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新闻应注意的问题(精选5篇)
DV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篇1
近几年来, DV新闻以其独具魅力的平民化视角, 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体化, 日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并逐渐得到专家、电视从业者的认可。但是, DV新闻在打破原有新闻报道模式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DV新闻不是有闻必录,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DV新闻。DV新闻以平民化的视角, 原汁原味地记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各类事情, 能够较好地反映社情民意, 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心声, 使普通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应有的“人文关怀”。但由于DV通讯员来自民间, 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缺乏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 往往把手中的DV当作一个有闻必录的复制器, 从而导致DV新闻的庸俗化、市井化和媚俗化。具体表现在:无论是街头车祸、争吵打斗、邻里纠纷还是家长里短, 都有闻必录, 甚至把骂大街打架等粗野的行为展示给观众, 而节目主持人仿佛一个带领着观众去看热闹的人, 时不时还来几句讽刺的点评, 这在DV新闻中时常见到。如果说这类新闻有价值的话, 在于它揭示了社会不文明的一面, 让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如果经常这样报道, 势必会造成DV新闻媚俗化、市井化, 缺乏新闻的社会化功能。DV新闻应立足于关注民生的角度, 关注老百姓的生活, 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有积极意义的资讯, 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真正架起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DV都能成为DV新闻。
DV新闻不应该总是拿弱势群体开涮, 而应突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拿弱势群体开涮, 以达到媚俗、猎奇的效果, 这在DV新闻中屡见不鲜。譬如:《DV漯河》中有一篇报道《阿彪的快乐生活》, 讲述的是并不会擦皮鞋的智障人阿彪, 举着一个“美女擦鞋免费”的牌子, 穿行于大街小巷, 供人取乐, 而DV通讯员的采访明显带有引导性, 以此博取围观群众和电视观众一笑。试想, 平时不会擦皮鞋而在街上闲逛的阿彪, 怎么忽然擦起皮鞋来了?报道中一直没有阿彪擦皮鞋挣钱的镜头, 只是成为供人取乐的工具, 又何谈“快乐生活”?而富有创意的“美女擦鞋免费”的牌子又是何人所为?显而易见, 这样的新闻带有功利主义和策划性, 是在拿弱势群体开涮。这样的新闻缺乏对弱势群体的最起码的关怀与尊重, 丧失了民生新闻应有的“人文关怀”的本性。因此, DV新闻在强调娱乐性的同时, 也应注意新闻的其他社会性功能, 体现出“众生平等”的“人文关怀”。
同情心不能太多、太滥, 要注意社会效果和正确引导。“济弱扶贫”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是每一个有正义感和良知的记者必备的素质。DV通讯员在用手中的DV和良知济弱扶贫本无可厚非, 但同情心太多、太滥, 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也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譬如:《DV漯河》曾有过《街头跪地卖孙救儿》的报道, 讲述的是一个农民, 因儿子出车祸, 肇事司机逃逸, 花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 仍无力救治躺在病床上的儿子, 农民跪在街头, 面前放着卖孙儿救儿子的求助信。DV通讯员不仅采访了跪在街头的农民、围观的群众, 还采访了病床上的受伤者以及主治医师。看得出DV通讯员很敬业, 也很富有同情心, 但透过新闻, 我们不难看出, 卖孙的农民是在用不正当的手段, 博取人们的同情心, 在向人化缘, 新闻中始终没有报道民政部门的出面, 这难免让人产生一种疑问:我们的政府哪里去了?新闻结尾只是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而没有谴责肇事逃逸的司机以及发动目击群众向公安部门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因此, DV通讯员在报道此类事件时, 同情心不能太多、太滥, 要注意社会效果, 要加以正确引导, 尽量多报道那些带有典型性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DV新闻主持人点评时不能隔靴挠痒, 避重就轻, 点评不到位。DV新闻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轻松、幽默的面孔出现的, 无形中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也成为DV新闻平民化的特征之一。但在DV新闻中, 经常会出现主持人在调侃、评议时, 出现避重就轻、点评不到位现象。譬如:《DV漯河》中有一篇《撞了人岂可一跑了之》的报道, 可以说, 新闻标题立场鲜明, 一针见血, 但在新闻结尾主持人点评时, 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撞了人就跑, 且不说这位司机道德不道德, 在这里我想问一问这位司机, 你的良心哪里去了?”显然, 司机肇事逃逸已经触犯了法律, 而主持人却拿道德和良心说事, 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还有一篇《群羊“修剪”绿化带》的报道, 讲述的是一位老汉赶着一群羊, 在107国道上让羊啃绿化带的事件。标题很好, 拍摄采访得也很到位, 但主持人在结尾点评时却说:“在这里放羊, 不仅对自己不安全, 还破坏了绿化。”显然犯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错误, 而应该说“在这里放羊, 不仅破坏了绿化, 还对自己不安全”, 这样的点评出于人文关怀, 让被批评对象更容易接受, 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此外, DV新闻中还要注意肖像权、隐私权等问题, 尤其对妇女、未成年儿童、残疾人的报道方面, 要尽量打上马赛克;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不可人为地制造新闻;还要坚持正面报道和慎重批评的原则, 在权威部门未作出公正裁决之前, 不要妄下断语、随意定性, 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和麻烦。
综上所述, DV新闻只有真正领会“三贴近”的报道原则, 注意上述的一些问题, 把握好正确的新闻导向, 真正做到“人文关怀”, 才能走出“庸俗化”、“市民化”和“媚俗化”的误区, 向着健康、有序、正确的方面发展, 为维护社会安全、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校:杨彩霞
DV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篇2
炒作方法众多,没有固定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炒作比的是新颖性、趣味性和新闻性,新闻炒作显然是最有效的炒作方式。
新闻炒作以新闻为基础,用官方或大众媒体作为平台,可信度高、传播速度快、宣传广泛、轰动性强,能满足人们追求真实性、新奇性、便捷性的心理需求,通过新闻或系列报道宣传产品信息、品牌形象,从而使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但是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能够抓住公众眼球、产生轰动效应的,所以需要策划出具有震憾力的创意,挖掘出以前没有被发现的价值。而这需要企业和策划者的共同努力,需要紧追热点,结合品牌特点,灵活变通。新闻炒作最好的形式是思维创新、品牌传播和事件营销三个层面的有效结合,
这就需要遵守以下三个特性,以此更好地发挥炒作的魅力。
一、独创性
独创性关键在一个“创”字,若想使新闻一出来就获得轰动效应就要有大创意。只有前所未有的,让大众耳目一新,看了就非常感兴趣,乐意向别人作大量宣传的新闻炒作才是成功的炒作。这种炒作主要以事件的独创性为主,在体裁上往往运用新闻体,具备新闻六要素,使事件更加真实可信。碧桂园为何能从“死火”状态下死而复活,能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楼盘,这就是在炒作时运用了独创性。王志纲通过《碧桂园――“可怕的顺德人”》、《碧桂园――“让父母高枕无忧,让后代再创成功”》、《碧桂园――“中国最大的家居系统工程”》、《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系列炒作,跳出房地产进行炒作,把房地产开发与办名校、五星级酒店服务、新生活方式进行联系,一系列具有新奇性的炒作一下子把人们的目光会集在碧桂园上,碧桂园从此火爆起来。
电视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注意的问题
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 采访报道同步化、重大事件直播报道、新闻事件调查报道、现场口头报道等报道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每种报道形式都离不开记者的现场采访活动。电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由语言文字、声音和画面等多个要素部分组成, 涉及到记者方方面面的业务能力。因此, 采访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需要记者及时应对。笔者认为, 电视新闻采访要注意以下若干问题:
一、明确记者的身份定位, 保持新闻采访与报道的中性身份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报道的根本任务。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功能, 是社会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采访要首先注意处理好舆论监督的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宣传和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与主张, 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只要我们的监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 立足于这样的目的, 就能够赢得最为广泛的支持、赞同和理解。开展舆论监督为了改进工作, 解决问题。因此记者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记者既不是裁判员, 也不是执法者, 一定要克服先入为主的思想, 一定要把事情调查清楚。媒体的观点要公平、公正, 不能带有倾向性, 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报道中去。要给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以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 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处理好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 严于自律。要注意报道时机, 快速反应, 尽量缩短报道周期。
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 记者要深入调查研究, 在调查的基础上, 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在新闻事实面前, 记者职业应该是中性的, 对事物的判断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 切忌利用新闻采访牟取私利, 一定要洁身自好。
二、认真钻研业务, 讲求采访艺术
电视新闻应简洁明了、层次分明、通俗易懂。电视新闻稿写作上应该为画面和声音留有必要空间, 在遣词造句上, 也应充分顾及电视的特点。新闻应侧重大量的现场报道、运用大量的同期声, 直接通过荧屏, 传播信息, 给观众如临其境之感。现在大量采用说新闻的形式, 很受观众欢迎, 这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和应变能力, 在新闻现场灵活应变,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捕捉新闻信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 注意在第一时间抓取观众最想看到的最有价值的画面。记者应该是杂家, 应该具备相当的社会知识。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大量最新的新闻事实, 采用大量的新闻背景资料, 是水平和深度的体现。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平时就应该在新闻背景收集、筛选、整理、有效利用上多多积累,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采访活动中, 电视新闻记者应注意提高提问的艺术水准, 尊重被采访对象, 给被采访对象思考的余地。在采访群众时, 避免提问口气生硬、居高临下, 要对被采访对象有起码的尊重。
在采访活动中, 画面拍摄、选择注意突出新闻主题。拍摄过程中, 对正在发生的持续性的激烈场面, 要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以免错过机会。在拍摄现场, 尽可能地寻找好的机位, 敏锐地捕捉最有说服力的画面。如时间充裕, 要多角度、多景别地选取画面, 全方位地记录, 这不仅是报道本身的需要, 也方便后期的画面剪辑。
另外, 讲求拍摄的技术水平, 对全景、中景、近景处理、对拍摄对象主体选择、对新闻画面拍摄都应符合电视新闻的特点。
三、隐性采访应该注意的法律问题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 隐性电视新闻采访手段运用越来越多, 由此产生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呈上升趋势。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很多, 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 电视新闻记者要取得采访权。新闻机构内部对记者也要授权。授权应该有书面凭证, 如记者证、特约记者证、采访证、介绍信或者是其他凭证等。新闻采访报道人的每一次采访报道行为都应经过授权。完备的合法的报道程序既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也是对记者合法采访行为的保护。对记者来说, 一旦具备了合法的采访身份和手续, 接下来的采访行为就有可能变成职务行为, 即使后来发表的报道构成侵权, 负法律责任的也是所在的新闻单位而非个人。
其次, 在隐性采访中, 记者只能作为事实的忠实记录者, 而不能作为参与者, 更不能把自己变成“导演”, 人为地影响和改变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引诱违法犯罪, 采取诱导被采访者上套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第三,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不能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和其它违法采访工具。因为, 《国家安全法》第21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我国《刑法》第284条也有相应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现在的摄像、录音器材越来越先进, 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并没有获得法律的豁免权。■
参考文献
[1]李雪飞:《怎样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记者摇篮》2002年第10期
[2]阿梅:《电视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02期
浅谈做好新闻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篇4
新闻策划就是要不断地制订详细的报道计划, 最终实现理想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 国内媒体、新闻行业的现状和越来越完善的新闻环境, 促使新闻策划和新闻的实效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更加深刻和突出。理论界一般认为, 新闻策划的特点是对新闻媒体发展与传播这样一个资源做计划性管理以及组合操作的标准化过程, 围绕编辑或记者想要表现的某个主题。新闻策划的主要责任人是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 客体是新闻业务活动, 最终目的是更好更快地优化配置和使用新闻资源, 以便获得与众不同的社会影响。
一、明确新闻策划的规律和实施主体
新闻策划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 因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是新闻的本质, 它保持了事件本身的真实, 遵守了新闻报道的规律。从实施主体上来说, 第一个层次是总编辑策划。总编辑也就是总策划, 主要职责是抓全局性的策划, 在新闻策划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编辑部领导策划, 编辑部领导的智慧与能力是做好新闻策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层次是记者的策划。总编辑、编辑部领导在报道方面的策划, 最终要靠记者的采写去实现, 记者是新闻报道前线策划的实施与组织者, 记者也是策划主体的一个链条。所以说, 记者既是新闻策划的实施者又是参与者, 要做好高水平的新闻策划, 就必须对策划对象所在的行业和相关情况实施详细的了解, 比如该行业的历史与现状、行业发展的特点和新精神、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等, 了解得越详细, 掌握的信息越多, 就越能从里面挖出有价值的点。在这个阶段, 还要锁定宣传的目标人群和宣传范围, 宣传目标影响到后面预算的编制和对成本的控制。
二、新闻策划里的实际内容要注意时效性
新闻策划一定要注意抓住瞬间的时机, 新闻策划的事实必须客观存在, 它要在一定历史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 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 是现在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 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有可能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一定要善于抓住新闻策划的良好时机, 使新闻策划的预期社会效果上升到最佳状态。新闻策划可以使潜新闻在编辑的努力下成为显新闻, 新闻策划的最终目的是, 一定要展示出事件的真实情况与本质。比如说, 我们在做新闻策划的时候, 如果歪曲了事物原来的固有本质和面目, 就会造成新闻信息和本质的错位, 也有可能违背新闻策划的合理科学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者, 特别要注意在调配这些分散事实过程中间, 杜绝按照新闻策划者的主观臆断来误导舆论, 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改变歪曲事实的形式, 坚决不能产生虚假的报道。
三、新闻策划在模式选择上要注意合理性
新闻策划的标准模式一般采用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和集中报道, 在工作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强烈的公共舆论, 因此掌握分寸和尺度非常重要。要认清新闻事件的实质内容和本质现象, 不能进行炒作, 而有些新闻策划就具有一定的炒作性质, 这也是在很多情况下客观存在的, 观众或听众对新闻策划的方式如果可以接受, 就算有一些炒作的性质在里面, 就算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里面, 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被他们理解和宽容的, 但是报纸坚决不能用社会、读者的宽容与理解作为自我放松的理由, 从而降低策划的水平和标准。有的新闻策划主题虽然不属于新闻的策划内容, 反而是别人出于某种目的的策划, 如果媒体工作者与和平台在很多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 在没有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个策划的本意的情况下, 就草率地参与到这个策划过程中, 是不被鼓励和支持的。
四、新闻策划要认真地了解真相, 坚决不能出现错误
对于一些特别新颖的新闻策划, 本来当事人没有想到过有可能要炒作, 但是因为对事情本质了解得不深入、不彻底, 当报道一点点展开时, 就容易产生很多想不到的新问题, 使报道不能按预期方案实施, 导致虎头蛇尾的情况, 非常被动。所以说, 在做新闻策划的时候, 一定要杜绝不小心出现的偏差, 否则有可能会造成被动, 导致局面难以收场。从总体上讲, 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对传统新闻工作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报道策划工作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和谋划, 报道策划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头脑意识活动,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客观世界对人类的意识与思维具有决定作用, 意识能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反作用, 可以说, 报道策划所强调的新闻工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完全会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认识论理论基础原理。
五、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
我们说新闻策划有助于促进社会效益, 能够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一般来讲, 判断新闻策划是否是成功案例, 主要看它产生的社会反响怎么样。在新闻策划与组织的前提下, 即使新闻工作者遇到了很多困难, 报道也是有艺术性的, 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失败的;如果在报道之前, 我们有了充足的策划准备和预热, 报道后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轰动效应和关注, 这样的新闻策划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就是说, 要做好新闻策划, 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具有相当严谨、周密的理论素质与实践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要做好新闻策划, 必须要有好的灵感、创造力、组织能力, 最好能策划出特别的、有不可思议的情节的新闻。考虑到媒体工作的特点, 只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才会使人记得住、印象深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如果策划失去了创造力, 那么我们所策划的新闻就缺少传播力, 失去生存土壤, 也失去了新闻策划的价值, 对新闻从业者来说, 这不仅是一种自身素质过硬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媒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孟伟.重大新闻策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闻实践, 2009, 10:42-43.
DV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篇5
电视新闻的播发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编辑是进行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的再创作, 包括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每条新闻内容的加工、一些重要内容的编前或编后话, 及配发评论、新闻画面素材合理的编排组合、综合运用字幕和图表、将画面解说音响效果与同期声的有机合成等,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迅速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较强的画面和文字编辑制作意识, 这样才能审时度势地抓住社会热点,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企业电视台, 我们经常在当日两三个小时内编排新闻, 这就要对文字做出快速的判断, 以保证播出质量, 如今年六月份, 全国安全万里行记者来我公司采访, 所采访的新闻从编辑到制作播发仅用不足两小时, 我们迅速在宏观和微观上进行编辑制作, 对安全生产方针、企业安全观和做法融为一体, 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长期的实践使我认识到, 做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注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质的培养, 要时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当前的方针、政策, 熟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企业的基本情况, 深入了解群众和职工的需求和愿望, 更准确地理解稿件的内容和含义, 把文字编辑的意图充分地体现在电视新闻中, 把画面和声音揉合到一起, 把握好舆论导向, 报道好社会热点。
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底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 如果只对电视新闻采访的拍摄一知半解, 也很难捕捉到精彩的图像内容, 就很难编辑出好的新闻稿件,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注重提高处理文字与图像的综合能力。如我们在编辑稿件时, 经常突出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 使节目的同期声言简意赅, 避免冗长与杂乱、辞不达意或答非所问, 有效地压缩了单条新闻所占的时间, 增强了现场气氛, 使观众从视觉、听觉上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了传播质量。
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注重在提高画面及声音的审美鉴别能力上下功夫。我们知道, 电视新闻图像编辑的过程就是挑选素材的过程, 从美学角度看, 编辑完成成片的水平取决于新闻编辑本人的美学修养水平, 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应经常汲取摄影、美术、音乐、戏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营养, 提高自己的审美鉴别能力, 通过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我们在编辑不同的新闻中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 采用不同的编辑手法, 在编排上遵循新闻真实性的规律,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强化细节, 树立单位时间中的“细节数量”观, 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 给观众更多可看的内容和想像的空间, 并通过数量的控制, 达到质量的完美, 使剪辑出来的画面在时间、空间上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达到朴实无华的画面和真实客观的效果, 如我们在编辑一则反映企业节能减排新闻时, 没有单纯报道单一项目减多少, 而是就每年井下生产出多少煤炭、洗选加工后产生的废物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编排报道, 既有对工人辛苦劳动的反映又深刻揭示出了在煤炭循环利用中产生的价值, 使受众对新闻主题有了精深的了解, 熟悉了相关画面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DV新闻应注意的问题】推荐阅读:
新闻策划应注意的问题10-17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09-28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06-18
冬季运动应注意的问题05-26
玉米收获应注意的问题06-22
冬季施工应注意的问题07-24
冬季养猪应注意的问题07-30
奶牛配种应注意的问题09-05
英语备课应注意的问题09-17
引进种猪应注意的问题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