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精选10篇)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1
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 古希腊经济政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雅典作为希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中心, 成为整个希腊的领头雁。其中, 教育在古希腊兴盛的进程中, 起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形态上, 主要有“自由式”、“动态式”、“探索式”、“开放式”等形态;在空间上, 呈现出“家庭”、“学园”、“社会”等教育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注重实践, 积极探索的能力和兴趣。因此, 我们将古希腊在教育领域实施的这些教育模式、教育形态统称为“雅典式”教学理念。下面我们对如何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 开展“雅典式”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首先, 关于课堂主体的“雅典式”设定。初步采用“分组讨论定主体”、“提交老师做审阅”、“查出问题即改之”的三结合。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课下完成的。具体来讲:“分组讨论定主题”即将全班学生采取其自愿结合的形式分成了几个大组, 每组5-8人, 选出一名组长 (组织成员进行讨论, 确定主题, 要求:一是要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范围内;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积极拥护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学院的各项制度) ;“提交老师做审阅”指将小组讨论的会议纪要、确定主题的意义及关于讲演的初步构想和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提交老师进行审阅, 此为审阅的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 老师主要把握主题的政治关和方向关, 针对其方向性、学术性、可行性提出指导意见。审阅的第二步是学生将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 进行资料收集, 分类整理, 提出问题, 形成课件、文本或者能展示主题内容的其他形式, 提交老师进行审阅。在这一环节中, 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讲演的内容观和学生问题的设置关, 同时, 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审阅的第三步, 即指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 进行再次整理, 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和反映主体内容的载体, 再审阅、再修改。
其次, 关于课堂交流、讨论的“雅典式”。这部分为本课程设置的核心, 主要采用“小组讲演”、“二次分组讨论”、“教师随机参与”三结合的形式。具体为“小组讲演”即成果展示, 将小组在前一阶段所取得的所有成果, 采用其特有的方式, 逐一进行展示。同时, 加强实践控制, 一般为25分钟, 在成果展示开始前, 可以随即抽取几名同学组成评审团, 对其进行测评, 最后作为实践成绩的重要参考。“二次分组讨论”即再次将学生在课堂上, 按照座位的位置, 采用就近原则, 确定分组, 一般每9人左右为一个讨论组, 对于讨论组可以依照“轮换制”的方式, 确定组长 (每人限当一次组长) , 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进行讨论, 并做讨论记录, 随后代表本组进行发言, 阐述本组讨论观点, 最后将讨论会议纪要上交, 讨论时间定为10-15分钟。“教师随即参与”即指在小组讨论的途中, 除了督促同学积极讨论之外, 视其讨论情况, 随即参与到一个或者多个小组中, 进行引导、启发、监督。可见, 在这一阶段, 强化了学生的思考的必要性,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速记、交际和表达能力, 但要注意对讨论全程的灵活把握, 必要时对讨论问题进行临时的再设置和时间的再设定。
第三, 关于讨论结果交流及学生成果点评的“雅典式”。此部分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雅典式”教学的点睛篇, 主要采用“组长汇报”、“随机提问及解答”、“现场点评”三结合的形式。具体为“组长汇报”即由每组的组长对其讨论的成果进行逐一阐述, 必要时需将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阐述, 限时5-6分。“随机提问及解答”即指针对主题内容和背景材料, 结合当前现实, 随即抽取同学进行回答。同时, 对于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比如在讨论当前的经济形式的时候, 有些同学就会提出“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及当前的政治局势的影响?”诸方面的问题。“教师点评”即指在同学回答问题之后应该及时点评, 对于小组与小组回答同一个问题存在不同意见, 可以灵活采用现场辩论等形式, 比如在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 对西欧、日本及亚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效果评价时, 就可以采用这些观点, 因为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 有人认为援助计划美国基本上在西欧和日本得到的利益比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大的多, 有些同学就坚持了与之相左的观点。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 这一部分是对前面两个部分, 两个阶段的检验, 可以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问题思考的延伸性, 对于产生不同意见和一些非主流思想能够及时的加以引导。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 使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中, 基本上实现了全程的“雅典式”。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 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观。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人们的思想、生活、文化等领域也存在着多样、多元、多变的时代特点。尤其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 如在文化传承领域, 呈现出“西强我弱”的文化传承形态, 在文化阵地领域, 局部呈现出“西进我退”的现实形态等等, 因此, 在此现实情形下, 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雅典式”教学实践, 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等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使其能够积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原则, 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领域出现的矛盾进行分析, 逐步实现大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2
来我校检查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座谈会现场
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王学军教授讲话
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王法吉教授参加汇报会
专家组现场观摩课堂教学
12月14日,以兰州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王法吉教授为组长、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吕德文教授、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姚文振教授等为成员的甘肃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我校,通过教学观摩、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调阅材料、参观访问等形式,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
上午,专家组现场听课观摩了外语学院李琼、陈华老师的大学英语课程,并参观了外语学院期刊阅览室、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心。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外语学院副院长李剑副教授首先从外语学院基本概况、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抓好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方面,向专家组作了简要汇报。之后,专家组同外语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就大家关心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分级教学、网络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检查,专家组对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如何搞好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王学军教授参加了教学检查的全过程。他首先代表学校对检查组专家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专家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高度评价,同时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并针对专家在诊断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整改落实,更好地促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由“98”方案的公共必修课改为了“05”方案的公共选修课。如何切实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以增强课程的生命力,成为摆在全体任课教师面前一个十分迫切而又现实的任务。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认清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虽然由公共必修课改为公共选修课,但仍然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实践教学来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的标准主要就要看能否以正确的立场、理论和观念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对于西方的一些国际政治理论和世界经济理论必要时可以加以介绍,但不能照搬照抄,要分析其合理的一面,有学术价值的一面,同时必须分析其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的一面,使学生全面理解西方的一些理论,接受正确的理论和观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对学生进行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以及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可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是一门融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位手一体的课程。从这门课的任务来看,其知识性、综合性、现实性、政策性较强。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目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
本课程的教材大多是2005年左右编成的,内容本身具有滞后性,加上有的教师课堂上只知道照本宣科,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密切联系实际,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和知识,造成该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下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各个高校都鼓励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但许多教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中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中,没有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不是简单的—个接受者,使学生真正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
目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专业教师极其缺乏。由于教师本身水平有限、专业知识匮乏,甚至一知半解,难以对书本知识以及现实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同时,没有扎实的科研功底作支撑,很难深入、系统分析现实的国际问题,教好这门课。
(四)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考核,大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一张考卷考试的单一形式,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严重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
1.突出重点和难点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较多,覆盖知识面较广,如果逐章讲述,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突出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围绕重点和难点来教学,以解决内容和课时的矛盾。对于关键内容要着重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难点问题要讲透,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内容现实性较强,主要包含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主要发展状况,所以学生兴趣较大,期望值较高。但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于分析现实国际问题使学生理解我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却不是一件容易事。比如历史发展合力论、阶级分析法、政治与经济互动论等等,使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来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辨别是非。同时,学习这门课程不可避免的要介绍和分析一些西方的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理论和观念,比如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比较优势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等。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适当地介绍一些西方的理论,分析其有价值的一面,以及其局限性对于上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使这门课的理论性充分体现,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结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尺度问题,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宣传纪律的关系,对于西方国际理论一味地加以排斥,否定其有价值的一面和没有原则地大力宣扬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因此,这对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3.以重大时事为结合点,突出内容的时效性
世界形势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应及时补充新的内容,结合重大时事,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如在讲到“9·11”事件时,可以开展国际恐怖主义和反恐的专题讲座;在讲到最近石油价格上涨可以开展国际能源问题讲座;讲到俄、日北方四岛争端可以开展俄、日关系的专题讲座;讲到美国金融危机可以开展美国经济模式和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的讲座等等。这样,能够紧紧扣住当今世界形势,增加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
有了好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来展现,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理论性、现实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应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提高教学效果。
1.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针对现代大学生知识面宽、思维活跃、表现欲较强的特点,应积极采用课堂提问的方法,鼓励他们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尽管他们的观点可能不够成熟、缺乏对国际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理论水平,任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模糊的地方进行讲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研讨法
由于有些问题较为复杂,不能很快地得出结论,应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后查阅大量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分组辩论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最后由任课教师来对双方的观点进行点评。如:中国入世的利与弊;阿、以冲突的由来和发展;朝、韩炮战的原因和朝鲜问题等等。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3.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各高校都鼓励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声音、图像和视频进行处理,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过去传统教学中—些抽象复杂的内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展现出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任课教师课后应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多媒体资料。如讲解第二次大战的起源时,可以播放德国纪录片《意志的凯旋》,讲到经济全球化时。可以播放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图片来说明等等。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本身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地理、民族、宗教、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跨度大。因此。教师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结构就成为搞好教学的基本条件。
这就要求对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育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胜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要求。同时,还要鼓励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坚实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还要定期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4
1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必要性
全球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数次革新。其原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凸显促使“世界地理”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全球变暖、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陆地水资源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石油经济、世界财富增长、世界贫富差距扩大、国际经济关系不断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制转轨等问题延展了世界地理课程关注的内容, 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 通过课程的内容、传授方式、传授渠道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全球环境与社会经济变化保持一致;二是“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资料的稀缺, 有必要通过课外或其他途径丰富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的“世界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除之前刘德生教授主编的《世界自然地理》和陈才教授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之外, 新近出版的有郑胜华、潘海颖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韩中安主编的“世界地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杜德斌、冯春萍、李同升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000年以来, 新出版的教材有四部。申玉铭教授采用问卷调查的办法对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进行调查, 发现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旧、偏、繁突出, 时效性较差、教学内容宽泛, 探究性不强、与中学教材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而对该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更新已是当务之急。
2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构成
本文以通用的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的“世界地理”教材为基本分析蓝本, 将“世界地理”课程按照教学和学习内容进行划分。整部教材包含绪论、总论、七个大洲、大洋共10个章节, 大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主要阐述各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分布格局和类型分区, 包括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全球海洋等专题;②全球经济活动空间部分。该部分着重讨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 (空间) 组合关系, 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包含人类活动的地域格局、制造业 (钢铁、汽车) 、金融与区位、跨国公司地理、投资与贸易等专题;③地理大区主要包括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以及欧洲地理分区、非洲地理分区、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地理分区等部分。由于各大区的重要性不同, 因而内容的多寡也有所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校和教师取舍也有所不同;④国家部分。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埃及、南非、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由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仅挑选部分国家进行讲述;⑤世界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金融危机、荒漠化等问题。五个部分基本上覆盖了全部应掌握的知识。
3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因授课时数相对有限, 课堂讲授内容遂亦有限, 因而需要通过课堂授课、课外辅导、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依照“世界地理”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要求, 本文将该课程教学划分为三个模块, 即课堂模块、课外模块和自学模块。三个模块相互联系, 同步进行, 使课程教学摆脱依靠教材及有限的教材限制, 提高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模块是基础, 是其他两个模块的先导;课外模块和自学模块是课堂模块的辅助、补充和提高。课堂—课外—自学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 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如图1所示。
3.1 课堂教学模块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确定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 并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归类为课堂教学模块。如下表所示。
3.2 课外模块
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范围之内, 但不是重点和难点的内容, 以及训练、提高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的部分, 归类为课外模块, 如上表课外模块部分所示。课外模块是在充分运用学校教学和科研网络平台的基础上, 构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研习平台, 将以往课堂内解决的问题在课后解决,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3.3 自学研习模块
自学模块具有较大开放性, 该模块既包括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和知晓的内容, 又包含补充和更新知识、课程教学深化和提高内容, 以及通过组成科研小组, 进行相关选题研究的部分, 如表1自学模块所示。该模块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及外部网络的支持下, 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用大量的网上信息资源来弥补教科书的信息滞后性。同时, 利用网络教学, 能更好地体现地理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 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现代的学习模式有效结合起来,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4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路径设计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首先需要设定具体的操作方案, 将原有的全部内容进行相应的模块划分, 再确定每一模块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以检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其次在进行模块化改革过程中, 要获得必要的外部支持, 比如国家宏观层面课程改革政策、经费支持;所在学校政策、经费或相关部门支持等, 这是保证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最后要建立必要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内容更新机制, 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5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模块化”课程建设, 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任务的细分, 在满足知识与能力并进的基础上, 易于进行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实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本文笔者所在学院“世界地理”模块化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诸多环节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实际教学进行检验目前对“世界地理”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5.1 合作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最初将“世界地理”课程划分为自然地理部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 由两位教师分头承担, 而后进行总结, 现将按照课程章节划分为总论、大洲、大洋部分, 由三位教师分头承担, 三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所承担的章节。这样每位教师均能够保持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
5.2 网络互动教学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 本文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互联网资源, 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 丰富了课程内涵。学生在通过网络资源获得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 也降低了课堂授课的压力, 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5.3 研习式教学
另一种有效的实践就是研习式教学。学生提出研究课题, 或教师布置相关的研究专题课题,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图件等方式完成课题。这种方式虽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 但对参与者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如分析印度工业沿海分布的现象与成因, 世界机场分布等研习专题, 对学生知识面拓宽和能力提高具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申玉铭, 周侃, 蔺雪芹.高师“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J].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 (4) :163-172.
[2]张玲.高师《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探讨[J].新西部, 2009 (14) :234-235.
[3]赵媛, 陆亚中.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 1999, 8 (2) :105-108.
[4]葛岳静, 王静爱.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活动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 (3) :107-111.
[5]仇奔波.我国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再认识[J].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 (4) :98-105.
[6]娄昭, 李宪荣.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J].安顺学院学报, 2008, 10 (2) :93-96.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5
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
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师生共同努力下,本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地推进和落实,但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现就深化本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中小学课程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完善课程方案,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与国家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比较研究的结果,针对本市课程试验与实施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偏难、偏繁、偏深,教学要求偏高等问题,进一步调整中小学课程内容与要求,2007学年起,先调整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另发)。
1.小学设置学习准备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的学习准备期,放慢学习进度,着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2.调整小学课程要求与课时安排。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调整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与要求;调整自然、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身等学科准备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降低学习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
2007年下半年起还将进一步调整和修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将于2008学年起实施。
二、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
3.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全国和本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思想,2007学年起调整本市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和初中(寄宿制学校除外)分别实行上午8:15以后和8:00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不得提前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科学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和教学计划,确保每周安排“三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天参加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学校作息时间和教学计划应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同时,要开放场地设施和器材,安排提前到校的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并安排教师做好值日与护导工作。
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中小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安排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重作业训练、轻教学效率,重考试评价、轻命题分析等“围着分数和考试转”的现象。为改变上述现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4.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要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面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注重接受式学习和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从学科框架体系的纵向衔接以及学科间的横向衔接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并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
5.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要将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转向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积极创设促进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恰当性和实效性。
6.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将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与分析作为当前改进作业环节的两个重要抓手。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可实行分层选择性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团队合作作业相结合。
7.重视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教师要注重作业的反馈功能,及时批改作业,从中获得教学信息,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改善教学行为。可采用要点指导和评语激励等作业批改方式,对学有困难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激励。学校要鼓励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实施作业面批,并在作业面批的过程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和个别学习辅导。
8.改革评价方法。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强化过程性评价,做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同时适当兼顾学生差异,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测验考试要按照课程标准严格把握试题要求,提高命题能力,并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使成长档案体现基本达标要求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结合。
四、加强教研机构与队伍建设
9.健全教研网络。要充分发挥市、区(县)、学校教研机构的职能,健全三级教研网络。市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区县教研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区县教研机构应面向基层学校与教师,加强教学法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典型,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切实提高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指导能力;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中提出教研课题,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倡导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要善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增强学校教研的工作活力,增强学科教研主动适应课程实施的能力,要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抓手,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10.健全教研员队伍管理制度。要配齐配强市、区(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改革和完善教研员任用和管理制度。要从学历条件、工作经历、师德表现、研究能力等方面制定教研员资质标准,试行教研员岗位准入制度。要以贯彻《教研员工作守则》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教研员的教研工作,推行岗位合同制和任务聘用制,完善教研员工作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教研员轮岗流动和竞争上岗机制。
11.开展教研员全员培训。建立市、区(县)教研员培训制度和机制,定期开展对教研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教研员队伍的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教研员骨干队伍建设的机制,通过教研活动的实践,提高教研员把握全市或全区(县)教学情况和教师情况的能力,分析、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指导教学过程的能力。
五、营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社会氛围
1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要把家长作为开展教学改革的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学习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3.规范校舍资源管理。根据本市中小学校舍资源权属和管理制度,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资源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得擅自出租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用于社会机构办学。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资产管理机构不得在学校正常教学时间内,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办学活动。
14.切实加强办班补课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均不得举办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科类训练班、补课班、提高班、辅导班,以及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各种外语和学科班,为中小学开展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良好的环境。禁止中小学幼儿园以各种形式联合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补课班等行为,组织或变相组织各类办班收费行为;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动员和组织本校(园)学生参加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的各类文化补课班。
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市高校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对各类以高校从属机构名义举办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进行清理和整顿,以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各中小学的评价和招生工作,不得将各种社会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招生依据。
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增强教学管理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
15.重视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要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强化教学管理职能,积极、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行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6.加强对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学校教学计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内容的整体安排,也是对学校的人、财、物的整体安排。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对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促进各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校特色的创建,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充分听取师生、家长的意见,体现科学性与民主性。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把认真制订、科学安排与切实执行学校教学计划纳入有关专项督导范围和项目之中。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深入基层学校,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分析与纠正,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培育有成效、有创意的学校教学管理经验,并加以推广。
17.完善学校教学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本校教学计划制定、执行、评价等相应的制度;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加强对各学科教学活动的管理,指导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常规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指导教师把握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重要环节,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8.明确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责任。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实情,善于总结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实现研训一体,努力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6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以创新、改革为鲜明特征的时代, 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期, 无论学校与企业, 都重视和鼓励建立“学习型组织”。个人和团队也只有在“学习型组织”中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认知, 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目前, 在高校的课堂上仍旧是以重教师讲授、填鸭式教学为主, 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容易受到教师讲课方式、同伴干扰、电子产品干扰、自身等原因的影响, 而在课堂上表现出听课不集中、不听课、睡觉、迟到、早退、玩手机等一系列问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学专业, 其实践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在专业课堂上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同样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世界咖啡”这一概念是用新的角度将对话作为一个核心的流程, 组合与团体能够通过对话来改变周围环境, 催生有利于帮助理解与掌握传统课堂的重要知识。每个成员是必不可少的个体, 以问题作为吸引, 集合多元化的观点, 交流和连结不同的观点, 集思广益的过程。“世界咖啡”汇谈方式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研讨方式去开展主题活动。
基于此, 把世界咖啡汇谈方式引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以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通专业知识为出发点, 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层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迪更容易激发学习的求知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世界咖啡汇谈简介
世界咖啡汇谈是由Junit Brown (朱尼特·布朗) 与Essas David (伊萨斯·戴维) 以Peter Senge (彼得·圣吉) 的学习型组织为基础来提出的组织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 直接作用于提升成员间的合作、创新等能力, 而且可以让组织凭借群体智慧来适应多变的、复杂的环境, 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世界咖啡汇谈对于实践学习型组织是很适合的方法。现在这种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接收和使用。社会、企业必须要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真正全新投入并不断有能力地学习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西方的发达国家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教育已经使用了学习型组织, 通过教育手段来为社会注入优秀的人才, 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将必然选择这样。
在大学教学中, 世界咖啡屋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各种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这些学科课程中, 应用学生课堂学习或课外获取的知识, 通过团队学习, 团队合作去解决,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方式和创新。
三、世界咖啡汇谈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设计
(一)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是1998年由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拓展改建而来。建设专业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拓展专业的范围, 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出发点定位为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来改革发展本专业。要使学生了解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各个环节的基础知识, 涉及知识面宽, 是基于工程材料、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流体力学、粉体国学、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学习基础上, 熟知关于化工单元设备及成套装备的优化设计、创新改造和新型化工装置技术开发研究的基本能力。要熟知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知化工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设计方法与控制技术;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与创新设计以及对化工装置项目进行成本评估与投资决策的初步能力;熟知国家关于化工装置设计、开发、研究、环境保护和安全防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理论前沿, 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 世界咖啡汇谈模式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当的教学设计
针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特点, 结合具体课程, 进行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教学设计。
1. 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世界咖啡汇谈成功的前提是针对课程各章节内容, 选择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在学习各科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吸引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是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解决工程的问题。因此, 虽然每个章节的问题是与知识点相关的, 但解决问题不能仅依靠理论知识, 更需要学生课下的探索研究和与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所以, 在课程理论知识具备的前提下, 教师有选择工程当中的具体问题, 让学生开展世界咖啡汇谈讨论。可对化工原理、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器、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中的知识点, 联系工程实践, 提出工程问题。学生往往更喜欢和关注工程上的实际问题。
2. 关键是轻松、和谐。
揭开知识本质的新视角是来关注知识所具有的情境性。所以必须重点关注学习的情境理论。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的是对学校传统教育的改革, 其关注的不仅仅是学校内部, 还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研究和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研究。关于认知和学习具有的交互性质与实践的重要性是所有情境理论所强调的。为此, 世界咖啡汇谈的情境非常重要, 给人以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人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3. 学生分组并围绕问题组内讨论—第一轮讨论。
将5~6个学生分成一组, 组成一桌, 设置一名桌长, 桌长与该桌各成员都是平等的, 并负责组织本桌人员讨论, 各成员相互鼓励。这样尽量减少组织内部在管理环节上的层次, 去除中间传送信息的中转, 以更合适组织建立和学习开创性的思考方式。桌上可铺一张大纸, 让大家自己的观点写在自己所对应的纸上。
4. 组间讨论———第二轮讨论。
桌长不动, 组员分别去其他小组, 参与新一轮的组间讨论。
5. 回组讨论———第三轮讨论。
组员回到自己所在组, 把在它组讨论的新观点、新想法带回本组, 进行新一轮的讨论。针对每个问题, 组员最少要做到两轮或三轮以上的探讨, 每轮讨论都不能少于20分钟, 在探讨的过程中可设置课余时间, 这样一是不仅让学生增加了接触面, 增加思维之间的碰撞, 使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是通过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的深入学习和钻研, 可以将问题的探讨向广度延伸或纵深,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好地方法。
6. 团队汇报与总结。
通过根据世界咖啡汇谈的这一程序, 在探讨结束后, 每个成员都要回到自己最初的团队中, 从而形成组织共识 (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应给予每个团队较充分的时间, 并且展示团队的探讨结果) 。
7. 科学的激励和评价。
组长汇报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实效性、科学性、特色性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养成踏实地、渐近地解决问题的习惯。针对学生的汇谈成果, 要与课程最后成绩的评定挂钩。这样不但可通过帮助学生参加挑战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等学生科研, 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等形式, 最后真正做到将学生的新想法和学习成果落到实处, 形成内在激励办法。
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过程机器等课程课堂上, 对课程当中的若干知识内容进行世界咖啡汇谈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践, 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层。对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次上, 而是对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专业与行业的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四、结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 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各门课程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企业新的发展需要。将世界咖啡汇谈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学改革, 将学生的学习和团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能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做出改变, 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团队的合作中让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终生、合作的好习惯, 更能够适应未来工程岗位的需要。相信世界咖啡汇谈模式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结合, 必能使大学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充满吸引力,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 让团队合作精神在大学里就培养起来, 以为中国的过程工业培养出更多卓越的设备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布朗, 伊萨克等.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2) .
[2]彼得·圣吉.“世界咖啡”赠予的宝贵礼物[J].中国中小企业, 2010, (5) .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7
现代国际观是指国家公民或社会成员对国际社会国家间关系总体情况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看法或立场,它以国际理解、多元差异尊重、合作共赢、人类共同体意识等原则为导向。可以说,拥有成熟的现代国际观既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我国,国际观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始,在教育三个面向精神的指引下,国际观教育逐渐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1994年,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当代”)课,这门课程遂成为国际观教育的核心课程。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门课的内容和体系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与内容基本趋于稳定,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式方法日益成熟与多样化,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目前该课程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然而,高校大学生国际观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代”课程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存在种种不足不无关系。
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国际观存在的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知识零碎化。“当代”课程是以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际政治(历史与理论)、世界经济(历史与理论)、国际法、外交礼仪、军事战略学、民族与文化等学科综合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其内容和体系特点可谓复杂多样,庞大宏阔。这种繁杂多样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往往零碎不整,缺乏系统性。同时,学生的信息大多源于互联网,而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他们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2)对异文明和文化的陌生化。从数量上看,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超过了200个,每个国家都由单一或多个民族组成,相应地具有单一或多种语言文化,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学生对大部分国家的文明或文化很少有直接接触的机会,间接了解的也十分有限,基本上处于陌生半陌生状态,这无形中对学生深入理解与这些社会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构成了障碍。(3)国际问题认知上的简单化。国际知识零碎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往往在看待国际问题时表现出单向性倾向,即对于复杂的国际问题,能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维视角加以审视的不多,大多只抓一点,不计其余。(4)敏感事件特别是涉华事件反应上的情绪化。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和国家利益日益向全球延伸,涉及中国利益的国际事件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本着朴素的爱国热情,往往对这些事件持不理性的态度。比如,在中美、中日关系方面,为数不少的学生言辞激烈,甚至行为过激,2012年因钓鱼岛问题引发的全国性抗议示威中发生的打砸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5)国际政治冷漠化。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主观上认为国际问题事不关己,故抱持冷漠或麻木不仁态度,对国际问题兴味寡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似乎是出于本能地反感“政治”,连带对国际政治避而远之。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政治就是统治、斗争、流血,就是权谋,就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冷酷。因为就连倍受尊敬的罗斯福总统都公开表示:“政治就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一种艺术。”(1)果真如此,政治课难以得到年轻学子的好感就不难理解了。(6)全球视野模糊化。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需要具备清晰的全球视野或全球意识,以严格的标准衡量,现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普遍淡薄,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当代大学生还远未养成全球思维的习性。因为全球意识与全球思维紧密相关,全球意识是形成全球思维的基础,全球思维是全球意识之核。可以肯定地说,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成功崛起离不开具有全球意识的高素质的国民。
二、基于课程教学的原因分析
“当代”课程是理论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统一。(2)这“四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如下原因很难得到实现。
1. 教学理念的不到位
从教学理念看,主要症结有三:其一,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全球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当代”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世界,反观中国。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视角还得要高,即要有从卫星或月球俯瞰全球的视野,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二,对问题的理论分析上不是意识形态简单化,就是刻意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当代”作为一门理论课,自然要涉及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不同制度作非此即彼的对立性评判,甚至是简单化的否定;二是干脆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只是简单地进行“事实”叙述,使理论课没有了理论性。其三,没有把“国际理解”纳入教学目标范畴,没有真正树立尊重和促进多元世界的价值观念,没有把不同制度和社会形态相互依存的思想确立为重要教学理念。
2. 教学方式与方法存在种种不足
从方法上看,虽然各高校的“当代”课程教学早已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单一“灌输”模式,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广为普及,网络教学也在向纵深持续推进,但教学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不足,“灌输”式课堂教学仍居主导;其二,讨论式教学应用得较少,而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极有效手段;其三,专题研究式教学虽然早就有人提出,但现实中应用者较少。其四,多媒体课件技术应用上总体处于低端层次,多半只是板书文字转换,丰富多彩的声像资料没有得到恰当的利用。总体上看,大学生现代国际观教育效果不彰,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3. 教学安排与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时不断缩减。“当代”同大多数公共政治理论课一样,课时从36学时减少到了32学时,教学内容与课时不对称的情况十分明显。其次,大班上课,规模过大。由于是公共课,几乎各高校都采用多班级合班上课的方式安排教学,一般规模在4个班(120人)左右,有的则在5-6个班规模,人数超过200人的大班也不在少数。众所周知,大班上课效率是远不能与小班相比的。再次,文科必修,理工科选修,事实上导致高校理工科学生免修。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高校都只在文科院系开设“当代”课程,而从高校学生专业结构上看,理工科生要占一大半以上,结果是,一大半学生处于必须的国际观教育缺失状态。事实上,国际观教育方面,理工科学生由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知识背景相对弱于文科生,“当代”课程对于他们更具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还有教材更新周期长,无法紧扣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21世纪初教育部社科司主持编写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自2003年首版至今,已经印刷了38版,内容虽有所变动,但依然给人以与现实脱节之感,因为近10余年的世界政治经济情况与之前可谓天壤之别。
三、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点滴思考
1. 要为“政治”正名,恢复政治的健康形象
首先,要向学生阐明政治的本质不是恶,而是善。古希腊圣哲亚里斯多德指出,““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人类为寻求美好生活从而对自身关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就是政治。因此,政治的本质不是权术,不是倾轧,不是虚情假意,巧取豪夺,而是调和与关怀,是携手合作,共历艰危,共赴辉煌。其次,政治不是个别人的事,是大众之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1再次,政治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两会”上的提案,虽然不是每个人参与提出与讨论,却都是事关大众切身利益与生活的议题,关心政治,就是关心与自身和他人福祉息息相关的事。
2. 以培养学生全球意识为导向,把现代国际观教育作为“当代”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这方面,课程教学理念的重构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具体而言,需要做两件事:其一,要把塑造学生的人类共同体意识纳入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当代”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宽广的胸怀从人类共同体的立场看待世界政治与经济,以真切的人文关怀理解和尊重千姿百态的文明与制度文化,在不否认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间对抗性的同时,要强调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借鉴,对立与冲突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二,要培养学生的大国意识和全球使命意识。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性大国,而作为大国自然多了份全球责任,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全球大国意识,同样要有全球责任和使命感,要养成从全球角度思考的习惯。
3. 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双方的平等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具体方法有:其一,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网络平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所具有的匿名性、自主性、自由性、互动性使参与者没有压力与紧张,能有效调动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其二,充分应用拟剧性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境感受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相关国际事件,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事件的情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事件的认知,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探讨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其三,把专题教学、研究型讨论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是应对大班教学和课时不足的最佳形式。最后,建议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情形把“当代”课程重新纳入理工科院系必选修学分体系,使现代国际观教育不让每一个大学生拉下。一些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当代”课程是抱有厚望的,(3)执教者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不断探索改革,现代国际观教育的宗旨并不难实现。
注释
11 蒋丽君.何谓政治,政治何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中一个必须解答的问题[J].求实,2009(1).
22 万鹏.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J].教学改革研究.世纪桥,2010(9).
《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篇8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实施《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欧洲, 双语教学情况比较复杂, 涉及的语言大多是英浯, 旨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 繁荣经济, 形成合力。目前在我国开始试验推广的双语教学, 指的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双语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英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所以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 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 也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英语上课。它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交流和互动之中。
(二) 《世界经济》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符合本课程的特点, 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课是一门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专业理论课, 其一些理论观点源于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 同时它又是多门社会科学的综合和广泛的运用。所以, 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能够将教学的内容与国外先进理论成果接轨, 有利于师生在研究和学习中吸取新观点和新方法, 有利于细致研究学科中重要的理论问题, 并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其次,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为媒介语言, 通过引进原版教材的学科教学, 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规范和风格, 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双语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与外界交流以及了解科技前沿和吸收各种国际信息的能力, 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和国际竞争, 更需要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最后,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国际化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地推进双语教学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此外, 高校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双语教学课堂可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们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
(三) 《世界经济》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鉴于《世界经济》课程涉及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而且主要探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 所以实施双语教学不仅符合课程涉外性的特点, 也是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从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看, 选择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该课程的双语教学, 学生已经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 有了相当的词汇基础, 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从师资队伍来看, 各高校一般拥有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 经过充分的备课与培训, 完全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二、《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路
(一) 教材的选用
目前, 国内高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中可选用的教材不多, 有的高校采用的是任课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英文原版教材, 如《Global Shift: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Peter Dicken。更多的学校采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詹姆斯·格伯编著的《World Ecomonics》。这本书是基于美国的英文原版教材, 经编审后增加了忠于原文的中文注解部分。所以, 该教材相对于其他的世界经济教材更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 各章节中的案例学习部分都具有权威性和新颖性, 能在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任课老师还可以选用几本中文专业教材辅助学生的学习, 如张幼文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 (第二版) 、庄起善主编的《世界经济新论》等等。同时,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 追踪阐述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以及解释和介绍相关专业术语等, 师生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各种英语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 收集更多的最新资讯。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
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我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因课程设置不同, 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一些高校使用英文专业教材, 中文授课, 试卷考核是英文的。二是一些高校采取两种教学语言, 其中主要用英语进行讲解, 对某些难点内容以汉语辅助讲解, 板书和标注用双语进行。三是一些高校以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以全英语进行板书、讲解、提问,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三种教学模式中, 第一种在全国高校, 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高校中应用广泛。后两种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应用比例较大, 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课堂上英语与汉语的使用比例是多少才算是双语教学确实是很难把握。如果全部用英语来讲授, 学生会过多地注重语言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本身和内容体系, 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双语课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如果大量使用汉语讲授的话, 虽然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些, 但又会让人觉得这不像双语教学。因此, 《世界经济》任课教师具体采用哪一种讲授方式, 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 然后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双语使用应该有一定的掌握和安排。
(三) 考核方式的选取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涉及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 因此考核应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 英语语言技能为辅 (比如可以实行开卷考试, 或中英文试题相结合等) , 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的考核等多方面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期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三、关于《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 双语课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及对策
双语教学需以双语教师为基础。从事《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听说能力。可是在我国只有少数专业教师可以胜任两种语言的教学任务, 不具有普通性。这些教师要么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 要么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的国贸专业知识比较欠缺, 这就制约了他们的双语教学效果。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有一定的英语能力, 而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 比较适合双语教学, 但是人数太少。因此, 加强环境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首先,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 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其次, 在《世界经济》任课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进行英语培训, 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最后, 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可以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 以此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二) 双语教学资助较少的问题及对策
各高校应为推动《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开展, 给双语教学教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相对于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来说, 双语教学无疑是一场需要极大资金、精力投入的教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学研究很难, 甚至比科学研究还难。所以, 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 一些高校一般是给予双语教学老师的工作量乘1.5倍系数的奖励。笔者认为这个还远远不够, 应加大资金的投入。除资金支持外, 学校或院系还应该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课程以教改立项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为双语教学提供方便。各高校在给教师以经费资助之外, 还应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等等, 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成功完成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受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普遍偏低。尽管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经过近十年的外语学习, 系统学过了语法知识, 也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 但学生往往听得不太懂, 看得比较慢, 更无法用外语进行交流。同时, 大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推广。同样一个班, 有的学生英语水平高, 非常适应双语教学方法, 而有的学生几乎听不懂, 造成在课堂上厌学和自我放弃的结果。
在这方面, 首先, 学生要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 尤其是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其次,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 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方式的教学方法, 即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同将其分组, 老师在课前布置好讨论题目, 学生可以分头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汇集成小组意见拿到课堂上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对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有帮助。此外, 任课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譬如, 教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或其他机构提供的专门培训, 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出国培训。
参考文献
[1]齐晓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2]阎志军《.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新课程下高中世界现代史教学创新 篇9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当今历史试题的呈现已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 而是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不仅包括调动和运用知识, 还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基础上提供新情境、新材料, 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提升历史思维力。
例如, 高中历史教材将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归纳为“和平与动荡并存”, 并选用了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这两则距离我们相对较远的材料, 以说明“动荡”这一特点。其实,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援引伊拉克战争、叙利亚问题等新材料, 鼓励学生思考当今世界出现动荡的原因, 并探究有利于和平的因素。这样, 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动荡, 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训练历史思维和培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意识。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 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例如, 在学习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 我们可以增用如下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 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 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 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年来, 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 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并设问:有人依据材料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这一教学设计,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理解, 更全面认识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 这种设问具有开放性,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对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素养的养成等有积极作用。
2. 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学生学习的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面的宽度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设计能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以罗斯福新政中“美元贬值”这一措施为例, 我们可分层设问:罗斯福为什么要实行美元贬值?这一措施对当时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第一设问重在加强学生对新政背景, 以及此措施对缓解危机的影响的理解。一般学生均能准确回答这一问。第二设问重在养成学生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将某一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重新认识, 有利于提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认识, 有利于学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问相对较难, 不能针对全体学生。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落实给不同的学生个体,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来实现的。
分层教学模式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进步, 既能保护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优生的思维力, 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1.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先做好教学设计, 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视频等媒体来辅助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可重复性、内容更丰富、更迅速等特点, 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兴趣, 巩固重点难点, 更多展示历史的面貌,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例, 教师如果按传统教学手段仅仅凭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进行教学会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全球化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图片, 播放反全球化运动的视频, 展示全球化下的全球问题等,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激发学生主动地、理性地认识全球化。
2. 情境教学的运用
历史知识的很大部分是比较枯燥的,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甚至出现学习障碍, 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将教材中的情境再现, 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 就能很好地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世界经济概论,应用
一、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经济学的教学, 并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 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 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认真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学习, 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惯例,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能在涉外工作中为中国政府、企业界、研究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咨询、建议和发挥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 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 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 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 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 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 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三) 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学生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 往往会出现难以运用理论、错误运用理论的情况, 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编写成案例呈现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实际现场, 探寻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 就能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 容易学习。
2.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
3.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经济的现实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趣味。运用案例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 训练学生决策艺术, 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并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的独立决策, 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 选取案例
1. 案例要有关联性。
要紧扣世界经济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 体现已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拟讲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 使案例发生的时空与授课的时空尽量接通。这样, 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2. 案例要有真实性。
缺乏真实性的案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方面, 可以从学生的理论水平出发, 选择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另一方面, 也可以参考一些案例自己编纂案例, 但一定要注意符合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另外, 表述要严谨准确, 事实清楚, 数据确切, 真实可信。
3.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
要在众多案例中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最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的案例, 以培养学生把握事物规律性的能力。要防止“贴标签”式简单对应地选择案例, 应使案例涉及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 要经常更新情节过时的陈旧案例;要老案翻新,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立足时代前沿, 多选择反映世界经济新变化、新特点的案例。
(二) 讨论案例
1. 准备讨论案例。
(1) 准备案例文本。案例如果篇幅不大, 讨论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应提前计算好人数, 将案例打印以便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如果案例内容较多, 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 或者提前将案例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 让学生自己下载并打印。 (2) 布置阅读任务。拿到案例之后,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案例, 熟悉案例及其背景,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 同时也可要求学生预习或者复习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及理由, 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3) 成立学习小组。如果学生人数太多的话, 教师应当事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的人数约为五六人, 可以教师事先分配好,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课后由各小组自行安排时间讨论, 在小组活动后, 推荐一名或两名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2. 组织讨论案例。
(1) 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个别或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并给出案例所附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发言既可以延续学生们前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又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和表达能力。 (2) 集体辩论。分别发言后,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讨论时可以支持别人的观点, 阐明自己的观点, 也可反驳别人的观点, 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在提高自己说服他人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思维的不足。
(三) 总结案例
1. 口头总结。
可以先由学生进行口头总结, 包括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和从案例学习中收获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最后对于案例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讨论案例时的精彩时刻或不妥之处也应当指出。
2. 书面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 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体会, 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报告中学生要对此次案例分析的收获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书面总结。学生通过案例报告结束案例讨论, 将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时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 一个实例
在本科生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中, 使用案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荷兰病”这一概念的成功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 已是重要制成品出口国家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 此后荷兰出口剧增, 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 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 这一现象被称为荷兰病。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受到这个概念名称的影响 (“荷兰病”似乎只会在荷兰出现) , 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尼日利亚“石油意外收入”和哥伦比亚“咖啡意外收入”的案例, 学生们充分认识到, 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 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荷兰病的根源是新资源发现而获得的意外收益对原有出口产业 (例如制造业) 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瓶颈及克服的思路
目前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是, 尽管中国已经登上国际经济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可供直接使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基于国外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因此笔者认为, 我们有必要尝试自主编写以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件为蓝本的案例, 并在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积累。例如, 在有关生产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分析中, 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的经济效应为我们编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此外, 教师要注意提高案例教学的艺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题目、案例和阅读材料、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其次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事实:教师应对案例一读再读, 并做出笔记, 以便把握案例的要点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要具有时间概念, 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 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 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人学学报, 2004, (4) .
[2]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15) .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 1999.
[4]李向东, 张玉英.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 2008, (6) .
[5]徐延宇, 等.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6) .
【世界课程与教学委员会】推荐阅读:
《世界音乐》公选课程07-24
计算机课程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部分)06-18
天津与世界教学设计07-01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教学设计10-03
甘肃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07-25
乘上大船游世界的教学案例与反思09-13
第58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委员会会议07-31
音乐课程与教学07-23
数学课程与教学08-04
课程与教学设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