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精选4篇)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 篇1
1 民生新闻的报道特征
“民生新闻”即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其往往具备以下几点传播特征。
1.1 接地气的生活题材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身边所发生的事就是关注的焦点,而民生新闻的取材正源自于普通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以及一些社会热点,比如就业、医疗、教育、物价、环保、食品安全等。“民生无小事”,民生新闻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像针对民生内容的投影仪,将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矛盾反应到媒体上,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这样的新闻报道因为内容接地气,更能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
1.2 平民化的镜头语言体现了民生核心价值观
民生新闻不仅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且采访和拍摄的对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这一角度来看,致力于民生新闻的媒体敢于将镜头对准老百姓,为老百姓提供了发表自身观点的良好平台。此外,民生新闻的价值观是以民本为出发点,能充分体现社会的民主和国家对民意的关怀,这样就体现了我国以民生为核心的价值观。
2 民生新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1 选题大同小异,容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新闻的选材面很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很多方面,丰富多彩。但是,现在一些民生新闻报道的选题往往集中在鸡毛蒜皮的街坊小事上,尽管这些选题是原生态的,但如果不加以拓展,就容易出现选题重复,典型报道不突出等问题。因此,民生新闻若一味地追求接地气,就容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另外,琐事类的新闻增多,也是对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
2.2 过度追求新闻的娱乐性,缺乏媒体公信力
民生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易通过猎奇的轶事来增加收视率,甚至随意夸张捏造,制造娱乐性来博得观众的追捧。这就导致民生新闻逐渐庸俗化、娱乐化,失去了媒体应有的公信力。
2.3 节目雷同少创新,缺乏自身特色
在电视新闻的整体结构上,民生新闻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频繁出现了“模仿”的现象,且各大电视台之间为了收视率,出现了争相跟风复制王牌民生新闻节目的情况,没有从本地媒体的实际特色出发,从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失去了受众的支持。
3 民生新闻提高质量的建议
如今,传统模式的民生新闻已不能满足时代和受众的需求,这就需要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到真正适合民生新闻发展的模式。
3.1 保持正确的政治理念,坚持客观报道
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保持正确的政治理念,从社会道德出发,提升话语的主导意识,既要帮助群众发出他们的声音,又要引导大众思想,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在报道的内容上,民生新闻应始终保持主旋律,报道社会中健康积极的一面,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加强深度报道,创新节目亮点
鉴于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民生新闻需要从节目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善,通过个性化和新颖化的报道来充实新闻内核;同时,“国计民生”这四个字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电视媒体必须传递正确的信息,进行深度化的报道,来真正地给群众提供信息、解答疑惑。
3.3 树立品牌意识,找准节目定位
事实上,电视媒体在未来将是品牌栏目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吸引力,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节目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走品牌化之路,找准节目定位、展现特色化内容,才能形成媒体自身的风格和影响力,才能帮助形成电视媒体的品牌效应。
3.4 规范舆论监督,不能“错位”传递信息
不同电视台之间的电视新闻,从节目形式和内容题材上来说,实际上大同小异。但是,电视媒体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目标定位来进行节目报道。同时,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的重要亮点,需要在职责范围内来帮助群众,表达老百姓的诉求。新闻媒体只是一种社会公器,不能为了所谓的曝光来过于追求曝光,必须在职责范围内进行报道,绝对不能主观地“错位”传递信息。
4 总结
纵观新闻的发展历史,民生新闻以其独树一帜的“亲民”风格颇受广大老百姓的青睐,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新闻报道题材的多样化,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危机中找寻发展出路。此外,还要根据自身的节目特色,找准目标定位,提升民生新闻的非凡魅力。
摘要:在电视节目上,民生新闻尤受观众的喜爱,这种接近普通老百姓的电视节目,能传递百姓诉求,帮助民众和政府排忧解难,大大拉近了电视媒体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但随着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其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本文在阐述民生新闻普遍特征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前民生新闻存在的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思考
参考文献
[1]魏南江.优秀电视节目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电视民生新闻的失范与转型 篇2
失范之表现
电视民生新闻在本质上是新闻报道, 属于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的一部分。其失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内容失范:报道对象和题材选择“异质化”。作为以普通民众为对象的电视民生新闻, 在报道时应平等对待生活在大都市的市民、中小城镇的“镇民”、农村的农民。但目前大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只关注市民, “镇民”和农民则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于镜头之外。
电视民生新闻以民生为报道内容, 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生命体验、生存状态和生活际遇等方方面面。在题材上应选择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题材。而目前一些电视民生新闻陷入了“市井趣闻”的怪圈, 失去了“民生”意义。
形式失范:制作方法和播报方式“粗俗化”。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范式之一, 指的是以民众眼光、民众心态、民众语言和民众思维来记录和看待民情、民生、民意。 (1) 平民视角体现在制作和传播方式上, 就是以百姓喜爱的方式采集、制作和播出新闻。反观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在采集上大量使用非专业人员;在制作上不做技术加工;在播出上一味采用“说”、“聊”, 甚至“侃”、“戏”的方式, 降低了新闻的严肃性, 粗制滥造、品质不高。
导向失范:内涵品格和精神品质“边缘化”。电视民生新闻有民本取向的特征, 应该通过播报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 宣传人性价值, 传播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发扬人道主义, 让民众体验情感、明白事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一则格调低下, 主要内容都是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 与实际民生状态严重背离。二则理性不足, 主要是对少数市民个人琐事报道得多, 对关系多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报道得少;对新闻事实简单堆砌得多, 对新闻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评价得少。
电视民生新闻失范现象如果长此以往, 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利于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公民, 也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 最终受到伤害的是社会, 是公众, 也是传媒自身。
失范之根源
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失范的原因错综复杂。由于是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其失范的根源也应该放在整个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理解和考量。
经济转轨中媒介责任的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新闻媒体也逐步走向市场。很多电视台为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盲目扩大民生新闻节目, 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收视率, 增加广告收入, 而忘记了作为大众媒体, 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履行社会公器和“社会良心”的职责。 (2)
社会转型中价值观的迷失。在当前社会转型中, 个人主体本位价值观、利益取向价值观逐步抬头, 重利轻义、重欲轻“理”等思想泛滥, 义与利相悖取利而忘义, 欲与理相悖取欲而忘理, 成为许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到电视民生新闻上, 则引发了自身核心价值体系偏离, 导致失范。
结构转制中管理制度的缺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新闻传媒业的管理框架结构也逐步从传统的行政事业型的垂直管理模式, 转变为以资产与业务为纽带的扁平式管理模式。比如, 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传媒集团, 对媒体实行分类和分层管理。结构转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体制不顺、制度缺失等问题, 引发电视民生新闻失范现象。
观念转变中健康心理的遗失。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还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 表现在新闻传播中, 形成了受众求奇、求娱、求易、求怪等一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民众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 对一些低级趣味、稀奇古怪的事件、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偏好和追逐。新闻机构则在传播过程中煽风点火, 为取悦观众, 不惜在内容上大篇幅报道, 在形式上随意夸张, 毫无节制地将新闻泛娱乐化, 最后产生失范则不足为怪。
失范之规范
电视民生新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进行转型。
由“市井”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公共新闻模式是指通过全方位地展示“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解决办法”, 一方面促进事件解决, 缓和矛盾;另一方面为受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 使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 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生态看, 离公共新闻还相距甚远。
由非主流向主流转型。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普通民众的代言人, 不能简单地陈列普通民众零碎的、边缘化的现实生活碎片, 以琐碎的市井生活、耸人听闻的非主流画面提供消遣, 应当报道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表达普通民众的诉求, 要聚焦关乎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的重大现实问题, 通过展示主流的、正面的、生动的生活细节激励人。要多报道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同时还要多关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电视民生新闻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就是要真正实现“平民视角”, 真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抨击丑恶现象, 弘扬社会新风, 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满足老百姓的审美愉悦。要通过培训从业人员、强化节目后期制作等方面提高节目质量;要加快品牌建设, 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要制定并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强化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①欧阳宏生、陈佑荣:《民生新闻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首播》, 2009 (8) 。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 篇3
随着近几年新媒体快速兴起, 传播模式趋向多元化, 这给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让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与挑战。
1. 新媒体促使电视民生新闻改变形态
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 促使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形态面临又一次改革。目前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运用新媒体的技术和形式, 在节目制作中体现了新的传播形态。比如在节目编辑上就体现了互联网特色, 在形式上运用搜索、首页新闻、视频等形式来实现新闻编辑的网络化表达, 模拟网络BBS留言版的形式, 以帮忙、找工作等内容增强媒体和观众的亲和力, 同时也在观众之间架起沟通互助的桥梁, 使得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呈现了新媒体的传播形态。
2. 新媒体拓宽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平台
新媒体在丰富电视民生新闻的信息源的同时, 也扩展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平台。目前, 各大电视台都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通过电视和网络、手机终端等相结合, 打破了线性传播的模式, 受众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观看电视节目。电视台的自办节目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点播, 不仅让错过播出时间的观众能收看到电视节目, 也拓宽了新的传播方式。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1. 节目內容同质化
目前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此起彼伏, 导致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相同的题材, 相同的事件, 相同的报道形式, 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之后, 这些事件可能已经在微博、微信、网站上传播过, 受众对事件已有大概的了解。此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报道上再没有创新, 或者采编手法单一, 都难以吸引受众。
2. 节目内容本土化
节目内容本土化, 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报道本地区事物, 但由于民生新闻一贯遵循“三贴近”的原则, 讲述的是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民情, 大量运用原生态画面, 拍摄镜头、后期制作编辑都是短平快的形式, 相对随意, 报道内容也以家长里短等琐碎化的事件为主。这种报道老百姓日常生活琐碎, 忽视新闻背后的新闻, 只做小民生新闻, 不做大民生新闻, 终究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本土化新闻事件又十分有限, 采取叙事、同期采访、事件呈现的报道形式, 长久以来会丧失一部分收视人群。
3. 节目内容娱乐化
节目为了追求栏目收视率, 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采取一些娱乐手法处理新闻, 比如对新闻事件的叙述采取神秘化, 复杂化的表述, 刻意煽情;或者用特技的手法对画面进行渲染, 有的还利用演员重新演绎新闻事件, 甚至不惜误导观众, 对事件受害者不合时宜地调侃和评论, 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三、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新途径
民生新闻不仅要着眼于大局, 还要注重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做好民生新闻, 就要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 既要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 又要找到百姓寻求的契合点, 不断拓展报道领域。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增强电视民生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使其走出烦琐、低级、庸俗、简单的误区, 能够让它真正成为老白姓的民生大餐, 就必须找准创新的道路。
1. 拓展传播合作渠道实现资源共享
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 两者就像并驾齐驱的两辆马车, 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相互融合就能形成完整、有机的架构。改变以往单向传播模式, 向双向传播方式发展, 调动受众的积极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国内的电视媒体、节目也纷纷开设官网、官方微博, 与新媒体合作, 实行媒介融合的策略。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更需积极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优势, 利用新媒体受众广泛和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的特点, 以新媒体为介质, 获取更多的信息来源, 扩展自己的传播平台, 提升自身节目的知名度, 让更多地域的受众能了解民生新闻的特色, 提高栏目的社会影响力。目前众多民生节目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 在这些新媒体上发布节目预告、听取观众意见等, 借助新媒体的平台, 很好地推广了电视节目。
2. 注重主题策划加强深度报道
民生新闻的定位比较狭窄, 小新闻、软新闻偏多, 有力度的好新闻、大新闻较少。新媒体时代, 应该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 转向更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的新闻上来。加强重大民生新闻的主题策划, 选择具有广泛普遍意义的、同质同类型的典型事例作为新闻选题。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 通过纵深拓展深度报道, 挖掘深层次的信息。针对老百姓关注的、重大的新线索进行深度报道, 吸引受众对事件发展的普遍关注, 栏目收视率也因此有所提高。
3. 加强与观众互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 市民也会主动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中,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借助新媒体, 开展多种交互手段和受众进行互动, 使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既改变了节目形式也提升了节目质量。从而达到媒体舆论的公信力和引导力, 努力把健康全面、积极向上的新闻资讯展现给观众, 发挥好媒体的社会传播力。
摘要:民生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新闻和内容贴近生活, 选题平民化, 以平民视角, 从广大普通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新闻形式。随着民生新闻发展, 其弊端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 篇4
1 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概述
1.1 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内涵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报道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应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不断提高居民对新闻的理解深度。民生新闻是电视台新闻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民生新闻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想法,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为题材,讲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1]。
1.2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台民生新闻
新媒介的不断出现,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以往传播媒介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民生新闻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传播民生新闻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具有的传播优势,实现各个媒介之间的融合。
新媒体包括很多形式,如微博、微信、QQ等,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途径由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样化。这就要求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和了解各个媒体之间的利弊,进而做好信息传播环节,并且还应改进和完善传播内容。因此,将各个媒介之间进行融合,会使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不仅会扩大传播的范围,也会建立健全信息传播系统[2]。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转型
2.1 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民生新闻节目应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主要方向,在选择新闻题材的过程中,应以底层人民生活为主要的切入点。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走基层》节目,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体现。媒介融合背景下,在传播民生新闻的过程中,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新浪微博以及腾讯新闻等媒介方式进行传播,进而实现民生新闻报道的多元化、立体化,通过网友们的评论、微博中粉丝们的讨论,进而使民生新闻节目变得更加丰富多彩[3]。
2.2 信息传播速度快
现阶段,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单一化,且事件之间的联系性较强。例如,2008年,韩国冷库的爆炸事故中有我国三名同胞遇难,对于这一事件,在网络视频、微博以及论坛中均有报道,以爆炸事故为主题,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遇难人数,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使人们能从多种渠道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
2.3 互动方式多样化
当前,各个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节目样式也逐渐增多。在民生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接近人民的内心。互动性就是心理接近的主要体现,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互动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互动层面方面,不仅仅是简单的在线留言,而是在播放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播放最新的网络观点;其次,在开展民生新闻节目的过程中,不但会设置独立的新闻板块,并且栏目也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4]。
2.4 使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民生新闻,通常情况下,会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而使传播效果更加形象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使民生新闻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此外,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播常态化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民生新闻,在民生新闻节目录制的过程中,使观众能够零距离的观看新闻现场,这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主要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应当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发生新闻事件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向观众传播现场的信息。通过采用直播常态化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电视台的优势,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现场发生的状况。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民生新闻的转型能够看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以及各个媒体之间的融合,做好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转型至关重要。民生新闻的转型,不仅能使传播信息的途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还能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做好民生新闻的转型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优势,使各个媒体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使传播民生新闻的渠道逐渐增多。
参考文献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推荐阅读:
电视民生新闻导语10-11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05-09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05-26
改进电视的民生新闻08-01
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09-12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09-22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07-12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08-12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09-09
民生新闻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