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2024-09-05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共6篇)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篇1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学分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由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向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过渡, 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1]。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中, 我们常常遭受到这样那样的责难, 诸如“低水平重复”“学而无获”“过于单一”“强制性课”等等, 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 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近年来,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体育课求发展、求创新的改革, 如“三自主”选课等。然而“三自主”改革在我们学校体育选课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所谓“三自主”选课都是形式上的或称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贸市场”, 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我校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课程管理思想的影响, 体育课程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课程管理上进行有效的改革, 课程管理制度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使得课程管理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改革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 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创新。本文就如何将我校设置弹性学分制体育课程的学分、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制定弹性学分制教务管理和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弹性学分制体育课程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以推动我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为体育课程实施弹性学分制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体育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现状

多年来, 我校体育课程受学年的影响较深, 一直沿用班级授课制。直到近年才实行选修课制度, 但总的框架和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仍保留着学年制的特征,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选修课与学分制实施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按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进行, 选项课受到场地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滞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项目单一、课源不足, 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的实行“三自主”模式。

二体育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的优势

弹性学分制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大环境的改变, 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创新理念的基本前提。弹性学分制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根本上承认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为学生在体育课程项目、授课教师、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学习年限等方面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有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二是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意识, 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弹性学分制不仅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相吻合, 而且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 创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理念基础。因此, 实行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三实施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可行性

弹性学分制是在现行基本学制的教学进程安排的基础上,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其在校学习年限, 学生毕业与否均与其是否修满了学校所要求的学分数量及学分构成相联系。弹性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弹性学制;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进程及学习方式[1]。

1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系统

为确保我校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主权, 在选课前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管理的宣传与引导,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选课制度、评价标准、考核要求等汇编成册, 印发给学生。建立规范有序的选课流程;建立切实可行的选项制;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条例;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下的学期管理制度, 在结合本校教学管理工作基础上, 实事求是、宽严适度。学校要对学生选项、选教、考试、重修、成绩、学习年限 (提前或延迟) 等诸多环节要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 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发挥弹性学分制的优越性, 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

2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网络平台管理系统

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 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网络平台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以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 以目前先进、流行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为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师资管理、场地器材管理等方式, 促进部门教学管理与学校的管理系统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 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尤其是在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评定信息、课程及教学内容信息要保证畅通、公开, 让学生在开展自主选课和自主设计学习进程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3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学制管理系统

体育课程的学籍管理要打破我校原来体育课程以“2年、4个学期”为规定的课程学习时段的束缚, 突破原来采用的固定年级、固定班级、固定学期、固定单元来控制计算学生学习时数、学习进度的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弹性学分制, 以“学分”为单位、以“课程”为单元[3], 以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质和量”为毕业标准, 允许学生在四年内完成, 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打破专业和年级的界限, 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 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延长或缩短学制。

4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可以分为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考核方法两部分。弹性学分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是以学分绩点和课程学分绩点为依据。学分绩点是指一个学期或某个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量化指标, 而课程学分绩点则是指学生在一学期或学年的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绩量化指标, 两者结合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考核机制应尽量做到考核标准的统一, 这主要涵盖:一是采用教考分离的考核机制, 要使同一层次课程的评分及考前指导等方面的标准相一致还需健全措施;二是避免选课制因师生的趋利性而偏离了教学目标;三是采用过程与目标结合的考核方式;四是重视学生的课外评价。因此, 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5弹性学分制的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弹性学分制必须增设体育课程的项目, 结合我校的特点开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 拓宽课程设置, 加强教材建设, 特别是加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研究与编写, 教材要多样化, 课程的内容适时加快更新, 使教学的内容突出健身性、实用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采用分层教学, 调整整合教学内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科研、群体训练纳入教学内容, 设立学生科研、训练学分,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6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弹性学分制对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教学部门结合学校相关政策, 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 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或进修培训等方法, 提高业务教学水平, 开设新课,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在多劳多得的基础上实行优质优酬;加强校际之间的协作,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减轻师资条件不足的压力。

7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教学配套设施

体育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需求量加大, 规格多样化, 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校内体育资源[4], 必须增加器材经费和教学经费, 用于购置器材、场地设施的修建等。同时, 建立与体育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校内场地管理制度, 充分挖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的时间资源, 拓展教学空间,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和沟通, 健全管理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 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保障。

四结束语

实施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我校自身发展, 加强了我校的办学活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教师队伍的教学热情,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是我校实施教学创新工程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 是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更新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环境, 整合教学资源, 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因此, 我校实施体育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利用教学资源、培养终身体育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海霞, 卢佳颖.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2) :128.

[2]李雪早, 郭福洲.弹性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23 (6) :150-155.

[3]戴福祥.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 (2) :85-87.

[4]吕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1) :97-99.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篇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制模式探索

文章指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学分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评价的原则、学分的内容与计算方法,以及实行学分制的效应等进行了研究.

作 者:薛红强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7 “”(33)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学分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   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篇3

[关键词]学分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薛红强(1971- ),男,江苏镇江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陕西 西安 710077)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09-02

学分制是把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折算成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进度,当获得足够学分时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宗旨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水平主动地去自我构建知识结构,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学分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教学是以修满规定的学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的标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使学生智能和体能的充分开发受到严格限制,学生的健康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体育知识面比较狭窄。原有的体育教育考核评价主要是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几个项目进行测试,把测试结果作为体育方面的成绩,这只体现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某些部分,未能体现学生对锻炼方法、手段的掌握情况,因此比较片面。当今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知识,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锻炼方法、手段,自觉地增强自身的体质,增进健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鉴于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及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目标。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一种与现代教育体制相适应,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具有充分生命力的教学制度,有利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学分制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管理依据。

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制模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评价的原则

一是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二是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三是评价要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具有纵、横二维可比性;四是符合本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方法简便实用,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二)学分的内容与计算方法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分量单位的教学管理和考评制度。具体地讲,学生要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合格,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根据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及我校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方面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的构成(如图所示):

与学分构成相对应,获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一是基本途径A:(1)所在学年体育课考核合格,可取得学分A1;(2)所在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考核及格,可取得学分A2;(3)所在学年体育活动课(体育活动课内容包括早操、课外活动等)达到规定要求,可取得学分A3。

二是辅助途径B:(1)所在学年参加校内体育组织及全民健身锻炼等群体活动,可获得学分B1。按所参加某一校内体育组织锻炼计取一定学分;按所在学年课外锻炼次数(如达全年天数一半以上)计取相应学分;按坚持长跑天数(如每周坚持三天以上)每学年可计取相应学分;能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采用相应的锻炼方法、练习手段可计取相应的学分。(2)所在学年参加省、校、系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可获得学分B2。按参加校、系体育竞赛活动计取一定学分;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计取一定学分;同类项目只计取最高一次学分,不同类的竞赛项目可以相加计总分,团体项目计取相应学分。(3)以下情况可获得奖励学分B3:校体育竞赛前3名、省体育竞赛前6名奖励相应学分;破校纪录、破省纪录加计相应学分;获校体育活动先进称号奖励相应学分。

(三)规定取得学分的基本要求

学生要达到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合格,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总学分,总学分由A类学分和B类学分组成,其中A类学分为必修学分,即如果A类学分达不到一定分值,那么即使B类学分数值再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也不能合格。

(四)有助于学生锻炼的其他弹性学分的规定

在上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制实行方案中,包含了有助于学生参与锻炼的多数弹性规定:(1)校园体育竞赛活动获得前3名或同等级体育活动获得奖励者可以计取一定学分;省级体育竞赛获得名次或同等级体育活动获得奖励者,可计取一定学分。(2)破校级体育竞赛纪录者可奖励一定学分;破省级体育竞赛纪录者可奖励一定学分。(3)体育课考核成绩为优秀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秀者,可各奖励一定学分。

同时针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如果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后,虽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未达到优秀标准,但进步幅度较大,任课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奖励一定学分。

(五)体育课教学应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选项课为核心

学生入校时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不甚了解,所以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选项课制为核心。在体育课常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将来选项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第一学年以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第二学年开展选项课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特长选项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课程内容,自主地选择任课教师,从而营造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教学目的。

三、实行学分制的效应分析

(一)实行学分制后的正面效应

学生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按照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某些项目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导向选择,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体育知识面,有利于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和教师,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学到更多的体育专业知识。并且,学分制采用学分方法,公正、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从以上情况看,学分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上课和锻炼的积极性。

教师变成了学生选择的对象,因此,为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为学生所接受,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业务素质。同时,根据学生要求和选课的需要,教师除了上好第一选项课外,还要多开课、开好课,使自己在竞争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可以自由选项,根据兴趣和爱好参加俱乐部和课外活动获得学分。这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分制的实行能起到鼓励学生勤学苦练,激励教师钻研业务、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的作用,使选项课的质量得到逐步提高。

教师在教育内容上,承认差异,讲究新颖,有针对性;工作方法上注重实效,去繁为简,具有可操作性;考核考评上,关心学生,有效捕捉学生行为动向,使考核具有量、质两性。

(二)实行学分制后的负面效应

由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体育教学常规要求等不甚了解,且大部分学生又缺乏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若不加以引导,任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将使其无所适从,耽误了学习和锻炼。

由于教学管理难度增大,可能使传统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同时,为了使学生自由选课得以贯彻,有可能出现某单元教学内容或教学时间严重超员或严重缺员的现象。

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可能出现部分学生避难就易的局面。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冷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教师,导致对学生要求偏松,甚至故意“讨好”学生的教师出现较高的选课率。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行学分制,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终身健身的方法、手段,从而更好地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杨贵仁,郭敏,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永南,等.关于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2-08-06.

[4]湖南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分制方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篇4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 以选课为核心, 教师指导为辅助, 通过绩点和学分, 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产生已有一百年之久, 现在已经被教育界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我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中, 大学体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学分制教学体制改革, 那么如何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就应该从学分制对大学体育课程产生的影响, 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是根本。

1学分制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我国大学实行学分制正在由不完全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度,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出现两种相应的学分制, 即学年学分制和混合学分制。现行的学分制对大学体育课程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1积极影响

1.对学校来说, 学校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对大学体育来说, 开设更多课程的前提, 必须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 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

2.对教师来说, 学生通过选课, 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教师, 必然会对课程和教师教学进行一些比较和评价, 教师会有一种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这样就使得教师不得不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3.对学生来说,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 激发学习积极性, 并且能够主动参与,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1.2消极影响

1.对教学来说, 大学体育课每学期、每学年都有完整的教学计划, 那么学生自主选课经常会破坏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学生的自主选课出现盲目性和功利性, 有的学生在选课上可能就易避难, 形成“凑学分”现象, 在学生选课时出现的这些问题, 使其学习的连贯性、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受到破坏,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质量, 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

3.由于学生自由度增大, 每个学生选学的项目不同, 使得学生上课的地点和教师有所不同, 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 原有自然行政班级被打破, 使学生对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观念弱化。大学体育课班级里通常由几个学院的学生组成, 上课时通常会分帮结伙, 最终造成班级的凝聚力缺乏, 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不强。

2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方法、标准不够统一, 虽然每年学院都会下发统一的考核标准, 但是不同老师执行的尺度不同, 而且还存在自行调整考核内容的现象, 所以不同班级学生的成绩评价存在差异。

2.课程设置单一、不够丰富, 可供选择的课程少, 课程资源不足, 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每学年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篮球、排球、网球为主, 这些课程场地、器材相对充足。有些课程只有在满足体育学院学生正常上课的情况下, 才能开设, 课节比较少, 例如健美操、武术等。

3.教学模式仍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

4.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技术传授为主,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精神, 虽然我们努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但程度不够明显, 很多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程学习, 不能真正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和快乐体育的思想。

3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3.1改革“课”的模式

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几种典型的课程模式, 如“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三自主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两种模式比较受学生喜欢, 教学效果也较好, 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自由度较小, 而且学生缺乏自治能力, 选课时往往为了应付学分而常常会“避重就轻”。“二段式模式”基本是采用大学一年级进行体育基础课教学, 即是统一学习某一体育项目;二年级进行选项课教学, 由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 但是受到学校课程设置的限制, 选择的空间比较小, 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那么我们取其所长, 可以将他们融合在一起, 建构必修、选修和弹性选修相结合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因此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合理的利用场地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并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不同体育学习内容的需求, 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性, 能够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3.2改革“教”的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分制, 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开设更多学生喜欢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为此, 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项能力, 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在学分制下, 高校体育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 (1) 要不断学习与创新。学分制下, 为了能上好课、多开课,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与专业技能, 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要学会合作与引导。学分制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选择和被选择中完成的, 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即是一种合作关系。在教学中, 充分领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3改革“考”的模式

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学分制下, 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项课都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这就需要降低技术考核的比例, 重视过程评价和学生参与评价。在考核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 尊重个体差异, 使体质水平较低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运动技能考核中, 突出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 使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在运动参与情况考核中, 应根据学生参加体育课活动的情况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体育教师评定进行综合考核, 进而实现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力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 学分制对大学体育课程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希望能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利芳.《高校教师应对“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4 (2) :27.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2.

[3]夏昆宣, 段朝盈.《我校大学生心目中的体育的调查及其对高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 (5) :72-76.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篇5

1.1 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后,出现部分学生避难就易的局面

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学生避开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教师以及考试相对复杂或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大的课程,而娱乐性强、室内项目、运动量与强度偏小的运动项目往往会出现选课学生严重爆满的现象。如球类出现“趋众”而田径等出现“冷落现象”,造成教学调控难度。

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刚入学,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体育教学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等了解甚少,而且,由于有些中学因高考压力取消体育课,造成部分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锻炼能力,所以在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下任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和教师,将使其无所适从,往往只凭自己的感觉或课程名称来确定所选的课程,无法真正做到满足大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多元化发展的体育需求。

1.2 体育课程学分制的实施,使得校园竞争更加激烈,往往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以往的体育课程学年制的教学时,无论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态度等各方面存在何种差距,每个教师总是会分到定量的教学班,教师的收入也大多是吃“大锅饭”,差距不大。而体育课程学分制必然使体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加剧。对教师来说,选修其授课学生人数的多少不仅涉及到自己的教学地位、声誉、形象,而且还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因此,有的教师出于切身利益,可能会对教学要求放低,迎合学生避难就易的心态,甚至故意“讨好”学生,向学生泄题、送分等,获得学生的“感恩”,以求出现高选课率。

1.3 学分制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等实际情况造成的负效应

从量的方面来说,由于学校扩招等因素,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造成开课数量的减少,课源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从质的方面说,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的要求形成的。教师的知识有待更新,现有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难以应对学生的自主选项课,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难以开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的课程。从体育教学实践来说,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全新的,但其具体操作者——体育教师却是经过传统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与实施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教师素质相去甚远,这种素质差异影响了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的进程。学生旺盛的多元的体育需求与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均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学分制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1.4 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制约着高校体育项课的实施

主要表现在:一是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不足,无法满足体育选项课的要求,学校扩招后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学网络管理滞后,网络教育和网络服务意识淡薄。体育教学管理队伍不能完全适应体育改革的观念,服务职能和服务理念有待提高,影响到学分制下体育选项课的有序高效的施行。

2 如何应对学分制下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负效应

2.1 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学分制,使自己从学习的客体转为学习的主体,增强“自立、自信、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体育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惰性心理,确立主人翁的意识。体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要清楚地了解到学分制下学生的选课是对自己教学表现的挑战。自己应端正思想,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态度,既要成为指导学生体育学习的导师,又要成为与学生荣辱与共的朋友。

2.2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以及教师人格魅力,增强自己课程的吸引力;教师走出“中心位置”,走到学生中间,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更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学分制下的体育教学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体育教师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主动学习和进修,改变过去的知识面和专项能力单一的现象。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重新确定自己的教学岗位,要主动提出开课要求,并能开出具有特色的选项课。

2.3 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在室内、馆内的课程中适当安排一定的室外学习和活动内容,或课外作业,增加定量的室外学习或活动时间,以弥补室内学生的活动量不足。

2.4 加强选课指导,建立导师制

2.4.1 加强选课指导

在每学期开学前,由体育部向教务处提供下学期全校体育选项课课程、任课教师简介、各门课程简介、各类课程考核标准、选课须知等,用于制作网上选课软件,由教务处在网上发布体育课选课信息,学生在假期里就可以了解下学期的开课信息。选课前,每位开课教师必须上一次引导课,参加选课的学生可以先进行试听,保证学生可以选到自己满意教师和项目,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2.4.2 建立导师制

学分制下,学生在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建立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尤为重要。首先,许多学生尤其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大多习惯于中学的体育管理方式,他们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对大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尚未适应,因此,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导师可以在比较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以避免部分学生因选修体育课程的不当而影响其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其次,导师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还可以在指导选修体育课的同时为其“度身定制”,帮助其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个性或特长得到发展。

2.5 改进体育教育评价和考试管理制度

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学生的自主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的评定和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起来。

对教师的评价可建立教师自评,同事间互评及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制度。每学期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学生要对授课体育教师进行2次以上的网上教学效果评价,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体育部各教研室和体育教师本人,有助于授课教师的及时改进,并将其作为优秀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主讲教师评选的主要依据。

加强平时的教育评价与指导,建立体育课程质量评估和监督制度。设立由校内外体育专家教师组成的评课小组,经常定时和不定时地深入到课堂,随机听课,加大教学检查力度,加强课堂指导,保证体育课堂的正常高效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杜绝有的教师出于切身利益,对学生要求放低,迎合学生避难就易的心态,获得学生的“感恩”的情况出现。

实行“统考”制度。随着考试和教学的分离,由体育任课教师包办成绩的形式已逐步消失。体育课考试根据各课程各级别自身特点由体育部统一组织专家,确定理论、技术、身体素质、体育意识的考核内容与标准,同一级别不同课程的考试难易程度要基本一致,并随机抽取试题库中的考试内容,不得因为考试内容和标准制定的差异,造成学生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的不良倾向。

2.6 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宏观管理

2.6.1 加强指导职能

根据有关的教育法规,指导体育课程教学,保证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如鼓励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并在校内分配方式上采取了鼓励措施;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修、深造等。

2.6.2 加强服务职能

对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主动地组织调研、沟通、解决,改变过去那种指挥式管理,切实强化服务职能。

2.6.3 加强监督职能

使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对违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现象,要能及时的制止,并且要建立公正、公平、科学、严谨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制度和方法,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

2.7 改进场地、器材等教辅设施

学校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为体育课程学分制的实施打好硬件上的基础;各高校间体育资源真正实行共享,建立跨校选课体系,实行资源互补,解决高校内部场地、器材等资源不足问题,保证学生选课、上课的正常进行;对选修率比较高的体育场馆,可实行适当收费制度,既能有充裕资金维护场地、场馆的正常使用,又能一定程度的限制选课出现“爆满”的现象。

3 结论与建议

3.1 学分制较学年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权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体育能力的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负效应。

3.2 限制学分制下高校体育选项课负效应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体育选课指导,建立导师制;改进体育教育评价和考试管理制度;增强教学管理部门职能,改进对体育教学的管理;改进场地、器材等教辅设施。

参考文献

[1]程一军.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中新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4(3).

[2]张春根.我院实施学分制的效应及其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增刊).

[3]程杰.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4]王红霞.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体育课程学分制度 篇6

1、高职院校学分制推进对体育教学的正面导向

1.1、促进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体育课程的兴趣

所谓的学分制, 其实质是提倡学生自主选课制, 包括选课程、教材和上课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一定的范围内, 遴选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运动项目, 乃至课程项目评价标准的异同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积极主动的完成相关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1.2、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专业归属的责任感

实施学分制使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初步得到提高, 整个队伍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优化, 使部分擅长专项技能的教师能更好的开展专项教学与研究工作, 同时促使一部分专项技能薄弱的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巩固和提高, 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储备, 提高技能熟练程度, 更好展示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 从源头上消除部分技能不高教师群体的混日子的局面, 提高教师群体的岗位竞争意识和业务创新能力, 提高教师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高职院校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的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初步可行的。原因在于:

2.1、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措施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内部分高等学校开始初步试行学分制教育管理。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与推进, 这一学分制教学管理陆续在大多数高校中采用, 通过初步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 为高职院校实施与推进公共体育学分制, 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依据和推进实证案例, 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的教学安排合理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教育管理。

2.2、储备充足的师资队伍培养

自1998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 体育师资队伍储备较为充足, 初步形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占主体的体育师资学历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技能等不断提高, 体育课程开发和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均明显提高, 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提供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供给。

3、高职院校推进体育学分制过程中课程项目选取的指导原则

3.1、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安排要兼顾动力性与静力行相结合, 考虑学生整体运动水平普遍较低, 体育课较少的特点, 既设置男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游泳等, 也设置女生喜爱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同时兼顾男女生比例进行调整, 适当运动项目的难度和精确度加以简化, 让学生参与、体验体育运动的愉悦。必要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就业的环境, 适当地方传统运动项目, 如:爬山、滑冰等, 不仅锻炼了身体, 陶冶了情操, 而且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统一, 并建立有规律的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生存能力等。

3.2、体育授课考核评定多样化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长期沿用培养竞技运动员的教材体系, 教师更多的注重教学过程的动作规范与技能水平, 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认为参加体育课是一种负担, 难以激发其体育活动参与乐趣。可略调整体育授课的考核标准, 适当降低要求。可以尝试分级教学与考核,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爱好, 采用教学目标分级, 授课内容结合游戏, 同时兼顾学习基本技能和个体综合素质拓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活动需要, 适当传授一些基本技战术,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更富有情感的锻炼环境, 使学生在运动中去享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而达到培养其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 不是因为课程考核而使学生畏惧体育活动项目选取与参与,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4、结论

高职院校实施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有助于推进对体育教学的正面导向, 有利于促进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体育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积极主动的完成相关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的岗位竞争意识和业务创新能力, 增强其专业归属感和责任感。

摘要:以全国高职院校即将全面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为背景, 对体育教学的导向进行梳理, 并就高职院校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归纳出要遵循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多元化、体育授课考核评定多样化和体育活动时间安排弹性化的基本指导原则。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分制,实施方法,课外俱乐部

参考文献

[1]王小, 张翔.学分制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 (12) .

[2]蒋红英.浅议学分制下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2) .

上一篇:工程监理管理下一篇:副主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