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2024-09-28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通用9篇)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篇1

近几年来, DV新闻以其独具魅力的平民化视角, 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体化, 日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并逐渐得到专家、电视从业者的认可。但是, DV新闻在打破原有新闻报道模式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DV新闻不是有闻必录,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DV新闻。DV新闻以平民化的视角, 原汁原味地记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各类事情, 能够较好地反映社情民意, 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心声, 使普通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应有的“人文关怀”。但由于DV通讯员来自民间, 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缺乏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 往往把手中的DV当作一个有闻必录的复制器, 从而导致DV新闻的庸俗化、市井化和媚俗化。具体表现在:无论是街头车祸、争吵打斗、邻里纠纷还是家长里短, 都有闻必录, 甚至把骂大街打架等粗野的行为展示给观众, 而节目主持人仿佛一个带领着观众去看热闹的人, 时不时还来几句讽刺的点评, 这在DV新闻中时常见到。如果说这类新闻有价值的话, 在于它揭示了社会不文明的一面, 让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如果经常这样报道, 势必会造成DV新闻媚俗化、市井化, 缺乏新闻的社会化功能。DV新闻应立足于关注民生的角度, 关注老百姓的生活, 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有积极意义的资讯, 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真正架起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DV都能成为DV新闻。

DV新闻不应该总是拿弱势群体开涮, 而应突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拿弱势群体开涮, 以达到媚俗、猎奇的效果, 这在DV新闻中屡见不鲜。譬如:《DV漯河》中有一篇报道《阿彪的快乐生活》, 讲述的是并不会擦皮鞋的智障人阿彪, 举着一个“美女擦鞋免费”的牌子, 穿行于大街小巷, 供人取乐, 而DV通讯员的采访明显带有引导性, 以此博取围观群众和电视观众一笑。试想, 平时不会擦皮鞋而在街上闲逛的阿彪, 怎么忽然擦起皮鞋来了?报道中一直没有阿彪擦皮鞋挣钱的镜头, 只是成为供人取乐的工具, 又何谈“快乐生活”?而富有创意的“美女擦鞋免费”的牌子又是何人所为?显而易见, 这样的新闻带有功利主义和策划性, 是在拿弱势群体开涮。这样的新闻缺乏对弱势群体的最起码的关怀与尊重, 丧失了民生新闻应有的“人文关怀”的本性。因此, DV新闻在强调娱乐性的同时, 也应注意新闻的其他社会性功能, 体现出“众生平等”的“人文关怀”。

同情心不能太多、太滥, 要注意社会效果和正确引导。“济弱扶贫”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是每一个有正义感和良知的记者必备的素质。DV通讯员在用手中的DV和良知济弱扶贫本无可厚非, 但同情心太多、太滥, 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也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譬如:《DV漯河》曾有过《街头跪地卖孙救儿》的报道, 讲述的是一个农民, 因儿子出车祸, 肇事司机逃逸, 花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 仍无力救治躺在病床上的儿子, 农民跪在街头, 面前放着卖孙儿救儿子的求助信。DV通讯员不仅采访了跪在街头的农民、围观的群众, 还采访了病床上的受伤者以及主治医师。看得出DV通讯员很敬业, 也很富有同情心, 但透过新闻, 我们不难看出, 卖孙的农民是在用不正当的手段, 博取人们的同情心, 在向人化缘, 新闻中始终没有报道民政部门的出面, 这难免让人产生一种疑问:我们的政府哪里去了?新闻结尾只是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而没有谴责肇事逃逸的司机以及发动目击群众向公安部门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因此, DV通讯员在报道此类事件时, 同情心不能太多、太滥, 要注意社会效果, 要加以正确引导, 尽量多报道那些带有典型性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DV新闻主持人点评时不能隔靴挠痒, 避重就轻, 点评不到位。DV新闻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轻松、幽默的面孔出现的, 无形中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也成为DV新闻平民化的特征之一。但在DV新闻中, 经常会出现主持人在调侃、评议时, 出现避重就轻、点评不到位现象。譬如:《DV漯河》中有一篇《撞了人岂可一跑了之》的报道, 可以说, 新闻标题立场鲜明, 一针见血, 但在新闻结尾主持人点评时, 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撞了人就跑, 且不说这位司机道德不道德, 在这里我想问一问这位司机, 你的良心哪里去了?”显然, 司机肇事逃逸已经触犯了法律, 而主持人却拿道德和良心说事, 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还有一篇《群羊“修剪”绿化带》的报道, 讲述的是一位老汉赶着一群羊, 在107国道上让羊啃绿化带的事件。标题很好, 拍摄采访得也很到位, 但主持人在结尾点评时却说:“在这里放羊, 不仅对自己不安全, 还破坏了绿化。”显然犯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错误, 而应该说“在这里放羊, 不仅破坏了绿化, 还对自己不安全”, 这样的点评出于人文关怀, 让被批评对象更容易接受, 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此外, DV新闻中还要注意肖像权、隐私权等问题, 尤其对妇女、未成年儿童、残疾人的报道方面, 要尽量打上马赛克;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不可人为地制造新闻;还要坚持正面报道和慎重批评的原则, 在权威部门未作出公正裁决之前, 不要妄下断语、随意定性, 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和麻烦。

综上所述, DV新闻只有真正领会“三贴近”的报道原则, 注意上述的一些问题, 把握好正确的新闻导向, 真正做到“人文关怀”, 才能走出“庸俗化”、“市民化”和“媚俗化”的误区, 向着健康、有序、正确的方面发展, 为维护社会安全、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校:杨彩霞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篇2

1、“倒金字塔”式

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基本格式(除了标题):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2、「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3、新华体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4、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除上述之外,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二、简讯是指200字以内的短消息,超出就不能称为简讯了。简讯虽短,却应是一个完整的消息,要5W俱全,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时、何地?还要尽可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何故、如何?简讯的格式:(1)标题 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2)导语 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简讯的最基本内容。(3)主体 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4)结尾 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

三、点评要主要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既然是评论社会现象,就会有褒有贬,或扬或抑,扶植和赞扬反映社会进步的真善美,否定和反对阻碍社会进程的假恶丑。当然,有些社会现象并非只有好坏之别,往往是错中有对,对中有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第二:认真阅读,重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换角度去思考、比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上事物的答案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考究、推敲,才能看出它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如果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个角度来观察、分析,评论就会犯片面性、表面化的毛病。

2、重视升华

初读得到的印象感受是可贵的,它可能是正确评论的起点,也可能是错误判断的开始。因为感性的直观的看法毕竟是肤浅的。所以我们要追根溯源、穷根究底,要去粗取精、去假留真,才能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科学结论。

第三:精心选好角度,集中笔墨写好一点。

角度,就是指点评的着眼点。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东拉西扯,要选好一个有创意的角度,集中笔墨写出自己的看法,力争符合本质、给人启发。

第四:语言富有感情,要突出“点”。

用语要轻松中有严肃,委婉中带针砭,自由中显原则。要综合运用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方式,句式要灵活多变,整散结合,以短句为主。

要抓住“点”字,点到为止,点出要害,语言简洁、明确、生动、有力。

科技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科技 新闻 评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肩负着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与此同时,科技宣传被日益重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为更好地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促进科学传播与普及,科技类报纸,既是科技宣传主要舆论阵地,又是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新闻评论被看作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科技新闻评论又因及时反映研究动态、推动科技工作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而备受瞩目。笔者以“科技”,“新闻”,“评论”作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相关联的文献仅六篇,其中仅一人对科技新闻评论做出明确定义,即湖南大学王振亚提出“科技新闻评论是以科技新闻事实为依托,在新近发表的科技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解读、分析和议论,或者针对其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议论的一种文体。”①在检索文献的过程当中,笔者还发现,相关科技新闻评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科技新闻评论概念、特征以及功能等问题的探讨上,对科技新闻评论中的问题,尚且无人涉及,更不要说提供对策建议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党历史性重大决策,它强调了科学技术在我国发展中所处的战略性地位,也就明确了大力弘扬和宣传科学技术在当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必要性。作为科技宣传重要舆论阵地,科技报将在衔接社会各学科领域、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选取《科技日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指出该报科技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促进科技报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一、科技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1、表态式、指示性口号居多

科技报肩负着宣传党政在科技、经济领域重要方针、政策、路线的任务,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科技、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分析《科技日报》近年来的科技新闻评论过程中,笔者发现,“战役性报道”的评论占比較多。所谓“战役性报道”,即新闻传媒在一个时期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的重大决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确定的一个或几个舆论传播主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版面或时段进行有计划、有密度、有影响、有效果的组合式报道形式。②科技新闻评论在这里,既扮演了为决策者提供充分信息以及资源服务的重要角色,也通过不断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推进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进程。以《科技日报》为例,不论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战略,还是北斗二号卫星升天,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重大题材,其评论都具备高度指导意义,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但是,这类评论都有共同点,或通过表决心、喊口号鼓舞士气,或以俯视姿态灌输道理、指导工作,如2013年6月5日的评论员文章《以知识的力量筑就中国梦》,就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进步进行评论,其中连续三段提出“要把知识产权作为……工具”,“要将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任务”,“要加强……共享”;又如,2008年1月18日《科技日报》评论文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结尾描写到,“要团结动员……深入学习贯彻……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战役性报道的评论,段落常以“要如何”开头,内容中大量出现“迈进”、“狠抓”、“提升”、“深化”等表决语,以憧憬式的“一定会”结尾,表现形式、表达角度单一,内容枯燥,给读者居高临下指示之感,说教意味过浓。“真理越辨越明”,科技新闻评论如果缺乏批判精神,无视多方声音展现,势必将影响受众对于科技形势的客观认知。

2、可读性较弱

作为有效帮助科学技术得以普及的重要方式之一,科技新闻评论内容过于专业,结构缺乏新意,形式枯燥乏味,阻碍着科技传播向大众靠近。在科技新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意识到科技新闻并不受人欢迎,主要体现在科技新闻的可读性不强方面,即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生动性不能有机结合。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科技新闻评论当中,以《科技日报》2012年10月26日的评论员文章《8年16颗卫星》为例,该评论评述了我国北斗导航技术多年来的创新成果,内容中多次运用“协同创新”、“鉫原子钟技术空白”等复杂词汇、专业术语,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内容理解的障碍将大大减弱科技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

3、品牌意识欠缺

评论专栏是指专门发表评论文章的固定栏目。③2012《中国新闻年鉴》显示我国科技类报纸的数量有60多种,包括《科技日报》在内拥有专门言论版或固定新闻评论专栏的科技报寥若晨星。加之这些报纸科技新闻评论出现频率不定,科技新闻评论数占报纸总评论数比例较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大大弱化了同其他栏目的差异性。

二、完善科技报科技新闻评论的对策与建议

1、保持平民化视角,营造多元化评论氛围

科技新闻评论姿态过高,造成的疏离感所带来的不仅是受众群体的流失,更是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的大打折扣。撰写科技新闻评论应摒弃“怕掉价”心理,摒弃“八股文”套路,从百姓立场出发,带给受众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这要求科技新闻评论要处理好高屋建瓴与通俗易懂的关系,既用创新的形式描写重大、深刻题材,又使用形象化、生动化笔触,以多元叙述方式表达观点,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由小及大,深入浅出。既要宏观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也要谈谈这一战略究竟从哪些小的方面带给百姓实在利益。平民化的视角会令读者阅读起来轻松,主题也更能深入人心。

科技报完全可以作为桥梁,增进政府决策部门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通过科技新闻评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允许批评和争议声音出现,让不同观点碰撞,形成多元化评论氛围,这样才能促进科技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不正之风得到及时处理与纠正,令基层意见,令大众心声及时被采纳。

2、增强可读性,重视栏目服务功能

科技新闻评论要注意把握分寸——既要保持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肃性,又要实现报道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目光,提高传播能力。除端正态度把握科技舆论导向这一基本要求外,还应注意:一是要注意体谅受众情感,增强人文底蕴,在写法上注重贴近生活,少说空话、套词,通过对标题、内容和结构的创意与改善,增强文章阅读价值,吸引读者注意。二是力求做到视角广阔、思维多元化,加强趣味性和延展性。对科技新闻评论来说,在深度挖掘与轻松可读,在严肃探讨与活泼生动,在内容充实与创新简洁等方面寻求平衡。力求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给予受众条理清晰又不失趣味性的阅读体验。

3、开设固定评论专栏,打造品牌

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栏目发表的评论称为专栏评论。近年来,“品牌战略”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为科技报树立品牌,必须发挥单个栏目品牌效应。由于科技报本身专业属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应有的外在价值,培养科技新闻评论专栏、专版以及评论员,能通过通俗化的答疑解惑维护受众群体的忠诚度,让科技新闻评论在与读者长年累月的互动中积累情感,同时也对扩大科技报本身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王振亚,《科技新闻评论的概念特征及功能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3(1)

②刘惠文,《浅谈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从<科技日报>的战役性报道说起》[J].《消费导刊》,2009(2)

③徐宁,《报纸评论专栏品牌经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电视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注意的问题

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 采访报道同步化、重大事件直播报道、新闻事件调查报道、现场口头报道等报道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每种报道形式都离不开记者的现场采访活动。电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由语言文字、声音和画面等多个要素部分组成, 涉及到记者方方面面的业务能力。因此, 采访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需要记者及时应对。笔者认为, 电视新闻采访要注意以下若干问题:

一、明确记者的身份定位, 保持新闻采访与报道的中性身份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报道的根本任务。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功能, 是社会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采访要首先注意处理好舆论监督的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宣传和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与主张, 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只要我们的监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 立足于这样的目的, 就能够赢得最为广泛的支持、赞同和理解。开展舆论监督为了改进工作, 解决问题。因此记者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记者既不是裁判员, 也不是执法者, 一定要克服先入为主的思想, 一定要把事情调查清楚。媒体的观点要公平、公正, 不能带有倾向性, 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报道中去。要给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以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 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处理好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 严于自律。要注意报道时机, 快速反应, 尽量缩短报道周期。

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 记者要深入调查研究, 在调查的基础上, 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在新闻事实面前, 记者职业应该是中性的, 对事物的判断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 切忌利用新闻采访牟取私利, 一定要洁身自好。

二、认真钻研业务, 讲求采访艺术

电视新闻应简洁明了、层次分明、通俗易懂。电视新闻稿写作上应该为画面和声音留有必要空间, 在遣词造句上, 也应充分顾及电视的特点。新闻应侧重大量的现场报道、运用大量的同期声, 直接通过荧屏, 传播信息, 给观众如临其境之感。现在大量采用说新闻的形式, 很受观众欢迎, 这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和应变能力, 在新闻现场灵活应变,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捕捉新闻信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 注意在第一时间抓取观众最想看到的最有价值的画面。记者应该是杂家, 应该具备相当的社会知识。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大量最新的新闻事实, 采用大量的新闻背景资料, 是水平和深度的体现。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平时就应该在新闻背景收集、筛选、整理、有效利用上多多积累,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采访活动中, 电视新闻记者应注意提高提问的艺术水准, 尊重被采访对象, 给被采访对象思考的余地。在采访群众时, 避免提问口气生硬、居高临下, 要对被采访对象有起码的尊重。

在采访活动中, 画面拍摄、选择注意突出新闻主题。拍摄过程中, 对正在发生的持续性的激烈场面, 要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以免错过机会。在拍摄现场, 尽可能地寻找好的机位, 敏锐地捕捉最有说服力的画面。如时间充裕, 要多角度、多景别地选取画面, 全方位地记录, 这不仅是报道本身的需要, 也方便后期的画面剪辑。

另外, 讲求拍摄的技术水平, 对全景、中景、近景处理、对拍摄对象主体选择、对新闻画面拍摄都应符合电视新闻的特点。

三、隐性采访应该注意的法律问题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 隐性电视新闻采访手段运用越来越多, 由此产生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呈上升趋势。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很多, 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 电视新闻记者要取得采访权。新闻机构内部对记者也要授权。授权应该有书面凭证, 如记者证、特约记者证、采访证、介绍信或者是其他凭证等。新闻采访报道人的每一次采访报道行为都应经过授权。完备的合法的报道程序既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也是对记者合法采访行为的保护。对记者来说, 一旦具备了合法的采访身份和手续, 接下来的采访行为就有可能变成职务行为, 即使后来发表的报道构成侵权, 负法律责任的也是所在的新闻单位而非个人。

其次, 在隐性采访中, 记者只能作为事实的忠实记录者, 而不能作为参与者, 更不能把自己变成“导演”, 人为地影响和改变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引诱违法犯罪, 采取诱导被采访者上套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第三,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不能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和其它违法采访工具。因为, 《国家安全法》第21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我国《刑法》第284条也有相应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现在的摄像、录音器材越来越先进, 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并没有获得法律的豁免权。■

参考文献

[1]李雪飞:《怎样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记者摇篮》2002年第10期

[2]阿梅:《电视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02期

浅谈做好新闻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篇5

新闻策划就是要不断地制订详细的报道计划, 最终实现理想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 国内媒体、新闻行业的现状和越来越完善的新闻环境, 促使新闻策划和新闻的实效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更加深刻和突出。理论界一般认为, 新闻策划的特点是对新闻媒体发展与传播这样一个资源做计划性管理以及组合操作的标准化过程, 围绕编辑或记者想要表现的某个主题。新闻策划的主要责任人是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 客体是新闻业务活动, 最终目的是更好更快地优化配置和使用新闻资源, 以便获得与众不同的社会影响。

一、明确新闻策划的规律和实施主体

新闻策划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 因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是新闻的本质, 它保持了事件本身的真实, 遵守了新闻报道的规律。从实施主体上来说, 第一个层次是总编辑策划。总编辑也就是总策划, 主要职责是抓全局性的策划, 在新闻策划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编辑部领导策划, 编辑部领导的智慧与能力是做好新闻策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层次是记者的策划。总编辑、编辑部领导在报道方面的策划, 最终要靠记者的采写去实现, 记者是新闻报道前线策划的实施与组织者, 记者也是策划主体的一个链条。所以说, 记者既是新闻策划的实施者又是参与者, 要做好高水平的新闻策划, 就必须对策划对象所在的行业和相关情况实施详细的了解, 比如该行业的历史与现状、行业发展的特点和新精神、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等, 了解得越详细, 掌握的信息越多, 就越能从里面挖出有价值的点。在这个阶段, 还要锁定宣传的目标人群和宣传范围, 宣传目标影响到后面预算的编制和对成本的控制。

二、新闻策划里的实际内容要注意时效性

新闻策划一定要注意抓住瞬间的时机, 新闻策划的事实必须客观存在, 它要在一定历史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 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 是现在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 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有可能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一定要善于抓住新闻策划的良好时机, 使新闻策划的预期社会效果上升到最佳状态。新闻策划可以使潜新闻在编辑的努力下成为显新闻, 新闻策划的最终目的是, 一定要展示出事件的真实情况与本质。比如说, 我们在做新闻策划的时候, 如果歪曲了事物原来的固有本质和面目, 就会造成新闻信息和本质的错位, 也有可能违背新闻策划的合理科学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者, 特别要注意在调配这些分散事实过程中间, 杜绝按照新闻策划者的主观臆断来误导舆论, 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改变歪曲事实的形式, 坚决不能产生虚假的报道。

三、新闻策划在模式选择上要注意合理性

新闻策划的标准模式一般采用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和集中报道, 在工作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强烈的公共舆论, 因此掌握分寸和尺度非常重要。要认清新闻事件的实质内容和本质现象, 不能进行炒作, 而有些新闻策划就具有一定的炒作性质, 这也是在很多情况下客观存在的, 观众或听众对新闻策划的方式如果可以接受, 就算有一些炒作的性质在里面, 就算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里面, 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被他们理解和宽容的, 但是报纸坚决不能用社会、读者的宽容与理解作为自我放松的理由, 从而降低策划的水平和标准。有的新闻策划主题虽然不属于新闻的策划内容, 反而是别人出于某种目的的策划, 如果媒体工作者与和平台在很多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 在没有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个策划的本意的情况下, 就草率地参与到这个策划过程中, 是不被鼓励和支持的。

四、新闻策划要认真地了解真相, 坚决不能出现错误

对于一些特别新颖的新闻策划, 本来当事人没有想到过有可能要炒作, 但是因为对事情本质了解得不深入、不彻底, 当报道一点点展开时, 就容易产生很多想不到的新问题, 使报道不能按预期方案实施, 导致虎头蛇尾的情况, 非常被动。所以说, 在做新闻策划的时候, 一定要杜绝不小心出现的偏差, 否则有可能会造成被动, 导致局面难以收场。从总体上讲, 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对传统新闻工作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报道策划工作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和谋划, 报道策划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头脑意识活动,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客观世界对人类的意识与思维具有决定作用, 意识能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反作用, 可以说, 报道策划所强调的新闻工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完全会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认识论理论基础原理。

五、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

我们说新闻策划有助于促进社会效益, 能够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一般来讲, 判断新闻策划是否是成功案例, 主要看它产生的社会反响怎么样。在新闻策划与组织的前提下, 即使新闻工作者遇到了很多困难, 报道也是有艺术性的, 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失败的;如果在报道之前, 我们有了充足的策划准备和预热, 报道后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轰动效应和关注, 这样的新闻策划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就是说, 要做好新闻策划, 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具有相当严谨、周密的理论素质与实践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要做好新闻策划, 必须要有好的灵感、创造力、组织能力, 最好能策划出特别的、有不可思议的情节的新闻。考虑到媒体工作的特点, 只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才会使人记得住、印象深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如果策划失去了创造力, 那么我们所策划的新闻就缺少传播力, 失去生存土壤, 也失去了新闻策划的价值, 对新闻从业者来说, 这不仅是一种自身素质过硬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媒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孟伟.重大新闻策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闻实践, 2009, 10:42-43.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篇6

电视新闻的播发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编辑是进行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的再创作, 包括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每条新闻内容的加工、一些重要内容的编前或编后话, 及配发评论、新闻画面素材合理的编排组合、综合运用字幕和图表、将画面解说音响效果与同期声的有机合成等,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迅速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较强的画面和文字编辑制作意识, 这样才能审时度势地抓住社会热点,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企业电视台, 我们经常在当日两三个小时内编排新闻, 这就要对文字做出快速的判断, 以保证播出质量, 如今年六月份, 全国安全万里行记者来我公司采访, 所采访的新闻从编辑到制作播发仅用不足两小时, 我们迅速在宏观和微观上进行编辑制作, 对安全生产方针、企业安全观和做法融为一体, 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长期的实践使我认识到, 做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注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质的培养, 要时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当前的方针、政策, 熟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企业的基本情况, 深入了解群众和职工的需求和愿望, 更准确地理解稿件的内容和含义, 把文字编辑的意图充分地体现在电视新闻中, 把画面和声音揉合到一起, 把握好舆论导向, 报道好社会热点。

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底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 如果只对电视新闻采访的拍摄一知半解, 也很难捕捉到精彩的图像内容, 就很难编辑出好的新闻稿件,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注重提高处理文字与图像的综合能力。如我们在编辑稿件时, 经常突出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 使节目的同期声言简意赅, 避免冗长与杂乱、辞不达意或答非所问, 有效地压缩了单条新闻所占的时间, 增强了现场气氛, 使观众从视觉、听觉上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了传播质量。

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注重在提高画面及声音的审美鉴别能力上下功夫。我们知道, 电视新闻图像编辑的过程就是挑选素材的过程, 从美学角度看, 编辑完成成片的水平取决于新闻编辑本人的美学修养水平, 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应经常汲取摄影、美术、音乐、戏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营养, 提高自己的审美鉴别能力, 通过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我们在编辑不同的新闻中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 采用不同的编辑手法, 在编排上遵循新闻真实性的规律,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强化细节, 树立单位时间中的“细节数量”观, 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 给观众更多可看的内容和想像的空间, 并通过数量的控制, 达到质量的完美, 使剪辑出来的画面在时间、空间上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达到朴实无华的画面和真实客观的效果, 如我们在编辑一则反映企业节能减排新闻时, 没有单纯报道单一项目减多少, 而是就每年井下生产出多少煤炭、洗选加工后产生的废物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编排报道, 既有对工人辛苦劳动的反映又深刻揭示出了在煤炭循环利用中产生的价值, 使受众对新闻主题有了精深的了解, 熟悉了相关画面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篇7

当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时,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标题,其次是新闻内容。若标题不吸引人,读者将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若新闻内容不简短、不精炼,读者将会产生阅读疲劳。为此,在开展新闻写作工作时,要注意把握细节,提高新闻写作质量。

二、新闻消息写作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会议新闻以及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在新闻写作中,会议新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在会议新闻写作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会议新闻规模化。会议新闻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其在写作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板,尤其是重要的新闻,模式化更是严重。在通稿写作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通稿都采用一个报道模板,无创新性,大同小异的模板制造出来的新闻可视性差,读者对这类新闻已经产生了厌烦心理。[1]其次,在新闻策划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水平低下。每一则新闻都需要经过详细的策划之后,才呈现给读者。但是,就目前我国新闻消息策划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从事新闻消息的工作者很多无法达到专业策划的水平,甚至有更多新闻消息工作者并不是新闻专业人士,专业水平低,素质差,无法达到人们的要求。

(二)新闻导语和标题存在的问题

新闻消息撰稿者在新闻消息导语、标题的创作上,整体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错误书写导语、标题的现象十分常见,没有导语的新闻也十分常见。但是,没有导语的新闻稿件就是一则无效的新闻。大部分新闻消息写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忽视了导语的重要性。[2]众所周知,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重中之重,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如今,标题的拟写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闻消息创作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现在很多记者对新闻的要求不高,认为新闻就是简单报道,在写作上只要按照模板写就行,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更没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加之媒体体制的本身因素,该行业不具有竞争力,记者们养成了懒惰的心理。[3]在创作新闻稿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杜撰稿件的现象,或者是直接把其他人发的稿件修改名字递交上去,根本谈不上新闻消息创作。

三、新闻消息标题拟写注意的问题及写作技巧

(一)标题拟写注意事项

1.追求真实性,具有宣传效果。真实性是新闻最大的特点,将实事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新闻标题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就是真实、准确。若是一则新闻消息的标题十分具有吸引力,但是和报道出来的内容并不存在联系,或者联系不大,就是新闻标题与内容不符,与新闻消息标题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一则新闻消息的标题要吸引读者的眼球,必须要有宣传价值,能够吸引读者,得到读者的认可。要达到这一点,新闻标题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取向,并且具有引导作用,让读者读后产生反思,得到启迪,这才是新闻的价值。例如,2003年新闻一等奖作品《太钢技校2003年毕业生被抢“订”一空》,这一则新闻标题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无数的读者,让人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给予关注,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4]

2.标题追求含蓄,不可带问号。为了得到读者的喜爱,记者们算是绞尽脑汁,想出一些与新闻内容不符但是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标题,甚至是采用一些空口号来提高新闻的档次。这在新闻消息标题拟写中十分常见。这样拟写,确实能够吸引读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新闻标题并不具有实际价值。一则好的新闻标题是准确的、精炼的,经过记者深思熟虑之后产生的。标题制作需要严格结合稿件的内容进行,不管是朴实的标题还是奢华的标题,不管是清新的标题还是平实的标题,只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就是一个好的标题。另外,在制作标题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标题中出现问号。这是记者十分容易犯的一个错误,问号可以达到令人反思的效果,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但是,新闻标题中不可带问号,尤其是一些没有深度的文章,更加不能够带问号。一些探究类型的新闻稿件与一些调查类的新闻稿件,若是出现问号,读者在问号的指引下阅读,将无法掌握新闻内容的核心,一头雾水,达不到新闻标题的预期效果。在我国央视节目《焦点访谈》中,大部分的新闻标题都不使用标点符号,更不会使用问号。但是,在每一期的节目中,观众都带着问号看节目,从节目中获取答案。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快感。为此,在标题的制作上,切勿使用问号。

(二)新闻消息写作技巧分析

1.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创作方式。一直以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工作者们,在新闻消息写作上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专业的学习,在工作上受到前辈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模式撰写。大部分新闻工作者都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就上岗工作,写作功底比较差,并且在固定模式的影响下,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写作习惯,没有创新精神,认为没必要创新。然而,抱着这样的心态所创作出来的文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5]。例如,很多记者不乐意撰写会议新闻稿件,这类新闻稿件内容单一,没有创意,记者们对其不感兴趣。在很多记者眼里,会议新闻稿件无法发挥其写作水平,内容千篇一律,单调,没有什么值得撰写的。但是,外国记者却与我国记者恰恰相反,在外国记者眼里,会议新闻稿件虽然内容枯燥简单,但却隐含着大话题,值得关注,需要记者们将其吃透,才能够成功撰写出一篇会议新闻稿件。记者们从中挖掘出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向受众传递信息,并披露信息,达到一定效果,从而发挥新闻的价值。因此,我国新闻记者需要摒除传统的思想,打破传统创作思维,不断地学习创新,勇于借鉴国外新闻作品,引进新的理念,提高自我写作水平。

2.稿件要精炼。新闻消息稿件精炼是基本要求之一,一则新闻若是稿件不精炼,篇幅过长,必定会让读者反感。在报社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记者将稿子递交给编辑,编辑需要大量地删减字符,若是不删减,稿子就会显得累赘,废话过多。为此,在新闻消息写作时,需要注意简短、精炼,将不必要的文字去掉。具有良好写作功底的记者所写出来的文章,都是言简意赅、直击重点的新闻稿。而很多记者在写作时懒得动脑子,不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概述,所撰写出来的文章冗长、啰嗦,若是新闻版面有限,文章过于冗长,必然需要删减,否则在版面中,新闻的含量将会受到影响。其次,阅读新闻内容的读者时间有限,其不希望看到长篇大论,喜欢简洁明了的文章。为此,在进行新闻消息写作时,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要点一,提高读者意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所撰写的文章要精当,符合读者的口味;要点二,善于把握新闻的要点,将新闻主题凸显出来,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描述;要点三,要掌握写作技巧,灵活地使用文字,以简明的文字突出新闻内容主题。

3.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在很多人眼中,新闻的语言内容都是十分枯燥无味的,所阐述的事物都十分传统。新闻要吸引观众、得到读者的认可,就需要记者在撰写稿件时提高语言的生动性,采用鲜活的语言去表达新闻内容,以新颖的方式来激发读者往下读的兴趣。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在撰写新闻稿件时,都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学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新闻内容。在事物、人物等方面,需要结合新鲜与真实的表达方式。在表达过程中,所使用的动词要具有生命力,将事物、人物渲染得更鲜明,让读者阅读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读完新闻稿件产生共鸣,说明作者已经把这篇稿子写活了。

四、结语

目前,我国新闻创作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存在的问题很多,符合要求、具有新意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少,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为此,新闻消息写作需要严格遵守基本原则,但不是一味地套用原有模板。撰写者应勇于创新,从标题着手,按照要求创新,撰写新闻内容时要把握好要点,注意各个事项,从而增加新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梅轩.正确输入有效输出——试论《应用语文》课程拓展性作业的设计策略[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0.

[2]刘小云,唐鹏.校园小记者拟写消息标题的常见问题分析[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2.

[3]付义书.新闻消息及标题的写作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07):3-4.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篇8

1 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

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 承担着向观众如实表达新闻事件的任务, 特别是在地方电视台的采访中, 记者的新闻素养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影响非常大, 地方电视台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一个形象不得体的记者会给观众带来坏的印象, 同时也给地方电视台带来坏的影响, 另外地方电视台记者应当根据舆论的导向正确分析所采访的内容, 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每一个采访过程。

1.2 准确预估新闻点

新闻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特别是在地方电视台的采访中存在着很多突发的情况, 这种突发现象要求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能够准确把握突发状况的新闻点, 为获得有价值的新闻做好充足准备。新闻记者既要让观众第一时间获得信息, 也要使其第一时间获得有用的信息, 要抓住观众真正关心的内容。

1.3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 要充分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新闻记者采访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新闻, 为了保证采访效率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地方台新闻记者需要在得到线索之后分析受访者的心态,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首先, 新闻记者应当充分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制定相应的采访内容和计划。地方台新闻采访不同于其他情况, 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应当根据当地不同的文化分析受访者的心态。其次, 对于采访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一些细节做充分考虑, 只有充分了解受访对象才能顺利进行采访。

第二, 在了解了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以后, 新闻记者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采访计划, 并确定合理的采访思路和方式。在地方台的采访过程中, 有很多新闻都具有当地的特色, 因此对于采访中要问的问题, 记者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设置, 这样在采访的过程中才能提高采访的质量。在制定完采访计划以后, 要考虑采访问题的深度, 并记录好所采访的问题, 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考虑所设置问题是否合适, 在多次采访的过程中吸取采访问题和采访计划的经验。

1.4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地方电视台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民风习俗, 在采访时应当根据其民风采取相应的采访技巧来营造出良好的采访氛围。在提问时应当注重与受访者的交流, 例如在提问之前先和受访者交流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 这样就能建立和提问者的良好关系, 对于接下来的提问有很大的益处, 同时应当根据不同的受访者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 根据采访者不同的特点进行提问, 如果受访者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 就可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 如果受访者比较内向, 就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先和受访者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 建立愉快和谐的采访氛围。

1.5 充分尊重受访者

无障碍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 只有在采访中充分尊重受访者、聆听受访者的故事, 才能让受访者敞开心扉。对于不同的人, 地方台新闻记者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尊重, 不管记者面对的是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还是一些曾经犯罪或者道德沦丧的人, 记者都应该充分尊重他们, 以一种平等和宽容的态度面对他们。另外, 对于特殊情况应当采取不同的采访方式, 来表达对受访者的尊重, 例如在车祸现场采访时, 如果现场有伤亡, 则不要立即对伤亡家属进行采访, 而应当先对家属进行情绪上的安抚, 在得到家属的同意之后再进行采访。,

1.6 善于观察和思考

敏锐的观察力有利于地方台新闻记者进行有效的采访。地方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当注重观采访的每一个细节, 特别是要注意受访者情绪的细微变化, 有些受访者情绪变化的原因不同, 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长大具有不一样的心理, 因此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来判断受访者的真实心态。

1.7 做好记录与总结

新闻采访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 记者应当做好采访时的记录工作, 对于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应当记录下来, 这些细节能够凸显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应当不断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习俗, 为下一次的采访做好充足的经验储备。

2 总结

为了使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跟得上新闻行业发展的潮流, 地方新闻台记者应当注意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当地的民俗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 获得人民真正关心的新闻, 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吴桂康.浅谈地方电视台的采访实践[J].艺术科技, 2012, 26 (5) :32-36.

谈民生新闻评论者应具备的修养 篇9

一、首先要具有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就是主人意识, 平等意识, 就是自尊和尊重他人。公民通过法律许可、或未受法律限制的各种方式, 维护自己的一切基本权利, 并依照法律规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主人是与奴隶相对的。奴隶只能老老实实地听从主人的命令, 没有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公民则拥有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对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权利。有了这种权利意识, 一个评论者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真正关心社会公共事务, 才能坚持正义立场, 热心于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 树立起一个“社会的良心”的良好形象。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关键时刻才能做到坚持正义, 同一切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以提高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二、要打好理论基础

人不但要有做主人的意识, 还要有做主人的能力。仅仅有一腔义愤, 在面对许多社会现象时, 我们就很难看清其实质, 很难提出自己的意见。更为危险的是, 仅仅有一腔义愤, 我们就像一个有勇无谋的战士, 很容易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 很容易被某些阴谋家所利用。要善于发现, 具有理性分析能力, 就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行。所谓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指涉猎要广, 而是指钻研要深。每一种理论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它们都从某一个方面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但是, 每一种理论都像一只手电筒一样, 只能照亮它的光环所照到的地方, 而其它地方则是一片黑暗, 或者说每一种理论都使我们形成一种“洞见”, 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对更多的地方的“不见”。深入钻研会使我们产生洞见, 广泛涉猎则可以减少我们的盲点。开卷有益, 兼听则明。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要善于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理论成果, 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杨耕身先生发表在《新京报》上的评论《取消农业税影响农民国家意识?》说:“国家意识是国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毫无疑问, 国家对于国民的庇护与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是公民国家意识形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几千年来, 农民一直是种地纳粮, 但农民对国家的兴替根本不关心, 因为“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人们很难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

而童大焕2005年3月2日发表在《潇湘晨报》上的评论《农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则从税收理论上展开思考:就以农业税为例, 它本身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勉强归于所得税。但是, 从所得税来看, 这种税种是不合理的, 因为与市民相比, 市民的个人所得税在月收入800元以下是免征的。只有月收入超过800元, 才开始课税。但农民的农业收入, 很少有月收入超过800元的, 因而, 对农业收入课税本身并不公平。取消农业税, 并不是国家对农民的恩赐, 而是要把国家加在农民身上的不合理负担拿掉。农业税取消了, 不等于农民不纳税了。童大焕解释说:“因为中国的税制结构是以商品税为主, 因此, 即使取消农业税, 农民作为消费者, 与市民一样, 同样在消费环节上给国家纳税。”

经过这样一些理论分析, 农民的公民地位、农民的国家意识等问题就解决了。再次, 要入乎其内, 有所体验, 又要出乎其外, 有所审视, 从人们习焉不察的事件中发现问题。

三、要多多深入社会, 了解和研究社会

新闻评论其实是一种社会评论, 是对社会上发生的林林总总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评判。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不了解社会, 我们就难以发现问题, 发现了也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深入社会还是民生新闻评论的话题来源。民生新闻评论的接受对象是广大群众, 它的话题亦来源于群众。失去了群众, 民生新闻评论就失掉了话题的来源, 成为无本之木。要通过深入社会, 弄明白人们现在所关心的是什么, 疑惑的是什么, 从而创作出具有强烈社会针对性的、为群众立言的好作品来。

真正优秀的民生新闻评论都是从群众调查中、从现实的具体实践中创作出来的。这些评论抓住了群众在当时最为关心的问题, 抓住了那些带有症结性的焦点问题, 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透视, 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所以大受人们欢迎。

上一篇:抽放方法下一篇: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