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写作(共12篇)
新闻评论写作 篇1
摘要: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旗帜和灵魂。一篇好的评论兼具很多特性, 本文从公益性、思想性、理性、真诚性这四方面特性入手, 探究新闻评论写作的要义。
关键词:新闻评论,特性,写作
丁法章先生在《当代新闻学教程》中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 即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1]结合这三点, 本文将新闻评论的特性扩展为四点。下面, 笔者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 阐述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所要具备的特性:
一、公益性
所谓文以载道, 新闻评论是表达公益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因此, 新闻评论当立足于广阔的社会视野, 充满人文关怀, 为社会公共利益发声, 而这又包含两个方面:
(一) 立足公众立场
事实上, 没有倾向性的新闻评论是不存在的。“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有时候道德 (正义) 的背后, 其实还是利益问题。评论员往往不是站在这个利益, 就是站在那个利益, 不是倾向于这个利益, 就是倾向于那个利益。可以说, 上帝之所以可以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是因为他不牵扯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利益之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评论员要为了谁的利益而呐喊。立场决定思想, 对于所有合法的利益, 评论员要分大小、轻重、缓急, 而只有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 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才能取得人心, 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认同。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说, 评论的每一句话, 都应合乎人情世故;每一句话, 都要曲尽人情。这就要求评论员对人心有更精微的理解, 对社会有更高度的认识。只有维护好别人的利益, 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知晓并履行这一点, 是评论员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超出常人的地方。立足于公众立场, 这一点是新闻评论公益性的重要体现。
(二) 引导社会舆论
满足社会舆论的需要, 引导舆论正确走向, 这是新闻评论重要的使命, 也是其公益性的另一方面体现。
舆论是需要引导的, 评论要能够及时为公众提供思想, 争取社会的普遍认同。当社会的不认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演变为现实的危害。一个事件发生后, 公众越不清楚, 就会越恐惧, 越恐惧, 就越容易受到误导, 危害也会因此被放大。这时候, 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出来分析和引导, 很容易使舆论走向极端, 导致流言四起, 谣言泛滥, 整个社会舆论在背离理性的路上愈走愈远, 最终可能演化为现实的危机。在当年震惊全球的非典事件中, 传言在社会中像病毒一样蔓延。“2003年春节一过, 广州已经出现市民抢购白醋、板蓝根的恐慌。”“在疫情已出现近3个月后, 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才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 不得不说, 疫情的相关资料, 如传染性、临床特征、治疗手段等却并未广泛告知, 全国其他地区没有采取什么针对性措施, 于是非典开始走出广东, 并在北京集中爆发。”[2]可以说, 当时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缺失是导致日后非典爆发和大规模恐慌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而2013年, 在H7N9禽流感事件发生之际, 国内各大网站及时预警舆情, 腾讯网以“禽流感会成为非典第二吗?”, 凤凰网以“非典十年追问—我们进步了吗”等新闻评论专题, 深度解析禽流感的特点和与非典的差异, 很好地促进了民众恐慌情绪的平息。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 可以很好地促进此类突发事件的解决, 很大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满足社会舆论的需要, 是新闻舆论公益性的重要体现。评论员应该是社会公益的维护者, 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守护人。大学生作为一个公共人、社会人, 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而撰写评论就是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体现。在写评论的过程中, 大学生当以精英人才自居, 摆脱学生的角色, 跳出自身的框架局限, 放眼于广阔的社会视野, 以社会人、专业人的视角来要求自己, 为捍卫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理性
新闻具有客观性, 评论文章亦要公正客观, 体现理性思维, 从而增强评论自身的生命力。
一方面, 评论说话, 切忌绝对化, 过满则溢。在现实生活中, 评论的观点、内容很容易因为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阅历经验而受到局限, 从而产生一定的盲目性。愈是知识渊博之人, 往往愈会感到自己浅显无知。对于评论员, 尤其是大学生评论员而言, 撰写评论时需要时刻保持理性睿智的头脑和谦虚严谨的心态, 将热情内涵于文字, 将理性融汇于事实, 用事实说话, 才能彰显理性。
另一方面, 评论要立于广阔的社会视野, 评论员善于兼听才会理性。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形态中, 很多事情并非泾渭分明, 如我们一厢情愿。评论员既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 就要比普通人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立场上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而非一味地斥诸鞭挞或赞扬。中国人有一种陋习, 用别人的动机来否认别人的成果, 谓之“阴谋论”。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行为和心理, 很容易造成天下没有善人, 没有好事, 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心理, 照此下去, 最终会损害公益, 这是评论文章万万要避免的情况。很多时候, 好和坏, 并非那么简单。所谓的“坏人”, 在上一刻可能还是一个“好人”, 因为一件坏事, 就变成了众人眼中的“坏人”。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一种社会潜在的简单化思维:坏的就全坏, 好的就全好;英雄完美无缺, 受万人敬仰;坏蛋就恶入骨髓, 为万人唾骂。评论员必须摒弃这种思维定式, 避免媒介审判情况的发生;全面理性看待问题, 建立联系, 以防堕入狭隘偏见之地。
三、思想性
如果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 那么思想便是评论的灵魂。 一篇评论的思想深度, 决定了它的价值所在。
对于初学者而言, 了解和掌握评论的一般格式和技巧是必需的, 但是在熟悉之后, 评论文章真正考察的是评论员的思想。 可以说, 一篇评论的水平最终体现在作者的思想深度上。而思想, 往往来源于事件的本质。对于一个新闻事件, 评论文章能否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迅速抓住事件背后的实质和关键, 可以显示出评论员的水平, 也反映出这篇评论文章的思想深度。
当下, 语言的粗鄙化现象非常普遍, “撕逼”“逼格”“屌丝”等粗鄙用语在大量流行于网络之际, 也蔓延到了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乍一看, 这似乎是用语表达的问题, 然而, 深入研究后会发现, 语言粗鄙化现象其实映射的是一种不讲规则、破坏规则的一种社会风气:没有粗鄙心, 何来的粗鄙话。如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得到尊重和公正对待, 又怎么会乐于说粗鄙话?语言粗鄙化, 说到底是心态上的粗鄙化, 社会风气的粗鄙化, 反映出公众普遍道德感和羞耻心的下滑。类似于这种问题, 评论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表面, 浮光掠影, 而应潜心研究, 深入剖析, 抓住内核, 从而升华主旨, 提高评论的思想深度。
四、真诚性
所谓“修辞, 立其诚”。评论写作, 贵在真诚。而真诚, 一是体现在新闻所评论的事件的真实性上, 另一方面则为评论的真诚。
邵华泽在《新闻评论作品漫谈》一书中指出:“不仅新闻有真实性, 新闻评论也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真实性要求评论的对象, 即新闻事件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 评论所依据的事例和数据也要真实准确。这就要求评论员写评论时不能心浮气躁, 过于功利化。当前, 很多记者为抢时效、出风头, 不等事件落实, 就热衷于跟风报道或者评论, 待尘埃落定, 事实揭晓, 无异于给自己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同时更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2015年9月份轰动一时的女大学生撞老人事件, 前后剧情反转至极, 引起舆论哗然一片, 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新闻评论不去落实事件真相或者直接基于虚假新闻进行宣传, 无异于火上浇油。与新闻报道的失实相比, 新闻评论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从传播效果上考虑, 对于评论而言, 真相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分事实, 一分话, 基于真相上的评论往往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对于评论员而言, 坚持真实性也是自我保护的良方。评论员在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或许到了最后, 能保护自己的, 只有事实和证据。
评论的真诚指的是不说套话、空话, 不说没有用的真话, 说出的真话要有建设性意义。时评的目的不是在一些小事上发牢骚, 而是通过对某一件特殊事情的关注, 引发社会的重视, 或者加深公众对某一现象、事件的认识, 进而推动某一类问题的解决。针砭时弊,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提出可行性建议,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 评论是否真诚, 是否为作者用心所写, 读者是可以感受出来的。而唯有真诚的说理、真情的流露, 才更有可能打动读者, 争取更多的人心, 增强评论的认同感, 这样, 评论才会真正地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1]叶同春, 郑虹.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多向思维[J].培训与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06) :132.
[2]王波, 庄淑华.新闻评论写作创新谈[J].黑河学刊, 2002 (03) :150.
新闻评论写作 篇2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2.新闻评论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表现在哪里?
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的引导社会舆论。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作用表现为:①引导的作用 ②监督的作用 ③表态的作用 ④深化的作用
3.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与区别?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2)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直抒已见。
(3)新闻报道是有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无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好的发挥作用。
4.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比较,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作为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
(2)强烈的时效性
二、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三、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
(2)吸引群众参与群众工作
5.什么是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立论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6.新闻评论论题从哪里来?
(1)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2)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7.立论基本要求?怎样才能体现立论的针对性?
立论理应具备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立论的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致错误的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体现为:①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②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的实际矛盾 ③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8.新闻评论的标题和新闻报道标题区别何在?
(1)制作目的不同
新闻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评论标题以提示论题或作者的见解、意向为目的。
(2)表现手法不同
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表述之中,即使做出评价,也较为含蓄;
评论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方式不同
新闻标题常为复杂型结构,主题与辅题的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多样。评论标题多为单一型结构,只有一行主题。
(4)写作要求不同
新闻标题简练的同时较为具体,评论标题较为抽象。
9.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①概括论题范围 ②昭示中心论点 ③表明作者态度 ④吸引受众注意
10.怎样使标题生动引人?
(1)转换句式、语气
如把陈述句改换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
(2)活用成语、俗语
把成语、俗语、谚语、直接引入或加以改造后用作评论的标题或采用易字、变结构、谐音的方法。
(3)巧用修辞手法
11.为什么写评论采用事例来证明论点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
因为一种观点、一个结论,往往是通过许多事实得来的,所以发现并抓住事实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揭示出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论点,自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12.为什么说破立结合在说理论说中具有重要意义?
(1)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
(2)从说理角度看,写评论总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而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错误;反之,为了批驳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
(3)深化说理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这样论述才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13.严肃与生动结合的途径和要求?
(1)由事入理,事理相融
(2)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3)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想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14.评论结构原则是什么?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
(2)从受从的实际需要出发
(3)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15.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1)布局合理
(2)层次清晰
(3)逻辑顺畅
16.新闻评论怎样才能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就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
(1)深入是浅出的前提
(2)了解受从的特点和要求
(3)运用群众的语言
17.评论工作者应具血哪些基本修养?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①提高政治觉悟 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提高理论政策水平①掌握基本理论 ②加强政策观念
(3)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 ①重视知识积累 ②提高业务水平
(4)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①深入调查研究 ②作风艰苦朴素
18.评论工作为什么重视知识积累?
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19.党报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的方面的独特优势
20.社论评论员文章有哪些类型?
(1)本报评论员文章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3)观察家评论
21.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
(1)精心写作,导向正确
(2)面向广大的读者对象
(3)文字表达庄重、通俗、平易
22.什么是短评?短信的特点是什么?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
(1)短小精悍 表现为: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练。
(2)新鲜独到 表现为: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多样,讲求时效。
(3)生动灵活 表现为:说理生动,文字活泼,形式多样,运用便捷。
(4)重在分析 表现为:就实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
23.短评写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
24.什么是编者按语、编者按语功能?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迅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编者按语的功能表现为:①提示说明 ②评论表态 ③提醒建议 ④补充强调
25.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通常居于文前或栏前,片言居要,严肃庄重。
特点:提纲挈领;片言居要;直接表态;不必署名与拟制标题。
(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
特点:与新闻报道既配合又融合;随时评点,易读易懂;主要在报纸上使用。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
特点:注重分析、引申与生发;形式自由,手法灵活;可以加标题,也可以署名。
26.什么是专栏评论?专栏评论的特点、类型?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特点:①具有群言性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类型:按形式品种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
按作者组成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27.什么是论坛评论?它的优势是什么?
论坛评论是一种群言型的和风细雨式的为读者易于接受的针对性、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署名评论。
优势: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法;便于输入新闻性事实材料作为由头和论据;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便于就不同的见解展见探讨和商榷。
28.专栏小言论的特性?
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
29.杂文有哪些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兼有政论和文艺的因素。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思想领域中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
(2)强烈的战斗性
①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有感而发,对现实生活作出敏锐的反应。战斗性极强的文体,舆论监督的轻武器。
②爱憎分明的态度
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3)生动泼辣
①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形象说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和结合。
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尖锐泼辣,内容充实。幽默讽刺,妙趣横生。注重争论,讽刺而不谩骂。
(4)简洁精辟
①言之有物,画龙点晴
笔法如行云流水,巧妙地点破主题。画龙点晴,直指问题的实质。
②简短而有骨力
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相得益彰。精雕细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30.为什么说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有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把逻辑的说明力和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杂文、杂感、杂谈、随笔等,者是新闻评论领域中的一种类型。由于这类文章一般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无论表彰先进,或是纠正时弊,都可以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31.述评与新闻综述有什么区别?
新闻述评与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较为接近,但二者的实质是不同的。
首先,从体裁上说,新闻述评发球新闻评论的范畴;新闻综述履于新闻报道的一种。
其次,从传播目的上看,新闻述评既要报道新闻事实,又要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但述的目的是为了评,为评服务。也就是说,新闻述评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事实,表明立场、主张;而新闻综述则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主要目的。
最后,从文体特征上看,新闻述评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
32.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33.试述广播评论的特点?
(1)短小精悍(2)浅显明快(3)平易近人(4)上口动听
34.什么是电视评论?电视评论的表现特点?
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特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35.简述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及各自的表现功能?
电视评论和符号系统,包括视觉符号——画面、屏幕文字;听觉符号——同期声和解说词。
(1)画面。画面在电视评论中可以起各种作用,但主要是提供富于实证力的论据。
(2)同期声。电视评论中的同期有两种:一种是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一是访谈的同期声。
(3)屏幕文字。屏幕文字除了用作标题外,还具有提示、强调、补充、说明等多种功能。
新闻评论写作 篇3
[关键词]法律思;新闻评论;法规
新闻评论重在理性、建设性地发表评论者独立的观点、逻辑思维和制度关照,因此备受评论者强调。近些年来,新闻评论逐渐摆脱杂文的文风,充分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进行富有逻辑性的公共表达,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文本为例,分析对法律思维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中的作用,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有不同的定义,参与讨论的学者较多,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看法。
梁慧星教授认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和法学教授在内的“法律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整个思维过程是围绕合法不合法、法律有没有规定以及是怎样规定的来进行的,换言之,这个思维过程是紧扣着法律规范进行的。这就是“法律人”的思维模式,法律思维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规范性”。在这个意义上,法律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模式的特征,就在于法律思维是规范性的思维[1]。
而青年学者胡平仁认为,学者所谓法律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坐标和工具、按照法律观念和逻辑来理性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第一,理性思维与感性经验的相互校正;以合法与非法以及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分析为线索和重心;根据正当程序展开“交涉”;以求实的态度凭借重构的事实决断;恪守法律规则的普遍性适用[2]。胡平仁还认为,应该将法学思维和法律思维区别开来。法学思维侧重于“关于法律的思考”。具体而言,法学思维以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分析与探索为核心;以批判性思考为主导;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底。根据这些特点,胡平仁认为“在现有的法学学科中,最能体现法学意识、代表法学思维的,非法理学莫属”。
从两位学者的表述来看,就强调法律规范性来说,胡平仁的法律思维表述基本等同于梁慧星教授的法律思维界定。但是,因为胡平仁强调了法学思维乃是“关于法律本身的思考”,着力区别其批判性思考的超越性,似乎显得与梁慧星教授的界定不一致。但是梁文也说明,法律思考极其强调法律的正义性。而法律的正义性,即指法律本身须符合社会正义,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正义性是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如技术规则的根本区别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梁慧星教授的法律思维事实上包含了胡仁平的两种概念。鉴于目前学界并不提倡那种只精于法律条文的匠人思维,而是提倡法律人在法律事务性和理论上方面的融汇,因此笔者在此不拟细分法律思维与法学思维的区别。而且,本文从新闻评论写作的角度涉入这一问题,也就是更看重带着法律意味的思维方式,重在思维训练的借鉴价值,因此也不拟纠结两个概念的差别。
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先生认为,一个写新闻评论的人,不大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条文,就像他不可能掌握其他所有知识一样。新闻评论的认识与表达,也不可能是“法条+新闻”这么简单的结构。关键在于评论者一方面又有法制基本精神的完整理解,另一方面要有对我国法律整体结构、分类门径的掌握。前者提供给评论者基本的敏感;后者使评论者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印证自己的敏感[3]。在这里,法律是思维向导,增强新闻评论敏感;法律知识是武器库,随时可以提出来解决评论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综合上述定义,笔者提出,所谓新闻评论的法学思维是,在坚持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下,通过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理性地关注社会的权力、义务分配形式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各种制度构建,并富有法学的批判意识。这里批判意识和建设性并不矛盾,批判性不是一味负面评价式的否定,而是辨证、理性地看待事物,肯定合理方面,否定不合理的方面,在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因此也是一种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两者可以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二、法律思维可以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选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即国家已经有明文规定,但是由于行政部门没有积极推行,普通民众法律知识相对欠缺,一些法律条文甚至重要的法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执行力也大受影响,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这时候新闻评论有必要在法律条文的实施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社会造就以人为本、健康向上、和平民主的舆论环境。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国旗为谁而降》这篇评论。
按照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以及因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应或也可下半旗志哀。这项立法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当时还是学生的郭光东发现,从“目前实践(1998年,引者注)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逝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视”。因此,郭光东撰写评论指出,针对1998年3656名普通民众在洪灾中死难这样的事件,“倘若今后再有我们不愿其发生的重大伤亡,请切记关注《国旗法》的相关法条,以下半旗的仪式寄托全国人民的哀思,体现国家对普通公民生命的珍重”。这篇评论针对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同时也体现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问题进行思考,发表后产生了连续性影响。不少媒体转载,不少评论员也频繁提及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国旗“也为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而降变成了现实,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公告发出后仅几个小时,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发起集体行动,暂停了娱乐、游戏等休闲内容,向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表达哀悼之情。这篇立足于法律和人性的评论发表之后,产生了推动现实的重大力量。这篇新闻评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因为它通过一个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反映了普遍的问题,更主要是,这篇评论背后有一个法律的支点:《国旗法》的具体规定。这样的评论是有力度的。
三、法律思维可以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新颖的思路
新闻评论以说理见长,而且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评论写作不仅追求价值判断,而且还追求论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样的判断是一个普遍判断,有些评论本身就非常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的评论脱离了就事论事的层面,从而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要写作这样的评论,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思维。作为与现实结合得十分紧密的一种问题,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理论都是必要的知识储备,而法学中法理层面的知识,则可以为评论的理论提升提供重要的写作思路。
四、法律思维有助于新闻评论的前瞻性思考
法律思维既强调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应该“是怎么样”,同时也思考公理、正义这类问题。因此“应该怎么样”也成为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律和立法的问题表面看来只是法官、法律学者和人大代表的问题,但是因为新闻评论者“话说天下大势”,法律问题往往成为新闻人“前瞻性”关注的重要话题。如果说新闻报道重在描述世界,新闻评论重在解释世界的话,那么这里其实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新闻报道和评论都有一个重要的指向:改造世界。我国的法制处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之中,媒体的力量应该推动这一进程,而新闻评论作为以观点见长的文体,可以为法制建设建言献策,这也构成评论写作重要的内容。对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新闻评论发出了这样的“恶法”应该有法“不依”,展开声讨,而对于一些事关改革发展、国计民生的法律,新闻界则可以呼喊这样的法律及早出台,及早走向法制化。
新闻评论人、学者马少华认为,一个好的评论选题,实际上应该暗合了社会公众可能尚未清醒地意识到的普遍思考的期待,这种思考和期待,往往在等待着一个人通过一篇新闻评论来说破。这篇评论针对多年以来在政府“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当事人”不明,指出根本问题是政府的权利范围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回到“征收立法”问题上,而立法只能交给立法机关,而不是由政府(国务院法制办)来完成。近年来媒体追求理性、建设性的角度看问题,这篇评论也是对法制的制度性反思,也是这篇评论的一大亮点。这样的评论会显得客观化,和那种“为名请命”的评论来开了距离。法制建设建立在社会各方的利益平衡点上,是各方利益的妥协,这是一个清醒的理性博弈过程。这种过程和评论的理性思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律界人士或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投入新闻评论写作,正是反映了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新闻现象有着法律知识背景的判断标准,能够发现这些新闻事物的认识价值。法律知识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武器库,法律思维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思维工具。如果新闻评论人员能够自觉地掌握法律知识,从法学中借鉴有用的元素用之于新闻工作,在写作和理论修养方面将会得到不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怎样进行法律思维?[EB/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46267.
[2]胡平仁.法律人的思维方式[J].怀化学院学报, 2007,(03):38-41.
[3]马少华.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篇4
1选题和立论
对于新闻评论者来说, 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之前必须要选好话题并且确定好自己的立场。
1.1论题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前, 首先要确定进行评论的话题, 确定好自己的写作依据。根据现在新闻的情况来看, 目前这个写作依据无非来自于国内外的现状形势以及社会民生。在确定论题时, 以上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的。对于社会民生的论题, 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具体形式, 顺应现代发展的趋势;而对于国内外的现状又必须结合当代社会民生的具体状况, 避免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发生。此外, 新闻评论的选题要小, 新闻评论既然是评论就不会长篇大论、冗长烦躁。把选题定的小一点, 在评论时站在大众的角度考虑, 一针见血地论证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另外, 新闻评论的选题角度要新颖, 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和思考问题并且有理有据地写出来, 才能引人入胜, 得到大家的认可。例如:新闻评论《“看不见”号贩子的医院该担何责》就是针对当今社会号贩子猖狂的社会现状, 在社会民生方面进行选题, 且选题较小, 针对一些医院对于号贩子的熟视无睹甚至暗中勾结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在评论中指出“不只是从法律层面, 从道义上, 医疗系统也有责任‘斥退’号贩子, 保障患者的权益。这不仅是基于人性自觉, 也是‘医者仁心’ 的应备素养”, 并且号召相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引发大众思考, 引起社会重视。这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 才能体现出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
1.2提出论点
1) 选好论题之后就要提出论点。一般来说, 优秀的新闻评论往往会有好的论点, 并且开门见山。例如:在新闻评论《网络空间不是“私人跑马场”》中, 作者在开篇借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的谈话——“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 提出本文的论点。
2) 运用论据引出论点。这种方法是学会运用当今事实或已存在的历史放在评论开头并进行论证得到结论。例如, 笔者在新闻评论“青岛天价大虾是面‘示丑镜’”中, 采取用事实引出论点的方法。 首先阐述了一件热门新闻:山东青岛一家天价虾烧烤店已经关闭, 这家店中, 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 整盘收费1 500余元。然后继续写道:“天价大虾”是面“示丑镜”照出了旅游城市的许多问题引出论点。由此揭露当今社会旅游城市“宰客” 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旅游城市的形象, 并由此指出相关部门督管不到位、处理方式草率的社会现状。笔者在文章结论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们也期待着在‘示丑镜’的反射下, 当地能坚决对宰客行为实行‘零容忍’, 让宰客老板付出代价, 并以此为契机, 做好市场监管, 给游客信心”。在这篇新闻评论中, 笔者运用论据引出论点来揭露当今社会旅游景点宰客的现状。
3) 提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出论断。笔者曾在自己的一篇新闻评论《离婚救母并不是‘瞎胡闹’》 中运用了此种方法。在这篇评论, 笔者在文章开头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论断:“母亲与女友同时掉进水中, 到底先救谁?类似的话题甚至被列入司法考试题目”, 在提出论断后, 笔者再对婚姻和孝道的关系进行阐述, 指出二者是可以两全的, 非对立的。 从而通过提问、论述, 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人人父母都会老去, 尽孝既是道德所需, 也是法定义务, 不是对等的先救谁”, 笔者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提出了论点, 达到弘扬孝道的目的。
4) 通过树立“假想敌”得到结论。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 要将要抨击的一方作为“假想敌”, 针对假想敌的种种观点可能出现的理由一一进行辩驳, 旗帜鲜明地表述积极正能量的一面, 这样才能一针见血地进行论述, 这样的道德评论才具有说服力, 才能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标题的确立
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引人注目, 并且要把想要评论的内容通过标题表示出来, 激发读者想要阅读的欲望, 一个好的标题的确立也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新闻评论的标题要贴合新闻并且要简洁不能繁杂, 此外, 标题还要吸引人的注意。文章的标题要与所写内容相匹配并且要易于理解, 不能晦涩难懂。新闻评论的标题还要能代表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住文章核心。
例如:新闻评论《不要再让罂粟壳成餐饮业 “潜规则”》, 标题使人一看就有了想阅读整篇文章的效果, 标题简单易懂, 引人入胜, 在整篇文章中, 作者描述了当今社会不良商家将罂粟壳添加到食品中的现状, 谴责了不良商家一味追求利益, 并且痛斥了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这篇评论的标题代表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表达了作者希望相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的迫切心情。
3结束语
对于新闻评论者来说, 掌握好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十分重要, 只有掌握了方法技巧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 才能发挥新闻评论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穆青, 叶圣陶, 李普, 等.新闻采写经验谈[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3.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评论写作》大纲 篇5
1.1 学科框架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学的对象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1. 识记:新闻评论学概念
2. 领会:新闻评论学与新闻评论写作学的关系
(二)新闻评论学的对象
1. 识记:新闻评论学研究对象的几大部分
2. 领会:新闻评论学研究的系统性
1.2 新闻评论本体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三)新闻评论的地位与功能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1.识记:
(1)新闻评论的定义(2)新闻事实的定义(3)新闻评论与评论者之间的关系
2.领会:
(1)新闻评论与新闻事实的报道二者的关系。(2)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的关系。(3)新闻报道的倾向性。(4)为什么不宜提“指导性”和“引导性”?(5)对广播电视节目中几人谈形式是否新闻评论的认定。
讨论:新闻评论的几种定义。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1.识记:新闻评论的五大特点
2.领会:
(1)政论与新闻评论的关系。(2)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与新闻性的不同。
(3)思想性与政治性的不同。(4)为什么不能把“科学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5)大众性的几层意思。(6)大众性与专业性的矛盾。(7)新闻评论中不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8)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在,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关键。(9)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10)新闻评论的论理性与学术论文的区别。
应用:分析一篇新闻评论,说明新闻评论的特点。
(三)新闻评论的地位与功能:
1.识记:(1)新闻评论的地位。(2)消息性新闻报道中的竞争策略。
2.领会:(1)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致胜的两大法宝之一。(2)新闻评论是大众传播媒体的旗帜、灵魂和眼睛。新闻评论对公众的影响。(3)新闻报道影响着人们想什么,新闻评论则影响着人们怎么想。(4)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与民众参政议政之间的关系。
(四)新闻评论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方式。
2.1产生的前提
一、考核知识点
新闻评论产生的前提
二、考核要求
识记:新闻评论产生的三个前提。
2.2 中国新闻评论史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史前期
(二)政论时期
(三)向新闻评论演进期
(四)成熟与完备期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评论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史前期
识记:
(1)邸报的产生。(2)以汉字刊行的最早的报刊。(3)首倡社论的报纸。
(二)政论时期
识记:
(1)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化报纸及办报目的。(2)王韬及其新闻评论。(3)我国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三)向新闻评论演进期
识记:(1)梁启超和《时务报》、“时务文体”。(2)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3)“三民报”。(4)报纸的四大部件。
(四)成熟与完备期
识记:
(1)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开始在中国出现的标志。(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中共中央机关报。(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有风格。(4)李大钊的评论。(5)邹韬奋的评论。(6)张季鸾的评论。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评论 1.识记:
(1)社会主义时期新闻评论的分期。(2)文革评论的特点。(3)“两报一刊社论”。
2.领会:
(1)社会主义时期新闻评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新时期新闻评论向社会本位的回归。(3)新时期新闻评论在形式、风格上的新探索。
2.3 外国新闻评论简史
一、考核知识点
(一)外国新闻评论的史前期
(二)政论时期
(三)新闻评论的现代化时期
(四)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史
二、考核要求
(一)外国新闻评论的史前期
识记:
(1)现在认为最早的“类报纸”。(2)手抄报纸和书简报纸的出现。(3)传单、鸭鸣报的出现。
(二)政论时期
领会:
(1)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2)当时报纸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政治性评论,获取商业利润是次要的问题。(3)美国报刊在政论时期的发展。
(三)新闻评论的现代化时期
识记:
西方报纸的新闻评论类型。
领会:
(1)新闻与言论的纠缠。(2)没有了自由竞争的媒体,也就没有了意见的自由市场。(3)社会责任论不是对新闻自由的反动,而是强调媒体应承担维护公众获知新闻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权这一责任。(4)当代欧美广播电视评论在收视率的巨大压力之下出现的娱乐化和煽情化趋势。
(四)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史
识记:
(1)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2)无产阶级第一个公开发表新闻评论的阵地。(3)俄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报。(4)俄布中央机关报。(5)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机关报。(6)前苏联大众新闻传播体系的显著特点。
3.1 创作主体分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创作主体的特点
(二)人格主体与代言人个人之间的关系
(三)创作主体分类及与评论文体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创作主体的特点:
1.识记:人格主体
2.领会:新闻评论的创作主体可分为人格主体和个人主体。
(二)人格主体与代言人个人之间的关系
领会:
(1)没有代言人主体的介入,所代的人格主体的意志就无法现实地被表达出来,而代言人主体的介入,又使人格主体打上了代言人主体的烙印,成为代言人所理解的人格主体精神,即成为双重主体的有机叠合。(2)代言者个人的能动主体性不是表现为对对象的主观改造和随意阐发,不是“六经注
我”,而是借助这种能动性去深入对象,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是“我注六经”。(3)“我注六经”与个人风格化的关系。(4)群体精神意志的人格化要求。
(三)创作主体分类:
1.识记:
(1)体制内的三类创作主体。(2)国际评论。(3)党派主体评论的特点。(4)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评论的鲜明特点。(5)我党新闻评论的重大使命。(6)团体新闻评论的特点。(7)体制外新闻评论创作主体的特点。(8)体制外新闻评论作者的类别。
2.领会:以国家为主体的新闻评论对主体的特殊要求。
3.应用:分析一篇新闻评论的口吻。
3.2 评论者的修养
一、考核知识点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1)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几大修养。(2)在法律问题上,新闻评论存在的两个问题。
2. 领会:(1)社会的良心(2)为什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3)为什么要打好理论基础?(4)树立政策、法律、纪律观念的重要性。(5)为什么要打好知识根底?(6)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1新闻评论选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选题”辨析
(一)选题的标准
(二)选题的来源
二、考核要求:
(一)“选题”辨析
1.识记:
(1)选题(2)命题(3)立论
2.领会:
(1)选题与对象的关系。(2)选题的相互联系的两种含义。(3)传媒的选题计划与评论员的选题方向间的关系。(4)选题与命题的关系。(5)选题和立论的关系。
(二)选题的标准:
1.识记:
(1)我党新闻评论的选题标准(2)选题的具体要求。
2.领会:选题的重大与否与新闻事件的重大与否之间的关系。
(三)选题的来源:
1.识记:选题的几大来源。
2.领会:
(1)“上面的精神”(2)“下面的呼声”。
4.2 新闻评论的立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立论的要求
(二)立论的过程
二、考核要求:
(一)立论的要求
1. 识记:立论的具体要求
2. 领会:
(1)立论的多种角度、选题的多个侧面,可以使论点不断翻新。(2)立论求新与求实的关系。
(二)立论的过程
1.识记:
立论过程的两个环节。
2.领会:
(1)一篇评论的论点是评论者主体思维穿透力量拂过评论材料,对材料的内在逻辑加以寻绎的结果。(2)占有材料不仅仅是占有某则新闻事件,而是要广泛研究社会。(3)社会是处在不停的运行过程中的,事件也只有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才具体地标示出其价值意义,其意义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增值或增墒,没有恒定的意义存在。(4)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发掘取决于评论者对事件所构成的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联的发现。
3.应用:
找几篇选题一致,立论不同的评论。
4.3 新闻评论的标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标题的作用
(二)标题的要求
(三)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
(四)几种常见的标题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标题的作用
1、识记:新闻评论标题的作用
2、领会:标题的重要性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
识记:新闻评论标题和新闻标题的异同。
(三)标题的要求
1.识记:
(1)标题的两个根本性要求。
2.领会:
(1)新闻评论的标题和新闻的标题要求不同。(2)新闻评论的标题不能要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3)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要求不同的标题。(4)标题和文章内容、风格不一致,将造成一种讽刺、调侃和滑稽效果。(5)要求标题与文章内容和风格一致和要求标题具有吸引力是不矛盾的。
(三)常见的标题类型
1. 识记:三种标题类型
2. 领会:所列各种标题的特点
3. 应用;收集一些好标题
5.1 新闻评论的论证
一、考核知识点:
(一)“论证”辨析
(二)论证的要求
(三)相关的逻辑知识
(四)常用的论证方式
二、考核要求:
(一)“论证”辨析
1.识记:
(1)论点。(2)论据。(3)论证。(4)几类论据。
2.领会: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的要求
(二)相关的逻辑知识
识记:
(1)概念。(2)判断。(3)推理。(4)直言推理。
(三)常用的论证方式
1.识记:
(1)归纳论证。(2)演绎论证。(3)类比论证。(4)对比论证。(5)比喻论证。(6)反证。(7)归谬法。
2.领会:
(1)各种论证方式的运演规则。(2)各种论证方式的真理性和局限。
3.应用:用所列某一种论证方式创作一篇评论。
5.2 新闻评论驳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驳论”辨析
(二)如何进行反驳
二、考核要求:
(一)“驳论”辨析
识记:(1)驳论的概念。(2)驳论文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二)如何进行反驳
领会:反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的逻辑过程。
6.1 新闻评论的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对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二)结构安排原则
(三)新闻评论常用的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四)新闻评论的开头和结尾
二、考核要求:
(一)对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1. 识记:结构的概念
2. 领会:结构安排要言之有序,做到纲举目张,以帅统兵。
(二)结构安排原则
1.识记:
(1)结构安排的两个原则。(2)评论三部曲。(3)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
2.领会:认识的过程就是事物自身结构逻辑的发现过程,认识的完成就是事物自身结构逻辑的显现。
(三)新闻评论常用的结构形式
1.识记:
(1)纵向结构。(2)横向结构。(3)评点式结构。
2.领会:
(1)纵向结构显示了事理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引导人们根据问题的前因后果的内在联系去认识事物。它逻辑严密,论证性强,用得好,能够深刻地启发受众对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获得智力上的满足。(2)横向结构能够使围绕论点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让人从较宽广的领域内获得一个全貌性认识。(3)各种结构形式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4)评点式结构以蕴含着内在逻辑性的圆融的事例本身去阐发道理,而不是把其中的逻辑筋脉单独抽取出来。它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一针见血,不拘一格。
(四)开头和结尾
1.识记:
(1)“凤头猪肚豹尾”的意思。(2)开头的重要性。(3)“开门见山”在新闻评论中的两种含义。(4)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5)几种常见的结尾方式。
2.领会:
(1)新闻评论的开头既要努力吸引人们去阅读正文,同时也是议论文共有的提出问题阶段或者叫引论阶段。不仅如此,它还决定着整篇文章的风格
基调和展开方式。(2)新闻评论的开头(结尾)与新闻作品的开头(结尾)的不同。
3.应用:收集一些好的开头和结尾。
6.2 新闻评论的语言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与新闻语言相比的论理性、分析性。
(二)与一般议论文语言相比的通俗性。
(三)新闻评论语言的文采。
二、考核要求:
(一)与新闻语言相比的论理性、分析性
1.识记:分析性叙述
2.领会:
(1)新闻评论的语言是论理性语言,而不是叙事性语言。(2)正确看待述评中叙事因素的大量介入。(3)就像数学运算中的具体数字运算和使用代数运算一样,新闻作品中是具体的物体件数的展示,新闻述评是具体的数字运算,而一般的新闻评论则是由数字运算推导出代数运算程式。相对于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来说,数字已经抽象化了。(4)新闻评论的语言采取消极修辞方式,首先追求准确、鲜明。
(二)与一般议论文相比的通俗性
领会:弄懂以下几种关系:
(1)通俗化与专业术语的使用。(2)通俗化与表达的准确性。(3)通俗与形象化。(4)通俗与思想的精深。(5)通俗与庸俗。(6)通俗与语言规范化。(7)通俗的度与对受众的尊重。
(三)新闻评论语言的文采
1.识记:(1)语言的形式美感(2)字句炼到什么样子和是最美的。
2.领会:
(1)如何增强语言的文采。(2)知识运用不当的表现。(3)文采对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7.1 报纸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一)报纸的传播特点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要求
二、考核要求
(一)报纸的传播特点
1.识记:报纸传播的优缺点
2.领会:(1)报纸反映面的广阔性和丰富性。(2)报纸表达思想、展开论证的深刻性。(3)报纸的可保存性和选择性。(4)报纸传播公众解码的专注性。(5)报纸传播的弱点。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1. 识记:报纸新闻评论的几个特点及要求。
2. 领会:
(1)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思想的深刻性。(2)报纸新闻评论“快”与“准”、“准”与“活”的矛盾。(3)论述的深刻本身就是“活”。
7.2 报纸文体分类方法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文体分类原则思考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文体分类原则思考
领会: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对特定时空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新闻评论进行分析把握的结果。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领会:各种分类方法的特点。
7.3 代表编辑部的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论
(二)评论员文章
(三)短评
(四)编者按
(五)述评
二、考核要求
(一)社论
识记:
(1)社论的定义。(2)社论的特点。(3)社论的几种变体。(4)社论写作的注意事项。
(二)评论员文章
识记:
(1)评论员文章的特点。(2)评论员文章的分类。
(三)短评
识记:(1)短评定义。(2)短评的特点。
(四)编者按语
识记:(1)编者按语定义。(2)编者按语分类。(3)编者按语的特点。
(五)述评
识记:(1)述评释义。(2)述评的特点。
7.4 不代表编辑部的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时评
(二)杂文
二、考核要求
(一)时评
识记:(1)时评释义。(2)时评的特点。
(二)杂文
识记:(1)杂文的定义。(2)杂文的特点。
8.1 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考核知识点
(一)广播传播的优点
(二)广播传播的弱点
二、考核要求
(一)广播的传播优点。
(二)广播传播的弱点
1.识记:
(1)广播的语言特点、传播方式。(2)广播传播的优缺点。
2.领会:
(1)广播对主持人的要求。(2)广播的群众性。(3)广播的“一次过”性质所带来的问题。(4)广播的私人性质。(5)广播的心灵性。
8.2 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要求。(2)瞬时记忆。
2.领会:
(1)对广播新闻评论提出的要求的道理。(2)广播口语并非生活口语,而是艺术化了的口语。(3)报纸评论可能更深地影响人,但广播评论却能更强烈地打动人。
8.3 广播评论的特殊评论形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播稿式评论
(二)说稿式评论
(三)脱口式评论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
(1)广播评论的三类评论形式。(2)说稿式评论的三种形式。(3)对话式广播谈话要注意的问题。(4)录音述评包括哪些元素?(5)戏剧式广播谈话的概念。(6)座谈式广播评论要注意的方面。(7)口头评论的特点。(8)口头评论的局限。
2. 领会:
(1)漫谈式广播谈话是一种拟态交流方式。(2)音响应是说理“锦上的花”、“琴上的弦”。
9.1 电视的特点及其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一、考核知识点
(一)电视的优点
(二)电视的弱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电视的传播特点。(2)电视的特殊收看效果。(3)电视传播的弱点。
2.领会:
(1)声与画之间的关系。(2)声画文三者的整合所产生的新的系统质。(3)电视是一种传播最直接、现场感最强的媒介。(4)客厅文化。(5)电视信息在时间之维上流动给电视表现带来的问题。
9.2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电视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2.领会:
(1)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忌空、忌大、忌泛,要进行“大众话题评说”。(2)电视新闻评论是众声喧哗中突出主持人的声音。(3)电视新闻评论长于对论据的形象展示,给人以证据确凿的感受。(4)电视评论中有声语言的主要作用。(5)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一方可以有哪些角色。群众一方又包括哪些角色。
9.3 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种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种模式
二、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新闻评论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
10.1 网络传播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
网络传播的特点
考核要求:
1.识记:(1)网络传播的七大特点。(2)“第四媒体”称谓的来源。
2.领会:
(1)多媒体化可从哪几方面来理解。(2)第四媒体与虚拟空间。(3)互联网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4)为什么说网络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5)超文本链接使每一个文本间只具有相关性,没有了结构的严密性。(6)在网络的多元化传播主体中,大众传播仍然占据着权威的位置。(7)为什么说网络传播中,反馈变成了互动?(8)网络传播对传者与受者概念的解构。(9)匿名化与网名化的矛盾。
10.2 网络新闻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网络新闻评论功能不同的三大块。(2)网络原创性评论的特点。(3)商业网站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4)商业网站新闻评论的特点。(5)对跟帖评论的认识。(6)各种评论的互补。
1.识记:(1)网络原创性新闻评论的几大特点。(2)商业网站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3)印刷媒体内容的网上存储有哪两类? 2.领会:(1)为什么说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网上存储改变了其原有的“一次过”性质?(2)如何认识跟帖评论?(3)如何认识“板砖”与“灌水”?(4)我国的网络实名制是什么意思?
10.3 其他传媒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书籍新闻评论
(二)杂志新闻评论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书籍杂志新闻评论的特点
2. 领会:
(1)书籍是适合详细而深入地阐述某个主题的唯一的传播形式。(2)杂志介乎书籍和报纸之间,既有一定的时效性,又能将评论适当引向深入,版面大小正好适合于阅读,具有“相当深厚”的解释功能。
11.1接受主体
一、考核知识点
(一)接受主体的大众性
(二)大众的主体性
二、考核要求
(一)接受主体的大众性
1、识记:
(1)“大众”的涵义。(2)大众的从众性。(3)“皮下注射论”。
2、领会:
(1)大众传播的接受主体与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不同。(2)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是如何产生的。(3)从变化快的世界中寻找不变的东西,寻找其背后相对恒定的意义,成为大众重获安全感的必然追求。(4)时尚和恐慌。
(二)大众的主体性
领会:(1)大众的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接受”与“主体”的矛盾统一。
11.2 传播环境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环境与传播
(二)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适应
(三)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一)传播环境与传播
领会:
(1)传播环境对传播的影响。(2)传播对传播环境的重构作用。(3)信息Ⅱ≠信息Ⅰ
(二)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适应
1、识记:
(1)新闻评论如何适应舆论环境。(2)面对不同的接受群落,新闻评论可选择的办法。
2、领会:
(1)抓住了社会舆论的兴奋点,信息就可能保真并在信道中被强化。(2)为何要适时推出评论。
(三)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影响
领会:
(1)评论不仅要做到择时而发,而且要做到有评择发。(2)评论者的社会责任感。(3)新闻评论不能跟着舆论走。(4)有评择发不是要对世界造成歪曲,而是要努力挖掘出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新闻事件。
11.3 新闻评论策划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策划的重要性
(二)新闻评论的媒体策划
(三)新闻评论的稿件配置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策划的重要性
1. 识记:新闻评论策划的重要性。
2. 领会:(1)新闻评论策划是媒体竞争的需要。(2)新闻评论策划是凸显媒体灵魂的需要。(3)新闻评论策划是有效影响舆论的需要。(4)新闻评论策划是媒体版面语言与评论直接发言有效结合的需要。
(二)新闻评论的媒体策划:
1. 识记:媒体策划的几种定位。
2. 领会:每种定位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三)新闻评论的稿件配置:
文学评论的写作 篇6
文学评论的对象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文学评论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深刻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文学评论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发表评论。
技法指导
写文学评论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研读原作,把握丰富的材料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广,必须认真反复地研读作品,才能把握丰富的材料。把握丰富的材料还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别人对该作品的评价等。
二、要有真知灼见
我们写文学评论时,应力求入木三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对作品要有自己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或感受。评价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分析与评论结合
在写文学评论时,我们要对原作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进行准确判断,进行合理引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范畴,往往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作的总的看法。概述文字时要简练,并显示出强调之处,使之与后面的评论相照应,相配合。
五、布局要巧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应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1.引论,又叫引言、引题。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
2.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写作时要调动必要的论证方法,采用必要的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性。
3.结论,是文学评论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一是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
现场文题
请细细赏析下面的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着手,写一篇赏析性文字;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扩展开去,写一篇小评论性文章;300字左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范文示例一
一棵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松”,最终成长为“凌云大树”。时人的“不识”,其实就是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的写照。综观历史,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松”差点被埋没!出身卑微的蔺相如,若不是赵国无“可使报秦者”,又怎能有完璧归赵、位列上卿、与名将出身的廉颇“为刎颈之交”的机会?世人若仅将目光投向鼠目所能望见之处,则思想必将禁锢,思路必将堵塞,良材必将埋没。待到凌云大树长成,方愕然惊呼:“咦!哦!……”殊不知,出身蓬蒿中的轻微卑贱身份并不能阻止大树的茁壮成长。同理,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坚强,坚持,坚忍!而目光浅陋者,可以赧然矣!
点评
读诗歌,写感想。题目给了考生选择的机会,而作者选择了相对更难写的拓展性的小评论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精神内涵,而作者抓住两个“凌云”及“不识”“始道”,准确把握住了杜荀鹤要托的“志”,从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并以出身卑微的战国名相蔺相如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
范文示例二
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瘦小可怜,被埋没在“深草里”。但它不低头,而是“刺头”。这一“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出”字显示了小松由小变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未来“凌云”的先兆。至此,诗人不禁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远见。然而世俗之人又有多少具有这种“识”的能力呢!诗人杜荀鹤出身卑微,少有才华,然無人赏识,怀才不遇。这首小诗体验深切,精练传神,充满理趣,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读之意味深长。
点评
新闻评论写作 篇7
关键词:众媒时代,网络新闻评论,话语解读模式,差异化
一直以来, 新闻评论就被称作是媒介的声音, 其中, 社论和一些重型评论文体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 可以说新闻评论在组织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起着其他传播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 可以说当今已进入众媒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 网络新闻评论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实现了由媒体意见发布到媒体与公众声音的整合。
1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 截止2015 年6 月底, 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6.68 亿, 同时, 截至2015 年12 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 较2014 年底增加6 303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 年85.8% 提升至90.1%, 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率提高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越来越多人选择用手机分享和评论事件, 并借助其发声。中国网站排名的数据显示, 2015 年下半年, 腾讯网访问量位居第二位, 同时, 从2010年4 月份中国新闻网站市场份额来看, 腾讯的新闻网站位居第一。可以看出, 腾讯网作为商业网站的代表, 具有影响力和广泛受众, 为此笔者选取了腾讯网的评论栏目《今日话题》作为研究对象。
腾讯网“今日话题”是“评论”频道下的子栏目, 创办于2005 年12 月, 受众打开腾讯新闻首页可以看到, 其于网站首页中间靠上位置, 从其位置的显著性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网站对今日话题栏目的重视程度, 二是网络评论专题在当今网站差异化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 在今日话题的特点方面, 网络和报纸成为其重要的新闻来源, 话语风格以阐释类和揭批类居多, 选题类型着重民生, 因此, 网民的参与度比较高。
2 概念界定
2.1 众媒时代
2015 年的腾讯年会, 提出众媒时代一词, 简单来说众媒时代, 一切皆媒体, 从学界角度讲, 众媒时代的典型特征可以分为五个“众”, 表现形态的“众”即用户多元新需求, 推动媒体表现形态分化;生产主体的“众”即信息生产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消解;传播结构的“众”即用户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成为常态;传播平台的“众”即内容平台、关系平台、服务平台皆成媒体;多屏跨界的“众”即智能手机之外, 媒体终端多样化。可以说, 众媒时代万物皆媒, 这对新闻评论来讲, 意味着只有适应众媒时代下用户和叙事模式的变迁, 才能够求得生存。
2.2 网络新闻评论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 目前存在三种定义模式, 张名章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就某个人们关心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评价性意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秦州在《网络新闻编辑学》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以互联网为载体, 就新近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一种文体。符建湘在《新闻评论》中指出,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开放性、即时性、集纳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民意性的特点。因此, 本质上定义的网络评论应是网友依据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突出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而发表的意见。依据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 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划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评论这三类。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产生了一种新的评论形式——整合式网络新闻评论专页, 是体现一个新闻网站水平、彰显其特色的重要指标。由一组新闻报道或评论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成, 在网站页面上占据“一页”, 外观呈现为“一篇”评论的样貌。既体现了传统新闻评论的特点 (强烈的新闻性、鲜明的思想性、论说的公共性) , 又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 (超链接、容量大、多媒体、互动性强) 和整合式新闻“创意、策划、特色”的优势。
3 众媒时代下新闻评论栏目《今日话题》的写作变迁分析
3.1 传播者理念:《今日话题》栏目的话语变迁
3.1.1 标题变迁:“陈述式”向“疑问式”的转变
笔者观察了1 453 期到3 992 期的新闻评论标题变化, 总体呈现一个典型特征, 标题由最开始的“陈述式”居多转化为“疑问式”居多,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 笔者发现使用疑问式的标题好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首先, 标题采用疑问句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好奇心;其次, 受众求知欲也可以通过采用疑问句形式激发;最后, 标题疑问句能启发受众思考社会问题。总之, 疑问式转变, 不仅增强了与受众互动, 同时也体现了商业网站引发反思的社会责任感。
3.1.2 文本风格:“文本分析”转为“深入挖掘”
信息冗杂是众媒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 因此, 如果想要在冗杂的信息中心引起受众关注, 就意味着每则评论要针对一个客观事实或者客观现象。今日话题结合自身网络资料整合能力和空间庞大的优势, 能够将事件的完整经过、背景和发展过程等全面揭示出来, 同时将客观事实本身和自身网站的评论融合起来, 可以说是信息量丰富的深度新闻。
如2015 年12 月18 期的《婚礼礼金为何困扰中国人》这篇评论中, 首先通过新闻由头:重庆一对新人办婚礼, 新郎四位大学同学没空参加, 也漏送了份子钱, 结果新人又专门请客, 只请这四人, 意在让他们补交礼金, 场面极其尴尬。借此引发了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被这样的人情往来困扰?紧接着结合中国现状通过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这样的话题不仅体现出其评论的深度, 同时也可以看出其结构完整与逻辑明确。
3.1.3 理念特色:“娱乐时代”的“理性化”倡导
“今日话题”作为一个深度的网络评论专题, 在专题内容搭建和保持的理念方面拥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定位, 它着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直遵守客观、理性、积极、向上的立场, 因此, 做更多强调建设性的而不是直接批评的内容就成了其栏目主张, 对民众起到启蒙和引导作用。
以2012 年的《钓鱼岛事件》为例, 今日话题创作了24 期钓鱼岛特别节目。这24 期节目, 充分体现了今日话题的理性倡导, 大多文章驳斥激进暴戾的情绪, 高扬理性大旗, 足见其栏目的观点倾向。
3.2 受众认知:《今日话题》解读模式变迁
3.2.1 认识网络新闻评论思维: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并存”
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一书中, 书中关于“二元对立”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个, 如:“意义产生于对立”“模棱两可既形成于对立逻辑, 又对它构成一种挑战”“二元对立在结构上相互关联, 二元对立的功能各种意义条理化”。从《今日话题》中可以看出, 疑问式的标题允许发出多种声音, 页面下的评论也允许受众发声……这表明网络新闻评论已接受了“多元价值”共存的思想生态。
3.2.2 认识网络新闻评论功能:从“引导舆论”到“言论表达”
这一切的变化体现在《今日话题》的定位上, 2005 年成立的定位思想是“关注大家的关注”,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今日话题》栏目的主导思想变为“做专业的评论、用常识解读新闻”, 这体现出新闻评论教化引导功能的弱化, 相反, 多元化思想的存在使新闻评论宽容成为可能, 用常识解读, 体现在当今的众媒时代, “言论表达”性新闻评论其起点较低, 言论的发表不设置文化程度门槛, 但法律是其最低限度, 这就意味着道德限度完全依靠自律。这一言论发表主张能够将个性化评论发扬光大, 使新闻评论多样化趋势延续。但这种现象造成的信息冗杂、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3.3 媒介环境:《今日话题》的差异化营销
3.3.1 版面设计:碎片化时代的“去繁就简”
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曾表示, “碎片化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过载, 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信息不够结构化、不够智能化、不够个性化。因此, 在今日话题的版面设计上, 可以发现腾讯的新闻评论版页面只简洁地分为时事版、历史版和读者来信三个版块。具体打开《今日话题》一页, 会发现只有四个板块:最新专题、相关推荐、往期专题和联系我们, 这就大大集中了受众的注意力。
3.3.2 内容为王:原创精品评论占主导
当下新闻网站中新闻评论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引用权威纸媒的文章和观点;二是专栏作者或特约撰稿人;三是编辑评论, 由网络媒体的编辑独立完成评论的整理和写作;最后是网友评论。
通过对《今日话题》编辑团队的了解, 笔者发现, 每日话题中的评论文章与其他新闻网站不同之处在于它用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话题, 并且由腾讯网络编辑在原创性、时效性原则下独立完成。例如, 2013 年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遍中国大江南北, 11 月18 日编辑王杨针对其发表的题为《< 爸爸去哪儿>:中国父亲多失败?》的评论文章, 直指《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红火的背后, 反映出的社会普遍现象, 即父亲教育的缺位, 令人深思。
3.3.3 关注受众:受众主体地位的回升
在腾讯网PC端的网页上, 有“联系我们”一栏, 这一做法受众地位上升是表象, 其深层次的意义主要有三点:首先对网站来讲, 读者看到自己撰写的内容被网站刊登出来, 自然会对今日话题加以关注, 并通过人际传播鼓励身边人转载, 类似于“滚雪球”和“病毒式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对网站积累人气非常有帮助;其次, 把个人意见放到“公开的自由市场”这一做法不仅让其他读者听到不同声音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话题的讨论, 从而进一步挖掘社会真相;最后鼓励网民理性发声这一做法对构建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4 问题反思:众媒时代《今日话题》网络新闻评论新认识
新闻评论写作 篇8
就新闻评论研究而言, 对两种思维方式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看法。学者赵振宇强调了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发散思维, 他认为,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束缚, 朝多个方向探索, 寻求多种答案, 这是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3) 学者马少华则认为,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思维集中体现在集中于对象和集中于论点, 其分析、综合与概括的方法适用于“集中”。 (4) 两位学者对于两种思维方式在新闻评论中具体使用环节未做过多论述。
本文认为, 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评论者需要兼具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生产创造性思维成果。发散思维产生新意, 收敛思维提高效率, 它们使用在评论写作的不同环节中, 使评论主体更真切地感知事物, 深刻地认识事物, 有新意有效率地阐述和说明隐藏在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思想本质和观念特征。
一、发散思维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主要运用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以下环节:
一是新闻评论的角度选择过程;二是新闻评论论点由具体判断到普遍判断的引申过程。
在新闻评论确立中心论点的过程中, 发散思维尤其重要, 它帮助评论者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 实现论点的创新。当评论者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 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 重新构建这个问题。评论者对问题的理解会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 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对于同一篇新闻报道或同一重要事件, 评论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评论角度的寻找, 直到发现独到视角, 使评论蕴含的意见性信息有较大的传播价值。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 评论者 (或编辑) 使用发散思维进行评论的例子不胜枚举。新闻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 就是从不同角度展开评论的杰作: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的真相揭露以后, 《中华民报》在1913年4月27日同一天发了八篇社论即“一讨七告”书, 针对八个对象, 用不同的笔调进行评论。《讨袁世凯》以确凿的证据, 证明袁世凯是杀宋主犯, 是路易十六式暴君;《告国民》、《告军人》两篇社论, 以民国主人、民国支柱相号召, 要求国民和军人奋起反抗;《告国会》、《告政党》、《告言论家》三篇社论是在争取同盟军, 要大家求同存异, 齐心协力, 保卫民国, 打倒袁世凯;《告司法官》, 要求法官秉公断案;《告友邦》, 要求友邦“以人道为怀, 公理为衔, 仗义执言”。这样的评论角度选择充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作用。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认为:“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 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呈现不同的表达和传播效果。所以, 评论的角度不是迷信, 而是真实存在, 并对一篇评论非常重要。”曹林本人就曾对同一篇新闻报道以不同角度写出三篇文章 (5) , 使用了鲜明的发散思维。
另外, 新闻评论的论点是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往往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中得出的一个普遍判断。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评论者结合具体社会背景, 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 需要一定的发散和引申。如学者杨根莲认为, 引申是一种带有联想色彩的论证方法。 (6) 当评论者从一个具体判断到做出一个切合实际、有现实针对意义的普遍判断, 新闻评论的论点可以不局限于“就事论事”, 在评论的论点中超越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和评价。观点引申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发散思维在立论过程中至关重要, 这种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可以打破思维定势, 不会使思想僵化, 有利于新闻评论的创新。
二、收敛思维在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收敛思维主要运用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以下环节:
一是新闻评论确定分论点的过程;二是新闻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三是新闻评论的结构谋篇过程。
当评论的角度和论点确定后, 收敛思维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如著名时评人盛大林一方面认为, “角度决定立意。评论者在动笔前应该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可供选择的角度越多, 出新的可能就越大”;另一方面, 他又认为, “如果选择了某一个角度, 就必须把其他的角度坚决地舍弃, 至多也只能一笔带过……本来选择了某个角度, 却在论述中穿插关于其他角度的论述, 这势必造成干扰, 影响论证的效果”。 (1)
在新闻评论中的收敛思维, 体现在集中于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件和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论点上。
第一, 确定分论点需要运用收敛思维。一些新闻评论由于论述内容复杂, 为了更好地阐明总论点, 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地论述, 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阐发总论点的分论点。新闻评论确定分论点的过程必须使用收敛思维。如果分论点的内容天马行空, 与主论点联系松散, 就会造成观点的分散。如果观点与观点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不相干, 就会使受众不得要领。如艾丰先生的新闻评论名篇《名牌是民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1995年10月9日) 就是这种收敛思维的代表。为了说明“名牌是民牌”这个总论点, 评论使用了四个并列的分论点, 分别是名牌是“民定”的、名牌是“民创”的、名牌是“民护”的、名牌是“民享”的。这四个分论点都是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的。通过对四个分论点的论证, 讲明了总论点所蕴含的道理, 体现了强烈的收敛思维。
第二, 在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中应使用收敛思维。无论是使用演绎、归纳还是类比推理方法, 论证过程都要使用规范的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进行说服, 必须进行相关性判断。
第三, 在评论的结构谋篇过程中, 主要使用收敛思维, 否则会造成文章结构断裂, 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比其他文体类型, 新闻评论结构谋篇中的收敛思维方式更为明显。新闻评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表现出思维的连贯与统一。在评论结构布局中出于准确性和效率性的要求, 必须对观点和论据进行考量, 围绕论述中心组织材料。虽然新闻评论也引用事实, 包括情节和细节;也运用叙述、描写手段, 有时甚至绘声绘色地再现事物。但是, 这一切都服务于说理的需要, 如王振亚、李舒认为, “如何选择、剪裁事实, 如何叙述、描写, 完全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明论点为转移” (2) 。
三、结语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其写作过程要求评论者兼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寻找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过程中, 发散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使评论者可以找到更新颖、深刻的论点;在论点的论证和结构组织过程中, 收敛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使评论的论证更集聚, 结构更合理。
新闻评论的写作中, 也有不少环节需要兼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包括新闻评论的选题、论据查找、新闻评论的语言使用等。如在论据查找环节中, 一方面, 查找论据要按照“古今中外”四个方向, 从不同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去找到论据材料, 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 所运用的论据要和评论的总论点有相关性, 因此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选出最相关、最合适的论据, 表现出思维的定向性。很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都是必要的。在使用时,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应当分离开来, 分阶段交替进行。一般来说, 多是先发散, 后收敛。
注释
11 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第2-3页。
22艾丰:《新闻写作思维谈之四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 《新闻与写作》, 2010年第2期。
33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197页。
44《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创刊号。
55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72页。
66 杨根莲:《新闻评论的几种论证方法》, 《南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年第2期。
71 盛大林:《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年, 第95页。
新闻评论写作 篇9
一、微博时代凸显央视“立场”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认为, 中国电视节目一直以来的最大缺陷是“缺乏观点和言论”。电视一直被视为“感性的媒体”, 而从业人员对言论的认识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评论弱”的弊端。
同时, 梁建增对电视评论的作用也做过十分精辟的总结:“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 一家电视台如果只有新闻报道而没有新闻评论, 就不能称其为一家体制完备的电视台;一家电视台如果只有海量的新闻报道而没有独家深刻的新闻评论, 就不能成为一家有重大影响力的电视台。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人们对此形成的看法和意见是不一样的, 面对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 人们更需要听到媒体的声音。电视新闻评论能够在第一时间, 快速深入地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观点, 阐明对事实的见解、态度。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家电视台的旗帜、灵魂, 是推动其走向国际性大台, 迈上新闻最高台阶的关键所在, 加强新闻评论的改革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引导和监视器的作用。” (1)
特别是进入微博时代以来, 微博的快速生长已经明显地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 民间舆论通过微博有了更多的发声和表达的机会, 我们正处于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 微博的快速传播和巨大的影响, 让人无法轻视和回避。传统媒体, 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 面对民间微博的快速成长, 主要就是拼两个“场”:现场和立场。微博虽然能反映新闻现场, 但只是碎片化的拼接, 还需要职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介入, 来展现更完整的现场, 和现场背后更深层的关联。微博上的立场和态度更是庞杂, 更需要传统媒体拿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阐明对事实的见解、态度, 理性引导舆论的发展。
《新闻联播》很早就引入了短评、述评等评论模式, 这些评论由央视新闻中心联播编辑部的评论组负责撰写, 由联播的主播进行播报, 但还从未出现过“直播连线特约评论员”的方式。央视新闻中心的评论员队伍是从2009年起开始建立的, 近四年来, “直播连线评论”已经在一套、新闻频道、四套的日常新闻和重大报道中成为常态。随着“走基层”报道常态化地进入新闻联播, 十八大之后, 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做出“八项规定”后, 新闻联播又整体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调整不同题材之间的结构, 民生新闻比例大大加重。二是整个语态的变化, 主播们语速加快, 语态轻快活泼, 更加生动和接地气。三是加强新闻联播的评论内容, 在原有做法外, 增加了直接连线特约评论员这种模式。随着文字评论和直播评论员的先后进入, 直播评论员点评将常态化, 新闻联播开始体现出更多的“央视立场”。
二、顺应潮流做“有思想的传播者”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台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以及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 发表看法表明立场阐述观点的节目形式。 (2) 电视新闻评论主要有两大节目形态, 一是新闻述评, 二是新闻类的谈话节目。
新闻述评以《焦点访谈》为代表, 它采用述与评相融合的方式, 根据题材内容决定述与评的比例。节目中记者以现场报道身份向观众讲述亲身感受, 主持人多以评论者的身份进行评述, 着重展示主持人、记者、群众对新闻事件的感受或者专家、群众对事物的评论, 《焦点访谈》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形态。新闻谈话类节目以凤凰卫视《时事开讲》为代表, 由主持人提问和评论员分析向观众传递多元化的深层观点, 对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 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时事开讲》是一个以评论时政新闻为内容的谈话节目, 是典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之后,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创新, 出现了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的读报类评论节目, 主持人收集当天的重要新闻, 对不同的报章新闻进行同题对比, 提供相关评论, 提炼出自己的评论角度和立场。央视的《新闻1+1》, 即一位主持人、一位新闻观察员在演播室展开双人谈话, 并配以短片、现场报道、电话连线等形式, 选题分为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大类。主持人是董倩, 白岩松转型成为新闻观察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不论央视还是凤凰卫视, 对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视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而此次央视新闻联播引入特约评论员直播连线, 也是顺应电视新闻发展的潮流, 即电视新闻不仅要提供现象, 不仅仅是报道现象, 更对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评论, 抓住问题, 剖析问题, 通过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 做“有思想的传播者”。
三、时空连线聚焦重大题材
央视电视新闻评论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评论员直接坐在主播台上, 和主播面对面谈话;二是双视窗连线, 评论员在另一评论台上对着摄像机做评论。两种方式各有所长, 也各有局限。与主播面对面谈话的方式, 交流互动感很强, 适合时间比较充分的情况, 难点是不容易控制时长, 节目节奏相对较慢。双视窗连线的方式, 节目节奏比较快, 干脆利落, 时长更易控制, 难点是与主播交流感相对较弱。这两种方式都符合目前国际新闻界主流大台普遍采用的方式, 根据节目特点和需求交替使用。众所周知, 《新闻联播》对节奏和时长的控制非常严格, 因此, 特约评论员评论首选双视窗时空连线的方式。
在新闻联播连线评论题材的选择上, 首任特约评论员杨禹认为, (一) 是评论的题材更体现重大性。《新闻联播》新闻本身就具有重大性, 需要配评论的, 要么是重大时政, 要么是有全社会高关注度的热点新闻。比如1月23日, 杨禹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 认为刹住浪费之风, 关键从三“公”入手:公款、公务人员和公众。1月25日, 杨禹第二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 就农民工欠薪事件作出评论。这两次的题材都体现了这点。
(二) 是《新闻联播》评论对时间的要求更严格。《新闻联播》寸秒寸金, 之前无论新闻片子还是主播播报, 都有稿子, 可以准确控制时长。两次连线, 杨禹都是无稿直播, 控制评论时长的压力远远大于日常评论。
(三) 是题材与时长的双重特殊要求之下, 实际上给评论内容、表达都带来了新要求。因为《新闻联播》评论的重大性, 评论员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具体表达, 都会要求更鲜明、精准、得体。因为有限的两分钟时间, 表达要求更简洁、直白, 没有绕弯子、做铺陈的余地, 语言也要平实、生动、自然。 (3)
央视《新闻联播》特约评论员直播连线, 效果是显著的, 有网友在微博上留言:今年《新闻联播》改动相当大, 口语化播报、评论员机制、多视窗的直播信号引进、记者的现场连线, 这对精确到秒的《新闻联播》实属不易;还有网友留言:我觉得《新闻联播》特约评论员的环节很好, 有助于我们了解热点, 学会分析问题。从来自受众的反映来看, 央视《新闻联播》特约评论员直播连线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四、地方电视台进军评论领域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 传统平面媒体, 如报纸很早就加入到了新闻评论的争夺战之中, 除了传统的社论、编者按, 短评之外, 一大批主流都市报如《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多年前就开办了评论专版, 每天对国家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论, 以观点树立媒体的权威性, 以争夺读者, 争夺市场。而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新华社的《新华时评》等更是代表本媒体形象的专门评论栏目。
面对这种态势, “评论强台”, 成为很多地方电视台开始重新考虑的一个课题。全国各大地方电视台纷纷创办新形态的电视评论节目, 积极探索进军电视新闻评论领域的新尝试。贵州卫视创办由龙永图担任嘉宾主持的《论道》、广东卫视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创办的高端评论节目《聚焦中国》以及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等评论节目, 异彩纷呈地出现在人们视线里, 这些节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借力权威机构
借力权威机构、权威媒体, 是一些地方电视台提升电视评论节目权威性的惯用手法。2010年5月, 广东卫视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直属的外宣机构五洲传播中心联合推出高端时事评论节目《聚焦中国》, 定位高端收视人群, 关注当下民众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 结合新闻时事, 依托国新办和各大部委发布会, 广邀各大部委办领导或国内各领域权威专家, 对国家最新发布的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深度解读, 通过广东卫视同时向国内外发出中国的声音。东方卫视也与新华社联合制作了一档新闻专题节目, 以主持人与港台特邀嘉宾互动讨论的形式, 配合新闻背景资料、短片介绍, 深度解析台湾与香港时事热点事件。辽宁卫视与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共同打造了高端电视评论栏目《评辩天下》。
权威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具有遍及全球的新闻触角与接近决策层的广阔视野, 《瞭望》系列周刊具有高端权威的视角与长期的深度报道业务传统, 这些都是节目制作、运行、推广过程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4) 把这些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进行电视化加工, 推出权威而有特色的电视评论节目, 是很多卫视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共同思路。
(二) 激发草根力量
和与权威新闻机构联合不同, 一些地方电视台从开创之初就尝试着打破传统固化的传播模式, 引入网络与电视的互动融合, 着力发掘来自民间草根的网络公众评论员, 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高端精英语境转向大众语境, 以引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新环境。如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 积极引导公众深度参与, 使得观众坐在家中就能与新闻当事人面对面交流, 这种节目模式使栏目迅速拥有了大量高质量的草根意见资源。目前, 来自全国30个省主要城市的500多名网络博主、时评人成为其公众评论员。在《新闻深一度》每日选题初选后, 栏目组会利用博客和微博进行预告, 并建立专题讨论的QQ群, 在网络上, 主创人员与报名的公众评论员们通过充分沟通, 探讨新闻的可挖掘性、受众的关注度, 为栏目组确立选题、整合信息、挖掘角度提供重要参考。使节目内容更接地气, 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宽敞的思想空间, 充分体现了普通公民的新闻评论话语权。 (5)
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电视新闻评论日益常态化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比如一些评论者对所评论领域内的基本常识、客观规律掌握不够, 评论空洞无物, 或不切实际;片面迎合一些社会极端言论或网络极端情绪, 导致情绪化判断和极端化表达等, 这就要求电视评论员对评论领域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了解现实, 具有大局意识, 在评论中做到不迎合、不偏执、不卖弄, 兼具理性、建设性、均衡性, 只有这样的电视评论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摘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引入特约评论员直播连线, 凸显出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本文认为, 《新闻联播》首次引入特约评论员是微博时代央视顺应潮流的明智之举, 此外, 本文还具体分析了《新闻联播》评论员连线评论的呈现方式和题材选择, 最后对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举措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联播,直播评论,电视新闻评论发展
注释
1 梁建增、王玮:《透过现象说本质---从“央视论坛”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要求》, 载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媒介研究》2004.7
2 于松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探析---以央视和凤凰卫视部分新闻评论节目为例》, 《中国电视》2008年1期
3 相关资料整理自《新闻联播首次引入评论员杨禹:连线均无稿直播》, 《北京青年报》2013年1月28日
4 邱江:《电视评论:观点时代的价值体现》, 《新闻战线》, 2012年1期
新闻评论写作 篇10
关键词:时事新闻,评论课,能力培养
时事新闻是新闻评论课的重要课程资源。时事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今社会科技飞速进步, 经济不断发展, 我们身处一个继承与创新、变化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需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准确的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新闻评论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他们对新闻媒体上新闻评论的鉴赏能力及对新闻事件分析评论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 新闻评论课教师要想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应充分利用好时事新闻资源。下面, 我就时事新闻资料对于新闻评论课教学的作用,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播报及点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直坚持采取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及点评, 来锻炼学生的新闻评论实践能力。新闻播报由学生轮流担任时事新闻的播报员, 课前由学生自行收集、整理所要发表的新闻内容, 再阐述自己对这段新闻的观感, 接着可以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 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新闻的主题可以是既定的, 也可以是开放的, 这样留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 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时事新闻播报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多, 但有时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 继而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如学生关于芦山地震情况的播报, 让其他同学了解地震灾情,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地震中受灾群众生活的关注。在点评时, 他们纷纷发表了对灾区受伤人员的同情和提供帮助的良好愿望。
新闻播报这种形式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 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能力与个性的舞台,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从新闻的选题到自己语言的组织都在课前精心地准备,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
在新闻评论课中引入时事新闻, 使其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到新闻伦理问题时, 我列举了一则新闻报道。这一问题的提出, 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 学生们加深了认识。事例分析加深了他们对新闻伦理问题的理解, 同时我也看到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新闻伦理问题的兴趣, 远远大于枯燥的理论学习。同时课堂上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学们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时事新闻信息, 种类繁多, 内容多样。而要在这些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则需要他们自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鉴别、加工和处理。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和完善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长知识
当代大学生完全“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可取的, 而应适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时事新闻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社区、学校、家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 而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和理解人生。
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通过时事新闻学生接触到了大量活生生的饱含德育精髓的感人事例和先进人物。如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勇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张丽莉、带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用生命托举歼-15的罗阳等。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 比起空洞乏味的大道理,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 教师要善于把时事新闻中饱含德育精髓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充分挖掘, 使学生感受现实社会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从而净化心灵、涵养品德、完善道德,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
例如,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诚信为人, 孙东林在哥哥车祸遇难后赶在过年前将30多万工钱送到60多位农民工手中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信义兄弟能够感动中国, 除了“生死不顾履信义”的举动受到人们的尊敬外, 也是对公民良知和诚信社会的一种呼唤。我运用这则新闻材料在学生间开展了“诚信是金”的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 同学们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感恩、回报社会、承担责任, 做胸怀坦荡、信守承诺的人。活动也让他们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心理体验, 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一定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而实现新闻评论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总之, 通过增强新闻评论课教学效果, 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新闻评论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 恰当地运用时事新闻资源, 并采用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形式, 使新闻评论的理论教学与时事新闻事件紧密结合,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闻评论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兴趣, 提高他们分析点评新闻事件的能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从了解时事新闻、喜欢时事新闻进而从时事新闻中提升学习新闻评论课程的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完善认知能力, 从而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以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 那么他们的新闻评论写作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篇11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事开讲》;优势;不足;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的电视节目形式,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途径。[1]它集新闻、评论、专题为一体,以社会关心的话题为主,是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节目制作多采取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报道、追踪报道和纪实拍摄等方式,配以同期声和画外音,加上新闻背景分析或权威人士的相关评论,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目前,各家电视台有许多新闻评论节目,但克隆者居多,缺乏自己的节目风格。在新闻频繁发生、新闻评论节目却相对不够深入的不对称形势下,观众希望看到更多的像《时事开讲》一样能够专业地评论分析新闻事件并且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从1999年开播至今,在几年的运作中已经找到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并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节目魅力。本文通过对《时事开讲》节目的分析,旨在为其他评论节目提供借鉴。
凤凰卫视自1996年开播以来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等不但成为观众喜爱的名牌节目,亦使凤凰卫视成为电视传媒潮流的领导者。《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还主要代表亚洲华人地区各种社会文化动态及观众的生活方式和口味,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清新的风格、深入的评论,引领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各地方电视台近几年也通过地域性、贴近性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及多样化评论手段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新闻评论空间。我国电视从业人员通过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尚存在一些问题。敬一丹说:“在CCTV众多节目中,《焦点访谈》并不是让人开心、舒服的节目,但它是给人痛感和警示的节目,它对社会的意义如同让人对身上的疥疮保持痛感,进而能保证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2]这种矛盾一方面需要政策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拓展空间,才能加以解决。
新闻评论节目在香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这是一个新闻类型的纯时事分析节目,采取主持人与评论员谈论的模式,每天谈论的都是当天发生的事情,给观众提供即时性的新闻评论。1999年8月22日开播的这个节目,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时事分析之风,也开了中国电视台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时事开讲》依然作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
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实力的标志,而新闻评论节目则属于更上一层楼的范畴。目前,内地的新闻报道节目已经成熟,无论是时效性还是角度都不错。然而新闻评论节目还鲜见精品,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如果从制作者本身找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基本功没做好是节目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基本功不理想,主要就是选题内容、制作形式等出了问题。而《时事开讲》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时事开讲》集中了凤凰台的最主要特征:精致、实用而且节目形式相对简单,这完全符合新闻节目的特质。《时事开讲》在制作理念上会给内地正在逐渐发展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有益的启发。刘长乐说过,“我们不怕节目被复制。说到底,凤凰的经验是两个字:创新。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战胜自己。而贯穿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是无法复制的。如果说凤凰真有什么秘密的话,就在这两个字当中。”[3]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产业不断发展,电视频道迅速增加,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观众的成熟也要求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节目需求,电视媒介只有找准自身节目的目标受众,满足观众需要,进行“适位”传播,才能在市场争夺中获得稳定的受众群体。
科技的进步使电视节目的生产日益大工业化,那种采、摄、编一体化,一人包打天下的小作坊式生产出来的节目相对粗糙,专业性差,质量忽高忽低,已无法满足观众对新闻时事节目的要求。受众需要的是前期获取全面完整、典型有效的节目素材,后期制作精细、严谨、有序的精品新闻节目。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需要主创班底的素质。
“凤凰”拥有遍布世界的新闻记者站,有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而又思维敏捷的新闻记者和遍布全球的资讯网络,他们为“凤凰”的精良制作提供了全面完整、典型有效的高标准的节目素材,这只是前提条件。重要的是“凤凰”拥有阮次山、曹景行、何亮亮等一大批优秀的“大编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谓“小记者、大编辑”意味着记者的主要动能在于尽可能高标准获取节目素材,而话题的确定、内容的取舍编排则由编辑负责。编辑的作用大于记者,编辑的职能多于记者。有多年记者经验的人才可能成为编辑,而经验丰富的优秀编辑才可能担任台前的评论员、主持人或者主播等重要角色。
现在内地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开办之初不知道要把节目办成什么样,要吸引哪些受众,要让节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没有明确的目标直接导致节目没有特点,没有让受众一期接着一期看下去的吸引力。所以,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确定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受众分析以及长远的发展计划才能使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鲜明,向着拟定目标不断发展,影响力才能日渐增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时事开讲》已经为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开创了时事分析的新风,使得凤凰卫视新闻节目架构更加完整,它对建立“凤凰”的时事资讯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品牌树起来了,自然会得到观众和企业的支持。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瓶颈,例如单一的对话评论模式使得一些节目丧失了新鲜感等等,所以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树立起品牌意识,节目才能长盛不衰,走俏荧屏。
电视评论类节目就是“电视”和“评论”的融合。只有把电视特色和评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适应传媒未来发展专业化的时代要求,形成自己的“唯一性”。《时事开讲》,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节目的选材和评论角度上,《时事开讲》非常注重评论的导向性,而在互动性上却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实,电视新闻评论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可以积极借鉴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在节目的互动设计、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上加以弥补。比如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直接与观众形成互动,包括异地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的直接互动。《时事开讲》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在评论的专业性上毋庸置疑,但在评论的通俗性上有所欠缺,缺少一些通俗性的解释和引导。所以,电视新闻评论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必须强化评论的平民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贴近性;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评论。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评论这一特殊的深度报道形式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评论作为众多电视传播形式中较新颖和先进的一种形式,同样面临着利用新技术、加大改革力度的挑战。大量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仍处在探索和成长阶段,它自身的不成熟及来自其他媒体、其他节目的竞争使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困难和挑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充分发挥电视的特点和优势,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勇于发展,敢于创新,努力创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有的风格。
注释:
[1] 参见电视新闻评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5237.htm)。
[2] 杨金月、胡智锋:《电视节目结构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488页。
[3] 王军:《〈时事开讲〉的成功要素分析》,《新闻记者》2003年第9期。
新闻评论 篇12
日前, 东航集团与上海铁路局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出“空铁通”联运产品。旅客在购买东航机票的同时, 可以一并选择铁路苏州站、无锡站、常州站、宁波东站与上海虹桥站之间的列车, 一次购票支付, 订好火车票和飞机票。据介绍, 此次推出的“空铁通”虚拟航班最大的亮点是实现了东航上海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东航航班与高铁的双向衔接联运服务。也就是说, 无论是高铁乘客还是航空乘客都可购买该产品。
林兴亮评述:公铁客运“老死不相往来”可以休矣
目前, 航空业面临三大难题:高铁冲击、欧盟碳排放收费、金融危机。高铁冲击最为迫切, 各地高铁开通后一些航线纷纷停航。铁路抢了空运的饭碗, 这似乎成了航空业的共识。
不过, 令人欣喜的是, 目前, 不仅是东航集团与上海铁路局共同推出“空铁通”联运产品, 全国已有超过30多家机场都在启动空铁联运计划, 欲与高铁化敌为友。据悉, 我国正在谋划建设更多的能够实现空铁联运的交通枢纽, 如已经建成的虹桥交通枢纽那样, 是把高铁、地面交通包括城市公交等整个和机场连接起来的航空枢纽平台。这样能使旅客可以通过航空的订票网络, 预订火车票, 火车站的到发车时间也能与航班起降时间衔接, 旅客可以在火车站办理登机手续并托运行李, 一到机场就直接安检登机, 从而提升交通运输竞争力。
如此一来, 公路惊呼“狼来了”, 这些年来, 随着省级公路的改造、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步形成, 公路运输得以迅速发展, 公路与铁路便在客运和货运业务上展开了激烈竞争。然而, 无论是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 都各有优势, 各有不足。如今航空与高铁“化敌为友”, 联手作战, 公路客运如再不和铁路客运“化敌为友”, 公路的竞争力势必被削弱。
早在2007年, 郑州市长途汽车中心站便与郑州市火车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在车次时刻表、电子显示屏、站内广播等方面同时宣传双方的交通信息。旅客去任何一个站, 都可获知火车、汽车两个方面的车次信息, 并能在任何一个站内既可买到火车票又可买到汽车票。在客流高峰时, 双方积极合作, 及时疏散旅客, 如果一方运力不足, 可向对方申请协助, 增加运力。如此资源互补, 发挥出很强的区域优势, 正是交通客运市场的需求。
因此, 笔者以为, 在航空与高铁联盟的新形势下, 公路与铁路也要紧紧跟上, 铁路以省外长途为主, 公路以省内中短途为主, 两者虽然有竞争一面, 但更有天然的互补性, 两者只有合作, 才能互利互惠。在这点上, 政府部门需要出台一个导向性的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建设公铁联运客运站, 加快发展公铁联运, 以提升交通客运的服务功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县公路运管所)
北京市民6年质疑一卡通巨额押金去向终获回复
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日前分别回复北京市民王宇称, 4月18日他们会把对公交一卡通信息公开的相关信件寄出。
王宇是北京市民刘巍的代理人。今年2月刘巍不小心将公交卡折断了一角, 导致该卡不能使用, 她想退卡, 把卡内的180元余额取出。但工作人员告诉她, 余额可以退, 但需办理手续, 然后再过7天才能取款, 20元押金则因卡损坏不能退, 且没有发票。
刘巍和王宇就为这20元较上了真儿, 想要一个说法。她们找到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 找到北京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 请求公开这笔押金的明细和用途。
自北京市公交一卡通 (以下简称“一卡通”) 2006年5月10日全面启用以来, 对其20元押金的争议就没停止过。
盯住这20元押金的一轮轮较真儿就像一场接力长跑, 可问题还没得到解决。现在, 换成刘巍和王宇拿起“接力棒”, 继续“死磕”。”
吴伟评述:较真20元只是一种态度
一群百折不挠的普通民众为了一张公交一卡通的20元押金而前后追究了整整6年, 终于有望得到批复, 至于到底最终收到的是确切的答复还是打着官腔的敷衍, 笔者且不去管它, 但是他们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执着令人钦佩。
北京公交卡的使用量成千上万, 相信质疑过20元押金收取依据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可能只是发一句牢骚, 或者向公交系统声讨一声便抛却脑后, 像这几位愿意一追到底, 花费自己的精力为大众争取合法权益, 同时不计个人回报的勇士, 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们身上还有一点值得尊敬的是:其上诉的过程都是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的, 从头到尾不急不躁, 有理有据, 他们关注政府的文件, 几个月内耐心地等待相关部门的回复, 完全是一群现代文明的人的作派, 没有混乱, 没有无理取闹, 没有歇斯底里, 有的只是书面材料的传递和律师合理合法的辩论, 这与动辄跟帖几十页、以各种国骂来宣泄情绪的网民相比, 实在有可敬之处。网民们展示的是同仇敌忾的气概, 事实上都是图一时之口快。在这个浮躁的转型社会, 我们更需要踏实做事的人。
应该感到高兴的是, 现如今的中国, 像刘巍一样用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权益的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中, 他们关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往小了说是维权意识的觉醒, 往大了说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
与此相反, 相关部门的做法也实在是令人失望, 一卡通的成本费问题被民众追究了数年, 依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用所谓商业机密来搪塞实在是低级的伎俩, 甚至是欲盖弥彰。
前些年关于治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举动从上到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从自纠自查到互纠互查, 然后是总结评比, 最后是不了了之。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子孙”公司利用小金库炒房产搞投资, 小金库累积成了大金库, 大金库最后被改制成了合法民营公司, 类似的例子恐怕在全国并不是个案和少数。
我们没法怀疑一卡通公司是否卷入了这样的洗钱黑洞, 但是总价2000多万的一卡通押金, 数字说大不大, 说小不小, 希望“刘巍们”能从交通运输口找到一个突破口, 然后去演绎更多的“故事”。 (作者单位:运输经理世界杂志社)
河北道路客运价格将与油价联动
日前, 河北省物价局与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发布《关于实行道路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的通知》。《通知》指出, 联动机制适用于道路班车客运。从4月1日起, 河北省将实行道路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 并对道路班车客运加收燃油附加费0.036元/人公里。此次调价范围不包括农村道路客运费用、公交车和出租车。具体联动办法为, 以省内0号柴油最高零售价每吨5725元为基准价格, 油价超过基准价格, 启动联动机制。以基准价格为基础, 油价每上升500元/吨, 道路班车客运相应加收燃油附加费0.006元/人公里;反之, 燃油附加费相应减收。燃油附加费的具体标准, 由河北省物价局根据联动办法和成品油价格变动情况公布。
林兴亮评述:油运联动不如直接补贴客运
大家都记忆犹新, 自费改税后, 成品油价格在年年上涨, 面对这种形势, 客运企业无不惊呼:我们走在钢丝上了。比如, 几乎掌控着长三角道路客运枢纽的杭州长途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拥有长途客车1000多辆, 市区东南西北四个汽车站, 每天发班的班次约在2600多个。按这个数据计算, 燃油价格每上涨一分钱, 杭州长运一个月就要增加运输成本2万元。那么, 他们每月大约要增加520万元的成本。如此一来, 客运企业的日子还能好过吗?
显然, 政府部门出台的道路客运价格与油价联动政策, 是对陷入困境的客运企业的一大支持, 通过油运联动可以适当给以补贴, 从而缓解成本压力, 这是符合现阶段道路客运企业的实际需求的。
其实, 河北从4月1日起实行客运价格与油价联动机制, 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青海、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早几年就这样干了。为适时疏导成品油价格调整对道路客运企业带来的影响, 合理补偿成品油价格上涨造成道路客运成本支出增加, 本着“稳定基价, 价外加收、有增有减, 合理分担”的原则, 去年新疆便颁布实施了道路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
问题是, 道路客运价格能否跟着油价走, 还得问问乘客, 看看乘客能否承受。面对着油价频频上涨, 广东省不少客运企业表示, 即使赋予涨价权力, 道路客运企业也未必会调价。为什么呢?乘客不接受。目前, 不仅公铁竞争激烈, 而且, 道路客运市场本身也趋于饱和。今年春运, 按照方案, 本来可以将广州至中山的客运票价从46元提至51元, 可是, 由于今年春运客流比往年少, 他们一直在执行46元的最低价。
河南濮阳市早在2008年下半年便实行过类似的油运联动机制, 当时票价涨幅并不大, 但社会舆论的压力却相当大, 据当时的客流统计, 很快就出现了失去部分客流的情况。近期北京至濮阳的票价是160元, 而原票价是220元。即使油价频频上涨, 如没有足够的客源, 还是只能降低票价来吸引乘客。
由此可见, 虽说实行油运联动机制有利于道路客运企业, 但是客运企业不得不考虑提高票价后的市场风险。从安全、价格方面考虑, 火车确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时, 从石家庄至北京道路客运一天就有30班车, 如今由于石家庄到北京有了城际列车和动车, 每天汽车客运量只剩下十四五班, 而且, 票价始终没有卖到最高位。
如此看来, 实行油运联动机制虽然好, 但如果会因此而失去更多客源, 将得不偿失。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 还是一方面从内部严格管理, 加大成本控制, 另一方面, 还需各级政府从民生角度考虑, 给予道路客运企业适当的财政补贴, 以缓解成本压力, 从而促进道路客运的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县公路运管所)
中国邮政100封平信送丢33封
据央视《新闻1+1》报道, 有记者做了一个调查, 投递100封平信到全国33个省区的市县及8个国外城市, 并通过与收信人联系来查看信件最终寄达情况。调查的结果是, 所有信件的总收到率仅为67%, 共有33封信没有下落, 并且信件的寄送时间远远超过了邮政对信件时限的规定时间。据中国邮政总公司客服称, 平信的丢失没有办法查询, 并且无法赔偿。
筠如评述:“人民邮政”不能丢人民的信件
根据《邮政法》及《万国邮政公约》相关规定, 邮政公司无需对平信丢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没有收到平信的这33名收信人也只好自认倒霉, 吃个哑巴亏。也是这些规定, 让中国邮政对丢失平信的过失选择了一身轻。
100封平信丢失33封, 这样的丢失率不得不让人对邮政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产生质疑, 虽然中国邮政的相关负责人就此做出了回应, 称这只是个案, 但仅仅以“个案”解释显然没法让大家满意。
投递过程做到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 可是33%的信件丢失率, 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我们不禁要问:这33封平信到底去了哪里?曾经有媒体报道过邮政工作人员私自丢弃、藏匿甚至将未投递信件当废纸变卖的丑闻, 如今想来, 这33封丢失的平信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相对于挂号信件、报价信件甚至快递信件, 平信的邮资比较便宜, 平信丢失率如此之高, 难免有利润驱动作怪之嫌:把服务质量拉开, 迫使寄信人选择邮资更高的挂号或者保价方式寄信。
由于中国邮政顶着“国家军”的头衔, 信件投递业务也是垄断的, 于是对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及员工的管理都过于松懈。无论从时效性还是客户体验来讲, 中国邮政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 这次的丢信事件对于中国邮政应该是个警示, 也应该引起企业深入的思考, 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迫在眉睫。
首先, 要制定企业内部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信件投递工作的监管, 不要只追求利润, 不仅要重视挂号、保价信件的投递, 也要对平信的投递加强管理。
第二, 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投递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 无论平信还是挂号信都要一视同仁。
第三, 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平信丢失率做合理范围的设定。这样也能够保障寄信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能够有对丢失信件责任认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就能对不负责任的投递员起到警示作用。
信件不仅是公民通信的一种手段, 更代表着公民享有的权利, 信件丢失不仅反映出中国邮政目前存在的管理上的漏洞以及服务的欠缺, 更是对公民权利的漠视。中国邮政负责保障全国邮政普遍服务, 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 所以, 中国邮政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 为全社会做好公共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人民邮政”的称号。 (作者单位:运输经理世界杂志社)
高速公路毛利率赶超白酒
房价高、白酒价高众所周知, 然而和这两个行业相比, 高速公路的毛利率却不相上下。赚得盆满钵满的高速公路公司甚至将业务拓展到了地产、金融。高速公路通行费成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沪深两市A股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已经有13家公布了2011年年报, 平均毛利率高达56.08%, 而最高的重庆路桥毛利率甚至达到了91.14%, 毛利率水平甚至超过了白酒行业。数据显示, 贵州茅台2010年的毛利率为90.95%。不仅重庆路桥, 皖通高速、龙江交通、东莞控股的毛利率全都在60%以上。作为物流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费公路无疑抬高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成本。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 截至去年11月, 除西藏无收费公路外, 其他30个省区市收费公路累计债务余额近2.3万亿元, 收费公路2010年收费额为2859.46亿元。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在3月下旬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目前在收费公路管理中, 确实存在着一些信息公开不够透明, 以及执行标准不够规范的问题, 公路服务质量水平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消费者期盼让公路收费收得清楚、收得明白。
林兴亮评述:高速公路暴利背后的民生之痛
房价高、白酒价高众所周知, 然而, 和这两个行业相比, 居然还有高速公路毛利率超房产赶白酒。如果说这仅仅是让人惊叹的话, 那日益上涨的物价则把我们拉进了现实。近日, 食用油、奶粉、鲜菜等民生用品价格大幅上涨, 据统计部门发布的3月经济数据,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 其中, 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11.3%, 鲜菜类价格上涨20.5%。
当然,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然而公路收费作为众多助推因素中的主力军早成了不争的事实。有统计数字显示, 2007年世界各国收费公路总长约14万公里, 其中10万公里在我国, 占总公里数的70%, 而在车辆通行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中, 我国以超过2%的水平高居首位。现在, 恐怕这个比例早已提升了。
每每谈及物价上涨, “流通环节”都受最大关注, 而运输是流通中最关键的环节。近日, 油价大幅上涨, 汽油每公升破“8”, 这让道路运输行业雪上加霜。高油价, 加上高速公路高收费, 运输成本实在是想不高都难了。
去年曾有记者跟随一辆物流大货车, 从成都出发, 历时37小时抵达北京。一路下来, 大货车单程从成都到北京, 高速收费4775元, 罚款400元。成本共计11425元, 亏损千余元。
运输成本高不仅仅是货车车主的事, 由此带来的物流成本, 最终必定会体现在商品价格上。物流企业肯定不会自己承担这个负担的, 它会转嫁给生产企业, 而生产企业一定会把运输上的成本平摊到最终商品上。从这个逻辑上看, 高速公路高收费必然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而高物流成本最终必定会体现在高商品价格上, 进而导致物价频频上涨, 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交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作出巨大贡献的。直至今日, “要想富, 先修路”的普遍认识仍未过时。但是, 如果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公路收费成了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就有问题了。我们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如果因为我们的高速公路高收费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那就有违发展的初衷了。
【新闻评论写作】推荐阅读:
广播新闻评论写作07-08
新闻评论的写作08-26
新闻评论教学08-16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05-10
音乐新闻与评论07-25
短评、编后(新闻评论)05-17
新闻评论怎么写09-04
广播新闻评论例文10-23
报纸新闻评论的优势08-26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