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精选11篇)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1
评论体现媒体的品质、深度、风格, 赋予新闻资讯浓郁的人文色彩。近年来, 电视评论节目日渐式微。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来看, 长期以来受到较多管控约束, 嘉宾也自觉形成了“评论尺度”, 在评论时不温不火, 很难凸显个性, 独到的观点更是难求。嘉宾评论沦为“卖口水”, 谁还买账?以江苏城市频道评论节目《新闻夜宴》为例, 2008年元月1日开播, 节目评论员汇聚了各媒体名嘴、各界精英及高校知名教授。开播伊始, 节目收视率飙升至之前同时段的两倍。然而, 运行两三年后, 节目遭遇选题瓶颈、评论口水化、同质化栏目越来越多的尴尬。虽然节目经历了种种创新改版, 收视率终究江河日下。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和新闻资讯节目放在一起考核收视率, 使得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逃不过被淘汰的结局。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人, 不妨逆向思维:传统电视新闻评论如何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契机发扬自我优势进行突围?受众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的浸润下成为信息传递、发布、制作的积极参与者, 但在海量信息面前, 受众开始茫然、难辨真假。网络新闻的自主性与信息散碎的特点, 给电视评论留下了发展空间。“众声喧哗更需要意见领袖”, 比起网络媒体, 电视仍是权威信息发布渠道, 被社会和受众赋予更高的期待。
1. 定位精准化。
培养互联网思维, 重视大数据作用。一个电视栏目能否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媒介大战中抢占先机, 定位是否明晰相当重要。明确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核心受众群, 是拓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关键一环。电视媒体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市场调查, 分时段对受众定位, 比如晚间针对精英人群设计高端话题, 收视高峰时段针对普通百姓反映草根心声。
2. 取长补短, 精炼优势。
新旧媒体进行深度融合, 拓宽观众参与渠道。《新闻夜宴》2010年的改版, 在设计上突出了与微博的结合, 并且i Pad在主持人和首席记者的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此举体现了电视节目与网络平台的互动, 代表着三网融合的方向, 但当时的融合, 形式大于内容。2012年的改版, 进一步增加了新媒体的互动手段, 不仅在节目里有微博网友的互动, 还利用江苏网络台开发的客户端“乐享电视”与网友实时互动。
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是一档电视、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栏目组海选网络公众评论员, 通过电脑摄像头现场连线的四位场外网络评论员, 使观众由沙发走进电视参加评论。
在这方面走在前头的是央视。目前, 央视正大力加强全媒体互动策略, 实现台网一体的采编。按照“两个舆论场并重、多渠道传播并举”的思路, 央视将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三个平台的内容进行产品化梳理整合, 在央视网端建立内容数据共享系统, 实现内容多平台分发。央视新闻中心正在筹建网络新闻编辑部, 央视网第一批派驻人员已入驻新闻中心, 参与重大报道策划、新闻客户端内容制作和发布。
3. 团队精英化。
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节目靠人做, 新闻靠人评。新闻评论从策划、实施到维护, 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意。传统媒体要打破过去用人制度的弊端, 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 对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能够驾驭各种话题, 还得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其个人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广告效应。远的有国外CBS《60分钟》的迈克·华莱士, 近的有曾在江苏城市频道主持《孟非读报》的孟非。重视专家智库的积累, 专家作为嘉宾上节目, 还可参与节目方案的讨论, 作为团队的外延。
4. 评论精品化。
在新闻节目中, 央视在嘉宾资源、信息资源、节目资源等方面相较于省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日播类新闻评论节目长盛不衰。从早前的《焦点访谈》到现在的《新闻1+1》都形成了品牌。而省级卫视的日播类新闻评论节目长期坚挺的比较少见。对于省级卫视来说, 新闻评论节目比较适合两种形态, 其一, 日播走“短、小、精、悍”的路线。比如, 在新闻资讯类栏目中, 加大新闻评论的分量, 对重大热点新闻作快速反应, 及时连线专家。评论内容要精练、去口水化, 少述多评, 短评, 快评。其二, 打造精品化的周播新闻评论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2
——西北师大校园浴室启用智能卡计费
记者:3月初,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站发布公告,校内的洗浴系统将启用智能卡计费,学生持卡洗浴,每分钟0.2元。公告一出,立即引起热议很多学生认为收费过高,但校方表示,这是为节约用水而采取的举措。为此,高校的水电浪费现象再度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同期声:网站公布,为了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适应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校园)学校对校本部浴室(浴室)进行了IC卡智能管理系统改造。(IC卡机)洗浴时,将校园卡插入浴室内的读卡器,按“开始”即可取水,按“停止”断水。取水时计费,断水时不计费。洗浴完毕后将卡拔下,自动断水。(浴室)费用由原来的定额澡票管理改为使用IC卡智能控制管理,按实际用水量计费,经学校研究,计费标准为每分钟0.20元。(蓝底白字)
同期声:目前大学校园已成为社会上的节约盲区,(食堂)除最为严重的水电浪费外,一次性餐具(筷子)、纸张、粮食(食堂)等物品也存在巨量浪费的现象。
同期声:一位学生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所拥有两万名在校学生的学校,(校园)一间寝室里两个照明灯共80瓦,(灯管)早上8时到下午4时,如果这些不需照明的时段依旧开灯,(台灯)每天就要耗电0.64度;(学生看书)一台电脑的功率最低为250瓦,(电脑)每天开机3小时,耗电0.75度。(用电脑)全校3000多间寝室,(蓝天公寓)按学生每年在校读书9个月算,(学生自习室看书)一年下来就得浪费近百万度电。
同期声:在用水方面,(水表)浪费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滴水龙头)后勤服务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校园)一座教学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300吨,主校区有13座教学楼,就有3900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800吨,主校区有29座宿舍楼,一年浪费量是23200吨。(蓝底白字)如果按一吨水3元钱来算,一年一所高校浪费的水费将高达数十万元。(高校校园)记者:在各大高校生活,用水不愁是很多学生的感触,正因为如此,水资源的浪费在高校也相当可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如何节约成本、节约资源越来越为各高校的后勤管理者所重视,“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的智能卡洗浴方式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始实行或者试行。
同期声:据悉,我校实行智能卡洗浴后,(浴室)学生洗浴时间大大缩短,(脸盆里洗澡用品)男生从30分钟减为10分钟,(球场,操场)女生洗浴时间由50分钟减至15分钟。(看书女生)特别是洗浴和经济挂了钩,(IC卡机)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卡内金额)同学们将会意识到,节水就是省钱。(学生)而对学校来说,节水的作用也十分显著。(西门)
采访:浴室管理人,学生用水时间减少
同期声:今年三月初,学校改变了过去一人一票洗澡不限时、不限水的洗澡方式,(浴室)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开始采用智能型洗浴控水系统,(计费系统)根据成本核算,每分钟定价0.2元。(拍的纸上的画面)
采访:浴室办公室负责人
对智能卡洗浴的节水作用,也有很多学生持有异议。(校园)在我校,校园的智能卡洗浴和公寓一票制的浴室是并存的。(浴室)很多学生是从经济、舒适的角度而不是节水的角度出发选择浴室。(浴室门口)
采访:学生
同期声: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为了节约洗澡费用,(IC卡机)学生们也有很多变通的办法,这些却也与节水无关(校园)。夏天,很多男生们直接在宿舍
痛痛快快淋个凉水浴(学生采访,在宿舍冲凉)。而本地的学生常常选择回家洗澡(公寓),公寓的大众浴室则接纳了不少外地学生(公寓浴室)。看来,仅仅靠经济杠杆在高校节水洗浴的进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公寓)
采访:学生
同期声:智能卡洗浴系统是通过经济杠杆发挥作用,强化人们的节水意识,(IC卡机)使学生对水资源从无节制地使用到有节制地利用。(水阀)以节水为目标的智能卡洗浴系统肯定是用水的发展方向,(IC卡机)但节水意识的习得也有一个过程,对习惯了随意用水的高校学生来说,(浴室大厅)这种洗浴方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校园)因此,节水的宣传和对学生节水意识的培养,对这种节水洗浴的推广也相当重要。(宣传牌)
采访:学生夏天冲凉选择学校还是公寓浴室
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事开讲》;优势;不足;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的电视节目形式,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途径。[1]它集新闻、评论、专题为一体,以社会关心的话题为主,是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节目制作多采取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报道、追踪报道和纪实拍摄等方式,配以同期声和画外音,加上新闻背景分析或权威人士的相关评论,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目前,各家电视台有许多新闻评论节目,但克隆者居多,缺乏自己的节目风格。在新闻频繁发生、新闻评论节目却相对不够深入的不对称形势下,观众希望看到更多的像《时事开讲》一样能够专业地评论分析新闻事件并且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从1999年开播至今,在几年的运作中已经找到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并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节目魅力。本文通过对《时事开讲》节目的分析,旨在为其他评论节目提供借鉴。
凤凰卫视自1996年开播以来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等不但成为观众喜爱的名牌节目,亦使凤凰卫视成为电视传媒潮流的领导者。《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还主要代表亚洲华人地区各种社会文化动态及观众的生活方式和口味,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清新的风格、深入的评论,引领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各地方电视台近几年也通过地域性、贴近性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及多样化评论手段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新闻评论空间。我国电视从业人员通过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尚存在一些问题。敬一丹说:“在CCTV众多节目中,《焦点访谈》并不是让人开心、舒服的节目,但它是给人痛感和警示的节目,它对社会的意义如同让人对身上的疥疮保持痛感,进而能保证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2]这种矛盾一方面需要政策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拓展空间,才能加以解决。
新闻评论节目在香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这是一个新闻类型的纯时事分析节目,采取主持人与评论员谈论的模式,每天谈论的都是当天发生的事情,给观众提供即时性的新闻评论。1999年8月22日开播的这个节目,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时事分析之风,也开了中国电视台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时事开讲》依然作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
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实力的标志,而新闻评论节目则属于更上一层楼的范畴。目前,内地的新闻报道节目已经成熟,无论是时效性还是角度都不错。然而新闻评论节目还鲜见精品,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如果从制作者本身找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基本功没做好是节目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基本功不理想,主要就是选题内容、制作形式等出了问题。而《时事开讲》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时事开讲》集中了凤凰台的最主要特征:精致、实用而且节目形式相对简单,这完全符合新闻节目的特质。《时事开讲》在制作理念上会给内地正在逐渐发展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有益的启发。刘长乐说过,“我们不怕节目被复制。说到底,凤凰的经验是两个字:创新。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战胜自己。而贯穿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是无法复制的。如果说凤凰真有什么秘密的话,就在这两个字当中。”[3]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产业不断发展,电视频道迅速增加,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观众的成熟也要求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节目需求,电视媒介只有找准自身节目的目标受众,满足观众需要,进行“适位”传播,才能在市场争夺中获得稳定的受众群体。
科技的进步使电视节目的生产日益大工业化,那种采、摄、编一体化,一人包打天下的小作坊式生产出来的节目相对粗糙,专业性差,质量忽高忽低,已无法满足观众对新闻时事节目的要求。受众需要的是前期获取全面完整、典型有效的节目素材,后期制作精细、严谨、有序的精品新闻节目。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需要主创班底的素质。
“凤凰”拥有遍布世界的新闻记者站,有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而又思维敏捷的新闻记者和遍布全球的资讯网络,他们为“凤凰”的精良制作提供了全面完整、典型有效的高标准的节目素材,这只是前提条件。重要的是“凤凰”拥有阮次山、曹景行、何亮亮等一大批优秀的“大编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谓“小记者、大编辑”意味着记者的主要动能在于尽可能高标准获取节目素材,而话题的确定、内容的取舍编排则由编辑负责。编辑的作用大于记者,编辑的职能多于记者。有多年记者经验的人才可能成为编辑,而经验丰富的优秀编辑才可能担任台前的评论员、主持人或者主播等重要角色。
现在内地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开办之初不知道要把节目办成什么样,要吸引哪些受众,要让节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没有明确的目标直接导致节目没有特点,没有让受众一期接着一期看下去的吸引力。所以,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确定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受众分析以及长远的发展计划才能使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鲜明,向着拟定目标不断发展,影响力才能日渐增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时事开讲》已经为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开创了时事分析的新风,使得凤凰卫视新闻节目架构更加完整,它对建立“凤凰”的时事资讯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品牌树起来了,自然会得到观众和企业的支持。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瓶颈,例如单一的对话评论模式使得一些节目丧失了新鲜感等等,所以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树立起品牌意识,节目才能长盛不衰,走俏荧屏。
电视评论类节目就是“电视”和“评论”的融合。只有把电视特色和评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适应传媒未来发展专业化的时代要求,形成自己的“唯一性”。《时事开讲》,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节目的选材和评论角度上,《时事开讲》非常注重评论的导向性,而在互动性上却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实,电视新闻评论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可以积极借鉴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在节目的互动设计、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上加以弥补。比如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直接与观众形成互动,包括异地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的直接互动。《时事开讲》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在评论的专业性上毋庸置疑,但在评论的通俗性上有所欠缺,缺少一些通俗性的解释和引导。所以,电视新闻评论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必须强化评论的平民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贴近性;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评论。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评论这一特殊的深度报道形式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评论作为众多电视传播形式中较新颖和先进的一种形式,同样面临着利用新技术、加大改革力度的挑战。大量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仍处在探索和成长阶段,它自身的不成熟及来自其他媒体、其他节目的竞争使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困难和挑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充分发挥电视的特点和优势,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勇于发展,敢于创新,努力创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有的风格。
注释:
[1] 参见电视新闻评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5237.htm)。
[2] 杨金月、胡智锋:《电视节目结构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488页。
[3] 王军:《〈时事开讲〉的成功要素分析》,《新闻记者》2003年第9期。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4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 同样, 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 进行解释分析, 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 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电视新闻评论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块试金石, 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CNN, 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 不仅如此, CNN流失的大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网。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调查分析, 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以引导观众,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 “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 如何“分析消息”, 那就要看媒体有没有自己的高招了。在独家信息不存在的今天,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说什么”的确不重要了, “怎么说”正越来越重要。电视新闻走向评论化, 是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电视台都将精力集中在选秀和情感类的竞争上, 电视正日渐成为娱乐工具, 但随着电视观众日益走向成熟, 一味靠单纯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作为主菜的做法将使电视台陷入困境。虽然从技术手段上来说电视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 但从节目的生产上来说, 除央视和少数省级卫视以外, 大多数省级电视台打造精品节目、品牌栏目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能否拥有自己的电视品牌, 是一个电视台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作为省级卫视, 贵州电视台应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品牌, 在众多的声音中应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就功用而言, 电视新闻评论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 电视新闻评论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社会转型期, 批评报道的正面效应正日渐受到重视, 不再被简单视为对党的权威和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挑衅, 而恰恰是对这一权威强有力的维护。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收视对象是普通老百姓, 在社会转型期, 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某些不公非常关注, 对以批评曝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更是信赖, 让他们觉得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同时, 在电视传媒的企业化转型过程中, 作为营利机构, 收视率被奉为第一准则, 商业因素的过分侵入, 或多或少地损害了电视传媒的权威性, 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存在, 对电视媒体的权威而言是一种重树。
贵州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
贵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端, 从《透视镜》、《今晚十点半》、《第三视线》、《旋风报道》, 直至2006年停播的《今日视点》,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曾经都为树立贵州电视台的品牌和权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客观来看,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栏目在发展中, 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 星星之火始终汇不成燎原之势。因此, 新闻评论要成为本台的支柱和品牌也就无从谈起, 其应有的对媒体本身发展的贡献一次又一次地消失在起起落落之中。反观别的电视媒体, 则另有一番景象。从全国范围来看, 电视新闻评论是拉动电视整体改革的先锋。中央电视台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 直到今天的《新闻1+1》, 可以说, 从栏目发展到整个新闻频道, 无一不是电视新闻评论催生出来的, 就在这个过程中, 央视的大台形象得到了塑造和强化。
自从2006年贵州电视台唯一的一档电视评论类节目《今日视点》改版为法制类节目后, 新闻评论节目化整为零, 散见于不多的新闻节目中, 而且回归到重报道轻评论的传统上。
回顾过去《今日视点》的得失, 对贵州电视台今后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无疑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信息渠道多元化和受众群体不断被细分, 电视节目的生产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观众需求与时俱进, 而栏目的基本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栏目和节目在舆论导向、适应受众需求和市场要求三方面出现了卡壳, 主要表现在:
1.栏目运行多年来, 栏目结构和节目样式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 节目形态比较单一。而观众的结构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媒介竞争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受众需求在变、环境在变, 而节目本身缺乏相应的变化, 事实上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
2.节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内容的单一使选题过于集中于以揭露曝光为主, 而在现实的环境下, 许多题材无法做更深入的采访报道。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 其他媒体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技不如人, 时间长了还会使观众产生新闻评论的功能就只是揭露和批评的感觉, 节目选题不能关注更为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此为其一。再者形式的单一使节目的表现过于严肃而缺乏亲和力, 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使节目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节目主持人没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结果是主持人不能形成个性, 最终导致栏目个性的缺失。
3.节目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长期以来, 《今日视点》对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这是栏目的软肋。一件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 《今日视点》往往要在几天以后才出来, 制作周期过长。在新闻的发布和对背景的分析上都比报纸晚, 节目应有的冲击力和公共舆论的积聚就这样在缓慢的节奏中被消解和弱化掉了。传播学要求, 媒体要“通过对当天关系到公众事务的新闻和观点的传播, 来形成公共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 《今日视点》中的“今日”只是节目生产者认为的“今日”, 而非受众认可的“今日”, 因为很多题材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是昨日、前日甚至是往日了。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路
评论一度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专利, 而央视如今在《新闻联播》里也建立了评论员机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在所有的全天直播的新闻节目里随时切入新闻评论员的访谈。
新闻评论节目对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效果正日益显现, 但开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不能单凭主观意志, 也不能完全单纯依照观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媒体的政治属性要求它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了解大多数观众需求的同时, 应当努力把握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 所以, 要注意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群众喜闻乐见结合起来;宣传与服务并重, 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控制和引领。在这场舆论制高点的争夺战中, 评论员正日渐成为意见领袖, 因此, 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 既是媒体市场竞争的需求、观众的需求, 更是国家舆论引导能力的战略需求。
对贵州电视台而言, 要重振新闻评论的雄风, 关键就是引入新闻评论员, 解决“谁来说”的问题, 光靠传统的衣帽光鲜唇红齿白的主持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试想假如凤凰卫视没有了曹景行、央视没有了白岩松, 他们原来主持的节目又有谁会去关注呢?
新闻评论员分为媒体型评论员和专业型评论员。曹景行和白岩松都属于媒体型评论员, 为军事迷耳熟能详的张召忠则属于专业型评论员。评论员从哪里来, 来源有二:专业型评论员面向社会征集;媒体型评论员要靠自己培养, 可为资深的记者和主持人提供一个上升空间。
评论员通过自己的眼光来选择和解读当天大事、要事、贴心事、有趣事, 努力延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小新闻、大背景、细评说、有个性。以小新闻为由头, 找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平衡点,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 从而形成一定范围的舆论氛围, 成为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 使评论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电视媒介中并使之大众化。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5
【关键词】新闻评论节目 主持人 困境 突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播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到今天的《环球视线》《新闻1+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但是,纵观整个行业队伍,主持人水平良莠不齐,部分主持人表现差强人意,使得整个节目陷入困境和尴尬。本文通过剖析当下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困境,分析发展趋势,探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突围之路。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困境
1、照本宣科,互动性差
现今,呈现在荧屏上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往往是采写新闻的记者不出镜,而出镜的主持人又不参与节目的整体策划和构思。有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既没有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也不参与节目策划讨论,在录制节目过程中只知道播报记者、编辑事先写好的稿子。而这种照本宣科式的主持,很难提出深刻的观点和问题。
2、“述”得多,“评”得少
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大多首先采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新闻事实、讲述新闻事件,然后再通过主持人以及评论员的个人评论或交流访谈表达对新闻的态度。在现今的节目中,主持人大多用大量时间播报新闻事件,而仅有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论。在这些节目中,由于主持人传递给受众的信息量过少,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流于表面,肤浅无味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在不同的电视台、不同的频道、不同栏目的主持人却在不同的演播室说出了几乎相同的评论话语。谈到先进人物就是“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谈到贪污腐败问题就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督”;谈到教育问题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说到令人愤慨的现象就是“我们不禁要问”。另外,部分主持人的提问及评述缺乏思想、没有深度,导致节目落入俗套、没有吸引力。
4、刻意模仿、缺乏个性
由于部分评论节目的发展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节目策划并不成熟,甚至有些电视节目还在照搬国内外成功的模式,但一味的相互模仿只会让受众乏味。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滞后性,更突出主持人个性独特的重要性。事实上,主持人独特的风格是树立节目品牌的关键。在央视几档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风格迥异的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白岩松的雄辩冷峻、敬一丹的亲切自如,还是水均益的机警自信、崔永元的敏捷幽默,他们以各不相同的内在气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被观众信赖,为节目增色。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突围之路
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其观点、态度对大众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治水平,恪守社会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客观理性地评判事件真相,积极健康地引导社会舆论。所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关注国内国际、关注社会百态、关注民生民意,不断思考和总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主持人岗位。
在2012年4月16日的《新闻1+1》节目中,节目标题为“问题胶囊,你很‘毒’!”。曝光的是几家用工业明胶制造胶囊的非法企业。白岩松在节目开始就提出三个问题,一问答案,二问真相,三问体制。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站在了百姓的角度阐述大众的想法,也向有关部门、不法商贩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之声。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整个社会对于人性以及道德观念的关注和反思。
2、“记者”精神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都会面对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新闻话题,除了做好案头工作外,更需要有“记者”精神。从《环球视线》《新闻1+1》等节目的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大都具有从事记者工作的经历,从而能在节目中以记者的角度提出深入、关键、敏锐的问题和质疑,真实客观地评判新闻事件。
2012年4月11日的《新闻1+1》节目,讨论的话题是:黄穗事件,如何去“根”。主持人白岩松以“黄穗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个体现象揭露整个体制内存在的问题,再加以特约评论员的连线,使运动员“官本位”现象清晰明朗,还提出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白岩松在整期节目中,不断地发问、质疑,同时也在总结归纳,思维逻辑非常清晰,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传播了足够的有效信息,出色的完成了节目的直播。
3、深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记者都要保持不断学习和吸收各方面知识的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注的是每天正在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它可能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人身上,而主持人参与讨论及提出的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一事件的表层认识上,这样的节目就会平乏无味,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更谈不上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要不断地学习汲取知识,武装大脑,言之有物。
4、灵活的控场能力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节目采用直播的形式。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需要面对嘉宾、评论员亦或是当事人,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会存在一些未知的因素,比如嘉宾、评论员的过度表达;当事人不愿透露事件真相等问题,这个时候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2012年3月23日的《新闻1+1》节目中,讨论的是一个22岁的大学生刘路破解了世界级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学校破格将他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的新闻事件。在节目中,白岩松同时连线两名当事人,既要完成“议程设置”中的问题,还要应对突发情况。22岁刚刚评上教授的刘路,也许还沉浸在喜悦当中,当然也许有些茫然,节目中的刘路不太善于言辞,回答问题也仅仅只是点到为止,不愿多说。但就在这样的情形下,白岩松试着以不同的提问形式及时调整刘路的情绪,让其充分表达。主持人从容的控场能力使得节目在内容上得到了保证。
5、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在当下节目“同质化”、主持人风格雷同的时代,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主持人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具备以上的素质之外,还要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新闻1+1》节目的几位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白岩松语言犀利、表情凝重;董倩沉稳、理性、深度。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并非三两天就能形成,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新闻评论节目在荧屏上一般以直播的方式呈现,这就给了主持人或评论员更加充分的展现空间。每一次的采访、每一次的直播、每一次的总结,主持人都需要在看似寻常的工作中逐渐寻找到自己最适合、观众最欢迎的主持风格。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丰富从业经历,树立个性鲜明的主持风格,努力为观众奉献真实、客观、深度的新闻评论节目。
参考文献
①虹云,《试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当代电视》,1987(6)
②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③何志新,《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对主持人的内在要求》[J].《电视研究》,1998(10)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2级传播学研究生)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实践 篇6
一、结构创新:电视新闻杂志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结构具有一种使整体超越个体之和的意义。陈氓曾说:“利用结构的力量来深化主题。这是我们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通天下》选用了电视新闻杂志的结构, 打破了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 融合了电视与杂志媒体的传播优势, 形成了电视新闻杂志化这一全新的节目形态。
1.选准头条, 先声夺人。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节目头条,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头条决定着受众是否会继续收视行为。
2015年3月24日, 北京时间17:39, 德国一客机在法国南部坠毁。当天《通天下》临时调整节目编排, 将飞机坠毁事件列为头条播出, 在同时间段的晚间新闻中, 抢占了时效, 并在节目直播一小时内, 不间断地插入坠机的最新进展, 做到新闻实时播出。《通天下》头条还适当打开视角, 关注多样化的题材。2015年1月21日的节目头条是《上海公布外滩踩踏事件调查报告》, 2015年1月25日的头条是《9句话解读养老金改革到底和你有啥关系》, 以差异化的内容与其他新闻节目进行竞争, 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内容选择。
2.掌握节奏, 张弛有度。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节奏的掌控对整期节目起着重要作用。
《通天下》除了“头条”板块外, 还有“今天”、“追踪”、“聚焦”、“链接”等板块。对今天发生, 观众关注的新闻, 及时快速地切中要点, 进行整合报道, 做出分析和评论, 把错综复杂的关系, 抽丝剥茧, 旁征博引, 点出问题的实质, 让观众洞察事件的内幕和真相。“视点”板块, 集中关注争议类话题, 主持人与评论员说新闻、评新闻。这里的“说”是对新闻信息的谈论及其扩展讨论, 使评论更具现场感, 不再受原有空间的局限。“身边”、“国内”、“国际”板块, 视线从江苏投射到全国范围, 乃至全世界, 当天热点新闻尽收眼底。
通过对各个板块的编排, 使整档节目不断产生兴奋点, 制造新闻播报的高潮, 充分调动受众情绪。
二、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孙玉胜曾说:“在过去的新闻语态中, 好像只有把新闻写得不像平时说话, 才会给读者以权威感”, 现在则需要“尝试一种新的语态, 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 而这“不仅仅是改变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其特有的电视语言吸引观众, 而这些改变必须从转变语态开始”。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 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 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 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 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 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 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 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 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 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 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
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 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 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 作为官员, 在办公桌前坐好, 掏出笔记本, 做好记录, 根据诉求做好解释, 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 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 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 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 权力是用来服务的, 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 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 而观点不一致时, 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 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 主持人说新闻, 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 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 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 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 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 才能触动人心, 警醒世人。
《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 不打官腔, 不模糊概念, 不笼统不敷衍, 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 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 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
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 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 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 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 非逼着她们改动作, 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 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 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 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 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 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 网友问题可真多, 我总结了一下, 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 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 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 痛苦着观众的痛苦, 快乐着观众的快乐, 感染力强。
有时, 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 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 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 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 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 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 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 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
在电视评论节目中, 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 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 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三、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 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 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 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 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 才能突出视听效果。
《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 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 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 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 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 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现实批判 篇7
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民生新闻, 以晚报、都市报上的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作为最初状态出现, 从其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 前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之所以会受到百姓的欢迎, 就在于它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 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 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 是在操作上对“公民社会”背景下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
一般来说, “‘公民社会’指的就是在个人同国家政府之间, 有众多的自愿结合的社会组织, 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结构, 成为个人同国家相联系的中介。‘公民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将单个公民动员起来, 结成利益共同体, 既阻止国家权力的过分扩张和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又在政府功能薄弱的公共领域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同时, ‘公民社会’又独立于追求商业利润的经济组织” (1) 。
目前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转型经济体,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 但也存在相当多的社会问题。在转型和改革过程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的商品属性凸显。新闻价值观进一步开放而趋向于多元, 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进入价值重构阶段。这必然涉及新旧价值体系的碰撞和习惯价值的推倒重建, 以及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由此导致的公民价值观动摇和利益受损心理失衡需要有合适的渠道来缓解疏通, 而以前作为上层公共权力的电视媒体流转到社会中下层, 部分地将姿态放低, 提出民生新闻的市场定位, 从而迎合了部分具益诉求。
自2002年以来,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究其原因, 一方面, 是他们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找到了自身的恰当定位, 迎合了受众对于自身在日益形成发展的“公民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 节目播报内容、形式相比其他电视节目如央视的电视评论节目《央视论坛》等更加体现民本倾向, 为广大受众所认可和接受。可以说, 公民社会成就了民生新闻的繁荣, 民生新闻促进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这就是民生新闻与公民社会间的关系。作为二元制的一方, 由于缺乏强大的公权力, 公民较之国家天然地处于弱势, 他们需要自身群体的代言人。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
在我国, 电视媒体自身的舆论监督和议题设置功能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些只是在事实信息层面表达公民的利益诉求, 信息分为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 观点信息处于较高的层面。时代要求电视媒体不仅要在事实信息上成为公民的“出气孔”, 更要求媒体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在播报事实信息的同时站在公民的立场上传播观点信息, 开办若干个新闻述评性节目。
纵观现今我国电视中出现的新闻评论形式, 大体可分为四类, 分别是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的电视述评栏目;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平民化互动交流的电视评论栏目;以《央视论坛》为代表的评论员与主持人深度探讨型电视评论栏目和以《第七日》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电视述评节目 (2) 。
经过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是由节目主持人在相关新特的风格表达出来, 既反映自身倾向, 又反映本台立场的评论 (3) 。例如, 2009年5月14日湖北电视台的《经视直播》, 共播报了27条新闻 (加上综合消息、外地消息等) , 其中在6条新闻的播报阶段完成后, 主持人江涛根据新闻,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口吻对其进行了长短不等 (长的大约40秒左右, 短的大约15秒左右) 的看法。2009年5月27日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共播报了4条新闻, 主持人李向显都对其进行了表态。这种对节目本身有利的形式 (包括节目主持人在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 , 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对新闻事件本身有突出效果。1.用一两句点睛的话点缀新闻报道, 使观众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 加强事件本身的宣传效果;2.透过对事件本身价值信息的解读, 表达主持人自身的民本价值取向, 使新闻本身在播报民生新闻的层面上又增添了一层人文情怀。例如对于一条想自杀的醉汉终被心理咨询专家说服获救的新闻, 《经视直播》主持人江涛作出了如下点评:“遇到不平的事, 也用不着寻死觅活, 多险啊!多亏谈判专家做工作。谈判专家辛苦啦!”短短数语, 就使整个新闻事件本身充满人情味;3.对报道中出现的各种观点信息进行整合, 廓清受众对事件本身各种矛盾、关系的理性认识, 并建设性地指出对事件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 促使有关部门对相关问题加以改善解决。例如北京电视台《第七日》, 曾通过新闻曝光和主持人评论反映了“路灯电线遭人盗窃致使没有路灯”的问题, 使政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妥善解决了问题, 引起了网友慨叹:“呵呵, 有些事情就是怪, 非要媒体曝光证明了媒体评论监督作用的有力性。
对整个节目有重要帮助。1.通过主持人的评论表达了本台立场。主持人在作评论时依据的是客观事实, 也就是电视节目设立的“拟态环境” (李普曼语) , 而报道的信息源虽然大多数来自观众热线和投诉, 但电视节目自身对这些热线进行筛选的必经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本台立场, 主持人再进行评论时也彰显着民生新闻、民本取向, 从隐性层面上宣传了本台立场;2.通过犀利的评论让受众知晓此档栏目是在替自己表达话语权, 从而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3.提升节目的经济价值, 如创造收视率的最高记录, 使整个时段的广告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等。
新闻评论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色彩浓、有效服务性强、报道领域宽、地域特色鲜明, 成为当下中国的媒体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 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备受关注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 民生新闻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 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买菜购衣、就业上学等, 的确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然而, 由于民生新闻与市场化相伴而来, 因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媒体的职责被极大地拓展和延伸, 造成新闻容易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 从而走进误区。如选材视域狭窄, 只是单纯停留在关注报道百姓的身边小事, 节目样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仅2004年一年, 就有200多家媒体向《南京零距离》取经, 不少节目干脆直接照搬“零距离”的名称, 内容及深度上止步于浅层表现, 部分节目迎合低俗趣味、流于平庸等。
网络上曾流传这样一则帖子:某繁华地段, 一只被主人牵着的小狗不慎从天桥上摔下。先期而至的甲电视台启用卫星直播车, 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消息;乙电视台则请来小狗的主人和天桥管理部门领导, 辩论谁是谁非;A报次日头版大字标题:《小狗摔伤谁之过?再次问责职能部门》……这不是笑话, 而是时下民生新闻生动的缩影。“小狗摔下天桥”的由头可能是虚拟的, 但相关场景却是真实的再现。这种选题、这种编排又到底体现了什么民生意识、人文关怀呢?在新的业态下, 电视民生新闻的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 影响了它的健康持续发展。
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报道, 具有人文的因素, 虽然它反映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记录了凡人的生活, 具有人文因素, 带有平民文化特征, 但从总体看, 这是经过合成加工的文化‘产品’, 属于媒介制造而不是平民创造, 在现代传媒的精致包装下失去了原生态。传媒在力图贴近平民的同时, 实质上正在脱离平民, 靠近一个面目模糊的‘大众’ (mass) , 与其说它反映了平民生活, 不如说它给大众生活提供了谈资和消费的新选择。 (4) 于是, “人们因为专注于家庭琐事、身边小事、百姓难事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在整个社会博弈中所处的位置和被忽视的利益”。 (5)
从根本上讲, 正是由于现阶段公民社会的初级性, 导致民生新闻也有深层的生存危机。业界中也有人士已经察觉到了潜在危机, 正寻求突破。为了实现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着眼于公民社会高级阶段的特点和受众心理需求, 对民生新闻栏目进行适当的改革、调整。就本文来讲, 我们侧重从民生新闻中新闻评论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第七日》开播之初节目内容侧重于揭黑打黑, 显得锋芒毕露, 而现在的《第七日》已经不再是声色俱厉的指责, 而更强调去找出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尽管选题内容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选题的出发点始终保持用平民的眼睛看待社会。《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则以犀利的评论和耀眼的光头受到观众的欢迎。在2003年的“全国十大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网上评选活动中得票数位列第2位, 被记者描述成“光头走到哪里, 人流就涌向哪里, 那个火啊!”但是目前不少观众表示孟非的评论没有以前那样犀利了。
上面只是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栏目的主持人的发展变化, 从微观层面展现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宏观变化历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主持人的评论风格都经历了趋向缓和的变化过程。可以预见的是, 今后主持人将更趋理性, 多提问题, 少下结论。
这样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但“媒体力量应在更宽广的公共生活领域导向与介入”。 (6) 这正是民生新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在更宽广的公共生活领域表达话语权的前提下要求主持人进行评论时更趋理性, 作为“意见领袖”, 要引导民众认识到进步, 避免滥用“话语霸权”, 从共时性的角度出发, 应学习报纸的时评版面, 将评论办成公民话语表达的平等平台。
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在寻求转变的同时, 主持人应坚持以前的原则。如孟非所言, “可以轻松, 但不轻薄;可以通俗, 但不庸俗, 万事把握一个度就行。”给观众一个缓冲接受的时空预置, 实现主持风格的平稳、顺利转变。
相比上述两位, 《经视直播》的主持人江涛更多的是在进行温和的批判, 规整中透露着诙谐幽默、柔和中肯。但我们认为, 他还应顺应时代潮流, 向更趋理性和深度的评论风格进行转变。同时节目制片人应借鉴《第七日》的先进经验。《第七日》的节目主持人李向显在节目过程中根据述评新闻风格的不同更换了几件服饰, 在评论过程中, 不是传统的“坐而论道”, 而是“立对鸿儒”。在评论的同时还配以肢体动作, 充分利用了各种电视符号来增强评论的传播效果。此外, 出于优秀节目主持人对民生新闻节目品牌价值塑造重要性的考虑, 《经视直播》可以为江涛量身定做一些宣传片, 在其他节目的间隙播出, 以树立江涛的品牌形象, 便于更好地传播《经视直播》。同时, 《经视直播》在策划大型专题时, 可以借鉴同城媒体长江商报在“两会”期间推出的“武汉崛起”系列评论的操作模式, 将节目档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借政府、企业等宏观运行层面上的重大时机选取微观层面上的若干典型, 加以评论, 每个自成一环, 但又在内在逻辑上连成一体, 表现经视对武汉宏观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度。
摘要:公民社会成就了民生新闻的繁荣, 民生新闻则促进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自2002年以来,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究其原因, 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中的评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本文根据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自身定位、特点等方面尝试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提出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新闻评论,现实批判
参考文献
①王缉思:《美国“公民社会”研究》序言, 《美国“公民社会”研究》, 2004年5月版。
②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版。
③孟建:《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7) 。
④姜红:《新闻秀——平民的还是大众的?》, 《新闻记者》, 2004 (12) 。
⑤周炯:《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 载于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8
作为一家媒体, 最能说明自己的, 莫过于新闻评论, 这代表了媒体的一种立场, 一种身份, 一种特色。“南方板块”就是指东南沿海一带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风窗》等全国著名的报纸期刊中的能代表自己立场的新闻评论集合。我们不能否认, “南方板块”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有了自己的创新之道, 并在新时期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一
在全国近2000家纸媒市场中, 能以新闻评论独领风骚的为数不多, 能以创新改革推进新闻评论乃至纸媒发展的更不多见, 而“南方板块”里的新闻评论就以坚定的创新特色维护了自己的纸媒地位, 简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以时政为主, 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进程。在外国新闻史中, 作为报纸典范的《纽约时报》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思路, 它虽是美国出版全球发行的报纸, 但其世界影响力仅次于《泰晤士报》。它的新闻评论开通自由, 主要以时政为主, 时刻关注全球重大事件, 因此《纽约时报》被称作“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档案记录报”。[1]
“南方板块”在这方面与《纽约时报》评论版极其相似, 不管在新闻评论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都强于国内其他媒体。众所周知, 当下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期, 是国家与社会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阶段,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国家领导, 还是普通百姓,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参与其中。因此, 在这个转型中, 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 都是我们积极关注的重要话题, 而“南方板块”正是基于此才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扬。
把握“公权力”, 开创独特的评论视角。“南方板块”在评论角度方面做得比较坚定, 那就是以“公权力”的角度和“国际”视野, 来关注社会公共领域。“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涉及法治、公权、民主等领域, 秉持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原则对权力部门进行监督。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板块”也会在新闻评论中引入国外学者专家的观点, 以一种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其关注的社会公共领域, 重点是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 《南风窗》的独家策划就是个很
好的证明, 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建设、法制建设, 以公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正如它的口号“关注社会现实, 深入社会肌理, 推动社会发展”。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南方都市报》的时评, “议论家国大事, 绝非策论颂词;诉求启蒙公民, 拒绝说教布道”[2]。
坚持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策略。“南方板块”新闻评论的创新特色还体现在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网络与纸质相结合的策略上。
“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不是简简单单的发表个人见解, 而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 特别是调查性报道, 在给人以信服力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舆论声势。例如《南方周末》, 新闻评论版与新闻、经济、时局等版积极互动, 新闻报道与大众评论相结合。在读者来信一栏里, 每期都有读者来信评论各版的新闻报道。这既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热情, 又为《南方周末》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 一举两得。随着网络的兴起, 各媒体逐步开通了自己的网络版或电子版, 以争取在网络世界中分一杯羹。“南方板块”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时候也别出心裁, 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后面都留有读者评论的板块。
开创“以人为本, 以公众为先”的立场与风格。作为社会的公器, 媒体应站在谁的立场上, 一直是新闻界争议的话题。“南方板块”在全国较早地把自己的立场定格在公众一边。而公众立场、平民化的特色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新闻评论上。“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一改传统媒体政党新闻突出的一贯风格, 将重大的公众新闻提上来, 以公众所急、所需为根本出发点, 以自己的声音与公众的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做出了表率。2004年4月以后, 《南方都市报》历史性地将其时评版扩大至两个整版, A叠封二版为“社论”版, 代表报社立场和态度;A叠封三版或封四版为“来论”版 (包括众论和个论) , 开放为平民参与评论。2006年10月, 《南方都市报》又进行了改版, A02版继续刊登社论, 表达本报立场;A1叠A30、A31版刊登个论和众论, 个论继续由精英人士撰写对社会热点的个人见解, 开展讨论, 百家争鸣;全新设置的众论版,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公共言论空间。[3]这样, 社论、众论、个论构成了《南方都市报》的时评板块, 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言论平台。
打造“兼容百家、百家争鸣”的突出风格。一个媒体在坚持自己的立场、特色的同时, 能否以兼容并包的姿态与媒体外资源相结合是考量一个媒体发展潜力与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标准。“南方板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南方周末》评论中的“自由谈版”, 主要是对时事的个人见解, 如《公民巡
同名刊物:《传媒观察》,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月刊, 江苏省南京市管家桥65号
视》、《一家之言》、《社会把脉》等, “评中评版”, 主要是选取上周海内外报纸的精华评论, 并给以点评。《南方都市报》确立的“推荐”栏目, 主要介绍其他媒体刊登的精华文章, “来信或来论”栏目, 把公众评论中观点性的部分做一个精粹化的呈现, 其“个论”栏目, 由精英知识分子撰写对社会热点的个人见解, 开展讨论, 百家争鸣。“南方板块”此举不仅体现了媒体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特色, 更显示出媒体的多元化策略, 为公众提供不同的评论视角和观点, 供大家参考评析。
二
“南方板块”的成功我们有目共睹, 其创新之道也得到公众及新闻界的认可, 其中既有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需要, 也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保障, 开放先进的媒体理念也提供了强大的引导力, 显示出了新闻界的新气象, 为全国媒体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借鉴。
监督改革开放, 推动社会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国家社会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需要随时修正与补充, 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也在随着社会整合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处在转型期中的媒体既要努力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向, 又要努力克服自身机制的复杂性、矛盾性, 在这个过程中监督与推动国家社会的改革发展, 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瞭望者。
引导公众舆论, 承担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 “南方板块”真正是媒体责任的兑现者。处在社会变革转型期的媒体, 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服务于公众, 推动社会发展。“南方板块”的成员从定位到运作, 从理念到实践, 无一不是在兑现媒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承诺。
1997年起秦朔担任《南风窗》总编辑, 实现了这份期刊向“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转型, 以其坚守正义、呼唤良知、倡导理性的先进理念容纳了政经评论、改革走向、民主法制等内容, 结合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公众舆论, 随着后来的逐步清晰定位, 渐渐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政经杂志, 也被公认为是媒体中的社会责任承担者。
代表公众说话, 维护社会公正。传统媒体由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 在立场方面大多站在强势群体一边, 在媒介话语权上未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正如王志安所云:“媒体有‘偏见’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个社会只有一种‘偏见’!”[4]“南方板块”根据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及自身特色, 打出了公众立场的创新点, 成为平衡国内媒体话语权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美国学者科恩曾说过, “报纸也许多数时候在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方面并不成功, 而在告诉人们考虑什么问题方面却惊人的成功”[5]。“南方板块”在启发大众、引导大众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已经让社会看到了社会公正之所在, 正如《南方的立场》里的一句话:“媒体就是社会的声音, 声音就是世界的希望, 有存在就有声音, 有声音就有一切, 2008年最大的改变, 就是声音越来越响亮;2008年最大的进步, 就是声音越来越多元。”[2]
三
我们不可否认, “南方板块”的创新特色及其成功具有历史性意义, 但伴随着尝试与探索, 它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这是它亟待改进的地方, 也是全国媒体引以为戒的地方。
评论的可读性问题。尽管“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已经突出了公众特色, 但也不乏学术性、专业性太强的文章, 读起来有点难懂。这样的文章, 普通大众难免会有些反感。
《南方都市报》时评部负责人李文凯这样表述, “这显然不应当是以某个职业为界限的划分, 而应当是一个以是否掌握系统的认知工具为界限的划分。‘公民写作’时代, 为数不少的人都有表达的欲望, 也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 但这其中的许多发言, 多是以知识的碎片为工具, 论证的角度、过程与结论, 也因此往往难有独特价值。与此相对, 那些具有系统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与知识分子, 以及具备丰富阅历感知的经验主义媒体人, 则能够有完整的知识架构”[6]。这些人因自身知识背景而成为《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主要作者群体, 而平民百姓的言论相对较少, 平民平台受到了一定限制。
创作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南方板块”中的新闻评论专栏作家结构过于单一, 这些作者一般都是知名专家学者, 他们在知识的全面性上虽然有优势, 但终究不能代表各方立场, 因此作者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 要吸纳多方面的声音, 真正做到百家争鸣。
大众评论、来信的核实问题。大众评论的设置, 无疑得到了大众的欢迎, 在得到大众积极响应投稿评论的同时, 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信息核实的问题。很多读者来信不光是对媒体评论的反映, 更多的是读者提供的新的新闻评论, 其涉及的新闻事件一般不为媒体熟知, 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核实就成为“南方板块”比较棘手的重要问题。
公众评论质量问题。“南方板块”所展现的公众的评论, 从一定意义上讲, 缺乏威力和冲击力, 从语言的犀利性、分析的深刻程度等方面都有相对意义上的不足, 可以说“庸常评论”多。这与公众定位、群众基础有一定的关系, 他们与精英阶层比起来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在表达技巧方面都显得软弱。如何提高公众队伍的评论质量, 成为“南方板块”不得不思考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转型期诞生的“南方板块”迎合时代发展潮流, 引领全国风气之先, 在新闻评论方面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做出了优秀的成绩,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方板块”成功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指自己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为全国做出了表率, 是我国新闻传播创新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值得所有媒体人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7) :228.
[2]李文凯, 周筱赟.《南方的立场》·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4.
[3]颜廷昆.为公众说话, 让公众说话——浅析《南方都市报》时评之公众平台[J].青年记者, 2009 (9) :36.
[4]王志安.媒体可以有偏见吗[J].青年记者, 2008 (10) :94.
[5]Maxwell Mccombs, Donald Shaw著, 袁杨杨, 译.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M]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410.
电视新闻评论的联想、猜想与梦想 篇9
一、新闻联想:互联式评论
“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 同样, 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一档新闻评论, 选题 (说什么) 是根本, 表达 (怎么说) 是关键, 主持 (谁在说) 是特色。评论者想象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评论以及节目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新闻联想, 其实是由此及彼、借题发挥的一种评论手段。嘉宾和主持人可以就近期印象较深、影响较大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进行突破时空的搜索、串联、并联, 可以由古及今, 也可以由中及外。
例一:2009年3月9日中午, 河北省邢台市一名初中生放学后, 在该市一个十字路口, 被正在闯红灯前进的车主为邢台县政府的冀E00099中型客车撞倒, 当场被撞飞十余米。肇事的中型客车所在车队有警车开道。事故发生时, 邢台县代县长顾鹏图就坐在肇事车内。事发后, 顾鹏图在其他人员簇拥下离开。《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20日以《邢台一少年被撞致残》为题, 报道了记者对这一网帖展开的相关调查。
报道刊出后, 有电视台读报节目的主持人联想到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一件珍贵的衬衫》。评论说, 1972年8月3日夜晚, 23岁的刘秀新在北京西城区府右街国务院西门外的马路上骑自行车, 想超前边的人, 插进了快行线, 听到身后汽车鸣笛, 一时紧张把车停在马路中间, 汽车紧急刹车, 车头右侧挂了她一下。“衬衫挂破了, 后背蹭破了一点皮, 有啥要紧?”但坐在车上的周总理当即指示:一, 马上送她到医院检查;二, 不许批评她;三, 代我给她买件新衣裳。第二天, 总理还派了几位同志到她家去慰问。何其相似的一幕, 不同的是顾县长警车开道的“威武”和闯红灯的嚣张, 当然还有迥然不同的处理:一, 事发3分钟后, 坐在车上时任邢台县的代县长在别人的簇拥下扬长而去;二, 事发后有人用布遮盖车牌号;三, 在住院治疗期间, 邢台县县长顾某某一次都没去探视过。
新闻联想, 看似是论证过程的漂移, 其实是评论空间的有效延展, 这样的评论往往会调动受众更多的记忆, 相对于单一的评论, 有着更大的辐射效应。
二、新闻猜想:多维度评论
新闻猜想, 是指评论者根据已知的新闻事实去估计或想象未知的情况。既是猜想, 就意味着有不止一种情况出现, 所以话题的讨论, 就有了碰撞、争论, 节目就有了冲突、悬念, 可以把受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 引导他们逐步介入、参与思考直至引起认知上的共鸣。
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 每周萃取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 邀请当事人, 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正方、反方嘉宾发表意见, 选题有许多属于新闻猜想的形式。
例二:二胎政策逐步放开可行吗?
正方观点:我国应尽快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 两个正好”的方针。中国人口生育水平在下降, 老龄化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独生子女政策会使人口控制走向极端, 弊大于利。计划生育政策对独生子女精神健康的正常成长有负面影响。生育权不是最重要的, 是亚层次问题。
反方观点: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中国人口基数继续不适当地增大, 不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危机有区别。允许生二胎, 会造成性别比例失衡。“一胎化”生育政策和性格变化没有必然联系, 这些都是可以正确认识和科学解释的。中国人口必须强制, 国家肯定有权利, 生育不是天赋人权。
新闻猜想是新闻谈话节目进入群口时代的产物, 其特点是话题的争议性、结论的开放性, 或A或B, 自由讨论。《南方周末》每年年初都会选择中国人可能最关心的十个问题, 邀请读者和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参加。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如果推出类似的新闻猜想, 节目开头可引入街头采访, 广纳民意, 然后邀请专家学者到场阐述各方立场观点, 其间可场外连线特约评论员, 给出相对权威的意见, 作为对话题的小结。
三、新闻梦想:另类型评论
过去的新闻评论, 人们推崇就事论事, 不必指东说西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在全媒体时代, 就事论事的操作难免导致论述趋同、结论一致, 论点的传播也容易变得单薄、乏力。
新闻梦想, 其实是反话正说、正话反说的一种另类评论, 主持人或嘉宾可以现有新闻事件为由头, 深入挖掘话题背后隐藏的信息, 并作出大胆假设。新闻梦想之“新闻”, 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却是许多人期待或担心成为现实的“新闻”, 表达的是人们真实的诉求、愿望和理想。
《壹周立波秀》其中一个板块“立波梦话”, 就是“新闻梦想”的样本, 这样的评论之所以很受追捧, 在于它“想人之所未想, 说人之所未说”。
例三:教育新闻
近日, 有法规出台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取消高考, 大学随便上, 并且规定, 大学毕业后三个月内找不到工作, 相关部门负责退还该学生从幼儿园至大学本科的所有费用, 包括:学费、杂费、书本费、报名费、服装费、伙食费, 并且赔偿青春损失费、精神损失费每年各10万元。
例四:科技新闻
针对愈演愈烈的垃圾短信, 有关部门做出最后通牒, 凡以后机主再收到垃圾短信, 电信营运商均必须给予机主赔偿, 赔偿金额按短信字数计算, 一个字50块。此消息一出, 移动和联通已经申请破产保护。
例五:体育新闻
有关部门近日召开记者会, 正式宣布解散中国国家足球队, 永不重组。中超联赛停办十年, 中国足协与中国消协合并, 以后做球鞋贸易, 自负盈亏。
这些妙趣横生的语言, 是梦话、笑话吗?分明是一篇篇嬉笑怒骂的时事评论, 直指社会的顽症, 直抒百姓的愤懑。相对于常见的评论节目, 这样的短章, 显然更容易被传播、被接受。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同样, 没有足够的思想支撑, 电视也难“站立”起来。当下, 媒体的新闻竞争已由“信息时代”进入“分析时代”, 观点竞争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电视新闻评论和报纸新闻评论都要“讲理”, 但电视新闻评论更重“理”与“趣”的结合, 更重“互动”, 更重“多元”, 因为电视面对着最广大的受众, 虽然有忠实的观众, 但更多的是来去自由的“散户”。正因如此, 电视报道越来越需要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说理透彻、思路新颖、富有知识张力的新闻评论去唤起人们的关注。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10
时下流行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侦探”,针对当下网络热议的新闻,这些“网络侦探”总是能站在另一个角度,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疑点,并且通过事例和证据,给出标新立异的分析,推测出这些新闻的真实目的和掩盖的后续章节,猜测出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和受益者,将原有的网络新闻事实导向进行反转,我们之前看到一些很具有震撼力的网络新闻或者图片,经常就会之前被引导一回,过几天又被完全颠覆再引导一回,比如说女孩撞到大妈遭碰瓷,中国游客到国外遭遇歧视,大妈在凡尔赛宫跳广场舞等等,在反转的网络新闻存在同时还有一些跑偏的新闻,比如之前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最初网络上都为女司机鸣不平,但是时隔一周,网络舆情却又开始同情男司机,这些新闻都是由最初的开端到意想不到的结局。很多人由最初的热衷于评论时下的网络新闻事件,到后来的缄口不言,不轻信,不敢信,甚至更多人都成了“网络侦探”,一时间网络新闻真假难辨,众说纷纭,就算是直观的、正确的新闻都要静候一段时日,虽然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跟风的习惯值得鼓励,但是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和社会风气不应如此,如果我们对待任何信息都需要思考、需要过滤,那么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就的确需要深思了。
好在我们周边的新闻信息来源并不完全都是通过网络获取,正如上文所述,我们对网络新闻的消息来源都是要经过过滤思考和筛选的,但是电视新闻媒体的报道在我们内心中大多都是权威的、可靠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信息冲击的今天,传统媒体在信息化狂潮中依然可以坚守阵地,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一个利益化主导的信息时代,普通群众根本无从分辨哪些是炒作,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幕后策划,哪些是人间真情,一个逐“利”,一个重“义”。
互联网思维和传统实体公司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分歧。互联网思维追求的是创新型和影响力,以快速迭代为特征,因为网络信息资讯平台经营成本低,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多创意都是昙花一现,在利好的时候大家蜂拥而上,过气之后无人问津。由于一些创新理念很多是为了迎合潮流抢占先机而制定的,在分秒必争的前提下,肯定会有一些不完善、不满意、不稳定的现象,可是很多用户却都鲜见的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其故障容忍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来说,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技术相比,观众更加注重的是他们节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可信度,如果把互联网经营模式看成是阶段性推出各种新品的快餐,那么电视新闻节目则是一道历史积淀厚重的传统菜肴。
从宏观上讲,电视新闻的转型,步伐的快慢,指代的就是电视新闻对的“效益”的追求,步子要稳,就是对节目“质量”的侧重,而互联网思维所主要体现的就是快速消费理念,信息资讯来的也快,散的也快,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标题党屡见不鲜,之前的“有图有真相”,到现在图片都可以通过PS处理,其背后所直接挂钩的就是博得点击率所获得的“效益”优先理念,譬如说我们现在微信微博朋友圈泛滥的集赞大赛、各种萌宝大赛、投票选举,其实第一名的并不是才艺最为突出的,很有可能是父母朋友圈人数最多的,亦或是比较有权势的,那这样很容易就给孩子或者其他更有才华的选手造成不公的印象。但是电视新闻则不同,电视新闻不是奥运会,不能过分的最求更高更快更强,每个产业都有它自有的产业特性,电子技术可以日新月异,从最初的电线电缆到现在以兆级别传输的光纤,从最初的晶体管到现在的纳米管,电子信息领域的变革可谓是一日千里,翻天覆地,时代新秀和老牌贵族的一场较量,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必须要稳,必须要保证新闻来源的质量、准确性以及可信度,同时还要考虑负面舆情因素,电视新闻节目与互联网新闻相比,起步上就已经丧失了先发优势,所剩的,只能是以智取胜和以“质”取胜。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及其创新 篇11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困境,创新措施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
1.1 新闻缺乏深度和特点
不言而喻,新闻评论就是要在对新闻事件的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深刻挖掘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社会反响,达到揭示社会现象的目的。在新闻视角上,要求新闻人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平等地看待问题;在新闻选题上,要求新闻人站在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选取具有一定社会道标性的问题;在新闻评论上,要求新闻人以高出一般人的姿态全方位的解读新闻实质。这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新闻的选择必须独辟蹊径,而不能流于表面、泛泛而谈,切实抓住问题的实质,展开系统的分析与解读,切实捕捉到大众的关注点。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各种电视节目的改革冲击下,为了维持收视率而降低节目姿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发展趋向肤浅化,新闻视角也过于宽泛而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专业化。另外,随着一个电视节目的火爆开播,随即引发一批电视栏目竞相追逐的现象,新闻评论类节目同样遭此现状。与曾经红及半边天的央视《焦点访谈》刚一出炉时的火爆情形类似,多家地方电视台争相追逐,几乎完全复制央视的运作模式,结果可想而知。在不具备央视独特新闻素材的优势情况下,由于缺乏鲜明的特点,这些节目不久之后纷纷惨遭下马。由此可见,新闻定位的鲜明性十分重要。
1.2 新闻评论意识下降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闻更新频率高,为了跟得上新闻进度,很多新闻评论节目顾此失彼。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新闻评论的意识逐渐被新闻述说所取代。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深度专题报道”,不过是详细罗列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和一般人对此事件的见解,新闻人的专业导向功能不见踪影。新闻线索一条接一条的紧凑播报的确能达到为公众提供海量信息的需求,但这种报道方式容易使之失去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从而严重影响新闻评论节目在受众群体中的公信力,其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1.3 新闻主持人风格单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具备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是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一位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而言,更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新闻评论员具备新闻评说的资质,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另辟蹊径,把新闻线索背后的价值标准准确无误且特色鲜明地呈现给受众。当前,新闻评论节目盛行的仅有明星式主持、谈话式主持、专业评论主持等几种,显得风格单薄,缺乏不同主持风格之间的有机融合。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
2.1 重视评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评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体现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命力,理所当然应该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新闻评论的重点,把单一的播报新闻转变为以评论为主,播报为辅的节目样态,简明扼要地说明事件发生的始末,在评论部分多下功夫,大做文章。新闻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选择时下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重要时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公众关注热情,切实发挥新闻媒体引领舆论的功能。新闻的剖析与解读必须报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入综合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新闻评论的专业性。
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对事件发生的始末做深入细致地走访,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做最及时的分析与评论;进而在深刻剖析事件发生背景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向公众逐一呈现事件线索。这将对正确引导舆论,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起到良好的效果。
2.2 打造鲜明的主持风格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以及在节目主持中流露出来的亲和力,都是一个主持人合格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在保持头脑的清醒、思路的清晰的基础上还必须形成自身独特的主持风格。例如,打破传统印象中一张桌子、一张嘴的主持模式,主持人可以通过与听众的连线,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来打破新闻评论过于严肃的氛围,活跃公众参与评论的气氛。主持人在主持现场时适时的诙谐调侃和幽默机智能有效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对于广开言路,有效增强评论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主持风格就像是电视节目的一张名片,对于有效集中受众视线,为节目凝集听众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主持人要积极营造具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对于增强新闻评论节目的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与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2]侯全平.我国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评论11-08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05-10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10-14
电视节目:新闻评论06-30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分析07-12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07-27
电视新闻的编排08-10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07-11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05-09
电视新闻的采编技巧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