题学课程之于出版工作的意义尤为突出, 且呈现出明显的“整体策划”、“全程策划”趋势, 教学应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跨媒介型人才, 不仅培养内容的提供商, 更需培养胜任多种媒体的传播商, 甚至是技术设计者。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出版人才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 是出版选题学教育改革应实现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 篇3

——聚焦“两富”浙江

请学生围绕浙江改革开放的话题,从“改革引起的变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改革取得的成就”、“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获得的经验”、“改革的重大意义”等角度,选择社会调查主题,确定社会调查内容,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浙江小微民营企业调查 2.浙商回归政策的实效调查研究 3.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以某村(如航民村、滕头村)为例 4.外向性企业调研 如:万向、康奈、越美集团 5.市场调研系列: 如义乌市场调查、桥头纽扣市场调查、大唐袜业调查、海宁皮革城调查、绍兴中国轻纺城调查、诸暨华东珠宝城调查、杭州四季青服装城调查、余姚中国饲料厂城调查、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调查 6.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7.浙江家族企业调查 8.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以某村为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经验调查 2.天台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调查 3.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案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廉政文化建设调研——以某县(镇、乡、村)为例 2.胡庆余堂的中药文化调查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以某市(县、镇、乡)为例 4.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调查 5.浙江省各地文化建设新案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教育问题调研方面的选题: 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成因调查 乡村孩子成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对某地留守儿童调查 现代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2.民营企业家慈善调查 3.社保模式调研——以某市(区、县、镇)为例 4.长兴教育券制度调查 5.枫桥经验调查 6.社会管理体系调查——以某市(县)为例 7.都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调查——以某市为例 8.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案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安吉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调查 2.县级生态城市调查 3.巨化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调查 4.某县环境问题调查 5.杭州下沙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6.杭州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 篇4

名:廖桂兰

课题名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思考》

选题价值: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教育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体验性为主的活动性课程。基于此,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教育实验的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中,以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可为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何运用;

2、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传统讲授模式对优化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通过量表数据的比较得出结论。

难点:尽量减少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变量。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选题 篇5

1、校园导游咨询(为来访的客人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基本要求:

1、设计淮阴师范学院北校区平面图,在校园景点不低于10个。以图中顶点表示校园内各景点,存放景点名称、代号、简介等信息;以边表示路径,存放路径长度等有关信息。

2、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的查询。

3、为来访客人提供任意景点的问路查询,即查询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一条最短路径。

设计等级 B

2、迷宫问题

问题描述:编写一个程序求解迷宫问题。迷宫由m行n列的二维数组设置,0表示无障碍,1表示有障碍。设入口为(1,1),出口为(m,n),每次只能从一个无障碍单元移到周围四个方向上任一无障碍单元。编程给出通过路径或无法通行的信息。要求:

1、输出迷宫的所有路径

2、筛选出最短路径。

设计等级 A

3、算术表达式的求解

问题描述:以字符序列的形式从终端输入语法正确的、不含变量的整数算术表达式,编写程序求出该表达式的后缀表达式;计算最后的结果。基本要求:

1、表达式中至少包含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

2、表达式中括号的层次至少为2层

3、能够判断算术表达式正确与否

4、对于错误表达式给出提示

5、输出后缀表达式

6、计算结果

设计等级 A

4、通讯录系统设计

问题描述:采用链表结构设计一个通讯录系统。基本要求:

1)通讯录链表的建立 2)通讯者结点的插入 3)通讯者结点的删除 4)通讯者结点的查询 5)通讯录输出 6)设计退出系统

7)要求链表的读取要在文件中完成。

设计等级 A

5、树的应用

问题描述:运用二叉链表结构存储一棵高度不低于5的树,完成以下操作

1、输出树的高度

2、输出树根到其它任意结点的路径

3、输出该树的后序遍历序列

4、计算任意结点的所处的高度

设计等级 A

6、文本文件单词的检索与计数

问题描述:要求编程建立一个文本文件,每个单词不包含空格且不跨行,单词由字符序列构成且区分大小写; 要求:

1、统计给定单词在文本文件中出现的总次数;

2、检索输出某个单词出现在文本中的行号、在该行中出现的次数以及位置。

设计等级 A

7、二叉平衡排序树

问题描述:创建二叉平衡排序树 基本要求:

1、输入数据的数量不得低于15个

2、建立二叉平衡排序树(要求包括LL型LR型RR型RL型四种调整方式)

3、完成任意数据的查找(要求给出查找执行的次数)

设计等级 B

8、构造可以使n个城市连接的最小生成树

问题描述:给定一个地区的n个城市间的距离网,用Prim算法建立最小生成树,并计算得到的最小生成树的代价。基本要求:

1、城市间的距离网采用邻接矩阵表示,若两个城市之间不存在道路,则将相应边的权值设为自己定义的无穷大值。(要求至少10个城市,15条边)

2、最小生成树中包括的边及其权值,并显示得到的最小生成树的代价。

设计等级 B

9、哈夫曼编/译码器

1、问题描述: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信息通信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复原)。试写一个哈夫曼编/译码系统。

2、基本要求:

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初始化。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它存于文件中。

(2)编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对文件中的正文进行编码,然后将结果存入文件中。(3)译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中。(4)完成数据测试,要求编码字符不低于15个,编码文件的长度不低于50个字符。

(5)计算平均编码长度。

设计等级 B

10、二叉树的遍历

问题描述:创建二叉树并遍历 基本要求:

1、分别运用非递归的方式完成对二叉树的先序和后序遍历

2、输出二叉树的高度

3、输出每一层的结点数

4、查找结点P 和结点Q的最近共同祖先

设计等级 B

11、寻找舞伴

一班有m个女生,有n个男生(m不等于n),现要开一个舞会.男女生分别编号坐在舞池的两边的椅子上.每曲开始时,依次从男生和女生中各出一人配对跳舞, 本曲没成功配对者坐着等待下一曲找舞伴.请设计一系统模拟动态地显示出上述过程,要求如下: 1)输出每曲配对情况

2)计算出任何一个男生(编号为X)和任意女生(编号为Y),在第K曲配对跳舞的情况。

设计等级 A

12、关键路径和拓扑排序

问题描述:创建一个AOE网完成如下要求 基本要求:

1、采用邻接表结构存储网(结点数量不低于10个,边的数量不低于15条)

2、输出一个拓扑序列

3、输出所有关键路径并计算路径长度。

设计等级 B

13、设计一个航空客运定票系统。

要求:

1、每条航线所涉及的信息有:终点站名、航班号、飞机号、飞机周日(星期几)、乘员定额、余票量、订定票的客户名单(包括姓名、订票量、舱位等级1,2或3)以及等候替补的客户名单(包括姓名、所需数量)。

2、系统能实现的操作和功能如下:

1)查询航线:根据客户提出的终点站名输出如下信息:航班号、飞机号、星期几飞行,最近一天航班的日期和余票额;

2)承办订票业务: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航班号、订票数额)查询该航班票额情况,若有余票,则为客户办理订票手续,输出座位号;若已满员或余票少余订票额,则需重新询问客户要求。若需要,可登记排队候补;

3)承办退票业务:根据客户提出的情况(日期、航班号),为客户办理退票手续,然后查询该航班是否有人排队候补,首先询问排在第一的客户,若所退票额能满足他的要求,则为他办理订票手续,否则依次询问其它排队候补的客户。

3、要求:航线、客户等信息必须存储在文件中

4、采用链表作为数据结构

设计等级 A

14、医院选址

问题描述:有n个村庄,现要从这n个村庄中选择一个村庄新建一所医院,使其余的村庄到这所医院的距离总和来说较短。(n>6)

设计等级 B

15、客户消费积分管理系统

问题描述:针对客户的消费情况,进行客户管理,根据客户的消费积分对客户实行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基本要求:

1.采用一定的存储结构进行客户信息的存储; 2.对客户的信息可以进行修改、删除、添加; 3.能够根据消费情况进行客户积分的计算; 4.根据积分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 5. 数据必须保存到文件中

设计等级 A

16、排序综合

问题描述:要求分别采用快速排序、二路归并排序、堆排序和希尔排序对随机生成的一组数据进行排序(数据不少于100); 要求:

1、完成排序的输入、输出

2、比较各种排序的性能

3、界面友好,提供操作菜单

设计等级 A

17、树与二叉树的转换

问题描述:完成树与二叉树的转换 基本要求:

1、树采用双亲表示法

2、能够将树转换为二叉树

3、对转换的二叉树进行算法设计统计人一结点的孩子数

4、利用转换的二叉树计算树的高度

设计等级 B

18、哈希表设计

问题描述:针对自己的班集体中的“人名”设计一个哈希表,完成相应的建表和查表程序。基本要求

1、人名为中国姓名的汉语拼音形式

2、待填入哈希表的人名不低于30个

3、用链表法处理冲突

4、完成任意人名的查找并给出查找长度

设计等级 A

19、矩阵应用

问题描述:完成矩阵的相关操作

1、创建两个普通矩阵完成矩阵的加法和乘法运算

2、完成一个对称矩阵的压缩存储

3、完成一个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并完成矩阵的快速转置

设计等级 A 20、图的遍历的实现

问题描述:分别创建一个有相图和无向图完成下面要求 基本要求:

1、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2、非递归完成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4、计算有向图的入度和出度

5、判断图的连通性和是否有回路。

设计等级 B

毛特、纲要课程实践作业参考选题 篇6

1、淮安文化场馆建设及其利用

2、淮安中小学“周恩来班”创建及其模式

3、淮安市民休闲广场建设与功能

4、淮安保障房性住房建设调查

5、淮师王营校区、交通路校区附近小吃摊点卫生状况调查

6、淮师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

7、淮师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8、淮师学生暑期活动安排调查

9、淮师学生奖、助学金使用情况调查

10、淮师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作业参考选题

1、淮安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2、淮安与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运动

3、淮师学生心中的周恩来总理形象调查

4、淮师学生心中的红色经典电影调查

5、我观红色经典感想

6、淮师学生心中的共产党人形象调查

7、淮师学生红色经典阅读情况调查

市场营销学课程论文选题 篇7

1、成立模拟公司,设计公司主营业务,并运用“刺激---反应”理论对对本公司主营业务进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并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市场的“7O”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购买者的反应、如何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等。

2、成立模拟公司,设计公司主营业务,并对本公司主营业务进行分析,针对其竞争和营销现状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不少于3000字的书面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产品整体概念可以怎样表达、该产品(服务)处于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该产品(服务)有何进一步开发的机会、该产品(服务)的品牌策略和包装策略应如何选择等。

3、成立模拟公司,设计公司主营业务,并对本公司主营业务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竞争者情况和目标顾客群体的特征,确定公司及产品(服务)的市场定位,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市场定位建议书。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细分的标准和方法、目标市场选择的标准和目标市场战略、市场定位的依据和市场定位战略等。

4、成立模拟公司,设计公司主营业务,并对本公司主营业务策划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价方案,并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产品定价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包括定价背景概述、定价依据和定价目标、定价方案的分析、评价等。

5、成立模拟公司,设计公司主营业务,并为本公司主营业务策划一个促销方案,并形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书面材料。促销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影响促销组合的因素分析、促销组合策略,选择运用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四种促销方式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选题范围 篇8

1、现代企业的人才观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3、现代企业力资源招聘中的问题分析

4、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5、企业人才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6、企业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7、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

8、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现代企业的薪酬体系与薪酬设计

10、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

11、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1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13、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14、人力资源成本与企业效益的辩证分析

15、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1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最优效用机制的构建

17、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18、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19、人力资源的特征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 篇9

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演变及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私营经济

论民营经济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前景

市场经济分配机制探索

关于完善我国产权市场的思考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透视与治理对策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构建相关问题探析

关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思考与建议

试论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模式探索

关于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困难与出路

民营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

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国有资产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我国国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体制改革研究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与时代性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理性思考

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试析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探析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现状与保护对策 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主要标志 我国城市建设中城中村居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

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现存产权制度及其改革路径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

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理性思考

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深化我国所有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深层矛盾与改革设想 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探析

职业与人生(多选题) 篇10

1、职业生涯的特征有(ABCDE)

A、独特性B、发展性C、阶段性D、终生性E、互动性

2、以下哪些因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ABCD)

A、教育背景B、家庭影响

C、个人的需求与心理动机D、社会环境

3、以下关于班尼特和弗朗塞拉对“自我”的归纳,正确的有(ACD)

A、每个人都有自身体验的完整概念,并且自己就是这种“体验本身”。

B、天生才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组成、起各种作用的机遇等,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我概念。

C、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在自己进行选择,也要为自己的行动负一部分责任。

D、人们经历即体验,而且要反思、总结、评价、分析。

4、金兹伯格认为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包括(ABCD)

A、教育因素B、现实因素

C、个人的情感和人格因素D、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因素

5、萨帕将职业生涯分为哪几个阶段(ABCDE)

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确定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

6、萨帕认为,人生的整体发展是由时间、领域和投入程度决定的,即职业生涯包括(ABD)三个层面。

A、时间B、领域C、投入程度D、深度

7、下列哪些属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对人格特征的分类(ABCE)

A、坚持B、合群C、对经济的兴趣D、有恒性E、自我扩张

8、卡特尔把人格特性分为(AC)

A、表面特性B、基础特性C、根源特性D、本质特性

9、施恩将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毕业生的系留点划分的类型有(ABCDE)

A、自主性B、创造力C、技术性能力D、管理能力E、安全与稳定

10、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有(ABCDE)

A、知己B、知彼C、抉择D、目标E、行动

11、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ABCDE)等几个环节。

A、确定志向B、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

C、确定职业生涯目标D、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选择职业

E、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评估与反馈

12、成功的职业素质因素包括(ABCD)

A、品德素质B、个性人格素质C、能力素质D、健康素质

13、社会智力是指(ABCDE)

A、计划能力B、组织协调能力C、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

D、决策能力E、管理能力

14、以下属于《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归纳的特殊能力的有(ABD)

A、文书事务办公能力B、辨色能力C、规划能力

D、空间感觉能力E、决策能力

15、性格可以分为(ABC)

A、内向型B、外向型C、中间型

16、气质可以分为(ABCD)

A、胆汁质B、多血质C、抑郁质D、粘液质

17、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社会因素包括(ABD)

A、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形势B、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培养

C、情感和意志D、成才的社会舆论E、个性心理品质

18、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个人非能力因素有(ACD)

A、兴趣B、体质C、情感D、意志E、记忆

19、职业生涯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类型,具有(ABCDE)的特点。

A、目的性B、选择性C、满意性D、过程性E、动态性

20、学者Harren将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决定方式总结为(BCD)。

A、宿命型B、理性型C、直觉型D、依赖型E、麻痹型

21、桑普森提出的CASVE模型是指(ABCDE)构成的往返循环过程。

A、沟通B、分析C、综合D、评估E、执行

22、在职业生涯决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BCDE)

A、whoB、whatC、when和whereD、whyE、how23、职业生涯决策中常见的障碍有(ABCD)

A、个人意志薄弱B、信息探索不足

C、家庭成员、亲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D、社会政治环境

24、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ABDE)通过调查分析出来,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罗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A、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B、弱势因素(weaknesses)

C、行为因素(activities)D、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E、危险因素(threats)

25、职业生涯决策的核心要素为(ABCDE)

A、技能和要求B、机会成本

C、工作和家庭的协调D、业绩和职业成功

E、发展和稳定

26、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的职业选择可以分为(ABD)

A、标准型选择B、先期确定型选择C、后期型选择D、反复型选择

27、职业选择的要素包括(AB)

A、职业能力B、职业意向C、职业判断D、职业规划

28、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职业意向确立和成长(ABCDE)

A、教育状况B、家庭影响

C、社会习俗、风尚、传统及多种环境

D、社会的人力需求状况,以及职业信息的传播

E、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心理特征

29、职业选择的原则有(ABCDE)

A、客观原则B、主动原则C、匹配原则D、比较原则E、主次原则

30、美国学者蒂德曼在金兹伯格职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阶段”的学说。他把职业选择决策过程分为(AD)阶段。

A、期望和预后阶段B、探索和结晶阶段

C、特定化阶段D、完成和调整阶段

31、某一职位较为完整的职业需求信息应该包括(ABCDE)

A、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B、需求岗位的工作内容

C、招聘单位的工资待遇D、招聘条件E、招聘数量和报名办法

32、搜寻职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ABCDE)

A、招聘洽谈会B、新闻媒介C、网络D、电话E、学校就业指导部门

33、求职实施的基本方略有(ABCE)

A、广开门路B、重点集中C、目标灵活D、调整职业道路E、方法机动

34、笔试可以分为(ABCDE)

A、专业能力考试B、心理测试C、智商测试

D、命题写作E、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35、根据一些招聘单位的经验和做法,笔试较常见方法的有(ACDE)

A、知识测试法B、基础测试法

C、能力测试法D、综合测试法E、素质测试法

36、面试内容通常包括(ABCDE)

A、仪表修养B、兴趣爱好

C、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D、情绪控制能力E、进取心和上进心

37、应试者在面试前应做好(ABCD)

A、信息资料准备B、模拟训练C、心理准备D、形象准备

38、一个完整的面试过程具体包括(ABCDE)

A、进入并就坐B、开个好头C、举止得体大方

D、注意倾听和语言表达E、把握好结束时间

39、面试过程忌(ABCDE)

A、过多重复B、答非所问C、反客为主D、冷场E、过分谦虚或夸大

40、心理适应是一个人职业适应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根据社会调查结果,这种适应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ABCDE)

A、依赖B、自傲C、怀旧D、自卑E、浮躁

41、职业适应的途径有(ABCD)

A、调整心理状态,适应职业发展B、调整生理状态,适应工作环境

C、调整生活状态,适应岗位需要D、完善智能结构,适应技能需求

42、职业适应应注意(ABCDE)

A、讲究职场礼仪B、加强交流与沟通C、从小事做起

D、遵守单位的规定E、注意生活细节

43、入职之初,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体现在(BCD)

A、双赢作用,即非零和效应B、光环作用,亦即晕轮效应

C、定势作用,也叫定势效应D、前摄作用,即先入为主的作用

44、从产生职业挫折原因的角度看,职业挫折包括(ABCDE)

A、因人之不匹配导致的职业挫折

B、因才能不能发挥导致的职业挫折

C、因组织本身的问题导致的职业挫折

D、因人际关系不佳导致的职业挫折

E、工作过于单调导致的职业挫折

45、对于职业挫折,可从以下哪几方面加以克服(ABCDE)

A、正确认识挫折B、采取针对性措施

C、疏散挫折情绪D、适当进行宣泄E、提高挫折商

46、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有(ABCD)

A、个人因素B、环境因素C、文化因素D、情景因素

47、人的复杂性表现在(ABCDE)

A、个人条件的多样性B、个性人格的差异性

C、社会关系的复杂性D、人文背景的广阔性E、人生原动力

48、在一般的组织之中,从员工个人角色及职业生涯的角度看,可以把员工分为(A、操作工B、管理者C、分析师D、辅助员E、经理人

49、帕芝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分为(ABC)

A、政策管理B、发展管理C、信息管理D、系统管理

50、以下属于管理者的任务的有(ACD)

A、劝导、指导、指挥他人B、好为人师

C、传达上级意图,实施组织策略D、寻求各种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

E、寻求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

51、早期职业生涯管理的任务有(ABCD)

A、完成组织化的任务B、促进相互接纳

C、建立心理契约D、克服现实震动

52、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任务有(ABCDE)

A、纳入生涯规划渠道B、进行生涯管理活动

C、培养自我规划和发展的能力D、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涯发展中问题)ABCDE

E、克服中年危机

53、以下属于费尔德曼认为对人的职业生涯有着必然性影响的10个核心要素的是(ACDE)

A、技能和意愿B、自我评价C、单一职业和多种职业的选择

D、业绩的作用E、职业抉择的连续性

54、组织职业生涯四因素是指(BCDE)

A、对外宣传B、公平晋升C、提供职业信息D、注重培训E、职业发展

55、影响员工个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因素有(ABCDE)

A、职业探索B、确立职业目标及策略

C、继续学习D、自我展示E、注重关系

56、一般来说,组织在为员工提供生涯发展渠道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有(ABC)

A、组织的前途B、职业路径的明晰

教学设计单选题 篇11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4.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 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A)阶段。A.4个 B.9个C.14个 D.6个

15.在当代心理学家凯斯提出的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中,将个 体的心里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前者是指(A)。A.川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储存的信息的容量

B.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范围以及所投入的心理容量 C.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

D.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

16.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 究,发现(A),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 原因。

A.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B.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C.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D.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17.“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 格”。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是(A)。A.学生 B.识别C.帮助 D.文章

18.“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 容词以完成句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动词是(A)。A.写出 B,给予C.填写 D.完成

19.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A)。A.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B.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师 C.课程、人和教学环境

D.主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

20.(C)是将教学媒体的种类为—维,以它们的教学功能做另一维,进行列表,再用—种评价尺度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很有利、较有利、困 难和不利4种层次。

A.问题决法 B.流程图法C.矩阵选择表 D.算法型

21.(C)指教育评价的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泰勒(R.Tyle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 原理,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

A.“心理测验时期”B.“目标中心时期”C.“标准研制时期”D.“结果认同时期” 22.好的教学在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学生评价策略之间保持一致。这些因素不 一致会导致不充分和不恰当的教学。这是(D)。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汁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3.最好将认知理解为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如果只关注一个 层次,并假设其它的都是常态或可以预期的,至少是部分地误解了情境。这 是(D)。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D)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而如果是上的教学目标,则不适合于采取这种取向。A.中间层次 B.具体层次 C.低层次 D.高层次

2.(B),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3.(B)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A.宏观策略 B.管理策略 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4.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A)。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5.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A.不能预先规定的 B.特定的行为 C.预先规定的 D.开放性的

6.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B),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A.信息源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 B.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C.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D.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

7.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A)领域。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 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

D.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

8.为了把完成一个任务的技能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学生需要对技能迁移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从来就没有练习技能迁移的机会,就不能期望他们能在测试环境中达到要求。这是(B)。A.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B.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9.(A)认为,知识是分布式存在的,即知识普遍存在于学习者、日常生活工具、媒体、教材与文化脉络中。或者说,知识的意义分散在人们所处的情境中,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是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出来的。A.情境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信息加工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lo.“发展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成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只由教师进行的评价,提倡由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等。”这是(A)。A.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人才评价的基本思想 B.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C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D.20世纪50—7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1.(A)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完成书面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2.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是(B)。A.讲解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 C.讲演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3.普遍性目标的有2个基本特点,分别是(C)。A.直观性和普遍性 B.原则性和直观性 C.普遍性和模糊性 D.明确性和实用性

4.教师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论证科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 的方法。这是(D)。

A.谈话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的 C.讲演教学方法 D.讲解教学方法

5.(C),教学媒体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影响传统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改变,并将推动教育内容结构、教育组织结构和教育方式结构的深刻变化。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6.(D)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7.(A)将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分为:首先,根据学生、社会和学科这三个基本来源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接着使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对已经提出的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然后得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A.泰勒 B.布卢姆 C.霍恩斯坦 D.梅里尔

8.肯普模式(1977)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A)。A.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B.教材组织、学习者特征、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C.媒体选择、教学目标、可控性和学习者分析 D.学习者特征、灵活性、适应性和教学目标

9.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A)。

A.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B.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C.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D.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10.当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较小的、更容易分别处理和掌握的任务时,人们能够学习的最 好。子任务经常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说,学生如果首先掌握了子任务,就能够

更容易地完成复杂(或大)的学习任务。这就产生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顺序。这是(C)。A.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C)等四个方面。A.教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 C.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D.校长、教师、教室、学生

2.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 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3.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A)。A.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B.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之好坏优劣 C.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D.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

4.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的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这是(A)的观点。

A.社会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5.(A),教学媒体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6.依据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关系的描述,则(C)。A.学习动机越弱越好 B.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C.学习动机的强度以适中为宜 D.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7.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在研究了40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A)步骤,这些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一般要素。A.14个 B.9个 C.6个 D.4个

8.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表现性目标是(A)。A.开放性,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 B.要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

C.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 D.非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模式

9.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像“有一些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虽然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有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或是当情感目标的社会性目标特别重要时”的情况,最好采用(A)设计。

A.小组讨论 B.讲演教学 C.课堂问答 D.演示教学

10.将教学方法系统划分为师生认识活动、师生交往活动、师生评鉴活动和师生实践活动4个分系统的是(B)。

A.李秉德 B.班华

C.巴班斯基 D.威斯顿和格兰顿 1.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D)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

A.中间层次B.具体层次C.低层次D.高层次

2.(B),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A.从微观上看B.从中观上看C.从宏观上看D.从性质上看

3.(B)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A.宏观策略B.管理策略C.传递策略D.组织策略 4.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A)。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5.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

A.不能预先规定的B.特定的行为

C.预先规定的D.开放性的

6.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B),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A.信息源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B.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C.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D.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

7.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A)领域。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 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

D.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

8.(D)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A.呈现策略B.管理策略C.传递策略D.组织策略

9.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B)。

A.理论 B.工具C.方法论 D.模式

10.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

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1.(A)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 作用。

A.传递策略 B.组织策略 C.管理策略 D.微观策略

2.对每一类的学习,要识别出导向学习的有效条件,其公式是:要得到X的学习结果,就要提供或安排Y的条件。这是(A)。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3.(C)指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4.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A)。

A.奥苏伯尔 B.加涅C.梅里尔 D.皮亚杰

5.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B)特点。

A.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 B.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 C.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 D.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

6.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A)5个层次的目标。

A.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 B.获取、同化、理论、施行、模式 C.获取、同化、方法、施行、达成 D.获取、同化、方法、模式、综合

7.任何行为都是由特定环境(或情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这是(A)的观点。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8.(D)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A.呈现策略 B.管理策略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9.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B)。

A.理论 B.工具 C.方法论 D.模式

10.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

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 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二、单选题

1.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A)。

A.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B.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C.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D.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2.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A)等四个方面。

A.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B.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

C.教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教材

D.校长、教师、教室、学生

3.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A)特点。

A.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材

B.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

C.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

D.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

4.依据教材中的观点,下述选项中正确的是(A)。

A.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社会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

B.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功能。

C.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

D.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科学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功能。

5.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和教学信息的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分别是(A)。

A.传播技能、态度和情意、知识和认知水平、社会及文化背景

B.交互能力、态度和意境、知识和技能、文化和行为背景

C.传播能力、传播通道、编码和译码、情境脉络和传播内容

D.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

1.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在研究了40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A)步骤,这些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一般要素。

A.14个

B.9个

C.6个

D.4个

2.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A)阶段。

A.4个

B.9个

C.14个

D.6个

3.肯普模式(1977)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A)。

A.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B.教材组织、学习者特征、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C.媒体选择、教学目标、可控性和学习者分析

D.学习者特征、灵活性、适应性和教学目标

4.,从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呈现形式、呈现要素三个方面考察了教学材料设计过程的教学设计模式被称为(A)。

A.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

B.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C.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模式 D.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单选题

1.一位心理学家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位学者是(A)。

A.皮亚杰

B.加涅

C.梅里尔

D.布鲁纳

2.按照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的观点,人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3种成分组成。其中元成分的作用是(A)。

A.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

B.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联系和反应

C.选取问题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相联系

D.信息的获得、提取和转换

3.在当代心理学家凯斯提出的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中,将个体的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前者是指(A)。

A.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储存的信息的容量

B.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以及所投入的心理容量

C.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

D.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

4.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究,发现(A),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原因。

A.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B.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C.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D.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5.从4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学习需要分析的工作内容的选项,并填写在(D)中。

A.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B.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C.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D.分析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

6.从4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学习需要分析的工作内容的选项,并填写在(D)中。

A.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B.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C.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D.分析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

7.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

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

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8.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A)。

A.奥苏伯尔

B.加涅

C.梅里尔

D.皮亚杰

9.依据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关系的描述,则(A)。

A.学习动机的强度以适中为宜

B.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C.学习动机越弱越好

D.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10.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A)。

A.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B.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之好坏优劣

C.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D.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

11.劳特斯(Lotas)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Ⅰ、情感Ⅱ、认知Ⅰ和认知Ⅱ等四种类型。情感Ⅰ是指(A)。

A.学习者喜好在群体中进行学习,对他人的举动非常敏感,往往倾向于根据他人的情感进行学习上的决策。

B.学习者则关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们倾向于根据道德的美学的原则进行学习上的决策

C.学习者喜好关心生活的实践层面,并往往倾向于根据精确的信息进行学习上的决策

D.学习者则喜欢用事实建构和理解有关的理论

二、单选题

1.普遍性目标的有2个基本特点,分别是(A)。

A.普遍性和模糊性 B.原则性和直观性

C.直观性和普遍性 D.明确性和实用性

2.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A)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而如果是上的教学目标,则不适合于采取这种取向。

A.高层次 B.具体层次 C.低层次 D.中间层次

3.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

A.不能预先规定的 B.特定的行为

C.预先规定的 D.开放性的

4.,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表现性目标是(A)。

A.开放性,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

B.要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

C.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

D.非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模式

5.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A)。

A.工具 B.理论 C.方法论 D.模式

6.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A)领域。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

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

D.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

7.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A)5个层次的目标。

A.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 B.获取、同化、理论、施行、模式

C.获取、同化、方法、施行、达成 D.获取、同化、方法、模式、综合

8.(A)将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分为:首先,根据学生、社会和学科这三个基本来源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接着使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对已经提出的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然后得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A.泰勒 B.布卢姆 C.霍恩斯坦 D.梅里尔

9.“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是(A)。

A.学生 B.识别 C.帮助 D.文章

10.“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动词是(A)。

A.写出 B.给予 C.填写 D.完成 11.教学内容直线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A)。

A.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

B.很好地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利于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尽可能早地反映在教学内容之中

C.照顾到学生心理的特点,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

D.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有利于既尽可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12.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A)。

A.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 B.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并

C.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 D.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

二、单选题

1.我国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提出教学活动由(A)。

A.7个要素组成 B.5个要素组成 C.3个要素组成 D.4个要素组成 2.日本学者长谷川荣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有(A)。

A.3个 B.4个 C.7个 D.5个

3.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A)。

A.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B.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师

C.课程、人和教学环境 D.主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

4.将教学方法系统划分为师生认识活动、师生交往活动、师生评鉴活动和师生实践活动4个分系统的是(A)。

A.班华教授 B.李秉德教授

C.巴班斯基 D.威斯顿和格兰顿

5.教师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论证科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方法。这是(A)。

A.讲解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的 C.讲演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6.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是(A)。

A.讲读教学方法 B.讲解教学方法

C.讲演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7.教师针对一个比较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与评论,并做出科学的结论。这是(A)。

A.讲演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的 C.讲解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二、单选题

1.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的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这是(A的观点。

A.社会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2.任何行为都是由特定环境(或情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这是(A的观点。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3.(A认为,知识是分布式存在的,即知识普遍存在于学习者、日常生活工具、媒体、教材与文化脉络中。或者说,知识的意义分散在人们所处的情境中,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是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出来的。

A.情境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信息加工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4.(A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A.组织策略 B.管理策略 C.传递策略 D.呈现策略

5.(A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A.管理策略 B.宏观策略 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6.(A)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A.传递策略 B.组织策略 C.传递策略 D.微观策略

7.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像“有一些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虽然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有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或是当情感目标的社会性目标特别重要时”的情况,最好采用(A设计。

A.小组讨论 B.讲演教学 C.课堂问答 D.演示教学

8.对每一类的学习,能够识别出导向学习的有效条件。识别最佳导向条件构成处方性教学理论的基础,其公式是:要得到X的学习结果,就要提供或安排Y的条件。这是(A。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9.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A)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0.当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较小的、更容易分别处理和掌握的任务时,人们能够学习的最好。子任务经常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说,学生如果首先掌握了子任务,就能够更容易地完成复杂(或大)的学习任务。这就产生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顺序。这是(A)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出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1.为了把一个任务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学生需要对技能迁移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从来就没有练习技能迁移的机会,就不能期望他们能在测试环境中达到要求。这是(A)。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2.好的教学在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学生评价策略之间保持一致。这些因素不一致会导致不充分和不恰当的教学。这是(A)。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3.最好将认知理解为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如果只关注一个层次,并假设其它的都是常态或可以预期的,至少是部分地误解了情境。这是(D)。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4.知识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中,随着个人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调,知识产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发生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中。这是(D)。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5.认知依靠多种人工制品和工具的应用,主要是语言和文化,这些工具和建构起来的环境组成了媒体、形式或世界,通过他们认知才得以发生。问题解决包括了对目标的论证,该目标与一个情境所提供的资源和工具有关。这是(D)。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6.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的;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这是(D)。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7.正如情境造就个体的认知,个体的思维和行动也造就着情境。这种交互影响形成了系统因果关系的另一种概念,有别于通常假设的线性因果关系。这是(D)。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8.人类按照稳定有序的阶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先是向知觉记忆输入感觉信息,接着输入到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最后生成反应。从多种途径看,人们是信息加工的机器,其思维和行为可以被建模和模拟。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9.人类只能同时注意5——7个信息块。当教学超过工作记忆的限制时,问题就出现了。通过对教学进行仔细分析和修改以减少记忆要求,可以取得重大的改进。记忆方面的策略包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教学,提供辅助参考,以小步子前进,经常重复和精致化。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0.可以用流程图和表征顺序的其它方法对任务建模。这些模型被称作为认知任务分析,可以用来弄清可能出现的错误,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1.有两种知识是基础的:陈述性知识(知道是什么)。以命题形式储存在符号网络中;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做)。以“假如——那么”的规则和“类型——再认”模板储存。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依靠储存在记忆中的规则或信息的表征。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2.信息在组织到意义单元中时被组块,使之易于记忆。组块的信息量能更好地适配在一起,并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3.问题解决包括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其它内容。这里的所谓其它内容就是元认知,包括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知道何时何地应用自己的策略和知识。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4.儿童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成长可以被解释为一系列从具体到抽象形式的推理阶段,或是关于世界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积累。成人认识方面的理解也存在发展;这个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从固定的和权威的知识观,到认识到解释和观点的重要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中,教学都必须符合发展的水平。这是(B)。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1.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A),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A.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B.信息源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

C.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D.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

2.(A),教学媒体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

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3.(B),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4.(C),教学媒体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影响传统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改变,并将推动教育内容结构、教育组织结构和教育方式结构的深刻变化。

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5.(C)是将教学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它们的教学功能做另一维,进行列表,再用一种评价尺度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很有利、较有利、困难和不利4种层次。

A.问题表法 B.流程图法 C.矩阵选择表 D.算法型

6.(A)是列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目标(或一定教学情景)的媒体。问题的提出可根据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给出。

A.问题表法 B.流程图法 C.矩阵选择表 D.算法型

二、单选题

1.(A)指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即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2.(B)指教育评价的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泰勒(R· Tyle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3.(C)指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4.(D)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5.“发展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成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只由教师进行的评价,提倡由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等。”这是(A)。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人才评价的基本思想

B.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C.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D.20世纪50—7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6.(B)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完成书面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A.语文 B.数学 C.美术 D.体育

7.(B)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参与合作意识、实践行为。特别是参与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在校内语文性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其他语文性的合作实践活动、完成作业情况等。

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8.(C)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动手操作能力、勇于探索精神、收集整理素材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等。

A.数学 B.语文 C.生物 D.体育

9.(D)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与合作精神,如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在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情绪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等。

上一篇:结防工作计划下一篇:企业创新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