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思维

2024-06-22

评论思维(精选4篇)

评论思维 篇1

通常意义上, 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把脉疏理, 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总解, 得出与事件相关联的结论, 这种顺时针的新闻构成虽说较比稳妥, 但容易人云亦云, 很难提升受众介入效果。尤其是电视记者, 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镜头对于采访记者对象来说, 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 它代表的是一个假想的公众视点。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 采方对象, 评述对象也如此, 因而也必然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认为, 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 而反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 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 即采用正向思维, 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 实践中也有很多事例, 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 一旦运用反向思维, 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反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 在电视新闻里, 所为逆向, 就是从镜头的相反的方向看到人或事件“非常走势”, 由是得出乎意料的结论, “这一个”是与众不同的, 令人压根也想不到。这种思维方法在时事、时政新闻评论中更是不可或缺。汶川地震中, 范跑跑 (范美忠) 行为、言论被媒体、公众广泛遣责或曰“谩骂”。但我透过事件的本身, 用逆向思维方式究其结果, 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评论:《假如范美忠没有跑》附录:

汶川地震后, 范美忠因其博客的言论成了千夫所指、万箭齐发的“靶子”。他那种不顾国人情感的言论, 说的实在不是时候, 不合适宜。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创造许多辉煌的同时, 也培养了诸多惯性思维, 今天的我们冷静下来, 再认真思考一下“范跑跑”的事件, 我们就会看到另一种情形, 对范美忠的指责、谩骂, 缺少客观公允。

试想, 地震发生时, 假如范美忠没有在教室上课, 或者说范美忠没有选择跑, 而是选择继续让同学躲在书桌底下, 大家一定能想到那会多么的惨烈悲壮, 说不定范美忠会成为“千古传颂”的那种英雄化身。为人师表的光环会在其身上耀眼夺目。尽管我不赞同范美忠的言论, 但我不反对他跑的行动, 正是因为他跑的行为, 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带头示范作用, 使同学们夺得第一时间安全地跑到操场, 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跑的结果, 考证是否有同学遇难, 其结论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遇难。

由此, 我们指责范美忠是逃跑主义者是不恰当的, 至少不够包容。

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每个人的选项都会先保护自己, 这是定律, 你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 怎能保护别人?生命的法则是你要先尊重自己, 才能尊重别人。自然灾害不能与战争等同, 有极强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这和堵枪眼是两码事。我们有些个别人总是拿很狭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总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论是非, 总是骂别人, “人可以不高尚, 但不能无耻”。范美忠敢于坦陈心迹, 就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强过百倍, 那些一味指责范美忠的人, 如果你那天在教室上课会是怎样?将心比心, 照照镜子, 审视一下自己。

我们看一看范美忠矢志不渝地坚持为中学基础教育奉献的精神, 那种两次入川不舍对中学基础教育追求的理念, 不能不说是一种“牺牲”的精神, 以他的学识完全可以胜任重点大学、或经济发达城市中学的老师, 可是他没有那样做, 这难道就一点可贵之处都没有吗?……逆向思维运用在新闻实践和新闻评论中, 能让受众看到事件的真相, 听到真话, 还原事件本身的合理性和社会意义。

评论思维 篇2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8月22日至26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整个庭审过程公开、透明、依法,程序和实体都经得起事实、证据和法律的检验。这再次表明我们党和国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对***的查处,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到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从依法指定管辖,到公开透明审理,纵观整个案件查办过程,从一开始就沿着法治轨道逐步推进,法治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党反腐败的基本思路,也是我国司法文明进步的有力体现。

在这一案件公开审理过程中,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准许媒体和各界人士旁听,新闻媒体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同时法院积极探索司法公开方式,设立新闻发言人、开设官方微博、向媒体及时披露信息,确保案件审理公开透明。司法机关依法告知并保障被告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在近5天的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充分行使举证、质证和辩护权利。特别是,法院依法举行的庭前会议,针对案件管辖、回避、公开审理、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明确了庭审质证、辩论焦点;在案件重要犯罪事实、重要情节质证环节,除了当庭依法举证、示证,法院还要求证人出庭作证,这些都体现了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完善司法程序、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要求。对检察机关起诉的三项罪名,法庭严格遵照法定程序,深入调查了大量证据,并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彰显了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的司法理念,体现了对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的追求。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对***一案的审理充分表明,惩治贪污腐败,我们有党纪之严,更有国法之束。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近期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都表明,对于贪污腐败,不管涉及谁,不管涉及哪一级,我们都会坚持一切皆断于法。这种对法治的共识,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步,体现在反腐倡廉的每一个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评论思维 篇3

就新闻评论研究而言, 对两种思维方式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看法。学者赵振宇强调了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发散思维, 他认为,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束缚, 朝多个方向探索, 寻求多种答案, 这是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3) 学者马少华则认为,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思维集中体现在集中于对象和集中于论点, 其分析、综合与概括的方法适用于“集中”。 (4) 两位学者对于两种思维方式在新闻评论中具体使用环节未做过多论述。

本文认为, 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评论者需要兼具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生产创造性思维成果。发散思维产生新意, 收敛思维提高效率, 它们使用在评论写作的不同环节中, 使评论主体更真切地感知事物, 深刻地认识事物, 有新意有效率地阐述和说明隐藏在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思想本质和观念特征。

一、发散思维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主要运用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以下环节:

一是新闻评论的角度选择过程;二是新闻评论论点由具体判断到普遍判断的引申过程。

在新闻评论确立中心论点的过程中, 发散思维尤其重要, 它帮助评论者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 实现论点的创新。当评论者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 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 重新构建这个问题。评论者对问题的理解会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 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对于同一篇新闻报道或同一重要事件, 评论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评论角度的寻找, 直到发现独到视角, 使评论蕴含的意见性信息有较大的传播价值。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 评论者 (或编辑) 使用发散思维进行评论的例子不胜枚举。新闻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 就是从不同角度展开评论的杰作: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的真相揭露以后, 《中华民报》在1913年4月27日同一天发了八篇社论即“一讨七告”书, 针对八个对象, 用不同的笔调进行评论。《讨袁世凯》以确凿的证据, 证明袁世凯是杀宋主犯, 是路易十六式暴君;《告国民》、《告军人》两篇社论, 以民国主人、民国支柱相号召, 要求国民和军人奋起反抗;《告国会》、《告政党》、《告言论家》三篇社论是在争取同盟军, 要大家求同存异, 齐心协力, 保卫民国, 打倒袁世凯;《告司法官》, 要求法官秉公断案;《告友邦》, 要求友邦“以人道为怀, 公理为衔, 仗义执言”。这样的评论角度选择充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作用。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认为:“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 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呈现不同的表达和传播效果。所以, 评论的角度不是迷信, 而是真实存在, 并对一篇评论非常重要。”曹林本人就曾对同一篇新闻报道以不同角度写出三篇文章 (5) , 使用了鲜明的发散思维。

另外, 新闻评论的论点是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往往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中得出的一个普遍判断。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评论者结合具体社会背景, 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 需要一定的发散和引申。如学者杨根莲认为, 引申是一种带有联想色彩的论证方法。 (6) 当评论者从一个具体判断到做出一个切合实际、有现实针对意义的普遍判断, 新闻评论的论点可以不局限于“就事论事”, 在评论的论点中超越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和评价。观点引申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发散思维在立论过程中至关重要, 这种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可以打破思维定势, 不会使思想僵化, 有利于新闻评论的创新。

二、收敛思维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收敛思维主要运用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以下环节:

一是新闻评论确定分论点的过程;二是新闻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三是新闻评论的结构谋篇过程。

当评论的角度和论点确定后, 收敛思维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如著名时评人盛大林一方面认为, “角度决定立意。评论者在动笔前应该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可供选择的角度越多, 出新的可能就越大”;另一方面, 他又认为, “如果选择了某一个角度, 就必须把其他的角度坚决地舍弃, 至多也只能一笔带过……本来选择了某个角度, 却在论述中穿插关于其他角度的论述, 这势必造成干扰, 影响论证的效果”。 (1)

在新闻评论中的收敛思维, 体现在集中于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件和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论点上。

第一, 确定分论点需要运用收敛思维。一些新闻评论由于论述内容复杂, 为了更好地阐明总论点, 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地论述, 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阐发总论点的分论点。新闻评论确定分论点的过程必须使用收敛思维。如果分论点的内容天马行空, 与主论点联系松散, 就会造成观点的分散。如果观点与观点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不相干, 就会使受众不得要领。如艾丰先生的新闻评论名篇《名牌是民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1995年10月9日) 就是这种收敛思维的代表。为了说明“名牌是民牌”这个总论点, 评论使用了四个并列的分论点, 分别是名牌是“民定”的、名牌是“民创”的、名牌是“民护”的、名牌是“民享”的。这四个分论点都是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的。通过对四个分论点的论证, 讲明了总论点所蕴含的道理, 体现了强烈的收敛思维。

第二, 在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中应使用收敛思维。无论是使用演绎、归纳还是类比推理方法, 论证过程都要使用规范的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进行说服, 必须进行相关性判断。

第三, 在评论的结构谋篇过程中, 主要使用收敛思维, 否则会造成文章结构断裂, 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比其他文体类型, 新闻评论结构谋篇中的收敛思维方式更为明显。新闻评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表现出思维的连贯与统一。在评论结构布局中出于准确性和效率性的要求, 必须对观点和论据进行考量, 围绕论述中心组织材料。虽然新闻评论也引用事实, 包括情节和细节;也运用叙述、描写手段, 有时甚至绘声绘色地再现事物。但是, 这一切都服务于说理的需要, 如王振亚、李舒认为, “如何选择、剪裁事实, 如何叙述、描写, 完全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明论点为转移” (2) 。

三、结语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其写作过程要求评论者兼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寻找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过程中, 发散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使评论者可以找到更新颖、深刻的论点;在论点的论证和结构组织过程中, 收敛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使评论的论证更集聚, 结构更合理。

新闻评论的写作中, 也有不少环节需要兼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包括新闻评论的选题、论据查找、新闻评论的语言使用等。如在论据查找环节中, 一方面, 查找论据要按照“古今中外”四个方向, 从不同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去找到论据材料, 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 所运用的论据要和评论的总论点有相关性, 因此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选出最相关、最合适的论据, 表现出思维的定向性。很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都是必要的。在使用时,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应当分离开来, 分阶段交替进行。一般来说, 多是先发散, 后收敛。

注释

11 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第2-3页。

22艾丰:《新闻写作思维谈之四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 《新闻与写作》, 2010年第2期。

33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197页。

44《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创刊号。

55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72页。

66 杨根莲:《新闻评论的几种论证方法》, 《南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年第2期。

71 盛大林:《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年, 第95页。

评论思维 篇4

自从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考了“兽首拍卖事件”后,原本已淡出不少师生备考体系的时事评论再次“回归”师生的视野。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有效提高其时评写作能力呢?阿基米德曾经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工具,就同样可以“撬”起时评写作这块“短板”。在诸多思维训练工具中,思维导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可视化思维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它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绘制图的方法,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表达出来。它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放射和互相关联地展现,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一个容易记忆的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在进行时评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时事信息综合分析时就能避免信息的断层、分裂与遗漏,创造出“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写作新空间。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时评文体的基本模式形成初步印象,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新鲜出炉的《赵本山买飞机碍着谁了》、《法治漏洞不能用农民工躯体去堵》、《用利益考核道德将催生“逐利之徒”》等多篇时事评论,让学生归纳时事评论文体三大主要特征:“评”,就是评人论事,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活”,角度多选,选材丰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实”,真实人事,真实情景,真实判断,真实情感。

之后和学生一道品味时事评论类文章“态度鲜明(亮出观点),立场坚定(就事论事,自始至终围绕观点论证),论述充分(有事实,有评析)”等三大规律。接着归纳出“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举例评析,三类结尾”十六字时事评论基本行文结构。

在此基础上,师生合力构建出以下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导图(如图1-1):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时事评论的文体基本模式已一目了然。

二、运用思维导图分多角度审题立意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利斯马拉古兹在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教育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人们对时事品头论足的书面表现形式,时事评论自然意味着可正可反,可赞可弹,更需要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从正面、反面乃至辩证角度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审题立意。

图2-1是在讲评2010年广州一模作文“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相关要求运用思维导图形成的多角度思维成果。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我还尝试着把视频写作引入高中时评作文教学课堂,图2-2就是学生在观看了《杨澜访谈录:神奇小子丁俊晖》前10分钟视频后的思维成果展示。

这些导图一出,连学生自己都在惊讶和佩服自己想象力的丰富。

三、运用思维导图三步布局谋篇

在审题立意之后,要进行的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谋篇,其基本套路分三步:

第一步,“定方向”,即从多角度思维成果中先选择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中心论点,再根据论点确定论证角度。

根据不同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侧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角度的其中一个作为论证重心。确定论证重心的一般适用性原则为:

偏正短语型论点:正部是写作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一般从“是什么”角度展开论证。

动宾短语型论点: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果选择图2-2中“善于反思个人成败”“保持那一份率真”等观点,最好从“怎样反思”“怎样保持”角度进行论证。

并列短语型论点: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一般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 (1) 依存关系,如《压力与动力》; (2) 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3) 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 (4) 条件关系,如《天才与勤奋》。

完整句子型论点: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图2-1中论点“为你好,让世界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是写作的重点,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论证,“为你好”则限定“铸就辉煌”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步,“选论据”。与一般议论文类似,时事评论也经常采用事例及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只是时事评论要遵循“就事论事,适当拓展”的基本原则,所引用的例子或道理论据更为鲜活,与时代贴得更为紧密而已。

第三步,“定评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议论文,时事评论同样注重事例或道理论据后的评析,常见评析方法有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条件论证、正反论证等。

“三步布局谋篇”思维导图基本套路如图3-1所示,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图2-1、2-2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中根据中心论点选择一个合适角度再进行相应的构图。

平时在纸上的写写画画甚至信手“涂鸦”,很多时候都能激发出人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人们的思维角度,更何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早已在很多领域被证明集科学性、有效性、可操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呢?在思维导图的铺垫、引领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已经以图形的方式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接下来学生就可以依照导图开始个性化时评文章的写作了。

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微风就起航,给一幅导图就绽放。无论是文体模式,还是多角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我们都能借助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拓展性和组织性的网状思维图像,这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上一篇:体育课程研发下一篇:做好党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