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改革

2024-06-25

体育新课程改革(通用12篇)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1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资料引用法, 阐述了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后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并对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进行拓展。

二、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对于体育教师要求的区别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是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还不能给予清晰而具体的描述, 但是我们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条件的“教师行为”的比较中, 可以为广大体育教师廓清新课程对体育老师的要求。

我们从以上表列对照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 应该是有全新的教学理念, 较高的业务素质, 科学的教学方式。

三、体育新课程下需要体育教师教学创新

(一) 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体育教师如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呢?北师大学者贾齐老师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贾齐老师认为, 什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 这是一种“直线式的教学”。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技能传授的根本目的。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贾齐老师提出了, “曲线式教学的构想”,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 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 导致了运动技能获得效率方面的损失, 但是这种损失在另一方面却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 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线式的教学”为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 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 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 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二) 体育课程改革后针对新教材内容时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把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 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如福建省厦门市马巷中学的洪明忠老师上《快速跑》时, 上课用的器材几乎都是学生利用废弃的纸、塑料袋、麻绳、矿泉水瓶、碎布等制作成相应的练习器材, 让枯燥的快速跑教学变动趣味教学, 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动手、动脑等能力。改造好的教学设计对体育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三) 在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中、借鉴其它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促进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镶嵌在教学任务中, 是嵌入在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是学习和教学的有机构成, 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评价与教学过程联结, 将学习、教学和评价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四、结语

体育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换必须做到:一是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二是教师必从“说教者”、“教书匠”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能完成时代的赋予体育教师的光荣的历史使命, 履行社会的要求, 培养出更应时应势、合格全面的国家建设者。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资料引用法对新课程下体育教师的新要求进行阐述和分析, 指出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明确体育教师要教学上转变和突破来适应课改的形式形势, 来适应社会对体育的要求。

关键词:课改,体育教师,教法,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新华出版社, 1998.

[2]北京师范大学.与健康课程标准.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01.

[3]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出版社, 2000.

[4]李谨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周连绵."新""旧"体育教师的根本区别在哪?中国学校体育, 2004.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2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的可操作性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也探讨和论证,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并且也说出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解决的办法,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来不断完善它,为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从而做到“健康第一”。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快乐

前言

体育要确立健康第一的宗旨,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以达到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而健康的获得离不开身心的基础。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强化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新课程确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在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建立新理念、改变旧观念

1.1 身心健康和谐统一

心理卫生学研究指出,人的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心理健康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跨栏跑练习时,除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跨栏的节奏感的同时,还可以用刘翔奥运夺金这一感人事迹,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创设生动的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2 发展全体、兼顾个体

“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在体育中不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要使他们得到健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确立终生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旧习。允许学生相互交谈、议论、提示和鼓励,游戏和竞赛中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叫喊等。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充分夫人空间,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要有创造精神,勇于质疑,以表现自我和潜能发挥,来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1.3 学生主体、主动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而是应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乐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些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放开一点,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形式和自行安排内容,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安排内容,并自行组织练习。允许各种进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难度,如不同人数的篮球赛、足球赛等,使学生会判断,会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理解、探究与创新,并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反思。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从强迫性转化为自主性,进而培养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创造性,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 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和创新

2.1 优化整合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2.2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体育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融益智、健身、添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将封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唤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练时做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的主动体验。例如教学生跳远,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可以先不讲解跳远的有关动作要领和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相象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的跳跃动作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示,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跳远动作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讲解几种不同的跳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跳远技术,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跳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3. 多方位组合、多角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丧失了兴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强调的是从多方位和多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也就是评价的多元化,应多激励学生,评价的功能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应以学生的进步为标准来实施评价。对一个学生实施评价时,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进步,更应重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健康第一”的宗旨。正确地评价学生应该是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法应该是科学的、多样的,做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定量和定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过程和结果等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从原来的“达标”发展到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多方位多角度评价转化,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调节学生心态,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上来。从而真正体现体育的“健康”职能。

4.对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4.1 选项学习的可行性

打破班级的界限,实行选项分组学习无疑有利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与提高某些运动项目的水平提高,有利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当然在城市里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条件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到位,学生选项上课有较好的场地设施和比较充裕的教师配备,上课的效果肯定也很不错,学生也能真正学好体育,运动技能也能很好的提高。可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开展选项学习就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不高,教师往往是顾着这组就顾不了那组,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就会有影响。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着手,从学生中挑选出各类体育的尖子。在分组学习时,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做好教师的小助手。这样教师就不会顾此失彼,学生也可以很好的学习各选项。同时也可以选用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来进行兼职、客串体育教师做某些选项的指导教师。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的特点和当地开展比较多的体育活动来进行定项,不需要一成不变的照搬教条,应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新课改的进程。

4.2 如何进行体育评价

现在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时的实际操作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异样性,评价学生的体能还有一定的标准,可评价学生的技能时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难有统一的尺度,评价的结果多为教师的主观判断力。学习水平段的划分和学生掌握学习水平也全凭体育教师的主观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技能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有待更好的研究和论证。

4.3 学生体质能否得到真正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学生的体质有下降的趋势,直到20世纪末,发现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现在普遍低于日本人!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为了有效的改变现在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选项学习以后,学生的运动量是否够。我们现在的新课改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的,也就是快乐的学习体育。日本的体育讲究的也是快乐体育,可日本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我们的快乐思想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嘻嘻哈哈中上好体育课。我们的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否只是一味的快乐,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在学生的意志品质普遍较差,经过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的学生喜欢选一些趣味较浓,运动量不是很大的运动项目,较苦较累的项目选的人寥寥无几,其中田径项目几乎无人选。在我们所谓的快乐教育中,学生的体质是否会真正得到提高,需不需要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5 结束语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等。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主要重要职责。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要本着以人为本,特长发展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它。使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季 浏 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41-01

国家推行的高中阶段第二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四个年头,但新的教学秩序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们还在彷徨或无所适从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什么是体育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秩序有所了解。

1 体育教学秩序的含义

广义的含义:一是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二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得到贯彻实施;三是教学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能够执行;四是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五是师生关系正常。而针对一节体育课而言: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规则和要求、方法與安排,包含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关系等。传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教学组织严谨,教法固定,教学进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学生队形整齐,练习动作一致;教师表情严肃,指挥认真;教学节奏快,效果明显;课堂气氛冷淡,师生缺乏交流。即“快、静、齐”。

2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2.1 新的体育教学秩序

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程下的课堂显得热闹、松散。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则显得节奏缓慢;教学进程不再井井有条,常常要有意外事件发生;体育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最大限度的容忍(如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等),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如提出荒谬的或与老师不同的观点)。队形调动不再要求整齐划一,练习形式不再强调统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2.2 课堂教学秩序改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秩序非常规的变化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决定

课程价值倾向是受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多元因素影响的,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所以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的。我们就有必要建构和完善课程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应由学生、社会、知识三个维度构成。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范

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各种新教学模式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如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师们也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动”起来。师生间互动,交流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固定方式。

2.2.3 几代学生的追求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宽松的课堂环境已是几代学生的共识。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身体练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体育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积极参与、自觉学练;也才会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由此可以实现参与、生理、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2.4 学生家长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现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孩子,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抚育自己的“独苗苗”时,悄然改变着祖祖辈辈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自由性”与“民主性”。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而是新秩序的拥趸。

2.2.5 教师观念的苏醒

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快、静、齐”的秩序中长大,又在这种秩序中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早已深知其缺陷,表现出一定的厌烦与无奈;有些教师已觉醒,在国家课改之前,他们就已悄悄地进行了变革实验。

2.3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秩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对此大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赞许有之,担忧有之,观望有之。仍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课堂固不可取,但只顾时髦的“放羊式”课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违背。新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精神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快乐而有效才是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3 建设新秩序的方法

3.1 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强的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让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时要采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抑,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自然滋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完成从兴趣→爱好→技能的变迁。

3.2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真正做到“乐教”与“乐学”的融洽生辉。其次,实现课堂管理民主化。让学生个性获取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不断积累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后,实现思想学术的民主化。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使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秩序。

3.3 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开放性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学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变换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和集体化的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多向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别怕他们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教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新课改对教师能否适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无论是从知识水平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仅靠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来应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加强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把体育新课堂当作我们的成长园地,当作锻炼,成就我们的熔炉。

参考文献

浅谈职高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4

一、新课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中职生学习较差, 他们在课堂上的纪律也较差。教师要从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能提高自制力, 在体育课堂上能用正确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在教学中保持整洁的着装和积极的精神状态, 言行举止要文明礼貌, 用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学生。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体育技能, 用体育魅力来引导学生, 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堂, 并能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时, 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 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促进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 和学生一起进行集体活动中, 使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更积极地进行锻炼。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调节教学节奏, 在张弛有度的学习过程中, 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又要让学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和探究, 使体育教学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下有效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 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又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掌握从学生中获得的及时信息, 使体育教学具有针对性,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健康教育

在新课改的进行中, 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 传统教学中的枯燥联系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技能的学习时, 要重视学生的健康, 并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在让学生掌握某个体育运用技能, 在考虑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同时, 还要学生的能力和身体素质, 不能因为单纯追求教学效果, 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要考虑天气和温度对学生的影响, 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区别对待。同时, 在教学时, 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体质的不同, 进行任务量的安排。这是因为同样的运动量有的学生很轻松就能完成, 而有的学生要完成这些运动量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进行体育技能的锻炼时, 教师也要根据个体差异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能在保证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要求学生在健康第一的意识下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 并不是说体育教学对体育技能的培养没有明确的要求, 而是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来发展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在进行健康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组,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对体育技能进行探究学习。在让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练习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改变单纯训练的枯燥,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 在进行短跑训练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你追我赶”的游戏, 让学生在追赶过程中提高短跑速度。在游戏结束之后, 让学生针对短跑的姿势和动作进行找错, 并进行纠正, 让学生运用正确的跑步姿势, 提高短跑技能。

三、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职高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目标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用创新的思维和教学理念来改进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使他们对体育学习重视起来,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对教学进行创新和尝试, 找到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体能够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喜悦, 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构建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以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相互指导、共问提高, 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投入练习, 不仅要练习还要指导, 扮演着练习者与指导者的双重角色。职高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 有表现自己的愿望, 但是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 经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 让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来逐渐熟悉游戏规则, 逐渐理解并服从有关的行为规范, 是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在体育课上, 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反应不一样。教师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再加以点拨, 让学生进入尝试阶段, 然后进行合作交流。此外, 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练内容的不同、学练目标的需要及学生的条件来选择。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5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因此,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2 要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2.3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2.4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改革教学策略,完善体育新课程 篇6

关键词 中专体育 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23-02

一、引起学校重视

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向学校投资一定的体育经费,按器材配备标准统一购置和发放体育器材,有计划、有重点地维修一定的体育场地;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一视同仁对待他们的职称、荣誉的评定。学校领导要摆正中专体育教学的位置,不能口头上重视,而实践上取消;应该把体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做到训练与学习同时进行。同时,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比药物更有益。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中专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更新知识结构。不仅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育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还要积极涉猎与体育相关的其他领域科学知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够开阔视野,从多层面、多维度认识和研究学校体育,深入认识“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念。

四、逐步培养学生自信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评价等的多元评价方式。那么在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我们应积极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内容多维化、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应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互动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别人评价。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多维的视角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价要力求做到全面、公正。包括同学们的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等方面,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促使同学们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另外,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主要看学生不论体质如何,主要是否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或男女体质差异),运动感到很吃力,但他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还能克服自身的不足并用科学的方法,这种主动参与的做法应给予肯定。

五、制定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体育教学的全体性。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层次教学。当然,在层次的划分上。一个学生一个目标是不现实的,但把学生分成几个身体条件相接近的小组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宜的目标,让学生的个体要求和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统一起来,并使学生明确知道,只要自己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者。学生在学习时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会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一旦成功,他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为其自身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评制度

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评制度,要重视体育运动过程的考察,而不仅仅重视最终的考试结果。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练习和学习的过程,真正提高身体素质,树立终身运动的体育信念,这也是未来培养多方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标。

总之,中专体育课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正视,通过一定的对策来逐步解决,使中专体育课教学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五个不

传统的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竞技体育观念深厚, 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 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细、过死;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等, 严重影响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效果。

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 我们的体育课改实验已实施十年了, 取得了众多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 实践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和困惑, 结合2011版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本文就正确地认识新课程实验以来的优势与弊端, 寻求更趋合理与有效的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一、情景教学“不作秀”

现象:现在, 有不少体育老师在上课时, 特别在竞赛课、公开课时喜欢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情感体验, 但在课堂中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 学生“不领情、不入境”。

思考:听课所见过的这样“不领情、不入境”的案例确实不少, 综合起来认为主要有4方面原因:一是上课教师为“创新”、“表演”、“作秀”而设置, 忽略了体育课的基本要素;二是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三是情景设计空洞、枯燥,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目标设置过大,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情景教学对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很好的作用, 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并不是逢课必用, 更不能作为公开课上花哨的点缀, 是否用、用什么、何时用、怎么用, 教师应认真思考、缜密设计后再使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较差, 所以情境教学使用较多。

二、自主学习“不宜放”

现象:课堂上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 上课了便叫学生自己练习, 没有指导, 没有提示, 没有具体要求, 练得如何也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练到底, 满堂练;有的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 成了典型的“放羊式”教学。

思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扎实的基础。而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新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但从多种类型的教学实践课中, 我们却发现教师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时, 缺乏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的正确理解, 显然在实际教学操作层面上必然会出现偏差,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好。因此, 狭义地理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是必然会上成“自流”课;而深刻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 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 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必然就会上成新颖的课。

三、合作探究“不能乱”

现象: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准备活动, 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然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储备, 根本无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这种缺乏对学习方式辨证和实际的思考, 把合作学习绝对化、简单化, 不管体育学科的性质与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 都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是片面的, 在新课程实践中也是常见的。

思考: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成员间互相帮助, 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方法有多种, 如:小群体教学、配对教学、有同质的也可异质的教学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两人合作的小组, 2~6名学生组成异质性小组一起从事合作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成功的需要, 合作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师在合作教学中不引导、不启示, 学生仍处于受命被动学习地位, 这样的合作学习应转变。

另外,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具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决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对于好学生, 教学内容太简单, 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学困生, 教学内容太难, 也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区别对待, 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四、运动技能“不能忘”

现象: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的正确示范随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偏见被淡化了, 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体育教材因为怕出现安全问题在课堂上也不见了。

思考:体育课教学内容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说到底, 体育教学主要就是两个最主要的直接目的:一个锻炼学生的身体;一个是让学生学好有用的运动技术, 而其他的目标和目的, 如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伴随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设计的重点就是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在体育的学习中, 学生们最期待的应该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了, 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们体味运动文化的条件, 是他们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和他人的基础, 是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的前提, 也是他们得以进行充分运动的媒介, 更是他们在体育中进行交流和结友的桥梁。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 体育课只能是浮浅乏味游戏的堆砌, 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活动的延长。有人可能会认为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学生就能体验到乐趣和成功, 其实正相反, 据研究: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因此, 虚无了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爱的。

五、激励评价同时批评“不能没”

现象: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好奇心, 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现在老师们已经认同这一点, 学生稍有一点进步就表扬, 对学生的发言都给予“棒极了”、“真聪明”之类的评价, 甚至在出现错误时, 也不敢明确指出, 生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时间长了, 超值的语言嘉奖会使学生疲塌, 感到腻味, 产生惰性。

思考:教师对学生取得的小小成绩加以肯定, 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使其自我感觉良好, 激发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及保持优点的自信心。但在教育教学中当个别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 应当予以适当的批评, 不应该忽视“批评”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歧视或者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 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批评的准备, 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在课堂上, 当学生动作不正确的时候, 教师应在肯定他认真学习的同时, 也及时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误, 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也清楚自己的不足, 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这样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在课程实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新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差距, 没有真正把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应正确理解, 勇敢应对, 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反思, 加强交流, 不断提高, 把真实、常态的体育课回归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潘林.小学体育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对新课程下新体育的探讨 篇8

一、研究与分析

1. 注重行为和仪表

作为体育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 做到着装整洁、得体, 言行、举止要文明, 手势、表情要恰当, 作风要端正, 爱岗、敬业。

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才能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 才能做一个与时代并进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统领学生。

2. 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

“师生”是相对学生和老师而言的, 两者是共存的。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 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服务。教学中特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 教师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 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 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也会变得更加显著。

3. 体育课上的阴、晴转变

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就必须和学生多交流, 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教学法。因此,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 决不含糊 (特别是危险性运动项目, 如单、双杠、铅球等) 。但是, 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 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恰当、得体, 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序, 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体育课教学要开放化

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 体育课教学也应以创新为主, 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 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 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再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场地、器材等, 要尽量让我们的运动场所向社会场所转变, 让学生与社会接轨, 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功能, 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清一色地去吸取某些知识、技能和具备的某些能力, 而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因此, 教学时不应强求一律。体育课要开放, 不光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开放, 而更应是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要多样化、协作化、趣味化、强身益智化, 从而全面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5. 教师对术课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根据目标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

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化;课的内容要单一化, 内容的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 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地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课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 才能不断地进步, 不断地在实践中优化体育课教学。

(2) 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 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 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 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 易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反之, 则表现出委靡不振、情绪低下、烦躁不安、不友好等不良行为。

(3) 动作、技术教学应做到

1) 教师在新、难动作教学时, 充分运用视觉的直观性, 应用挂图、影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1) 传统教法和尝试性教法。若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还跟不上的话, 应采用传统教法以示范、领做为主;若学生的悟性和自学能力较强, 应采用尝试性教学, 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 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 而不应为学习技术而反复练习。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随机应变!

(2) 讲解要准而形象。讲解要少而精, 同时讲解要抓住时机 (先示范, 后讲解;先讲解, 后示范;边示范, 边讲解。动作术语的讲解要结合具体的动作讲,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动作的“含义”) 。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 如“蹲踞式起跑”这一动作源于“袋鼠”起跑时蜷缩身体;“各居各位”时像紧压的弹簧;“预备”时像拉满的弓;“鸣枪”时像离弦之箭。“蹲踞式跳远”腾空步时手臂动作像一手拿镜子, 一手拿梳子做准备梳头的动作 (一手臂高, 另一手臂低) 。这类形象的语言只要运用恰当, 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学生在学习新、难动作时应做到

(1) 看准、听清。在新动作学习时, 学生要看清动作路线, 看准动作细节, 听清教师对动作细节和动作术语的讲解;最好能记住动作名称, 这样有助于对动作的学习记忆和难点的化解。

(2) 积极模仿。学生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特别是新、难动作的学习, 学生一定要积极动手———跟做模仿, 动眼、动脑, 还要用肢体去体会动作, 以便在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3) 逐步完善动作。学生在逐步掌握动作以后, 教师应根据动作质量的高低进行分组练习, 让动作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辅导其他同学, 然后再进行各种组合练习, 最后进行观摩表演和学生评价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动作, 提高技能, 直至掌握动作。

二、总结与建议

体育课教学应以全新的理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因此, 作为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忠于体育事业, 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来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在的能力。

(邳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改下, 就体育课讲, 应从行为、情感、环境、教法和现代教学理念等方面来探索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 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增强体育教学功能, 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路。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9

新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惑,是由于他们把新体育课程看成是已有的体育教学,而不是建立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的改革;新体育课程中出现的陌生的概念使他们忽略了体育课本身的性质;因此,虽然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逐渐浮现出来,但仍然找不到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于是,体育教师对新体育课程产生的陌生感和传统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影响着体育教学,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对新体育课程产生困惑且无所适从。正确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弊端,探寻一种能立足于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的新体育课程教学,已成为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1. 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特征

1.1 注重言行规范

传统体育教学比较重视教师的教态和仪表,在课堂上讲究自身言行、规范和严密的组织教学精神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但是,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喜欢以发号施令的形式来统领课堂,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体育课堂令行禁止、中规中矩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豪。体育课堂场面往往给人纪律严明、严肃规整的感觉。

1.2 课堂教学组织严密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严谨的课堂组织和练习过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习惯于精心设计课的组织形式和分配时间进行授课,力求严密、较顺利地完成新体育课的各部分练习并充分实现课的教学目的。

1.3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示范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本身规范、标准的动作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保证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模仿体育教师的动作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途径;设计课的主要思路也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出发点。因此,体育教师自身扎实的教学基础和技术与技能的运用能力被看得很重要,能较好地完成各种示范动作,并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被视为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扬弃的是单纯的技术教学观,重视引导体育教师注意挖掘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和深层次的教育内涵。

1.4 过分注重主导式传授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练习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方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被体育教师普遍使用,忽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体育教师能利用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程序学习等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

2. 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优势和弊端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在应用中显现出的种种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弊端的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了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客观分析和全面认识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利与弊,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发展。

2.1 过分追求教师的威严

过分追求威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僵化,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堂纪律,这对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保证大班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师过分讲究形式和整齐的外观效果,对发展学生个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是对个体差异的一种忽略。但实际让我们又不能一味摒弃统一练习的方法和形式,在人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统一指挥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集体练习方式。现在体育观摩课上,随意站队集合是一种已被体育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但这是在小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认为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了师生关系。在大班级的体育教学中,没有严格的队形队列和组织纪律,就无法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当这种“散点式队形”成了观摩课上的花架子和形式时,对于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军事化的体育课不能提倡,但一盘散沙的体育课更不能提倡。寻求一种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局面,应该是体育教师的目标。

2.2 体育教师对言行规范过于讲究

讲究教师的言行规范并非坏事,但过于注重这一点,会给体育教师的教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呆板、拘谨等,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的要求过于严密,会限制体育教师对时间的必要调整和灵活掌握,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失去教育时机。但讲究言行规范和严密组织教学的精神,却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吸取的文化素养。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和言行举止的规范要求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是有益的。

2.3 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能力

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能力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保证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本要求。曾有人说: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就算不能做出完美的示范动作,他也算是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连基本的示范动作都完成不了,那他又如何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呢?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用动作示范的方法来展示运动技能,模仿永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体育教师的示范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教与学的基础,不能忽略。

对体育新课程的认识 篇10

一、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二、更新课的整体设计

1. 课的构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体现着主体性教学的思想。体育课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要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运动概念、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我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改变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教师还要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2. 教学过程

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选用创新“集体性”游戏,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同时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此外,教师可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束

教师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胜心强等特点,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使之产生高涨的情绪。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良好的体育教学是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好技术,在活动中更充分地享受到乐趣和成功感,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的发展。

五、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五个不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3-02

传统的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竞技体育观念深厚,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细、过死;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等,严重影响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效果。

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我们的体育课改实验已实施十年了,取得了众多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实践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和困惑,结合2011版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本文就正确地认识新课程实验以来的优势与弊端,寻求更趋合理与有效的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一、情景教学“不作秀”

现象:现在,有不少体育老师在上课时,特别在竞赛课、公开课时喜欢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情感体验,但在课堂中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学生“不领情、不入境”。

思考:听课所见过的这样“不领情、不入境”的案例确实不少,综合起来认为主要有4方面原因:一是上课教师为“创新”、“表演”、“作秀”而设置,忽略了体育课的基本要素;二是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三是情景设计空洞、枯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目标设置过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情景教学对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很好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逢课必用,更不能作为公开课上花哨的点缀,是否用、用什么、何时用、怎么用,教师应认真思考、缜密设计后再使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较差,所以情境教学使用较多。

二、自主学习“不宜放”

现象:课堂上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上课了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练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满堂练;有的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成了典型的“放羊式”教学。

思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扎实的基础。而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新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但从多种类型的教学实践课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时,缺乏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的正确理解,显然在实际教学操作层面上必然会出现偏差,導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好。因此,狭义地理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是必然会上成“自流”课;而深刻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必然就会上成新颖的课。

三、合作探究“不能乱”

现象: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准备活动,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然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储备,根本无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这种缺乏对学习方式辨证和实际的思考,把合作学习绝对化、简单化,不管体育学科的性质与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都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是片面的,在新课程实践中也是常见的。

思考: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方法有多种,如:小群体教学、配对教学、有同质的也可异质的教学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两人合作的小组,2~6名学生组成异质性小组一起从事合作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成功的需要,合作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师在合作教学中不引导、不启示,学生仍处于受命被动学习地位,这样的合作学习应转变。

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决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对于好学生,教学内容太简单,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学困生,教学内容太难,也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区别对待,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四、运动技能“不能忘”

现象: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正确示范随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偏见被淡化了,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体育教材因为怕出现安全问题在课堂上也不见了。

思考:体育课教学内容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说到底,体育教学主要就是两个最主要的直接目的:一个锻炼学生的身体;一个是让学生学好有用的运动技术,而其他的目标和目的,如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伴随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设计的重点就是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在体育的学习中,学生们最期待的应该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了,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们体味运动文化的条件,是他们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和他人的基础,是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的前提,也是他们得以进行充分运动的媒介,更是他们在体育中进行交流和结友的桥梁。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只能是浮浅乏味游戏的堆砌,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活动的延长。有人可能会认为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学生就能体验到乐趣和成功,其实正相反,据研究: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因此,虚无了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爱的。

五、激励评价同时批评“不能没”

现象: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好奇心,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现在老师们已经认同这一点,学生稍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对学生的发言都给予“棒极了”、“真聪明”之类的评价,甚至在出现错误时,也不敢明确指出,生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时间长了,超值的语言嘉奖会使学生疲塌,感到腻味,产生惰性。

思考:教师对学生取得的小小成绩加以肯定,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其自我感觉良好,激发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及保持优点的自信心。但在教育教学中当个别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应当予以适当的批评,不应该忽视“批评”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歧视或者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批评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在课堂上,当学生动作不正确的时候,教师应在肯定他认真学习的同时,也及时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在课程实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新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差距,没有真正把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正确理解,勇敢应对,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反思,加强交流,不断提高,把真实、常态的体育课回归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潘林.小学体育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新课程改革 篇12

一、教师实施情境教学不作秀

现象:在许多院校的体育课堂上,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在竞赛课上, 对教学情境进行创新, 让学生在其创新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但学生并没有全心投入教师为其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当中去。

思考: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全心投入、不入情境的案例存在不少, 根据调查研究, 主要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教师在课程内容上的创新过于形式化、放大化, 把体育课中的基本要素忽略了。 (2) 在课程的情境设置上,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符, 使学生对此难以产生兴趣。 (3) 在情境内容的设计上, 比较枯燥、乏味、单调,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由于教师在目标设置上过大, 使学生产生了压力,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对此, 我们通过对学生在体育课内容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 96%的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多样化、生动、趣味化表示喜欢, 94%的学生喜欢教师注重其自主选择性的发展, 99.6%的学生喜欢教师注重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98%的学生喜欢轻松和谐的上课氛围, 不喜欢教师讲课严厉、古板, 71%的学生喜欢享受体育运动中带来的快乐。这说明情境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它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学手段的单调、枯燥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 采取相应、可行、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所以, 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中使用较多。

二、学生自主学习不宜放

现象:在课堂上, 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成了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对其学习没有指导和要求,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也不进行检查, 甚至学习内容、方式也由学生自己定、自己选。

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和接受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 两者是相互对应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创新等来实现学习目标。但通过实践发现, 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对自主学习的内涵进行了解, 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的教学方式。

三、学生合作探究不能乱

现象:在小学体育课堂上, 学生由于年龄小, 缺乏合作意识, 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对教师交给的任务理解不了, 缺乏对实际的思考。因此, 我们要将合作学习简单化, 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体育学科在其性质和内容特点、学生的基础上, 都采取了这种片面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实践中也时有发生。

思考: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帮互助, 使其能够共同学习, 将个人竞争向小组竞争转变, 有利于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提高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 使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 如:我们可以将学生配对教学, 其中两人合作的小组最为常见, 2~6名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其关键。教师应转变思想, 在合作教学中要给予引导、启示, 使学生一起思考探究, 摆脱被动学习地位。

在体育教材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校软硬件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让学生太过于自主化, 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对于学优生, 要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使教学内容复杂化;对于学困生, 要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必须将内容简单化。教师在对待这两种学生时,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弹性化、灵活化, 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四、学生的运动技能不能忘

现象:针对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必须有教师的正确示范来完成, 但因为怕出现安全问题, 便取消了其运动项目。

思考: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运动、技术和学习。体育教学主要目的表现为: (1) 锻炼学生的身体; (2) 让学生学好运动技术, 其在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上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设计的重点上, 学生们较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 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建立自信, 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和他人, 使其在体育运动中进行交流。假如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 体育课变成了学生游戏的场所, 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据研究, 学生对体育课的乐趣体验就在于运动技能的提高。

五、教师激励评价同时批评不能没

现象:在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中, 我们倡导尊重学生,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及好奇心。但是在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学生, 对其做错不敢说, 过于嘉奖, 使学生产生了疲劳、乏味和惰性。

思考:教师在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以肯定, 可以增加其自信心,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起兴趣和热情。但我们也要重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 适当的批评可以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 这并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而是要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上一篇:控制和服务下一篇:高校网站安全防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