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研发

2024-06-22

体育课程研发(共10篇)

体育课程研发 篇1

前言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是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出台,既顺应了课改的潮流,又为各地学校研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指明了向标。一些地方的学校,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结合自己学校本身的实际,研发、研制了众多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的自主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用性课程。其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在目的上,是为了学校;在环境上,是在学校中;在内容上,是基于学校。目前,国内关于校本课程的比较具体的解释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研发。

小学校本课程研发强调小学作为课程研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要体现出小学校本课程研发的现实性,即它是依据各小学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而进行,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要表明小学校本课程研发的发展性,使小学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研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小学校本课程研发是小学主动的课程研发行为,它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应在小学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的文件、纲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为目的,旨在更好的实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影响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因素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真正了解体育校本课程研发应注重哪些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克服哪些困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科学有序发展,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服务。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市部分区县的部分小学的体育教师。如表1

2.2、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制定的《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研发因素调查问卷》

2.3、研究方法

2.3.1、问卷调查法

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参考已有研究制定体育课程研发评价维度,经过讨论制定出问卷的结构并编制具体项目,最终形成《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研发因素调查问卷》。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采用现场作答,现场回收的方式。

2.3.2、文献法

围绕本文的研究性质和目的,查阅了近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校本课程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学术期刊、网络资源、北京市教委等机构下发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指导性文件、政策、法规及其他研究资料。同时大量查阅有关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2.3.3、访谈法

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对一线体育教师、主管领导、相关专家、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认真分析,针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2.3.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根据研究内容、目的与任务进行分类,并根据体育统计方法的原理和要求,采用人工和计算机Microsoft Excel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统计处理,做相关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校本课程研发中体育教师认知态度研究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4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因素最重要;29%的体育教师认为要能够结合学校特点;18%的体育教师认为要能够反映北京特色,有5%体育教师认为要关注家长的诉求。

虽然,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研发认知,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学生的需要和反映学校的特色还是占据了主导作用,占比77%。这说明,在校本课程研发时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需求,课程研发要结合学校的特点,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体现学校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有5%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应适当关注家长的诉求。这说明家长对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的要求有一定的影响力。

3.2、体育校本课程研发中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投入的热情对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影响占比20%;各级领导的支持占比67%;学生的重要性占比13%。

数据表明,虽然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热情占比20%,但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体育教师,而是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参与(占比67%)。如果没有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另外,学生的参与占比13%,这说明,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意见。

3.3、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中主要阻力的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主要阻力的百分比情况。课程资源不足占21%;体育设施条件有限占20%;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占比35%;家长是否支持占24%。

数据表明,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有限,可参考的依据不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办学条件有待提高;体育教师自身能力急需加强(占比35%),通过访谈,这里所指的体育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体育专业能力和体育校本课程撰写能力,特别是撰写能力急需提高;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24%)认为学生家长的态度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影响。

4、结论

4.1、学生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中有极其重要位置

研究数据表明,有4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因素是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研发中要注重学生自己的需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4.2、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占比35%),特别是体育校本课程撰写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写质量,编写进度,急需加强。

4.3、各级领导的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研发成功的关键

统计数据显示: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各级领导的支持占比67%;所占比率最高。说明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体育教师,仅有体育教师的热情,学生的需求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参与,有相应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才行。如果没有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改革和发展了。

摘要: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应用和改革的调查和研究,从而了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校本课程研发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要合理处理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有效利用各方资源。最终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认识水平,鼓励小学体育教师对编写体育校本课程的热情,从而培养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育老师,认知,态度

参考文献

[1]姜旭英.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专业知识的调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2):58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3]吴刚平.校本课程研发校本研究丛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4]董翠香.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立论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124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2001,6

浅谈研发音乐校本课程 篇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精神生活并未得到正比例改善。因此,在人们追求高质量精神生活的同时,对艺术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强烈。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又是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有力推手,研发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音乐校本课程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一、什么是音乐校本课程

我们通常把在规定时间和固定空间内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叫做课,而把这门学科系统的学习进程安排叫课程。以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对课程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音乐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由学校自主研发的学习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二、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要以“师”为本

音乐校本课程虽说是学校层面的课程,但是课程研发主体是教师本人。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过程包括教材编订、组织教学、评价与反思等重要环节,而教师是各个环节不可替代的引领者。

1.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空间

浩瀚乐海,音乐课程种类繁多,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有限的知识经验决定了还不能正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有经过教师整理或自主研发的课程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某个阶段,班里许多同学特别喜欢钢琴曲,甚至有的同学萌发了学习钢琴演奏的愿望。但是钢琴演奏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在课堂集体教学过程中是不便开展的。那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在音乐校本课程中,通过让学生欣赏钢琴曲,了解钢琴家生平趣事等方式,既维持了这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音乐鉴赏和音乐感受能力。

2.教师具备自主研发的素养

音乐教师不仅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摸爬滚打,实践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大量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具备了研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素养。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学习教师研发的教材,另一方面是学习教师本人。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一门“隐性课程”也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的活动贯穿课程研发过程始终

研发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课程的研发者,又是执行者,还是评价者。在课程研发过程中,课程构成的要素和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要不断地调整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即使在课后,学生的集体学习和自我学习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三、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要体现办学特色

音乐校本课程的研发,不但要体现学科特点,还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音乐教育在学校生活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方面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和校园各项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轻松美好的音乐学习恰恰是对高强度文化知识学习的调节,让校园生活匆忙中不失优雅,体现师生精神风貌。因此,音乐校本课程恰恰是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和创新意识的窗口,也是对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的最好诠释。

四、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要发挥教师特长

教师对研发课程的热爱和自身特长是音乐校本课程成功研发的重要保障。教师对研发课程的热爱,能最大化的激发教师研发课程的积极性,挖掘自身的创造能力,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呼吁有特色和个人魅力的新型音乐教师的出现。学有专长的音乐教师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恰恰可以展示个人才华,凸显个人魅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五、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要关注学生兴趣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提出,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础,以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改革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杜威的这一主张是有一定渊源的。各校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某些局限性。

1.音乐校本课程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为主

美国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提到“普通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和目的也可以表述为,尽可能最充分的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的某个方面达到很高造诣为主要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行为习惯。而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行为习惯恰恰是音乐兴趣的外在表现。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内容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能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时尚,追逐明星的心理,合理利用流行元素和明星效应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通过学校乐团建设和合唱队训练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机会。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音乐校本课程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论解释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是由不同个体智力元素的组合方式导致的。因此,忽略学生兴趣,无视学生个性的教育,只能看作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不是真正的教育。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音乐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模式,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打破固定的班级学习模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社团。加强学生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促进个性发展。

六、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要利用地方资源

音乐校本课程加入地方元素,有利于本地区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也有利于将民族瑰宝发扬光大,更有利于挖掘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天潜质,提高学习积极性。大部分的地方剧种都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就像绍兴的越剧,东北人的二人转等,耳濡目染的本地音乐是对学生是最直接的艺术熏陶,也是学生发挥音乐特长的优势条件。我校根据学生就具备的演唱地道海门山歌的先天优势,在音乐校本课程中加入了海门山歌教学,有效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有不少同学还萌发了创作海门山歌的想法。看来音乐校本课程吸收地方元素对民间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音乐校本课程研发,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体现办学特色,灌输办学理念。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长运用于实践,使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对学生而言,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课程,将学生的兴趣得以延伸。校本课程加入地方化色彩,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精髓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创造能力,也是学校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体现。让我们打好音乐校本课程研发这张好牌,攀越艺术教育新的高峰!

微课程的研发和挑战 篇3

小学语文微课程, 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研发的, 基于问题解决结构化的微型在线学习内容 (包括“微练习”和“微资源”) 。其核心是教师以服务学生在线自学为目的, 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开发课程资源, 并将其上传网络, 实现只要能上网 (或已下载) , 就能在任何时空“上课”, 完成学习任务。

所谓“基于问题解决”, 是指它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学生一边看微课一边思考或做练习, 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 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其问题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即将其中某些“目标与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如, 怎样“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怎样“根据对象和场合, 作简单的发言”?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有方法地解决这些问题, 迁移运用方法去解决相似或相异的其他问题, 即“结构化” (这是“微课”与“教学片段”的重要区别) 。学生一旦“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运用方法去学习语文和观察思考, 便形成了学习能力, 学会了学习。

虽然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其知识不像理科课程那样“环环相扣”阶梯式上升, 但是, 有一些核心问题的解决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定是有方法的 (程序性知识) , 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了。小学语文微课程就是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总结方法, 然后运用方法去实践、去解决新问题, 进而形成学习力的课程资源。为了便于上传网络, 又便于“碎片化”学习, 微课程必须短小精悍、有用有趣, 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 分钟 (所提供的微练习和微资源, 一般都不超过1000 字) 。

试想, 如果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尤其是核心目标与内容, 都有微课程, 而且成系列, 那该多好啊。学生想学什么内容, 只要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 (电脑或手机) 就可以自学。通过观摩微课而“得法”, 做微练习而巩固所学, 阅读微资源中的材料丰富所学、拓宽视野, 完成知识建构。

二、怎样研发小学语文微课程

以一个“学生”学习的角度观察多堂“课堂录像”和“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作品看, “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更适合学生静静地学习, 而“课堂录像”制作的微课往往陷入“看别人学习”或“看热闹”的尴尬境地。并且, 相对而言, 运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是“性价比”最高的, 它对智力投入要求高, 但对人力和物力投入要求低———研制者一人加一台接入网络的电脑就行。那么, 具体怎么制作一个微课程呢?以我研发的《怎样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微课程为例说明。

第一步, 找准要解决的问题。如,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呢?以此“问题”为微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一步步解决之。

第二步, 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掌声》《一面五星红旗》为例, 我引导学生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然后总结提问的基本方法, 迁移运用于《乡下人家》中, 最后设计一个微练习给学生做 (提供参考答案, 以便自检自查) , 一个微资源给学生阅读。

第三步, 设计制作幻灯片。幻灯片是运用录屏软件 (可在百度搜索, 下载安装) 制作微课的重要介质, 它既呈现供学生学习的内容要点, 也呈现学习方法要点, 并推动学习进程。学生是通过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听讲解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 幻灯片的质量往往决定了微课的质量———不仅要精练简洁, 还要活泼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幻灯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材料或练习 (限于本文篇幅, 阅读材料的幻灯片都省略) ;一是核心知识提炼或学习方法提醒。例如:

幻灯片:从词语入手, 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发问。

幻灯片:支一招儿———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发问, 真好!

幻灯片中的“温馨提示”“支一招儿”等, 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提炼方法、运用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如此, 才能够促进学习迁移, 学会学习。本微课程中的微资源, 我设计了“犹豫”追源 (用幻灯片呈现) :

“犹豫”为什么有“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呢?这得从我们祖先造这两个字说起。“犹, 形声字, 从犭, 尤声, 指一种似猴的猿类动物。豫, 形声字, 从象, 予声。本义是大象。”如果同学们对我们祖先造字感兴趣, 想了解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 可以查阅《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 能够上网的同学, 也可以上“汉典网”。

古人还认为“犹”和“豫”这两种动物“性多疑”“警觉性很高”, 所以, “犹豫”就有“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

第四步, 录制微课。打开录屏软件 (系统将自动提示找到幻灯片的位置) , 按部就班地放映幻灯片, 同时录制教师讲解的声音。结束后, 系统自动生成一个MP4 或WMV等格式的视频, 完成一个微课作品 (微练习和微资源可以嵌入视频中, 也可以使用超链接, 然后将三者放置在一个文件夹中) 。

另外, 运用系统思维, 研发问题解决的系列化微课程是其优势。如, 有的老师研发的“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研制了“题目扩展法“”段意合并法“”摘录句段法”和“要素归并法”四个微课程;“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自编作文集”, 研制了“八部曲”———收集录入、修改润色、文章分类、文集命名、装帧美化、撰写前言、编制目录、打印装订。如此, 借助微课视频, 问题解决的思维得以可视, 学习者便跟着学、仿着做, 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

三、应用微课程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研发 篇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研发力度 一、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研发活动内容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与加强,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作为素质教育基地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研发具有生命力的综合实践课内容,加大综合实践课内容研发力度,让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使学校的一批优秀学科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开发过程中增强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课程的实施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修活动,促使教师建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加快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内容。我们主要针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进行研发综合实践课程。如在五年级我们开发了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包饺子、话说春节、走进端午、月下中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如话说春节这个小主题活动,是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学生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合作很快地完成了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二、学生兴趣是研发课程的最好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使活动得到了延伸。目前根据学生兴趣我们研发了跳绳、乒乓球、炒饭、换煤气罐、包饺子、根雕、陶泥、丝网花、攀岩、团结墙、高空组合、生活体验类、军事训练类等课程,这些活动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期待的活动氛围中自觉自愿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

三、以活动内容为突破口进行研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比如,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用几张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了照片立刻发现了问题,校园中的角落里有很多垃圾,宿舍边的垃圾桶被塞得满满的,掉下来的垃圾弄得满地都是。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们的校园这么漂亮,真不该有这么脏的地方。”有的说:“我看到刚才的照片里的好多垃圾都是同学们吃零食扔下的垃圾袋,我知道这些垃圾袋是可以回收的,应该和其他垃圾分开放。”有的说:“我们在校园里看见垃圾该主动撿起来,就不会这么脏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请你们讨论一下。”之后,有的小组提出应该查找一些资料,把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同时把我们国家目前的垃圾产生量查一下,公布给大家,这样让大家一方面知道垃圾要分类回收,另一方面,懂得要减少垃圾的产生。有的小组说,应该对大家进行一个问卷调查,看看同学们平时在学校是怎样处理自己的垃圾的,都有哪些种类的垃圾?有的小组说,我们还可以请同学回家对家长也做一份调查问卷,看看家庭里都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怎样处理的?等等。这样,一个基于学生身边问题的活动主题“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诞生了,学生对这个自己设计的主题充满了责任感。

四、贴近生活开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处处有题材,关键在于挖掘。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处处是课程。因此,活动主题可以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从班级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逐步展开,抓住眼前的、身边的活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的研发 篇5

1. 结合时事进行研发

在现实教学中, 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将国际国内发生的时事内容渗透到课堂, 让学生运用教材的观点去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但仅仅依靠课堂上“蜻蜓点水”般的渗透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 也不能深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鉴于此,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研发与时事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敏锐性。

一是研发综合性校本课程, 如《世界风云》《“裸眼”看世界》《梦“靓”中国》等, 内容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 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增强学生对世界的深度认识与对祖国的自豪感、荣誉感。二是研发专题性校本课程, 如《APEC与中国》《“钓鱼岛”真相》《反“腐”风云》等,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时事资料、新闻解读等内容, 就某专题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 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选修中了解某专题事实真相, 学会辩证思考。

2. 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研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思想品德教材中在单元后设计有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延伸, 又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囿于班级授课制与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 许多教师根本都不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实践活动。其实,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活动内容, 研发一些校本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如苏人版九年级 (全一册) 第一单元, 教师可以研发《南通传统文化资源调查》《红红的中国结》《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等校本课程, 课内课外相结合, 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让学生通过走访民间艺人、调查民俗文化、查阅图书馆资料、拜师学艺等形式, 突破传统授课制的束缚, 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 拓展文化视野, 增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研发

教师群体知识水平较高, 大多数教师有着自己的爱好并有着较高的技艺水平, 如围棋、书法、摄影、舞蹈……这些教师可以研发如《篆刻》《舞蹈》《形体训练》《礼仪实训》《光与影》《“书”之魅》《休闲时光》《“黑与白”的较量》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在这些课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承担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 为健全完善学校校本课程结构、弥补学校校本课程师资不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研发卓越课程, 润泽学生生命 篇6

我们小草班为了追梦新教育, 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几年来, 我们小草班的老师、孩子和家长们积极行动, 共同编织着我们的课程———

一、做好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 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的儿童生活方式

1. 晨诵穿越诗歌, 书香滋养心灵。

晨诵是一种仪式, 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 享受生命, 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我们班级有四种基本晨诵形式: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诵诗、情境诵诗。晨诵课上, 我们倾尽情感, 用天籁之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六年来, 我们吟诵了学校汇编的几百首优美的古今中外诗歌, 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劝学》……我们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 通过朗诵, 孩子们对诗词越来越感兴趣。四年级我们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劳作, 一年漫长的穿越, 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一次民风的熏染, 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走进诗人李白、杜甫等, 我们围绕诗人的几个重要时期, 选择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代表作连起来, 就是诗人一生的缩影。我们班级还有梅花诗词之旅、荷花诗词之旅、菊花诗词之旅等。

2. 共读如痴如醉, 芬芳开启心智。

新教育实验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 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 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 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 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于是我们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新教育读书活动。班上很多学生读了几百本童书, 教室里也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夏洛的网》交流课上, 勇敢、善良、机智、友谊、生命价值、爱这些美丽的词语开始慢慢地编织孩子的心灵, 孩子们懂得友谊的可贵, 流下串串感人的泪水;《一百条裙子》让孩子们学会了宽容、理解……读书, 改变了很多学生的性格, 同时也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 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 暮省润泽梦想, 感悟生命成长。

学生每天在完成作业以后, 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 并且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 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 我们班都在坚持写日记, 因为班级举行的活动多, 看的书也比较多, 所以孩子们喜欢写日记, 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在日记后面配上精美的图片。特别是我班的轮流日记更让人爱不释手, 同学们互相欣赏, 互相批改, 共同提高。如今小草班级主题帖已有500多页, 班帖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 连接着老师、学生和家长, 传递友谊, 传递真情。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人人是演员, 个个是主角, 师生和家长共同演绎不一样的精彩!让班级主题帖来讲述我们的实验故事, 见证我们的幸福成长。

4. 读写绘魅力无穷, 创造生命传奇。

“一本绘本就是一个艺术宫殿。”在孩子们浓厚的阅读兴趣驱使下, 虽然我们现在是六年级的孩子, 但我还在坚持给他们上读写绘课, 读写绘可以说是我班的最爱。自参加新教育实验以来, 我们班级学习了80多本绘本书, 每次上过读写绘我都会让他们创作漫画,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40多本, 现都在学校新教育展室里存放。我们小草班还结合每月一事主题活动, 如“六一”、“十一”、“教师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节日, 营造积极上进的人文环境, 努力让孩子提升人文素养。然后再进行孩子们自己的绘本创作, 孩子们的写绘作业完全是他们童心的自然流露。孩子们利用他们的绘画作品向教师、向家长、向同伴、向自己诉说;利用他们的作品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设想说出来;利用作品收藏自己成长的足迹。

二、结合新教育“每月一事”携手活动课程, 丰盈学生生命

1. 完美的教室离不开有效的活动。

我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特长, 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但是我们绝不为活动而活动, 应把每一项活动都尽量挖掘、体现它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们把班级活动当成小课程来做, 每次活动之后我们都写成了暮省日记发在班帖上。

2. 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的活动。

班级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生活, 开拓视野, 思考人生, 增强学习动力, 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几年来我们班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培养了能力, 增长了见识, 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学校拓展到社会, 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润泽了孩子们的生命。

三、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教育实验认为:一个完美的教室, 意味着师生共同穿越一门门完美的课程;一个完美的教室, 要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一个完美的教室, 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 让教室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我们小草班师生和家长共同商讨、研究后, 开设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

1. 凝聚智慧力量, 开播“小喇叭”课程。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卓越口才, 引导少年儿童关心国家事、身边事, 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等, 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 2013年3月, 我们成立了“小喇叭广播站”, 以“小喇叭广播站”为载体, 成立初有策划方案、招聘启事、应聘书等系列准备工作。 (师生、家长共同参与, 相关内容发在班帖里) 广播站设置了七大版块式栏目:“新闻直通车”、“校园短波”、“阅读园地”、“健康快车”、“心灵家园”、“课本剧演一演”、“旅途驿站”。每个版块都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小喇叭广播站的运作方法:由学生亲自动手采访、写稿、编辑、制作、主持。每周一次, 从报名的学生中确定几名值班记者, 负责本周班级新闻报道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点评回顾, 评出优秀小记者、小通讯员、小主持人、小编辑, 颁发奖状。到目前为止, 我们举行了30多期, 效果特别好, 颇受孩子和家长喜欢!随着时间的积累, 我们还可以不断增加节目内容、时间和编排方式, 并适时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 参加社会实践, 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共同进步、开心成长、快乐学习!

2. 体现生命关注, 重视生日课程。

2011年9月底我们开始了生日课程, 凡有学生生日, 师生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同学选诗, 然后进行改编, 把“小寿星”的名字写进去, 大家共同吟诗送给这位同学。再后来, 学生开始试着自己创造诗歌送给同学。记得在马荣星和韩香过生日时, 一首《向着明亮那方》感动得两个孩子在台上泣不成声!从孩子们的泪花和真诚的感谢语中, 我真正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幸福泪!在这个课程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编织着幸福的教育故事。

体育课程研发 篇7

1 户外旅游体育项目的研发方向

由于广大群众日常工作紧张、生活休闲时间相对较少,他们所积攒了的更多好奇、冒险与文化修行的积极心理动机,为户外旅游体育项目的研发做出了启发。

1.1 冒险体验型

在城市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地向往开放与开阔的自然风光,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各具特色的山川河流与地理地貌,为户外旅游冒险体育项目的研发,准备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先天条件。较为常见有两类:⑴山川攀登型。以攀登各种险峻的悬崖峭壁为主,在此过程中去锻炼自己的体能和体验极限挑战中的风光。这种户外旅游体育项目比较适合那些体质健壮者且具有一定野外活动经验者,是当前强壮年比较喜欢的项目,让人们享受到一般的观光旅游难以看到的自然美和人生体验美。⑵涉水体验型。以峡谷漂流、海洋潜水等为主要内容,体验者依靠自己的体能、运用某种技巧,去积极地追求某种健身和快乐体验的目的,如在既定时间到达目的地,或者捞取自己理想的海产品或物品等。另外,在某种相对安全的场馆,与一些海洋动物亲密互动,也成为当前较为时尚的旅游体育项目之一。

1.2 文化之旅型

在某种文化主题下,到自己感兴趣或充满神秘感的地区,去开展文化的学习、搜集、整理与挖掘的户外旅游体育活动,使自己在过程中既得到身体的锻炼,也获得某种文化的熏陶与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具有操作性的有两类:⑴特色民俗探寻。旅游体育项目的实施者在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的过程中,通过访谈、学习与感受体验的方式,去学习某种民俗文化、体验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及挖掘其所蕴含的各种功能与秘密。这种体育旅游目的一般以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缘山区为主,对城市生活者或其他平原地区的人们的体能形成考验,对人们的阅历和兴趣形成正向的刺激,既锻炼了身体,也提升了文化素养,例如对少数民族的巫术进行探秘等。⑵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对于那些流传或流行在民间,没有被系统化、规范化甚至被官方所统计或认可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起源、发展历史、关键人物、器材、技能要领与功能的挖掘,使其以文字、技能图、传承者的表演视频与讲解音频等方式被记录下来,为其他科学化、现代化与群众化的发展做出扎实的前期贡献,对户外旅游体育项目的实施者而言,他们在相关技能的学习、训练与地域的走访活动中,或接受到其文化魅力、技能对身体机能优化的积极体验等,实现其旅游与健身并举的双赢目标。

1.3 苦行修养型

以苦行体验的方式把户外旅游与体育结合起来,既欣赏沿途的风光与人文,也使自己得到身心的释放和锻炼,是新时期体育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融合点之一。此类较为典型的群体就是探险爱好者、徒步的驴友等,他们把这种挑战体能极限的活动,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的乐趣,在以苦为乐的过程中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与体能。实践中,有探险型与主题型的苦行旅游体育。前者如去原始森林或还没有被开发的山区等地方开展的探险活动;后者如信仰宗教者徒步去西藏、印度与麦加等地区,参加某种宗教活动者等,另外,为了实现某种诺言或纪念对自己重要的某个人,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

2 户外旅游体育项目的运用方式

从项目或产品的研发到实际的运用,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2.1 自助旅游运用方式

自助旅游是当前较为时尚且操作性最强的一种户外旅游体育项目实施方式。或单独的个人,或者是几个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他们以某种共识的方式结队形式。这是驴友或其他团队等最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具备两个要件:第一,健康身体要件。这是开展户外旅游体育的根本性要件。由于在现实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件与其他人为侵害等不利干扰因素,具备健康甚至健壮的身体是发挥个人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战胜各种困难的最为直接与现实的基础。第二,丰富的自救知识和技能。包括游泳、心脏复苏急救知识、发烧时的物理降温、火灾时的灭火和逃生,以及肢体发生伤害甚至骨折时的应急处理技巧等,是保障他们赢得宝贵抢救黄金时间关键。另外,发送或制作求救的sos信号、适当运用自然条件发送求救信息等,是在危急时刻挽救个人甚至团队的基本能力。

2.2 兴趣团队运用方式

以某种体育项目或某种景观特点兴趣为凝聚力的团队,他们出于兴趣发展的需要所开展的户外旅游体育活动。较为时尚的兴趣项目有:攀岩、滑水、沙漠探险、冬泳、潜水与短期寺庙修行等。选择风景秀美、险峻的名胜景区等地区,把开展兴趣性的体育活动与旅游结合起来,达成兴趣发展、身体锻炼与精神修行的目的。例如终南山的修行、少林寺的武术学习,以及志愿者在名山大川开展环保行动等,都具有户外旅游体育项目实施的性质和积极意义。

2.3 户外旅游体育项目研发和运用的原则

由于户外活动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的研发和运用中要注意两个基本的原则。首先,安全性原则。生命不保何谈旅游和体育!因此,安全是开展旅游与享受体育的第一要件。研发和实施中,不能为了刺激和新鲜,就忽略甚至制造各种危险,确保生命安全与健康是首要的根本要素。其次,健身性原则。无论是旅游还是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优化身体机能,以提高个人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户外旅游体育项目的研发和运用,其目的就是让参与者获得循序渐进的健康,并享受到来自于大自然的各种体验性享受。

结语

在现代交通工具、信息技术与良好的经济条件支持下,户外旅游体育项目成为了人们可行且追求一种体育、休闲和养生方式。其产品、项目与辅助功能的研发和运用,在相关企业、爱好者与目的地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被以各种方式宣传、推广和运用开来,吸引、支持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推动着旅游与传统体育的创新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同仁,张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国务院“新政策”的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32-37.

[2]姜同仁,宋旭,刘玉.欧美日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22-27.

[3]蒋珍珍.四川省户外运动主题景区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中职工艺美术项目课程研发分析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一、中职工艺美术项目课程研发遵循的原则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兴起的一个专业, 其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逐渐扩大, 就业前景逐渐明朗, 职业回报更加突出。为了更好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以个原则:

(一) 课程研发突出以人为本

课程改革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 认可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多数中职生是以学习失败者的身份步入中职学校大门的, 心理上的失败感较强, 很少得到教师尊重。缺少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 生活和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中职学生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关心学生。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业爱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人品质。

(二) 课程研发突出时代特色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不断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研发要紧紧围绕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结构现状调整课程结构, 以期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三) 课程研发强化本土化特色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研发要根据我国国情、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实际、产业需求、学校实际、师生需求出发, 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理论设想、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学校特色, 课程实施过程中, 利用学校、产业、企业、社区等不同教育载体。课程评价需摆脱知识测验的单一方式,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 强调过程性评价。

二、中职工艺美术项目课程培养目标设定

中职学校根据地区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结构现状的调研为依据, 围绕本地区室内设计行业、家具设计行业、广告设计行业等企业的岗位用人要求, 结合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一线设计师、主管及教育专家的建议, 提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素质, 确定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中职工艺美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家装效果图制作》时, 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效果图的制作方法。为了更好的实施项目教学, 教师引领学生以客户的身份提出自己对效果图制作的要求, 包括风格、材料的要求、色彩的感觉、家具的摆放以及要营造的氛围等。然后教师出示有助于完成项目的图片, 安排好每一个子项目, 一步步来引导学生学习效果图制作。子项目可以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现代简约风格的效果图。在学生制作过程中, 不断鼓励学生查找现代简约风格图片、文字介绍, 多参考成熟设计案例, 从易到难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国成, 王红霞.中职工艺美术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讨——以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

体育课程研发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二战电影课程

一、案例分析

(一)立足课堂,以教材为中心

笔者在备9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这节课时,教材对二战背景、安妮和《安妮日记》介绍很简单,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二战的残酷、体会安妮的乐观与坚强。于是笔者搜寻了电影《安妮日记》,电影中,安妮和家人们在二战结束前不久,被纳粹赶到集中营去前生离死别的场景,让学生们难过得留下眼泪。电影中有很大安妮在写日记时内心的独白,很适合学生们练习听写,笔者选取了最能体现安妮乐观积极态度的片段,让学生们练习,不仅提高了听力,还使得学生对安妮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搜索电影《安妮日记》的过程中,笔者又欣赏到了另一部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片中两个男孩的对白简单易懂,适合初中学生们训练听力,更为重要的是,电影从一个德国纳粹的儿子和一个犹太人儿子的视角,去解读战争的残酷。这样的电影让学生们感动,当笔者把中英文提示处理掉,让学生们不带任何提示一遍又一遍训练本该很枯燥学生们很畏惧的听力训练一下子改变得生动了,学生们愿意听了,也能尽全力去听懂材料,提高听力就显得容易多了。因为学生对电影很感兴趣,所以笔者让学生们用英文写下观后感,学生间进行用英语交流。

语言需要大量的输入,这样由教材中的《安妮日记》为中心,笔者带着学生们不断深入二战电影,就是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利用广播、英语报刊、图书馆等多种资源,提高充足的条件,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空间”。

(二)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学生对电影的浓厚兴趣,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双休日作业:请在网上查找一部让你最喜欢的二战电影,并制成ppt,向全班同学推荐,讲述电影的主要情节,表达你的情感和思考。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推薦了数十部二战电影。有《辛德勒名单》《钢琴家》《拉贝日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沙拉的钥匙》《兵临城下》等,在课上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一部部催人泪下、让人感叹不已的电影带着师生们如同穿越了当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战场,感受了世界各族人民痛苦的呻吟,特别是这段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让人难以忘怀。这样的穿越,更为深入地引发学生对战争、对生命的思考,英语真正具有了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资源蕴藏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之中,也隐藏在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生们在参与利用网络搜索、观看电影、思考、推荐、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英语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对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好的帮助。

就这样,以9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为中心,以解决学生的听力问题为需要,以满足学生们对二战的深入理解为需要,笔者和学生们利用一周的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共同研发了“二战电影课程”。电影课程的目标为:

1.让师生们深刻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2.培养师生们积极的人生观,在任何困难下心怀希望的品质。

3.激发师生学习兴趣,一部电影就是师生一段愉快的学习经历。

4.提高师生们的听说能力,能就战争话题展开讨论。

5.师生们积累更多的词汇,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二、对英语课程资源研发的反思

这样以教材为依据,合理利用积极研发电影课程,给学生们提供了贴近他们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时代内容和丰富课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样的课程研发还有以下优势:

1.满足师生共同英文素养的提高。

英语教师提升自我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课外英语阅读,因为仅仅局限于研究教材,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养会慢慢降低。因此,和学生们一起观看聆听一部部的英文原版电影,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师英语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

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厌倦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对英语这门学科有兴趣。但原版经典电影不同,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会跟随画面,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多英语单词的不断再现,会慢慢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们的词汇量。学生为了推荐影片,会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完成生词学习运用等,一部电影的推荐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过程。

3.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改变。

英语后进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特别是部分男生,因为喜欢英语原版片,开始不讨厌英语。笔者执教的班级从初一开始,没有出现英语考试不及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课程的研发发挥了作用。

4.有利于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

一部经典的电影包涵很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慢慢润泽学生的心灵。经典的影片让学生们不仅对各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有所了解,也有益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对师生英文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英语资源的有效研发显得日益重要。实践证明,笔者以教材为依据,师生共同研发的“二战电影赏析课程”,形成本班特色英语课程,成为英语教材的有效补充和拓展,真正激发了师生提升英语能力的热情,达到“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志红.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5(05)

体育课程研发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上一篇:英美英语下一篇:评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