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通用12篇)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 篇1
2009年2月,我受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委派,到彝良县进行参与式教学培训监测。一天上午,在培训课的课间,参训成员中的一位女教师和我说起她的从教经历和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感受。她说,通过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使她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她所教班的学生不仅更加喜欢她上课,而且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她的感受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深入探索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构想。
有幸的是,这一构想于2010年2月被列为“培训质量评价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题,借助项目的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我能够系统地了解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云南项目产出二参训教师的成长。
课题组通过目的性抽样和分层抽样选择了15所样本学校中的90名教师(每所学校6人,分别是30岁以下、30~40岁之间,以及4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男、女教师各1名)作为课题个案研究的样本,试图通过质的研究方法“深描”参训教师的专业成长,即研究参与式培训是如何影响参训教师的?参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研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对课堂、学生和学校产生什么影响?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呈现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从而为培训质量评价提供翔实的素材。
成为个案研究样本的教师是工作在云南省德钦、福贡、澜沧、鲁甸、彝良和镇雄6个贫困县的中小学老师,他们中不少人是“一师一校”教师,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少老师还必须进行双语教学。
2006年,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产出二开展的参与式教师培训走进了这些老师的生活。参与式教师培训是以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在职培训。到2010年培训结束时,数百名学员接受了参与式教学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基地式培训,培训给项目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和学生都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接触参与式教学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缩短了讲授的时间,把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沉默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都主动要求老师采用参与式教学。
课堂“易主”后,教师就得给学生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活动成了课堂的基本要素。对于这种活动教学形式,老师们起初是觉得新奇、有趣,在教学中积极模仿和“移植”培训者例举的活动内容。可是,渐渐地,老师们感到迷茫了,热闹的活动结束后,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吗?一些老师开始怀疑参与式教学,个别老师甚至中断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然而,多数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了。余碧根老师在高三年级文科班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结果学生的数学成绩比理科班的还好。可以说,大多数参训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态度都经历了“尝试———放弃———再用”三个阶段,老师们从一开始半信半疑地运用参与式教学到后期自觉、主动运用参与式教学,由“浅入”参与式教学变成了“跑进”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一位老师开始时认为这种教学会助长学生上课说小话的坏毛病,但是,通过教学,这位老师发现,发言多的学生其实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也更加自信,此后,这位老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参与式教学后,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起来了,教师更加坦诚地对待学生,甚至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能虚心听取学生对自己的意见,教师从“固定知识”的代言人变成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按照“全纳课堂”的理念,老师们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的心思游离在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之外,本着“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参与”的目标,老师们给予弱势学生更多的关注。李梅芳老师用微笑鼓励出一个自信的孩子;缪志兴老师帮助一个讷言的孩子变得敢于大胆发言;蔡文玉老师使经常装病、厌学和逃学的学生变得热爱学习了……
很多参训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培训很好地配合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老师们教学理念的更新,使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师生的积极互动,教师主动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个体成长了,班级文化发展了,学校的学习风气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此外,课题组认为,参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是培训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课题从观念、技能、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职业体验等多方面挖掘教师潜能,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从观念方面看,不少老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洗涤”了他们原有的教学思想,从以教师的主观预设为主发展到根据课堂生成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很多老师体会到:知识应该由学生讨论得出,能力应该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瓢去舀水”,而不是给他一碗水。一些培训者认为自己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蜕变”,培训从浮在表面的单向宣讲变为双向活动和深入交流。研究发现,很多老师意识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才是较好的”。课题组认为,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是其专业成长的核心内容,因此,课题研究把挖掘和提升他们个人的“参与式教学实践理论”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从技能方面看,很多老师更加注重实质性参与,老师们从不会进行教学设计到能够自行设计教案,学会了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参与式教学,还把参与的精神融入了传统教学中,他们还总结了分组经验,提升了课堂组织能力,学会了开发本地教学资源。
从学习和研究能力看,参与式教学培训使老师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更加愿意与他人分享参与式教学实验的收获。许多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有的老师们认为自己在终身学习中实现了专业发展。郭跃红老师在积极探索分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分层教学,她还就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让人感动的是参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得以提升。在课题开展的专业自传写作、访谈等活动中,多数老师都提到了参与式教学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喜悦,课题组坚信他们体会到的这种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是其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提升的表现,是他们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阮殿光等老师觉得参与式教学培训使他们获得了第二次“教育生命”,沉寂多年的教学热情被重新唤醒了;一些年轻老师醉心于学生稚嫩的思想碰撞出的耀眼的火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参训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有助于参与式教学在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学生的发展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 篇2
日期:06-12-20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
点击数:
2004年9月,山东省作为首批四个实验省之一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而我正是这个时候参加工作的,所以我的成长是和新课程同步进行的。两年的教龄虽然不长,但我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却有着深刻的体验。下面,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些许感悟和大家分享。在一篇博客中,我写道:“当我开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涯并尝试做点研究时,我竟然首先选择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而且一路走来,我始终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懵懂无知、迷茫彷徨到现在的勤奋求知、主动探索,我走过了别人走过的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但对于每个人来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的成长过程和以下八个“关键词”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一:热爱
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两年前,当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坦白讲,对于即将从事的这份工作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此前我的耳朵里早已灌满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的种种“不是”:教师不能当班主任、非高考科目、学校和学生不重视、工作繁杂,等等。值得庆幸的是,一开始我并没有按照别人的轨迹走下去。也许,我骨子里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后,我就告诫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给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感觉自己的面前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可以尽情地跳跃、施展。从对新课标的研究开始,到认真备课、写教案、上课,再到与学生打交道,我逐渐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感之愈深,爱之愈切。
随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了解,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感情在我心中不会动摇。没有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我想我不会真正地投入与付出,当然也不会走得太远。
关键词二: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会有什么作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规划是从一而终的。参加工作之初,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大致的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年得其要领,三年必有所成”。具体而言,在工作第一年,我主要在理解课标与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与学生相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等方面努力。第二年,我结合国内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业务总结与五年发展规划》。在这篇文章中,我理性地分析了自己一年多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所处的阶段,重新审视和展望了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我从自身的定位和在师德、教学、科研、学习上的目标与策略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学校业务专家的一致认可,并以《事业的开端》为题刊登在了学校内部期刊上,供全校青年教师学习。在今后几年,它也将继续指导我向纵深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会使我们更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以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实现美好人生。关键词三: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传统教育长期积淀的沉渣淤泥,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赢得机遇、迎接挑战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做“学习型”的教师应该是首选。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关注基础差异,促进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来讲,唯一的途径就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并且要“真学”、“勤学”、“善学”。于是,在新课程形势下,我开启了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第二次“学习革命”。开始,基于上课考虑,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逐渐地,我就开始思考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教育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传播理论)、技术技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艺术知识(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听觉艺术、审美艺术),这一切都需要学习。那么,如何去学习呢?除了实践,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两年来,我读了几十本教育理论著作,这些书籍经过内化,极大促进了我的教学科研工作。
在过去,信息技术教师一生平庸并不奇怪。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只要善于学习,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已不再是梦想。
关键词四:课堂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教学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不但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重视课堂的教师绝对不是合格的教师。在我宝贵的两年职业经历中,我几乎是以“聚焦”的方式去对待课堂教学的。平时,我一直坚持认真、深入地备课,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用心经营每一节课,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懈怠而随随便便地给学生上课。有耕耘,就有收获,我的努力换来的是领导的赏识和学生的认可,尤其是每次看到学生对我的“评教”成绩几乎是满分,听到学生因为我再一次给他们的班级上课而鼓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生命在涌动,也深刻地理解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与碰撞”的含义。对于学校举行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我更是热情参与、倾心准备。“全校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业务达标优秀奖”等奖项接踵而至,但对我来讲,看重的不仅是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年轻的生命能够在教育王国里放飞希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历来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基于课堂、立足课堂,以课堂为最主要的“教学场”和重要的“研究场”。如此,在我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于“舍本逐末”。
关键词五:研究
我一直很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工作之初,我自己并没有想着向“科研型”教师这个方向发展,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我走上这条“幸福大道”。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的困惑,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研究、去实践。两年来,我科学地诊断新课程课堂的脉搏,留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细小问题,全方位展开研究,并且及时述之成文。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随笔20余篇。除了研究新课程,我还把目光投向了课题研究上,2006年3月,我开始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分课题“高中信息技术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与实验”的科研工作。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相信我的科研驾驭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在教育教学中做研究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我们逐渐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为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六: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和共同体的影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逐渐变得思维僵化、孤陋寡闻。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录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主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总之,我尽可能地拓宽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力量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没有交流,研究往往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善于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多几分信心和希望、少许多迷惘与曲折。
关键词七:反思
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考尔德希德曾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新课程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有适应信息时代、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我的体验表明: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如课程的核心价值问题、课程内容的拓展问题)也需要反思,不能够人云亦云。至于反思的形式,我习惯于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其实也可以进行“微格”反思,还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同行探讨反思,不一而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于不断塑造的状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行深入追问、审查和批判分析,可以在艺术层面上升华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八:创新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影响。课程结构、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程自觉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而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发展现状决定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带八九个班甚至十几个班的课,也意味着同样的一节课需要在不同的班级讲许多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简单机械重复还是在变化中寻求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呢?我想这首先反映出我们有无创新意识。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学活动中的劣势也可以变成一种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去尝试、探索和领悟,其实这也是对信息技术 新课程进行多维分析与综合实践的一条高效的途径。课堂教学需要持续的创新,科研工作也需要创新。我们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这样的研究特点决定着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创造性地去面对独特的情景,而不仅仅是继承、模仿和沿袭。如此,科研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驾马车,信息技术教师在驾驭过程中是否拥有创新精神、是否保持了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决定着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是“昙花一现”还是“历久弥香”。
英语教师与英语教学共同成长 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毋庸置疑已经成为我们跟随时代进步的基础。在中国,对于英语的教育可谓是不遗余力。从小学就开始抓起,直至学校生涯的截止,不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少说也有十五六年的学习时间,最终答卷却差强人意。可以说英语是中国儿童从小的伙伴,但是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而英语水平却没有一同成熟。这是一项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的投资,这是对英语教育的揠苗助长,还是英语學习营养不良呢?值得深思。
1. 分析问题。面对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现象,教育方不遗余力地付出与学生孜孜不倦的苦读,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一个机制能够对大量的输出进行有效地吸收,并自行成长。
2. 英语学习的内涵。究其本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成有效地交流。不仅仅是要听懂、读懂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要能够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英语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做到各个击破、均衡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英语水平。“听”懂了背景才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读”透了形势才能“写”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说”和“写”上,而“听”和“读”又是它们的基础。
具体到细节,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句子,句子则是由一个个单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故,在“读、写”方面,语言的基本要素就是单词和语法规则;而从“听、说”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基本要素则表现为:单词的读音,即音标和语法规则。
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都是由这三项基本要素构成的:音标,单词及语法规则。它们也是灵活运用一门语言进行交流的前提条件。
3. 学习方法分析。单纯从学习角度而言,“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这八个字算得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语言而言,它作为一个交流工具,是一个学而练、练中学的过程。这八个字更是相当实用。熟,就自不必多说,无论什么东西见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形成了条件反射。举一反三中的“一”指的就是特定的语法规则,“三”即你口中的英语,也就是这门工具可以灵活地为你所用。语法规则就像是数学中的公式,而因变量就是你所要的表达,自变量便是基本的单词。随着你输入单词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掌握好了这三个基本要素,就像是树苗扎好了根基,才有可能成就以后的参天大树。
还要训练学生:在面对英语的时候,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在中国,大部分学生的习惯是四步走:面对英文,翻译成中文,组织好中文的回答,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逐字逐句的从中文翻译过来,就成了标准的Chinglish了。所以,要加强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训练,用英文思考。其实练的就是一种自然地反映,练的就是生巧,当我们面对“how are you 的时候”,自然就会反映出“Fine, thank you. And you?”就是因为熟练二字。
二、解决方法
就如何有效地吸收英语知识而言,我认为,首先听写练习是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听写,指的是从单词、句子到段落的听写。因为从“听”到“写”的过程,全面考察了“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听懂”一段话的基础是会读,也就是能说出它来,并且理解,即为读得懂它;之后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所听到的话。
其次,要深入利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他可以触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学习热情。如此一来,会加倍获得知识吸收的效果。然而,每个人的兴趣不尽相同,在学校教师们很难做到平衡大家的兴趣点。课堂上是教师们授之以渔的地方,而课下,则需要兴趣这位老师带领学生训练“渔”术。让英语不仅仅作为一门功课,更是成为学生生活中有趣的一部分。
最后,就是克服心理障碍。“说”是中国学生较难攻克的一个方面,并非不会表达,而是不善于表达。我们总是想要在心里整理出一份语法准确、用词恰当的完美句子,否则就缄口不言。其实,如果将交流的过程转换成文字置之于纸上,我想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只不过是,我们在进行口头交流的时候,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语法和措辞上,而本末倒置,忽略了口头交流的本质是互通,只要相互理解就好了。
以生为本,在校本课程中共同成长 篇4
以生为本, 在校本课程中共同成长
当我接到通知要成为这门课程开发者的一员时, 其实心中充满了困惑:没有教材的课怎么教?什么样的造型适合孩子制作?珠子怎么买, 怎么分?这一切的疑问都让我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开发校本课程这个工作充满了怀疑。但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 我们的校本课程逐步走上正轨,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慢慢走向成熟。我深刻感受到:是我的学生们在课程实施中不断给我开发课程的灵感, 学生不仅是实施者, 更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一员。
校本课程珠趣实施伊始, 学生的喜爱程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课堂上说话的人少了, 聚精会神听老师讲串法的人多了, 因为少听一句, 这件作品就无法完成了:课下打闹的人少了, 串珠的人多了, 下课铃声是学生最不想听到的:课间, 我的办公室里总围满了缠着我学习串珠的学生。
老师, 先教会我吧, 我再去教大家
学生对串珠的热爱及热情是我始料未及的, 但同时, 大班额的教学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惑。由于串珠属于手工制作, 有一些串法是无论图示还是语言都表述不清的, 需要一对一、手把手演示给学生, 而对于一个班六七十个孩子, 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件事帮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是在课程开发之初, 有一节课, 我们学习制作方形头花, 在讲到分层过线时, 我遇到了困难, 为了讲清如何将线从上层绕到下层, 起先我想用画图的办法, 但这是立体图形, 画在平面黑板上, 学生的立体感还不强, 看不明白:又想用演示法, 但珠子太小, 学生根本看不清楚:而要是利用展台, 班里没有, 去多媒体教室恐怕时间不够, 另外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看到大多数学生渴求而迷惑的双眼, 我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 班里平时酷爱串珠的机灵鬼彭子怡高高举起了小手, 只见她手拿未完成的作品, 面带焦急, 手举得老高, 我示意她起来说, 她说:“老师, 要不你先教会我吧, 我学会了再教大家。”我听了她的话, 心想:这个小丫头一定着急往下学, 但总不能把全班同学放在一边, 先教会她吧。我正在犹豫时, 又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 也表示让我先单独教授串法, 这时还有学生提出了个办法:“老师.你先教会我们几个, 我们每人又可以同时教5个, 这5个同学再去各教5个, 这样大家不是很快就学会了吗?老师也不用太累。”这个孩子天真的话语和急切的学习态度突然给了我灵感:是啊, 我可以先手把手教几个平时串珠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再让他们分散到各组教其他学生, 这不就解决了大班额直观演示的难题了吗?于是, 我把六人小组中串得最快的学生召集过来, 先亲自教他们串法, 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回去后把串法演示给组内成员, 全组都学会了, 下次有机会还可以得到来老师这里先学习的特权。这些学生本来就非常渴望比别人多学些, 于是学起来特别快, 教别的学生时又特别认真, 我们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了串珠任务。课下, 我把学生想出的这个好点子总结改进了一下, 得到了一种有效的串珠教学方式, 普遍地应用在我们校本课程的教学中, 即对于一些需直观演示的串法内容, 先培训各组串珠高手, 再由小高手教组内其他成员, 既节省了课堂时间, 减轻了教师负担, 又能使学生学习更为直观、有效, 解决了大班额教师演示的难题。瞧, 这个好办法最早还是来自于学生, 学生难道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吗?
课程内容我可以自己选吗
自珠趣课程实施以来, 学生给我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意外, 一次又一次惊喜。有些孩子, 原来在老师心中不爱学习, 语数外老师提起他们都摇头, 却在串珠课堂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五四班的梁子英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作为他以前的数学老师, 我深知这孩子在课堂上基本上是不学习的.只要他不捣乱就很不错了。开始上串珠课时, 我对他没有抱任何希望, 可令我想不到的是, 他在串珠课上异常好学, 慢慢我发现了他许多优点!动手能力强、空间感强、识图能力强, 最重要的是, 他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看到的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他甚至开始主动问我一些串法。这让我改变了对他的认识:原来他还有这么多优点!是校本课程让我发现了孩子不同的一面。这学期, 五年级打算学习十二生肖的串法, 像以往一样, 我确定了几种自己认为易学的生肖造型, 作为本期学习内容。可上了几节课, 我发现梁子英又变回了之前的模样.上课东瞧瞧西看看, 难道他之前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吗?真让我失望。说了他几次后, 见他并无好转, 本想再次放弃他, 可转念一想:之前对串珠热情高涨的他,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于是我把他叫进办公室, 问:“不喜欢小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不串呢?”“不喜欢这几种小动物。”我看着他的表情, 好像有什么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于是鼓励他:“说说, 你想学些什么?”他看到我鼓励的目光, 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他想学习爸爸妈妈及自己生肖的串法, 而这些都不在我们这期学习内容中。目前的学习内容他不想学, 觉得没什么意义。他的话一下点醒了我:是啊, 校本课程既然是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 是不是应该对学生更开放一些, 让学生在限定的主题中自己选择想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动力, 同时也更能体现校本课程的自主性和生成性, 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课程。于是, 我对本期学习内容进行了改动, 先在每班统计想学的生肖作品, 再根据排名选择前几种作为共同所学内容,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另选一种其他的生肖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 并结合学习的难易程度, 和学生一起确定要学习的内容, 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这种学生确定学习内容, 随时改变教材的模式, 成为了我们校本课程独有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强了。这个想法的初哀不也正是来自于我可爱的学生吗?校本课程珠趣自实施以来,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 在学生中发生了许多故事。珠趣改变着我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更改变着课程的开发及发展, 学生感动着我, 也激励着我:当下课铃响, 全班没一人出教室, 而在专心串珠时, 我为之惊奇:当语数外老师向我们抱怨学生说串珠课一节也不能被占时, 我暗自欣喜:当一个比我还高的11岁男生, 因为弄丢了几颗珠子而大哭、当一个三年级女生趴在我们办公室门口捡拾地上掉落的珠子时, 我读到了学生对串珠的真心喜爱:当学生一件件精美作品诞生, 并将课下自创的作品拿到我眼前时, 我为学生的能力惊叹:当学生下课追着我问在哪买珠子时, 我为学生的执著感动……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 篇5
2017/5/13上午
一、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李森教授致欢迎词
李森教授代表海南师大对与会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与会代表与来宾。
二、海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超讲话
表示热烈欢迎,介绍海南省概况,工作进程,教育工作理念、政策与实施成效。基础教育领域与国际合作交流活跃,十三五目标达到中国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促公平、保质量,希望海南参会代表相互交流,吸取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经验。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弋研究院讲话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
主题发言:
行动学习的挑战——以东京都荒川区的公立学校为例 小林敦子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读书两年 东京荒川区的教育员
(一)日本教育的特征——重视全面的发展:
1、知育、德育、体育
2、自律能力
3、平等主义 中国:
1、重视知意
2、重视因材教育
日本与中国教育相比,课程中增加了家庭课,重视获得生活技能或课外活动中的社团活动。
课外活动:棒球部、羽毛球部、篮球部、足球部
文化部:吹奏乐部、美术部、英、英语部、华道部、读书部
但是,一般科目教育还是传授型教育(由于高考)
2002年开始综合学习时间,内容为地域环境教育、防灾减灾教育、志愿者体验、农业教育
综合的学习:生命教育
问题:以主题学习为中心,教师能力要求高,可是教师忙于日常事务,充分研究教材的时间无法保障,不能充分对应课程
日本政府提出了“宽松教育”,削减了3层学习内容 “宽松教育导致学历低下” 积极开展综合学习时间的学校、儿童和学生测试
(二)学习指导要领修正案颁布——行动学习自主与对话式深入学习的表述方式
随着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日本政府引进了新的理念——行动学习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 掌握生存和工作知识与技能
培养对应未知状态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 学习贯穿到人生和社会的学些能力和人间性素养?
(四)行动学习的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获得?
关键:问题、思考材料、充足的时间、互相比较和交换观点、教学最初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
(五)知识构成型拼图法:
问题提示:提出问题、整理观点——熟悉活动:解读负责的资料,提供资料、培养专家——拼图活动:小组间讨论——串联活动:互相发表答案,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在练习册上写
(六)具体做法
校内研修会(教师校内培训)数学和空间图形、英语
(七)检验效果
使用行动学习后,学生爱上学习
行动学习的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需要学习具备某种程度的基础知识 很多学生不敢说话
对于iq高的学生会觉得没意思 教材的开发存在问题 怎么样评价这种教学模式 不适合所有的科目、单元
适合社会、不适合英语中的发音和学习
结论:应很具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应全面引进行动学习法
中西方乐学理念下的教学观 郭戈研究院
一、乐学: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共同理念
1、中国乐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老子,乐业的先导者
孔子是乐学的畅行者:知之好之乐之
孟子乐教的发轫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乐学为学记的首题 …
2、西方快乐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柏拉图——夸美纽斯——古罗马昆体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 夸美纽斯 斯宾塞
欧美“新教育”和“进步教育”:怀特海苦乐学习观、罗素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尼尔夏由学校(亦即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以及亨利·海因的“快乐学校” 现代的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阿莫纳什维利“人造的、合作的快乐的教育学” …
二、中西方乐学历年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人情哲学、仁义礼智信中最重要的是乐:乐不是快乐,而是内乐 西方:和幸福主义相连
三、构建以乐学理念为主导下的教学观
1、乐学的作用:快乐教学的效果最佳
2、把以学为乐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3、把愉悦性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
4、把学有兴趣、学为愉快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5、把乐教(教学快乐)视为快乐教学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传统策略和方法
五、启发和思考
1.中西方的乐学思想形成了一套体系 2.好学乐学与勤学苦练是辩证统一的 3.构建以快乐为主题教学模式
4.要重视非理性教育和无意识教学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的伦理基础 王本陆教授
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下的项目学习郭华教授
1、项目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模糊、过程不确定——多学科的、整合性的、合作的、创造性的、综合运用——生成:新内容、新方法、新关系——学生的发展(有着实质意义的社会关系中的个体)
2、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系统的学科知识——传递(掌握)(个人的)——学生的发展(抽象的、偶然的孤立个体)
问题、材料()——探究、发现(个人的、小组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确定的)——学生的发展
项目学习的核心词是“项目”,但不同于设计教学法,是project-based learning,但与problem-based learning 依然有区别
与问题解决学习相比,以下几个特点更突出: 多学科、跨学科学习
持续较长时间、空间移动较大、设计众多领域、多方合作 模糊的、不确定的、弹性的学习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与外部的知识、材料以及项目本身所蕴含的问题与方法等,共同构成学生发展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与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相比,特点与区别更为突出: 学科知识学习:通过教学传递(继承、掌握)已有的知识、主要的任务在于继承、并在继承中培养学生、获得发展、创新的任务在未来的社会实践 项目学习:则把创新实践提前到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对未来社会实践的创新活动的模拟与雏形实验
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
一般地说:一定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重要的是: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对立的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如: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知识与经验、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等等;尤其能够在人与工作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开放、合作的新型关系
它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将知识与应用结合、将个人融入集体 它使学习与成长进行融合为一个过程、多样、立体、复杂
升级型、专项型、创新型课程改革
重构中国课程论的实践探索 裴娣娜教授 导论:研究路径
1、从课程改革实践聚焦研究问题
是中国问题,学术性深层问题,变革性实践是课程理论
2、重构课程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选择
3、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中国课程论重构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进入第二个中国发展的重要展战略机遇期
捕捉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环境及生态的变化: 中国地域性发展极不平衡
战略性的思考点:
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变革的教育诉求
区域性发展面对的教育性问题 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校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化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案例:滨江区教育需求的表现——基本结论 教育要均衡更要
案例: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追问:目前课程论学科发展能承担此重任吗? 课程改革普遍摄涉入深水区
中国课程论学科基础理论、解释框架原创性思考 缺乏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解释力和干预力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间探索 进入21世纪:
要进行深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读懂中国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 在中国大地上的悄然变化:
研究主题、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转换
从分数唯一关注精英向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转变
(一)课程建设与办学体制的自主创新 多样化办学体制与课程形态多样化 例:北京35中
理念:志成教育“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才比成功更重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学校个性化办学(重点)研究定位
该问题我们研究经历了一个阶段——三个阶段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重建的基本模式
立体、开放、多元、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纵向——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重建的创新点
1、构建了四种基本形态 例:绍兴
2、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 例:背景101中学 育人目标:担当人才
3、创生了课程的多种形态,探讨了不同类型课程的价值功能及实施途径
(三)基于学生学习生成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建构
(四)课堂教学改革及策略问题 “学习力”与课程生成
(五)现代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1、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平台,“自主选择”
三、重构中国课程论的几点思考
聚焦点:面向未来的中国课程论的构建 学科发展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转向
中国特色课程建设方向,应符合国家重要战略 分析框架: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 开拓研究新领域
区域性推进的决策力的存在形态
(三)确定学科发展理论视野的基本问题()
优质化、特色化充满活力的学校办学
每一个学生享有自主生成发展的个性化学习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做法 卜令国教授 ppt
学科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徐继存教授 论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中小学课程建设 李森教授
2017/5/13下午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路与思 尹弘飚
对第二轮改革持有怀疑态度——对核心素养的怀疑:理论上不具有启发性、吸引力、OECD指导的核心素养凭什么能够更适应各地教育文化的适应
活动的回归于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 潘红建教授
我们现在活动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加上了综合实践这个词
一、学校活动全面课程化引发的问题 课程概念泛化:压缩了非课程的空间 理论研究缺位,活动实施不平衡 课程开发要求太高,教师难以适应
二、非课程化教育活动的回归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
1、原则:跨学科、互补性、可行性
2、综合实践模块的构建 将四大板块转化为三大板块 建议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四大板块转化为 “课题研究学习”、“劳动与服务”、“设计与制作”三个模块
3、重新规划
四、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水平
1、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2、加强教育监督与监管力度,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喀麦隆中小学课与教学改革 梅佳
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 张箐教授
一、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编写的第一套教科书,至目前使用的课程标准修订版教科书,六套 以中国当代作者群体的变化为分析对象,其作品构成语文教科书的主要部分 初中教材(三年制)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1、选文作者的社会身份构成及其变化
2、文学家、作家、诗人等群体的政治身份状况及其变化
3、六套教科书共同选择作者的选文数量与篇目等方面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内容分析法
二、选文作者变化的直观呈现
(一)选文作者社会身份构成及变化
1、文学家、作家等文学领域久负盛名、成就斐然的群体始终是选文作者的主体。且比例逐渐增加(之前被打入右派的)
2、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其类型有单一走向多元(科普作家与科幻作家)
3、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等知识精英从无到有,入选作者及作品文体在课程改革前后差异较大
4、新闻工作者群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主体地位与选文内在艺术价值逐步凸显
5、其他类作者群数量减少,从突出身份的外在影响走向关注作品的育人价值
(四)共选作者的作品数量、篇目与文本解释的变化
1、作品数量基本稳定,减少了战斗性杂文、增加了文智凄美的小说与散文
2、作品解读由标准化、政治化、走向差异化、人性化
三、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启示
1、作者遴选标准:从重视作者外在社会身份走向关注作品内在文学价值
2、作者群体政治身份变化:相对单一——多样并存
3、文本内容解释的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让课程成就文化:新优质学校之“道” 谢翌教授
关于优质学校的假设: 两个基本维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母语课程改革核心观念与内容标准 王标副教授
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一、介绍核心框架设计
设计理念:追求稳定性的三维结构:认识-实践-理解
核心观念构成:文字与故事为本、故事分享、推动认知、理解思考、发现质疑、语言运用
三、介绍核心观念
四、内容标准 能力要求:
理解与整合——侧重阅读、口语交际、观察 创作与表达——写作、绘画 内容要求
四、特点
五、启示
立足文化之根,坚持立德树人——全球共同利益视阈下的中小学德育课程 易连云教授
一、当代中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德育受到充分重视,但变革过于频繁
2、课程设计广泛、全面,但缺乏内在逻辑性
3、课程内容抽象、空洞
4、教师对课程的精神引领作用理解不够,简单地说和机械的操作替代了学生的道德领悟
5、缺乏德育课程实践的道德氛围
三、新的课程改革与反思
尼泊尔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拉祯
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郜舒竹
数学课程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帮助老师设计学习活动
在实施的时候,把传授式的教学变成引发式的教学,发现一个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也有关系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 篇6
【关键词】乡土资源 特色课程 师幼 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63-01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只有努力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正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一、反思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反思目前幼儿园乡土资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教育活动长期以来使用现成的教材,由于经费紧张购置材料有限,造成教玩具材料缺乏,幼儿只是被动观看图片、影视和录像,探索实践能力不强;材料内容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过少,许多教师的教学偏重讲解演示,幼儿园教学教育偏重知识性内容,忽略幼儿自主探究方法的培养;教师缺乏指导探索活动的教育策略,特别是缺乏对乡土资源的探究与学习。我们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立足本土资源、通过园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聘请州、县教育局教研室专家指导、帮助,反思推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最后确定《泸定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作为县级课题申报并获得批准。
自我园开展《泸定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课题活动以来,我们利用乡土资源材料,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园本课程,寻找开发乡土资源的有效途径。立足乡土资源探索研究,给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第一手经验,使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活化,培养幼儿对教学活动探究的兴趣,发展自由探索和好问的态度;以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方法等,逐步形成园本乡土资源课程。通过教育科研这一有效载体,有效地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二、创设乡土资源教育环境,丰富园本课程内容
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为了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课程的延伸,如何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也将是我们乡土资源特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带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校园内的整体大环境上着手,用乡土材料(竹子、稻草、棕树皮、玉米棒等)布置主题、区角、墙饰、如竹子“水帘洞”、稻草绳“铁索桥”、乡土农具挂件“家乡美”。再从班级小环境做起,开辟种植角,通过种植番茄、玉米、土豆等作物,张贴乡土物产、风景名胜图片、乡土玩具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进对自然的感知与了解。《纲要》指出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从本地、本园出发,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开发园本课程,使我园的课程更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如:大班家乡美、泸定桥,中班五谷杂粮贴画,小班认识家乡物产。全园各班玩乡土玩具,如:响簧,弹弓,铁环,陀螺。开展乡土游戏,如:跳房子,丢手绢,踢毽子。念民间童谣,如:王婆婆卖茶……
三、开放式活动,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纲要》、《指南》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开展乡土资源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给幼儿探究创造的空间,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活动中注重丰富幼儿直接感性认识、材料的提供和问题的创设,使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经验、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积累。乡土资源教学活动不在于幼儿学到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而是在于培养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想象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让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以乡土资源课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乡土资源特色课题研究为契机,拓展师资培训途径和方法,开展园本培训与实践培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通过开展班级乡土资源教学活动展示交流,说课评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性。通过讲座、活动观摩与研讨,自我反思与调整策略等方法,让教师相互交流讨论,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让教师在研究中带着问题来,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走,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带着新的方案走。教师们各自到班级进行实践验证。继续探索,总结反思,这样以反思性教学研究方式,使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碰撞出更有效的调整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有效互动的水平。教师们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搭建起交流分享课改经验、探索解决疑难困惑的平台,教师联系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谈体会、讲困惑,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五、充分利用乡土、家长资源,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发展
在开展乡土资源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社区、家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进行开发乡土资源活动中,凡是能够让孩子可以直接看到、接触的人、事、物,我们都会千方百计的为幼儿创造机会,带孩子参观、实践,给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第一手经验,使幼儿园教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如:教师带幼儿参观泸定桥和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家长带幼儿游玩有名闻世界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品尝家乡特色水果红樱桃、枇杷等;并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家长与幼儿交流,发动家长、幼儿收集乡土资源材料,如:稻草、棕树皮、笋壳、各种坚果、五谷杂粮等,参与幼儿制作乡土玩具,环境创设,让家长了解乡土资源特色课程的教育意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对我园的课题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于2015年11月结题。目前正在进行园本课程的整理、编撰。下一步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是:如何有效地选择利用乡土资源,更深层次地挖掘乡土资源特色课程?如何有效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在探究过程的行为?如何更快更多地培养研究型教师,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等都是我们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促进青年与企业共同成长 篇7
集团团委作为联系企业和青年的桥梁, 自觉把企业文化建设和青年教育贯通融合, 紧紧围绕集团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紧密结合青年员工的特点和需求, 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企业理念宣传教育活动, 加深了青年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 增强了青年员工践行企业理念的自觉性, 促进了企业发展与青年成长的有机结合。
为了贯彻落实集团“发掘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团委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文化氛围, 在青年中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近两年, 涌现出北京市青年文明号12个, 市级先进个人6人, 集团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2名, 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85名。
为了推动青年员工的企业文化实践, 团委开展了“搭建三个平台、打造三个品牌”的特色活动。
一是搭建服务生产平台, 打造“青春力量”品牌。团委配合集团工会, 以“京能杯”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为平台, 引导青年学知识、比技能、长本领, 努力把激情和智慧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 以培养评选优秀团员青年、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突击队为主要手段, 打造“青春力量”品牌。
二是搭建服务青年平台, 打造“成长足迹”品牌。团委紧紧围绕服务青年这一主题, 积极搭建青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平台, 先后举办了羽毛球、台球、保龄球、网球、棋牌、广播操等13项体育比赛, 举办了才艺、书画、摄影展览, 涌现出一批文化体育活动骨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青年的成长发展, 团委还总结分析了历届先进人物的事迹, 提出了京能优秀青年的“成长足迹”, 并在全系统示范推广。
三是搭建服务社会平台, 打造“蓝色风车”品牌。集团团委积极响应团市委“三个北京”青年行动计划, 精心打造助学助老的“蓝色风车”品牌。活动开展以来, 集团各级团组织共向内蒙、山西、宁夏等地的学校捐赠图书8000余册, 捐款5万元;在内蒙古的一个农村敬老院开展了“送温暖、送快乐、送健康、送关心”活动。
让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篇8
一在教学中探索
每一个踏上三尺讲台的教师, 跟刚入学的学生一样内心充满了新奇和憧憬, 还有对未知的一点点惴惴不安。但是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是, 老师要担当起为人师者的责任,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员, 所以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怎样更好地教学。
首先, 多向老教师学习, 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授课往往是胸有成竹、气定神闲、引导适当、讲解清晰、重点突出, 而新教师往往会出现步骤不紧凑, 环环脱节, 抓不住重点……究其原因, 无非是经验不足, 教材掌握得不够透彻, 所以新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取经, 多听课、多请教、记心得, 多思考自身的差距, 找到症结所在, 及时调整, 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不懈, 就会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教学经验, 能做到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重视学生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教学问题和突发事件, 获得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其次, 多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因为一个人的想法、观点毕竟是有限的, 许多教育专著会让人眼前一亮, 可以教人怎样处理工作中一些常见、棘手的问题, 会有许多可以在工作中借鉴的好方法。教师在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新的教育教学信息,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然后潜心钻研教材, 苦练基本功,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所进步。
最后, 坚持记工作随笔和教学反思。老师也要像学生一样, 在平时的工作中准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工作所得, 当做是工作中的成长记录本。可以记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不论是一个精彩的课前导入, 还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成功案例, 经验不分大小, 只要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就应该记下来。还可以记工作中的教训和不足。例如上过一节失败的课, 要记下来作为借鉴, 思考失败在哪里, 以便于总结经验教训, 更好地上好下一节课。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更要记下来, 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与同年组的老师交流, 找到正确的答案。平时阅读到的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也要随时记下来。因为“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只有平时善于积累, 用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二在发展中学习
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 许多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老师不仅要注意社会变化对学生的影响, 更要关注社会对老师的新要求, 所以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是对老师与时俱进的最基本要求。
如今的学生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接受都很快, 而且经济的开放、网络的发展、思想的活跃等方方面面对孩子们的影响也很大, 他们都有较强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也会关心社会问题, 对一些现象喜欢独立思考, 并试图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但同时, 学生的世界观并不成熟, 对一些事物往往只看表面, 容易产生迷惘, 这就对老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注意研究社会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 采取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教学方法, 应用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形势, 让学生乐学、会学。
老师自身绝不能在社会发展中落伍, 要更新教育理念。有人曾说:“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但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就变成一种传统的观念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教师虽然只有一桶水, 但要有换来学生十桶水的能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老师就像教练, 学生就像运动员, 教练可能跑不过运动员, 但教练会指导运动员怎样跑得更快, 每一位教师就要学着具备这种能力, 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他的潜能, 教育出让老师都敬仰的学生, 那便是一位教育者的成功。
教师要把教育当成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 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需求, 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这种能力是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的, 提升教学能力与魅力是会碰到挫折的, 但过后会吸取到宝贵的经验;教学是要付出辛苦的, 但也一定会有付出后的收获和喜悦。
三在师德修养中提升自己
老师是学生们的榜样, 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语言、行为甚至穿着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 老师要尽力在学生面前塑造完美的形象, 而完美的形象更来自修养, 修养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比如:当你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后, 你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完成得都不好, 这时千万不能盲目急躁, 而要耐心地走到学生中间, 问问他们是怎样去思考这道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与学生交流之后, 老师就会发现症结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 重点讲解学生感到迷惑的地方,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老师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就会既让学生感到恐惧, 也让老师自己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作为一名教师, 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思想美、感情美、有理智、有才能的人, 而且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教师对受教育的态度、自己的教育理念、自身的品德修养, 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因为行胜于言, 身为师者, 要以身作则,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德行、才识卓越, 是可以为学生作表率的人, 所以, 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需要。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 篇9
一、尊重差异, 合理搭配: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目前我校基本每个班级都有针对性地组建了成长共同体, 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每个共同体内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 有时会阻碍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 对于内向、文静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因为基本每节课都会涉及到两人一组的pair work和多人参与的discussion, 我们就可以对成长共同体的原有构建进行微调, 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作用。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 采取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 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 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 并兼顾男女比例, 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 互相帮助,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使成长共同体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在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
二、互赖互补, 竞争合作:成长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首先, 教师阐明“成长共同体”的特殊意义, 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共同体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 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 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建立一个“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其次, 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 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 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 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 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 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我通常会看到这种情况, 即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务, 而小组的其他成员无所事事。这种“搭车”现象的发生, 通常也是由于小组没有积极的目标互赖, 小组活动中缺乏积极的角色互赖。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因此为了完成某一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
三、课外强化, 优化评价:成长共同体在课堂外的延伸
成长共同体的作用也应在课后的学习环节中得以体现, 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延续性和新鲜感。例如在平时的英语默写中, 我会让课代表把每个成长共同体每天的重默和全对的人数写在黑板上, 每个成长共同体的情况一目了然, 这样既表扬了先进又督促了后进的同学, 而且我一般只批评默写差的共同体的组长, 而不是成员, 这样组长的压力无形中转嫁到了后进同学的身上, 督促其不断进步。
另外, 每次阶段检测后, 我也会及时根据成绩评出优秀成长共同体, 并发点小礼品进行奖励, 这一刺激事实证明是学生最激动的环节, 大家都翘首以盼期待自己的共同体能榜上有名。
四、精心设计, 加强指导:成长共同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互动发展。
组织共同体活动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照顾个体。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 让学生明了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指导他们:小组合作学习应是针对新知识、新信息的个人独立思考, 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思想, 之后各共同体归纳、总结, 向全班汇报。总之要做到让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发展个性思维的空间, 又要进行合作学习, 让他们尝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甜头。
2. 照顾“弱势群体”的需要。
在小组活动中, 由于有些学生积极主动, 语言表达能力强, 有时难免出现一人包办的局面。精心设计符合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话题, 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其优势, 并在群体中得到认可。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能太看重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度, 而应看重能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提供信息。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语言能力是可以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 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得到提高的。
3. 重视过程, 以表扬、鼓励为主。
对表现出色的共同体或个人及时进行表扬, 如可以说“Wonderful!/Fantastic!/Well done.”等;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小组或个人更要给予鼓励, 经常说“Don’t lose heart./Cheer up!”等激励学生的话。
转变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成长 篇10
一、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角色“五转变”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实现各自地位的角色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 共识共进, 学生才能彰显个性, 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尊重, 和学生平等交往, 就可以获得学生的信赖、尊重和喜欢, 这样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 一起进入角色, 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一起获得情感的满足。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师生融为一体, 互补互进共同发展。教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 而协作学习、生生交流则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实践、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智慧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教师职责应实现多角度的转换。
做到多激励学生思考;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多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多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 发展能力;多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氛围, 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五转变”: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传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发展”;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先让学生观看地震中“山蹦地裂、房屋倒塌”的视频, 接着简介美国一次大地震中的一对伟大的父子的故事, 并及时提问他们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还结合当地地震的实情来体会这一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懂了课文, 还掌握了地震小常识。
二、改变学习方式, 让课堂焕发活力
1. 个性自主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形式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这种主动学习是促使学生不断进取的原动力, 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主动规划学习进程, 科学制定学习策略, 主动调节学习情绪,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以阅读教学为例,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去写, 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1) 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背诵。 (2) 给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允许学生用画画的形式、个性化朗读的形式或唱歌的形式来解决文中的问题。 (3) 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 课前让学生提出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课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了解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4) 给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 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解决疑难问题。 (5) 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 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如我在三年级的一次综合性学习“调查你周围的环境哪些被污染”时, 我只规定每小组8人, 组员自由组合, 组长自行确定, 让学生明确调查要求, 要求学生能按时、按要求完成, 给学生汇报交流的时间, 集体作出评价, 这次活动效果很好。
2. 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以我校研究的州级课题《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为例, 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兴趣为指引,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转变教师角色,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课进行趣渐浓, 课结束趣未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喜悦。 (2) 以合作为手段, 积极尝试, 学会学习。合理分组, 方法指导;创设情景, 呈现问题;组内合作, 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教师调控;课后延续, 巩固合作。 (3) 以评价为契机, 激励学生的协作精神。我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研究的课题紧密结合, 对课题研究中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教学, 而我仅作为引导者。如教学《检阅》这篇课文时, 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学习, 组长作记录, 指名组员汇报问题, 最后师生评价、订正。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解决了问题。
3. 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衡量教学质量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 勇敢面对问题;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 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灰雀》一文时, 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前, 我有意用缺乏感情色彩的呆板语调读小男孩的话。我刚读完, 学生纷纷举手, 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来指正我的不足。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觉得我比你读得好, 让我来读读!”有的学生说:“小男孩开始说的话应该读得声音低一点, 慢一点, 说明他慌张的心情。”还有学生说:“小男孩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时该读得大声一点, 读出肯定的语气, 说明它认识到自己错了, 决心把灰雀放了”……可见, 学生把老师当作“对手”后, 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更为切实。如学习《手和脑》时, 让学生动手实践, 开动脑筋制作太阳钟。没有圆木板, 想办法用泡沫、铁桶盖代替;钟面色彩单调, 用蜡光纸裁出不同色块组合来代表不同时间。细心的同学观察手表, 用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线条代表不同时间……多么富有创意的太阳钟啊, 它闪烁着孩子们创新的火花!
4. 互动开放的学习方式。
中海发展与行业共同成长 篇11
我们看好中海发展长期投资价值,首先基于对海运行业未来5~10年仍将保持景气周期的判断。海运和水运是重化工和外贸出口的配套产业,而这两类产业一直是中国增长率较高的,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如此。受益于行业的良好成长性,中海发展未来前景相当可期。
中海发展目前收入主要由国际油运、国内油运(油运共计占公司主营收入的65%)和国内煤炭运输(占主营收入的24%)等三项业务构成。而国内油运包括进口原油的二程中转运输、国内海洋油运输、北方输油管道下海油转运——这三项业务的市场份额均在60%以上,在行业内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这将确保该公司未来业绩的稳定性。
中海发展未来成长性的另一亮点在于大量、及时的运力投放,确保了其业绩的高成长性。截至2003年底,中海发展的总运力达到460万吨。2004年,公司将分别有60万吨的油轮和17.5万吨的散货轮运力投入使用;2005年有64万吨的油轮运力和27.5万吨的散货轮运力加盟。未来两年油轮当量运力投入将分别增长10.8%和29.2%、散货轮运力分别增长11.4%和6.25%。运力的有效增长可以满足当前的行业需求,而高运价将使得新增运力迅速发挥效益。据了解,新投入的运力基本都投入到了中海发展的外贸业务中。因此,公司能够充分享受到外贸油品业务价格上涨带来的盛宴。
与家长共同建构幼儿成长档案 篇12
一、结合主题开展,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
首先要让家长了解主题的动向。每个主题开展前, 我们都会发放小纸条通知家长主题持续的时间、开展的内容, 需要配合的方面等, 并设计相应的调查表请家长帮助孩子积累关于该主题的知识经验。如在《夏天真快乐》活动中, 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夏天的天气、夏天的服装、夏天的运动,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用绘画、图片及文字辅助说明的形式完成了此表。而在成长档案中也有一页关于“夏天来了”的彩页, 上面有“宝宝喜欢吃的夏天水果, 宝宝见过的夏天昆虫”, 这是对“调查表”的补充和完善。主题刚进行一周, 我们就发放了成长档案中的这一页。回收的时候, 家长们做的形式很丰富, 延续了前面“调查表”的风格, 并做了相应的补充。同时, 主题的开展也丰富了成长档案的内容, 我们将“调查表”放入成长档案中, 将家长与孩子共同的足迹保存起来, 等成长档案发放下去的时候, 家长看到上面丰富的内容, 一定会为下一次制作成长档案激起更大的热情, 并会全力配合教师做好这一长期的工作。
二、转变家长观念, 正确评价孩子
幼儿成长档案中每月有一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文字交流, 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每位家长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 哪些方面比较弱势。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优势智力领域。教师要将其展现在家长面前, 让家长们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正如《纲要》中所说:“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评价过程是各方面共同参与、互相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家长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实现家园共育。随着成长档案制作的逐步深入, 家长也变以前的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 不再老拿自己孩子的弱势智力领域和别人孩子的优势智力领域比, 知道了孩子的长处, 学会了客观评价孩子, 并能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们的观念变了, 与教师文字的交流就会更加深入, 更有针对性。
三、结合家长水平, 合理开展资料回馈
在成长档案制作的过程中, 有些家长的配合力度不大, 发下去的资料回收率不高。有一次张先正的爸爸早上来园说:“老师, 昨天发下来的彩页不见了, 能不能再给一张?”我只能笑笑说:“这是定好的, 每个小朋友只有一份。”对这种情况, 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家长主观上是愿意配合的, 可能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影响了档案的收集工作。也有些家长是不重视, 水平也有限。如缘缘每次发下去的彩页没有一张回收的, 档案袋中只有她在园的一些作品, 我们要了好几次, 她妈妈总是说:“我不认识字, 不会写。”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请家长做一些简单的, 不用文字而用绘画、图片或照片的形式记录。这样, 根据家长的水平, 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能使家长在成长档案的制作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重要作用。
四、创设档案角, 提供互学园地
对水平不同的家长, 应做到因人而异地开展档案收集工作, 为家长相互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我们在教室门口的主题墙下面创设了一个成长档案角, 将做得好的档案张贴出来, 让幼儿的家长都能看到。如胡子晗的家长在“我爱做的游戏”中, 用相机记录下了宝宝给小狗狗看病的整个过程, 并用文字将孩子为小狗狗看病时的稚嫩语言都记录下来;棠棠的家长则将上学期组织的亲子游戏“天气预报———下冰雹”与全家人再玩了一次……我们将这些优秀档案展示出来, 让其他家长学习, 为下一次做好成长档案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学习, 原来较被动的家长也变得主动起来, 幼儿成长档案的制作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在全体家长的共同参与中, 我们的成长档案越来越丰富, 家长也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的点滴进步, 并努力配合我们为幼儿的成长指明方向。
但在与家长共同建构幼儿成长档案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需要日后不断地探索:幼儿成长档案资料的收集涉及到每一个幼儿, 面比较广, 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为每一个幼儿的照片、作品、行为等作出客观分析。我们的评价过程比较单一, 应该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 关注幼儿自身的学习变化与成长过程。在成长档案的制作过程中, 我们缺少影音方面的记录, 我们应用录像将幼儿在园里的表现记录下来, 并通过家长会这个平台与家长一起来分享。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推荐阅读:
音乐课程与教学07-23
数学课程与教学08-04
课程与教学设计08-24
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06-19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论文08-11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09-28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08-02
课程与教学论个人反思08-26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2011年修订版,2012年使用)07-04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