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精选12篇)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1
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从2005年已开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大纲编制和实施各个环节的业务需求, 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及信息共享平台, 综合利用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办公自动化技术, 规范化组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 实现灵活有效的规划辅助编制、规划成果管理、日常办公支持、辅助决策等功能, 并为其它相关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持。
1 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本系统的需求分析, 综合考虑软件性能和开发成本, 本系统采用C/S (客户端/服务器) 的三层体系结构。
1.1 数据层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数据的管理。系统数据库在逻辑上分成两部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前者存储地理空间数据, 实现不同行政区域数据的无缝拼接, 由中间层的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后者存储属性和管理数据。二者之间通过地理定位编码相互关联。
1.2 中间层
采用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空间数据库。
1.3 应用层
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 根据不同的用户需要, 将应用层分成两个部分:系统用户端和部门用户端。
2 系统功能
系统按模块化结构设计, 划分为基础数据处理模块、规划辅助编制模块、规划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实施管理模块、专题分析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6个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在功能上相互独立, 另一方面, 各模块又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调用、界面集成而紧密相联。
2.1 基础数据处理模块
基础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最基本的GIS功能:包括数据录入与编辑、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数据交换。数据处理的前提是让用户能够快速的定位、查看所需要的数据。由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很大, 如果用户的每一次屏幕操作都涉及覆盖整个数据库范围的一个层或几个层势必造成浏览处理速度下降, 屏幕刷新缓慢甚至死机。针对这种情况在用户操作前首先提供一套调图机制, 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灵活的条件把要浏览的数据先装载到系统中, 再对其进行操作。
2.2 规划辅助编制模块
规划辅助编制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 以及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 按照法律程序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改。规划辅助编制包括规划的方案拟定、方案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具体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统计和规划指标调整等基本功能, 规划地块拟定, 规划方案分析, 规划地块调整, 规划地块注记, 规划用地类型汇总统计、规划成果输出;规划地块调整具体可以划分为图形变更和属性变更, 通常图形变更伴随着属性变更。其中, 图形变更主要可以归结为地块合并、地块分割和边界变更。提交变更后即时刷新现有规划图层, 同时在数据库中保留原有地块信息以备历史回溯。
2.3 规划成果管理模块
规划成果管理是指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的管理, 包括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的调阅、查询、统计和输出等。
2.4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对具体规划实施业务进行管理, 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未报已批土地利用项目登记。
2.5 专题分析模块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对规划信息, 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面积、占用耕地面积;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计划指标统计专题图、业务统计报表制作等。
2.6 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系统设置、数据维护、日志管理等功能。
3 系统实现
为使本系统与其它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功能互补、互用, 给使用者提供完整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具, 本系统的GIS平台采用Arc GIS、空间数据引擎采用Arc SDE。
由于Arc GIS是一个通用的GIS平台, 且在实际工作中只应用Arc GIS的部分功能, 但却要通过庞大的GIS平台来支持, 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资源, 成本也很高。所以需要针对行业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基于A r c G I S的二次开发有三种选择, 使用A r c O b j e c t s (A O) 、M a p O b j e c t (M O) 或Arc Engine (AE) 。简单的说, AO功能强大, 但是用AO开发的应用程序不能脱离Arc GIS的桌面产品独立运行, 这就导致了开发运行成本高;MO成本低但功能简单, 高级的功能 (如空间分析、三维分析等) 必须完全由开发者自己去实现, 所以介于两者之间的A E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及独立性使它成为许多GIS开发人员首选的二次开发组件。
根据功能需求, 本系统选择Arc Engine做为GIS开发组件, 采用简单易用的Visual Basic 6.0开发语言进行开发。用Arc Engine开发要做的工作首先就是在VB6.0集成环境中引入Arc Engine对象库, 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程序中利用Arc Engine对象库提供的接口实现系统功能。
4 系统特点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 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代替常规的手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提供西安坐标和广州坐标动态转换功能, 解决了广州国土系统和城建系统坐标不统一的问题。 (2) 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实施管理中用到的纷繁复杂的数据系统地组织起来, 方便用户使用, 并通过一套调图机制, 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灵活的条件把要浏览的数据先装载到系统中, 再对其进行操作。 (3) 系统具有方便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现状统计功能以及多种分析报表, 功能强大的图层叠加分析功能, 为规划辅助编制及红线预审管理提供重要的统计数据支持。
5 结语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建立一个完善、先进、实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软件系统工程, 单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满地完成, 必须由开发单位与房屋管理和国土资源局密切配合, 共同完成。另外, 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通盘考虑、由点到面”的原则进行开发。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本系统也不例外, 随着业务的发展, 系统也将在使用中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参与的某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经验, 探讨了基于ArcGIS二次开发模块ArcEngine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思路和流程, 论文逐次分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功能模块和具体构建思路, 相信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ArcGIS,Arcengine
参考文献
[1]张新长, 马林兵, 张青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M].科学出版社, 2005.
[2]吴玮, 李小帅, 张斌.基于ArcGIS Engine的GIS开发技术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 (2) :176~178.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2
1.检查验收目的(2 2.检查验收制度(2 2.1.1自检制度(2 2.1.2预检制度(2 2.1.3验收制度(2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检查验收(3 3.1检查验收的程序(3 3.1.1系统软件的自检(3 3.1.2系统软件预检(3 3.1.3系统软件的验收(3 3.2检查验收的内容和方法(4 3.2.1系统功能(4 3.2.2系统性能(4 3.2.3系统建设文档资料(4 4.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检查验收(5
4.1检查验收的程序(5 4.1.1数据库自检(5 4.1.2数据库预检(5 4.1.3数据库验收(5 4.2检查验收的内容和方法(6 4.2.1数据库预检的内容(6 4.2.2数据库验收的内容(7 5.检查验收结果评价(7 5.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验收结果评价(8 5.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验收结果评价(8 5.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验收结果评价(8 附录A:土地利用规划图历簿(9 附录B: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文字报告格式(10 附录C: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申请表(11 附录D: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成果预检申请表(12 附录E: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记录表一(13 附录F: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记录表二(14 附录G: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记录表三(15 附录H: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记录表四(16
附录I: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验收申请表(17 附录J: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验收申请表(18 1.检查验收目的
为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保证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质量,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水平,强化土地利用规划业务管理,推进数字国土工程建设。按照《关于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72号的部署,依据《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试行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和《指南》,制定本验收办法。
2.检查验收制度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建立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承担单位自检、项目组织实施单位预检和项目批准单位检查验收的制度。
2.1.1自检制度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检查内容要求建立自我检查制度,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在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每个阶段和重要技术环节之后都必须进行认真检查,达到规定的系统应用和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业务的需要,并将自检的有关材料报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备案。
2.1.2预检制度
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并经过自检后,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提出书面预检申请,经过审查同意后,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组织专家进行预检,并提交预检报告。
2.1.3验收制度
系统软件预检合格后,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向项目批准单位提出书面验收申请,经审查批准后,由项目批准单位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检查验收3.1检查验收的程序 3.1.1系统软件的自检
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指南》和《标准》的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架构和运行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试,并完善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总体设计报告、系统详细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系统开发报告、系统用户手册、系统操作手册、系统应用情况说明等各项技术材料(格式见附录B,自检之后提交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进行预检。
3.1.2系统软件预检
(1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提出书面预检申请书(申请表格式见附录D;(2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根据要求组织系统软件预检组,预检组主要由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业务技术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组成;(3由预检组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提出系统软件初审意见;(4由预检组按规定的系统检查验收内容和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并提出系统预检报告;若通过预检,则可以提交验收申请。
3.1.3系统软件的验收
(1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向项目批准单位提交预检报告和验收申请书(申请表格式见附录I;
(2经审查同意后,由项目批准单位组织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的预检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并观摩系统演示;(3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回答验收专家组提出的技术质疑;(4提出评审报告和验收意见;(5如果系统通过验收组验收,项目批准单位将系统提交用户使用,否则将验收意见返回项目组,待项目组对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后,再提交验收评审,超出系统建设规定期限的,按项目合同处理。
3.2检查验收的内容和方法 3.2.1系统功能(1检查的主要内容
1基本功能: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输出、投影转换、数据交换、查询分析、统计分析、系统维护。
2规划管理功能:规划辅助编制(方案拟定、方案比较、成果输出、规划指标和用地布局等的调整、规划成果管理(图件、文本、指标、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专题分析与查询(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等。
(2检查方法:根据系统设计书对每一个功能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示,并对照《指南》的要求和系统设计书进行审查。
3.2.2系统性能(1系统可靠性。
1检查内容:检测系统是否具备检错和容错能力。
2检查方法:在系统的演示过程中,检查系统是否出现中断、死机的情况,在系统存盘过程中采取断电的方式,检查是否出现数据丢失或错误。
3要求:系统运行不中断,不死机,断电不发生数据丢失现象。(2系统安全性。
1检查内容:检测系统对数据的安全保护能力,是否具有日志管理功能和具备记录系统所执行操作的功能。
2检查方法:以不同的用户身份和权限进入系统进行各种操作。3要求:用户身份和用户权限符合业务办公需要。(3系统的可操作性。
1检查内容:检测系统用户界面的友好性、联机帮助的方便性、系统操作的简便性。
2检查方法:观察系统的演示过程,任选若干项功能进行联机帮助测试。3要求:系统操作方便,所有用户界面均用中文描述,菜单级数不超过4级,联机帮助信息全面准确且具有在线帮助。
(4系统的运行效率。
1检查内容:检测系统的运行速度。
2检查方法:用标准的数据运行某一指定功能。3要求:符合用户要求。3.2.3系统建设文档资料
(1检查内容: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系统总体设计报告、系统详细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系统开发报告、系统用户手册、系统操作手册、系统应用情况说明等技术资料(格式见附录B。
(2检查方法:阅读系统文档,根据系统文档说明进行相关操作。
(3要求:文档资料真实齐全,各文裆描述准确,表达清晰,排版规范,通俗易懂。4.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总原则是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检查验收的内容主要有检查数据库内容、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数据库的内容、存储方式和交换格式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要求,数据质量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的要求。
4.1检查验收的程序 4.1.1数据库自检
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的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内容、结构、质量和格式转换等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并编写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自检报告(格式见附录B。
4.1.2数据库预检
1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提交预检申请书(申请表格式见附录 C;2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按照项目建设合同,对预检申请书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3经审查同意后,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组织专家小组,按规定的检查验收内容和方法,结合项目承担单位的自我检查制度,对数据库建设成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提出预检报告。
4.1.3数据库验收
1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向项目批准单位提交预检报告和验收申请书(申请表格式见附录J;2项目批准单位按照项目建设合同,对预检报告和验收申请书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3经审查同意后,由项目批准单位组织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的预检报告、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并观摩建库成果;4由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回答验收专家组提出的技术质疑;5验收专家组对建库成果进行评议;6验收专家组提出验收意见。4.2检查验收的内容和方法 4.2.1数据库预检的内容 1提交预检的资料与成果
(1用于建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用于建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3土地利用规划图历簿(格式见附录A;(4自检记录;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包含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7通过数据库输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8通过数据库输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表;(9通过数据库输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10其他应当提交的资料与成果。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检查(格式见附录E(1检查数据库是否完备,主要检查是否有遗漏或冗余的表,具有逻辑关系的表是否有关键字段连接等;(2检查数据库结构是否规范,主要检查是否有遗漏或冗余的字段,关键字段的标识是否正确等;(3检查数据库内容是否完备,主要检查关键字段的内容是否唯
一、是否有空值,一般字段内容为空值是否合理,字段内容与其逻辑值域是否一致等。
3图形数据检查(格式见附录F(1对照原始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检查是否有遗漏或冗余的图层;(2检查图层的名称、代码是否规范;(3检查图层要素和要素类型的划分是否正确;(4每个图层抽查25%的属性值,检查是否正确;(5检查图层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与完备性,主要检查各图层之间相互重叠的点、线、面是否能保持基本一致,作到不扭结、不交叉、无缝隙等;
(6检查每个图层的拓扑关系的正确性,主要检查是否有冗余的多边形碎片,孤立的点、线要素是否合理,悬挂的线要素是否合理,图层中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有遗漏或冗余,图层中各要素与对应的属性项的表达是否一致等;(7检查村级行政区划、乡(镇级行政区划、县(市级行政区划、权属区、地类和地域分区等图层是否做到完全剖分,即做到全域覆盖,不重不漏;(8检查图层的平面拼结精度;(9抽查3O%的注记与原图对比,检查其正确性;(10检查图廓修饰是否规范,图面设计是否合理;(11检查空间坐标系表示是否规范。
4规划控制指标与规划文本数据检查(格式见附录G(1检查规划指标数据是否齐全,抽查20%的规划指标数据,检查其内容是否 正确与完整;(2检查文本数据是否齐全,检查其文本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5数据库建设过程检查(格式见附录H(1检查图历薄是否齐全、完整,责任人签字是否有遗漏;(2检查各工序检查记录是否齐全完整,责任人签字是否有遗漏;(3检查数据库建设文档资料是否齐全完整。6预检报告的内容
(1预检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预检时间、组织预检单位、被预检县(市名称等内容;(2预检方法:主要包括采用的方法、预检对象的类型、数量等;
(3预检情况和修改意见:主要包括成果资料是否齐全;数据库、图件、文字报告和表格数据情况;数据库、图件、文字报告和数据表格的主要修改意见等内容;(4预检结果:做出是否合格的判断,预检不合格,出具预检意见,交由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修改完善;预检合格后,出具预检报告;(5预检组名称、组长签名及日期;(6预检记录表作为预检报告的附件,应填写完整。4.2.2数据库验收的内容 1提交验收的资料与成果(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2通过数据库输出的土地利用规划图件;(3通过数据库输出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与文本;(4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预检报告;(5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预检报告;(6其它应当提交的资料和成果。2验收报告内容要求
(1验收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验收时间、组织验收单位、验收对象、验收程序等内容;(2验收意见:主要包括成果资料是否齐全;建库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数据库运行情况;图件、文字报告和数据表格情况;数据库建设的特点等内容;(3验收结果:主要包括是否通过验收;
(4数据库建设改进建议;(5验收组名称、组长签名及日期。5.检查验收结果评价
检查验收以本办法的各项内容和实际的应用效果为准,并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5.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验收结果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个软件业务逻辑合理,功能齐全,系统性能稳定,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需要,提交的软件开发技术资料完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系统各项指标经过验收组测评通过,则认为该系统软件合格,否则认为该系统软件不合格。
5.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验收结果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数据质量较好,数据完整,提交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资料完整,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各项指标经过验收组检核通过,则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合格,否则认为该数据库不合格。
5.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验收结果评价
对整个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若系统软件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都合格,提交的各项系统建设资料完整,整个系统建设工作组织管理较好,则认为该项目合格,否则认为该项目不合格。
附录A :土地利用规划图历簿 土地利用规划图历簿 图 名
中央经线 坐 标 系 比 例 尺
经 度 制图单位 左下角图廓点坐标 纬 度 制图时间
上 边 下 边 左 边 图件原始情况记载 图廓尺寸(cm 右 边
图件预处理情况记载 作业情况记载 备注
作业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 附录B: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文字报告格式(包括: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报告:自检报告、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报告: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总体设计报告、系统详细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系统开发报告、系统用户手册、系统操作手册、系统应用情况说明。
(封面
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工程”(宋体,4号
全国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宋体,4号 县(市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黑体,二号,加粗 项目批准单位:(宋体,4号 组织实施单位:(宋体,4号 项目承担单位:(宋体,4号 年月日(宋体,4号
附录C: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申请表 申请预检 单位名称
联系人联系电话申请预检单位(盖章
申请日期:年月日
资料名称数量资料说明原始资料 成果资料 审查意见 审查单位(公章 审查日期年月日其他
附录D: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成果预检申请表 申请预检 单位名称
联系人联系电话申请预检单位(盖章
申请日期:年月日
资料名称数量资料说明成果资料 审查意见 审查单位(公章 审查日期年月日其他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检查表检查内容检查要点检查结果
1、数据库是否完备性
2、数据库结构是否规范
3、数据库内容是否完备 其他
土地利用规划 数据库 备注
预检员(签名:预检日期:年月日 土地利用规划图形数据检查表 检查内容检查要点检查结果
1、遗漏或冗余的图层
2、图层的名称、代码的规范性
3、图层要素和要素类型划分的正确性
4、图层属性值正确性
5、图层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
6、图层内容表达的完整性
7、图层内容表达的拓扑关系一致性
8、有关图层能否做到全域覆盖,不重不漏
9、图层要素的平面拼接一致性
10、注记正确性 图形数据
11、图廓修饰规范性
12、空间坐标系表示的规范性 其他 备注
预检员(签名:预检日期:年月日
附录 G: 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记录表三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与文本数据检查表 检查内容 检查要点
1、规划指标数据是否齐全 其他 土地利用 控制指标 检查结果
1、规划文本数据是否齐全 其他 规划文本 备注 预检员(签名): 预检日期: 年 月 日 15
附录 H: 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预检记录表四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过程表 检查内容 检查要点
1、检查图历表的完整性
2、检查各工序作业记录
3、检查数据库建设文档资料完整性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 完善 乡镇土地 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11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不断增加,为了避免当前问题,应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最为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其属于低层规划,但是却起到了基座的作用,如果不稳扎稳打,势必会影响到上层规划意图的贯彻和落实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因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乡镇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必须要对具体区段、范围、时间及方式做好具体安排,合理制定规划方案,并真正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乡镇规划的现实意义。
1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际意义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社会转型阶段,随着对土地利用变化步伐不断加快,过往一轮的土地规划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适应不了现有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在对于城镇合并后的行政区域发展,现有的规划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因此,为了可以保持乡镇土地利用的活力,必须要跟上当地土地利用形势发展,加强对乡镇土地的利用规划,制定出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改善乡镇人居环境,具体应涉及到镇区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同时,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人民生活需求的蓝图,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促进土地管理更加合理,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在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协调,尤其是对于耕地保护及建设用地比例的调整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审批各项用地的编制都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托。
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规划难以衔接其他规划
从目前看来,现有的规划与其他规划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在建设用地标准上也难以统一,例如在对生态保护、土地管理、地质灾害等专项规划中还比较落后,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规划必须要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但是,由于在对各项规划中,所规划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修编的期限也有一定区别,实际操作中存在协调性问题。如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宗旨是严格控制各类用地指标,加强对土地的节约,尽量少的占用耕地,并根据供给需求来建设用地,而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进行就应根据经济发展来进行用地规划预测,才能达到供给需求。
2.2 规划缺乏动态性与严肃性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市场经济发展导向所作出的动态反应,但是现有的规划无法实际操作,上一轮规划采取了土地利用分区管理制度,而对于乡镇土地利用条件从主观上看所划分的区域可操作性差,对于土地利用管理规定只有一些概括性规定,动态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必须要制定详细细则及规范性规划来确保实施。此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法律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在实施中,土地利用计划没有与规划配套,因而造成二者指标不匹配,导致规划架空,无法得到落实。
3 如何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 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其他规划的基础,确保其他规划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有效衔接,规划编制应与实际相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要因地制宜,深入调查乡镇一线,提高规划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在本轮规划中应有一定的弹性,不能控制过死,当代土地利用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追求最优规划,适当降低强制性与约束性,将规划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刚性指标应预留相对空间,规划方案要有弹性,可以设置上、下限,此外,在规划方案编制中应以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规划方案编制低、中、高三个等级的目标,在设置上下浮动区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用,从而确保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用性。
3.2 科学指导节约集约用地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协调、调整并规范进行,以此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同时,新一轮的规划修编要确定土地利用的新方向,加强对土地利用与布局的调整,深入研究各业用地指标,并对基本农田、耕地保护及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配置要合理安排,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来制定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指标,充分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指标分解及布局提供依据。
3.3 做好规划中的各项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寄托于规划中各项工作的实施状况,首先要采用先进的测量方法核查各项基本数据,摸清乡镇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分布状况,还应加强对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调查与经济数据的分析,确保规划基础数据的精确度,从而让规划各类土地的基础数据空间分布符合科学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属于实施规划,而对于乡镇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确保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一,因此,必须以实际土地管理工作为导向,来调整与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以先进的规划理论为指导,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各类用地指标,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与调控,同时还应建立一种合理的土地产权和基本分配体制,加强改革征地制度的完善,确保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从而有效促进乡镇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轩,张小虎,张合兵,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以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22-26.
[2]龙腾,王小沙,黄小芳,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66-6167.
[3]李晖.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7):145.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4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是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授课中,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进行灌输式教学,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师生间互动性不强, 教学效果不高。为此, 笔者逐步引入“辩论式”教学模式, 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 学生们很快适应了该教学模式, 而且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团结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均有大幅提高, 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 辩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 以开展辩论赛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置辩论题目, 参加辩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 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反驳反方观点的一种教学模式[1,2]。
三、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 选择辩题
辩题一要反应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 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议题;三要注意论题的争论点要清晰, 难度适中。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选定了三个题目让学生参与辩论。
(二) 辩论前准备
1.选定参赛队伍。为使更多同学参与辩论, 一共设6支参赛队伍, 每支队伍共5人组成 (分别为主辩、一辩、二辩、三辩手和自由发言人) 。
2.确定参赛题目。以抽签形式确定辩论题目及正反方。
3.参赛其他构成
1主持人:设辩论主持人一名, 由任课教师担任主持人, 主持辩论活动。2评判团:评判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组成评判团。教师兼任评委主任, 学生评判设5人, 有学生自行报名参加。3观众及监督其余学生可作为观众, 在观众提问环节可以向两支队伍任意提问, 同时兼任公证人。4成绩判定本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 辩论赛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 (占平时成绩的50%) , 非参赛学生以论文为判定依据。
4.准备阶段需要注意的内容
1参赛队员赛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熟悉有关赛程安排;2为鼓励同学参加辩论, 非参赛同学必须以论文形式提交报告 (不少于5000字) , 题目在给定辩论题目中选取。
(三) 课堂辩论
辩论赛程序包括:宣布辩题—介绍参赛队及所持立场—辩论比赛— 裁判评判—宣布比赛结果。整场比赛控制在50分钟以内, 在辩论时需要注意的有:
1.控制时间。开篇立论由主辩进行, 时间不超过2分钟;攻辩阶段攻方提问不超过10秒, 辩方回答不超过60秒;自由辩论时间双方各有5分钟;观众提问方不超过10秒, 回答不超过60秒;结辩不超过3分钟。若超时主持人必须命令其终止回答。2.每位参赛队员都必须参与辩论, 避免出现只有个别辩手发言的情况。3.辩论赛提倡积极交锋, 但禁止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言论, 禁止人身攻击。
(四) 教师总结
辩论结束后, 由任课教师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面总结, 包括:1参赛队伍对辩题的理解程度;2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3辩论表现 (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论辩能力等) ;4各队伍及参赛人员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四、辩论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 积极作用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前期准备中, 很多同学为了更好地参与辩论, 主动地去获取相关知识, 收集大量信息, 并凝练观点, 形成思路, 引领了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得到全方位锻炼。辩论式教学方法把知识储备、观点凝练、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等能力综合为一体, 这样学习效果和多种能力的培养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二)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 在辩论式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 还逐渐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1.由于课时有限不能保证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2.广泛存在不遵守发言时间现象。3.喜欢提问而不喜欢回答问题。4.在辩论时, 部分同学情绪激动, 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出现。
建议教师在辩论时应做到:1.严格控制辩手发言时间的同时, 使用更直观的计时器, 方便同学控制时间;2.当有同学在辩论时因情绪激动而出现语言攻击时教师应及时制止, 同时积极引导辩论走向正确的方向;3.在辩论中当学生出现僵持不下时, 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 引导性地把辩论引向深入。
五、结语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 如何使辩论式教学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分析教训并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近年的教学运用中, 笔者发现在克服以往问题的同时, 总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出现, 可见, 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受众群体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 只有不断尝试并不断反思, 这一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成长和完善。
摘要:变“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为“主动式”的学习模式一直是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 尝试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 旨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表明, 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文良.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09) :109-111.
[2]申艳红.辩论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功能与应用[J].教育评论, 2012 (6) :84-86;傅志强, 陈光辉, 肖志芳, 等.辩论式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农业应急管理》教学为例[J].农业工程, 2014 (06) :110-112.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5
原则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某建设项目购买一台国产设备,其购置费为1800万元,运杂费为10%,则该设备的原价为万元.【2008年考试真题】 A:1620 B:1636 C:1800 D:1980 E:土地
2、我国定期取得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是__。A.抽样调查 B.普遍调查 C.统计报表 D.重点调查
3、估价中土地收益确定,是预期收益原则的具体应用。A:市场比较法 B:收益还原法 C:成本逼近法
D: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E:时间因素
4、城市中制可以减少外部效应。A:公害分区 B:财政分区 C:设计分区 D:功能分区 E:土地
5、根据国土资源部《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下列关于国有土地租赁的表述.正确的是__。
A.国有土地租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是出让方式的补充 B.国有土地租赁中,对用于修建临时建筑物的土地,可以实行长期租赁
C.租赁期限三个月以上的国有土地租赁,应当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租赁合同
D.国有土地租赁中,承租人将承租土地转租或分租给第三人的,承租土地使用权仍由原承租人持有,承租人与第三人建立了附加租赁关系,第三人取得土地的他项权利
E.国有土地租赁中,承租人转让土地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随之转让给第三人,承租土地使用权由第三人取得,租赁合同经更名后继续有效
6、土地的自然特性中,__决定了人们只能就地利用土地。A.位置固定性 B.质量差异性 C.面积有限性 D.功能永久性
7、将建筑物所需各种材料设备的数量和人工时数,逐一乘以估价时点时各该同样材料设备的单价和人工工资支付标准,再将其加总,即得建筑物的重置价的方法称为__。A.计日工法 B.机会成本法 C.量价分离法 D.净计法
8、评估某一房地产价格,经调查当前房地产市场与其类似的房地产月租金水平为300元/平方米,其中维修费、管理费等为租金的25%,该类房地产的还原率为8%,总建筑面积35000㎡,可出租率为80%,则在不考虑房地产可使用年限的前提下,此房地产总价可确定为万元。A:94500 B:126000 C:7875 D:7000 E:时间因素
9、根据土地估价的合法原则,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得抵押,下列各项中,不应作为以抵押为目的的估价对象为()。A.工业用地 B.自用住宅用地 C.经济适用房用地 D.农民宅基地
10、城市基准地价是根据用途相似、地块相连、地价相近的原则划分地价区段,调查评估的各地价区段在某一时点的。A:最低价格 B:平均价格 C:出让地价 D:标定地价 E:时间因素
11、重置净价在数量上等于__。A.重置全价扣除有形损耗 B.重置全价扣除各种损耗 C.重置全价扣除无形损耗
D.重置全价扣除有形及功能性损耗
12、下列关于我国台湾的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
A.我国台湾地区现行的土地制度既非单一的土地公有制,亦非纯粹的土地私有制
B.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实行土地所有权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权制 C.我国台湾实行的是完全的土地私有制
D.我国台湾实行私有土地面积最低额的限制 E.我国台湾实行私有土地面积最高额的限制
13、在统计中,用于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2002年考试真题】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E:土地
14、地籍按表现形式可分为__。A.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B.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C.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D.税收地籍、产权地籍
15、《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合法凭证是__。A.《国有土地使用证》 B.《集体土地所有证》 C.《集体土地使用证》 D.《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16、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土地价格时(),则选择如下公式:P-a/(r-s)。A.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常量每年递增 B.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常量每年递减 C.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固定比率每年递增 D.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固定比率每年递减
17、”杜能圈”的第三圈为()。A.林业区 B.草田轮作区 C.三圃农作区 D.谷物轮作区
18、我国现阶段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__期规划。A.短 B.中 C.中长 D.长
19、在公园的下列房产中,应免征房产税的是.【2008年考试真题】 A:影剧院 B:饮食部 C:照相馆 D:售票处 E:土地
20、在下列选项中,是项目敏感性分析的最常用财务评价指标.【2008年考试真题】
A:成本利润率 B:投资利润率 C:资产报酬率 D:内部收益率 E:土地
21、在选择土地最佳的开发利用方式中,最重要的是__。A.选择最佳的土地用途 B.确定建筑容积率 C.确定建筑高度
D.确定建筑装修档次
22、在房产测绘成果报告书中,测绘摘要不包含的信息.【2006年考试真题】 A:测绘目的与依据 B:测绘结果 C:委托单位 D:施测单位 E:土地
23、某房屋的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1992年1月1 B建成,已知市场上与该建筑物类似的房屋的重置价为2800元/平方米,该房屋的耐用年限为50年,残值率为3%,若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进行折旧,则该建筑物在评估日 2003年1月1日的现值为__万元。A.305.1 B.330.4 C.338.5 D.340.2
24、按照权属类型划分,我国土地政策分为土地所有权政策、()等。A.土地承租权政策 B.土地收益权政策 C.土地开发权政策 D.土地保护权政策
25、下列不属于土地估价报告构成要素的是。A:封面、摘要 B:估价对象界定 C:土地估价过程
D:土地估价结果及其使用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按土地权利的不同,地价可分为__。A.所有权价格 B.使用权价格 C.评估价格 D.抵押价格 E.成交价格
2、关于面状的土地定级因素,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__。A.此类因素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占地面积较大 B.只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
C.只要对周围地块有外溢影响的,就不能当作面状因素处理 D.绿地状况、自然条件可为面状因素
3、二级资质及二级资质以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业务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但其承担的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不超过__。
A.100万平方米 B.50万平方米 C.25万平方米 D.10万平方米
4、《物权法》规定,__全部属于国家所有。A.矿藏 B.水流 C.山岭 D.森林 E.海域
5、影响土地价格的人口因素包括__。A.人口密度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素质
D.家庭人口构成 E.人口分布
6、权利人在其权利存在的土地上,为实现其利用土地的目的,依法行使其权利是指对土地的用益、流转、管理权。其中管理权是指__。A.产权 B.地权 C.土地产权 D.土地地权
7、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等费用。A:土地补偿费 B:青苗的补偿费
C: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D:安置补助费 E:征地手续费
8、统计调查是为__提供各种有用的原始资料。A.统计整理 B.统计设计 C.统计分析
D.统计项目确定 E.统计调查
9、根据我国目前地价体系的构成及其作用,是我国地价体系的核心。A:基准地价 B:成交地价 C:标定地价 D:出让地价 E:土地
10、下列关于对建设工程投标的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B: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但可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C:中标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可以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完成
D:中标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可以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完成
E:受分包的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并不得再次分包
11、公告地价一般是__的依据。A.征收土地税 B.征收土地增值税 C.征用土地补偿 D.房屋拆迁费 E.确定出租价格
12、目前我国建立的地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__等。A.地价评估制度
B.土地成交价格申报制度 C.基准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D.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计划管理 E.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13、城市规划的作用有。
A: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B: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是城市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保障
D: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微观调控的手段 E:促进城市化
14、《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土地价格评估机构进行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国土[籍]字第10号)规定,有__的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土地估价工作。A.2名以上土地估价师 B.4名以上土地估价师 C.7名以上土地估价师 D.2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 E.5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
15、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列情况经批准可保留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A:继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和国有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原土地用途不发生改变,但改造或改组为公司制企业除外 B: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合并后的企业是国有工业企业的
C:在国有企业兼并、合并中,一方属于濒临破产企业的 D: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
E:国有企业改造或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的
16、某宗地(丘)有5个界址点,其坐标分别为J1(5,1)、J2(6,1)、J3(4,4)、J4(2,2)、J5(3,1),则该宗地的面积数值为()。A.6.5 B.7.5 C.13.0 D.15.0
17、下列关于地租和地价描述正确的是。【2004年考试真题】 A:地租的占有是土地使用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B: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地租的高低 C: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
D:地租是一种经济剩余,即总收入减去总要素成本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 E:由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才产生了土地收益和地租之分
18、已知某商业路段的样点地价分别为1000、1200、1120、1150、1100、1300、2000、1500元/,则该区段地价水平可利用求得。A:中位数 B:算术平均数 C:众数
D:几何平均数 E:加权平均数
19、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__经营、管理。A.村集体经济组织 B.村民委员会 C.村民
D.村民小组 E.村民代表
20、农用地分等需遵循以下原则。A:分层控制原则 B: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C:跟踪检验原则 D:协调平衡原则
E: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21、土地变更登记,是指因__而进行的登记。A.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 B.土地权利人姓名发生变更 C.土地权利人名称发生变更
D.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确有错误的,应当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而进行的登记
E.土地权利人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
22、根据国务院令第483号《国务院关于修改 A:大城市l.5~30元 B:大城市l.2~24元 C:中等城市1.2~24元 D:小城市0.9~18元
E: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6至12元
23、小的居住区的合理人口规模为__。A.5~6万人 B.6~7万人 C.3万人左右 D.2万人左右
24、不动产开发的预付资本通常主要包括__。A.地价款 B.建安工程费 C.专业费用 D.利息
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区域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74-01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梳理分析了近年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重点进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国家宏观政策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一、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LUCC)
(一)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LUCC)的意义。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一直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重点,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 覆被动态变化预测和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3个方面[1]。
(二)土地利用变化效应。
国内关于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效应方面。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王友生等以怀柔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流域内1990 — 2008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赵阳等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 对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流域—— 红门川流域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动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窦玥等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评价和空间表达方法。
二、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的方向
(一)提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经实验,以无人机技术替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对土地进行测量,能够在保持精度的同时节约成本。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方面,运用IRSel( Interpo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emotely Sensed Land cover)的空间插值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遥感数据的连续性和精确性[2];有学者针对遥感数据的地形校正方法展开研究,以减少地形崎岖导致的辐射变化对遥感数据的影响;设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精确性评定系统,为科学判断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方法提供依据。
(二)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乡用地分类体系相对成熟和规范,但与国土空间开发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研究仍处于空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成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扩展土地利用分类的内涵和方法,增加土地质量属性和土地利用效益的考虑,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三)探讨土地利用管控策略。
中国的土地利用正面临着从传统外延式扩张转向“控增逼存”机制下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如何通过创新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热点问题。在宏观战略层面,有学者提出分别划定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管理的数量红线、质量红线和生态红线,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效率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就总量控制来讲,通过推进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策略,实施更加有力的建设用地总量倒逼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数量调控政策,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分区。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持续研究的问题。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徐宝根等从农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就业结构、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Daniele La Rosa 等着眼于非城市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从5 个步骤予以评价并提出提高非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适宜的土地用途,从而为以农业和绿色基础设施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二)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关键成功因素法(CSF)、鱼骨图法(FBD)、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度法、特尔斐法(专家调查法)等。国内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三种:特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许庆福等运用特尔菲法,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夏建国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的探索性研究。汤姿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王枫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研究广州市1995—2007 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田帅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各指标权重。李章成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和评价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
(三)生态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学者普遍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影响。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空间尺度的研究发现,草地、滩涂可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耕地的增加则会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到某一阈值时,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急剧退化。此外,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引起地表土地覆被状态变化进而影响水文环境、土壤和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河流系统的理化性质、生物条件以及径流量因人类活动受到影响,居民点密度的增加引起森林覆被率下降,导致局部地区不同程度的气候条件改变。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导致物种演替或灭绝的重要驱动力,土地用途转换往往会引起生物结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相对集约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速度慢,土地利用类型越多生物多样性越高。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多基于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价,在社会和经济评价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注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尺度上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外部效应并不局限于自然方面,其社会效应对于区域的稳定与和谐,经济效应对于区域的发展和上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国外已有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将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的研究,同时自然、社会和经济效应的综合研究也将是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万茂. 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 国土经济,2001,(4):28 - 29.
[2]鲁春阳,杨庆媛.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08,(6):237 - 239.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7
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 1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 大量占用了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2]。 ( 2)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公共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率低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与“圈地”过于简单, 用地成本低有关, 所以土地开发利用集聚不足。 ( 3) 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不适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是土地退化原因。体现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1. 2 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
在我国的在土地资源配置中,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可概述为:由于先前国内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 当时的土地市场监督与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造成了土地市场管理难以真正的实现。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 另一方面市场运作难度重重, 其具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 土地市场制度与体系不完善, 这是造成土地市场失灵的最主要因素, 一个成熟的市场结构体系与制度是保障政策落实的有效前提, 而我国衔接土地市场仍属于“发育不良”的情况; 其次, 国内土地交易存在“双轨制”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存在容易造成在土地交易中的隐形市场, 并且可能会严重阻碍正常土地交易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 如当前城市土地建设规划中往往将政府拨地与商业用地共存, 这就很容易在土地流通环节出现隐形市场, 对正常土地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再者, 城乡土地二元制造成隐形交易持续, 扰乱市场。国家规定农村集体用地只有转变为国有用地才能够入市流转。最后, 人们的行为也会造成城市土地均衡量问题, 其往往会超过当前社会发张的最优量。
1. 3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中失灵
政府在土地交易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市场的不完善, 政府更需要通过颁发政策文件等措施以弥补市场缺陷。而当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操作起不到弥补缺陷作用, 反而倒行逆施, 起到了反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土地管理体制与经济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表现有以下借个几个方面: ( 1) 政府行为与公众目标不一致以至于政府失灵。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但正真使用的是无数个个体人民或企业, 这也就使得不可能又个人直接行使所有权。政府机构可能会凭借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谋取利益, 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的情况出现。 ( 2) 土地所有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一些地区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出现, 这种现象从长远角度考虑反而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拖累。 ( 3) 政府角色的“错位”, 政府主要职能在于监督土地的合理利用, 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会参与到土地的经营当中, 这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一种不公平行为。 ( 4) 时间上的外部性使城市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最优配置的要求。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 1 树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观念,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防治土地退化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中, 应当秉持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又不能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首先, 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不能采用片面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谁污染、谁治理”、“片面追求经济”等。同时, 需要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改造, 保证其良性地发展。加大对农业种植方面的投入, 增强三农建设, 对农业种植加大补贴, 对抛荒土地进行相应的惩治。在产权制度和各种经济诱导机制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增加土地投入, 防止土地退化。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加入土地利用的指标, 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2. 2 制定科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强建设用地控制, 节约利用土地,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控制土地供需的平衡, 保障土地市场价格的合理性, 并采取多种价格调整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大土地利用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4]。挖掘城镇的内部潜力, 农村居民点向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适度开发小城镇空间, 提高建筑容积率, 节约土地。开发后备荒地资源, 复垦废弃地, 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2. 3 积极培育完善土地市场, 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强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有限期使用制度。改变原有土地供给方式的“双轨制”, 由市场进行决定土地交易行为, 以提高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5]。
明确土地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所有权方面, 强化中央政府的国有土地所有者地位, 正确处理和界定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之间土地产权关系。在使用权方面, 要明确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 建立土地使用权能与土地价格相同的用地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特别要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安全和长期收益权的稳定。
土地制度的改革, 改变了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 使得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试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 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2. 4 建立约束和调控机制, 规范政府行为
改革土地管理体制。为了防止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局面, 必定要规范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行为。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制, 建立调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建立一种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经济约束机制, 是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推行可持续利用决策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和要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 以便能长久地调整或者评价现行和未来政策, 评估土地利用与管理政策对土地可持续用的影响, 评价其是否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
2. 5 增加工种在政府管理方面的参与程度
以往在政府管理方面, 公共的参与程度往往较低, 使得政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干预市场行为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外界的有效监督, 造成具体政策落实情况或者干预市场行为效果不理想, 未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应逐渐增加民众的参与度, 通过此种方式来减少地方政府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误差。公众参与的方式可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 该组织成员应当包括各方面的人员, 广泛吸收意见, 进行最合理的土地使用行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 它的数量存在有限性和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运用这一方面存在配置不合理, 配置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的问题, 土地资源缺乏与严重浪费并存, 使得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存在巨大的矛盾, 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 文中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出现原因的经济方面论述, 提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岩.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8) :167-170.
[2]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李景刚, 欧名豪, 高艳梅, 等.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71-76.
[4]金士高.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2004.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8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对能够对环境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等, 进而提出相关的能够对不良环境进行预防或者是降低的对策及措施。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等的综合多方面, 而狭义的环境评价则仅指环境这一个方面。就目前而言,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相关评价。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 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的了解, 从而提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 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同时,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情况, 从而对其进行综合协调的发展, 建立起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联系。通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评价的方法得以有效的开展, 其不仅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功能性的评价, 同时还能够对该区域土地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性的评价。
2 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内容
2.1 选择评价内容的原则
2.1.1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导向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在利用规划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例如土地退化、水环境问题等等。并且依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进而建立起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1.2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适应
依据相关的规划内容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 其中的专项规划又可以划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及土地的复垦规划等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相同, 进而就导致了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中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此, 就需要依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来开展。
2.1.3 以土地规划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环境噪音影响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大气、噪音等, 大多都是与人类利用土地的具体方式, 因而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其重点的内容就是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而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2.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及相关的重大类型的工程会对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 其主要体现在图1。
2.2.1 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土地利用活动中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进而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的问题。
2.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在利用与水之间的关系密切, 进行土地利用势必要改变该区域中植被的覆盖情况, 进而就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区域的水质、水量及空间分布的情况。城市的土地扩建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进行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机构的调整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平衡。
2.2.3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 全球中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的上升, 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某些地区进行土地规划和开发使用, 可能会到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例如, 将非农业建设用地向水滨实地的方向扩展, 就会破坏水滨湿地对雨水存储及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 使得土壤持水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进而加大区域洪涝灾害情况。
3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建议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 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本身的综合性特点, 以及环境指标数据获得较困难等问题, 都给我国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 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等等。同时,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批评的方法等应用的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的重要。例如,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的区域十分的广大, 加之我国有着众多的河流, 以及相关的坡面与径流量等因素, 因而截止到目前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及指标体系
数据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广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中所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等。同时, 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研究, 进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效的服务。持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起一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的制度, 进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积极性。
3.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在项目环境评价方法上的建设与发展都比较成熟, 其中的叠置法、列表法、统计模型法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对环境进行评价。但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上则需要获得大量的定量指标, 因此在规划方法上需要采用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等来进行研究。同时,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结合其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研究,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对比, 进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法。
4 结语
自2003年起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 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大多都是围绕着建设项目而开展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对于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据及影响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准确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重, 刘勋, 刘灿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6) .
[2]曹阿楠, 李斌, 张静.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11) .
[3]丁勇, 温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16) .
[4]王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 2014 (1~2) :28~29.
[5]朱德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4) .
[6]王荣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1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分析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 为加大现有耕地保护力度, 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因而我们应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力度, 合理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路可以按照《规程》去做, 但任何规划都具有时空差异, 因而创新始终是规划编制过程的主题。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的产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下, 对土地利用结构在时空两个方面的企划。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收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核心———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资料的收集希望有尽可能高的覆盖度, 因而收集资料工作比较困难, 一方面无法满足时限的要求, 另一方面资料统计口径在年度之间也有变化, 有些特别专业的重要的资料还没有, 因此, 需要进行实地补充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收集要照顾到今后将要采取的算法的要求, 否则, 收集到的资料无法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准备多种算法以适应资料变化后的需求和进行比较或者验算之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整理和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规划数据的整理就是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按照某种数据库和算法的要求进行录入和整理, 以适应建库和分析的需要。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的分析
3.1 土地利用规划期内人口平均年自然增长率r的确定。
r (‰) =平均净增人数/平均人口数*1000‰=平均 (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平均人口数*1000‰。上述公式是利用历史资料, 预测规划期人口平均年自然增长率r, 但是出生人数受到人口政策和育龄夫妇生育观的双面影响, 而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又受到文化程度、居住和工作地点、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等的影响;死亡人数可能受到收入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规划期内, 这些因素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可以选择有关的因素建立其它模型进行核证。利用多因素预测可以揭示人口自然增长的内在规律, 与直接用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的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相互印证。一般的人口预测到此为止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利用获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规划期各时段的人口进行预测。除了因素选择有经验成分以外, 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是非常朴素的, 如果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 或者再把GM (1, 1) 模型、其它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等结合进行预测, 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3.2 土地利用规划期主要时段机械人口增长预测。
Pn=Po (1+r) n±△P, 其中, △P为机械人口增长, 按公式:△P=平均 (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 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受到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影响, 甚至受到规划区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乡镇和集镇所在地表现得更为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户籍政策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 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的概念, 不应当还是在公安系统登记的数据, 应当追踪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 建立适当的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计算机械人口增长△P时, 主要考虑从规划区域境外的“迁入”人口和从境内“迁出”的人口, 其次也要合理考虑流动人口。外出人口的主要来源是规划区域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衡量农村劳动力过剩目前尚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 然后用总的耕地数与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之比得出农业生产所需多少劳动力, 再用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数, 最后就得出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其计算公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总劳动力数量- (农业耕地总量/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能够耕种的耕地数) 。但农村劳动力不止经营耕地, 还要经营园地、林地、牧草地、可利用水面等, 不仅从事农、园、林、牧和水面养殖, 可能还从事加工业或者其它产业, 于是有人认为, “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 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边际产品价值是否小于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凡是边际产品价值小于其机会成本的农村劳动力, 都有可能成为剩余劳动力而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并建议在具体计算时采用“影子价格”。但是, 边际产品价值、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以及“影子价格”是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与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变化的, 而且又与当时市场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联系在一起,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是很复杂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本来是规划的结果, 人口数量、居住地及其从业类型是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它们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不仅如此, 在后面的土地需求量预测中, 也涉及到劳动力问题;在农业土地需求量预测各作物的单产预测中同样也牵连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农业土地经营环境问题, 所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不是国土资源规划, 但也需要考虑国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这需要合理确定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定额来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数量。
3.3 土地资源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人类社会是在土地上生存和进步, 不单只依赖耕地;我们不能把耕地和农用地分开, 同样, 也不能把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开, 因为它们是整个土地生态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这种关系也体现在人类与气候的关系中;而且我们过去评价耕地和农用地的质量, 只是依靠土壤的理化性状、产量、地形部位、土壤母质和生产性能等难于量化或者难于连续大规模量化的指标, 实际上我们只是依靠极少量的土壤剖面及其立地条件的指标在进行大面积土地的质量评价, 其实这种评价方法只适宜于微域土地特定用途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质量评价, 是评价不同地域 (乡镇以上)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在时空两方面, 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总体影响进行评价, 而不必对单独地类的特定用途进行评价。所依赖的指标应该是规划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重点
在未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中, 应把加强对土地整理的关注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市属于城镇体系和城镇功能发育不太完善的地区, 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今后城镇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增加必然要占用一些耕地和农用地, 加强土地整理的力度, 特别是旱耕地整理的力度是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确定耕地整理后土地质量提高的质量折低系数 (抵补占用耕地的系数) ;二是耕地整理的经费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三是加强对本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和后续管护工作。
结束语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篇10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近些年以来, 由于土地利用所突显的环境问题已经更加的明显突出, 而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也已经在土地资源管理当中持续研究不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其中, 规划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需要把对环境因素的纳入到土地规划的过程当中, 从而建立起以社会综合环境和经济发展机制的一种决策。此外, 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找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土地利用规划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要安排和计划好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这也是主要根据了社会发展经济以及土地所特有的性质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再应用综合的技术措施组织好土地的经济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按照等级层次进行划分, 包括了土地利用的详细规划、总体和专项规划等, 如果是根据区域性质进行划分, 一般包括有自然区、经济和行政区, 也包括有跨区域的规划。如果是按照深度进行规划包括有土地利用设计、规划以及施工等。我们所指的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在建设以及规划项目当中, 会存在对环境造成的一些影响因素,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 从中找到可以预防以及降低影响的一些有效措施, 再对其进行监测。在这其中,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我们通常会分为影响预测、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后的一些评价, 在这三者当中, 其过程还是以循环补充为主。由于评价的对象有所不同, 所以对环境的影响一般也可以分为规划影响以及政策影响、项目影响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以决定项目和指导规划为主, 而它们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所以, 环境影响评价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评价, 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评价。
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 我们在进行规划时, 由于城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就会占有用了一部分的农业生态用地, 从而就会对部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于人口在不断的递增, 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 经济在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增加, 对此, 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再加上车辆排放的尾气当中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这就是给土地造成酸化作用, 污染源严重, 给公路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 在土地规划当中, 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有力方法, 尽量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利的保护, 有计划, 有规范性的来实施, 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一个理想的布局规划, 有效的控制好水土流失问题, 尽量恢复破坏掉的土地, 并且达到有效的复垦, 治理污染的环境问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时, 一般会为一级和二级的保护区, 从而可以建设一个环境敏感区。在实施的过程当中, 必须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严格按照国家的保护标准来实施, 从而有效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要有条理的进行, 对道路、水利以及田地等方面需要综合的整治, 并且要全面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必须要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然而, 我们在土地开发当中, 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平整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植被以及地形地貌的格局, 把生物种群更为简单化, 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结构, 使其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另外是对水利建设、农田道路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由于要应用大量的砂石材料, 所以就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也会改变它的结构, 非常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三、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在对环境质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 并且全面的分析环境影响的规划方案, 找到影响因素, 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找到最不合理的环境目标, 规划出最有效的措施。
(一) 土地利用规划来评价环境影响时必须要更为完善的对方案进行规划。并且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已经形成的参与阶段, 在早期就可以从建设以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规划, 从中准确的分析研究出最为有效的可执行方案, 从中也可以更深入的对其改善。在规划的同时, 我们所注重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不是在规划后的理想环境, 更主要的是必须要从源头上来降低影响作用, 要更为充分的考虑到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涉及到的规划环境问题, 是否达到了科学的合理性。
(二)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划分, 主要是从环境的目标、环境的现状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如果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 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要制定出可替代的措施方案, 消除不利因素的重要影响。此外, 也要做好协调、改善和预防工作, 充分的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源头上降低问题的发生。
(三) 在规划的土地利用当中, 我们需要合理的配置利用土地资源, 这是作为必要的一种手段, 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在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影响评价当中就必须要从保护环境以及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观察, 并且也要结合经济发展计划, 把更多的建设项目统筹应用在其中, 全面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的发展效应。
结语
在我国在很早以前, 便已经开始把建设项目作为评价环境影响的相关法律进行有效的制定, 但是, 受到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范围在快速的增加, 在一些城市规划相对较不合理, 这就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此, 只有更为有效的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更为全面的研究分析, 并且从中找到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 确保方案可以全面的实施, 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 起到一个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11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江苏省
一、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江苏省东濒黄海,地处长江、淮河、沂河和沭河下游。江苏省是我国土地资源面积较小的省区,全省土地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15390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江苏省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是我国工农业较发达的省区。近两年来,江苏省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第一位,其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山东省。江苏省良好的农业产值是因为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土地生产力较高,而且这里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技术水平。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江苏省共有100734万亩农用地面积,其中714568929亩耕地,47430631亩园地,48485508亩林地,160577亩牧草地,196698672亩其他农用地。29012万亩为建设用地面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41564104亩,水利设施用地28954197亩。交通运输用地1960411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30366万亩。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63%。
当前,中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江苏省把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按地域分,平原地区垦殖率高,山地丘陵区垦殖率次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垦殖率最低。
2.农用地和耕地比例较大。在已利用的土地中,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高达79.19%。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则比较大,高达71.05%。
三、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这个难度突出表现为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二)耕地锐减,质量下降。近十年来,耕地大面积减少。究其原因,是源于各项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减少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城镇周围有水浇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而新增加的耕地熟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利用率以及產出率比较低。在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用地规模过大,外延扩展为主,其实际利用很不充分。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地污染。目前多数市地已有上地污染,而且局部地区还比较严重。
四、江苏省土地规划试谈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组织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开展土地规划,其主要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此外,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以及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土地规划,使每块土地都有合理的生产任务。通过土地规划利用,使土地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保护好土地资源,满足土地规划的要求。
具体说来,开展好土地规划,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实行用途管制,各类土地要按规划利用。落实管制措施。要严格控制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建设项目发土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准予用地的法律凭证。严格审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许可。
(二)强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在审批建设用地时,要根据规划审批意见,对项目用地的规模、布局、占补措施以及用地计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经规划许可并定额审核批准的用地项目,予以公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范围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就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四)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事业。各地有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根据不同差异,区别不同条件,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认真做好开发整理前后农地质量评价、权属确认以及土地的调整和重划工作,保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评估、勘测等科学方法,尊重原有的产权关系,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依法办事。对于集体和个人对于农用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其农业税和集体提留。
(五)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新思维,创造新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新思维。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达标,是土地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首先,要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为此,需要改变独栋房屋加封闭大院的传统模式。当前,在院子里养猪、养鸡、种菜和堆放柴禾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这样去布置自己的小院。因此,院子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使压缩院落面积、节约土地有了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应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倡修建公共绿地以及健身、娱乐场所;为了扩大公共空间,缩小院落面积,提倡修建连栋平房或楼房;提倡建设农户之间更加开放、更多交流的新型农村社区。使房屋更紧凑,使绿地、广场宽阔,使环境优美,土地也可以得到更集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
[2]李旺君.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篇12
1为了满足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 进行城市规划体系及其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协调是必要的, 从而满足现阶段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过对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分析, 可以得知当下经济的发展是进行农用地的转换, 进行经济建设用地的转换, 为了满足经济稳定性的需要, 进行耕地的保护是必要的, 从而保证耕地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协调, 这就需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进一步的优化现阶段的耕地保护政策, 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
在现阶段城市规划中, 通过对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的分析, 更有利于满足当下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 这就需要进行部分地区的城市规划策略的应用, 进行城市建筑用地规模的控制。这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土地规划思想的优化, 进度用地分类标准的优化, 保证城市人口的有效核算, 避免由于其错误指导而导致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的错误。这就需要进行用地规模指标、时限差异等的控制, 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开展, 进行城市建筑用地的优化。
2在当下土地规划应用中, 两规策略产生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这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客观存在。比如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 通过对建筑项目选址及其用地预审的分析得知, 这两个环节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衡量标准, 这需要实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与土地规划部门的协调, 保证选址及其预审的协调, 从而满足当下建筑项目的工作需要。如果这两个环节不能得到协调, 就难以实现土地的有效规划。但是目前来说, 不合理的土地规划策略是普遍存在的, 这涉及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门等的问题, 这种规划、土地应用设置等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 进行土地的编制的优化是必要的, 从而实现耕地的积极保护, 进行耕地占用及其保护指标等的协调, 要保持其一定的计划性。总体来说, 城市总体规划的开展, 要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需要从各个经济规模的用地需求状况展开分析, 从而进行土地的有效利用。目前来说, 在土地规划编制中, 两规不一致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人口统计口径数据及其分类标准的变化情况, 从而导致建设用地指标的不一致, 影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正常开展, 不利于土地规划的正常优化。
在现阶段国土规划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及其社会的发展, 这需要从土地自身的适宜性展开分析, 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及其保护, 满足土地空间及其时间上的安排, 进行城市规划的分阶段运行, 比如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的工作, 促成城市经济建设具体规划的有效开展。一般来说, 从规划内容上, 可以看出, 土地利用规划是需要进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协调, 这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包括进行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进行土地需求预测、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规划方案和实施规划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以规划范围内土地资源为载体, 对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安排。
在两规中, 不同宏观层面上的关系难以得到协调, 比如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与我国区域规划矛盾, 虽然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村庄规划、城市整体规划等, 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但至于关于两规如何协调、如何衔接, 所有法律均未加说明。这就给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两规协调带来难度。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城市规划关系的协调
为了满足当下土地规划的应用需要, 进行两规应用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 进行部门观念的优化, 保证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及其协作, 进行规划编制及其修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解决, 保证规划编制的统一性, 进行不同规划编制的协调, 这需要进行城建部门的意见及其意见的汲取, 保证土地总体规划体系的健全。可以避免原来两个部门分头编制而出现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另外, 还要从有利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两规”中的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分类的标准和用地的内涵等重新进行界定和统一, 规划基期、期限等问题也在全国范围内争取尽快统一。
通过对我国规划法规体系的健全, 更有利于当下土地规划模式的开展, 实现其思想及其地位的优化, 保证规划编制及其规划管理的协调, 从而满足现阶段规划运作系统的工作需要, 实现其两规协调的有效开展, 保证当下城市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现其下序工作的开展。建议对《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两规”协调的规定进一步明晰, 以增强规划权威性、便于具体操作执行。其中, 应该明确“两规”的实施反馈与调控管理, 在实施管理中, 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 例如“3S”技术, 辅助规划管理、决策、设计和监督等工作。
结语
通过对两规协调的开展, 更有利于进行不同级别规划的协调, 实现其协调功能的优化, 保证其整体协调性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区域规划及其土地规划的开展, 实现这两者的有效协调。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之间关系。再就是“两规”协调的焦点建设用地指标的处理应该在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才有可能加以协调。
摘要:为了满足我国土地管理的需要, 更好的集约利用土地, 保护耕地, 进行土地规划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 这需要展开城市规划体系的健全, 从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 探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城市规划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总结优化,控制
参考文献
[1]毛蒋兴, 彭定新, 黄菊香.河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02) .
[2]张玉民.浅议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的协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03) .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推荐阅读:
土地利用规划06-29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06-25
县土地利用规划09-10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答案07-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05-24
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08-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查报告07-02
土地利用规划学选择题07-31
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会主持词09-01
土地综合利用07-19