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2024-09-10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共12篇)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科学发展衍生出网络, 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目前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 并连入了互联网, 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呢?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笔者就这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信息时代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 人才竞争激烈。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而不应当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 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 想从老师那里学点书本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离开老师如何学习, 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识, 使自己与时代同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每个人在学校和课堂学习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很短暂的, 实施终身教育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 要经常性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接受新的信息和事物, 一生都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互联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 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二、实施网络教学能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教育除了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外, 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 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一方面, 教师在设计的课程材料中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教师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辅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维持等方面的帮助。同时网络教学跟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 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 开展网络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 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总之, 开展网络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 是时代的需要, 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 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我们也不能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被方兴未艾的网络教学所代替, 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长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而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如体育、实验技能等) 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习者的自控力受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的影响。因此, 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 学校和广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 合理选择教学方式, 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2

内容提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投注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新课程与物理教学 篇3

新课程 物理教学 教学方式

物理新课程是在大力倡导优质高效课堂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它的实施有利于深化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优质高效课堂和自主互助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就是以学生为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物理新课程在目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物理新课程由边缘到核心的实施,我加强了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并总结出了以下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大量的内容、结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等方式总结出来。因而,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去学习,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把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学习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一课中,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测量电路中哪一部分的电流呢?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而且是五花八门。有的说,随便测电路中一处电流即可;有的说:应该测电路中最中间一处电流;有的说:测电源正极和负极两处电流,取平均值;还有的说:应该测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路中间三处的电流,取平均值。那么,我们怎样来验证谁说的对呢?“实验”“实验”。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记下所测的数据,相互补充,相互交流和完善,最终总结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结论。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次实验探究过程,这不仅纠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而且知道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接下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非常顺利。整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热情很高,效果很好。

二、调整目标结构,完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目标教学理论中的领域目标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知识与技能即目标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目标教学中的情意领域目标,而过程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能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新课程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只笔帽、一杯水等,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样从课一开始上,学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参与进来。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及时引导探究:物体在发声时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连续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怎样利用现有的物品来研究固体和气体传声的性能好坏呢?学生的兴致很高,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有的方法是:先把铅笔放在嘴边,用手指弹一下,再用牙咬住,用同样的力用手弹一下,比较听到的两次声音的大小。有的方法是:用对比两次敲桌子的声音的大小,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指导的位置上,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和努力创新。把新程观念自觉贯彻到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广泛地合作、深入的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如何利用手边的水杯、水、沙子、细线、小玻璃瓶(带盖)等,让小瓶浮上来、沉下去、悬浮在水中不动?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最快,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巧妙、最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的学生人人动手:有的盛水,有的栓小瓶,有的往小瓶里装砂子……大家分工合作,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对于漂浮和下沉两种情况,学生实验探究得很快、很成功,但对于悬浮这种情况,普遍感到困难,我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后我发现,有一个小组很“专业”地进行试验:当发现小瓶下沉时,马上减沙子再试,发现上浮时,又加沙子,进过多次调试,终于成功了。这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其它小组也陆续顺序的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自觉地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学习中。

另外,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塑料瓶、包装盒等物品自制学具的活动中,我发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自制的实验用具,简单实用、现象明显、原理正确、目的明确、试验新颖。学生仅用汽水瓶就能验证物体的浮沉,充当量筒,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等实验。在自制学具探究物理现象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新课程与物理教学 篇4

一、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 大量的内容、结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等方式总结出来。因而, 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去学习,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把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 交给学生,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学习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主导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一课中, 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测量电路中哪一部分的电流呢?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 而且是五花八门。有的说, 随便测电路中一处电流即可;有的说:应该测电路中最中间一处电流;有的说:测电源正极和负极两处电流, 取平均值;还有的说:应该测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路中间三处的电流, 取平均值。那么, 我们怎样来验证谁说的对呢?“实验”“实验”。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 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 记下所测的数据, 相互补充, 相互交流和完善, 最终总结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结论。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次实验探究过程, 这不仅纠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 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而且知道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接下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 非常顺利。整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 热情很高, 效果很好。

二、调整目标结构, 完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目标教学理论中的领域目标是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其中, 知识与技能即目标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目标教学中的情意领域目标, 而过程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能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 新课程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只笔帽、一杯水等, 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 看谁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样从课一开始上, 学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 参与进来。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 教师及时引导探究:物体在发声时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为了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 连续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怎样利用现有的物品来研究固体和气体传声的性能好坏呢?学生的兴致很高, 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有的方法是:先把铅笔放在嘴边, 用手指弹一下, 再用牙咬住, 用同样的力用手弹一下, 比较听到的两次声音的大小。有的方法是:用对比两次敲桌子的声音的大小,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指导的位置上,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做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和努力创新。把新程观念自觉贯彻到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 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广泛地合作、深入的探究,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如何利用手边的水杯、水、沙子、细线、小玻璃瓶 (带盖) 等, 让小瓶浮上来、沉下去、悬浮在水中不动?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最快, 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巧妙、最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的学生人人动手:有的盛水, 有的栓小瓶, 有的往小瓶里装砂子……大家分工合作, 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对于漂浮和下沉两种情况, 学生实验探究得很快、很成功, 但对于悬浮这种情况, 普遍感到困难, 我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后我发现, 有一个小组很“专业”地进行试验:当发现小瓶下沉时, 马上减沙子再试, 发现上浮时, 又加沙子, 进过多次调试, 终于成功了。这时,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 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 其它小组也陆续顺序的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 自觉地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学习中。

另外, 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塑料瓶、包装盒等物品自制学具的活动中, 我发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自制的实验用具, 简单实用、现象明显、原理正确、目的明确、试验新颖。学生仅用汽水瓶就能验证物体的浮沉, 充当量筒, 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等实验。在自制学具探究物理现象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篇5

开题报告

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10数学

组别:蟾宫折桂

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

马 晶

田凤威

陈 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组别:蟾宫折桂 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

马晶

田凤威

陈洁

一、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劳动者的要素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育”这一传统内涵,“文盲”这一次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同时还包括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所以人也把知识经济为“学习经济”,同时在这一时期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竞争的主要方面则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这种竞争也主要体现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并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优点与缺点,形成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理论体系。加强本土性理论研究,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真正做到为每位学生的发展而思考: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放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三)意义

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则是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现在不同了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状态。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经体现了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为此、这次课程改革也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发展契机。因此今天我们有机会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意义深远。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率先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引领世界各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其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主要从四个方面说起:

1、从教学内容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国关注的热点。

2、从学习方式上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转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3、从师生关系上看,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关系的定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4、从课程实施上看,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一)国内

1童莉、宋乃庆2006年9月12日发布的《幼儿园学龄前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寻求一致性》,充分表现出对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的关注。

2,张廷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3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4王策三在《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中认为:广大教师应当明确坚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注意到尽可能处理好“双基”教学与培养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李鹏在《一种新的学徒学习模式——对认知学徒学习的评价》提出的“认知学徒学习”,从内容、方法、序列化因素和社会学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析,认为情境化学习是实现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脚手架可以支持更为深入的学习,反思的重要作用是总结和改进已有的学习表现。

6陆真、周志华、戴蒙特(德)在《“SINUS”——新世纪联邦德国数学与科学(理科)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提出 “形成牢固的基础知识——在不同水平上的有意义学习”“累积性学习——使学生体验到能力提高”“发展合作学习任务”等11个子课题研究。

7赵小云在《中美数学问题解决案例比较》我国教师意图在启发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起引导解题思路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8蔡晓领、顾海根、Carla Stevens、叶仁敏等采用问卷调查法,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9张景莉在《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说明了不同的师生观被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会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要创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0郭思乐在《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中认为儿童有了主动追求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教师的帮助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由此,教师的职能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

11孙磊在《论<师说>的“师道观”——兼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文中认为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观忽视了学生,走向了片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突破传统的僵化、机械的束缚,在生成和发展中寻找新型师生关系的立足点。12姜伯驹提交的提案,他认为“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全面否定了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

13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一文中认为由于人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克服教学过程形式化。14邬向明在《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观念与认识问题、目标与条件问题、考试与升学问题以及形式与内容等问题。15王策三针对这些问题写了《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一文,提出课程改革方向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要进行理论思考,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题,梳理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基本脉络,注意其一贯性、阶段性和曲折性,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16刘德宏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中指出有些数学课“为了情境而情境”、“把调动积极性当作了最终教学目的”、“多媒体演示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等。

17曹一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及其争鸣问题》中认为“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学会”。

18李箭在《西方活动教育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提出要充分重视活动的目的和教育价值、合理把握活动的“度”、明确活动中的学生和教师两个立场。18孙钰柱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简单拼凑;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迁就学生;用好教材,而不是“孤立”文本;探究性学习不能泛滥,接受学习并非过时;落实“三维目标,并非是淡化”双基。(二)国外

1法国修改的课本中明确指出,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的核心的基本知识”,并加强了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

2日本学校课程审议会向文部省报告中提出修订算数科的基本方针时强调“要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简化教学目标,突出使学生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表的练习。

3苏联在修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也特别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重视给儿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建立足够的巩固的基础,并且规定了各年级的基本教学要求。4朱文芳在《俄罗斯中小学几何课程改革的特征》一文中介绍了俄罗斯学生从5-6年级开始学习的《直观几何》课程,非常好地遵循了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认知发展规律,5韩琴、胡卫平、周宗奎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实质性提问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 6罗文娟、谢利民对肯尼亚小学一项课堂教学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在肯尼亚小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占了统治地位,教学以反复操练和死记硬背为主,极少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7王昕雄在《从西方儿童观的演变看当代教育问题》指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8薛国凤在《当代日本学校课程实践中的策略转变》一文中指出,二战后在美国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冲击,日本课堂教学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师生之间也是学习的伙伴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语),师生平等相处,共同商讨,在尊重民主教学原则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9吕林海基于全美教师协会颁布的四个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及达成策略,分析了美国“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追求,认为教师的信念——即学生的数学成就与学校和教师有关,还是与学生的能力和背景经验有关——决定他们是否有能力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的、革新的公平数学课程,而公平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经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学生能形成一种归属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感觉时,他的参与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10黄伟、张民选在《来自<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的观照:我国课程标准的建设亟待加强》一文中指出,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课程指导乏力和教学混乱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泛化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茫然。11马健生、苑志勇在《<从先学前班到8年级的课程焦点:追求连贯性>报告述评》一文中介绍了美国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深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排名下降,教师授课存在困难,为此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课程焦点》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建构主义数学课程改革回归基础的适当转向。

三、论文框架 摘要: 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背景 1.国内 2.国外(1)英国(2)美国(3)韩国(4)新加坡

(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总结。3.民主化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回归。

(四)、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 1.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与策略问 2.拓展延伸的把握与实施 3.课堂表演的表现与形式 4.生成性教学的捕捉与催生 5.预设和生成教学活动 6.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7.关于合作学习8.关于探究性学习

(五)、总结前人观点 1.不相适应之处 2.分析其原因

(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3.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4.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5.教学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 6.教师不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7.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壮成.成良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挑战 [期刊论文]-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4)2.侯耀先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3.李亚文 略论课堂教学组织 [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期刊论文 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2001, 3(2)5.期刊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教改的基础辽宁高职学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6.蔡伟:《走进课程标准》,《语文学习》2002年第4期。7.王红,方卫成,陈霞.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J].小学语文,2007,(5):25—29 8.霍巍.浅析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学习[J].教育实践研究,2004,(8):6—8.9.唐彦.形式化的课改 [J].四川教育,2004,(1).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学科部分

(二)主编 徐巧英 新华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3)

(11)会议论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专题学术研讨会-2008

七。课题组分工

组内成员:刘桂云 马晶 陈洁 田凤威

刘桂云(总策划、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方法的撰写、设计访谈提纲及分析)

晶(撰写参考文献、总结报告及研究方法)陈

洁(撰写问卷调查及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反思 篇6

一、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为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丰富和改组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沟通教材中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知识网络,进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为此,教学中应注重:

1认识每单元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尤其是理清教材中概念和原理问的联系规律,分清知识的主干与分支。

2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与发展认知结构,对知识要素比较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化学教师的难题。例如,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提高的就业要求,人们在工作中越来越感觉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陈旧,认识到只有通过不间断地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已成为伴随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他控到自控、从被动依赖到自觉能动、从单维到多维、从有意识到自动化等几个步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被动依赖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谐民主的化学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要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2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失误,欣赏独特发现,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例如,在复习物质的鉴别、检验的有关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通过笔者的鼓励、提示与引导,学生挣脱羁绊,通过大胆想象和小组讨论,想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如:(1)AgNO,溶液法;(2)焰色反应法;(3)测导电性法;(4)用蒸发皿蒸干法;(5)放入洁净的铁钉比较生锈快慢法;(6)放入鸡蛋比较密度法;(7)浸入新鲜蔬菜法。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兴奋不已。

3鼓励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沃土,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逐步形成用化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应该防止放任自流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安排上要精心设计,使教与学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逻辑思维和以直觉、灵感等为主的非逻辑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作为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被看成是灌输知识的对象,这样只会把学生培养成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接受型人才,所以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篇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这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 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引导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 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 推波助澜, 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合作者,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作为参与者、引导者,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 也相对自由了,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 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 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 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自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学习环境

1. 教学情境故事化, 激发合作交往的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故事可以及时的、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一个晴朗的早晨, 天气暖洋洋的, 鸡宝宝们都出来晒太阳了, 它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两个盛食物的盘子, 于是他们全跑了过来。短短的几句话, 老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了。于是, 我让学生想一想:“10只小鸡在两个盘子里吃食会有几种情况?”学生四人一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能一个盘子里有1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9只小鸡;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有2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8只小鸡。……还有小组的同学想到了, 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的食好吃10只小鸡全跑过去吃, 另一个盘子里的食不好吃一只小鸡也不去。”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很快找到了几和几组成10, 并能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增强了小组合作的荣誉感。由此, 我体会到: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 学习效率高。

2. 教学情境生活化, 拓宽合作交往的思路

基础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可以说与学生的实际背景联系更紧密, 而小学数学大部分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我们这套教材又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 我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星期天, 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 每位家长都给你们10元钱让你们自己购买当天的食品。电脑出示食品:卡迪那2元、牛肉肠1元、面包2元、香鸡蛋2元、酸奶3元、口香糖1元, 你想买什么食品?花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购物, 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还为学习连加、连减式题进行了知识上的渗透。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模拟购物时积极性很高, 都把自己融入了生活。更可喜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根。在小结一节课的收获时, 他们高兴地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啊!”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的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是把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 变成以平等的身份去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 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 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与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8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 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既要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 又要重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 重视对教材的充分利用,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 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 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明确目的, 合理安排, 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他们之间的联系, 合理规划教学任务, 将这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联系起来, 要对学生详细讲解其产生背景、取得的成就、造成的影响、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等等, 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合理组织教学工作, 建立整体概念, 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转变思想观念, 倡导师生平等。

教师要尊重学生, 提倡与学生平等, 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 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 与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 为他们解答疑难,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 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 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创设真实的情境,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 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高中历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 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 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有必要运用视频放映出来, 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 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的设置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 从而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 注重教学工作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引入情境教学方法, 将高中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 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首先交流一下在实际生活看到的, 用到的哪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 进而谈谈自己对科技革命的认识等。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 还把学生带入自己生活实际中,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问题,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此外, 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增进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新课程背景下,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显示出其滞后性,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实际, 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 提倡评价的多元化, 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 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9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新课程改革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 提出了旨在促进社会改造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并且对于推进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本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生活现象的客观反映, 是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在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 尽管存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事件, 但是都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对于事情本身而言, 为做;对于自己成长而言, 为学;对于他人的影响而言, 为教。教、学、做, 是密切联系的三个方面和过程, 具有丰富的内涵。

1. 师生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活即为教育。二是从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看,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 进行教的一方是先生, 进行学的一方则为学生。因此, 教师或者学生的身份以在做事中的地位为判断依据。显然,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打破了严格师生界限的传统观念, 与韩愈所主张的“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观点, 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2.“做”是“教学做合一”的中心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 “做”居于中心地位。换言之, “教”和“学”均以“做”为中心。“做”的中心地位表现在“做”的方法决定“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决定“教”的方法。这就要求, 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认识水平, 推动认识由片面到系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发展, 进而达到“行之行”的高级境界。

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就是注重将教学集中于“做”, 在“做”中进行教与学, 从而取得进步。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系统工程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涉及基础教育的内容、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其中, 三大基本理念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1. 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 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 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 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这种“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价值

1. 合理构建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项目、任务为导向,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的指导思想, 对理论知识应进行删繁就简、调整重组, 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 适度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

在这方面, 笔者进行了相关探索。例如, 在讲授《苏武传》这篇文章时, 学生都为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 但在学生的周记当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一方面肯定苏武的做法, 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情操绝对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讨论课:我的中国心。其主题是:当今社会, 我们应怎样体现爱国心?中学生如何表现爱国心?通过这节课, 学生们由一开始认为爱国心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拥有的美德, 最后能认识到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在为国争光的路上。

2. 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

实践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学实践基地首先必须满足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基本的实践技能既是学生完成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 也是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其次, 要广泛地吸引各方投资。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校企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知识拓展实践教学。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值得深刻反省,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开放的学科体系没有形成, 死记硬背和题海训练的学习方式较为普遍, 以学生成绩作为课程评价以及学生甄别的依据, 实行统一的课程管理, 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为了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笔者在开放式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例如, 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 除了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深刻背景与丰富的人物形象外, 我还尝试引导学生基于历史真实基础上的发散性思维。笔者增加了一个颇有创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重要角色, 从自己对历史故事的感悟与理解出发, 自己设计台词与独白, 进而再进行角色转换, 试图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加客观地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加以理解与评价。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了历史中的人物与故事, 让学生真实地走进文本, 走进民族文化, 与人物对话, 与历史沟通, 因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赖于能够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的营造。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自主发展, 因为学生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完成繁重的课业,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遭受了遏制。有鉴于此, 应该应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使其能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教学做合一”既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也是可以转化为操作层面的教学实践。例如, 在讲授《离骚》时, 我找到了电视当中根据《离骚》编排的舞蹈的背景音乐, 这首曲子婉转悠扬、低沉伤感, 非常符合《离骚》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因此, 一上课我先打开录音机, 很快就发现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 接着我范读全文, 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朗读, 语调、语气很有味道, 读到最后, 大家的心灵都受到了洗礼。这堂课上, 大家共同发现了古典文学的气度与韵味, 发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独特的美。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由不同的曲调构成, 能够感悟到这样的美, 也是成长的一次飞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我国改革教学体制与模式的过程中, 难得的经验借鉴与宝贵财富。在当今时代,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与需求压力日益扩大, 我们的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想要发挥“教学做合一”的真正影响, 需要在理解其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 积极结合教学过程与授课实践, 将教师与学生以同等身份纳入这一体系中, 激发双方不同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与教学相长意识, 在具体课堂中, 使“教学做合一”思想得到真正的贯彻与实现。

参考文献

[1]许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启示[J].现代教育 (教育版) , 2011 (17)

[2]秦秀伟.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学周刊, 2011 (15) .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10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 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近些年来, 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 在高考竞争压力下的高中课堂上, 教师仍然充当着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所谓的“高效率”, 仍然采取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记忆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 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 还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最大的“绊脚石”。

(2) 教学方法比较死板。目前, 在大多数高中历史课堂上, 课堂组织形式还比较死板, 师生间的互动基本停留在课堂提问一问一答的阶段, 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死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一方面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引进等方面工作做得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不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意识, 或者不具备熟练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4) 教学内容比较局限。历史不仅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记载与传承, 同时也对现实社会有参照与警醒的意义。然而,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的这一层含义, 只是将它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进行教学, 过分强调对课本知识的机械理解与记忆, 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5) 评价体系比较狭隘。在高中历史成绩的考核中, 大多数教师还是通过期中、期末两张考卷成绩来评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 没有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

二、解决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对策

(1)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建立“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指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 针对课堂所要讲解的内容, 让学生课前自行收集相关历史资料, 并在课堂上共享,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首先, 教师要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 在课堂上通过“一对一”讨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集体游戏等多种形式,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其次, 教师要充分运用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素质, 锻炼学生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革新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尽量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 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电教片, 为学生“回放”重要的历史事件, 让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世界观。

(4) 拓宽教学内容。一方面,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坚持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内容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充分进行学科渗透, 将历史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讲解南宋历史的时候, 结合陆游的《示儿》等诗词, 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完善评价体系。首先, 要运用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奖项, 达到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 设置“最佳进步奖”“课堂表现奖”等,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其次, 要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不要拘泥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生生互评以及师生互评, 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身优点和不足, 实现共同进步。最后, 要实现动态评价, 将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人文素养是否得到培养等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中, 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严肃面对、认真解决。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肤浅的见解, 以期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裴雨红.对课改中教师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3) .

新课程标准与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变革;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33-01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

1、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

六年级的学生到了毕业考之前,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对六年来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和条理。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

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主,何谈创新。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

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实践——素质的升华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没有实践,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

1、改革教材、融入实践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改进作业、进行实践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12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主要靠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 而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社会的变化和国家的需要, 为国家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初中政治的教学作为初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进行了课程改革, 需要我们用更好的方法与思维来适应这样的大环境。况且初中政治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对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自然有更高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综述

社会需要发展, 时代需要进步, 我们国家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不仅仅是掌握高新尖技术的人才, 更是有着高素质、善于创新的人才。古语有云:“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现阶段的初中教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初中政治教学也同样不可避免。新课程改革就这样应运而生。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初中政治教学作为学生思想方面的直接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下, 乘着改革的春风, 进行初中政治的教学改革是整个初中政治教学转型的重要契机, 也是让初中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机会。新时期下, 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 作为基础课程教学者, 同样需要狠抓机遇, 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现有初中政治教学的弊端分析

(一) 教学思路较窄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要想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创新思维、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 初中政治的教学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教学,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拓宽教学思路。一味地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培养相当不利, 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难以真正理解与掌握。这也是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弊端的一个方面。所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拓宽思路, 不要仅仅是拘泥于课本的知识, 同时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教学内容枯燥

在新时期, 政治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 内容单一、枯燥, 而初中学生接受能力较强, 善于尝试新鲜事物, 仅仅是课本死板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方法老套, 缺乏激情, 教学无活力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缺乏追求, 没有激情, 教学方法老套, 缺乏活力, 这样的课堂必然沉闷无趣, 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 加之某些内容着实较难理解, 学生自然会有畏难、厌学的情绪, 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 更不要谈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新课改下, 虽然现代化教学设施也已经运用于实践, 但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设施的运用缺乏思考, 没有因势而动, 因时而变, 这样的教学跟传统的教学就几乎没有区别。

三、初中政治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 可以有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一) 改革传统讲授模式,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新时期下,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广泛地应用于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善于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做好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方面, 这样的课堂会生动有趣, 也会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利用,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教育手段的作用。

(二) 以学生为本, 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政治知识, 更是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学生需要什么, 喜欢什么, 我们就要尽量满足,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 激发学生潜能, 锻炼学生自我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不仅仅是传授基本的知识, 更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与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 所以激发学生潜能, 锻炼学生自我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改革初中政治教学的一大重要方面。单纯的死记硬背, 可能在短期的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所以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要将好的学习方法多多总结归纳, 再传授给学生, 要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激发学生的潜能, 锻炼学生持续积极的兴趣和能力。同时, 也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积极学习, 自主学习, 持续学习, 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帮助学生成长。

课程改革的进行正在推动着课程教学的改革, 初中政治教学作为其中较为基础的一部分其改革是相对重要的。我相信只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教学改革, 就一定可以实现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婉元.浅谈初中政治优质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3) .

[2]陈文惠.试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 (10) .

[3]孙祝海.让初中思想政治课不再枯燥[J].考试周刊, 2008 (50) .

[4]张国艳.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学之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45) .

上一篇:龙舟运动下一篇:死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